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6 06:36: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打电话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打电话的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内容?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打电话”.

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打电话”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用最少的时间通知完15个合唱队员的挑战性情景,由于综合实践应用的编排相对独立,教学内容综合性比较强,为了摸清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在教学前进行了一次前测,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设计方案,前测情况如下表:

通过调查,发现如果按照教材直接研究“通知15个学生”的情景,起点较高、难度较大,学生探究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充分经历方案的优化过程,在教学上,我采用了分层探索的形式,分散了教学难点. 第一个层次,先研究“通知7个学生”的情景,因为减少人数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人数“7”又是优化方案下3分钟最多可以通知的人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最佳方案的特征. 第二个层次延拓到“通知15个学生”,再次让学生探索用时最少的方案,再次经历优化的过程,进行二次建模,强化“不空闲通知”的数学内涵. 第三个层次,通过整理流程图、绘制统计表,探索打电话最佳方案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教材的逻辑结构,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动手操作、探索、思考、归纳,逐步建立打电话的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感悟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 结合“打电话”的生活情境,通过画流程图的方式让学生记录“打电话”的不同方案,并对各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最佳方案.

2. 经历“打电话”规律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养成从简单现象入手、由易到难地研究事物规律的一般方法,并尝试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3.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优化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结合图示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画流程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体会到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过新年时有个习俗,正月里要请客吃饭,你家正月里请客时,你爸爸妈妈事先是怎样通知亲戚的?

设计意图?摇 由于刚过新年,通过课前谈话,使学生体会到打电话在生活中是很普通的事情,请客吃放时通常用“逐个通知”的方式,通过谈话为研究“通知7个学生”时的逐个通知方案做铺垫.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渗透作图方法(研究逐个通知)

(1)情景导入

出示情景:寒假里江南新城社区有一个紧急的文艺演出,让我们学校的合唱队表演节目. 合唱队有7个人,音乐老师接到通知后,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个人,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2)学生先独立思考,全班再简单地交流.

(3)重点讨论“逐个通知”的方案.

师:这个同学的方案是一个一个通知,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为“逐个通知”. (板书)

(4)用流程图表示“逐个通知”方案(如图1所示).

师:这样的表示方法既快捷又清晰,我们把它叫做“流程图”.

(5)结合流程图,用合理的数学语言描述方案.

(6)讨论在具体情景中“逐个通知”方案的合理性.

反思?摇 结合打电话的具体情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打电话的流程,使学生感悟到“流程图”能清晰、简明地表示出打电话的方案,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引导学生根据流程图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打电话方案,为下一个环节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案打下基础.

2. 内化不同方案,展现优化过程

(1)在“逐个通知”的基础上讨论打电话的其他方案.

师:因为是紧急演出,要尽快通知到全体学生,那么大家想一想有没有更快的通知方案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讨论.

(3)用流程图表示自己打电话的方案,并用合理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方案.

(4)四人小组交流,交流要求:①结合流程图,向组内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案;②比较不同的方案,哪一个方案用时最少?为什么?

(5)组织全班汇报交流、评价(展示不断优化的过程).

逐个展示不同的方案,并与前一个方案进行比较,重点研究为什么时间会不断地减少,使学生逐步感悟“不空闲通知”的特征.

师:为什么这个方案比刚才的方案节省了1分钟?你发现这样的通知方案有什么特征了吗?

(6)教师小结提升.

①学生修改方案.(请5分钟或4分钟方案的学生当堂修改方案)

②判断能否在2分钟内通知到7个学生. (重点内化这样的方案――“没有人空闲着”)

③教师小结.

师:让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立即通知后面的队员,每个人都不空闲,照这样继续下去,直到通知到全体队员为止,所需的时间最少. 看来这样的方案是最合理的.

反思 “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学生解决的是与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不一样,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经历数学的探索活动,因而先研究“通知7个学生”的情景,重点内化不同的通知方案,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评析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方案的优化过程.

3. 延拓优化过程,探究变化规律

(1)研究“通知15个学生”的情景.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通知7个合唱队员”需要3分钟,如果这个合唱队的人数为15个,那么最少需要几分钟?请用流程图表示你的方案.

(2)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教师抽取若干有代表的方案进行展示)

①学生用合理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方案.

②引导学生评价展示的方案,评价时重点突出每一分钟打电话人数的变化.

③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空闲通知”的数学内涵.

师:按这样的方案通知完15人,用了4分钟,用时最少. 请你猜想一下,这样不空闲地再打一分钟,又有多少学生会接到通知?你是怎么思考的?

(4)整理“最佳方案”的流程图,同时完成人数统计表,根据表格和流程图探究规律.

①教师利用课件逐步演示打电话的过程,同时逐步完成人数统计表.

重点:完成表格时要让学生结合流程图,充分理解表格中每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②结合图示和表格,讨论这种方案的规律.

③学生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规律.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合理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5)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学生?

②如果有32个人,需要几分钟?

(6)结合打电话方案的探索过程,教师小结.

师:打电话的方案,我们经过不断调整、修改,所需时间越来越少. 这种思考过程实际上是不断优化的过程. 优化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生活中运用优化数学思想可以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

(7)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打电话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只有事先设计好整个流程的预案,严格按照方案实施,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用时最少.

反思?摇 在“通知7个队员”的情景中学生已经初步感悟了最佳方案的特征,本环节设计进一步研究“通知15个人”的方案,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再次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优化等环节,使学生对最佳方案的数学内涵得到巩固和强化. 借助课件动态展示整个打电话的流程,再逐步结合每分钟接听电话人数的统计,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对打电话的规律由感知提升到理性认识,并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4. 应用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创设情境.

师:你们班有几个同学?如果寒假里学校里有急事,班主任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同学,每分钟通知1个同学,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简单板书)

(2)实践应用(屏幕出示).

如果要把“周老师今天在××班上课”这个消息按刚才的方案进行通知,根据研究得到的规律,你猜测一下,30分钟大约可以通知多少人?

(3)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打电话的探索过程,感悟到研究事物的规律时可以先从简单现象入手,由易到难地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

篇(2)

本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对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对电话机的认识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以做电话机为设计题材,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表现对象,重点引导学生设计电话机的造型和想象电话机的功能,尝试运用彩泥等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设计自己的电话机,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展现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创作出有创意的电话机来,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运用彩彩泥设计制作电话机,在了解电话机的同时,体验创作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最早的电话机,了解电话机的发展,通过观察身边电话机,通过欣赏独特造型的电话机,畅想多功能超级电话机,展开学生的想象和创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电话机的发展趋势,感受科技发展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简单了解电话机和电话机的发展,学习设计制作电话机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造型和功能上拓展学生思维,创作美观神奇的电话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范作。学生准备彩泥、牙签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铃声响起,模拟打电话。

喂,您好!您是谁呀?哦,是老同学呀!不好意思啊!我正在上课呢,等会儿再打给您吧,拜拜!

孩子们,老师的电话机与你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是的,我的电话机呀,是一台奇妙的电话机呢。(出示课题:奇妙的电话机)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进奇妙的电话机世界!

