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级会计师攻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级会计师攻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级会计师攻略

篇(1)

[作者简介]许金招(1953- ),男,广东饶平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左晓琴(1969- ),女,江苏南京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44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28-03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提升最直接、对社会就业贡献最显著的一种教育类型,赢得了政府和全社会更多的关注。近年来高职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工学结合的改革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的全面铺开、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提升,都越来越让人感受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强劲活力和后劲。在我国社会转型、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从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视角,探索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转型下的发展策略。

一、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体现在不可替代的服务领域和重要的社会价值

中国的高职教育以其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麦可思报告)是经第三方论证的较为客观准确的报告。分析其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职教育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1.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有生力量。据麦可思报告,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已与普通高等学校旗鼓相当,甚至超越了普通高校。在学生规模上也是如此,2011年全国高职在校生总数达960万人,占高校在校生的40%以上。高职院校从无到有,突飞猛进,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一支强劲的生力军。

2.高职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推手。2011年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6.9%,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高职教育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中,有88.1%的学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近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圆了“大学梦”。高职院校满足了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解决了上大学难这一民生问题,提高了国民整体教育水平,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3.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了区域科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2011年,高职教育为各行业企业一线岗位提供2000 多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随着高职教育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自身职能(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4.高职教育满足了弱势家庭与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需求。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12.7%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22.2%的学生来自西部地区,16.2%的学生来自民族地区。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敏锐指出,“职教简直成‘平民教育’的代名词”。从一个侧面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为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5.高职教育推动了自主创业,促进了创新企业的发展。麦可思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2.2%的学生自主创业,同届本科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0%。按此比例推算,在过去三年里,高职院校培养了近18万创业人才。

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院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少学生毕业后自创公司,有的已发展成为拥有数十亿资产的大型公司,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是高职院校质量提升的风向标

1.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赢得竞争的关键。高职教育以它对经济社会的独特贡献,在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竞争中突围而出,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证实了高职教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仍被社会视为“二流”教育。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相互掣肘。面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高职教育在遭遇普通本科继续扩招的冲击、应用型本科的优势竞争和中职学校的挤压的同时,面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源不断下降的危机。面对社会对高职的误解以及体制机制的障碍,我们要思考未来的高职院校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新兴的大学,其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高职教育只有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才能赢得地位,获得尊重。而这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来自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内在属性,来自培养产业一线所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当前高职院校已从外延式发展如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向内涵式发展如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等过渡,未来办学的着力点要转移到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上来。我们要深刻地认识高职学院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地区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了解学院的服务对象,明确社会职责,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

2.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履行高职学院的社会责任,发挥其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作用。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体现它的社会功能,在功能特性上具有教育高等性、职业引导性、行业支撑性和区域服务性。这四个属性形成了决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四个维度,同时也清晰地表明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高等职业教育要担当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担当起“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中心任务;担当起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中高职教育立交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担当起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示范作用;担当起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的带头作用。

3.引入贡献度指标,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质量”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去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统计出来的就业率还是学生的就业质量,抑或是学校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2006年国家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学校层面为高职院校树立了建设发展的目标,对于推动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动服务社会,彰显类型特色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各院校间发展起点不同、进程不同、体制不同、定位目标不同,难以用单一的标准进行衡量评价,以前的质量评价在标准制定方面管理过死,示范性职业院校与非示范性职业院校的标准相同,导致很多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建新校区、盖新大楼、买新设备、扩大规模、争取项目等。进行外延建设,主要依靠投入,会很快见到效果,但质量是内涵性的,涉及面宽,周期性长,需要连续不断的投入、持之以恒的积累和日久弥坚的锤炼。

除现行的侧重于衡量一个学校软硬件实力的相关指标外,我们还应将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列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如毕业生综合素质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岗位上贡献度;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状况,对科技进步、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程度;开展岗位培训、考证定级情况,表明学校对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所作的贡献;推动文化建设状况,包括学校在相关领域对传承、创新引领行业、区域文化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同行贡献和引领作用,包括在整个高职战线内部发挥示范引领和服务带领作用的情况。

三、提升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是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的策略

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同时,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我们认为应该从提升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入手,着重解决好以下几点。

1.应让高职教育成为人力资本形成的“孵化器”。高职教育通过传授生产经验、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把自然人转化为职业人,把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发挥人力资本的“孵化器”的作用。高职学院要配合产业转型需求,培养企业一线精英。一是在宏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标准制定,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著名企业和重点大学共同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联合设立应用型硕士培养点,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的高端环节。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对接,与企业、行业建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动态调节机制。根据区域产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中不同层次、类别、职业技能要求所形成的“岗位链”,分别组织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类硕士学生实习实训,以此为平台,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链”。

2.应让高职教育成为技术进步的“辐射源”。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设备资源聚集的优势,既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大摇篮,又成为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孵化器,高举技术教育旗帜,引领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要以研发型教师工作室为载体,以项目驱动为手段,师生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加强教师工作室和专业教师下企业的考核,推动专业教师主动服务企业。二通过建立院士智库、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及教学工厂、培训车间等高端项目,为区域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以“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联合职教集团企业技术人员,建立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进行以产品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艺创新、检验检测、安装调试、设备维修、创意策划、管理咨询、技术文献、员工培训等为内容的服务,大力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行业和中小企业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3.应让高职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生力军”。以我国珠三角地区为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面临两难的状况:一方面是“技工荒”,严重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新技术工种的工人;另一方面是就业难,大量文化低无技能的富余人员无法消化。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另外,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能储备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培训就业的任务艰巨,引发的就业问题非常突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方面有所作为。高职院校要主动为企业员工提供“换血”与“回炉”、城乡青年培训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服务,整合行业、协会、学会、地方、社区等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的优质资源,拓展多样化继续教育项目,采用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契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4.应让高职教育成为协同创新的动力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准确清晰地表达了高职教育的社会使命,即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熟练地操作设备和掌握应用技术,更应为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工艺革新等服务。高职院校要抓住国家实施“2011计划”这一契机,瞄准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大力提升学校创新能力。要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节能的运用推广,在科学技术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协同创新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以协调创新为引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养。同时,要促进人才创新意识、技术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水平的综合提升,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产出一批标志性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5.成为国际交流的示范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培养国际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契机,以现有职业院校为基础,与国际性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不断增加国外优秀教师、跨国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的机会,将国际化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进一步融入教学内容。要引进一批世界著名、优质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创办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园区,通过引进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标准人才,解决区域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瓶颈问题。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步伐的加快,将涌现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等职业院校。

面向未来,高职学院将更加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地与行业企业展开合作,发挥职业特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红.发现高职:不一样的大学――首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