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创新思维与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新思维与技术

篇(1)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因此一切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利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创设最佳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学习的欲望。如教学 《水的浮力》时,课一开始从阿基米德的洗澡故事动画情境说起,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乐于学习新知识。所以适当地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使课堂切入更快捷、更高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3.创设应用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计算机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电脑进行flas “情境仿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上述所说的: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进行仿真练习。并且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技能

1.突破教学难点

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比如在教学“速度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这一规律。

2.渗透思想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地球公转“时,直接讲学生较难理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年中的四个主要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地球的位置和转动情况以动态形势显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认知技能,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激发探究――训练思维方法

1.鼓励求异法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凭借学生智慧、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比如:比较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成因,通过多媒体、有关图片或动画等方法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注:近视眼――远处看不清楚;远视眼――近处看不清楚。)

求异解析:近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凸透镜矫正。

2.诱导想象法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为了更直接形象的理解和解决这问题,读图以及进行地球仪演示实验,同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空间想象,由电脑分析杆影变化的规律,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使问题由难变易,由浅入深,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是地球运动产生的综合效应。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 平.《现代化与课程改革》[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徐红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资源的研究》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xxxxx-xxxx-xxxx

一、引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中国当前科技行业的重要指引。创新科技与创新教育成为了国内高校关注的重要方向。光电技术作为先进的近代科技发展行业技术,也相应受到了国内高校的特别关注,光电教育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在光电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也不断深入发展。光纤作为承载了当代信息传输交换的主要媒介,在光电教育领域则格外受到青睐。国内光电教育方向几乎都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光纤教育。光纤本身的诞生、发展、成熟、提高的历史进程中,也充满了令人钦佩的诸多创新节点。比如光纤之父高琨对光纤的预言、多种多样特性的光纤的研制、光纤内的波分复用、光纤放大器等等无不蕴含着简单而又引人深思的创新实践。本文将以《光纤通信》《光纤传感技术》等光纤技术类本科课程教学为平台,努力探索分析光纤中的创新活动,实时的与课堂学生共同分享光纤发展史中的创新点;共同探讨前人创新的特点与产生源泉;尤其关注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方式,努力探索当代光纤发展中的创新实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课堂教学与探讨共存,学习与创新思考并进的教学模式,为专业课程教学发展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认知创新能力培养

在光纤技术类知识体系中,创新发展是光纤技术快速稳定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光纤通信以及光纤传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光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源泉开创、艰难发展、柳暗花明、创新加速的灿烂历程。早在十七世纪,人们就发现了水柱导光的现象。日常现象衍生出了导光的弯曲玻璃棒。光学射线理论指引下,导光的玻璃纤维----光纤随之问世。由此说明,创新源于生活、并青睐于有理论知识准备的人。

相应的,光纤发展过程中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摆在了世人面前。当时获取的导光玻璃纤维的损耗非常之巨大,仅仅能近距离的导光传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琨先生发表创新性的论文,指出了光纤损耗的根源以及可行的解决思路,只要能够提纯光纤材料,理论表明一定能够获得长距离通信可用的光纤。此外,高琨还始终致力于游说世界各国的科技公司开展低损耗光纤的研发工作。直至1970年,康宁公司按照高琨的思想,成功研制出损耗低于20 dB/km的光纤产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世界各国多个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光纤研发,到1975年,损耗0.16dB/km的常规光纤正式问世。光纤技术的发展也正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创新留给有扎实理论分析能力的人,创新实践留给有恒心有毅力的长期推广应用研究并坚信科学理论的人。高琨先生因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纤的发展历史中,光纤雏形的诞生以及当代光纤的问世就是典型的创新结果。我们在光纤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历史发展为主要脉络,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当时的研究背景与历程,认识创新产生的细致过程,并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前人的创新成果,为学习创新奠定基础。

三、分析创新能力培养

光纤课程的课堂讲授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关注一些学习的知识点在当年诞生时的创新。也就是说,在课堂讲授中从众多知识点中仔细梳理出的前人的创新工作,并对这些创新工作的产生缘由进行引导性研讨,通过深入的发掘分析,探究前人的创新思想产生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环境基础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养成创新思维做好充分的铺垫。