(二)探究新知

1、介绍第一台电话机。

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电话机是谁发明的吗?(出示图片:贝尔的电话机)对,是美国的贝尔发明的,看,这就是世界第一部电话机通话试验的现场,图中坐者为电话发明人贝尔。电话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2、电话机分类

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出示图片)上下两排电话机有什么不同?嗯,你发现了大小的区别,还有颜色的不同,你观察的很仔细,其实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两类电话机,固定电话机,只能在固定的地方打电话,移动电话机,可以随时随地的打电话。

3、奇妙的电话机欣赏

(1)孩子们想去手机商城去看看吗?好,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逛一逛,那里的电话机样子可漂亮了。(课件出示:外形奇特的电话机)

(2)这么多电话机呀,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怎么样,这些电话机你喜欢吗?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呀?对,它们的样子很特别,看来,这些电话机奇特的造型吸引了你!(板书:造型奇特)

(3)这些电话机有奇特的造型,拿在手里的确很神气,可是电话机仅仅漂亮就足够了吗!

(4)说得真好,还要有齐全的功能。(板书:功能齐全)孩子们,你知道现在的电话机都有哪些功能吗?发短信、听音乐、上网等。对,但现在这些功能已经很普遍了,也吸引不了大家,所以我们国家正在研制一批新的超级电话机,这些超级电话机不但有漂亮的外形更有神奇的功能,你想当一名电话机设计师吗?想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4、教师示范

这是我刚才用的手机,(拿出导入时用的手机)我现在就用它来个大改造,把它变成一部多功能的超级电话机,我在这儿加个太阳能电池板,我把它放在桌子上,它就能自动利用光能充电。这样不论什么时候就可以充电了,我想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可是我英语不行,我在这儿加个翻译器,这样以后就实现了中英互译,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心的交谈了,不懂汉语的人也适合用这部手机哟!

5、启发想象

孩子们,你希望有一部什么样的电话机?你希望它帮你干什么呢?

6、作品欣赏

同学的想法真是千奇百怪呀,看,这是小朋友们用橡皮泥表现的小电话机,怎么样,漂亮吗?

(三)创作体验

画出或做出自己心中的电话机,准备参加2018年度新品会。

设计方法:

1、功能设计:让自己的作品中突出与众不同的功能。可以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

2、外形设计:美观、独特、与众不同

(四)展示评价

1、自评、互评

亲爱的设计师们,新品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设计师们带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为你的电话机做个小广告,向大家介绍一下让我们了解它!

看了这么多作品,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2、教师点评

非常感谢我们的小小设计师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展示,老师很欣赏某某某某的作品,课后一定要联系设计师好好欣赏欣赏哦!

(五)

拓展延伸

孩子们奇妙的电话机除了可以用彩泥做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材料做哟!看,(出示图片)这就是用纸做的,你们课后也可以做一做哟!

我们每一位孩子都是优秀的小设计师,我们要让创新的脚步永不停留!

篇(3)

题目是这样的:开学了,李老师要打电话通知10名同学到学校布置教室。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从李老师打第一个电话起,到10名同学都接到通知,最少需要多少时间?请画出示意图。

听到有人说题目有问题,班里大部分学生都停下笔附和起来“老师,我觉得这道题有问题,答案不能确定的。”“不会的,题目是求最短的通知时间呀。”“打电话的时候对方没人接,不是又花时间了?”……在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我马上知道了学生的问题关键所在:他们用生活现象来解释数学问题,不能确定题目中到底以何种方式进行通话。这时,我有意看了旁边几个优等生的作业情况,发现有好几种答案,于是脆让全班学生来讨论。

1.分析比较方案

把所有不同的方案通过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交流讨论。有的出于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把握进行画图(图略);有的用加法算式;有的对自己的图补充说明打电话之前要约定好,谁打给谁。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方案分析比较,逐渐理清了解题思路,初步感知所有人同时打电话才是最优化方案。通过学生的图示加以改进,并板书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后讨论:

①每一分钟新接到电话的人数和前一分钟知道通知人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每分钟知道通知的总人数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讨论后完成表格:

2.优化拓展方案

继续完成图示和表格。

师:观察每分钟的总人数的变化,它们与数2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经过观察发现第一分钟2;第二分钟4=2×2=22;第三分钟8=2×2×2=23)

师:如果再给你一分钟打电话,总数可以达到几个人?

生1:8+8=16(人)。

生2:2×2×2×2=24=16(人)

师:如果不包括老师在内,4分钟可以通知到多少位同学?

生:应该是15人。

教师继续提出:根据以上规律,通知到4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因为:2×2×2×2×2=25=32(人),2×2×2×2×2×2=26=64(人)。

所以,通知到40人最少花6分钟时间。

3.巩固应用方案

呈现巩固题:一种树,一年能从1个芽上发出2个枝,栽一棵只有1个芽的这种树苗,第5年一共能发出多少个枝?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很快就呈现3种方案:有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得到32枝,还有直接运用规律得到2的5次方是32枝。

【课后反思】

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这道题学生会出现这么多的分歧?首先是因为部分学生没有全面分析问题,其次是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产生了负迁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所以在案例中,我把问题抛出来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去经历数学思想方法的转化。

1.在讨论交流中感悟数学思想

本题虽然是大家熟悉的打电话的实际背景,但是采用理想化的虚构约定来说明最优化的打电话的方案,通过学生“觉得这道题有问题,答案不能确定的。”

“打电话的时候对方没人接,不是又花时间了”的交流讨论使学生感悟数学的运筹思想。当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只靠老师一人打电话不能节省时间,要让知道通知的同学一起来打电话。所以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这一起点,放手让他们用图示把方案表达出来,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中,学生感悟到合理、优化的数学思想。

2.在观察比较中概括数学规律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了学生几个典型的示意图,引发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出最优的方案;接着通过图示的比较中知道最优的实施方案要预先约定;通过观察表格,使学生发现每分钟知道通知的总人数之间的规律,扩展认识到通知到的总人数是2的n次方,并直接运用这一规律去解决要通知40人需要几分钟的问题。

3.在巩固深化中启迪数学思维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借助画图,认识到树枝总数量的变化规律和打电话中总人数的变化规律是相通的,很快寻找到了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图、式等方式来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结果,彰显了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感悟,同时也启迪了学生有序的推理和抽象的思维。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所需所想,当学生出现异议时,教师可有效利用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宝贵资源,让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也许在小小的一次讨论中,学生的知识点掌握会更加全面,领悟会更加深刻。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64

任何一种德育教育,都不是通过生硬的道德说教和直接灌输就能够有效果的。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必须依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德育教育。杜威说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决不能将关注的视角停留在一本狭窄的教材上,而是要以教材内容为原点,链接生活,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内容生活化,明确教学元素

生活是进行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同时也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过怎样的经历,就会形成对应的体验。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编写方式,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支撑。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充分结合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自我。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家里来客人了》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提出了作为家中的小主人,当家里来客人时接待客人的要求。如果教师仅仅是紧扣教材生硬地提出要求,学生无法真正将这些要求融入自己的意识中。因此,教师应抓住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采用模拟表演的方式学习知识。教师分别设置了同学、亲戚和爸爸的同事三个不同的角色。在学生的表演中,教师通过环境的布置、人物的装扮,创设生动、形象、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过程中,参加表演的学生结合接待客人的标准尽情地演绎,而其他学生则在观察中或学习悦纳,或提出建议……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形式活动化,丰富教学手段

