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分析要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精细化管理
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预防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产物,需要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每一个经营项目进行细致的管理,对企业运营和发展的项目进行关注,将财务内控管理规范化、具体化。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落实。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对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深入研究和加强应用。虽然我国企业在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相关管理体系还没有成形。企业想要达到精细化管理目标,还需要在实际财务内控管理中做出调整,以满足企业的发展和运作。
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问题
虽然企业对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逐渐重视并将其应用于财务内控管理中,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问题尤为突出。虽然企业建立了相关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但企业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成本浪费现象。因为企业缺乏财务内控管理意识,所以企业的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不能有效实施。而财务内控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多数企业因为并未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实施财务内控管理,导致企业的经营容易受到资金的限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在进行部门职务建设时,并没有将职务精细化分,人员职责不明确。因为这种现象,企业在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时不能做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模糊,不能做到对财务的精确掌控。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需要用到很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资金就存在不足现象,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自然会不足。因此,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中小企业在财务内控预算管理方面并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部门对财务预算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在预算管理方面并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管理项目没有做出规划和方案。预算人员的职业能力相对较低,在财务预算方面容易出现误差,导致企业在项目发展和投资方面没有真实可靠的详细资料,不能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精准的规划。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无法将预算管理的功能发挥出来。可见中小企业的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想要逐渐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
四、分析精细化管理要素
企业想要对财务内控管理做到精细化,就需要对精细化管理要素进行探索。下面从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成本控制
企业想要将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就需要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成本控制需要对企业各项成本进行控制,将项目成本集中控制,降低成本浪费。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身上,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的掌控力度。企业应该在内部加强对成本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员工能够形成良好的成本管理习惯,将成本管理运用到工作中。企业本身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开支过程中注意对成本的节省。企业不仅要对成本多的项目进行控制,对小成本项目也要进行控制,不能因为成本大小而区别对待。企业需要对资源进行优化处理,将一些不能创造价值却浪费资源的资产推出去,引进一些有发展潜力、能够为企业运营创造价值的项目。企业应该将资源透明化,使内部人员能够对企业的资源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便于管理部门对成本的管理控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资金的合理规划,扩大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对成本的浪费。通过对成本的控制,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
(二)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对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工作,将各部门的任务明确、落实。针对企业经营项目,对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管理者必须肩负整个管理部门的责任,加强与各项目部门的交流,对企业经营项目的发展进行了解。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经营项目的财务进行管理,对财务信息进行记录和编辑。管理人员应该对项目财务进行核实,不能只针对数据分析,需要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审计人员需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审核,对财务进行核实。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建立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惩奖机制,对管理部门的工作与管理人员的效绩、薪资挂钩,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2]。
(三)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是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企业想要对财务进行精细化控制,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使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和发展决策时,能够拥有足够的数据基础。将企业活动项目的经费、预算、效益等一系列与财务有关的内容编辑成数据,存放在信息系统中,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管理。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支出、收益,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精确。信息化建设对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加强企业对财务的控制。因此,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就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系统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发展项目进行管理,对财务进行精细化管理。
(四)预算管理
企业的财务预算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企业想要稳定发展,就需要建立预算管理体制,加强对财务的预算管理。企业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对企业的活动项目进行管理,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数据,便于管理人员对财务的预算。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预算人员,对活动项目进行评估,根据企业自身的能力制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同时,管理部门应该对财务预算进行审核,通过预算程序对活动方案进行改善,使活动方案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不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负担。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提高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3]。
五、结语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加强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对精细化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曾杰 单位:福建亿力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虽然我国的财务会计结构体系,在很多方面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完整反应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内在规律方面,我国的会计学的研究者们就明显地超过西方的学者。这主要是与我国研究者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国的会计学研究者们也存在遗憾。我国会计学者不能揭示两个“会计方程式”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提供“综合会方程式”成立的充分理由。
2.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确立分析
中药检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击伪劣害人中成药,提高中成药的质量水平,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中成药快速检测主要部门为国家检药局,中药快速检测是国家检药局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针对当前医学药品市场存在的较多伪劣药品问题,寻找一种简单便捷且有效的中成药快速检验方法已经成为国家检药局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本研究就含刺五加药材的两种中成药快速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仪器和试药、试剂
1.1仪器
预制板、薄层板、硅胶GF254(10 cm×20 cm)以及药品快检专用铝箔。其中,预制板和薄层板来来自烟台市化学工业研究所,硅胶GF254(10 cm×20 cm)来自天津思利达色谱公司。
1.2试剂和试药
试剂统一使用分析纯。试药有批号111574-200201紫丁香苷对照品、批号120927-200512刺五加对照药材,这两种试药主要是用在含量测定方面。批号0736-20014芍药苷对照品、批号110837-200304异嗪皮啶对照品,这两种试药主要是应用与鉴定过程。刺五加片样品(总5份)和刺五加注射液样品(总3份)均是直接通过市场抽样获取。刺五加片提供商家为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广东罗浮山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三木制药厂、江西民济药业有限公司、贵港市冠峰制药有限公司。刺五加注射液提供商为合肥亿帆医药经营有限公司、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多多药业有限公司[1]。
2.方法和结果
2.2.1异嗪皮啶测定
提取溶液选择。由于提取时必须要求使用无毒或者毒性小的溶剂作为提取溶液,异嗪皮啶又是香豆素类化合物,所以测定时选择甲醇和乙醇作为提取溶液。且实验结果显示,乙醇提取效果更明显,所以选择乙醇作为提取溶液。(2)注射剂提取方式。通过振摇荡醋酸乙酯的方式获取,原因为这种提取方式比较方便快速。(3)提取方式。超声波提取装备。(4)制作供试品溶液。注射剂的准备方式为:取醋酸乙酯2ml和刺五加注射液5ml融合在一起后振摇,摇荡均匀后静放后取其上层溶液。取5片刺五加,研细后放入5ml乙醇,再进行长约5分钟的研磨,最后过滤取样[2]。(5)制作阴性对照品溶液。制作步骤与供试品溶液制作步骤一致。(6)展开剂选择:本文选择重现性较好且比例为6∶6∶1.5的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作为展开剂。(7)最后实验:取10μL供试品溶液和3μL对照品溶液放入薄层板上,然后使用展开剂将溶液展开放入紫外光等内检查。将所得颜色与物色谱急性对照。(8)测定刺五加片和刺五加注射剂。使用快点TLC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样品斑点均清晰,符合实验要求。图1为异嗪皮啶的TCL图谱。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使社会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会计地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会计作为社会信息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着各个时代信息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体现着社会文明和信息管理的进步。
二、网络信息时代财务会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财务会计的目标与职能变化
财务会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会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包括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会计活动,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会计活动。网络财务会计报告的产生发展而言,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其目标与只能在于提供在线财务会计报告,实时财务会计报告,按需定制的财务会计报告。
2.财务会计的标准体系变化
在网络时代,企业通过万维网或因特网相关的传播媒体披露企业各项经营业务与财务信息,并将反映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的财务报告存储在可供使用者随时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其技术基础包括网络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三层结构技术和组件开发技术,安全技术,电子货币。这些技术的采用,使得财务会计的相应的标准体系也发生了变化。
