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景观设计常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景观设计常识

篇(1)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当今的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现代大都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以创造适合人们居住并且具有一定特色景观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建设中最具有特色、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窗口,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广场是这个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我们设计一个好的广场需要大量的城市广场设计理论的指导和帮助。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问题, 比如说不同的城市广场有不同的设计定位。 应该根据它在城市中的地位和文化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交通、 人的活动内容与规律来加以规划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的含义及特点

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中心公共开放的空间, 其景观往往集中代表整个城市的历史风貌、 文化特色、 风景名胜乃至发展方向。城市广场景观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景观, 往往具有典型性、 空间性、 实用性等特点。

二、城市广场的组成部分

广场按其性质和功能分类可以分成集会游行广场、生活广场、市民广场、建筑广场、纪念广场、市场广场、休闲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等。如果按照广场平面的组合形态分类可以分成规整形广场、不规则形广场和复合形广场三大类。按广场的组成形式分类也可以分成平面型和立体型两大类。

三、城市广场的本质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广场会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些共性和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一)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物质积累和象征。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场所,同时也对人的活动起到促进和限制的作用。二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一个特定的空间形式和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而行为和活动也比较倾向于发生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之中,甚至会对环境产生一些能动的作用。如果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析的话,就是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城市空间进行交流沟通,使得它们彼此共存、互相交融并且互相补充。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其他存在形式还有很多,比如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它更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并且包含了更多的社会生活。由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的差异,因此说,广场的设计会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本地区的文化特征。比如,欧洲的一些城镇广场和我国的天安门广场就有本质的区别。我国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在建设之初就被要求成为展现这个城市风貌的一个窗口,承担地区标志的重任。

四、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风格定位

同传统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相比,现代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整个城市精神风貌和历史面貌的总结展示,因而在设计前需要对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充分的解读和把握,从而和谐圆融的展示城市景观。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平台,具有空间开发、 人流量大、关注度高等特点, 因而在风格定位时也必须结合城市特色考虑城市广场景观的外观性、 功能性与生态性。

(一)外观性

要求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美观的特点,且风格需大方圆融,兼具特色,切忌为了个性特色而与周边环境产生割裂,应整体考虑,提升品位。

(二)功能性

要求城市广场结合其所处地段区域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如交通广场、生活广场、纪念广场等。不同的城市、区域对城市广场会产生不同的使用要求,要切实结合城市、区域功能及市民的行为、生活、精神需求考虑城市广场的功能,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

(三)生态性

要求城市广场景观具备良好的绿化效果,能够为现代城市增添绿地森林区,提供室外休息、 交流的空间,增添城市亲近自然地空间,创造丰富的绿化景观。

五、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措施

(一)当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创性。当前,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

设计时,往往忽视了该城市自己的历史内核、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盲目地模仿国外特色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或是国内一线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互相模仿攀比,导致各个城市的广场景观缺乏特色,难以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2、丧失整体性。城市广场景观缺乏对整个城市区域的总体把握,导致其广场环境与周边环境割裂,在整体的空间尺度安排上比例失调,在对城市广场景观的动静分区需求及交通流向、灯光设计缺乏整体性。

3、欠缺功能性。城市广场作为大型街区,对周边市民的生活需求需具备相应的符合,当前许多城市广场往往片面的强调城市广场的景观性,却难以满足周边百姓的生活需求,对于交通设施、人流引导也缺乏控制引导。

(二)完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思路

1、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独特性。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充分展现城市的精神风貌, 具有标志性的展现鲜明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设计时,应结合景观建设的目的、思路,充分放大文化主题,形成独特、明确的可识别性。

2、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统一性。城市广场景观应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所处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特色、 风景名胜乃至发展方向。在景观设计时应尤为注重城市居民的文化内涵,深刻领悟城市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和特殊需要,设计出符合城市文化环境的广场景观。

3、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城市广场空间的结构层次应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并且实现动静分区、交通分流。城市广场的结构大多为开放式,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广场周边的建筑、道路,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合理设置交通路口,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结合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整体思路,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休闲动区、办公静区、 市民广场、休闲绿地等不同的空间领域。

4、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通行性。城市广场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周边交通要道及生活建筑众多,到城市广场的人流、车流量大。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参观、浏览、交往及休闲娱乐等需求,结合广场的性质,合理进行人车分流,科学设置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畅通欣赏城市广场。

5、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具有可识别性。城市广场景观往往应注重视觉魅力,具备视觉冲击力,但不能脱离城市整体而片面强调冲击效果。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可通过设置具备文化历史特色的标志物,提高广场的可识别性,形成特色传播效应,实现市民的归属感与场所感。

总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归属感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对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目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进一步整体把握设计思路,努力打造更好的城市广场。在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系统、控制绿化比例、继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突出个性创造、重视公众参与等原则。从而创造出人性化的城市广场,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任骋.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及功能[D].山西大学,2007.

篇(2)

