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价值取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Key words: enterprise;strategic management;value orient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58-02
0 引言
企业战略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将深化人们对企业市场行为的理解。根据SCP模型可知,企业行为受到所处市场结构的作用,从而逻辑形成一定的市场绩效。这种着眼于S—C—P传导基础上的产业组织理论,却被行为学派所批评。行为学派认为,首先由企业行为促成一定的市场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市场绩效。在生物学隐喻下,前者可以理解为是达尔文主义观点,而后者则属于拉马克主义观点。
针对本文的选题实则潜在着一个假设,即企业可以通过自我机能的优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演化。这就表明,企业战略管理的价值取向应与外部环境特征相契合,并在符合拉马克主义逻辑演绎进路上,最终展开自己的战略构建。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对“价值取向”的解构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企业所实施的市场行为并不遵守新古典经济学逻辑,即在经济理性驱动下企业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经过充分计算来获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基。与之相对应,演化经济学逻辑则与企业市场行为的现实选择相适应。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可得,企业不仅面临着自身内环境,还处于更加复杂的外环境之中。就影响企业行为特征的权重而言,则主要在于外环境的作用。其中,外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由此,企业若要建立起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共生机制,便要求其在价值取向上符合经济目标的需要、社会目标的需要、环境目标的需要。
为此,对“价值取向”的解构也可以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
1.1 经济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 本文认为,经济目标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并且,也是支撑另外两项目标的物质基础。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视阈下来探究经济目标的实现,其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达成: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跟进,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等。受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部约束机制影响,当前企业在经济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更倾向于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
1.2 社会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 根据国际“企业社会责任 2000”的定义,其中的社会目标便在于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笔者也从这一视角,来阐发社会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企业战略管理在这里的价值取向不仅需要通过正式制度来规范,更需要在战略实施中循序渐进的来满足。为此,关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企业人才储备,以及薪酬分配体系等要件,都应在不断实施中得以优化。
1.3 环境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 相对于以上两大目标基础上的价值取向不同,这里价值取向更加突出企业的公民意识。且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企业将无法获取由此所带来的全部利润。不难看出,建立在该目标上的价值取向时常被部分企业所忽略。为此,惟有引入环境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才能使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2 企业战略管理与价值取向间的关系分析
以上借助企业战略管理目标这一中介,对价值取向进行解构。然而与目标管理不同,价值取向属于企业管理哲学范畴,这种形而上的东西究竟与企业战略管理间形成怎样的关系呢。惟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展开对现实价值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职工,研究职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新变化,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国企职工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新时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职工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首先必须承认,我们职工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总体是好的,队伍是比较稳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的、有害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职工。
1、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道德准则甚至法律规范的约束,对人对事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考虑社会、企业、他人利益。无大局意识,工作中不听从调遣安排,甚至与上级唱“对台戏”。
2、拜金主义。很多职工有金钱至上的思想,唯利是图,工作中斤斤计较,“精打细算”,有“好处”好说话,没“好处”不办事。产生与企业的对立情绪,难与企业同甘共苦。
3、悲观主义。信仰缺失,失去理想、追求,对现实迷茫、彷徨。工作中畏惧困难,外部市场形势稍有变化或企业效益稍有下滑就惶惶不安,无心工作。
4、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思想严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工作中拈轻怕重,投机取巧,办事拖拉,相互推诿。缺乏进取心,满足于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懒于学习,不愿动脑筋,工作敷衍了事或应付式完成。
二、形成职工价值取向发生偏离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着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效应。由于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趋利性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价值取向在讲求效益、以利益激励人们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职工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关注自身利益使他们趋利避害的人生态度表现明显。
