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战略制定中的内外环境分析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三部分。
一、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范围较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生态、法律等多种因素,每种因素又能分列出多种子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需要分六步:1.挑选出对企业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因素;2.分析这些因素的现有状况;3.确定这些因素目前的发展趋势;4.分析这些因素未来的发展方向;5.基于前述分析,判断这些因素的未来状况;6.这些未来状况对企业战略会造成哪些影响。由此可得出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如下:
二、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自身所属行业的分析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分析。在进行行业环境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产品业务的运营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其次,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对产品业务的所属细分行业及竞争格局进行分析;最后,依据前述分析,判断行业环境对企业的战略影响,并初步拟定产品战略规划。由此可得出企业行业环境分析模型如下:
三、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包括对公司内部的资源分析和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初步制定职能战略规划。内部资源能力分析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将各项岗位工作看成一系列利用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析这些工作的成本消耗和价值产出;其次,将这些工作与行业标杆对比、向未来发展前沿看齐、分析与企业内部其他岗位工作的协同需求、分析与企业外部资源环境的合作需求,制定工作提升目标;最后,依据前述各岗位分析结果,初步拟定部门职能战略。由此可得出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模型如下:
一、引言
(一)旅行社的定义
旅行社(travel agency)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处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1]。
(二)旅行社产品和服务的特征
旅行社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产品不同于一般制造业的产品,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
服务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有:1.无形性(intangibility)。2.生产消费的同步性(simultaneity)。3.易逝性(perishability)。4.异质性(heterogeneity)[2]。
由于旅行社是属于旅游行业,,因此具有一些旅游业特有的特征,其提供的服务有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主要体现在消费的季节性、脆弱性、易模仿性、经营证据和形象的重要性、分校渠道的多样性和重要性、相互依赖性[3]等等。
正是由于旅行社具有旅游企业的这些特有的特征,所以旅行社在制定发展战略是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社本身的内外部环境特征,克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制定出符合旅行社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
二、旅行社内外部环境的分析
(一)旅行社的外部环境分析,在SWOT分析方法中,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机会(O)和威胁(T)
旅游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从其经营环境的STEEP(即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科技与创新因素)分析。
1.政治因素
现在我国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此外,旅游业还能缓解地区的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特陶冶居民的情操,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在国内是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应该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购买力、消费水平以及趋势、金融状况及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同期性波动等等因素。
⑴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图1),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保持在8%以上,这是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增长就使旅游者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活动,因此,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⑵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较好(图1),成功的度过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都在8%以上就是最好的证明。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就能够使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并且旅游消费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⑶持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率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社会购买力水平的提升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有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影响和近几年我国近年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整个金融的状况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增长速度来看,大体上还是处于稳定的状态,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采取措施促使经济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总体上看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是处于良性发展的的轨道上(图3)。经济运行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有所波动,经济方面大的波动会影响到旅游业的稳定的发展。
3.环境因素
旅行社分析所处的环境主要是指旅游者所向往的旅游环境,现在,生态旅游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认同,而且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加,生态旅游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社会因素
本数据旅游人数为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因为2010年旅游业统计年报尚未发表,所以为得出2010年国内旅游统计人数。[5]
虽然2010年得旅游统计人数尚未给出,但是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旅游人数是在不断增加的,人们的出游观念比较强。
5.技术因素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越来越深刻,逐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制造业来说,科学技术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旅游业虽然是第三产业,但是旅游业有综合性的特点,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说,科学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和深入的。