二、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人性化的原则

设计从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增强城市景观的亲和力,城市景观的科技等手段,营造出健康、安全的和谐空间环境,能够使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城市广场的景观建设,首先要考虑人们使用的方便性,是人们选择景观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改善的空间环境,提供给人们更加舒适的小气候,利于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城市广场景观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与习惯,因此,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原则应该是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特殊群体对空间的特殊要求。城市广场景观建设,要注重地域特色的、生态型的景观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会使当地居民觉得亲切,自然,人们处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会感觉放松随性,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能够成为展示城市的特色与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广场的标志性景观。生态型的景观设计是景观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自然生态的景观才是美丽的,注重生态能够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关键。人性化的设计是要设计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景观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设计出能实现人们活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城市广场的景观不单单是为了欣赏观看,而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相适应融合,人们置身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之中有一定的归属感,最终目标就是把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场、人、城市的关系的和谐,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富有一定的人情味,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需要。比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的散步、聊天的空间,也要考虑到为活泼爱玩耍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游玩、嬉戏、的空间场所,同时还要考虑到为年迈体弱的老年人人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性化的体现。景观的设置可以让人们接触到绿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鸟语花香的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景观设计,对城市广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较小的资源消耗满足人类的最大需求,同时,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以维持整个城市广场的发展系统的平衡。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要以生态城市的标准来作为城市广场建设的指导,已自然生态的理念去指导广场景观的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对景观的设计也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它是现代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这种设计的理念就是让景观设计与自然的生态规律过程相协调一致,使城市广场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较小的程度。首先,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是指从城市广场的整体空间格局以及过程意义上对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景观就是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的综合,要从空间格局与其发展的过程来认识,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力比如,风、水以及人的活动过程等等不可认为的自然界的力量,这些可持续性的过程,会影响到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很多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景观元素以及所在的空间位置等是构建城市广场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景观格局的持续性是广场景观设计可持续性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获得持续性的生态服务的要求。其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特定环境内,其空间的所有的生物以及此环境的统称。大到一片森林或者一条河流,小到一块湿地或者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元素,这些生物元素之间不断的发生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会受到人为的干扰。把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的环境关系的调整来实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另外,景观的建设材料和施工的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景观建设要使用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就要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加以保护的利用。同时,也要保护可再生资源有限的再生能力,要采取减用或者再次利用的方式。最后,是景观使用的可持续性。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景观使用也应该是可持续性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有限的资源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对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进行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提高其利用率。因此,景观设计有责任设计出克持续性城市广场的景观,提高其利用率。倡导可持续性的环境理论,推动可持续发展。

篇(3)

任何一种户外空间的场地设计中都包着含大同小异的景观设计要素,如植物、地形等,其在不同的场地类型中所呈现的形式以及发挥的功能有所差异。本文中将针对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这一限定的背景下,分析其主要包含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针对其在场地中起到的多种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对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策略作一个大致的总结和概括。

1 植物

植物在儿童进行户外游戏活动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义上,人们的认知中自然的代表就是植物,然而很多游戏空间却往往忽略这一重要造景要素,使得缺乏儿童想要亲近的欲望。本文将从植物在儿童游戏空间的几个不同功能进行分析。

1.1 空间塑造

植物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而引导儿童各种类型的游戏行为。例如,在较为敞开的空间中,本身其具有开放平坦外放的特征,使儿童在其中进行追逐奔跑等类型的游戏;而一些较为幽闭的环境空间则会促使儿童产生探索欲望,想要进行探险类型的游戏。

1.2 教育功能

植物除了一些常识中庇荫、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的功能外,同时提供给了儿童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感知四季的变化。儿童可以通过多重感知器官近距离接触自然,他们可以闻植物的味道,触摸它,观察到其颜色和形状特征,当儿童将这些感知到的信息综合起来时,他们就获得了对这种植物较为全面的认知。

1.3 与自然互动

儿童对一个事物的注意力往往不会太久,而自然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因此儿童对于自然的兴趣度会较为持久。有医学研究表明与自然的亲近是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植物时要避免有刺、有毒以及有刺激性的植物,在配置植物时应考虑到植物的层次错落以及四季的变化,以增加儿童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感受。

2 水景

水景在儿童游戏空间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常见的,因为水的一般特性是不变的,差异性是由于服务对象的变化导致的。比如儿童对水的安全性要求高于成人,对于水的审美与成年人有异等。

2.1 趣味性

每个人生来都有亲水性,儿童作为人最原始的状态,亲自然本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儿童的这种特性再加上水本身又具有可见、可听、可闻、可触的多重特性,因此水景在儿童游戏空间中是十分必要的元素。无论是一点点状水景,如旱喷,或是一些带状浅溪或是片状景观水,都能让孩子们沉醉其中,玩得不亦乐乎。

2.2 柔化空间

水与硬质铺装相结合可以起到柔化空间的作用,水的流动性使它的形状更加的随意。而水的倒影功能可以使空间中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丰富空间层次,使空间更加灵动。一些设计巧妙的水景小品,可以充当空间中的视觉焦点。

3 地形

一般来说,我们将地形主要分为平地、坡地以及凹地三种。平地是指坡度不在人可识别范围内的地面,也就是水平面。儿童一般在这种场地上进行休息和交流活动。而坡地形式上的起伏使得这种地形具有动态感和运动感。处于坡地上的景观要素,往往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凹地形是坡地相反形式的呈现,其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坡地之间形成的凹处,另一种是当土壤被挖后形成的低洼处。这种地形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的特点,容易使置身其中的儿童形成一种安全的心理感受。

3.1 利用地形控制游览节奏

利用不同的地形可以对儿童的行进方向和速度进行控制。例如,当我们想减缓儿童的游览速度时,可以通过改变地形的高差,合理安排游览过程中的。这样儿童身心能得到较大的满足,并且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3.2 利用地形引导视线

不同的地形对儿童的视线有不同导向性。宽敞的平地上一个简单的形式变化、坡地的高点以及凹地的低洼处,很轻易吸引到儿童的视线和注意力,是景观空间中非常合适的展示型区域。

4 铺装

在儿童游戏空间中,除了自然原生态的森林中对于铺装的应用较少,在其他的活动空间铺装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我们将其功能分为以下四大类。

4.1 承载交通

铺装的首要功能就是承载交通,也就是供人行以及车行。一般情况下儿童活动空间都是禁止机动车进入的,所以除了人行道路之外还要考虑到儿童车,因此要单独制定游览线路。

4.2 导向作用

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空间辨别能力以及方向感还未完全建立,所以我们可以在铺装上面给予一些引导,通过不同的材质变化来吸引其往不同的方向行进,帮助孩子形成方向感和空间感。

4.3 组织空间

在衔接不同的游戏空间时我们往往会采取地形高差的变化来连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改变铺装的形式、材质或铺装的色彩。这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孩子看出空间的不同,用这种方式打造的空间由于变化多端,所以更加具有趣味性,孩子们会更喜欢。

4.4 警示功能

在一些不适合小朋友玩耍的有危险性的区域,可以用比较醒目跳跃的色彩来提醒孩子注意,铺装的颜色突然醒目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因为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一些年龄稍大的儿童的活动区域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要在其周围对儿童进行明显的提醒。