2、国企改革不断推进。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有明确的盈利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按经营业绩和劳动贡献获取收益,管理中更多关注在经营任务上,而忽视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被打破,收入逐渐出现差距,全新的管理模式、分配方式、激励机制对人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职工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3、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曲解。把竞争理解为“不择手段”,把讲经济效益理解为“单纯追求利润”,把讲个人利益理解为抬头向“钱”看,低头向“我”看。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职工身边个别丑恶现象对某些职工产生了影响,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和政府产生疑虑甚至失望,也让职工感到无所适从。
三、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1、损害职工队伍形象和企业利益。一方面,一些职工思想颓废,精神萎靡,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部分职工不安心工作,寻找跳槽机会,造成企业职工思想波动大,职工队伍不稳定等现象,较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执行力减弱。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共识,职工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差,对企业的发展不关心,对于企业出台的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对自己有好处的就接受,对己不利或者关系不大的,就抵制或敬而远之。
3、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部分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工作中只要求能应付过去,不精益求精。遇到技术问题不寻根问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闲暇时间用在牌桌上、电脑前,不愿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正确引导职工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正确引导职工价值取向,“针对病根下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1、加强全员思想教育,摆脱落后思想束缚。“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是中油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和行为的价值取向。企业要结合单位生产经营案例和员工的思想工作实际,对“诚信”、“创新”、“和谐”、“安全”等做出深入浅出的解释,诠释价值观的意义,通过层层发动,层层动员,普遍教育,使全体员工能够熟知熟记企业价值观,能够明确如何践行企业价值观,能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自觉把言行统一到企业价值观上来。要重点关注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广大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可见,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2、培育国企特色文化。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挖掘企业文化底蕴,弘扬优良作风和传统,形成企业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可以通过编写《企业年鉴》、《企业组织史》,《企业文化手册》,组织观看励志、警示宣传片等,让职工认识、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去遵守、维护。二是加强企业远景规划,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制定、完善企业发展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等重点发展战略,使职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更加坚定留在企业发展的信心。三是打造不同文化品牌。根据企业不同的作业区域、经营方式、生活场所等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在遵循共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让员工既感受到大家庭的发展远景,又享受到小家庭的欣欣向荣。
[中图分类号] F27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34-04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河北省医药企业营销道德与监管机制研究”(200703044)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深入开展,关注和挖掘市场需求,积极适应竞争已经成为指导各医药企业健康成长的名言至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优秀的医药企业脱颖而出,营销业绩持续快速增长,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但是,也有也有一部分医药企业,为片面追逐最大化利润或者维持企业自身生存,置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安全与社会利益于不顾,违背经商道德甚至是甘愿涉险触犯国家法律,诸如在市场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采取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制作及播放虚假医药广告;从事商业贿赂等等。这些违背医药伦理,靠获取不正当利润参与市场竞争的做法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重视研究医药营销道德已成为理论界与企业界的重要议题之一。
有些人认为,经济和道德之间本身存在着一种不可消解的“二律背反”现象,要“经济”就不能完全都遵守“道德”。然而,很多优秀的国内外企业如我国同仁堂靠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而享誉数百年;美国强生公司在发现有人恶意在其药品中掺毒时,毅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坦然于众,而多年名列于美国最佳经营公司之内。以上事实(事实上例子还有很多)证明,经济和道德是可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并且随着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遵循道德基础上实现自身经营发展将是医药企业惟一出路。
一、国内外营销伦理的研究现状
