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教学参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田小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7]郭根福.试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新策略[J].天津教育,2004(11).
[8]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崔磊.人教版初中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陈宗彬.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丁丽丽.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宁夏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许启辉.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4.
[2]王璐.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
[3]赵静.上海-台湾初中语文文言文编选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张翠莹.中国台湾龙腾版《高中国文》练习系统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张慧.语文教材七-九年级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5.
[6]顾黄初,顾振彪等.语文课程与语义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顾明远等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0]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朱绍禹,任鹰,严正.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12]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阎立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语文课程是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对提高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医学高职生在中学时的语文成绩大多属于中下水平,学习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主动性不高,尤其是在讲解文言文、应用文时,学生严重缺乏积极性,这大大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
为了使这种现象得以转变,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课程教学中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学习方式是决定是否具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只要教师能从医学高职生的特点出发,改变学生早已厌倦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采用多样化而富有成效的学习方式,积极尝试游戏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交互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医学高职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那什么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呢?参与式教学方法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愿望,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理解和领会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参与者为中心,教师变讲授者为协助者,促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互相学习和交流;促使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及时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教学活动的效果得以提高。①
医学生的培养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也不例外。设计参与学习的方法,凸显医学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实践特色,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知识”的教学模式,提高其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对于医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在此,笔者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和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简单地介绍几种参与式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
情景设置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创建或还原课文文本中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以真实、生动、实用为特点,分析综合所学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表达和交流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方法,有贴近生活的交际功能,能变单调、机械的语言理解为生动、活泼的交流型活动。
比如在学习古典诗词时,因古人所处的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难以用语言还原,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在脑海中营造诗词的情境,还可以采取动手描绘画面的形式予以分析和交流。在讲授杜甫《登高》一诗时,为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登高之情”,体会杜甫老病孤愁的境遇和苍凉悲怆的心理,我请了几位同学根据诗歌描述的景物,到黑板上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登高之景”。有的学生因不能理解诗中作者所处的方位而把诗人画在了沙洲上,因此不能纵览全局,“登高之情”就无处谈起;有的学生把“渚清沙白鸟飞回”的鸟儿画在了山峰之颠,就没办法体会作者在写景视角上采取俯仰结合手法的妙处;还有的学生把“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那棵树“栽”到了山脚下,才发现山上的诗人根本看不到树叶萧萧飘坠的场景。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些错误被讲台下的同学们一一发现,大家都哈哈大笑,而绘画的同学也不好意思地把所犯的错误一一更正。通过这样的动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唤醒了死板板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也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参与式教学的一种特殊方法。角色扮演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编写成剧本的形式,要求学生扮演剧本定的角色,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亲身体验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情形,改变学生的某些观念、态度和行为,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演结束后,可以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评价表演结果,分析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角色扮演法既能减轻学生因教师的“满堂灌”产生的疲劳感,又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饰演角色的同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比如在学习《医生的人文素养》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家周国平对当今医护人员缺乏人文关怀,对病人毫无怜悯之情的谴责,我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医护人员和病人,目的是让即将成为医护人员的学生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体会病人的痛苦情绪和不安心理,从而换位思考,树立“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责任意识。
又如医学高职语文课本中有写作“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单元。写作应用文相对于阅读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而言较为枯燥,学生上课时毫无热情、浑浑欲睡。所以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现场招聘会的场景,让同学们分别扮演面试考官和应聘者进行模拟应聘。同学们为了在应聘时获得好评,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准备应聘材料,撰写“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忙得不亦乐乎。在表演和互评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的运用,也锻炼了实际应聘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指当教师指出某种社会现象或提出某个问题时,要求学生通过随心所欲的联想,迅速生成观点并自由地、快速地分享看法的一种学习方法。
从形式上看,“头脑风暴”类似于讨论,根据某一话题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便集思广益。但与一般的讨论相比,头脑风暴更加灵活和自由。它试着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②
比如学习《华佗传》一文时,学生对范晔的评价“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颇有争议。为了明确“华佗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古人是怎么看待医生这个职业的?现在的我们又应做一个怎样的医者?”,我采取了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华佗自恃才高,不肯侍奉曹操,他的被杀是性格孤傲所致”;有的学生则说“华佗的性格孤傲只表现在面对权贵上,对待老百姓是尽心尽力的,所以值得赞赏”;也有学生认为“古代人瞧不起以医事为职业的人,是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范晔之所以对华佗有这样的评价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都采取暂时不评价的方法,让他们畅所欲言。当学生因很难再想出什么而出现停顿时,我就为他们提供材料、线索或者建议,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思考,并把产生的所有想法记录下来,直到没有学生再发表意见了,再进行剔除、归纳和总结。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识。
参与式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游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交际法等等,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总之,医学高职语文课应以重能力讲实用、满足职业需求为目的,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实际运用,努力改变医学生的学习态度、观念,促使医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1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2南昌大学)
[1]王婷婷.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卓丽华.运用游戏教学法构建中职幼师专业特色的英语新课堂[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刘俊.语法翻译教学和交际法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邵丹.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调查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8
