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创新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将《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旨在使中国的学生了解技术系统与产品设计领域的相关内容,提高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和运用直觉选择最佳方案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木材、金属、塑料、食物、纺织品、纸张等材料操作并形成三维作品的技能,以及反思和评价自己决策结果的能力;引领他们形成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热点问题的多元视角。鼓励他们在使用教材中开展多种活动,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推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
《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如何培训教师使用这套全新的教材,则更具有挑战性。2012年5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专家团队和东南大学科学教育中心共同合作,依据教材特点,举办了开放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师培训。在培训班上,来自全国14个省的33名科技骨干教师与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根据教材的每个主题,把参训教师编成小组,小组成员间要求相互配合,妥善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都要和其他小组进行作品的展示、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培训过程中,大家会经常处于“教师—学生—培训班的学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当中,这样有利于授课教师去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
“项目孵化”是最早开发的教师培训项目,特邀高等学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培训目标: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模拟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交流总结自身指导中学生开展科技项目研究的实践,强化高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观念,使其初步具备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辅导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对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与使命的理解。
培训内容:由教育观念、学科发展动态、科研能力训练等3部分组成。其中科研能力训练是重点,占2/3的培训课时,包括科技项目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科技论文、论文答辩与评价4个模块。
培训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民主参与、重在实践;所有学员按学科分班、班内分组,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广泛采用个人作业、小组讨论、大组交流、集体报告、教师点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个人总结等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训学科和时间:培训一般设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动物和植物)、计算机、地球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等7个科目;时间分短期(1周集中面授)和长期(2年3轮,面授+网络跟踪指导)2种;每年暑假由科教中心与相关省市科协和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举办。
“聚焦课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执教能力培训
“聚焦课堂”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培训项目,聘请上海市各学科优秀特级教师、参与国家课标研制的专家、社科专家、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等为指导专家。
培训目标:旨在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解决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种具体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培训内容:突出和教师日常工作的相关度,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整个培训周期设计为2年3轮。其中首轮为1周左右的集中培训,主要解决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问题;第2轮为定期的分片区研讨,主要通过听随堂课和课后的交流研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个别化的诊断和点拨;第3轮则是在一所具体的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由不同地区的不同教师“同备一节课、共上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相互切磋。
培训方法:整个设计依据教师学习成长、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的规律,一方面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观到具体、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情境设置,帮助学员有层次地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种相对比较长期的跟踪指导,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培训学科:面向高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各学科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提出申请,每学期由科教中心统一安排培训计划。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能力培训
“通用技术”是课题组针对普通高中增设通用技术课后学校相关师资和设备严重匮乏等问题而开发的教师培训项目,特邀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培训目标:帮助学员充分认识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其对通用技术课本质、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了解通用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方法,强化教学实务训练,提升学员的教学能力,促进学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宽教学视野,为其进一步交流搭建平台。
培训内容:针对困扰学校课程开设中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主要设计了技术教育的本质与内容、产品设计流程和原则、技术课的评价与考核、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开发、实地考察等5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培训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引领、实践操作、学员互动、教学观摩、自制教具、参观访问等方式。
培训学科和时间:培训对象主要是在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次培训为期1周;由省市教育部门提出申请,与科教中心合作举办。
培训特点
和教育系统常规的高中教师培训相比,科教中心组织的教师培训项目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专家团队层次高、阵容强
秉持“科教合作”的理念,借助华东师大的教育科学研究优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科技专家资源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先行起步的经验基础,科教中心把一大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热心科学教育事业的教授、专家、特级教师等组织起来。他们中有科技专家30多人、中学特级教师近40人、教育科学工作者20多人、人文社科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10多人。这些专家不仅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很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与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合作中,逐步熟悉了教师培训工作,了解了培训规律和方法技巧(如培训环节设计、课堂气氛调动、培训节奏把握、现场控制、即兴点评等),成为目前国内难觅的高层次、多学科的优秀指导专家团队。
