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姓氏歌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7 00:09: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姓氏歌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姓氏歌教案

篇(1)

前 言:在外汉语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传统的教师在培训课程中需要向教师输入一些外在的教学理论,教师内在知识点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随着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需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需要在教师教学活动中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它主要依赖于教师过去的一些经验。

一、新手和专家教师在实践性知识的发展现状

在外汉语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外汉语实践性知识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外汉语教师中有90%需要自我知识和情境知识的反思,例如在自我知识上,专家教师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有更加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那么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相关,新手教师往往对自己的个性和教学认识并不到位,这样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抱着不切实际的乐观和怀疑,这样他们往往会模仿专家的教学风格,但是却并不隐妥这种风格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

二、外汉语教师对于实践性知识点的研究策略

对于外汉语教师研究的相关领域,教师实践性知识还是一个全新的课科,有关研究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于外汉语教学界的关注,只有对外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注,为汉语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提供更多的启示。

(一)要充分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点的相关研究

在外汉语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外汉语教师中有80%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主要的知识。传统的教师培训课程是需要向教师输入外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教师内在的知识同样需要得到真正的关注。国内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提示我们:教师实践性知识非常重要,在教师教学活动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开发教师的实践性或者比灌输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方面更加地重要。

教师培训者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来自教师个人知识的积累,只有充分领悟同行之间的交流的经验和合作,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扩展应当认可。教师不仅仅知识终端的被动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教师要时刻清楚自己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教学录像

在教师培训的课程当中,需要使用相关的教学录像和教师所做的刺激性回忆,然后转换成文字和分析,同时可以使用自然课堂录像及相关的回忆。这些材料可以向新手教师展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相关复杂性。为新手教师进行教学提供相应的模型。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培训课是需要使用教学录像,但是由于缺乏对录像中授课教师教学思想的讨论,比如缺乏相应的材料支持,也就是培训者对教师教学活动背后的思想进行分析,阅读教师回忆报告转写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培养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意识

通过研究发现“语言处理”它是在课堂上被教师考虑最多的思想,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语言项目的处理 ,只有提高语言技能的培训,才能调整、改进教学质量。让教师更加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基础。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关注生存,关注情境之后实现,它是教师发展当中最高层次。只有意识到关注学生的重要性并付诸相应的实践,这样才有利于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

任何教学工作,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外汉语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可以担当主要角色,进一步锻炼了个人能力,同时也要避免一些现象的出现:(1)有些学生明在讨论,实际却在互相闲聊。(2)讨论的方向不明确。(3)个别学生排斥这种方式。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一定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四)重视建立教师的自信心

它与熟手进行相比,新手教师要实现“自我批准”类的思想频率也会更高,这反映新手教师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会使新手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紧张,害怕会被问倒,如果学生一旦质疑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认错,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自信心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培训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教师培训课程中的培养,需要建立新手教师的自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思想端正,而且在工作中能够热情努力,真正服从领导的安排,并且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社会发展。

结论

在外汉语课堂当中,“老师讲,学生记”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完例题的时候,学生完成练习是我们在学习生活经常采用的方式,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的显现,如果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那么教师就会显得索然无味,如果我们每节课周而复始地进行学习,学生就会感觉到非常疲劳,然后失去学习外汉语的兴趣,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听得有趣,练得高兴,各小组在完成任务后,派代表把结果写到黑板上去,看哪一个组学习的速度快,这样课堂就会有趣得多,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可以当小老师,这样的课堂自然有趣一些,学生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外汉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修养,教师一定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之本在于教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师德,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学习的榜样,能够吸收到学习的正能量。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无完人,教师一定不要害怕与学生接触,而是需要多与学生交流,在生活中需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模范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素质,时刻地提本自己自己需要认真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正旭.外汉语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2011,05:107.

篇(2)

1、2012年地区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类应届毕业生;

2、户籍在地区的年以来毕业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师范教育类毕业生;

3、已取得教师资格,现因学校调整合并或工作需要调整岗位后,需要取得新的相应种类教师资格的在职在编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4、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学校)在编在职(岗)的人员。

(二)下列情况之一,暂缓认定教师资格。

1、-学年度考核不合格;

2、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3、已取得教师资格,无特殊原因申请办理第二种和两种以上教师资格;

4、师范教育专业毕业后离开教育教学岗位5年;

5、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以及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撤销教师资格且未满5年的人员;

6、在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中作弊受到处分且未满3年的人员。

(三)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教师永久丧失教师资格。丧失教师资格者不得重新认定教师资格。

(四)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户籍或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局负责认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市教育局负责认定。

二、教师资格种类及学历要求

(一)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或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他中专毕业学历,不能参加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

(二)初级中学、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三)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四)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五)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只能申报与上述学历要求相应的教师资格种类。对于确有特殊技艺者,申报中等专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但所在学校(单位)应报省教育厅人事部门批准后方可申请。

(六)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所填学科名称原则上应与所学学科相一致。

三、网报时间及流程

(一)网上申报时间:2012年5月17至5月21日

(二)网上申报流程

1、申请人登陆中国教师资格网(),点击网站首页右侧“教师资格认定网上申报”下的后,再点击进入网上申报系统,进入教师资格“网上申报”系统,按照规定的申报流程和提示,真实、准确填报个人信息。申请人承担由于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和个人疏漏引起的一切后果。申请人必须在认定机构要求的网上申报截止时间前,将所有信息填写完整并提交申报信息,网上申报才为成功。申请人务必填写正确有效的邮箱地址,以备遗忘密码时通过填写的邮箱找回密码。

2、网上申报完成后请点击“登录”按钮重新登录网报系统,查看个人当前申报状态、信息、及现场确认注意事项,点击右侧“打印申请材料”,使用A4复印纸双面打印《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并在申请表内的“承诺书”上手写签名。

3、《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由申请人自行在中国教师资格网的“资料下载”中下载,按填表说明如实填写并由相关鉴定单位盖章。

(三)注意事项

1、网上申报上传的电子照片应是近3个月内的彩色证件照,淡蓝色、红色或白色背景,无边框,正面免冠,无头饰。贴于申请表上及现场确认时提交的照片应与此电子照片同一底版,建议电子照片宽度为114像素,高度为156像素。

2、网上申报选择“任教学科”和“所学专业”时,应点击学科(专业)名称或前面的小图标,展开更具体的学科(专业)进行选择。“所学专业”选项应与学历证书上的名称相一致。

四、体检及收费标准

(一)5月22日至30日统一组织体检。各县(市)区教育局、各有关高校要主动与县级以上有关医院联系,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认真做好体检组织工作。要严格按照《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省教育厅关于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取消乙肝项目检测的通知》(教人〔〕43号)、《省教育厅关于调整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体检要求的通知》(教人〔2012〕6号)等要求,规范申请人员的体检工作,把好体检质量关。

(二)体检工作统一由各现场确认点负责组织。2012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由所在院校负责组织体检,统一代收体检费后缴给医院。其他人员由所在现场确认点负责组织,体检费由个人向医院缴交。申请人按照网报中“现场确认注意事项”提示的时间到指定医院进行教师资格体检。

(三)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含市属民办学校,下同)在职教师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体检时间为5月28日下午,请有关人员于当日下午2点前,随带本人身份证及一寸正面免冠近照1张,到市第一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大厅集中体检。体检表到医院现场领取,体检不需空腹。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体检费每人120元,申请其他种类教师资格的人员体检费为80元(均不含专科进一步检查的费用)。

(四)根据市财政局、市物价局榕综[]1804号文件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印制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等有关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部门预算核拨,不再向申请人收取。体检费根据榕价服[]42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

五、现场确认

(一)时间:2012年6月4日至6月8日(正常上、下班时间)。

(二)地点

1、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现场确认点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局。

