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心理变化;比较分析

1 前言

自1999年6月高校扩招决策出台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我国的高等教育只用了短短几年就完成了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2001年全国普通大学毕业生115万人,而2010 年毕业生就达到613万人,每年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由于就业市场的压力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发生了悲剧。2004年11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王某,因奔波4个月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自杀身亡;2007年11月9日,来自江苏的27岁香港科大在读博士研究生葛某某因为求职接连受挫,被人发现在宿舍内自缢;搜狐教育频道2009年3月份做过一次调查,4800多名网友参与,结果62.1%的网友认为自己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出现过心神不宁、易怒、意志消沉等症状,其中8.2%的网友甚至想到过死亡。

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了自卑、自负、焦虑等心理问题,正确认识并采取科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调适,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有着重大意义。

2 调研方法及模型建立

2.1 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研主要抽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作为调研样本,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91份,问卷回收率为78.2%。在回收的391份问卷中,填写问卷的女生248人,男生143人;文科105人,理科46人,工科240人,样本分布面广。

2.2调查方法

根据调研统计学的方法及常见的会引发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变化的因素,制作《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其中具体设立题目30题,主要考察学校影响、家庭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能力影响这四方面,指标因素细分为15个。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整理、统计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转化、归一及分析。

2.3 评价模型结构

依据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个人能力这四方面建立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的评价模型,采用AHP法建立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递阶结构的最高层,即目标层,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的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造成大学生贫困的因素,从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四个方面来评测对目标层的重要性;第三层次为指标层,体现每项指标对相应准则层的相对重要性。

3 调研结果数据分析

3.1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分析

在入校前,有46%的受访者表示对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工作;40%的受访者表示虽然有难度,但自己仍能克服;另有14%的受访者持悲观的态度。而经过大学4年,超过70%的受访者的心态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从之前的持乐观态度而现在认为有一定的难度的,或进一步持悲观或放弃态度的,也有从刚开始时的悲观到现在的乐观态度的。28%的受访者仍表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示乐观;47%的受访者表示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25%的受访者表示悲观或者放弃的态度。

3.2 大学生对于就业方向的选择分析

在入学前,77.5%的受访者表示将来会选择就业,9%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考研,6%的受访者考虑自主创业,75%的受访者希望能考公务员或者选择其他。对于未来的选择经历了四年的时间后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近30%的受访者都转变了最初的选择,75%的受访者仍然选择就业,选择考研的学生的比例上升到了12%,同时,只有3%的学生还有创业的意愿,剩下的10%的受访者表示想考公务员或者其他的选择。

3.3大学生对于就业心态的心理分析

面对就业,37.5%的受访者对就业表示焦虑,9.7%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30.6%的受访者对自己很自信,25.6%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6%的受访者会依赖父母或者学校来帮助自己解决就业问题,6.7%会与同学进行攀比,另有5.4%的受访者存在抑郁的情绪,7.5%表示有一定程度的急躁心理。由此可见,多数的受访者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挫折,80.4%会调整情绪,再接再厉,14.5%的受访者会对家庭、学校有所抱怨,16.6%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另有7.8%的受访者会感到消极、悲观,丧失信心。从中看出,大多数的学生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挫折,但仍会有一部分学生受到挫折的影响,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

4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对策和建议

在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后,本文又建立了涵盖15项指标、具有三层递阶架构的评价体系,利用模型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总体评价。以时间轴衡量就业心理变化,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4.1大一年级,制定职业目标

大一年级是学生真正进入大学生活的过渡期,由于受到高中学习固定模式、父母传统教育、对社会认识不足而产生的理想化以及未成熟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进入大学初期对四年后的毕业并无很大的规划。这从就业形势的态度分析中可以看到,超过70%的受访者的心态都在大学四年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持乐观态度的学生从低年级的46%下降到高年级的28%。因此在对策上应重点深化对学生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基础。

4.2大二年级,增强社会实践

由于对大学学习的深入,大二年级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就业方向的选择分析中,显示出刚入校的学生对将来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的就业选择,但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还比较模糊,因为经过了大学四年后,考研、考公务员的比例逐步提高,而创业意向的学生只有原来的一半。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鼓励学生增强社会实践,在学校社团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我校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提前体验就业岗位,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还能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专业学习中,缩短了学生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进程。

4.3大三年级,引入就业指导

目前,一般高校往往把就业指导课程放在大四年级,但是大三年级作为大学期间学生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会对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起重大影响。如果大四再进行就业指导的话,对于他们就业的前期准备时间可能不够充裕,因此,我认为在大三年级就应该将重心转移到就业准备上来,通过就业形势讲解、职业前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求职情景模拟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作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相关的就业积累,进而在接下来的1-2年时间内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为今后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4.4大四年级,调整就业心态

大四年级则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从大学生对于就业心态的心理分析中可看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有就业焦虑感,虽然大多数同学都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挫折,但是仍有部分同学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出现抱怨、烦躁甚至悲观的情绪,这就需要辅导员主动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尤其要关注贫困生、外地生、女生这三类就业困难群体,关心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是否出现重大情绪波动以及是否需要心理干预和疏导,在遭遇就业心理危机时能及早进行压力辅导,帮助他们进行步入社会前的心理调适,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宋玉冰.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2]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

篇(2)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56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中医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资料,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方法

11被试

向某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问卷有效率9325%。调查样本年龄为2314±1234岁,男生134人,女生239人。

12工具

采用自编的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问卷根据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编制,根据试测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内容涉及就业意向、就业认识、就业指导。题型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13统计方法