特别强调培训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培训项目的生命,它从3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所有的培训项目在内容设计上都非常强调针对性,事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教师的需求和困惑,在培训课程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所有的培训都以工作坊(workshops)为主要形式,大量采取案例分析、模拟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术报告或讲座等方法,重在创设情境,强调教师的参与和投入,以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三是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涉及个人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系统的艰苦转换过程,要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断学习和持续改革的动力,必须有外部指导力量的持续跟进支持,一些培训项目都逐步发展为2年3轮的设计周期。对培训有效性的强调,使科教中心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了教师们“累,但值”的共同评价,每次培训结束时学员评价满意率均在95%以上。
注意发挥培训学员的辐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9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工业界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创新型素质教育转化。工程训练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其内涵也从传统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工程训练内容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改革工程训练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1.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将机械工程训练分成工程认知实习、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强化训练、工程综合训练4个不同阶段来进行,让工程训练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学内容。在原有实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激光加工、数控冲等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综合实训》等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在项目驱动中,由学生自命题进行创意设计训练,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在工程综合训练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程氛围,同时通过训练过程中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基于金工实习原有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方法,拓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综合训练、创新设计、自命题创意等多方位的教学方法。
4.教学效果。中心不断地通过对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改变了之前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学生在各项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基础训练+项目驱动”训练模式和“集中+开放”教学方式
传统的金工实习主要以各种独立的训练项目,如车工、铣工、钳工等为教学内容,缺乏各训练项目间的相互衔接,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艺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缺乏对工程项目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等内容的整体认识,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心采取“基础训练+项目驱动”的新工程训练模式,以工程项目完整的操作流程为教学内容进行训练,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实习时间有限,为了保证该训练模式的顺利进行,中心采用“集中+开放”的教学方式。“集中”训练(14天),主要完成车、铣、刨、磨、钳、焊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特种加工等所有实训内容的集中学习和操作;“开放”训练(15天),每批次学生按照5~6人/组自由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一种基于工程目标的综合创新作品的设计方案,通过指导教师组的审核即可开始创新作品的加工、装配、调试、检测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预约开放时间。为了防止开放过程中学生实习时间“偷工减料”的现象,要求对每位学生的开放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基础训练+项目驱动”工程训练模式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传统金工重技能向现代工程训练重工程能力的转变、从按部就班向自主创新设计的转变、从单工种独立训练向多工种交叉综合创新训练的转变、从个体能力培养向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
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中心开设了《特种加工》、《数控技术加工》、《钣金加工》、《机械综合创新设计》等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由“仅仅有所知”变为“尚能有所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固化。
通过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导师制、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造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拓创新,并为他们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等科技创新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心成立了工程训练创新基地和桂翎车队两个科技创新组织,搭建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西竞赛和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两个平台,专门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科技创新组织形成“以竞赛为主线,以学科为依托,导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按“自愿报名―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赛前强化培训―竞赛―科研训练”的流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广西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践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机械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项目的训练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下,已经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多次参与技能培训。中心于2015年引进了两名研究生,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导,使得中心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更趋合理,从源头上保障师资队伍的高水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小结
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正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寻。通过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体会:(1)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模式,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装配、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工程训练基地在提供正常教学服务的同时,还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即实施全方位、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3)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场地、器材、辅导师资,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制作机械创新产品,积极参加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水根.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与管理赴法考察报告[J].金工研究,2003,(1):2-6.
[2]桂慧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4):176-177.
[3]周雄新,欧笛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2,(1):164-165.
[4]丁政等.多模块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探讨[J].高教论坛,2008,6(3):105-106.
