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学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学教学反思

篇(1)

一、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类推法和对比法的应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地学习[3]。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推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实际液体的层流运动规律时,用一个问题引出:一个底部关闭的漏斗,装上三层不同颜色的沙子,问打开漏斗底部的阀门,最先流完的是那种颜色的沙子?最后流完的是那种颜色的沙子?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同学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指出实际液体的运动轨迹和沙子向下流动的轨迹类似,进而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实际液体的层流运动规律。在讲到各种物理公式时,可以采用对比法。如直线运动规律在高中知识的基础上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刚体的转动规律学生则是初次接触,因此在讲授刚体时适宜采用对比法。因为刚体的转动规律与直线运动规律有很多相似之处,只需把直线运动规律公式中的物理量换成对应的转动规律的物理量,就变为转动规律的公式。如:质点直线运动规律公式:速度V=dsdt,而刚体的转动规律公式:角速度ω=dθdt许多公式都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记忆和掌握,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同学们能很快联系起高中所学的知识,学习起来感到轻松和简单。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医学物理教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样性。如看不见、摸不着的射线、流场、电磁场等;还有在做无规则热运动的气体分子,这些研究对象很难凭借口头之言向学生解释清楚,但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可使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介绍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到枯燥而不容易掌握,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探索其中的奥秘,其乐无穷,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一)精选教学内容,密切物理知识与医学的结合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课时重点讲述与医学联系密切的章节,可以强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物理学知识和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医学物理基本原理过程中多采用与医学相联系的实例。如在讲气体栓塞时,可提到学生们所做的动物实验,提及常用的处死动物的方法:静脉注入气体。然后问道为何动物会死亡的原因,这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懂得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可将高科技内容引入教学中来。物理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变更。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一些高科技在医学上的应用,把医学推向了新的高度[2]。如果把最新发展介绍到物理教学中来,那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活力和朝气,也更具吸引力。如B超、螺旋CT、激光刀等,使学生掌握这些高尖端医疗仪器的物理原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选取我校中医学专业2012级中医3班内经选读期末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参加考试人数60人,共60份有效试卷,考试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试卷包括5类题型,试卷结构如表1。试题由专业授课教师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命题。试卷的评判依据命题教师制定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完成阅卷。

1.2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2003将60份试卷按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各题的得分及总分情况双份输入,并经仔细核查与修订。然后将表格中数据导入到SPSS19.0软件,在数据视图中定义变量名分别为学号、姓名、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默写原文题、论述题、总分,在变量视图中检查数据类型,学号和姓名定义为字符型,长度为8;各题得分和总分定义为数值型,长度为8,小数点后长度为0。然后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计算难度、区分度和信度进行试卷质量分析。

2结果

2.1成绩基本统计描述 考试成绩的基本统计描述指标选择均值、中值、标准差、偏度、峰度、极大值和极小值等统计量。输出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和图1。平均分为72.8,标准差为13.173,标准差值较大,说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2正态检验 考试成绩一般要求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正态分布,说明考试结果不理想,出现低分数段人数太多(正偏态分布〉或高分数段人数太多(负偏态分布)两种情况。从成绩分布的直方图可以初步判断,学生的考试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进一步用单样本K-S检验来判断,检验结果显示sig值为0.796,大于0.05,可以认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2.3难度分析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计算公式为P=1—x/w(P为难度系数,x为某题得分的平均分数均值,w为该题的满分。难度系数P值越小表明试题越容易,难度系数P值越大表明试题越难,最小值为最大值为1。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系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在0.5左右。在数据视图中,将表1中各类型试题的满分、总分和表2中各类型试题的均值、总分的均值直接录入,并定义变量名为“满分”和“均值”。然后点击转换-变量计算,在目标变量中输入难度系数P,在数学表达式中输入公式1-均值/满分,计算出各个试题和试卷的难度系数。结果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多选题难度系数最大,为最难题型;默写原文题难度系数最小,为最易题型。整个试卷难度系数为0.27<0.3,说明难度偏小,试题较易。提示应该适当增加试题难度,特别是单选题、默写原文题和论述题。

