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3 16:07: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篇(1)

一、市场主体:美国承包商数量锐减,发展中国家承包商迅速成长

(一)承包商国别构成

金融危机对欧美承包商影响很大,美国公司首当其中,人选225强的美国企业从2007年的35家锐减至2009年的20家。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承包商迅速成长,跻身榜单的中国和土耳其企业数量再创纪录,分别从2007年的51和23家,增至2009年的54和33家。

(二)承包商业绩

尽管人选225强的发达国家承包商数量减少,但它们的完成营业额仍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四分之三以上,行业集中度较高。62家欧洲企业完成营业额2000.13亿美元,平均营业额32.26亿美元;20家美国企业完成营业额497.33亿美元,平均营业额24.87亿美元。

从国际市场营业额增幅来看,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的承包商业绩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分别达到54.95%、43.25和17.06%。

(三)行业领军企业业绩

2009年的全球前十强名次变化不大,仍为欧美承包商牢牢占据,霍克蒂夫公司(德国)、万喜集团(法国)和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依然名列三甲,柏克德集团公司(美国)、布依格公司(法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SAIPEM(意大利)、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福陆公司和泰克尼普集团(法国)分列第四至第十位。2009年全球十强的总营业额为1373.5亿美元,比上年度的1455.8亿美元减少了5.7%。

(四)中国企业业绩

2009年,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业绩突出,入选企业数量继续增加,新生力量迅速成长,营业额增幅明显,平均营业额有所增长。

人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的中国企业数量再创纪录,达到54家,连续三年保持在50家以上。泛华集团、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首次入选该排名。

入选企业完成营业额合计505.9亿美元,比上年的357.14亿美元(2008年数据已修正)增长41.6%。企业平均营业额为9.36亿美元,比上年的7.14亿美元上升31%。

尽管中国企业排名普遍提高,平均营业额增长较快,但大部分企业排名比较靠后,国际市场营业额较欧美企业差距较大。全球225强平均营业额为17.05亿美元,中国企业的平均营业额只有它们的一半。54家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完成营业总额仅占全球十强的36.8%。

二、行业市场:传统行业普遍低迷,基础设施建设凸现亮点

2009年,制造业、电讯、供水、危险废弃物处理、工业和房屋建筑行业市场出现衰退,投资额大幅缩减。与此同时,电力、供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保持增长,呈现发展潜力。

(一)交通运输

2009年,交通运输行业共投资1123.4亿美元,占国际市场总营业额的29.3%,比上年增长10.6%。

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前十强,万喜集团(法国)、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布依格公司(法国)、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霍克蒂夫公司(德国)、柏克德工程公司(美国)、FCC(西班牙)、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和RoyalBAMGroupNV(荷兰)共完成营业额594亿美元,占该行业112.3亿美元总投资额的52.9%。

(二)石油化工和工业

石油化工行业营业额合计914.2亿美元,占国际市场总营业额的23.8%,同比增长0.64%。工业领域投资额合计206亿美元,占5.4%,同比下降10.44%。

石化和工业领域的前十强企业包括Saipem(意大利)、柏克德工程公司(美国)、泰克尼普集团(法国)、福陆公司(美国)、凯洛格布朗路特公司(美国)、福斯特惠勒公司(美国)、Petrofac有限公司(英国)、联合承包商国际公司(希腊)、McDermott国际公司(美国)和比尔芬格柏格建筑公司(德国),共完成营业额578亿美元,占该行业投资总额的51.6%。

(三)房屋建筑业

房建领域投资萎缩,降幅8.59%,总投资859.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2.4%。

该行业前十强完成营业额464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54%。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分别为霍克蒂夫公司(德国)、斯勘斯卡公司(瑞典)、鲍维斯林德(澳大利亚)、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鲍佛贝蒂公司(英国)、布依格公司(法国)、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Royal BAMGroupNV(荷兰)、万喜集团(法国)和FCC(西班牙)。

(四)电力

电力市场发展迅猛,营业额为356.9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9.3%,同比增长33.57%。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在电力行业力拔头筹,与现代工程建筑公司(韩国)、Abeinsa SA(西班牙)、Iberdrola Ingenierla y Con-struccion(西班牙)、Grupo ACS(西班牙)、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GrupoIsoluxCor-san SA(西班牙)、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中国)、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和Maire Tecnimont SpA(意大利)共同完成147亿美元营业额,占电力市场总投资的41.2%。

