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47-02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基础上,继发相邻骨与软组织结构的退变,最终导致脊神经根的损伤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其发生率及程度随年龄增长而日益增多,并逐渐加重,40岁的人群更易患颈椎病,男女之比为1.4:1,以C5~C6,C6~C7两节最多见[1]。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占各类型颈椎病发病率的60%~70%,是最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2]。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增大,生活方式转变导致的长时间伏案,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使该病的发病率增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向,引起了社会关注,笔者近年来以牵引舒筋结合整脊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颈椎病的诊断,并且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3]。2组均依据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颈椎影像学资料(X线片、CT、MRI)确诊。
1.2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年龄在20~70岁间,自愿接受本疗法,治疗期间不进行其它影响疗效判定的治疗。
1.3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 其它原因导致的颈椎疾患,如颈椎骨折、脱位、椎体结核、椎体肿瘤等;3有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4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妊娠期的患者;5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接受治疗及如期随访者;6 重度骨质疏松症者。
1.4一般资料将在2011年7月~2013年1月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5 d,最长10 a。对照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6 d,最长9 a。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组采用牵引舒筋结合整脊疗法,对照组单纯行牵引舒筋治疗。
2.2舒筋治疗患者俯卧位,先用法,按揉法作用于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等处约3 min。再用一指禅推法分别作用于风府穴至大椎穴、天柱穴至颈根穴(大椎穴旁开一寸)约3 min。左侧卧位,用一指禅推法作用于风池穴至颈臂穴(缺盆穴内一寸)2 min,点按风府穴、风池穴、颈根穴、颈臂穴、肩井穴、肩外俞穴、天宗穴等穴位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右侧卧位手法同左侧。放射至拇指根麻木者,取同侧C5~6椎间隙,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3~5 min;放射至拇、食、中指及环指桡侧半指麻木者,取同侧C6~7椎间隙,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3~5 min;放射至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指着,取同侧C7~T1椎间隙,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3~5 min。平卧位,医者用食中指沿C7至C1向上点揉患者颈夹脊穴酸胀为度。
2.3整脊治疗颈部采用横突触诊检查时,可发现病变相应椎体滑脱、旋转、侧摆等错位改变,结合X片以印证,需要通过特定的正骨手法来纠正复位。方法如下:低头摇正法[4],用于C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侧头摇正法[4],用于C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侧卧摇肩法[4],用于C2~7、T1~2“旋转式错位”;侧卧推正法: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轴反张者有效[4]。每做完一次整脊后,需要用两手触诊来检验颈椎整复的效果。
2.4牵引治疗选用Q-7型颈椎牵引椅,患者取坐位用颈椎枕颌吊带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20%~40%,每次牵引10~20 min。
上述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3天,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2.5统计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原有疼痛、麻木等各种不适症状消失,颈部及肢体各屈伸肌群肌力及功能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工作和劳动。好转:原有疼痛、麻木等各种症状减轻,颈部及肢体功能较前改善。未愈:症状较治疗前无好转。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颈椎退变性疾患[5]。1952年Brain等首次将颈椎病分为脊髓型和神经根型两种。许多研究阐述了根性病变和髓性病变的本质特点[1]。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劳损、退变、外伤等因素导致的颈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破裂进而导致的向后外侧突出的髓核、增生或松动移位的后方小关节等使颈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而引起的以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6]。
非手术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使颈椎病患者的病情减轻或明显好转,在本病的早期阶段甚至可治愈,由于颈椎病的复杂性,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颈椎病在治疗上也有不同要求,各种疗法均有其应用范围,疗效差异较大。牵引和推拿疗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7]。牵引通过对颈部的制动与固定使颈部肌肉松弛,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和正常列线,有利于突出物的还纳,增大椎间孔容积,减轻局部创伤反应[8]。舒筋手法作为推拿手法的一种,其操作简单易学,推拿医师通过特定的手法将患者颈、肩、胸、背部的肌肉做较大幅度的被动活动,以达到行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局部血运的加快,利于局部渗出的炎性致痛物质代谢,减轻疼痛症状;另一方面还可使粘连的神经根得到部分松解,解除肌肉痉挛,可使患者感到舒适。整脊手法以“理筋,调曲,康复锻炼”治疗为原则。整脊医师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使患者处在特定的,而使欲被复位的某节脊椎处于活动度最大的位置上,通过特定的手法在特定的方向和用力点上施加瞬间爆发力,将处于旋转、侧移等异常位置的脊椎调整回原位,恢复椎体间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了颈椎的平衡状态。
脊柱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协调性,决定了脊柱轮廓应力对脊柱的稳定性[9]。在脊柱轮廓应力的外四维中,以肌肉韧带的第一杠杆为动力和支撑力。因此整脊需要先理筋。另一方面,脊柱的不平衡,除外伤的外来暴力以及骨病自身破坏以外,常见的劳损病,均起源于肌肉韧带损伤而致轮廓应力不平衡后继发。所以,在治疗脊柱劳损病中,理筋为首要治疗大法。椎曲决定了椎间孔脊椎管的形态,也决定了脊神经及脊髓的自我定位。因此,脊柱劳损病几乎所有病理改变均为椎曲改变。所以,整脊治疗是以调整和恢复椎曲为主要目的。由此可见颈椎病的治疗需要筋骨并重,舒筋、整脊应有机结合,使颈椎达到应有的内外平衡。通过临床疗效对比发现,牵引舒筋结合整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并优于单纯牵引舒筋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清宇.临床骨科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48.
[2]李争鸣.颈肩背功能训练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J].广西医学,2008,30(10):1572~1573.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95:87.
[5]海涌.脊柱外科治疗原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56~257.
[6]陈燕坤.针刺加牵引治疗颈椎病120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4):36.
[7]熊爱民.牵引下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63.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Method] Take bonesetting and traction.[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3%, the cure effect was much raised. [Conclusion] Bonesetting and traction in combination has good cure effect on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with short course, safe.