2.3区分度分析 区分度(D)是指试题对学生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是一种区别学生成绩优劣的统计指标,一般与试题的难度系数一起来分析。对试卷进行区分度分析时,常以考试总分作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生在某题的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的区分度。对于客观题来说,一般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于主观题来说,一般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这些分析在中都有相应菜单命令。整个试卷的区分度由各题的区分度求加权算术均数。一般要求试题的区分度在0.3以上。区分度在-1至1之间。D≥0.4时,说明该题目的区分度很好;D≤0.2时,说明该题目的区分性很差。D值为负数时,说明试题或答案有问题。本次考试的区分度结果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本试卷各题型的区分度较高,整个试卷的区分度为0.636,能区分出学生之间的实际水平差异。结合前面的难度系数分析,提示成绩较低的学生要加强学习的自觉性。

2.5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试卷的信度分析可以反映试卷测试结果是否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信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大,信度越高,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试卷信度分析可以采用SPSS中的可靠性分析,选用ɑ模型。本次考试的试卷信度为0.734,说明试卷的信度较高,较真实的反映了该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水平。

篇(4)

医学信息学的教学体系应该从医学信息的上、中、下“三游”来加以组织。医学信息学上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本质、特征、类型、产生机制与机构、传播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中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定、组织与分析,以及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的描述与信息库、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的储存、检索和深加工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下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及其文化传承等知识。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研修相应的“三游”知识。如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研修病案管理学、病案信息资源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课程。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医学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疗保险专业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而作为未来医学信息的产生者——医生,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这种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直接导致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培养良好的医学信息学素养,进而导致这些医学生在未来成为医生之后对医学信息不重视,甚至为医学信息产生、收集、整理而烦恼。

1.2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不深入

长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校进行了排名,其顺序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南华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等33所高校。笔者在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网站利用“题名=医学信息或卫生信息,文献类型选择‘中文书籍’进行检索,返回结果为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文献。在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医学信息检索的文献为31本,涉及到医学信息学基础教程的结果为8本。其余主要包括医学信息研究、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决策与支持系统和医学信息分析等。综观这些检索结果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大学课程教科书。在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卫生信息管理的结果为8本,涉及卫生信息系统的结果为2本,涉及卫生信息化的有2本,涉及卫生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资源的各1本。从检索结果可以得出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作重复现象。如在检索结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雷同多,书本编排应急就章,重复建设,后出版之书不仅没有超过前者,有的反而出现倒退现象。除刘冰、黄玉玲主编的《医学信息研究》之外,主要用于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了丁宝芬教授的《医学信息学》、罗爱静教授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和《卫生信息管理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教材规划教材之外,其余教材鲜有得到国际或国内同行普遍认同。有些著作虽然注重吸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但是没有能够与医学信息学有效融合,移植现象比较明显。当然笔者在此无意于简单否定医学信息学界与出版界同行的工作,但我国33所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反思,应考虑利用范式理论指引学科发展,加强知识横向与纵向的传承与发展,引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弥补国内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空白和不足,提升学科地位。

2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是解困之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医学信息学也将与其他学科更加相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必将走向开放与合作,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因此我国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利用范式理论作为研究手段,从国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为解决国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之瓶颈成为应然解困之举。