2、市直属学校在职教师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现场确认点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地址是台江区群众路教育宾馆六层。

3、2012年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现场确认点为所在院校。

4、年以来毕业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现场确认点为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局。

(三)提交材料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A4复印纸双面打印),照片应自行贴好。

3、一寸正面免冠近照1张,照片背面用圆珠笔注明姓名、单位或学校,并用信封袋装好。

4、《思想品德鉴定意见表》,在职教师由任教学校填写;2012年师范教育类应届毕业生由毕业院校填写;户籍在地区的年以来毕业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由所在工作单位或者所在乡镇(街道)填写(其中第8栏也可由当地公安局派出所或警署填写)。

5、教育学、心理学成绩原件及复印件。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和师范教育专业毕业后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者,应提交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学业成绩表》原件及复印件;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申请人,必须提供由省自考办出具并验印的相应层次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简称“两学”)考试合格证书;转岗从事幼教工作的小学富余学科教师和公开招聘的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新任教师,提供省教育厅核发的转岗培训结业证书或岗前培训结业证书。

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申请认定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应有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普通话语音教师应有一级乙等及以上水平。

7、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8、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并下载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年前毕业无法查询学历证明的申请人须提供《学业成绩表》原件及复印件。

9、《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表》。

10、户口薄原件及复印件。年以来毕业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师范教育类毕业生应提供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11、公办学校在职在编教师还须提供《-年教师年度考核表》原件及复印件(年新任教师须提供“见习期考核鉴定”);民办学校在聘在岗教师还须提供《-年教师年度考核表》原件及复印件、聘用合同书原件及复印件、年至今的学校工资花名册复印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缴纳养老保险金、医保等有关证明以及档案关系在各级教育人才服务中心或教育主管部门的人事证明。以上复印件必须经所在学校(单位)经办人签名并加盖学校(单位)公章方可有效。

12、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四)有关要求

1、申请人网上申报完成后,必须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持以上材料到现场确认点确认网报信息,否则报名无效。提交材料经现场确认后,原件(不含证明)退还申请人,其他材料统一按上述顺序订好后,上交现场确认点。

2、各县(市)区教育局、各有关高等院校应对申请人员提交的材料逐一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必要时应对申请人员的学历证书等进行真伪验证,务必于6月10日前,将已通过现场确认的由市教育局负责认定的人员申请材料(复印件须加盖负责现场确认单位公章)报送教育人才服务中心,联系电话:0591-83340647。

六、严格教师资格证书管理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ZHANG Huai-ming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29-04

药学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医药行业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涵盖的专业知识涉及药物的研发、生产和监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创新药物分子的发现、中药及民族药物现代化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我们习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很难上手,这与我们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目标相背离,也不利于为地方医药产业服务。为此,针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笔者以“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从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安排,到教学模式的实施保证等方面进行个案性实践应用的研究,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

一、“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教育教学思想的精髓之一,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他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的基本主张就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做既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坚持以“做”为中心,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才能使职业教育紧扣生产一线,实现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只有在生产一线、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才能获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譬如游水的事,应当到池沼里去学习,不应当在课堂上教授。倘若只管课堂的教授,不去实习,即使学了好几年,恐怕一到池里,仍不免要沉下去的。”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模式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事怎样做就怎样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基础知识后专业知识再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始终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教师为知识而教,学生为知识而学的格局。这种以知识体系为主线,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与能力的不匹配。以《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为例,原先的教学内容仅停留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验室的实践,研究性很强,对学生而言既难学又不实用。为了贴近实际,便于教与做的有机结合,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学习的基础上,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了《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课程,在编写校本教材时,遵循“事怎样做就怎样教”的原则,具体做法是:

1.考虑到“学习”和“工作”的充分融合,在编写教材时由“工作”决定“内容”。如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中药代煎技术、中药配方颗粒,而这些内容现有教材基本涉及不到,于是就将它们添加进去,做专门介绍,诸如“什么是代煎技术”、“代煎技术与传统煎煮技术比较”、“什么叫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配方颗粒有哪些特点”等内容。

2.考虑到“必需够用”。课堂内容选择上不求多只求实用,选择中药加工岗位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内容。

3.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在内容的组合上,增加了中药提取前的预处理,并将原有知识外延到中药生产中的工艺流程、使用的设备,以及生产一线广泛推广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如微波辅助萃取技术、CO2――超临界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技术等,充分展现天然药物化学的诱人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见表1)。

(二)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以往的实践教学是以“基础实验技能训练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以校内实验、实训为主,缺少与行业企业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以《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例,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等到学生见习、实习,已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所学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采用“现场教学法”,即将课堂搬出去、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到医院、到企业、到生产一线,通过观察、调查、实地操作,获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如学完中药材预处理章节的内容后,去南通三越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实地参观中药饮片加工的全过程,并让学生亲手进行中药的称重、切片、干燥、包装等操作;学完浸提、蒸馏、蒸发等内容后,去南通中医院汤剂加工部,观看中药煎煮全过程及所用的设备,巩固理论课上学过的相关原理;学完萃取、离子交换等内容后,去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看生产设备,了解工业流程、工作原理、机械操作等(见表2)。这种在“做中学”的现场教学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可信,将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促进其平衡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实施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课堂拓展到工厂车间,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进行学习,没有了黑板,没有了固定座位,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学习手记中纷纷写道:“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受益匪浅”,“百看不如一练,自己动手,终身难忘”,“感谢教师的精心组织,希望更多地走出校门”等。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场教学法”带有松散性,课堂难以控制,我们的教师要有预见性,事先要做好功课,精心设计、策划,使每位学生都动起来,都有收获。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对企业生产、药品经营、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甚少,缺乏在一线操作的经历和经验,从而动手能力不足,进入社会后不能马上适应,对工作不能很快上手。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现场观看且实地操作,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举一反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培养团队意识,使专业理论知识、药学服务技能、专业操作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从而提升了综合能力。

(三)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

以往学生就业主要是靠学校组织招聘会,用人单位来学校宣传这一渠道,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了解不多甚至双方都很陌生。现在由于“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尝试,学校增强了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摸清用人单位的“脉搏”和“兴奋点”,实现了与企事业单位的全面互动与深度接触。目前,学校已经与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三越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南通有限公司、南通济生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苏中医药物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等20多家单位成为合作伙伴。“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并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用人单位提前来校预定毕业生,有的单位在实习结束后直接就将学生留下来继续工作。

四、“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保证

(一)培养教师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则是设计师、总导演,除了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力外,还要有超前的理念和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随着“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在逐渐淡化,教师仅仅熟知单学科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甚至更多的学科知识,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所在学校已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事业单位参加实践活动,每学年累计不少于1个月,并且聘请有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编写教材

没有配套教材,“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实施就犹如“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处。传统教材多是以知识点作为要素,按照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遵从“实用”“有用”“够用”的原则,在内容的编排上跳出了学科体系的框框,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学生今后在工作过程中用到的基本操作能力作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获得企业关注的岗位知识和工作经验,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本专业最新信息,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不陈旧、不落伍。

(三)打造教学场所

国外很多职业学校已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室和车间连在一起,目前国内的职业学校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药学专业与纯工科、理科不一样,有它的特殊性:一是工作场所要有特定的职业氛围;二是医药实验设备更新速度快;三是教学场所多样性,可以是工厂,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医院等。陶行知先生强调“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教学场所是围绕“教、学、做”合一模式开展的,哪种场所有利于“教、学、做”合一,就将课堂搬到哪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采用的是“现场教学法”,也可以是“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知识点,考核手段也比较单一,这种模式束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建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评价体系。

1.考核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考核也只是停留于实验室里操作。“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应是多样化的,笔试、机试、产品展示、市场调研报告、现场解决问题或考试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手段。