儿童游戏空间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其中所包含的景观要素种类繁多。本文只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主要元素进行了功能分析,以期对儿童游戏空间中的设计要素有大致系统的了解之后,更为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图书馆界以其敏锐触觉,快捷勇敢的姿态大胆接受挑战,毫不犹豫地紧跟时展的步伐。一时间,图书馆搞活经济、有偿服务的开展,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馆,Internet应用前景等等热门话题接踵而至,令人眼花缭乱,仿佛一切已经顺利开展,美好前途就摆在面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很多遥远的前景是经过曲折的道路,漫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成为现实。倘若对变化的形势视而不见,墨守成规,就会被动挨打;如果脱离现实的客观条件与存在环境,美好的前景则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且,没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始终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趋势,更应面对现实,对现阶段沸沸扬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的社会定位作冷静深入的思考。

一、图书馆的社会定位

图书馆在经济热浪的冲击下,发生了扭曲和变形,一部分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图书馆人急急跳槽下海,而有些图书馆并没有立足现实,寻求适应的支撑点,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导致了图书馆与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没有呈现同步前进的趋势。

但是有不少清醒的图书馆界人士,对图书馆的前景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分析。茅振芳先生明确指出“图书馆界要探索图书馆改革之路,如果探索的结果是作为文化事业的图书馆变成了市场,就是忘本,自我异化”。程焕文先生分析了现阶段图书馆的种种误区。谭详金教授亦指出“对我们来说,树立真诚的为读者服务的观念,比期盼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还要主要,只有用我们良好的服务,才能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才能求得事业的发展。”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当然历史使命,阐明了图书馆在现代社会的定位。

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属于上层建筑,而非经济范畴。“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一切成员自由平等地开放”,要实现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这一规定,只能依靠图书馆摒弃狭隘的短期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图书馆一旦变成经济市场,受到市场规律的驱使,就会限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作用,图书馆就会变质。这一切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盛衰。因此图书馆应以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研服务为宗旨。

二、图书馆员的社会定位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人在历史文化深厚的基础上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他们读书爱书,精心保存藏书,对图书存在一种崇尚感,从而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代的图书馆人继承和发扬了古代的优良好传统,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图书馆人健全的人格受到冲击,时代的要求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不和谐的现象,表现为图书馆人人格的分裂和无所适从,图书馆工作者很难有献身事业的自豪感和神圣感,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图书馆人必须在这个经济条件下抛弃追逐物欲、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会变革的冲击面前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超越世俗的价值观,以寻求并定位于一种高层次文化意义上的社会价值意识,探求真知灼见,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及保存事业,图书馆人的价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以致力于社会服务为原则,发展经济为辅助,探索图书馆的新型定位

处在经济大潮中的图书馆,市场经济对图书馆的冲击和影响有目共睹,市场经济不可否认地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一次发展的机会,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信息知识传播中心的图书馆,要使自身的服务走向市场,而非变成市场,即以为社会服务为原则,而把兼顾经济建设作为自我发展的辅助手段,只要把握好与经济的关系,并没有违背原则和异化,这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给图书馆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图书馆大有可为。目前的困境和危机只是暂时的,切忌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看到广大群众对图书馆需求的日益高涨,图书馆同仁自身的觉醒和努力,图书馆的辉煌指日可待。我们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奋发自强,人人各施所长,使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和科研文化的发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即会被全面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热情和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再者,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走向市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长远有利的发展条件。为了适应这种种挑战,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定位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馆藏结构、工作方式、人员的素质、服务意识、内部管理等等。 转贴于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自身不断地变革与社会发展步调相一致,这样的图书馆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3-0000-00

收稿日期:2013-04-02

修回日期:2013-05-06

Abstract : Through case study of riverside park and Municipal Square project in luoding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how to rebuilt sense of the new city open space, and what kind of activities are needed in such a place. Based on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ite conditions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civil sqaure ,hotel ,leisure areas , kids playground and ecological Wetland is well organized into this project, and dynamic space and statical space are both taken place.

Key words:Waterfront open space;Municipal Square;Ecological wetland;Landscape design

引言

“滨水地区开发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这是查尔斯・摩尔对城市滨水地区的一个概述,滨水地区是城市寻找发展新动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滨水区开发正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个课题在罗定这个南江文化之乡显得尤为重要。

1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云浮罗定市的东北部,南段的泷洲国际生态社区,是间于现有三桥和四桥间的2.9 km长滨水带,约24万。罗定泷洲江滨公园作为新区建设的“桥头堡”,是未来新区的形象展示,充分利用山―城―水的风水格局,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有利于建设宜居城市。

历史上的南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也是罗定人西上梧州,东下肇庆、广州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西江流域通往高州地区的交通走廊。它具有丰富的人文遗产。

随着城市的演变,现今南江流经罗定城区水系全长约7 km,江面宽120~200 m,由于历史原因南江两岸和北侧一直处于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罗定现在的发展中心位于南江南侧,主要以商业、居住区为主。城市开放空间规模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市民休闲的需求。开放空间大多年代久远、质量较差,且分布较为分散。南江南岸沿岸开放空间虽有过部分改造,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综合功能配套设施,价值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1.1 罗定城市开放空间存在问题

1.1.1 开放空间缺乏系统性 罗定城区各个开放空间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来满足生态环境和市民休闲的需求。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景点孤立且缺乏规模,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应该借助此次开发南江北岸的契机,提升“南江文化之乡”滨水城市的整体气质(图1)。

1.1.2 开放空间形象的趋同性 罗定城区多数规模较大的开放空间形象未够鲜明,功能特点不够突出,导致开放空间总体雷同,如文化广场、体育馆前广场、全民健身广场等主要用于集会活动和体育健身,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的休闲体验需求。

1.1.3 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弱 罗定城市现有规模较大的绿地、广场的主要空间可形容为空旷,如文化广场、体育馆前广场、全民健身广场,仅考虑群体展示活动而未考虑个体或休闲散客的游憩需要,缺乏氛围和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创造中小尺度空间。