光纤课程中,讲授到了光纤通信系统中,早期常用的光探测器是PN半导体光电二极管。但是,对于PN型光电二极管,从结构分析上,介绍了它的耗尽层尺寸有限,导致接收光信号被结区以外的P或N区吸收。这时,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因结区外的电场力很小而运动缓慢,这些电荷产生的微小电流将导致PN型光电二极管对入射光信号的响应度降低,同时还额外产生了一定的时延,导致PN型光电二极管的上升时间有点长,只能用于微秒量级一下的响应系统。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讨论问题:“前人是如何解决的呢?”,“如果是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案?”。然后,再陈述前人的解决方案,介绍PIN型光电二极管,通过增加一层本征半导体材料,扩大了耗尽区,使得入射光充分照射在耗尽区内,而且绝缘特性使得绝大部分二极管电压落在这一层,因而其内部场强非常强。最终,PIN管的检测效率与响应速度都得到的明显的改进。这个创新的改进在于接收光结构增大改进以及绝缘材料上的压降特性应用的成果。一方面是问题出现,牵引人们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充分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并掌握了相关技术基础理论且进行了灵活运用。

通过课堂上的创新过程介绍分析阐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考虑换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仔细分析前人的创新思维流的前因后果,进而养成勤学多想的思维习惯,为自身的创新思维养成做好基本的准备。

三、发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分析问题的课堂,也是与青年大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创新技术的平台。传授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新世界、发展新世界,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与基本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发展探索创新能力,问题本身就始终是人类不断探索发展的课题。我们对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探索,着力引导学生向创新型人才的方向不断的努力。

光纤技术类课程在近年来受到了全国众多高校的重视,相应的课程也纷纷建设起来并逐渐走向成熟。光纤通信领域的巨大成就一方面给光纤类课程教学提供了充分的题材,另一方面也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的、诱人的难题等待人们的破解。这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发展探索创新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高速光纤通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扩容再扩容。现有光纤的色散问题、非线性问题成为限制光纤通信高速大容量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此,我们在课堂上大胆进行了无限制的讨论。结合非线性四波混频问题,同学们指出了色散可以影响四波混频的成立条件。对于高功率脉冲传输,同学们建议是否可以尝试不同波长复用的脉冲在时间上交叉复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讨论,使得课堂气氛热烈。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否能够有效或充分达到应用需求无需探究,但是,讨论的学习效果明显大大超过了简单的单向型知识传授的效果。可见,研讨教学本身尤其结合着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度目标,将大大有助于大学本科专业知识教育与学术领域引进的教育目标的高效快速达成。

四、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不能是无本之木

教学与研讨组成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是大学教育的追求与近年来各个高校的建设目标。本文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创新、分析创新、探索创新的三步走教学实践路线图,对创新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培养不能是口号,更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创新能力培养本身是创新思维逻辑的养成,但创新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的基石就是充分的基础知识。只有学好、掌握好并能够运用好人类浩瀚知识中的一粟,才能在创新思维火花闪亮的时刻,点燃积累的知识,照亮通向创新成就的大道。

光纤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三步走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强调学生做好创新必需的准备,那就是学好光纤技术基础知识。创新成就、辉煌时刻永远是留给99%的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以及1%的上帝的宠儿。我们是上帝的宠儿吗?所以我们还是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吧。

五、结束语

本文综合介绍了光纤技术课程的作用与当前大环境下的重要地位,发掘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提出了认知创新、分析创新并探索发展创新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三步走的基本思路,并特别强调了创新必然源于强大的知识背景与灵活的创新思维逻辑。希望本文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讨为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谢美华, 张增辉. 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2).

[2]孟洲,胡永明等.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生课程改革探讨[J]. 中北大学学报,2007(02).

[3] 孙真荣. 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13(01).

[4] 白春艳, 谢彦红, 李金卿. 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06).

篇(3)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 (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 (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 (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的创造性品质有着密切联系。学生的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兴趣广泛,自信心强,求知欲强,独立性强,富有责任感和想象力,敢于尝试困难,勇于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关注学生敢于自主探究、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以及形成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研究意识和态度倾向, 而并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这种创造性品质是学生长大成人后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其创造性在学习过程得以中充分发展。

结语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其本质是进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地理教学活动是“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要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这样学生创新能力的本质才能得到培养,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才能得到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

