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杨特: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第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抓重点教,抓重点学。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语文教科书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树立坚定信念。
第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大胆质疑,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启迪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开展课堂检测评价。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又可以是小组互测,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使其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综合性学习开辟语文学习新天地。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体现了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时代特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做法有:倡导“自主”,在教师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遇到什么困难等方面给予指导;注重“实践”,搜集资料、观察、实验以及深入社会去调查、采访等;强调“合作”,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等所进行的合作;突出“整合”,即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及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等;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运用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探究中产生乐趣,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学习《爱莲说》一课,收集整理有关“莲”的诗文,进行“莲文化”的专题探究。
当然随着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研究的深入,我们还进一步体会到:在接受、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时,传统的、好的教学经验不能丢,双基训练不能弱,语文学科的特色不能淡,教师的作用不能忘。要以辨证的方法,发展的观点实践、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中国教师》;现在中小学生的写字能力出现了普遍下降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您所在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特:课标明确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可见国家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其实,写字这一项基本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可近几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有些人以为用电脑就能写文章,无须用手写字,写字不再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练字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过程。深圳很多小学为了营造良好的练字氛围,每天下午两点钟上课后,安排十分钟写字时间,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兴趣盎然地开始写字练习。初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有专职书法教师指导书写。写字教学同时也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展示写得非常精彩的字的话,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
识字、写字教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作用,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教学,让孩子们无比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教师》:有人反映,中小学生看书、读书太少,尤其不太阅读名著。您所在学校学生的阅读情况是怎样的?您是如何帮助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名著的?
杨特:记得巴丹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不论出身境地优裕或是贫寒,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文学是终生对自己许的诺言,我们自己不过是一粒沙子,在不断积累中成为小石子和大石块,让自己的世界放大。文学是一个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永远的修行。
我们倡导绿色阅读,培养健康人生。书是孩子的另外一个世界。书中丰富、生动的内容可以让孩子了解人性的美丑善恶,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辨别和分析,培养孩子的品行和修养。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商人唯利是图,大量引进一些卡通图、游戏之类的图书,甚至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刺激着学生的头脑。而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追求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而忽视了中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心灵、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忽视了他们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在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我曾经在所教班级对学生的读书范围、读书习惯做过一项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科普类、历史故事类、科幻类、侦探小说、漫画书甚至哲学类书籍都在学生群中拥有数量不等的“粉丝”,但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精华的名著在学生所读书目中所占比例不高。四成学生表示很少翻看各类名著。卡通漫画“打赢”中外名著。面对“你是否喜欢名著”的问题时,三成学生选择了“偶尔看看”,五成学生表示对名著“不喜欢”。很多中小学生对于“名著”的概念还仅仅局限于“四大名著”,对很多列入必读书目的中外名著知之甚少。数据分析发现,孩子的读书兴趣与习惯,与家庭读书氛围、父母的读书习惯都有很大关系。选择读书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爱好读书,自己也耳濡目染,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父母“榜样”的作用很大。读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语、字句或是无法理解的内容,对此,中小学生是如何处理的?八成学生选择“查工具书或向父母、老师请教”,只有一成学生选择“完全放弃,不看了”。其中,六成学生表示读书遇到难题时,他们喜欢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或进行延伸阅读。学生不仅喜欢从网上解疑释惑,还习惯在网络上延伸阅读很多知识。
调查显示:20%的学生,阅读名著是为了写好作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初一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比初二、初三学生要平和得多。有15%的初二学生和8%的初三学生选择了“完成任务”。可见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最重要的动力,是功利。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还是发现“困难重重”,“面对厚厚的经典,我总是想退缩”。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大人们精心挑选出的那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的优秀作品,中学生读者居然“跳”着读,理由是经典“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产生不了共鸣”;大人们斥责网络快餐文化“耽误青少年”,可这些文字正占据着学生们本已狭小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渴望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们去热爱阅读,热爱名著呢?建议学校适时搭建一些学生阅读名著的交流平台,举行读书交流会,畅谈读书经验与体会。如小小辩论会,或文艺活动,让学生走进名著,融入名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形成大家都来阅读名著、欣赏名著的好风尚和好习惯。
名著需要平静的心境和深入的思考。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全社会应该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经典阅读平台,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经典名著产生更大兴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实读书的最根本作用是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一种有德行的人,一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这才是读书最基本的道理。期望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成为我们全社会的一种文明习惯。
《中国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您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境界是怎样的?