2.考核内容能力化。

要想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在考核内容上就不要以知识点选取为重点,应考察学生“做”的情况,突出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考核范围上,不要仅限于操作技能的考核,要增加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如社会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责任心、课堂参与度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内容。同时要贴近行业标准,引入国家考证考级内容和项目,可以证代考,学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职业技能大赛等都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3.考核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以往由任课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也可请企业、用人单位参与考核评定,使考核主体多元化。

通过以上的尝试和思考我们体会到,“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一是突破了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局限性,把以“做”为中心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相一致,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三是突破了实践课在时间上的局限性,使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全面互动,进一步拓宽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空间与领域。总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满足了地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值得我们去大胆实践与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 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XU Ping & ZHANG Wei-wen & YUAN Jing

篇(5)

Reform of research-type and case-type teaching mode on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Yao Hong, Li Desheng, Yu Xiaohua, Yu Haiqin, Wang Jin, Chen Ru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new teaching ideas and mode like adopting of multi-media teaching, discussion of reseachful task, case analysis and design, group study by combining the means such as traditional theory course, projec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frontier science dyna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ineering case analysis, and good results were achieved.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ase; innovative pedagogical models

1 教学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

水质工程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一直是各个高校改革的课程之一,多位教授和专家撰写了教改论文,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模式、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改革方式和方法[1-5]。我校在水质工程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2003年以来,已经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于2009年针对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开展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该课题被列为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基金项目。课题组提出针对水质工程学进行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使该课程内容紧跟当代水质工程学新理论、新技术、新工程的发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研究组的前沿科研动态报告、实践课程组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以团队学习为重要方式,实现理论―前沿―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改革经验表明,这种以教师为向导、以学生团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协调配合的意识,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模式。

2 基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革

在调研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校特色的理论教材。经过课题组研究,集体选定李圭白院士等人主编的《水质工程学》作为授课主要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以本书讲解的内容作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选择英文原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中英文双语讲解。另外,开列参考书目清单,供学生自主阅读。

3 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Powerpoint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水处理过程多媒体教学短片、单元操作过程仿真教学、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案例教学、前沿知识检索、网络学习与讨论等诸多内容。另外,在传统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与大学生创新科研体系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充实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 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实施方式

4.1 方案

根据课堂实际讲解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特别是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外文学术期刊库、国内外环保专业网站、各种搜索引擎、软件等信息和手段,查找近几年发表的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期刊、学术报道、国内国际会议论文、实际工程案例等,结合课本知识,与搜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和总结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读研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教学方式与考核

4.2.1 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按照研究课题需要,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按两个班共60人12组设计,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为重点,安排2~3组学生对同一章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参考文献为近3~5年发表的,数量10~20篇,国外高水平杂志发表的文献3~6篇。然后,每人自拟作业题目,撰写一份文献检索报告,要求报告具有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主体思路清晰,字数不限。期末抽取30%~50%学生课堂做PPT汇报,时间5~8分钟,汇报后上交纸制版报告1份。通过学生讲演汇报,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质疑,根据课堂汇报表现、整组作业质量和参与学生的个人表现,教师给出综合成绩,作为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环节的平时成绩,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40%,计入期末总成绩,一学期内每位学生都至少完成一次文献检索研究型综合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2次,根据学生撰写报告质量,每次报告可在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分进行鼓励。

4.2.2 创新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鼓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外,引导学生参加与水质工程学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根据一学期内投入的时间、总结报告的质量,在创新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学院结题时所确定的等级基础上,授课教师综合考虑后,在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3分(结题等级分别为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进行鼓励,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施方式

5.1 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实际工程设计观念和能力,课程组提出“边上理论课边进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型教学指导思路,在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授课教师根据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将学生按照学生家乡所在水系的流域进行分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我国现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按照30人一班,通常将学生分为4~5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头调研,根据初期资料调研结果,总结出选择组内某市建设水处理厂的理由,然后模仿设计院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模板依次进行撰写,其中设计水量根据对地方的实际调研确定,设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根据国家环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并参考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及相关报道材料进行总结,对工艺流程比选、单元处理构筑物参数选择、管道系统布置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撰写。教师可以在课堂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同步设计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传统的集中1~2周课程设计相比,具有教师指导次数多、学生设计时间充裕、可系统地收集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多人参与讨论比选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大理论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科研报告的编写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60%。

5.2 教学方式与考核

案例型教学方式,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调研、撰写报告、设计计算、绘图、汇报等多项工作的分配、协调,组员根据具体分得的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定期讨论,撰写讨论记录。教师在参考组长对组员贡献大小排序基础上,根据每组汇报和上交的报告、图纸质量及组员在集中答辩中的表现给出小组综合评分,作为本门课的课程设计评分。

6 团队学习方式

前面所述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都是以团队学习方式为载体而进行的,教师结合课程进度下达的研究型案例型题目,已不再是枯燥的作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任务,无论从时间要求上还是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和动手能力上,均已非个人轻易所及,它要求一个团队来完成。从团队建立,领受任务,团队学习讨论,组员分工,工作进度把握,出现问题的解决,一直到成果整理总结汇报,都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努力的结果。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密切配合,良好的组织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学生在不同团队中角色的转换,使得人人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虽然课题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但完成任务却需要多方面甚至多学科的知识,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创造中完成课题任务的。真正的团队学习,不是教师把任务简单地交给学生,而是要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答疑解惑,检查和督促。教师在评分时也十分重视团队成绩,最终成绩包括团队综合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团队综合成绩根据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团队精神、团队效率、汇报讲演、质疑等是否超出期望值或是否完成基本任务要求来考核;而个人成绩根据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任务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给出。

7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组针对课程的改革模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整体效果、调动积极性、评分公正性方面进行集中问卷调研,发出问卷52张,其中46人认为改革模式新颖、有创意,45人认为此种改革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3人认为评分公平公正,还有25人以上建议按照此种模式进行环境专业其他主干课和必修课,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污染与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综合满意度评分高达95分,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同时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8 结论与建议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刚刚实行3年,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1)结合改革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应建立设计案例库、工程施工及运营等多方面的图片库,并及时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理论、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到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应加大对教师在前沿理论科学知识和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推进网站建设,建立以课程介绍、教学大纲、作业与答疑、试题库、案例分析、前沿动态、工程实例、国内国际水业咨询等多个平台界面,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网站及时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为了进一步促进水质工程学的研究型案例型模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课题组还要不断地实践,不断摸索,进一步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永臻,马勇,王淑莹,等.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72-75.

[2] 谢德华,任伯帜.关于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212-213.

[3] 武汉,游映玖,.浅谈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改革[J].环境导报,2003,9:16-20.

篇(6)

“名教师”的名在“个性”上,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同一个学案,不同的教师上出不同的风格,是因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然而现在的学校都在大力提倡集体备课、学案教学,这样就在无形中泯灭了许多教师的个性。集体备课时形成的统一的学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学案。教师必须对统一的学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特点加以补充改造,使之达到最佳境界,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教学。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学案”,在巧设问题时显出个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人的定向反射——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提问得当,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问题设置更要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要求,通过有激发性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所以,教师要把握准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巧设问题。设问时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功底,把“学案”重点、难点问题教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问题或准确到位、或生动有趣、或贴近生活,要体现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向老师质疑,逐渐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要重视问题的及时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引导,既可以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二、要对“学案”进行再学习与深加工,在分析中显出个性

“学案”是集体备课的产物,但又无法排除教师个人的备课特点与教学习惯。教师要认真学习“学案”,学习其编写的思路与精选的练习及其目的,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找到自己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比如:问题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方法。此外还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发展空间,在课堂上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提高人人参与的热情与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要对“学案”检测练习精加工,在练习设计上显出个性

练习的设计要立足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练习要起到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的作用,如书面作业、墙壁作品以及课上、课下自我才华的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学案”是教师和学生的共用素材,而不是全部素材,教师要大量寻找教材之外的、学生周围的、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把它们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