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就业意向

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为:工作地点(6649%)、薪资福利(6595%)、发展机会(5764%)、单位类型(3861%)。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多(4558%)和离家乡近(4504%)的工作地点。期望薪酬平均为381126元。首选就业单位为医疗卫生单位(5282%),其次是行政机关(1394%)、国有企业(965%)、学校(670%)、科研设计单位(643%)等。可以看出大学生最中意的都是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的单位。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高。

就业时,4397%的同学主要考虑父母的意见,4075%以自己的看法为主。可见,父母意见对子女就业意向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创业,7534%的同学打算等工作后积累经验和资源再考虑创业,1019 %选择找不到工作再考虑创业,1046%不打算创业,402%坚定的创业、不打算找工作。

对于考研,5550%的同学打算等工作之后,视情况再考虑是否考研,3164%不打算考研,858%坚定的考研不找工作,429%打算找不到工作再考虑考研。

22就业认识

4316%的大学生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一般,3298%认为形势不太好,1394%认为很不好,只有992%认为比较好。

在影响就业的因素中,大学生认为最有影响的三个方面主要是:个人能力(8123%)、市场需求(4799%)、社会关系(4745%)。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求职中最为困扰的三个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7158%)、个人能力不足(5603%)和缺乏社会关系(4209%)。

大学生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的时间比较晚,仅有885%的大学生在入学的头两年内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绝大多数学生(8740%)是在大学阶段的中后期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甚至还有375%的学生表示从未对就业做过准备。

23就业指导

大学生获得就业指导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学校(4906%),同时也表现出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比如自己摸索(3359%)、向亲友咨询(1394%)、向人才市场咨询(1314%)等。

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平均打分为37分(从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采用1~5分五点计分)。不同学院间表现出了评分差异,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满意,而非医药类专业学生则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打分相对较低。进一步的访谈表明,中医药院校在举办招聘会、就业信息上主要面向的是中医药类学生,而给非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招聘信息相对较少。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大学生希望获得求职技巧指导和培训(5764%)、就业政策和形势分析(538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4075%)、自我认识和定位(3941%)、就业信息(3914%)、就业体验(2654%)、专业出路(2520%)、就业心理指导(1475%)。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的多样化。

3对策建议

根据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的结果,本文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31丰富就业指导内涵

从调查结果上看,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就业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组织就业体验活动等,在尽量贴近真实场景的演练中,锻炼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学校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而且在联系用人单位时,不能只是简单的了解其岗位需求人数,而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单位对岗位的胜任要求,包括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如英语、沟通能力、文字表达等),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低年级学生,使学生能根据岗位胜任要求,有的放矢早做就业准备,针对性地提升相应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对聘任学生的反馈,学校可以从中发现育人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在求职时常常会因为就业压力、应聘失败而产生焦虑、悲观、急躁等心理状况,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学习、生活、工作和就业。如因为焦虑而在重要面试中发挥失常。同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在就业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可以积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采用讲座、团体或个体咨询、宣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减压放松,正视挫折和失败,调节好心理状态。

32开展阶段性就业指导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从入学就开始进行,采取阶段化形式,使就业指导全程贯穿于大学学习期间。

大学初期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出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

大学中期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拟定就业目标,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开展就业体验,如模拟招聘会。

大学后期阶段也就是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求职技巧指导和培训、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33开展差异化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院校在就业指导上模式单一,不同专业、不同学生采用同样的就业指导模式,忽略了专业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首先不同专业的就业出口不一样,市场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岗位胜任要求。比如营销专业的就业出口主要是销售岗位,而中医专业的就业单位则主要是医院,要胜任销售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要胜任医生的工作则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不同的学院、专业,就业指导上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其次,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在就业目标上也会不一致,同样是学中医专业,可能有的学生想成为医生,有的则想成为管理人员。

因此,开展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是有必要的。学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的不同,自行选择学习专题。在就业实践上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创业讲座、考研讲座、模拟招聘、专业技能竞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积累相应的经验,锻炼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50-01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了研究[1-5],然而针对工科院校不同专业门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比较研究,从而制定不同调适策略的相关文献却尚未见到报道。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2012界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问卷涉及了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人文科学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石油工程学院等五大院系,既有文科专业,也有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1份。

1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1 工科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工科生较文科生及理科生偏自负。在调查中被问到如果找不到工作是否考虑去小城市工作时,工科生有44%选择坚决不会,大于理科生的21%和文科生的13%;当被问到如果去一线城市,能够接受的最低工资时,工科生有21%的学生选择最低工资5000,而理科生与文科生这一比例仅为4%及1%。可见,工科生较文科生及理科生有心理优势,很多工科生看不上一些小企业,从而错过了很多机会,造成了失业的局面。

工科生也存在着恐慌、自卑以及悲观等心理,但所占比例低于文科及理科生,然而攀比心理所占比例要大于文科及理科生。就业率越好的专业,学生们的攀比心理越重,觉得工作不好时,宁可不就业也不签。

1.2 理科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由于理科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偏理论的知识,没有学过任何技能,所以理科生心理上较工科生要自卑。有55%的理科生觉得自己专业不好,而工科生这一比例仅占9%;31%的理科生在找工作时遇到过专业歧视;没有一个理科生认为专业成绩对找工作有帮助;27%的理科生将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专业不好。可见,理科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好。

较多理科生还存在着考研心理,有55%的理科生正在准备或者计划考研。对于理科生来说,考研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如果考研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回避就业,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的话,当他们读完研究生后还会发现自己仍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且一旦没有考上研究生,这时已经错过了找工作的最好时机,更会加剧大学生的焦虑心理。

1.3 文科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文科生也有着较强烈的自卑心理。通过调查得知,有37%的文科生觉得自己专业不好,这一比例仅次于理科生;36%的文科生在找工作时遇到过专业歧视;仅有5%的文科生认为专业成绩对找工作有帮助;20%的文科生将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专业不好;17%的文科生承认自己有自卑情绪。可见,文科生存在着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

