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学术会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1 08:58: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学术会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学术会议

篇(1)

本文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底蕴,合理运用计算机的智能化,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操作方法的同时,能遵循艺术规律,灵活创作艺术作品。

一、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音乐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出与普及,软件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计算机音乐亦是如此,合成器、采样器、音源等诸多重要硬件因素的软件化使得计算机音乐逐步走向通用和自由。

软件教学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计算机绘谱软件能够将乐谱由纸媒介输入到计算机中,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到磁媒介上,继而可以对乐谱进行编辑修改、MIDI回放、输出打印、联机等处理,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重复利用,因此,计算机绘谱软件常被作为计算机音乐的入门级软件,以及作曲、配器等课程的先导课程。许多艺术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法进行了相应研究,也有许多软件工程师对软件技巧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然而,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侧重的是音乐织体、曲式特征等专业因素的考量,忽略了软件本身的智能化;而软件工程师则注重软件技巧的运用,忽略了音乐的视听规律。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学生对于软件的学习止步于打谱、改编、输出、回放等与音乐相关的片面功能;二是学生对于软件技巧的关注过度,而不能从音乐的角度激发灵感、创作作品。这些都不是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因为绘谱软件是音乐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结合使用的工具,故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单方面传输知识都是不科学的。

如果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出发,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做到艺术数字化,便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绘谱软件,并合理利用软件进行艺术创作。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指导理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是以数字科技作为必要的创作手段、以数字媒体作为传播途径、以数字媒体用户作为传播对象的艺术,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艺术性、多样性以及大众化等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核心是艺术创作和设计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交叉,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运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如数字图形、图像、音频等采样、创作工具和软件等),根据人们的使用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艺术创作和设计规律,来创造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是在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数字技术的最新成果,其结果是促成了集视、听、触等多种感官效应于一体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出现,引导了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创新思维模式的改变。李四达先生曾撰文论述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即借助现代逻辑符号学,将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过程进行分解,定义为由元数据经过模块化、数字化、语法表现到交互艺术的过程,进而阐释了在符号学分解的情况之下对元素经过剪切、拼贴、扭曲、重组、合成而得到新型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可能性与具体构想,这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创作的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计算机音乐是影音艺术与数字化科技相互交叉融合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具有数字媒体艺术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因此,将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设计理念应用于计算机音乐软件教学是科学合理的。特别是计算机绘谱软件作为基础软件,如果其教学理念渗透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思想,便能够将这一理念延续下去,体现于后续其他软件的教学当中,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创作。

三、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计算机绘谱软件教学法

本文讨论的是音乐院校(或专业)计算机公共课中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的先导课程,计算机基础课担负着多重任务,并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即必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而又不拘泥于软件的操作技巧,其教学重心应定义为在艺术的层面讲授技术层面的内容,这正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教育理念的宗旨,具体表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的一种非线性表达,具有即时性、时空性、交互性、多样性、数字化和虚拟化等特点,由此分析,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目标势必要顺应其自身的特点及内涵,第一,使学生在学习软件之初理解软件在处理乐谱中的数字化与非线性表现;第二,使学生在简单使用软件时理解软件在设计编排乐谱中的即时性与多样性表现;第三,使学生在深入掌握软件时理解软件在作曲、配器中的时空性与交互性表现。

如此定位教学目标,既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软件的功能与数字化技术,又抓住了学生对计算机音乐的研究和学习兴趣,从而为后续内容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技术能力和音乐情感。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李四达先生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他论述的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是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一种精髓式的分析,也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全新解释。计算机绘谱软件作为借助计算机处理乐谱的工具,具有很强的符号学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之初的内容可以类比“语法、表现形式”的认识,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使学生在掌握乐谱导入导出、MIDI回放等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讨论加深对绘谱软件操作手段的认识,同时发现绘谱软件的强大功能,并培养起对计算机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意向。

其次,乐谱深度处理的内容可以类比“元数据、模块化”的理解,采用演示法与实验法,使学生在观看演示的同时掌握软件的相关功能和操作方法,随后在主题实验中练习软件的操作,并运用专业知识合理改造编排乐谱,加深学生对计算机音乐及计算机辅助处理功能的理解。

最后,乐谱创作及配器作曲的内容可以类比“数字媒体与交互艺术”的定义,采用互动法和开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激发音乐创作灵感,借助绘谱软件,在设定的主题和曲式范围内进行音乐创作。

3.教学评估的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相互结合的体现与产物,新技术、新媒体带来新思维,这就意味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评估不能只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去片面地进行,而应集中考察教学在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交互层面的效果,因此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计算机绘谱软件的教学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在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在教学初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功能的熟悉程度和对计算机音乐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对乐谱处理的感知水平;在教学末期,教学评估应考察学生对绘谱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作曲配器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水平。

结语

计算机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为音乐领域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方向,计算机公共课也肩负着普及音乐软件的重要使命,如何向非计算机音乐专业的学生恰当地介绍音乐软件成为一项急迫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绘谱软件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当前绘谱软件的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了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对计算机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法,对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的教学法兼顾了绘谱软件教学的艺术与技术两个属性,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完备的绘谱软件操作方法,培养基本的计算机音乐素养,适用于音乐院校(或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

(注:本文为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kyb083)

参考文献:

[1]林贵雄,吕军辉.计算机音乐与作曲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2]唐霁虹.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3]黄志鹏.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上)[J].音乐研究,2008(2).