(五)供水

供水市场的营业总额为112.2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营业总额的2.9%,同比增长17.5%。

行业前十大公司,霍克蒂夫公司(德国)、IMPREGILO公司IMPREGILO SpA(意大利)、撒利尼建筑公司(意大利)、联合承包商国际公司(希腊)、斯特拉巴格公司(奥地利)、万喜集团(法国)、

SNC-Lavalin国际公司(加拿大)、斯勘斯卡公司(瑞典)和中地集团公司(中国)共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占112亿美元总投资的58%。

三、地区市场:欧美市场萎缩,发展中国家相对稳定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洲与美国的建筑市场波动较大,债务危机促使各地政府削减开支,建筑业的投资和消费支出均有所减少。2009年,225强在欧洲完成的国际市场营业额为1141亿美元,同比下降11.7%,但欧洲仍是最大的国际建筑市场,占全球市场的26.3%。美国位居第四,占9.1%,投资额达348.8亿美元,同比下降16.5%。

中东地区部分石化项目暂时搁浅,但在中东国家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投资增加。因此,2009年中东市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225强完成营业额775.6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20.2%。35家中国企业完成营业额83.9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10.8%。

亚太地区仍为全球第三大地区市场,225强完成营业额731.8亿美元,增长6.8%。46家中国企业在亚洲地区完成营业额182.1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24.9%。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非洲市场的增长,2009年225强完成营业额56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47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竞争力较强,共完成营业额208亿美元,占36.6%。

最大的225家承包商在拉美、加勒比地区市场完成营业额2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3.7%。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承包商在该地区表现突出,完成营业额121亿美元,占该地区营业总额的44.6%。

四、国际建筑市场发展展望:互利共赢前提下的恢复性增长

在未来几年内,金融危机仍将继续影响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增长和发展将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

(一)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预计未来几年,各国政府仍将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以此带动经济复苏。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人员和物资流动也将进一步加快。因此必须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未来的基建项目将呈现可持续性、高效能、高品质的发展趋势。此外,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新的环保标准,向低碳、低污染方向发展。

(二)公共投资缩减,私人投资存在商机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

国际金融市场是我们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特别关键的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不但可以满足各经济阶层的多元化、多方面的经济活动,同时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国际及融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良好,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讨论如何促进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现状

(一)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关键渠道,也是许多金融机构控制资金、实施经济管理与投资获利的基本渠道。国际金融市场的进入与发展有利于让金融机构促进我国的定价权,完善进出口的产品定价方式,建立资金、进出口的流通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市场化。

近十年来,在国际银行界流动性增强、我国货币升值压力较大、物价持续上涨、出口受到影响的状况下,中央人民银行利用和存款准备金等各种方式综合利用,在国际与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多方进行市场调节,增强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前提下,降低商业银行波浪型支付清算的巨大压力。2012年全年,中央人民银行总共引发中央银行的各种票据达4.07万亿元,正在回购过程中的达1.27万亿元。利用中央人民银行票据与正在回购以前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票据达1.02万亿元,大约是2012年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总计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50%。到2012年末,中央人民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12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完善,其影响不断提高,涉及种类不断增加,市场运行的模式、制度渐渐科学,资源配置功能持续提高,不但完善了我国的社会融资渠道,促进了各个企业与经济改革,而且在国际金融市场里的作用也大为增强。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当前黄金市场包括以下几项:现货市场(主要是上海黄金交易所)与期货市场(主要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各个商业银行以及柜台的买卖市场,以及许多现货和纸黄金等附加的经营内容。金融机构与生产黄金、投资黄金的企业能够通过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避免价格变化造成的风险。普通投资者能够在各个商业银行里买卖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在201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买卖黄金总量高达1828.13吨,每日的平均均教义量达7.55吨。由于黄金在全世界都可作为硬通货,以及交易的共通特点,当前我国的黄金市场已经成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交流的主渠道。我国黄金市场价格和国际金融市场互相关联,价格变化答题一致,差价在这十年持续缩小。在2012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差别已经减少到0.2元/克。