3.财务会计的人力资源价值变化
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属于一项技术性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也要求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对人才资源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单位要做好人力资源工作。但是当前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如财务会计的人才学历较低、技术及业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要求。更为重要的在于缺乏合理的培训及薪酬管理体系,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够吸引人才,促使相应的人才资源留住且能够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目前的缺乏正向激励效能的薪酬管理体系,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流动性较大,而且缺乏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没能够发挥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中人才资源的积极作用。
3.财务会计的信息资源价值变化
网络时代的财务会计通过电子系统实现数据信息交流,电子符号代替会计数据,电子凭证代替书面凭证。企业内外的各部门、机构,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实现交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关学科的发展。网络财务会计将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动态化,为使用者提供完整的信息,降低管理成本。
三、网络信息时代财务会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财务会计由于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对于法律法规也具有极大的需求。财务会计的法律环境包括企业组织法规,如《公司法》、《企业法》,财务法规如《企业财务通则》,当然还包括税务环境,如各种税收条例。尤其是对一些金融机构,财务会计对其影响较大,受到网络信息条件的影响也很大,更是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
2.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失真与信息安全,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较高,内部控制难度加大。这些都需要财务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既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财务会计如何处理好与税务、工商、财政等政府部门的关系,对于职工的激励与控制、报酬计划,以及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内部经济核算都需要财务会计人员加以解决。尤其是当前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就需要财务会计人员积极主动适应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改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财务会计的社会环境影响
财务会计的社会环境影响,主要是从企业和个人而言的,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考虑风险问题,短期行为倾向。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股票价格最高化,考虑了风险因素,克服了短期行为,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影响因素包括投资报酬率、风险、投资项目、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社会责任。据此,企业对于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将是影响财务会计整体目标导向与价值行为导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企业是市场经济最为主要和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他的各种因素,包括单个的个人消费者以及政府等监管部门都围绕这个中心链接起来。企业的财务会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整体情况。
4.网络安全的意识与技术影响
网络带来了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财务会计信息对于网络安全的需要极高,因为财务会计信息往往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数据信息,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甚至对于企业发展方向也起着指引作用,因此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网络安全就是伴随着网络的诞生而出现的,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安全事故引起了各国计算机安全界的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如:安全核心系统、VPN安全隧道、身份认证、网络底层数据加密,网络入侵主动监测等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5.财务会计报告的消费群体影响
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作用包括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揭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决策依据;考核工作业绩。其目的在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评价企业的发展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多元性方便性与及时性,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使用财务会计报告,扩大了消费群体。
四、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Internet、电子商务法规,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同时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从宏观上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确保疏通信息传递渠道,调整企业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环节间的协作关系,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即利用会计的特有功能与方法为价值增值最大化服务。
2.提高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财务会计关系中有大量的委托关系,尤其是在一些专门的财务会计机构中,当委托人雇用人为自己服务时,关系就出现了,因关系而导致的无效率称为问题。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通常将决策权让渡给人。应提高财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注重实践:在大中专学校设置网络会计专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多开设一些实践操作的课程,比如ERP沙盘的实际操作。国家必须重视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出台相关政策改变人才流向。重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要加大对现有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在培养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3.优化财务会计的社会环境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影响财务会计的存在、发展及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它涉及诸多因素,从人到物,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文化,几乎无所不包。为了不断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歌声进行编制。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而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环境上的变化都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改进带来了机遇,网络财务报告应运而生。REA会计模型要素包括经济资源(Resource)、经济事件(Event)和参与者(Agent),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经济事件之间的双重关系、经济事件与经济资源之间的“存量-流量”关系,参与者之间的控制和被控制或受托责任关系。
4.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及安全技术措施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最初出现于企业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对其面临的可能的预期风险,在事前采用各种风险管理管理策略和技术对其面临的风险,所做的一切处理过程。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对常识的系统化的学科艺术,风险管理的基本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预防损失,措施应该放在损失事故发生之前;二是减轻损失,这主要是用于损失事故发生的时候;三是弥补损失,弥补损失的措施主要应该用在损失发生之后。财务会计对于网络安全的要求较高,因此应该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及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5.扩大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报告消费群体
美国会计学会于1964年组织《基本会计理论》(ASOBAT)编辑委员会,ASOBAT把相关性(relevance)列为会计信息的首要准则。ASOBAT认为,用户的决策模式多种多样,其信息需求通常难以确定。对于各种各样的用途,且无法事先了解决策模式,“所以,最好采用一种可以运用详细信息的报告方法,去满足对多种信息的需求”。
事实上,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对于使用者的满足程度。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有更多的优势,来扩大网络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报告消费群体,如降低信息交换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间接增加了财务信息可比性;通过互联网提供具时效性的信息,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利用效率; 可自动交换并摘录财务信息而不受个别公司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限制,为投资者或分析者使用财务信息提供方便;可以减少为了不同格式需求的资料而重复输入的问题;降低了信息供给成本,有利于信息供给者提高财务报表编制效率。
参考文献:
[1]隋玉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会计与管理新动向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8,(6):47-50,53.
一、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之选择
诸如数学、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每门学科都应该有它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但在财务分析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极不确定的混乱状态。诸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财务分析、经营分析、经济分析、经济活动分析等,尽管它们在含义上有所差别,却经常地见诸于国内外各类有关财务分析的教科书之中。在这些概念或名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要数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经常地被美国学者使用。所以如此,部分地是因为历史传统和习惯,部分地出于对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考虑。借助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可以进一步解释并提升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结构广泛的报表读者的需要。如同lepolda.bemstein、johnj.wild在《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中所言:“我们的选择是适应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广泛的注意力,我们的做法是将分析与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相联系”。而在日本,有关财务分析的著作多半冠以“经营分析”的名称,如日本古川荣一著《经营分析入门》 (1955),松本雅男著《经营分析入门》(1959),国弘员人著《经营分析体系》(1959),西野嘉一郎著《经营分析》(1959)等。日本惯用“经营分析”,主要是受德国传统的影响。德国学者kurtschmaltz于1927年所著《美国财务报表和经营分析》和1929年所著《经营分析》,前者介绍美国的财务报表分析,后者介绍美国的经营分析。后一本书对日本财务分析转变为经营分析影响甚大。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改称为“经营分析”(businessanalysin),其中以diamond公司董事长石山贤吉所著的《决算报告的阅读》为最早,后由日本银行统计局开始从事经营分析,并发表企业经营分析的结果。“经济活动分析”是前苏联所惯用的概念,在范围上已经超出了财务分析的界限,而将财务分析与非财务的经营和管理分析寓为一体。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多受前苏联传统的影响,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取名“经济活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向接受美国的传统,更多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同时其他概念并存使用。比较而言,国内学界在概念的使用上可说是最为多元和混乱的。