[4]黄志鹏.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下)[J].音乐研究,2008(3).

[5]孟繁,张晓峰.浅谈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的结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6]侯蕾.浅谈我国计算机音乐课程的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2).

[7]徐德雷,高金香.从琴房到机房――谈计算机音乐对音乐教育的意义[J].艺术教育,2009(1).

[8]赵欣.电脑音乐与电脑音乐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

[9]翟沁.计算机音乐教学法研究[J].发展,2008(2).

[10]冯杰.高师计算机音乐教学模式之探究[J].歌海,2009(2).

[11]徐恩平.计算机软件辅助音乐教学[J].科技信息,2009(2).

[12]林贵雄,吕军辉.计算机绘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13]谢键铨.Finale 2004绘谱软件快速攻略(一)―(八)[J].乐器,2005,(4―11).

[14]电声研究所.Sibelius 5来了[J].乐器,2008(10).

[1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16]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体系的探索[J].装饰,2011(4).

篇(2)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定义与定理 教学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

在现今很多领域中,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等数学作为非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在高职教育中,因为生源大多是来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高等数学中部分定义与定理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点,以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针对这一难点,很多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抽象、不好理解内容的处理时,进行了删减,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删除,而把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巧上,以直接教会学生数学的计算为目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数学的潜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初衷。

一、学习定义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把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数学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从大纲可以看出,该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能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很多数学思想都在这些抽象的定义与定理中有所体现,所以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只注重于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数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一种途径。并且,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旦结束,学生也将会把这门知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样完全没有形成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应有的数学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学习抽象的定义定理必不可少。

2.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虽然定义与定理知识较为抽象,但它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把现实中的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关于抽象定义定理的学习,例如定理的证明,都有其具体的推理过程,对于这些推理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缜密性,以利于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而对于这些定义定理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在分析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说:“学数学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驱逐大脑中愚蠢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真正地聪明起来。”

3.实际生活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知识,它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见的某一个变速物体的速度,学生觉得求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速度成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点,但从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求变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导数定义学习的切入点。所以对抽象定义定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定义定理知识的处理方法

不少数学教师反映,不是不想授课时强调这些定义与定理,只是因为它们太过抽象,讲解的过程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但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笔者多年担任高级班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定理的处理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的归纳为以下四个

关键词 :引—化—启—控。

1.“引”——引数学史,丰富内容

高等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知识抽象,让学习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数学史却如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在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补充和指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给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以及他的经典心形线的相关轶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神奇地让单调的式子变成美丽的图形,并且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创造浪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源头,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思想,这为紧接着数学概念及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方面,数学史里记录了很多数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的定义与定理,如何排除万难、历尽艰辛的。学生学习数学史,除了了解定义与定理得出的过程,还会为数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动,这将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们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义、定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2.“化”——化繁为简,重视直观

对于抽象、繁琐的定义定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把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如在讲解微分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举例地球本是一个球体,其表面应该是曲面的,可为什么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却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围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曲线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无数个简单的平面代替复杂的曲面,利用微分这一数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对数列、函数极限概念的处理,教师可改变教材中的定义方式,注重直观,采用通过画数列或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来解释定义,从图形中得到极限定义的本质,让学生对极限定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通过多观察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例子,把数学概念尽量与周围实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介绍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圆形大礼堂,从外形看它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半球,但实际上仔细看是由一个个近似矩形(曲边梯形)的小玻璃窗构成的,这个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积,实际上就是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也巧妙地表明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定积分的定义,即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启”——启发引导,自主讨论

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师一味灌输要来得好。在教学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讨论课,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抽象、内容理论性强,对初学的学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时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当的典型习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按组自由讨论。在思考讨论过后,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对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学习洛必达法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法则的作用是求无穷大比无穷大或无穷小比无穷小的极限,却并不理解它为什么会与导数有关,是利用分别求导来解题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无穷大增长的趋势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导数的定义其实就是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所在。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严谨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严谨性非常强,教师在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活跃与生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识的本意。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向,并且要适时纠正一些学生错误的偏离事实轨迹的想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极限时,对于其中的一个零比零的极限类型,学生误认为高等数学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这时应强调此时出现的零是在某一条件下一个趋于接近的结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强调出极限的定义,突出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

三、小结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所谓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来意义。数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学生从做题、解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篇(3)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贸易活动日益增加,而与之相伴随的是会计专业人才的匮乏。本文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分析、探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为社会急需的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84—02

收稿日期:2014—01—07

作者简介:梁涛(1975— ),女,广东罗定人。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师,研究方向:税务与财会。

当前,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迈进。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贸易活动日益增加,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对于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这已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对于国家急需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高职院校电算化专业就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计算机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熟悉经济法规,能胜任会计、审计和相关财经类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也正在不断地为市场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会计人才。但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高职类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分析、探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从而为社会急需的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因素

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学生均是通过高考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较低,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技能学习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重视会计专业的辅助课程学习,影响了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就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形成,因此,应重视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