Key words: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bonesetting; traction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导致脊髓或支配脊髓血管受压而出现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1]。自2000年来,笔者治疗观察了56例脊髓型颈椎病,发现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6例患者均依据《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性25例占44.64%,女性31例占55.36%;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5年,其中2年之内占80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正骨推拿加牵引治疗
(1)放松手法:患者仰睡,术者立床头,双手在其颈后外侧作四指揉法5min。(2)正骨手法: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也可用牵引下推正,约3min。(3)强壮手法:提拿双肩部斜方肌、冈上肌,点穴:风池、肩井、肩隅、肩贞、曲池、合谷,约7min。(4)痛区手法:按摩四肢,约3min。周一至周五,正骨推拿手法,1次/d,每次20min,周六周日休息。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5)牵引:取卧位床边牵引4次/d,总定量时间15~20min,其中持续牵引时间10~15min,3次/d。间歇牵引时间15min,在间歇牵引时,间歇时间为30~60s,反复5次。持续牵引力相当于体重的15% ~20%。间歇牵引力为体重的10%。因个体差异大,颈肌的发育程度不同,牵引力也因人而异可从小量开始,如5kg开始逐渐加大重量,直到病人感到舒适为止。牵引角度主要根据发病部位而定,因为牵引角度不同,最大应力作用位置不同[2]。
2.2 对照组运用《推拿学》俞大方教授的常规推拿手法加卧位牵引,1次/d,每次18min,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行走正常,肌力恢复4级以上;显效:原有症状大部份消失,行走可,肌力在原有基础上上升1~2级,肌肉稍松弛无萎缩,无纤颤,椎体束征(±);好转:原有症状体征减轻,行走尚可;未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略)]
4 体会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和其周围组织退变致颈髓受压而引起,是发生在椎管内较为严重的疾病,虽然学术界一致认为脊髓型颈椎病应尽快手术治疗,以免脊髓神经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出现,但同时也提出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应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前提下进行,且手术远期疗效并不确定。[4]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更加清楚了,在诊断上因其不常见,且症状复杂稍有困难,CT和MRI扫描,对诊断脊髓型颈椎病至关重要,并可同时排除与其相关的颅脑病变、颈椎损伤和内脏器质性病变给予确认。辨证正确,才能施治有效。
此型颈椎病的病因,中医多认为属风、寒、湿、劳、疲引起,西医认为除颈外伤外是长期不正确用颈和骨及骨关节退变所致。尤其是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此型病人的增加,应注意防护。推拿手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以其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日益受到广大医患的欢迎。推拿手法治疗脊位型颈椎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舒筋通络,活血散寮,整复错缝三个方面。采用正骨复位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可以纠正小关节错位,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缓解突出物的神经压迫,可消除肿胀、分解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增强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使脊髓受压逐渐恢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卧位牵引有利于后纵韧带和纤维环后部紧张及黄韧带的舒展,对髓核产生推力,并可使椎间产生负压吸引,有利于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硬膜囊和脊髓的压迫,使颈脊髓因受挤压而产生的缺血变性得到改善。但推拿时,手法宜轻巧平稳,禁忌暴力及过伸过屈动作,旋转手法及扳法应慎用。因为颈过屈时脊髓被拉长、绷紧,紧贴椎管前壁,易受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突出椎间盘的刺激和压迫;过伸时脊髓缩短变粗[5],脊髓同样易受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皱折的刺激和压迫,运用旋转手法只会加重关节面磨损,使突出物更易刺激椎动脉、神经根或脊髓[6]。
在临床中,若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无效或加重,或就诊时已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体征者,建议早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利杰.脊髓型颈椎病病病机制研究的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4(2):167168.
[2]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713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12-2
颈椎病定义:由颈椎骨关节病变或(和)颈椎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各种病症,称之为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则逐渐趋于年轻化。近年来笔者采用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均为我科门诊2007~2009年的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以32~55岁居多;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以6~36个月居多。均有颈部慢性劳损史;症状:颈部活动受限45例,颈肩、臂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42例,眩晕、偏头痛12例,耳鸣5例。体征:出现颈椎横突左右旋转偏歪50例,横突隆起处压痛46例,颈肌僵硬52例,压顶试验阳性28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24例,旋颈试验阳性11例。均行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张口位及前屈后伸功能位x线摄片:颈椎曲度变直25例,反弓18例,成角10例,节段性不稳定20例,椎体双边或双突影50例,寰齿间距不对称8例,间隙变窄40例,椎间孔狭窄或变型23例,钩椎关节增生或移位32例,项韧带钙化1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下简称《标准》及92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规定的诊断分型标准》。
1.3分组
62例采用单盲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脊柱微调手法并牵引。
2.1.1牵引方法采用上海医疗器械厂的JQY―1颈椎牵引椅,每天1次,每次30min,10次为一个疗程。牵引的角度根据X片来确定,在0~30°之间调整,病变部位越高牵引角度越小。生理曲度变直采取中立位或者后仰角度,生理曲度过大采取前屈位牵引,同时应以患者的舒适度来调整。牵引重量一般是自身体重的10%左右,治疗过程均先牵引后作脊柱微调。
2.1.2脊柱微调手法先施以常规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一般范围以患椎为中心,包括其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沿椎旁以线或片进行揉捏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用按法或震法,重点处亦可用掌根、掌缘或前臂揉或滚法,手法要柔和、轻松。放松后根据X线资料及患者体征,按不同的错位类型、部位、方向施以脊柱微调手法[2]:①仰头摇正法:用于枕寰、寰枢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2~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患者放松头部后,将头转达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见关节复位时探险“咯得”声。②低头摇正法: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术者一手轻拿后头,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3次。③侧头摇正法:用于C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部,另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下方,将头抬起作侧屈并转动摇正(动作如低头摇正法)。④侧向搬按法:用于C2~6侧弯侧摆式错位(钩椎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头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向隆起处(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上而下逐步按压),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先牵引并渐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向患侧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手同时作一搬、按、牵联合“闪动力”,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多可成功。⑤侧卧推正法: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曲反弓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二指夹持其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有滑脱错位者,推正时双手加力将头向上牵引,复位效果更好。
2.2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并牵引。牵引方法、时间、疗程同治疗组。牵引后用电脑中频在局部作物理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3疗效标准[1]治愈:颈背部疼痛消失,肌肉放松,活动正常;好转:颈背部疼痛消失,偶有轻微疼痛,肌肉放松,活动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3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Ridit分析,将两组的总数作为标准组,分别计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Ridit值,再检验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均Ridit值为0.36,对照组的平均Ridit值为0.6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4.45,P
表1 治疗结果[n(%)]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17 11 2 93
对照组 32 6 10 16 50
4讨论
根据脊柱生物力学原理可知:正常人的颈椎稳定性由两方面组成,①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②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平衡。静力学平衡和动力学平衡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任何一个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引起生物力学失衡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单纯的牵引方法虽能增大椎间隙,减少颈椎增生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能减轻肌肉痉挛,减少神经刺激,改善颈椎间各小关节的功能,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但无法纠正颈椎旋转性错位,对寰枢关节错位反而会加重椎动脉的牵张,引起头晕加重。脊柱微调手法以错位的颈椎为中心,以棘突或关节突为着力点,相邻两椎产生错动,杠杆力矩短,易于调整控制,手法轻巧,患者无疼痛感。在整复颈椎错位的同时,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的有效空间,改善椎管内外的高压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从而达到改善颈椎静力平衡[4]。笔者在施行脊柱微调手法前先施以常规放松手法放松颈椎周边组织,从而达到改善颈椎动力平衡,为微调手法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因手法讲究适度,不超关节活动,故不会意外损伤颈椎。通过观察发现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龙臣花.脊椎病及脊椎相关疾病中西结合诊疗教程,2002:59-62.