文科生还普遍对自己未来感到迷茫,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文科生无法选择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的工作,而对于文秘、文员、企划等偏文科的职位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来来与其竞争,导致很多文科生感到前途渺茫。

2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

2.1 工科生的心理调适策略:工科生存在的最大心理问题就是自负及攀比心理。尽管工科生就业率普遍较高(80%以上),但依然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自负及攀比心理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首先,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刚入学就对其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并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让大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及短处,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其次,在大学生找工作前,应该广泛宣传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合理调整大学生期望值,通过座谈会、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板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客观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及本校的就业形势和政策,让广大毕业生能够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

2.2 理科生的心理调适策略:理科专业的大学生主要存在着自卑及“考研”等就业心理问题。高校应努力帮助理科生培养自信以及纠正大学生盲目考研的心理。在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高校就应该让学生们知道理科对于社会有着多大的贡献。高校也应该适时调整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之更为合理,与社会接轨,帮助理科生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学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知道平时上课推导的每一个公式的用途,并学以致用,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数学建模大赛中,学校也应该在校内多组织类似的活动;几乎所有领域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学校应该多与校外企业合作,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实践的经验,让枯燥的公式能够在实践中绽放它的美丽;高校应鼓励并帮助学生多选一些和自己专业有关的课程,拓展思路,开拓视野,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理科生尽早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2.3 文科生的心理调适策略:通过调查得知,文科生有着较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迷茫的心态。面对着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文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需要更加客观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调适策略。

首先,高校应该增强文科生的自信心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能够树立,因此高校应该从文科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充分挖掘文科生的各方面特长,挖掘其潜能,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学校及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高校应该深化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准确预测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的口径,在专业知识上严格要求,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转变文科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从专业型向就业型的转变。使大学生能够将文科专业与其他专业和领域联系起来。在与社会的多面接触中培养自己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蔡笑岳主编.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张丽玲.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篇(4)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过高

许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三)不合理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期,各种不良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和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过程中显现的人格缺陷

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的转变,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遭受挫折便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更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对自己评价偏低,自卑、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极为自负,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五)就业的不良心态

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而产生心理焦虑,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认为自身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碰壁,于是抱怨,闷闷不乐、怨天尤人;听到别的同学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心理上就不平衡;择业中受到挫折后,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导致抑郁症;不能正面职业教育、存在逆反心理,对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一厢情愿去求职;签约较早的同学,因为落实了单位,出现懒散心理,学习没动力,组织纪律散漫,旷课、夜不归宿,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或勒令退学,找到的工作也因此丢了,悔之莫及。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一)接受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明白抱怨和气愤是没用的,要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调整就业期望值,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发展,择业时不只要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该看重的是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抓住机遇

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篇(5)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91-02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其生活和成长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时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诸多压力。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分析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特点,并探索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指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提升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四所高校的1500名农业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完成。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62份,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其中,男生637人,占44.5%,女生795人,占55.5%;大一学生270人,占18.9%,大二学生458人,占32%,大三学生449人,占31.4%,大四学生255人,占17.8%;农科学生604人,占42.2%,理科学生433人,占30.2%,文科学生395人,占27.6%。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处理。问卷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压力程度。在“近两周来,你总体感觉压力程度”的调查中,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的学生占67.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女生感觉“压力比较大”(52.7%)和“压力非常大”(15.5%)的比例比男生高,可能跟女生比较敏感有关。在专业比较中发现,农科专业、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学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和“压力比较大”的比例为依次为68.7%、66.9%、65.8%。比较看出,农科专业学生的压力要高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这可能受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如“学农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等思想的影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学农、爱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带来了相应的心理压力。

从各个年级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的比例依次为56%、65.6%、69.4%、76.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压力感呈现随着年级升高而压力感增大的趋势。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新鲜感,这段时期压力感相对较轻。大二、大三开始紧张的专业课学习,准备四、六级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无形中学习压力增加。大四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就业、考研、毕业论文等重要事件,使他们压力感剧增。

2.对压力的认识和反应。26.5%的学生认为“压力有害身心健康”,49.8%的学生认为“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提高”,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还有23.7%的学生“对压力不了解”,需要加以引导。在“压力给您造成的消极影响”调查中,13.2%的学生选择“身体健康方面”,18.4%的学生选择“心理健康方面”,23.4%的学生选择“学业方面”,29.2%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方面”,15.8%的学生选择“生活方面”。可见,压力过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都带来了消极影响。

3.压力来源。调查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主要压力来源有八种,按照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压力(76.9%)、学业压力(66.3%)、人际关系压力(52.0%)、情感压力(35.5%)、经济压力(30.4%)、社会压力(23.2%)、家庭压力(20.7%)、适应压力(16.6%)。(1)就业是大学生产生压力的最大因素,并且呈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压力上升的特点,农科和文科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比理科学生大。在性别方面,女生的就业压力感比男生高,这可能与个别用人单位依然存在性别歧视有关;(2)学业压力是大学生第二大压力来源。在专业上,理科学生的学习压力最高,为72.5%,有69%的农科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最低是文科学生,比例为55.4%。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明显差异;(3)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调查显示,女生在人际关系压力感上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个性较男生敏感、感情细腻有关。在访谈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女生表示宿舍关系不和谐给她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4)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恋爱现象成为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恋爱的过程时常会伴随各种矛盾冲突,由于大学生应对恋爱困扰能力不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5)经济压力。调查发现,农科专业38.9%学生感觉经济压力大,高于理科(27.1%)和文科(20.2%)的学生。