(二)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施者,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我校坚持全面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行业定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同时,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场室设施,投入使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网中网财务管理实训平台、金融模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学习机会,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

(三)会计信息化技能因素

会计信息化技能是新时代会计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技能,在会计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强化这方面技能的教育,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另外,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系统,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推广,推动了整个企事业单位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会计信息系统的电算化依靠的是会计核算软件,它具有反映信息全面,数据处理准确、及时、高效等特点。而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就应该强化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

(四)其他因素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还受到教育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社会发展趋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是制约和影响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同时,积极开展有关会计专业发展的各类竞赛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学生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高。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专业教学创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学院重视学生的会计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与提高,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加大对外合作交流的力度。同时,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订单式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我院与中山市崇高玩具厂有限公司制订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锻炼的订单式合作模式,以此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完善办学条件,组建会计服务机构,为学生的会计专业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促进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提高

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来说,办学条件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关键,应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改善学校的财会专业实验室条件,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同时,完善会计服务机构的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学习活动,如学生专业社团、学生专业服务站等,适时指导学生的会计专业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培训的专业发展氛围的营造,为学生的就业发展铺平道路。例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本专业学生毕业之前,需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或项目管理员等证书,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并充分利用学院现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财务预算实验室、财务分析实验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等综合实验室,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践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会计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人才是具有巨大潜力的优质资源,学院应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人才充实到教学工作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并实行以老带新的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当好“引路人”,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利用学校的所有资源与学习培训机会,加大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例如,我院与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流签约,加强两院间高层的互访以及学科上的深度合作,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加强硬件资源上的合作,促进教师的业务提高与能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专业会计人才已成为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成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因此,应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与理论基础,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加强学生的学习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实习实践。认真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软件应用与推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人才,以优秀的教师培养卓越的学生,使学生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质,熟练掌握会计实务及电算化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税务、审计、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正确分析、处理财务等各项业务,从而促进学生来财会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伟.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毛华杨.应加快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行速度[J].财会通讯(综合版),1986(8).

篇(4)

关键词: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0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动下,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经历了跨学科培养、海(境)外引进、相近专业转行等方式。2001年12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高[2001]6号)[1]。以201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2]为起点,软件工程专业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脱胎”出来,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成了由学科从属型向学科独立型的跨越。这一跨越无论对于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其高层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正是由于这一顶层设计的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首次在我国48所高校增设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3]。截至2015年,全国拥有软件工程学科“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已达52所,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达到106所。我国软件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了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缩短了我国此学科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由于软件工程学科高度的交叉性、领域的渗透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科课程体系特色不彰显

我国软件工程学科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化而来的,虽然已经独立为一级学科,但由于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紧密联系,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有很多内容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极为相似。根据对国内60所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单位)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单位)的高校官网上所公布的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相似度高于70%的研究方向占到了25%,相似度低于20%的研究方向仅为8.33%。从两个学科开设课程相似度的比较来看,同一课程类别开设学校比例相似度高于70%的占80%之多[4]。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当前我国对软件工程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相比,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生要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强调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5]。他们在软件工程知识广度和深度、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要更加优秀。但在目前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并没有显著特色与优势,这将影响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科研考核指标缺乏本学科特点

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博士生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博士研究生依靠发表“垃圾论文”,以“论文灌水”等方式蒙混毕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般来说,规定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或在国际SCI检索期刊上是博士生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些科研考核指标的制定给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定了红线。但这一考核体系仍具有“重期刊、轻会议”“唯SCI检索”等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机械式照搬的考核体系挤压了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空间。软件工程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通常情况下,每3~5年就会有一轮知识热点的更新。对软件工程学科而言,国际会议是最新颖、最优秀的论文展现舞台。学者们通过这个学术交流舞台,与国际同行近距离交流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从而达到掌握该领域学术前沿的目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只能通过发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毕业条件,将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SCI国际期刊或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周期相对较长,从投稿到出版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有些国际顶级期刊则需要2~3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出版周期。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4年,时间窗口有限,致使不少博士研究生放弃从事创新性强但有一定失败风险的科研课题,而愿意选择创新性较低但比较稳妥的科研课题去做,从而确保早日发表期刊论文而尽早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即使软件工程国际一流学术会议可以代表该学科一流的学术水平,但仅发表国际会议论文往往并不能满足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导致一些博士研究生不愿将最新最好的成果在一流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宁可选择一些水平一般的期刊。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同行们的交流,实际上造成了我国高档次研究成果的流失,对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得不偿失。

1.3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软件工程学科本质上是一门工程科学,要求学者们运用数学、工程和管理方法去解决软件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人力所无法解决或者很难解决好的问题。因此,软件工程学科与工程实践问题具有高度的结合性。在软件工程领域,除了少数的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外,大部分研究课题是与具体实际相关的产业化问题。这就需要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理论概念转化成为原型系统或者用实证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动手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单位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编写程序的代码行数不超过1000行,有的甚至没有编写过代码;有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认为编写程序不是创新性的工作,工程实践是浪费学生或自己的宝贵时间;有的博士生由于在本科及硕士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基础,导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能力不能胜任工程实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给博士研究生及其所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博士研究生所提出的方法、理论无法得到工程实践检验,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落地;另外,缺少原型系统或者实践验证的研究论文也很难在国际高水平会议或者期刊上发表,造成科研工作成为无果之花。