尽管这些概念都有其产生和使用的特殊背景,但我们更倾向于用“财务分析”给这门学科定名。尽管企业的各项活动(包括财务的非财务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经营的和管理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都需要展开分析,并且企业的各项活动分析之间又彼此影响和限定,但有关非财务的分析(如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生产分析、市场分析等),事实上已包括在对应于这类活动的研究学科之中。因此,若再沿用前苏联的名称,势必会造成学科间的交叉重复。至于“经营分析”,我们的感觉是名不符实,显然不如“财务分析”贴切。最值得解释的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笔者不倾向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会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用途限定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并限制其发展。
首先,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属于事后分析的范畴,要想融入事前分析或预警分析的内容似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美国的许多财务报表分析著作中缺少前瞻性分析特别是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重要原因。然而,预警分析对现在的面临激烈竞争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失败境地的公司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从翻译过来的美国教科书来看,这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常常既不出现在财务管理类教科书之中,也很少嵌入在财务报表分析类教科书之中。预警分析的缺位,让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的超越问题。
其次,拘泥于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财务报表分析的教科书往往会诱导分析人员过分关注分析的细枝末节,从而忽视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评价的可能性。有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该把他们的任务当成一项企业分析来解决,而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任务。至少是现在通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战略及全局的能力。
再次,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将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纳入其关注的对象,也就等于将重点集中刁:所有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要,这将很难兼顾各类报表使用者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分析需求。因此,尽管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人员十分关注报表分析对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意义。但他们所设计的内含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模块的报表分析框架,确实是很难实现对公司管理当局有意义的分析目的。很显然,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是“向后看”的,并且常常不能有效地与公司战略、价值创造、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等当今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要关注点相联系。即使是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风险问题,通过现有的报表分析框架也是很难充分描述和评价的。
基于以上原因,要使这门学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名称限定为“财务报表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定名为财务分析可能要比财务报表分析更适当。
二、现有财务分析框架及其缺失
迄今为止,学界对财务分析所能包括的要素或模块也是各说不一。在国际上,财务分析通常被归纳为比率分析学派、经营分析学派、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和资本市场学派四大学派,各派所关注的分析重点亦有不同。比率分析学派在财务分析史上最早出现,所关注的是在财务报表基础上转换而成的各类财务比率及其应用。david e.hawkins将常用的财务比率事实上分为流动性比率、偿债比率、资金管理比率、盈利性比率和成长性比率五类。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强调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从对历史结果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强调报表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事项的预测能力,他们经过长期的检验、计量流动性、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其他一些重要比率预测企业破产和出现财务困境的一些模型。资本市场学派认为报表分析的作用在于解释和预测证券投资报酬及其主要风险,因此重点探讨财务比率在预测证券报酬的作用以及会计收益的性质与证券报酬的关系。这些学派各自从一定侧面揭示了财务报表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但是,从表1所列3种教科书及其他财务分析类教科书的描述情况看,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或基本要素其实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衍生性或派生性分析的要素。现有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显然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应的分析工具也就是四类财务比率,即债务比率、资产周转比率、收益比率和成长比率。在各类教科书中,对这“四要素”的分析内核所借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三类。这些内核、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其实在财务分析这门学科产生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并被广泛运用。财务分析的衍生性要素在教科书中各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预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资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和财务危机预测分析等。对于衍生性分析要素的安排,很多都是随意性的,很少显示前后要素间及与基本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在于,以“四要素”为内核的财务分析框架,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如何?寻找这一问题的有效答案,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评估现代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新要求。试图无一漏失地描述当今社会中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就对财务分析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化因素进行归纳还是可以尝试的。仅就经济环境而言,至少包括:
(1)战略成为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导向因素,并且战略决策通常是在更大范围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下做出的。战略导向时代的出现将改变着管理的型式,强调“向后看”的管理转向强调“向前看”的管理。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公司运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作,使公司战略与业务、经营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的新阶段,公司财务必须联系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管理要素。
(3)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联系方式的变革,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客户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开始超越公司的边界,转向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同时以合作性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得以高度重视。
(4)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确立改变了公司价值链的方面,传统的从资产与核心能力开始的价值链转向从客户开始的价值链,并进而要求我们改变对企业的定位和设计,新的设计将内含客户选择、价值获取、价值保护和业务范围四个要素。
(5)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使商品经营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式和转换盈利模式,于是一种风险性更大同时收益性也更强的资本经营受到公司的关注,公司并购和重组活跃,资本市场高度流动和发展。在这样的经营时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6)资本频繁的跨国界流动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7)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引起公司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关注,科学的发展也相应地开始“绿化”或“生态化”。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经济学、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分析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扩展和改进呢?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僵化了的分析框架。首先,这个框架,很难说它就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目标追求的。它所强调的依然是专家的分析职能,其关注点尚未转向公司的增值职能。其次,这个框架缺乏与战略间的联系,因此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尽管教科书的编写者强调在进行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关注和识别公司的战略,预测这一战略的可能结果并且评价这一战略对公司是否适合,以避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但这个框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将读者引入报表的细枝末节。大凡学过财务分析课程的人,也许能有记忆的就是那“四个要素”和一些财务比率了,有谁会将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联系到一起?!第三,这个框架人为地将财务与经营割裂开来。尽管分析框架的“四要素”中内含财务与经营两个领域,但对经营问题的关注通常局限于经营效率的评价上,并且对经营效率的评价是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相脱节,与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相脱节,与公司经营过程相脱节。在多数的财务分析教科书中,市场分析和成本费用的分析是被排除在外的,其结果一方面会降低分析结果对公司管理当局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经营效率分析与评价停留在表面上。排除市场和成本费用分析的经营效率分析,等于是把经营结果与其形成过程相割裂的分析思路。从“四要素”分析框架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经营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但若想了解其中的缘由及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就很难达到目的了。由于“四要素”框架是一个财务与经营断裂的框架,所以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所能观察的公司风险仅仅是财务的风险,而且还不是完整的财务风险,经营的风险以及越来越受重视的战略风险,就只能到框架之外去寻找了。第四,公司的价值常常并不是由单个企业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客户导向的时代。客户导向、战略联盟和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等,这些新思维和新方式所能告诉我们的,是要在超越公司的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评价公司的风险、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就是也将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与公司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显然是“四要素”框架多力所不及的。第五, “绿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将公司财务分析与生态分析、将公司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结合起来考虑,很显然这也是现有分析框架的缺憾。以上的分析集中到一点,现有的以“四要素”为内核的分析框架,面对活生生的公司环境还是不具适应性的。当我们沉浸于财务分析的细节问题时,我们很难发现财务分析在整体框架上的缺失,而一旦我们跳出现有的分析框架,确立起整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将视野和思路放大到公司日益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把财务分析嵌入到公司大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上,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失。
三、财务分析视角之转换