4.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在“当你感觉有压力时,你一般会如何应对”的调查中,67.8%的学生认为“自我调整,采取积极措施”,55.4%的学生“向同学、老师或家人倾诉、求助”,73.5%选择“转移注意力,比如看微信、购物、运动、睡觉、听音乐等”。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倾诉、转移注意力等积极有效的策略来缓解、应对压力,这是积极向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压力时,10.7%的学生选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11.4%的学生选择“自责或逃避”,9.1%的学生选择“不知所错”,8.5%的学生选择“默默承受”,7.1%的学生“向引起压力的人或事发脾气”,说明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还不能科学地应对压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其学业和成长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指导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农业高校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学会以积极的、成熟的方式面各种压力和挑战。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1)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程,同时可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以“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集中开展心理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专题讲座、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3)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分年级心理教育辅导。对大一生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心理适应讲座,组织新生素质拓展,开展适应团体辅导等活动,着重提高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能力。面向大二、大三的学生,举办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职业规划等主题讲座,使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和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心理、面试指导、考研指导等主题讲座,提高学生求职择业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2.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压力应对能力。(1)培养大学生自信乐观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客观认识自我,如果能全面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适合的职业,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就可以从容面对压力。其次,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各种文体和社团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增强人际交往,也无形中宣泄了压力;(2)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压力认知。正确认识和评价造成压力的事件,换个角度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以“我能行”的态度对待压力和挫折,把压力视为成长发展的动力,压力感也会随之减轻;(3)指导大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要主动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维护心理健康。常见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有宣泄法、注意转移法、升华法、放松法等。

3.指导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因此要指导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积极寻求他人帮助。大学生在身处压力或困扰中时,要树立“学会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意识,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帮助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更好地缓解或应对压力。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剧增,2013年毕业生人数在700万左右,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应对突如其来的创业形式,从素质理论和大学生主题角度来看,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能否由潜在创业者顺利转化为实际创业者的主观前提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谓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本研究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了探讨,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纬度: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质及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这一主题,运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这一分析框架,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找出这些特点的成因,并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建议。

(二)问卷编制

参照相关问卷设计文献,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相关知识等五个维度编制《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共52道题目。

(三)样本选择

此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的问卷发放范围涵盖了重庆的不同层次的5所高校的650名大学生, 学科包括文、 理、工、 艺, 对不同的学历阶段、学科和年级进行了控制性的问卷发放,力争使调查具有代表性, 并客观的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心理。问卷发放 7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率为 86.67%。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通过五点计分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

1、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动机指大学生创业者由于个体内在或外在的需要在创业之前所表现出来的目标或愿景,它驱动着个体的创业行为,并影响着创业行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动机中成就导向的均值为7.47,远远高于生活导向的均值11.32,他们创业以成就导向为主,与一般创业者持有一些相似特点。这与张美凤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他认为两者在创业动机上普遍持积极态度,并且创业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业绩效。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自主创业,并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中以“创业是为了挑战自我,锻炼能力”、“创业是为了赚很多钱”作为自身创业动机的人数较多。同时,较少人赞同“创业是为了使自己当老板”,这可能与我国的“官本位”、“重工轻商”的传统有关,也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亟待提升。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比较分析

美国学者Jimnons. J.A.认为,创业企业家创业时首先遭遇失败,之后他们在“做中学”,经历错误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从而具备创业企业家的能力。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人际能力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较强的创业能力是学习能力(A=15.72)、应变能力(A=12.86)、合作能力(A=11.67),其次是创新能力(A=11.43)、领导能力(A=11.21),人际能力最差(A=10.74)。在各因素的频数分析中,大学生“利用书籍、网络获取创业信息”、“与创业者交流”的学习能力较高;同时大学生创业能力中“团队创业”、“别人认为我值得信赖”的得分较高;另外大学生“洞察市场变化”、“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以及“灵活应对政府政策”的得分也非常高。

3、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的比较分析

人格被认为是每个人从自身中选出来的愿意公诸于众的一面。而后,人格又被引申出了包括气质、兴趣等的含义。特质指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是指大学生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并影响其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总和,同时借鉴西方研究中的“大五”人格结构,设置出包括责任性、相容性、开放性、外向性、情绪性在内的五大因子。

由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中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责任性(A=11.34)、相容性(A=10.39)、开放性(A=10.08)、外向性(A=8.92)、情绪性(A=6.08)。在各因素的频数分析中,大学生在选择“比较赞同”的选项上人数较多的是“勇于承受失败与挫折”、“做事情前有所准备”、“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有丰富的想象力”等。

4、大学生创业相关知识的比较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均值为6.34,得分较高,之后依次是实际操作3.25分,法律知识3.06分。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特点分析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通过“不同性别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t检验”得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各因素中,男生的领导能力(t=1.77)、责任性(t=1.91)、人际能力(t=2.13)、相容性(t=1.16)远远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情绪性(t=-0.40)、合作能力(t=-3.62)、应变能力(t=-2.82)、学习能力(t=-1.56)远远高于男生,而在创业动机、外向性、开放性等方面,两者的差异均不明显。

同时,大学创业者中男性有过创业经历的百分比为16.5%,高于女生中的13.3%的创业者人数;而且,通过进一步追问“未来是否有创业打算”时,数据显示男生有创业打算的人(76.7%)远远多于女生(58.7%)。

2、不同籍贯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由“不同籍贯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F检验”得出,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p=0.02)、创业人格特质(p=0.02)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创业动机与创业相关知识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籍贯的大学生与创业能力各因子的差异性也有所不同,他们在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三者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而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三面得分都比较高。另外,在创业人格特质的各因子中,他们在开放性和相容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这两方面得分也是最高的。

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将来有无创业打算”的调查,表明60.7%的村镇学生未来有创业打算,远远高出39.3%的城市学生。

