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外贸易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3 16:07: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外贸易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外贸易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7日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中西部转移及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施,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迅猛发展,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州,根据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逐渐使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对湘西州促进外贸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湘西州历年进出口额增速。从整体来看,湘西州的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7,018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1,631万美元,增幅达到1.65倍,以平均每年4.7%的速度增长。进口总额从2002年的89万美元增L到2015年的983万美元,增长了11倍,平均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出口额从2002年的6,929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0,848万美元,增幅达到1.56倍,平均每年增长4个百分点。(图1)

从各个时间段来看,2002~2015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增长时高时低,波动非常大,从各个时期增长速度来看,2002年进口额下降85%,拖累当年进出口总额下降5%;2004年进出口总额增速上升到69%,但次年又下降到了4%,随后又在2007年上升到87%,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大冲击,进出口总额下降了57个百分点,2010年由于进口额的大幅度增加使进出口总额上升了48%,随后又由于出口的减少使进出口额不断减少,2013年进出口总额缓慢回升,2015年由于“一企一策”政策的取消与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使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下降了53个和50个百分点。

(二)湘西州贸易顺差。从出口额来看,2001~2008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持续增长,由6,794万美元增长到了38,604万美元,增幅达到4.68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出口企业出口量急剧减少,这使2009年湘西州出口总额减至16,764万美元,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57%。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我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经济很快步入正轨。湘西州的出口额在2010~2014年也得以增长。2015年,由于国际市场疲软以及“一企一策”政策的取消,出口额由2014年的22,884万美元减至10,848万美元,减少了53个百分点。从进口总额来看,2001年湘西州进口总额为598万美元,2015年增长至983万美元,增幅为64.4%,但是进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颇低,且呈现不稳定的特征。

如图2所示,由于湘西州历年进口额的波动不是很大,贸易顺差主要受出口额的影响。2001~2008年,贸易顺差持续增长,最高达到38,247万美元,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贸易顺差下降到16,688万美元,2015年由于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贸易顺差下降到9,865万美元。(图2)

(三)湘西州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一直是湘西州对外贸易的三大市场。由于湘西州进口的数额比例很小,在这里本文主要分析湘西州外贸的出口市场结构。本文选取了湘西州主要的八个出口对象国,比较出口输往国家数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

由表1所示,2006~2010年荷兰一直都是湘西州的最大出口国,占贸易总额的20%以上,2011~2015年对荷兰的出口比重持续下降到10%以下。俄罗斯、韩国、印度、台湾、巴西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俄罗斯2015年占比达到16.9%,而日本、韩国、印度占比均在10%以上,说明湘西出口主要输往中国周边邻国。但欧美市场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也因为湘西出口集中在这三大市场,一旦国际市场疲软,湘西出口下降的弹性也非常大。(表1)

(四)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由表2所示,在2013年湘西州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高达80.8%,而工业制品比重仅仅只有19.2%,2014年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2015年初级产品依旧高达94.1%,而工业制成品仅占5.9%。这说明湘西州的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单一。虽然湘西金属储量大,但是由于缺乏先进技术与人才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工业设备,湘西出口一直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由此看来,湘西州应该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由表3所示,在2013~2015年初级产品出口中,矿类产品比重均在98.5%以上,这说明湘西“一矿独大”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表2、表3)

二、湘西州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湘西州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品单一,以锰矿类产品出口为主,“一矿独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2015年湘西锰系列产品出口8,779万美元,占全州出口总额的比例达80.93%;第二,初级产品比重仍然过大。湘西向国际市场出口的多为锰矿初级原料和简单加工后的低中端产品,原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数量扩张来赚取生产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不但出口收益不高,而且极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2015年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出口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50.27%。锰系列产品出口呈现量增价跌的走势,1~12月共实现出口47,143吨,出口额8,779万美元,同比增长2.17%和下降12.39%。这正是上述问题的体现。

(二)进口规模小,贸易顺差过大。内生性增长理论认为增长由内需来驱动,而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口商品结构要可以为未来的高新产业提供要素和支持,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向为这些高新技术提供销售市场。湘西州的进口规模远远低于出口规模,对技术的进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进口商品以锰矿砂类的原料为主,技术含量普遍偏低,这就抑制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思想的引进,商品进口带来的技术渗透和学习效应就很难被实现。

(三)加工贸易发展显著不足。虽然成本的增加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优势减弱,但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促进技术改进、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湘西配套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方面也有着重大作用。2011年,湘西才实现加工贸易的零突破,加工贸易的规模小比重低,缺少核心生产技术,绝大多数只是简单的贴牌加工,低水平的加工贸易对湘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反映出湘西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能力较差,加工贸易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

(四)出口集中度偏高。湘西州出口一直集中在欧美以及亚洲周边邻国地区,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台湾、巴西、荷兰八个国家的出口额占到了出口总额的70%以上。出口区域结构集中性过强,外贸地域机构构成单一,市场多元化发展仍然不足,风险性也相应较大,一旦危机爆发时易受到较大冲击,同时还阻碍了对其他新兴出口市场的拓展,导致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对偏小,从而面临较大的外贸风险,严重影响湘西对外进出口的规模,阻碍进出口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湘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湘西州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一)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其一,要促进出口商品Y构的优化。要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州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把经开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兴贸的平台,要坚持利用创新驱动企业从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湘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劳动力优势,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拓展利润空间,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湘西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其二,要适当加大进口力度。对外贸易既要重视出口,也要重视进口,才能促进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加大对重要资源和产品的进口,保证湘西的资源安全。加大对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进口有助于湘西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改变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

(二)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近些年来,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费用不断提高,为了降低成本保证利润,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明显增快。在此背景下,湘西必须要在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引导下,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一方面湘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应紧紧围绕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装配向高端的产品研发升级;另一方面要努力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产业链,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企业开展技工贸易,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升级。

(三)扩大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按照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要求,要以开拓新兴市场和周边市场为重点。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形势新变化,努力巩固和扩大俄罗斯、美、韩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东盟、南亚、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推动湘西州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利于分散对外贸易的市场风险,避免因外贸市场的过分集中而使一国对外贸易受他国的制约和垄断,同时减小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因素及非经济因素的变化带来的波动和影响。

(四)坚持把精准扶贫与对外贸易发展结合起来,出口湘西特色农业。2013年11月,到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坚持精准扶贫与对外贸易发展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坚持修炼内功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既要努力打造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又要最大限度地依托对外开放。一是要因地制宜,把“五个一批”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充分把握“616”对口帮扶工程等政策机遇,借助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整合农业资源,创新项目,努力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提高产品质量,以符合国际出口及卫生标准。同时,要扶持一批出口企业,帮助微小型农业产品企业出口;二是要主动地、全方位地推动开放合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充分发挥湘西的比较优势,利用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发展非地经济;与此同时,创新机制,把基于资源上的扶持转变成为优势交换基础上的合作,以促进湘西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湘西外贸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国际市场形势虽然严峻,但是也意味着湘西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能不能认识到自身问题并积极做出转变。必须结合湘西州独特的产业优势、劳动力优势,突破地理位置偏僻的劣势,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与精准扶贫战略的机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市场多元化,以促进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实现湘西州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David.H.McCormick.The Great China Challenge[J].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2007.4.