[3] 李义凯.脊柱推拿的临床与基础[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R826.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82-01
颈椎病是骨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间盘变性引起,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并放射到头枕部,或是上肢,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双下肢痉挛[1]。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所以本文对牵引结合小针刀治疗颈椎病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救治的颈椎病患者86例。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8±8.26)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3±5.24)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3例。其中,神经根型34例,颈型13例,交感神经型16例,椎动脉型19例,混合型4例。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牵引及小针刀治疗。牵引治疗采用坐位,首先让患者端坐,颈部稍向前屈,利用枕颌带将头部固定。牵引的重量按患者体重1/12-1/7确定,时间为20-40分钟,1次/天,14次/疗程。在进行小针刀治疗前,均新行枕颌带牵引。根据治疗的部位,患者可取侧卧位、坐位、或俯卧位。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医生带无菌手套操作,一手捏针柄,一手扶持针体,刀刃的方向应和波纹平行,经由定位点刺入皮肤。进针深度由具体的部位决定,分别到达关节囊、肌肉、骨面等。沿肌纤维或骨面走行方向,先进行纵向切割,然后再横向剥离。治疗后,让患者平卧休息半小时,两次/疗程,每周/次。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理疗和推拿按摩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症状等情况实施推拿按摩。1天/次,每次20分钟左右,10次/疗程。在推拿按摩结束后,进行理疗,采用TDP等照颈部约为20分钟,1天/次,10次/疗程。
1.3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均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明显,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不影响正常生活;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治疗前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2]。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据相关的资料显示,颈椎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3]。除年龄外,导致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劳损,局部韧带、肌肉和关节炎长期损伤。可引发局部的出血水肿,产生炎症的改变,在患部逐步的出现炎症机化,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血管和神经。外伤是引发颈椎病的直接因素,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受外伤前,便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致使颈椎处于高危状态,外伤将会直接诱发颈椎病症状发生。另外,不良的姿势也是导致脊椎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躺在床上看书,喜欢高枕,剧烈旋转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等,这类不良姿势使颈部的肌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很容易发生损伤。
目前,应用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在临床中被广泛采用,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也因此而成为颈椎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患者通过牵引治疗,可使椎间隙增大,利于椎间盘的复位,周围软组织的痉挛也能得到缓解,对神经、血管受到的刺激和压迫的解除具有促进作用。小针刀是在中医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外科手术原理,并将针刀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新兴学科。利用针刀治疗,能够有效消除肌痉挛、肌紧张,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代谢,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小针刀治疗是准手术,属于侵入性的治疗。因为颈部的生理位置极为重要,血管神经丰富,所以手术操作的危险较大,应先做好准备,并无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
综上所述,应用牵引结合小针刀治疗颈椎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并且简单、方便,技术容易掌握,风险小,疗效显著,应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该型的患者常表现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如头晕、耳鸣、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对该型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口服对症药物等措施,我院从2000―2009年采用卧式颈椎牵引,配合颈椎按摩及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最短者3年,最长者15年,平均9.1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组(观察组)50例、卧牵组(对照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颈椎CT和X线确诊。
1.2方法
1.2.1综合组治疗方法包括卧式颈椎牵引、颈椎按摩、颈部应用电脑中频电疗仪。①卧式颈椎牵引:采用沈阳蜡疗机械厂制造的VQC-Ⅰ型颈椎牵引床,用颌枕布带行颈椎牵引,为仰卧位,牵引角度可调,病变在颈椎上段用小角度牵引,在颈椎下段用较大角度,结合病情适当调整牵引角度,牵引重量在6.5~8.5kg范围内,依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加量,20min/次,2次/d。②颈椎按摩:选择颈椎前屈30°,以此为中点,做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运动,同时采用颈椎压痛点穴位按摩并做颈后肌群放松疗法,40min/次,1次/d。③电脑中频法:采用北京翔云电子设备厂K8832-T电脑中频电疗仪,选用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机1号处方(治疗腰痛,颈椎病),采用4cm×6cm铅板电极一对,固定法,一极置于患椎部位,另一极置于患侧肩背部,电极下衬一层湿绒布垫,治疗剂量为耐受量,20min/次,1次/d。④综合组经上述治疗14d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3d,共两个疗程。
1.2.2卧牵组其治疗方法采用卧式牵引,时间、刺激程度均与综合组卧式牵引法相同。
1.3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疗效用百分比,组间有效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近期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改善或恢复正常、颈部活动自如;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体征消失、影像学改善、颈部仍有不适;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和影像学均无改善。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整脊手法结合超大重量牵引治疗颈型和神经根颈椎病,能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调整紊乱的钩椎关节关系,疗效满意。