好动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作为教师,我们应顺应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手段,反思教学行为。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活动化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活动体验。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容就十分强调活动性。教师需要创设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认知与思考、娱乐与操作、制作与赏析、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绽放自己的火花、迸发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打电话的方法和技巧,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多种款式的电话机,并设置了几种情境,让学生进行打电话的实践尝试:(1)告诉去超市购物的妈妈,家里的零食没有了,可以在超市中买些零食;(2)家中有危重病人,向急救中心打电话。这两种情境一个指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一个指向于突然发生的紧急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打电话的实践操作,并要求两名学生进行对话模拟,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打电话的要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现成的方法,而是将这一技巧融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摸索、调整和反思,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品德教学效率。

三、空间开放化,拓展授课范围

著名教育家麦克菲尔曾经说过:“任何德育教育课程如果仅仅局限在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这就要求品德教学在内容层面上,要选择全体儿童感兴趣的或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在授课空间上,更要推向学校、家庭、社会等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在品德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内容开放化就必须体现两个层面:首先,教师要创设教材与社会之间的认知通道,让学生以适合的方式联系社会,并在广泛感知、接触社会的基础上关注教材内容,获取深度理解;其次,可以将教材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教材内容,在资源共享中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

例如,在教学《巧手剪秋天》一课时,学生缺乏充分的体验,没有对秋天的特色形成鲜明的认知,无法真正通过自己的双手表现出秋天的特点。于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自然,共同寻找秋天,探寻秋天的本色。在秋游实践中,学生捕捉到秋天的叶子变黄了、秋天的果实丰收了、秋天的天空更加高远了。当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秋天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时,也为自己学习《巧手剪秋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5)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内容。教材安排三个部分的活动:

活动一: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探讨最优方案。

活动二:寻找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前面分组时出现的几个方案,再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图示找出规律。

活动三:应用规律解决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规律算一算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队有5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打电话”这个学习活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情境问题出发,设计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使用的素材是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寻找“最佳通知方案”时,不能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教学起点是学生已有的优化思想,要想在“打电话”中实现优化,关键是每人每分钟不空闲。

【教学反思】

鉴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节课本身来说,教材的处理方式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只会成为课堂的旁观者。首先,教材试图通过尝试分组寻找多种不同方案,通过自身体验“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逐步建立起与最优方案的联系。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吗?先尝试分组,再计算各种分组方法所需的时间,寻找最优方案;画图、填写表格、探寻规律,短短一节课时间能来得及吗?

一个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寻找这个过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特殊化”:先从简单问题入手,然后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再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估计到学生一上来就探索“通知15人”的方案比较困难,因此采取分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探索“通知7人”的方案,进而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巧人”的方案。这样处理教材,分散了难点,也符合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1.试教

试教中问题设定在汶川大地震情境中:某地部队要去灾区抗震救灾,指挥官接到上级指示,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时间非常紧迫。如何才能尽快通知到下面七个分队的队长呢?帮助学生审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尽快通知到这7个人,需要多少时间?先是学生猜想,答案有2分钟、3分钟、7分钟等,针对“7分钟”的通知方案,学生感觉“费时”,对于“为什么会费时”,再通过图示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因为逐个通知会造成有人空闲”所以费时,从而得出只有保证“每分每人都不空闲”才是最省时的通知方案。理解到这点,再通过分层的图示法,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每分钟通知的情况,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每分钟新通知到的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人数的变化”等,进而完善由“打电话”问题引申出来的众多规律的探究。

2.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关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表达与交流;语文;活动课;案例分析

1 构建情景、建立双向沟通的口语实训教学方式的认识

《语文标准》中这样表述:“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口语交际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言语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而不单单只是单纯的“听”与“说”。为了让这种互动性与综合性更好地展开,我在本课当中采用“建构情境”、“角色扮演”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形成双向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内进行角色扮演,自己设计对白,通过实际练习,应对各种不可预见性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并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锻炼双向沟通与口语交际能力。

2 教学设想

《电话交谈》归属于中职语文教材中表达与交流模块,属于口语交际课型。目前,许多口语交际课都出现“重说轻听”的现象。我认为,教师设定的课堂活动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倾听”、“应对”各种情况,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是口语交际教学非常重要的三个基本训练模块。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听、说与应对交流能力,本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分析录像、自主归纳知识。通过分析一则贴近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场录像,学生小组结合自身实际,展开讨论、分析之后,通过组织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当堂课的知识点。

2.角色扮演、实战演练。在教师设定的工作生活场景中,学生角色代入,组织语言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本堂课综合多种教学因素、创设实践平台,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从知识点拨的提及、小组分析讨论、小组评价以及课后作业等方面都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战练习主要采用分组――组内练习与组间代表对练两种方式结合。

3.教师及时点拨指导,注意教会学生发出一定意义的语音,如:您好、麻烦等文明用语以及语气掌握。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而且指导她们较好地把握交际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能正确理解每一具体语境下的话语,说出正确、流利、得体的语言。

4.采用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多方面评价课堂、评价学生,及时反馈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教学实施过程

3.1 分析录像、自主归纳知识

学生观看一则办公室文员接听电话的影像,从礼仪、语言、声音三个方面去分析、讨论,找出影像中的秘书人员在接电话的过程中的不妥之处。

总结“电话交谈”三方面要点:

1.接电话的语言技巧与礼仪

(1)接电话要迅速及时。尽可能在铃声响第二遍就拿起话筒立即打招呼。自报家门。

如果振铃多次才接电话,应立即表示歉意说: “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2)说好第一句。通常第一句话是:问候语+自我介绍。

常用问候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等。

(3)电话交谈完毕时,应尽量让对方结束对话,若确需自己来结束,应解释、致歉。

(4)替别人电话要有礼貌。

(5)被叫人离得较远或暂时的离开,都应征得对方的同意。“请您稍等,行吗?”

(6)留言要准确。为了准确无误,还要将记录下的内容(日期、单位、

姓名、电话号码)在电话里重复一遍。

(7)对对方的话要做出反应。为了表示已经听懂对方讲话,应不时的用“嗯”“对”“行”等用语给对方积极的反馈。

若没有听清楚对方谈话,应礼貌地打断对方,请他再讲一遍,“对不起,能麻烦您再讲一遍,行吗?”

2 打电话的语言技巧与礼仪

(1)选择恰当的时间。①要注意选择打电话的时间,应尽量选择对方的工作时间通话,避免在休息时间内打扰对方。②在简短的问候或寒暄后,直接切入你要说的正事上,视情况结束谈话,最后致谢或致歉,说声再见。

(2)首先通报自己的姓名、身份。

(3)电话用语应文明、礼貌,电话内容要简明、扼要。多用礼貌用语或祈求语言。打电话者要知道,自己讨扰了别人,因此用语要礼貌,以使对方悦纳你。比如:“你好,请问是哈尔滨商业大学吗?”“劳驾,找一下××好吗?”“麻烦您,找一下李强,好吗?”“谢谢你。”

(4)通话完毕时应道“再见”,然后轻轻放下电话。

【补充知识】

在这里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接打电话的双方,谁先放下电话?