[2]IRodrjk D.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China&World Economy,2006.5.

[3]Feder Alex.On Exports And Economic Trade[D].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4]郝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广东与河南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7.2.

[5]马小利.湖南省外贸竞争力及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2.

[6]张汉东.发展加工贸易打造外贸强省――浙江发展外贸的经验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6.

[7]宋云.洛阳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篇(2)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00-02

1 引言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大卫•李嘉图在竭力主张自由贸易的同时,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分工理论,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用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即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要素禀赋的作用日益凸显,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对要素需求的密集度不同,因此,一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成熟,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思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结果,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因此,只有将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我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2 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现状分析

(1)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就,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

(2)外贸增长方式以资源密集型,粗放扩张型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呈现“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多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一味追求出口规模和速度,忽略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积累的不足。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营销较大的初级产品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我国国际贸易仍以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禀赋结构为比较优势,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突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劣势突出的局面。出口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处于全球水平分工中的低端链条,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仅仅只是委托加工和装配,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开发和研究能力薄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弱。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较重的低附加值产品,这种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资源消耗量更加增大。

(3)出口市场集中,贸易摩擦频繁。

由于出口产品种类的有限性,尽管我国贸易交往已遍及二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市场过分的依赖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地区、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印度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0%以上,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截至2010年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遭受调查案件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5%,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03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共约120亿美元,传统出口优势产品频繁出现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贸易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过分的依赖使得贸易摩擦加剧,市场风险增加,从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4)技术密集型产品地位低,缺乏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模式不同,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创新内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降低了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永远陷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现,中国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缓慢,交换贸易条件恶化,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大国经济效应也限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但能自己发挥巨大的生产力,还能渗透到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中,改变其内在质量、组合方式和作用方式,从而推动其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是富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推进技术创新来重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5)贸易条件重现恶化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我国进口商品价格降幅高于出口商品价格降幅,商品贸易条件一度出现改善,2009年2月曾经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但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定价机制没有改变,随着国际经济回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进口价格上涨快于出口价格,贸易条件从2009年3月份开始又趋于恶化。

3 转型目标――竞争性,独特性,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落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尽快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科技的增长模式,实现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扩大贸易空间,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可以为对外贸易带来许多发展的空间。首先,在价格方面,由于别的国家面临的是多元化市场,中国难以形成垄断。不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与多个国家发展同一产品的贸易无疑将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单一市场造成的价格不利局面。其次,分担风险。单一市场就好像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过于集中。而开拓多元化市场,正如分散投资,将鸡蛋分开来放,无论对于进出口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市场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就小得多。最后,防止倾销控诉。这是针对出口而言,也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倾销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所采取的一种博弈策略,如果大量注入到单一国家市场中,势必会产生倾销的嫌疑。这不符合WTO的规定,也势必会遭到他国的制裁,甚至被这一国家的市场完全拒之门外,因此开拓多元化市场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消化中国的生产能力。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确是我们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容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好策略。第一、加大多元化市场战略宣传力度,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例如企业在同新市场进行贸易时,可对其实行减免关税或其他优惠政策等。第三、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的最新信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轻易行动而丧失良机。

(3)利用制度创新,完善动态比较优势转型。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4)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干预。

完善市场机制,要提升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推进政府体制全面转型,加强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划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后股权分置时代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国内企业再投资和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指导,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市场法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5)发挥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政策法规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通过选择当地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和独特资源,并向上下游延伸。例如,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区位功能,建立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加工基地,积极扩大资源产业经营规模;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投资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投资以东部沿海为主。

4 结语

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投入,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多样化,创造新的知识性比较优势,而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潮流的趋势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分享最大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下降,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促进比较优势的转型,支持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一点点丧失时,当我国资源与环境正日益不堪重负时,我们需要以富于战略的眼光与勇气,实现国家产业格局的调整,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使我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6).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其推动下,浙江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浙江对外贸易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总量大、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大、私营经济总用突出、外贸顺差大、出口产品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小等特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外市场进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刺激下,浙江对外贸易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但是,由于浙江对外贸易的的扩张多属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扩张方式,所以对内会造成资源、能源价格上涨,环境破坏严重,对外会引发贸易摩擦,频繁遭遇双反调查。做为中国的外贸大省,依靠粗放型的外贸扩张方式显然是难以为继的,为实现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必须实现浙江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浙江对外贸易的现状和问题

以来,在国家外贸促进政策的刺激下,浙江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新千年后,中国顺利加入WTO,浙江的外贸发展更是迅速增长。综合分析,浙江外贸发展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外贸总值迅速扩张,顺差大幅增加

1978年浙江进出口总额只有0.7亿美元,1986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由农村扩展到城市,从而进入全面改革局面,当年浙江进出口总额为12.9亿美元,其中出口10.9亿美元,进口2亿美元。到2005年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73亿美元,随后仅用三年时间,2008年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关口,达到2111亿美元。到2008年,浙江进出口总值达到2111.3亿美元,其中出口和进口值分别为1542.96亿美元、568.4亿美元,与1986年数据相比,分别增长了163倍、141倍和282倍。

外贸总值快速扩张的同时,浙江外贸顺差也大量增加。2002年浙江以16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居全国首位,2004年浙江的外贸顺差总额又在全国首次超过300亿美元,与全国的贸易顺差基本持平。近年来,浙江贸易顺差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巨额贸易顺差的存在,一方面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此我们再也不必担心因外汇供应不足而影响国家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进程。但是大量的外汇结余增加了人民币的汇率压力,导致人民币的升值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热炒的话题,并据此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另一方面,出口的迅速扩张对国外同等产品和替代品造成了致命打击,为了维护本国生产者和民众的利益,国外政府往往会通过反补贴、反倾销等方式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2.对外贸易主体动态演化,私营经济作用日益突出(见表1)

表1数据显示,2001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占比为45%,排名第一,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最小,占比为仅为6%。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步步深入,浙江进出口总值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在一步步缩小,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在逐渐增加。2004,国有企业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首次跌破30%,为25%,2006年又得破20%,降到17%,到2007年又降到14%。反观私营企业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2002年突破10%,达到12%,随后一路凯歌,2004年突破20%达到26%,2006年站上30%台阶,2007年达到39%。

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占比增加和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占比减少的可能解释为:一方面,私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在利益的驱使下,会不故一切的开拓国际市场。而国有企业则受体制诟病影响,尾大不掉,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大省,所以在加入WTO后民营资本快速进入出口市场并迅速发展是有其客观存在基础的。

然而,由于私营企业受利益驱使,往往会选择短平快的方式积累资本。这就会产生诸如假冒名牌、以次充好、竞相压价、破坏生产地自然环境等后果。其结果是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外贸总额增速放缓、浙江国际形象恶化。2005年,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金永辉在浙江应归国际贸易新闻会上透露,2002-2005年期间,浙江共遭遇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等18个国家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116 起,涉案直接金额28亿美元,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左右。

表1 浙江出口总值构成(2001-2007年)

项目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总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总值中:

国有企业 45 38 31 25 21 17 14

三资企业 30 31 31 33 35 38 37

集体企业 17 17 17 15 13 10 9

私营企业 6 12 19 26 30 34 39

总值中:

工业制成品 92 93 94 94 95 96 96

初级产品 8 7 6 6 5 4 4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2008年。

3.贸易结构趋于优化,但仍需改善

表2显示,2007年浙江省对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值达到555.8亿美元,居浙江省对外出口商品首位,并大大高于居于第二位的服装及衣着附件产品出口值的185.9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值也达到了101亿美元之多。机电产品附加值高,技术要素投入多,生产效率和出口效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这说明,浙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所提高的。另外,由表1可以看出,浙江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则是逐渐减少的。我们知道,商品的加工环节越多,生产者从总获取的利益也就越多。浙江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逐年增加也恰恰说明浙江生产者从出口产品中所获得的利益时逐年增加的。

表2 2007年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情况

单位: 万美元

项目名称 出口值 排名

机电产品 5557980 1

服装及衣着附件 1859328 2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1700570 3

高新技术产品 1017360 4

农副产品 722936 5

家具及其零件 428998 6

鞋类 383975 7

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 318092 8

汽车零件 229679 9

塑料制品 194183 10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8.