3、不同学历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表13显示,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创业心理素质中的创业动机(p=0.004)、创业能力(p=0.002)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他们的创业人格特质以及创业相关知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学历程度上,专科生有创业打算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较高;在年级差异上,二、三年级未来打算创业的人数占到61.9%,远远高于一年级和四年级的人数。这与 phan 在创业心理倾向模型中提到的正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创业倾向的观点是相契合的。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

男女生在创业能力及创业人格特质中体现出的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与男女生所特有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固有稳重、宽容等的特点。女性在交际方面也比男性戒备心理更强,而男性则比女性更加理智处世;第二,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有关,男生成人以后要慢慢担负起成家立业的责任,因此责任心远远高于女生;第三,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倾向于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因此,有创业打算的人数远低于男生。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产生籍贯差别的原因

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两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可能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不同。环境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城市的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相对比较开放,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机会较多,接受先进文化的途径较多,从而在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开放性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优势。

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的人数远远高于城市的大学生人数。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选择创业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想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在学历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与大专院校学生的学历在就业中面临的巨大压力有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他们希望自己能通过自主创业脱颖而出。

大学生创业集中在二、三年级的大学生之中,原因是大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处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在探索自我理想的定位中充实自己;而大四的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对创业为自身职业生涯带来的风险性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更多的选择稳定的工作。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创业动机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教育应渗透在下列环节中:首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业意识;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业动机;再次,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各种能力都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形成的。高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模拟赛或者实质性的创业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如组织户外拓展和校内企业沙盘模拟大赛、建立创业基地等。

(三)构建良好氛围,塑造创业人格

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生活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以及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要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家庭和学校都要注意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人格培养方式。

(四)改善教育模式,形成创业知识体系

通过改善大学教育的模式,为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而服务:第一,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契机,开展创业教育;第二,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独立空间各种市场信息,同时向校外学生的创业创意,帮助学生吸引投资商;第三,设置相关课程加入创业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06.

[2]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1.

[3] 李娟.贵阳市大学生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4] 张美凤.关于大学生创业特征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53-54.

[5] Jimnons.J.A.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Glenview IL:Scott Forsman,1999:25-27.

[6] 理查德·格里格著.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88.

[7]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54.

[8] 李军红,蔡丹,王美艳.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5(9):13.

[9] 姚德明,彭晶.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9):77-80.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c)-131-03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factors concerning choice between further study and employment

SONG Xiang-chun, MIN Huai-wu, REN Ding, LIU Liang ,WANG Jian-zhou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Nursing, Yunyang Medical College, Shiyan442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motive factors concerning choice between further study and employment, this paper advanc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of senior medical undergraduates. Methods: We used self-making questionnaire to 1 000 students in Yunyang Medical College and analyzed data by use of SPSS11.0.Results: Mental pressure commonly arises before students when decided whether to pursue their study or to work, how to balance these factors concerning study, work, family, money individual personality. The difference indicat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For students from independent college, the choice between further study and employment is closely related and casts life-long influence. Offices in charge should offer some corresponding instructions, in order to help them to come up with a right decision.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or employment; Motive factor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独立学院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高校连续大规模招生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也使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已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一起成为我国三大就业难题[1]。作为一名大学生最终目的就是考研或就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就业难与考研热几乎同时兴起,面对大环境,独立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又由于他们主要面向医疗卫生行业,在就业途径上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无形地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压力,本研究针对独立医学院学生就业与考研进行系统问卷调查,旨在得出其真实情况,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08年6月在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及其他院系中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1 000名 (药护学院700名,普教学院300名),88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有效回收,其中,男生155名,女生725名,平均年龄21.5岁。(注:药护学院即独立学院,结合独立医学院校自身办学特点,以护理专业为主,该专业女生比例高达98.0%)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 000份,其中,药护学院700份,普教300份,采用无记名填表,回收有效问卷880份,有效率为88.0%。

1.2.2 文献检索法广泛查阅有关普通高校学生考研与就业的情况,并对其筛选、分析整理以备参考。

1.2.3 数理统计法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1.0统计软件对根据研究目的自己编写了《就业与考研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处理,分析方法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压力方面

独立学院大学生还没有完全从人生重大转折(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普遍存在着自卑感,自尊心强,从而造成压力过大,女生压力则更大。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方面,见表1、2。

同时调查得知,他们更多地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和兼职工作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作好铺垫。

2.2 就业方面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发展,他们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满意,尤以临床专业更为突出(不满意度达到80.0%以上),就业压力较大。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和择业,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经济问题;护理专业对以后发展相对看好,临床专业的就业压力则相对较大。尤以独立医学院学生更乐意选择去中小城市和西部去就业和发展,同时,独立医学院学生更多地去考一些相关的职业证书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分析结果见表3、4。

表3药护学院05级临本与05级护本就业相关代表问题统计结果(%)

表4普教05级临本与05级护本就业相关代表问题统计结果(%)

2.3 考研方面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考研是有必要的,而护理专业相对较少;学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调查中70.0%以上学生对考研的信心都较坚决,且认为信心较重要。见表5、6。

3 讨论

通过研究分析,在考研就业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相对基础差、底子薄,他们容易从实际出发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且更倾向于去中小城市和西部发展。尤其以临床专业表现更为明显,同时他们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外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这是近几年人才市场反映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针对就业所带来的压力,许多毕业生选择考研这条路,以求得预期的“好工作”。调查中,52.2%的学生回答考研是为了更好地找到工作,居于考研目的的首位。二是残酷的考试竞争。随着考研热的升温,报考的人数逐年上升,考试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考研中重现,进一步加重了在校生对考研和就业的压力。三是家庭经济的压力。一些毕业生考研并非完全出自个人意愿,5年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使得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家庭负重不堪,而考研和就业又势在必行 。四是考研和找工作的冲突。在考研和找工作之间发生冲突时选择考研优先,但考研的结果又是不确定的,所以也不能完全放弃找工作的机会。很多考研毕业生会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五是医学专业本身的就业渠道在路径上有依赖性。

