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产业持续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持续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业持续发展

篇(1)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篇(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林业产业化逐渐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我国林业产业调整的必然趋势。随着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深入,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经营模式进行了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并不完善,迫切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林业产业化的快速、稳定发展。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 我国林业产业化的现状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林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林业产业建设也不断深化,在林业资源开发和保护上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就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实际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着林业经济和生态社会作用的发挥。针对我国林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1 林业产业化中科学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林业产业化中,林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多数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低。在基地建设上生产管理粗放,优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及选育进程缓慢。

1.2 林业产业化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树种结构不够优化,以中幼林资源为主,成熟林资源少的特点。同时,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比较单一,大众化产品多,新品种少,抗风险能力弱,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

2 林业产业化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自提出以来深受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日益明显,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2.1 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因此,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进一步规范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的生态破坏的压力,使得森林资源具备更好的发挥自我修复功能,加快我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进程,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2.2 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日渐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化转变。通过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旅游业和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绿色林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摆脱高污染,高消耗的状态。

3 在林业产业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在充分认识到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化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1 应用先进科技,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兴林的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整个森林系统进行研究,提高优良育种水平,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要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在林业发展中的转化,不断完善林业发展体系,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产业化。

篇(3)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这种抽象的环境意识概念太模糊,一般的平台老百姓很难理解和实行。那么,林业生产就可以成为一种将其物质化的媒介,通过林业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意义,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2、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进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治理和恢复方面也是发展的有序有力。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的步伐和速度。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依旧需要加强。如果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努力改善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林业产业,作为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不仅对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通过林业生产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应当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投资项目。比如说,新开发或者是新规划的住宅区、商业区或者是旅游区,都可以进行风力发电,将道路两边的传统路灯换成顶端可进行风力发电的装置,也可以变成是太阳能发电。这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煤炭等资料的消耗,也给大气污染排放减轻了负担。另外一个方面,政府应该有计划的把一些老旧的没有发展的老式企业进行淘汰或者是重组,比如说锅炉厂,纺织厂等等。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垃圾、农作物秸秆和低热值废弃物生产电力、热力;鼓励、支持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和产品。

二、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肯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同时,任何产业的发展也与科学技术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人才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林业生产若缺乏人才,其发展步伐便会止步不前。科技科技人员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如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2、实行退耕还林制度,合理采伐

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面积的滥砍滥伐,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导致土地沙漠化趋势加重,泥石流,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要想林业产业能够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这一现象。因此,大力实行退耕还林制度是当下发展林业的当务之急。同时,在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进行合理采伐,从而有效的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退耕还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扩大林业的总体面积,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除此之外,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直接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所以说,要想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的实施退耕还林制度,合理的进行林业采伐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山区地带

森林资源管护在机制建立方面可以从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区管理。而我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的林区面积都是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就是在这贫穷而又落后的地区却也是我国森林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不仅经济比较落后,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应该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此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一定要落实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报纸或者是书刊等方式进行基层的宣传工作,让与林业进行最直接接触的普通老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相关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药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习到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带领大家爱护植被,保护森林。

4、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自然保护

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环境。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生存,还包括了生物物种和非生物因素等等一起组成的。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环境。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然保护。这里所说的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一直处于一个可循环利用的状态,人们通过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还有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力建设和保护工作,珍惜稀有物种并对其保护,从而使林业生态处于一个平稳向前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思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从单纯的为了木材的取得而进行的林业建设,转变到对整个生态大系统的建设中,先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而后逐渐演化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林业的大力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方向,这也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有利的结合,从而实现双赢的结局。

作者:刘建荣 单位: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也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相当不错的条件,但由于受高额财政收入的诱惑,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过分追求,却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加上房地产企业本身对利润的盲目追求,结果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性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

    1.开发失控,无序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优势区位的过度竞争:因为土地的供给弹性较小甚至是没有,使得土地的开发受到供给总量的限制,存在着对优势区位的竞争。由于全部的土地需求压力集中指向有限面积的精华土地之上,致使一些可更新资源从一些最适宜的土地上消失,这会给余下的生产可更新资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压力;地区优势的片面发挥:由于我国资源和产品价格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地区重工轻农,以牺牲农业、占用耕地去追求经济发展。

2.结构性矛盾突出,空置率比较高。大多数房地产投资者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要来加快结构的调整,既考虑富裕的阶层,也考虑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等多方面需要。在目前国内房地产业全面启动的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企业也在迅速扩张,但这种房地产企业的结构性缺陷,尽管可以使投资者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却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3.房地产企业大量短期行为,对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破坏。我国房地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发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企业规模小,不但没有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来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而且在观念与管理水平上也往往局限于眼前利益。这种经营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大量短期行为,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在:开发区的盲目设置使大片的森林和耕地被砍伐和占用,一些开发商甚至无视城市规划,违章建设;一些开发商为削减成本,往往采用耗能大、质量低劣的产品,甚至是偷工减料。结果是许多建筑物建成后,有害物质超标,建筑质量、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不达标等,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引发的道德风险。

    1.土地批租制度不健全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开发商和业主仅仅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由于土地批租制度的不统一,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取得土地方面几乎谈不上公平。特别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在改制转型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国有土地处置问题,由于政策规定甚至是经办人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职工的安置和补偿得不到妥善处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那些有实力、资质好、讲诚信的房地产企业因为没有拉关系、套近乎上花“足”功夫而失去获得项目开发和土地储备的机会。这种状况严重波及到整个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我国实行的一系列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像福利分房制度和扶贫解困房的审批、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原居民以及郊区农民的拆迁、安置和补偿等各种环节,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操作不透明,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如在公房出售过程中,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采取对人不对事的暗箱操作方式,甚至公然制定一些与国家法律与政策相悖的土政策。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造成更大程度上的社会不公,同时也使得房地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制约。