关键词:整脊手法 超大重量牵引 颈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7-02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现发病年龄年轻化、发病人群多元化的趋势。临床上多以颈型和神经根型较常见。患者大多表现为颈项部僵硬,肩背酸胀沉滞,或上肢放射性酸麻疼痛,甚至出现手指麻木等症状。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对门诊的颈型和神经根颈椎病患者采取整脊手法结合超大重量牵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①颈型:颈项部及肩胛部僵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有相应的压痛点,压颈试验呈阳性。X线表现:颈椎病变节段的生理弧度有相应改变。②神经根型:颈部僵硬、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受压神经根节段支配的皮肤区域感觉减退甚至消失,患侧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颈后伸运动时症状加重。压颈试验及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1.2 排除标准。排除中度及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排除孕妇、出血性倾向、皮肤破损患者;排除恶性肿瘤、牵引区骨折、结核、骨桥形成患者;排除年龄过大而体力无法承受、高血压和严重心脏病患者。
1.3 病例选择。所选取的86例患者均为门诊收治的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分型方面比较,经X2检验,年龄、病程经t检验,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颈椎颌枕牵引法,使颈椎保持轻度前屈15°~25°,牵引重量为自身体重的15%~20%,7~12Kg,牵引30min,1次/d。
2.2 治疗组采取正骨整脊手法治疗:①舒筋手法:患者取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的侧后方,拿揉、弹拨、按揉、点按颈肩部俞穴,5-10分钟左右;②整脊治疗: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取正坐位,头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医生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一手掌心对准下颌部,五指捏拿下颌骨,将患者头部向患侧斜上方牵提,使颈部向健侧弯屈并向前旋转至拇指有棘突移位感为止,这时右手突发力向患侧斜上方牵提,同时左手拇指向对侧及颈部前方挤压患椎棘突,可听及弹响声,同时拇指下有棘突滑动感。此法适用于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反张,伴有小关节紊乱者;结合超大重量颈椎牵引,牵引重量为自身体重的25%~30%,12~20Kg以上,牵引15min。
整脊手法结合超大重量牵引治疗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两组共治疗3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2.3 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颈型、神经根型多见。多是因年龄或长期慢性劳损等原因导致颈部肌肉僵硬、痉挛,椎间盘退变,韧带及关节囊松弛,颈椎小关节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或血管而出现水肿、炎症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颈椎牵引的作用有:①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平衡,增大椎间隙,调整嵌顿的小关节滑囊;②缓解因椎间隙和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或小关节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受压,促使拉长、迂曲的椎动脉变直,增加有效血流量;③缓冲椎间盘组织周缘的压力,有利于突出物回纳复位等[1]。从生物学观点来看,颈椎牵引就是给脊柱加载(施加应力),使其发生应变(相对伸长),拉开椎体间距离,以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血管和肌肉间的关系[1]。由于实际颈椎牵引的力量可受、头颈部的重量、应用的牵引方法、牵引时摩擦力的大小和牵引装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颈椎牵引究竟该用多大力量,各家看法不一。文献报道有的高达14.6Kg,有的仅为4.5Kg。我中心骨伤科采用超大重量颈椎牵引,在快速、超大重量的持续牵引力的作用下增宽椎间隙和椎间孔,利用椎体间的负压对突出的椎间盘产生吸纳的作用,从而减轻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回复迂曲的椎动脉。同时能促进紊乱的椎间关节复位,使颈椎生物力学得以重建,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但牵引同时也应注意因人而异,初次牵引重量及每次增加量以患者承受程度为标准,不可急于求成。
【Abstract】cervical disease is a worldwide middle age, common disease. Peopl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a continuou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l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history of more than a century, but China has its research late date (20th century, 70 years later) to the entire medical profession is concerned, is still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disease is the mainstream, speaking of cervical ill always think of neck pain, many people have neck and shoulder-arm pain is confirmed or denied as the main basis of cervical disease, and the heavy-duty and special types of cervical disease misdiagnosed as other diseases are currently the main trend.
1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1与冠心病的关系早在1929年就有报道,颈椎病引起心前区疼痛,呈现类似心绞痛样症状。以后,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颈椎病可引起伪心绞痛,或称为颈椎病性类冠心病综合征(又称颈源性心绞痛)。近20年来,发现颈椎病不仅可引起心前区疼痛,而且常与冠心病同时存在。因此,对于颈椎病是否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二者发病年龄相似,某些症状及体征也相似,故临床上极易相互误诊,但将颈椎病误诊为冠心病是主要趋势[1]。李起鸿等曾有一组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颈椎病性类冠心病综合征30例报道,其中在两个月内有12例被连续误诊[2],并经统计占颈椎病的13%,可见本征并不少见,而且误诊率甚高。魏征等[3]通过家兔实验,人工造成胸椎1~5错位,压迫/刺激或牵扯神经根,可引起根内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影响而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低平或双相以及心律失常等异常心电图改变,经解除人工损伤后,心电图则恢复正常。同时,他们单纯用治脊疗法共治疗冠心病81例,显效48例,改善32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59.26%,有效率98.77%,均说明了脊椎病与冠心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传红[4]对204例颈椎病心电图分析表明,其中109例有心电图异常,占53.4%,并证明随着颈椎病治疗的好转,86.5%的心电图表现好转或正常。说明了颈椎病与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颈椎病合并心脏损害确为常见,但与颈椎病的分型无关。特别是颈椎病和冠心病合并存在尤为明显(常见为心绞痛样发作及心电图ST-T改变等),虽然两者的发病年龄相近,但不应认为是单纯的巧合,因为从解剖生理学和病理机制方面分析,两者有着内在联系。临床上,不少病例并无明显动脉硬化征象,而心电图却有明显缺血改变,颈椎病很可能就是这部分病例发生心脏损害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有冠心病的患者,颈椎病对心绞痛发作有“附加的启动机制作用或激发作用”。
1.2与心律失常的关系颈椎病可引起心律失常,于1980年已由潘之清提出[5]。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与对颈椎病的深入研究及临床观察,这一理论被广泛证实并得到肯定。但在临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时,常忽略颈椎病引起心律失常这一重要原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律的冲动起源异常,心率、节律及冲动的传导等任何一项的异常。早在1972年,总医院脊椎病科研组为2例3、4胸椎棘突偏歪,并有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患者经推拿正骨后,早搏消失。以后共治疗类似患者138例,显效82例,改善53例,无效3例,显效率59.42%,有效率97.83%。马修云等报道2例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的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后经进一步追问病史及查体,发现了与颈椎病有关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经按颈椎病系统治疗后,心律恢复正常。最后诊断为颈椎病致窦性心动过缓。陈志等报道2例频发性房性早搏,经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按颈椎病治疗后早搏消失,而且疗效稳定。