1.4博士生导师指导时间尚显不足

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的悉心指导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数量普遍较多,甚至出现一位导师一届招收3~4位博士生的现象。有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单位的行政职务,因此普遍感觉“日常杂事较多”“工作压力较大”,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使得博士生导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博士生,为数不少的博士生在读期间感到与导师间的交流时间较少。有的博士生反映“长期见不着导师的面”,甚至“一个学期没有和导师单独交流”。这种“放养”现象有悖于对博士研究生的精心指导原则,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分不利。

2改进措施

2.1构建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的学科内涵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为基础,研究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系统性、规范化的方法和技术,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软件系统,学科涵盖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据此,我们建议培养单位应当反思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该学科博士研究生所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特定的高级知识,构建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基础,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软件质量等[6]为架构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培养真正能在软件工程学科内进行创新性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2鼓励博士研究生向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投稿

目前,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学术水平已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相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适时修改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考核体系,不再将“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博士研究生论文考核的唯一硬性指标,而将国际一流学术会议论文的发表也纳入可选的硬性指标之一。博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更能向本学科的权威专家请教和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外文水平,扩大学术交流圈。笔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QUT)信息系统系访学期间,了解到该系的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一次参加所在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费用可通过博士研究生所在系的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导师所在课题组协商解决。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2.3将工程实践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

将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更高科研素养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譬如,QUT信息系统系的每位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开展理论研究外,还须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内容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出软件原型系统。这种做法的益处是:一方面,可促使博士生研究出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杜绝了空洞而无实际价值的所谓成果;另一方面,因为博士研究生在各高校院所中实际上已是科研的生力军,由他们动手实践得出的原型系统,对于课题组高质量地完成科研课题也极为有益。建议将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查纳入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评价体系中,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考生,要提前排除;同时建议博士生导师高度重视对博士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能将形成的理论进行原型系统实现或者进行实证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在毕业环节上要严格把关。应当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发表科研论文的同时,申请软件著作权或发明专利,从而形成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的良好培养机制。

2.4建立博士生培养的导师组制度

实行导师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博士生导师由于精力不足无法有效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相互补充的导师指导团队,这对培养博士生的团队精神和发散性思维都十分有利。笔者在QUT访学时,校方给我安排了由三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两位副导师很好地配合了第一导师的工作,整个导师组对我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其中,第一导师负责访学期间学术研究方向的制定及总体研究方法的确定,主抓研究的方向;两位副导师各负责一部分研究细节的指导,主抓研究的具体工作。通过导师组的指导,使我在访学期间不但在学术上有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对国外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法有了一定的切身感受。事实上,导师组指导制在英式或美式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是很常规的做法。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建立导师组制度对于多方面利益群体均有益处。第一,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接受由两(或多)位导师构成的导师组的指导。由导师组构成的更加丰富的知识平台,可以给予博士生更加全面的指导;第二,对博士生导师而言,导师组制度有可能使主导师从指导工作的细节问题中升华出来,而将有限的精力更加聚焦于宏观上的指导和学术方向上的把握;第三,对副导师而言,通过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促进自身学术素养的提高,在丰富学术成果的同时汲取主导师的经验,为未来的学术道路打好基础。与主导师不同的是,副导师一般聚焦于从学术的细节上对博士生给予指导。副导师不一定要求具有高级职称,只要能力具备即可,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加接近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与主导师的关系可以定位为助理的关系。

3结语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引发的问题,既有应当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加以研究的共性问题,如我国博士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等宏观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各培养单位在实践中所需认真解决的具体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深度融合于软件工程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中,这就预示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更加国际化、工程化。教育主管部门和从事软件工程学科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必须牢记历史责任,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冯在文 何敏 何克清 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国防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001年)[EB/OL].[2016-03-0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EB/OL].[2016-02-28].

篇(5)

作者简介:杨素敏(1971-),女,河北藁城人,军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张政保(1965-),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30-02

军队院校研究生是未来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从用人部队和毕业学员反馈的信息发现,多数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满足部队的任职需求。主要原因归结于研究生学习阶段没有搭建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薄弱,知识结构面狭窄而浅薄,创新动力缺乏。研究如何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如何能保证培养层次高、符合国家发展和战略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军事人才迫在眉睫。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军队研究生教育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授手段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基础课,忽视专业课;教材选择上远远落后于当前国内外新装备技术的发展,选用的教材有的甚至还是七八十年代的书籍,更别说用英文教材直接上课。教学模式很多还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只顾讲授自己的内容,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2.导师队伍的良莠不齐

目前导师的水平差别很大,出现了两种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一是有的导师学术水平不高,自己都不跟踪当前本学科的前沿现状、新技术和新方法,而且本身也没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成果;二是有的导师本身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都很高,但无法顾及研究生的培养,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这两种情况都造成所带研究生缺少科研创新的土壤,研究生创新能力何谈提高。

3.创新能力平台缺乏

由于目前军校还是采用导师负责制,当导师本身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缺少研究经费时,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必然会缺乏科研实践平台,一些研究课题只能纸上谈兵。另外,和地方大学生相比,军校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而学术会议、学术培训、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是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开拓视野和启发灵感的捷径,是和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探讨问题的有效途径。

