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学设计及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4 16:44: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设计及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1)

0.引言

对于一名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工作是首要工作,是其在学校的立身之本。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评估机制,由学生评价教师上课水平,而且这种评价将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另一方面,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讲好课和培养好学生也是教师自身的职责和内在的愿望。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是值得每一名大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多数教师虽然在各自的专业方向上是专家,但是在教学上可能并不擅长,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非常缺乏教学经验。事实上,很少有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对于如何授课,全凭个人的摸索和钻研。笔者也曾经经历过那个阶段,在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不知如何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念讲义,结果可想而知。经过数年的学习和钻研,终有小成,在教学工作上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愿与各位读者分享。

1.课程定位

教师在承担一门新课教学,准备具体的授课内容之前,首先要了解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例如,该课程是大学几年级的课程,有哪些前置课程和后继课程,每周的授课学时有多少,有无实验课时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它没有前置课程,后继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实践等。

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课程的授课对象。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任何一堂课,任何一部分内容,都有难易、深浅之分,而且讲课的速度也很有讲究,对于其中的分寸把握,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背景的情形下才能定夺。另外,学生的基础构成往往不是单一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基础较差的,这就增大了授课的难度。

如何了解授课对象的背景呢?一个简单的做法是课堂调查。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一堂课上,笔者都要进行一个调查,将所有学生按照编程基础分为4类,然后进行统计。学生编程基础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在充分了解课程定位和学生特点之后,我们就要为该课程制订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个人的观点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学生的特点是善于学习C语言的语法知识,而且对一些琐碎的语法细节很感兴趣,但是在解决实际编程问题时能力明显不足,教师在课堂讲解一些算法设计方面的内容时,学生也表现得很吃力。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

每一门课程都有大量内容,而学时数有限,因此什么内容该上课讲,什么内容应由学生自学,什么内容该重点讲,什么内容应一笔带过,这些都是教学内容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由于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算法设计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要进行相应调整,少讲知识型内容,多讲能力型内容。在课程安排中,C语言的语法知识只占课程内容的1/3左右,而编程案例则占课程内容的2/3左右。这些编程案例并不是一些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例题,即为了演示某个语法(如for语句)的使用方法而引入的小例子(代码量只有几行或十几行),而是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例题,如猜数字游戏、八皇后问题、证券数据文件格式解析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编程案例,向学生讲解问题分析和算法设计的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订教学大纲,每一章、每一堂课讲什么内容,讲多长时间,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要详细列出来。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要注意,课程内容一定要主次分明,多讲重点和难点,少讲简单的、学生自己就能看明白的内容。另外,课程内容要有创新,教师需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自己的理解引入新的内容,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他人的教学大纲。

3.教案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定位,制定好教学大纲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教案设计,这是创建一门新课程的最主要工作。这里主要讨论3个方面的内容:材料搜集、融会贯通以及教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3.1材料搜集

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搜集材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开设一门新课时,如果要从头开始一页一页地设计PPT,那么会非常困难。毕竟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如果每一页PPT都要亲自从头开始设计,那么既耗费时间,效果又不一定很好。教案的制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课程资料,如课件、参考书和习题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对于笔者而言,在开设一门新课前,要专门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搜集相关材料。材料的来源很多,一是来自于其他教师,包括校内和校外承担相同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向他们索取;二是互联网,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渠道,互联网主要有两个用途,不仅可以搜索国内外其他大学的相关课程,而且可以作为教师学习的知识来源,如我们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可以到维基百科等网站查询。

如何系统地搜索国内外其他大学,尤其是国外知名大学的相关课程呢?笔者的做法是构建一个国际知名大学列表,然后用搜索引擎搜索每所大学计算机系的主页,该主页中一般会有一份课程列表及每门课程的描述信息,笔者通过这些描述信息找到所需课程。例如,http://www-cs.stanford.edu/courses上的内容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课程安排。每门课程都会有一个课程主页,上面有该课程的所有资料,包括教学大纲、PPT课件、作业安排等,可以对外公开和免费下载。

3.2融会贯通

在材料搜集工作完成后,教师手上会有很多课件、习题等原始材料,但对于这些材料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使用,因为没有任何一份课件是完美的,而且即使是一份好的课件,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它,那么讲出来也会变味。事实上,即使是同一份课件,不同教师讲出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在材料搜集工作完成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归纳整理或深加工这些材料,将他人的、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自己特有的课件。笔者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东拼西凑法和加工改进法。

所谓东拼西凑法,即对不同来源的课件片段进行归纳整理,以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来说,在讲授某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这部分内容的组织结构,即分为哪几小块,每一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然后在具体实现时,针对每一小块的内容选择不同课件。打个比方,如果教师自己设计的组织结构是骨架,那么他人的课件片段就好比是血肉。

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for循环语句为例,笔者首先设计好相应的组织结构,即for循环的语法、for循环使用方法举例和for循环编程举例3部分内容;其次,在原始材料中查找每一小块内容,看看哪一个课件片段写得最好,便采用它。这样,每个部分都是优中选优,不仅能够保证质量,而且使得各个部分之间有了紧密的逻辑联系,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所谓加工改进法,即该案例最初来自于他人的课件,题目很好,但内容写得不是太好,此时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更好的例子。例如,在笔者的课件中,有一个求PI近似值的编程案例,该案例最早来源于他人的讲义,但写得过于简单,只有问题描述和源代码。这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因此我们对它进行改进。首先是问题分析,我们将该案例分解为几个小问题,然后研究其中的规律;其次是算法设计,描述解题的基本思路;第三是编码实现,如何把算法转换为相应的代码;最后是运行结果分析,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这样就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事实上,经过改造之后,该案例已经面目全非了。

3.3教案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有了各种原始素材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以下是教案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1)组织结构清晰。

第一个问题是组织结构,设计教案要求各章节结构清晰,各部分内容之间前后关联、逻辑性强、一环套一环。

以笔者承担的另一门课程操作系统教学为例,存储管理一章的章节结构如下:单道程序存储管理、分区存储管理、页式存储管理、虚拟存储技术、Linux的存储管理。所谓存储管理,即把程序装入计算机的内存中运行,如何装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内存中只装入一个程序,即单道程序存储管理,但问题是每次只能装一个程序,而现代操作系统要求同时有多个程序运行,因此改进的方法就是分区存储管理,把内存分为若干个块,每个块装一个程序;然而这样又有问题,即分区的大小不好确定,如果太大了会浪费空间,如果太小了又装不下,因此提出页式存储管理,把内存分为很多个格子,然后把每个程序装到若干个格子中。这样还有问题,即程序的大小必须小于内存,否则就装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章又提出虚拟存储管理。最后是一个具体的虚拟存储管理的例子,即Linux存储管理。总之,每个章节的内容是前后相关联的,一环扣一环。