    3.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增多。

因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房地产商为经济效益,往往不顾住户的利益,有的不按城市规划规范,楼群密度过大,使住房的生活空间受到影响;有的面积“缺斤少两”,从中盘剥消费者;有的“粗制滥造”,安全隐患四伏。诸如此类的不规范或欺诈行为,却无人过问,这使得一方面政府部门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约束,而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的错误行为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相应的责任得不到追究。所有这些,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实现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一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篇(5)

关键词 金融产业 可持续发展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可持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1998年5月25日,在我国四川成都召开的“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率先发出了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呼吁,引起了金融理论和实践部门的广泛重视。胡章宏等(1998)探索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白钦先率领的课题组(2000)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论证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战略原则。但这些研究只能树立起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意识,却没有找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不管是生态资源还是金融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适合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金融同样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本文就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推动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形成金融产业集群。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与交换”的结果必然是形成专业化的金融市场及其相应的市场组织结构。现代金融是由资金流出和流入方、连接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及运行制度和机制共同构成的。起到承担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功能作用。现代金融不仅可以通过融通资金、传递信息、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通过大数定律、提供专业化服务和套期保值来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风险。现代金融不仅是一种促进真实产业发展的交易活动,而且更是一个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金融产业,是一个为现代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没有效率的产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金融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吸引金融资源的集聚,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货币和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以及金融意识。由于经济中的金融效率状况在根本上是由这个经济的金融资源的规模和品质所决定的,通过金融产业可以认识经济中的金融效率,即以金融产业的规模与结构来表示经济中金融资源的规模与品质。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产业却还不具备独立竞争的能力,这是金融不稳定的根源之一。因此,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应依托金融产业为基础,推进金融的产业化,把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金融产业集群,推动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使金融发展发挥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在关于协调发展的认识方面,我们应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理解协调,把协调看成发展的一种规定,即对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属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程度的反映。协调应该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各子系统或构成要素互动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因此,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金融系统各构成要素(主要是上述规模、信任、风险、能力、制度五大要素)的协调,又要考虑到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与非金融产业系统的协调发展。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时间及空间的约束之下,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金融系统内部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而且更要考虑到来自非金融产业系统的限制,这样才能使得金融产业和非金融产业保持协调发展。

三、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1.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

金融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而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优秀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产业是一个竞争力体系,其产业功能是依靠竞争力来完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建立在发挥核心竞争力基础上。中国金融产业发展既需要面临来自于国外金融的竞争压力,又面对着支持国内非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来取得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承担起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职能。

2.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政策措施

实现我国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金融发展观,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本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需要从金融制度、政策和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金融制度方面,应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决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积极推进金融监管的发展,并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层层下放经营自,鼓励企业自主决策,开展金融创新。首先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的多样化,建立能对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财务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等进行实时监测的金融预警系统。其次理顺金融监管体系,分设银行、保险、证券等专门化监管机构,并借鉴发达国家对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监管经验,寻求政府金融监管与企业金融创新之间的协调平衡。第二要成立金融风险防范与危机应急处理的金融机构。第三鼓励不同金融系统之间的交叉、合并,按业务需要设置分支机构,推行专业化决策。

在政策体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第一要加快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为金融法制化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第二要大力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金融产业政策的人力资本含量。首先,要取缔行政性垄断,以此为基础制定出良好的金融产业政策,保持金融产业政策在产业和区域上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金融组织政策与金融产业目标一致。其次要加强金融政策的自主研究,进一步加大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金融政策的人力资本含量。

在金融机构方面,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抛弃侠义的金融观念及维持竞争的计划经济手段。首先要抛弃金融是“附属”于政府的“部门”,是“依附”于真实产业的“行业”,“虚拟经济”等狭义的金融观念,建立起“产业金融”的概念,实行金融的产业化发展,建立起金融产业集群。其次要抛弃寄希望于政府保护、行业垄断来维持竞争优势的计划经济竞争观,树立只有市场化、开放式的竞争观。

二是要抛弃寄希望通过照搬、引进、模仿、替代,来获取核心竞争力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起只有通过自我学习、创造、积累和市场磨练,才能建立和发展我国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力形成观;

三是要抛弃片面追求规模大、网点多、业务全的粗放经营的思路,树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

四是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不少企业高负债、低效益运营,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形成了大量的政策性的不良资产,进而出现了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金融机构的债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改革金融的同时,必须依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章宏.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熊德平,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扬州大学学报.2003(7):64-67.

篇(6)

二、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

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包括发展、协调和持续三大系统,揭示 “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发展系统牵涉 “发展度”,即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发展度”。这其实是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也就是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真正地发展,同时是否在健康地发展,甚至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的一个系统。协调系统牵涉 “协调度”,即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它其实是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甚至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以及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持续系统牵涉 “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它更加注重从 “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由此可见,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离不开上述三个方面。简洁地说,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是三维的,即数量维上的发展、质量维上的协调和时间维上的持续。数量维度上的 “发展”是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的。

