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女性心理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多丽丝・莱辛是战后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等等。而她的短篇小说也相当出色,《另外那个女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借助西蒙・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分析《另外那个女人》中女主人公柔斯的形象。《另外那个女人》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柔斯在失去亲人后遇到吉米并与其相爱同居,后来知道他其实还和妻子在一起生活,在经历多番挣扎后她和吉米的妻子一起离开吉米决心独立生活的故事。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23在男权社会中,因为各种因素,女性形象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奈尔姆的分析,这些形象体现为:“强势”型、“受害者”型、“天使”型等等。[2]262本文剖析了《另外那个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柔斯的形象,发现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变故时,她的形象也随着周遭环境以及对象的变化而转换着,以期探索当时女性作为男权社会下的消费品而存在的困境。
一.强势型的柔斯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道:“从女人有自由的时候起,她只有一种命运,即为了她自己而去自由地创造。于是两性关系成了一种斗争关系。既然成了同类,女人就仿佛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如她身为异己的大自然的一部分面对男人时那样,此时女人全都变成了敌人,但是,和其他外表一样,这种充满敌意的外表也不是女人的最后面目。”[1]90,645这说明在男权社会中,虽然大部分女性都温顺软弱的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但也有一些女人选择另一种方式生存,她们如同男人一般强势不依靠别人,这种女人则被视作不讨喜的异类,令人望而生畏。
在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作者最初将柔斯塑造成一个独立、冷静且强势的形象。在柔斯母亲意外身亡的时候,她“表现得过于镇静”、“眼睛里闪烁着冷光”、“语气辛辣”[3]1这让警察觉得不合情理,因为警察觉得她作为一个女人,此时应该伤痛欲绝;她没有告诉未婚夫乔治这个噩耗,让父亲责问,让未婚夫怒火中烧,因为他们觉得她作为一个女人,此时应该寻找依靠。随后当乔治回忆到过往的种种细节,他为柔斯给他写信结尾没有加“忠实于你的”这几个字生气,他为柔斯挑剔新房生气,这些细节都表现出他对柔斯的占有欲,并且对柔斯有主见这一点很不满。乔治大晚上赶到柔斯家去,说要抚慰柔斯,其实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柔斯不会受到这个噩耗的影响,乔治刚听到噩耗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那个老太太现在被车撞死,不能晚死一个星期?[3]3这也侧面说明他根本不在乎柔斯家人,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婚礼,在乎的是尽快把柔斯归为自己所有。他象征性的安慰了柔斯几句后便“发动进攻”问这件事对他们两个人有没有影响。在柔斯以父亲为借口拖延时,他自作主张说她的父亲可以另娶,乔治的这番话对于母亲刚去世的柔斯来说是很不尊敬的。柔斯自己内心想着以前乔治还是她的一切,现在他什么也不是了,这说明她内心已经开始独立想要摆脱乔治的束缚了。文中说到柔斯以前很“通情达理”,或者是“我喜欢一个人活得规规矩矩,不喜欢那些胡乱来的人”,“而她现在就不通情达理”[3]7,这说明在当时人们眼里,软弱顺从就是规规矩矩,而独立自主就是不通情达理。在柔斯拒绝乔治后一个月,乔治便火速同其他女人结婚,说明柔斯对于乔治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乔治想要的只是一个家庭、一个附属品而已。
柔斯的这种强势深受其母亲影响,母亲常教育她“女人必须自己照顾自己”[3]12,因此她努力工作存钱,这与当时社会上对于女人的定位相反,人们认为“女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养活她们的男人”[3]12。对此柔斯反驳:“别老说女人女人的。我不懂得女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是怎么想的。”[3]12柔斯把自己排除在女人之外,是因为对于男人来说,女人是附属品。在波伏娃看来:“女性在其生存中总是表现为一种被规定的和未展开的状态”。[4]14这也就是说,女性的存在总是表现出一种,虚无的,失去自我的存在方式。[5]17柔斯否认了这种存在方式,如同母亲一样辛勤劳动,赚钱养家,通过自强自立来证明自己和男性一样具备能力,以求摆脱弱者的身份。
二.受害者型的柔斯
作品中柔斯的形象是“小个子,皮肤黝黑,身体过于瘦削”[3]5,这一形象体现出一个背负着生活重担的劳动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里刻画女性形象必须使她受压迫而成为受害者,以期博得读者怜悯,正如男权社会里,男性欺压女性的形象普遍存在。[6]65
在本作品中,柔斯最初强势的形象被父亲的去世所击溃。她一个人躲在被炮弹摧残的岌岌可危的家中,哪怕天花板有一条大裂缝,她也不肯离开。她不听前来帮助她的吉米的劝告,固执的留在家中。但她已经无法保持面对母亲去世时的那份冷静,她“全身一阵痉挛”、“紧咬牙关”,最终终于哭出来,作品中对她此时的描述是固执且脆弱的,她执拗的守护在破败的家中,是因为她已孤身一人,只有这间残破的地下室能给她归属感。此时的柔斯完全是一副脆弱无助的“受害者”形象,她的强势被炮弹击毁,这也给了吉米可趁之机,让柔斯迅速对他产生依赖。
在和吉米同居后的柔斯变得小鸟依人,她对吉米多加照顾,想和他结婚生子,跟他说话也大多温顺体贴,甚至在她知道吉米有个妻子后也选择了原谅。而吉米则是永不满足,对她诸多限制,把柔斯当做自己财产一般严加看管,他责备柔斯之前三年的恋情,反对她去陪伴前未婚夫的小孩,而自己却周旋于前妻、柔斯和酒吧女招待三个女人之间。他对柔斯撒谎且不耐烦,两人经常发生争执。在和吉米在一起的柔斯“脑门横着一条忧郁的皱纹”[3]37,说明柔斯并不幸福。吉米认为“男人都信奉一夫多妻”,虽然柔斯言语上反对这一点,但是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她此时因为对吉米的依赖,已经沦为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男权文化下的“受害者”。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最后皮尔逊太太邀请柔斯一起出去独立生活时,柔斯虽然行动上答应了,但“走到门口时,她又迟疑了一会儿,怀着希望看了吉米一眼。即使在即将离开这幢房子的时候,即使在这最后时刻,如果吉米肯说句话,她仍然会跑回他身边,同他待在一起的。”[3]71这段描写说明直到结局,柔斯也没有真正醒悟过来。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生存就是选择一种自欺的方式,她们因为逃避责任而逃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从而沦为男人眼中的“他者”。[5]18而柔斯正是为了归属感而选择自欺,沦为了吉米眼中的“他者”。
三.天使型的柔斯
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谈道:“所谓具有女性气质,就是显得软弱、无用和温顺。她不仅应当修饰打扮,做好准备,而且应当抑制她的本性,以长辈所教授的做作的典雅和娇柔取而代之。”[1]385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的普遍形象便是天使类型,她们不惜压抑本性去迎合男性期待。
柔斯在和吉米同居之后,便一直扮演着天使角色,她贤惠温柔,勤俭持家,虽然会跟吉米争执,但最后又总是温顺的和好如初。她在知道吉米有个老婆之后,并没有选择离开他,而是听信了吉米的解释,甘愿做一个第三者,甚至想要为他生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沦为“他者”的原因不仅是来自男性的压迫,也有女人自身的原因: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如怀孕,分娩,哺乳生理原因以及家庭琐事使得女性不得不呆在家里,而男性则因为担负养家的责任而在社会上处于主体性的位置,女人则处于一种必须依附男人的地位。[5]19而柔斯为了能和吉米在一起,已经甘心从自强女性沦为“他者”了,这一转变也符合当时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柔斯的天使形象并不仅仅是对于吉米,同时也是对于乔治的女儿吉尔,在得知乔治去北非参战后,她开始关注乔治的女儿吉尔。在吉尔成了孤儿之后,柔斯还努力想要争取抚养权,并且不顾吉米反对去陪吉尔玩耍,扮演吉尔的母亲角色。“收养孩子”不仅体现柔斯对战前和平生活的留恋,更深透出女性经受战争洗礼后迸发的深层人文关怀。[7]36吉尔是柔斯和乔治关系由对立到和谐的转折点。不仅使柔斯迸发母性光辉,更是使她走向独立的导火索。
四.结论
以上的三种形象都出现在柔斯一人身上,这些形象都是按照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爱憎来定位的。尤其在这部小说中战争时期的背景之下,经历了一系列突变,柔斯的形象也在不断转换,而并非一成不变。“在时代问题的压力下,男性和女性都遭受这种种压力与束缚,在此情况下,单纯的女性的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8]79因此,无论是强势形象、天使形象还是受害者形象,这些在此作品中都代表着女性思想的慢慢探索的过程。
正如《另外那个女人》的后记所言:“无论是聚焦当代现实生活,还是以人的内心体验或虚幻的太空世界为题材,莱辛的作品都体现着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她关注个体的人――特别是女性――的处境、选择和责任,也关注社会整体或人类整体的长远命运。”[3]176多丽丝・莱辛在小说中并未狭隘的勾勒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而是更深层的挖掘在社会中女性思想的转变过程与原因。
参考文献
[1]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Jill Nelmes. “Gender and Film,” from An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y[M]. London: Routledge,2003.