Sdudy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Cultivate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LIAO Wei-qi,WEI De-qiang,HUANG Chang-e,LIU Jian-wei,WANG Xi-she,LV Ru-jin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在这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此时的创新实践是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为社会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大四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完善,并且具有自动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也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这些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毕业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积极创新能力、抵抗压力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做科学研究,在进行毕业生科研活动的时候,要进行双向选择,即,学生有创新意向要求与课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筛选,必须确定参加毕业科研活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能够完成创新研究活动。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时,首先选择在上一个环节参加创新训练并完成较好的学生,重新选题或者将之前进行创新训练时的项目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笔者指导的一组学生进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学中有2名为大二学生,另3名为大三学生,经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顺利结题。此时有3名学生进入大四,开始着手毕业设计,经讨论研究后,这3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此项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为已经有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和过程,3名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都得到积极努力的解决。同学也学会了在正常教学中没有学到的3种软件,为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摘要】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指导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经历,就如何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Discuss the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GE MingCUI Guang-Hua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aim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rough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ethod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发现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性国家需要的人才[2]。然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很多大学生缺乏洞察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本文根据笔者指导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验,同时结合大学生在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高等学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1科研思维融入课堂,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求本科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革授课方式,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锻炼本科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原先只有教师在主动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跟教师共同研讨发现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大一学生早进实验室进行参观和学习,协助研究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验,使大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引起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兴趣。
学校层面上要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途径(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及校园网络等)宣传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科生进行嘉奖,在奖学金评比、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笔者发现大学生科研立项数目少,经费少,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本科生从事科研能力训练,因此,学校要一方面加大对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教师们拿出部分自己科研经费用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成果显著者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加分处理,激励教师们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
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及专业课,跟科研训练有关的课程往往学时较短,科研训练程度及效果有限。笔者在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发现,学生连文献调研、数据处理等基本问题都一知半解;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大一时都通过计算机初级考试,但做不到对基本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养。因此,笔者建议,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改革课程设置,适当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为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指导。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开设《文献检索》、《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同时保障科研训练课程学时足够,使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科研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科研训练过程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以学生为主
相对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支持少,份量低,往往引不起重视,在创新训练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情况。然而,研究生本身科研任务重,额外的时间有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能保质保量,不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导教师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全程耐心指导课题组学生。本科生刚接触科研创新活动时,往往会存在选题不够新颖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调查研究获取新颖的研究课题,切不可由指导教师代劳,不然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全程监控创新项目的进程,定期组织小型讨论会及时解决大学生创新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使学生感受到指导老师和他们是一个团队,利于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此外,指导教师需要给予课题组学生一定压力,出现问题时先让学生们自己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动脑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们自己解决,不能大小问题指导教师都给予解决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从而真正达到科研训练目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4层次管理法择优重点培养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往往由一个研究小组来完成,有些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仅仅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他们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不够,科研热情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有层次性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成员。对于研究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择优重点培养,让他们多承担一些项目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要求他们自主撰写、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鼓励他们以后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可放任自流,让他们游离于创新计划项目之外,应该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让他们认(下转第24页)(上接第20页)识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自己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引领他们真正投入到创新训练项目中来,完成他们负责的任务。