篇(4)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其艺术设计学科同样获得迅速发展,在其市场、工程学性质逐渐提高的基础上,专业方向的内涵同样也在逐渐拓宽,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兴专业,例如环境艺术、服装设计、包装装潢等等。艺术创新思维当属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然而,现阶段,现实的生活中,我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注重技术,而忽略了艺术修养,所以,怎样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美术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现代科技对于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虽然创造了好的条件,但是部分设计者却不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不注重色彩、素描、构成等在基本艺术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性,一味地注重技术因素,认为单纯利用它就可以发现设计的捷径。然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是技术因素是艺术构想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则创新思维属于艺术设计的灵魂。相对于绘画艺术来说,艺术设计的抽象性与简约性非常突出,其把个人意图转变成具有设计特性的可视形象。这恰恰能够反映设计者的能力,同时这还属于设计的根本。设计的要素主要涉及到设计形象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性,形式美与艺术的感染力。要想培养设计能力,必须先构筑稳定的美术基础。美术基础是为了开发人们的动手、思维、创造能力,实现从构想到实践的目标。美术基础是其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方法,主要涉及到对造型能力与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模仿与动手能力,培养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等。强调美术的基础性质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开发学生实践与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片面地把它看做是某种固定的绘画表现形式。重点把握下列几方面。第一,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绘画模式彻底打破,加强对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结构是素描基础的关键内容,在实践中应用打散等构成因素,可以进一步开拓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利用色彩训练,使他们以绘画语言来对自己的设计构想进行表达,使他们可以轻松地把构思上升至艺术层面。另一方面,色彩、素描的学习方法同样还是积累设计知识的有效渠道之一。第二,构建创新思维的训练理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美术基础训练过程中,让他们自由思考,扩散思维,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表达。课题设置过程中,积极将传统形式打破,摸索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训练主题,勇于表现各种新的观念与方法,通过艺术实践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探索性的思考力不断提升。第三,坚持以创新教育为主的理念,形成多元化知识结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自身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可以对学生产生刺激,使他们以老师为榜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当构建起新的审美评价标准,将传统评估模式的绘画倾向的权威性、支配性、单一性适当弱化,强调审美评价的独立性、动手能力等,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来自综合学科的基础

作为一门涉及到诸多领域知识的应用性学科,艺术设计的基础是艺术的审美能力与知性,其次是培养设计思想、表达意图,最后是使个人的设计概念得到实现,这同样属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宗旨。现代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追求艺术与人的完美结合,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作为艺术和科学的边缘产物,设计往往会被业界专家人士所重视,它将成为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的联结点。这样就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今后,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修养,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基于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将设计升华为具有艺术特质的文化产品。所以,设计者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首先,设计者的艺术素质。对于设计师来说,如果想表达个人的创意,必须使用到图纸与模型,要是不具备良好的绘画造型的基本功,则根本不能有效表达个人的设计意图,并且还不能使设计由构想的层面上升到实践的层面。或许部分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当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手绘的设计表现方式已经过时,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认识过于片面。要想养成良好的艺术素质,一定要学习美术基础,绘画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作者的艺术品质和感受力得到锻炼,而且还属于设计创新思维养成的有效途径,是审美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现阶段,设计者之间的竞争,并非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竞争,而是艺术创新思维能力的竞争,是艺术表现能力的竞争。其次,设计者文化知识的积累。尽管文化知识能够通过书本获取,也可以通过模仿已有设计作品中获得,然而,单纯依靠这些根本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这需要在长时间的持续学习中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对设计对象反映出满足现代文明的需要,充分反映出生活的积极意义。再次,设计者的技术掌握。优秀的设计离不开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艺术修养与设计专业知识的积累,应当掌握自己设计产品的制造工艺与机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面掌握各种新产品加工工艺,应当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设计统筹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除此之外,成功的设计必须随时注意市场的需求动态性,同时展开深入的调研,作出准确有效的预测,应当善于汲取优秀设计的精华,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更好地作品。

三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设计的要素主要由审美、结构、技术、材料四者构成。就设计作为造物活动的过程来说,其仅仅具有一个核心要素,即创新思维,审美的、艺术的、技术的创新思维。对于设计师来说,只有拥有熟练的技巧、良好的艺术素质,才会拥有良好的创造思维与设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设计方法日益发展完善,著名设计巨匠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设计史的发展、设计的形成进行分析,自古至今,设计始终深深扎根于艺术之中,两者紧密相连,而艺术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然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种片面地注重技术方法,不注重艺术创新思维的苗头逐渐开始在设计领域萌发、蔓延。毋庸置疑,设计肩负着赋予产品美和实用功能的使命。信息化的发展使各种设计资源能够充分共享,要是设计师不具备审美的趣向,丧失了艺术创新思维,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所设计出的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会随之而逝,设计同样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过多的注重技术会导致设计风格呆板、机械、没有历史感、没有感情,并且还会在很大产生影响到艺术性与审美性。当今社会环境非常复杂,同时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职业技术教育的课题与任务同样愈发具体,其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学会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以敏智的头脑来思考身边的各种动向,从设计的思维角度,发现身边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改善,以有效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今后,设计师需要时刻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注意力,善于追根究底,积极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善于把握各种细节,演绎成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形成新的设计创意。所以,设计品质优劣的关键,是由设计者对艺术、文化、技术的整体把握所决定,其品质主要是由思维的创新所决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需求型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应当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且要形成常态化,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兆卓,刘海英.应试教育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创新教学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89-190.