[3]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M]. 傅惟慈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4]张雅哲.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从波伏娃的《第二性》谈起[D].杭州:浙江大学文学院,2006.
[5]王妹.对波伏娃《第二性》中女人“她者”处境的本源性探讨[D].陕西:延安大学,2013.
[6]罗晓燕,胡佳惠.繁华落尽,何处是归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4):63-66.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5-01
未婚先孕患者妊娠出现早孕反应和身体的变化,害怕被人知道,要面对社会的舆论和家庭的反对以及对人工流产手术的恐惧都成为心理负担,引起自卑、抑郁的心理,从而影响病人的生活。未婚先孕是人生的一个重大应激事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而患者希望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以使患者安全的度过这一应激期。
1 心理分析
1.1 知识缺乏。大多数未婚先孕患者都缺乏性知识和避孕知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有些甚至是未成年少女。因此术中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容易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翻身、易动等情况,影响手术的进行。
1.2 恐惧、害怕。未婚先孕者受孕多为非意愿性妊娠,心情较为焦虑、恐惧,加之亲人和朋友的不理解,害怕手术过程中疼痛难忍,或得不到医务工作者的同情、关心、受到歧视等。而大医院医疗就诊手术频繁、担心自己的手术得不到重视,以及害怕在医疗机构就诊时遇到熟人而不敢到正规医疗机构做常规检查治疗及手术,有的甚至找一些江湖医生就诊,这样使部分患者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造成心理障碍。
1.3 顾虑、担心。手术是否对身体有影响?术后是否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否会对再次怀孕有影响?男朋友会不会抛弃自己?手术对以后的再次怀孕是否有影响?手术费用是否过高?种种顾虑都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而又不敢向医生咨询,导致情绪低落。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环境。整个就诊过程保证环境舒适、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缓解病人的压力和紧张。诊区应该标示清晰、明确,确保病人能够准确识别方向,减少病人烦躁的心理产生。护理人员应当热情、友好、主动,告知病人手术时的注意事项,使病人做好心理准备,消除对未知事情的紧张和陌生感。
2.2 情感。良好的护患关系的产生是心理护理能成功的关键。因此与病人接触时,应以稳重端庄的仪表,热情的态度,轻巧的动作,亲切的笑容,熟练的技术给病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之产生信任感。多与病人沟通,讲她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分散她们的注意力。术前讲解可能有的不适感以及如何配合操作顺利进行,动作轻柔,尽量快速完成,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
2.3 行动。加强对病人的宣教,尽可能多的为未婚患者讲解避孕知识以及发生意外后的紧急补救措施。建立宣传栏,发放宣传册,使她们了解避孕的重要性以及人流对身体的损害。其中以未成年人作为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宣传、引导,使之正确认识人流的伤害,防范意外的再次发生。
伴随近年来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未婚越来越常见,不规律无防护的使未婚意外妊娠者比例不断增加,甚至未成年人也屡见不鲜[1]。而未成年人没有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婚前不以为然,从而导致意外的发生。正确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麻醉和手术后的恢复,特别对于流产孕妇减少术后并发症、倔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38-02
为了了解新入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我们于2000年1月~2002年12月对人院1周内的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自制的调查表,由知情人或患者本人填表,发放调查表65份,回收有效调查表60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已婚35例,未婚25例:年龄(25.5±7.5)岁,首次住院36例。复发24例。
2 心理状况
在新入院阶段病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有的病人同时存在多种心理活动,见表1。
2.1 抵触情绪。由于大部分病人没有自知力,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因而多数病人不愿住院,住院者多半是被家属劝告说、诱导或强迫送来,病人的抵触情绪狠大,有的产生某些对抗行为,有的被捆绑而来。60列新病人中的48例为抵触情绪,占总数的80%。①大部分新病 人对入院时的安全检查不易接受(为防止病人将刀、针、剪、绳等危险物品和金银首饰、钱等贵重物品带进病房而进行检查),有的病人误认为安全检查和监狱里的犯人搜身一样,是有损人格的行为,所以不愿接受检查。②有25%的病人有拒食行为,多数病人经劝慰自行进食,少数病人需督促进食或喂食,有极少数病人进行鼻饲食。③在新入院病人中,辱骂、殴打医务人员者占一定比例,48例有抵触情绪的病人中,8例有冲动打人、骂人行为。有的病人声称如果家属硬要其住院就死在医院里。
2.2 要求出院 有63.3%的病人经常纠缠工作人员要求出院,有的产生出走意念和行为。主要原因是病人自知力缺失和受精神病状支配。
2.3 不适应住院生活。由于生活习惯和规律的改变,病人很不适应。60例中有32例不适应医院的生活,占总数的53.4%。①32例不适应住院生活的病人中37.5%的病人提出要住小房间,以免病人互相干扰,影响休息,这是病人不适应的主要方面。②有18.8%的病人反映,工作人员在病员午休时大声说笑,夜间动作重(包括走路、关门),也影响了病人的休息。③有21.9%的病人,对饭菜质量、花样、味道提出意见。④还有少数病人不习惯病房的药水味(84液、酒精等)。
2.4 拒药心理及行为。60例病人中,有29例有拒药行为,有的病人公开抗拒服药,有的偷偷将药藏起来,还有的先将药吞下,等工作人员一走就赶快吐出来。在有拒药行为的病人中60%是首次住院的病人。这说明拒药心理的产生多与缺乏对自己疾病心理的认识和服药的意义,同时还与病人不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有关。也有的病人是害怕药物反应而拒服药。
2.5 非人格化的心理。病人自住进医院后,处处受限制,行为不自由,同时又得不到外界的准确信息,逐渐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60例中的24例病人有事不发言。特别是未婚青年。认为自己在精神病院住院,男朋友肯定瞧不起自己了,因此情绪低落,心事重重,产生非人格化心理,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偏见的影响,认为有了精神病不光采,受人歧视,低人一等。
2.6 孤独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倍感孤独,致使情绪低落。
《不信之时》(或译成《不忠时刻》)是1967年2月由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创作的小说。1968年根据同名小说拍摄成电影。1984年再次拍摄成电视连续剧由日本富士电视台拍摄并播放。2006年夏在日本又再次播放了重新翻拍的同名电视剧。2006年的同名电视剧再次得到高收视率。中国内地也于2006年引进并播放此片。从屡次播放的热潮可以看出,《不信之时》所讲述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仍然受到很高关注,可称为日本社会所存在的“日本式离婚”。
有吉佐和子(1931—1984)是日本著名的女性作家,创作出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她的社会题材小说,不仅在日本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及影响,还被翻译成多种国家的文字,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好评。如《复合污染》《非色》《恍惚的人》等。《不信之时》通过两个“出轨男人”——小柳老人和浅井来描写各自的妻子及反映各自的家庭的问题。小柳老人自己拥有一家小型印刷公司,年龄为六十多岁。浅井是广告设计师,在一家中等规模公司里任职,四十多岁。他们二人都有自己的情人,都对妻子不忠,小说的情节中描写了他们终日里斡旋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生活。两个男人又各自有私生子,最后事情终于败露,受到女人们的背叛和报复。
影视作品与文学均具有相同的特性,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过去的时代以及当今的岁月里的种种人生际遇。中国近十几年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繁荣,但与之伴随的精神生活却往往不是同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精神上的、社会上的种种新的现象。众所周知,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过经济上的高速增长期,社会物质条件变化快速,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或大或小的转变。因此,中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与日本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们对情感及家庭生活的要求也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小说《不信之时》正是发表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描写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导致的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错位,这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有良好的启示意义。
一、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有这样的话:“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1]23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常常被描绘成要自我奉献、自我牺牲,同时又要逆来顺受的形象。这一切都是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所制定的道德的约束下实现的。在这种道德约束下女性只能是附属于男性的配角。
在《不信之时》中,小柳妻和浅井的妻子道子无一不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二人早就知道各自的丈夫有一次次的不忠行为,但都是用处变不惊的宽容态度来应对,长期“容忍”,并不断更严格地检点自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她们自身在婚姻初期没有独立意识。女性要经济独立以换得社会的认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女性应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即需要自我承担。对于女性而言,情感和思想的平等更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女性是他者,而男性才是主体,女性往往作为男人的他者而存在。道子年轻时也是个非常有才情的女子。写得一手好书法,被认为可以成为书法大家,但由于步入婚姻生活这一才能被迫放弃。她重复着千百年来日本女性共同的命运。即被迫改变自己的真实形态,依附于男性话语,把自己的各种天赋都伪装起来或掩藏起来以获得认同。她希望通过牺牲自我,来获得一段美满的婚姻。但她的“变形”和对自我的牺牲并没有换回她所期盼已久的真爱。丈夫浅井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状态的二元对立。这种关系下的婚姻不会带来幸福的结局,这样的婚姻使人格扭曲变形,也让两者的关系冷淡。