2.1范式研究有助于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深化与拓展

医学信息学要想从宏观上和根本上提升学科地位,需要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元科学理论,即关于科学的科学,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即是指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当医学信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对学科的本质、规律及其相关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便产生了“学中之学”、“科学之科学”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类的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称之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遵循学科发展史的轨迹,即经验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理论研究,具体发展走向为病案管理、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化、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信息保护技术学、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合作和医学信息学史等。在此基础之上,医学信息学科分支中会产生医学信息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以“揭示医学信息学现象本质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就是关于医学信息学学科自身的深化与拓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从根本上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元问题和本质规律。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研究领域已经从医学知识表达、卫生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培训l等传统领域向面向语义互操作的知识体系构建、跨系统和跨应用的互操作标准制定、网格与云环境下的应用、转化医学、人体模型建设、临床决策和认知学领域深入发展。尽管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对元问题层面的挖掘探讨仍对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医学信息学元科学代表“医学信息学概论”或“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为例,现有的文献仅有一本,即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笔者认为作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应当注重对医学信息学生存环境、发展史和共同体的研究,应从医学信息学本身的问题出发建立起本学科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不宜将大量的篇幅放在对“对象性事物”的描述和阐述上。基于元科学的重要性,医学信息学理应将更多的空间设定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该学科地位。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理应针对医学信息学自身的探讨和分析,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认识医学信息学基本问题和本质规律的研究。鉴于此,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与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它是医学信息元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它是以医学信息学发展史为研究主线,不仅涉及到医学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需要研究医学信息学学科共同体主体作用、医学信息范式变迁与学科外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2范式研究是医学信息学汲取外学科精华的典型尝试

较之于医学信息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医学信息学对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将不断推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即使医学信息学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不可通约性,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医学信息学也会在反复的推敲和质疑中逐渐成熟。因为在外学科理论引入医学信息学的磨合期中所产生的碰撞、摩擦和火花,可能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争论的焦点和学术的创新点。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与目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论及:“将自己的领域当作独立的王国,而忽略它与其他领域,诸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造成了归纳的一般性无法演变成演绎的精确性,演绎的精确性又无法上升到归纳的一般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个人困扰没有成为公共论题,甚至于渐行渐远。人文精神的组织力进化成为科学精神的机械性,而概念和方法则成为了问题的主导因素,这不禁有本末倒置之嫌。加之于我们对社会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一无所知,而只是无意识地接受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这更容易加深身处其中人的无力和无助感。”医学信息学范式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学理论进入医学信息学领域的一大尝试。医学信息学由单一研究方向向多重研究方向发展,从病案管理学向病案学、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认知学和医学伦理与监管等方向发展,医学信息学专业呈现日益增多,学科日趋分化的趋势。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初期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知识是从病案管理实践着手,对于学科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认识的推进,与学科内外发展动力因素的影响,对医学信息学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于是出现了整体知识的不断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在学科组成上表现为学科不断分化成病案学、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或专业)。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理应汲取外学科的精华充实与强化本学科内涵建设,来解决医学信息学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因此,为了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剖析与之存在学科依赖关系及其运作原则,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此情境下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而不是脱离其中任何一方。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发端于2O世纪80年代初的医学图书情报学,研究体系不够完整和成熟,研究领域也不平衡,例如重视文献信息管理、技术路线和微观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学科RESEARCHONLIBRARYSCIENCE19建设研究不够深入,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缺乏系统规划,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新时期的医学信息学又面临学科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社会学、伦理学、认知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意味着医学信息学已经沿着范式理论的轨迹,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各学科精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医学信息学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借鉴社会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分支学科,或许会让我们发现原来的封闭视野所不能看到的演进过程与规律;也有助于当我们习惯于现有学科思维框架下的医学信息学发展之余,换之以外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和演变,给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输入新的血液。

3医学信息学学科范式内涵探微

“范式(Paradigm)”一词是托马斯•库恩首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于科学研究的,他在该书中指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可以用来解释科学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社会学概念。”“范式的主要表现为‘符号概括’、‘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在解读与理解库恩关于范式的阐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生产和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共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即范例)等成分,是指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公认的“模式”。共同体、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范例等是医学信息学范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虽不可能涵盖医学信息学范式全部的“应有之义”,但可以把这些当作医学信息学范式的核心内容。

