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一、问题提出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运用”,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根据新课改理念,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2个学分,共108个学时,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言下之意,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学考之后,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 “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一提到“评价”,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除了纸笔测验以外,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1.1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般来看,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具体来看,历史学科的教师采用的多是说教式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由始至终为“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呈现出被动的状态,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接收与记忆,整个教学质量较差。另外,教师与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接收不到学生掌握信息的情况,不能对教学内容和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在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所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很多历史学科的教师没有将基本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多媒体的设备中来,没有以丰富的形式给予学生直观式的讲解,势必影响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
1.2片面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片面强调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记忆,加强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而历史学科是以事件为线索,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历史事件的讲解为基本内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和思考。但是,就目前的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有着一定的欠缺。从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只是片面的要求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较少。可以说,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1.3教学评价体系较为片面
在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所采用的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即只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方面进行评估,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为评估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学生,没有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与状态进行考虑。另外,在当前历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由教师、部门组织等组成,没有将学生群体纳入到内,学生从始至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来看,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包括评价的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其中发挥的监督作用。
2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各门学科都应该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理念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也应当如此,不断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最终提高高中历学科史的教学质量。
2.1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研究,首先应当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多媒体设备中来,给予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展现。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正确价值观。
2.2创新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方式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即学生不是被动的进行学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进而培养独立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2.3完善高中历史学科的评价体系
二、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1.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全国各地的历史改革课程中逐步实施。新课程前言部分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从新课程的前言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课程。总体目标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了解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新课程改革中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2)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这个层次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提升要求,也是当前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的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逐步培养热爱国家,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和合作创新,尊重世界各地文明。这个层次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历史教学环节中教师最易忽视的环节,造成了部分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存在缺陷的不良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历史教学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掌握历史知识与技巧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基础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
2.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整个高中阶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告别了初中时代的稚嫩和青涩,但并未形成成熟的人格。长期以来,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的功能日渐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简单的教育模式只是为了追求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是高分低能,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上的各项工作的需求。甚至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给社会带来危害。专业的历史学科教育,以培养学生成才,塑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人为目标。素质教育不仅是为经济提供人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日益趋向成熟。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形成完整的人格,是高中历史教育重视落实学生身心发展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必要的历史学科素养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历史专业能力的深入发展,帮助学生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摆脱高考之上的绳索,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让学生懂得自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学习、交际、审美能力。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对于高中生而言,既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高中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历史学科素养是时展对优秀人才提出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显著的进步,也给人类的精神文明带来新的危及。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的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正在逐步下降。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社会文明成果的核心部分,让人类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事件,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素养,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有利影响。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对优秀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真正的优秀人才,在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能全面熟悉和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人才需要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推广,高中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这一切的要求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才的道德文化素养,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大力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呼应。
三、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关键,甚至直接决定着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已成为当务之急。
(1)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国家及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也需要注重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大力倡导和鼓励。同时,国家必须充分保障教师的职业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让教师都以热情饱满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
高中历史教师平时的工作比较烦琐,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师德培训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教师可以共享优质资源,教育机构的领导必须定期组织教师充电,除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外,还应注重增强教师的师德素养、人文教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真正提升历史教师的素养。
(3)提升校园管理阶层的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学校领导者及管理阶层的思想,对教师的工作思路及精神状态都有深刻的影响,校长对优良校园文化的创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级中学的管理阶层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广泛阅读、全面考查、深入思考,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4)历史教师个人努力,自觉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历史教师内在的个人因素,对教学及学生起着决定作用。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不仅有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对课本知识熟悉,更应该借助多媒体先进的信息技术主动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课堂魅力。
(5)教师加强对自身的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健全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个高度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人,性格开朗、心胸开阔,敢于挑战困难。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高中历史教材包含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时,应加强对学生深刻全面的历史学科教育。