美国学者贝蒂•弗里丹曾在《女性的奥秘》中写道:社会指定妇女必须扮演的角色是贤妻良母。贝蒂•弗里丹所称的“女性的奥秘”是指社会强加于妇女的贤妻良母的职责。[2]这种职责使得女性不得不重复操持家务等单调乏味的义务劳动,在这种职责所附带的观念影响下,女性有取悦夫君的义务,有周而复始做家务的隐形义务,可以说这种贤妻良母的职责观念是女性义务劳动的罪恶根源。
两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几乎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的久远。自从人类社会步入父系社会,人类文化变成了男性中心文化,而女性只是一味地服从男性。女性长期被男性中心文化统治,已经逐渐形成从属性的依附思维。因此女性要恢复自身的价值和地位,首先要确立自我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进而摆脱对男性的从属性依附心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道子和小柳老人的妻子在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女性应独立,她们的行为仍然是依附,是以做好家庭主妇和贤妻良母为目标。因此在作品中,在女性人物塑造的初期,并没有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任何要求自我主体意识和独立的性格。
二、家庭中的信任危机
婚姻家庭关系是男女双方所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的夫妻有分享和承担彼此喜怒哀乐的责任和义务。在婚姻中,爱情与责任是一体的,既代表着夫妻间的权利,也代表了夫妻间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信任感正受到转型期社会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对金钱与欲望追逐的不择手段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冲击在夫妻关系中则体现为夫妻间的信任危机。
消费文化对人的倾轧也表现在对婚姻的冲击方面, 造成婚姻频频走向危机的内因则是后现代文化氛围中婚姻自我主体的坍塌。在《不信之时》中,婚姻的自我主体的坍塌主要体现为婚姻中责任的缺席和夫妻间的信任危机。浅井与妻子道子婚后长期没有生育孩子,这对于婚姻主体来说无论从心理还是从夫妻感情的融合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作品中道子对于改善夫妻关系做了种种努力,比如道子看妇女杂志后,按照其介绍的方法把卧室墙壁粉刷成粉红色以营造改善夫妻关系的氛围,她努力学习化浓妆等,这一系列行为是取悦男性所喜见的行为,是努力改善夫妻关系的表现。但是丈夫浅井除了在外通过找情人来发泄这一简单的自我排解的途径外,没有为夫妻关系的改善做任何努力,反而是破坏了夫妻间最后的信任感。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3-0508-02
Psychoanalysis and mental intervention of female pseudohermaphroditism patients
GUAN Lin-yao,LIU Chang-song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ole of mental intervention method in treatment for female pseudohermaphroditism.Method In this study,all patients obtained excellent result in body and mind by adopting appropriate preoperative、postoperativ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Result 12 female pseudohermaphroditism were all satisfied with postoperative result and could have a pleasant social life. Conclusion Psychologic status of female pseudohermaphroditism was analyzed completely,by which,we can enable them to get involve in society with excellent result.
Key words: female pseudohermaphroditism; Psychoanalysis; mental intervention
个体的正确性别必须在染色体、外生殖器、生殖道、性腺四方面表现一致,如这四个方面出现矛盾时,即为两性畸形[1]。女性假两性畸形,染色体核型为46,XX,X染色质阳性,性腺为卵巢,但外生殖器有不同程度的男性化表现。此类患者多为21-羟化酶、11β-羟化酶等酶缺陷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也可继发于多囊卵巢等其他疾病,临床特征通常表现为粗大似短小的或伴融合、全身多毛、高血压等[2-3]。我院自2007年8月~2011 年5月共收治12例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并为其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将手术前后心理分析及相应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12例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初次就诊平均年龄17岁,所有患者均有外生殖器男性化的异常表现如粗大,尿道开口异常,无阴道或阴道短小,融合形似阴囊样结构。其中8例以水电解质紊乱为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呕吐、消瘦、脱水,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分析示高钾血症11例,12例患者外皮肤、乳晕均有明显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均按社会性别行手术整形,除4例患者入院前曾行手术误将肥大的当做完全切除外,其余患者术中均行保留头的成形术联合阴股沟皮瓣法阴道再造术,术后随访2~3年,外生殖器形态满意,再造感觉良好。
2 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预
2.1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的心理特点:①不厌倦自己当前的社会性别:由于雄性激素的作用,女性患者很早就表现出某些男性的生理特征,如多毛、身材健壮等。会畸形表现为肥大的,如小般大小,所以家长往往从小按照男性来抚养患儿直至青春期,最终多以无月经来潮而就诊,而此时患者已经以异性的身份生活了十几年,在穿着、饮食等方面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生活,并不讨厌自己的社会性别[4-6];②不愿公开病情:当现代医学诊断女性假两性畸形的患者为“双性人”时,她们会变得非常茫然,并产生焦虑心理。有的甚至根本无法接受事实,认为医师诊断错误,因为她们不知道如何去向周围的人解释,不知道往后的生活、工作,甚至感情生活该如何进行下去。所以,患者往往具有保守此秘密的强烈愿望;③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心理:有部分女性假两性畸形的患者早期在其他医院误诊而行切除术,故再次入院后对手术治疗的期望值很低,以致拒绝再次手术[7-9];④手术目的不一,社会性别转换困难:本研究共12例女性假两性畸形的患者,8例入院确诊后同意行整形手术变成一个完整的女性,而另4例患者由于之前一直以男性身份生活、交友,故最初强烈拒绝手术变成女性,仍要坚持以男性的身份继续生活。
2.2 术前心理干预:①针对患者不同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采取个性化的措施,如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告之染色体检查是最科学、最权威的生理性别的检测方法,使之慢慢接受女性性别的事实。同时向其解释说明两性畸形产生的病因、病情演变,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其次,还可从认知角度启发患者重新认识自我,指出生殖器畸形并非个人过错而是先天疾患,并经手术、激素治疗后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通过以上措施使患者逐渐配合医务人员的检查和治疗[10];②医护人员要时刻做到保护患者的隐私,在检查时注意保持诊室内的安静,避免无关人员的查体。最好给其设立单间病房,坚决制止其他外来人员探视。床头卡和住院一览表中的诊断名称一律用英文缩写,避免引起他人的好奇心和歧视,从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询问病史或谈论病情时回避他人,以维护患者的自尊,交谈中态度诚恳,谈话内容保密,以消除患者的顾虑;③帮助患者树立手术治疗的信心,通过列举以前成功手术的案例,消除其紧张、焦虑的心情,使对手术充满信心;④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患者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相统一,通过反复细致的沟通使患者及家属清楚,尽管有部分女性假两性畸形的患者生育能力差,但如果子宫发育良好的病例完全可以通过再造阴道达到结婚生子的目的,使这些患者能过正常人的生活。本研究中,最初强烈拒绝手术的4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耐心的心理疏导,最终均同意接受手术治疗[11]。
2.3术后心理分析及干预:当患者手术成功后,生理角色转换已经完成,但此时患者出现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相匹配的矛盾,在心理上极易造成严重的角色冲突,本组12例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中10例从小以男性身份长大,术后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不能适应角色转变的表现,如脾气暴躁、不愿着女性装扮、更有甚者强烈要求仍作为男性生活。面对患者术后出现的心理性别角色冲突的种种表现,医师应采取相应心理干预措施,可以在术前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使他们甚至周围的亲属朋友都能为患者出院后的生活、工作安排等相关事宜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在患者出院后尽量避免不利角色转换的询问和举动,如条件允许可搬迁、转学或更换工作,改变原有的生存、社交、学习环境,重新建立人际交往圈,从而帮助患者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更快的融入新的生活环境[12]。
3 讨论
由于女性假两性畸形的疾病特点,患者前来就医的年龄以青春期和青年期两个年龄段居多,该年龄段是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发展障碍,会产生自我统一的危机,导致角色紊乱而青年期发展障碍,会产生与同龄人、社会及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孤独感,此类患者由于生理上的先天疾患,使得心理矛盾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纠正患者的非正常心态,即使生理上的疾患解除了,也无法让他们适应和回归社会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全面掌握此类患者的心身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才能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帮助他们顺利重返社会。本研究中12例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通过采取恰当的术前、术后心理分析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使整形手术效果满意的同时,还达到了让患者身心合一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Zhang Jingde, Xing X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hermaphroditism experience with 25 cases[J]. Ann Plast Surg,2009,63: 543-551.