另外,对于每个章节的每一部分内容,我们在设计时要有一个固定的套路:Why-What-How,即为什么要引入该内容?该内容是什么?如何使用?例如,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函数一章,我们可先讨论为什么要引入函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然后讲解什么是函数,C语言中的函数与数学函数的区别;最后讨论如何使用函数,包括函数的定义、声明和使用。

2)案例教学。

在教案设计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将需要讲授的知识融入案例之中。案例教学可以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并不是为了演示课程的某一小块内容而引入的简单的小例子,而是精心设计并且具有完整内容的一个整体。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一般来说,一个案例需要具备以下4个特点:(1)具有一定规模,考查多个知识点;(2)具有完整的内容,包括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码测试、题后讨论等多个环节;(3)具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4)生动有趣,能吸引人。例如,猜数字游戏是笔者课件中的一个案例,该案例可描述为:电脑随机产生一个数字不重复的四位数,由玩家来猜,每猜一次,电脑将显示形如*A*B的结果,A代表位置正确数字也正确,B代表数字正确但位置不正确,总共有10次机会。

这个案例来源于真实的游戏,一些手机、PDA等终端设备上都有该游戏。该案例一方面具有趣味性,学生对游戏都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又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该案例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问题:(1)如何随机产生一个数字不重复的四位数;(2)对于一个四位数,如何把它的每一位数字拆分出来;(3)对于玩家猜测的一个四位数,如何计算相应A和B的数量?

在课堂讲解该案例时,我们会从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码、测试和题后讨论等多个环节逐一细述,针对这一个案例大概需要讲解35分钟。

3)启发式教学。

在教案设计中,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事实上,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注重引入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对于一个待讲解的内容,教师尚未细述,而学生已经给出了答案。

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在讲授存储管理一章时,我们不会直接讲述相关内容,而是先提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多道存储管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描述:给定一块内存空间,需要在里面装入多个程序并运行,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进行内存的分配、回收和管理。这种启发式问题的意义在于:由于相关的内容尚未讲解,学生没有任何先验知识,也就没有思维定势。这时,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我是操作系统的设计者,该如何解决此问题?这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非常难得。事实上,在经过思考以后,学生都能有想法,而且这些想法与真正的存储管理方法非常接近,基本上每一种存储管理方法(如分区存储、段式、页式等)都会有学生想到。这样,等到教师真正讲解这些内容时,学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4)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案设计中,任课教师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提出新的适合于该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所谓编程,输入是文字形式的问题描述,输出是源代码。整个编程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步骤,即问题分析、算法设计和编码。对于每一个步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问题分析环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案例掌握基本问题分析技术;在算法设计环节提出编程模式概念,类似于武术中的“套路”,它是自顶向下程序设计技术的一种具体实现;在编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在线训练系统。

总之,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我们将编程的过程分为3个环节,然后对于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这就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

5)内容生动有趣。

教案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一般来说,一次课往往有3小节(至少2小节),每小节45分钟。教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这样长时间坐在座位上,是很容易疲倦的。如果授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那就更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并给学生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才能令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方法一是用生活中的例子类比,把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内容。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递归的概念比较难懂,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他说,从前……”。这个故事正是递归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如,操作系统课程的虚拟存储管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笔者首先给学生看卓别林的电影“马戏团”中的一个镜头,一位魔术师在表演大变活人的魔术。有一个柜子,放在一张桌子上,柜子开始是空的,然后魔术师一拉门,走出来一个人;把门关上,再一拉门,又走出来一个人。柜子看上去很小,似乎只能装一个人,但为何装了那么多人呢?谜底是柜子虽小,但它下面的桌子很大。开始时,所有人都躲在桌子里,然后轮到谁出场,谁就爬到柜子里,这就是大变活人的秘密。虚拟存储管理技术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思路。柜子好比是内存,内存比较小;桌子好比是硬盘,硬盘比较大。在开始时,整个程序存放在硬盘上,然后要用到哪部分,就把哪部分装入内存,这样小内存就能运行非常大的程序。这就是虚拟存储管理技术的基本思路。

方法二是风趣幽默、寓教于乐。例如,函数这一章有一个知识点:在调用函数时,参数的传递是单向的值传递,只能由实参传给形参,而形参不能传回给实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个知识点,笔者例举如下函数参数传递是单向值传递的程序段。

学生看过这个例子后,往往会心一笑并记住了相应知识点。

方法三是图片和动画的使用,所谓一图胜千言。例如,汉诺塔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递归算法题目,说的是在一座寺庙里,有3根柱子,有一位僧人想把一根柱子上的64个盘子移到另一根柱子上,在移动时必须遵守几条规则。在讲解这个例子时,教师如果用语言或文字描述,会非常繁琐而且说不清楚,但如果通过制作一个动画以演示移动的过程,那么会非常直观。笔者制作的汉诺塔问题动画演示如图2所示。

4.课堂教学

教案设计完成后,下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这也是一门课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讨论3个方面的问题:教师的状态、课堂交流以及辅助工具的使用。

4.1教师的状态

在授课时,教师的状态最为重要,直接决定课程讲授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不在状态,那么再精心设计的教案也无用武之地。

教师首先要声音响亮。一方面,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声音要足够响亮,让所有人都能听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气势,让学生觉得教师很投入、很有激情,而这种激情会感染学生,使他们也兴奋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除了声音要响亮,还要有适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往往比言语内容更能传递信息,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要处理好授课内容与PPT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最忌讳的一种上课方式就是照本宣科式地念PPT,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的失败。

4.2课堂交流

在授课时,课堂交流也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要充分。课堂交流有两个目的:首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毕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如果学生不参与或者消极应付,那么就失去了课程教学的意义;其次,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当前状态,学生是否已听懂,听懂了多少,然后教师根据这个状态调整授课进度。