明确:通常是打电话者先放下电话。

注: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你好”与“您好”的区别使用;

“喂”使用存在的问题;

祈求语气、请求时应注意使用:请、麻烦、劳烦、打扰了等字眼。

3 电话交谈声音应该注意问题

(1)语调要亲切热情。

(2)采取坐姿或站姿,切忌躺着接打电话。

(3)说话要清晰。使对方 能听清你讲话的内容。

(4)要聚精会神。有人一边打电话,一边吃东西;或者一边打电话,一边与别人打招呼。别人见了不雅,听电话的人,也一定觉得你不重视他。

3.2角色扮演、实战演练

1.场景:周三,你A打电话到公司办公室向王秘书请假两天,并想通过王秘书B找秘书室的小郭(你想托小郭下周一外出开会帮你带材料到会场)。【小郭不在!】

请与同桌一起分角色进行电话对讲练习,等会请同学上来向大家展示。

2.学生根据小组分角色对练五分钟。后抽取每一组两个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当评委。派发评分表(附表1):每组一份评分表,请各位同学仔细阅读评分表。仔细看完同学的展示后,各小组根据评价表上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并给上台的同学打分评价。最后由小组组长总结结果,并填写评价表。

3.3评价总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结合本堂课知识点点评上来展示的同学的表现。针对展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根据所学内容,找出问题的原因,归纳。

2.教师最后对整堂课的活动内容进行加强补充、明确、归总,展示评分结果,给予优秀组加分奖励,并最终评价。

3.理论指导实际,最后挑选一组同学做最后的正确展示。

3.4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是帮助学生复习学习内容,巩固课堂知识的最好方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进行双向沟通对话。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布置了“实际电话交谈记录”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同学进行电话交谈,互相记录下对方的表现、做出个人评价,并上交。

4教学反思

电话交谈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是能成功地从礼仪、语言表达等方面良好地展示个人形象的电话交谈却是很多人没有做到的。对作为未来从事协助服务工作的商务助理班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电话交谈更是展示良好的公司形象的必要方式。因此,我针对商务助理班的特色,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做了如下的课堂设计:

一.关注“听”,听说结合。主要体现在:录像案例分析、归纳以及实战应对训练两个方面。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我将认真、专心地“听”作为一种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程,并将听力与语言实践运用结合,让“听”的效果立即显示。

二.训练分析与归纳能力。“电话交谈”的一则错误示范的影像,让学生从现实的实例出发,倾听最熟悉的语言表达,结合自身分析问题。往往“习惯成自然”,人们在现实中的一些坏习惯的语言表达是很难自己发觉的。在这堂课中,我先给出三个思考的要点,让学生通过以上三个要点出发思考分析,能更客观地找出问题。这样还避免了以往列出知识点让学生照着练的“塞知识”的模式,让学生分析问题中提高重视,并通过主动地思考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更容易接受与吸收。在重视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训练。在实战部分,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通过任务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任务训练,明确且带有激励性。

本次课,我设立了“商务助理在办公环境下进行日常电话交谈”的场景,结合商务助理专业特色,具备有针对性。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训练,进行“角色扮演”,能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再者,本次设定的场景任务是“请假”与“找人”,贴近生活。学生在语言设计与练习上更容易发现自身以往在电话交谈中存在的问题。

篇(7)

中班语言活动1【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词汇:“聚精会神”、“头破血流”,并初步懂得寓意,做事情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2、通过提问和有序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情节的发展变化。

3、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盲目跟别人学的道理。

【活动准备】

1、自制《小猫刮胡子》图片一套或根据寓言内容制作电脑动画。

2、小猫(有胡须)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引出活动内容。

1、教师出示小猫手偶:我是一只小花猫,我的胡须长又长。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花猫的胡须有什么用吗?

3、幼儿自由讨论后,教师巧妙地引出寓言故事。

师:可是有一只小花猫把自己的胡子刮掉了,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二)教师出示教学图片,有表情地讲述寓言。

1、教师出示图片,生动地讲述寓言《小猫刮胡子》。

2、师:小猫刮胡子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三)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1、理解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主人正在做什么?(理解词汇:“聚精会神”)小花猫在看什么?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理解寓言情节。

3、师:小花猫刮胡子后,追捕老鼠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碰得头破血流?(理解词汇:“头破血流”)

(四)教师和幼儿再次看图片,完整欣赏寓言,启发幼儿理解寓言。

1、教师指图与幼儿共同讲述寓言。

2、师:小花猫能刮胡子吗?

3、教师小结:原来,胡子是猫用来探路的工具,它就像一把尺子,在钻洞时得用它来测量洞的大小。

如果没有了这把尺子,猫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钻过去。

(五)引导幼儿进行拓展谈话,启发幼儿懂得做事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师:小花猫的主人刮胡子对不对?

师:为什么主人应该刮,小花猫却不能刮呢?(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师:如果以后你也遇到了一只刮胡子的小花猫,你会和它说什么?

中班语言活动2活动目标:

1、感受好朋友之间相互交往带来的快乐。

2、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各种让小鸟与小老鼠交流的办法,并对打电话的内容展开想象。

3、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背景图、喇叭花、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小鸟、小老鼠的胸饰、积木若干。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打电话带来的快乐。

活动难点:乐于用打电话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背景图,提问: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树?(幼儿用一些好听的词语来讲述)

二、分段讲述故事:

(一)讲述故事第一部分:想出多种让小鸟与小老鼠交流的办法。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小鸟和小老鼠一起玩?(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他们可以请哪些小动物、哪些东西来帮忙,学习一些好的用词。)

(二)欣赏故事第二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1、提问:小老鼠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2、学习小老鼠和小鸟的对话。

三、创设情景:对打电话的内容进行大胆想象。

(一)小鸟受伤:

1、启发:小老鼠和小鸟打电话时的语气是怎么样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它们会说些什么?

2、幼儿两两结伴打电话:模仿小鸟和小老鼠打电话的语气、表情。

(二)小老鼠过生日:

1、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打电话通知谁?说些什么?

2、幼儿大胆表现不同的角色。

四、完整欣赏故事,教师将幼儿的一些想法编入到故事的后半部分。

附:喇叭花电话

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住着一只小鸟,树下住着一只小老鼠。

小鸟想找小老鼠玩,可是,他羽毛还没长好,不会飞。小老鼠也想找小鸟玩,可是,他不会爬树上不去。

小老鼠在树下种了一棵喇叭花。

喇叭花爬呀爬,爬到小鸟家。喇叭花长呀长,开出了一朵朵又圆又大的喇叭花。

小老鼠看着这一朵朵又圆又大的喇叭花,心里想:这又圆又大的喇叭花多象电话机呀!这弯弯曲曲的茎不就是电话线吗!有了电话机,我就可以给小鸟打电话了。

于是小老鼠对着喇叭花喊:“喂,你好,我是小老鼠。”小鸟在树上回答说:“你好,小老鼠,我是小鸟。”小老鼠说:“妈妈不在家,我好孤单,你能为我唱歌吗?”于是小鸟就为小老鼠唱起了歌。

一棵喇叭花,连着两个家,小鸟和小老鼠,天天说着悄悄话。

根据幼儿回答续编故事。

中班语言活动3活动目标

1.知道和朋友在一起不会感到孤独,和朋友在一起就会开心。

2.尝试主动交流,感受积极主动交往的意义。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看图讲述故事。

难点:在故事中感受积极主动交往意义。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PPT。

经验准备:知道什么是孤独。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孤独

1.幼儿有序欣赏PPT《我不愿意孤独》,教师完整讲述。

2.引导幼儿再次阅读PPT1-4页,理解孤独的含义。

3.戴眼镜的男孩说,什么时候会觉得孤独?(没有小朋友拉住自己的手;没有朋友一起玩,一起说话)

4.小男孩喜欢孤独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不高兴?