四、要重视“学案”的自学环节,在指导学习中显出个性

课堂45分钟的时间,教师是配角,要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讲授时间,学生能看懂的问题不讲,学生讨论后能明白的问题不讲,教师一点就透的问题不讲,学生能讲明白的问题不讲。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甚至是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五、要设计“学案”操作过程,在组织环节中设计个性

篇(7)

中图分类号:TP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02003

作者简介:黄琰(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陈蒙蒙(1989-),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陈怡(1987-),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

0引言

快速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和深入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传统模式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教师为主体,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的自下而上的远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其灵活自主的特征受到了教师们的青睐,成为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信息化环境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应运而生,教师们作为平台使用者,他们能否获得良好的体验,直接影响着平台的使用效率。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质量,其可用性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可用性及可用性测试要素这一主题,以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网络平台为例,希望通过案例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

1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化环境下的重要产物,其方便快捷和功能强大的优势使得个性化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实现。国内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主要分为:区域性的专业发展平台、校本性的专业发展平台、教师专业发展主题资源网站和教育博客[1]。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大多只是教育资料的呈现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教师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参与性和创作性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是一个只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开放的,针对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其设计原则是为教师提供一个融合了反思、共享、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学习生活平台,教师在该系统中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发展、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过程。

2可用性测试设计与实施

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是通过专家和潜在用户来评估产品是否方便易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2], 其目的是使产品易用、高效,并使人感到满意而乐意使用它[3]。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进行可用性测试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真实用户在使用网站后的真实体会和满意程度,寻找中小学教师在使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方面的需求与期望,发现网站存在的可用性问题,为网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真实依据。

2.1确定测试任务、设计调查问卷

为确定测试用户所需要完成的任务,首先分析了测试网站的功能,选取出主要功能以及特色功能。将其转化为测试用户容易理解的文字表达形式(见表1),并另外附上必要的帮助提示信息。

在测试用户完成以上10项任务后,为了能及时获得初次使用网站的真实体会,需要他们填写测试满意度问卷。本次实验问卷的设计采用了IBM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可用性CSUQ问卷(见表2)。

2.2选取测试用户、配置测试环境

为完成本次可用性测试,研究员随机选取了当地小学5名教师作为测试人员。通过测试前访谈了解到这5位测试用户均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具有网络应用能力。

为模拟真实的使用环境,让测试用户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接受测试,实验选择在安静的房间里进行。实验电脑能正常运行测试平台,并且安装有可用性测试软件——Morae。

2.3可用性任务测试、收集数据

开始可用性测试,研究员首先为测试用户讲解测试流程,并指导测试用户完成实验说明的阅读,确保测试用户对测试任务的正确理解。在正式测试前,实验员帮助测试用户完成试测,试测的目的是让用户熟悉整个测试流程以及查看测试设备是否工作正常[4]。

在正式测试过程中,研究员监看测试用户完成任务的全部过程,在不打扰测试用户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及时记录测试用户使用网站的直接感受。在整个过程中,研究员不能给予测试用户关于完成任务的一切提示帮助。测试用户根据界面上方显示的题目进行操作,完成10项任务后测试用户需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系统记录并保存测试流程。最后,研究员通过进一步的访谈,了解用户的真实体会,以更准确地获得用户主观感受和改进意见,并及时予以记录。

3可见性测试结果分析

3.1数据分析

测试完成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是对电脑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二是对用户的口头记录进行分析。整个分析阶段的依据是ISO9241/11 (1998)定义所指出的可用行测试三大属性:有效性、效率、满意度,主要从任务完成情况、任务完成时间、用户满意程度3个方面分析网站的可用性。

3.1.1任务完成情况

研究员在后期分析中,通过监看测试用户的操作记录,对10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完成评分后,对得分进行汇总得到结果(如图1),得分越高说明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越大。从图1可知,任务1、任务3、任务9对于5名测试用户来说都很容易,能自己轻松完成;任务4、任务6对于5名测试用户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完成任务;相对于其它任务,任务5的完成难度最大。

3.1.2任务完成时间

分析测试用户完成10项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完成时间最长的是任务6和任务5,分别为205.47s和197.43s;完成时间最短的是任务2和任务1,为17.86s和26.33s。5名测试用户完成10项任务的时间如图2所示。总体而言,测试用户完成任务5、任务6所花费的时间最长,说明完成这两项任务存在一定困难。

3.1.3用户满意程度

进行用户满意程度调查的目的是希望能得到测试用户初次使用网站时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数据的收集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本次实验使用的调查问卷参考CSUQ问卷,主要调查用户的体验感受。调查结果(如图3)中有12道题目的得分小于4,说明用户初次使用网站后,总体来说比较满意。问题4得分为3.8,说明用户感受网站使用的舒适感一般,原因是用户在操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打开错误的页面,从而影响网站使用的顺畅性。问题9得分为5,该题是反向问法,表示用户比较不同意题目说法,因此问卷的总体反映情况一致。

通过访谈收集的资料整理如下:

测试用户1:在任务4中,表示发表评价比较繁琐,认为评价不需要单独设置标题,发表评价只需要评价内容即可;在任务6中,进行好友查找添加存在困难,表示“用户搜索”不容易找到,位置不突出。

测试用户2:在任务4中,对教学反思进行评价,认为“我要评价”按钮的表达不清楚;在任务6中,提到用户搜索结果没有统计数据,不知道自己设置的搜索条件能找到多少位用户。

测试用户3:在任务2中,提出网页的字号太小,不方便浏览;在任务5中,发表教学反思后,寻找修改页面存在困难;在任务10中,寻找论坛帖子的分类栏花费时间较多。

测试用户4:在任务5中,发表教学反思后,需要进入修改教学反思页面,却进入浏览页面,花费较长时间才找到正确的修改地址;在任务7中,上传自己的资源后,对于其是否共享,不太清楚,认为应该有个提示。

测试用户5:测试完成后,谈到关于教师资料的设置,认为网站是针对教师个人发展,可以增加对教师个人信息的展示,比如个人信息中添加个人简历、座右铭等。

3.2问题总结

通过上面对测试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网站对于中小学教师用户群来说,总体设计合理,界面简洁大方,使用基本顺畅,体验后的满意度较高。

但是测试用户在使用网站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说明网站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见表4)。作为一个针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教师,让网站中的每一位教师能寻找到归属感,能借助该平台的使用达到个人专业发展的目的。因此,一个让教师们满意的网站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交互界面简洁自然。在设计网站时,应该注重真实用户的使用感受,在网页布局上需要注意层次清晰、焦点突出。另外,网站的色彩搭配应符合网站主题,并且网站的所有链接应正确无误。

(2)用户语言清晰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网站中都设置有大量的导航按钮,其语言的使用应该做到清晰明了,导航按钮所用的术语应该注重严谨性,让用户能做到阅其文知其意。

(3)增设趣味性、挑战性。网站可用性设计强调易用性,但并不是结构越简单和信息呈现越少的网站就具有高可用性。大多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注重网站的功能性设计,却往往忽略了趣味性、挑战性这些非功能性因素为用户带来的新奇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4)人性化系统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是持续的个性化成长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帮助,因此可用性程度高的网站不仅应为教师提供帮助文档,也应为教师提供在线答疑功能,让教师在整个参与过程中都能及时找到帮助,增强学习的信心。

表4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改进方案

序号改进方案

1在网站首页添加“设为首页”、“添加收藏”、“网页导航”,完善首页功能

2为网站设计动画界面,增添网站活力

3网站用户的个人信息,增加个人简历、座右铭等栏目

4在教学反思评价环节,去除评价标题一栏,改“我要评价”按钮名称为“确定”

5在个人教学反思列表中,设置按时间排序,最新发表的文章排列在最前面

6改变“用户搜索”模块的位置,将其放置在网页上方,方便用户使用

7增加好友统计功能,显示好友总数以及搜索用户总数

8在资源共享模块中,用户成功上传文件后,增加提示信息,告知用户该文件成功共享,网站的正式用户可以自由下载该文件

9在交流区,更换帖子分类列表里文字的颜色,使其突出显示

4结语

通过邀请真实用户参与网站的可用性测试,得到了大量直接有效的数据,可用性测试通过对客观数据和主观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帮助研究员找出了网站存在的可用性问题,为网站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直观可信的依据。

完成本次研究,笔者总结了这次可用性测试的成功,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测试任务的设置没有完整覆盖整个网站功能,仅仅包含了网站的主要功能;由于条件限制,测试用户的广度不够,因为测试中没有邀请中学教师参与,其代表性还存在问题。可用性测试伴随着网站建设的整个过程,网站需要经过多次的测试与完善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成为一个优秀的网站,所以本次可用性测试不仅提供了网站的改进方案,也为下一次测试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随霞.促进知识共享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设计[J].软件导刊, 2011(12):8183.