杨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追求激情与诗意共精彩的课堂,让学生触摸语文的心跳,感受语文的生命。诗意语文、诗意教育、诗意人生便是我全部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当我们不是定义而是描述诗意语文时,她应该是这样一种教学现象:她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她拒绝冷漠和麻木,她的展开充满感情,她的呈现方式以具象为旨趣,她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她是文化的。而语文课堂要学习传统文化,回归人本,弘扬民族精神。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品味文章,理解文化,追求优质、高效、魅力和智慧的课堂教学境界。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的整合,体现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关注对自然的探究、对生命的感悟,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共鸣之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鼓舞人心的课堂境界,使课堂充满诗情与智慧。
一.健康人格的内涵
健康人格就是人格的良好状态,是现实的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人格状态。在人格选择的目标体系中,理想人格和健康人格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但又互相联系的层次:理想的层次和现实的层次。与理想人格相比,健康人格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实际、更接近现实人格的,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实际达到的目标。而理想人格在其实质上就是健康人格的最好的状态或最高的形式。
二.高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高职生的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即自我管理、领悟、提高的过程,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主体自发的积极性,这是内因,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日常习惯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对当代高职生来讲,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方面尤为重要,要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糜烂、浪费的生活观念。生活的适应是社会适应和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起点,从小处、从日常习惯着手,是高职生健全人格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结合,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同时伴随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同时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健康的心理倾向教育应当以二者合理结合为目标,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人格特征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另外,要对高职生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和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人际关系不是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以及表露出来的一种内在人际能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高职生的相处更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习惯,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就要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特征。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荣辱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也是当代高职生良好人际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1、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个体内化,健全人格培养就不能存在。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法。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等教育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性,为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造了条件。
2、通过美育培养健全人格。美感作为一种喜悦和享受,能震憾人的心灵,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在美感的怜悯和享受中,促使心灵净化。但美育对人格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潜移默化、长期熏陶,才能筑起“人格长城”。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各自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实际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以此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
3、课堂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由于课堂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培养健康人格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高职生健康人格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目的都具有三重性:第一层是掌握学科知识;第二层是发展能力;第三层是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其中第三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上述三个层次都取得巨大效益时,才是全面的、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学科教育。人格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人格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人格辅导内容,最佳方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人格教育的目标,使教育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格塑造,以自身人格魅力之影响教育学生。此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直接、更系统的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4、心理辅导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其进行帮助、指导。现在的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困惑,心理矛盾很突出,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前途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人格。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诊断和治疗,帮助学生排除烦恼,克服人格障碍,形成健康人格。
5、就业指导是高职生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对高职生进行人格培养,就业指导是重要一环,它包括心智指导和系列化面试谈话等。高职生所面临就业的压力将会是非常大的,一是自身资历不深,二是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应聘面试时常常面临失败。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脚踏实地,好高骛远等等,造成种种社会和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人格裂变。
6、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环境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基础。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这三种环境都对学生人格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就要去创设这三种环境,使之适合学生成长。在家庭环境上,我们可以开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家访等方法去优化学生家庭环境,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唤起家长培养子女的意识;校园环境上,我们要创设美丽整洁的花园式学校,精心设置健康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善待学生,身体力行“共同生活”,营造教育的亲和氛围,让学生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称赞中学会欣赏,在公平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关怀,从而健全人格。在社会环境上,我们努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弘扬正气,呼唤高雅,以高尚精神优秀文化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高职生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强化人格教育意识,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心理教育,相信就一定能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高职生。
参考文献:
(1)苗凤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期刊论文] -教育艺术2005(09)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健康人格 培养
体育教育是以塑造人的身体健康为首要任务,但如果这教育无视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的需要,将人的整体性人为地予以割裂,把人作为体质的机器进行调试,则显然违背身心一元的规律,教育将走上偏颇的道路,培养造就出来的人也势必或多或少地造成人格缺陷。体育教育即便不能具有人格塑造的全部功能,至少也在部分上具有此种功能。因为人是身心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对完整的人的塑造离不开对身体的教育,而以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教育则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格内涵及其特征
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作为心理学术语的人格概念,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它是个体在先天物质遗传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四个特征。尽管人格具有先天的遗传性特征和稳定性特征以及个体差异,但其形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这使得通过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成为可能。
二、当今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突出表现