颈椎病所致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或室性早搏、房颤、房扑、房室传导障碍、束枝传导阻滞等。这一临床观察结果已经动物实验证实。
颈椎病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为支配心脏的心上、心中及心下神经分别由颈上、颈中及颈下三个颈交感神经节发出,当颈椎病时,由于神经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而改变了正常功能状态,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有人发现:上位颈椎(C1~C3)错位,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C4~C6错位易发生心动过缓;C7~T2错位发生房颤;T3~T5错位易发生室早、房早及房室传导阻滞。
由上可见,颈椎病确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临床上分析心律失常原因时,要考虑颈椎病这一病因,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者,应详细追问病史,并做有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1.3与血压异常的关系 李学江等曾对718例年龄为65岁以上的住院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调查,其中高血压组307例,有颈椎病者112例,患病率为36.46%;冠心病组287例,有颈椎病者110例,患病率38.05%;对照组244例,有颈椎病者66例,患病率为27.05%。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颈椎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2.1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原因多种多样,由颈椎病引起者称为颈源性VBI,是VBI的常见重要原因之一,但往往却被临床医师忽略而误诊。据研究,50岁以上者眩晕发作,VBI是最主要原因,而且50%以上与颈椎源性病因有关。因此认为,颈椎病是引起中老年人VBI的最常见重要原因之一。
2.2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1889年Peabody首先对因脑内血流量的不足而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称为“脑血管痉挛”。由于Fisher、Russell及Pikering分别于1959、1961和1963年对微栓子学说的进一步证实,其诊断名称则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所替代,并沿用至今。
2.3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既然颈椎病可致VBI及椎基底动脉TIA,那么,从理论上讲也可促发或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福建省干部疗养院陈础[10]等,对收治的433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合并脑卒中者44例,占10%。同时对他们所收治的133例中风患者进行分析,有颈椎病者44例,占33%,这44例中脑梗死38例,脑出血6例,说明了颈椎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他们对其中6例脑梗死患者在进行项背温热治疗前后做了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治疗后脑血流图明显好转,这也证实了颈椎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渊源关系。
大量的科学信息表明,现对颈椎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近几年的国际性研究成果证实:颈椎病是血压异常的原因之一,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全身数十种疾病的原因之一,是多病之源。由于颈椎病是涉及多学科的常见病,即跨学科的“边缘性疾病”,而且近年来发现在青少年中发病率并不低,并呈上升趋势,故需要多学科的临床医师对其进一步强化认识,并积极开展对颈椎病的全面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贤英.在校大学生颈椎病抽样调查分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11):1203.[2]李起鸿.颈椎病性类冠心综合征.中华医学杂志,2006,60(7):393.
【摘要】目的:探讨青壮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及脑TCD(脑动脉血流图)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4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壮年患者的影像学及脑TCD表现。结果:发现其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100%),脑TCD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辅助诊断价值。结论:颈椎非骨软骨性改变中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壮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笔者认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患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颈椎病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今年工作中发现年轻颈椎病患者增多,其他文献亦有报道,其影像学改变与中老年颈椎间盘变性引起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关键词】青壮年;颈椎病;影像学;脑TCD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至2005年1~5月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40岁以下患者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21岁,平均30岁。
1.2 方法:收集其平片、脑TCD资料,并按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分别制成表格并填写进行分析。
2 结果
82例青壮年患者,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平片表现统计结果如下,生理曲度异常82例(100%),其中包括颈椎曲度变直56例,反弯曲14例,侧弯12例,一般侧弯均同时伴有侧位颈椎曲度的改变,椎体前或后缘骨刺形成8例(9.8%)椎间孔狭窄5例(6.5%)。67例脑TCD有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 讨论
一般认为,颈椎病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颈椎间盘退变通常在30岁以后才开始[1],所以颈椎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而30岁以下年轻人患颈椎病者则较少见。但近年来笔者发现青壮年颈椎病并不少见,且有增加的趋势,和所见报道相同。颈椎病临床症状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食管压迫型、混合型。本组病例仅可看见颈型53例,神经根型18例,椎动脉型10例,其中包括混合型12例。
中老年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椎间隙变窄,椎体唇样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等。本组病例中偶有8例看见单个椎体后缘稍尖,其余未见骨质改变,4例椎间隙稍显狭窄。
3.1 青年颈椎病的病因
3.1.1 发育因素:有人认为青年人颈椎细长,再加上颈部韧带和颈肌薄弱可能是颈椎病早发的因素之一[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可能是青壮年颈椎病又一发病因素[3]。表明发育性因素是青年颈椎病的重要病因。应该指出,发育性因素仅是成年人发生颈椎病的一种病因基础,当加入其他病因时,容易发生颈肌损伤、颈椎失稳、挤压神经根、刺激椎动脉引发临床症状。
3.1.2 损伤因素:本组9例患者有过颈部损伤,笔者对部分患者职业生活习惯进行了简单询问,2/3以上的人长期从事低头工作,看书、写作或电脑操作等时间长,这些因素易致颈肌慢性劳损,使韧带和关节囊松弛,椎间盘突出、生理曲度异常等压迫刺激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进而导致颈椎病。
3.1.3 感染:有报道感染因素在颈椎病的发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4],如感冒和发热引起的免疫反映和毒素的化学性刺激及眼部的急性炎症,可引起颈肌紧张、颈部血管痉挛。阻滞充血水肿、脊神经或脊髓循环紊乱。但本组未见到类似病例。