虽然表2中显示,浙江2007年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都有较大额度,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出口商品的前十名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仅占很小的份额,其余的产品都是资源、能源消耗较多的产品。浙江生产的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的核心技术都被国外厂商控制,浙江企业只是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外壳、键盘或者电池。

从浙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来看,除了高新技术产品外,其他要么只是组装环节(机电产品)、要么是以资源能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生产(制鞋、塑料和汽车零件等)。对外贸易的效益并没有与对外贸易的数量同步发展。

二、浙江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紧迫性。长期以来,凭借浙江商人的创业精神和浙江本土的地理优势,浙江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浙江是一个资源、能源小省,工业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多依靠从外界获取。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和企业都以赚取外贸顺差和大额利润为目标,走的是粗放型发展的道路。近年来,随着浙江对外贸易总额的逐年增长,浙江企业对资源、能源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在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变动时,以数量和低价取胜的浙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就回去举步维艰。另外,以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方在面对国外各种贸易壁垒是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于是很多厂商在国外强大的关税和技术壁垒压力下就不得不放弃国外市场,甚至破产倒闭。

由于浙江企业缺乏法律常识和品牌意识,出口的产品经常会仿冒国际品牌或国内品牌,还有一些企业会盗用其它受法律保护的技术。其结果是,本地生产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长久发展乏力。

2.必要性。一是对外贸易的方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体现,早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在以总书记的领导下,走得是科学发展的道路,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科学、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在此条件下,浙江的对外贸易应当更加注重从传统的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式发展转变,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外贸发展道路。二是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一直与国际经济相分离。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我国从上到下主动嵌入到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到现在,中国已经是国际贸易中不可取少的一员。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我们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时,浙江所从事的只是发达国家生产过程中不愿再生产的资源能源消耗大、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国际产业链上的加工环节,我们所处的位置也只是附加最低或者较低的价值增值环节。虽然低水平的贸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但是长此以往,我国经济永远都会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永远只是发达国家的代工厂。为了改变此现状,浙江省必须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跃进,实现从中国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的转变。

三、浙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思路

浙江对外贸易之所以会出现量增价不增的低效益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浙江对外贸易产品的产业层次过低,生产环节附加值过小造成的。因此浙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就在于外贸企业和外贸产业的升级。

关于产业升级,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并明确提了出来,此后,产业升级一直成为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官方文件提的最多的还属产业结构的优化。作者认为,升级浙江外贸应当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来考虑。

从企业层面考虑,升级应当代表产品的升级,具体表现为企业生产产品品质由低品质向高品质的迈进。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升级应该包括企业由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向先进的生产方式、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由竞争优势不足向富有竞争优势转变的一个长期过程。所以,企业层面的升级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浙江的外贸企业,应当着力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依靠高品质基础上的低价来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

从产业层面考虑,当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的升级方式莫过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所谓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

学者们在研究全球价值链链理论下的产业升级时,趋向于公认两种升级路径。一种是以前学者们讨论最多的从OEM(贴牌生产)到ODM(自主设计生产)再到 OBM(自主品牌生产)。

另一种是:工艺流程―>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的升级。所谓工艺流程升级,实际上指的是应用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同等产品生产的效率,追求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生产最多的产品。引进新的产品生产线或者改进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自身的品质或者生产更为新颖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获取更多收益。功能的升级是指根据生产者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向价值链的两端升级,包括标准设计、产品设计、品牌和营销渠道构建与控制,通过向这些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获取更多的价值增值。由于不同的产业链有不同的利润水平和价值增值水平,所以当企业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时往往会选择从价值增值小的产业转向价值增值高的行业,这就是链条升级。

综合分析企业层面升级和产业层面升级的两种途径,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升级实际上包含于产业层面的升级,而产业层面升级的第一种路径实际上与第二种方式的功能升级。从贴牌生产到自主设计生产,实际上就是功能升级的一种,从自主设计生产到自有品牌生产,是功能升级的更高级阶段。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所处的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灵活的选择嵌入价值链的升级方式。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对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企业,如果还处于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不应当过度的求高求新,应当在战略上看准更高附加值的增值环节,而在战术上则要循序渐进,等待资本足够多时,在逐步按照价值链的升级方式获取更多价值。

由于浙江的对外贸易产品的生产多是加工环节,在产品设计和流通环节则少有涉足。因此,浙江对外贸易的升级方式也应当遵从由工艺流程到链条的升级方式,但是并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只要条件允许,可以直接从生产制造环节直接过度到附加价值更多的其他链条。

四、政策建议

浙江对外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处于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应当通过政府、企业和行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外贸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加快浙江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型的进程。

1.政府层面

一是多方支持,促进创新。实现全球价值链下的升级,重点是进行创新。工艺流程的升级靠的是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流程的创新;产品升级依靠的是技术的革新和富有开拓性的思想;功能升级靠的是战略的创新。因此,政府应当通过税收、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和推动企业进行创新。必要的时候,政府应当组织生产企业对行业公共难题进行共同技术闯关,降低企业的创新投入风险和成本。

二是合理立法,公正执法。创新是实现浙江对外贸易的重要条件。而创新的思想或者产品成果是需要法律保护的。某个企业的创新产品如果不能得到保护,那么他们投入到创新中的成本就难以收回,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压。所以从政府层面应当制定相关的法规,净化市场竞争。对于那些冒用他创新技术和品牌的不良企业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2.行业层面

行业协会应当积极把握国内外市场的变换趋势,紧密跟踪国外政策法规变动趋势。主动承担起辅导企业规避国外技术和政策风险的责任。定期组织相关企业间的交流,帮助企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对于行业共同技术难题,应响应国家号召,组织企业共同克服。

3.企业层面

一是严把产品质量关。在大规模生产的同时,为了减少国外市场的抵触情绪,企业应当严把产品的质量关,这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技术改进和创新环节之中。

二是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打造高美誉的国际品牌。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很多有着过硬生产能力的浙江企业这能走贴牌生产的路子。这种方式下,企业只能在生产环节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流通环节的大量附加值则进入外国品牌囊中。因此,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创立自己的品牌,增加对品牌宣传方面的经费投入。

三是从战略层面考虑对价值链上最高价值的追求。外贸企业应当不安于获取低端价值的现状,积极筹备,瞄准价值增值高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要善于分析和发现新的机会,争取创建全新的价值链条,并根据所在产业特征,掌控该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查志强.重构浙江外贸战略―对转变浙江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2005.