就旅行社方面来说,科学技术也深刻影响着旅行社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游客可以在旅游之前在互联网上广泛查询关于旅游地的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为旅游决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虚拟技术的发展使旅游者能够在不亲自去旅游地的情况下感受到旅游地的风景。毫无疑问,这种技术会从本质上对传统旅游提出挑战,旅行社应该针对这方面的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旅行社内部环境分析:在SWOT中,优势(S)劣势(W)方面
旅行社的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从企业内部的游行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部分来分析:
1.有形资源
1)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有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现在很多旅行社是中小旅行社,资金规模实力较强的旅行社较少。此外,我国目前一些大的旅行社的规模和实力与国际上知名旅行社相比还是有一定实力差距的。因此,总的来说我国旅行社的自今年实力还是不强的。
2)组织资源:包括企业的报告系统以及它正是的计划、控制和协调系统。旅行社在带领游客游览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况,这就不光要求导游具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更要求旅行社本身具有完善的报告控制系统,以处理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3)实物资源:实物资源主要是指企业的厂房设备及其先进程度,个企业获取原材料的能力等方面。因为我国大多数旅行社是中小旅行社,资金规模较小,因此企业内部的设备设施的先进程度也是难以保证的。因此,旅行社要发展必须的增加旅行社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的实物资源和获取原材料的能力。
4)技术资源:技术资源主要是指技术的含量,如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机密等方面。就我国旅行社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大多数旅行社因为其自身的规模实力比较弱,而旅游线路的开发和设计是需要相当成本的,因此我国的旅行社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采用模仿其他旅行社线路产品的方法来开展自己的旅游产品。所以说,我国的旅行社在这方面亟待改进,增加其旅游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开展属于自己只是产权的产品,形成自己的专利。
2.无形资源
1)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知识、信任、管理能力组织惯例等方面。我国现在的人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数量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就旅行社方面来看,从事旅行社方面的人员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即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还有初高中毕业的人员。人才素质的布均衡不利于旅行社、和旅游业的发展。
2)创新资源:主要包括创意、科技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我国旅行社在线路和产品的创新开发方面做的比较欠缺,仅仅依靠单纯模仿产品和线路是不能保持旅行社自身发展的。我国的旅行社要获得发展的动力必须保持创新能力。
3)声誉资源:主要包括客户声誉、品牌、对产品直来那个、耐久性和可靠性的理解、供应商声誉、有效率、有效益、支持性的和双赢的关系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在这方面,我国的旅行社不能仅仅依靠价格竞争来获得利润,更主要的是要采取质量和声誉方面的竞争,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维护自身的品牌和声誉,来促使旅行社的发展。
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各个要素矩阵为: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为0.0805
计算出外部各个要素的影响因子的权重为:
一致性比例为0.0865
计算出内部各个要素的影响因子的权重为:
一致性比例为0.0417
三、分析方法
根据上面分析构造内外部因素矩阵。
上面已经对各个影响因子进行了SWOT分析,并且根据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个因子赋予了权重。
(一)下面对企业外部的要素进行分析
按照现在企业的外部要素进行打分,从1到4。1表示很差,2表示平均水平;3表示超过平均水平;4表示很好。
由此我们得到旅行社外部因素分析矩阵为:
所得到的加权分数值域为[1,4],平均值为2.5。如果总加权数为4.0说明企业对现有的机会与威胁作出了较好的反应。相反,若低于2.5,说明旅行社不能有效的利用现在的机会。
(二)下面需要对旅行社内部各个要素进行评分
分别用1、2、3、4来表示,1表示的是重要劣势;2表示的是次要劣势;3表示的是次要优势;4表示的是主要优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内外部条件的综合得分。
内部因素矩阵分析为:
最终计算出的总加权分数的值域是[1,4],平均分是2.5分,一般来说,总加权分数低于2.5分的企业内部状况处于劣势,反之,超过2.5分的企业则处于强势。
四、讨论
利用上面的层次分析法,SWOT矩阵,因素分析矩阵可以看出我国旅行社在发展过程中内外部因素对旅行社发展的影响。
就外部因素来看,我国旅行社发展的外部因素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人们对旅游观念的改变,逐步认识到旅游是提高身心和改善自己情操的重要途径。此外,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总体平稳有序的发展势头也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业为旅行社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从内部因素来看,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总体上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的水平都不是很高,旅行社的设备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旅行社的产品――旅游线路在开发设计方面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多数旅行社单纯依靠模仿其他旅行社的线路来招揽客源,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和产品,致使旅游发展环境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大大制约我国旅行社的发展。
为此,我国旅行社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开发有自己特色的产品,积极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基层导游员的基本素质,对领导者进行培训,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尽量改变和缩小旅行社现在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国旅行社的发展也离不开好的外部环境。就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旅行社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良好,为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外部条件。
此外,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我国现在的旅行社应该及时的关注这一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的把我国旅行社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梁智.旅行社运行与管理(第三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
[2]陈继祥,王家宝.旅游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6-17.