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课题组,对北京地区133名学生进行的一对一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较为明显,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三成与父母不沟通,有1/4与父母出现矛盾才主动沟通,近一半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有一半对生活不满意,约两成对现实生活感到空虚不安,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有八成认为社会不平等,他们中还有的已发展成愤怒情绪。我们所知道的药家鑫案、马加爵案看似个别极端案例,但却真实反映了部分学生的人格问题。当今社会,大学生自杀、残杀事件屡见不鲜,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就从主观方面来看,人格、心理不健全是重要的方面。大学生问题人格集中反映了个体对客观世界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观方面情感淡漠、漠视他人生命、极度的自卑以及由此而来的极度的自尊;意志品质相对薄弱,遭遇困难显得退缩;行事鲁莽不计后果等等。可以看出,人格问题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将危害到他人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
三、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塑造的作用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以其独特的形式——身体活动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目的,它具有教育性、教养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多质性。体育教育直接以人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有言:“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在看来,体育教育应该被作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放在首要的位置。
体育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合理适当的形式造就学生强健的身体,正是这健康的体质为健康人格的塑造打下了物质基础。其次,体育教育活动的环境为学生成人后参与社会竞争提供了绝佳的预演舞台,在这个舞台中,学生接触到竞争、压力、规则等一系列社会化的体验,从而在未步入社会之前就已体会到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感。再次,体育教育中的过程性和活动性要求学生必须亲力亲为、必须身心都参与其中,瞬息万变的体育活动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对形势的判断力并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获得作为社会化人的有益经验。除了体育鲜明的竞技性特点以外,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对规则的普遍要求,没有规则就没有体育竞赛,规则是体育的最大特色。而规则的制定应该以公平公正为准绳,因此体育竞赛规则代表着参与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代表着对对手的尊重,尊重对手、尊重他人亦是尊重自己!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明确各种活动规则,同时还必须予以履行,必须在(也只有在)规则的制约下行动并取得的胜利才是让人尊重的胜利,这无疑告诉参与者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亦即成功必是经过光明正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可见,这些显现或者隐含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鲜明特色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对即将作为社会化人的学生的塑造。
四、体育教育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
作者简介:张俊华(1966-),女,南昌市人,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与电气控制;冯旗(1967-),男,丰城市人,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中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与电气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74-02
人格是遗传因素和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谓人格健康,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当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甚至于对社会产生危害,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等。当代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将在这一时期形成。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人格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作为高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开展并加强人生理想和信仰的教育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人有了理想和信仰,就有了力量,她能让我们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淡定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名利诱惑,无怨无悔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而崇高的信仰,不是天生就带来的,她是需要从优良的教育中学来的,从爱的关怀和熏陶中萌发而来的,是要在适合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教育中的信仰与有着很大的不同,她需要配合文化的教养,特别是不同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现行大学课程设置中,对学生主要还是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训练,并不是教养的传输。但是精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并不能保证我们有健康的人格。传统教育里的那种“变化气质”之学,在现代教育制度中消失了。这样当然能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却使其不理会现今的生活,更不允许信仰渗透进去。大学教育中的各种文化和传统教育只是作为各种学科的专业课,好像知识与涵养、闻见与德性是截然不相干的两件事。这种现代主义的学科方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人格的培养,把人变成了会“走动的百科全书”,从而毁坏了现代人。在这个“压力山大”的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现代人”有着许多的现代病,如焦虑、抑郁、烦躁、失去诚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这都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引发了社会文化的嬗变。在当前新旧道德伦理理念和道德规范交替的社会道德不定型期,很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严重扭曲,道德人格堕落的现象层出不穷。另外,社会上贪污、腐化等不正之风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大量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使得很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缺失,没有精神支柱,觉得空虚无聊。作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人生理想和信仰的教育迫在眉睫。因此在大学里,不能把教育变成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把人生价值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学的人文学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有效的生命课程,现在的大学生很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素养。因为人的价值的实现,并不是通过累积知识和熟练技能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通过“整个生命的具体改变”来实现的。人一旦有了坚定的信仰,内心就获得了平静,就能排除心灵的焦虑和不安,不断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的行为,规划自己的未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在奋斗和奉献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改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社会交往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与他人进行互动,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结识更多的朋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使人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而现代社会的网络化给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导致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人际障碍问题。因为人际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爱心的投入,而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用“人机交往”代替了人际交往。久而久之,使得不少大学生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害怕与人交往。形成了自我封闭心理,离现实越来越远,以至于不适应这个社会,甚至恐惧这个社会。个性逐渐变得孤僻、冷漠,甚至于产生心理疾病,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人最基本的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保持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引导学生踊跃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心智,磨练自己的意志。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百般的呵护和关心,意志力比较薄弱,经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遇到矛盾和刺激不知怎么面对,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易产生心理疾病。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经受挫折、克服困难、容忍失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共处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开朗向上、严谨求实、自信自强、独立而稳定的健康人格品质。
再者,健立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健康的心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学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要配备足够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如QQ聊天、网上答疑、电话咨询、当面交流等方式。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来配合对学生进行的心理教育和咨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强化治疗和指导。