篇(4)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19

1中欧贸易摩擦原因

1.1客观原因

源于欧洲和中国的经济贸易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欧盟的经济一直不容乐观;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外贸竞争中常常处于有利地位;贸易摩擦贸易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必然产物;制度的差异导致歧视;反倾销反补贴是欧盟最常采用的贸易手段。

1.2主观原因

1.2.1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截至目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共有80多个。但是欧盟仍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认为我国仍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而仅是“转型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继续使用“替代国”等歧视性办法,来评估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借此打压中国,以维护自身利益,保护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从国际关系来看,欧盟、美国等国与我国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差别,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1.2.2出口产品的结构失衡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附加值含量相对偏低,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另外,从我国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来看,我国出口的目的地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市场,一旦某类产品的数量增加,必然会给欧盟区域里相同产品的生产企业造成影响,迫使他们利用反倾销这个合法武器进行抵制,维护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1.2.3面对贸易摩擦,企业应对能力差

我国企业在应对来自欧盟的贸易摩擦调查时,有些企业消极应诉甚至放弃应诉置自己于不利的境地,助长了欧盟制造贸易摩擦的气焰。

2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

2.1涉案商品种类多

欧盟对华反倾销主要集中在钢材、化工、纺织、轻工等产品上。从2016年1月1日至今,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共遭遇欧盟反倾销案件共45起其中有35起是争对钢管、光伏器材、热轧平板产品发起的。

2.2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增多

中欧贸易摩擦形势严峻:中欧贸易摩擦数量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在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世贸各成员国中,欧盟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地区之一。1995-2015年我国共遭到的反倾销案件为1112起,反补贴调查98起。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中,欧盟发起方发起的反倾销立案共125起,占我国总遭遇的反倾销案件的112%,反补贴调查共15起,占我国总遭遇的反补贴案件的15.3%。同时,欧盟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除了要求我国增加进口、减小出口,同时利用隐蔽性强的技术型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对我国产品进口,这一系列的措施直接导致了中欧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与日俱增。

2.3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扩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密集,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通常这也是中欧贸易间贸易摩擦发生的传统领域,但中国近年来出口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到发挥劳动力优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新热点,欧盟近年来不仅仅是对双方传统领域的贸易发起贸易摩擦,也在光伏、机电、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产业、钢铁、煤矿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2006年4月,欧盟与美国就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问题一起向世贸组织。中欧贸易摩擦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3中欧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

3.1损害消费者利益,影响市场稳定

中欧贸易摩擦损害我国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市场,欧盟实施的反倾销政策,使得中国相关出口商品在出口欧盟时受阻,在无新的可转移市场的条件下,只有返销给本国市场,进口商会把相关的费用通过产品加价的方式转移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由于出口商品中相当比例产品使用的技术和生产标准远超国内同类产品,若返销商品的价格在与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相当或略高于国内商品价格的条件下,其将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造成国内同种类的市场需求量锐减,产品大量滞销,企业生产成本难以收回,再生产难以维持,企业倒闭,严重影响国内产品市场稳定和相关产业发展。

3.2引起相关产业失业人数增加

随着我国与欧盟间贸易摩擦的范围领域不断地扩大,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失业人数增加。第一,企业将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分摊在企业产品上,产品的成本增加,当产品市场价格既定,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少,企业为维持原有的利润空间,采取裁员的措施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已抵扣以贸易摩擦损失,使得失业人数增加。第二,中小企业面对欧盟的贸易摩擦往往无还手之力,纷纷倒闭,导致失业人数增加。

3.3民营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中欧贸易摩擦对我国加工型外贸企业的影响巨大,欧盟通过不断增加对我国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的密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这些以技术面目出现、披着合法的外衣的非关税壁垒由于其十分的隐蔽,且难以对付,成为欧盟一个新的限制我产品出口的新举措,最终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欧出口环境恶化。与此同时我国近年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企业成本优势已经不再。

3.4提高出口企业交易成本

国际贸易摩擦一旦发生,处理摩擦费时耗力,因此贸易摩擦双方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也较高,国际贸易摩擦成为增加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贸易摩擦通过下列方式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首先是拖延了贸易的完成时间,使得贸易利润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在贸易摩擦时期,贸易摩擦所涉及的产品通常不能顺利进入进口国市场,不仅给出口国带来损失,也给进口国带来损失。其次,贸易摩擦本身的处理就十分的消耗资源。其处理往往专业性十分强,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还要不断收集相关的数据,国家往往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贸易摩擦,这就意味着一国为实现自身贸易利益必须付出一笔经常性开支。

3.5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通常一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实现原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以反倾销、技术壁垒、保障措施等为主要手段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具有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我国高度重视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欧盟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吸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6普惠制待遇(GSP)受到不利影响

欧盟至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中国的普惠制待遇,中国不再为受惠国,根据欧盟规定非普惠制国家不享受普惠制关税待遇。这使得我国出口欧盟产品的关税进一步提高,使得相关产业的产品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4我国应对欧盟贸易摩擦的建议

4.1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被承认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我国将无条件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实际上我国依然面临包括美国在内的WTO成员对我国采取的过渡期“特殊待遇”。一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二是过渡性特定产品保。这也意味着一旦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等诉讼时,反倾销发起国可以任意选择替代该国产品的成本数据计算正常价值,这样往往导致倾销的幅度被高估,倾销诉讼往往容易成立,使得我国企业遭受损失。因此我国必须积极争取欧盟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4.2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

首先,作为WTO成员国,就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不公正待遇开展利用磋商谈判和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斗争,以争取我国应有的贸易利益;其次,应该利用世贸规则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利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对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事项要特别考虑,打好发展中国家这张牌;最后,对中欧间贸易摩擦,我们也应理性、客观地对待,不能忽视中欧之间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

4.3遭到反倾销投诉的企业要积极应诉

企业在遭遇贸易摩擦调查时要积极应诉.改变以往消极应诉或放弃应诉的做法。如果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后不应诉,就等同于承认贸易倾销,最终一定会败诉,一旦企业败诉,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惩罚性关税。所以遭遇反倾销投诉的企业应积极应诉。同时,企业应该抱团,结成联盟,增强自身的抗摩擦的能力。

4.4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自发组织发展起来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按着自愿原则建立的非盈利组织。其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旺盛生命力,其职能是行业规范,行业自律,行业监管。近年来,在处理中欧贸易摩擦过程中,行业协会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行业作为企业的代表加强与政府的交流,既要向企业传递政府在外贸方面的新的规章制度,又要向政府传递企业在外贸的相关要求。二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寻求潜在客户。行业协会所代表是该行业大多数的企业,在国外市场中行业协会通过积极开展本行业相关展览,邀请相关商家参与,帮助企业寻求更多的客户,拓展市场。三是在本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时帮助企业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对待贸易摩擦。此外行业要积极引导产业合理避免贸易雷区。四是行业建立相关的贸易摩擦救济资金,当本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企业无法承担贸易摩擦带来的相关费用,行业协会应积极帮助企业,以减轻企业负担。