[3]陈继祥,王家宝.旅游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7.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40-04
过去片面追求增长效率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在新的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如何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使环境污染这种消极外部性内部化,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的理论渊源、自身特点及在我国的适用性等问题作一探究。
1.外部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于外部性的涵义,有许多学者曾对它作了探讨。丹尼尔・史普博(Daniel Spulber)将外部性定义为:“某种外部性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交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个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 [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认为:“当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或“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称为外部性”[2]。按照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理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当有人被强加了非自愿的成本或利润时,外部性就会产生。更为精确地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机构对他人福利施加的一种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3]。综合上述观点,外部性的涵义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而言的。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决策者在自己承担的成本之外,带给他人或社会以额外的成本或负担,从而使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现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它会导致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和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负面影响。
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缺陷”导致外部不经济。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自利的人们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促进社会福利,自利心对社会不仅没有坏处,甚至比社会关怀更能促进社会福利。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有一定范围的,那就是产权首先必须是明晰的。在产权不明晰或者是公共产权领域里,由于自利心的作用,“公地悲剧”必然会不断上演,即出现了大量的把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的“搭便车”现象。
在环境领域,企业向环境任意排放“三废”等行为,是外部不经济的典型例证。由于污染排放者无需承担消除对其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的成本,其私人成本就小于社会成本。这样,污染者仅从自己的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出发选择“最优”产量,具有过度生产的动机。这就说明,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并不能自动导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它只能使某些私人的福利达到最大,却无法使社会的福利达到最大。
二是“产权模糊”导致经济外部性。由于资源环境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也就是说环境资源领域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如对海洋渔业资源,特别是那些洄游性鱼类资源,很难建立有效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消极外部性的产生。
三是“利益分散”下产生外部性问题。无论是在市场经济还是在计划经济中,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有其相对独立性。由于有意识地增加外部成本同其私人内部成本的降低紧密相连,或者有时还出于生产过程中某些便利的考虑,因而各个厂商通常只考虑内部成本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有个别厂商主观上愿意努力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试图减轻经济活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没有达到执法的普遍性约束情况下,只要找不到既能减轻外在影响、又不会增加私人成本的办法,激烈的不规范市场竞争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还是会迫使他随波逐流。
2.环境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不同路径的理论渊源
西方经济理论由于在关于外部性产生原因认识上的分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本文着重分析庇古和科斯的基本观点。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其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厂商给其他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需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外部不经济。这时,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外部性场合通过政府行为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使生产稳定在社会最优水平。庇古提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同时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净产值都相等,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于是就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净产值大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部门实施征税,以迫使厂商减少产量;对边际私人净产值小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以鼓励厂商增加产量。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Pigou Tax)”。
1960年,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Ronald Coase)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他在该文中证明,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庇古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分配,最终资源都会得到最有价值的使用,理性的主体总会将外溢成本和收益考虑在内,社会成本问题从而不复存在。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而且科斯将其进一步发挥成为所谓的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是明晰的,私人之间的契约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他通过对“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的谷物增长”的案例的分析,提出了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即损害问题的主要论点:其一,损害问题具有相互性。其二,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产值最大化。可见,科斯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只要交易费用为零和产权界定明晰,私人之间可以达成协议,从而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导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就会消除。
研究科斯与庇古的观点,可以发现其不同之处在于政府作用范围是大还是小,干预手段是直接实施抑或间接实施的问题。科斯理论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使产权明晰,应该放任私人的市场交易去取得有效率的结果。庇古认为,由于技术原因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市场不可能覆盖整个社会,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有限,在环境外部性问题上应更大程度地依赖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直接干预是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
3.环境经济外部性内部化路径的比较分析
环境经济手段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由于科斯与庇古在外部性内部化路径上的分歧,相应的环境问题解决路径就有了倾向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和倾向于政府干预作用的区分。经济学理论界将主要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称作庇古手段,而将主要通过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称作科斯手段。庇古手段包括税收、补贴、押金――退款;科斯手段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庇古手段中的排污收费和科斯手段中的排污权交易在污染控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两种路径都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各有其适用条件。在选择污染控制手段时必须要考虑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3.1 关于排污收费制度的分析
197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这一原则的定义是,污染者应当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根据这一原则,OECD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实行了排污收费或环境税制度来治理污染。