内在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自身的准备情况。被调查者准备考研的时间从大一到大四的比例逐渐上升, 学习基础好、目标明确的学生更能做到胸有成竹, 充满信心。二是人格因素。因考研和就业所产生的焦虑压抑等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在校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2]。

又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的社会境况,在残酷的就业和考研氛围中处于弱势,同样也给学生们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针对这些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加强对就业形势严峻以及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方面的宣传,同时注意引导他们合理面对压力,及时调整好心态努力学习,更需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为考研和就业做好准备[3]。

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的职业证书,以增加就业砝码。事实上,诸如这些,是需要付出时间去考取的,如果物有所值就有所裨益,倘若为了获得更多的证书而未学到实处,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同时,在校学生对就业前景及认识相对模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行为的盲目性。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认同所学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专业的满意度[4]。同时,独立医学院的大学生是就业还是考研要理性地判断,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家庭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道路[5]。

[参考文献]

[1]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35):604-607.

[2]周婷.考研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杂志,2007,5(9):100.

[3]于颖荣,王辉,王军.试论医学生考研、就业与实习之间矛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2):75-76.

篇(8)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另外,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议程就被设置了出来。虽然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高等院校纷纷采取了一些有关就业方面的指导来提高就业率,但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要在社会市场中找到满足大学生自身爱好的长久工作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到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也存在偏颇性,而从根本上来说,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①。

从1997年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首先,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不能够及时就业一定程度上就会给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增加压力,导致社会经济成本的增加②。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心理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有数据显示,新入学的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担心率达到了40%,这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不利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就业体现着社会与人才的资源整合与分配,高等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主体,虽然对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做出了很多改革与创新,但高等院校的软件资源配置依然存在着诸多漏洞,这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③。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就业区域来看,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大都选择去大都市大公司就业,而对于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却不够积极,出现了东部人才“过剩”而西部人才“过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与大学生的择业观有着密切的关联。最后,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塑造,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这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会出现不合理的就业观念,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塑造④。因此,基于大学生就业难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从思想层面上转换思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亟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调查

调研样本概况分析。在此次调研样本中,主要是以东北三省内的多所高校为研究目标,包括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大学、渤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诸多院校,采用的是随机抽样的调研方法,首先是确定不同层次(全国重点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一般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的高等院校数量,然后挑选出所选学校的班级,再在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样本。此次调研是每个班抽取了30名学生作为最终调研样本,共有调查问卷300份,最终有效收回调查问卷数量为200份,调查问卷中各项内容的比例具体是:男女比例为53.5∶46.5,文、理、工、其他比例为25.5∶25.5∶41.5∶7.5,党员、预备党员、共青团员、一般比例为26.5∶22∶48∶3.5,家庭富裕、一般、贫困比例为2.0∶62.5∶32.5,月生活费300、500、1000元比例为20.5∶44.5∶33.0∶2.0。

样本中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在此次调研的问题设置中,主要问题有“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计划是什么”、“在当今形势下您的就业方向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您在就业时首选的就业渠道是什么”、“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更趋向于何种形式”、“您对所学专业有自信吗”、“您愿意去西部地方就业吗”。通过调研问卷最后的统计来看,对于“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计划是什么”问题,只有7.9%的大学生对未来有着长远的职业规划,6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过早的进行职业规划,1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过早的进行职业规划,而还有约为15%的大学生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对于“在当今形势下您的就业方向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问题,有25.45%的大学生首先会选择择业,而选择创业的比例约为30%左右,此外,有大约37.9%的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仅有7.1%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对于“您在就业时首选的就业渠道是什么”的问题,比例最高的是选择学校招聘的方式获取就业信息,约占有30%,而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比重也达到了25%,此外,有26%的大学生会通过社会招聘方式获取就业信息;“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更趋向于何种形式”这个问题上,其中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比例接近一半以上,而通过网络媒体以及学校推荐的比例分别为8.6%、4.7%;针对“您对所学专业有自信吗”这个问题,约有19%的比例认为所学的专业有优势,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而约有32%的比例认为自身的专业没有优势,此外约有39%的比例认为所学专业一般。针对能够体现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您愿意去西部地方就业吗”问题,约有41%的大学生认为去西部就业是很有必要的,但约有3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会选择去西部就业,此外,大约有15%的大学生认为去西部就业没有必要性也无所谓。

调研样本结论。通过对以上调研样本的分析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而研究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对于寻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思维转换有着实质性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的样本数据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规划存在模糊性,思想上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未来的就业规划,对未来的就业态度存在非合理化想象。通过以上的未来职业规划的问题可以清晰地看出,约有6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过早的进行职业规划,从思想层面上讲,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未来就业方向的定位。其次,在就业价值观上不能顾及大局意识,过于强化自身的价值追求。在就业地域的调查方面,约有38%的大学生明确指出不希望去西部等艰苦的地方工作,而认为有必要的大学生比例也仅有41%,不到一半的比例。此外,通过15%的大学生认为去西部就业没有必要也无所谓的比例发现,当今形势下的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并不能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最后,就业压力的加大导致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选择一个理想的专业并应用于实践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而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大多数对于自己的专业并不充满自信,这个比例综合看来约有71%,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现在自身所学的专业没有优势或者只是一般,这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从思想上转变就业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路径

高校:创新教学理念,兼顾职业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面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高校从思想上要注重转换思维,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长久态势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而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指导就业方向以及改革教育方法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⑤。