[2]沈杨.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双轨并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求知导刊,2015,04:82-83.

[3]胡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162-164.

篇(5)

建筑设计创新的前提就是可拓思维模式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一些新的思维模式,例如逆向思维、传导思维、菱形思维等等,将不同的拓展思维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可以设计出更加与众不同的建筑,有助于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思维设计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需要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可拓思维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建筑设计创新的概念和特征

(一)建筑设计创新概念

建筑设计创新概念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的平面、结构、材料、空间形态等等进行创新性的修改,使该建筑与其它建筑不同就属于建筑设计创新。与其它的建筑设计相比,创新建筑设计具有更大的设计价值,所以与其它建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建筑设计创新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与传统思维的建筑设计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创新建筑设计具有超越性、实践性、反思性和相对性,建筑设计的创新特征标志着建筑设计正在向着新的方向发展。超越性是指建筑设计利用了原有设计思维中的有点,对建筑设计进行改动,确保新的建筑设计可以超越原有建筑设计的发展;实践性是指不管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全部都是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各种创新思维也是随着实践应用而获得提高的,如果创新设计没有得到实践那建筑设计人员也就缺乏了创新的动力;反思性是指对现行的建筑设计进行反思,寻找新的设计方向,例如鸟巢、水立方等建筑都是反思性建筑设计的成果,反思设计是反思现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不足进行改进,避免出现重复创新的现象。

二、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应用的优势

(一)建筑设计系统性强

建筑设计在经过可拓思维创新后具有整体性,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系统性较强,建筑设计的创新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所以系统设计非常复杂,需要将建筑分成若干个目标,例如将建筑设计分成条件系统、目标系统、建设基本系统等等,每个系统中都要对应相关的可拓创新思维,明确建筑设计中的各项要素,并对建筑设计外在的各种信息进行联系,明确创新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建筑设计在应用可拓创新思维后,可以使设计过程可以理性化的进行,使建筑过程变得更加有规律。

(二)应用可拓思维建筑设计的效率高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可拓思维是建筑设计的创新效率更高,避免了建筑设计创新的偶然性。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反馈建筑领域中各种事物关系,使建筑设计主体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设计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用语言将设计目标、设计条件等等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避免了思维逻辑无法表述的弊端。汲取了逻辑理论阐述优势,借助可拓思维对建筑设计进行变换,最终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应用可拓思维进行建筑设计可以让建筑设计的创新实现层次化和条理化,明确具体的设计思路,有效提升建筑设计创新效率。

(三)应用可拓思维的建筑设计创新稳定性好

建筑设计的创新需要向外界历史、环境、自然等汲取创新思想,实现创新建筑设计与现实接轨,保证创新过程的连续性和开放性,使建筑设计创新形成自身的系统层次,保证结构稳定性,创新建筑设计虽然是对建筑设计进行改变,但是也不能脱离原有的设计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避免出现凭空想象的建筑设计。可拓思维的应用避免了建筑设计创新应用直觉和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有效的增加了建筑设计创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各类创新方法能够实现互通,并且相互补充。

三、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

(一)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指按照传统思维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从传统模式的轨迹上寻找新的建筑设计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打破了原有建筑设计的习惯,但是却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利用反向思维对建筑进行创新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认识,并且利用反向思维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可以弄清建筑设计的方式,加强人们对创新建筑设计的理解。将反向思维应用到室内错层楼梯的设计中获得的效果非常好,将原本固定的楼梯、扶手、栏杆等设计成活动的,使室内空间变得更加宽阔,室内装饰效果也能够更加灵活。

(二)传导思维

传导思维是对一个事物进行思考,进而产生另一个事物的改变,传导思维的应用会引起一系列的传导效应,该类思维模式并不是直接对建筑设计进行改变,而是将传导思维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产生传导性的改变。例如北宋皇城的建造,当时对皇城进行建造时利用的就是多级传导的思维模式,当时的情况是皇城被大火烧毁,但是建设时间又比较短,当时设计师就将原本城墙外的道路上进行挖掘,将挖掘出的土烧砖制造城墙,而将道路挖掘的沟渠当成了护城河,这种多级传导的方式既节省了建筑设计的时间,又对废物进行了有效的利用。