5学校强化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规范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后,学校应该强化对创新项目过程的规范管理,从项目开始实施到中期检查,再到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学校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时按量顺利完成。对于按时按量结题的项目,对指导教师申请以后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予以优先考虑;针对研究进展缓慢、成效差及未按时完成的项目,取消指导教师及项目负责人在以后1年内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格。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一方面增强指导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结语
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是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感觉到本科生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及自学能力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有效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进一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69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呈贡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界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多从补偿和保障入手。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据调查,40%全失地农民家有2个孩子,25%的家庭有1个孩子,50%的家庭有2个老人需要赡养,20%的家庭中有1个老人需要赡养,全失地农民家庭中有50%的有两人外出租地打工,45%的家庭中有一人外出租地打工。41%家庭人均每月开支500~800元,25%的家庭人均每月开支在300~500元,17%的家庭人均月支出800元以上,其中55%的月开支为解决生活基本问题,43.33%为教育支出,11.67%为休闲娱乐。失地农民子女中30%在上高中,15%的孩子在上大学,22%的在上初中,20%的在上小学,失地农民的教育年支出为500~1000元的比重为33.33%,4000元以上的为25%,1000~3000元的比重为20%,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失地农民及其子女的婚恋嫁娶,他们发生重大疾病或意外事件,还有他们为了过更高层的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耗费等,都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失地农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而且这些支出的数额是及其巨大的,失地农民被动的“等、靠、要”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他们的出路是就业,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稳定的收入。而为了解决这些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对这些失地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维护他们的发展权。
1 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现状分析
1.1 失地农民大都有较强的培训意愿
对年轻的农村青年而言,他们已脱离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他们很多人已经融入于城市社会,而对于40多岁以上的农民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就业能力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此要想让农民进城,必须完善政府培训机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和再教育,让他们实现再就业能力。
失地农民大都有较强的培训意愿,但接受过培训的比例较低,反应出失地农民具有较强的培训意愿,其中无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以年长者居多。培训意愿与年龄有相关关系,年龄较大的培训意愿相对较弱,年龄在50岁以下的都有较强的培训意愿。所以,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既要做到规模化,又要在培训模式与内容等方面充分照顾到有劳动能力的、各年龄段失地农民的不同需求。
较强的培训意愿反映出,将接受农业科技培训作为提升自身素质、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突破口已经在失地农民中间达成共识。但是,实际接受过培训的失地农民人数并不多。这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2方面: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规模还不够,有一部分人还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培训的内容、模式等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需求,失地农民放弃接受培训。两者相比较而言,培训的内容、模式不能满足失地农民多种需求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1.2 培训内容设置没有体现失地农民特色
培训内容设置无法照顾到失地农民的特殊需求。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增加。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开展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作为一项提高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力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直接照搬以前的模式和经验,忽略了失地农民自身的特点与特殊需求,培训的效果就不是特别理想。培训内容设置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多方面需求。调查显示,培训内容侧重于传统农业技术,其他农业科技培训类型少、比重小。在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过程中,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占了绝对优势,呈贡是著名的鲜花蔬菜产区,失地农民选择接受频次最高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就是花卉与果蔬栽培技术。 然而从年龄与所选培训的内容关系来看,年龄在30~4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才倾向于选择花卉与蔬菜栽培技术,年龄在30岁以下的多选择了非农业生产领域的培训,多数年轻人并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他们更希望能融入城市寻找梦想,年龄在40~50岁不想外出租地,多不参加培训。
1.3 培训内容设置低层次化,忽视了失地农民的愿望
针对外出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失地农民,新兴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一大重要任务。然而,如今基层农业科技培训教师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比较陈旧,他们从学习到掌握,从理解到教授是一个较长过程。另外,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取得和使用也需要一定的试验示范才能到推广,才能减少农民使用的风险,造成现有培训内容设置的低层次性,先进的科技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对园林管理、公园花草树木栽培培训内容少,使他们的培训愿望无法得到满足。
2 失地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创新
2.1优秀的农技人员是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靠近农村、贴近农民,是推广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直接为千家万户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的主体,是农民教育培训、科研与农民、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指导和示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使失地农民的培训愿望得到满足,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
2.2适宜的示范引导是失地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关键之举
农民接受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致富,只有深入调研,了解农民需求的知识和技术,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才能调动起农民接受培训的自觉性。另外,由于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农民竞争意识不强,从众心理强,因此,示范带动是农民培训的重要措施,呈贡各社区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要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推行示范带动作用,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农业科技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才能让农业科技培训收到好的效果。