篇(8)

同性恋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社会现象。据著名的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推测,中国的同性恋者占成年人口的3%~4%,即在中国约有3900~5200万的同性恋者[1]。但由于社会道德、文化、法律等多种原因,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认同和尊重水平还比较低,同性恋者在生理、心理和人权等方面受到的歧视或者侵犯状况还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提高人们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尊重、理解和认同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学生代表了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群,思想较一般人群更开放、活跃,且可塑性强,他们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代表了全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正确的有关同性恋的教育,客观、公正地介绍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改变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提高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理解和尊重水平。目前国内探讨大学生同性恋教育的文献并不多,主要有高燕宁[2]、朱倩昕[3]等人的相关研究,本教学个案试图在此领域做一些探索以丰富相关的教学和研究,也希望得到学界的批评指正。

1教学实施与评价

1.1 课前调查

为了在有限的两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显著地改变学生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在上课前笔者请同学们把他/她们对与同性恋有关的任何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写在纸条上,笔者再收集起来进行归类,以帮助笔者了解目前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了解程度,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所提问题归类如下:

(1):同性恋者如何进行性生活?与异性恋者有什么差异,如在达到方面?

(2)性心理:同性恋者的心理是怎样的?同性恋的恋爱感觉与异性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大部分的同性恋中有一方会偏向于男生或女生的性格?

(3)同性恋的成因:为什么会产生同性恋?

(4)同性恋的概念及类型:同性恋有时间段吗?如果一个女性既喜欢女性又喜欢男性那她是同性恋吗?

(5)同性恋的生活状态:同性恋者有哪些异常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同性恋会长相厮守吗?同性恋者会幸福吗?同性恋者如何称呼对方?

(6)同性恋的社会问题:同性恋者是变态吗?同性恋符合社会道德吗?我们如何看待和接受同性恋者?如何营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给这个人群?

1.2 教学实施与评价依据以上问题,基于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参考众多资料,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影片欣赏等教学环节。并采用角色扮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2.1 多媒体教学 第一部分是同性恋的性反应和。这部分是同学问得最多的,也是与同性恋相关的话题中最基本的部分,所以安排在第一部分讲。这部分主要解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性恋在性反应上是不是与异性恋有差异,二是同性恋在具体的上与异性恋是否有差异,三是同性恋喜欢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教学中主要运用各种研究的详实、确凿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同性恋在性反应和上与异性恋没有明显差异,只不过的对象是同性而已。

第二部分是同性恋的定义及类型。在目前对同性恋没有统一定义的情况下,笔者选择了1972年Martin和Lyon对同性恋的定义介绍给学生,该定义主要从心理兴趣的角度来确定什么样的人是同性恋,注意区分了同性恋与同性,有利于学生把握同性恋的实质。在同性恋的类型中,主要帮助学生区分哪些是真的同性恋,哪些是假的同性恋,让学生明白同性恋并非完全出于本能,还与社会情境有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是探讨同性恋的成因。笔者简要地介绍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研究结果,让学生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人们要追究同性恋的成因?并剖析了人们希望了解同性恋原因背后的一些心理:一是同性恋者不能生育因而不道德。但是现在社会上结婚但不生育的人越来越多,难道他们就不道德了吗?二是同性恋者文化的宣扬会诱导其他异性恋者“变成”同性恋者(特别是一些家长会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同性恋者在我们生活中的可见度有多高?同性恋者在人群中占少数还是多数?是同性恋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多,还是异性恋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多?三是为什么很少有人问异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认为异性恋是“自然”现象,为什么少数人中存在的现象就不能是“自然”的?进而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角度提示同学以上的三种心理可以反映人们思想中存在的一元思维和异性恋霸权。在此基础上,又向同学简要介绍了酷儿理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鼓励同学们课后深入探究。

第四部分是介绍中西方同性恋简史。安排这部分内容旨在从历史的角度让同学们知道同性恋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自古有之,而且通过中西对比,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古代对于同性恋的宽容态度,以帮助同学反思当前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歧视和压迫状况。

第五部分介绍同性恋的生活状态。主要包括:同性恋者的自我身份认同、台湾男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以及中国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在介绍中国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时,笔者把自己于2009年4月参加国际性、文化与社会研究会举办的第七届国际研讨会所听到的报告:2008年中国女同性恋的生存状况研究报告[4]介绍给同学们。同时让学生通过同性恋者自己主办的宣传媒体了解这一人群的真实生活状态。如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期“拉拉风向标”的节目(一档由女同性恋者自办的网络广播),内容是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宠物情结[5],主要是反映女同性恋者在没有伴侣或者伴侣不在身边时如何通过养宠物来度过寂寞时光。

通过前面五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同性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开始进入这次课最核心的内容――第六部分:如何正确看待同性恋者。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同性恋不是病,列举了美国、联合国和中国分别于1980年、1990年和2001年在官方文件中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除名的情况。随后向学生呈现了2009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宣传画,让学生了解今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主题是:同爱无国界(Homosexuality Knows No Borders),目标是:让普通民众、特别是少数族群了解同性恋议题和性别多元,同时,也将消除对变性者的恐惧和歧视纳入议程。其次,通过呈现国内外同性恋者的真实照片,帮助同学消除对同性恋者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其中男同性恋者是:现任柏林市长克劳斯•沃维莱特、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以及台湾同性恋游行中的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是:现任冰岛女总理汉娜•希格劳多蒂、2007年当选的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部长黄英贤以及2009年2月14日在北京前门通过公开拍摄婚纱照向世人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两位女同性恋者。通过这些人物的介绍,让同学对同性恋的相貌、气质及职业的多样化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避免将同性恋者的形象妖魔化或刻板化。

第七部分介绍当前的同性恋平权活动。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与法律方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呼吁消除同性恋歧视的宣言和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二是为同性恋平权的学者和学生社团;三是大众媒体对同性恋者的采访报道;四是同性恋社区为争取自身权益开展的各种平权活动,包括同性恋组织创办的网站、出版物,以及社会活动等。特别是展示了各国或地区同性恋者的游行活动图片,向学生展示同性恋者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所做的努力。

最后一部分是学习如何帮助同性恋者。首先,强调帮助的着力点是提高同性恋者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改变其性取向。其次,指出帮助的前提是自己对同性恋者能尊重、平等对待,没有反感心理,对于同性恋者没有误会或刻板印象。第三,指出同性恋者可能会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向同性恋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1.2.2 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前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对同性恋的态度的问卷调查(本问卷主要参考周励志的问卷而制成[6]),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同性恋者也可以担任公职”一项外,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态度均有显著甚至极其显著的变化。

