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乡建设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乡建设发展

篇(1)

在现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一体化对城乡的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乡建设规划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将可持续发展观贯穿在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中,是规划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体现。

一、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现实状况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项都在建设与形成时期,同时随着各项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的城乡规划管理就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其弊端也慢慢地凸显,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科学性不够。城乡规划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涵盖了城乡的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然而这些方面所要求的效益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经济效益,有的侧重生态效益,有的侧重社会效益,互不统一,这样的多元性导致城市规划往往不能够统筹兼顾,总是有失偏颇。

在管理机制上,城市规划管理各部门之间交流协调不够,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好,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甚至有损于城乡规划的顺利进行。在现在的城乡规划机构中,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都无法满足现代规划管理的需要,在机构中人员的素质水平普遍比较低下。

(二)城乡建设规划评估制度不够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好坏,需要规划后的实际效果及其评估去验证。然而我国的城乡评估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各种评估制度还在探索中,并且关于城乡规划评估的各个要素,如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等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对于规划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都导致规划评估的效果不佳,在评估中,重技术而人文意义,忽视公众的利益与诉求,这样影响了城乡规划的公信力。

(三)城乡建设规划中侵犯公共利益的现象多。在现在的城乡规划实施中社会公共利益被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将一些用于城市绿化用的公用土地,卖与开发商作为发展经济用的商业用地,或者将公用土地减少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一些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往往擅自更改规划内容,增加商业用地,这些行为都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极大地侵犯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在现行的法律中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没有明确规定,使得社会公共利益在法律上缺乏保障。

(四)城乡建设规划地方特色不明显。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大多数的规划没有体现城乡的地方特色,比如,对于老城区的修建,只是单纯地追求新的建筑,用大量的水泥、钢筋堆砌起来的建筑满目疮痍,老城区的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气息与底蕴丧失,不能突出地方特色,这样的城市规划无疑是一种损失。

(五)城市建设规划人性化不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城乡规划中往往对于人性化的要求不够重视,不少地方将城郊农用地变相地转化为建筑用地,激化了人地矛盾。还有一些公共建筑没有建设停车场,一些住宅小区缺乏公共绿地和地下停车场,这些都是不注重人性化要求的体现。有的城市只注重经济效益,在城市规划中到处都是高楼与道路,这样的结果造成城市变成水泥与混泥土的天地,没有生活的气息,交通拥挤,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还有的在规划中不注意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使得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失衡,抹杀了人的亲和感与安全感。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城乡规划的不合理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环境与交通带来的压力。

二、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城乡规划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城市规划的不断更新又需要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力推进。只有这样全方位的改变,才能增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一)严格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原则。在城乡建设规划中的原则是非常多的,只有严格遵循并且贯彻这些原则才能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可持续发展。1.依法原则,依法原则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原则,各政府与城乡规划部门必须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来进行其活动,对于规划方案一定要依程序规定报请上级审批,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的关系,依法处理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在规划范围内,实现相关规划必须服从并且服务于城乡总体规划。2.以人为本原则,城乡规划管理牵涉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应该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停车场所的数量,对于居住区也要增加绿地,努力改善城市的环境,集中资金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问题,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3.效率原则,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效率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城乡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环境,根据各自的特色来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在规划建设中要不断地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保留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营造高效、舒适的环境。4.公平原则,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强调公平性,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也牵涉多个利益主体,公民、开发商、规划师、地方政府,要尊重不同主体的利益,达到公平的实现。

(二)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1.加强对城乡规划中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对于土地的监督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土地的性质、位置、范围、面积等。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控制范围要严格监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对于用地实际情况与规划许可证不相符合的要责令改正,各地方规划部门要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2.强化城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城乡规划中,要推行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明确每一级的责任,细化任务,从而加强对于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3.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制度,现代的规划评估制度一定要借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去实现,规范评估管理系统,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规划评估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

结语:在现在的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乡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不足、评估制度不够完善、侵犯公共利益的现象众多、地方特色不明显、人性化理念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可持续发展得不到实现,面对着这些问题,需要从严格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原则、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的监督制约等方面来解决,在这样的不断改革与更新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在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中,这样的城乡规划才是成功的规划,实现了资源的持续利用,既满足了当代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劳动力转移支持就业提供高效、快捷服务。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大力支持农民工回乡投资兴办科技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创业项目。对农民工回乡创办公司且属于重点发展的产业,降低注册资本,减免相关税费,并给予创业小额信贷扶持;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落实返乡创业政策,积极为创业农民提供项目推荐、政策咨询、信贷融资等服务。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一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的监管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和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有序发展。二是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抓好示范合作社建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支持发展多种形式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重点发展桑蚕、生猪、特色等各类专业合作社100个,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抓好示范合作社扶持,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对符合条件的示范社给予项目安排、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对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农产品加工业地示范社给予补助。做好专业合作社监管,依法规范专业合作社经营活动,建立专业法人治理与监事会监督机制,确保合作社健康成长与成员利益共生共存。三是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丝绸、肉食品、蔬菜、冷藏加工等一批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天新、天成、永宏三大缫丝企业,云峰牧业、鬼谷子腊肉、嘉晟蔬菜冷藏加工等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建立销售市场,促使企业提质增效。加大龙头企业扶持,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兼并,组建集团公司,采取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和防线共担机制。四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提升农技推广、动植物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培育农业经营组织,鼓励组建各类涉农中介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引导各类社会经营组织参与农业公益。

三、加强基础设施支撑,建设富裕美丽城乡。一是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做好县境内通镇通村公路建设和有序推进农村示范路和连组连户路建设,建设农村便民桥,完善公路养管机制,加强运输市场监管,全面提升公路交通保障能力。全年建成通村公路示范路158公里、连户路300公里。二是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堰堤防、东延堤防、后柳堤防、流域治理和杨柳水保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初步建成第二水源项目,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4处,解决安全饮水1.5万人。三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县城周边、汉江两岸、公路两边及旅游景区绿化工作,加强森林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村镇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年完成绿化3.8万亩。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地方政府借此可以获得额外的建设用地。2004年,“增减挂钩”首次见诸于中央文件,2005、2006年零星试点后迅速扩大到全国。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

