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78-02
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今很多大学已经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社会角色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对此,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形势,加强学生的就业辅导,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和职场生存技巧,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试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并立足高校就业现状和大学生从业需求,提出深化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就业相关政策
我国的大学教育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产学合作的实践平台,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和以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实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依然缺少足够的准备。学生对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等,缺少足够的认识。高校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固有的择业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各行各业的理解,同时还应该向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政府法规和政策解读,比如大学生西北支援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支教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发展,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意愿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建设作用。
(二)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取相关招聘信息,掌握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对于其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多方面获取就业渠道,收集各个单位的招聘信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了解企业的性质、在行业中的水平、主要招聘位和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为此,学校应该及时为学生企业的招聘信息,和与行业相关的新闻。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和指导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聘请外部的企业宣讲,让学生对企业有更好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学校还应该帮助学生简历学生履历数据库。将每一名学生的在校表现,实践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评价和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的素质考评登记在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推荐机会。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面试技巧至关重要,这是决定能否进入企业大门、获得offer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在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中,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实践经验,建立面试的自信和主动性,增强抗压和抗挫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更加需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素养和培养的价值,因此,学生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需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注意面试过程中的言谈举止,着装大方得体,实事求是,在面试中保持沉稳和谦逊的态度。按照投递的岗位职位特点合理制定简历,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脱颖,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90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一批的主力军,正在慢慢渗透和改变着各个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结构,这些新生的社会力量的特点是个性、有冲劲和韧劲。对待新鲜的事务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快速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些毕业生由于自小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拥有优厚的物质享受,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也很少经受失败和挫折,很多学生初到职场很难适应公司的环境,在工作中更是很难接受挫折,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暗示心理。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滋味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客观看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无法对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的学生,可以帮助其先就业再择业,在新的工作中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寻找工作乐趣,培养职业发展的自信心。从多反面综合考量,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合理的定位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在整个职业发展定位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也不可能做到一应俱全的考虑所有的因素,对于目标也会出现与实际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都是在职业规划和设计中在所难免的。高校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持自信和健康的就业心态,发挥自身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势,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方向,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和企业岗位,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四)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克服对职场生活的恐惧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日益增大,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具备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知识、理念,以及应对求职应聘的基本技能。随着职业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高校职业教育步入了理论实践与教学教法研究阶段,全新体验式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法――“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学生接受度高,课堂效果突出,课后反映良好,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课程由电影讲解教学、心理测评教学、案例引导教学、文学分析教学、课堂互动教学、拓展活动教学等部分构成,已发展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际教学体系。
一、职业规划规划课程引入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体验就是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不论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还是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将学生放在课堂活动的中心位置,强调学生完全投身于整体的学习活动中,并决定自己要学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转化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新型关系。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过程,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现今的高校传统的职业规划课教育大多仅重知识理论的掌握,重临场面试技巧的教授,重适合国情政策法规的教育等,所以传统教育理念必须转变,代之以重职业素质拓展、创新能力、独立搜寻职业机会、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等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理念。研究证实:“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可学到15%;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学习到80%。”所以,将企业培训中的“体验式”培训模式合理移植到高校职业规划课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职业性质、职业环境、职业特点,使学生能够通过体验真正知道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减少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形成新的适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应用中的优势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合理移植将会给传统的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带来以下转变:学生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职业”转变;教学内容将由“单一的知识讲授”向?“更广泛的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质培养”转变;教学中心将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以学生体验为主”转变;教学重点将由“以课程本身为重点”向“以学生体验后的亲身感受为重点”转变。
由于“体验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特性,还具有以下优势:
1.针对性更强
在职业规划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如在自我认识中利用兴趣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对自身的特点进行探索练习;在进行职业探索时,使用角色扮演、生涯人物访谈等体验式教学法,这样根据其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体验式方法,使用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
2.实效性更突出
体验式的培训方法法由于能够从受培训者的感受出发,立足“体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职业规划课程中充分地使用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游戏法、讨论法等适合学生心理的教育方法,更能够吸引大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把体验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大大提高了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更具人性化
企业培训提倡小型团队进行自我探讨,引导其主动进行自我素质的完善,其中非常重视个体的个性及情绪。在“体验式”培训中,培训师鼓励学员将自己的疑惑及感受与其他学员分享,培训师选择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
在就业指导课中参照企业的“体验式”教学,采用诸如“职业生涯工作坊”和团队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从中进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感悟、去体验,想方设法去营造学生尽情体验的环境,更好地顾及不同的个体,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参与进来,使教育更具人性化。
4.更具应变性
当社会的需求出现变化时,就会出现新旧职业的更替,新兴的、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对大学生会更具吸引力,那么在进行新兴职业探索时,体验式教学就会对学生产生及大的帮助,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使学生更加确切地对新兴职业的具体内容、岗位要求、薪资水平、发展前景等方面有更为详细地掌握,使学生更具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应变性,而不会在出现新兴职业时产生迷茫和焦虑的心理。
随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规划课程的优劣对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对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积极性,提高职业规划的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建立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厢情愿地把用人单位当作是配合自己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工具,喜欢就进去呆着,不喜欢就一走了之。
我曾作为评委出席某省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听到有位大学生选手高谈阔论,一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样子,便问了他一个问题:当你的雄伟蓝图不能在单位里顺利实现时你怎么办?他的回答很干脆:改造他们!我又追问了一句:如果他们不采纳呢?答:离开他们,继续寻找适合我的单位!