课堂交流的形式包括3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安排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使用这些方式,让课堂交流更加充分。例如,在讲授很多知识点时,对于一些小问题,笔者会故意将答案从PPT中抠掉,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看他们能否做对,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有时笔者还会在课件中设计一些小陷阱,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在讲解if语句的用法时,笔者这样设计教案:首先介绍if语句的语法“if(E)s;”,其含义是如果表达式E的值为真,则执行语句s,否则什么也不做;随后笔者会给出如下一个if语句例子。

if(temperature>38)

printf(“你发烧了\n”);

printf(“速去医院\n”);

每当讲到此处,笔者会故意停顿一下,然后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确实在认真听讲,那么必定会有人站起来,指出该例子是错误的。

4.3辅助工具的使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目的是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相应内容。事实上,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上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不管他讲得有多么精彩,学生也容易困倦,尤其对于理工类课程更是如此。如果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能够进行实物演示。那么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介绍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时,我们先用文字形式介绍这部分内容,但这样给学生的印象不深;随后我们便拿出一个道具,即俄罗斯套娃。所谓俄罗斯套娃,即6个外形完全相同但大小不一的洋娃娃,小的装在大的里面。俄罗斯套娃与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基本原理类似,有了这样一个道具以后,学生对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印象就更深刻了。

篇(2)

在中学教学领域中,说课、教案、教学设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研究领域。简言之,这三者都是在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是为教学活动指定蓝图的过程,它们都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案、说课、教学设计,这三者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彼此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对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这三者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所以,弄清这三者的本质关系,找到其异同点,在随后的教学中运用起来,是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关键一步。

一、说课含义及特点

即教师在授课之前,就本人对所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的确立和分解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指导等诸方面观点的简述。其显著特点是,说课者是教师,听课者也是教师,有利于推动教材教法的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案含义及特点

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完整性,体现在教案中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步骤的安排,板书的设计等等。

三、教学设计含义及特点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其特点在于它可以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四、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联系

1.目的的一致性

总体上看来,这三者在目的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的。不论是教案、说课、教学设计,它们所要完成的宗旨都是要使一堂课上的有声有色,使教学活动高效开展,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知识,对课堂不厌烦,对知识不排斥。那么这三者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教师才努力的准备的。

2.依据标准的一致性

这三者在依据标准上都是一致的。在2001年,我国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后,各类教学工作都开始参照新一轮的课改精神工作,教师教学也不例外,不论是从教材、方法还是课程上,处处都体现这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遵循原则也是统一的,那就是新课程标准。

3.教师要求的一致性

这三者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单是专业素质、还有人文素质、技术素质、教育素质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出色的教学设计、教案以及说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样教师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进步与创新。

五、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1.呈现形式不同

说课一般面对的是同行或者是教研专家。与他们交流怎么上好一堂课,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情、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主要是以说的形式配以课件、板书等辅助工具,大致时间控制在10分左右。而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书面材料,教案是教师在教学前对上课的准备,其大致内容主要都是对上课流程的最直接的反映与设计。而教学设计则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措施、实行解决方法,评价实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

2.内容侧重点不同

说课、教学设计、教案三者都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一次理论性的安排,它们的实践都通过课堂教学来表现。那么在内容上,说课侧重点在教学和课程的剖析上。说课要逐一的剖析教材、教法、学法、学情等教学深层的东西,重点去体现教学背后的情况,以方便相互交流。教案更侧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记录和教学过程的编排。有些年轻教师写一些详教案,把自己要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以防止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遗漏或偏差。教学设计侧重的是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教学流程以更高效最优化的形式设计出来,分别联系理论,总结能出现的结果及影响。相比教案来讲,所体现的内容更详尽,更科学,更据逻辑性。

3.出发点不同

说课是以课堂为中心,不论是从哪个方向对其研究,终归都要回到课堂教学。说课不是上课,它与上课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课的出发点是,说明白“上什么课”“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和引导学生“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突出协作学习,并以任务驱动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好的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

这样看来,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不用苦恼,对于这三者无从下手的窘境。完全可以在精心、充分的准备一堂课的情况下,分别有所侧重的完成这三者的设计。当然既然是三个不同名称的概念,一定有他们的不同侧重,相对应教师也要清楚的知道三者相互之间的区别,能尽善尽美的完成这三者,以为不同的情况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贾荣固.教师五课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为促进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活动宗旨,开展语文组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二、活动目标

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探索教法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三、参赛对象

一年级语文全体老师

四、参赛要求

1、选题要求: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空白课时进行比赛,本次比赛课题定为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比尾巴》。

2、内容要求

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教材分析。所选教材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选择该教材的依据和实际教学效果;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体系;本课时所讲授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等。

第二、本课时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

第三、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确定、分析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并说明依据。

第四、教法和学法。说明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依据。

第五、教学过程安排。

第六、板书设计。

3、其他要求

(1)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说明所设计教学环节的意图及理论依据。

(2)教学设计中尽量体现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现教师本人的教学理念和观点。

4、截止时间

20xx年11月6日。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二一、主题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要求: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

二、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必须是本人认真设计的真实成果。在设计中要求做到《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符合学生及小学学科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

1.特色教学设计应以课堂活动事实为基础,贴近学生,具有可行性。

2.特色教学设计应对课堂活动作出具体叙述,能够体现出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原则和有特色的教育技能。

3.所有报送的课堂教学特色教学设计,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一经举报或被发现抄袭者,将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进行通报。

4.教学设计封面页请提供以下信息:课题、年级、作者姓名、工作单位、

5.内容格式不作统一规定,但一般应包括(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教学准备(4)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等。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展示我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阶段性成果,促进本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特举办xxxx县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评优活动。

二、活动目标:

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级)》的内容,以单元设计为主题,采用中观教学设计思维,加强信息技术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教学评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设计要求:

1、结合现行的课程内容,以信息化背景下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强化以单元主题为主的中观教学设计。

2、设计课型可以是常规课程,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课程。

3、一个主题中包含若干个专题。

4、设计模板参照《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教材》

四、活动对象:

所有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

五、时间安排:

1、3月在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上作具体的宣传、发动和布置工作。

2、4月-5月,教师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或对原有的作业进行修改后交学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负责人。

3、5月下旬,由各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负责人组织,由各校主讲教师从中推荐好的教学设计作品上传。各校推荐的作品数量在10件以内,原则上涵盖各学科。