二、我国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如今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遇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从而需要积极主动的推动投资发展,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经济体制是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时代革新下来的,由于相对封闭分割而各自为政、未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因而表现出较多的矛盾: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投资者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会导致一定的问题出现。

(二)对国际经济的适应性不强。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后,相关的监管没有同步到位。在专心工作对国际金融市场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市场资金流动监督等,其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仅停留在表面。当前国内公司之间、业务之间现行体制没有理顺,没有完善国际业务货币供给、转移渠道的可控制监管,根据政府政策、市场调节的反映速度慢。经济发展快速时,不能及时调整其对私人投资的“惜贷”的贷款习惯,也客观给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洗钱创造了温床。

(三)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后,各企业投资管理不够完善。市场经济世界化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对国际金融中所得投资汇算清缴的理解偏差,对自身经营的理解情况,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各种风险。企业绞尽脑汁多方吸取投资者资金,但往往通过不记或少记利润、多计虚报成本等“对策”,以逃避利润分红。这些方式及时在一定的的时期中,能够让企业减少分红、多多吸金,降低企业的经济负担,然而从长远看,是无法真正地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反而伤害了我国的整体利益,影响力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声誉。

(四)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12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12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12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12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12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三、我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与自身经济结构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在金融市场经济中大力推行科学化经济运行模式的,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把投资管理因素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把投资者价值纳入金融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之中,综合“经济——人性”价值,将其作为统一体共同发展;二是市场管理中将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期望重点衡量考虑,应遵循着资源投入产出最优的原则,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投资者的金融市场投资产出。

(二)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黄金市场的监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更加完整的规章制度存在着必要性。尤其在具体的监理中,要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各种项目、资产和资源、业务项目、债权债务等管理制度,对于资产、资源的承包和承包合同的签订,必须推行公开招标制与科学的决议制。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议事会、代表会、理财组织等民主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健全工作制度,确保这些组织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同时黄金市场要预先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高效的履行责任方案。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两个或多个方案,可以进行社会效益比较,优中选优。需要注意的是,方案中要质量关、成本开支、收支比例控制详细列入其中。多方分析各类成本支出,及时采用新设备、新方法、新渠道等,以此减少黄金市场投资者的成本、提高双方收益。

(三)建立健全国际金融市场经济风险评估机制

2007年下半年以来,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肆虐,并最终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其中很多人将矛头指向国际金融市场。对此次金融危机下的对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争议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中原因,最后认为市场投资虽有不完善之处。投资者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有着大量的市场资金和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如果投资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情况的评估和审核工作制度不完善,会使得资深投资处于风险状态。因此,在具体投资中,投资者要依据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业务、行业等相关信息做好风险等级和程度等级评估。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应该从全方位考虑,规避投资的主观盲目性。

(四)提高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透明度

国际金融市场北京下,各上市公司提高现行财务报表与市场资金相关信息的披露和列报要求。让投资者了解影响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如投资趋向、支出收益等,以及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披露,这样可以规避投资者盲目参与市场经济,使投资者理性参与、利用市场资金。实施绩效责任制。为了保证经济效率,这是经营的第一目标,同时过硬质量可以为上市公司赢得口碑、赢得投资者,继而为上市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铺垫。

四、结语

国际金融市场是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基础,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保持较快增长。未来,要综合各种方法来打造我国经济的助力,初步出现国内一批先进的上市公司。国际金融市场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经济的大潮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投资者的资金,处理好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管理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建设利用投资者具有长久性,不是一蹴而就。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需要及时检查和评估投资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风险监管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探寻更加完善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管理机制,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把握,制定相应的机制,让国际金融市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

参考文献:

[1]陈亚芳.国际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及其改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屠庆忠.对我国国际公司投资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3]汪拥华.浅谈企业所得税汇算工作的几点体会[J].现代商业,2008(11).