再次,创建良好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在校园内以育人为目标,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她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她起着凝聚学校的人心,展示学校形象的作用。她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根曾经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开设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曲艺等人文艺术类的选修课,请各种不同专业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艺术家做报告和演讲,安排地方戏、话剧、交响乐等的演出。 并组织各种各样的大学生艺术团体和协会,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们置身在这种环境之中,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要把特定的目标、内容、形式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去。实际上,学校的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各门课程都包含有健康人格的培养的成分。我们的教育设计者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强化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理念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学校应把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使之与其他内容的教育一样并重考虑,统一部署,综合安排。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体育锻炼 人格
一、前言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这些特性主要体现在体格、品德、心理性格等方面。也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完善健全人格是每个人成长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人格模式对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选择了什么样的人格模式,将影响这个民族的盛衰,同样一个人选择了怎样的人格模式,将决定他的人生道路以至命运。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人格模式和优良的人格品质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实质就是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提高躯体机能与意志力,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有着其它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健康、自信、向上的信念,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对人格形成的作用
(一)强健体魄、奠定人格发展基石
体育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塑造强健体魄和均称体型,形成良好身体姿态。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人体机能水平与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强健体魄既是人格构成要素,又是人格品质发展依赖的基础,一般来说身体健康者往往精力充沛,对事物多有兴趣。乐观自信,热情活跃,心理承受能力强,而身体衰弱者精神反之。因此身体与心理存在着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健康的体魄,不仅能为人格健全与发展奠定基石而且能积极影响人格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法规意识
体育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是研究社会各种体育现象、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通过身体练习进行教育并提高健康水平等规律的综合性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体育科学体的构成本身反映了其科学性。但作为普通体育科学的知识,更蕴涵着科学理性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这样一个不同层面的系统科学知识体系,培养着学生的求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论。
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中,最主要的精神是公平竞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和爱国主义、敬业奉献、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及胜不骄、败不馁、和平、友谊、进步、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是时代与社会所倡导的精神与道德。她内涵丰富,充分完整地体现在人格品质的各个方面。通过体育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弘扬体育精神、培养体育道德、对塑造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会产生强大作用。当体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在坚持与放弃、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了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和困难时,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学会了应对,学会了冷静、容忍和理智。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他们慢慢地体会到只有健康、真实的生命力才是真的美的。体育以其生动而朴实的方式教会学生识别真、善、美,引导学生追求真正的真、善、美。同时体育是公正、合理的,它有其特有的游戏规则,你必须遵守它,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在体育竞赛中,必须受规则的约束,不能在场上胡作非为,我行我素。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竞赛,他们会明白必须遵守规则,约束自养成遵守法律,以“法”律己的优良品质。己行为,才能公开,公正地竞争。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他们会养成遵守法律,以“法”律己的优良品质。
(三)培养集体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
体育活动很多时候要以团队形式参与,如球赛、接力赛、拔河、游戏等。每一个成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中,团体胜利了,大家分享集体胜利后的荣誉;失利了,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着责任并进行反省。团体荣我荣,团体耻我耻,从而培养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在体育锻炼中学会了与队友之间的协作。通过不断的领悟,他们的心胸越来越开阔。他们会深深体验到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荣辱与祖国的强盛紧密相连。从而树立良好的集体观念,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进而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融合于社会,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四)在挫折中磨砺性格
体育是一个充满刺激充满悬念的运动,它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成功、失败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成功和失败是互相交织的,不断被替代的,失败的痛苦永远被对胜利的渴望所掩盖。挫折―奋斗―成功―再挫折―再成功,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育的辩证法则,这一过程也勾画出了成功者永不停止奋斗的人生轨迹,这一过程与人生法则如出一辙。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进行以及竞赛、测试等手段的运用,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方挑战。其间,学生倍受肉体之苦,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挫折的经历,其后,又享受战胜困难,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快乐。在学生遇难不进时,老师教给他们方法,勉励其振作,督促其继续前进;在其困惑厌战时鼓励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不断地磨练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
三、加强人格培养的措施
(一)教师应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同样,具有良好体育素质和体育形象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学生崇拜,喜欢模仿的对象。他们渴望得到这样的体育教师的教导。这样的教师就更容易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学生得尤为重要。
(二)努力打造一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体育教学中,要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是关键。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水平,才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要通过不断充电学习,对新课改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反复实践,精心琢磨,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堂好的体育课,要求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要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关系,以及丰富教学方法,同时更好地研究学生的学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体育场地及器材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体育设施及建设,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尤其农村中学里,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有限的经费用于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已举步维艰,也就谈不上更新、添置体育设备,有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田径、球类器材等都难以保证。由于场地、器材陈旧、缺乏,体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学生练习兴趣难以调动,造成课堂练习密度不够,运动量小,尽管许多学校体育教师费尽心机,想方设法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任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相关机构应因地制宜、根据各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园,修旧利废,开发面向全体学生,趣味性强与锻炼身体的教学设施、场地、器材。这些是学校体育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条件。