1. “先占后补”问题。为追求经济增长、业绩、利益等,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在挂钩项目实践中,经常是未申请用地而先征地,在上级进行相关检查时才补办手续,或申请用地和实际用地不符,实际开发比申请的要多。

2.仅追求周转指标使用,耕地占补不平衡。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缓解城镇扩张压力及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存在建设指标“未批先用”、试点范围擅自扩大、复垦耕地质量不达标、周转指标归还不及时等问题。在实际增减挂钩实施中重指标轻复垦、“占优补劣”现象也普遍存在,导致耕地补偿落实不到位,耕地质量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与挂钩政策中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相矛盾。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结合不够。部分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没有很好地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万顷良田工程结合起来,有的甚至在基本农田上启动建设,用地手续无法完善。现已启动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区,部分存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饮用水、通电、排水系统等建设不到位,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导致入住率不高。

4. 农民的合法利益不易得到保障。一是由于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主要由政府主导,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只关注城镇的发展建设和行政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二是为集约节约用地,政府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常将被拆迁农民统一集中安置,这会增加部分农民的耕种距离,导致耕作费用提高,而这一部分费用在补偿中较少得到体现。三是虽然在增减挂钩规划中要求的是项目区要先建后拆,但在实际中常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先拆后建,导致被拆迁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四是为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政府往往会采取迁村并点、入住高楼等整理模式,但这并不符合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活费用。

5.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主要靠县区、乡镇政府现行投入,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由于县区及乡镇财力有限,尤其是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建新区资金、复垦整理拆旧区和农户补偿资金就显得十分短缺。

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

(1)缓解了城市供地紧张的矛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在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下,将挂钩的指标用于城镇建设,既不占用用地年度指标,也不占用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压力,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用地支持。

(2)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可以使项目区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引导村庄聚并,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融为一体,促进集约节约用地,还推进了村镇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对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提升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让边远农村共享城市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对下一步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方面具有重大促进和导向作用。

三、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

1、 坚持统筹规划,健全完善项目规划管理机制。

政府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地方城市发展需求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城市的战略地位等重要因素确定每年进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总量。按照统筹规划的要求,把拆旧区和建新区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考虑区域城乡空间、产业布局和农田、生态保护,形成城镇和村庄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城乡形态。要分区域明确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复垦耕地标准、环境保护等要求,建立统筹产业发展、新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保护等的综合规划评估体系。强化项目规划的实施与监督,规划编制、审查和监督要适当分离,以便规划严格执行。

2、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机制

资金是否能够到位,是挂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目前各级政府最为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筹措可以采取上级政府奖励一点,实施单位筹一点,村级出工补一点的办法,同时要出台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政策,落实用地单位的“占一补一”责任,凡是需要使用挂钩指标的用地单位,均需按照标准支付指标使用费,收取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当地的挂钩复垦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挂钩复垦企业化运作,鼓励企业或者个人参与挂钩复垦出资,挂钩指标优先安排给参与投资的企业。

3、创新新增耕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和项目区的补偿方式,保障集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农民最关心的是拆迁复垦的补偿能否到位,标准是否能够接受,新增耕地的利益如何分配。各级政府实施挂钩工程之前,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处切实可行的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被拆迁户的利益;新增耕地的利益分配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增耕地的再利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形成专门的利益分配机制。

4、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

单靠县(区)乡(镇)的有限财力来继续推进该项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议整合各方力量筹集资金。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挂钩复垦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土地复垦专项资金尽快用于挂钩土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开发整理工作。二是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设立挂钩专项资金,建新留用区土地出让金、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等筹集后的不足部分可以使用农业开发银行贷款、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及土地出让纯收益中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三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农村道路改造、改水、改厕等扶持资金和农业开发、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四是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筹措机制,采用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主要职能可以概括为“一保(住房保障)一节(建筑节能)二规(城、乡规划)三建(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工程建设)四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市政公用业、勘察设计业)”。可以说,我厅既承担着经济发展的任务,也肩负着社会管理的责任;既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部门。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将着力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增强执行力等方面采取新措施;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等方面实现新作为;在保稳定、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在为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帮助民生改善和加强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突出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百姓安居工程。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方能乐业。为切实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我厅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全区实施百姓安居工程。通过建设适度规模的商品住房,加快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住宅品质,努力实现全区城乡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并逐步向“住有良居”的目标迈进。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00亿元,销售商品住房60万套,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实施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0.8万套、2800万平方米,总投资765亿元,实现对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逐步将中等偏下收入人群、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到“十二五”末,全区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32万户以上,主要公路、铁路沿线的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全部完成。把提高住宅品质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住宅全装修、EPS体系等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和完整的住宅部品体系,促进住宅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方向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可售住宅全装修率达到30%以上,新建住宅建筑节能达到65%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新建民用建筑总量的10%。

二是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城镇园林承担着生态环保、休闲游憩、景观营造、文化传承、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厅将以创建园林城市(县城、城镇)为抓手,进一步加大规划、设计、建设、管养全过程的工作力度,在积极拓展城镇绿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均衡绿地分布,加快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和绿道建设,继续推广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断完善绿地系统综合功能,以保护城镇规划区内水系、山体、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统筹城乡绿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底,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区所有盟市所在地中心城区达到自治区园林城市标准,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全区1/3以上县城达到自治区园林县城标准,争创国家园林县城;基本形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城镇园林绿化体系。