5.根据幼儿的讨论,教师总结:孤独时没有和朋友在一起,只是自己一个人。

孤独就像一只风筝,只有自己空荡荡地飘在天上。

(二)怎样才能不孤独

1.引导幼儿再次欣赏PPT第5-7页,小男孩不喜欢孤独,他想出哪些办法?他是怎么做的?

2.幼儿观察画面中的细节。

戴眼镜的男孩去找朋友玩了吗?他和朋友玩什么?(找朋友一起说话;拿出玩具和朋友一起玩;看到朋友滑滑梯、荡秋千、坐跷跷板,戴眼镜的男孩也过去一起玩)

3.根据幼儿讨论和画面呈现的情景,教师总结:如果你不喜欢孤独,那就主动找朋友握握手,友好地和朋友说说话,找到朋友一起玩就不会孤独。

(三)我们不孤独

1.如果你看到孤独的朋友,会主动去和他拉手吗?

2.教师扮演“孤独的孩子”,幼儿主动来拉老师的手,说说话,或是拿玩具一起玩。

“孤独的孩子”从伤心到高兴,最后大家拥抱在一起说:“和朋友在一起真好!”

3.教师总结:孤独会让人难过,我们要让每一个人小朋友都不孤独,不难过。

4.再次完整阅读《我不愿意孤独》。

5.大家拉着手一起出去玩玩吧。

活动反思:

《我不愿意孤独》,是讲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来到新的班级,面对新的环境,没有小朋友一起玩,没有朋友和自己说话,觉的自己很孤独,孤独就像是天上的风筝,只有自己一个人玩。他不喜欢孤独,于是就决定去找小朋友一起玩,他获得了快乐,赢得了朋友。

老师的情绪很重要,不要急,还是要控制好自己平和的态度,不要急于求成。我想,以后如果孩子在一个课堂中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不要强压,还是要在事后再设计一个能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弥补。

中班语言活动4【设计意图】

为了培养我班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初步理解、想象故事的情节。让幼儿通过文学作品了解鸟的作用和特殊本领。因此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安静倾听文学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了解啄木鸟、猫头鹰、喜鹊等几种鸟的作用和特殊本领。

3、懂得别人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幼儿收集各种鸟的图片、图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边进教室安静坐好。

问幼儿红红的苹果长在哪里呢?出示两棵苹果树,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棵树的不同。

2、猜测一下发生了什么事?

谁能为老苹果树治病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安静地欣赏故事《小苹果树请医生》。

2、提出问题,帮助幼儿回忆并理解故事内容。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苹果树都请了谁给树婆婆看病,它们能给树婆婆看病吗?

(3)谁会给树婆婆看病呢?啄木鸟是怎样为树婆婆看病的呢?请幼儿学一学啄木鸟捉虫的动作。

(4)这个故事里有谁帮助了别人?

(5)启发幼儿说一说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

4、了解鸟类的特殊本领。

(1)幼儿看挂图,说出啄木鸟会捉树干里的虫子,喜鹊会捉树叶上的虫子,猫头鹰会捉田鼠。

(2)引导幼儿说出认识的各种鸟及鸟的图片,说一说鸟的本领。

5、启发幼儿思考并互相交流保护鸟类的办法。

三、结束部分

鸟儿们知道小朋友这么喜欢它、爱护它,它们非常高兴,要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我们学小鸟飞出去一起做游戏吧!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中,播放《小苹果树请医生》故事磁带,让幼儿尝试根据故事内容自选角色进行表演。

中班语言活动5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2、丰富幼儿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编。

3、理解儿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主题树《脚印》,小鸡(小鸭,小狗,小孩)脚印图片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儿歌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动物的脚长什么样吗?谁愿意来和我们说一说?

小结:动物们的脚长长短短,和我们的脚不一样,也不一定是五个脚趾。

重点提问:那你们知道动物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吗?

小结:动物的脚印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

2、学习儿歌,播放课件。

重点提问:儿歌里提到了哪些动物的脚印?它们的脚印一样吗?

小结:儿歌里提到了小鸡,小鸭,小狗和小孩的脚印。

3、完整学习儿歌

重点提问:小鸡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狗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鸭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孩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结:小鸡的脚像竹叶;

小狗的脚像梅花;

小鸭的脚像小扇;

小孩的脚像小树。

4、仿编儿歌

师: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脚印?跑来跑去像什么?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创编)

例如:青蛙,毛毛虫等等。

5、表演:脚印

规根据自己的创编内容进行表演。

附;儿歌《脚印》

小鸡的脚,尖尖的,跑来又跑去,竹叶撒满地。

小狗的脚,圆圆的,跑来又跑去,梅花落满地。

小鸭的脚,扁扁的,跑来又跑去,小扇铺满地。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的英语,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英语课是初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学好英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成为了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他学”到“他要学”。在初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这里所说的“动”是指学生学习时高涨的积极性,所谓“心”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语言环境,进行情景教学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了它就是为了进行交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枯燥感,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并尽量多地使用英语,逐步过渡到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有意创设的语言环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英语,引起兴趣。例如在学习:“How much is it?”一课时,为了避开枯燥的数字练习,我结合了当时是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小购物节”的活动,通过创设一个买卖东西的情景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学生充满激情,易理解掌握,这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精心组织活动,寓知识于娱乐中,进行愉快教学

爱玩、好动是初中生的天性。游戏、活动符合初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活动能使原本较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实物最能吸引学生视线,实人实景更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在宽松,庄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学习,表演,竞争和相互评价,为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现象而努力。

许多农村中学的老师或许都有此感叹: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似乎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好像很难做到“言行一致” !其实在不少英语课时上,只要教师用一些心思,想一些点子,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切入口,完全可以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初一英语:打电话这一课中,我准备了两部手机作为教学用具,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人小组,并创设了一个用英语打电话的情景。(一个学生配合教师完成)

T:Hello!May I speak to Tom?

S:This is Tom.Who is that?

S:Yes,I Would love to.

T:Do not forget to bring your football.

S:All right. See you then.

学生配合教师表演完对话,大部分学生基本弄清了对话内容,然后再放录音,学生听课文内容,跟读课文内容。如此通过用英语打电话和用中文打电话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与讲英语国家之间打电话不同点的认识,学生在课堂表演中也正确掌握了打电话用语。

由于在课堂上我运用到了真实的手机,因此学生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七八个小组的学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我根据各小组表演的情况分别给予表扬等等,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的感觉。

“学中用,用中学”是我们教师一直提倡的观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打电话)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让学生体验到被认同感和使用英语所能获得的成功感 ,获得了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在本节课中,教师实际上是“导演”,对学生提出角色体验的要求,并通过示范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去学习、理解所学的英语,由此也达到了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篇(9)

1. 创设学生熟悉的“打电话”生活情境的研究 ,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 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推理、优化等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设计简单的方案,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图白纸.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猜一猜.

师:把一根绳子对折1次平均分成几份?

生:2份.

师:对折2次呢?3次、4次5次……10次呢?

生:4份、8份、16份、32份……

师:你发现对折次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份数2倍2倍的变化,对折几次,份数就有几个2相乘.

师:刚才同学们猜的这么快,原来发现游戏中也有规律,规律无处不在.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复杂又费事的事情,如果用数学规律去解决,就会简单、省时. 这种省时又简单的本领同学们想学吗?

【评析】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用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感知,折绳次数与份数在2倍2倍的变化的规律. 为学生发现第几分钟新接到通知的人数都是前一次的2倍做铺垫.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今天中午,老师临时决定邀请2位老师来听课,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通知1人要1分钟,通知2人需要几分钟?