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展开了对营销伦理的研究。法姆尔(Farmer,1967)提出营销伦理问题。斯隶文特(Sturdivant,1982)和柯康奥尔(Cocanougher,1982)研究发现,营销活动中的不同参与者(营销人士、蓝领工人、家庭主妇等)对营销伦理标准的认识有很大不同。目前西方学界主要存在着五种不同的伦理观点,依次为目的论,它主要是从最终发生的结果来考察引发行为是否具有道德的一种伦理观,“轻过程,重结果”,代表观点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道义论与之相反,它认为,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由行为结果,而是由行为本身内在特性所决定的,代表观点有康德的义务论、显要义务论和社会公正论等;伦理相对论信奉没有绝对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统一的准则与规范即任一伦理准则或规范的适用性都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事务的“对与错”及行为的“恶与善”判断标准;社会契约论则调和了伦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时代推移下的产物;企业社会责任论内涵非常丰富,它主要强调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是实现其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国内外对于营销道德水准测试与评价系统的研究还非常少见,部分原因在于很多道德问题本身就难以衡量,正因为此,已有测评体系多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多由显要性道德指标构成;二是多从企业内部获取数据并作出评价;三是成果少,体系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营销道德的评价问题。如欧阳电平(1998)给出了我国营销伦理的测度方法。刘世雄(2006)通过分析中国产业发展中的营销伦理问题和西方学者对营销伦理的研究范式,阐述了未来中国产业营销伦理的研究方向――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开发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性的营销伦理量表。王恕(2000)提出了医药市场存在很大的道德问题,应从立法等方面予以解决,并呼吁医药企业创新营销方式,走出不道德营销怪圈。
二、医药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医药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模型的构建
营销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出合理的医药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模型,针对这一问题,文章笔者邀请了由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人士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顾问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在我国大型医药企业营销活动中涉及的道德因素来组成调研问卷,对包括专家学者、医药经营者、医药顾客在内的100多人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药品安全健康(95%)、营销信息对称(75%)、定价合理(98%)、非歧视与公平竞争(68%)、售后服务优良(80%)五个方面是被调查者最为关注的营销道德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医药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模型应以调查所反映的这五个方面为标准设立。问卷结果也表明了医药企业今后经营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以顾客为导向,以提供安全健康的药品为使命,在营销过程中主动公布诸如成本、副作用等信息,合理定价,不对特定群体进行销售歧视并正确对待竞争对手,同时做好售后服务。我国大型医药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模型如下:M=V(X1,X2,X3,X4,X5),其中,X1代表药品安全健康,X2代表营销信息对称、X3代表定价合理、X4代表非歧视与公平竞争、X5代表售后服务优良。
2.医药企业营销道德的影响因素
一个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是否合乎伦理道德,通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组织或个人伦理道德的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以及伦理道德问题的强度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最终决定着组织或个人所采用的手段是符合道德的。此外,个体道德感的强弱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所在组织的环境决定的。缺乏强烈道德感的人,如果在组织中受到规则、政策、工作规定或加于行为之上的强文化准则的约束,那么他们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小,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道德认同感,从而改善自身原本的道德伦理观。相反,原本非常有道德的人,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被组织的结构和组织中允许或鼓励不道德行为的文化所腐蚀,而削弱自身原有的道德感。所以,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伦理工程是非常重要的(见图1)。
关于医药企业营销道德发展阶段。企业的营销道德高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它的成长,其对营销道德的认知和遵循呈现出“阶梯”上升状(包括跨越个别阶段发展和营销道德起点本身就高的情况),文章认为,医药商品不同于其它类商品,它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因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必须遵循在保障社会(人民)利益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为此,笔者医药企业营销道德水平及其标准给予界定,以便企业认清自己所处的道德水平(见图2)。
关于个人特征。研究发现,自我强度和控制轨迹两个变量对人们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通常,自我强度高的人具有较大的自信心,往往他们比自我强度低的人在伦理判断和伦理行为之间取得更多一致性。而控制轨迹则是用于衡量人们相信自己能掌握命运程度的个性变量。具有内在控制轨迹的人认为自己对命运有绝对的控制力,而具有外在控制轨迹的人则认为自己一生的命运是由运气和社会来决定的。因此,具有内在控制轨迹的人会比那些具有外在控制轨迹的人,在伦理判断和伦理行为之间表现出更大的一致性。
关于结构变量。良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强化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一般而言,模糊性最小的组织结构设计最能提高员工对伦理行为的认识程度,而组织正式的规章制度、清晰的职务说明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则能有效地减少这种模糊性,而且还能促进行为的统一性。此外,上级的行为以及组织绩效评价系统的完善与否也是两大关键因素。上级管理者的行为标准对其下属而言往往会产生最为直接且有效的影响,而组织在评价时对结果和手段的注重态度也会对员工伦理行为的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关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同样也会对组织员工的伦理行为发生影响。一种可能形成较高伦理标准的文化是一种高风险承受力、高度控制,以及对冲突高度宽容的文化。处在这种组织文化中的员工,会被要求不断创新和进取,并会对道德和不道德行为产生清醒的认识。