第一元素是寻求 “发展动力”,就是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去调适动漫产业的生产关系,通过教育优先和科技创新去促进动漫产业的生产力,它们共同完成我国动漫产业对于发展动力的要求。第二元素是寻求 “发展质量”,就是通过制定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低碳经济战略,达到节能减排,实现动漫产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健康。第三元素是寻求 “发展公平”,就是如何将动漫产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动漫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处。质量维度上的 “协调”,是指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建立一个 “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这是动漫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也是对整个动漫产业生态系统的最高认同。尤其在当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各种矛盾和瓶颈约束都是最为严重的阶段,动漫产业基本上处于 “经济容易失调、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效率与公平应当不断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建立这样的环境,体现 “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从绿色发展的理念出发,动漫产业的财富积累不仅在于生产总值数量大小和增速高低,关键更在于是用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何种成本生成的动漫产业总值。就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内在构成关系而言,希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漫产业能不断创造与积累出理性高效、均衡持续,这就是时间维度上的 “持续”。它需要在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的 “品质好的动漫产业生产总值。为此,既要求破除我国动漫产业的粗放式生产和非理性生产的弊端,也要求破除以资源投入的过度消耗为代价去攫取财富,更要求破除以削弱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的畸形增长,最终要求破除以动漫产业的系统劣质化与动漫受众心理异化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的动漫产业财富的增速和总量。

三、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篇(7)

引言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追求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实现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的模式[1]。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从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出发,助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产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业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乐场等多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吸纳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本研究依据绿色旅游产业内涵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阐述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概念

1.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国的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嘈杂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舒缓、释放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增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城乡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欧洲的绿色旅游是由乡村旅游转变而来,乡村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日本农业部在1992年将绿色旅游定义为:“能够享受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与农村、自然景观丰富的山区的当地居民互动的停留式休闲活动。”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我国,因此我国对绿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绿色旅游就是环保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二是绿色旅游等同于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强生态意识的旅游;三是按照广义和狭义之分来界定绿色旅游,狭义的绿色旅游就是将绿色理念深入到旅游产业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还包含了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容。本研究定义绿色旅游为: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强调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环境最小化破坏的一种旅游形式。

1.2绿色旅游产业的界定

绿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绿色旅游产业是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次,绿色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是绿色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绿色旅游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据此,本研究将绿色旅游产业定义为:作为构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绿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的网络化、集群化、交叉化、一体化的联合推动下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2.1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涵养区。“京都第一峰”的灵山、“天然动植物园”的百花山、“古刹奇松、怪石异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方的地质博物馆”的龙门涧、“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称为“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这是门头沟区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亦是构成京西旅游发展的基础。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成为在快节奏、紧张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首选的休闲圣地。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同时,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胡林人”遗址、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门头沟区的历史印迹。

2.2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希望给快节奏的生活放个假,由此,旅游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相对压抑,人们的幸福感较低,需要一个环境优良、闲适自在的好去处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旅游增长迅速,乡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50亿元,旅游业收入为18.85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门头沟区旅游业收入增长536.35%,其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193.96%;旅游业接待总人数变化不明显,略下降4.11%,但乡村旅游业人数增长明显,增长56.58%(表1)。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私家车及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等也助推人们出游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期间,城区居民更多地选择在郊区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度过休闲时光,成为门头沟区构建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力量。

2.3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2015—2016年,门头沟区水域嘴村和灵水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个“北京最美乡村”中门头沟区有11个。2016年,门头沟区实施高压线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戒台寺郊野公园建设等多个项目,严格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控车、减油,村庄实行煤改油、煤改气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成为全国2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之一。随着旅游接待环境质量的提高,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接待场所也随之增加。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门头沟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有1145个,比2014年增加了28个,同比增长2.50%,其中,民俗户增加了17户,观光园增加了11个,但实际经营民俗旅游的农户较2014年减少了22户。根据“十三五”期间门头沟区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发展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和科技创新三大功能开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工程将逐步推进;政府将斥资2亿元用于门头沟区各景观园区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环绕、宜居宜业的生态园区,重点突出以“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等组成的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景区规划。

3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与消费观念不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差强人意,还停留在自己“消费”、景区“买单”的层面上。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在采摘园里的乱折现象、景区里的乱写乱画现象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等,而这些行为都有悖绿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驾游造成的停车场拥堵、乱停乱放现象也已成为当下北京市旅游景区面临的新问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影响门头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营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但缺乏新的增长点,游客消费呈现下滑态势。门票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较大,且较为平稳,商品销售收入则波动较大,其他收入近年来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06—2015年,商品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432.50万元(近年来最高)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降至2012年的155.90万元(近年来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万元(表2)。此外,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上升,但农产品销售收入和餐饮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30%和12.10%。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景区商品价格高,人们不愿意购买;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三是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大,缺乏品牌支撑等。

3.2旅游经营者绿色可持续经营机制未形成

据2016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北京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2015年门头沟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数、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从业人员以及民俗旅游总收入都是最少的,观光园数量处于倒数第2位,仅高于延庆区(表3)。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门头沟区旅游业还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经营者没有利用区内独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品牌产品,观光采摘没有形成规模,消费者的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上。二是随着旅游经营者增多,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其为降低成本和争取利润,减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专业的导游、销售劣质的产品、提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指标,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当地的GDP作为着重考量的标准,使旅游发展规划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统性和长远性[4]。由于旅游业整体发展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规划,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门头沟区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难度较大,道路条件有待完善,景区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较少,进一步拓展旅游线路的深度有一定难度;高标准的接待场所较少,4星级宾馆只有1家,3星级宾馆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间较窄;一些旅游项目不规范,加之监管不到位,严重损害生态效益。

4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培养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环保和消费是消费者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过程中要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培养绿色审美和绿色消费的观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选择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减少私家车对空气和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依据门头沟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建设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休闲和体验需求。为产业储备后续发展资金。政府可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并颁布施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效约束消费者行为。