[2]Joshi RR, Rao S, Desai M. Etiology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ambiguous genitaliaan overview of 10 years experience[J]. Indian Pediatr, 2006,43:974-979.
[3]Nimkarn S, Likitmaskul S, Sangacharoenkit P, et al. Ambiguous genitalia: an overview of 22 years experience and the diagnostic approach in the Pediatric Department, Siriraj Hospital[J]. J Med Assoc Thai,2002,85(suppl 2):S496-S505.
[4]Li L, Xing X. Gonadal m alignant changes of true hermaphroditism: one case report[J]. Chin J Aesthetic Med,2004,13:326-327.
[5]Gollu G, Yildiz R V, Bingol-Kologlu M, et al. Ambiguous genitalia: an overview of 17 years' experience[J]. J Pediatr Surg,2007,42:840-844.
[6]Nihoul-Fekete C. Does surgical genitoplasty affect gender identity in the intersex infant[J]. Horm Res,2005,64(suppl2):23-26.
[7]Hughes IA, Houk C, Ahmed SF,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intersex disorders[J]. Arch Dis Child,2006,91:554-563.
[8]薛峻岭,尚红梅.假两性畸形手术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6,21(2):10-11.
[9]Sharma S,Gupta DK.Gender assignment and hormonal treatment for disorders of sexual differentiation[J].Pediatr Surg Int,2008,24(10):1131-1135.
[10]迟 强,王养民,周逢海.女性假两性畸形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24(6):418-420.
1 临床资料
93例患者年龄在16~70岁。手术类别:子宫全切除术21例,附件切除术12例,剖宫产46例,阑尾切除术9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阴道修补成形术1例,胆囊切除术2例(腹腔镜)。职业: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学生、个体户。
2 心理分析及护理
2.1 紧张恐惧型
2.1.1 心理状态 女性的刚毅性和自控能力较弱,在情感过程中感受性又强,对疼痛的耐受性差。最大的区别内科非手术患者多为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过程。而手术患者由于手术的影响,自理、自护能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特别是女患者,角色转化快一时难以适应。
术前作者认真观察了解到,一个患者可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心理状态。其中以紧张、恐惧为多见,次之为羞怯型和依赖型。故术前的心理护理重点要放在消除紧张恐惧和羞怯上。
怕“开刀”、“出血”、“疼痛”,担心手术后身体状况,手术对躯体的影响生理功能的改变,还有少数妇科手术患者担心术后影响。常表现为忧心忡忡、紧张多虑、默默流泪、问这问那、术前吃不好睡不好。
2.1.2 护理措施 紧张恐惧型患者最基本要求是手术安全,没有并发症,这就要靠我们的精湛的医疗技术来保证。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要表现出充分的信心。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她们谈心,耐心倾听她们提出的各种疑问,用友善、亲切、同情的语言不厌其烦的为其解释。
介绍手术目的、方法、麻醉种类,术中配合的大致经过,和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加强营养等知识,有意识的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情况、以往病例等。增加患者安全感,建立信心,引导她们对手术充满希望,通过上述护理的患者,能情绪稳定、较好的配合手术,手术后患者最为关心的是手术效果如何,待患者清醒后及时向患者报告手术成功的消息,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手术后, 护士应第一时间应以温暖、亲切的语言告知患者手术效果良好。如术后效果不理想、预后不佳,则应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视患者具体情况及接受程度决定告知与否,切忌不顾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家属窃窃私语使患者怀疑,或向患者直接说明而产生严重后果。术后指导患者应用自我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使她们意识到既然已经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康复,从而使她们积极参与康复过程。
2.2 依赖型
2.2.1 心理状态 这是消极心理,多发生于性格内向,习惯依赖父母或丈夫的女性。这些患者入院后离开了她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亲人的关照。住院后常表现为退却、被动依赖性增强,情感反应脆弱、敏感、幼稚等现象。
2.2.2 护理措施 首先要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她们,热情、亲切、细致、耐心的去照顾她们,尽量满足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性格,生活习惯,进行正确引导,让她们知道不良的心理因素会降低自身免疫力,不利于康复。让她们勇敢的面对现实,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鼓励她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削弱患者的依赖心理。让她们有适当的锻炼和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术后,和其解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使她们愉快接受。
2.3 羞怯型
近年来,被称为“沉默的文化”的家庭暴力问题,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对方身体、精神和性的行为。其手段有殴打、侮辱人格、残害身体、限制自由以及待,也包括经济上的虐待和冷落。[1]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的危害大众心理健康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广泛的并且得到公认的对人权践踏的社会问题。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家庭暴力发生率都很高。尽管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妻子对丈夫施暴,或者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施暴,但大多数家庭暴力是由男性配偶向女性配偶施暴。本文拟就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危害、治疗干预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家庭暴力对女性的危害
家庭暴力会导致女性受害者在医学、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出现不良后果。
医学方面的后果包括死亡及肉体创伤(如淤血、撕伤、咬伤、烧伤、刺伤、骨折、牙、头,眼等部位受伤)。犯可导致性疾病的传播、非计划怀孕、尿路感染、不孕、生殖器创伤以及长期的骨盆疼痛。
家庭暴力还会引发受害者许多行为障碍,如药物滥用、侵犯行为、行为上被动依赖、自杀企图、性功能障碍等等。[2,3]家庭暴力受害者也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压力有关的心理症状,如:背痛、头痛、高警觉(hyper-alertness)、睡眠障碍等等。[2,3]
家庭暴力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心理后果会随家庭暴力的类型、持续时间、家庭暴力的严重性以及受害者处在家庭暴力过程的各个阶段、女性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以及女性受害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而有所差异。[4]受害者对家庭暴力的最初反应是震惊、否认、麻木、退缩。女性受害者可能会为她们的安全受到威胁而感到恐惧,为将来可能的伤害事件感到担忧或者试图对家庭暴力进行反击。在家庭暴力发生的最初阶段,受害者经常会回想起被施暴的场面,会做噩梦,而这些症状要在以后的几个星期才可能消失。长期的心理后果包括广泛的精神症状,比如:创伤后的压力障碍、长期抑郁等。这些受害者将会在人际信任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障碍。受害者经常会感到愤怒、无助、绝望,还会经常表现出与具体情境无关的焦虑,包括恐怖性焦虑和回避性焦虑。受害者由于感到恐惧、耻辱、内疚而经常将自己进行社会性隔离,这样以来又会进一步引发她们的抑郁情绪,会产生一种广泛范围的失控感、低自尊以及自我谴责。[2]有关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表明:18%的患者报告有被虐待的历史[5],这些病人的自杀行为、药物滥用、临界性个性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比例比较高。有虐待史的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更长,他们更可能以自毁的方式进行自我攻击。[6]创伤后压力障碍或许是对许多被虐待者最准确的心理诊断,84%的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符合创伤后压力障碍的心理诊断标准。[7]一些受害者表现出以下症状:精神麻木、反复体验所遭受的创伤、强烈的精神压力、持续的高唤醒状态以及对有关创伤事件的回避。[8]家庭暴力受害者经常会产生无助、绝望以及弥散性的不适感等不良心理症状。[9,10]
二、女性遭遇家庭暴力的原因
(一)文化标准可能引发对女性的家庭暴力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妇女一直被认为是她们丈夫的财产并且家庭暴力经常得到社会认可。例如,19世纪的英格兰法律规定丈夫可以拿直径不超过大拇指粗的棍子殴打妻子,这项规定导致了一种常见的英文表达:“拇指统治(rule of thumb)”。男性的性别所有权以及有关统治和控制的论点是许多家庭暴力的基础。[11]一项对14个不同社会研究的综述表明,妻子遭到丈夫的体罚在这些社会里都能得到许可,并且其中有些社会甚至认为对妻子的体罚是必须的,家庭暴力的实际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在这些社会里是极不相同的。[12]那些较少发生家庭暴力的文化中,法律规定男性不允许超过某种所允许的界限对待妇女,在这些社会里,政府为试图逃避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避难所,人们有一种体面对待妇女的名誉感。[13]
在中国,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中国历史:“三从四德”将女性置于男性统治之下,推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直至今天,崇尚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全国妇联2002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中国217 亿个家庭中, 约30 %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而施暴者九成是男性。[14]
(二)与女性自身心理有关
过去的心理学理论通常指责家庭暴力受害者,这些理论认为这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的行为是激惹性的,他们嘲弄自己的丈夫,过于争辩、懒惰或者潜意识里渴望做一个受虐者。这一看法使得人们忽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以及对这些受害妇女产生误解。[13]
也有学者指出,女性的懦弱使施暴者有恃无恐。有些妇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思想观念陈旧,深受“嫁鸡随鸡”、“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未想到反抗,也不愿对外人说,只是默默地祈祷丈夫能回心转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妇女因夫妻感情尚未完全破裂或者恐惧施暴者事后报复,在执法机关对施暴者依法论处时不愿或不敢指证,甚至为丈夫“说情”。因此,女性的懦弱也是家庭暴力存在和升级不可忽视的原因。[15]