生:2分钟.

师:如果让你分别给1号与2号老师打电话,你会怎样打?

生1:我第一分钟打给1号老师,第二分钟我又打给2号老师.

生2:我第一分钟打给1号老师,第二分钟又由1号老师打给2号老师.

师:通知3人需要几分钟?如果让你分别打给1、2、3号老师你是怎样打的?

生1:一个一个分别打. 一共需要3分钟.

生2:先打给1号老师,再由1号老师打给2号老师,再由2号老师打给3号老师. 一共需要3分钟.

生3:先打给1号老师,再由1号老师打给2号老师,又由1号老师打给3号老师. 一共需要3分钟.

生4:先打给1号老师,再打给2号老师的同时,1号老师打给3号老师. 一共需要2分钟.

师:请你演示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用文字叙述了4种不同的方案,我们能否利用数学知识更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

生:能.

师:可用什么方法?

生:示意图.

师:怎样表示呢?

生:可以用学过的符合代替老师与学生,用线段表示跟谁打电话.

师:在屏幕上演示这4种不同方案的示意图.

师:为什么第四种会少一分钟?

生:因为在打电话时,老师一直不空闲. (不空闲)

师:同学们你会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因为这种方案最省时.

师:最省时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 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打电话”(出题).

师:今天中午,老师临时决定7位老师来听课,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位老师,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

1. 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2. 写出你设计的方案一共需要的时间.

学生读题,题意中你得知哪些信息?(生理解题意)

师:“尽快”说明什么?

生:时间要最少.

师:根据你的理解,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示意图.

【评析】 以“退”为进,让学生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探索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具体问题“数学化”从复杂的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教材中要求学生从15人直接去探索,时间紧,难度很大,特别是让学生用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出各种方案. 小学生虽然已接触过线段、图形的简单示意图,但从没有接触过两者结合且又有多种不同方案的设计方式,方案的多样性与第一次画复杂的示意图加在一起,大大增加学生的难度,使大部分学生无从着手. 我就引导学生以“退”为进,化繁为简,从复杂的文字转化为简单图示,用抽象的数与形的结合.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法. 这样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多种方案,展示汇报,介绍方案.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你们的通知方案?

发表见解,优化方案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几种方案,你会选哪一种方案呢?说说你的理由.

师:为什么方案3分钟可以节省时间呢?

生:因为这个方案中没有人在空闲着.

师:所以说,让前面接到电话的老师都不空闲下来, 全部参与,同时打更能省时间. 最省时间的方案就是最优的方案,所以我们一起来研究它有什么规律.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它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咱们请八名同学.(其中一个人扮演老师,其余分别为1、2、3、4、5、6、7号老师)

生:学生实际演示最优方案. (生在表演时,教师说明第一分钟接到通知的人叫作新接到通知的同学,每接到通知的同学站起来. 第一分钟时知道通知的总人数有几人?这个2人叫作所有知道通知的学生和老师的总数. 学生在说明第二分钟和第三分钟如何通知时,教师顺势问其他学生第二分钟和第三分钟时新接到通知的学生数、知道通知的学生和老师、接到通知的学生总数分别是多少?学生表演时,教师指导学生占成四列,便于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 )

师:师把刚才同学们的方案整理一下. 出示整理课件.

师:演示课件. (教师点击第一分钟. )第一项写什么?

生:时间(第几分钟)

师:第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有几人?谁打的.

生:1人,老师打的.

师:第二分钟他们是怎么通知的?(师生都不空闲)

生:老师与1号老师同时打.

师:第2分钟新接到通知的有几人?注意图形对齐

生:2人.

师:第二分钟时接到通知的一共有几人?(第1分钟1人接到通知,2分钟2人接到通知. )

生:3人.

师:第3分钟新接到通知会是几人呢?

生:4人.

师:4个人是怎么通知的?(图形与第四分钟对齐)接到通知的人有空闲吗?

生:第2分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有3人,加上老师共4人. 这4人各通知1人.

师:到第3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是几人?

生:7人.

师:这就是通知7人最少需要3分钟的示意图. 接到通知的人有空吗?

比较师生们的方案,你觉得哪一种更能清楚简捷一些.

生:通过比较感知老师的示意图更简捷、清楚.

师:把自己刚才画的图在旁边整理成像老师这样,你能行吗?

生:整理示意图.

【评析】 循序渐进地教学生画示意图,减轻学生画图示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画示意图的方法. 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探讨各种打电话的方案,在交流中找到最省时就是最优的方案. 通过图形的整理,把打电话的设计方案抽象成示意图,这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图形结合,便于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研究出通知7人最少需要3分钟,如果要通知15人,最少需要几分钟呢?

师:生独立画示意图.

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说一说通知方法.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马上用刚才大家认为最好的方案. 通过画示意图,看看第4分钟新接到通知的是几人?

生:8人.

师:到第4分钟已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是几人?

生:16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探索出通知7人、15人的最优通知方案,新接到通知的人分别是1、2、4、8、第5分钟新接到多少人?不画图,第6分钟、第7分钟呢?新接到通知的人数分别是几人?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图中发现第几分钟接到通知的人数分别是1、2、4、8,每一分钟新接到的人数都是前一个数的2倍.

师:第一分钟已接到通知的有几人?

生:1人

师: 第二、第三、第四分钟各有几人?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生:1 + 2、1 + 2 + 4、1 + 2 + 4 + 8

师:第五、第六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几分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是可以用每分钟新得通知的人数乘2减1,就是到这分钟的时候收到通知的学生总数了.

师:为什么要减1?

生:因为老师不算在内.

【评析】 通过观察清晰、有条理的示意图,归纳、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的直观,推理思想. 让学生从“形”转化为“数”. 借直观的“形”引发联想,发现数的规律. 从图中学生就能清楚地发现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人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师:按照这个规律,你知道1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想?

生:3分钟能通知7人,再加一分钟又会新增8人,实际只要再通知3人,所以4分钟足够.

师: 如果通知5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从观察图示规律可以发现到第6分钟又可以新通知到32人,那6分钟总共可以通知到64人,现在通知50人,6分钟足够了.

【评析】 应用规律进一步讨论“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全体队员呢”和按“上面的方式,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正面和逆向两方面深刻理解和巩固发现的规律.

师:要通知50人,如果一个一个地通知,那要多少分钟呢?

师:我们采用最优通知方式,整整节省了多少分钟呢?

生:节省了44分钟.

师:同学们,利用这种最优化的方式通知别人,效率非常高,但打电话时除了说清楚事情外,还应要告诉他接到通知后再打给谁,这样保证打出的电话最节约时间又不重复. 所以要制订好示意图.

师:同学们,你们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类似规律的应用吗?

生:细胞分裂、浮萍生长、一传十,十传百、传销网络等.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经常要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评析】 切实可行不仅仅是要将规律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还向学生说明这里说的都是理想情况,具体实施中切实可行,还必须设计好打电话的顺序. 因此,制定方案时还需要事先确定好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 进一步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生谈感受.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画示意图找到了打电话最优方案的规律,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看似复杂、很费时间的事情,只要我们利用数学知识去合理安排,不仅会使事情进行的有条不紊,还能节省出宝贵的时间.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计划、讲效率的人.