4.5规范和优化企业出口行为

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要使用合法的竞争策略和竞争价格。我国企业存在不正当竞争。国内企业为争夺出口市场和客户,往往喜欢一哄而起,恶性竞争,竞相压价,自相“残杀”。不仅影响了出口的整体利益,而且给欧盟市场造成产品过多的压力,引发欧盟提起反倾销诉讼。比如在2005年的纺织品争端中,起因就是在欧盟解除对华纺织品配额限制后,中国纺织行业大幅扩大出口,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实质是构成了倾销。这是欧盟提供了后配额时期采取贸易保护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之间要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通力合作,信息共享,共同开拓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

4.6加紧建设贸易摩擦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我国政府和行业应积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第一,应积极跟踪收集我国重要出口产品的相关国际大环境数据,包括起主要出口国出口量、世界总需求量等,一旦某些产品的出口量大量增加,就应考虑是否会给相关国家带来低价倾销的印象,从而减少贸易摩擦。第二,政府要积极观察各主要进口国政府相关的经济政策动向,一旦发现其可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应积极通知相关行业和企业,组织企业进行相关产品出口国家、出口量的调整,避免贸易摩擦。

4.7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目前我国标准体系混乱,通常在许多产品有国标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又加设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存在过于庞杂、系统性和体系性不强的特点。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国际惯例接轨,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更少遭遇贸易摩擦。首先,要积极鼓励企业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增强产品的标准。其次,企业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审核,对产品原材料、加工工艺严格把关。然后,展开国标认证,一国产品只有经过国标认证后方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通过例如ISO9000质量管理w系认证,使得我国获得国际认证的产品在国内外都拥有很强的竞争力。最后,我们要加强我国的认证制度,使得我国产品认证制度与国际权威的认证制度相互认可。

5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欧盟的交往越来越多,中欧贸易摩擦增多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应对中欧经济摩擦,减少中欧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中欧贸易摩擦的形式主要有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贸易摩擦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双方数量限制问题;其次,中欧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国际大环境、欧盟、我国自身这三个大方面;第三,有效的减少和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途径,应该是将政府的宏观指导、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企业自我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应加紧建设贸易摩擦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企业要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行业协会应发挥中介纽带作用,强化监督和协调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厚双.直面贸易摩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2]王静.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张嫣竹,马建凯.论欧盟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26):199200.

[4]郝洁.欧债危机下的中欧贸易摩擦新动向、趋势及应对[J].国际贸易,2012,(11):2731.

[5]徐霖.欧盟东扩以后对中经贸外交政策的新特点[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174175.

[6]王琰琰.欧盟“非市场经济”问题及其对华反倾销规则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05,(2):4546.

[7]马成华.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浅析[J].中外企业家,2016,(6):35.

[8]王莉.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J].学术探索,2013,(04):9097.

篇(5)

第一,虽然近年来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提高。石家庄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外贸增速7.9%,高于全国5.7%,河北省在外贸方面发展迅速。

第二,东盟成长为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场,2014年,我省对七大市场的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东盟的出口更加突出,占全省总额的15.1%,澳大利亚称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第三,产品结构不合理情况目前有所缓解,201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跃居全省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商品,高科技产品出口企业占到30%,第一产业,钢铁,煤炭产品出口数量下降,出口额增长,外贸出口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

第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前期大幅度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近几年来是增速稳中有升,国有企业的进出口增速有下滑减慢趋势。2014年河北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943.4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同期河北省进出口总值的52.8%。

第五,省内对外贸易差距较大。石家庄,唐山和邢台,衡水差距在各地GDP上不仅有很大的差距,在进出口方面同样差距惊人,以2011年的商务局显示数据,石家庄和邢台差了大概100亿美元,这种差距是十分惊人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之间也差了大概40多亿。

河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逐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对外贸易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规模小,系数低。即使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和广州,福建,上海相比差距尤为广泛。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水平,进出口总量在全国进出口总量中占有的比重很小,进口额,和出口额所占有的比重都很低,并且近些年的发展中这种趋势更加严重了,2011年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在第九位,到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十三位,这种趋势更加恶化了。

第二,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利用廉价劳动动力,这种产业的技术,科技含量低,主要是中小企业,入门低竞争压力大,自主品牌少,在对外贸易中占劣势地位,对河北长远的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资源密集产品,河北高科技产业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少,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第三,河北省本地区内的发展就极其不合理,石家庄对外居于首位,邯郸唐山等城市发展也相对可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的和外贸最低的邢台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唐山靠海并且是京津唐重点发展自然资源丰富,而邢台市企业少并且企业的质量不高,主要是以弄产品为出口的主要产品,同时对外资的利用率也很低。

第四,出口市场集中。欧美市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贸易壁垒多种多样,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是欧盟采取的主要手段。河北省的工业制成品处于较低的层次,存在不环保或者资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货物被拒造成重大损失。河北省面临的区域风险大,遭遇贸易壁垒的机会高。

第五,河北省的民营企业与乡镇企业占比较低,在进口口的企业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但是河北省的组成中民营占大多数,这种企业主要是一方面规模小,或者产品检测质量不达标,达不到出口的标准,或者根本没有出口的渠道。

第六,出口实力低竞争力弱,主要是河北出口产品上导致剪刀差的出现,河北省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河北省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大多都是同一产品,或者技术含量低,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河北省存在竞争力不足的状态。

造成河北省外贸问题原因首先政策上来说政策的制定不完整不健全,很多进出口行业缺乏规范,相关部门在实施起来的时候拖沓效率不高,因而服务,技术贸易进出口方面依然处于初步阶段;其次产业结构分配不公。第一产业中大部分是粮食,经济作物则很少,农产品不能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低。地区工业结构趋同,主要是煤炭钢铁对外出口竞争激烈。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信息服务行业发展不足,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再次河北省产业品牌少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利用廉价劳动力,河北虽然以出口机电为主,但大多是没有品牌,或者是主要加工某个零件为主,因而在对外出口的方面一是没有品牌优势,二是竞争力不足;最后,河北省外贸人才不足。河北省省内的高等学校明显少于其他省份,并且河北省在引进外贸人才方面做得也不尽如人意,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于建议方面,经济上: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促进相邻地区,和跨地区合作贸易。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提倡企业采用B2B,B2C电子贸易方式不仅局限于周围地区,还要扩大周边整个省或者整过国家甚至与外国相互交往,能扣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创建新的品牌,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取得各项要素的最优组合。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并且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积极做好自己的品牌宣传比如广告,电视宣传,品牌中是以某一方面为重比如说是在质量上,或者是产品创新上的品牌比如创造出一些类似“海尔”“格力”大的知名品牌,在国际上提高知名率和竞争力;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要注意只是自主产权的保护,继续出口机电产业,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引导规范对外投资,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国际上类似的事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河北省在“引进来,走出去”中回避不必要的风险,通过税收,信贷,引进利用外资,有效的回避走出去的投资风险。

政策上来说:政府应积极扶持对外贸易发展,鼓励励和支持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地区如邢台和衡水。出台鼓励进出口的措施如加出口退税税种,提供对外贸易发展的渠道来引导出口结构优化,提高政府海关税收部门对行政审批招标投标行政许可的管理效率。重点扶植一批企业,优先发放出口许可证管理,给予优先权,促进产品国际化。积极参加多边谈判,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公平竞争的各项制度,避免企业恶性竞争,为河北省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6)