2.3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需求”是“供给”的基本动力。如果失地农民对于农业技术无甚需求,那么再好的供给也是没有意义的。而实际情况恰恰是,失地农民“求技如渴”,但往往又只能“望梅止渴”。针对年龄在30岁以下失地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主要从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进行培训,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知识的人来经营。只有先进的技术拥有者和优秀的管理者才能从中受益,才能让他们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年龄在40~50岁失地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要注重他们自身不想外出租地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一群体的就业在安排培训内容上要结合呈贡新区城市化推进,有许多园林绿化管理、维护岗位的需要而确定培训内容。
3 小结
通过以上主要因素的分析,进一步做好失地农民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创新,要把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作为第1要务,把新技术的实验、示范作为前提,把市场作为第1信号,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始终把效益放在第1位,重点推广市场利用前景好的农业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论文摘要随着新军革的日益深入,军队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大量的新装备要靠士官来操作,这对士官任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士官院校要充分发挥培训主渠道的作用,为了尽快提高士官的操作能力,本文对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发表了相关见解。
随着全军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担负后勤士官教育任务的院校将成为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主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后勤士官院校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理请思路、明确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士官任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目标定位
士官任职教育是培养面向部队一线的专业技术及管理应用型人才;同时,士官任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士官素质的任务。士官任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毕业学员适应部队发展与技术装备变革的能力,满足部队对士官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为毕业学员将来岗位任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二)任职定位
任职教育属于以能力为本的教育,以培养学员部队任职能力为主。面对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不断更新的装备和技术的挑战,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任职有优势、管理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爱岗、敬业、能创新的士官人才。其综合任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学员应掌握相关岗位的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规划,建立适应士官第一任职的课程设计
(一)合理划分课程类别
课程设计要讲求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理论体系。可考虑将设置三类课程。(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应用写作等;(2)专业课,主要是满足士官任职需求的专业理论,包括专业理论衍生的二级课目;(3)技能课,主要是对部队列装的装备和任职所需技能的培养。把技能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打破了以往技能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独立规划技能教学
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员,必须制订出专门的技能教学实施计划。目前任职教育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合在一起的,技能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次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任职教育不同专业所需的技能,制订出以培养任职能力为目标的技能教学计划,对技能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技能教学的比例。
三、开拓创新,建立适应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机制
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应该牢牢把握新型士官人才的特点,紧紧围绕部队岗位任职能力要求,综合利用军内外教育资源,合理构建新型士官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从以下几个环节抓好落实。
(一)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员,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员。他们既是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素养的教师,又是具有精湛实践能力的专业技师。为建好“双师型”教员队伍,应重点培养教员具备下列能力和素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能分解、再现给学员,指导学员进行操作,对学员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会使用新型装备并能从较高层面进行授课,让学员了解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会独立使用、维修装备。
(二)培养“双证书”士官人才
任职教育必须把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技能的培养。要依照部队职业分类标准及任职岗位需要,满足学员对相关职业证书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技能训练,使学员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岗位第一任职能力。
(三)建立“双基地”教学模式
实习是士官任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院校应与部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员在院校教学实习基地主要了解各种装备的操作、各种新技术的使用;在部队实习基地主要进行装备故障的维修和技术管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担任学员实习任务的部队,要为学员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做到按专业对口实习,使士官学员尽快熟悉本专业的技能,为上岗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士官任职教育,在我军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我军技术性岗位和部分基层岗位由军官改为士官担任,士官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担任士官培训任务的院校,要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和士官的任职需要,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更新培训理念,建立“双师型”队伍,搞好课程设置,建好实习“双基地”,为部队培养出更多懂指挥、善操作、会管理、能创新的合格的士官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鸿茂,孟秀玲,孙海成.中国士官.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05-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才能让当代的大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当前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与“用”脱钩的现状。我中心经过长期调研提出了《基于大工程背景下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的总体方案》,对中心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中的“机电产品拆装”实训模块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构建了《机电产品拆装》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开设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的目的
《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是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的模块之一,是对我校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的以机电产品认知为目标的机电产品拆装通识常识教育。以机电产品拆装实训为载体,使大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机电产品的基本结构、传动原理、传动过程、连接方法等;通过学习掌握机电产品的拆装工艺技巧,零部件拆卸后正确放置、分类和清洗方法,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培养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机电产品拆装实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引入和环节的组织