篇(4)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系统理论。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揭示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是由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动态过程,传播过程中,教师、学生、媒体、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师生之间要排除各种干扰,实现有效交流以取得教学成功。

(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较大。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方法,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所形成的方法。按照教学本身的特性,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三、教学设计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依据相关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的安排。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的特点。

首先,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一方面专业知识要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以及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因而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其次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第三健全大学生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二是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即现代教学观。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素质教育观、系统方法观和教育效能观。

1.素质教育观。

一是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身体、心理、文化科学三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七方面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正常发展。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和生存,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2.系统方法观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整体性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既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教学最优化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教学工作方案。

3.教育效能观

教育效能根据公式“教育效率 =教育产出/教育投入”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投入教学资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产出。

(三)三是要把握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环境及授课教师几个因素,在具体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时,按照标题、署名、正文三大部分来设计格式。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67-02

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充足的课前准备更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教案的制作、使用和修改是教师教学的日常必修课,对担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教师如此,对担任高等教育的教师更是这样。笔者所在学院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系列活动中关注到教案的制作和使用,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案的使用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大部分教师对使用教案存在着抵触情绪;在教学中并未真正使用教案;教案的设计存在“抄袭教材”、“无个性、无特色”、不够“活”的问题。

探究此现象之下的本质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对教案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对教案的设计原则不明。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做了理论和实践的调研及辅导工作,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一、明确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要正确认识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就需要辨识教案、课件、板书、教材相关联的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从呈现形式、教学作用、包含内容、使用对象、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区分。

1.呈现形式之别。所谓呈现形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该媒体以何种物质形式在使用。教案在教学中主要以纸质、电子两种形式呈现;课件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多种为一体,而成为一种多媒体;板书总是以手写的形式呈现;教材是一种纸质的呈现形式。

2.教学作用之别。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明确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进度、规范教学用语、确保授课正常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专业课的教学中,最忌天马行空、老师学生的自由发挥。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都需要教师在课前的教案制定时认真思考,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教案执行。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用来展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板书则是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习题讲解等;教材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参考、学生的学习资料,大学教育中教材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了。

3.包含内容之别。教案包含的内容有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课时安排、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分析等;课件包含了以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呈现的案例,较大容量的文本格式的教学资料,授课提纲式知识点等内容;板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重要理论详解、教学难点详解、习题讲解;教材的内容包括了课程的主要知识、案例和习题,然而高等教育中教学的内容总要大于教材的内容。

4.使用对象之别。教案主要是教师使用;课件、板书和教材都是教师、学生共同使用。

5.角色定位之别。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计划;课件、板书充当教学手段的角色;教材则是一种教学资料。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笔者用教学计划来明确并不为过,它将教材、课件、板书等多媒体在教学中如何使用都进行了整体的设计。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常有教师将课件与教案混淆,特别是对于使用电子版的教案的课程,有人甚至认为课件可以一件两用,不需要重复制定教案。在角色定位一项的区别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教案是教学计划,而课件仅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在多媒体使用后与板书并存的一种的教学手段。从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易区分,教案能够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进度、规范教学用语、确保授课正常,而课件是为了使课堂生动、方便展示教学资料而生的。可见,教案是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准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统筹全局的作用,是课件所不可替代的。

二、对教案在教学过程、教师成长、课程建设中重要性的再认识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师在课前对课程、课堂、学生都有思考,促进其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其教案设计都是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体现了学科特点,从教案上的手笔记录更看出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

教案对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有着明显地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显现和确认。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好教育科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教学设计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它是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问题,研究“怎样教,才更好”的操作问题,教师从经验型的教案撰写转化为科学化的教学设计,是专业能力成长的一个过程。教学设计强化了教师实施教学的目标意识,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畅通了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路径,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常态方式[1]。

教案不仅对于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对教师个人也有帮助作用,对课程的建设更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教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教学计划,针对授课班级不同的专业背景而制定的教案,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与课程配套的教师团队的素质培养,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团队的交流,其教学技能主要是通过教研室活动、听课、教案交流等途径得到提高,尤其是新教师更需要认真学习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教案,来掌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学校将集体研课作为了关注和培养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措施[2]。

三、教案的设计原则及评估

1.设计原则。教案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用来指导教学,我们总结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教案的编写,首先,要包括一些基本内容,根据内容,教案分为教案封面、教案正文和课后分析三个部分。教案封面包含下面一些要素:课次、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教案正文包含:导言、教学内容安排、课题小结等;课后分析包含:互动亮点、教学败笔、智慧火花、追问反思等。其次,教案编写要瞻“前”顾“后”,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要给教案留下补充的空间。有人称之为为教案注入“活性因子”,以教师课后追问反思为主,记下课堂互动中的亮点,教学过程中的败笔,教学授课中的智慧火花等[3]。最后,教案形式采取最优原则。教案分为详案和简案,到底哪种形式更好,可以根据教师连任课时间、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等方面来分情况安排。新任教师一定要使用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编制简案,事半功倍。

2.评估标准。教案的评估从教案封面、教案正文、课后小结等三个部分来进行,根据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教学原则[4]。参考其他文献[5]中提供的评估表,我们归纳出教案的评估标准:①教案封面的评估,包括课程基本信息、授课主要信息两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基本信息有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时、授课教师级班级、授课学期、教材名称、参考资料等;授课主要信息有授课题目、教学时数、授课类型、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参考资料等。②教案正文的评估,包括六个二级指标:有教学引入;设计合适的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顺序及时间分配合适;教学方法和教具使用的设计妥当;正文层次分明,过渡巧妙自然,重点突出;习题布置。③课后小结的评估,包括四个二级指标:课后的追问反思、课堂互动中的亮点、教学过程中的败笔、教学授课中的智慧火花。

参考文献:

[1]汪海.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力量[J].教育科学研究,2012,(6):71-74.

[2]徐国荣.集体研课:以生长教学智慧为旨归[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26.

[3]陈芳华.教案撰写之辩[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4):103-104.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20-241.