三是开展城市出入口道路交通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市出入口是城市对外的门户,是城市与外部环境的连接点,代表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城市人流、物流的交换频率。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城市出入口环境,从2013年起,我厅对全区20个设市城市和69个旗县的城市出入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市容市貌等予以重点整治。通过综合整治,使城市出入口道路交通畅通、绿化景观优美、面貌整洁干净、基础设施齐全、管理组织规范,城市周边风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品位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四是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县城和重点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核心、依托和平台,大力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应有之义和必备条件。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合理确定县级市、县城和其它建制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支持县城和重点镇拓展城区面积、提升城区品质、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城镇功能。要按城市标准抓好县城的规划和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格局,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县城吸纳要素、承载产业、带动就业和集聚人口的能力。着力打造一批生产加工型、商贸流通型、文化旅游型、加工贸易型重点镇,充分发挥重点镇的联接、带动作用。

五是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抓非公有制经济,是当前形势下抓发展的发力点,对于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拉动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我区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非公有制经济比例均达到97%以上,目前重点是要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房地产企业方面,我厅将建议有关部门出台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简政放权以提高房地产开发各环节行政审批效率。建筑业方面,继续加强科技进步、人才开发和品牌建设,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着力提高非公有制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实现由数量型、速度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科技型的转变。市政公用事业方面,要通过完善制度、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等措施,在保障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坚持平等准入、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各类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落实好《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的实施意见》。

三、努力实现“六个发展”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强全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在规划中体现和落实“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经济带”的定位要求,着力构建多极支撑的生态型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以“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大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继续加强村镇建设,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加强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加大对两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工作力度,努力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平稳发展。继续抓好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全区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拓展经营领域,在市政设施建设、水利、公路、铁路等专业需求领域开辟市场,提高区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研究推动建筑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区内企业开辟俄蒙以及周边省市的市场,拓宽企业生存空间。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抓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十项措施的落实工作,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社会管理工作力度,努力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和谐发展。加强和创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社会管理,落实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任务,促进社会和谐,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要完善房屋征收相关制度,健全和完善风险评估防控机制、应急管理机制,预防和有效处理房屋征收引发的社会矛盾。继续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工程款拖欠清理工作,防止发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水平。完善物业服务管理制度,发挥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的作用,规范物业服务行为。

四是加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努力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安全发展。在全区推广应用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系统,提升监管效能。加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努力提高安全标准化工地覆盖面,杜绝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重大事故,控制较大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

篇(5)

(一)设计理念、设计水平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各项事业的进步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会更高,各种建筑的形式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文化事业比较发达,对艺术馆、博物馆、剧院、影院的需求就多一些。前些年,我省的建筑大都是民用建筑或住宅,大型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并不多,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于整个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影响了我们在座各位的设计理念、设计水平,因而我们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水平处于二流层次上。当前,我省城乡建设正处于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提升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水平。如果我们的设计理念依然保守、整体设计水平依然不高,那么,我们设计出的建筑就会成为一批10年、20年之后需要改造的建筑。因此,首先要解决理念和认识上的问题,看到了、认识到了,不去努力、不去行动,那就是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对使用建筑物的人不负责任。去年外省设计单位进入黑龙江131家,比2009年增长了36%,今年前5个月已有93家设计单位进入我省设计市场,同比增长43%,省外设计机构在我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我省建筑设计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不断下降。另外,近几年我省的建筑设计作品鲜有在国家拿奖。这些事实都说明目前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已不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以及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的设计队伍在数量和水平上与发达省市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可以说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人才的有序流动是正常的,我们应把外埠人才引进来,把省外的高手请到黑龙江来。必须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不断提高设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缺少创新,精品不多。目前,我省建筑设计行业抄袭之风盛行,设计作品大都缺少变化和创新。有的棚户区改造项目50万、60万、100万平方米的小区所有外立面都一样,一个小区一张图,而不是一个建筑物一张图。这与设计者乃至各位院长头脑中认为一个小区就应该是一样的想法有直接关系。多数设计院往往接到任务后,就到计算机上去找,改一改就是设计方案,根本不考虑建筑物的高低、风格。大家都到过北京,北京的建筑物体量都比较大,除了一些传统的、古典的之外,现代风格的每一个建筑物都有不同的地方,和而不同;而我们的许多建筑物都是雷同的、一样的,同而不和,缺乏创新,因循守旧的东西多,抄袭的东西多,更谈不上精品。

(四)内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机制就是内部各个部分有序的运转流程和有机的协调配合。我们的很多设计院都存在内部机制比较死、比较传统、比较落后的问题。比如说,有设计任务了,首先要明确设计要求,按照设计要求先搞策划,通过研讨会把策划确定下来,之后再去做方案,方案让多个人去做,再进行讨论,确定一个主要的方案,按照方案来设计。但很多设计院都是任务来了就设计,要表达一个什么文化,什么样主题,给人们什么样一个感觉都不清楚,根本就没有我前面所说的策划―研讨―方案的过程,因而也不会设计出好作品。不仅工作机制,人才机制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二、我省建筑设计的发展形势

近几年,我省的建筑设计市场发展很快,设计单位不断增多,资质的层次不断提高,而且很多设计单位在我省乃至全国还是有一定知名度和信誉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筑师、结构师,各种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中层次人才不断增加,但是高端人才相对还是比较匮乏。建筑设计层次和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省也创作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如:省会展中心,比较大气,与环境的融合度和功能完善程度都非常好,看过之后给人以美感和很好的心里感受。

事物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设计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但是有时也有质的飞跃,可能在某个阶段设计水平就集中提升一大块。目前,我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建设量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第一,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如火如荼。目前,我省正在进行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的大面积改造,预计五年内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后,房子好了,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也好了;农村泥草房改造完成后,农村环境和农民居住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我省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为我省建筑设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城市面貌和品位全面提升。经过全省上下近几年的共同努力,我省“三供两治”、“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滨水城市规划建设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面貌和品位全面提升,这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认真研判我省城乡建设发展的大好形势,不断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实现跨越赶超,努力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和各种学习活动。二是要读精品。三是要完善设计院内部管理流程。四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建筑物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建筑要素、建筑语言、建筑符号表达文化的内涵,表达建筑的美,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有建筑都有屋面、墙体、窗、楼梯、灯饰、采光、通风、排水等要素,同样的要素,不同的组合却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二是空间的体量和尺度。现在的城市,大都是水泥森林,身在其中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大庆给人的感觉非常好,舒朗、开阔,让人心胸舒畅,不压抑。为什么有些建筑物看上去不舒服,究其原因,主要是体量关系,长宽高的比例不合适。这种关系虽然最简单,但也最容易犯错。建筑设计不能只在计算机上看关系,而应做模型,模型虽然没有那么多细部,但能够较好地把握建筑物的空间体量和尺度的关系。