3.1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简称为共同体,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1942年,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朗尼(Polanyi)在其论文《科学的自治》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把“共同体”理解为科学范式的承载体——“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学科共同体是以上一切成分元素的执行者,也是经常被忽略的研究主体。科学共同体研究在范式研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范式才能集中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时,首先要明确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概念。传统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方法论、理论标准,而很少涉及医学信息学的认识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理解为发展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主体,拥护同一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由授受相应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背景和学科训I练的学者构成,他们以发展医学信息学为使命,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维护共同的学术尊严。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通常遵循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规律,致力于医学信息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以是相对稳定的正式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前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成员、规范和活动方式。如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下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医学信息学会,全国33所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或方向)的院校教师组成的同事式组织、导师与学生组成的师徒式组织,以及其他医学信息科研、实践机构组成的固定团队等。后者一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传统固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稳定人员构成等内容。如因课题立项而临时组建的课题组形式,各地组织的拥有固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博士论坛,同一学科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共同爱好者等。从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发挥的作用来看,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科共同体不仅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正式组织形式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的补充力量。当他们的自身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社会及统治阶层认可时,自组织形式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有组织形式。

3.2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为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由于医学共同体所处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医学信息学世界观,这种观点是共同体自身医学信息学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相关研究者对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指导学科发展的哲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是形而上的部分,是共同体对整个医学信息学学科,以及共同体与医学信息学之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简而言之即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对于医学信息学这一学科的总体认识,对医学信息学的共识,包括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承诺,以及对自身在医学信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可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医学信息的世界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科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表现在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中则是要解决“如何看待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对象”的问题。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历史记录属性时,要维护的是学科历史有机联系;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知识属性时,要实现的是学科最大效益。

3.3方法论

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学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所自觉沿袭的一般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以解决医学信息学中的问题为目标的一种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问题分析、任务工具和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论述。方法论体现在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之中,可以是由模式、方式、方法、手段等组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案例和实用技术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范式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为一般原则,即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为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线索,并利用历史主义方法构建医学信息学范式理论;在经验层面,方法论是理论适用的方式,如在病案科整理病历资料时,利用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进行归档管理;在医学信息学安全和实用技术中则是一些纯事实性和操作性方法,如利用原型法指导医院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用以指导医学信息学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纲领,解决的是“医学信息学如何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问题。如研究方法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证方法、比较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等。

3.4理论成果

医学信息学理论成果是指对医学信息学范式形成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共有医学信息学理论。理论需要寻求解释,而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医学信息学理论在成为共有认识之后可以上升到范式层面,达到范式层面的理论成果同一般的理论成果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范式层面的理论来自于一般理论而又高于一般理论,它是医学信息学共有的概论、命题及其推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作为医学信息学理论逻辑出发点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共有概念是对医学信息学学科共有基本元素的约定,而这些概念必须是以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本源概念的面貌出现。如“病历”、“医嘱”和“病案”。命题是表明判断结果的陈述语句,有真假意义的语句才是命题。如病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医疗记录性——这是对病案本质属性的肯定判断,是一个可以做真假检验的语句。共有命题是指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中类似自然科学中定理、定律性质的命题。推理是指一判断借以另一判断推出的思维功能。共有推理是由共有命题中引申而来的。如从病案的原始性可能推理出病案具有凭证性。虽然范式层面的理论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成为共同体内部约定俗成的公理,但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不会因为具体理论的不完善而影响范式共有理论的存在,对于共有理论,也不会因为研究主体的不同阐释而影响其范式指导作用。虽然处于同一学科共同体的成员往往引用同样的理论成果,得出类似的理论观点,医学信息学共同体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整诠释或合理化。缺乏标准诠释或不能得出一致同意的规则并不会阻止范式指导研究。

篇(5)

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们学好英语,就要先明白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之间的关系,这样高职英语的教学才好开展。翻译教学是总的概念,承载着培养学生们的翻译能力的重任,而教学翻译是英语教学课堂中的一部分,是翻译教学中的一部分,翻译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教学翻译。

2.培养高职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碓酱螅人才的需求不光是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有语言人才的需求。我国现在很多企业或者是活动是和外国的企业合作,现在拥有英语专业能力的人才很受社会欢迎,这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内在需求[1]。

(2)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习惯的迫切要求。我们都知道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他们一般都是来自技校或者是普通高中,即使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比较差的,所以说高职院校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总体来说不高。但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为英语方面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翻译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校期望的人才,学校也才能完成艰巨的人才培养任务。