3.2 影像学特点:青壮年的颈椎四位平片,表现分为非骨软骨性和骨软骨性改变。老年性颈椎病其颈椎四位平片改变多以椎间隙和椎间孔狭窄及各颈椎椎体骨刺形成等退行性改变为主,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在本组病例中达100%,可见青壮年颈椎病患者不同于中老年人颈椎病的X线征象特点,说明颈椎曲度的异常可能是颈椎病早期的重要影像学征象之一。因此,提高对此征象的认识,可以早期对颈椎病予以诊断,正确的治疗和预防,减少本病对人类的困扰,脑TCD是平片检查的补充,对颈椎曲度异常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因此,在基层医院可以作为除颈椎平片之外的辅助诊断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克勤,张之虎.颈椎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6~64
关键词 亚健康 大学生 颈椎病 保健体操 研制
一、亚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0年-2016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亚健康概念”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信息32784条。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提出亚健康是一种人体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从大量研究者的文献中得出,目前,亚健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仅限于我国学术界,“Sub-health”还没得到世界的认可,国内亚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医学范围,亚健康是属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而通过查阅国外文献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对“亚健康”研究很少,美国研究者将这种状态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诊断标准。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对亚健康状态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亚健康”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其主要研究内容仍以CFS为主。
二、大学生颈椎病病因病理
唐汉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颈椎病病因多由于长期伏案学习或长时间使用电脑,加上姿势不正确,枕头过高过低等,屈颈过度,日积月累,使颈椎的关节囊、椎间韧带松弛,颈部肌肉张力改变,颈椎的动静力平衡失调,削弱了对颈椎的支撑与保护作用,颈椎因此而逐渐出现生理弧度的改变,进而引起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改变,即颈椎生理弧度改变一生物力学综合性失衡的恶性循环。张先发等曾发现我国高中学生中,坐姿合标准者占学生总数的46.8%,其他大部分为近距离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导致出现颈肩部的不适,甚至最终出现颈椎曲度的改变。周万勇等通过对60例颈部不适青少年患者颈部X线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颈椎曲度轻到中度异常,且患者临床症状随曲度异常的加大而加重。张先发川等通过对10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分析,发现52%的患者有颈椎曲度改变,其中以生理曲度变直最为多见,不连续及后突次之,但与椎管无明显联系。
三、大学生颈椎病的保守治疗
由于大学生颈椎病多为功能性病变,故其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目前,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主要有中药治疗、推拿疗法、针灸治疗、理疗、保健体操等。其中,保健体操具有简便易行且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特点,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其他疗法不具备的优势。孙海燕等采用“颈椎病前期调查表”及“颈部功能评价表”调查1252例18-40岁不同行业健康人群颈部健康状况,并将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用自行研发的颈部保健操对试验组进行干预,对持续推广应用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颈椎病发病呈不断上升且有低龄化倾向,在校大学生颈椎功能减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为不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进行颈部保健操锻炼对改善颈椎局部症状效果明显。张茂狮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对240例患者进行研究表明运用保健操后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明显。
四、总结
亚健康的定义还不十分明确,CFS与亚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诊断标准也有待完善,大学生颈椎病与亚健康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关,从亚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学生颈椎病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从上述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保健体操对疾病及康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坚持进行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然而,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进行锻炼却很少提及。在创编的保健体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体操没有对练习规格进行详细说明,练习的动作也不是很全面,动作相对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动作名称偏向专业术语化,动作要领不够详细。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能长期坚持练习和出现错误练习,从而影响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舒娜,张柔华,努尔夏提・尼加提,王晓东.高校学生颈椎病康复治疗与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21-22.
[2] 强刚,刘茜,潘道友,李涛,王小琴.大学生颈椎健康状况调查与颈椎病的防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03:222-224.
颈椎病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因大致可分为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损伤、颈椎先天椎管狭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其分型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章研究对象主要是颈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部酸胀疼痛,活动受限,棘突旁压痛为主。致病因素多为长期连续伏案工作,现代社会部分人群也可因长期不正确使用电脑而发病。本文主要论述电脑显示器高度和颈椎病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中医大二院康复科门诊病例。患者经筛查均为25-35岁年轻患者60例,且日常生活工作伏案或电脑使用时间较长(四小时以上),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治疗期间不减少工作时间升高显示器组)和对照组(不减少工作时间不升高显示器组)
1.2 诊断标准患者就诊时均以主诉: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加大后疼痛加重或伴有后枕部头痛、头晕,或伴有肩臂痛。体征:椎旁压痛,向一个方向被动活动,疼痛加重,项部局部肌群肌张力高不伴压颈试验阳性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四位片示椎间孔轻度增生,或有颈椎曲度轻度改变。
2 治疗方法
2.1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颈椎推拿、药物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等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对症施治,治疗期间正常工作,使用电脑显示器高度因人以及桌椅上下间距而异升高20cm--35cm,(端坐位双目水平直视与显示器水平中线在一条直线上),观察临床治愈的速度,且临床治愈后仍然沿用此法,观察3个月(针灸医师均为同一人,按摩医师为同一人)
患者给予针灸,颈椎推拿,药物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等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对症施治,治疗期间正常工作,观察临床治愈速度,愈后继续观察3个月