三是色彩。色彩是有规律的,无论配比大胆也好,跳跃也好,让人感觉舒服就好。色彩的选择、搭配要与环境相协调。另外,搞建筑设计要懂得、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

四是设计与环境融和。有些设计师不到现场,对周边建筑物,外装材料,色彩都不知道,凭想象进行设计,设计出来的建筑物不可能与环境相协调。而好的建筑师多次到现场去调研,原来的建筑物什么风格,新设计的建筑物是什么风格,如何融和在一起,都要认真的研究。一个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展现自己的个性,但也要符合实际。设计一组建筑或一个居住社区,不仅要考虑功能、街道、建筑,更要考虑环境,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坚持生态、低碳的新理念,注重内部环境设计。

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56-2

0 前言

城乡作为区域的两大经济社会系统,城市的空间发展必然与乡镇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体上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条件,但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居民平等地发展和共享成果的有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影响部分区域的和谐健康发展。

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制度,可以消除制度障碍,在体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促进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1]。这有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城乡地区间经济的互促共进及社区的和谐共融,加快经济社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区进程,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村整体发展,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重视融合城乡规划建设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使城乡失衡向城乡协调发展。党提出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具有全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措施。

2 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开展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要用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进而提高城乡集聚能力及建设水平,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同时积极发展城镇,形成城带镇、镇带村来整体协调发展的模式。

2.1 系统协调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城乡发展政策必须要资源和城乡之间发展相协调。系统协调是城乡建设规划的第一任务,在建设规划中,必须专注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间的协调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的协调。

2.2 科学整合

(1)空间的整合。城乡的关系是核心与边缘区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控制与被控制,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2]。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在不断强化自身经济社会实力的同时,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等网络系统把其周围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带动边缘城镇和乡村的发展[3]。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基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城乡间合作的中转及通道作用。一方面合理发展核心城市,而另一方面改善小城镇,大力支持发展中心城镇和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2)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以综合发展小城镇为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江苏省为例,1982年小城城镇人口占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15.9%,2002年,此比例已达38%,城镇数目约有700个,多而散。因此,需要加强小城镇科学整合,同时加快中心城乡发展速度,对中心城乡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发展,而小城镇则按照地域或交通的特征进行分类指导。

(3)整体提升。在我国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了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皆有联系的多功能及全方位的开放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网络,在高度发达网络设施的前提下,城乡居民能够共享资源、设施、服务,平等发展,互相融合。可以说它为城乡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城乡发展进程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3 融合城乡规划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1 城乡规划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坚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市、镇、乡和村庄这些有密切联系的地区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划,并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的扩展,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发展。保证城市、镇、乡和村庄在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生活供应和设施共享,同时实现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等现象。

3.2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坚持专注于城市规划,在市(县)区域内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整合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种专项规划等,规划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法律制度健全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发展的指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统一、协调规划的管理体系,根据 “三规融合”原则,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加强全局意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时机,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土地供应计划,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使重点建设项目和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相协调。

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增加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居民的各种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使城乡规划建设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大众诉求。

3.3 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控制措施,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实现区域产业及人口的合理集聚,加强城市辐射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组织编制并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乡镇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给新型城乡创造平等统一的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活力及农民生活水平,开拓城镇发展前景。从而达到城乡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阶段。

4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和城镇产业化式富裕城乡。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一个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系统。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优势,实现城乡地区间的合作。又要形成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的运行模式,把城市和城镇、乡村有机的衔接起来,不仅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乡村的自增力,从而使乡村发展起来,形成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的开放型经济实体。

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平等的和谐城乡。城乡统筹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劳动力转移,必须依靠城市化去吸引劳动力,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想要提高城镇化效率必须要鼓励自由流动的劳动、工作和健康的生活空间,以适应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个目标。农村地区发展要在制定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被放在的关键位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分散执政的限制。此外引入市场化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其多层次和多渠道来增加对基础设建设的投入,将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5 小结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在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融合城乡规划建设,提供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加大对农村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农村结构调整、经济组织、市场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篇(7)

2008年7月,包头市出于全盘发展的需要,九原区经历了建区后第三次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其耕地面积缩减,工业支柱型企业被大部分划出,全区三产业基本接近“零起点”。经过一年的调整,应该说我区已经迈出了良好的、成功的第一步。但是九原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严峻而艰巨。从自身看,当前九原区经济总量仍然没有完全恢复,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产业体系,正在实施的各类项目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支出压力巨大。特别是二元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农村社会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农民群众冲破体制束缚,追求平等发展的愿望和行动与日俱增,城市建设、项目推进、地区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从外部看,全国及包头市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兄弟旗县区的发展形势逼人。昆区的中央商务区、钢铁产业园区、南部新区发展迅猛,青山区的装备制造园区项目不断落地,高新区的滨河新区建设日新月异,白云、达茂新市整合发展在即。面对新世纪新时期国内发展的蓬勃形势,面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面对内外双重压力,认真审视分析,找准矛盾症结,找出破题方法,找到自身定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崭新发展之路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当前,制约和影响九原区发展稳定的主要症结就是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只有消除二元结构壁垒,调整和改革利益分配格局,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人民特别是农牧民群众,才能够凝聚和形成全区发展的强大合力,突破发展瓶颈。只有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全区空间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格局,才能够避免盲动,有序、高效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更好、更快、更加科学谐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遇和条件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九原区具有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重庆、成都的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已取得显著成绩,为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宝贵经验。二是随着包头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倾斜三农的惠民举措不断出台,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近期又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为九原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三是九原区环抱市区,地缘和基础建设与市区紧密连接,农村工作基础扎实,农村社会保障已有成功实践,农牧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部分群众已进入二、三产业,加之九原区拥有全市最大的工业园区,发展后劲充足,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格局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所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既是九原区的当务之急,也是九原区前进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也有条件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示范和表率,更有义务、有责任为全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更加均等、更加幸福的生活,为九原区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根据我区各地不同的发展实际,要坚持分层分步、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靠近城区的要加快改造建设进度;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要主动与城区对接,推进城乡要素对流,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尽快融为城市;相对远郊的要全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公共服务、社会资源配置,构筑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包头市绿色食品基地。