3.高职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现存问题

(1)课程要求不清晰。我们国家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灵活处理,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涉及交际的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简短的交流,涉及英语材料的时候就需要学生们去翻译了,学生们可以借助字典以及电子器械来提升自己的翻译效果,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自学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要求是希望学生们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都只是注重学生们的听、说方面的教学,翻译方面的教学涉及得不多,这样就使得学生们的翻译能力一直很难提升[2]。

(2)教学模式设计不科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并且逐步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课本,不灵活改变课堂,没有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还有就是许多教师的英语发音并不标准,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很难听懂。

4.翻译作为课堂的手段和目的

(1)词汇语法教学。词汇语法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翻译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词汇语法,我们的翻译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们的词汇量一般很少,所以教师在讲解词汇的时候一定要把单词和语法讲解清楚,还有就是要把词汇的意思告诉学生们,这样学生们翻译的时候就简单很多。

(2)语法及语篇教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发现,即使句子中的单词和语法都懂,但是有时候也是翻译不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些很长的句子语法很复杂,学生们可以把句子拆分开,然后再把每个部分翻译好,最终就翻译出来了。

5.总结

高职院校英语翻译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发展,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们学好英语,然后学生们才能通过教学翻译的方式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

篇(6)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做认真的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教学反思中,要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写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火花、典型案例、教学心得,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撰写教研论文不可缺少的资料。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曾说:“为了尽快和出色地掌握教育的艺术,每一节课后,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同时要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弄清原因是在备课时造成的,还是在上课时直接造成的。”这说明写教学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利于促进我们积极思维和再学习的活动过程。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如何写教学反思、写什么,是许多教师的困惑。有的教师把教学反思写成了流水账,只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外加泛泛的评论,缺少针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层思考,收效甚微。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的分析、批判和再认识的过程。写教学反思是对自己当天教学成功的体会、问题的回顾、行为的检验到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追求。要做到这些,需要记录以下内容。

1.教学中的疏漏、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上,教师难免出现疏漏、错误。如果不及时更正、补充,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把握。

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运用知识。教师要在课后批阅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课堂问题,课后利用时间加强分析与训练。

3.重点、难点把握

课堂教学如无重点、无主次,从头解说到尾,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但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非易事。要记录在教学中对重点的把握、对难点的解决方法,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4.教学方法合理与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用得不好,适得其反。

5.教学中的创新

课堂上若出现了教与学的热烈场面,最好能详尽地记录下来,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创新之处、学生的学习活动反馈、师生教学相长的精彩问答等,这些画面的记录会为今后的教研教改活动提供活灵活现的第一手材料,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6.处理问题是否得当

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变不利为有利,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

7.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四、写教学反思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点,做好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和方向。

其次,反思要结合实际教育资源,如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反思”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篇(7)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中,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反思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师生互动。

二、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几种答案,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学生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形成感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说,要有选择地找学困生去说,不容易掌握的要让学生去说,这样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练习的编排,钻研练习题有点"少"。笔者认为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注重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觉到教者对课本习题编排、训练的要求把握不准。

年级组长的指示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即要注重课堂补差,关注学困生;在处理练习方面要加强研究,做到高效合理。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体"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回家后、外出时观察各种各样的物体,还可以动手做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这些"体"的特征。

如学习"利率"前,先调查活动,如向爸爸、妈妈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以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储蓄种类、年利率、本金及存款单、取款单等。学习了"利率"计算后,让学生去银行存钱、取钱(在大人允许或陪同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实践存取钱的操作程序。

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各班人数,或班中同学家用电器的情况、班中同学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图表,用发展的眼光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大部分学生能交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有的小干部还给交作业不自觉的同学设计了"一周作业情况调查表",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突破了书本、课堂、学校的局限,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前段时间,笔者看了吴松弟先生著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书中谈到英国的数学,数学目的之一就是重视数学和实践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

篇(8)