其实,与这位大学生持有相似看法的人还真不少。根据国家劳动部的“第一次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了第一份工作,结果是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
应该说,大学生开始重视个人职业规划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毕竟懂得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负责了。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一种新的苗头的滋长,那就是太过于关注个人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是否迎合或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作为选择用人单位和继续服务用人单位的标准。这种以个人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职业规划”,不是社会发展所倡导的真正的职业规划!真正的职业规划,应是将个人职业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的规划,是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规划!
那么,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应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呢?
首先,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其次,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
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需求,大学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体力行。如果你能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而作出相应成果的话,你就有机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用。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
最后,大学生要研究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测定,通过对其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一定的爱好、兴趣、特征、个性等来不断加深对自我认识了解,从而对自己未来的道理进行设计、实施。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特征及状况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心理教课教育一般包括对大学生的正确自我认识和客观自我评价、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等。
(2)学生心理特征: ①焦虑心理。面对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一部分刚步入高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的认识和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明确,对加强改进自我学习的意识还清晰,出现了焦虑和紧张感,甚至是无所适从,没有目标和动力。 ②自卑心理。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未能考入正式的本科院校,从而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差,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波动,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和农村,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父母辛苦劳动赚的,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炫耀性的高消费,使得这些贫困学生产生了自卑感。 ③迷茫心理。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经历少,精力足,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有时候还不得当,存在着片面化和误区。在看待问题上,存在着富有幻想和理想化,阅历少,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从而产生了不平衡心理状态。 ④交往困惑。由于有的学生自身存在孤僻性格,不愿想和别人交往,不想把自己心声与别人表达,还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在交往和沟通上存在困惑和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加强了适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当前在高职院校学生当中,许多心理异常问题存在,比如胆怯、焦虑、逆反、功利、自私等问题,同时在大学生当中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利益、追星族,攀比风气盛行,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必须要以合理的健康积极的心理教育加以改正,加强身体素质,加强认知、感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掌握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锻炼,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和满足感。
2、实现了自我减压和自我挑战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有些面对压力出现了躲避、逃脱,不愿意面对等复杂的心理情绪,有的出现了积极偏激的思维和行为,阻碍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常发展,对正确的认识和适应职业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自我调节和必要的放松锻炼,通过一些心理健康调节法,比如:呼吸训练、视觉化训练、放松神经锻炼等来不断调节和适应性管理。
3、强化了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能够发挥个人专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对不断加强心理承受、承担,不断突破自我,通过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个性来助推发展。首先,强化了个人的理想志向。志向反映了个人的情趣、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管理首先就是要突出理想志向。其次,强化了职业路径的选择。我想往哪条职业生涯路线发展?是在心理适应基础上来实现的职业路线思考,通过心理不断训练来做出科学的路径。最后,强化了职业规划的计划和实践措施。在确定职业路径之后,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心理教育培训来实践工作、教育、训练等方面的措施来做具体的计划和明确的路径。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指导大学生增强职业发展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和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学生了解和适应职业环境,提高在职业环境里的自我认识能力,职业探索能力,职业状况了解能力,把自己所学专长应用到职业管理当中,达到学以致用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会存在不解和困惑,这就需要专门的辅导教师进行专们指导,通过一些团体训练、交谈、专门软件辅导,及其应用网络技术等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对大学生开展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测试,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了解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手段和目的。
3、强化职业培养的锻炼,增强适应职业的信念和勇气
医学类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为了了解我区医学类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探索影响医学类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我们展开了对宁夏地区医学类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宁夏医科大学作为区内唯一一所医学高等院校,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宁夏医科大学在校生及其毕业生,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6份,其中男性312人,女性384人,临床医学专业344人,其他专业(医学影像学、中医学、医学检验学等)352人。有效率为87.0%。
1.2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的方法,在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中旬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内容包括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用检验,以P
2.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医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被调查的学生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清晰的占46.9%;49.0%的学生有中期规划(2~5年);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在校大学生重要的占67.08%,表示不确定的占19.5%;71.3%的学生认为只要费用合理,付出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不用很多时愿意接受收费式的职业规划培训。
2.1.2 择业观:有52.9%的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后择业,而26.4%的学生期望一步到位,有固定的收入;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分别有58.6%和18.4%的学生倾向于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有41.0%的大学生不了解国家的“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政策。
2.1.3 价值取向:41.4%的大学生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然而有19.5%的学生不明确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的尊严和金钱两者都重要,但绝不以人的尊严换取金钱的占78.2%。有44.0%、34.8%的学生分别认为奉公守法、有公德心,尽力工作才算是尽到了社会责任。
2.2 医学生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的性别比较