1.2.3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 为了了解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性恋的真实态度,在教学现场没有现身的同性恋者的情况下,笔者只能通过表演间接地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性恋者的可能态度。笔者布置的小组讨论和角色表演题目是:如果你的一位同性恋好友失恋了,你将如何帮助他/她?要求在10分钟的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出同学把帮助的过程分角色进行表演。当听到笔者的要求时,很多同学面露难色。笔者让第一组同学表演时,四个同学互相推诿,经过笔者的鼓励和劝说,终于有两个女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表演,她们分别扮演女同性恋者和她的朋友,前者通过电话向后者倾诉失恋的痛苦,后者进行劝慰。刚开始表演的时候,两个人的声音都很低,周围的同学几乎都听不到,在笔者的鼓励之下,她们才以正常的音量说话。以前的性教育课上,学生的发言表现基本上是比较大方、自然的,但针对同性恋这个社会敏感话题特别是让同学亲自模拟同性恋者以及和他们关系密切的人,一些同学的表现就不那么放松、自然了,这也说明让学生真正接受同性恋者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鉴于第一小组的表现,笔者没有再要求后面的小组表演,只要求他们说出解决办法。但也有一个男生小组主动要求表演,表演内容是一对男同性恋者闹分手,其中一个的朋友分别与他们交谈,劝两人和好。三位男同学的表演均比较自然大方,特别是扮演其中一位男同性恋的男生把自己对男友的抱怨表现得惟妙惟肖。

1.2.4 影片欣赏 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对同性恋者的感性认识,体会和理解同性恋者的情感与社会困境,笔者选择了在课余时间播放香港的同性恋题材电影《蝴蝶》。当天共有22位同学自愿前来观看,在长达130分钟的影片播放全程中,除了两位同学中途有急事提前离场,其他同学均看完了整部影片。观看过程中,同学们聚精会神,表情严肃。有一个女同学每当看到两个女主人公在一起的镜头就用手把眼睛遮起来。大多数同学看完电影后的神情是严肃的、沉重的或者是若有所思的,显然同学们已经深受影片感染。

2结论

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能比较明显地改变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由于笔者此次的教学内容均是围绕课前调查学生所提问题展开,针对性强,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所以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歧视态度。

教学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调查与观察相结合。虽然通过书面态度测试反映出来的本次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通过后面的学生角色表演就可以看到学生在现实中的正向态度实际上没有在书面测试中表现的那么显著,因此我们对于涉及同性恋这个敏感性话题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注意评价手段多样化,避免评价的以偏概全。

教学方法需要增强艺术化的教学。鉴于同性恋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见度低,知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但难以让学生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对同性恋者产生理解和认同。从学生观看同性恋题材电影的强烈反应来看,我们有必要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能从人性的高度对同性恋者产生情理交融的理解与认同。

3讨论

教学内容要根据同学们的知识和思想现状,注意适度,否则可能起到的是反面教育的效果。如学生没有意识到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系,笔者认为就不必在教学中过多地谈及这个问题,以免本来就对同性恋者存有歧视的人们又将同性恋与艾滋病联系起来,反而会将同性恋污名化。

另外,既然教学是为了改变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那么课堂教学也需要一些同性恋者的现身支持,勇敢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对这个人群有直接的感受和了解,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变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否则仅仅通过知识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笔者所在的西部山区性文化比较落后,人们对于同性恋者还不够宽容,所以真正让同性恋者现身课堂将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高燕宁主编.同性恋健康干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

2 高燕宁,梁霁.凿壁偷光:复旦同性恋健康课程人文报告[J].中国性科学.2006,15(3):24-27.

3 朱倩昕,贺杏.对咨询人员的态度干预研究――以对同性恋的态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7,9:776.

4 Xiaopei He. The Emerging Tongzhi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Activities in China[Z]. The Report on The Conference of Contested Innocence―― Sexual Agency in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IASSCS Conference 2009),15-18 April 2009,Hanoi, Vietnam.

篇(9)

学生身处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之中,身边随时在发生各种充满物理情趣的事情。他们身临其境,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感受其中的奥妙。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新事物在不断出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身边和世界上新近发生的物理个案进行启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的困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中学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要相对薄弱一些,因此,应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个案进行启发教学,就更有必要了。

一、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应用物理个案

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当地条件,选用新近发生的物理事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当补充一些物理个案,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合理选材,贴近生活

物理个案的选择要本着科学性强、贴近生活、学生熟悉、情境新颖的原则,最好是新近发生或学生参与过的事件。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浅到“深明大义”。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中,把狗拉雪橇、二牛抬扛、拔河比赛的技巧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人心齐,泰山移”,同向力合力大的道理;在减少阻力的方法中引入铁饼、标枪及鲨鱼皮泳衣都是根据仿生学原理制成的道理;在“物体的平衡”学习中引入杂技表演中手持长杆走钢丝的事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讲“光的折射”时引入沙漠戈壁、海面上发生的海市蜃楼事例,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地方十字转盘经常发生车祸。在讲解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时,把此个案引入课堂,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积极参与讨论,收到较好的效果。

2.注重引导,启迪思维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实验。不管用何种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抓住了这一点就是牵住了“牛鼻子”。那么不用平行玻璃砖而选用三棱镜或圆柱形透明体也是可行的。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边入射,此时如何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如何利用公式求出折射率呢?情境的变化对学生正迁移能力的培养极有裨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反冲运动”的学习中,组织学生做水火箭比赛,并要求多次测量水所占气体体积之比为何值时射高最大,又提出如何使射程最远、方向性最好?不少学生提出加尾翼、做一个45度的发射架等好办法,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讲到“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做浮子试验,要求认真观察写出小论文;讲“分压、限流电路”时,要求学生自制线路板,分组演示,评出优劣,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一例多用,情境迁移

同一物理情境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解释。农村乡镇小四轮极其普遍,学生都熟悉。对于小四轮的配重轮,在“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中,因其增大自重可增大滑动摩擦力,从而可拖拉较重拖车。而在“牛顿第一定律”中,因其增大了质量,惯性较大,驾驶员坐上舒适,惯性大,行驶较稳,而较大的轮起到稳定转速的作用。“浮子试验”在讲“浮子”沉浮原理、定质量气体压强随体积变化时多次出现,学生容易理解。可见,实现情境迁移对于开启学生思维大有好处。

4.利用多媒体活化情境

在讲解“平抛运动”时,用多媒体手段用大注射器水平缓推,使有色液体以同一速度水平射出,在白色墙壁的背景下形成连续的平抛轨迹,直观性很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手段变孤立为连续、变静态为动态,变一瞬即逝为持久永恒,变抽象模糊为形象逼真,教学效果很好。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与学相长

篇(10)

商务英语专业定位是学术界广泛争议、亟待厘清的问题。归结为姓“英”还是姓“商”两个观点:一是商务英语本质上就是姓“英”,是在商务环境下的英语(鲍文,2009)。二是认为,商务英语应归属于商科或经济学科,是应用经济学中的国际商务分支。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会产生思维惯性,从而在“转型”的关键点上无所作为。第一,如果商务英语姓“英”的话,进一步的推论则既然商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法律……那么英语也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英语之前冠之商务,岂不是多此一举?有人更认为,商务英语如果成立,据此类推,商务汉语也成立,但是为什么没有商务汉语呢?因此,在任何一种语言之前加上“商务”,实属多余。以上推论为某些教师在改革中不思进取提供了借口、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出现指指点点,在施教过程中换汤不换药。第二,商务英语姓“商”的话,作为“商务英语”这个词的落脚点“英语”如何体现?从现实上看,我国在商科或经济学科能够全部用英语授课的高校有几所?即使是全英文授课,充其量只是双语教学或用英语教学的国际商务。落脚点在“商务”而不在“英语”,但又硬把它称为“商务英语”,真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这个观点的直接后果就是商务英语根本不应该成立,改革的点落在课堂语言运用了英语而已。