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围绕任务引出知识点和解决方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每个“任务”为中心,在一连串“任铡钡那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操作,当学生完成所有的“任务”后,也就完成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我们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根据对大学生所应具备素质的要求,对实训内容进行分解,将所用到的知识点、技能进行归类,形成若干个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有明确的实训目的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本着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自行设计制作了具有机电产品典型结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拆装难度适中、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由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和涡轮蜗杆减速器组成的实训装置。避免了教学设备市场采购带来的结构比较复杂、涉及专业知识过多、对大学生专业水平要求过高的缺陷。我们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讲解视频演示学习拆装拓展训练四个环节,真正实现“学用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都是大学生所熟知的,每个“任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如何应用于实践,遇到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使学生手脑并用,弄清机电产品实训装置的基本结构、传动原理、连接方法、拆装基本工艺技巧和常用拆装工具的选择使用。最后将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归类总结,进行拓展训练,指导教师给予评价。
实训的评价标准:(1)学生是否遵守考勤制度和课堂纪律;(2)学生是否弄懂机电产品实训装置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3)学生制定的拆装方案是否合理;(4)学生拆装的工艺过程是否正确;(5)学生对拆装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正确;(6)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拆装;(7)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否协调;(8)学生是否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三、教学实施的过程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大学生在实训中,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要提供及时的引导,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释。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依据中心自制的12套机电产品实训装置,将参加拆装实训的学生分为12个组,每组3―4名学生,每组1台实训装置和1套工具。分组完成后,首先由指导教师利用PPT简要讲解实训要求、实训步骤、实训目的、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机电产品实训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本次拆装用到的工具如何选择使用。接下来通过视频演示机电产品实训装置的结构和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拆装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结构,掌握拆装工艺要求。然后布置(下达)任务。任务一:理论应用。针对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接通电源后就会转动起来这一现象,提出“电动机转动实现了什么样的能量转化?利用了什么原理?转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拆装的步骤和操作要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并让同学们结合视频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上述问题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指定同学来讲解,全班学生给予评议。完成这一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们通过互动交流,既明晰了各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二:学习拆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刚才讨论的拆装步骤,依照视频演示按照从外到内、由上而下、先拆组后拆零的拆卸原则对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进行拆卸,并把拆卸下来的零部件进行正确分类放置,指导教师给予引导和指正。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机电产品的拆卸方法技巧,掌握常用拆装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零部件拆卸后正确放置、分类,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任务三:学习装配。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进行机装配。教师给学生明确的装配步骤原则上与拆卸的步骤相反,同时强调装配过程不是零件的单纯组合就位,而是要确保零件配合精度,装配过程中必须仔细踏实,严格求精,规范操作,严禁盲目粗糙、乱敲硬套,违反规则的野蛮装配,指导教师负责监查和指导。学生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熟悉常用拆装工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安全意识。任务四:拓展训练。以组为单位自行完成对涡轮蜗杆减速器进行拆装和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装置的总装,要求学生摆脱依赖,制定拆装方案,方案上交指导教师后进行拆装。指导教师对学生制定方案的合理性、实施过程工艺的正确性、完成速度的快慢和同学之间相互配合的协调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合理的、带有创新的工艺方法,请学生进行讲解,全班同学评议。如此,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团队意识,而且起到让学生重视技能学习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四、Y语
经过两年的实际教学检验,与课程改革之前相比,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反映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使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对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学习更加容易;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也更省力。教学改革起到了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作用,达到了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目的。因此,要不断更新实训内容,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扎实的创新型人才,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义臻,张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机电产品拆装实习教学[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2,(02):179-180.
[2]果莉,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9,(01):14-16.
[3]徐雅斌,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03):125-12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Training Course Based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Goal
CAO Xue-feng,SUN Yi-ying
[5]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6]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B/OL].
[7]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广东深圳评选出智慧校园示范校100所[DB/OL].
[8]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13.
[9]钕置瘢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10](美)Ronald A.Beghetto James C.Kaufman.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6-89.
[11]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 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12]马仁海,吴颖.“导训研考思”五合一:教师集中培训的新模式[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8-90.
[13]奥鹏教师教育网[DB/OL].http://.cn.
[14]王唯嘉.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6):21-24.