2.2.1 不同性别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对职业规划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不同性别医学生择业观的比较(见表2):不同性别医学生对择业观的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3 不同性别医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结果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医学生人生价值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比较
2.3.1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比较:调查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不同特点:在职业规划方面,从未想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6%)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3.4%),而有长期规划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9.2%)又比其他专业的学生(4.6%)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方面,不同专业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2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择业观比较(见表5):在择业观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继续深造以便求得更好的发展(P
2.3.3 不同专业医学生价值标准的比较(见表6):在人生价值标准、尊严与金钱的关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方面,不同专业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固然与学校的声誉、教学水平、专业市场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不容忽视的还有毕业生本人的主观因素;而学生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在校期间是否有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择业观以及良好的价值取向。本次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医学类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同时也因为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呈现不同特点;对职业规划认识比较清晰的学生所占比例太小,而且这些学生的职业规划都主要集中在2~5年的中期规划。然而,较为乐观的是70%左右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并乐于接受付费式的培训。不同性别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择业观仍然是直接影响就业的一大因素
调查显示,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可态度,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倾向,男生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女生更倾向于有稳定的收入。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市级医院,且男、女生比例相近。以上结果说明,在就业期望的选择方面大家都比较理性,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现状考虑就业问题,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在“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说明男生可能出于对社会及家庭责任的考虑故而对就业的相关信息关注度高。医学生的择业观充分体现了专业特点:调查发现,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而且选择稳妥固定的就业方式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这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性质(如临床专业对于经验的依赖性)所决定。
3.2 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金钱与尊严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不是很明确
本次调查发现,有不少同学就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金钱与尊严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不是很明确。这一特点在专业和性别方面都有所体现,在专业方面,临床专业的学生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在性别方面,有女生为了金钱而宁愿牺牲尊严,但比例较小。
3.3 部分学生经常缺岗的主要原因和社会现实
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往往促使了考研热潮的形成或把重心倾向于供需见面;此外,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中,A级标准要求主讲教师中硕士学位的比例应达到50%,迫使本科学生在自主择业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盲目追逐考研热潮,这也是部分学生经常缺岗的主要原因和社会现实[1]。
4.建议
医学生培养要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2]。要鼓励医学生拓宽就业思路,到医学相关行业如保健康复、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新药研发、寿险顾问等非临床岗位就业。学校要广泛建立与这类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更充分地就业构筑平台、提供便利[3]。结合本次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4.1 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
学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教育广大毕业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4]。
4.2 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心态,引导学生就业重心下移
近几年基层医院是接受毕业生的主力,因此,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主动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的平台引导学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5]。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医学生的就业取向,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指导医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社会需求活跃与否,是决定医学生就业的关键。只有了解市场需求形势和动向,才能对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做出正确的指导[6]。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医学生在就业时都想一步到位,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其功于一役”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选择工作岗位量力而行[7]。
4.3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和处理金钱、地位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关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要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需求产生了变化,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想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良好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8]。
4.4 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正确处理考研与实习的矛盾
毕业实习是一个医学生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的最佳时机。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招收的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而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复习考研,势必对临床技能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实习质量的下降。因此,考研不应以放弃实习为前提,而应以完成实习任务为基础,合理解决临床实习与考研两者关系,避免相互矛盾[1]。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我们自己努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才能正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天成等.考研、就业对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8,4:10-11.
[2]罗伟明.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现状及其疏导[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33.
[3]李云龙等.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就业观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30.
[4]孙红艳.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态的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07-109.
[5]李伟.目前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632-1633.
[6]姜鹏.医学生就业取向对就业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094-1096.
[7]杨泰等.社会需求对医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513-515.
[8]张亮.2008届汕头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与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09,7(1):16-20.