篇(3)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篇(4)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

<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篇(5)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

,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

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

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

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

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

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篇(6)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篇(7)

1.市场规模扩大加速甚至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

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资本流入导致其金融体系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资本流入的突然逆转,则使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的风险

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比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由于新兴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票据交换、以及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资本大量流入的冲击,导致价格波动性的上升。新兴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场波动。

3.本国金融市场受到海外主要金融市场动荡的波及、市场波动脱离本国经济基础的风险。

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人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相关性的明显上升。

从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来看,近年来,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

4.本国金融市场与周边新兴金融市场波动呈现同步性,遭受“金融危机传染”侵袭的风险。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

此外,由于机构投资者在垒球资本流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其行为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羊群效应”,共对新兴市场的进入和撤出也具有“一窝蜂”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新兴市场表现之间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在金融危机时期表现为危机传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或“龙舌兰酒”效应。

5.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的风险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压力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能大幅度上升。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人该国银行体系,促使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尤其是银行的对外负债增长更为显著。由于负债和流动性的快速上升领先于经济规模的增长,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有限的经济增长速度,无法为新增巨额贷款提供足够的投资机会,可供投资并提供高额回报的行业有限,银行的新增贷款往往集中于少数行业。

二、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调节机制的建立

1.国际调节理论及国际金融调节

国际调节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形成而出现。所谓国际调节,指的是国际市场的一种调节机制和调节活动,它是有两个以上国家或区域性、全球性组织,通过协商、签订国际条约或以国际性组织的决定等形式,对国际市场的经济结构和运行实行调节,以维护和促进国际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国际市场的基本调节机制仍然是市场调节,只不过它是一种国际性的市场调节,因为即使是国际市场,同样存在着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唯利性和市场障碍等市场固有缺陷,而且国际市场是由各国的涉外市场共同构成的,国际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分别受到各国的管理和调节,而各国调节的力度和措施又各不相同,妨碍了国际市场上市场机制的统一调节作用,并直接阻碍了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以,针对国际市场的特点及其缺陷,出现了国际性的调节,即国际调节。它的调节措施主要有两种:针对国际市场固有缺陷的调节和对各国国际调节的调节。

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国际调节理论,国际调节是一种与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并行的经济调节机制。与市场调节相比,它属于外部调节机制,与国家调节比较,它属于国际性调节机制。国际金融调节即以国际金融活动和国际金融市场为调节对象的外部调节机制。它以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和健康发展为目的,促进各国金融调节的协调一致,弥补国际金融市场缺陷,以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和风险的发生。

2.国际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及其解决方案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kane)认为垒球金融体系可以被看作是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系。如此,金融领域的系统风险就可以被分为两类:一个或多个作为组成部分的子系统发生失灵的危险,即子系统失灵风险(Subsystem_-failure risk);将各子系统联结在一起的协调结构发生崩溃所带来的危险,即瓦解风险(disintegrationrisk)。国际金融系统的子系统失灵风险可以是某个国家或某地区的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或者金融某个领域出现的危机,如国际证券业、国际银行业等出现的危机。而瓦解风险则是由于国家间相互信任不足、发生利益冲突或者国际政治的原因,导致国际金融市场被分割,国际金融活动被阻碍,最终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及其危害范围的逐渐扩大,迫使各国当局不得不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构想虽然完美,可是它在现实条件下的运用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日常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失为有效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案之一。各国政府要联合起来,制定统一协调的国际金融规范,逸就要求各国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具体而言包括:跨国银行的监督管辖权的划分,市场准入规则的确立,共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交换信息与协调行动。共同打击国际金融犯罪等等。

篇(8)

受伊拉克战事的冲击,加上世界经济面临的新问题以及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变化,预计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五个新特点。

一、伊拉克战事对世界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据最新数据显示,伊拉克战事可能给世界航空运输业造成10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世界商业空运史上可能出现空前严重的危机,而全球旅游业将受到萎缩恐慌的冲击,一些产业,尤其是北美和欧洲汽车销售出现大幅度下降。显然,伊位克战事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破坏性影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顾问穆萨认为,全球消费者信心受挫、商业投资萎缩,将使世界经济增长遭受O.25个百分点的损失,这意味着今年全球经济总损失将达3750亿美元。穆萨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低于前两年的平均水平。 二、战争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大于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战争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要大于对实际经济的影响,而且对心理的影响是扩散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其影响力持续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战争的持续时间,并会进一步延缓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因此,考虑到心理因素的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无疑比开战前要暗淡。

三、战争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向来是非常敏感的。由于经济预期对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很大,预计伊拉克战事将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由于美国经济基本面仍优于欧元区经济,欧洲资金将会流向美国,美元与欧元的比价将从最近的欧元强美元弱转变为美元强欧元弱,尤其是美欧利率差异的缩小或持平,将会使国际投资者恢复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国际资本将会延续流入美国的趋势,美元稳定强势将会继续显现。