面对新的公司环境,财务分析框架结构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框架结构的内容需要扩展,这是惟一能增进财务分析框架对公司环境适应性的途径或方式。联系上述公司环境变化及其对财务分析的要求,我们主张在研究和建构新的财务分析框架时,应当确立起包括财务学视角、价值创造视角、战略视角、生态化视角、价值网视角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的视角,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
1.财务学视角的财务分析
这涉及财务分析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财务与会计平行的观点或模型下,财务分析归属于财务管理学还是会计学,目前还是不清晰的。检索一下有关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并存的学科安排:一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模块安排;二是将财务分析嵌入到财务管理学的模块体系之中。这样的学科安排让人迷惑:财务分析究竟归属哪些学科?这个问题对确立财务分析的立场和框架至关重要。因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会计所提供的报表信息通常被认为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或基础,但两种学科所体现的立场及所服务的对象还是有差别的。公司财务学的立场显然是从公司管理当局出发的,着眼于帮助公司管理当局如何有效地培育、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而会计学的立场是公司全部的信息使用者,着眼于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如若归属于会计学,财务分析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延伸,是对会计核算产品的一部分——对外财务报表——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主体的范围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把“财务报表分析”作为重心,着眼于根据各类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和判断;而若归属于财务管理学,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公司管理当局为主体的信息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特别关注管理当局的需要,着眼于依据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公司有关信息资料,对公司的整体与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这两种安排中,我们更倾向于归属财务管理学的安排。因为这将给扩展财务分析提供更大的空间,以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又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使他们能够对公司有更全面的识别和判断。
2.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
公司的目标是价值创造,这一观念已被学界和实务界广为接受。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北尾吉孝在考察了大约300家公司后发现,按照这一理念经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从表象看,财务分析与价值创造似乎是远隔千山万水的事,但细加分析,二者的关联甚密。公司价值与现金流量和财务报表有密切的关系。公司价值创造需要以有效的现金流量分析和规划为前提;公司价值的识别和评价需要以现金流量特别是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借助财务报表,可以有效地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等等。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设计财务分析框架,需要借助这个框架解决:公司价值如何借助于报表及相关资料来衡量;如何借助报表分析和解释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价值创造能力)和影响因素;如何借助报表及相关资料来预测公司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将能够实现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定位相对接。
3.战略视角的财务分析
在战略导向的管理时代,财务分析确立战略的观点是必然的选择,这需要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框架,并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分析公司行动与战略的一致性。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有机地连接到一起,形成公司整体的分析框架。战略、价值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还需要将战略分析与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连接起来。
4.价值网视角的财务分析
检索一些现有的文献,管理学界比较热衷于使用“价值链”来描述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影响过程。而事实上,从财务的角度看,价值是在网络中而不是在单一链条中创造和影响的。对公司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主体,显然并不只限于客户和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它们无一不对公司价值创造施加影响,因此事实上也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并且从财务的角度看,公司的价值(比如eva)也是在扣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回报期望后衡量的。因此,就财务分析而言,更有意义的概念可能是价值网而不是价值链。
然而,不管是价值网还是价值链,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时超越公司的边界,从更大的范围上对公司内部的价值创造问题展开分析。从价值创造角度看,公司的成本和效率均不是单个公司影响和决定的,也不是单个公司所能控制的。因此,对公司的成本和效率进行分析,理想的选择显然不是局限于公司内部来进行,而是站在价值网的角度来揭示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成本和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公司确立合理的战略提供依据。
5.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
生态化视角的确立通常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关。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定位、财务压力、市场竞争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模式等一系列起抑制作用的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并没能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地运用于战略和日常经营之中。不过,现在依然有一些有力的推动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业绩和对外提供环境报告。将环境和生态视角引入公司财务分析体系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密切相关,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良好的公司行为是有回报的。klassen和mclaushlin在1997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表现良好时,企业的股价倾向于上升,平均达到0.82%;而当企业发生一次环境事故时,例如井喷,企业股价大约会下降1.5%。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9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企业环境义务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绿色公司和非绿色公司而言,绿色公司的资本回报率要高出5%。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制定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建议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来测度企业的生态效率以及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在这项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中,生态效率被定义为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其所推荐的衡量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的两类指标体系,为我们建立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公司的财务分析再拘泥于传统的财务与经营效率,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作为企业总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四、财务分析框架之扩展
确立新的财务分析视角对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是必要的,但财务分析框架的扩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或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以便于合理界定财务分析的框架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很显然,战略选择系最高层次的价值驱动因素。战略反映了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做的重大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是最具全局性、重大性影响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价值的创造、保持和销蚀受到由战略设定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种活动中的管理决策的影响,当资源如人力、资本、科技和商标等都得以合理配置,以至于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出时,价值创造就得以实现。
在战略构架下经营运作层面的价值驱动因素,人们习惯上从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来认识和把握,把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归纳为经营获利能力(用税后投资回报率衡量)、资金成本(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测量)和增长能力,即“创造价值:改善经营x转换财务政策”。所以选择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最基本的活动,于是财务会计报表的设计、公司战略和风险的划分等也均是按这两条主线来展开①。
一、基于价值理念的财务分析体系应运而生
一个看起来处于“盈利”状态的经营行为就一定会盈利吗?实则不然。在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中,由于资本投入是一定的,不同项目的利润水平也许会此消彼长,难以兼顾。由于传统方式下,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建立在每股收益的基础上;业务单元业绩则通过与投资回报率的指标或预算的利润水平相比较而做出评价;而对一个未来也许前景良好的项目却以对营业利润的可能贡献来衡量,因此,传统以利润为导向的财务分析方法难以适应基于价值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的利润也许是由毁损股东价值的投入换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EVA为核心的新型企业管理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采用。EVA(Economic Value Added)也称经济增加值,是衡量经济组织价值和财富创造的度量标准。从算术角度说,EVA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益。它反映了一个公司在经济意义而非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它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调整和分析得来,反映出公司营运的真实情况及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因此,在基于价值理念进行财务分析时,EVA指标取代会计利润指标,使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根本一致,使经营权和所有权二者的关系进一步合理协调。管理层将自己处于股东一样的角度去思考和经营管理,以利于管理人员做出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决策。同时,EVA指标除了可以用于企业整体的业绩衡量外,也可用于业务单元的考核和观察,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业务单元业绩评价的统一。由于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绝对值,增加公司经济增加值的决策也必然增加股东财富,可以避免采用相对值指标带来的决策次优化问题。最后,EVA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力促使企业从战略高度找出企业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从而发现业务单元的核心业绩评价指标,使EVA能广泛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中。总之,EVA财务分析体系是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的终极目标。
二、EVA的计算公式
1.EVA=税后净经营利润-资本费用=税后净经营利润-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其中税后净经营利润经过了若干调整,不同于会计上的税后营业利润。
2.EVA=净资产收益率×投资资本
=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其中只有当投资资本回报率高于平均资本成本时,才能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否则摧毁了股东价值。
从公式可以看出,EVA是一个运用全部因素来衡量业绩的指标。由于EVA本身是财务指标计算的结果,在基于EVA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以因果分析法为途径,先从这些财务指标入手层层分解,找出影响这些财务指标的价值驱动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结构,直至不能分解为止,中间通过因果关系链将其联系起来,以结合形成企业价值统一体。这样做是因为:高层管理者要为所有用来生产产出的因素负责,那么,EVA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其衡量高层管理者的业绩。然而,由于下级管理者的行为和决策的结果被大量的、不能控制的但却影响EVA的因素所左右,那么对于较低层次的管理者而言,EVA的优越性并不显著,但提高EVA仍是他们上级的目标。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公司转而依靠EVA的驱动要素,这些要素相比EVA本身具有两个长处,一是EVA驱动要素在一些部门中可以更精确地加以衡量;二是EVA驱动要素与部门管理者职责对应得更加紧密。