(三)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是从发散到收敛两个阶段,很多建筑设计的创新都可以用菱形思维来描述,该类开拓思维的应用可以让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认识加深,但是在应用菱形思维时必须要遵循几点,第一点是应用菱形思维要遵循建筑设计的目的性,明确此次建筑设计创新的目的,充分的体现此次建筑设计的创新点;第二点是应用菱形思维要具备可操作性原则,保证创新设计思维可以实现,每一个步骤都是能够操作的,避免创新设计只是处于凭空想象的阶段。

(四)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类可拓思维模式中最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在应用逻辑思维进行创新时,可以综合的分析出建筑设计创新各项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并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设定解决方案,摆脱原有逻辑的规范,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深度的创新建筑。在应用逻辑思维时,要切实的考虑建筑区域周边环境以及自身技术条件,保证设计出的建筑满足人们正常的需求。 在应用可拓思维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时,可以预先利用模型对此次建筑创新设计进行分析,分析设计过程中会遇到的各项影响因素,确保在设计之前要形成完整的创新设计体系,保证创新设计能有有序的实施。在进行创新建筑设计时,要处理好建筑设计整体与细节的关系,实现建筑设计的最优化处理,保证建筑设计创新可以满足人们需求方向去发展。

结论:

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想要创新,设计师就必须要掌握可拓思维模式,在进行创新建筑设计时,要以可拓思维模式作为基础,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有效的运用可拓思维模式,保证建筑设计的创新可以有效的实现,并符合现实的发展,保证创新建筑设计的质量,并使创新建筑设计具有变通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张国斌.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经营管理者,2015,12:344.

[2]陶莺.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科技与企业,2015,11:172.

[3]胡威.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60.

篇(6)

一、新时期对美术设计教学的理解

美术设计教学领域十分广泛,CI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美术设计不仅是一门实用性的艺术,而且也是美化生活的艺术。美术设计已成为我国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领域。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不具备公式化、无统一的创作答案是美术设计专业的根本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其专业特色,根据社会的需要,在重视美术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开展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阔创作思维和灵感。在社会实践上多下工夫,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实用性强、技术性强的专业美术人才。

二、美术设计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篇(7)

G623.75

在小学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儿童心灵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和向往。通过美术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我,展示学习和生活。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反映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个性的特征,达到开发学生心智、启迪创新的目的。在现代化教育中,创新思维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标志。通过不断的创新思维培养,可以树立学生追求新事物的意识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所以,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加强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变得非常重要。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上升了新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基于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观念的转变,再加上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层次,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在综合实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还不够合理,过于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甚至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而且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来讲,还是相对滞后的,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常规教学设施都不够完善,这也正说明了学校对美术教育的不够重视。总之,就现阶段来看,同我国的经济发展相比,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还是较为缓慢。

二、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意识

1.鼓励学生创新。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仍有大部分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使用板书教学。一堂美术课,由老师在黑板上做示范,学生则跟着老师学习模仿。其实,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创新,老师也不用再板书要求学生照图绘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认可学生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作品更多的赞同和认可。鼓励学生创新就是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所以,也许作品不会尽如人意,但是一定不能抹灭了学生创造的心灵,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

3.肯定学生的优点。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会给孩子心灵带去极大的鼓励。因此,老师要对学生的作品常给予鼓励,也可以在全班展示优秀的作品,从而激励全班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构建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造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教育中,尤其是美术教育,没有自由的创作空间,也就没有想象力发挥的余地,缺乏想象力也就谈不上创新性。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精神状态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尽量放低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建立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2.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学生如果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一定会主动而执着地去完成它。这时候,老师要发挥自身主导的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例如,在进行《贺卡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由于是动手设计的课程,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绘画知识与制作技能,可以将这一教学内容特意安排在节日前。当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氛围时,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可以发挥更丰富的想象来绘制。经过这样的设计课程,学生的作品会比单纯地上一堂手工制作贺卡的课程效果要好很多。

3.丰富想象,拓展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实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没有想象力会使作品变得干瘪、刻板、死气沉沉,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引导,开发和扩展学生的想象力。