(四)加强体育文化的环境管理
学校是学生成长主要场所。对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管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对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应从各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校周内建设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像,在校冈的宣传栏张贴体育与健康主题海报等。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以优良的锻炼风气、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以及独特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五)因材施教、快乐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将“快乐运动”融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既学到知识,又增强了体质。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及“快乐运动”思想的指导下,每一节课都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在练习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让每个学生通过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使人人参与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
参考文献:
[1] 时小冬.体育文化功能与个体人格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4.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 人格培养
一、人格的基本涵义及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总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注重主体的态度与自身体验。《现代汉语词典》中表明“人格”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心理人格;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三是指人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资格,即法律人格。其中第二条乃是中国人对人格的独特理解。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人格就是人们在社会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质或格调,人格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具体化描述。
健康人格意味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有时代使命感。
2、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能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努力发展身心潜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即将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会因高估或低估自己而痛苦。
3、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归属感,在人际关系中能够相互沟通理解,尊重信任他人,同时也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4、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乐于奉献社会,能够正确观察和了解社会现象,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对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情绪稳定,心胸开阔。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不怕挫折有毅力,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6、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没有认知障碍,各种认识能力有机结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的人格现状
人格的完善与否关键在于影响人格发展的各个因素,如感性、理性、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协调与否。大学校园同我国社会相一致,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行交费上学和双向自主择业,就业的多样性和经济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认识的多元化,同时也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功利主义追求的日益盛行、理性思维的不断强化,感受能力减退、情感淡漠,这一切正日渐渗透到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着他们完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缺乏远大而正确的理想
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现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远大而正确的理想。一些浅近的人生目标往往会对个体发展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如果个体没有远大而正确的人生目标,那就很难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也很难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或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会变得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没有理想和追求。
2、自我为中心意识过强
青春期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敏感而强烈的时期,一些具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表现为处处以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不会体察环境条件和他人的处境,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相结合时,就会表现出扭曲的自我中心。
3、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过多地享受了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像“温室里的花”,从小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人格中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他们在恋爱、学习、入党等方面一旦遇到障碍、挫折,就消极颓废,甚至有极少数同学在小小的挫折打击下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4、社会责任感缺乏
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人们在确立目标、决定行为时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受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不良思想影响,本应肩负起历史重任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明显淡化,甚至有极少数大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没有负责的精神,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
5、价值取向功利性明显
部分同学将经济学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做人、做事的标准,在学习上表现为疯狂的“考证热”,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在素质培养上表现为对技能素质培养的要求强烈,忽视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淡化了人生目的和生命的意义,人格力量削落。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完善人格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社会和谐与否,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校园的建设有赖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生命所在,是校园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校园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校园的发展而日益强大,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这种校园文化的最终指向是以人为本,具体又可落实为民主和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课程文化、师德与师风并重的教师文化;和谐、有序、文明、进步的校园文化对于社会上流行的愚昧无知、骄奢逸、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正之风会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高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要以学生宿舍、社团和班集体为载体,通过开展并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健康、文明、高雅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进交往与友谊,建立和谐、友爱、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庸俗文化的消极影响;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学生的人格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中得到升华。
2、人格背景,教师的一举一动,应为学生建立示范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季羡林老人的表现,就是北大教师人格的集中体现。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种人格背景,就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一要有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谓之身正;二要有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学养才能,就是学高。强调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等。“有人格作背景”,就会极大增强教师从教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欢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志趣,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选择。
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强调:“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说:“邪恶的榜样,不论是由眼睛进入人心,或是从耳朵进入人心,他们对于心理都是一种毒害”。教育者只有切实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才可能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品行优良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也就是教师本身最有价值的地方。