因此,EVA在基于价值创造的层面上拓宽了财务分析的宽度和深度,通过对EVA层层分解,可以挖掘出很多价值驱动因素,不仅便于各部门的理解,而且也为战略制订提供了相关信息。因为价值驱动要素的分析将有助于各业务单元的管理者理解价值是怎样创造的,以及怎样才能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可帮助管理者了解当前哪些行动可以在增加当期和未来EVA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为价值导向型公司的最终目标是未来EVA的现值。总体看来,EVA价值驱动要素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EVA的财务性驱动要素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项要素的变动只要对EVA有影响,应该都是EVA的驱动要素。显然,净资产收益率更是不可排除在外,但我们的分析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因为净资产收益率在衡量业绩方面也是一个宽泛的标准。在这点上,我们认为是否往下进一步解构的原则是:与此相关的影响因素在这一部门层面上是否是可控的如果为本部门管理者可控的话,那么到此为止,否则继续分解。那么问题是如何进行呢?我们认为杜邦分析可以使人们得以深入观察到EVA的来源。
为了全面认识企业内外部各种要素是如何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必须全面了解企业价值的驱动要素,通过对企业价值的主要价值驱动要素进行分解,如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要素投入资本回报率可以分解为营业利润率、资本周转率和税收效应的乘积。接下来,对利润率作进一步的分解,收入与费用相减即为利润,由此把费用成分计算成销售额的百分比,这些费用成分包括已售商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税额、折旧和人工费用等。同样的方法,可以对资本周转率进行类似的分解,分为固定资产周转率、运营资本效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周转率等指标,最终形成一颗包含详尽财务指标的价值驱动树。
但单纯的财务比率等指标不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价值驱动要素,因为管理层无法直接影响财务比率,必须找出财务比率背后所反映出的经营方面的问题。比如通过分析运营资本周转率,目的在于加强运营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管理,因为这是基层的业务经理通常具有最大、最直接控制权的管理工具。事实上,当公司实施EVA并将红利与其挂钩时,经营业绩的提高,通常首先显示在运营资本方面,表现在:运营周期变短,供应商的供应物流有了改善,从顾客那里可以更快地收回现金 。可见,将EVA同杜邦分析联系起来,有可能量化关键比率的增减对EVA所产生的影响及最终对价值创造产生的影响。杜邦分析框架给我们的启示是,这些具体项目的任何一项得到了提高,都会转化成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进而增加EVA。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价值驱动要素的分析已经超过了企业本身的范围,因为如果忽略了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下游与顾客的关系,当然也就无法对比得出企业本身的核心能力要素,也就是说,对于价值要素的分析,必须置于价值链的模式下。
(二)EVA的非财务性驱动要素
企业内部价值链由自身的所有价值活动构成,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影响内部价值链增值的主要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反映外部价值链的非财务指标可以分解为横向和纵向价值分析。纵向分析反映了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价值链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企业增强其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横向分析主要反映同类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过程,就是要考虑企业目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通过对横向价值的分析评价,找出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在基于价值的管理理念下的财务分析除了要对过去的业绩(滞后性指标)做出评价与反馈,更重要的是在财务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企业找到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并发现和发掘能够使企业竞争力赖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价值驱动因素(先导性指标)。EVA财务分析体系中的价值驱动因素分析实际上是一个从上(财务/滞后性指标)到下(非财务/先导性指标)和从下到上相互转化的以驱动为重心的双向循环的分析过程。由于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因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经营战略才是有意义的,对其所进行的财务绩效分析才是有效率和效益的。
三、基于EVA进行财务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价值驱动因素分析在经营活动和财务之间找出了明确的动态联系,并根据企业战略选择适合的财务指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经营驱动因素的业绩指标,实现了企业经营战略向一系列彼此联系的具体目标和衡量方法的转化,将其融入动态的因果关系链中。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基于EVA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以EVA为例来分析某个业务部门的真实经济效益是要扣除那些主观的和不可控因素的。对于企业内部的业务单元,在明确各单元的职责后建立适当的EVA中心,来计量各EVA中心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程度。而且EVA不是直接使用现成的会计报表数据就可以计算得出的,需要对一般的依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作必要的调整,并剔除某些对分析结果会产生误导的因素。
第二,虽然EVA是一个衡量价值创造的绝对值指标,但在实践中,引入EVA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如何精确地计量该指标,而是通过该指标值的动态观察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业绩,也就是公司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因此,管理者需要从管理角度而非会计角度来对待该指标,以避免产生标杆概念的误解。构建过程要求能让管理者看到现在的业绩比过去的业绩更好或更坏,它要显示的是EVA如何引导管理者创造价值以及是否创造了价值,而不完全在乎它创造了多少价值。因此,只要从EVA角度衡量出企业是处于一种持续进步的状态,企业就是为股东创造了财富。
总之,在基于EVA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全局价值链,分析影响价值增值的驱动因素,以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体现企业的长期价值,并及时做出反馈,以根据需要对战略、目标和评价指标进行实时调整。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利润导向下的财务分析模式已不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以衡量企业价值为主的EVA模式已成为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分析新导向。2010年1月1日,国资委已要求我国中央企业开始实行EVA考核体系。笔者认为,不仅央企,其他类型企业也应转投以EVA为导向的财务分析新模式,从而使企业基于价值理念,真正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目标。
二、EVA导向财务分析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EVA,即Economic Value Added,俗称经济增加值。自上世纪90年代就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工具开始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其相较于传统财务分析工具,具有先进行和创新性。比如,EVA 指标体系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了全面考虑,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能够更为准确的予以反映。EVA导向财务分析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首先,EVA导向财务分析模式能够更加精准的分析企业各种能力。EVA财务分析模式下,企业仅需要关注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和经常性损益的影响,除此之外的影响因素予以剔除,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反映更加精准。而且,由于EVA模式下需要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的短期行为,促使企业更加关注长期竞争力。
其次,EVA导向下的财务分析模式对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企业经营情况与利润情况的反映更为准确、客观。EVA导向下的财务分析模式能够通过会计调整对有锁偏颇的财务数据进行还原和剔除,减少了财务工作本身的会计失真现象。
再者,EVA导向下的财务分析模式加入了对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相关的机会成本的考虑,认为企业所实现的利润只有在扣除债务成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大于零,才表示该企业并没有侵蚀股东权益,并且还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反映了企业在经济意义上是否盈利。
三、EVA导向财务分析模式综述
(一)EVA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式的内涵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EVA(经济增加值)就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工具开始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并在企业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EVA 是企业的税后利润分别扣除债务成本与权益成本之后的企业经营回报,所反映的是企业在经济意义上的盈利情况。EVA之所以深受众多企业的欢迎,主要源于该指标不仅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兼顾企业的经营效率。
从意义上讲,EVA是一种在扣除债务成本与权益成本的基础上,用于衡量企业价值的一种财务指标。债务成本与权益成本也是企业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企业调整之后的净利润,减去该项机会成本的余额即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通常用公式表示为:
EVA=NOPAT- WACC×NA。其中,EVA是企业的经济增加值;NOPAT 是企业调整之后的净利润;WACC是企业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数;NA 企业的初始经济价值。
(二)EVA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不难看出,EVA指标是财务数据的计算结果,其本身是一个考虑全部因素对企业业绩进行综合衡量的指标。在运用该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以EVA为主,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结构,依靠因果分析方法为途径,对所涉及的财务指标进行逐项分解,找出最终的影响因素,直至不能分解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因果关系进行逐一连接,方便企业管理者全面掌握财务情况,也有助于衡量企业管理者的业绩。
但是,层级较低的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常常会被不可控因素(但能影响EVA指标)所影响。因此,对于层级较低的管理者来讲,EVA导向的财务分析并不具有显著优越性。提高EVA顺理成章成为上级管理者的目标。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企业将关注重点逐渐向影响EVA的驱动要素转移,而非仅关注EVA指标本身。相较于EVA指标本身,这些驱动要素具有两项优点:第一,这些驱动要素比EVA能够更容易、更精准的被衡量;第二,驱动要素与管理者的职责对应更为紧密。
从总体上说,EVA在价值创造的层面上,无论是财务分析的深度还是其宽度,都更为宽阔。通过运用EVA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式,对财务数据进行层层挖掘与分解,不仅使得财务分析更为全面、系统,还更利于企业管理者的理解,方便其制定企业战略。企业内部人员在EVA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式下,对价值创造的理解更为深入,也更能知晓如何才能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简而言之,EVA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式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在目前阶段采取哪些行为能够增加EVA指标数值;以及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哪些驱动因素能够对未来的EVA指标数值起关键性作用。
(三)EVA导向财务分析模式的方法分析
上文已述,EVA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式下,EVA公式为:EVA=NOPAT- WACC×NA。其中,EVA是企业的经济增加值;NOPAT 是企业调整之后的净利润;WACC是企业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数;NA 企业的初始经济价值。
经过测算,倘若EVA指标值大于零,则表示企业最终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也可以理解为企业为股东财富创造了新的价值;
倘若EVA指标值小于零,则表示企业最终所获得的收益小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侵蚀了部分股东利益;
倘若EVA指标值等于零,则表示企业最终所获得的收益与其所付出的成本相等。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收益仅能满足资本成本,即经营收益仅能满足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这与从经济利润指标出发的EVA意义不相符,表示企业在收回资本成本之后的EVA(即经济利润)为零。