(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教学活动中发掘和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环境,利用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安排学生根据自己认为的颜色画出心中的太阳,你会观察到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颜色的太阳。在完成了画太阳的活动后,可以提问学生太阳的颜色是你们画的这样吗?进而可以告诉学生,戴上墨镜看太阳就会发现,太阳其实有七种不同的颜色。让学生带着想象力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大自然中培养。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老师可以带学生靠近自然,走进自然,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会通过大自然发挥出头脑中无尽的想象。例如,在《用色彩画心情》一课中,带学生到自然中观察大自然的颜色,感受它的神奇和美妙,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空旷的环境,清新的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是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继而做出细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作为创新思维教学的实践者,老师也要秉持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建立相关的竞争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通过竞争,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同时也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很好的基础,做好铺垫。

(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缺乏创新意识的美术教师甚至都不能算是真正合格的教师,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样可以引进现代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内容。美术本身一门集具象和抽象于一体的课程,所以能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结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掌握绘画的知识和技巧,更多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事物,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孝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8).

[2]王典.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4):169-169.

[3]唐俊.基于创新思维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4).

篇(8)

二、初中数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数学可以充分锻炼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扩展,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过程的独到性以及对学生心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必然会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和数学素养的提高而提高。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不仅在生理上急剧变化,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空前强烈。“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是每个家长所期待的,但是孩子“聪明”的最终表现在创新思维的种种体现,这是因为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善于从不同的方位思考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善于随机应变、善于使问题得到转化。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和创新思维,必然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三、培养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途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以应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课堂上往往更多地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像是被动的鸭子,被外力塞进食物,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现代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堂上要更多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求知欲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创造性思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性能力也会得到一定提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学会留白,学会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性格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宽容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保持舒畅的心情,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

2.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避免枯燥。学习数学不应依靠在题海中的遨游,而是要掌握规律,理解知识,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运用的规律,从而对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通过课上的认真听讲,课下的复习巩固,查漏补缺,自习课的不懂就问,讨论研究,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学生会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迈向成功之门。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持久保持,思维才能创新。此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归纳的好习惯,每节课、第一部分让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集中思维使学生更快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篇(9)

一、引言

杜威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倡导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课程教材”、“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给近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陶行知、陈鹤琴及为代表,他们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引入中国,这种影响不仅在近代中国,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仍然有着杜威的教育思想。

二、信息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说到底就是中国教育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的产生,如何培养学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快速适应社会并具有创新能力?杜威教育思想中注重社会、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经验与教材都给我们在信息时代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三、杜威教育思想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信息技术支持的“经验与教材”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应该尽可能以儿童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基础,同时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经验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杜威还指出:在传统学校中,按照科学原则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实并不适合于儿童,只有儿童的心智达到成熟的地步,他才能理解为什么教材的安排采取这种形式,而不是别的形式。只有儿童的心智达到了这种成熟的地步,才能够采用按照科学原则组织起来的教材”。在他看来,儿童比课程教材更为重要。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来自于教材,教材的结构及内容应该适合相应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水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练习等都是在符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只有符合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教材才是成功的教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教材以其丰富的媒体呈现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信息内容的跨时空、跨地域和情境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间接经验,很多以前传统教育中没法再现的场景、现象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读物改变了传统书籍知识呈现的固定性和线性,将知识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相关知识的连接性表现得更为突出,电子读物的非线性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电子读物中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间接经验,改变了传统学校中按照科学原则组织教材而并没有注意儿童心智成熟的缺点。以丰富的电子读书资源和呈现形式,结合学生本身心智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发适合儿童心智和发展的电子读物,以其知识的无限性和丰富性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批判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出发”,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在他看来,“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做中学”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盲目的推崇“做中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快速进步,但是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基于“做”才会有创新产生,通过做和实验去发现原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将知识升华并变成创新。“做中学”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不断丰富的软件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实验实现困难、大量的资金、危险等缺点,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软件进行设计,比如Protel、3DMAX、FLASH、Autocad等软件。三维虚拟社区系统实现角色在虚拟世界的互动与交流,角色之间可以通过为文字、视频、语音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肢体的互动。利用微博、BBS构建基于主题的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在小组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体现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也得到了体现,更能实现一种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BBS的“头脑风暴”打破传统教育中对正确答案的限制,没有既定的参考答案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能借助别人的观点看法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开阔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创新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创新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和改造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活的需要以及对生活中经验的总结。培养的学生适应于社会,适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相脱离是最大的浪费,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明确写道:“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其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给予他一切努力和一切成就的无意识的统一性和背景。”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获得书本知识,更要让孩子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学校即社会,学生的教育除了来自于老师的教以外,也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自然界。