3、辅导员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中的作为
辅导员要正视学生差异,最大程度挖掘每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唤起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班级活动,进行引导、锻炼,增加大学生的阅历,补充大学生的经历,达到“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并走向成功。
(1)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一个活泼、乐观的人,他的承受能力相对于其他人要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挫折、失败等逆境,他也会很快调节心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了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挫折,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访问活动、组织班级讨论会是很好的方法。组织学生在假日活动中去帮助孤寡老人,或者去了解下岗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培养爱心、受到教育;利用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一些英雄模范人物和成功人士,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暂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任何时候都要满怀信心。经常组织学生举行讨论、辩论会,可以让组织交流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同时锻炼胆量、应变能力和口才。
(2)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鼓舞每个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使他们树立起成功的信心和做人的自尊心。特别是对于“后进生”,他们暂时的落后并不意味着智能的低下,只意味着他们的潜能还未被发现与发掘。因此,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很重要。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特别是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及时发现并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时刻注意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每个人都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被人重视的需求。辅导员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一种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让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产生自信心,增强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3)培养大学生“爱”的品质。独生子女独享着长辈给予的不计回报的照顾,溺爱的结果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关心他人,智商高、情商低,欠缺施爱的能力。辅导员应该组织一些集体项目的比赛活动,让他们体会团结的重要;组织捐助、无偿献血活动,教会学生发现美的事物和事物的美丽,引导和教育他们学会热爱。
(4)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学生们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很多是“不经历风雨也能见到彩虹”,并逐渐习惯了这种顺利,因此抗挫折的能力很差。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他们懂得人不经历痛苦是不可能真正成熟和长大,教会学生调整心态,直面痛苦和挫折,培养他们愈挫愈奋的顽强斗志和不甘屈服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许金声.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M].华文出版社,2003.1.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菊明.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96-02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同志在2004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说:“大学生除了以学为主,上课以外,课程学习以外,专业学习以外,实际上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而这些课余时间,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课堂以外的闲暇生活中通过恰当的休闲伙伴、休闲类型、休闲体验,能够体验自我和反省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能够拓展人际交往面和提高交际技巧,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培养审美情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够转移宣泄不良情绪,养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不难看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涵义
1.1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1.2 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能充分认识人与人交往的重要作用,富有同情心,理解、悦纳他人,以诚恳、公平、谦虚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
1.3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做出恰当正常的反应,适应社会的变化,与社会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挑战,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4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乐观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能友好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以愉快的[光去看待事物,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人格健全的最重要品质。
1.5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格健全的人情绪反应适度,能经常保持愉快、满意、欣慰的心境,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转移和升华。
2.闲暇生活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闲暇生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作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1]本研究将闲暇与休闲等同,定义为:个人除吃饭、睡觉、学业、工作等必要活动以外,所从事的以调节自己身心的活动方式与内容。
2.1 在休闲体验中认识自我。
我们日常忙碌生活中的自我并不是完全真正的自我,而休闲将人们从必然性中解脱出来并为自主的行动提供了环境,“休闲是自我实现的环境”[2] (P245)。
有研究表明,从休闲活动类型选择来看,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充实的(43.6%)、有意义的(48.8%)、愉快的(47.6%)、轻松的(43.6%)生活方式。这表明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更多地是偏重于在闲暇时间中增广见识,充实自我。
在课堂学习中,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休闲生活中,通过深刻的心理体验,真正融入休闲,帮助大学生达到在休闲中实现自我、完善人格、升华人性的目的,摆脱就业压力等束缚,帮助大学生充实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
2.2 与休闲伙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中生存和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人格发展离不开人的交往关系的多样性。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各种社团、体育竞赛、文娱、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实验场所,可以拓宽他们的人际关系网,可以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辈群体,形成非正式群体,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活动,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不断掌握和改进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提高其交际能力,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工作岗位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通过休闲提高社会适应力。
大学是一个具有半社会性质和半学校性质的学习、生活场所,它的不完全社会化局限了大学生对社会人情世故的清楚认识,他的半校园性质和大学生的不完全自主独立性,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和自我正确认识的局限性。怎样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其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交往时游刃有余的交际能力,应得益于学生的休闲。
休闲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休闲植根于时间空间的文化中”。世界观、价值体系、概念过程、语言及思维方式以及与年龄相关的学习环境,都是我们所想、所做、所发展的休闲的一部分。休闲的社会空间与建制环境既非完全隔离,也非完全融合。休闲不是没有角色或结构的“开放空间”,而是具有某种特殊开放性的“社会空间”[2](P197-198)。通过闲暇生活,大学生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
2.4 闲暇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
人的情绪的产生总是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这就是情绪的情景性。当某种事情引起不愉快时,尽快忘掉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环境去做或想一些使心境愉快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不断向大脑输送愉快的信息,建立愉快的信息优势中心,有效地抵御不愉快的信息输入,从而抑制不良情绪的优势兴奋中心。休闲对改变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接触大自然,放松自己;通过与人交谈,宣泄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依自身的体会、经验,认为闲暇安排对各项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的作用较大,比率几乎都达到了70%以上,得分在“有非常大作用”区间的达50%以上,加上得分在有“比较大作用”的接近90%。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普遍感受到能通过闲暇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
2.5 闲暇可以促进个性和谐。