我们首先采用经济学的图表来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在图1中,横坐标W表示某钢铁厂生产钢铁排放的污染量,纵坐标表示污染造成的边际成本或降低污染花费的成本。MSC曲线表示污染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MC曲线表示降低污染所花费的边际成本。对每一单位污染征收T1数额的排污费可以使污染符合社会最优水平,即达到W1的水平。在单位排污费为T1的情况下,无论污染量超出W1的标准,还是未达到W1的标准,对于钢铁厂来说都是不利的。在污染量超出W1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降低污染的边际成本低于排污费T1,企业减少污染是有利的。因为,每减少一单位污染,企业都可以减少T1数额的支出,而增加的降低污染开支小于T1。
在污染量低于W1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降低污染的边际成本高于排污费T1,企业增加污染是有利的。因为,每增加一单位污染,企业所节约的降低污染的开支都大于应交纳的排污费T1。因此,企业宁愿上交排污费,也不愿花费巨大的成本去降低污染。只有使污染量达到W1时,才是企业的最优点。所以T1数额排污费率的征收使得企业的产出水平符合社会最优标准。
图2为庇古税示意图。图中MNPB为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效益,MEC为边际外部成本。企业为利润最大化生产所有MNPB>0的产品,即把产量扩展到Qm。社会最优要求当MEC>MNPB时停止继续扩大生产,即生产Qs。税t*使企业在t*>MNPB时停止扩展生产,即把生产限制在社会最优产量Qs的水平。换句话说,t*把MNPB向左下方移动到MNPB-t*。相应的,税使污染排放从Wm下降到Ws。图中,税率恰好等于最优产量Qs所对应的边际外部成本MEC,即污染对外部产生的边际损害。这样,如果企业的产量超过Qs,所付的税款就会超过边际私人净效益。因此企业愿意把生产限制在Qs水平,从而把污染排放限制在Ws水平。因此,t*是最优税收,它使最优污染量等于MEC。很明显,最优庇古税是在最优污染水平等于边际外部成本(边际污染损害)时的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制度是由政府首先给所有产生污染的企业确定一个污染税率,企业必须按照这一税率交纳排污费。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决定自己的污染物排放量和产品产量。实行排污收费有许多优点。第一,实行排污收费制度,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每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边际控制成本在减排污治理与排污缴费之间进行选择,有利于激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第二,可以降低政府的监督、管理成本。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讲,政府不再干涉企业具体的生产决策,只是确定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是否会导致污染,污染的量是多少。所以,政府用于环境监督管理的费用降低了。第三,排污收费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用于清洁生产补贴和建设公共的污染治理设施。
排污收费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沿用至今,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政府在确定合理的排污费率时,必须借助于边际净收益曲线和边际外部成本线。边际外部成本线的确定是一个从污染的物理性损害转换到人们对这种损害的主观感受,并用货币价值来计量的过程。这些转换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在实际中确定边际外部成本线十分困难。而企业的边际净收益曲线涉及到企业本身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以及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企业自身没有动力去向政府如实通报这些信息,政府也没有能力去了解每个企业的边际净收益。政府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去寻找最优税率。所以,实际的排污费率的确定常常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第二,企业可以将国家征收的部分排污税费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如果该种产品是生活必需品,缺乏需求弹性,低收入阶层就要负担较多的税赋。
3.2 关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分析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思想是把排放废物的权力通过拍卖或无偿分配的手段交给微观经济个体,这种污染权的数量是由政府根据国家环境目标确定的。这种权力还可以像普通的商品那样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美、德、澳、英、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我国最近几年也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点。
我们仍先采用经济学的图表来进行分析。图3横坐标Q表示某钢铁厂的经济活动水平,W表示某钢铁厂在生产产品中污染物的排放量。纵坐标表示污染造成的边际成本或降低污染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收益。MEC代表边际外部成本。MNPB代表边际私人净效益。政府管制机构必须根据最优污染程度来确定最优污染标准。MNPB的边际收益曲线与MEC边际外部成本曲线的交点E是最优污染点。E点之右,污染程度较严重,污染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只要降低污染就有利。因此,排污者只要超过了排污标准,政府将处以高额罚款。
政府制定排污标准有限制进入的作用。很明显,企业就必须把排污量控制在最优污染点E所对应的水平。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技术的选择来改变投入品,以进行技术替代。比如,当企业的排污量达到WB 时,它可以安装一个控制污染的设备,来减少排污量,这样企业因安装了控污设备而使排污量达到W*点,从而符合排污标准。显然,这要以其产品的价格高于因安装污染控制设备而增加的平均成本为前提。所以,条件好的企业才能进入该行业,并且有利可图;而对于那些条件差的企业,则不会进入。
实施排污权交易要首先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力(这种权力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力像商品那样被买入或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排污权交易的优势是明显的:第一,成本最小。治理成本低的企业可以多减排,多余的许可证可以到市场中出售。而治理成本高的企业不减排或者少减排,不足的排污权到市场中去购买,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污染的减排总是由治理成本低的企业完成,所以从总体上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第二,绿色环保组织可以通过购买排污许可证而不卖出,以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和环境水平的提高。第三,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的环境目标卖出或买入排污许可证,从而实现政府对环境总水平的调控。
排污权交易具体在一个地区实施时要求具备相应的条件。第一,排污许可总量的确定要以大量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所以,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要受制于技术水平。第二,完善的市场条件。排污权的价格从长期看,呈上升趋势,为了避免有人通过垄断排污权市场而牟取暴利,完善的排污权市场是排污权交易的重要条件。第三,排污权交易要取得效果,政府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对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测,还要制定地区性的管理规则。
3.3 排污收费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比较分析
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都是建立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但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排污收费是由政府先确定排污收费的费率,再由市场去决定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排污权交易是先由政府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建立一个排污权的市场,再由市场去决定排放的价格。实践证明,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收费都是可行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路径,但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市场条件。
首先,从所要求的市场条件看,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由于垄断的因素或计划经济的残留,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在部分领域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因此,有可能阻碍排污权交易的实施,例如,在上海市苏州河的治理过程中,美国专家竭力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但试行效果不佳。排污收费对市场竞争程度的要求不高,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也可以使用。其次,从两种环境手段的适用范围看,排污收费适宜于涉及面广的污染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空气二氧化碳及粉尘污染、大气臭氧层空洞。而排污权交易更适用于局部性、地区性的污染控制,如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再次,从两种手段的使用效果看,两者都能起到消除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作用。
由于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在环境经济领域也主要使用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环境经济手段。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路径选择和使用手段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已经颁布,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而改革后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2004):《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批准号 04JZD00010)成果的一部分。课题负责人:常云昆。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6.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8,465.