4.2加大重视力度,打造绿色产业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加强景区设施建设,观光园、采摘园、接待场所等根据政府旅游规划,同一级别的旅游接待场所设置统一的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同时可增加设备优良、功能完备、高服务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级接待场所,打造高端的乡村旅游生态农庄;另一方面需不断增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景区内绿色标识、设立绿色理念广播站,重视能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有机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饮做到绿色清洁无污染,为游客提供健康饮食的同时,减少“三废”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景区的二次污染。根据门头沟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发多样性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打造像中医养生黄岑茶、大山山货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多样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周边乡村旅游,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长远发展[5]。

4.3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发展机制

旅游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整体规划作用。鉴于门头沟辖区内98.80%为山地,其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资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设施;适当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长旅游景区公交的线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引导系统性地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并建设一套系统检测、有效监管、合理开发、规划建设于一体的运营机制[6];随着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为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给予资金扶持,缓解经营压力,特别是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的企业、观光园、星级宾馆等给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经营者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关奖惩制度,鼓励旅游经营者绿色转型,严厉打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明确提出禁止开发和提倡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实现方式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光明,邓秀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论坛,2014,(7):19-21,32.

[4]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我国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29.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钢铁、汽车、石油、造船等传统产业,而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

1.1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

信息产业在高技术产业中居领头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199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所公布的数据表明,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产业约占69%[IJ美国1967年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GDP)的46%1990年为75%,现在约为85%,其产值达到5000亿美元,占世界信息产业总产值的35%日本信息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占(;DP的55%[3J现已达到70%左右。我国属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产值1995年占GDP的27%,现已达到3糾多。就发展速度而论,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在25%以上,3倍于GDP增幅。今后5—10年内,将保持20%的发展速度,其产业规模及出口创汇将比2000年翻一番。

    1.2信息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巨大

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集约型产业、高效益产业,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1)销售收入、产值高。据悉,1995年世界信息产业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1996年达到1万亿美元。5]以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产值将在2010年达到5万亿美元,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美国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每年创造工业新销售额将近3000亿美元,到2010年约增加国民生产总值4000亿美元。1J我国信息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2001年我国通信业务收入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26万亿元,[7J2002年卜6月电子信息产品完成销售收入4413亿元,同比增长167%[4J2005年将达到1.5万亿元。2002年上半年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7J2005“十五”计划完成时,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元;(2)投入小,产出大。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投入小,产出大。1989年原国家科委的科技信息投入只有25亿元,加上其他科技信息费用为1亿元,而产出就达50亿元,其投入产出比为1143美国比尔.盖茨的信息产业产品DOSW,imkos98>Office97只是一张软盘或光盘,仅需3元物资成本,而一张Office光盘的价格高达8000元。J

1. 3信息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多

信息产业是人才需求量大、薪酬高的产业,国际一些顶尖的信息产业公司摩托罗拉、诺基亚、思科、朗讯、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已在我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悉,美国有760万人从事信息产业,并间接创造新工作岗位1500万个。我国2001年信息产业直接吸收的就业人员约300万,加上间接增加的就业人数有600多万。可见信息产业有强大的拉动就业需求与创造工作岗位的作用。

1. 4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原因

在国民经济四大产业中,信息产业之所以成为主导产业,是因为:(1)在高技术产业群中处于领头地位。信息产业在卫星通信、生物工程、光纤通信、宇宙航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新技术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领导作用。所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动控制,都离不开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化数据库与信息服务的奠基与支撑作用;(2)具有鲜明的高技术特色。信息产业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就以计算机技术而论,具有数字化、高速化、小型化、大容量化等特点。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可用0或1进行数字化表达。美国BM公司2000年7月研制出的“白色ASCI”超级计算机能进行123万亿次秒的运算。正在研究的光子计算机要比电子信息处理快1000倍。微型化技术可在一块或数块几毫米见方的小硅片上将中央处理机建于其上,以造出笔记本电脑、掌上机等。韩国1995年研制出了千兆位动态随机存储器。美国IBM公司预计2010年可开发出10千兆赫兹处理器。["J以网络通信技术而言,运用光纤通信,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知识3—5分钟可传递完毕,运用数字方式,采用卫星通信,可建立起全球性的卫星数字网。(3)有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信息产业处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特征、本质、规律及其应用的反映。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驱动器。

2信息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器

信息产业是高应用、高增值型产业。信息不但是有形的独立要素,而且是无形的非独立要素。它蕴含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等之中,对它们有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又是链接各产业部门与活动的媒介物、粘合剂。它可用于工业企业设计与制造、工程与自动化管理,可用于农业、商业、金融、出版、医药等领域,产生高附加值。“知识通过价值链一次又一次地被附加上去,知识性工作变成了价值、收入、利润的基础。

2. 1信息产业促进了“五大结构”的改变

2.1.1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变。信息产业属高科技产业,知识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在GDP中比重大。美国、日本及我国情况前面已谈,此处从略。我国香港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第一产业日渐萎缩,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进入90年代后,第三、四产业的经济指标迅速上升,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2.1.2促进了资源结构的改变。人类资源中不仅有物质与能源,而且有更重要的信息资源。物质、能源有耗竭之时,而信息属非物质形态资源,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特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减少对物质、能源的消耗,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创造经济效益,可减少交通运输压九节约运输费用。我国1995年长途电话38亿次,节约交通费、住宿费和时间价值高达120亿元。到2002年8月止,全国电话用户3.88亿户,居世界第一。