4.考核机制存在问题

考核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根本原因,目前军队院校虽然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几篇小论文,毕业论文也采用“全盲”的方式评审,这些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目前国内期刊以及国际会议鱼龙混杂,一些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几乎没有任何创新可言。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和措施

1.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是否合理、课程体系是否优化是保证研究生所学内容扎实与否的基础。首先应根据研究生学科方向制订规范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培养方案,并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其次是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课程总体保证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跟踪本学科方向的前沿,体现创新性,课程设置上注意专业性与交叉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如军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今年在制订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学科范围覆盖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应用于装备保障、指挥控制、信息管理等军事应用领域所涉及的原理、方法与技术。根据培养方案细分为4个研究方向,明确了每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课程中既有本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和人工智能原理等,又有当前军事中所需要的新技术理论,如战术互联网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对抗等,保证了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领先的专业知识。

2.提供科研平台,提高研究生的实践知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的科学理念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不但要使研究生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智力发展和所学知识的紧密结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著名高等教育和社会学教授伯顿·克拉克认为“研究生必须有科学研究基础”,可见科学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激发创新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为关键的过程要素。研究生教育与高水平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课题研究与科研工作的密切结合,以高水平科研工作培养高质量人才,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1)研究生课题的选择:应明确规定研究生的选题必须与本学科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必须居于本学科的前沿。鼓励研究生申请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使他们在学业阶段就能进入本学科的前沿,并进行开创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工作。

(2)研究生科研创新条件的搭建:军队院校各学科应紧跟本学科前沿,积极跟踪国内外高新技术,建立高新技术平台,研究生借用此平台研究自己的课题或参与其中的项目,遇到问题时导师仅给予指导或提供思路,具体工作研究生自己承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创新技能。

3.参加学术交流,丰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深度

学术交流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学术交流可以采用四种方式。

(1)研究生学术论坛:是研究生思想争鸣与探讨学术的平台,是研究生群体的学术活动,为同一院校的不同领域、同一领域的不同院校间的研究生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渠道。论坛对每个参与者都是一次饱尝学术大餐的机会。研究生参加论坛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从查阅资料、整理材料和准备大会发言提纲,对问题自然会有非常深刻的认识。通过参与论坛,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得以提高。

(2)学术会议:是传递和交流科技信息、学术观点的重要载体,是相同学科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军校应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会议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时,通过参与会议的研讨过程可以与本学科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交流思想。一方面可以领略本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从中获取书本和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新思路、新方法。

2)通过学术会议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学术见解的交融与碰撞可以极大激发研究生潜在的创新能力,领会科学研究中学者及其团队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对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可以了解自己在本领域内所处的研究状况,明确自己与前沿的差距,从而取长补短。如果能将得到的启发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并加以改进,研究生必然会受益颇深。

(3)学术讲座:通过定期邀请军队、驻地不同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可能更早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

(4)学术培训:针对某一新兴学科、某一项前沿理论和技术开设专门的学术培训,或者邀请专业公司定期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产品展示等活动,必然开拓研究生的学术和科研视野。

4.导师队伍的创新性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导师和研究生,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导师队伍的水平所决定。由于研究生教育具有教学对象的高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教学方式的创造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对导师的创新素质要求更高。导师的言传身教、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了培养出创造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应具有如下特性:

(1)思想修养高尚:导师担任着教育育人的重任,只有具有正确的思想观、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引导研究生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人生追求。导师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2)专业技术的精湛和创新:导师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引路人,科研能力、学术地位和理论观点等对研究生产生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制约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必须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尤其在当前新军革到来的时刻,军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也必然会对军事各方面的研究领域产生冲击,作为导师必须始终跟踪研究领域的前沿,能以独特的眼光洞察新军革给自己研究领域带来的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学术流派或取得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3)学术水平的一流:导师应有自己个性的学术方法,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并用这种方法来指导研究生的研究问题,并指导学生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有一定影响因子的文章。

(4)导师培养、考核和遴选制度的完善:通过从部队选调师、旅以上领导干部兼职到院校任教以及引进或聘请国内外院校著名专家、教授等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解决导师队伍“近亲繁殖”问题。另外,逐渐建立、完善导师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潜能。基于“鼓励竞争、保证质量以及宁缺毋滥”的原则遴选导师,淘汰学历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的导师,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等。

三、结论

总之,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军队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研究生创新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院校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管理部门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织学术交流,开拓学生的事业,增强学生的学术前沿研究的敏感性,技术精湛、素质高的导师队伍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科研和学术研究,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培养能满足部队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南宁,邵福球.新时期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科学发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2]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吉逸,陈国庆,曹玖新.研究生创新型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S1):34-28.

[4]苌庆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谛是什么?——以的学术成长历程为例[J].研究生培养,2011,(5):15-18.

[5]刘楠楠.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研究生教育,2011,

(212):65-67.