[3][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M].华夏出版社,1999:267.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信息产业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以互联网为重要特征的历史阶段――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外贸企业管理现代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技能,并能够根据多变的经济环境,建立各种分析和决策模型。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成为外贸企业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控制成为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就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提高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
一、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避免或降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在充分考虑单位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单位各项资产和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方法、控制程序、控制制度等,形成一种相互牵制、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完整系统。
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外贸企业严格、规范的会计控制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监督和约束外贸企业会计行为,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它是及时制止和发现外贸企业经济犯罪和腐败的最有力的管理工具。
二、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现状
现代财务信息系统涉及到金融工程、会计控制理论、运筹学、网络、数据仓库等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目前大部分外贸企业已经具备或初步具备并使用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控制系统,在财务部门内部建立了完备的电算化系统或局域网系统,使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及时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能满足财务内部管理的要求。但是随着外贸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时常出现财务工作无法及时满足管理需求的情况,如:外贸企业内部各部门需及时了解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各级主管需随时掌握企业财务状况时,大多都只能采取手工、半自动化作业方式,由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系统中查出相关内容,经过整理加工后再报告,效率较为低下,常常落后于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的许多信息还未传送到领导就已显过时了。外贸企业内部各部门不能及时地获取有关信息,不可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这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作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初始阶段,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自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四、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措施
(一)提高信息控制意识,完善会计控制系统
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技术控制意识。由于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需要,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步成为外贸企业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控制日益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外贸企业也必须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财务信息化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字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二)学习网络信息管理理论,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我们要学习网络信息时代管理信息化理论,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相融合,建立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行网上财务建设
利用网络资源,推行网上财务建设,实现远距离的财务服务,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公开性、透明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另外通过网上报销(申报)业务,报销款定期通过银行转入有关人员的存折账号中,可以减少各方面的现金流量。在刷卡消费日益流行的现代社会,随身携带与存折对应的银行卡,同样可以方便地进行消费、支出,而且更加便捷、安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否与外贸企业各项工作相融合,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成败。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是带动外贸企业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推进外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调管理信息化就是要重点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外贸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1 关于XX移动内部环境分析
1.1.1 关于XX移动通讯有限公司概况 1.2 关于XX移动外部环境分析 1.2.2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2.4 移动通信市场消费需求分析 第二章 关于XX移动新业务的SWOT 分析
2. 1 优势分析
2.2 劣势分析
2.3 机会分析
2.4 威胁分析
第三章 关于XX移动新业务营销策略
3.1 关于XX移动新业务目标市场的确定
3.1.1 新业务市场细分 3.1.3 新业务的市场定位
3.2 关于XX移动新业务产品策略
3.2.1 新业务开发策略
3.2.2 新业务品牌策略
3.3 关于XX移动新业务价格策略
3.3.1 XX移动通信市场价格竞争现状
3.3.2 新业务定价的考虑因素
3.3.3 新业务定价策略
3.4 关于XX移动新业务渠道策略
3.4.1 XX移动新业务现有渠道
3.4.2 新业务渠道管理
3.4.3 渠道成员激励
3.5关于XX移动新业务促销策略
3.5.1 促销媒体的选择
3.5.2 具体促销策略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论文说明及要求:
1.1 关于XX移动内部环境分析
1.1.1 关于XX移动通讯有限公司概况 1.2 关于XX移动外部环境分析 1.2.2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2.4 移动通信市场消费需求分析 第二章 关于XX移动新业务的SWOT 分析
2. 1 优势分析
2.2 劣势分析
2.3 机会分析
2.4 威胁分析
第三章 关于XX移动新业务营销策略
3.1 关于XX移动新业务目标市场的确定
3.1.1 新业务市场细分 3.1.3 新业务的市场定位
3.2 关于XX移动新业务产品策略
3.2.1 新业务开发策略
3.2.2 新业务品牌策略
3.3 关于XX移动新业务价格策略
3.3.1 XX移动通信市场价格竞争现状
3.3.2 新业务定价的考虑因素
3.3.3 新业务定价策略
3.4 关于XX移动新业务渠道策略
3.4.1 XX移动新业务现有渠道
3.4.2 新业务渠道管理
3.4.3 渠道成员激励
3.5关于XX移动新业务促销策略
3.5.1 促销媒体的选择
3.5.2 具体促销策略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论文说明及要求:
财务战略是为寻求企业资金平衡有效的流动和达成企业战略,为提高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分析企业内、外部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后,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筹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1.2财务战略的特征
1)动态性。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是财务战略的逻辑起点,而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本身属于动态变化的,这也决定了财务战略的动态性。财务战略制定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2)长期性。财务战略需要特别重视战略,战略是一种长期性的规划,是为了满足企业长远价值最大化、可持续性。故制定财务战略必须具有前瞻性,寻求企业长远发展,正因为财务战略对长远的影响,所以制定财务战略需要谨慎,考虑周全。3)综合性。财务战略制定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这就要求财务战略的制定不再仅仅是关注一些财务指标,而需求重视更多非财务信息,比如人力资产、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质量、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变化等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1.3财务战略的制定
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前提是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企业的财务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外部、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具体如下:1)企业外部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微观环境主要分析行业生命周期。行业产生和演变的与市场脱不开联系,通过对行业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现实情况来推断行业生命周期及其所处的阶段。2)内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资源分析、文化环境和企业能力分析。它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物质条件以及企业的综合能力。1.4农村中小企业的定义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规定了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2农村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存在问题