[5]朱广瑜.文化语境与高中英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孙敏.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曹剑波.英语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传统教学法在初中课堂的结合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8]孙丽娟.合作学习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9]窦黎.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赵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1]郝亦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案例研究及其对第二文化习得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2]王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信念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3]黄金子.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4]朱莹.双重代码理论在中专英语情景对话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刘秀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6]康丹华.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同义词的研究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7]刘静.个案研究:探索有效利用电影提高跨文化意识的途径[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陆婷.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三词立场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杨慧.词块运用与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关系的个案研究[D].延边大学2010
[3]何济生,王家云.“过程习作法”简介[J].国外外语教学.1996(04)
[4]李灿.词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王锦霞.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介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04)
[6]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
[7]王永林,卞永成.教师介入对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05)
[8]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02)
[9](美)傅丹灵,王志军,着.如何教写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英贤.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龚成红.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不同文体写作中词块变体运用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12]张素君,叶华.学生作文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
[13]储爱华.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4]孔昭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词块使用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15]张攀.不同写作水平的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情况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6]况博群.词块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17]周瑜.中外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高频四词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8]膝春红.英语语法与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英文水平的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
[19]SusanBosher.ThecomposingprocessesofthreeSoutheastAsianwritersatthepost-secondarylevel: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98(2)
参考文献
[1]赵娜.真实性理论下对等师生关系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郭俊娜.关联理论对主持人话语解释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刘海英.习语的认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卢思函.概念整合理论下英汉新词的语义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宋丹妮.大学英语教材真实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李旭新.现代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现象的认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7]田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马龙玉.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9]张钟予.澳洲原住民梦幻叙事语篇《卡彭塔利亚湾》连贯性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0]岂宇光.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广告语言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1]王成伟.减负环境下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2]高芳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图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吴佳丽.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英语练习课中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4]郑丽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婉约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5]孔祥雯.概念合成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6]李成瑗.四维文化智商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及其对跨文化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7]董鑫.标记象似性和框架理论在言语幽默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8]张婉音.真实性课外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9]尹宏博.关联理论视角下形容词词义不确定性的词汇语用充实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0]郭蕊.概念整合框架下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产生的认知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1]刘妍.VOA在线听写系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2]张琳琳.语言教学真实性原则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Bachman,L.Fundan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Brown,G.&G.Yule.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Brown,H.D.Princio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4
Carrel,P.C.,Devine,J,&D.E.Eskey(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ady,J.&T.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rion.Camv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Oxford:Oxfod University Press,1985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d University Press,1994
Gardener,R.C.&W.E.Lambert.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Garde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gman:Edward Arnold Ltd.,1985
Hinkel,E.(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James,C.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New York:Longman,1998
Johnson,K.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r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Lynch,B.K. Language Program Evalu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Nunan,D.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Nunan,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O’Malley,J.M&A.U.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Odlin,T.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Richard,J.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Richards,J.C.&C.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Seliger,H.W.&Shohamy,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Stern,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Ur,P.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Ur,P. A Course in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关键词:会计;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随之迅速增加,并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普遍要求有工作经验,对会计的招聘也不例外,这往往使刚走出校门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们无可奈何。对企业来说,招收的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培养,严重影响了其运作效率。为提高企业对刚毕业会计专业的大学生的认可度,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使会计专业毕业生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并较好地完成工作。
一、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第一,要增加基础课程课时数,如《基础会计》,将专业基础课作为学生要抓的重点,督促学生节假日经常外出实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要根据会计领域的新发展,设置合理的相关课程。我们可以吸纳国外一些先进的会计理念和新颖的会计制度,结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深入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我们可以开设一些专业讲座来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
第三,会计教学不是一门单纯的教学,它要结合各种资讯科技,还要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以更加符合务实。
二、改革教学模式