【总评】 这节课设计质朴,扎实、有效、整节课最为突出的是老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感受到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环环相扣的设计,体现“实”、 “放”、“思”等教学理念. “实”就是以学生有序探究呈现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放”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积极采用“说一说”、 “画一画”、“想一想”等学习形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思”就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思考,再思考……成功喜悦.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这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仅仅从知识的传授来说,学生要能掌握最后结论:几分钟的人次就是几个2相乘. 相信学生大都也能心领神会,但老师在引导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策略学习上,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践验证――获得结论――反思过程”为主线,组织学生探索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尤其精彩的是“化繁为简,从简入手”的解决问题策略. 多的不会,从少的想起,假如你要通知三位老师,你会怎样打?巧借生活经验,建立认知阶梯,分散难点. 教材中安排给15人打电话找出最优方案. 一下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难度很大,一方面“打电话”对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要求非常高. 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寻找出优化的表达方式,并在有限的例子中通过对比、观察,选出最优方案. 呈现3个人数,既突破难点,又便于进行验证,发现规律. 然后把规律推广到一般. 在这样一个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精神,更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数形结合,降低难点

抓住核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尽管通知的核心是“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不空闲”. 但人数一增加,实际操作出来对于初画示意图方案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老师安排几名学生的不同对话的方案“我们用图示的方法试一试”,充分展示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如语言叙述,图文并茂,画图等,并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到教材所呈现的数形结合方法的简捷性和科学性. 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画图整理,目的是让学生从数推到形,数形结合,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发现新接到同学的人数在2倍2倍的变化,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人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人数和老师的总数. 应用规律,4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5分钟呢?如果要通知28个老师至少需要几分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正面和逆向两方面深刻理解和巩固发现的规律.

篇(10)

一、什么是众筹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香港译作“群众集资”,台湾译作“群众募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是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

网络上有一个很形象的故事能够说明什么是众筹。天冷了,有个人想吃火锅,又懒得出去,咋办呢?首先邀请5个人。给第1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菜来,就差蔬菜了。”接着给第2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羊肉,就差肉了。” 然后给第3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冻豆腐各种丸子啥的,就差这个了。”之后给第4个人打电话:“就差酒了。”最后给第5个人打电话:“火锅底料不够了,带点来。”然后,挂电话烧锅水坐等……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众筹带有以下几个特征。

1.有主题任务。在这个故事中,大家的任务是一起吃个饭,作为主持人,他的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一次火锅盛宴。

2.资源共享。每个人所购买的东西只是一小部分,但大家都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火锅。

3.成本分摊,门槛低。同众筹建房、众筹投资一样,由于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分解成许多“子任务”,分摊了成本,使有些看似很难完成的任务变得比较简单。

二、众筹教研的概念及意义

众筹,顾名思义,众,指众人、校内外教师、同行、专家等;筹,筹划,谋略。众筹教研指利用众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能力和渠道,通过教材精析、理论学习、实践验证、反思碰撞、再次检验等一系列反思性活动,从而有效地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相对传统的教研活动,众筹教研更为开放、自主,人人参与反思、展示、内化吸收,积极性高,研讨扎实深入,参与者的合作能力、自我发展意识、课改理论和教学实践等专业素养均得以积淀与提升。

与常规教研不同,众筹教研的流程是根据众筹的流程设计的。众筹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寻找项目,组建团队;二是规划众筹方案;三是项目实施;四是完成众筹,寻找新项目。根据这一流程,众筹教研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提出主题,确定教研组,即教研项目的负责人教研主题,根据主题招募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成立教研组;第二步类读教材,课前集智,即教研组成员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集智探讨教研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第三步课堂验证,关注两端,即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前期预设是否正确;第四步课后集智,理论提升,即在课后进行反思讨论,从而提升每一位组员的理论水平,完成本次众筹教研,并进入下一轮众筹教研的主题研讨。

众筹教研的参与者和常规教研的组成人员是一样的,包括主持人、执教者和听课教师,但众筹教研中这三类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常规教研是有区别的。(见下图)

众筹教研的主持人是项目的主持人,他是教研主题的开发者,虽然类似于教研组长的角色,但他更多的是起着导演的作用,他要为整个教研提供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还要组织和策划整个教研项目的开展。众筹教研的执教者,相当于电影里的演员,他要把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拿到课堂里去印证。众筹教研的听课者区别于常规教研中的“观众”,他必须是剧组的成员,是要参与到演出中来的。众筹教研和常规教研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常规教研的组成人员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划分的,而众筹教研的人员是以项目为单位组建的,是以教研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他们要靠共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来维系。

众筹教研最大的特点是项目驱动和智慧共享。众筹教研侧重于问题的解决,问题即课题,也就是教研活动的主题。从教研的指向性即教研的目的上看,常规教研指向人,即目的是培养教师。当然,所有教研最终的目的都有培养教师这一层,但常规教研这个目的更明显,因为学校组织这类教研活动就是要检验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以及研究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该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众筹教研目的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参与的,目的和任务都很明确,而且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这样的话,众筹教研的组织形式就与常规教研有着明显的区别,众筹教研一般不是上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上一组课,或者一类课,像“整组教学”和“分体裁教学”等。即使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要通过不同的教师来执教,完成对假设的印证,类似“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的形式。

三、众筹教研的具体操作

(一) 提出主题,确定教研组

1.提出主题。突破以往教师在教研前没有任何的准备,以致课后研讨观点凌乱或无言以对的情况,强调在教研活动前,项目的发起人要确定一个教师共同关注的、比较具体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对于研讨主题,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①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讨论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设计的是共性问题。③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难易程度适中。

2.确定教研组,搭建众筹平台。根据众筹的特点,众筹教研组确定分为“主题筛选―主题―吸引参与者”三步。学校要给教师搭建众筹的平台,制定完善的教研组成立机制。对于项目发起人上报的每一个教研主题,学校要经过严格筛选,对于那些典型的、真实的、有研究价值的、可操作的研究主题,通过特定的平台予以,按要求吸引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参与,组成该主题的教研组。为便于新成立的教研组开展研究,学校要提供固定的场所,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供他们使用。教研组自身也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QQ、微信、博客等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教研平台,拓展教师合作的空间与时间,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

(二)类读教材,课前集智

这是在开展教研实践活动前的一项理论性的研讨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项目主持人阐述本次教研主题。这一步与前面的主题内容相似,在组内重新阐述,要求更具体,除了讲明主题内容,还要为组员的理论学习――类读教材划定相应的范围。

第二步,组内教师类读教材。所谓类读教材,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以及文献资料中找到与教研主题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操作技巧是将散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或相关资料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类读,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字,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体系的掌握和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

第三步,众筹集智,交流讨论。这是一次课前集智,集智内容主要包括对项目进行论证,进一步深化主题,再是初步确定教研方案,确定教研内容、执教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以及对教材内容开展相关的研讨。教研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在研讨教材时,可以是针对下阶段要执教的具体课例谈教学设计、提疑难问题等,也可以分析、解读所执教的这节课在12册教材(英语、科学为8册)中的分布情况、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对某一知识所在的领域进行整体精细析读,挖掘知识内涵。然后组内各教师对执教教师的发言进行讨论、交流,众筹集智,解决执教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等。