创新思维的产生与社会、自然、人类是相联系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和计算机,互联网将全人类链接到了一个广泛的虚拟世界,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信息时代的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也会促使人们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作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动力和源泉,同样也会受到影响。虚拟世界给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虚拟的人际交往、虚拟实验、虚拟现实技术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更有利的平台,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创新思维提共了更丰富的资源。虚拟的广泛的人际交往为个人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好的可咨询的对象。信息时代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图1)。创新思维、学生个体、社会、虚拟社会、自然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图1 创新思维、社会、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然而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恰当的利用其思想来为我们的教育服务。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人对教育普遍存在的“做、教、学分离,知与行脱节,教育与生活脱离”观念,对杜威“做中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因此创造一条适合学生个体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新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争对学生个体,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少限制、更多的学习空间,少些评判成绩的标准,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定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0)

良好的创新思维是要建立在学习兴趣上的,而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美术设计教学的特点是近乎游戏和随意的创作手法,比较适合职校生的性格特点,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心理压力,甚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把握技巧,大胆实施兴趣教学,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画笔工具功能多样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刚开始学电脑绘图课程时,学生只会在老师的示范下,使用一些最基本的绘画工具,画一些非几何图形。而职校生的思想比较活跃,简单的效果和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学习的动力,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师应精心设计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工具的作用,如画笔工具,虽然比较容易掌握,但要灵活运用并非易事。电脑绘图,画笔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画笔的功能除了绘画外,还可以提高光,上色、制作蒙版、制作渐变效果、制作透明效果等许多功能。如果只介绍画笔的使用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基本的使用技法,但却不能灵活的应用到更多的实例中,就不能充分发挥画笔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对于一种效果,可以采用“一图多绘”,或是给出几种效果,让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寻找问题的同时,有些学生还意外发现画笔工具的神奇之处,如学生利用画笔的羽化和透明功能来给人物上腮红等。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工具的探索和挖掘。画笔工具功能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随着学生对画笔的功能的熟练掌握,创造的作品便有了一定的主题,内容也更加丰富,也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

2 作品临摹与个性化――激发学生想象性思维

作品的临摹局限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在临摹、单一抽象形的概括。长期传统的临摹教学,封锁了学生的视觉感官,限制了学生的手和脑的发展。目前,临摹环节占据了大部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在创作初期,脑海里会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表现主题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作设计,导致创作水平很难提高。职校美术设计课程不仅要重视电脑技术的操作,更要重视设计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临摹训练方式虽然对提高学生的电脑软件操作和绘画技能行之有效,而学生却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使得学生依赖性增强,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消蚀,限制了学生对美术设计的深入理解、阻碍了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因此,当我们设计命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画什么呢?”“能不能给个样本呀”,急着找资料东搬西套。这样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缺乏个性、想象力的人。培养的学生再出色,也只能是个“艺术工匠”。我们必须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走向自觉创新,即便是临摹,也要求在作品中渗透个人对客体的主管感受。

3 信息技术辅助技术介入――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创新是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产生的。学生只有感到自由、宽松、愉快、坦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新,如果缺乏民主,没有自由,学生就会无安全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老师眼色行事,表现出很强的盲目性和依附性,其聪明才智与创造力就会被窒息,就会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信息技术辅助美术设计课程,有利于营造宽松、民主与自由的气氛,例如在理解抽象画时,学生经常不理解现实与抽象的联系,认为抽象绘画很神秘,不可理解。这时我们可以拿一张色彩比较分明的春天的风景照片进行Photoshop软件进行滤镜处理,通过电脑处理后,这张风景照片就变成了以几种几何色块为主的一幅抽象构图,它没有了具象,只有一种“春意”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抽象绘画的感悟和理解就容易多了。又例如我们在讲到电脑制作图片时的像素问题,有很多学生就不理解什么是像素,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软件把图片进行“马赛克”处理,这样得出由一块块颜色而组成的图片,很好的说明像素是由不同色块组成的。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过目不忘。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上电脑软件的特殊功能,使得我们的课堂丰富多样,极具魅力。像photoshop等经典图像处理软件,其效果更是让人叫绝,可随意制作出“模糊”、“扭曲”、“纹理”等梦幻般的绘画效果。在千变万化的画面中,学生的创作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信息技术与美术设计教学整合将逐渐成为设计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像以往的教学形式如果只是单一的操作画图,肯定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调整教学方法很重要,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对教学有关的图文资料下载到计算机,通过多媒体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更易于、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更快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概念性的问题。