项目资助:本项目受宁夏2009年度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宁教高[2009]212号)资助。
宁夏医科大学学生康付平、吴静、于赓赓、李公三、张磊、邴彩珍参与了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
作者简介:
马璀(1964―),女,甘肃临夏人,副教授,宁夏医科大学计财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0年达到了631万人,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面对就业、考研、留学和创业,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大学期间应该为自己的职业前程和生涯发展做好哪些准备?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这种种问题都困扰着迷茫中的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举办了为期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笔者试图通过对大赛的分析对当前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概况
2009年5月,“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正式启动,本次大赛是以大学生“励志、成长、就业”为主题、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主要形式、以电视录播为宣传载体的大型活动。通过高校初赛、省市复赛、全国分阶段竞赛晋级的方式和职业测评、现场展示、无领导小组讨论、职场模拟等手段真实记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的过程以及企业招聘情景,在展示参赛选手综合素质与嘉宾精彩点评的过程中把行业企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真实面试、就业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特点
1.全面性
本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经过前期的广泛宣传和认真组织,在比赛规模和质量上较以往均有较大突破,能比较准确合理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程度。首先,从参赛人数看,2006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举办时,共有来自全国657所高校的12余万名大学生参与,最终共有4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而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共吸引了全国1000余所高校的70余万名大学生参与比赛,在北京总决赛上的人数更是翻了一番,达到80人。其次,比赛规模空前。许多省市、高校都是连续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河南是第三届,安徽、黑龙江已经举办了四届,广东更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五届,同时,云南、内蒙古、四川等省也组织了本地区的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得职业规划之风在大学生中广为传播。最后,从参赛的队伍来看,除了综合类大学外,还有师范类、财经管理类、理工类、农林类、高职高专等学校,基本上包含了我国现有的各级高校和学科门类。可以说,本次大赛不失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汇报和检验。
2.科学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之所以成为受关注度极高的赛事,原因在于其适应时代潮流,能真正体现出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其一,各个省市、高校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更加专业化。每名参赛选手都配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而指导老师包括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就业创业教育专家、选手所在院系的专业课老师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此外,一些省市还邀请了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的资深政府官员、知名企业的老总和HR来对选手进行专门的培训。笔者所在学校还针对比赛对选手进行了文化礼仪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赛前辅导。其二,比赛选手的职业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化。参赛选手在递交职业规划书之前都要按照目标设计原则、职业性向定论、职业规划基本步骤,使用SWOT分析法、PPDF分析法、五W分析法等科学的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评估,以确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同时,大部分选手可以根据变化合理调整职业目标,做到认知匹配。
3.可行性
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因此,参赛作品是否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身情况,制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路径,是大赛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其中包括选手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生理状况、生活经历等方面。全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安庆师范学院选手是一名身残志坚的外语系学生,她给自己定位在做一名优秀的文字翻译的职业目标上。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这位选手的就业看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因为她做了合理的规划,确定了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生价值。相反,也有部分选手的职业规划操作性不强,有位选手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财政厅的某部门处长上,这引发了讨论,这个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成熟的。职业规划可以进行职务规划,但是职务属于外职业生涯的范畴,尤其是行政职务的任免,其取决的因素太多,个人难以把握,但个人可以通过努力使内职业生涯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外职业生涯的提高,实现职业目标。
4.创新性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次大赛在表现形式和作品内容上较之以往都有了新的创新,更加重视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知。在表现形式上,本次大赛在递交职业规划书和现场展示、答辩的基础上,新设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职场模拟的环节,可谓是最大的创新之处。无领导小组讨论由一组选手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在于考察选手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这种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测评和企业招聘面试等工作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应变能力、分析逻辑能力等基本职业素质十分有用。职场模拟是由选手身穿职业装,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展示自己所选的职业角色,通过模拟职业生涯的一个片段来促进选手对职业的了解。在作品内容上,涌现出了女子优雅养成高级会所经理、动画编剧、模特经纪人、瑜伽教练、“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机构、职业规划师等新兴职业,这种新的职业目标的确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是在对各种有效信息的筛选、职业规划的沉淀而反复琢磨得到的目标、路径,也是当代大学生对这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所作出的有力回应。 转贴于
三、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若干思考
1.树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观
大学生职业观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由于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职业选择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职业活动中担心自己被埋没、大材小用,从而使职业规划缺乏合理性。我们的一名选手在做职业规划展示时,明确对评委及在场观众说“职业规划没有什么必要,他更看重的是将来个人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职业观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统一原则,受到了专家评委的批评和指正;还有部分选手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管理人员岗位,但是在职业发展实施路径中却没有从基层积累的计划,这种职业观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在选手的职业目标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河南、陕西、云南等西部和内地省份的选手大部分职业定位在教师、村官、律师、记者等传统职业上,而广东、福建、湖南、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手在职业选择上更为广泛和新颖,如前所述的职业规划师等新兴职业均出自这些地区。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一定要全面认识自己,调整择业心态,拓宽职业渠道,解放就业思想,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树立科学而有效的职业观。
2.培养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从事与职业相关活动所必备的本领,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大学生职业准备时期甚至未来职业发展时期的重要内容。本次大赛的最终成绩也再次印证了职业能力在职业规划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比赛中我们发现,一些选手在现场展示时表现得非常好,语言表达流畅,思路清晰,得分很高,但是最后总成绩却不好,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分选手只是在对比赛做准备,一旦遇到真正考察职业能力时便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不足。大赛新设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职场模拟环节,目的就在于考察选手的职业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考察选手的逻辑分析、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基本的职业能力;职场模拟则重在检验选手所选职业目标的能力类型匹配情况和专业技能认知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职业能力,很明显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
另外,选手们在社会实践上的多少也会导致职业能力的巨大差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选手选择的职业目标相同或相近,但是最后效果确实大相径庭。在策划人这类职业目标选择中,共有河南、北京、广东等6名选手,最后深圳的选手凭借参与策划深圳卫视跨年演唱会、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等项目脱颖而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汲取知识,锻炼自我的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勤于实践,将专业知识和社会活动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职业能力。