2.1.3促进了就业结构的改变。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愈来愈多,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全世界近10年社会就业总人数中,信息产业人员约占70%美国1987年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67%,现已达76%。[14J曰本1980年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占整个就业人数的3&3%,1990年达到了584%,[14J我国信息产业就业人数,1995年占1&6%,现约占25%

2.1.4促进了市场结构的改变。市场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不发达,信息产品少,基本上没有信息市场。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产生了多层次、多系统、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特别是网络信息市场、现代通讯信息市场等大量涌现,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

2.1.5促进了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有物质消费和信息消费。物质消费分生产资料消费和生活资料消费;信息消费分政治信息消费、经济信息消费、文艺信息消费、军事信息消费、科技信息消费等。即使在物质消费中,也一刻离不开信息消费。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电视、家用PC机、卫星通讯的使用,新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产品迅速发展,信息消费成了人类消费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消费结构。

2.2信息产业加速了商品流通

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奠定了电子商务客户与市场基础又加速了商品流通据悉,美国互联网用户占全国人口的45%,曰本占15.22J我国1997年上网用户仅62万户,2001年达到3370万户。2002年8月上网用户达到4331万户,居世界第二。电子商务网站达500余家。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电子商贸系统开发与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对传统商贸系统有效利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对外贸易的繁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1年国际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170亿美元,美国达659亿美元,同比增长57%。信息产业推动了生产持久发展231组织生产中心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是以产品流通为主,围绕资金、物资流通组织生产的;信息经济时代,是以市场资讯为中心,围绕信息组织生产的。现代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以市场为目标确定发展战略,把握市场变化脉搏,以便及时了解在什么时间、地点,需要多少什么产品,从而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生产出产销对路的产品,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

232生产手段的变化。手工操作时代,机械制造业生产是由机床制造各种零部件而后组装成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可把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调度、辅助制造与测试、车间自动化等集成一体从而把装配线上所需要的零部件,按时按量送达指定位置,去掉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据悉,由于计算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节约劳动30%-40%劳动对象的变化。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天然物质、加工产品外,合成物质不断增多。到20世纪80年代,合成染料占世界总染料的90%,合成药占药品的75%.

生产成本下降。一些生产设备厂家,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其材料、能源、设备性能增强等方面,减少人力资源与交通运输成本,促进了生产成本下降。生产产量的提高。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据悉,1900-1980年汽车产量增长了4240倍,合成橡胶增长了2266倍,石油增长了148倍,核发电量增长了13466倍。以上充分说明,信息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器和推动机。

3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赖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信息产业不断创新,信息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1将信息产业创新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信息产业创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思想创新等。市场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只有不断地开拓用户潜在、认识与显在需求,将用户的潜在需求转化为认识需求,又从认识需求转化为显在需求,不断地开创虚拟市场、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电脑购物、电脑结算等新市场运行与交易方式,才能将诸种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的重心与关键。只有不断地开创全新的信息技术,改造已有的信息技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才能生产出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满足用户对信息技术产品的质量需求,不断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倍增剂与孵化器。要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模式与机制,开创科技园式的贸、工、科、信、政一体化管理体制,创业团队的模式和科学激励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技术设备和信息数据的作用,充分体现管理的倍增剂与孵化器的功效。思想观念创新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导航标与引擎器。人的思想观念是人的行动指南,只有确立创新思想观念,才有超人胆略、智慧、行动和超常发展。如美国比尔.盖茨就是突发奇想、以奇制胜的典范。微软1995年8月24日以大规模的宣传策略,高效率的网络销售方式,在全世界用12种语言版本同时推销“视窗95”,一夜之间抢购热潮迭起,当曰美国销出30万套,4天全世界售出100万套。

3. 2走信息产业创新特色化道路

要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就要走信息产业创新特色化道路。特色化就是优势化与本土化。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就抓不住主要矛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力等方面暂时难以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只有走“重点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特色化之路,才能赶上并局部超过发达国家。

3. 2.1重点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只有采取重点引进发达国家先进信息技术办法,才能免费学得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避免研究开发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才能以远低于率先者研究开发价值的价格买到专利技术,节约投资,缩短时间,迎头赶上。日本从5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相应的研究开发,

在短短的20多年中就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对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不能只凭广告词和产品说明书的某些不实之词断其先进性,要通过权威性信息机构、用现代化的查询手段与权威专家集体鉴别相结合。如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在电信领域直接引进新技末而越过金属导线与信号模拟阶段,使电信网络数字化成为现实。[15J对引进的先进信息技术产品,要对其中某些技术、功能缺陷予以改进,臻其完善,让所生产的新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

3. 2.2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信息技术产品。如果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只是一味引进,而不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信息技术产品,就会成为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附庸”与“加工厂”,就会受其控制与勒索。因此只有不断地对信息产业进行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是如此。英特尔公司两起一落就充分说明了此点。1968年该公司集中主要人力和财力研制内存储器获得成功,其营业额1970年就达到了420万美元。到70年代末,日本研制生产的动态随机内存储器(DRAM)占了近50%的国际市场,80年代中期曰本研制的25ACDRAM占了绝对优势,占国际市场的92%英特尔等只占其市场的8%。在此危急关头英特尔于1986年集中力量研制386微处理器取得成功,一年就有起色,从此不断研制出了486、奔腾1、1丨、111、IV等几代新型处理器,1992年跃居世界最强大的半导体芯片公司,到1999年初股票总市值达2300亿美元。