篇(6)

所谓的“导学案”,主要是指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课程内容,对一定的情境与问题加以创设和计划,由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案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预期地进行组织,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接受新的知识。小学生毕竟思维能力还未成形,对数学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进行学习时,教师必须要适当进行引导,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最应该进行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初的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导学案的设计,只有先设计好导学案,才能使其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具有更好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要点

1.在设计新课内容导入时,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虽然很旺盛,但更多的时候学生仍然童心未泯。再加上数学这门课程本身的严肃和严谨性,普通的教学和导学只会使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小学数学课堂来说,课堂提问就成为了一种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的重要学习手段。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问题设计得好,才能调动他们去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处在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导学案”真正起到“导”的作用。也能够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他们自己理解和掌握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2.导学案设计要抓住教学的重点

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重点,导学案的设计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导学案,抓准设计重点是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最关键的点之一。教师在小学数学的导学案时,不能仅仅对课堂形式的热闹与否以及课件画面的漂亮与否加以关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抓准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的重点。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对对该重点进行突出。小学数学课堂一节课的只是断可能会有很多,但真正的教学重点却不多,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但只要学生能了解和掌握这一个重点,教学就是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堂重点的确定必须要在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导学案时间和过程的设计加以突出。只有抓住教学重点对其突出,才能更加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要逐步地引申,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导学案的导,很多时候是通过课堂问题进行的,通过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培养他们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中问题设计是很重要的。但导学案问题设计除了能吸引小学生兴趣外,还必须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逐步引申。小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比较低,对问题的认识也不如成人深刻,太深奥的问题只会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上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并且对其价值与效果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才能在导学案问题的带领下一步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才能记得深刻,学得顺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1.按照导学案,明确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的导学案在在按照“一课时一学案”的标准设计之后,教师应该在桑科之前先安排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等问题进行预习,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每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有明确的了解,给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相应的基础,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更具有目的性。以正比例与反比例为例来说,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比和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后才能进行教学的。之后应该先教授正比例的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反比例,这样学生的基础才会打得更劳,对知识的识记也会越深刻。

2.对导学案和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完善学生知识建构

虽然“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放开手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究泵库。但这些,并不妨碍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导地位。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并不强,而且对知识还处在学习的阶段,必须依靠教师的主导才能真正学好应该学习的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探究和讨论过程进行指导之外,同时应该对导学中学生的争议或问题加以分析和讲解。并对每一堂教学内容引导性地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及修正,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清晰的轮廓和印象,这样才能更好得构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设置有梯度的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消化程度,教师不仅应该在导学案中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还应该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或者课后给予学生巩固知识的相应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自然就要牵涉到习题。数学这门学科,练习本来就是他的特性,学生只有多做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该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特点准备好有梯度的课后练习题,注意因材施教,把教学共同的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保证班级内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习题,并能够自纠自查。

导学案与教案有本质的不同,导学案不仅包括教师的“导学”,而且包括学生“探究”,是两者共同形成的。学案导学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思维过程,在学案的载体之上,教师通过导学与学生自身探究性的学习相互配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占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1,7(14):145-146

[2]黄建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学研究,2010,5(15):78-79

[3]韩义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学案导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8(25):102-103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113-06

一、引言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化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编写教案就成了上好课的关键步骤之一,但是传统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注重教材内容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缺点。为了弥补其不足,近些年提出了“双案”教学。随着网络教学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进入了课堂教学,但是关于虚拟实验的教案设计凤毛麟角,其“双案”教学设计更是空白。在虚拟实验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该如何利用虚拟实验进行教学,使虚拟实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不是仅仅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呢?笔者认为虚拟实验“双案”教学势在必行。

二、传统教案现状分析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也称课时计划,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教案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的教案教学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笔者在进行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出现的问题归纳如下:

1.教案的设计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很少考虑学生个体学习情况

传统教案是教师在精心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教学内容顺序及其教学过程制定的一个实施方案。教案注重教师对知识内容的梳理和组织,但忽视了教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考虑。教案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满堂灌”,只注重“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的效果及接受消化知识能力的差异。“满堂灌”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优劣差距,优等生紧随其后,差生滥竽充数,使差生丧失对学习的信心。

2.教案的设计注重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教师教案的设计只是为了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考出一个好成绩就是教师最大的荣誉和收获。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教师考虑的只是自身“教”的活动,很少设计到学生“学”的活动。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但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教师不能只关注“学会”而忽视了“会学”。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使教师的“教”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只有学生充分地发挥能动性,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学生活动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而不是一个模式的固定教学。

3.教案设计忽视了教学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

在不少教案中,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的交互都较少设计到。原因大致如下:首先,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略了交互的设计。应试教育要的是学生的成绩,教师的评估看的也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其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中小学教师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教学任务,在自己有限的备课时间里很难去考虑较多的交互设计,只是为了明天的教学做点准备。再次,教师教案形式固定,很少变更,抄教案现象明显,写教案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种种情况导致了教师的教案缺乏对交互的关注,但是交互的作用又是教学不能忽视的,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让教师反思与变化教学,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生生之间的交互能够体现学生协作与沟通的能力,互帮互助,使教学成效整体上升。

三、“双案”的提出

面对传统教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双案”教学模式浮出水面。教案和学案合在一起简称“双案”,其中“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双案”教学体现了双主教学的思想,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等作用。“双案”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双案”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教并重”、“教学相长”的思想,并且是以建构主义理论、教与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近些年出现了“双案”教学的研究,其中“单元‘双案’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试用”、“高中地理‘两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等文献对“双案”教学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上述文献对“双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实施做了较好的设计,图1、图2是其设计的模式结构图: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两种模式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这是二者共同的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图1将教师的作用减轻了,重头戏放在了学生的自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只体现在师生共探环节。图2中教师和学生的联系较图1紧密,但是学生的自学发生在课前,形成教案和学案的脱节,也就是没有将教案和学案统一地应用在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够。但是任何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学习定向还很不明确的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只会走弯路、走远路,还有可能形成事倍功半的反效应。要想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必须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整合。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双案”教学的基础之上,对虚拟实验环境下的“双案”教学提出了图3所示的教学模式。

这里对虚拟实验环境下的“双案”教学模式的意义进行简要说明。首先,它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体现了出来,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之下进行的,避免了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其次,教学中对实验的观察、训练和对问题的探索、分析和总结都是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形成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课堂中发生并完成的,教师能够随时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这样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还加入了小组学习的形