2.1农村中小民企企业融资受阻
企业的战略、财务战略往往是基于一个长期的有利于企业价值的目标前进,而长期的规划要得到执行,需要配套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故长期融资受阻成为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不成功的一个因素。但是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却显得很艰难,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一般仅限于农村信用社,这就给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2内忧外患的经济形势,农村经济发展减慢
美国次贷危机极大的影响了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消费需求,至今也没有完全恢复,使得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出口订单大为减少,加之国内经济放缓,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也减少,部分以出口为导向的农村中小企业面临亏损或倒闭。
2.3农村中小企业经营者管理素质不高
财务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绩效考核,而绩效评价和文化有关,民营企业绩效评价和老板有关,绩效评价需要一个好的管理基础,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是目前农村中小企业的普遍现状。农村中小企业绩效管理意识差,使之其经营者更注重短期利润,对于长期的战略规划没有很好的落实。
3财务战略改进建议
3.1发展内源式融资
农村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面临融资难问题,目前我国外有出口恢复缓慢,内有产能过剩,消费不足,企业面临很大挑战,如果借助太多外源融资方式,并不一定能让负债很好的转化为利益,同时外源融资带来的融资成本也是远大于內源式融资。企业内源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自筹、折旧、留存收益、变卖资产、合伙经营、员工持股等。
3.2推出个性化产品,拓展更多市场销售渠道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热门的话题,将互联网+结合农村经济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市场需求信息,直接与众多网民直接对话,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同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3.3需要经营者重视“财务战略”中的战略
尽管大部分农村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管理者者素质不高,但是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农村中小企业也离不开战略的规划。农村中小企业需要多引进一些战略型人才,成立小型财务战略委员会,把财务战略分解落实到具体措施,将财务战略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引言
近年以来,由于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时代的要求。
一、财务战略的内容
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其内容包括筹资财务战略、投资财务战略、营运资本管理财务战略和股利分配财务战略四个方面,其中营运资本财务战略多体现为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其战略性偏弱,而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则以其活动少、资金量大等特点拥有较强的战略性,是财务战略的重点内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
二、内外部环境对财务战略内容的影响
(一)外部环境分析
财务战略外部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有直接或重大影响的关键环境因素,主要指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一类是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间接或微弱影响的次要环境因素,如政治法律环境、科技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二)内部环境分析
从外部环境分析可以得出特定产业的平均盈利能力,但企业能否盈利还取决于其自身因素。财务战略的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估企业的资源和战略价值,发现优势和劣势并分析其成因,以确定竞争优势,充分挖掘潜力。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内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primary) 和支持活动(support) 两大类,从而指出了企业价值活动对利润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方法对认识企业的内部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三、财务战略必须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企业总体财务战略思想必须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防范未来风险的意识。财务战略选择必须考虑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要求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并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企业经济真正的长期增长要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基础项目的发展。虽然基础项目在短期内难以带来较大的财务利益,但它为长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企业在财务投资的规模和方向上,要实现基础项目相对于经济增长的超前发展。
二是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既可以对追求短期数量增长的冲动形成约束,又可以强化集约经营与技术创新的行为取向;通过明晰产权,从企业内部抑制掠夺性经营的冲动。
四、财务战略规划
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利润、现金流的支持,业务的拓展与市场的推广也必须依托财务战略与财务统筹,从而企业必须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活动内容相对应的财务战略规划应该包括投资财务规划、融资财务规划、企业研究与开发财务规划、股利政策财务规划等内容。这些规划内容既可以对企业日常财务活动产生指导意义,又可以支持企业的产品战略、产业战略和市场战略等。战略规划是对战略的细化与落实,因此应该是一套完整的战略规划,包含从规划目标、项目及背景分析、资金需求分析、资金投放安排、执行团队安排等操作安排。
五、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就是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对财务环境及财务能力的分析,编制财务战略方案,并组织实施与控制。
(一)财务战略的制订程序
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二)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制订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财务管理目标要服务于公司战略目标,公司的战略目标不止一个,而是若干个目标的合理组合。公司的可持续成长是财务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成长是公司存在和发展追求的基础和动力,追求成长是财务管理者精神本质的体现。盈利和成长能力是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公司财务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个方面。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最大化是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公司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公司盈利的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管理与公司战略融合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与公司战略紧密相连,财务管理为公司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使公司的战略更加理论化。公司战略在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战略管理实施的效果最终由财务指标来体现。公司的战略关系到公司的兴衰与发展,衡量一项战略方案优劣的最终标准是方案实施取得的效果,而能够最直观体现战略实施效果的便是贯穿于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财务指标。公司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实际就是对战略规划进行量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公司目标的实践过程,而最终反映战略管理实施效果优劣的是实施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的财务数据指标。在公司的目标利益上,公司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因此尽管财务管理在战略管理中处于从属和服务的地位,也同样属于实现公司目标利益的重要手段。公司战略思想形成的不科学、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必然导致公司战略失误致使公司的资金链断裂等等,加快资金流动保证公司的现金流畅通最终的结果一定体现在财务环节。三鹿的消失、三九的销声匿迹、双汇的风波、安然公司的破产、三株的倒闭、伊利事件的出现等等,无论质量问题、诚信问题、战略问题最终导致公司的现金流断裂,无不在警示我们!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如何保证财务服务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是财务部门以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加强财务内部管理,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切实有效的服务于公司经营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