关于问题强度。文章认为,若某一行为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越大,其行为到后果的时间间隔越短,人们与受害者关系近,其危害性越严重,影响集中度越显著,舆论谴责越强烈,那么该问题的强度就越大,其重要性程度也就越高,人们对该行为具备道德性的期望也就会越强烈。
三、医药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实用性、可比性等原则,结合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且根据医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所涉及的因素,笔者建立如表1所示的医药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医药营销理念(U1)、医药营销组织管理(U2)、医药营销战略(U3)、医药营销策略(U4)与医药营销费用(U5)5个一级指标和医药企业的道德责任感等19个二级指标(Uij)构成。二级主要指标含义如下:
U11,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医药企业是否以“救死扶伤”为使命,是否以社会的发展为己任。
U12,医药企业的道德观――医药企业是否树立诸如诚信、公平竞争等观念。
U13,对医药与公众健康关系的认识――医药企业及其员工应树立医药关系公众健康和国计民生的认识;
U14,营销人员职业道德与素质――营销人员职业道德与素质体现在爱岗敬业、尊重顾客和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等。
U21,营销人员道德行为准则的制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准则,准则符合道义论要求并形成书面文件;
U22,营销人员道德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对遵守医药营销道德的员工有相应激励机制,对不遵守医药营销道德的员工有相应惩罚和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分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两个部分;
U23,营销管理系统的道德导向――营销管理系统遵从社会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还是产品观念。整个系统是否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并树立道德导向。
U31,医药产品与品牌诉求的真实性――品牌诉求点与医药产品本身的一致性;
U32,企业医药营销竞争战略――公平竞争,不搞垄断,不倾销等;
U33,顾客需求的负面引导――误导消费者,片面夸大药品疗效以吸引更多顾客为不道德行为。
U41,药品的安全性――药品不危及使用者生命,不给使用者造成重大的身体损伤;
U42,定价与成本的偏离程度――定价/成本,其值越大,越是不道德;定价/成本〈1也有不道德的嫌疑,因为可能是出于倾销目的等;
U43,使用以贿赂为主的公关手段――通过贿赂医生出售处方药,通过贿赂医药商店经理人员/销售员出售非处方药;
U44,广告的真实性――一定时间段内真实广告的数量/广告的总数量,其值越大,越是道德,其值越低,其道德评价值越低;
U45,售后服务的质量――是否提供免费(或部分收费)用药咨询,是否提供用药指导,是否提供不适当药品的调换等;
U46,分销系统的顾客导向(医院与药店的选择)―― 一般意义上,药店药品在价格上小于医院药品价格。处方药可以在药店出售以提升销量,非处方药可以在医院销售以提高价格均为不道德行为(见表1)。
在上述评价指标中,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如医药企业的道德责任感等),用诸如加权平均法等传统的方法难以对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笔者认为,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环境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事物关于某种目的做出综合判断或决策的方法,可以用在对医药营销道德模糊信息的处理上。
1.建立因素集(或称判断集)
根据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两层(主因素层和子因素层)因素集。主因素层指标集U=(U1,U2,U3,U4,U5),U中的元素分别代表医药营销理念、医药营销组织管理、医药营销战略、医药营销策略与医药营销费用。子因素层指标集Ui=(Ui1,Ui2,Ui3,…,Uij,…,Uin),其中Ui表示U中第i个因素,Uij表示Ui中第j个因素。
2.确定指标的权重
本模型采用专家估测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主因素层指标集U=(U1,U2,U3,U4,U5)为例,设有S个专家分别就U中各因素的权重做出判定,第L个专家的判定结果为A1=3.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W=(w1,w2,w3,w4),其中 w1,w2,w3,w4 分别表示优,良,中,差4个等级。
4.评判矩阵的确定
先由专家和自评人员对子因素层指标集中的指标进行评判,再把评判结果统计汇总。设子因素层指标集Ui中的指标Uij得到评语w1,w2,w3,w4的次数分别为wij1,wij2,wij3,wij4,则Uij对于评语w1,w2,w3,w4的隶属度为rij1,rij2,rij3,rij4 其中rijt=wijt/∑ wijt。所以子因素层的模糊评判矩阵为:
5.模糊综合评价
先对子因素层进行评价。主因素层中的指标Ui对于评语集W的隶属向量Bi=AioRi=(bi1 bi2 bi3 bi4),其中“ο”为模糊运算算子。
再对主因素层进行综合评价,U的评价矩阵为:
U对于评语集W的隶属向量为:
对B=(b1, b2,b3,b4)做归一化处理,得:
表示医药营销道德评语w1,w2,w3,w4的隶属度。
6.模糊运算算子的选择
两个模糊集之间的合成运算,有多种运算算子可供选择。如M(∧,∨),M(•,∨),M(•, )等。由于在建立企业营销创新水平指标体系时,已经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取舍,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表一中的各因素都不应该被忽略,应选择算子M(•, ),以兼顾各评价指标。
7.计算评价值
若给评语集W中4个等级的评语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c1,c2,c3,c4,则可得医药营销道德的评价值:
评价值。
四、结 语
我国医药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关注和相关资源投入,文章相信,随着我国医药消费人群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企业自律意识的加强,我国医药企业营销道德的发展必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周健临.管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健安,郭国庆,钟育赣.营销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D.D.拉斐尔著,邱仁宗译. 道德哲学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李 莉.当代西方伦理学流派[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苗泽华,等.商业企业营销道德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James Post. Corporate Behavior and Social Change[M]. RestonPublishing co,1978(8).