式,可以对差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

四、氢气还原氧化铜虚拟实验“双案”设计案倒

“氢气还原氧化铜”虚拟实验的设计是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行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吸取了以往虚拟实验设计的优点,并且弥补了其缺点。实验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三大模块。教师模块是针对教师的教进行设计的。学生模块是针对学生的学进行设计的,其中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填写、实验报告批改查询、实验作业、实验拓展等内容。管理者模块主要负责虚拟实验平台的后台管理。我们的虚拟实验不是一个简单的演示模块,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实验平台,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会动态地记录学生实验仪器和药品选择的结果、实验装置组装的结果、实验参数调整的结果、实验现象观察的结果、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结果等内容。实验完成后增加了实验报告填写,其报告是半自动生成的(由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完成且计算机自动获取并填写的客观部分和实验报告中需要手工填写的主观部分组成)。虚拟实验是在全面的教学设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拟实验设计架构如图4所示,虚拟实验截图如图5所示。

下面是“氢气还原氧化铜”虚拟实验“双案”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氢气具有可燃性,那么氢气还有没有别的化学性质呢?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性质都不是单一的,就像是同学们一样,每个人的优点或特长都不是唯一的,那么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氢气的另一种化学性质,它的另一种化学性质究竟是什么呢?

2.学习新课

(1)情境创设,学生探索学习

教师展示虚拟实验平台中教师讲解模块中的实验演示部分(包括真实实验的视频录像和以往的Flas实验),教师在展示实验、学生观看实验的情境创设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以下导向问题:

1)实验开始前,做了那些准备工作?

2)实验中做了哪些工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哪些?

3)实验完成后又做了哪些工作?

4)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演示观察完成以后,请同学们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

(学生答:实验开始前仪器的安装、药品的取装……实验过程中有水珠生成……实验完成先撤酒精灯……等等)

(2)教师梳理知识并引导(教师主导)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并将知识梳理如下:

1)实验中仪器的组装顺序及正确的位置

实验仪器组装的时候要依据从下往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试管要略向下倾斜,导管要通入试管底部并且要在药品的上方。(展示实验演示部分内容)

2)实验中药品的取装方法

实验中药品取出后先平放入试管口,然后倾斜试管使其慢慢滑入试管底部,并盖上药品盖。

3)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真实录像和Flash演示都会有所提示)

先通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尽试管里面的空气,防止生成的铜继续被残余的空气氧化。加热之前要给试管进行预热,以防局部受热引起试管底部炸裂。实验完成后要先熄灭酒精灯,后停止通入氢气,以防铜被氧化。

4)实验现象

按照同学们的回答将实验现象总结如下:实验过程中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什么颜色的金属铜?并且观察试管壁前后反应的变化。

5)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展示,同学们会发现氢气具有还原性。下面请同学们自行操作。

(3)教师提供虚拟实验学习环境,学生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学生主体)

同学们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进入虚拟实验学习环境后选择操作模块进行虚拟实验操作,操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实验要点。并且实验过程会将同学们的主要实验操作内容动态地记录下来,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完成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部分画面截图如图6所示。

(4)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学生主体)

学生在完成实验操作后进入实验报告填写部分,认真地填写实验报告,将你在做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注意点认真规范地填写在实验报告中。部分实验报告填写内容已经在同学们做实验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无需填写。填写完成后请同学们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填写部分如图7所示。

(5)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主体)

教师在确定了同学们的实验报告都提交完毕以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协作讨论式学习。在讨论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的疑难点按照下面表1形式做总结。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进行实验报告的批改,将实验报告中呈现的问题与同学们小组上交的学习问题归纳总结后一一做详细的讲解,以达到使每个同学都能领会和理解。

(6)教师组织学生温故知新(实验操作不做记录,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达到同学们对知识和实验操作过程的全面掌握,请同学们再次进入虚拟实验学习环境进行学习。这次同学们从实验准备进入,依次进行学习,在15分钟学习时间内完成“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的二次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7)完成实验作业

同学们认真学习之后请完成实验作业并且提交,一天后查阅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

(8)实验拓展,形成知识迁移

同学们在学习完了本节课的内容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入实验拓展部分进行兴趣学习,让同学们看到生活中的化学,看到化学给大家带来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大家一起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争取让科学带给我们更加丰富的生活。

(9)教师总结反思,修改教学

教师根据同学们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和效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定的评估,并且写出自己的教学心得。每个教师面临的不是一个班,面对不同的班级,教师要从一个班代课的经验中总结后续教学的经验,也就是要具备“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能力。教师课后反思按照下面表2形式做总结。

虚拟实验的“双案”设计既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训练为主线,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双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对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利于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篇(8)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进行之前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反思等环节预设课堂内容. 教师作为设计者,会以不同的教学技巧去改进教学,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对象制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运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将生硬的教学原理转化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材料和课堂教学计划,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与决策性. 教学设计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安排布局,使教学有创造性地发展,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起到了系统指导的作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

误区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 教学设计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大多采用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教师盲目选择这一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 教学设计前后脱节

教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的,强调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但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这源自教师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没有透彻了解,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准确把握,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及教学建议,造成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内容严重脱节,有时高年级所讲的某些内容,低年级已经讲过,甚至是低年级忽略的基础知识,这使得教授的知识不全面、不合理.

3. 教学设计模式单一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授一段时间后,很多教学过程、教学模式都成了统一的定式,很少去改变,也不思创新.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除了教学内容变化外,看不到学科或者教师的特色,这就造成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都一样. 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还不够丰富,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有待优化,教师应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按照学生的特色进行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段,即教师利用各种情境,解析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知识相冲突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 如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时,引用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首先,以动物王国也要举行运动会为情景导入,设计两个人物形象小鹿和大象,为了布置会场,小鹿和大象分别设计了两个方案――用课件展示两个方案,即小鹿以灯笼和花盆间隔排列的方式,小象则灯笼和花盆无规则地摆放,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谁的设计方案显得更加整齐、有序?”以此导出课题“小鹿在设计方案时运用了我们数学上有关规律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找找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规律!”接着,让学生按照小鹿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这时候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好,我们再一起来画一画. 1,2,3,…,14,15,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画图的策略. 学生可以用(表示灯笼,表示花盆)来表示,第15个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 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地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 设置活动,引导探究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预设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会设置1~2个教学活动,且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期将学生引入探究活动中. 学习“确定位置”时,教师设置的活动是根据班级的座位找数对. 教师首先设计了根据位置写数对的活动――“你能说出班上某某的具置吗?”学生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这是比较简单的活动引入. 深入探究时,教师设计了根据数对找位置,分别写出了下面的数对:(7,2),(5,3),(8,3),(3,4),(7,4),(5,4),学生则根据数对,准确地找出同学的位置.