3.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针对大学生实际需求,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现实性、阶段性目标,以帮助大学生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认知职业,了解自我,实现人生职业理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从纵向上看,应切实把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纳入整个大学期间,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急式辅导。比如可以按照年级划分为就业环境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培养、求职择业技巧四个板块,同时以专题讲座、个性咨询等方式为辅助,从而使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能全面覆盖大学生活,而且更具有针对性。从横向上看,职业发展教育指导队伍应进一步壮大。从比赛选手指导老师来看,大多是院系专业课老师或者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实际上许多选手还咨询了相关职业目标的职场中人以及父母、同学、朋友等。黑龙江的选手之所以选择应征入伍,源于其家人的军人身份,而青海、河南等地的选手选择注册会计师、理财师可以说家人的银行从业背景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该吸收企业、社会、相关职业家庭等人员的加入,做到多方参与,全面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己的事业做详细额评估,让自己朝着目标前进,努力让自己达到理想状态。其目的是帮助自己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展望未来,规划前进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常意义上人们习惯理解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它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而确定明确方向、执行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分为职业分类与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职业选择及职业准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求职理念和求职技巧、职业测评等。不同部分侧重的内容不一样,但是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角度和每所大学大学生的区别,要上好这门课程,首先要让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要有足够的充分,不要畏惧,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大学生站到讲台上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要控制一个班的人数不要太多,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有机会来展现自我;让同学间相互的交流更全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学生展现自我的地方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等。从几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一部分大学生在刚入学校的时候,只知完成高中阶段高考后,需要在大学里好好轻松下,把高中阶段没有玩的、没有睡够的觉一起补回,理解成大学生活是完全可以忘我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刚进大学生时,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并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感到模糊,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时期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进入大学第二年,大学生的心态已逐渐倾于平稳,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重点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各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校期间可以尝试兼职等,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大学三年级是提升期,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上好这一部分,就是要学生跨出第一步,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即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认识自己,或通过提问“对某某的认识”,从别人的看法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二、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不同的个性特质必有相对应的社会职业。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始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指导大学生怎么样找到与自己个性特质相符的职业,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尽快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来划分,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就业教学指导过程中为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完成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目标明确性、目标一致性、目标激励性、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实际操作性、目标的可评量性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所以在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做好全面考虑。
三、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
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在即将面临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大学生仅仅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去求职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而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有时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前,第一步就是求职面试。大学生的求职面试中,用人单位会考核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求职面试中要做到不卑不亢,稳重自信,还要有一定的求职面试技巧,在回答考官的提问中,注意讲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的求职面试过程锦上添花,最后达到自己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一个原则便是端正态度、求职面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不放过各种学习及实习机会、要敢于在各种场合将自己推销出去。
参考文献:
[1]刘献文.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刘铸,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1402
1引言
1.1调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1998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相对应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认知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认知的优势及不足,能够及时为毕业生择业、企业用人、学校培育人才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在校大学生大学期间自身学习生活与工作提出相关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打下基础,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1.2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大学大学生就业认知调查问卷》,对该大学2005级、2006级本科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当场发卷填写,当场收回。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61份,回收率90.25%,其中有效问卷349份。样本覆盖全校14个学院,48个专业,分布均匀,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
2调查信息分析
2.1大学生就业认知的总体分析
2.1.1对综合素质的认知
(1)个性素质。
本调查显示,约有72.78% 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交往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个性素质。再次是“主动性”(62.32%)和“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56.45%),这些都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作为一种心理方面的素质,也占到了53.30%的比例。“学习的意愿”(45.27%)和“正直、诚实”(44.13%)的品质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然而,“理解、宽容他人”(17.48%)的个性素质却受到忽视,只有不到20%的人选择,位居最后一位。
这说明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却又忽视他人的感受,不愿意理解和宽容他人,缺乏人际沟通的主动性。
(2)学术素质。
多数大学生认为“沟通能力”,也就是听与说的能力,会被用人单位认为是最重要的学术素质,高居第一位,达77.36%的比例。“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49.86%)、“数学与逻辑”(44.99%)和“科学与技术”(40.97%)也被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学术素质。而“写作”(24.07%)、“阅读”(21.20%)和“基本的计算机技能”(21.20%)等素质被选择的比率却不高。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偏重于内在素质,而轻看实际操作的技能。实际上,越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素质越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逐步内化,越是看似简单是实际操作越是能在短时间内培训以达到效果:内在素质是要靠外在素质长期训练堆积而成的。
(3)业务素质。
“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64.18%)、“适应性和灵活性”(57.59%)、“团队意识”(53.30%)三项成为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三项业务素质。“创新、科研能力”(46.31%)、“组织能力”(41.26%)、“商务活动能力”(35.24%)、“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能力”(29.80%)“工具和技术的应用”(24.07%)、“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意识”(15.19%)紧随其后。
不难发现,大学生更看重能够马上实现就业的业务素质,相比之下,长期工作中所应具备的素质却备受冷落。在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呈现出一种“有为而学”的功利倾向,注重成绩而不注重知识,注重证书而不注重能力,认为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忽略了学习的本质是获取知识。
2.1.2对职业规划的认知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打有准备的仗已经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有16.62%的学生表示“有明确的规划,并认真执行”。更多的大学生表示“有职业目标以及大概的职业规划,不够具体”,占总人数的69.05%。仍有9.74%的大学生选择了到毕业时再做规划,他们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现在做了职业规划也没有用。另外有4.58%的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更谈不上规划”。
2.1.3对求职心态的认知
在问及求职过程中的心态如何时,有68.48%的大学生认为“虽然压力较大,但只是把工作当成必经的过程,总会找到工作的”,也有19.48%的大学生表示“自信,找到工作不成问题”;仍然有10.60%的同学感到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其中,“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65.33%)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最主要的来源,与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一致;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竞争激烈”(63.61%)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另一主要因素。另外,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缺乏求职技巧”(29.80%)、“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28.94%)、“自我认识不清”(24.93%)、“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23.50%)和“家庭需要”(18.34)的影响,感觉就业压力大。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态呈现出如下特点:受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感觉到就业压力大,特别是来自于缺乏工作经验、社会竞争强烈的压力。然而在多方面的压力下,多数人却显得乐观自信,坚信能找到工作。