[7]B.Golany, Y.Roll, An Application Procedure for DEA[Z]. Omega Int.J.of Mgmit Sci, 17 (3), 1989.
[8]Bessent A., Bessent w., Charnes A., Cooper ww., Program review for Planning Decisions Throug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 Educ,Adm.Q.19 (2),1983.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Medical Enterprise Marketing
Miao Zehua1,Xue Yongji1,2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陈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
二、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其最有价值的资源——它的人力资源来实现。企业中高层领导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同时在企业中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强化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其他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从事人力资源的事务性工作,但其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因此掌握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对于提高员工工作投入度等也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从工作职务分析与设计,对企业各个工作职位的性质、结构、责任、流程以及胜任该职位工作人员的素质、知识、技能等,在调查分析所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编写出职务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人事管理文件;进而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把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包括对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予测与平衡,确保企业在需要时能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等各个子模块的建设。
三、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旨在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四、促进企业人才施展的几项措施
第一,应该注重提高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担负着决策与布署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注定要求领导者要有优秀的素质。这种素质是思想素质、工作能力、个人魅力的结合,如果一个领导者本领过硬、思想纯正,勤于调查研究,善于聆听职工意见,那么他作出的决策和布署成功的几率就大得多,从而,在他的领导下,员工付出的就会有收获,也就会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员工自愿以最大的热忱投身到工作中去,甚至于有利于他积极面对生活,相信企业的未来。如果一个领导素质差,谁也不愿意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干事,到头来,毫无所获,仅仅是因为决策有误,那么员工的积极性是倍受打击的,久而久之,就会麻木。
第二,应该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毕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企业兴亡的关键。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注重人才,尊重人才,大力开展人才争夺战的时代,制度的执行要有一定的韧性,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要把握好人性伸展的尺度,重视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能力,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随着政治的民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我国女子的平等受教育权逐步得到保障,越来越多的女子有机会进入象牙塔里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接受到高深学问的熏陶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然而,在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前景下,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学校、媒体纷纷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择业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不同程度地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合适的职业选择。
一、价值取向内涵及特点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它是一个人的内心向导,其中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则指女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决定、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对主体自身、其他主体以及主体间关系均有重大的影响。从整体看,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的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个体看,多数女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价值取向观,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当代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如下。
1.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学为核心,倡导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在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从而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国际背景下,20世纪初,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从政治运动转入意识形态,继而向整个文化界、学术界弥漫,并由人文社会科学逐步渗透到自然科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从寻找“女性在科学中相对缺席现象”的原因为起点,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标志着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随后知识女性脱颖而出,这批素质较高的女性,从男性和社会的认识与评价中挣脱,她们主动寻找自我的价值,有了自己较为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她们主动投入社会领域,并要求社会和他人尊重自我的价值,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其中不少女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们有较高的文化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主意识,开放的思维方式,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思想观念,因而有更多的实现自我的机会。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她们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在追求独立人格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这种价值导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强调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从而打破了由社会尺度规范自己的历史格局。在价值实现中她们主动寻求社会的需要,自觉的设定和选择自我的价值目标,追求属于自己的能施展才华的工作,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方式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孕育而生,她们更大程度地追求经济自我、思想自由、行为独立,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实现自立自强。
2.物质追求下的功利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二重性给当今社会整体价值取向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作为当今社会的先锋力量,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受到的冲击亦为强烈,造成其价值取向的变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极价值取向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女大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女大学生在物质、精神价值取向方面明显偏于物质取向。大部分女大学生内心里认为金钱为代表的物质价值是无可置疑的基础价值,脱离金钱的价值是飘渺的、虚无的、难以理解的;金钱是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础和前提。[2]她们心里常常在认同着“金钱几乎是万能的”,因为她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以越来越多的现实事例演绎着金钱似乎万能的故事,相反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地位,谋求工作,赚取钱财。其功利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政治理想方面,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政治资本;在知识学习方面,是“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在就业目标方面,追求待遇高、工作轻松;在实现手段方面,考证热”,而且“逃课族”规模不断壮大,她们逃课之后,往往把目标锁定在考取各种证书上。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势必导致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
3.网络生活下的不稳定性