3. 自主探究,观察记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遗忘的是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下的小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特色,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知识. 学习低年级的“十几减9”时,为了启发小学生的自主算数能力,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探究,首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以“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这一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开动脑筋,借助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想一想,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动手操作的结果. 教师的这一设计,旨在让每个组先派代表上台演示,发表意见,并解释自己的想法. 随后,允许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组中发言的同学作补充,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记录,有的同学从13个小圆片中一个一个地连续减去9个,还剩4个――逐个记录,减去一个画一笔;有的学生从10个一堆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3个合在一起,得出剩下4个――他们记录时,先记录分成一堆的10个,然后减去9,最后记录剩下的部分及合在一起的部分;有的学生先减去3个,再从10个一堆里拿走6个,剩下4个――记录时,先记录3个的部分,然后再记录从10个中拿走的部分;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最后,教师设计教学总结时,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在那么多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让学生知道这种算法的优点,归纳学习特点,了解自身思维的特色,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篇(9)

饮食蔬菜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知道样样蔬菜都要吃,养成不偏食的好习惯。

2、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3、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吃蔬菜对身体健康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吃蔬菜的兴趣

教学准备:

幼儿每人带一样蔬菜、蔬菜图片、带幼儿到食堂参观、幼儿教材

教学过程:

一、蔬菜大展览

(1)布置摆放蔬菜区角,请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边摆放在柜子上,边介绍蔬菜名称。

(2)老师说蔬菜名称,幼儿找蔬菜。

(3)老师介绍几种蔬菜的营养。

二、参观食堂

组织幼儿参观食堂人员摘菜、洗菜、烧菜的过程。

三、老师制作各种蔬菜小模型或图片,开展“娃娃餐厅”活动,让幼儿亲自“炒菜”,培养吃蔬菜的兴趣。

四、老师在萝卜或大白菜等贴上五官,以“蔬菜宝宝”口吻和幼儿找招呼。

五、小结:蔬菜的种类多,不同蔬菜有不同的营养,样样蔬菜都要吃,长身体需要这些营养,所以小朋友每天都要吃一两种蔬菜。

六、请幼儿翻开幼儿教材《香香的蔬菜我爱吃》,请小朋友将菜肴中的蔬菜找出来并连线。

饮食蔬菜教学设计案例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知道多吃蔬菜有利于身体健康,做到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2、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3、了解蔬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知道多吃蔬菜有利于身体健康。

活动准备

各种蔬菜:菠菜,芹菜,西红柿,南瓜,红辣椒,胡萝卜,白萝卜等等。

蔬菜面具数个

杯子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老师由变魔术引入。

1.“小朋友看过魔术表演吗?现在想看吗?”

老师用水杯喝水,故意把喝完水的空水杯拿给幼儿看,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西红柿和菠菜悄悄放入杯中,请幼儿配合念魔法语“菠萝菠萝蜜”把西红柿和菠菜变出来。

2.老师:“这是我最喜欢吃的蔬菜,西红柿含有维生素,对皮肤好(可以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更年轻)。菠菜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让小朋友的眼睛又大又明亮。”

引导幼儿参加讨论:“你最喜欢吃什么蔬菜?”(幼儿念魔法语“菠萝菠萝蜜”把放在书包里的蔬菜变出来)

二、不用颜色的蔬菜养护我们身体里的不同器官:

1.绿颜色的蔬菜对肝脏好,可以减肥。

引导幼儿举出绿颜色的蔬菜。例如:菠菜,生菜,芹菜......

2.红颜色的蔬菜对心脏好,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最近有许多小朋友感冒了,请你找一找能预防感冒的红色蔬菜。

引导幼儿举出红颜色的蔬菜,例如:西红柿,红辣椒......

3.黄颜色的蔬菜对胃好,对骨头好,还能延缓衰老。

引导幼儿举出黄颜色的蔬菜,例如:南瓜,韭黄......

4.白颜色的蔬菜对肺好,告诉要抽烟的爸爸,爷爷要多吃。

引导幼儿举出白颜色的蔬菜,例如:花菜,冬瓜,藕......

三、请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这些蔬菜的颜色,形状(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

这些蔬菜的颜色,形状,营养成分一样吗?(不一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蔬菜。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营养,小朋友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多种营养,所以不挑食,不偏食的还在才会更健康。

五、游戏“蹲一蹲”

请3为幼儿扮演3种书擦,并站成一排。

玩法:分别说出自己蹲和别人蹲,要接得快。例如:有蔬菜西红柿,茄子,南瓜。第一是西红柿说:西红柿蹲,西红柿蹲,西红柿蹲完了茄子蹲;茄子听到后立即接上说:茄子蹲,茄子蹲,茄子蹲完了南瓜蹲。然后接着说,说错了,就换了人接着游戏。等到幼儿完熟练了再增加蔬菜的品种接着玩。

饮食蔬菜教学设计案例三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能大胆介绍自己认识的蔬菜的名称、外形特征。

2.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并根据实物和图片上的线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4.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

5.探索、发现生活中蔬菜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自然角投放几种常见的蔬菜。(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青瓜、黄瓜、青菜、菠菜、生菜)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自带一样自己最熟悉最喜欢吃的蔬菜;豆干、鸭子、萝卜、白菜、鸡蛋、马铃薯、青瓜排成圈的影子幻灯、实物图;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图标、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

1.你带来什么蔬菜?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甲:我带来的蔬菜是白萝卜,它是白白长长的,下边尖尖的还有细细的根。摸上去很光滑。

幼乙:我带来的是青瓜,是绿色的.。它长得很有特色长长弯弯的像个月亮,摸上去刺刺的。

幼丙:我带来的是菠菜,是绿色的。它长得一叶一叶的下边还有根像胡须。

2.这些蔬菜是哪里来的?

幼:种出来的,种在土里。

分析: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回答。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始终以正面引导,不断地肯定幼儿对蔬菜的认识和描述。

二、播放幻灯片,了解蔬菜是哪里来的。

1.出示蔬菜的整体与局部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有的长在土里;有的长在水里)

幼:边看边说,生菜、青菜、菠菜、南瓜、青瓜、黄瓜、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

2.小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分析:本环节播放的幻灯片太多太杂,老师们建议选折具有代表性的(如:生菜、青瓜、胡萝卜再加上种在水里的茭白或藕即可)还有小结时没有稳定幼儿情绪,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语言不够简练。

三、观察图片 “猜影子”

1.王老师也带来一样蔬菜,瞧是什么蔬菜?