篇(6)

1977年,他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主持“控制论组”,与北京市中医院合作,研究开发我国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关幼波中医肝炎诊断治疗程序”,这也是世界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1985年,主持“国家经济信息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大型“多级专家系统”新方法,获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1960年,在第一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创立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新原理:“协调控制”理论,他提出的升船机多电机同步的“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三峡工程。1981年,在《科技管理与科学学》发表“论协调”,提出创建“协调学”新学科。

1977年,涂序彦发表我国“大系统理论及应用”首篇论文,1985年,创立“大系统控制论”,1994年,撰写出版《大系统控制论》专著,发展“控制论”的新学科。

1979年,根据国情,他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最经济控制”理论,提出天文科学卫星“最经济姿态控制”新方法,在《自动化学报》发表了关于“最经济控制”多篇论文。

1980年,总结有关“生物控制论”的科研成果,主持编著我国第一本《生物控制论》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重点研究“人体控制论”,他提出“针麻-多级协调控制过程”,“经络-人体控制系统”新学说。

1977年,涂序彦发表我国“智能控制及其应用”首篇论文,开拓“智能控制”新技术,1985年,提出“多级自寻优、自协调控制”新方法,1990年,参与发起主办“全球华人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大会,任大会主席之一。2004年,在国际“人工生命与机器人”AROB学术会议宣读论文“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based onArtificial Life”。

1985年,在IFAC/IFORS/IFIP国际学术会议,涂序彦提出“智能管理”(Intelligent Management)新概念,开拓我国“智能管理”新方法、新技术,1995年,撰写《智能管理》专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他和马忠贵博士撰写《协调智能调度》专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5年,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涂序彦提出“智能仿真”的概念与系统架构,2009年,应邀在中国计算机仿真高层论坛作“协同智能仿真”大会报告。

2000年,开发“智能信息推拉”技术、“基于公共知识库的智能通信”系统,2004年,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智能通信与智能网络”,2005年,提出“互动智能通信”的概念,2008年,他和马忠贵博士撰写《智能通信》专著,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2年,涂序彦发起并主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届“人工生命及应用”学术会议,提出“广义人工生命”的概念和类谱,2003年,在国际“人工生命与机器人”AROB学术会议宣读论文“Generalized Artificial LifeRace&Model”,2004年,主编《人工生命及应用》论文集,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年,涂序彦与曾广平教授等合作,提出“软件人”的新概念,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机器人一软件人”支持,2004年,提出“广义软件人”,2007年,总结相关研究开发成果,撰写《“软件人”研究及应用》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主持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Humanized Systems,作大会主题报告“Advanced Intelligence,Humanics,SoftMan”。

2002年,涂序彦与韩力群教授合作,提出“多中枢自协调人工脑”的新概念,2004年,在AROB国际学术会议“Study of ArtificialBrain based on Multi-Centrum Self-Coordination Mechanism”,2009年,总结相关研究开发成果,撰写《多中枢自协调人工脑》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他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十届全国人工智能学术大会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的姐妹学科:“人工情感”的新学科架构。2004年,在北京主持召开中日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Artificial Emotionand its Applications”,提出“IntelligentAnimation,Intelligent Game,IntelligentFilm&Television”。

1991年,在全国“智能控制”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中,涂序彦提出“智能控制论”新学科架构,2010年,他与王枞教授等合作,撰写出版《智能控制论》专著,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在“智能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涂序彦提出“拟人系统”新概念,2005年,在中国武汉,发起并主持第一届“拟人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他提出创建“拟人学”新学科,2008年,在中国北京,主持召开“拟人系统”国际学术大会。

篇(7)

会议论文集均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作为LNCS系列出版。ICICS2013欢迎来自全世界所有未发表过和未投递过的原始论文,内容包括访问控制、计算机病毒与蠕虫对抗、认证与授权、应用密码学、生物安全、数据与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分布式系统安全、电子商务安全、欺骗控制、网格安全、信息隐藏与水印、知识版权保护、入侵检测、密钥管理与密钥恢复、基于语言的安全性、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认证、云安全、无线安全、安全模型、安全协议、可信计算、可信赖计算、智能电话安全、计算机取证等,但又不局限于此内容。

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未经发表或未并行地提交给其他学术会议或学报的原始论文。所有提交的论文都必须是匿名的,没有作者名字、单位名称、致谢或其他明显透露身份的内容。论文必须用英文,并以 PDF 或 PS 格式以电子方式提交。排版的字体大小为11pt,并且论文不能超过12页(A4纸)。所有提交的论文必须在无附录的情形下是可理解的,因为不要求程序委员阅读论文的附录。如果提交的论文未遵守上述投稿须知,论文作者将自己承担论文未通过形式审查而拒绝接受论文的风险。审稿将由3位程序委员匿名评审,评审结果为:以论文形式接受;以短文形式接受;拒绝接受。

ICICS2013会议论文集可在会议其间获取。凡接受论文的作者中,至少有1位必须参加会议,并在会议上报告论文成果。

投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5日 通知接受时间:2013年7月24日 发表稿提交截止时间:2013年8月14日

会议主席:林东岱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主席:卿斯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教授

Jianying ZHOU博士 Institute for Infocomm Research,新加坡

篇(8)