一、抓住教学的闪光点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它可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巧妙过渡语,可以是对学生回答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可以是学生思维放飞时的智慧火花等。凡是让教师激发、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内容。如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一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末尾作者感受的文字“信赖,往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遮蔽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读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感受做个比较呢?这样的教学富有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遮蔽文字并诱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闪光点。因而,在“我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我有什么独特巧妙的设计?遵循了哪些教育规律和原则?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自我剖析中,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不断提高叶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探索并积累教学的丰富经验,以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抓住教学的遗憾点进行反思

教学中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它可能是教学中的一个疏漏环节,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处理,可能是一种处理不当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可能是对学生学习创造积极性的一次挫伤,可能是期待精彩而现实糟糕的一个教学设计,也可能是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失误败笔。如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回答的热情,往往笑眯眯地开口:“谁来发表高见?”殊不知,这句话却使得平静的课堂更加平静了。为什么?问题就出在“高见”两字上。哪一个同学想口出狂言发表高见呢?哪一个同学想自己的见解肯定是高见呢?既然认为自己的见解不是高见,那就还是缄默,等待老师的讲解吧。本想鼓励、抬高学生,不曾想实际上却“吓着”了学生,熄灭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这就是一个遗憾点。捕捉并记录课堂中的“遗憾”,反思诊断:“为什么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课堂教学会失败?”“为什么教学内容处理会显得不妥?”寻找原因,改变策略,可以避免重复自己的错误,同时不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抓住教学的疑惑点进行反思

学习知识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疑惑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船共沉,是一种傻瓜行为。教师尽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着力点放在“赞赏船长的英雄壮举”上,但说服力总是不够强,文本存在着疑惑。一位教师对这一疑惑点进行分析与探究,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弄明白:古老的航海规则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学生豁然开朗,对文本的理解又深入一步;教师也从解疑中提高了课堂的应变能力。可见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促进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转变,有利于教师追问疑惑、捕捉灵感,透彻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的尽善尽美。

四、抓住设计的空白点进行反思

篇(9)

涉及课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课例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日常文本信息,表达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提问、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2.教学过程

(1)常见文本类型。采用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的文字处理方法的回忆。教师介绍常见文本类型。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①教师出示用Word编排的唐诗文稿、邀请函、论文报告范例。

②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文稿、插图素材,模仿制作邀请函,编排论文报告、唐诗文稿。

③学生展示成果,同时讲述排版要点(学生只展示了与范例一样的排版文稿,没能按要求讲述排版要点)。

④教师提问:“任务一的唐诗、邀请函的排版和任务二的研究论文的排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没有回答)教师自答:“两者表达的主题不同,排版风格不同,不同的文本形式,需要不同的排版式样。根据文本阅读对象的特征及应用的场合、目的,文本本身的性质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才是排版的关键所在。”

⑤拓展活动:针对不同的作品要求,分析并讨论归纳出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及制作方法填入表格中(表格略,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拓展活动)。

⑥教师依据表格内容归纳加工要点和制作方法。

课例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加工的流程,了解信函、研究报告等常用文本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的了解,编辑排版艺术节邀请函和校运会宣传标语等文本内容,表达内容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优势;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

2.教学过程

(1)常见文本类型。

①呈现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加工”流程图,教师讲解信息加工前需明确的问题。

②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呈现教材P40“交流”内容。

③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41的“任务”:上网搜索常见文本特点,填写P41表3-1和表3-2(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表3-2的填写)。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①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P41的“观摩”:打开教材光盘的“教学案例”,观察其中存放的多种常见文本的排版及其表达效果,分析其加工形式,并进行评价,说明理由。评价之前请参考教材P42的评价要素。

②小组反馈案例评价结果(学生浏览光盘“教学案例”以及评价的时间不足,各小组没有形成评价结果,无法反馈。教师采取自己逐条讲解教材P42的评价要素的方式来替代学生反馈活动,呈现本环节内容)。