2.2大学生就业认知的对比分析
2.2.1大学生与企业对综合素质的不同侧重
大学生最看重的个性素质、学术素质、业务素质分别为“社会交往能力”(72.78%)、“沟通――听与说”(77.36%)、“ 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64.18%),而企业最看重的个性素质、学术素质、业务素质分别是“正直、诚实”(74.29%)、“沟通――听与说”(71.43%)、“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65.71%)。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大学生和企业在对学术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看法上达成一致,均看重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存在差别的主要在个性素质方面,企业更看重“德”,而大学生更看重“才”。
不言而喻,大学生所看重的人际关系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这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利益。然而当德与才相遇,更会体现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道理。
2.2.2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不同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很重要,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在问及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时,2005级和2006级有了不同的倾向:2006级的大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对于2005级毕业生较少,但是有明确规划并认真执行的较2005级毕业生多。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当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注意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并且严格执行,且随着年级的降低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2.2.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求职心态
在对比分析2005级和2006级的求职心态之后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人表示“虽然压力较大,只是把找工作当成必经的过程,总会找到工作的”,但由2006级到2005级的变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曲线变化”:2006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心中充满焦虑,而已步入求职大军的2005级学生却自信可以找到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求职经历,更多的大学生趋于理性,恢复平和,慢慢沉着地应对求职的过程,比起与的2006级学生更加成熟稳健。
3结论与建议
3.1加强综合素质
(1)提高道德修养。大学生应自身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懂得理解和宽容他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自强自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培养坚强的性格;诚实守信,公正明理,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自信,乐于奉献。
(2)加强理论学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球的发展和生存,大学生首先要由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要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好外,还要了解相近领域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最后才是将这些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提高应用能力。
3.2提早职业规划
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估,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借助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大到宏观的经济状况、国家政策,小到微观的行业发展、企业信息,都需要有一定比较深入的了解。
最后,确定职业目标。结合自我的分析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定位。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清晰的目标可以成为成功的动力。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可以在确定职业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进而适应形势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5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由稀缺转为过剩。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更多自主择业机会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求职挑战。为了帮助大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准备,掌握求职技能和工作本领,适应劳动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被引入高校课堂,为大学生搭建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桥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与提高就业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不仅是教师怎样设计他们的教学活动,学生如何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课程也非常重要。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情况,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深圳某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预测,剔除一些项目,最后分析筛选出17个项目,组成正式的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8.67%。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8.65%。自编访谈提纲,访谈15名同学,每次访谈30分钟至1小时不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几个维度,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存在学习投入思考层面多、落实行动少,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课堂参与热情高与课堂表达能力低并存这几方面问题。
1.学习投入思考层面多、落实行动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和意向职业做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职业概念。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自己从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能,所以会给同学们带来思想上的冲击,留下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调查显示:在课堂学习中收获颇丰的占68.52%,收获一般的占35.1%,没有收获的1.85%;经常反思职业规划问题的同学57.41%,偶尔反思职业规划问题的40.74%,不反思的1.58%。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关于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探索的欲望。同时调查也显示,虽然同学们在课上课后关于自我和职业有很多思考,但反思的内容却没能及时落实到行动上,能执行自己规划的只有13.86%,部分执行的有38.28%,不执行的有47.86%。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前经常预习的只有3.7%,偶尔预习的51.85%,从不预习的44.44%;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的有52.32%,有拖延但完成的36.53%,不完成的11.15%。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是通过行动体现的,没有行动的思考和规划将无法体现它的意义。
2.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在调查中,希望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的同学有24.97%,希望能学习应用于职业规划的实践知识的占64.81%,同学们在认识上,希望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尽快地适应职场需要。但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同学们将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实践知识,等同于形成了实践经验,忽略了实践经验需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部分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学习行动上仍存在惰性,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做出最优的决定。经常会有同学提这样的问题“我不喜欢现在学习的专业,老师我应该转专业吗”,“老师我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老师我应该选择设计类的工作还是施工类的工作”,等等。同学希望教师能明确地告诉他们要怎么做,步骤越具体越好,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
3.课堂参与热情高与课堂表达能力低并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同学们愿意参与比较活跃热闹的课堂互动,调查显示:有75.95%的同学希望多一些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时同学院愿意积极参与的占40.74%,一般愿意的占55.56%,不愿意的占3.7%;在讨论过程中态度认真的占46.15%,一般的占50.16%,不认真占3.2%。在课堂活动中多数同学表现得积极踊跃,但是如果要在互动后独立总结和反思就有困难,每位同学的表现差异也很大。每次活动过后表现积极,发言踊跃的集中在一小部分同学。调查表明:经常发言的占11.11%,偶尔发言的占66.67%,从不发言的占22.22%。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课堂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技巧。调查显示:有20.37%能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77.78%有想法但表达不出来,有1.85%完全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对策与建议
1.教师需以学生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学生的职业经验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将对学生感知并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学。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更好地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建构。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感受,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状态的机会,分析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从被动接受课堂学习到主动展开学习行为。大学生若要学习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具备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展开主动的学习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回答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应增添多元的主动学习行为如:思考、交流、提问、质疑、合作、反思、评价等学习行为,在学习行动中领悟学习内容,转化学习经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理解不同的学习行为将会为自己成长形成怎样的学习经验。