毫无疑问,网络的便利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地充斥人们的生活,然而女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情绪鲜明、波动,丰富多彩是其情绪与情感的主要特点。由于她们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因而网络生活时不时的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时尚、前卫、个性似乎是潜意识的选择。网络上播放的各种各样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娱乐新闻中对歌星影星的大肆报告,五花八门的选秀造星活动(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另类“芙蓉姐姐”式的突现等等无形之中注入女大学生的头脑,使女大学生在性价值观、婚恋观和择业观等方面,倾向于张扬不羁、追求新颖奇特,但由于其受已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又处在矛盾之中。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由不同环境影响而确立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发生转变。因此,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生活下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性。
二、价值取向对职业的影响表现
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方向的重要指标,是保证人职匹配的决定性因素。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可想而知,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职业白领化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女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职业选择机会,使她们能在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上“作为改革的力量—作为发展的规划者、实施者、监督者和批评者,积极参与发展的过程”,加之女性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要求女性自由解放,自立自强,从而促使女性趋向在社会各个领域(如政府部门、企业高层)施展才华崭露头角。而白领阶层是社会精英高度集中的阶层,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社会关系资源,收入年薪在15万到40万之间。这个阶层不一定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拥有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技术和经营权。在其公司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有六大特点: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及高质量;职业的高流动性;强烈的务实主义精神;关注个人职业发展;普遍具有紧张感和焦虑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些特点迎合了自主独立女性这一发展趋势,而女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中最具典型、具活力的代表,因此,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自己就业选择时倾向白领阶层。她们更愿意从事政府企业管理、公务员、医生、律师、教职人员的工作,旨在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物极必反,这种趋势导致工作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自信心受挫的恶性循环,极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职业金钱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易充斥全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的渴望和追求有甚无减。从而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蔓延并异化为知识改变经济地位,滋生了女大学生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刻苦学习对今后工作有用的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考取各种证书,其目的只有一个——选择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一种舒适的生活。然而工薪的高低成为其工作是否体面的唯一标准,物质的多少则是生活是否舒适的硬性指标。因此,女大学生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选择在中心城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环境优雅的职业以追逐更多的金钱财富。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很多女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失业率高的不良后果。
3.职业畸形化
随着政治的民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我国女子的平等受教育权逐步得到保障,越来越多的女子有机会进入象牙塔里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接受到高深学问的熏陶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然而,在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前景下,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学校、媒体纷纷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择业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不同程度地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合适的职业选择。
一、价值取向内涵及特点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它是一个人的内心向导,其中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则指女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决定、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对主体自身、其他主体以及主体间关系均有重大的影响。从整体看,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的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个体看,多数女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价值取向观,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当代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如下。
1.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学为核心,倡导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在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从而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国际背景下,20世纪初,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从政治运动转入意识形态,继而向整个文化界、学术界弥漫,并由人文社会科学逐步渗透到自然科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从寻找“女性在科学中相对缺席现象”的原因为起点,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标志着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随后知识女性脱颖而出,这批素质较高的女性,从男性和社会的认识与评价中挣脱,她们主动寻找自我的价值,有了自己较为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她们主动投入社会领域,并要求社会和他人尊重自我的价值,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其中不少女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们有较高的文化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主意识,开放的思维方式,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思想观念,因而有更多的实现自我的机会。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她们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在追求独立人格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这种价值导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强调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从而打破了由社会尺度规范自己的历史格局。在价值实现中她们主动寻求社会的需要,自觉的设定和选择自我的价值目标,追求属于自己的能施展才华的工作,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方式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孕育而生,她们更大程度地追求经济自我、思想自由、行为独立,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实现自立自强。
2.物质追求下的功利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二重性给当今社会整体价值取向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作为当今社会的先锋力量,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受到的冲击亦为强烈,造成其价值取向的变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极价值取向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女大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女大学生在物质、精神价值取向方面明显偏于物质取向。大部分女大学生内心里认为金钱为代表的物质价值是无可置疑的基础价值,脱离金钱的价值是飘渺的、虚无的、难以理解的;金钱是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础和前提。[2]她们心里常常在认同着“金钱几乎是万能的”,因为她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以越来越多的现实事例演绎着金钱似乎万能的故事,相反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地位,谋求工作,赚取钱财。其功利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政治理想方面,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政治资本;在知识学习方面,是“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在就业目标方面,追求待遇高、工作轻松;在实现手段方面,考证热”,而且“逃课族”规模不断壮大,她们逃课之后,往往把目标锁定在考取各种证书上。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势必导致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