休闲是人的生命的自觉,对生命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追求。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休闲挣脱了种种外在的压力、束缚,凸显了休闲特有的魅力,而与文化相联系,成为人的生命、人的个性和谐不可或缺的部分。休闲作为人的生命的自觉与个性的和谐发展,经历了从生理体能的要求,到生存消费的需求,再到文化精神诉求的过程,即从物质的需要进入精神的需要。这是一种新的追求,人的休闲可以协调、和谐人有限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张扬。
大学是培养高尚人格品质的地方,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对于陶冶学生健康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至关重要。
3.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策略
3.1 促进大学会闲暇生活的社会化。
大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对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工作和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必然承担起社会化功能。对大学生来说,除了课堂之外,其他途径对大学生的影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些途径起直接作用的必须是在学生闲暇时间。大学生现在的闲暇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以后的闲暇生活方式以及对社会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因此,作为高校应努力促进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社会化,为他们以后更好更快的适应和融入社会作最充分的准备。
3.2促进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学习化。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课堂的学习直接指向将来的职业活动,因此必然受制于某一专业和某几种形式,闲暇时间的学习则是更为自由的学习,可以进行内容广泛的阅读,可以听讲座,参加培训班,通过独立钻研及与同学的交流去深化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或培养自己对某一学科的兴趣。闲暇为大学生开辟了开展业余爱好的生活天地,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闲暇时间的学习,因其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与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广泛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品味、人文素养。发展学生个人兴趣,提高文化与审美修养,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3促进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素质化。
据调查,大学生除了一部分休闲时间用于专业学习之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在 “睡懒觉”、“室内闲谈”、“上网聊天”、“娱乐玩耍”等方面,没有认真规划休闲时间的活动,休闲活动过程中休息娱乐时间过多,有意义的活动时间过少;社会活动中小圈子交际活动过多,大空间交往活动过少;这些休闲方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意志消退、惰性增长。因此,促进大学生闲暇的素质化,提高大学生闲暇技能就成为合理高效利用闲暇时间,充分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自主教育和养成教育,使素质教育根更全面、更丰富、更完善。
总之,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通过恰当的休闲伙伴、休闲类型、休闲体验,正确的认识自我,拓展人际交往面和提高交际技巧,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通过促进大学会闲暇生活的社会化、学习化、素质化,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长久、最深刻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尤其要侧重培养孩子形成“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的智慧性习惯。
中国的青少年有一大弱点,就是盲目性学习,到考大学了,不知道考哪所大学好、什么专业适合自己。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3%的人能写出清晰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13%的人写出大概的目标、大概的计划,另外84%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10年过后,又找到这些人,再做同样的研究,发现那3%有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收入是另外84%的人的10倍,成了美国社会的精英;那13%写出过大致目标、大致计划的人,收入是另外84%的人收入的两倍,成为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那些一直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生活水平则比较低。所以,成功和幸福与有没有人生的目标和奋斗的计划有关。
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还有很多生活的内容需要关注,如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心、责任感、自制力和抗挫力,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能够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克制自己。
2004年,一项针对中国与澳大利亚儿童自制力的比较研究发现,同样在一大一小两盘巧克力面前,70%以上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表现为“等不及了”,拿到较少的一盘;而澳大利亚孩子则70%以上都能等到15分钟以后,从而获得较大一份。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能为自己更重要、更长远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长大后,独立性、责任感、自制力都比不能等待的孩子强,更容易有作为。
我们今天培养了太多不能等待的孩子,做父母的根本就没想过让孩子等待。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又怎么能等待?―个不能等待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是一个没有幸福、没有作为的孩子。
(摘自《大众日报》)
欣赏儿子
燕 子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同学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总是名列差生中。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老师只是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准能考上重点高中。”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志愿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军事院校在不断强调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指导学员做人的道理、注重青年学员的人格发展方向的引导。
一、健康人格与自信的定义
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是个体人格协调、健康和完善,以积极向上、正面开放为根本特征,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和谐而相对稳定的健康状态。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
二、军校学员健康人格与自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人格障碍问题
军校严明的纪律,高强度紧张的军事训练,高负荷持续性的学习竞争,使学员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非常大。学员年龄普遍较小,大部分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受父母溺爱的程度大,这些是造成军校青年学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较弱的原因。
1、人际关系恐惧性人格障碍
军校实行的是末尾淘汰制,高强度的学习压力、高要求的军事训练使学员心理出现焦虑,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与他人产生磨擦后不知道寻求解决方法,不会找人倾诉或者咨询老师,对组织对同学产生逃避心理。
2、自我的认识性人格障碍
部分学员因为家庭背景条件优越,受父母亲朋溺爱程度深,容易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主要表现为行为上自大、过分自我关心、自我中心和自尊自夸,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 军校的上学环境比较舒适,学员生活实行供给制,不但所需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和服装都是国家支出,每月还有相应的津贴补助和工资。较安逸的学习环境使得一些学员一遇到困难和挑战就有想逃避的心理,一旦认知失衡,就会造成心理负担,心里紧张、不安、恐惧。
三、影响军校学员养成健康人格与自信的因素
1、院校环境因素
少数的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要求他们很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从老百姓到军人到警察的转变,一些学员面对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制度、超强度的体能训练,特殊的制度使学员出现担心学习跟不上,考试过不了,军事不达标,产生过度焦虑,甚至怀疑自己当初选择上军校的价值判断,越来越不自信。
2、学员自身的内在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自我塑造的结果。多数军校大学生都是怀着理想和胜利的心情以同辈佼佼者来到军校的,自我感觉良好。但是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高标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以及严格的日常生活管理,加上军校中高手如云,强者林立,竞争激烈,原先高傲的姿态,底气十足的自信一下子就消散殆尽。特别是现在的军事院校都是以提高任职能力为主,知识与能力并重,很多学员之间的差距渐渐显现出来,当达不到预期目标和要求时就顿感失落,不能正确看待批评、表扬、荣誉、失败、进步,一旦受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精神抑郁。
四、军校学员健康人格与自信的培养策略
健康人格与自信的培养是一个双向责任工程,军事院校要切实改善教学、训练、管理的方式,切实以“以人为本、因才施教、依法令治学治校、以情理带兵练兵”为原则,使学员能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学员自身,在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方针下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引导,把自己引向自知、自尊、自爱、自强与自我完善的健康人格与自信的道路上,才能适应军队新阶段的发展。
1、完善现有的心理辅导专业服务性设施
军事院校应对学员的健康人格与自信的培养予以高度重视,避免军校学员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完善现有的心理辅导专业服务性设施,如心理咨询室、学员心理测试模拟实验室、同伴心理疏导室等,及时了解和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对学员思想上出现的人格偏差能够及时及地的予以矫正和引导。
2、创建良好的军事校园文化环境
军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和学员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着力加强军校文化建设,是促进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形成良好人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方面要努力打造正规的学习生活秩序,整洁的内务卫生,温馨的起居环境。另一方面除了在走廊、荣誉室、学习室等场所布置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宣传内容外,还要增加爱国主义、法纪道德等内容,使学员们在享受到美好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的熏陶。