1.1.4 土地功能的互动性少 在不影响公园公共性和开放发挥的前提下,可借鉴国内外的城市公园打造综合功能,从而提升场地及周边的土地社会价值。现有罗定市区缺少此类规划策略,应努力实现新区的各开放空间与周边的用地功能形成更强的互动关系。

2 策略

本项目以“幸福罗定,活力南江”为规划主题。以打造罗定城市发展新核心,树立整体城市新名片为目标。

2.1激发参与性策略

打造一个优质的城市滨水休闲带,吸引市民走向水岸,激活生态河滨走廊。提供多样的可参与活动项目,提升市民户外生活品质;充分考虑公园设施,为市民提供便利,建立完整的公园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新区的综合环境价值。

2.2加强生态性策略

保持自然河流状态,创造优质宜居生态环境,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型滨水景观。充分利用河岸的临水优势,设置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使生态环境与公共服务的价值最大化;运用大量乡土物种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结合湿地的运用,净化河流的水质。

3 景观设计方法

总体设计可概括为:一心(新区市政府核心)、二脉(山与水相依的天然景观生态龙脉)、三桥(与旧城区连接的三条纽带:三桥、四桥和两桥间的步行桥)、五区(市民广场区、半岛酒店区、休闲游憩区、儿童游乐区、生态湿地区)。(图2)

引进一个完整的慢行系统对接城市现有绿道环线,贯穿滨河休闲带各节点,提倡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与绿道慢行系统结合,提升公园人气。游船码头的设置,为打造未来连通文塔―湿地公园的7 km南江城市景观带水上游览观光预留空间(图3)。

3.1市民广场区

政府大楼前的市政广场是新区建设的“桥头堡”,同时又是核心的开放空间。在当今中国,这种性质的广场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这些广场以及周围的市政建筑一起构成城市的标志性场所。

设计空间格局灵感来源于罗定城市的大地肌理,体现地域景观与历史的延续,实现了展示空间与休闲空间的转换,成为多种功能的载体,也融合了城市山水格局的设计理念(图4)。通过简洁的大草坪、仪式感的树阵、序列的灯柱、水景等一系列景观设计元素打造出大气而亲民的政府大楼形象,展现出对未来经济繁荣的美好愿望与自信(图5)。同时,灵活的活动空间兼顾形象展示与各空间尺度的过渡,人性化的硬质小型弹性活动空间方便市民开展更加舒适的交流聚会活动(图6~8)。

3.2半岛酒店区

通过高差的处理提升酒店区防洪安全度,同时与公园公共开放空间相隔离,保证酒店尊贵的私密性;大型凤凰木Delonix regia群落打造了尊贵的“凤凰半岛”绿色形象,为后期的酒店开发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氛围,也突显了整个江湾畔的个性。

3.3休闲游憩区

由于场地的限制,通过线性的慢行步道、竹林(Sinobambusa tootsik)和草坪(Cynodon dactylon)空地的结合,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休闲游憩空间,根据有利的光照角度来布局阳光草坪和停憩点,合理安排区域活动的动静分区,与儿童乐园区形成对比。

3.4儿童乐园区

作为江北新区先行开发的江滨公园,创建性地建设粤西第一个综合体验式的儿童休闲活动空间,以此弥补罗定市城区此类开放空间的欠缺,利用便利的交通吸引城中市民,提高使用性,特别是提高非节假日公园的人气(图9)。

3.5生态湿地区

新区最主要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其中城市母亲河――南江的水质尤为重要。除了主要依靠政府对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的严格管理外,本案中设计的湿地系统保存了基地本身的特质,并起到蓄水和泄洪作用。通过建立生态岛减缓水体流速,经过湿地系统过滤达到辅助净化的目的。大量运用乡土物种以防护河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营造最具当地乡土特色的野趣种植群落。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演示、生态体验等多种形式对生态湿地进行系统的利用,打造生物多样性的科普体验式湿地公园(图10)。

4 总结

罗定泷洲国际生态江滨公园设计,尊重场地原有的山水龙脉格局。注重生态与开发的平衡,激活南,形成生态河滨走廊。为周边地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设计强化基地边界与城市的融合,旨在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开放空间,提升周边区域的环境价值,焕发南江生态魅力(图11)。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等.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0- 66.

[2]刘滨谊.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丛书――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0 30.

[3]保继刚,刘雪梅. 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J].规划师,2005 (5) : 107 110.

[4]焦胜,曾光明,何理,等. 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2003 ( 3) :398 401.

作者简介:

篇(6)

(一)广场景观具有开放性

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开放空间,也是人们集会的主要场所,广场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决定了广场景观在内容和样式上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比如城市广场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与典故、旅游业的发展、社区文化、城市宣传、城市集会等都对广场景观起到了宣传开放的作用,城市景观最终成为大家所共有的精神乐园与一个城市的名片。

(二)景观设计与广场规划密不可分

景观设计应在符合广场规划布局大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广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优化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市政广场建设起到点睛的作用。此时景观作为一种融入广场规划的设计元素,本身依托于广场建筑而存在,当广场布局定型以后,需要考虑的主要是景观设计如何配合广场布局来达到最佳的整体视觉与设计效果,或是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更好地衬托出广场总体效果。

二、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广场景观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经济、~,fg~Li环境的深层表现。因此,在广场景观的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形象、功能、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与关系,因此在进行具体广场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广场景观作为开放艺术品,在一个具体的城市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城市的其它空间形式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来达到城市的生态环境目标。在广场的空间体系中,无论景观的功能、性质、规模、位置有{可不同,都是城市广场空间的有机整体,都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景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展示景观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点。现代景观设计绝不只是广场的配景或背景,而是要因地适宜,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应重视历史人文景观的延续与保护性,这些都是我们从城市整体上进行广场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原则,因而要对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首先要考虑到环境的整体眭,具体就要考虑景观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时空连续性、和规模与景观作品的寓意思想,采取最适宜的设计方法,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广场景观的作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娱乐环境、塑造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二)以人为本原则