(1)用伟大的历史人物教化学生,培养其高尚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许多为历史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先哲们的优秀事迹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优秀人物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鼓励学生多向这些模范学习,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数学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但是课下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学生反而不知道怎样解答。这种情况下,亟须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与方法来改善数学教学中的这一难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便成为数学教学的新方向。
一、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一定量的数学知识,这就会造成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的减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辅助的。有限的课时,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和思考时间,所以就要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积极构建数学知识在脑中的框架。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当中自己掌握不好的部分,在课堂中带着目的去听课,更有针对性,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有效率。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高中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这就是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有限时间产生矛盾。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
第二,高效课堂的接受问题
由于我校为高效课堂的试点学校,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初中,有的初中实行了高效课堂模式,有的还是传统教学,所以有的学生对于高校课堂模式还不适应,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抵制情绪。然而,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跟进,教材的认识,教学的变更,教师素养的提高,学生年龄与教材深浅的和理结合,教学设备及条件存在状态,其他学科任务的难易度,学科间知识是否能在相对同步中互相借鉴,历史本学科框架结构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性,家长对新型培养目标的认识,社会对新型教育观的认可等要素,无不对高中课程改革产生影响。同时,还存在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依据分别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若将历史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的话,一个层次指的是历史的史实,另外一个层次则是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于第一层次只属于记忆,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第二个层次则属于理解的范畴,具有深层的含义,适合于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第三,高中新课程的内容更深入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地理学上的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等;政治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逻辑学、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所以,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与相关课程的老师在交流中领会他专业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针对高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上遇到的这样问题,下面就教师方面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是抓好《课程标准》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要搞好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地对照两个标准进行仔细、认真地研究,弄清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通过两个标准的比较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一个层次是如何体现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也就会水到渠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投影、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了我们的高中课堂。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着各种学习信息。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在教室配置视频展示台、电脑、数字投影仪、音箱、大屏幕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把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历史场景及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
1.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获取的历史学习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历史学习信息最可取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加视觉、听觉的信息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科学合理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悦耳、悦目、悦心。
2.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中,抽象的历史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动画或闪烁的文字、变化的图像等手段呈现,课堂教学的容量明显地增加,学生对重要历史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大大地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明显地提高,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3.创设多主题德育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我们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场景,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和策略
1.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
投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时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1)基于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2)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模式。此种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3)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尝试的一种模式,其针对某些历史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场景,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学习过程的整合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认知、调控、资源等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资源、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历史学习目标,掌握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上的一些历史学习网站,扩大其搜索历史资源的范围,让其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整合策略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根本性的变革。教与学双方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师生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教学信息的输出者,双重身份使教学双方处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引导的合作关系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交心的挚友,教师和学生更能获得心理上的共鸣。
三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对策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次改革,其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打开了教改的思路。在具体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特点,切实处理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效益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大容量的历史信息输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带来的学习快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目的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后,极大地改善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给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全新的学习机制。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整合过程中,尽可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化效果,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教学恰当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化过程,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和相关知识,认真研究自己、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历史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结合教材精心选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教育资源,理顺教材;课上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演示;课后利用历史网络资源让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查询或使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投影、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了我们的高中课堂。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着各种学习信息。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在教室配置视频展示台、电脑、数字投影仪、音箱、大屏幕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把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历史场景及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
1.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获取的历史学习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历史学习信息最可取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加视觉、听觉的信息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科学合理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悦耳、悦目、悦心。
2.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中,抽象的历史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动画或闪烁的文字、变化的图像等手段呈现,课堂教学的容量明显地增加,学生对重要历史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大大地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明显地提高,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3.创设多主题德育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我们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场景,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和策略
1.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
投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时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1)基于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2)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模式。此种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3)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尝试的一种模式,其针对某些历史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场景,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学习过程的整合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认知、调控、资源等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资源、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历史学习目标,掌握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上的一些历史学习网站,扩大其搜索历史资源的范围,让其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整合策略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根本性的变革。教与学双方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师生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教学信息的输出者,双重身份使教学双方处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引导的合作关系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交心的挚友,教师和学生更能获得心理上的共鸣。