幼儿集体答:南瓜

2.(南瓜爷爷又带来许多影子朋友,)观察幻灯片,猜猜这些影子可能是谁?(第几个是谁?)引导幼儿给它们标上数字。

幼甲:(第一个方形的)毛巾。

幼乙:床垫

幼丙:被子

3.验证幼儿猜测结果。

分析:本环节幼儿猜测时,跑题太远了,我一紧张,没能把幼儿拉回来,教师应提出问题(如:毛巾、被子、床垫是菜吗?是吃的食物吗?)我没能及时提出有效性的指导语,这就需要我平时的积累,更多的经验,勤学勤问来造就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睿智的幼儿教师。

四、辨认各种菜,学习从菜中分辨出蔬菜。

1.南瓜爷爷带来了几位朋友?它们分别是什么菜?(在黑板上出示数字卡1-7和7种菜图卡)

幼集体答:7位朋友,1是豆干、2是鸭子、3是萝卜、4是白菜、5是鸡蛋、6是马铃薯、7是青瓜。

2.(南瓜爷爷要蔬菜朋友做邻居?请你们帮它找找哪些是蔬菜?)引导幼儿猜测并说说哪些是蔬菜,并在操作图表对应的格子上画圈。

3.共同讨论:豆干是蔬菜吗?为什么?(豆制品,是经过加工的,不是直接长在地里的)

4.幼儿验证操作图表上的猜测结果。共有几样蔬菜?(用数字4表示)

分析:本环节个别提问较少,没有讨论的基础点。且幼儿操作练习完应让幼儿分享交流,验证结果。 由于我环节交代不具体,想请幼儿上来说说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板,但发现孩子们好几个要蜂拥而上,于是怕乱又取消了本环节。这就是本活动最大的败笔。

五、启发幼儿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蔬菜的房子。

1.南瓜爷爷家附近有几栋房子?(用数字3表示)

幼儿:有3栋房子。

师:你们帮南瓜爷爷找了几样蔬菜朋友?

幼儿:有4样蔬菜。

2.这么多蔬菜怎么办?(房子只有3栋,蔬菜有4样,怎么办?)

幼甲:可以两个人一起住。

3.谁和谁挤在一起比较好?(形状差不多,颜色差不多)

幼甲:胡萝卜和青瓜一起住。

师: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起住?

幼甲:因为它们都是长长的。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幼乙:青菜和青瓜一起住?

师: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起住?

幼乙: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

4.土豆和黄瓜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回去想想。

分析: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回答。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始终以正面引导,不断地肯定幼儿的想法。但引导提升幼儿从形状、颜色、吃的部位、刨皮等进行分析分类,教师的引导语不够简练,有的没能提到点子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蔬菜入手,活动前我们利用家长的人力资源请家长经常带孩子去菜场买菜,帮助认识和了解蔬菜,在家中多让孩子帮忙摘菜,洗菜,做一些简单的凉拌菜,激发孩子对蔬菜的兴趣。并通过自然角让幼儿进一步对常见蔬菜的认识。活动中,孩子们自带最感兴趣的蔬菜从它们的外形,名称和特征有声有色地介绍给同伴认识,让同伴们更直观、更真实的观察蔬菜,并让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讲一讲,扩展对蔬菜的进一步认识。孩子们能体现出生生互动的效应,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又接受了新的知识。教学中,我采用了幻灯片,让幼儿观察蔬菜是种出来的,接着抛出问题什么是蔬菜?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答案后,老师小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然后,通过操作板让幼儿提升已有经验找出蔬菜。最后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对蔬菜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析分类,从而得到经验的启发。

第一、在材料的丰富上和第一环节幼儿自带蔬菜介绍蔬菜的名称、外形特征等做得较好。教案设计也较理想,但我在实施教学中活动流程不流畅,引导语不明确简练。

第二、教师的指导能力还有待加强。我们有时候过于焦急,希望幼儿达成活动的目标,当他没有达成时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把幼儿动脑的机会给剥夺了。其实在活动中我们应该要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幼儿不会时,则教给相应技能,幼儿会时,教师及时退出。活动后,引导幼儿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活动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待全体幼儿参加活动后共同讨论,得出结果。

篇(10)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

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篇(11)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大部分都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过程较单一,以讲授为主。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在当下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设备逐渐普及的条件下,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能够随时完成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2]。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可以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意义的建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实施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理想手段[2]。

2《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作者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实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实现推进病案信息网络教育的发展。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策略。结合课程不同章节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灵活多样。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了多方面,如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媒体形式的选择,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课后的练习与反馈,综合评价等方面[4]。现就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2.1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

《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为医学院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是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中较有特色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探索更适合交叉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本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5]。《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是已经具备了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管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专业知识的学生。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来确定学习目标,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正确掌握病案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国际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分类标准,病案统计方法,病案信息的质量控制;熟悉病案信息管理组织部门结构,病案与随诊、病案与医疗保险,病案与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了解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病案信息管理学》是卫生信息管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病案信息学》为蓝本,参照病案信息技术专业技术考试大纲,采用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完成。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网络课程,贯彻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2分析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媒体

网络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设计,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而成[6]。在选择教学媒体、教学互动设计、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需考虑到传统教学不同之处[7]。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在《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中,采用了大量病案科实际工作的照片、录像等多媒体素材。以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案管理过程。教学内容开展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网络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内容都配有教学目标、章节学习提示、相关难点重点、课后推荐阅读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视觉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学习环节难易适度,与病案管理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2.3创建自主交互的学习环境

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8]。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正是自主学习和情景创建。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课程能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提供一个快捷、方便、高效的平台。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病案科见习照片及相关资源,列出了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课后作业及相关教学资源。学生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交互性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体现在教学平台、教师、学生三方多向的交流。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提问、作业、课后讨论等模块,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4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8]。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反馈,具有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7],对教师、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课程的特点,评价方式采用了作业评价、测试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在网络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各种测试结果的统计分类比传统教学有明显优势[9],同时根据测试分数可直接展示知识点掌握情况,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反馈,不断完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