③讲授教材P42的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

④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原文件,排版邀请函。

课题《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一节课。通过对以上课例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目标制定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课堂教学目标机械地套用三个维度的陈述,缺乏从整体上思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其二,教师研读课标不到位,没有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可分步实施的各学期、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问题一: 目标缺乏梯次细化,机械套用三个维度,课标难以落实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课程标准对该课题的要求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其中,“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 …”是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形成良好的表达行为和素养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追求。“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的技能目标和“形成良好的表达行为和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在多项解决实际文本信息处理实例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课例一和课例二都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为一个平面的三类目标来描述,缺乏从整体上思考如何让学生在用文字处理软件处理信息的实践过程中体验、感知“文字的加工方法”以及“技术的恰当应用”。从教学目标的指向看,教师将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一般方法停留在知识性记忆层面,导致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侧重于模仿学习。课标的三个维度难以落实。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课例所对应的能力目标,其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学资源等具体情况,将其梯次细化成各课时目标,形成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课堂教学目标。课例一的目标设计生搬课程标准要求,使其选择的教学行为、设计的学习活动侧重于“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导致学生在经历“信息加工与表达”主题学习时缺失“如何选择恰当的技术表达意图”的体验。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忽视课程目标的细化,教学就可能走向“无目的”或“偏离课程主旨”的无效教学。

本课例“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主题的重点目标是“能根据任务选择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信息表达方式的选择”是信息表达过程中相关技术操作的前提,其实现是对有关技术操作素养的提升;而信息加工工具的熟练操作则是落实信息表达方式的实践,也是对信息表达的技术深化。据此,细化后的教学目标可以具体描述为:①通过制作邀请函、论文报告,了解信函、研究报告等常用文本的形式及特点;②在编辑、排版艺术节邀请函、研究报告等常用文本过程中,学会根据信息接受方的特点选择效果形式、表达主题内容;③灵活运用文字处理软件中的编排技术,总结、归纳出常用文本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④通过制作、展示活动,初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行为。

问题二: 依据学情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研究不足,教学效果难显

课例一和课例二的教学过程中,课例一的教师用以往的软件操作教法经验为基础处理新课程教学,致使学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虽能熟练操作文字处理软件,但无法达到“如何选择恰当的技术表达意图”的程序性知识目标;课例二的教师“照本宣科”,完完整整地依据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序列来实施教学,没有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相应处理。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益的直接因素,而教师对二者的选择是基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因此,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因素。本课例的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Word软件,他们具有使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编排操作的基础,基本掌握页面设置、正文格式设置、图文混排等操作,能够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排版。但是,学生对如何根据任务的要求,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文本呈现方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缺乏足够的经验。即对根据任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等能力。而且,学生必须通过变式练习才可能获得“解决问题”这一类型的程序性知识。另外,有部分学生对Word软件的操作不熟练。依据学情,该课题教学要突破的难点即“如何根据任务的要求,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文本呈现方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该难点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因此,学生是否掌握了程序性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才能判断。课例一虽然以作品制作的操作实践活动为主线,但在“范例展示”的环节,教师没有对范例作表达方式特点分析,学生无法从范例观摩中理解如何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或照着范例呈现方式进行编辑排版,或盲目选择表达形式,教学效果不到位。所以当作品展示时,学生也没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说出版面设计的理由及表达效果的优势。随后教师的总结也无法落实根据具体需求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的目标。课例二课堂效益低下的原因是没有依据学情提供足够的变式练习。教材内容的呈现序列是为了让学生先理解和掌握有关常见文本加工的流程,使有关程序性知识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原有命题网络,再通过日后的变式练习,使命题转化为产生式系统。而课例二的变式练习并不足以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的产生。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依据学情,课例一的教学过程可作以下修改。

(1)实例示范:学生观摩他人艺术节邀请函、研究论文作品;解析其中的信息表达方式,分析成熟作品中是如何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

(2)创设任务情境:学校要举办艺术节,现要向兄弟学校的同学、老师发艺术节邀请函,还要向家长、社区养老院的老人发艺术节邀请函。请一、二组负责设计制作邀请兄弟学校同学的邀请函,三、四组负责设计制作邀请兄弟学校老师的邀请函,五、六组负责设计制作邀请家长的邀请函,七、八组负责设计制作邀请社区养老院的老人的邀请函。