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创新产品,就要在软件与信息数字化、计算机与网络集成,新型元器件等方面,依据自己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优势,选择一、两项重点投入,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站稳脚根,带动全面,方能产生大的效益。这方面印度的经验值得效法。印度的经济落后,但他们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在全球占了一席之地。印度的软件出口1992—1999年以年均6恥的速度增长,1999—2000年印度软件出口达405亿美元,占全世界软件市场开发份额的167%^我国闻名中外的“青鸟工程”(软件工程)历经“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建成了软件产业现代化生产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7J

3. 3确保信息产业创新所必须的人才、资金与政策

人才是创新之本,要造就大批一流的信息产业创新人才,就要通过知名的高等院校培养与信息产业创新实践造就及高薪聘用;资金是创新之力,要筹集足够的创新资金,就要加大风险投资,鼓励企业投资,加大政府投资额;政策是创新之保障,要促进其创新,就要制定并贯彻落实突出关键技术政策,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市场支持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4.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动力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成正比的。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它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居世界第一。曰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其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也居世界第二。我国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国际投资多,外向型经济发达,与国际大市场联系密切,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其信息产业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现已形成华东、华北、华南三强鼎立的局面。中西部的哈尔滨、长春、武汉、成都、重庆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是内陆经济热点地区,是区域性工业产业基地,交通通信枢纽,科技、商贸、金融中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较发达地区,也是信息产业较发达的地区。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为支柱,高科技中信息科学技术具有领导与先导性价值,它具有资产无形化、低消耗、高效益、高渗透、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平衡发展的特点。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知识经济发达,因而经济发展具有持续性,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2002年上半年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集成电路183亿块,占总产值的63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量为6亿块,占其总产量的2ft9%京津地区的生产量为23亿块,占其总产量的7.9么而西部及其它地区生产22亿块,仅占总产量的7.5%。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反映在:

4.1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资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有了足够的资金,就能高薪聘请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高速进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技术产品进行研究开发,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对信息及其相关产业的投资达到1000亿美元,对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总投资为4000亿美元。19J2000年的风险投资已高达1000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当然困难是存在的,目前的困难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古籍数量浩繁,如何确定精选优选的标准,要根据利用率或稀有情况挑选急需数字化的文献;目前南京大学图书馆已制定了《关于CADAL项目古籍选目协调工作的原则》各成员馆可以参照执行。

(2) 具有计算机及古文献两方面知识的人才难得。此类人才一方面要对古籍有透彻的分析理解,能准确标点断句;另一方面又要精通电脑操作技术。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3) 古籍繁难字库的建立。由于暂时繁难字的利用不多,其字库的建立还需专家与软件人才的通力合作。

(4) 目前的软件对古籍的识别率还比较低,急需开发出分辨率更高的软件。

篇(9)

二、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有待发挥。辽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从近几年兴起的,与其他一些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或者一些沿海城市的旅游业相比,辽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辽宁的旅游业是从近几年才开始迅速发展,缺乏坚实的发展基础作为根基,并且其旅游发展的区域也比较有限,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优势有待发挥。大连作为沿海城市,一直被国内外游客称为“北方明珠”,但当地对于旅游业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旅游业是能够为一个地区以及国家创收的经济型产业,属于“无烟产业”,但在大连发展的历程中,旅游业一直被当作不能创造价值以及社会财富的活动,民众对于旅游业的意识不足,而且对于旅游业的开发来说,大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与数量严重不足,城市对于游客的接待能力较低,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在旺季,大连会出现交通拥堵、旅游车辆供应不足、住宿困难等问题.因此,大连地区旅游业若想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将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解决掉。辽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将富有旅游资源的区域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将旅游业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不完善。一个地区要想将旅游业发展好,就要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包括这个地区城市与乡村的自然资源。但就目前来看,辽宁对于旅游的发展多数集中于对城市旅游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体系不够完善,致使辽宁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不够均衡。辽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够均匀,制约着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很多地区农村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作为旅游的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在前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乡村爱情》中,象牙山作为农村的风影,当地人为了发展其旅游价值一直在为招商引资做努力。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要想使经济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发掘新兴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大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剧中,象牙山的例子就告诉我们,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要统筹全面,建立完善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三)循环发展理念有待提升。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若想使旅游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将循环发展的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为旅游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以及减少污染等问题。但当前辽宁省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循环发展的理念不能应用到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理念的行动力有所欠缺,以此,若想旅游业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让资源、环境等达到可循环的状态。循环理念同时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升华,我们在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对循环发展的认识。(四)旅游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在辽宁各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每年来辽旅游的游客不计其数。旅游生态承载力通俗一点将就是指旅游容量,指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旅游资源在保证其旅游结构以及功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的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近年来,由于来辽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城市没有旅游生态承载力限制的概念,对于一些大型的旅游城市,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旅游的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包括的是垃圾承载力与土壤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不顾生态所能承受的力量,一味地吸引游客来当地旅游,只注重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这个地区的土壤将被破坏,垃圾成堆,造成生态被破坏,无法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五)低碳理念贯彻不力。经济与环境被越来越多的人定位为同等级别的,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旅游生产与消费低碳化。旅游的生产低碳化是指一些旅游城市的酒店、景区景点等在生产的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全新的节能能源与材料,运用节能与节水技术,将资源达到高效利用。但由于一些人对低碳理念的认识不足,所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根据区域资源特点来发展旅游业。对于旅游资源来说,每个地区与每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不同的。比如营口、大连沿海,海资源比较充足,对于这些沿海城市就要大力发展海滩等旅游业,利用这些海资源,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来观海、洗海澡、品尝海产品等。又比如丹东地区距离朝鲜比较近,就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民族旅游,且丹东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草莓、樱桃、桃等水果的产量相当高,当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特色采摘园,吸引游客到当地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不同的区域要发展不同特色的旅游业,以满足人们对旅游服务的不同需求。(二)结合两型、城乡统筹的相关政策开发展旅游业。环境与资源是我们当前发展考虑最多的因素,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经济的建设建立在对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同时也需要尊崇两型的建设,并且城乡要统筹发展,缩小城市与乡镇的贫富差距,充分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积极响应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实行各项措施,保证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顺应国家的开发政策,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发展。(三)利用循环经济理念调控旅游业。旅游产业属于“无烟产业”,这种说法是区别于工业而言的,因为工业产生的工业废弃物种类较多且数量较大,成分比较稳定。旅游业产生的废弃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废水以及一些生活垃圾,如废弃的饮料瓶、纸箱等。这些废弃物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所以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以调控旅游业的发展,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的数量较大,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较多,因此,各大景区酒店应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如酒店的一些生活物品,能够不设置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就不要提供,提倡游客自己携带。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游客的节约意识,另一方面还能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四)利用环保生态措施提高区域旅游生态承载力。很多区域的景区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整体意识不足,导致区域的旅游生态承载力较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注重对景区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特别是对于高峰期的游客来讲,如果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那就只能是人满为患,使生态承受巨大的压力。比如,对于景区的区域分布,景区要做好标志工作,且对于景区的地图,可以用电子地图来代替传统的纸质地图,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景区的接待效率,还提高了旅游生态的承载力,又能使当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五)导入低碳理念,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球变暖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全球变暖为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预想的灾害,比如洪水频发、暖冬等。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生活理念。同样,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其中,这样才可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地区可以多设置共享的交通工具,如共享单车,倡导人们文明低碳出行;鼓励人们自带生活用品,以保证资源不被浪费。提高游客的节约意识以及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游客以及当地居民对低碳理念的理解,以此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篇(10)