(三)与施暴者个性特征、行为和早期经历有关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男性施暴者的心理特征为:较强的占有欲、心理不独立、有不安全感、冲动以及低自尊。药物滥用与家庭暴力有关[16], 滥用药物会降低施暴者对其攻击行为的控制或者使施暴者对自己的施暴理由合理化,从而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施暴行为不负完全的责任。虽然家庭暴力与滥用药物有关,但是药物滥用并不能充分解释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模式理论(the modelling theory)假定男性经常对女性施暴源自男性童年时期所目睹的家庭暴力场景。[13]在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男性更可能在成年以后对其配偶施暴。[17]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其公公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妇女遭受其丈夫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是其公公没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妇女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可能性的三倍。[8]目睹父亲暴力行为的男性学会了用暴力解决与配偶之间的冲突,而女性则倾向于在成年之后变的更加被动。许多有关家庭暴力研究的综述表明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者都在童年目睹过父母之间所发生的家庭暴力。[17]几乎40%的女性受害者报告说他们的孩子曾目睹过她们遭受家庭暴力的场面,因此减少这种可能会引发跨代遗传的对女性所实施的家庭暴力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攻击自己妻子的丈夫在幼年时多数曾是受虐儿童。研究发现, 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较对照组有更多的低教育水平者; 更多的嗜烟者, 且每天抽烟量大; 且他们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8]
三、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预防
(一)家庭暴力的心理治疗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是十分有益的。这些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19]、认知行为疗法[20]催眠疗法[21]、药物疗法[22]以及自助组织疗法。尽管这些疗法的理论倾向或技术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以下原则:
1.治疗者应当常规性地、主动地、全面地询问家庭暴力受害者过去曾遭受的暴力伤害以及解决方法。
转贴于
2.治疗者应当知道家庭暴力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创伤后压力障碍的表现。
3.治疗者必须能够理解和解释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他们还能提高受害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
4.治疗者应当向受害人提供心理支持环境直到受害人建立起自我支持功能为止。
5.治疗者不应当只让受害人精神宣泄而不对受害人的防御机制和内心冲突进行探索和解释。
6.治疗者应当探究受害人对家庭暴力中所出现的创伤性人际关系的个人看法。
7.在诊断、治疗中必须谨慎地尊重受害人的自主权。[4]
有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会出现强烈的反移情现象,比如,治疗者感到很气愤、出现侵入性好奇(intrusive curiosity)、勃然大怒、或者以受害人自居等等。有些治疗者或许会强迫受害人报道她们所遭受的家庭暴力或者与施暴者对抗。我们必须尊重受害人的意愿,除非司法需要,否则我们不能随意报道受害人所遭受的家庭暴力,不然会让受害人对心理治疗这个职业失去信任。频繁地报道家庭暴力会将受害妇女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使她们遭受更多伤害。有些治疗者看到这些受害者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婚姻关系就会变的不耐烦,但是治疗者应当明白摆脱这样的婚姻关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其他一些治疗者看到这些受害人如此抑郁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他们就擅自作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比如对这些受害人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尽管在治疗过程中这些治疗措施有时是需要的,但治疗者擅自决定治疗方案实际上侵犯了受害者的自主权,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治疗者和受害人共同决定治疗方案。[23]如果将家庭暴力事件报告给警察,在司法诉讼中,治疗者的角色会变的复杂起来,治疗者不仅仅要作为专家证人而且还要以一个精神病医生的角度提供证据,一定要避免将治疗者职业角色弄混乱,以免使这个职业出现信任危机。
(二)家庭暴力的预防
因为家庭暴力根源于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态度,因此社会学者应当首先认清这些社会问题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策的制订和教育当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减少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在治疗中,心理治疗者要尊重这些女性受害者,任何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社会工作者提出引发家庭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暴力的原因,反对歧视妇女,虐待妇女是不允许的等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要及早发现家庭暴力事件,鉴于许多精神疾病都与家庭暴力有关,因此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询问患者是否曾遭受过家庭暴力应当是常规诊断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精神病医生识别家庭暴力受害者所出现的医疗和情绪方面的症状是十分必要的。及时、有效、安全、支持、接纳的家庭暴力干预措施将会得到受害人的认可。在社区机构内设置有效的家庭暴力干预中心将有利于对家庭暴力进行及时的干预。精神病医生也可凭借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而作为社区心理健康顾问,以此作为社区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来为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服务。
最后通过使用个人、家庭和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家庭暴力对受害人所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精神病医生在家庭暴力的预防、识别、治疗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个人或者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的特殊治疗计划也可以有效控制虐待者的暴力行为。
参考文献:
[1]CATHERINE A. SIMMONS,PETER LEHMANN.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pet abuse and controlling behaviors in violent relationships[J].J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07,22:1211-1222.
[2]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coucil on ethical and judical affairs report on sexual harassment and exploitation beween medical supervisors and trainees[Z].Chicago: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89.
[3] LEIDIG MW.The continuum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consequences[J].J Am Coll Health ,1992,40:149-155.
[4] ROSE DS . Sexual assault ,domestic violence and incest[M]//STEWART DE,STOTLAND N,eds.Psychological aspects ofwomen’s health care: the interface between psychiatry and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rtric Press,1993:447-483.
[5] BROWN GR, ANDERSON B.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 adult inpatients with childhood history of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J].Am J Psychiatry,1991,148:55-61.
[6] CARMEN E, RIECKER P, MILLS T. Vicitims of violence and psychiatric illness[J].Am J Psychiatry,1984,141:378-383.
[7] KEMP A,RAWLINGS EI,GREEN B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battered women:a shelter sample[J]. J Traumatic Stress,1991, 4:137-147.
[8] SORENSON SB ,GOLDING JM.Dpression sequelae of recent criminal victimization[J].Traumatic Stress,1990,3:337-350.
[9] STEWART DE,ROBINSON GE. Violence against women[M]// OLDHAM JC,RIBA MB,eds.Review of psychiatry.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5,14:260-282.
[10] STEWART DE, ROBINSON GE,Violence and women’s mental health[J].Harvard Rev Psychiatry,1996, 4:54-57.
[11] START E.Rethinking homicide:violence,race and the politics of gender[J].Int J Health Serv,1990,20:3-26.
[12] COUNTS DA ,BROWN JK,CAMPBELL JC,eds.Sanctions and sanctuary: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beating[M].Bolder:Westview Press,1992.
[13] CAMPBELL JC.Wife-battering:cultural contexts versus western social science[M]//COUNTS DA,BROWN JK,CAMPBELL JC,eds.Sanctions and sanctuary: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beating.Bolder:Westview Press,1992:229-249.
[14] 夫权观念诱发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 [BE/OL].[2004-03-08].新华网.
[15] 范德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4):62-64.
[16]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Prevention of violence and injuries due to violence[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1992,41:5-7
[17] HOTALING GT, SUGARMAN DB.An analysis of risk markers in husband to wife violence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J].Violence Vict,1986,1:101-124.
[18]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等.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543-544.
[19] CATHERALL DR.Aggression and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treatment of victims[J]. Psychotherapy,1991,28:145-149.