广场景观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具体景观作品和作品寓意是否与当地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与历史习俗相符。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就已经开始重视“以人为本”,也就是开始注重人性。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在经过一段“功能至上”和“唯物质论”的追求后,开始认识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设计师的观念也由简单追求“简单、实用、易造”转为重视“历史、寓意、文化、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景观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允它必须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去。因此,做广场景观设计要明确一个基本点:简洁实用,以人为本,体现”人化”设计思想。

(三)宜“精”原则

篇(7)

Abstract:Jiaonan city administration square through the" Langya city"," squares"," annular channel"," anchor" prototype", a prototype"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external space form, interpretation of the Jiaonan city executive Plaz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sign of square. Square landscape culture embodiment, through the historical prototype of reconstruction, sculpture sculpt of fission, twisted, the ancient city in the city square planning thought understanding and marine culture in the square in the proper position to achieve. Squar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thinking, not only makes the city square is a humanistic color, but also in the city square for history, in which people travel Plaza at the same time, feel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Keywords: city cultural plaza;sculpture;creative ideas;the squar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81-03

1 城市背景与广场概况

近年来,城市广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一样点缀着我们的城市,无疑对城市的形态及景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设计中漠视历史文脉,也日益成为广场设计的通病。只追求构图效果,缺乏文化内涵的设计充斥在我们的城市之中,我们呼唤精品,我们崇尚文化。

我院在胶南市市政府行政广场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胶南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设计上,也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胶南市地处山东省东部沿海开放地带,是青岛和胶州湾经济圈的重要卫星城市,胶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齐邑、越都之置,秦代设琅琊郡、县之置;之后或裁或复,1946年改建胶南县,1990年撤县设市。胶南山海荟萃,古迹名胜较多,秦始皇、汉武帝“乐而忘归”的琅琊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长城遗迹,铺金漱玉的天然海水浴场等。

胶南市市政府行政广场位于胶南市开发区中心地段,占地12.67hm2,四周均有城市道路与基地相连,北侧为珠海路,南侧为深圳路,东侧为温州路,西侧为宁波路,基地内有胶南市政府办公大楼,(12层,由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现已建成)由于办公大楼位于基地偏北,因此将广场划分为南北两个广场,南广场以开敞景观、集会为主;北广场以绿化、停车、休闲为主(见图1)。

2 胶南广场景观设计的建筑学文化特征

2.1“琅琊古城”的由来及古城设计构思提炼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已有齐长城,由诸城市桃园乡史家夼入青岛界内。青岛境内的齐长城起自胶南市李家前夼西岭,横亘而东,经市美、六旺、铁山、隐珠、薛家庄、灵山卫6个乡镇,跨赵鲁山等地入海,全长55km。

在广场设计中,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琅琊郡城市形态及古长城遗址,在南广场中引入“琅琊古城”构想,平面原型采用古城墙城垛式空间限定,(方形下沉式广场)材料为灰白色花岗岩,以体现古城风韵。其中,在下沉式广场地面铺装中,纵横交错的九条白色花岗岩色带 (地面铺装),寓意《周礼考工记》③中朴素的城市规划思想,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在此方格之下,用红色花岗岩色带将方形下沉式广场划分为九个格,体现“九宫格”思想。九宫格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上古宇宙图案或空间定位的图式,九宫的结构为过去荀子所言“欲近四方,莫为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礼也”。中央集中,从城市规划到住宅等大体都有这样一种模式。在九宫格中间设中央喷泉,周围设凹槽,暗设喷泉头,节假日可形成音乐喷泉景观,平时可不放水,这样既可以作为规则方形广场的变化,又使整个下沉式广场使用功能(集会)不受损害(见图2)

2.2体现“琅琊古城”特色的“水文化特征”及景观灯柱构想

“琅琊古城”取材于齐长城遗址中城墙独特的平面形式,其四周设环形水道,取护城河之意,其底部铺将军红大理石,节假日可放水充满,水深500mm,环形水道四周设喷泉,在北侧设6个浮雕柱。在古城四角,利用胶南出土的西周时期铜鼎原型,进行创作,形成景观灯柱,使灯柱集音响、景观、照明于一身,灯高15m,使广场的横向与竖向构图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见图3 、图4 、图5 、图6)。

2.3北广场中雕塑的文化特征――“海之魂”

北广场功能有三,一为停车场,二为主题雕塑,三为带形绿化景观。在三者之间主题雕塑位置显著,在北广场外部空间中起主要构图作用。在放置雕塑的平台周围,设水景码头,构景要素主要由旱船、平台、水面组成。码头立意体现胶南市海洋文化特征,加上雕塑本身的寓意形成“海之魂”景区。

2.3.1“锚之构想”

雕塑周围利用旱船及水面营造码头场景,上置旱船原型,体现胶南海上码头之功能。雕塑由两部组成,底部为虚实两层“锚之原型”,上部为“灯塔”之原型。两层锚采用扭曲变形构思广场,外层为白色两面球形网架结构形成外壳虚的锚,内侧镶嵌实体锚,使虚实对比的美学效果,得到了升华。上部的灯塔,由球型网架和几片横片组成,夜晚设灯光照明,在广场附近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成为北广场标志性景观(见图7)。

2.3.2“帆之构想”

雕塑由两部分组成,底层为四片“帆”之造型,上部为“桅杆”造型,四片风帆皆在船基底部,通过扭转的艺术手法,使“帆”的造型更具有神似的特征。上部桅杆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顶部设四片子风帆,使整个雕塑具有 良好的竖向构图特征(见图8)。

总之,北广场雕塑与其他构景要素的结合,形象而巧妙的体现了胶南沿海开放城市的特征(见图9)。

3 广场设计后的反思

3.1城市广场文化特征构思框架 (图10)