3 治疗效果及评价
3.1患者以去除主诉症状,体征检查无异常为临床治愈。复发标准以再次出现主诉症状为主
3.2治疗结果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注:两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
4讨论
[中图分类号] R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011-03
颈椎病(cervial spondylosis)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如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食管、交感神经等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1],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30岁以下特别是青少年则少见。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低龄化,据沈尔安报道[2],我国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就已高达10%甚至更高。由于颈椎病一般病程较长,易反复发病,且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常常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尤其对正处于身心健康发育期的青少年影响更大。因此,青少年罹患颈椎病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现就有关青少年颈椎病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如下:
1 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学习压力的加大,许多青少年也逐渐出现类似颈椎病的头、颈、肩、臂部等各种临床症候群,以往常以“项背综合征”、“电脑综合征”、“青少年颈部软组织劳损”等不同名称命名。1994年,张先发等[3]首先在四川省丰都中医骨外科学术会上将其命名为“青少年颈椎病”。关于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的研究报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观点和学说:
1.1 先天或发育性因素
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是维系躯体平衡的重要支柱。颈曲的出现对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脊髓和大脑受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而颈椎骨骼较小,上面不仅要承担较大体积和重量的头颅,而且还要承担伸屈、旋转、侧屈等较大幅度的运动,因而在力学上形成了较为不稳定的骨骼结构,在生理状态下,它必须借助坚强的颈椎骨骼和软组织才得以保持平衡,维护颈曲的正常生理功能。王以进等[4]研究认为,维持人体正常颈椎生理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两大部分:①内源性平衡,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的韧带结构,为静力平衡;②外源性平衡,主要为颈部肌肉的调节与控制,是脊柱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平衡。其中任何环节遭受破坏均可能引起颈椎稳定性的改变。青少年长期低头伏案学习、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玩电脑、看电视、长期不良的睡眠姿势和颈部不协调活动等,其颈椎并非仅仅单纯的处于前屈状态,还往往伴有颈椎的侧弯、旋转等,这种复合状态会使颈椎局部所受应力位移明显增加,从而危及和破坏颈椎的动静力学平衡,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同时由于颈椎椎管呈三角形,左右横径较大而前后径较小,加上颈段脊髓呈椭圆形膨大,这种解剖形态上的差异使颈椎存在先天性或发育性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形成、后纵韧带骨化以及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等时易使颈髓受到刺激和压迫。裴仁和[5]对50例30岁以下颈椎病患者研究发现,30岁以下的人其颈椎较细长、颈部韧带和颈肌较薄弱,这可能是导致颈椎病早发的因素之一,而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其他类型颈椎发育性改变如异形椎并存椎管狭窄、颈椎失稳、骨质增生或椎间隙狭窄等时,在上述生理功能和解剖形态特点的基础上加入其他致病原因如外伤时,亦是30岁以下颈椎病患者的重要病因。
1.2 颈椎间盘退变理论
椎间盘是由髓核、纤维环和上下软骨板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解剖单位,起着吸收震荡、应力传导、维持平衡的作用。颈椎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活动度最大,故颈椎间盘发生退变较早。椎间盘发生退变时,髓核脱水、弹性降低,引起椎间隙高度降低,椎节不稳、减弱或不能缓冲应力;纤维环纤维和基质变性,使纤维组织排列紊乱,纤维变细,容易断裂。软骨板发生变性时,其作为髓核和纤维环进行体液营养物质交换的半透明膜功能减弱,导致纤维环和髓核失去滋养,变性加快。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退变使椎间盘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破坏颈椎的应力平衡,导致邻近的椎体、关节突、钩椎关节、韧带发生改变,引起颈椎各结构不能维持其正常关系,导致颈椎退行性不稳。因此,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颈椎病发病的最初病理改变。青少年长时间操作电脑、玩游戏,长时间低头伏案学习和工作,长时间看电视等保持不正确的姿势,很容易使颈椎产生劳损,进而使尚未退变或仅处于退变早期的青少年颈椎间盘和颈椎关节软骨提早发生变性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3 慢性劳损理论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的各种超限活动多引起的损伤,但明显有别于意外伤,是一种长期超限负荷[6]。正常人颈椎稳定性是由颈部的内源性平衡和外源性平衡维持的,当这种平衡状态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后,就会引起生物力学的失衡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汤珊珊等[7]分析认为以下几方面因素是青少年颈椎出现慢性损伤而导致颈椎病发生的重要病因。
1.3.1 坐姿不当当青少年长时间操作电脑、玩游戏,长时间低头伏案学习、工作,长时间看电视等时,其坐姿往往长时间处于同一个姿势,这就容易使肩膀以上部位长期保持于一个不正常的位置,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久而久之,颈肩部就会出现僵硬酸胀,颈部变硬,关节、韧带、椎间盘因此遭受长期的负荷,颈椎间盘内部压力就会增高,颈部肌肉就会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从而使颈椎进一步损伤,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3.2 睡眠状态不正确青少年如长时间头歪向一侧俯卧睡觉,就会使颈项部肌肉和韧带长时间处于扭曲状态,枕头高度不符合要求或不用枕头睡觉,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枕头的不合适很容易造成落枕,反复落枕往往是颈椎病的先兆。
1.3.3 体育锻炼不足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骨骼、肌肉的生长尚未完全定型,当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操作电脑、玩游戏,长时间低头伏案学习、工作,长时间看电视等时,户外活动就会明显减少,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很容易使青少年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出现松弛和劳损,从而影响到颈椎的稳定性,使颈部出现僵硬和酸痛,严重时可导致头昏、上肢麻木、肩背痛等颈椎病症状。
1.4 生物力学理论
颈椎的生理曲度是由椎体的前缘或后缘连接而成,为连续和谐的曲线,是人类站立后为适应脊柱的四维平衡而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常的颈曲决定了颈椎的生理功能,是反映颈椎平衡的重要指标。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最早地反映脊髓、神经根、血管、交感神经等受损伤或受刺激的改变,应视为维持颈椎稳定的各种因素失去正常平衡的结果。青少年如长期坐姿不良、伏案学习等使颈椎长期固定于某一个位置,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各肌群长时间处于失平衡状态,就会引起肌肉防御性痉挛,使颈椎呈扭曲状态。这种肌群疲劳性损伤是可逆性的、功能性的,但如不及时纠正治疗,由于应力作用的长期影响,颈椎生物力学就会发生改变,以至于关节突和钩椎等关节遭受较大的应力和剪力损伤,解剖结构关系失常,就会引起骨的生长和形态学的变化,最后发生节段性退变[8]。张先发等[9]研究发现,当青少年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维持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平衡即遭到破坏而趋向于一个新的平衡,继而就会出现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改变,从而导致椎间盘各部受力不均、位置发生变化,椎间隙呈前宽后窄、前窄后宽或变窄,椎间孔缩小或变大,项韧带、项肌和关节囊位置发生改变等,最终导致脊柱形态学发生改变,继之出现组织学和病理学的变化,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 临床特点