一、日本的经验

环境的保全以及经济的发展是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二者是相互对立的。经济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环境的保全。可以说,环境政策的历史,是为了不偏废环境与经济而不断修正的历史。

现在,发展中国家热切地注视着日本治理公害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是先进国家中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采取了最严厉的环境规则的国家,而且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治理公害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日本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近的研究表明了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第一,企业针对公害对策技术(如公害防治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投资增加了。第二,竞争性的市场极大地推进了技术革新与普及,结果使对策成本大幅度地下降。第三,由环境产业开发出的技术和产生的相关服务,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CDP)增加的重要原因。第四,上述的生产技术开发投资,从长期来说,与工厂的生产流程的改善和产品品质的提高是相关联的。

解决公害防治与经济增长相对立的钥匙,在日本是技术革新以及支撑技术革新的环境产业。这不仅通过削减对策成本而缓和了对经济的不良影响,而且,环境产业增加了需求,带来了经济的正效应。

二、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持续扩大环境产业

日本环境产业的快速增长正不断持续着。

仅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一项,1966年的生产实绩约350亿日元,1975年扩大到大约7000亿日元,最近扩展到一兆伍仟亿日元的程度。如果把废弃物资源化、节省能源、农业与观光产业,以及研究和调查,情报和软件产业,还有教育事业包含进去的话,环境产业的市场规模据推算可达到20兆到30兆日元。准确的数字现在还不确知,有可能比所估计的规模更大一些。环境产业正以数字难以抓住的速度急速成长,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

环境产业的范围,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有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峰会,对以地球变暖为代表的地球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这些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设立环境对策组织的企业的数目急剧增加,企业自主地制定了行动计划。现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些环境保护活动表现出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采取了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姿态,超越了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另一方面,这些行动的大多数,是企业在严峻的市场中争取生存的必要条件。环境管理国际规则的导入,美国零排放车的规定等使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的原因也不断增加。我们对不同行业环境保护行动扩大程度分类进行调查,结果见图1。

横轴表示公司将环境对策体系化、效率化以降低成本的企业行为取向,纵轴表示通过买卖企业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服务而获取收益的企业行为取向。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的行业在上述两种行为取向上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就总体倾向来说,是从降低成本的行为取向往获取收益的企业行为取向变化。也就是说,可以推论,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商业机会,认识到可以将环境作为企业增加收益的对象。

在所有行业中,环境产业呈现出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的趋势,要准备好迎接总环境产业时代的到来。

三、环境产业与公共事业投资有着同样可以期待的宏观经济效果

环境产业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果呢?因为环境产业涉及到的行业很多,很难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首先,投资产生的诱发效果成为一个指标。这个指标表示了在进行了公共投资的情况下,这些投资对经济从整体上带来多大的波及效果。到现在为止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对环境产业投资的诱发效果,大体与投资于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事业的诱发效果相同。因此如果是能够增加环境产业活力的政策,也就成了对付不景气的政策。下面介绍一个更加具体的例子,见图2。

图2表示了目前在某些环境产业中普及实证阶段的新型资源回收技术时,日本的GDP是如何增长的。在经济模型中对物流进行分析,使模型能够评价资源回收的经济效果,模型中只导入与实用化相近的三种技术进行模拟。仅仅是这三种技术的导入,就使资源回收过程大幅度地增加,而降低了废弃物的量,而且,资源回收产业的附加价值也增加了。2000年一年推动GDP增长了伍仟亿日元(约合400亿人民币)。如果强化对废弃物的最终处置的制约,在同时考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限制的情况下,GDP将增加一兆日元(约合800亿人民币)。