3.2城市广场文化创作理念

3.2.1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寻求广场文化的精神。

3.2.2从地域特征(如海洋、沿海城市)中,寻求广场文化的地域的特征,找出适宜的空间形态及城市雕塑。

3.2.3从历史片断的重构,寻求广场的复杂性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3.2.4从后现代主义中,寻求广场雅谷共赏的品质,体现广场历史文脉发展的延续性与创新。

3.2.5功能、空间、色彩、质地、绿化应围绕广场主题,进行取舍与创意,达到技术、艺术、工程科学的完美统一。

3.3城市广场文化的构成方法

3.3.1原则

①具有重点文化特征的空间,应放在广场中显要位置,以突出其重要性,达到统领整个广场之目的。

②广场中文化要素的安排,应采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平面布局方式,一切文化要素的取舍均应与主题相紊合,切忌繁杂。

3.3.2构成方法

①将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要素提炼后,置于中轴线上,可突出广场文化氛围,(如“琅琊古城”)具体手法:可采用高台式或下沉式。

②将城市雕塑放在具有地域氛围场所中,宜使人联想到雕塑的文化内涵,其竖向构图、色彩、体量,也容易形成局部构图中心,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锚”、“帆”之雕塑)。

③外部空间的限定可以使整个广场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利用园林中“障景”的手法,优则敞之,俗则屏之,使广场中主要景观视线纯净而完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胶南市行政广场的设计,深刻体会到区域的地方文化对城市广场设计的形成起着举足起重的作用,尊重文化,尊重传统,永远是我们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截”的主题。

篇(8)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城市发展演化的漫长历史也表明,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立地条件,依托河、湖湿地建市是一条普遍规律,著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是起源于河流两岸。

城市湿地作为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稀有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巨大。但是,由于对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缺乏认识,湿地常常成为城市建设与扩展过程中首先被占用、填埋和改造的对象。研究表明,湿地是伴随城市化过程消失最快的成分之一[1-2]。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景观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探索出一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通过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湿地,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发挥湿地泻洪防洪、净化水质、补充水源、美化环境以及生态旅游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3]。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以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

此类湿地公园的特点是以湿地生态教育、培训与旅游为主,在有条件的城市生态敏感地区新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其投资渠道、管理模式多样。公园的建设导致周边湿地地产大幅升值。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和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

1.2以湿地处理污水为主要目标发展的人工湿地

此类湿地景观的特点是新建的湿地工程项目,公园建设规模较小,以企业投资为主,以污水处理、净化水质作为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同时结合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将湿地生态教育、旅游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综合起来,成为社区公众参与性很高的活动场所[4]。如美国的雷通湿地花园(Renton,Washington)以及哥伦比亚(Columbia)湿地废水处理项目。

2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类型

2.1湿地公园

位于城市区域,以湿地科学性、艺术性为基础,以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为载体,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仿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科学与文化价值的场所,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旅游观光向人们展示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由多样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类型、特色的湿地休闲娱乐、湿地商品、湿地人文风俗、湿地生态建筑样式组成的特别的主题区域,是市民和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以及健康向上的休闲旅游胜地[5-6]。

2.2人工湿地处理景观系统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是人为创造的一个适用于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生长的,用于处理污水的一种工艺。其处理原理利用了湿地本身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自净能力来去除污染物质,由于不需要外在的能源(仅需太阳能),所以是一种低消费和低耗能的处理方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2.3农家乐湿地景观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消费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紧崩的思绪,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目前农家乐主要分为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景区旅舍型和花园客栈型4种类型。长沙市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在近远郊区仍保留了大量的人工鱼塘,近年兴起的农家乐主要是以鱼塘为基础,集垂钓、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3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从1998—2007年的10年间,长沙城市湿地面积迅速下降,从5 734.28 hm2减少至5 212.47 hm2;河流作为长沙最主要城市湿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湿地的密度愈加不均匀,城市中心区湿地愈加减少。湿地斑块最小面积与周长均大幅度减小。此外,局部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增加[7]。一是长沙城市湿地由于被城市的建成环境包围和侵蚀,形成了面积不断减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状特征。二是长沙城市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生态平衡和循环受外来的因素干扰,导致原有的自然属性和景观价值逐渐随之消失。三是各个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形成了孤岛式的群落。从水文学角度来说,和其余水域少有地表径流有关,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从生态学角度来说,被建成环境包围后,城市中的湿地生物种群和其他种群之间缺乏生态学上的联系,导致繁衍物种的渐渐稀少。

4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4.1 指导思想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背景,以统筹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五大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文化系统)协调发展为前提,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湿地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原理的指导下,立足长沙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景则景、科学规划、分类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

4.2建设方针

在建设中,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湿地公园的方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湿地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体现其公益性;盈利性的项目主要靠社会融资,由此加快景点开发建设,挖掘内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础、以招商为手段,以多元化为目标的旅游开发模式。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的建立,将会在珍惜天然禀赋湿地资源的同时,以保护湿地景观为基础,以挖掘湿地文化为底蕴,以带动生态旅游为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深化城市文化记忆,使之成为长沙形象的金字招牌,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策

5.1湿地资源开发要保证生态优先和永续发展

尊重自然和自然保护优先是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也是景观生态学理论构架的思想根基。在景观建设中,与其他功能(经济、历史、文化、审美)相比,湿地的生态功能要先得到重视和考虑,并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统一规划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做好湿地管理,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湿地旅游观光和健康人居的需求,又不超出湿地生态功能阈值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城区的建设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发展。

5.2湿地资源开发要传承湖湘文化,展现乡土气息

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的理学思潮。理学思潮是一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它以比以往更具综合性的新儒学姿态在湖湘繁衍、发展,最终导致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崛起。湖湘学派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湖南本土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对湖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文学、绘画、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应当体现湖湘文化的元素,这样能够激发长沙市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湿地植物配置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乡土物种,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也避免了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而对长沙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6参考文献

[1] HOLLAND CC,HONEA JE,Gw IN SE,et al.Wet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in the rapidly urbanizing area of 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2] 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3] 刘国强.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21-24.