四、EVA导向财务分析模式的管理误区和盲点
EVA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式在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全面、清晰的了解企业价值创造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特有不足与缺陷。对此,笔者在此指出几点EVA导向财务分析模式的管理误区与盲点。
(一)EVA对非财务因素指标考虑不全
目前,企业在运用EVA进行财务分析时,对非财务指标考虑不周。并没有在EVA指标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特点等因素。并未做到对企业价值增长能力与价值增长机会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同时,企业在建立EVA中心,利用EVA分析某部门真实的经济效益时,并非注意扣除不可控因素和人为主观影响。再者,在测算EVA指标数值时,多是通过现成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并未剔除某些可能会对测算结果产生误导的歧义性因素,也并未对财务报表作出必要且充分的调整。
(二)EVA 指标的测算存在一定主观随意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运用EVA测算企业价值的同时,也会对其利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解决会计失真问题。但是,由于EVA指标需要调整的项目众多,很多调整因素需要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EVA指标的测算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且,由于财务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结构等均有所不同,更加造成EVA指标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三)EVA测算并非仅是财务部门的分内职责
EVA的测算虽然也是一种财务行为,也由财务人员完成。但是,从经济意义上讲,EVA是一种企业价值指标,其测算需要企业管理者的配合与认同。而价值管理虽然跟EVA的测算没有直观联系,但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因此,EVA的测算不能简单视为财务部门的分内职责,EVA价值测算与管理理念应上升至企业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高度,取得企业管理者的普遍认可。以EVA指标作为企业价值和战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并将EVA内涵融至企业文化之中。
(四)EVA作为综合指标,分析角度应提升至管理角度
EVA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创造的绝对值指标。在实践测算中,其目的并非为了取得单纯的精确性计量,而是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与动态观察评价企业价值与管理者业绩,重点是分析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程度。也正因为此,在对EVA指标进行分析与测算时,应从原有的财务视角提升至管理角度,以避免产生概念性内涵错误。通过EVA分析,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业绩的进步或者退步,以引导管理者从各个驱动要素入手,创造企业价值。而这也是EVA测算的真正目的,并不完全在于企业究竟”已经”创造了多少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妍.基于EVA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
[2]庄勋.关于构建我国企业EVA财务管理体系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
[3]李英昊.基于EVA进行财务分析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主要是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工业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的信息载体,而财务报表中各种科目、项目的数据反映了某时间节点信息。按照一定标准对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与相关数据、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从而得到对企业经营活动归纳、总结、预测的方法就是企业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目的是评价经营业绩,衡量当前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财务分析是预测决策的前提,是对分析前的企业经营活动的总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
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得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利弊得失,找出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原因和要素,在经营管理中沥青各项责任,从而有效地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二)财务分析是实施决策的有力工具
通过财务分析,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对投资后的风险及收益进行预测,从而有助于进行正确投资决策。财务分析已然成为当前企业资本市场条件下满足债权人、投资人所必需辅助决策方法。
(三)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控的依据
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财务分析报告,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知晓本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达到改进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财务分析是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本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通过财务分析手段,可以挖潜力找差距,充分发现并利用各种人、财、物资源,促进实现企业理财目标。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据信息使用者不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其内容包括:1、财务状况分析;2、盈利质量分析;3、偿债能力分析;4、现金流量分析;5、投资报酬分析;6、发展能力分析等
三、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中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不同的目标,分析人员会使用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通常使用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比较经济指标揭示相关数量差异的方法。比较内容包括:本期实际与计划制定、定额之间的比较,来了解先前制订计划的实际完成状况;本期实际与前期发生进行指标比较;本期实际与国内外先进同业进行比较。通过多方面的对比,找出数值差异,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成因做好铺垫。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对经济指标相对数的比较,通过对多维度的对比,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和企业财务状况,方便企业进行管理。比率分析法可采用结构分析法、相关比率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计算几个有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的找差异(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动的差异)不同,因素分析法是用来发现差异形成的各种原因以及各个因素对差异形成的不同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法主要用于企业财务中总成本、利润总数量、净资产报酬率等综合性的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研究。以上三个常用方法各有优缺点,分析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才能保证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工业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来改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
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工业企业中的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往往只重视销售额和企业利润,加上缺乏财务会计基础和财务管理绩效的相关考核,就会忽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造成轻视财务分析工作。因此,企业要从企业环境入手,改变思想加强学习,企业领导要积极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健全财务分析制度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决策水平。
(二)通过完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来消除财务分析所依据基础资料的部分局限性
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自己据实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这就增加了财务人员的主观操作,而财务人员的素质也就决定了会计数据的质量,最终影响到财务分析的结果。为了消除这方面的局限性,企业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坚持会计事项持久有效,保证数据具有可对比可分析,为科学化财务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
(三)通过加强财务分析方法、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完善目前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财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作,单一采用某一种分析方法可能得不到真实完整的分析结果,因此要结合实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单个与整体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财务报表以外的经营相关的信息(如国内外经济形势、汇率变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发展规模变动、企业客户调查反馈等),多方面完善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使财务分析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四)通过加强财务分析实际应用,来改变当前忽视了财务分析中预测功能
当前工业企业的财务分析多立足于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往往会忽视财务分析中的预测功能,而预测分析主观能动性很大。因此,需要完善数据来源,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分析预测功能,比如采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及OLAP技术分析、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大数据分析等,通过加强财务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五)通过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改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足的现象
财务分析中人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工业企业中财务分析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针对财务分析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如财务、会计、法律、营销、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有目的地培训,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对各项数据收集整理能力,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分析结果,有利于做出科学决策。
五、结语
企业的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简要分析,而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多方位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促进企业管理决策者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分析;杜邦分析;财务预警;风险管理
Key words: financial analysis;DuPont Analysis;financial warning;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17-02
0引言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①。财务分析是有效推断和把握企业的经营前景和发展趋势、避免盲目投资、改善和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法。
1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晴雨表”
从微观企业的损益表来看,企业的收益情况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反映:第一,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第二,经营收益扣除财务费用后的经常收益;第三,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个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②。
从微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由资本全部用来筹集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第二,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2各种类型的财务分析为管理者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由资本经营财务分析、资产经营财务分析、商品经营财务分析和产品经营财务分析四部分组成。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关键是经营效率、效果与相应的风险控制,从总体看,各种类型财务分析都可从效率分析、状况分析和风险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为管理者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2.1 资本经营财务分析