二、战略型财务管理概述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战略管理成为现代公司管理的中心。而财务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战略,在公司战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要求公司的财务管理必须具有战略管理思想,支持和服从于公司战略管理的要求,从而引入战略型财务管理的概念。
战略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一)全局性
公司由于面临环境复杂多变,从而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战略财务管理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更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而且同时注重现有的活动和将来可能的活动,并且可以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二)外向性
战略财务管理把公司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对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公司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市场竞争能力。
(三)长期性
战略财务管理以战略管理为导向,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从战略角度来考虑公司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公司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公司的持续竞争能力。
三、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实施要点
(一)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实施财务管理,体现全局性
财务管理首先要紧紧围绕公司的战略思想,财务管理前移紧密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结合,服务于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财务预算、财务管控、财务分析。通过财务预算把公司的战略经营思路数据化。通过财务管控把公司经营过程中与公司战略经营、财务预算相左的问题及时解决消化。由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预算、分析,过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首先避免损失出现,转变事后监督为事后总结,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是服务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关键所在。形成财务分析报告,通过财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出矛盾点,进一步放大问题、举一反三,制定措施、有效考核、落实奖惩,有效的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在进行有效财务监控的同时也为公司决策层及时了解财务状况和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重视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适当的财务战略
战略型财务管理要求公司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结合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因此制定一个适当的公司财务战略,要注重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包括:资本结构分析、营运资金状况分析、市场份额分析、生产技术能力分析等,为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准确的信息;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对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行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公司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同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也蕴藏在此环境之中,要全面评价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风险,只有对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效控制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三)建立财务战略联盟,加强财务战略联盟的管理
随着公司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以及克服市场不确定性的需要,增强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就要求公司适当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或同盟者,建立战略联盟。联盟伙伴的选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关键是联盟双方要能做到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同时要认识到对财务战略联盟的管理要比建立财务战略联盟更加重要,一个良好的财务战略联盟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关系。
(四)改进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出现了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灵活制造、零仓储管理、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及新技术,产品寿命周期也缩短了,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生产阶段向设计开发阶段的转移,战略型财务管理必须去研究和建立新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与之相适应。
(五)建立预警分析制度
通过预警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竞争对手的目标和采取的战略,知己知彼。同时分析公司内部潜在的危机,以提早采取防范措施,消除隐患,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实现资产的最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涵义
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是实现企业整体组织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重要的支撑系统,是企业在对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各种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标出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和发展所做的总体预测、决策和安排,与企业战略本身以及构成企业整体战略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俗的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的人员需求及如何实现这种需求所作出的计划。
二、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融合
1.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詹姆斯・W・沃克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已经开始与人力资源战略联系起来,有如下的几种趋势:
(1)企业正在使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适合于企业的精简且较短期的人力资源战略。
(2)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注意企业环境的分析,以确保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用性和相关性。
(3)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注意特殊环节上的数据分析,更加明确地限制人力资源规划的范围。
(4)业更加重视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关键环节转化为行动方案,以便对其效果进行测量。
由此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定要适应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既要与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相一致,又要与企业的短期目标相一致。
2.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关系
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工作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大型企业。管理者所要控制的系统大,只凭个人感觉或独立判断很难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状况,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重视这项工作的系统性、全局性、预测性与计划性。企业战略制定的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程序一样,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评估与控制等四个步骤。
(1)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条件分析。外部环境分析通常采取PEST分析法(PEST为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进行分析。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资源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企业员工的现状和他们对企业的期望。
(2)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选择。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首先采取SWOT分析法,再用PEST分析法对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环境进行分析。