3.拓展学习空间主动寻求职业体验。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是职业经验学习的一部分,学生需意识到要想深入地了解和培养自己个人的职业能力,将学习到的所有材料整合起来并加以结构化,才能知道自己的职业定向是否合适,有没有需要调整。最好的体验就是兼职或做临时工作以获得关于职业的第一经验。工作体验的方式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时间亲自体验真实职场上发生的各种事物,在参与职场人士的探讨和协助中,加深自己对工作需求的理解,进而帮助自己确定职业生涯与发展。[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体验和批判的动态过程,只有通过主动行动才能体会到规划的可行程度。一份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若没有具体的行动措施保证就无法落实,规划也就没有意义。
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从这一时期开始,各地高校逐渐重视并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加强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同时相继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高校也相应开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发展了大学生职业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加强了大学生综合性教育。但是,该课程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模式。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的工作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职业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各种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的现象。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缺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需求信息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和专业、职业能力水平。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在职业变动的过程中,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个人需求及工作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平衡家庭与朋友、工作与个人爱好之间的需求,使其作出更好的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及学院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创新和职业测评工具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首先,从教育理论研究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性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简单搬用西方生涯教育理论的现象,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人因素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与我国强调天地人和的传统观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其次,从职业测评工具来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通过自身的SWOT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外部可能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威胁,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自我的感性认识,又有很多主观性。因此,标准化职业测评是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今却缺少专业化的标准测评工具和专业的测评人员。
2.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有待完善。
首先职业指导课在我国起步较晚,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的教科书良莠不齐。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学院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比较空泛,所引用的资料和案例较陈旧,与现实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新颖性都有待加强。其次,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同时没有针对专业和年级的特点来安排课程,课时量也严重不足。最后,缺乏课程的配套设施,在职业指导课程配套上缺乏信息化、网络化的互动平台和科学的心理测试系统。这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职业素养的提升都极为不利。
3.高校缺乏专业化和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
作为职业生涯的指导教师,应具有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但目前各个学院均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且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方面更是“捉襟见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数量不够、精力不足。学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多数没有严格按照师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二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学院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老师大多数不是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或相近学科(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不深,专业水准不高。目前全国仅有1万多人取得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千人。近年来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虽然都开展了一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但其内容也基本是笼统的就业指导教育,覆盖面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专业程度明显不足。另外,多数老师是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者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找工作的经历和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很难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实用、有价值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很难满足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三、解决的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
高校要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教育重要环节的理念,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不仅是高校的工作,而且是全党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工作。教育部长周济明确提出“所有高校要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更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对学科成熟发展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提高学校管理层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在高校管理层当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规划大学生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职业课程设置观念,重视前瞻性的职业课程指导;其次,学院要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经费的投入,充裕的经费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
(1)应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构建职业指导课的持续性管理机制。
高校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健全机构,建章立制,确保课程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人员组成应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为基础,根据需要增加心理辅导、人力资源、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以提高专业性并实现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制定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缺乏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学院要针对自己的培养特点,重视课程的应用价值,强调“学以致用”,尤其是非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隐性”能力)的培养和个体综合索质的形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院的办学特色为依靠,将地区、行业就业方向作为着眼点,形成具有鲜明的系列的职业规划课程。要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职业世界,掌握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机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需要实践的验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验证和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毕业生接收单位合作,对大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单位的表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3.加强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前提。职业指导课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与职业实践经验,要有对用人单位以及人才需求信息有广泛、及时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队伍还要有合理的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应以校内培养为主,引进、兼职为辅,从实际的情况看,仅有专业课老师的指导还不够,因为他们在专业方面虽然是专家,但对学生的了解却无法与辅导员相比,所以,在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专家队伍是务实的、可行的和有效的,并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经历经验优势,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使大学生们不走或少走弯路。其次,学院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吸引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或本专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兼职教师。最后,要定期地组织师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水平,为持续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与教学水平,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徐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3]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90
Investigation on Attitudes Medical Students Have towards Employment
ZHANG Fabin, LIANG Xiangyong, ZHANG Haiqing, LI Bin, WU Ping