二、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

令人深思的是,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已有10年市场经济的实践,然而,WTO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是把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并规定中国出口企业自动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或待遇,需要经历15年(2001-2016年)的转型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正是依据《WTO反倾销协定》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使用本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对比,而只能采取替代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比较,以此确定是否构成倾销的规定,肆无忌惮地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指控。

首先,他们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总是以生产成本或价格大大高于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国的产品为依据,进而征收高额的临时反倾销税。

其次,当我国出口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时,他们以我国出口企业未能按国际会计准则建立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为由,否定我国入世协定书15条有关“当某一WTO成员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时,若被调查的中国企业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有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当使用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或成本进行比较”的规定,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应诉以败诉而告终。

再次,当最终反倾销税实施时,他们又按《WTO反倾销协定》第11条有关“最终反倾销税仍应自征税之日超过5年之内结束的规定”,又迫使我国出口企业在此期间采取“自动出口数量限制措施”和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享受的“普惠制待遇”。

最后,应对反倾销的诉讼,无论是胜诉还是败诉,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这是因为,一是要支付高额应诉费用,使出口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二是对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因为在长达12-18个月的应诉过程中让每个应诉人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三是无论胜败,都会对出口企业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丧失公平竞争的优势和竞争力。这就是对华反倾销设下的连环陷阱。

综上所述,对华反倾销完全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的一道人为贸易障碍,它已经使我国出口企业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016年以前,他们决不会放弃这道贸易障碍,即使到2016年以后,他们还会以另种方式设置新的障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更要做好规避反倾销的对策。由此可见,规避对华反倾销势在必行。

三、对外贸易投资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投资不仅是规避反倾销和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成功规避对华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包括特殊保障措施)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一些国家不仅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而且还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波又一波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浪潮。例如,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补贴案件为43起,对华保障措施为106起,对华特殊保障措施为33起。特别是对华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是很少见的。因此,中国入世后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围攻”,并形成“合围”之势。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案件高达692起,平均每年为77起,使我国对外贸易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极大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加快对外贸易投资步伐,制定中长期对外贸易投资发展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并驾齐驱,并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之态势,有效粉碎妄图阻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篇(7)

一、湖南省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态势。通过对外贸易依存度可分析产业结构转变的脉络。结合相关数据发现,湖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来,进出口贸易依存度都没有超过10%,这说明对外贸易对湖南的经济拉动力不大,因此,促进湖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够明显。湖南省的商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在出口商品中,中国香港是排在第一位的,2002年的出口量为2.9亿美元,到2010年10.5亿美元,增加了7.6亿美元;其次为美国,2002年为2.9亿美元,到2010年为8.5亿美元,增加了5.6亿美元。在进口中,日本一直呈上升趋势,排在前列,2002年为1.8亿美元,到2010年为12.8亿美元,增加了11亿美元。但是对韩国的进口从2004年开始下降,从2.9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0.8亿美元,差不多下降了三倍,这说明湖南的进口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对于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湖南的进出口额虽然偶尔会有下降,但总的来说还是在呈增长趋势,说明湖南的进出口额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地区)。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轨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由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由1996年的将近30%下降到2010年的15.5%,将近下降了一倍。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稳步前进,渐渐增加,持续保持在40%左右。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趋势差不多,一直保持在40%左右。1996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在30%左右,只有第二产业相对来说比较高,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二产业已经稳定,其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35%和45%之间。与此同时,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1996年,第三产业的比例为31.9%。到200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已经跃居三大产业的前列。但是2003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2008年下降到37.8%,比2003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再次上升。目前,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从“一、二、三”发展为以“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蓬勃发展的三大产业结构。

二、湖南省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的问题

篇(8)

本文研究的对外贸易质量,并不是指进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基本功能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其效果。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主要由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条件、贸易地理分布、贸易方式、贸易区域结构、从事外贸的企业资产状况及自身素质等指标衡量;二是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主要由外贸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益决定,如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增加税收,吸引外资流入等。这两个方面存在密切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来说,外贸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弱,即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取决于外贸发展质量的高低;反过来,对外贸易效益质量的高低优劣,也将反作用于外贸的发展质量。如果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外贸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切实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即可认为对外贸易质量高,反之即为质量低。

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既考虑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又考虑外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将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概括如下。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对外贸易质量。

湖南对外贸易发展质量的评价

1.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指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2012年湖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8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38.8%,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4.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1.2%。但是,OECD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超过40%,可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湖南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仍偏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2.贸易方式

2012年,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为63.7亿美元,增长13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9.0%。但是,现阶段湖南采用的加工贸易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贸易创汇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种低层次、低效益的加工贸易方式,导致对外贸易的功能萎缩乏力,“动态效应”微弱,极大地影响了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

3.贸易地理分布

湖南省商品进出口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2012年,湖南对前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5.8%。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的集中度与国际市场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省对外贸易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将从各个方面加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阻碍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利益大小的重要指示器,它从价格方面评价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恶化与好转,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变化情况。已有的研究大多表明,由于部分出口商品深加工程度低、质量差、档次低等原因,湖南的对外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如湖南出口金属钨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但进口国外钨丝价格却是出口价的七倍。

5.贸易区域结构

湖南省内部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12年,长沙市对外贸易量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39.62%,而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市州对外贸易占比则不超过1%。

篇(9)

针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过于宏观,研究的指导意义不强,本文将所研究的对象进一步缩小至重庆市,从近年来重庆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人手,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重庆市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现状描述

 

(一)重庆市对外贸易所取得的成就

 

直辖以来,重庆市的对外贸易量从1997年的16.78亿美元扩大为2012年的954.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7.80亿美元扩大为6341亿美元,进口额由8.98亿美元扩大为320.4亿美元。重庆市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总体上不断呈上升趋势,1997年为91.85%,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99.24%;相应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下降。与出口相反,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则由94.59%下降至86.54%,初级品的进口比重则由5.41%上升到13.46%。在重庆市进出口的商品中,机器、器械器具、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产品一直占有绝对优势。近年来,随着重庆市笔记本基地建成投产,在传统优势行业出口额稳步增长的同时,以笔记本为代表的一批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发展迅猛,2012年重庆笔记本出口3544.3万台,价值125.4亿美元,电子信息类产品零部件进口额也高达69.2亿美元。

 

重庆市目前与全世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有经贸往来,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亚洲地区。但是与1999年相比2012年重庆出口到亚洲国家和地K的比重由5Z79%下降为30.53%,进口比重由76.15%下降为69.23%。在对外交往的国家和组织中,欧盟、美国和东盟始终占据着前三位,但是近年来重庆市对外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注重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发,2012年重庆市拉美和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和南非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88亿美元、5.50亿美元和0.32亿美元、0.09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86.31%、161.57%和68.15和360%。重庆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

 

(二〉重庆市对外贸易存在的不足

 

尽管重庆市外贸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规模仍然偏小。2010年以前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进口额和出口额在全国各省份的排名都在20名左右其中进口额排名更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在2010年后经历了两年跨越式发展,重庆市的对外贸易总量上升到了第11位,但是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较低,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和天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属于典型的内向型经济。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也远远没有消费和投资的大。

 

二、实证分析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通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出口及进口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投资、消费、出口以及进口是否引致经济增长。

 

(一)数据与变量

 