(3)资源战略的实施。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通常包括人员补充规划、分配规划、提升规划、教育培训规划、工资规划、保险福利规划、劳动关系规划、退休规划。可是若想使制定的规划真正实施,就要使战略规划制度化,通过制度保证战略的实施,使其切实落到实处。
(4)人力资源战略的评估与控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评价与控制的基本目的是保证企业最初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及其具体实施过程动态实时地相互适应。所以,为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就必须对整个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过程进行评价和控制,必须出台一套科学的评价与控制系统和机制,利用评估结果对最初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适时调整。总之只有不断地调整和评估才能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关注,成为企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首要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企业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其次是企业在今的发展中若想把握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工作,就需要明确地指出战略的重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正在迅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适应变化的环境,基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调整。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应对职位空缺的问题,使企业明确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3)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合理调控人力资源流动率,从而达到劳动力水平的相对稳定。
(4)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变化。
总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管理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且要按照科学的程序制定和实施,最终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变成真实的行动,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在新世纪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个企业也开始进行国内的并购和国际间的战略合作投资。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扩张过程中,资金的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资金的融通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对于自身的累积并没有充分重视,就导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血”情况,企业的资本不能有效实现质的飞跃和量的扩张,企业规模扩大的速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减弱,而企业的融资风险则会相应的增加。而对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资战略思路构建进行分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该公司的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分析
本文在对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资战略思路进行分析的时候主要是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为对象来进行的。这个公司是在2006年的时候由国务院批准,经过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整体的重组和改制然后独家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同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交易。它主要从事的就是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同时还包括了房地产开发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等。
1.1 外部环境分析。任何单位和企业都不能够脱离外部环境而独立存在,在企业制度战略的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更加频繁,很多企业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是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它们都是属于不受控制的外部环境。而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其次对行业环境的分析,行业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的经营环境、行业的财务状况、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等。
1.2 内部环境分析。公司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司本身的管理水平、主要经营业务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等。该公司有着比较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也比较完善,财务制度也相对比较谨慎,这样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就能起到比较良好的促进作用。
2 该公司发展战略分析设计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发达,对于市场的监控还存在不足。企业进行外源融资不是所有领导者都赞同的方式,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也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利用,一般都是分配到很多项目中去使用,使得资金的利用率低,这样就造成企业承担的风险增大。因此,企业进行外源融资是向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由于国家货币政策的放宽,金融机构贷款的政策也在不断的放松,这就使得金融机构贷款比资本市场筹资的条件更加优越,资金取得时间也更快,所以该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如商业银行。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形成一定的留存收益等,这部分资金可以转换为投资资金,采用这种方式提高企业资本的方式被称为内部融资。内部融资所取得的资金,具有自主性、原始性,对企业来说是低成本的投资,是无风险的投资,它也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先进的发达国家进行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内部融资是首选方案,也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该企业进行融资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内部融资,这样不仅能有效的进行筹资,还能避免外源融资风险。
3 该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控制、评价和效果预测
3.1 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要制定出战略发展目标,战略发展目标主要就包括了总体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效益目标以及具体的融资目标。在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之后就需要选择战略实施的方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包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累计部分以及公司的自有资金;而外部融资则包括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的直接融资和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
3.2 发展战略的控制。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中,融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算融资战略的规划比较合理和科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控制。比如企业的发展战略意识应该要具有前瞻性;建立起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战略决策机制;对企业的职工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不断加强;建立起完善和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融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等。
3.3 发展战略的评价和效果预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融资市场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就算公司制定出的融资战略比较好也不能够给公司一个完全正确的发展路线,所以融资战略如果比较好的话就应该能够给企业提供多种选择,可以对这些不同的选择做出比较清楚的衡量,而战略则更多的是表现在选择方面。通过战略的制定能够让公司在复杂多变的融资市场中找到确定的发展方向,能够对公司的具体业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 结束语
在投资集团股份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构建合理和科学的融资战略思想,能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这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而公司最终才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冷薇薇.常州市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融资特征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0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