2010年10月29日11月1日,第十四届世界临床疼痛大会、第一届亚洲疼痛大会暨第四届中国临床疼痛学术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疼痛诊疗领域的知名专家及厂商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是目前唯一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临床疼痛大会。本届大会邀请了国际上众多疼痛领域的知名专家前来授课,并将国内开展的各项先进技术在会议上进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疼痛事业的发展。本次大会也是第一届亚洲疼痛大会和第四届中国临床疼痛学术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10年世界疼痛医师协会(WSPC)会长倪家骧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疼痛事业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疼痛医师与世界各地同道们为携手创造一个无痛世界不懈努力的决心。此次大会向大家展示了2008-2010年疼痛领域的最新进展,如臭氧治疗技术、血液交换技术、超声辅助治疗等。影像技术是微创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以前主要依靠的CT、X光机等大型设备笨重、不方便、而且有辐射风险,而新出现的超声引导性神经阻滞治疗不仅方便易行,而且没有辐射风险。计算机辅助疼痛治疗也是新的热点。疼痛治疗电子化、计算机化是大势所趋。此外,还有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及众多成熟的疼痛防治经验在大会上展示。本次疼痛会通过开设术后疼痛管理论坛、风湿软组织疼痛论坛、分娩镇痛论坛、微创介入镇痛论坛、疼痛康复论坛、臭氧镇痛疗法论坛、神外镇痛论坛、肿瘤疼痛论坛、骨关节疼痛论坛、海峡两岸疼痛论坛、中医药针灸镇痛论坛、精神心理疼痛论坛、疼痛护理论坛等众多论坛,进一步促进了学科交流:会议还安排了超声引导下的疼痛治疗、自体血臭氧交换疗法的现场演练。会议内容覆盖了疼痛的方方面面,力争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疼痛医生的需求。

倪家骧教授指出,疼痛的诊疗往往需要多种手段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疼痛科由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或康复医学科共同协作,并由具有临床疼痛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组成,这是中国疼痛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治疗上。疼痛治疗要强调综合疗法,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要个体化实施药物疗法、物理疗法、介入微创镇痛及心理治疗等综合疗法,帮助患者及早告别疼痛。在我国,由于疼痛治疗起步较晚,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观念守旧,重视临床、轻视学术和管理,使得我国疼痛学科发展受到阻碍,今后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深入交流,提高自身的学术和临床水平,不断推动我国疼痛事业的发展。’疼痛感觉伴随人的一生,但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长期以来,疼痛始终没有被提到疾病的层面来重视。近些年随着医学学科的细化和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疼痛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发展起来。疼痛现在已被现代医学列为和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并列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之一。慢性疼痛也被“提名”为一种疾病,并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骨关节痛、组织疼痛等慢性疼痛更是使人们备受折磨,虽然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大多难以治愈,人们把它比为“不死的癌症”。因此,疼痛学科的发展是医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十四届世界临床疼痛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得益于中国疼痛学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国内疼痛学科发展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契机。

篇(9)

   据了解,EDA是电子设计的基石产业,也被誉为“芯片之母”。从市场规模看,百亿美金的EDA市场构筑了整个电子产业的根基,支撑起万亿美金的电子产业。“谁掌握了EDA,谁就有了芯片领域的主导权。”

而ICCAD会议始于1980年,是EDA领域历史最悠久的顶级学术会议之一,其中CAD Contest算法竞赛作为会议的标志性事件,长期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届CAD Contest算法竞赛共有来自12个国家/地区的137支队伍参与,包括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根据ICCAD 2021会议公布的竞赛结果,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所设计的算法在所有测试算例上均达到了竞赛中的最优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支实力雄厚的参赛团队非常年轻,包括苏宙行博士、研究生罗灿辉、梁镜湖和谢振轩。其中,谢振轩、梁镜湖均生于1999年,罗灿辉生于1998年。

   此外,导师吕志鹏关注芯片领域不到三年。在此之前,他主攻算法研究,2018年,他带领实验室里一群计算机专业出身、毫无任何芯片背景的“热心群众”,跳进了芯片主战场。年轻团队首次参赛即夺冠,背后是实验室团队40余年的积累。

篇(10)

2020年度,我院共获批科研项目项,获准经费万元。其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经费 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经费万元。

教育部项目项,经费万元;科技部项目项,经费万元;国家民委项目 项,经费 万元;国家语委项目项,经费万元。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 项,经费万元;内蒙古科技厅项目 项,经费万元(注明项目类型,如内蒙古科技攻关计划、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内蒙古教育厅项目 项,经费万元(注明项目类型,如内蒙古青年科技英才、内蒙古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等);内蒙古民委项目 项,经费万元;内蒙古社科联项目 项,经费万元;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项目 项,经费万元。

赤峰市社科联项目 项,经费万元;赤峰市科协项目 项,经费万元;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项,经费万元。

校级项目 项,经费万元。

其他项目(备注说明项目批准单位) 项,经费万元。

2. 科研成果情况

本年度我院以排名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 篇,其中SCI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篇、EI 篇。

排名第一作者撰写专著 部、编著 部、译著 部、教材 部。

排名第一作者授权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项,实用新型专利项,外观设计专利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项。

排名第一获得自治区级政府奖励 项,排名第一获得赤峰市政府奖励 项。

成果转化 项。

3. 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概述学术活动开展基本情况,含①举办或承办学术会议,②教职工学术讲座,③外聘专家学术讲座,④外出参加学术会议,⑤学术交流活动经费使用情况。(需要学术会议或讲座的次数和名称)