四、战争促使世界主要经济筹码的性质与作用发生变化。上次海湾战争的筹码是石油,这场战争又加上了美元。现在,全球金融市场价格的竞争、跳动,都紧紧围绕石油与美元(包括美元资产)两大筹码进行争夺较量。预计战后,随着美国对伊拉克或中东石油的控制加强,石油与美元的地位、作用将会发生超出市场预期的转变。石油与美元在短期或中期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国际金融市场走向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并更加集中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成为而且强化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政治筹码。

五、战争使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政策压力上升。伊拉克战事使全球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进入了更为艰难的不确定状态。各国在扩大内需、应对全球普遍性的通货紧缩局面之外,又增加了地缘政治风险等新的内容,从而影响各国政府对整体经济的把握与控制力。而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原有的经济周期问题,导致投资、消费信心的进一步下降。同时,地缘政治风险还引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各国财政、货币政策制定的重心已经从单纯刺激经济增长,转向控制战争对经济造成的损害,以及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摘自2003年4月18日《上海证券报》)

篇(9)

一、概述

(一)内涵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使信贷交易实现了国际化,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扩散创造了重要条件。有关离岸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是伴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而产生的。

(二)特点

1.业务活动很少受法规的管制,手续简便,低税或免税,效率较高。2.离岸金融市场由经营境外货币业务的全球性国际银行网络构成,被称为“境外银行”。3.离岸金融市场借贷货币是境外货币,借款人可以自由挑选货币种类。该市场上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放款人与外国借款人的关系,这种借贷关系几乎涉及世界上所有国家。4.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标准。一般来说,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又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利差很小,更富有吸引力和竞争性。

二、起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为防止美国冻结其资产而将其巨额美元资产由美国转移至欧洲国家的银行账户,遂形成最初的欧洲美元。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元危机的频频爆发驱动各国利用离岸金融市场来稳定其储备价值的稳定,这时的离岸金融市场出现了市场币种多样化的特点。经过80年代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和日本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重大突破,到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开始步入成熟期。

三、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形式

根据离岸金融市场的市场运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特点各有不同:

1.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

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方向,和国内金融市场享有同等国民待遇,证券、外汇等金融市场几乎完全开放,资金出入境不受限制,所以这类离岸金融市场须具备较高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

2.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主要由政府推动,与国内金融市场基本分离,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所有离岸交易都凭借该账户开展,金融机构在税收、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方面没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伦敦促使了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3.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完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向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过渡的中间形式,国内部分学者也因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是过渡形式,将其归类于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之中。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同样设立离岸账户,将本国居民和非居民业务分开,但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引资需求,允许金融机构账户资金在一定限度内渗透。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一)必要性

首先,是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客观需要,顺应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现有资本项目控制和人民币外汇管制条件下,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有助于维持金融体制现状,有助于弥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有助于加快我国金融发展和国际接轨。

其次,可以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再者,可以为我国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增强我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缺少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这不仅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让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释放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为外汇储备消肿,进而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最后,提高吸引外资的效率,减少外资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冲击。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在吸引外资方面不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需求,实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完全对接,为国内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资金来源保障。

(二)可能性

对比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我国具有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内外有利条件。从外部条件看,优越的国际环境为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为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具体地,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是swot分析如下。

五、模式选择

结合国情,选择合适的离岸金融监管模式。实践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来选择具体的运行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是内外分离型的市场运行模式。因为,内外分离型模式要求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业务相分离,进入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而所有的离岸金融交易必须在此账户内进行,而且必须是境外与境外的交易。可以看出,这种运行模式与与其相配套的监管模式既方便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控,又可以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活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从而也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篇(10)

2003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动荡扩大、汇率凸显、调控有效、避险上升、有惊无险。具体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经济政策艰难应对,经济复苏初见曙光。

在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调整中,面临一个实际而艰难的政策影响,就是各国主要经济政策手段基本触底,使各国经济政策的干扰与困惑局面复杂而浑浊。2003年世界经济是艰难的一年,总体看,世界经济2003年将达到3.2%左右的增长,其中美日出现较好的上升和增长态势,增长水平分别在3%和2%左右;欧元区则处于下行区间,经济增长下调,全年增长水平仅为0.4%;发展中国家亚洲趋势最好,经济增长预计为5%上下,拉美相对较弱仅有1%的增长水平,非洲相对均衡在3%左右,转轨经济体则相对高涨,经济增长为4%左右。