(3)小组作品展示:展示过程讲述小组如何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分析接受方的特点、选择信息表达的方式,并阐述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的。

(4)师生归纳小结:归纳信息表达的相关原则以及信息加工方法。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75-01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完美人格,全面提升人文素质。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而医德、医魂是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底线,高等医学院校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医学生的美育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鉴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和提升自我人文素质的目的。对医学院校美育教育进行及时地反思、总结对以后工作地改进大有裨益。

1 明确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的意义

第一,美育教育是医学生医德积淀的内在要求。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这样一个终极目的,医学大学生,应该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充满爱心的人。医学中应该渗透审美,审美也离不开医学,而医学和审美的主体都是人,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全面实现医学审美化与医学人文化,才能体现现代医学对生命给予的全面的人文关怀,而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是医学生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第二, 美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医学生完整的人格。“医术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作为一名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格修养更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而美育教育中大量渗透的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对塑造医学生的人格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而这也是现代社会积极呼吁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基础的一个精神层面。

第三,美育教育与医学专业教与学是本质统一的。医学专业教教育也使学生体味着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的美与神奇。而美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促进大脑左右半球机能的协调发展能,美育与医学教育不仅在本质上和思维上是一致的,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第一,医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淡漠,生活缺乏时代气息。医学生大多高存在文史知识“先天不足”的情况,近年来一部分医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缺失更令人警觉:“拿好手术刀,只管挣钞票”的功利主义在某些医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而一些医学生则只管读书,漠不关心时政,在单一课程的生活模式中缺乏奋斗激情和;一部分人严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甚至出现生活空虚,误入歧途寻求精神寄托。

第二,美育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教育作用发挥乏力。美育教育不单纯是在课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媒介、校园氛围营造等都是美育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但医学院办学的自身特点往往忽视发挥美育教育资源的整合效益的发挥:人文社科系部建设大多缺乏后进,图书馆文社科类书籍匮乏,校园建设缺乏文化底蕴,而学校诸多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统一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这给学生形成“满眼都是药,缺乏色彩与音乐”的乏味生活空间,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潜移默化也就成为空谈。

第三,医学院校存在美育教学“被边缘化”现象。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一样具有“缓释效应”,其社会效益的显现不是一朝一夕。很多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上没有做到充分保障,在资金投入、教师培养、科研研究支持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可持续保障。另外,现有美育教学缺乏时代气息,形式单一,导致许多“工科背景”的医学生对美育知识只能是“阳春白雪,和者甚寡”;而美育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平台和途径也导致教学动力的缺失,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了美育教育“被边缘化”。

3 加强探索拓宽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的途径

第一,改变单一的美育教育评价体系。美育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首先,对学校美育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将知识技能评价与审美观念评价相结合,只有学校评价结果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都令人满意,美育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实施不同的课程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后,只有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活动评价相结合,才能较全面地评价出学生的美育教育水平。

篇(11)

摘要:高一数学是学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需要我们不断思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思,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数学 学习

一、教师需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学生入学时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举足地位;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初高中数学学法的本质区别,引导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课程学习。然后摸清学生知识基础,深入研究初高中课标,全面了解初高中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从而规划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诸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立方和(差)公式”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高一学生穿插讲解,达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二、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复习旧知识,加强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反复思考相似内容的区别,长期坚持查漏补缺和纠错,达到举一反三,让学生意识到适当调整自己学习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注意三点: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学生需备4本(知识归纳本,典型题采集本,纠错本,作业本),做到每时都纠错,每天有训练,每周有小结。上课做到“两前一后”即课前两分钟整理当堂上课所需资料文具等,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课后一分钟反思当堂所学内容;二是合理搭配成绩、性格差异的学生,让品学兼优的学生默化其他学生自主学习,外向性与内向性学生相互牵制,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抽象理论直观化生活化

新课程最大特点就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的事实、论证猜想、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规律和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如函数学习通过观察图象的变化总结函数性质,分析函数问题。鉴于数学理论的抽象性,教师加强直观教学,并引用生活实例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如学习面面垂直判定时借助门与地面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