[4] 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篇(9)

1我国石油管道建设的特点

1.1原油管道建设的技术特点及分析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的石油管道建设技术逐渐成熟,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同时也与世界先进的石油管道建设技术越来越靠近,甚至有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现在我国的石油管道建设已经实现了密闭输送;对于容易凝结粘度比较高的原油采取添加特殊降凝剂的方法来降低原油的粘稠度,这种技术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对于低输入量运行的加热技术以及综合处理输出工艺已经和世界接轨;对于在运输中必备的降凝剂和减组剂的实际性能已达到国际标准;很多高度落差比较大的地段也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在管道的用管等级上达到X65。虽然我国的石油管道建设在某些方面还赶不上世界水平,但却一直朝着世界水平迈进,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石油管道建设行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1.2成品油管道技术特点及分析

在成品油的输送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开展了成品油在顺序输送中水力的计算,在成品油的批量跟踪上都自行设计出了相应的软件系统,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发展较晚,且这项技术的科技含量也比较高,所以软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成品油输送管道除了格一拉地区管道是采用“旁接油罐”顺序输送工艺外,其他的输送路段均采取了密闭输送工艺方式。我国在成品油顺序输送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自动化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是随着我国对成品油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石油管道的建设应建立起长距离的成品油输送干线,同时还应加大对区域成品油输送的管道建设,最终形成石油输送的管道网线。

2我国石油管道建设的国际市场开发的途径

2.1建立健全市场开发体系,提高市场开发率

首先扩大全球信息汇集量,建立一个国际市场开发的网络,集中并甄别出有用的信息,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国际市场开发体系。采用一切办法尽可能多的了解国际同行向客户报价的情况,只有了解了此项重要信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才能处于优势地位。我们要提高报价和风险的控制能力,不断的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创立自身品牌,为以后的中标打下基础。

2.2加强技术投入,不断提高技术水准,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石油管道的建设中我们一定要攻坚克难,面对国际上的技术难题决不能退缩,要勇于探索。在自动化水平上,我国已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上,要再次加大科研力度,争取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管道工程建设方面,采取双管同沟、站场合并建设的设计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仅节省了土地面积,还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采用这种技术在国际上可凸显实力。在原油输送过程中,我国首次采用了原油管道加热密封的顺序输送方法,这种方法无论是在科技方面,还是可靠性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对于地形落差较大的地段,在石油管道铺设过程中,我国采用光学混油界面监测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定位技术(OID),成功解决了高落差、高油压、多出口的技术难题。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努力得到的成就,同时面对自身的不足,我们应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比如,在成品油运输过程中,遇到软件控制系统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向那些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学习,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努力学习并创新技术理念。只有不断的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身实力,在国际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3不断的加强项目管理和管道建设水平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环境下发展,自身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加强项目管理,体现在人才、技术两个方面。在人才方面,要尽量做到“人性化”管理,注重挖掘、培养优秀人才,为每一位优秀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技术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注重创造专利及施工方法。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会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中,如何判断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一个企业只有将自己管理好了,才有能力、有资格走出去,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对石油管道建设的管理中,我们要实现管道完整的项目管理,对油气管道运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要进行及时识别,对潜在风险要制定预防方案。通过加强检测、监督等高效、科学的管理方法,保证安全,降低成本。

2.4强化现代营销手段,提升管道建设品牌国际竞争力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产品在科技上和实力上达到了客户心目中的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重要地位。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现代营销手段,提升自身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在品牌的塑造上,要明确品牌的功能、做好前期的战略定位,提前做好市场规划。对于自身的优点,要及时借助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的力量。在国际市场上以及潜在客户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最终提升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05-01

传统的广场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集聚性空间,最早产生于宗教、贸易和文化等公共活动,是人们集聚的场所,用来庆祝节日、举行宗教仪式、进行比赛等活动。中国早期的广场,如天安门广场等,是一种政治集会式的广场,以硬地铺装为主,很少考虑广场的景观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广场作为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环节也随之同步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城市的中心广场是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空间,是城市面貌的集中体现,对城市的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中心广场一般位置重要,面积较大,其景观构成较为复杂。另外,中心广场大多也是综合性广场,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丰富多彩的广场景观。

以人为本是贯穿广场设计始终的宗旨性原则。做为城市的主人,广场的使用者,城市的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广场更是如此。它是人们进行交往、集会、娱乐、休憩等活动的场所,其设计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各种活动。景观设计一定要研究广场上人们的视觉感受、心理需要以及行为特征,创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广场景观,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目的等的多样化需求。

中心广场是城市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景观设计首先要服从城市大局,然后才是强调自己。中心广场的周围一般是城市的重要建筑、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它们和中心广场形成围合关系或是借景关系,对形成广场的景观至关重要。

中心广场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区别于其它广场。每个城市只有一个中心广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的象征。一个有个性特色的中心广场,不仅使市民感到亲切和愉悦,而且能唤起他们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热爱他们的城市。个性的创造不是凭空得来的,它要求对城市广场的功能、地形、区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的地位作全面的分析。

中心广场不同于城市的其它广场,它应能充分体现出城市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精华,使市民在广场上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延续,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把景观设计同文脉结合起来是形成特色的重要手段,常通过两种设计手法来实现:一是把建筑空间环境整个地作为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的符号;二是从传统建筑中提取符号,传达历史信息,赞同现代建筑体量空间同传统建筑造型要素、细部片断的兼容,设置暗喻。

地形对形成广场景观影响很大,往往在广场的立意之时,就决定了广场的形式布局和特色。对这些现有地形的利用成功与否,决定着广场设计的成败。济南的中心广场利用原有的环城公园(护城河)的一段,形成广场的安静休闲区,把原有河道两岸的地形重新整治,形成曲折错落的池岸效果,原有的绿化也尽量保持不变,保持一种自然的植被形态,形成环境优雅安静的一区。青岛的五四广场充分利用其临海的优势,将大海的美景纳入到广场中来,形成其现代、清新、壮观的广场景观,上海的外滩广场也是利用地形造景的重要实例。