首先,高等院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就业观,高等院校在引导教育学生时要从思想上进行把关,引导大学生要以科学的人生观面对就业形势,使学生真正明白就业的真正目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说,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一个源头上的把关,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发扬奉献中国梦的精神⑥。其次,要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意识,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大学生过于追逐在富裕区域就业,对于一些贫穷地带却不愿尝试,同时,对于一些艰苦岗位不愿奉献,以待遇为第一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正确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最后,高校要注重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一些高等院校来说,面对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高校由于过于注重就业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造成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能力与品德不一致的现象,这无疑对解决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从高校层面上来说,高等院校要以引导学生的就业思想为重点,建立一套完整的就业思想指导体系,从而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基础。同时还要深化改革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业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兼顾就业心理与就业方向的平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体就是大学生本身,而大学生在高校教育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发挥自身才华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方面有利于自身就业前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自身就业心理与就业方向的双赢⑦。

首先,高校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心理,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选择一份称职的工作是自身能力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路径。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就业思维,从心理上进行宏观的定位,注重自身的客观评价,不仅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宏观的把握,对于自己的心理认知也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心理层面上对就业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其次,在把握就业方向上要服从客观实际的现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就业压力的现状十分严峻。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有一个正确的就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就业方向有一个宏观的规划,从而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⑧。最后,平衡好就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⑨。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来说,理想化的就业并不一定是科学的,面对就业压力的困境,大学生自身有必要适应环境需求而做出改变,根据自身的特点重新定位,从而平衡好理想化就业与现实就业的关系。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自身而言,只有从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解决就业的困境。

用人单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兼顾就业指导与就业观的革新。在整个就业体系中,除了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两大主体以外,用人单位对解决就业困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的就业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影响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尊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从就业要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支持,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理念,就是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放弃有色眼光,以注重岗位的需求与大学生的能力之间的平衡为重点,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用人单位的岗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尽可能地给大学生提供有必要的就业指导,从思想层面上让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这种就业指导体现在招聘人才以及岗前指导两大部分,通过指导性的思想引导,让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岗位充满自信,从而有利于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境。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用人单位在就业指导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是当今形势下解决就业困境、转换思想的重要举措。

社会及家庭:树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兼顾正确的就业心态与就业观。就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言,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可让大学生理性地看待就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过多重形式、多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二是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三是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四是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同时家庭成员也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在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注释】

①唐子茜,汪先平:“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3期。

②牛青杨:“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前沿》,2009年第12期。

③乔鹏:“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④高晓琴:“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⑤李慧静,高玉娟:“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调查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5期。

⑥朱国玮,黄B:“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⑦孙红旗:“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7期。

⑧李海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议”,《科技通报》,2013年第11期,第228~230页。

篇(9)

[2] 2013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应届生遇到史上最难就业年[N].齐鲁晚报,2013年05月29日.

[3]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式仍难好转[R].中国新闻网,2013年10月10日.

篇(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而至今仍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雪上加霜。客观地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满意的员工。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国外

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并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则认为是一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将就业能力概括为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等五个类别。

(二)国内

国内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而多数学者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的集合。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就业能力是指为了获得工作,求职者所应具备的不与具体岗位相关的心理行为特质。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维模型

(一)研究方法

1.行为事件访谈(BEI)

选取那些顺利就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部分招聘企业及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家或老师分别进行结构化访谈活动。

2.调查问卷

选取兰州市内部分地方高校作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选取学校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展开调研,同时与现有招聘企业的要求对比分析,以期得到有用的结论。

为提高调研准确度,我们对兰州市内的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抽样。主要有: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等,被调研学生1256人,专业涉及经管、理工、政法、外语等大类。调研过程中发放问卷1254份,回收有效问卷1223份,有效率为97.53%,最终所有的数据都通过SPSS 16.0分析处理。

(二)模型构建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BEI)及调查问卷数据处理,建立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含四个维度:意识与特质、一般通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及自我展现能力。“意识与特质”以规划意识和成就动机为主要内容,是个人职业生涯开启的源动力。“一般通用能力”指可迁移技能,是通过人的生活阅历逐渐积淀得到的,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通用性的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是个人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用以适应职业要求的能力。“自我展现能力”指个人在求职过程中将最有可能使自己被雇佣的特质展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临场发挥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自我展现能力以自信心和表现欲为基础,在应聘者与用人单位接触的各个环节得到体现,在求职过程中,自我展现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能否被招聘单位录用。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基本工作能力欠缺

基本工作能力是社会人、职场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选标准,主要包括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备的思想及心理素质,如诚信、自信、乐观等品质。当前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工作上拈轻怕重,缺乏责任心,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基本工作能力明显不足。

(二)专业技能不过硬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时比较看重的因素。大学生在大学应能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将其用于指导实践。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能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对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一知半解,自学能力欠缺等情况,个别大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欠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非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重要标准。部分大学生不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达不到要求,综合素质不高。

(四)求职技能不熟练

求职技能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荐材料无特色、职业心理准备不足,在应聘时没有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出现盲目从众、见异思迁、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致使求职结局不理想。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高校方面

1.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

高校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各专业的招生规模,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和专业设置,应该有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点,要突出特色。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堂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创新课程体系,挖掘和共享课程资源,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因素,从而充分满足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加强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高校应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可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全程化递进式的指导服务,流程如下:(1)职业规划启蒙期(大一年级)。绕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生涯理论模块和整体认知模块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鼓励新同学积极参与各种讲座、学术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从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环境入手,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教育。