(一)健全城乡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坚持“全域九原”的理念,按照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各类要素和资源,加快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全面完善重大专项规划,构建以中心城区、重点集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三位一体”的城乡空间布局。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区的标准,进一步拉伸中心城区空间框架,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建立互动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通过项目建设,培育基础产业,推动三次产业互动提升,城乡经济交融发展。坚持以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为指导,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形成大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配套能力,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构建工业发展框架。2010年,九原工业园区要全面开展生活服务区、行政服务区配套建设,完成核心区域的绿化、亮化工程,强化管理运行服务机制,切实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品质。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积极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推进园区规模扩张,构建“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坚持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项目扩大总量、加快发展,通过优质项目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通过小企业聚集打造大产业集群。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巩固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扩大预算内财政资金支农比重,认真落实惠农补贴,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积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保护地建设力度,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积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积极规划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充分开发农业生态功能,积极鼓励发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等生态休闲产业,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引进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型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市场,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坚持以壮大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培育大市场,构筑大体系,搞活大流通”的思路,加快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第三产业增量提质。大力发展生产业,围绕工业园区、交通干线、市区大工业,集中发展以仓储集散型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以哈业胡同煤炭市场和神华煤业为重点的煤炭物流基地;以广本、宝马4S店,庞大汽车城为重点的汽车贸易基地;以三道沙河钢材市场、铁路三货场、包西南编组站为重点的生产资料物流基地;以宁鹿石油、蒙华物流为重点的化工产品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生活业。围绕新都市区建设,积极规划发展金融、会展、总部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推进包商银行总部、金创大厦物流总部及星级酒店项目,构筑中央商务中心;推进体育中心与奥体中心合作,引进发展休闲运动项目,构建体育健康产业中心;推进广电大厦和职教园区建设,构建科教文化传媒中心。围绕农村地区,加快推进哈业胡同综合市场、哈林格尔蔬菜交易市场、驼龙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打造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推进黄河湿地风情园区、梅力更、麻池古城建设,发展壮大农村旅游业。

(三)加强基本建设投入,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配套设施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强城乡市政设施、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加强以新都市区为核心的主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四大组团基础配套建设,加速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和主城区重点街区、重点地域的开发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积极加强农村牧区公共基础建设。大力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探索组建农村水务管理服务机构,加快推进以安全饮水为重点的城乡水务一体化。进一步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着力开展农村集中居住区内道路建设,协调增设农村公交线路,探索建立农村客运补贴制度,加快推进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重点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大力推广科技网、远程教育网进村入户,实现城乡信息网络一体化。加强新能源利用、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开展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白河应急分洪滞洪区工程年内全面完工,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

(四)强化社会事业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乡教育布局调整,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增加农村学生交通、寄宿生活补贴,鼓励选拔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更加重视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加快发展城乡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12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部中学进主城区、全部小学入镇政府所在地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并同步实现12年完全免费义务教育。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苏木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补贴,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等配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2010年,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区60%的基层卫生院和40%的村卫生室要完成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文化体系。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以区文化中心、苏木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文化大院为载体的城乡文化共享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培育文化产业,弘扬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加强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建立各种群众性文化队伍,引导鼓励各地区发展特色文化节会活动。

(五)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促进城乡无差别就业。积极加强就业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就业专项基金,逐步开展针对农村牧区劳动力和就业弱势群体的免费培训,逐步加大对长期使用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稳定就业企业的补贴支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接轨机制。加快推进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城乡统一的重大疾病救助制度,推动城乡医疗保障加快并轨。积极推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探索建立多种参保标准、城乡居民自愿选择的参保机制,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统一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补偿力度,加强对特困群众的医疗救助、救灾救助、帮困助学,全力保障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篇(8)

加强全域规划,整合城乡资源。吴江是苏南模式的代表,乡镇工业盛极一时,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导致小村镇建设全面开花、散乱无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按照先集聚后舒展的原则,对市域1176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四大经济片区(沿苏、沿沪、沿湖、沿浙),探索“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建成沿苏、沿沪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发展一个东太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基本形成松陵、盛泽两个主城区和汾湖、震泽两个副中心的十字形城市构架。2000年以来我市三次撤并调整村镇,23个乡镇合并为“二区八镇”,557个村合并为250个村,投入1500万元完成全市村庄建设规划,将全部3338个自然村规划为375个农民集居点。最近,我市专门成立规划局,面向全国招聘市级规划师,按照一体化改革试点要求,力争年内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科学设置允许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管制建设区。

创新置换手段,统筹城乡资源。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取消城镇建设规划区动迁农民宅基地安排,对非农民集居点的村庄明确为复垦农田,村庄建设用地优先调换至农民集居点建房,节余土地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进城,空间支持“三化”(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收益反哺“三农”(农民、农业、农村)。在村庄治理中,农民可选择以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置换取得城镇公寓房,以农村社会保障置换取得城镇社会保障,实行城镇居民户籍登记转换。同时,不断改进城乡挂钩、局村帮扶方式,将各村分散零星建设用地集中置换到城镇规划区或工业集中区,市镇村三方联合出资,由各镇农司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商业店面、打工集宿楼等村级物业,确保村集体长久按股分红。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级物业140万平方米,村均收入接近150万元。