3、教导员的正向反馈和肯定评价的引导与给予
目前,军校的学员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又并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心理成分充满着特殊的矛盾,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并存的同时无法实现转化。
教导员对学员有意识地多做肯定评价和正向反馈,学员个体就会趋向于肯定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由于教导员的信任、理解与肯定,学员也会更加悦纳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自卑情绪就不会长期主导学员心理。作为军事院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员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与评价,了解自身反馈方式经过个体自我概念折射后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意义,采取有助于学员个体健康人格与自信培养的方略,对学员多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和正向反馈,逐步培养和建立起学员坚强、稳固的自信,完善人格。
4、鼓励、支持和引导学员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实质是发挥个体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作用的教育。健康人格与自信是每个优秀的军事人才必备的条件,学员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恰当的自我认知与评价,了解自身的优势,对自己的缺点和弱势采取理智的态度,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对于自信、勇敢、勤奋、坚毅、正直等要坚决发扬,对于自卑、胆怯、抑郁、任性、冷漠等要学员学会自我转化。学员只有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学会分散烦恼,学会变换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
五、结论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健康心理素质,能使人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选向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健康的心理,就会产生不良的性格,虽具有一定的能力,也不可能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重视分数,忽视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的现象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否则,很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而人格缺陷的人只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
一、家庭、学校、社会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首先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传统教育也历来主张学生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国学经典启蒙书《三字经》概括为:“首孝弟,次见闻”。现代教育方针和传统教育都把培养健全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为家长,不仅要过问孩子的成绩,更要多关心孩子的人格形成;作为社会,评价和选择人才不要仅看学历,更要看重人格品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影响人格养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除先天遗传、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三大重要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都要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强;青少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把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做份内大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互动。家庭要重视人生启蒙教育;学校要做好培养引导;社会要为青少年人格发展创造积极环境,防止消极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把关爱青少年成长作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家校携手,社会共建,形成合力。这样一定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青年。
二、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要方法科学
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要注意方法科学。方法科学就是要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在整体上有层次性,在个体上有针对性。
就整体上的层次性讲,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有不同。教育的内容要适合青少年各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智力等情况。针对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点、身心特征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次地进行教育。儿童及小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启蒙期,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在关爱中进行教育灌输,让其在温馨的环境中感受到爱,懂得爱,养成开朗的阳光型性格。这一时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教育以灌输为主,即用具体、直观、形象的事例来引导他们分善恶,辨是非,明方向,知行为。中学时期,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主要的方式应在尊重其独立性中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分清对错,认识到什么是弘扬的、禁止的、倡导的、反对的,自觉地选择正确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大学时期的学生独立人格基本形成,普遍对社会有了自已的看法。他们对是非、好坏的判断,不仅看理论是如何说的,更要看实际是如何行的,但是其人生观还不稳定,对自己又多缺乏正确认识,忽而心志过高,忽而情绪低落,此时期的人格培养重在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社会,正确对待顺境,乐观对待逆境,有效的教育不是停留在道理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帮助他们对现实存在的正确分析和认识上,引导他们完善和坚定其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格和健康人格的内涵
通常我们认为,人格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位和格调,是人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做人的价值和意义。
健康人格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即是道德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的实质即是和谐的人格,是指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状态。
二、培养健康人格的意义
一个人的健康人格对自身和他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时,会做出错误的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也有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而一个人拥有健康的人格时,会做出正确的行为,这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幸福。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他们“竞争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创造力不足”,这就使他们产生很大的身份落差和心理落差,因而许多学生的人格出现了偏差。所以,培养高职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三、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高职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
1.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艺术欣赏是靠人的理解力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家豪泽尔说:“人生来就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是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鉴赏家。”在高职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教会学生观察作品,体验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画中情景,与作品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欣赏画家古元的《严冬已过》,学生看到的画面是:傍晚时分,一群小鸟飞过平静的湖面。而这幅作品表现的情感是小鸟对深秋的眷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幅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情感,让他们的情感升华净化,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美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工艺作品,都是艺术家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和时代的审美思想创造出来的。因此,美术教师要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好感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以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2.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其深邃的内涵和意蕴。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教会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中深层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获得美感享受,达到审美境界的提升。比如潘天寿的《鹰石山花》,画面山花野草,雄鹰巨石,表现出浑雄奇崛的风格,有一股催人奋进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这幅作品的内涵,用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的美好情感,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一种坚定、奋进的心境,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内涵和意蕴,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