[20] PITMAN RK,ATTMAN B,GREENWALK E,et al.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 during flooding 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1991,52:17-20.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6-000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孕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不孕症发生率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占8~17%[1],我们与不孕(育)症患者的接触中,发现造成不孕(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环境因素、自身疾病原因,但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自身心理因素[2]。有资料显示,82.7%~86.5%的不孕症患者有孤独感、愤怒感、负罪感和失落感等负面情绪,其中31.7%~33.3%的患者上述情绪反应特别强烈[3]。
1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
我们通过在就诊过程中与患者夫妇交谈,获得有关患者心理状态的信息,了解到心理因素在不孕症中的作用是复杂的,几乎所有的不孕症患者均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经综合判断分析,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1内疚和无价值感中国妇女传统意识较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没有孩子的家庭即为不完整家庭,为不能传宗接代深感内疚,自身价值感降低。
1.2焦虑感不孕患者每一次治疗后,都在焦急的盼望与等待中生活。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的生活,一些夫妻感情受到影响,生活上出现障碍。
1.3恐惧感部分不孕的夫妇怕见医生,怕检查,见到医生就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这种心态往往造成内分泌紊乱、失调,直接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
1.4孤独感在人们对女性的母亲形象期望普遍较高的社会中,不孕患者自我及社会评价可能会损害其自尊心。情感不敢外露,产生逃避心理,孤独感增强。
1.5抑郁感在我国受科学文化及伦理背景的影响,往往把不孕原因归罪于女方,在广大的农村尤其严重。造就女方心理上的压抑,忧郁、悲伤。
1.6失望感或绝望感在漫长求医过程中,不断遭遇挫折和失败,很多人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对一切都不相信甚至绝望。
1.7怀疑感不孕患者怀疑医生的诊断及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到处乱求医,对治疗没有正确的认识。
1.8无知感社会正面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导致不应有的后果。
2不孕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
调查结果显示:不孕症患者对诊断、检查、治疗、身体和心理机能等的信息均十分需要[4]。我们根据患者的社会角色和心理特征、共感性采用定期授课、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个别心理指导,为不孕夫妇提供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
2.1建立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先决条件。多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给予精神安慰,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生活,解除紧张情绪。
2.2创建放松舒适的环境让夫妇双方心平气和地与医护人员进行交谈和探讨有关问题。正确面对不孕,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
2.3提供合适的辅助生殖技术信息护理人员应了解和掌握辅助生殖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手术所需时间、花费等等信息,根据病人疾病的病因、身体状况等,帮助病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和等待时间。
2.4提供适当的发泄机会一般可采用与不孕病人直接面谈,并应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让他们谈论对不孕的想法、感受及悲哀,使他们有机会发泄,并能理顺自己的情绪。
2.5创造减轻压力的机会针对病人的紧张、敏感情绪,护士应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建议采取外出旅游、培养业余爱好等手段放松紧张的情绪,部分病人在紧张情绪缓解后可以自然受孕。
2.6重视家属配合工作不孕症患者不仅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和鼓励,要取得患者亲人、朋友、同事的支持和关心,也有利于患者调整和适应环境,创造有利于受孕的心理环境。
2.7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不孕健康教育处方及宣传册,宣传不孕症的基本知识、受孕的过程、不孕症检查和治疗的流程,使病人对治疗有比较清楚的感性认识,正确对待不孕症,利于配合治疗。
2.8不同文化层次患者不同对待尤其是农村文化水平较低患者,语言通俗易懂,容易接受。帮助他们消除传统思想观念,正确面对不孕。
2.9保护患者的自尊心为患者保守秘密,在诊治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使患者单独与医护人员交谈,涉及个人隐私时,应请他人回避。同情理解患者,关心体贴患者,消除患者的敏感和自卑感。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398 Cases Unmarried Abortion Wom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nursing methods for unmarried abortion women. Method: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is used to survey 398 cases of unmarried abortion women received traditional abortion or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bortion for psychological tests.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 unmarried women have more widespread psychological burden (P <0.05), but the choice of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bortion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abortion group (P <0.01). Conclusion: Unmarried women have more physical discomfort and depression, anxiety, fear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unmarried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should be targeted for sexual behavior and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attention before and aft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help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unmarried pregnancy rates and the abortion syndrome, improve unmarried abortion women'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Unmarried women; Abortio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Nursing methods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24~28岁未婚女性的婚前已达80%,成为我国当今十大性问题之一[1]。未婚先孕有悖于社会传统婚姻道德观念,在家庭、社会中难以得到充分的支持,其社会心理因素较复杂,更易导致心理障碍。了解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的心理状态,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对这一特定的人群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增进其身心健康,帮助其安全度过人工流产关,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为此,笔者采用SCL-90症状自评表[2]调查本院计划生育室未婚人工流产女性39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2005年1月至12月本院计划生育室,自愿测试的未婚人流女性398例。其中静脉麻醉下的人工流产(简称无痛人流)210例,年龄17~30岁,平均21.7岁,初次妊娠115例,两次以上妊娠95例;传统的人工流产(简称传统人流)188例,年龄16~27岁,平均22.5岁,初次妊娠72例,两次以上妊娠116例。
1.2 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症状特点,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因子,由被调查对象在人工流产前进行自评,并在调查中向其承诺不记姓名,严格保密,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1.3 统计学处理:所测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未婚人工流产女性与全国常模SCL-90比较,见表1。表1 398例未婚人工流产女性SCL-90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略)
表1可见:采取无痛人工流产或传统人工流产的未婚女性与全国常模比较,除强迫因子略低外(P>0.05),其他因子均明显高于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未婚妊娠女性无痛人流与传统人流SCL-90比较,见表2。表2 未婚妊娠女性无痛人流与传统人流SCL-90评定结果比较(略)
表2可见:未婚妊娠女性采用无痛人流的总分、阳性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及阳性项目数均低于采用传统人工流产的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选择无痛人流的未婚女性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采用传统人工流产的未婚女性。
2.3 未婚女性初次妊娠与两次以上妊娠SCL-90评定比较,无痛人流组各项因子分,初次妊娠均高于两次以上妊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传统人流组焦虑因子,初次妊娠高于两次以上妊娠,差异有显著性(1.64±0.47/1.48±0.42 , P<0.05),其他因子分,初次妊娠也高于两次以上妊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 论
孕期是妇女心理最微妙,最复杂的阶段,由于孕妇骨骼生殖,及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变化,而引起了孕妇的心理变化[3],特别是接受未婚妊娠人工流产这一负性生活事件,多数未婚先孕年龄小,对人工流产过程一知半解,她们对手术本身的安全、痛苦有无限的忧虑和惊恐,却又不能向人倾诉以求得帮助。相反,却要千方百计进行隐瞒,这样的内心冲突使其身心障碍更为强烈,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未婚妊娠不论采用传统人流还是无痛人流均存在较多的心理负担,她们处于多重心理应激中,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等。尽管本文调查还显示选择无痛人流术的心理状态明显好于采用传统人流术组,且未婚女性随着人流次数的增加,其心理负担似有减轻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通过无痛人流术或多次流产来减少非意愿妊娠对未婚女性所造成的伤害。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对青少年性知识普及教育,提高青年人的性道德水平,结合我国国情,认识青春期性知识、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使此项工作社会化、家庭化。应该针对年轻一代普遍比上一育成熟早,而结婚晚的特点在工厂、企业、学校加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和未婚青年生殖健康宣教工作,使他们获得全面的生殖健康知识,认识到未婚先孕终止妊娠的严重后果及其并发症,预防和减少未婚同居和未婚先孕,充分保护妇女身心健康。
4.2 实施心理干预减轻未婚流产患者的焦虑与抑郁
4.2.1 心理疏导:对焦虑者主要采用真诚的语言与之交谈,通过询问病史,启发病人从内心深处讲述自己的顾虑和心理需要及期望;通过交代手术过程和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对手术产生安全感,通过说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只要身心放松,积极配合就可能避免一切不适或意外,使病人从心理和精神上得到彻底放松,从而缓解术前焦虑[4];对抑郁者应以科学的态度,真诚的爱心,用真挚友好的言语给予一定的心理开导,使她们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稳定羞愧不安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现实,主动接受手术[4]。
4.2.2 行为干预:主要采取放松方法,包括腹式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通过锻炼使病人进入完全松弛状态,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降低,从而缓解术前的焦虑、恐惧心理[5]。
4.3 音乐辅助治疗:李小珍等[5]认为术前根据病人喜好,选择旋律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或歌曲,整个流产过程中通过耳机欣赏音乐,音量调节适宜,能吸引病人的注意力,把病人对手术的恐惧、焦虑、疼痛转移而分散,有利于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并且音乐疗法投资少,实施方便,无不良反应,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辅助治疗方法。
4.4 抚触治疗:陈贵英[6]认为护理人员对人工流产者全身各部位肌肤进行科学的、有规则、有次序的温和抚摸,有益于人工流产者的身心健康,缓解其紧张、焦虑及术中疼痛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抚触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工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5 结 论
未婚妊娠及其导致的人工流产给未婚女青年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其程度超过婚后人工流产),未婚人工流产者的这些心理反应直接影响人工流产病人对手术的体验和人流综合症的发生率,间接影响术后躯体的恢复过程。故许多国际组织认为人工流产是损害青少年生殖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卫生问题。为了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们护理人员应该把未婚妊娠女青年的心理护理也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来做,针对未婚妊娠人工流产女性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疏导和音乐、抚触治疗及教育来消除或减轻未婚妊娠女性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未婚意外妊娠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谨,王金永.初孕人工流产原因分析[J].医学文选,2000,19(4):537-538.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3]宫雪梅,付洪军,等.孕妇心理状况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4,17(3):49-50.