特点二:汇率价格不定凸显,金融产品博弈风险加大。

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价格交叉、产品交叉、市场交叉以及地域交叉等多角度、多领域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出现欧元创新高、金价创新高等趋势;但价格反应的背后是经济复苏的出现,特别明显的是日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效应已经明显的在2003年经济金融环境中体现,汇率问题的集中和凸显,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也是金融体系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一种实际状况。作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重要货币――美元,伴随自身经济不确定性的严重与持续,美元缩水以及强势政策引导的技术疲软,已经导致投资信心发生调整,投机性与日扩展,加之经济前景的难以确定,投资组合与方向在美元波动中困惑调整。2003年12月3日欧元汇率走升至1.2111美元,创下欧元问世以来的最高水平;黄金价格也突破400美元,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直接与美元有密切关联。资金作为规避风险和获利需求,加大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倾斜,亚洲经济相对利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投资,也刺激了投机,潜伏了不利长远发展的泡沫风险,汇率升值或贬值都是经济冲击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点三:国际投机氛围扩大,应对防范主导协调。

2003年国际金融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在于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干预,并集中表现在大国关系的协调变化上。伴随2003年3月美伊战争的爆发,西方经济、政治出现分裂与不一致的局面,对经济金融层面的协调产生一定影响,但各国自身的防范协调十分明显。截止2003年10月底日本央行干预汇市资金总额为17.8万亿日元;美欧央行对利率调控手段运用的重视,效果差异明显扩大,信心心理远强于政策时效;欧盟东扩强化欧盟乃至欧元区金融一体化进程。2003年国际金融突出的表现就是投机因素的扩大,进而使得主要金融商品和战略资源价格出现跳跃性的震荡,特别是欧元走势与经济面的逆向,直接原因就是投机因素的推动与炒作,其中包括索罗斯和巴非特等基金有目的的政治意图所致。此外国际金融领域再度出现违轨监管的严肃问题。引起注目的事件是2003年11月1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华尔街突然逮捕了47名经纪人,其中包括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大银行涉案人员,如摩根大通、瑞士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德国得累斯顿银行以及以色列贴现银行等交易员,进而引发了一场手段高明的货币、证券欺诈行为,唤起全球对金融监管投机防范的再度重视。

前景判断

综合判断目前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形势,可以看出由于经济结构层面矛盾与问题相当集中而严重,如财政赤字问题、利率见底效率低下、贸易状况的不均衡等,不仅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复苏,而且直接对金融市场的投资信心产生抑制,进而刺激投机氛围,反过来更不利于经济调整与改革,联系紧密的信心与心理、结构与政策、短期与长期等多层面、多角度交织性,使得国际金融前景的判断愈加艰难,困惑性或超预期十分明显。因此,依据当前国际金融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风险,潜在的动荡甚至危机,都将是不可忽视的。面对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迹象的浮出以及国际金融动荡不定的局面,预计2004年国际金融将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风险之一:欧元货币危机须有所防范。主要基于欧元区经济现状与前景,尤其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适宜和不谐调的突出,潜在的压力与风险在积累中扩张,特别是欧元区12国的经济差异、政治分歧、政策矛盾以及结构制约的影响,加之国际投机因素的炒作风险,都可能形成危机的诱因。尤其是美元与欧元货币竞争战略、策略和技术性的对比效应,将直接扩大欧元风险,从而有可能出现欧元货币金融危机。理由有两点值得关注。