4 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能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把握它的本质;能分清主次,提示推理的逻辑结构;能从所研究的材料中揭示出被掩盖住的某些个别特征。对学生不同的设计作品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作品的设计不局限于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从不同的作品中,教师应具有发现“亮点”的眼光,对此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作品,不一定每幅都能成功,但值得肯定的是每一幅作品必定有它的独特之处以及学生对生活的见解的热情和向往,我们应当认可,并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讲述与评价,或让学生自评、互评;尽可能在学生作品里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予他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在适当的评价后也要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走想正确的思路。例如有的学生不会素描,可在电脑上点击素描工具,即可完成。有些美术功底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手绘的形式完成。职校生的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对于作品的设计我们不要局于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学生也较容易获得成功,对于优秀的作品,还可以通过屏幕广播、校园张贴等形式,让全校师生欣赏,点评。

传统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学指导思想是“以知识为本”,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也严重窒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也没有创新意识,视野狭窄,思维僵化,无法引导学生创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创新提到一个显著的位置:能否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性质,关系到美术设计课程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一代人的问题。这需要每一位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为之而奋斗不止。

篇(11)

为营造学习氛围,打造专业能手队伍,提高职工岗位履职能力,并激发职工“学技术、钻技术”的热情,工会每年定期在全体职工中组织开展岗位知识培训及考试。培训工作应做到“有文件、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记录、有宣传、有考核、有评估”,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每年7、8月份进行动员和授课资料准备,9、10月份分批对全体职工进行授课和培训,10、11月份进行全员考核。通过考核测评,评选学习团体及个人等级奖,鼓舞职工加强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职工技术创新打下基础。

此外,定期组织开设基础性、创造性的理论知识培训课程,从劳模、高级技师、技师等创新活动骨干开始,逐步扩大到生产一线班组长,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创新技巧和能力;并使全体职工能及时掌握公司技术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启发和调动职工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二、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

我为企业献一策,万人万策出效益。以“科学跨越发展”为主题,紧扣“调结构,转方式,强管理,提质量,控风险,增效益”的主线,工会开展“我为公司献一策”的合理化建议长期征集活动,引导和鼓励全体职工立足本职,围绕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推动节能减排等内容,在各层次、各岗位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全员岗位创新。

2014年度,工会共收到合理化建议97条,在广大职工群众中影响深远,参与人数占全体职工的80%。各单位对收集的职工合理化建议进行第一轮删选,选出67份优秀建议,然后上交办公室,进行分类、汇总,将所有合理化建议分为四大类:经营管理类、提高质量类、降低成本类、安全生产类。评审采用技术科负责人、总工程师、党委书记牵头的三级评选,最终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其中27项合理化建议用于生产经营中,取得良好成效,节约资金八万多元。在合理化建议的推广应用上,采用以职工名字命名的操作方法,从而鼓励职工积极开展岗位创新,让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操作方法为更多的职工所掌握,使职工的创新想法得到尊重、创新成果得到共享。

三、持续开展劳动竞赛

每年度工会都针对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动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始终坚持做到“三个坚持”和“四个做好”:即坚持把握竞赛活动主题,坚持突出竞赛活动重点,坚持注重竞赛活动实效;做好计划,做好宣传,做好指导服务,做好考核检查。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竞赛活动组织得力、有序开展、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例如,2014年度工会精心组织了劳动竞赛,围绕各季度的生产任务与实际情况,开展了特色主题活动。一季度主题:“战严寒,保供应”;二季度主题:“抓质量,确保安全生产”;三季度主题:“技术创新,岗位创效”;四季度主题:“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冲刺。”在竞赛活动中产生了10余名“优秀员工”、“十行百佳”劳动能手,并给予通报表扬和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

四、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劳模、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体,以创新为手段,鼓励和扶持基层单位建立覆盖公司主要工种的劳模及优秀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室,体现自主性、群众性和协作性。在创新工作室内,通过导师带徒、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能作品展示、创新项目攻关等方式,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带头作用,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工作方法传授给他人,共同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鼓舞和激励更多人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职工创新工作室每年度定期开展一次,由工会组织申报、评审和验收工作,制订创新工作室验收标准,经审核、认定后,以技术带头人的名字进行命名和挂牌,工会负责提供工作室场所,完善所需的机器设备,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支持,营造“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工作环境,激励更多职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