一、旅游安全与心理
旅游安全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旅游者在出行时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1]。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以目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旅游安全问题不但能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运营,同时能影响整个地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走向[2]。旅游安全的本质是旅游者的身心安全。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安全在人类需求中位居第二[3]。只有满足了安全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换句话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身心都需要安全的保障。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影响旅游者的行为,而他们对安全的心理感知可以操控他们的出行选择。
二、女性旅游者在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已经逐渐扩张自己在旅游市场上的份额,引导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现代女性大多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她们一方面愿意通过旅行来放松身心,另一方面把旅行当作一种生活风尚。有调查显示近年的中国国内旅游者中,女性游客的数量一直呈不断增长趋势,并且超过男性,约占旅游者总数的54%以上[4]。由此可见,女性旅游者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旅游市场是指专为适应女性旅游者的特点而形成的特定旅游市场。可是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缺乏针对女性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就阻碍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发展[5]。
三、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感的研究意义
在心理层面上,女性要比男性更感性,面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更敏感脆弱,所以她们心理活动的变化更容易影响她们的行为决策。这就意味着,女性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安全性要求较高。她们心理安全感的满足程度会影响她们的旅游行为,比如旅游活动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等。我国针对女性旅游者的研究比较滞后,而在女性旅游安全方面的研究更接近空白[6]。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来分析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并寻找方法来减轻其在出行中的心理不安全感。只有加强开展对女性旅游者心理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她们的行为模式,更全面地满足女性旅游者的出行需要,使女性旅游市场得以更好地发展。
四、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感的原因分析
基于大量文献的查阅整理得知,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住宿、交通和休闲游览三方面。通过对100位女性的随机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一)住宿不安全感
女性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人身安全有着比男性旅游者更多的顾虑和关注。而女性旅游者对于住宿方面的心理不安全感主要来自住宿酒店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上。100位女性旅游者当中有63%的人会把处在人群较密集区(如市中心或市区内主要街道)的酒店当作首选的住宿环境,而偏僻巷弄或市郊几乎无人问津。关于住宿类型的选择,60%的女性旅游者认为安全正规最重要,地理位置其次。相比之下,价格并不是女性旅游者在选择住宿时的主要考虑因素。女性旅游者普遍关注住宿酒店的设施设备,比如灯光、房间位置、摄像头和安保服务等。
(二)交通不安全感
女性旅游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最大顾虑主要来自于女性对身体和性方面的心理不安全感。在旅游的交通出行过程中,女性旅游者有可能会被图谋不轨的异性通过眼神、动作或语言等借口或手段骚扰,以达到引诱女性旅游者与其发生肢体接触进而发生性接触的目的[7]。调查显示,67%的女性旅游者担心在交通出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性尾随、猥亵、暴力等行为,21%的女性旅游者对密闭空间的交通工具存在心理隐患。正是这些顾虑导致女性旅游者对独自出行的旅游方式望而却步。调查中,69%的女性旅游者选择和亲友一起出行,会独自出行的仅占11%。100位受调查的女性中44%的人强调不会独自出行,另外39%的人坦诚很想独自出行但有安全顾虑。
(三)休闲游览中的不安全感
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会导致许多女性不想或不敢独自到公园、景区、游乐场、俱乐部等人多的公共休闲场所。这种心理不安全感严重限制了她们对休闲游览空间的利用[8]。此外有调查表明,女性对于夜间出行要比男性排斥得多,夜晚会让女性感觉到危险[9]。休闲游览中心理不安全感的调查情况显示,女性旅游者对于人群密集的场所、突发旅游活动事件、夜间出行的旅游活动、景点游览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和没有导游随行的情况均会产生心理不安全感。相比之下,景点游览的设施设备和旅游活动安排在女性旅游者中关注度较高。
五、针对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感的建议对策
(一)酒店住宿方面
基于女性旅游者对住宿环境的重视,酒店除了要在较安全开放的位置选址以外,可考虑增设女性楼层或单独的女性主题分店。多数女性在调查中指出希望酒店加强对安保方面的管理。现在很多三星级及以下的酒店几乎看不到安保人员,这就会造成女性旅游者的心理隐患。设有安保人员对酒店巡检对女性旅游者来说是重要的心理保障。而在酒店设施方面,女性旅游者强调希望监控摄像头尽量做到“无死角”、酒店各处保持灯光明亮、门锁有明显的多重防护功能等。另外,针对女性旅游者心理安全感的贴心服务,比如酒店工作人员不要当众说出她们的房间号码或者个人信息,不要给她们安排入住偏僻角落的客房,对她们进行安全防盗提醒等,会令她们格外放心和满意。
(二)交通出行方面
交通出行时的性骚扰依然是普遍和困扰女性的一大安全问题。尽管网络提高了此类行为的曝光率,但性骚扰形式隐蔽,女性举证困难,加上又没有明确的相关的法律条例,大多数女性对此类行为存在长期的心理隐患并且影响她们的出行活动。如果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性地做出防范管理会大大提高女性旅游者的心理安全感,甚至可以增加她们出行的机率。比如,在公车地铁上的醒目位置贴示女性安全事故拨打专线;地铁站或地下通道内设有明显的使用中的摄像头等可以震慑有犯罪倾向的男性。加强对交通出行工具的管理,比如巴士或出租车内必须设有准确可靠的司机及其所属机构的详细信息,严禁黑车黑摩载人等。在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应安排安保定时巡检或设有多个安全求救呼叫按钮。
(三)休闲游览方面
调查得知女性旅游者普遍在休闲游览方面存在心理不安全感,这就限制了她们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和公共景区的使用。景区内的设施设备应该充分考虑到女性旅游者对于心理安全感的需求,比如女性卫生间不应离男性卫生间过近、卫生间内的门锁要定期检查,不存在损坏现象。在休闲娱乐设施方面,女性旅游者会比男性旅游者更在乎设施的干净程度,景区应保证所提供的各种设施设备的清洁;对于可能会引起女性尴尬、不满的娱乐活动应事先提醒,比如可能会淋湿、掀露或弄脏女性服饰。对于旅行社而言,单身的女性旅游者导游应该格外照顾来增强她们的心理安全感。在旅游活动的安排上,旅行社领队导游要和当地导游沟通好,确保出行过程中对女性旅游者的尊重,不能强迫、恐吓女性旅游者。尽量不要安排可能会产生和异性身体接触的旅游项目。如果有,应该及时向女性旅游者沟通并征求意见。如若安排夜间户外活动,导游应全程陪同女性旅游者,或安排可靠的司机接送以减轻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
六、结语
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会导致她们增加旅游的顾虑,减少旅游的渴望,对她们旅游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产生了限制,从而阻碍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发展。因此,应该重视和采取可以减轻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感的相应措施,充分满足女性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需求,使女性旅游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旅游业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巧玲,彭淑贞.旅游安全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6(1):65-69.
[2] 郑向敏,高玲.国内近年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综述与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17
[3]宋伟,郑向敏.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5,10(5):1-7.
[4]竺肖英.基于容忍区理论的女性出游安全感知评价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8
[5]黄春.中国女性旅游市场特征分析[J],现代妇女相关问题研究,2014(8).
[6]范向丽.我国女性旅游安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007(8):170-176.