广场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它的围合是通过四周的建筑和地面来完成的,因此,建筑本身既是重要的景观要素,又是围合广场空间、形成空间景观的界面。单面有建筑时开敞性最强,如上海外滩广场,给人以开敞之感,四面有建筑时,开敞性最差,给人以安定的感觉。建筑单体的体量对形成广场的空间感影响也很大。

地面对广场的景观形成有很大作用。由于中心广场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其土地的商业价值也很高。有时,通过在广场地下做建筑的方式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通过局部下沉使地上、地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提供了建筑的入口,另一方面,丰富了广场的景观层次。

篇(11)

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的运用,是从事动画场景设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我们在动画场景设计实践中应把握对象最本质的色调,理性地筛选刻画对象的色彩关系,使动画场景设计去伪存真,去杂存精,使动画场景设计作品得到质的升华。

人类对色彩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渗透了诸多对色彩感受和解读的主观因素。在中国,用白色悼念亡者,用红色乞求避邪,用黄色象征权贵,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对色彩的这些感受和运用,既有社会文化因素,也是由其本能所决定的,是生理机能的客观反应。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场景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设计色彩提炼的意义所在。尽管有些人对色彩感觉不太敏锐,但在动画场景设计作业中,同样能画出较为丰富的色彩来,全凭主观色彩意识的分析和判断,将动画场景设计对象的色彩关系跃然纸上。

一 主观色彩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作用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它依据对实际景物的反复观察体验,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倘若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法,以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色彩的自然属性,将会发现色彩具有变幻莫测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色彩的客观属性、变成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当主观色彩在你的思维中逐步升级,动画场景设计将不属于肉眼观察的客观物体。而是设计师经营的色彩王国。不然,设计师就成了摄影机和照像机。因为有了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存在,才会使许多设计师同画一个景物时色彩的感觉绝然不同。设计师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景物形成主观意识。进而又通过主观意识对自然景观予以调整改造,这是存在决定意识又由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意识的形成,应通过观察训练和写生训练进行培养。从生理上讲,人眼的视网膜吸收可见光,视神经把视觉的信息输送到大脑,产生了物体的光色反映。在户外,有时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画面的需要,这时主观色彩意识就会大放异彩,它运用创作人在大脑中掌握的色彩常识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重构画面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将景物色彩进行重组和甄选,促成写生画面的尽善尽美。对色调及光源和暗面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主题突出,画面整体而有生气,形成画面的视觉趣味中心,达到传递美感享受的艺术效果。学习者自我训练敏锐的辨析复杂景物能力,以及用冷暖色彩的处理方法调整色彩的能力训练,以达到主观意识的养成。崇山峻岭、白浪与沙滩,江河湖海、绿树青草、田园风光、都市民风、作为动画场景设计艺术,无论是写生或是创作,它与摄影最大的区别,画家的眼睛独具一种比照相机镜头更丰富的艺术功能,这就必然地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色彩意念因素。

总之,在各种光照环境下,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及景物,体验解读光照和色彩神奇的变幻规律,形成动画场景设计色彩表现的主观色彩意识。要意识到自然景观的形与色是不可能原封照样搬上画面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取舍。

在整个训练中应注意并克服色彩纯度太低所造成的灰画面,和过纯而造成的色彩过生,颜色跳跃,面画太花等弊端。要求对客观对象完全理解和正确判断,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大胆实践。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共变化规律至关重要,它能使我们在完成每一幅动画场景设计时得心应手、酣畅淋漓,有了这方面的基本功,就能表现出动画场景的空间、质感,使欣赏者的视线停留在优美的画面上,感受空气的流动。

二 色彩运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局部色彩与整体色彩关系的对立

一部音乐作品要有它的节奏和主旋律,一幅美术作品在色彩上要有色彩基调,这些旋律与基调是表达作品的主题,体现作者创造意念的重要因素。这种叫作旋律和基调的东西,赋予作者创造意念的重要因素。同样,一部电影作品,也要有它的色彩基调(现在,中外一些电影导演喜欢拍摄黑白影片,黑白,也是一部电影的色彩基调,也是电影色彩语言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外优秀影片,对色彩基调的整体把握,是一部影片风格与类型,时代感与品格形成的基本前提。影片色调的整体关系,一是指它的统一,使一部影片有协调统一的色彩基调。二是讲它的对比,在对比中形成影片的色彩基调。三是电影色彩的整体运动,在运动中构成既对比又统一的整体色彩关系。中国电影色彩整体与局部关系的问题,还表现在创作镜头画面色彩的变化对某一个场景空间色彩,某一个镜头画面色彩的关心,而忽视了场景和场景之间、道具服装同场景之间、画面和画面之间的整体色彩运动关系。没有通过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场景空间的疏于密、画面运动的实与虚等变化所形成的统一与对比,达到影片整体的色彩关系。中国电影的问题当然是多方面的,色彩实其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我们应从电影色彩的各个方面诸如空间环境色彩的语言的角度处理这些具体的色彩问题。使这些局部构成电影色彩的整体关系,而不是孤立、琐碎的某一种什么东西。

人物造型色彩与空间环境色彩关系的孤立:人物与环境是电影造型的最基本内容,是构成故事影片的基本单元。因此,人物造型的色彩与环境色彩的关系,在人物一出现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而空间环境色彩的关系上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因为我们的编导们太注重情节、故事的是否合理,而往往忽视银幕色彩所形成的视觉、空间构成关系的有机理性。没有通过人物服装、化妆色彩与空间环境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关系,明确地表现出在他所构建的银幕空间关系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微妙关系。

色彩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无缘;色彩是体现人的内心情感、心理、情绪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在显现,反过来,现实世界的色彩对人的内心情感、心理和情绪也有着潜在、微妙的影像。当代中国电影则过多地停留在表现事件、故事、表演、时间的报告文学式表层线索上,而较少地去表现人、精神、空间的情感的时侯,不知道现实色彩(光色、形色)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只有过于激动的肢体语言来强化气氛,是事倍而功半的。只用运用好主观色彩才能使我们所做的场景设计发挥得更好,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