颈椎病是由颈部骨骺、软骨、韧带及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累及邻近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及软组织,并由此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复杂,其主要症状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等。当累及交感神经时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双眼发胀、发干、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感等症状。也有的出现吞咽、发音困难等症状。如果疾病久治不愈,还会引起心理损伤,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伍光辉等[10]结合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对青少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作了分析,认为青少年颈椎病与成年人颈椎病比较,有其自身特点:①发病年龄小,年龄多在12~16岁。②致病原因较多,如长时间电脑操作、玩游戏,长时间低头伏案学习、工作,长时间看电视,长时间卧位或半卧位读书、看报,长时间处于不正确的书写姿势,睡觉时枕头高低不当等。③临床多表现为持续性头、颈、肩、臂部酸胀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或咽部异物感等症状,也可出现心悸、胸闷、记忆力下降和失眠耳鸣、全身乏力、视力下降、反复“落枕”等症状。④颈椎X线片常无明显阳性改变,多为轻度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棘突偏斜等。⑤经严格休息和理疗等常可缓解。
3 影像学研究
颈椎病的X线表现一般分为非骨软骨性和骨软骨性改变。中老年人颈椎病的X线改变多以椎间隙和相应的小关节狭窄以及各部位骨刺的形成等退行性改变为主,这些表现一般称之为骨软骨性改变,而非骨软骨性改变一般是指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体旋转、滑脱等征象。黄德尤等[11]总结156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发现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表现以非软骨性改变最为多见,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同组的骨软骨性改变,特别是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达到91.7%,因此,认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青少年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征象之一,是早期诊断青少年颈椎病的一个重要指征和客观指标。薛艺东等[12]对6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生理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或后缘骨刺、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CT主要表现为颈椎间盘膨出。MRI检查可发现椎间盘突出,但对脊髓(硬膜囊)的压迫较轻,另外发现部分患者的椎间盘在T2WI上有信号减低的征象。
4 预防和治疗研究
关于青少年颈椎病的治疗,孙保和等[13]认为,根据青少年身体可塑性大的特点,青少年颈椎病的治疗与中老年人颈椎病的治疗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在对500例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出现异常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时,发现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完全可以校正和恢复的。眭承志等[14]认为,青少年期颈椎病的治疗应以调整颈椎外源性稳定、恢复其正常的生理顺应性为主,重点在于矫正其生物力学的失衡。手法的效能在于松解颈肩背部痉挛僵硬的肌群,增强衰弱肌群的兴奋性,调整颈椎结构性紊乱,恢复其正常生理弯曲度和其稳定性,从而缓解对颈部神经和血管的激惹,以达到治疗目的。黄茂俊[15]在采用颈部牵引配合推拿、功能锻炼治疗青少年颈部软组织劳损患者时,发现效果亦很满意。而对于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纪经和[16]提出了以下几项预防措施:(1)纠正不良的:①严格正确的坐姿:当低头伏案玩电脑、学习、看电视等时,脊柱应正直,头部不可过分前倾,不耸肩,不歪头,使颈部保持于均衡稳定而又不易产生疲劳的,避免颈椎长时间处于一种固定不变的姿势;②纠正不良的睡姿:选择舒适适合的枕头,睡眠应采取侧卧或仰卧;③避免长时间卧位或半卧位看书、看电视;(2)防止外伤:各种意外伤、运动损伤尽量避免。颈部受伤后,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3)体育锻炼: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颈肩部肌肉锻炼,以缓解肌肉疲劳,增强肌肉韧度,提高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平时多做有益于缓解因低头伏案玩电脑、学习、看电视等造成颈肌疲劳的运动,以保持两侧颈肌紧张力的均衡,对于颈椎病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秦鸿利等[17]则建议以下预防措施:①继续贯彻“三个一”,保持正确的坐姿,即“头离桌一尺,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②减少在电脑、电视前的时间,以不超过1 h为度;③经常参加室外活动,减少伏案时间,也可以经常做颈部保健操来缓解颈部疲劳,消除慢性损伤。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很多疾病也随着这些改变而发生变化。青少年长时间低头伏案玩电脑、学习、长时间看电视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均可对青少年的颈椎造成严重损伤,使得近年来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甚至有广泛发病之势。青少年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时期,一旦患上颈椎病,就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育。因此,青少年颈椎病不仅仅是医学界面临和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同时也是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8.
[2]沈尔安.关注青少年颈椎病[J].妇幼保健杂志,2005,12(12):18.
[3]张先发,沈利华,李建康,等.对儿童青少年颈椎病病名来源的探讨[J].西部医学,2009,21(2):337.
[4]王以进,王介麟.骨科生物力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156-191,232-233.
[5]裴仁和.青年人颈椎病病因及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4):56-58.
[6]李家顺,贾连顺.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4:262.
[7]汤珊珊,林梅.青少年颈椎病的常见病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外医疗,2010,29(27):131.
[8]董蔚青,李镇中.青年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3):136-138.
[9]张先发,郭维知,叶守贞,等.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5):16-20.
[10]伍光辉,吴佳奇,黄家骏,等.亚健康与青少年颈椎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08,20(6):1301-1302.
[11]黄德尤,陆玉敏,李清锋,等.青少年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0):788-790.
[12]薛艺东,刘广忠.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与早期诊断[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4):497-499.
[13]孙保和,毕明君,王华东,等.青少年型颈椎病分型的商榷[J].中国医疗前沿,2007,2(21):36-37.
[14]眭承志,王彦伟,肖红,等.青少年期颈椎病发病原因初探[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2(13):55-56.
[15]黄茂俊.推拿、牵引治疗青少年颈部软组织劳损[J].按摩与导引,2005,2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