理由一:汇率与经济不匹配的炒作风险。比较突出的是欧元汇率走升现象。从2003年欧元走势看,经济不支持的走高具有明显的投机因素与氛围,主要来自欧元较长时间亏损后的获利周期与技术推进和欧元短期投资组合的效应支持;美元份额过大经济忧虑恐慌的调整效应,美元向欧元组合的自然转换;美国大选导致的国际炒家的攻击打压目标,以美元贬值伤害经济支持政治氛围,但却在一定程度加大欧元的负担风险。从欧元经济基本面和政策角度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阶段,政策协调处于分歧扩大、矛盾加重之中。2003年美日经济明显上调,欧元区下调,不足1%的经济增长,支撑着1.20美元的超历史汇率;欧元区经济差异继续明显存在,最大经济体德国为零增长,最低是葡萄牙和荷兰为负增长(-0.8和-0.9%),最高为希腊,经济增长预期为4.1%;政策面分歧矛盾扩大,突出表现为财政赤字问题,德国、法国已经连续超出欧盟界定的3%限度,其他国家,包括即将东扩的10个东欧国家更存在严重财政赤字超标问题;欧元区无论经济匹配或政策支持,都没有空间与理由刺激欧元走强,唯一是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也不排除美国的恶意炒作。

理由二:金融周期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风险。从1992年英镑引发的欧洲货币机制危机之后,欧洲危机周期已经平和10多年;而欧元的出现是对美日经济全球化意向的巨大挑战,欧元货币区域化的成功不仅已经影响全球区域化进程的重视程度与加快速度,具有重要典范作用,而且亚洲区域化已经明显冲击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力。因此,从经济金融规律周期看,从国际竞争严峻性看,欧元潜在的风险逐渐加大,具有危机出现的可能时机与条件。

欧元潜在的风险将直接影响国际外汇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投资组合的调整,主要货币汇率水平将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乃至震荡,欧元汇率前景预期差幅在0.90美元~1.30美元左右,日元汇率则在90日元~125日元上下,空间差异扩大显示经济不确定和技术上的难驾驭,但相比较日元平和,并继续起到美欧货币“缓冲器“的调节作用。

风险之二:石油危机潜在风险不可低估。在2003年大国战略伙伴关系较量中,石油已成为重要竞争筹码,美俄、日俄、中俄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复杂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进而形成石油上涨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效应,政治意志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国际石油价格也具有不乐观的风险,并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稳定具有干扰。一是OPEC不断的减产与石油需求,全球气候条件变化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适宜扩大,石油生产因伊拉克战争以及重建而受到冲击,致使油价有上升空间;二是美国石油储备变化对国际石油价格心理具有影响,美元报价体系与美元贬值和美国经济紧密连带,加大油价心理忧虑,从而推高石油价格。而从金融竞争看,石油对欧元区的打击远大于美日。因此,未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乃至走高趋势将是不可乐观和低估的风险之一。未来国际石油价格将不会平和调整,继续走高至30美元以上,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进而将会干扰、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石油价格表面是资源产品需求,实质则是政治、经济利益的操纵,并将会对一些国家财政、利率和汇率政策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石油问题可以遏制经济,使经济问题再现窘境,金融市场的汇率、股价、金价和油价将扩大波动性,不稳定动荡持续将继续反反复复影响金融市场。

然而,世界经济相对稳定和复苏曙光的展现,以及国际金融应对与防范性举措的到位与效果,将会形成对金融风险的规避,甚至抑制。全球的经济协调性和金融调控性有所提升,形成一定气候和条件的金融防火墙。主要支持因素有三个方面较为突出。

有利因素之一:美欧日经济复苏的影响。本轮世界经济自然周期与结构周期的调整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而目前美日经济复苏已经出现相对强劲和乐观的迹象,虽然欧元区复苏显得艰难,但欧盟中英国经济的利好,或多或少也是世界经济有影响和带动性的重要支撑。况且美欧日经济规模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70%~80%,金融市场份额也在60%以上,因此,三大经济体复苏性的影响,无论对国际金融的信心和心理支持都将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可能抑制和遏制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蔓延。

篇(11)

欧洲是可能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和重点

全球金融危机于2010年有所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后危机时代,风险因素依然存在,未来可能再次面临金融危机爆发的局面,但这一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风暴眼”可能从美国转移至欧洲。