2.1.1 资本经营效率分析,主要围绕反映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包括行业对比分析、公司间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及因素分析等。与资本经营相关的效率分析指标还有资本经营贡献率、资本收益率、资本成本率、每股收益及市盈率等。资本经营效率分析是企业进行资本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2.1.2 资本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对资本结构状况和资本规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资本构成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负债报表等的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等。
2.1.3 资本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由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在资本经营中由于负债规模与结构等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是资本经营风险控制的核心。
2.2 资产经营财务分析
2.2.1 资产经营效率分析,主要是围绕反映资产经营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报酬率和资产经营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涉及的效率指标还有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产值率等。资产经营效率是资产经营与管理的目标所在,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是进行资产经营决策包括资产存量经营、资产增量经营和资产配置经营的依据与基础;资产使用效率分析也是进行资产管理控制标准制定、业绩评价等的重要依据。
2.2.2 资产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包括资产规模分析、资产结构分析和资产项目分析。资产规模分析通常可采用会计分析方法中的水平分析法。通过对各类资产报表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揭示资产规模变动程度。对资产规模变动的分析,可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收入规模、企业资产价值变动等进行,以保证企业资产规模的经济性与合理性。资产结构分析通常可采用会计分析中的垂直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资产结构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别资产占总资产的结构及变化来反映资产配置的状况。企业应根据资产经营管理的战略与重点,利用对资产项目分析的方法,加强资产项目的管理。
2.2.3 资产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分析在企业资产经营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可能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资产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于企业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即属于经营方面的风险;二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中偿债因素可能对资产营运带来的停产损失等,即属于财务方面的风险。资产负债率分析、流动比率分析、速动比率分析等主要属于后者。
2.3 商品经营财务分析
2.3.1 商品经营效率分析。主要指围绕反映商品经营效率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营业成本利润率进行的分析,还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营业收入息税前利润率、百元收入成本率等。
2.3.2 商品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对营业收入规模与结构的分析、产品销售价格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产销平衡分析等等。
2.3.3 商品经营风险分析,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市场风险分析等。
2.4 生产经营财务分析
2.4.1 产品经营效率分析,主要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包括对反映生产效率、成本效率、技术效率等的指标进行分析。
2.4.2 产品经营状况分析,主要通过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对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生产成本、生产质量等进行分析。
2.4.3 产品经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对产品积压率、生产停工损失率、废品损失率等的分析,判断企业在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3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提供了财务指标关系的综合信息
3.1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原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The Du Pont system) ③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财务比率分析体系。这种方法从评价企业绩效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权益报酬率出发,层层分解至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从而满足经营者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绩效评价需要,在经营目标发生异动时能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为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分析框架。
杜邦分析图提供了下列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的信息:
3.1.1 权益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权益净利率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同时反映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运营等活动的效率,它的高低取决于总资产利润率和权益总资产率的水平.决定权益净利率高低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三个比率分别反映了企业的负债比率、盈利能力比率和资产管理比率。
3.1.2 权益乘数主要受资产负债率影响负债比率越大,权益乘数越高,说明企业有较高的负债程度,给企业带来较多地杠杆利益,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多地风险。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同时受到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影响。
3.1.3 资产净利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财务比率,综合性也较强资产净利率是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乘积,因此,要进一步从销售成果和资产营运两方面来分析。
销售净利率反映了企业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提高销售净利率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想提高销售净利率,一是要扩大销售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费用。而降低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各项成本费用开支的列示,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费用的结构分析,加强成本控制,以便为寻求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提供依据。
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既关系到企业的获利能力,又关系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而言,流动资产直接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非流动资产体现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发展潜力。两者之间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比率,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超过业务需要,就可能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企业占用过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则既要影响获利能力,又要影响偿债能力。为此,就要进一步分析各项资产的占用数额和周转速度。对流动资产应重点分析存货是否有积压现象、货币资金是否闲置、应收账款中分析客户的付款能力和有无坏账的可能;对非流动资产应重点分析企业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示意图可以看出,权益净利率和企业销售规模、成本水平、资产营运、资木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只有把系统内这些因素的关系协调好,才能使权益净利率达到最大值。但是,它只分别观察各指标的变动情况,不能将各指标联系起来分析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不能将影响权益净利率发生升降的原因具体化,且只是事后反映,不能做到事前、事中控制,这并不能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例如,要加强成本控制就需要知道各成木形态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在动态分析时,仅仅是各指标数值的简单比较,虽然能够反映各指标木身的变化情况,却很难准确说明各指标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利于洞察关键因素。
3.2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我们从管理角度对传统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改进④,运用统计学因素分析法对权益净利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量化分析。对杜邦分析体系的改进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以“权益净利率”为中心改为以“每股收益”为中心;二是在杜邦图中引入现金流量指标;三是将该种方法外延成六项目分析,利用杜邦图了解企业的多方面。下面列示改进后的杜邦分析图。
在第三层中,对应要素分别为:税务负担、财务成本、管理成本、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债务倍数。前一项的分母和后一项的分子都可以约去,以次类推,经过一系列的约分,剩下只有净利润和股东权益两项,得出净资产收益率。由于各个要素每年的变化幅度不同,因此可用因素分析法来考察利润的结构性变化。在众多的要素变化形态中,可能会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一些要素的效应会被另一些要素的效应所抵消。利用因素分析法可找出弱项,确定改进目标。由于这种分析法所涵盖的要素包括成本控制、资产管理和融资策略等诸多方面,所以能简便易行地对企业的税务状况、财务状况、管理状况、经营成效、资金的周转,债务的负担等环节作进一步的了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4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4.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4.2 用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可以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指标分析来加强风险的防范。
①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包含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0%左右,资产负债率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干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除了偿债,还要看分红能力纳税能力、付薪能力等支付能力。②盈利能力。营动能力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对于生产性企业最应该引起警觉的是没有销售增长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增多。③获利能力。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该指标是整个财务指标体系的核心。在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高,表明自有资金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保障越高。④发展能力。对企业发展能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表明企业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的3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借助财务分析,不断加强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范,为管理者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有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注释:
①谢志华.《会计报表结构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②张先治等.高级财务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③Robert Kolb. Financial Management. Scott,1987.
④杨宗昌,赵红.浅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4.