坚持居住集中,节约城乡资源。375个农民集居点按规划全面建成可节约用地8万亩,3年启动建设57个示范点,初步建成以人福村、圣塘村、群幸村、龙降桥村为代表的集中建设型村庄,以杨文头村、圣牛村、北联村、沈家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型村庄,以新友花园、山湖花园、新乐新村为代表的城市型社区,其中新乐新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2006年以来,全市共建成农民公寓房200多万平方米,安排6200多户农户人住,农民集居点集聚5.6万户农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5%。山湖花园、新友花园、新乐新村三大进城农民居住区全部建成可接纳农民6万人以上。今年市财政还将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对10户以下自然村进行整理搬迁,再建进城农民公寓房30万平方米以上,整理置换发展用地2000亩以上。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特色化

引入工业化标准提升农业。一是像建工业园区一样建农业园区,规划“全市万亩、各镇千亩”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同里北联科技农业、横扇太湖生态农业、平望草荡高效农业三大园区,已经申报1个省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39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年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二是像办工业企业一样办农业企业,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苏州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发展量质并举居全省前列,重点培育发展蚕桑茧丝、特种水产、精品粮油、优质苗禽、花卉林果5个年销售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五条龙”。三是像创工业标准一样创农业标准,现有农业技术标准119项,其中15项被认定为江苏省地方标准,34项被认定为苏州市地方标准,种源技术已造就多个品牌。

引入合作化理念改造农业。1994年我市双浜村以农民承包土地入股建设村级集体农场,实现从“人人有田”到“人人持股”转变,“三大合作”改革形成燎原之势。目前,250个村共建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37家,量化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5.2亿元;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2家,入股土地面积11万亩,年经营总收入超亿元,实现分红5000万元;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科社农户9566户,股本金1.01亿元,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其中横扇镇农机合作社成为水稻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突出代表。今年我们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种粮面积每亩每年补贴300元,目前正研究实施合作社种桑养蚕补贴办法,全面振兴“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传统品牌。通过“三大合作”改革。全市50.2万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这为农民离土离乡创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入生态化功能拓展农业。一是主打绿色健康品牌,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现有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是江苏全省唯一的无公害农水产品整体推进县(市)。2006年吴江市农产品健康保障工程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健康城市联盟最佳实践奖,2006年全国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现场会、2007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工作会议相继在吴江召开,向全省全国推广吴江农产品绿色生态建设经验。二是开发度假休闲功能,建成苏州市星级农家乐1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3家;绸都盛泽建成全国唯一一家活体丝绸文化博物馆;江苏省农具博物馆也将全面启动布馆;加快建设同里肖甸湖平原森林、横扇太湖绿洲等一批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城乡互动交流的绿色通道。

追求生活同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9)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5007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城乡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在此背景下,解决农村落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了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城乡间人口流动制度也随之放松,加速了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近30a全国城镇化率年递增0.92%农村快速空心化。同时,近12a全国耕地减少0.085亿***,建设用地净增加0.073亿****,其中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比34.5%,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但是,1995年以来,农村人口年减少1100多万,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26.67万***,城乡同摊“两个饼”―“冒进式”城市与“蔓延式”村庄现象突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改善农村土地利用地的现状,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化利用成为了当前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空心化及其土地利用问题

城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地域系统不良演进的现象,本质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未与农村新增用地控制或宅基地退出机制相挂钩,出现人减地反增,建新不拆旧,导致大量宅基地废弃和土地闲置浪费的过程。当空心化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空心村,包括了村域人口、土地、产业、公共设施的空心化。

土地具有土地资源、资产与资本的三重性,开展村庄整治有利于盘活废弃土地,并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新平台。在目前农村土地供需问题严重、城乡关系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显得更加严峻,而为了改善当前的问题,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全面整治,用科学的发展观念对城乡间人口的流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用地的综合治理,从而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1] 通过对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的分析,是由行政干预下的二元分割逐步过渡到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这就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实证研究――以永川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项目区自然条件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东与璧山、江津为邻,西与荣昌、大足,北与铜梁为界,南与四川合江、泸州接壤,地处重庆市、泸州、南充、自贡、内江、宜宾、成都等城市之间[2]。

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摩岩石刻佛岩寺,有风光旖旎、景色怡人的梅家水岛,有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聂帅陈列馆,另外还有云谷关口、冯家坪寨子、岔口石瀑布、东方红堤、断桥水库等自然人文景观,极具观赏性和开发潜力。

2.1.2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永川区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西部的增长极;是长江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渝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各项事业用地供需矛盾呈扩大态势。为了更好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加快全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永川区人民政府达成了共同推进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

对项目区内的目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经过合理的调整和改造,对农村用地规划进行重点的改善,切实现实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终达到项目区内不增加建设用地,不减少耕地总面积,整体用地质量得到提升的目的 [3]。

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成果,以拆旧、建新地块涉及的行政村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项目区拆旧地块涉及陈食街道梅家桥村、陈青桥村、复兴寺村和瓦窑塘村,建新地块涉及梅家桥村、瓦窑村和陈青桥村。

2.2.1 农用地比重大

项目区所在村的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41%,其中梅家桥村农用地占全村总面积的84.70%、陈青桥村占85.21%、复兴寺村占85.98%、瓦窑村占85.62%。农用地中,耕地比重最大,占农用地面积的66.50%,其中梅家桥村耕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2.22%、陈青桥村占67.85%、复兴寺村占60.65%、瓦窑村占74.6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54%;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99%;园地占2.43%。

2.2.2 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大,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小

项目区所在5个村的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09.10hm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99.14hm2,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达96.78%,交通水利用地占建设用地的3.22%。反映出项目区交通水利用地不足。