2 逆转商务英语思维惯性的理论探索

以上争论容易使我们陷入惯性思维去定位商务英语,第三条道路,即商务英语既姓“英”又姓“商”,可以称之为统一论观点,统一论观点应该成为逆转商务英语思维惯性的利器。也有人提出过融合论观点,并且用数学符号表示为: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商务技术专业,解释为:用英语学习商务技术,在商务技术岗位上运用英语。(赵新,2013)我们认为:融合论观点与统一论观点的相同点是对商务和英语抱着兼收并蓄的态度,但是,我们查阅融合论观点的所有支撑内容,发现没有关于网络技术的内容,可以认定它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现代意义的商务技术包含了网络技术并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该公式没有突出这种应用性,导致我们对传统英语的课程不做取舍。如果不抓住应用性去吸纳新内容,利用“互联网+”的趋势,还是会回到老路。

我们定位的商务英语,用公式表示应该是:商务英语专业=应用英语∩应用现代商务技术。基于这种认识,还提出了三个逆转思维惯性的举措:第一,对原有的专任教师提出“英语+要求”,通过考证、进修掌握相关的应用商务技术或应用网络技术的知识;第二,对新进的英语专任教师,需要同时具备应用商务技术或应用互联网技术的知识背景或实践背景;对属于商务或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则需要其具备英语听说读译写的知识背景或实践背景;第三,五年内,通过引进、培训和淘汰,五十岁以下的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第四,力促相关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上马,建立健全有效可行的进出机制。

3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新模式是教师创造出来的。具备一支能够逆转商务英语思维惯性的富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一定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模式。事实也正是如此。这支队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的新模式值得我们总结和推广。文章以个案(专业集中实训A模式――为期两周的密集型实训活动)为例,分享其学以致用,使学生尽早明确就业方向和努力目标的益处。在管理中我们解决了三个问题:学生到底需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如何保证?这种新模式有哪些特点?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350余名学生的想法,有三个不同的方向:第一,有20%的学生希望参加英语语言基础教学训练,认为一定的英语教学实操训练对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帮助。第二,有30%的学生希望将来从事英语语言工作,报考研究生并深造,有的想考翻译证书、过八级,以获得相关从业资格。他们不是对应用商务技术不感兴趣,而是认为可以放一放。第三,有50%的学生希望将来从事商务英语的工作,他们想了解英语和互联网如何结合从而助推商务活动。

我们首先解决了新模式的时间保证问题。有原则地突破原有课程的制约,对由于停课两周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的集中专业培训所耽搁的课时用相关培训专题抵顶。我们还请来了被马云称赞为“东莞电商第一人”的莫良总裁开设讲座,点拨学生的疑虑,还分享了莫亮总裁专门为同学们提供的电商平台,选拔了部分学生进行开发和维护。请了近十位商界成功人士给同学们进行不同种类的创业指导。利用自己的教师资源,为学生开设了区别于普通课程的实训练习,对需求不同的学生进行培训,连外教――地道英国人Michael老师,都特地为同学们进行了精彩高效的语言辅导。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05-03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暴力犯罪出现突发和多发的特征,并呈现上升态势,公安工作面临巨大压力,而战斗在一线的民警为了打击暴力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却承担着“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的惨痛代价。民警在岗位上执法执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强制手段,需要用身体或警械等技术动作与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武力对抗,以达到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和民警自身的安全,这种用于警察个体防卫和控制的武力手段就是警察所特有的“防卫控制”,是否具备过硬的防卫控制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民警察执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安院校肩负着为一线公安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民警察的重任,有效提高预备警官们的防卫控制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在未来的警务工作岗位上做到“依法、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武力以及处置案情。本文分析新形势下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促进公安院校防卫控制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的现状

公安院校是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的专业院校,从学员在校学体课时量分配来看,出现理论课与实训课课时量比例失衡的现象,课程缺乏科学有效的整合,并重理论而轻实战。部分院校是出于对教学成本的考虑或者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所以相关教学领导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作为教学培养模式,却又难免导致学员的学习针对性不强、学习动机差,出现理论与实践“貌合神离”、“手脚不协调”乃至“知”与“行”严重脱节的不良后果。

警务实战课程的训练得不到部分学校领导以及老师的重视,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和忽略对学员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许多公安院校都设置有诸如警察体育、防卫与控制、警械武器使用和警察战术等教研室,它们本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员在校的体能、徒手防卫控制技术以及警械武器使用的技能以及警务战术处置能力,但是由于课程之间相互脱节,内容设置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各自为战”,在课程的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关联性,以及对于整个警务实战训练课程的整合规划不足,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要么是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要么是把有关内容相互推诿漏掉;教授技能课程变成了单纯技能动作的教学,缺乏必要的安全理念和战术意识培养,教授警务战术课程则变成只讲理念、意识和原则,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和有效整合。

以上这些现状,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的设置上都对学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影响了公安院校培养预备警官的执法素质和能力。

二、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更新不够。一些院校对防卫控制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将防卫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徒手防卫控制”,而防卫控制是警察依法使用武力的一项专门技术,它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徒手防控技能、警械、武器防控技能以及各防控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战术变化。教师、教官在防卫知识的理念上缺乏更新、一成不变,在徒手防控技能上过于注重传授某一项格斗技能;在警械武器的防控技能教学上对于武力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把握有待加强,普遍缺乏对武力使用等级的认知和专项训练;最后,教师教官没能很好地理顺和融合警务战术与警务技能的关系,在防卫控制课程教学中没能将警务战术的理念以及实战的运用始终灌输其中,教学警务战术课的时候又缺乏以徒手防控或者警械武器防控技能作为一切战术行动的基础,正所谓“技能要战术化,战术要技能化”,缺之则严重影响学员防卫控制在实战中综合运用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真正的运动员,一线民警在工作岗位上面对的嫌疑人、处置的警情也不会受到任何比赛规则的限制,真正的警务实战情形要复杂得多,所以必须更新理念,传授的警务技能必须是简单的、实用的、综合的、有效的。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防卫控制是一项对抗性高、综合性强的警务实战技能。对于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训练体系有很高的要求,许多公安院校防卫控制课程教学大纲仍沿用过去警体课、搏击课、擒拿格斗以及传统的警械课和射击课等课程的大纲,甚至是将几门课程拼凑在一起就形成所谓的防卫控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只是以武术、散打、拳击、摔跤、跆拳道等体育专项运动,再加上原来的擒拿技术作为徒手防卫控制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落后,缺乏系统的整合和科学的优化,部分防卫控制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毫无选择性地套用某些对抗性竞技体育项目,只能停留在竞赛的层面,解决不了警务执法的实际问题。导致在校学员学习起来找不到主线而一知半解,训练起来提不起兴趣而不求甚解,实际操作起来技能不熟练而优柔寡断,甚至出现“教为学学为考、考试为了得毕业”的学习心态。教学内容的不实,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甚至挫伤了学员学习的动机和情绪。

(三)训练时间保障不够,训练方法与手段落后。首先,从教学训练的角度考虑,无论是采取何种训练方法和手段,都不能违背运动技能从“泛化”到“分化”再到“自动化”的形成规律。然而,许多公安院校每年都承接厅级公安机关的委派任务、一些大型的安保任务以及一些全校性的活动,许多专业不相关的“任务”同课程教学相冲突导致训练时间保障不够,影响了防卫控制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无法达到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一些教师教官尤其是体育院校出身的教官,训练过于强调动作技能的技评标准,追求动作的规范性、统一性,而忽视了教学的对抗性和实战性,导致学员学习动作“水过鸭背”,考完就忘,在实战当中极易出现不会用、不敢用,处置警情犹豫、贻误战机等现象,甚至给自己和队友带来不必要的伤亡。缺乏对武力使用的情景模拟训练,忽略了对个体防卫体系和警组协同配合的安全意识、战术理念的着重培养。