[15](美)Ronald A. Beghettod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4.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科技创新训练项目(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STITP)的顺利进行,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技创新训练工作的开展。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1)组建STITP工作委员会。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担任组长,下设科研、教学、学生工作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宣传动员、立项、检查和监督。通过加强指导,制定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等提高师生对科技创新训练的认识,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创新训练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2)成立STITP学术委员会。将具有良好科研背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组建成STITP学术委员会,负责STITP的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等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举办科技创新讲座与咨询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保障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
(3)创建科技创新模式。学院成立了5个以专业学科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大团队和相应的五个学术委员会分支,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评审和遴选推荐,形成“学院-优势学科-创新大团队-创新项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4)将STITP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与素质拓展能力,学院将科技创新成果作为选修课学分记入学生总学分,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以规范其认定工作。这些举措均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结合。
2.强化宣传和动员力度
通过班主任主题班会,辅导员、本科生导师的宣讲,专业教师课堂上的渗透等多渠道以及科技创新训练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做到人人皆知。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并从自身专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
3.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
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4.确立导师负责制
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
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
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29-02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手段处理人体各种疾病或病变。医学是生物学应用学科,医学分基础及临床医学。
“卓越医师”是按西方模式进行系统化教学,而进行医学教育模式教学改革,担任卓越医师计划大学担当起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重任。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卓越医师”创业素质,“十三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实需求,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兴起一个趋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规范化和制度化,已经成为“十三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学方法学”是更好地获取医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特有知识的基础,“医学方法学”为“卓越医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切入点,因此“卓越医师”培养教学应加强“医学方法学”课程。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发展历程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medicalmodel)是一定时期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特点和本质哲学概括,成为一定时期医学发展指导思想,“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发展历程(见下表)。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内涵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简介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内涵
1.医学方法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和方法学科为获取及运用医学专业知识的方法学。
2.医学方法学内涵。(1)“医学方法学”是更好获取医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特有知识的基础;(2)“医学方法学”为“卓越医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切入点;(3)“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应加强“医学方法学”课程教学;(4)医学方法学是医学知识运用方面的工具性学科。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课程简介
医学方法学包括医学信息检索、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转化或转换医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科学研究导论等。
1.医学信息检索。医学信息检索是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内容更新快科学方法课。医学信息检索旨在培养“卓越医师”敏锐信息意识,“卓越医师”学会探索信息检索技能,具有信息利用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2.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师”必修课,培养“卓越医师”基本医学科研设计、数据计算实现、分析结果解读能力。“卓越医师”成为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临床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基础课,“卓越医师”及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者必须学好,才能不断提高临床科研质量和医疗水平。
4.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一门学科,流行病学也是医学科学研究方法论。
5.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理论上对科研方法论进行讲解,为适应“十三五”规划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师”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级医学人才。
6.循证医学。是指医疗决策(医生对病人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制定等)以现在已有临床研究最好依据基础上做出,并结合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之上。
7.医学论文写作。医学论文与其他一些文体相比,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及规范,掌握格式及基本要求和规范,医学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总结,并能推进医学科学发展促进医学科研成果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科学,“卓越医师”通过学习实验动物学对实验动物学有一个全面系统了解,掌握实验动物学基础理论及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9.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思维方式。转化或转换医学是近几年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体系。转化或转换医学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真正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连接。
三、“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医学方法学内涵及科研素养训练与实践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
1.素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具体表现。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及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2.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及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烈科研意识及科学科研方法和崇高科研精神,“卓越医师”科研能力构成中,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素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技巧或能力。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
4.科研素养。“卓越医师”由训练和实践具有基本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
1.“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与自身兴趣与医学方法学课程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2.“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应进行系统化训练和培养。
3.“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应树立正确观念,培养科学态度。
4.“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引导处理好基础专业课学习与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关系。
5.“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加强对学生协调和管理工作。
“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医学方法学内涵及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卓越医师”参与科研与医学实践使一年级学生具有活跃思维及蓬勃朝气,但知识缺乏难以保证科研与医学实践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紧跟导师进行学习科研与医学实践训练科研素养。对“卓越医师”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是属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一部分。在今后,“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工作应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更多“卓越医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