2.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是通过对农村现有的用地进行重新的规划,减少用地浪费现象,对以往分散的居民用地进行整合,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提升建设容积率;节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将村庄内的废弃、闲置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复垦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4]。

4个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299.14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达211.93O。由于地形因素及历史原因,该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较为零散,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错分布在园林地之间,不成规模。根据农民意愿调查,农民搬迁意愿强烈,流转土地态度积极。同时,结合各个复垦点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复垦方向为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等,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优利用。

2.4 农村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2.4.1 社会效益分析

2.4.1.1 提升农村土地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采取具体措施,对农民集中居住的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对以前荒废的工业工地以及废旧的宅基地进行重新整合利用,提升了土地的集约化和利用效率。

2.4.1.2 增强人们合理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由于长久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很多在土地利用上的诸多陋习,在进行土地重新整合的同时,需要对项目区村镇的干部们传输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观念。通过观念的传达,让农民切实重视起来土地利用的重要性,提升耕地的使用效率,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4.1.3 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通过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合法化的土地所属权调整,减少以后在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土地纠纷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农村会产生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从而促进乡村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4.1.4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通过对拆迁农民居住的集中规划,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的建新区内可以实现水通、电通、路通及人畜分离,可提升居住质量,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加大了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可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业余生活更为多姿多彩,为构建和谐社会迈进一大步。

2.4.2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规模36.21hm2,其中农民集中居住区5.35hm2,剩余30.86hm2的城镇用地用于出让。根据该区域土地分等定级资料,结合该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区位条件,预测城镇建新区土地收益金为11572.5万元;该项目的开展将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位于菜茵岩村的整合粘土企业的建设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企业的发展将为该地区带来稳定的税收,为当地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4.3 生态效益分析

2.4.3.1 归并零散居民点,改善村容村貌

通过对农村废旧工业用地以及零散居民居住点的整合,将这部分用地复垦恢复为农业用地。将以前零散居住的村民进行统一安置,建设更加集中的农民居住地,使得整个农村的格局规划更加合理,更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并让整个村庄的面貌更加整洁。

2.4.3.2 减少生活垃圾排放

在对农村整体居住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后,按照城镇小区管理的要求,对农村面貌进行全面的管理,改造给水排水设施,完善用电以及通讯,对生活垃圾以及污水的排放进行科学化管理。

综上所述,本次对项目区进行的综合性治理,体现了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未来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农村的社会和生态都有良好效益。

3 结语

可见,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面对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闲置空置浪费土地严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快速空心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玉碧,郑财贵,李安乐.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78-81.

[2]施开放,刁成泰等.不同确权法在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研究中的应用―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2.(6):236-241.

篇(10)

中图分类号:K9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cities 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to the fast development period, the suburbs of the city center county (city, area) township growing size. And the center c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also attract more people gathered, the center city population expans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th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other cities disease also gradually revealed. At the same time, in 2010, in fujian province, the start "the five big battle"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quanzhou city formed a certain sca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own has a prototype. How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own, effectively solve the urban ill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of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

Keywords: new town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一、关于新市镇建设

(一)新市镇的概念

“新市镇”,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新城镇”,此概念的提出始于英国。在英国工业革命后,人口急剧地向大都市集中,导致了各种都市问题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于1902年在其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花园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构想,即新市镇概念。在中文里“新城镇”具有多义性,它不但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城镇,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更重要的是内涵上的“新”,即是一种有全新社会内涵的新型城镇。就空间上看,它是在原有的大城市市区之外兴建起的新的城市区。它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于一体,有全新的城乡社会结构形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所以,也可以把它叫“新概念城市”。

(二)国外新市镇的建设、发展状况

在国外提出新市镇概念之后的100多年来,新市镇的开发建设在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新市镇建设不同于埃比尼泽•霍华德所指的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的城镇,而是建立在汽车上的,纯居住的镇区,由“田园城市”概念变成居住“郊区化”概念,而产业、办公、商业、文化才陆续跟进,成为产业、休闲、居住的市镇整体。新加坡新村镇设模式是采取政府主导与调控,市场参与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

(三)我国新市镇建设发展情况

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逐渐开始了新市镇建设探索发展之路,加快郊区农村城市化步伐。在我国大陆,新市镇建设没有经验可取,多是借鉴国外以及香港等地区的新市镇建设经验,并结合地域特色探索开发。香港从1973以来,在30年间先后兴建了9个新市镇,拥有完备的商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为数百万香港人生活、工作的乐园。台湾的新市镇开发建设因政策竞合、财务计划难落实、民众没有积极参与、重开发轻规划,以及空洞的产业优惠政策等原因,导致台湾的新市镇建设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上海的新市镇建设则充分考虑了土地、建筑、植物、水系、空气等各种生态因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比起一般的居住社区,更强调城市化的序列空间体系及商业公建系统。北京的新市镇开发建设则更多属于房地产开发商的炒作题材,并未纳入北京城市化体系,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四)新市镇建设的特点

新市镇无需过分依赖中心城区而生存,作为配套设施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综合体。在城市宜居性方面,适宜步行的街道设计包括街道靠近建筑物、门前走廊、常年植被、露天停车场、地下停车场、与房子后巷相连的车库,以及较窄的慢速车道。在香港,政府规划建设一系列公共房屋供低收入者居住,公共房屋的价格和房租都比较低廉,对居民的补贴性质很高,避免在新市镇出现“贫民窟”或贫穷者栖居的“棚户区”。新市镇是从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地区来建设“卫星城”,能实现“互补”功能,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中心区在城市化率逐渐升高后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病,而且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也必将受到来自强大城市中心区在金融、商贸、教育、科研的支持,由此获得较快发展。

二、泉州市新市镇建设的背景

(一)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泉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9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生活居住区密度过大,教育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与此同时,周边乡镇因地制宜,大胆开拓,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全国性的产业基地或市场。但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规划建设滞后,无序重复建设,建设资金缺乏,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着泉州市城镇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泉州新市镇建设具备的优势