(四)教学资源匮乏、设备器材陈旧落后。教学资源是保障课堂教学开展的客观物质条件,它直接关系着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业的师资培训。防卫控制是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教师每个学期承担的课时量都很大,加上每年繁重的在职民警的培训任务,凸显出专业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而任课教师大多数是从体育院校毕业,在体育专业项目方面各有所长,但是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只能从理论的层面或者脱离“警察”职业特性来进行授课,不能很好地胜任防卫控制课程教学的任务。

2.缺乏专业教材,授课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现在关于防卫控制的教材不多,而且大多是针对在职民警的培训教材,对象不一样,目标要求有所不同。预备警官需要在警校的学习生涯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谈得上建立未来警察职业生涯的高楼大厦。目前,有不少的防卫控制教材从法律法规的适用,再到当前复杂的公安工作形势和现实需要,都已经不符合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

3.缺乏场地设施和先进的教学器材装备。大多数公安院校缺乏足够的器材,而且许多院校的器材装备优先保障在职民警培训的授课需要,难免有时出现场地器材的紧张,导致学历班学员的授课不畅。不少器材设备老旧失修,已经无法正常使用,训练过程中只能将就比划,浅尝辄止,训练效果不明显。随着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装备市场更新有大量针对性的新式装备,而公安院校在此方面缺乏重视,更没有专门的机制来落实,大大降低了训练的实效和教学的成果。

三、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作为公安院校的教师,从事着公安教育训练事业的工作,肩负着为社会输送“警务人”的重任,而他们将面临的是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教师要重在教育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创设能引导学员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进一步加大防卫控制教学改革的力度,打破传统的教学传授方法,彻底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从中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有效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设置模拟警情让学员以警组的形式进行处置,由警情的不同、警组人数的不同、装备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技战术动作,尽可能地真实还原警情现场和逼真环境,在基本技能熟练的基础上通过情景模拟、条件实战对抗等加压训练法提升学员的临战处置能力。培养学员从“会看”、“会听”、“会做”到“听得懂”、“看得明”、“懂得做”,着重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与警察职业相结合,从警务实战出发贴近实战,要求真正做到“学为练,练为战”,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一线公安工作的警务人才。

(二)更新教学内容和搭建合理结构。新形势下的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改革,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从与防卫控制技战术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人体关节、要害部位的认识,再到新形势下一些典型的防卫控制或者抓捕案例需求等,都需要我们重新整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就应该重视教材的开发以及教学内容的选用和优化,从而确保该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全面性、前沿性。防卫控制,是警察在执行任务时用以保护自身安全,制服和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武力手段,从警察的职业特殊性和警察执法武力对抗特点来看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能素质。由于警察具有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心理压力大等职业特点,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足够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身体的活动能力,得以确保民警自身的安全,保障在执法过程中对受害人的保护以及对嫌疑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制止,并能安全抓捕成功。这些素质包括奔跑能力、攀爬能力、跳跃能力、投掷能力、泅渡能力,等等。毫不避讳的讲,人的思想和身体都是有惰性的,而制度化则是克服惰性的高效手段,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机制和考核制度,就很难真正提高学员的体能锻炼水平,杜绝应付式的突击训练,把体能素质科目列为必训、必考科目,而且是一门常规训练科目,其余科目可以设为自选科目,有利于保持学员体能锻炼的全面性,同时加大考核频度,除全校性的考核以及教师随堂考核外,本大队或者区队也可以自行组织体能考核或者体能项目比赛,设有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将考核定为一月一次或者两月一次,从而有效促进全体学员的体能锻炼氛围,将体能锻炼作为一种日常习惯,形成良好的训练风气。

2.徒手防卫控制能力。警察在执法执勤过程中所遭遇的情况复杂多变,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能或者不便于使用警械武器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依法合理地使用徒手控制技术,从而保护自身的安全,有效地抓捕和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徒手防卫控制能力包括防卫戒备姿势、基本步伐移动、身体失衡保护技术、防守技术、进攻技术、控制技术、押解带离技术以及解脱技术等内容。通过训练,民警在实战中懂得合理地选取站位,戒备防卫,保持安全有效的距离,采用合理的移动步伐以及做出相应的防护、反击和控制动作。

3.警械武器使用能力。警械武器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日常执法、执勤时保障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专门性器械,主要具有驱逐性、约束性、震慑性、自卫性以及杀伤性等功能。它是警察防卫控制能力的拓展、强化和延伸,通过一定的专项训练,既能提升保护警员自身和无辜群众安全的能力,也能有效地制服违法犯罪嫌疑人。保障警察的执法最离不开的就是“武力使用”,而其中重中之重的武力手段当属于“警械武器使用”,具备了警械武器使用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自我防护,快速地制服和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

4.综合技战术处置能力。经过大量的执法实践案例分析可见,民警在使用防卫控制时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武力使用不足,公安民警在执法执勤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武力对抗的时候出现防卫不足控制不够的现象,导致在执法战斗中出现不必要的伤亡;另一方面是武力使用过当,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少数民警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导致过度使用武力、违规使用警械,甚至过度使用武器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死亡,最终导致民警被处分、行政赔偿,甚至是被判刑的案例。因此防卫控制不单纯是一门技能课程,它更是一门包括了法律、心理、技能、战术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实训课程。它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体能、娴熟的徒手防控技能以及依据不同的警情合理使用警械武器的能力,防卫控制技能与战术是民警综合处置能力的最好体现。

(三)丰富防卫控制教学途径和方法。为了能够更加抓住并迎合新时期学员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需要开拓思路,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辅助手段。

1.大力开展校园社团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建立搏击俱乐部、武术协会、战术协会等,一方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对防卫控制教学起到一个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学校应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团的指导和帮助,让学员在课余时间里学有所想、学有所思、学有所练、学有所用,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交流,形成学习互进的良好风气,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拓展课堂以外的更多知识点和警务技能战术,以满足学员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2.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的形式,大胆开展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网络化和信息化带给传统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满足了学员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抓住学生喜欢网络、对新生事物充满浓厚兴趣,以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等特点,将信息技术元素融入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中去,以达到改造传统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间空间、提高教学效能的目标。

3.建立在校生假期的见习制度,鼓励学员利用假期时间到一线公安部门锻炼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未来的预备警官们不能只凭在校学习和训练提高自己,而是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走出去,深入一线警察岗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获取更多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

4.有效利用情景模拟教学,将执法现场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在情景模拟环境中对防卫控制处置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最大化地体现学生之主体以及教师之主导的作用,令学员体验到以往在教室里无法体会到的效果。通过搜集整理全区各地公安机关提供的典型案例,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现场演示案情处置的原则、方法以及手段,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置能力,很好地避免教学当中只重技战术动作而忽略技术动作与法律、法规结合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实战的需要,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双赢”,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建立校局合作基地,切实落实专业教师到实战部门锻炼学习的政策。公安教育训练事业离不开“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部分院校教官教师与一线警务部门缺少业务间的沟通与交流,导致警务实战训练中教学内容与警务实践不相符,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延续性,影响了警务实战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公安院校应充分发挥公安实战引领教学的优势,将公安实战部门的业务指导直接延伸到课堂。学校与公安实战单位建立全面合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座谈交流活动。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到公安实战部门开展实习、科研、调研等活动;双方互派专家、业务骨干进行挂职、顶岗锻炼等交流活动;双方合作进行各种类型及不同层次的项目咨询、项目委托、项目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尹伟.现代警察的防卫与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缪威.湖南省公安民警防卫与控制技术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王珍,曹超.警察防卫控制训练理念新探[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4)

[4]蓝照光.新形势下公安院校警体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