Abstract : As the 21st century soci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women started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brisk, women investors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proportion increase year by year, and start taking a position..This project mainly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statistics, the form of depth interview survey analysis, and taking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men and women investors investigation object, in view of the women between investors and men and women between investors investment difference analysis. This topic with graphics, charts, analysis female investors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use they have a great investment potential, risk control ability is very strong, financial investors should be abandoned for women of prejudice, and encourage women investors use their own character advantage, brave in the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Keywords : Women investors Investm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Risk preference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行业,一个国家的金融发达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其国际地位的高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加,除去消费支出后的结余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将储蓄存入银行获得利息,而更多的将目光放到了投资理财方向,尤其是证券投资领域,可见证券投资已成为现今社会中极其普遍的投资渠道之一。
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使用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男性和女性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越来越小,但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素质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心理因素和影响程度都有所不同,但目前针对该方面的研究分析尚属空白。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研究,以了解男性和女性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各种心理影响因素存在的差异,进而帮助人们克服不良投资心理因素的干扰,提高财富水平,同时试图找到女性在金融领域的合理定位。
1. 研究背景与相关文献
1.1理论背景
心理因素是人类欲望、目标和动力的根源,也是多种类型的植根于偏差、过度自信、情绪等人类错误行为的基础,而这些错误与偏差影响着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金融分析师的证券投资决策,故而现在投资专家和广大投资者对心理因素越来越重视。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行为金融学和金融心理学一致认为:人们不是完美的信息处理者,他们会频繁地产生偏差、犯错误和产生感性的幻觉。由于股票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而这一点容易致使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失去理智、迷失方向,例如:由于投资心理乘数效应的作用,一些投资者在行情好时会加倍乐观,并在行情下跌时加倍悲观,这样会令投资者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进而对投资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可见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具有健康的投资心理有助于做出理性、正确的投资决策。
1.2相关文献综述
投资人格雷厄姆于1949年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认为良好的投资心态特征的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能时刻控制自己的贪婪和狂热。投资者一旦被过度贪婪所控制,就会损害其投资动机。①其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耐心和较强的独立判断能力。国内学者彭贺在《金融心理学》一书中曾对股票投资者成功个体的心理因素做了调查,并做了因素分析,提出了8个因子:决策力、情绪稳定性、情绪波动性、独立性、冒险性、聪慧性、专注耐心、贪婪性②。这八个因子对解释投资成功的累积贡献率为60.506%。虽然心理因素对投资的影响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然而目前来看学术界缺少针对男性和女性投资者心理因素影响的对比分析。
一直以来,社会上普遍认为在金融市场这个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中女性一般只处于工作人员等不具核心性质的岗位,而真正步入证券投资领域的操盘手及基金经理等高管人员则极为少见,认为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忽略了女性内在性格中的优势。本研究拟抛开传统观念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调查出发,通过对女性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调查与分析,从中发掘女性投资心理特点的一般规律。
2. 研究方法
男性和女性在性格上有很大差异,提起男性往往会想到大气、豪爽、阳刚、勇敢等形容词,而女性则相对温柔、腼腆、谨慎、矜持,那么性格的差异是否会导致他们投资心理的差异呢?这些差异会给他们的投资行为带来哪些影响?为了研究男女性格差异在投资决策中的具体表现,我们采取了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北京地区的证券投资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总计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6%,其中女性投资者247人,男性投资者231人。随后对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在证券投资领域有研究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进行深度访谈,结合他们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3.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所调查女性投资者的具体分析
3.1女投资者年龄结构
据统计(如图-1),女投资者平均年龄为33岁,并且女投资者年龄结构呈头大脚轻的椎体状,其中18-30岁(含30)占70.49%;30-50岁(含50)占14.75%;50-70岁(含70)占14.76%,由此说明18-30岁年轻女性更能够适应当今社会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态,将资金用于证券市场各种证券投资上以获得收益,相比较而言30-70岁的中老年女性对资金的使用方式较为保守,主要用于储蓄。这也体现出女性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3.2女投资者对投资知识掌握程度
如图2可知,女投资者对投资知识掌握程度主要分布在了解基本常识(49.18%)及具备一般专业知识(31.31%),极少的一部分女性(9.47%)是在不了解投资常识的基础上进行投资的,由此可知女性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前提就是掌握投资常识,具备足够的知识素养,足以见得女性对待事物慎重考虑的性格特征。表-1 体现了女投资者在对即将投资的证券产品进行分析时的依据,50.82%的女性都根据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16.39%根据专家意见来确定,而只有11.48%的女性根据朋友的推荐选择证券投资,这也说明女性在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底蕴以及对投资证券的谨慎态度。
3.3女投资者偏好的投资品种
由图--3可见,女性投资者已不再仅仅局限于风险小、收益低的证券类型,开始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进攻,说明女性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加。
男性与女性投资者对比分析
近几年,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投入工作与事业的趋势下,使得她们的理财与投资意识逐渐增强,实际表明,女性在证券投资方面,具有很多性格特征方面的先天优势,诸如喜欢稳中求胜、厌恶风险程度强烈的性格特点,使得她们在投资稳定模式的技巧方面略高于男性。
(1)投资经历分析
从数据统计来看,我们调查了男女性投资者的投资经历,并分别以饼图的形式统计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以很形象地看出,女性投资者中新开户的比例占52.46%,占据被调查者的一半以上,而投资经历在3年以上的比例则相对很少;但与此相比,男性投资者中则新开户的比例相对很少,仅为12.82%,大部分分散在投资经历相对丰富的区域。从以上数据中,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女性投资者的交易意识相对较弱,拥有较为薄弱的投资经历;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女性在近几年开始重视自己的理财投资意识,并逐渐加入到证券投资的行列中来。
(2)目前资产配置比较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男女对比图表(图-5)中显示:
在前两项全部为存款和主要为存款的配置方式中,女性的所占比例均大于男性,而资产配置为混合型和主要为股票基金的方式中,男性比例明显加重,尤其在股票和基金为主要的配置方式中,男性比例为25.64%,将近为女性比例的2倍。可以得出,女性在投资时更趋向于风险很小甚至无风险投资资产,可见女性属于保守型投资模式,在初涉投资项目时,表现得小心翼翼,选择稳定度大的项目;而男性更趋向于冒险型投资模式,一般倾向于收益比较大的项目,即使风险较大也会毅然选择。
同时,男性和女性在投资目的方面也大相径庭,比如问卷调查中的第8题,调查结果如图-6,可以看出男性普遍选择有风险,收益较高的投资,而女性重在保值。
(3)亏损承受能力比较
在研究男性和女性的亏损承受能力比较,我们小组成员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析,见下图:
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女性有52.46%选择承受亏损在10%以内,而能够承受30%以上亏损的仅有9.84%,而绝大部分男性可以承受20%以内的亏损,这个比例是女性的两倍之多。从比例的分析来看,通常情况下,女性在投资方面更加谨慎,只要亏损超出自己的预期范围,她们将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来阻止交易的进行,这为她们在投资过程中取得稳定的收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从以上数据以及图表所反映的女性投资心理状况中得出以下结论:近几年,尽管女性已经不断开始步入投资领域,尤其是青年女性的投资意识大大增强,但是在男女对比的情况下,女性在投资过程中有很多性格上的优势,比如说,谨小慎微,风险厌恶程度很大,使她们偏向于选择一些稳定型证券;此外,尽管有很多女性开始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向发展,但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对投资形势动荡的敏感程度依然十分显著,这使得女性属于稳定投资型人群,更适合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模式。
4. 结论与启示
4.1主要结论
4.1.1女性近几年开始越来越重视投资理财意识,并逐渐加入到证券投资的行列中来。在近几年国家经济形势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大部分女性都开始投入市场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女性的投资理财意识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强,处于20-30年龄段的女性比例越来越多,涉足金融领域的女性比例也越来越大。
4.1.2女性投资者所投资的大部分项目属风险稳定型,并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男性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明显高于女性,同时遭到风险打击的程度也相对增大。由统计结果显示,女性投资者厌恶风险的程度很高,同时对证券投资动荡十分敏感,因此她们更愿意选择债券、基金之类的稳定型证券。
4.1.3与男性相比,女性投资者对证券价格变化更为敏感;此外,女性投资者更加谨慎。根据调查表明,当一只股票跌到有价值时就买进,涨到被高估时就卖出,女性对股票市场的变化多端更加敏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2启示
4.2.1女性较男性有很强的投资潜力,应减少目前投资业对女性的歧视。对金融部门而言,应该摒弃对女性工作能力的偏见,善于挖掘女性的工作能力,创造适合女性晋升的良好环境,将女性金融从业者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③。同时,创造公平有序的环境,让女性在事业发展道路上有足够的参与竞争的机会。对社会而言,应该通过社会舆论倡导男女平等,维护女性合法的受教育权利,给予女性同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增加女性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4.2.2女性应该利用自身性格特点的优势,勇敢涉足投资行业。目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倾向于选择标准化、稳定化的职业,逃避变化多、创造力强的行业。然而,调查表明,女性相比男性有其自身在投资行业的发展潜力,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细腻、灵敏、直觉力强的潜力,加强其专业能力的学习,并敢于尝试,敢于投资,使其成为职业发展的优势。
4.2.3女性面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很强,可增加金融领域高端人才中女性比例。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应重视女性认真负责、细心等特点,充分认识女性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女性专业人员的录用比例,给予女性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注释:
①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②彭贺.金融心理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
③黄蕊,咸迪咏.我国女性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
参考文献:
[1]彭贺.金融心理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
[2] 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陈家女.股民的大众心理与逆向思维[N].现代经济信息,2010.
[4]余学斌,戢涛,张秀娟,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散户投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5]林毅.散户的自我定位和心理误区[N].上海证券报,2008-01-07.
[6]黄蕊,咸迪咏.我国女性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
[7]翁学东.投资心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何昊.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N].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詹丽芳,女,汉族,出生于1991年4月,山西省忻州市人,现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热衷于科研写作项目,现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曾多次获得奖学金以及各类活动奖项。
第二作者:
张隋新,女,1991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现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担任系生活部部长。
冷玥瑛,女, 1990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目前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任金融系编辑部部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