本文选取1993-2012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生产总值GDP表承经济总量,CONS表示消费,INV表示投资,EX表示出口额,IM表示出口。

 

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对各变量进行折算,再进行对数变化,其对数形式分别表示InGDP、InCONS、lnlNV、InEX、lnIM。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各变量都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为平稳序列。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对各变量的自然对数进行平稳性检验,各变量检验值分别大于其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这五个变量都是I(1)的,它们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各个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使用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标准。根据以上准则,可以确定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2阶,由于M检验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该VAR模型的滞后期应该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即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期确定1。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五个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估计出的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式为(括号内为标准差):

 

vecm=dlnGDP-1.110583dlnCONS-0.024473dlnINV-0.031579dlnEX-0.0858621dlnIM整理可得:

 

dlnGDP=1.110583dlnCONS+0.024473dlnlNV+0.031579dlnEX+0.0858621dlnlM

 

(0.02681)(0.01482)(0.00342)(0.00478)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各变量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效应,但是,重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最终消费和进口增加,最终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进口的促进作用最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对外贸易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重庆的出口“发动机”的作用还没有的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我们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2012年民营企业净出口总额达1.15万亿美元,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29.8%,民营经济在发展国民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重庆与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差距主要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落后。因此,要扩大对外贸易就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髙新技术产品能够有效的降低外部需求减少所带来的冲击,并且附加值较髙。重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虽然绝大部分是工业制成品,但是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有必要实行“走出口”和“引进来”战略,一方面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髙等院校合作,注重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另一方面优先进口国外能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进技术和成果。

 

(三)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促进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多元化既能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又能避免因过分依赖某个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长江集装箱运输一直是重庆对外贸易出口的最主要通道,近年来航空和铁路运输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要促进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就必须要保证对外贸易的便利,缩短重庆与国际贸易交流的时间。因此,就需要贯彻实行“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加快建设重庆市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56-01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即FDI,作为二战后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在“招商引资”的口号下,无疑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2009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890,996万美元,为建省时(1988年)的13.4倍;FDI则达93,806万美元,为建省时的8.2倍。然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之间是否有显著联系?在促进海南省进出口增长方面是否有积极作用?本文将运用实证分析来阐述这些问题。

二、实证分析

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1988年海南建省至2009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海南统计年鉴)。用FDI表示外国直接投资额,IM表示进口额,EX表示出口额。运用Eviews6.0生成相应的趋势图:

由趋势图可以看出,在2005年,FDI、EX、IM都发生了突变,即曲线突然变的陡峭了。为了反映这种变动趋势,引入虚拟变量,由于不知道对于模型来说是发生在斜率上还是截距上,因此,我们将虚拟变量同时加在斜率和截距上。

构造FDI影响海南进出口的计量经济模型:IM=α0+α1DVi+α2DViFDIi+α3FDIi+μi;EX=β0+β1DVi+β2DViFDIi+β3FDIi+μi 。

DV的参数在1%水平下显著的不为零,说明了1988-2005年和2006-2009年的不同区间的截距项存在显著的差异;DV*FDI对应的Prob值为0.7663>0.01,说明DV*FDI的参数不显著,即虚拟变量没有影响到斜率。综合以上分析,说明了FDI对EX没有显著影响,即海南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对该地区的出口影响并不显著。

而根据模型输出结果表(b),虚拟变量DV对应的Prob值为0.0337,说明DV的参数在5%水平下显著,也说明虚拟变量显著的影响到了截距;DV*FDI对应的Prob值为0.0002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1.实证结果研究发现,建省至2005年,海南省FDI对该省进出口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实际是吻合的,即1988年海南建特区后,政府政策引导及加大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力度,导致FDI与实际进出口额并无显著联系。

2.研究还表明2005年后,海南外国直接投资对该省进口贸易有显著影响,而对出口贸易并无显著影响。根据数据分析,海南省贸易逆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年海南省进出口差额达-510,925万美元。笔者认为,结合海南产业结构特点,即以发展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从而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模式,海南省并不需要追求贸易顺差。

3.海南省进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表明,今后海南应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积极优化对外贸易环境,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以此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东朝晖,靳向兰.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

[2]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

[3]郭庆宾,方齐云.国外研究与开发(R&D)之溢出效果:基于我国1985-2005年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

篇(11)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外贸结构依然存在较大问题,由此也引起了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多种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思考这种拉动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有利于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借鉴张颖聪(2011)与周妮笛(2010)的实证方法,本文采取AHP-DEA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17个指标,旨在对每个省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关键在于建立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参考欧阳强、谢兮晨(2012)与张欣、于萌(2009)对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现状,本文从对外贸易规模效益、对外贸易贸易效益、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易技术效益、对外贸易生态效益及对外贸易资源效益等方面进行考虑,选取的17个评价指标详见表1。其中,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X7)=(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进口)/(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进口),即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能力;进口技术效率(X12)=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总进口额,表明对外贸易对技术改造及技术转化的影响程度;出口贸易废水净排放量(X13)=(工业出口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净排放量,X14与X15公式类似,表明贸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初级产品效益度(X16)=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表明对外贸易对资源利用开发的合理性;进出口能源密集度(X17)=(单位金额进口耗能×进口额)/(单位金额出口耗能×出口额),如进出口能源密集度大于1,表明出口产品耗能量小于进口产品耗能量。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

目前,国内常用的评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目标、准则与方案等层次,并根据主观判断来计算一系列方案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尽管此方法较简单明确,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根据指标所提供的原始信息产生客观的权重系数,但缺乏对各个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考虑。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非参数统计方法,用于评价相同类型的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具有技术有效,该方法不需要确定各指标权重,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但是不能反映决策者的偏好。综合考虑以上方法的优缺点,本文选择将AHP与DEA两种模型结合起来,以此来评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AHP模型分析法

1.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根据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本文建立了全国30个省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层次分析结构,具体结构见图1。

2.构造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通过比较分析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各因素的重要性分值,构造出各层次的所有判断矩阵C。假设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有AW=λmaxW,W为准则层相应元素对于目标层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同时,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构造一致性指标:

CI=[SX(]λmax-n[]n-1[SX)] (n为判断矩阵阶数)

若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

(二)DEA模型分析法

首先,在既定的评价指标数据上,通过分析筛选出评价指标鉴别力较高的指标,构成第二轮评价指标体系,再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相关性较低的指标,产生第三轮评价指标体系,对第三轮指标区分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最后用软件deap2.1得出相对效率值。

(三)AHP与DEA模型集成

AHP模型评价值反映决策者的主观偏好,DEA模型评价值反映决策单元实际投入-产出的有效性,对两种评价值采用线性加权的方式,最后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各省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公式为:

A=αy+(1-α)θ

上式中A为综合评价值,α为主观偏好系数,可取[0,1]之间任何值,本文取α=0.5;y为AHP模型评价值,θ为DEA模型评价值。

三、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笔者选取2010-2012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贸易数据为样本②,所使用的各省份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3年的各省份统计年鉴及国研网,其中全国进出口额及利用外资额数据来源于2011-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而各省份的研发支出(R&D)来源于2011-2013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本文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主要是将所有指标正向化处理,正向化是指所有指标同趋化,重点是解决逆向指标的指向问题,即将原来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负相关的指标,通过变换使之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正相关。本文涉及的逆向指标共三个,分别是出口贸易废水净排放量(X13)、出口贸易废气净排放量(X14)和出口贸易废渣净排放量(X15),对这三个指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使其正向化。由于各指标的单位有所不同,不能统一量化,本文对所有指标选用无量纲方法进行同量度处理,最后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