(Medical College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 employ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carrying out career guidance reasonably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reduc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Method: Adopting the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part of three, four, five grade students in our colleg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respects of their attitude towards employment, employment mood, preparation time, attitudes toward work, views of employment factors(P0.05);Different majors' expectation after graduation, different national views 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0.05).Conclusion: The attitudes medical students hold on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t is essential that school, society, family and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work together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us, creating a good employ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Employment mentality ;Inventory survey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统包统分,双向选择逐步过渡到了自主择业时期,①使毕业生接受市场考验,自己解决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当今大学生无疑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自1999年以来大学毕业人数持续上升,使得大学毕业生心理上增加了更大的负担。若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因此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也必将导致各种矛盾,其结果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②为了了解我院医学生的就业态度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合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开展了此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青海大学医学院大三、大四、大五年级学生。
1.2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专业学生,运用自填式问卷对其进行调查,从不同专业、民族、年级、性别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检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 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501份,有效回收率为96.35%。调查学生的构成基本符合我院学生整体特征(见表1)。
2.2 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的比较
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占大多数(61.88%);认为就业形势很好的仅占极少数(1.00%),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3.571,P = 0.168)(见表2)。
2.3 不同年级学生面对就业的态度
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18.167, P = 0.02),其中对就业持担心、焦虑的占大部分(42.71%)(见表3)。
2.4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就业的准备时间比较
毕业前一年准备就业的占大部分(47.90%),毕业前俩月或更晚准备的学生占少数(12.38%)。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6, P = 0.005)(见表4)。
2.5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工作的态度比较
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大学生占大部分(52.89%),就业态度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4, P = 0.001)(见表5)。
2.6 不同民族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及就业形势看法
对所学专业认同的只占少数(19.46%),认为就业形势一般的占大多数(36.73%)。不同民族之间就业形势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2.342,P = 0.019)(见表6)。
2.7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影响就业因素的看法
认为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专业设置182人(36.3%),影响最小的是就业指导35人(6.99%)。不同年级之间影响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58, P = 0.399)(见表7)。
2.8 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的期望
大部分学生选择先就业(40.72%),选择自主创业者占少数(18.56%),不同专业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58, P = 0.001)(见表8)。
3 讨论
3.1 对自我及就业形势的认知方面
不同年级大学生中认为就业情况非常严峻的占大多数,可见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对自身能力的认识随年级升高而更趋客观、实际。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毕业难就业造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不乐观的态度。
3.2 就业情感方面
有研究表明,即将步入社会开始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应激和压力,当就业率较低时,毕业生与失业的年轻人有着同样的应急和焦虑水平。③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对就业问题持担心、焦虑态度的占42.17%,高年级学生的就业信心低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尚未面临就业考验,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度不高、认识不足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高和就业时间的临近,学生开始关注就业,必然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就业信息,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对就业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理性。尤其是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希望一次性找一个较满意的工作,故担心和焦虑感随之增强。
3.3 行为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就业的比例从三年级的44.8%增至五年级的56.8%,准备考研的比例随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大学校园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与心理问题成正相关,④主要的原因是专业的设置不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其次受教学师资、教学和科研条件及水平、学校综合排名等方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感到悲观,对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的信心降低,导致担心和焦虑感增加,这是对当前严峻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的应激反应。如果控制适当,则可以产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反之则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3.4 对策与建议
(1)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减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消极认识和恐慌、焦虑等。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国家应: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将有能力的人才吸纳进入各个单位为其服务,从而减少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国家还应通过相关政策,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必要的职业培训责任,通过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另外,在完善市场竞争配置人力资源机制,发挥人才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继续探索建立和完善诸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到村任职”、“特岗教师”、“青南计划”吸引大批人才到基层就业,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使他们发挥聪敏才智,减轻对就业的担心和焦虑。
(2)为学生搭建综合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区、学校三级就业网络,加大不同行业就业双选会、不同类型就业洽谈会的信息采集和,尤其是与用人单位长期保持有效沟通和信息互通,只要有用人单位来访,随时举办专场招聘会,力争为毕业生搭建立体化、多层面、多渠道的就业供需空间。
(3)加强专业建设和创业教育。学校通过毕业生回访和向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和质量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和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医学生人文素养、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政府因大力扶持创业,为就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协助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创业铺平道路。学校利用SYIB创业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为创业提供精神动力。
(4)加强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结合大学生在就业应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要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并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就业、成才、成长,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展与成长与“中国梦”相结合,教育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主动到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实名登记制,由专人“一对一”帮扶,在招聘会时给予优先推荐等。
(5)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配置体系不断完善,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意义重大。职业目标清晰,职业规划科学,自我评价客观,职业定位准确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因此,今后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建设,为毕业生合理制定职业生涯指导方案,强化职业能力培训,增加抗压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和创业早作打算。
总之,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全面实现,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和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 聂杜艳.毕业生双向选择招聘活动的质量与效果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