2010年3月中旬,《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的福建省政府批准实施,根据总规修编,全市城市规划区为298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980平方公里,涵盖8个组团和石狮、晋江、惠安等沿海11个乡镇,涉及全市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建设环泉州湾大城市的目标确立后,环湾城区开发已具备新市镇建设的概念,其辐射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同时,在晋江、石狮等经济活跃地区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为新市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平台。

四、加快泉州新市镇建设的思路

(一)推进新市镇建设的三种途径

一是试点镇扩大路径。将3个省级试点镇全部纳入新市镇建设范畴,根据中心镇与其周边城镇之间的管理,继续对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特别是在环泉州湾范围内,扩大中心镇空间范围。二是产业园区壮大路径。依托普通城镇自身的发展动力,对城镇现有的产业园区建设予以整合、扶持,培育园区经济,扩大规模,整合相邻镇区居住、产业规划,引导企业进园区,淘汰能耗大、效益低的企业,引进高新、低碳等新兴产业。三是行政区划调整路径。行政区划调整路径涉及撤镇设区,镇镇合并、建设城镇联盟等方式,行政区划调整的路子,除了围绕省、市试点镇镇进行调整,也可包括非试点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的新市镇。

(二)加快新市镇建设的工作方向

1、密切交通联系。当前,泉州市环湾交通基本成型,但规格档次水平以及公共化程度还不够高。对于城市新区,除了要加快几大交通动脉建设,推进东海隧道、后渚至城东通道、泉州湾跨海大桥项目建设,还要畅通新区至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连接线的道路工程。注重“一环两纵三横六联”的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并且需要大力发展TOD公共交通系统,将城市居民安置于轨道交通站500米范围内。

2、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目前,城镇居民在居住面积、消费结构,以及出行方式上,城乡差别都不是很大。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最大差别主要是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医疗设施等方面。新城建设中要配套建设好基础设施及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注重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向新市镇的延伸、覆盖。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着重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新市镇农民群众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

4、提高教育卫生水平。加强科学引导,督促各学校合理地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整合教学资源,重点巩固一批实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学校,联合国内外著名高校,吸引名校开办分校,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扶持鼓励名医院在新市镇开办驻点卫生院,将城市医疗、教育服务向新市镇延伸。

5、促进产业带动发展。乡镇成为泉州产业发展重要的空间载体,产业的发展,为新市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抓住优势产品和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立足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发展专业市场、运输物流业和农村服务业,走商贸流通的路子。围绕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形成“小产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篇(11)

强化区域整体意识,实现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的转变,着眼于完善城乡结构布局,科学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功能区划分,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目前,镇江市已基本形成1个中心市区、3个辖市城区副中心、15个新市镇和101个新社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格局。特别是在试点启动之初,镇江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镇江市新市镇规划编制导则》:注重新市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有机衔接;明确新市镇规划建成区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5万人以上、集聚全域人口50%以上,有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具备“三个中心、十个一”的基本功能。首批试点的11个新市镇的规划成果,以电视汇报片和展板的形式在该市市委常委会和全委会上展示,全市上下反响热烈。新增的4个试点镇,新市镇规划修编工作也已全部完成。在此基础上,各试点镇开展新市镇、新园区、新社区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有条件的镇还结合地域文化及空间构成等要素,对重要地段进行了城市设计。

二、以园区为载体,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

在选择试点单位时,优先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中心镇;在试点过程中,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增强试点镇经济产业支撑能力。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工作思路,各试点镇依据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这过程中,该市还特别注重加强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集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建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达到726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847家,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有效实现了企业集中、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按照“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工作思路,各试点镇加快土地流转,通过加强农田水系以及小型桥、闸、涵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园区土地生产能力,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个市级园区,建设农业园区核心面积27.54万亩。已基本形成“园区推动、项目带动”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有的试点镇还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观光农业,培育、改造和提升一批大型专业市场。

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收入增长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比较高,许多试点镇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为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水平不下降,试点镇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着力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在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金、合作社股金、就业薪金、物业租金和各类保障金等“五金”上作了许多努力。一是壮大产业,增加岗位。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销售超5亿和10亿的工业强村、超50亿和100亿的工业强镇,增强园区吸纳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自非农产业。二是分类指导,促进就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对特殊人员的就业安置力度,镇江新区平昌新城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家庭困难和残疾人员。建立劳务合作社,实现了5060人员灵活就业,季节性安置,有效保证每户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三是创造条件,鼓励创业。积极为农民创业打造平台,提供条件。句容后白镇福源社区通过农民入股的方式组建了管理公司,扬中新坝镇优先把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的配套设施出租、出让给农民,镇江新区丁岗镇为农民创业建设标准化厂房,丹阳界牌镇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作坊。四是多措并举,提高保障。一方面减轻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活负担,一方面加强失地离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丹阳云阳镇在安置小区边上,专门辟出一块耕地作为集体居住农民的自留菜地,基本满足了农民的蔬菜需求。界牌镇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九道保障,保证农民失地不失利,失房不失居,既有就业又有保障,更能创业。同时,该市还制定了“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见”,把历次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养老保障范围,8万多被征地农民已享受到了新的保险政策。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镇江市日前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的意见》和土地、金融、户籍制度改革等“1+8”政策文件,从政策层面保障试点的顺利推进,促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一方面,在土地利用上,通过村庄整理,特别是抓住江苏省国土厅开展“万顷良田”建设试点的契机,积极开展“双置换”试点,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资金和房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股份和农村社会保障或城镇社会保障,加快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农民宅基地集聚;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实现形式,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基础上,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基本形成了三级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目前,新增土地整理复垦面积达2.21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32万亩。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上,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引导资金,用于“三新”建设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投入和现代园区建设的奖励补助,各辖市(区)按比例配套到位;积极搭建“三新”建设融资平台,专门组织了“三新”建设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活动,已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自主增加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近三年来,“三新”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533亿元。

五、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目标,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服务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