环境产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宏观经济效果。随着环境产业化的推进,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个效果。

篇(11)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使得能源行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国家对能源的监控力度也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煤炭产业,生存压力不断上涨。同时,煤炭行业在黄金时期的不合理开发后遗症逐渐显现,许多矿区地表塌陷严重、环境恶化速度不断加快、安全事故频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有必要对煤炭产业进行调研,并针对煤炭开发的缺陷制定相应的举措来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煤炭产业现状

我国陆地面积宽阔,煤炭资源丰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基础,但是随着煤炭产业规模的扩大,矿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煤炭开发管理的粗放性,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煤炭资源量迅速缩减;国家对煤炭产业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煤炭行业的盗采、滥采现象严重,国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对煤炭产业的安全管理不重视,导致煤炭开采安全问题频发。以上都制约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我国煤炭产业特征

当前我国的煤炭产量和保有储量居全球首位,且具有以下特征:

(一)大部分煤炭资源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占到了3/5以上,云南周边占到了1/5,其余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从煤质角度出发,东北平原和云南地区与的瓦斯含量普遍较大,华北平原则含水层较发育。

(二)我国煤炭的主要消费市场为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发达地区的电厂以及钢铁企业,而煤炭的主要产地集中于北方和内地,因此煤炭销售时运输路线长,且运输途径主要以铁路为主,部分辅助以水运。

(三)我国煤炭开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技术改造,但是开采依然以现场人工操纵机械为主,缺乏对自动化应用的推广,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简陋,配套设施不齐全。

(四)我国煤炭企业分布各地,规模不等的煤炭企业数以百计,缺乏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控价机制,因此行业竞争混乱,煤炭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且煤炭市场的恶性竞争往往导致煤炭企业以牺牲安全系数为代价降低生产成本换取市场,带来的是更多的安全事故。

(五)煤炭市场周期性波动,煤炭销售目标企业为电力、冶金和化工等重工业,此类工业生产呈现季节性变化,因此煤炭市场的价格和销量也呈现季节性波动,相比夏季,冬季的煤炭销售量更大。

(六)由于国家对煤炭生产经营的限制较多,从采矿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到安全许可证等证件的取得都需要很高的企业综合条件,因此进入煤炭行业的障碍较高,行业壁垒限制了煤炭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四、制约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目前制约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煤炭行业生产的对象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的煤炭资源。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燃料,而且也是具有多种用途的有机原料。它在地球上的赋存量是有限的。据估计,按目前消费水平,煤炭最多够用300年左右。因此说煤炭资源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严重的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煤炭开采浪费惊人,目前煤炭回采率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煤炭在我国能源产业和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是我国首屈一指的战略性能源。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还是相对贫乏。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煤炭资源浪费却是惊人的。

(三)污染严重

煤炭的过度开采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矿区周边地表塌陷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甚至对居民点住房和其它建筑造成了损害;矿区的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许多矿区的水源不达标,居民用水不得已从其它区域引进,或是只能引用净化水厂的水源,增加了用水成本,对农业灌溉也造成了极大的限制;空气污染也是矿区污染的主要方面之一,矿区附近空气粉尘浓度大、气味刺激,同时增加了浓雾、酸雨的产生几率,干扰了生产、生活。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

当前煤炭企业的管理层主要由工作年限长的现场操作人员晋升,因此对现场技术业务熟悉,有助于对煤炭生产进行现场管理,但是由于普遍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和理论教育,因此管理层素质偏低、管理方式过于随意,造成了煤炭系统生产盲目、管理粗放的现状,难以进行精细化的市场运作和管理,企业竞争力低下,员工缺乏凝聚力,同时在引进技术人才时,容易被原有的低素质管理者所排斥,使得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造成了企业的不断退步,因此煤炭产业很难有以管理优势获得成功的企业,只能依靠能源占有量维持运行,从而使得煤炭产业缺乏自主的定价权。

虽然诸多的缺陷和限制因素导致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非常大,但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障社会进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促进煤炭产业发展的措施。

五、实现煤炭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一)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煤炭是初级产品,原煤生产利润空间有限且非常得低,由于受到煤炭赋存条件的制约,特定煤炭企业的煤炭产品品种相对稳定,且调整余地不大。要想长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对原煤进行深加工。

(二)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推进资源回收利用

在做大做强煤炭主干产业的同时,还可以围绕煤炭来生产各种配套产品和服务,如锚杆、重介质粉、浮选剂、油脂、胶带、大量消耗性产品以及机电修配、机械加工等行业。

(三)积极探索发展接续产业

接续产业是煤炭企业的二次创业。煤炭企业发展接续产业,必须把握好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第一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找准行业切入点,注重行业的长期发展,避免急功近利的投资和是乱投资;第二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努力争取国家的支持。

六、结语

虽然当前煤炭市场的发展存在许多的缺陷,但是随着国家对煤炭市场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市场对煤炭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正在逐步规范,煤炭质量和生产安全性正在逐步提高,但是当前煤炭市场处于下行区间,因此煤炭企业的生存压力会进一步增大,煤炭企业的管理需要更加的精细化,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为了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煤炭产业链延伸、环境治理、煤炭开采技术提高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制定适合国情的煤炭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举措。

参考文献

[1] 韩梅,王安建,王高尚,李瑞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资源循环再利用问题思考[J].资源与产业,2006(04).

[2] 杜雅琴,李新国,尚玉琴.煤炭开发与使用中的环境问题[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S1).

[3]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06).

[4] 欧新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J].煤炭企业管理,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