欧洲市场已经具备爆发危机的条件。一是市场价格条件。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出现大幅升值的态势,而欧元升值较为明显。目前欧元区经济复苏起色不大,一些弱势的欧元区国家因欧债危机还在苦苦挣扎,疲弱的经济表现加之不断升值的货币,使欧元区的经济前景更加悲观。欧元区内的德国虽然总体状况较好,但欧元的一再升值,也让德国坚持的稳定币值的一贯做法备受挑战。由欧元升值导致的危机有可能爆发。二是货币制度条件。欧元区从成立至今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缺陷:在欧元区内部,虽然有统一的货币和由此形成的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欧元区一直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加以配合。在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内部如果没有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个经济体迟早会面临重大风险,并且在出现重大风险时,也缺乏必要的制度手段和执行能力加以解决。在解决去年爆发的欧债危机过程中,欧元区的做法乏善可陈,广受外界诟病。之所以如此,制度的缺陷是关键,欧元区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化解这一关键缺陷,在欧债危机之后,很可能是全面的金融危机紧随其后。

舆论已经产生分离预期。目前欧元区各成员国,特别是在欧元区主要成员国中,有60%以上的公众表达出不愿意持有欧元的态度,这将使欧元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一方面,德国的态度很重要。德国相较欧元区其他国家,其经济已经率先复苏,尤其是在出口增长方面表现良好。德国出口增长的恢复与去年日元升值明显有关,而日元升值则是美元“一箭双雕”的重要战略。日元升值对德国是重大利好,能够帮助德国打破经济停滞不前的僵局,欧元相对日元贬值,可以增强德国出口竞争力,从而使德国出口大国的地位得以恢复。目前国际上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纷纷对中国汇率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绝于耳,其实这说明了美国及美元的国际战略是联合日本压低本国币值,促使人民币升值,从而打击中国的出口竞争力,破坏亚洲金融货币合作,通过帮助德国恢复出口大国地位,既可以鼓动德国脱离欧元区,又可以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加以限制。可以说这是美国“一箭双雕”甚至“一箭三雕”的多元化战略组合。另一方面,欧元区内部各成员国的合作形势不乐观。英国由于英镑危机的打击致使其始终未加入欧元区,而德国鉴于欧元币值的波动,以及出于对本国经济的考虑,也萌生退出欧元区的意识,欧元区其他国家意见对立,矛盾分歧扩大。从冰岛到希腊再到爱尔兰,欧元区成员国问题接二连三,这些问题并非只是欧元区内部特定的问题那么简单,而是美国运用策略取得的一种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市场进程,其目的就是摧毁欧元。

时间已经临近危机爆发的边缘。一个时间点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折点。美联储一直在舆论谴责中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调整,但是美元利率有可能实现快速反转,并且快速上升,甚至将会出现上涨势头超出预期的局面。高利率时代的快速来临必将导致金融市场措手不及,金融危机风险进一步积蓄,欧元更加难以驾驭,欧元失控风险将导致欧元危机爆发。另一个时间点是欧洲。对欧元问题的政策协调将由僵局变为僵持的时点,最终可能打破僵持,各成员国将不得已开动各自印钞机发行原来的货币,进而导致欧元分崩离析的时间来临,多币并行的欧元区使欧元在形式上瓦解。

2011~2013年的焦点在欧洲,而非美国。但是美元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所有市场货币价格指标都会以美元汇率走向为参考。

目前外汇投资机会多多,风险判断难度较大

通过对形势综合分析,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首先值得关注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率走向。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可能继续以美元调整为风向标,美元整体将会继续以贬值形式面对全球金融市场。美元贬值是全球汇率基点和价格基础调整的关键指标。外汇市场美元指数将会出现90点高位和70点低位的巨大反差走势,美元将会分阶段周期性的升值或贬值,快速和灵活是美元走势的特点,美元贬值的周期长,速度快,美元升值时间短暂,以灵活调节为主。预计欧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将在1.15~1.50美元,最多甚至有1.60美元的可能,这并非表明欧元有投资前景,相反这将成为欧元崩溃的积累和沉淀过程。预计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区间将在80~95日元,同时存在最高探至100日元之上和下探至80日元的可能性。预计英镑兑美元汇率区间为1.45~1.90美元,英镑兑美元汇率上涨至2.0美元有难度,但下跌也有抑制性,相反欧元风险将会是英镑的投资机会。预计美元兑瑞郎汇率区间将在0.90~1.15瑞郎,预计澳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在0.90~1.10美元,预计新西兰元兑美元汇率区间在0.69~0.80美元。投资者对这一市场趋势把握的重点在于,多观察美元兑欧元、澳元和英镑汇率趋势,择机进场将会有收益,谨慎判断欧元风险点,2011年买卖欧元获利机会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