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对教授与学习进行探索。在会计课程开始教授前,要给学生留给足够的时间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授课时应注重实例教学。当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应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业务处理与分析,并作出书面和口头报告。若做书面和口头报告的效果不理想,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多多实习,熟悉会计人员相关工作要求,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一种自发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式接受学习。
三、注重案例教学,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国际上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它是一种具有启发性,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并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改善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现状,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案例设计的好坏决定案例教学的质量,要使用与当前现实客观情况有紧密联系的案例,特别要增加税制的内容,如增值税、所得税等方面的案例。
四、会计教师要做好课上和课下的角色转换
教师在上课时应确保课堂秩序稳定的前提下,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环境下学习。如遇到有时课堂气氛难以控制,或大部分学生面露倦意时,应停止讲课,通过适当的课堂休息进行调节,以保证后面教学的开展。对于违纪学生应暗中提示,并在课堂外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共识。对于多次违反纪律仍然不肯悔改的学生,应耐心说教、积极引导,最终总会改正的。课下的教师要随和、平易近人,争取能当学生的好朋友,要经常跟学生聊天,加强沟通交流,知道学生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近了,才能够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才能好。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一只粉笔、一个黑板檫、一个黑板的运用,教师在讲课时花费大量时间在展示实物(如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教学现状死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要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它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巧妙地运用起来,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知识吸收量,缩短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即会学习,而不是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法的关键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要格外注意,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已经学到知识但仍有很多知识要学的感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集中精力学会它。教师要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该使用什么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并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新课程内容的时候要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原有水平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过渡,这样就很容易创设问题情境了。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并且还能够超越既定的学习范围,使学生摸索出新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有既定程式的规则,却无规范化的套路。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明白会计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只有在享受中自主学习才是最高效的。教师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地教授会计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探索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曦涵.会计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探析[J].经济视角(下). 2011(02)
一、参与式教学取得的成绩
1.突出了两个“地位”。传统教学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的影响,一直把学科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的权力地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他的“儿童中心论”,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们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基础。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突破了“师道尊严”、“学生容器”的格局。以丰富的活动,“师生共进”的气氛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调动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事实证明,在“我发现”、“我去说”、“我能读”、“我会写”等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成长成学习的主人。
2.体现了人的“平等性”。“做学生式的老师,老师式的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参与式教学中充分强调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提倡教育公平。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人人参与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价值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双差生,更能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3.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参与式教学继承了古中国、埃及、希腊的“个别教学制”中的因材施教,从西欧传来的“班级授课制”中的集体化、同步化,美国“道尔顿制”中的自学、独立思考,“分组制”中的“合作研究”等多种授课制中的精华。早在《中庸》中就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学习过程论,也是指导读书学习的经典理论。参与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协作解决,善于接受,勇于展现自我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主人翁意识。
4.突现了教师的才干。“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参与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环节的框架,没有了思维的定式,使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兴地驾驭课堂,在共同参与活动中和学生共同成长,一颗“成长”的心激发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兴趣,激活了设计活动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如:萧乾的《吆喝》一文内容简洁直观,而言淡味浓,富有浓浓的地方情。在其课堂教学中,重点放在了模仿《吆喝》中的吆喝,畅谈家乡特有的吆喝,地处集镇的乡村学生,在不禁意的吆喝声中感受到临夏口头广告艺术的魅力,浓浓的临夏情飘荡在教室,师生热情高涨,体验较深。
二、参与式教学中的困惑
1.教师观转变方面的困惑。现行考对教师前途利益的挂钩,使缺乏参与式教学经验的每位教师的每堂课、每项活动都离不开“成绩”这个焦点,怕参与式教学过分,完不成与考试有牵扯的教学任务而影响到自身,不敢大胆尝试参与式教学的新理念、新教法,仍偏重于机械式的基本功训练,忽视或轻视综合性学习,课外拓展等。
2、社会实践课的落实方面的困惑。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课外拓展占30%的课时,但教师因诸多社会因素制约,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困难,又与考试关系不大而轻易地带过。导致在社会活动中践行语文,延伸语文学科这一社会性、工具性的特点难以实现,也未能实现30%的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
3.学生接受参与式教学方面的困惑。因教师对“新课程参与式”研究不深,对于新课程中资源开发及参与式活动设计方面的认识不足及方法欠缺,设计出的方案不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每次活动安排,很少有人去精心准备资料,宁可闲了网上乱转悠,社会上闲逛,也懒得挖掘些课程资源。在展示汇报课上等他人的 “灌输”,懒得思维发散,缺乏创新意识,使课堂活动显得空洞死寂,师生都处于被动,难以实现课程整合。
三、对参与式教学的思考
1.考试、考核机制上入手。.建立适合参与式教学法的新课程考试机制和评价机制,使教师能在宽松的工作氛围中大胆尝试参与式教学法,让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课、拓展题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素质基础。
2.教师在“参与式教学”方面应多下功夫。确立好参与式活动的目标,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确定好合理的分组,设计好活动的过程,展示评价好小组活动的成果,是有效地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前提,积极探究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只有对“参与式”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参与式教法有了熟练的掌握,才能自由的驾驭课堂。
二、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3.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EB/OL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g.电子文献
(三)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 1.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3.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 4.0-3岁幼儿的健康教育研究 5.农村幼儿的健康现状与教育研究 6.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研究 7.幼儿体育与幼儿安全研究 8.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9.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 10.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11.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实践研究 12.以情境为导向的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四)幼儿园的课程 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核与监管研究 2.幼儿园课程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4.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混龄教育课程研究 6. 幼儿园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研究 7.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9.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 10.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 11.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 12.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运用动态评价指导幼儿学习的研究 14.整合观念下各领域教育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研究 15.各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