第四步,组员选定研讨小问题。集智形成共识后,项目主持人提出相关的多个研讨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可以在日常教学现象中发现,也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小而棘手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可以把这些小问题作为探讨的内容。它们也可以是关于教学的反思,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筛选、查找问题,聚焦一点,确定其为研讨的小问题。当教研组长提出多个小问题后,组织大家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以提高大家对这些小问题的深度理解。最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拟定探究小问题,自主选择适合本小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小问题或大家感兴趣的小问题作为本次研讨的主线。

第五步,相关理论再学习。组内教师根据选择的小问题,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开展相关理论的再学习。可以上网查阅相关材料,为下次的观课议课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在听评课时发挥主动性。

(三)课堂验证,关注两端

课堂教学是对教研主题前期预设的印证,是实施众筹教研的有效反馈。教研不单单是上课,但上课却实实在在是教研的重要一环。前期众筹平台中的主题策划、教材的类读、问题的分析都只有转化成课堂教学实践,众筹才会实现它的价值。

课堂验证这一环节的落实要关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课堂为中心,关注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听课教师的课堂观察。以课堂为中心,就是要求所有组员明白,不管主题有无创意,有无深度,课前集智做得怎么样,都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检验。凡是在课堂中得不到落实的理论和预设都是假理论、假预设,项目主持人和执教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课堂验证。落实两个基本点,首先要关注执教教师。执教教师在课堂中所要体现的,是大家课前集智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流程、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生成处理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而不能像平时一样率性而为。其次要关注听课的教师,要关注他们在听课过程中的课堂反应,为课后集智做好准备。

(四)课后集智,理论提升

课后集智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操作:(1)实践反思。执教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反思众筹预案的可行性,对其中达成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是否已经事先预设,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和教学操作。对没有达成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认真分析:是个人备课时的疏忽,还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够,还是因为个人教学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导致。对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进行总结:生成的内容中合理的部分是什么,不合理的是什么,今后在课堂中是否会有类似的生成,如何把握等等。(2)组内独思。当执教教师反思后,听评课教师带着拟定的小问题,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和课堂实践中的验证,进行10分钟的独立反思,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教学思想,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实践方法上的差异,整合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而提升自己,同时形成自己的反思文字并做好相关的记录。(3)组内小展。在教师独立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组内展示。为提高集智的参与度和有效度,展示时间一般为30到40分钟。展示内容包括“课堂观察分析”“教研主题的落实情况”“基于自己小问题的研究”等。讨论交流中记录员采用PPT形式进行记录,这样的记录形式便于发言人展示,同时也能使听者听得更清晰。(4)组际大展。如果教研组组成人员比较多的话,小组展示后还要组织各小组在大组里继续展示。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观点作出解释,其他组则参与建议、提问等互动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相互启迪。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邀请学科名师介入。整个展示过程用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以便研讨后各组共同观看交流,提高众筹实效。(5)再次实践。在组际交流中利用集体智慧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形成自己对课堂实践独特的思考。为推进教师进一步参与研讨的自主性和反思的有效性,还可以确定其中一位教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教研主题的价值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众筹研讨过程中,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经历了“具体经验学习互动观察分析智慧碰撞自我提升积极验证”六个过程,最终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以众筹研讨时的小问题为自己反思性文章的观点,以众筹研讨时同伴间进行的纵向深入、横向展开的研讨观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再加入研讨前期大量的理论搜集和课堂验证中的实际操作的案例展示,整合成较为完整的文章,积淀经验,提升理论水平。

当再次课堂实践后,通过课后集智,继续发现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问题,找到继续改进的新切入口,提出新问题。这些新产生的问题经过筛选,即可定为下一次教研的主题。在这样螺旋上升的研讨过程中,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使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人人成为研究者,形成个性的自我。

参考文献:

篇(11)

教材的主体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分析问题”。这部分并没有让学生画图,但有逐一通知和分组法的图示。教材还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第二部分“数形结合,优化方法”。教材明确要求学生动手画图,还规定了图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化。第三部分是“总结规律,拓展延伸”。通过“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抽象出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教材解读】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烙饼问题”和“统筹原理”,后面又有了“找次品”。本课既能用到前面的优化思想、模型思想的经验,又能对“找次品”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有化归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优化的思想、对应的思想。化归思想本课体现为化难为易;模型思想体现在1、2、4、8、16……n这个等比数列中,此数列的和为2n-1,2n表示得到通知的总人数,1表示老师,2n-1表示减去老师后通知到的学生人数;数形结合思想体现在通过图示的方法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抽象到直观的过程;对应思想是指时间和人数两个变量有着重要的对应关系,比如10分钟的时候对应1024人,如果不进行对应,学生就会把等比数列的尾项与数列的和搞混掉。最后优化思想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本课当围绕这些数学思想进行设计,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处在最高位,数学活动是传达数学思想的手段,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形成经验才是目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为让学生将来能够自动自发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最后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还形成一些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对比、画图、模拟、讲解分析、小组讨论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2.渗透化难为易、数形结合、优化、对应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感受几何倍增的神奇魔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做好准备

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请学生把纸对折一下。猜一猜,为什么要对折。

其实很简单,对折后就有2个半张,可以用两次了(合理用纸)。

(设计意图:“猜一猜”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并且没有猜对猜错之分,调动学生举手表达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和结尾相呼应,最终学生会发现打电话和多次对折一张纸,是同一个数学模型。)

(二)创设情境,去情境化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000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全部通知到要1000分钟。

补上问题:怎样打电话省时间?

预设:打电话通知学生的同时,请他帮忙再打给别的学生。

(设计意图: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去情境化,去情境化才能帮助学生自觉地建构隐藏在情境后面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本题通过老师虚假的名字、巨大的学生人数以及又去掉了“紧急”2字的题目,让学生感到这不是一个生活问题,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去情境化。如此一来,想到短信群发,请家长帮忙、一个人用10部手机等生活化想法的学生少了。同时,通过1000的人数和“怎样打电话省时”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解决策略上。)

(三)独立思考,初步尝试

1.化难为易。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5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算清楚花了多少分钟。

把你的想法表示在纸上。(展示学生的3种方案)

2、反馈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文字、算式或者图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取3种典型性的分组法,投影给全体学生看。在师生的互动分析中,教师边分析边把3种方法画在黑板上。

3.对比优化。

为什么方法2、3比方法1多节约了1分钟?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就越少?为什么分三组和分五组都花了7分钟?帮忙的学生到底在第几分钟才开始帮老师打电话?你觉得还有缩短时间的可能性吗?你觉得怎样打才能最省时间?

4.情景模拟。

教师现场展开让学生模拟用倍增法打电话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1000人到15人体现了化归思想,也为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积累了化归的经验。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允许学生表达形式的多样化,无论是文字还是算式,教师都把它们图示化,动态地画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理清分组法打电话的过程,为下一步对比分析做好准备。另外,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并不是分的组越多越快,抓紧每一分钟“人人参与”才是最快的。最后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类型,再给学生创造一次理解的机会。)

(四)数形结合,再次探究

1.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头脑里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新的打电话过程画在纸上。

2.展示学生的成品,课件动态演示画图过程。

提问:接下来要画几个圆圈,每个圆圈上再长出几个圆圈?

3.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

预设:数出来,1+2+4+8=15,8×2-1=15。

4.如果再给你一分钟,会出现几打几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对倍增法有了一定的感觉,但是想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亲身实践,画图是最好的办法。之后教师再二次用课件呈现画图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一问,使学生从图示过渡到算式,达到更高的层次。)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 1 2 3 4 5 6 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 2 4 8 16 32 64 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