(二)AHP模型评价及简要分析

本文通过构造所有的判断矩阵,并用excel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相应的各指标权重(见表2),其中目标层-准则层矩阵CR值为0.030,对图1的准则层-指标层从左到右构造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0.0219、0.033、0、0.046、0.046和0。由于所有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所以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加权总层次排序得到CR值为0.037

由上述指标权重分别计算全国30个省份的3年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值,结果见表3。从AHP模型评价结果来看,在三年变动情况中,大部分省份是下降模式(包括持续下降和n型下降),可见相对于2011年的情况而言,2012年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降低,其中下降最大的分别是浙江、北京与黑龙江。从平均值来看,排名最高的三个省分别是北京、黑龙江和上海,排名最低的三个省则是新疆、吉林和陕西。

(三)DEA模型评价及简要分析

1.评价指标鉴别能力分析。评价指标鉴别能力指的是评价指标数据区分评价对象特征差异的能力,本文的评价指标鉴别力分析时指区别不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低的能力。如果所有被评价的省份在某些指标上波动范围很小,则认为该指标鉴别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低,反之则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

本文采用离差系数(CVi)来描述评价指标的鉴别力,CVi=[SX(]Si[]X[TX-][SX)],其中Si表示该指标的标准差,X[TX-]表示该指标的平均值。本文划定CVi=1为临界值,当CVi1时,认为该评价指标鉴别能力较弱,予以删除。通过计算17个指标离差系数的2010-2013年的平均值(见表4),本文保留X1、X2、X3、X4、X6、X7、X8、X11、X12、X13、X14、X15及X16这13个指标,构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第二轮评价体系。

2.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评价指标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意味着重复使用评价对象的某些信息,这样会缩小或放大某种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力,进而减弱评价指标的有效性,降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本文初始已对指标数据进行正向化、标准化处理,通过对第二轮13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进行检验水平=0.01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X2与X4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删除后保留剩余的11个指标,构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第三轮指标。

综述分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两轮筛选最后保留的指标分别是对外贸易规模指标: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比(X1)、省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比(X3);对外贸易贸易效益指标:高新产品出口比重(X6)、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X7);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指标:外贸对GDP贡献率(X8);对外贸易技术效益指标:R&D经费支出占出口总额比(X11)、进口技术效率(X12);对外贸易生态效益指标:出口贸易废水净排放量(X13)、出口贸易废气净排放量(X14)、出口贸易废渣净排放量(X15);对外贸易资源效益指标:初级产品效益度(X16)。

3.DEA模型评价结果及简要分析。在DEA模型中剩余11个指标区分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见表5),分别将2010-2012年的数据运用软件deap2.1计算相对效率值,最后求出三年平均值,见表6中的DEA评价值。总体来看大部分省份的DEA相对效率值都在0.9-1之间波动,可见相对差距不大,表明区分强度不大,需结合AHP模型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四)AHP与DEA评价结果集成

根据AHP与DEA的计算结果,取均值计算出综合评价值(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全国30个省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AHP-DEA模型排序情况为:北京>黑龙江>上海>浙江>甘肃>江西>江苏>广西>广东>内蒙古>辽宁>重庆>福建>湖北>天津>山东>安徽>河北>>四川>湖南>云南>青海>陕西>山西>海南>贵州>河南>新疆>吉林。

(五)结果综合分析

1.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由综合评价值最后排名,可见属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西与广东占据前九名中的六个名额,而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占据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以上,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由此可见相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较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有望继续繁荣。中部地区的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基本处于排名的中间部分,可见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对贸易结构或贸易形式进行改进。最后,西部地区的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几乎所有省份都处于排名的中后半段,可见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模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关系,东部地区经济繁荣,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最好,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贸易模式存在问题,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经济发展也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前提,两者相辅相成。

2.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分析。根据各指标权重的分布,由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六的指标分别是高新产品出口比重(X6)、出口贸易废气净排放量(X14)、R&D经费支出占出口总额比(X11)、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X7)、进口技术效率(X12)与出口贸易废水净排放量(X13),其指标权重之和为0.715,后11个指标权重之和为0.285,这说明前6个指标具有相对较高的解释能力,是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X6与X7代表出口贸易中技术性产品的比重,表现了出口结构的优化程度,表明出口贸易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同时X11则表明了研发高新技术的力度,三个指标反映出只有国家高新技术发达,对外贸易才能真正长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贸易三废的排放量中的X13及X14是负相关指标正向化后的指标,表明保护环境、降低污染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息息相关,应该在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发展对外贸易,惟有这样拉动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方式才具有可持续性,才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3. 我国30个省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分析。由表6可知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北京、黑龙江和上海,最后三名是河南、新疆和吉林。结合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分析,发现由于北京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高新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北京与上海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高。黑龙江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较高,其中对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最多,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出台了良好的机电产品贸易政策,扩大对机电产品的出口。与此相反,新疆和吉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河南省主要出口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高新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排名全国第19位,比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高。这是由于2010-2012年以来,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尤其2012年进出口总值达34亿美元,增幅居全国第一,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有所优化。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AHP-DEA模型,本文对我国30个省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几点结论:第一,从三大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较强,对外贸易发展形势有望继续繁荣;中部地区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对贸易结构或贸易形式进行改进;西部地区的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第二,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高新技术研发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能力和出口“三废”的排放量大小。第三,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北京、黑龙江和上海,最后三名是河南、新疆和吉林。结合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来看,北京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高新技术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北京与上海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高。黑龙江省机电产品竞争力系数较高,主要是对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最多,两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机电产品贸易关系。由于河南、新疆和吉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新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机电产品竞争力也较低。2010-2012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有所优化,排名第19位。

结合以上结论与我国实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高各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实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推进外贸创新,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鼓励自主创新,建立充满活力的外贸创新机制。第二,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应加快中西部地区贸易形式改革,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改革,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发展服务贸易。第三,加强贸易环保立法,提高国民贸易环保意识,健全环境保护法;同时,应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发展绿色贸易,推行绿色贸易增长方式。

注释:

① RI值可通过查表得到。

② 不包括宁夏、香港和澳门的其他所有省份。

参考文献:

[1] 林振平,胡建荣,孙聘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实现福建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贸易,1999(8):51-53.

[2] 许淑娟.关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0-52.

[3] 刘小薇.环境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0):190-191.

[4] 陈秋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内涵和评价指标[J].江苏商论,2008(6):62-63.

[5] 侯德文.实施绿色包装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59-60.

[6] 陈光春,周柯,马小龙.包容性增长视角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J].发展研究,2012(5):76-78.

[7] 赵静敏.基于DEA的江苏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J].江苏商论,2007(3):7-9.

[8] 张欣,于萌.辽宁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分析[J].中国商贸,2009(15):154-155.

[9] 周妮笛.基于AHP-DEA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1(4):10-19.

[10]蒲艳萍,王玲.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国际贸易问题,2007(7):77-82.

A Study on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YANG Jing-jing, ZHOU Xiao-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