(2)职业规划定向期(大二至大三年级上学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生涯人物访谈、顶岗实习等,以便进行个人职业定位,并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职业规划冲刺期(大三下学期至大四年级)。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应聘技巧、应聘心态调适及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重视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培养大学生做人的本领与做事的能力相结合。” 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1)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应开始着手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精神,引导他们考虑将创业作为实现将来自己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高校可通过向学生宣讲身边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鲜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还可以把学校的科研和产业同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

(2)开展创业教育及培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创业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此外,还可通过开展创业类的学生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论坛等,培养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1.加强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首先应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通过老师、家人、同学、朋友深刻剖析个性特征,对所学专业、自身的发展潜力、未来职业发展等做出适当的评估及规划,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就业信息,尤其是本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在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就业目标确定后,就可分析自身与未来就业目标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之间的差距和不足,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及时间,磨炼意志、提高能力,为将来成功就业做准备。

2.有效提高自我情商

地方高校大学生要重视和提高自我情感认知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学会与他人包容共处。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大学生社团、就业实习等途径,在活动中发挥专长,提高自信心及交际能力,感受挫折,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学会与他人协作。

3.强化专业技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科学、艺术、哲学、历史等都是应该涉猎的知识。即大学生要建立一个以自身专业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与社会知识,并保持开阔的视野。

4.提高学生非专业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非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身心健康、充满活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前提,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人格品质修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塑造良好健康的形象;端正择业心态,培养主动经营人生的信心、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敬业的心理素质。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统筹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学生勤奋上进,不断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双管齐下,形成合力,以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不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玉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78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n acceptance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course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ompeti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ood for expl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guidance course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competition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sampling survey,combining with network survey and field survey face to some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tes, and put forward that should set about three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and the contest, cognition of the courses about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petition, national supports fo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nd competi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competition activity

1 引言

1.1 调研背景

本项目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类课程以及竞赛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讨论一系列教学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期望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为改善和提升就业创业类课程和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给学校各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2 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效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而且存在着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的认同度和竞赛活动参与度的探索和研究,展现经济转型下就业创新教育和竞赛实践的困窘,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提供思路。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大量创造实践型人才,迫切需要高校开展高效实用的就业创业教育和竞赛活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构建高校创新型就业创业教学和竞赛活动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 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54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查数量和对象能满足研究要求。调查结果如下:

2.1 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对象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比例为55.65%,女生比例为44.35%;并且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二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比例为44.63%,大一学生比例为18.64%,大三、大四、大五以及已毕业的分别为10.17%、9.04%、9.04%、8.47%。除此之外,由于调研对象为理工类大学的学生,故调研中理工科学生比例最高,占到50.86%,文史类为36.72%,其它专业的仅有12.43%。

2.2 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识不足、评价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就业创业类课程及活动,大多数同学的满意程度一般,比例为59.04%;感到满意的同学比例为28.25%;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占12.71%。53.39%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加强了自身的就业创业的意识;26.84%的学生认为比赛过于形式化帮助不大;12.7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充分实践了就业创业的想法,完成自我定位;7.0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2.3 学生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收获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0.45%的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44.63%的学生了解了与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33.9%的学生学会了一些求职的技巧;除此之外,29.38%的学生还在其它方面有所收获。

2.4 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存在诸多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3.28%的学生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62.4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52.82%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25.42%的学生认为教师队伍不专业;除此之外,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还存在其它各种问题。

2.5 就业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程度低,普及力度不够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46.33%的学生从没参加过类似的活动;26.84%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17.53%的学生参加过模拟求职大赛;17.23%的学生参加过简历设计大赛;另外,还有25.99%的学生参加过类似的其它活动。

2.6 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建议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1.07%的学生都提出了增加课程实践性,如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安排实习的建议;51.69%的学生认为应邀请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进行现场交流;50.2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样化的该类课程;49.72%的学生建议邀请企业家进行演讲传授经验;另外,13.56%的学生提出了其它不同的建议。

3 调研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受教育者、教育者、有关的教育部门对就业创业类课程活动的认同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尚不完善,对校园的创业就业的阶段重视与投入不够等问题。

3.2 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改进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建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与校外单位合作创立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应与社会就业创业组织加强联系,组织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去感受与见习,让学生捕捉创业灵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除此之外,就业创业活动主办方需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邀请企业家参加到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商家作为赞助商参与到活动中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活动相衔接。

(2)强制与自由相结合,促进全员参与竞赛活动。促进就业创业竞赛活动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只有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发现其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制参加与自由参加两种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已经形成良好氛围的个别院系、年级采取自由参加的方式。这是一个从“强制”到“认知”再到“自发”反复的过程,只有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就业创业竞赛活动中来,才能对课程与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才能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3)提升学生、老师、学校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同度、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各高校都有开设就业创业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但是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领导,到教育局的工作者,似乎都觉得这类课程只是一门“副科”,这些活动与一般的课外活动无异,与专业课程相比起来,地位很低,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投入不足。

建议大学可以增设相关课程,提高该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老师的重视程度。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能否取得长远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是否能得以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应该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实行教师跨学科进行任教,培养综合能力全面的就业创业创新型人才。

(4)完善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投入,毕业生与在校生两手一起抓。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主要是面对毕业生,而对在校学生的注意和投资都较少,这就导致在校的学生缺乏就业创业的锻炼机会与经验的积累。建议国家给予毕业生与在校学生同等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支持,从而避免就业创业的畸形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就业创业类课程与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关系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等相关内容。所以,只有了解学生心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为大学生做理性分析,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6.

[2]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 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风笑天.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1:60-69,158.

[5] 于海波,郑晓明,许春燕,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J].心理学报,2014.6:807-822.

[6] 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72-76.

[7] 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71-76,82.

[8] 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87-92.

[9] 朱国玮,黄B.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4-68.

[10]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88.

[11] 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 2013.Z3:56-59.

[12] 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 陶小江.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