参考文献:
[1]王又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分析与评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葛家澎,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具体来说,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有:
1、外部分析内容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实力分析。
2、内部分析内容
除以上外部分析内容外,还包括:企业筹资分析;企业投资分析;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二、构建独立的财务分析学科体系
(一)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能力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单元,其本身又是由更小的能力单元组成。我们将这些更小的能力单元称为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这是进一步识别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学习能力、金融关系能力、财务控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1、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知识获得、共享、利用的过程。学习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的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并存在于员工的战略规划、组织规划、文化氛围之中。财务管理能力的关键在于使财务管理部门成为学习型组织,不断地发挥“干中学”,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金融关系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在资本市场的外在表现。金融关系是企业在资金的筹集、调度过程中与有关金融机构形成的合作关系。金融关系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而且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的主要依据。金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是企业在与金融机构的不断交往中通过信息的不断双向传递所形成的企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从资金供应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也是企业重要的客户。与金融机构的交往,凭借的不单纯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完整的金融关系是财务管理人员对资本市场的知识,对金融机构信息的了解,对企业经营活动准确把握的集中体现,其中也包含了财务管理者在资本市场上的公共关系。良好的金融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为企业摆脱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在企业资金充裕时寻找最佳的投资渠道。在企业与金融机构长期的交往中所建立的金融关系,是企业对金融机构不断深入了解的结果,也是金融机构对企业不断了解的结果,更是财务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长期交往并在资本市场中努力的结果。
3、财务控制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集中体现。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独有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特征,财务控制不仅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经营战略得以实施的有力工具。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战略的失败都发生在其实施阶段,战略实施过程实质就是控制,而企业内部能够从全局角度进行控制的只能是财务控制,巴林银行破产本身就说明了其财务控制能力的缺乏,财务控制能力对企业未来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关系看,它们的相同点在与“财务”,都将财务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职能与方法不同。财务分析的职能与方法着眼点在与分析,属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管理的职能与方法着眼点在与管理,属决策系统。
2、研究财务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侧重于财务活动状况和结果的研究;财务管理则侧重于对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研究。
3、结果的确定性不同。财务分析结果具有确定性,因为它主要以实际的财务报表等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而财务管理结果有的是不确定的,是根据预测值及概率估算的。
4、服务对象不同。财务分析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而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则主要是内部经营者,由上看出,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过去把财务分析仅仅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其意义是很狭隘的。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财务分析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财务分析学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适应现代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在以上相关学科中,有关财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不是对原有学科中关于财务分析问题的简单重复或拼凑,而是根据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在相关学科基础上构建的独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财务分析学有着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而且随着财务分析学的产生与发展,财务分析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完善。我认为,财务分析理论体系由目标、环境、假设、原则、内容、方法及指标各要素构成。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财务分析学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
第三,财务分析存在系统、客观的资料依据。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和主要的资料是财务会计报表。财务报表体系结构及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为财务分析的系统性与客观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财务分析不仅以财务报表资料为依据,而且还参考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市场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使财务信息资料更加真实、完整。
第四,财务分析具备健全的技术方法体系。财务分析实践使财务分析的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既有财务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有财务分析的专门技术方法。趋势分析法、比例分析法等都是财务分析的专门和有效的方法。
第五,财务分析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财务分析的目的由于财务分析的主题不同而不同,投资者、经营者和债权者各有其不同的分析目的。至于财务分析的作用,它不仅可分析过去,而且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这些目的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完全达到的。
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一)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1、设置的原则
前面我们探讨的财务分析原则,是用来指导整个财务分析工作和建立财务分析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具有抽象性和全面性,由于财务指标的设置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加之财务指标是财务内容的量化,是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窗口,故有必要将其特殊性揭示出来。
第一,可比性和实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指标所用数据要可比。设计指标时,对每个指标的含义、范围、内容和计算方法,应尽可能符合各种比较的需要。通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指标的纵向对比,可预见企业财务状况变化趋势;通过不同行业、地区、企业间指标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实用性原则就是说指标的设置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符合各分析主体财务分析的需要。避免多余重复,尽量协调衔接。
第二,公开信和保密性原则。
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统管,指标的设计只满足上级主管部门宏观管理的需要。改革后,指标的设置必须满足包括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多主题的需要,西方国家设有专门机构搜集各行业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加以分析,会计信息专门机构向社会定期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加以分析评价。在国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今天,财务信息的公开便显得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也应重视对企业的商业秘密加以保密。
2、设置的要求
第一、指标的主要框架。财务指标体系首先应有一定的主干指标,它们能从总体上该略地反映企业状况,还应在主干指标的基础上,设置起补充作用的细分指标,从而形成一个主辅结合的财务分析体系。
第二、指标的定变结合。财务指标体系整体上要有相对的固定性,但也要随分析主题对信息需求的特点而作相应增减。特别应结合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需要探讨更加实用有效的指标,适当补充指标内容,形成定变结合适时可调的指标体系。
第三、指标的灵活可调。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适用于某一财务分析主体,即经过调整后指标可使用不同信息主体的需要,运用于各财务分析主题。
(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本文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的规定一些指标。本论文设计的财务指标体系是根据财务分析内容设计的,分为外部分析指标体系及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1、 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当前我们不难看到全球的生态基础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部分地区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重要力量,大量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企业。因此如何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降低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就是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绿色会计的定义和内涵分析
绿色会计的具体概念定义,事实上并未形成统一结论,其大致内容为:通过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范为基础和前提,结合一定计量单位,通过使用一系列会计原理和财务核算方法来客观反映,甚至是监督一个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计算环境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成本,进而来核算企业的最终收益。而这一收益计算方法中涵盖环境影响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具体元素,所以能够对企业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产生积极影响。之所以要实施绿色会计,是一系列要素影响下的必然选择。首先,这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以往各地区为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和产值收入,往往采取片面的经济发展政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和价值成为最根本的驱动力和导向因素,因此仅仅依靠道德价值理念和市场运行机制,根本无法实现生态保护,因此想要规范企业开展运营活动,就必须采取全新管理思路,绿色会计准则中对生态环境成本的重视,加上其完善的环境要素评价体系,使得实施融入这一理论,能为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提供重要帮助。
2当前绿色会计发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尚未形成成熟的应用体系
首先,目前对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当前在绿色会计体系研究过程中,多是以环境会计理论作为开发依据,很少有探讨实用性环境会计理论,从而使得绿色会计体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1]。其次,整个体系内所涉及的核算标准并不统一。在应用绿色会计体系中,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核算标准,但目前货币和非货币计量单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两者之间也缺乏直接的可比性。最后,该理论缺乏专业、成熟的应用人员。绿色会计融入了诸多学科,其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由于该理论体系应用较晚,因此这方面人才较为匮乏。
2.2部分政府和企业单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尽管我国一直提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号召社会各界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但事实上,部分政府和企业为了片面的经济收益,并没有对环境保护形成足够重视。无论是绿色会计法律制度,还是财政决策,都未能形成体系化内容。一直以来,部分政府和企业单位片面追求高效、快速的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没有给与重视,一些企业对自身经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未划拨专项资金予以解决,在成本计算上也没能给与充分设置,因此绿色会计体系应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2.3绿色会计体系实施实效差,缺乏完善监督机制
想要高效应用绿色会计体系,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体系是确保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的关键和前提。同时经过绿色会计体系应用,也能对企业发展状况及绿色生产状况进行有效汇总[2]。但目前部分企业为了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对绿色会计体系的认真实施,整个体系实施实效差。基于应用实效差,加上监督机制缺失,很多企业就难将绿色发展理论融入自身发展之中。
3绿色会计视角下构建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内容要素分析
随着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思路要求企业必须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坚持“绿色运营”,通过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企业财务工作有效开展。
3.1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分析
以往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速度都较为落后,因此企业整个财务工作与关系相对单一。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企业财务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企业为核心,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前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已经从单一企业扩大至与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
3.2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评价内容分析
客观上讲,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是由其内部意义和外部延伸信息所共同决定的,整个评价内容是在评价目的和评价主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绿色会计体系影响下,所有构建的财务分析体系不仅要满足资本所属方的要求、企业管理方的要求,还要满足政府和社会的要求,此外还必须履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从作用目的上看,该分析体系不仅是为了衡量企业盈利状况、债务发展状况等经济性数据,同时也涵盖社会性和环境保护性数据等评价指标。整个财务分析体系内容包括了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经济数据、社会责任履约情况的社会数据和环境保护开展情况的环保数据等等。
3.3绿色会计视角下建立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具体思路分析
首先,必须结合绿色会计的内涵,确定该体系的针对对象。以往会计对象主要涵盖六项内容,而在绿色会计体系中,其并非以经济数据为核心,而是在原六项内容基础上,融入了环境、资源、社会责任等等一系列内容,整个体系的针对对象更加丰富、全面;其次,要明确该体系内的基本假设。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如今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迅猛、快速时期,而社会繁荣背后的是以资源高能耗为代价,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却日益严重。以往发达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坚决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上尤为重视,绿色会计就是从真正可持续发展理论前提下实施的财务管理思路。通过在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并将绿色会计理念作为核算基础[3]。通过体系化构建绿色会计的具体财务标准,从而推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建设,并且在指导企业发展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海瑛.论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J].北方经贸,2014(7):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