三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对策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次改革,其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打开了教改的思路。在具体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特点,切实处理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效益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大容量的历史信息输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带来的学习快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目的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后,极大地改善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给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全新的学习机制。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整合过程中,尽可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化效果,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教学恰当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化过程,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和相关知识,认真研究自己、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历史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结合教材精心选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教育资源,理顺教材;课上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演示;课后利用历史网络资源让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查询或使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精心设计高一历史起始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开端。起始课是师生见面课,核心是老师了解学生学情,学生了解历史课情。起始课从独特新颖的导入开始,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了解学生学学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其它”四个维度设计课堂问卷,实现激发兴趣,了解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现状和学习潜力、摸清学生历史学习需要等目标,使起始课成为研究学生需要的起点,成为科学、切实、有效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也是起始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多元化、多视角的材料,通过材料导学,问题导引,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历史知识?高中阶段将要学到哪些历史知识?怎样学好历史?缩短师生教与学的适应期,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备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障。《课程标准》将教师列为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而教学内容是实现课标的信息资源,教学方式是实现课标的操作路径。集体备课就是优化教学资源,探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衔接的过程。教师备课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以课程标
根据洛林·W·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等新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介绍了四大类知识类别:(1)事实性知识;(2)概念性知识;(3)程序性知识;(4)元认知知识。其中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认知的知识和认知过程的控制、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知识有自我反省这一层意思;教师写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学水平,而学生对错题集的建立也可以看成是对学习活动的反思。错题集的建立涉及对错题的再认识,是种意识水平较高的一种学习活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错题集的建立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区别分类,以便建立分类错题集,并要求对错题集进行归因分析;有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改编。从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业绩)来看,对知识点进行区别分类理解;对错题集进行归因分析类似于分析;对错题进行改编类似于综合与应用。
二 从记忆功能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安德森认为,记忆有两种形式——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种观念已经被新观点代替,记忆只有一种形式,只是具有不同的功能而已。记忆的功能有三种,即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工作记忆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它被认为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的必经之路。经常收集错题并分析,能促使学生进入工作记忆,那么感觉记忆就进入了长时记忆。这样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高三生物复习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构建知识网络,再讲解题目;二是以题目引出知识点。这两种办法主要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基本停留在感觉记忆上。如复习到蛋白质时,教师就可以请同学们以蛋白质的知识点为背景,由学生先讨论,顺便将涉及蛋白质的一些错题收集起来,之后再进行错误分析,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来归类总结。
三 从高三生物复习策略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高三总复习的进度安排,一般有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有的学校还有专题复习,但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较为常见。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知识,运用错题集的收集与建立,充分利用工作记忆,从根本上扎实基础知识。而一轮复习后的整合提升,如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如何从新的复习角度对学生进行拔高,我们怎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关注学生平时的错题,对学生的错题归档,是一个不错的复习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错题集的建立也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选择;其针对性强、效果好、时效快。而我们教师只是每次作业批改后,或是每次考试后进行错题重点评讲,这样往往起不了整合提升。原因有二:(1)学生的作业量较多,时间又较紧,很少有时间去整合;(2)缺乏确实可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收集整理错题。
二轮复习必须要有全新视角,那么从已建立的错题集入手,教师可从中提炼出最贴近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料。教师自然而然从“学生的学到教师的教”进行相互转换,算是“教与学相长”吧。若有专题复习则更需要错题集的建立。如以蛋白质为背景知识的复习专题,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建立的错题集,复习才有侧重点,更有突破点。
四 从具体教学实践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第一,课改走到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就,高考等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也在努力进行中,特别是近年来高考中注重以能力为主的考查,受到很多专家及同行的肯定。但我们却又不能回避高考,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有考试必然有分数得失之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避免在应试中犯同样的错误,错题集建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错题集的建立本身就要求学生做到“坚持”,对学习态度主动者或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们平时就很注重错题的收集。一些报纸上介绍了各地“状元学生”的一些学习经验,主要有两点:(1)夯实基础知识;(2)错题集的建立与分析。但错题集怎么建立并没有具体说明,我们应在方法上进行指导。
如我们可以从“错题集”的常见类型入手:(1)订正型,即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都抄下来,并做出订正;(2)汇总型,将所有做错题目按课本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3)纠错型,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进行归因分析。每次考试中,同学们都会有不少题目做错,在这些做错题的背后,往往是知识学习时所产生的知识漏洞。或者从错题集的建立方法入手:“抄”——将练习、讲义中的有关题目抄到错题集中,并在相应题下写出详细的解析,方便复习。“剪”——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很多问题的解题信息蕴含在相应的图表之中,图表在绘制时难度较大,弄不好不能准确表达解题信息。“记”——对于学生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老师在复习、评讲中会就设问角度、答题技巧等做点评和强调。
第三,缺乏“坚持精神”的学生,其本身还有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些孩子认为做这种繁杂的收集整理工作,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特别是在高三学习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学生的这种观念会更明显,我们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要有预见性。
首先,在时间上,错题集的建立应在高三的上学期就鼓励同学们去做,甚至要求学生必须要做。把一项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任务,积小成多,同学们就不会感觉任务重了。
其次,教师需要指定一个背景知识,同学们再围绕这个背景知识来收集错题,并且让3~5人组成一小组,这样工作量就不会太大。每一背景知识有一位小组负责人,对每一错题进行归因分析;负责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来当,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与交流能力,特别是高中生物有些题目是需要用生物语言来表达,同时又能分摊工作量。
小组成员的学科知识水平最好是层次不同。原因是:一学科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与水平较低的同学的讨论,就像是教师反复讲授一样,同样都是“工作记忆”;二符合高中生物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弥补教师遗漏的角落。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错题集的建立是高三复习特定的一种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汤国军.浅议生物错题集的建与用[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1):23
[2]〔美〕洛林·W·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等编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蒋小平等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3~35
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同盟国与协约国对峙的形势图也可以用两个三角形表现出来:
其中,小三角为同盟三国德意奥匈,大三角为协约三国英法俄。战争开始不久,意大利就投到协约国一方来了,奥匈同盟就处于两面作战的境地了。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同年,美国参战,协约国由英法俄变为英法美,横跨欧洲的三角形变为横跨大西洋的三角形了。这样结合简图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战争的形势变化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头绪繁杂。教材以欧洲战场为主线,兼顾了太平洋战场。因此,我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先指导学生看二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着重观察德国和受法西斯德国侵略国家的位置关系。制成如下简图:
1.吞并奥地利
2.慕尼黑会议,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3.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4.进攻西欧、北欧,英国丘吉尔坚决抵抗,法国灭亡
5.莫斯科保卫者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6.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7.《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8.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转折点
9.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说明:
1.1~4的顺序是逆时针方向,5~9的顺序是顺时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