4. 科研机构运行情况

概述依托于本院的各级科研基地、科普基地、科研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校、市、区级)、研究中心、研究院(所)等基本信息(含获批时间、机构级别、负责人信息、团队人员、联系方式)、基本运行、学术交流、服务社会、成果产出及经费运行等情况。

注:上述科研机构包含我校与其他机构联合共建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如为新建机构,需要提交原始机构成立批文及相关证明。

无科研机构不填

5.科研创新团队情况

概述依托于本院的自治区级、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情况(含带头人信息、团队人员、成果产出、服务社会及经费运行等情况)。

(2013年批准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要按照上述要求来写,2020年新批准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写,有传承关系的请标注清楚。)

无科研创新团队不填

6. 两级化管理下放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两级化管理下放科研经费3万元,2020年度使用金额为: 元,用于XXXXX支出(需要详写),剩余 元。

二、科研工作管理情况

1. 科研计划完成情况

概述年初科研计划的完成情况,未完成的要给予说明。

2. 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管理队伍是否完善(有无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有无较为稳定的科研秘书),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具体且能够落实到人,科研管理人员能否胜任科研管理工作,能否及时解决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否重视科研工作和本单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等。

3. 科研管理制度及运行

科研相关规章制度(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专著资助、学术交流、创新团队等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4. 日常科研管理

各类科研项目、奖励申报及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的初评审核情况,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情况,意识形态责任落实情况等。

5. 科研档案管理

历年科研成果,项目的申请书、任务书、中期检查报告、结项书,科研会议记录,评审记录,科研活动计划总结以及其他科研管理运行过程中的文件记录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存在的困难、问题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197-01

1 引言

网络安全对于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稳定的作用影响较为深远,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分析研究,主要也是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分析。在计算机安全问题研究中,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以及隐患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计算机网络病毒以及计算机网络犯罪、计算机网络黑客等,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上述因素造成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影响与经济损失也在不断增加,该文将结合计算机网络安全指标与等级标准,从防火墙安全屏障的概念含义分析出发,对于常用的计算机防火墙网络安全防范技术进行分析介绍。

2 计算机防火墙的概念和功能

2.1 概念

防火墙是一种具象化的表述,又被称为防护墙,于1993年被运用到互联网中,防火墙的实质是一种介于网络内部和外部之间,为了对信息起到保护作用的安全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于网络访问的筛选和控制技术。防火墙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计算机中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结合,形成一个作用于不同网络的安全管卡,从而使得其具备对于各种信息的验证和过滤功能。谈到网络防范技术,就必须要提到防火墙技术,这是在信息安全防护中运用的最为广泛,也是最为基础的技术。它通过对网络进行限制和分析,实现对于网络活动的监控,如果探测到问题的发生,就会自动进行屏蔽。这种技术主要是在网络中运用的,能够很好的过滤不良信息,自动的抵抗安全威胁,使得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和交流能够拥有安全可靠的环境。

2.2 功能

防火墙,顾名思义,其功能的核心在于对非法或者是不良的访问进行限制,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更新一代的防火墙开始具备传统防火墙所没有的功能,比如微软的windows7系统中自带的防火墙,可以对数据包进行自动的过滤和分析,更具职能性。总之,防火墙能够强化计算机与网络的信息安全,能够对互联网的访问进行分析和控制,能够对不良和非法信息进行检测和过滤,功能可靠且强大。

3 常用防火墙技术分析

3.1 包过滤型

这类产品在防火墙中属于最为初级和基本的,其工作原理是互联网中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即分包传输。我们都知道,在网络上,信息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要以“包”为单位,在传输之前,信息会被进行既定的分割,这些被处理过的信息就被称为“数据包”。每个数据包中所涵盖的信息是不同的,而防火墙在接收到这些数据包后,会通过分析其地址来源和危险系数,从而判断出其中的信息是否会对网络安全造成危害,一旦有妨害危险,这些“数据包”就会被系统自动过滤,当然,为了实际考虑,防火墙的判断规则是可以被修改的,这取决于用户的安全需求。

3.2 型

这种类型的防火墙又叫做服务器,它是比包过滤型防火墙较为高端,功能较多的一种技术类型。它不仅拥有包过滤型的功能价值,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类型的产品在慢慢向应用层面转变。型具有高可靠性的特点,但是由于要在使用前进行设定,所以在方便性上明显不足。

3.3 监测型

作为防火墙技术的最新成就,监测型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防火墙传统价值。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时性和主动性,可以对于不同节点和层面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通过自带的强大分析和处理系统,对非法侵入进行防范。不过监测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对于网络内部威胁的防范性,因为其自带的分布式探测器可以对于任何节点进行监测,所以不仅对于网外,网内也可以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中的运用意义十分重大,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网络防范信息安全技术被创造出来,但是其基本地位是无法被取代的。在在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一些特性和社会中不良分子的影响,使得安全保密问题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一定要不断的创新,提高技术含量,使得防火墙发挥出更强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安妮,李明东.拒绝服务(DoS)攻击的分析与防御对策[A].办公自动化学会.OA’2005第九届办公自动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办公自动化学会,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