3.网络生活下的不稳定性
毫无疑问,网络的便利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地充斥人们的生活,然而女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情绪鲜明、波动,丰富多彩是其情绪与情感的主要特点。由于她们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因而网络生活时不时的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时尚、前卫、个性似乎是潜意识的选择。网络上播放的各种各样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娱乐新闻中对歌星影星的大肆报告,五花八门的选秀造星活动(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另类“芙蓉姐姐”式的突现等等无形之中注入女大学生的头脑,使女大学生在性价值观、婚恋观和择业观等方面,倾向于张扬不羁、追求新颖奇特,但由于其受已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又处在矛盾之中。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由不同环境影响而确立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发生转变。因此,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生活下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性。 二、价值取向对职业的影响表现
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方向的重要指标,是保证人职匹配的决定性因素。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可想而知,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职业白领化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女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职业选择机会,使她们能在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上“作为改革的力量—作为发展的规划者、实施者、监督者和批评者,积极参与发展的过程”,加之女性自主意识下的独立性要求女性自由解放,自立自强,从而促使女性趋向在社会各个领域(如政府部门、企业高层)施展才华崭露头角。而白领阶层是社会精英高度集中的阶层,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社会关系资源,收入年薪在15万到40万之间。这个阶层不一定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拥有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技术和经营权。在其公司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有六大特点: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及高质量;职业的高流动性;强烈的务实主义精神;关注个人职业发展;普遍具有紧张感和焦虑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些特点迎合了自主独立女性这一发展趋势,而女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中最具典型、具活力的代表,因此,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自己就业选择时倾向白领阶层。她们更愿意从事政府企业管理、公务员、医生、律师、教职人员的工作,旨在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物极必反,这种趋势导致工作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自信心受挫的恶性循环,极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职业金钱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易充斥全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的渴望和追求有甚无减。从而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蔓延并异化为知识改变经济地位,滋生了女大学生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刻苦学习对今后工作有用的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考取各种证书,其目的只有一个——选择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一种舒适的生活。然而工薪的高低成为其工作是否体面的唯一标准,物质的多少则是生活是否舒适的硬性指标。因此,女大学生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选择在中心城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环境优雅的职业以追逐更多的金钱财富。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很多女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失业率高的不良后果。
3.职业畸形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60
1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术语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企业膨胀与经济民主运动的产物,由Sheldon(1924)首次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长期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术界便纷纷对其展开研究。但当时企业社会责任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究竟企业应该对谁负责存在较大的争议。直到20世纪8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我国而言,企业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大功臣,但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等其他利益主体产生了不利影响。如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红色馒头事件等引起了一次次的轩然大波,逐步将相关企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无疑警醒着我们企业不能仅关注自身或股东的利益而“独善其身”,而要同时注重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生产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遵循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企业追求价值增值的实际需要(谢志明等,2014)。鉴于此,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日渐增多且逐渐深入。与此同时,实务界也对企业社会责任愈加重视,开始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价值产生何种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是莫衷一是。本文主要梳理了2010-2016年间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文献,分析、归纳与总结了前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的内涵
2.1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Drucker(197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由于企业活动对社会造成冲击而产生的责任;(2)基于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而肩负的责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任玉岭于2005年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社会责任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要从八个方面来确立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1)企业应承担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2)承担科学发展与缴纳税款的责任;(3)承担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即企业发展要与资源节约联系起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4)承担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重任;(5)承担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即企业应分担一部分精力担当起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责任;(6)承担扶贫济困、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7)承担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即人力资源是企业乃至社会的重要财富,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和确保护工待遇的责任;(8)承担发展科技和创自主产权的责任,即企业要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发,加大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努力做到创新以企业为主体。本文认为这八个方面是对Drucker(1974)的论述展开而言的,归根到底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独善其身,要注意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一起把蛋糕做大,才能分得更多。
2.2 企业价值
从定性角度来看,企业价值是“衡量公司市场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公司各项决策的最基本依据,是考核公司管理者绩效的最重要指标”。从定量角度来看,企业价值主要包括三种形式:(1)企业账面价值,表现为企业总资产的账面价值;(2)企业内在价值,表现为企业净利润或自由现金流量在一定期间内折现加总;(3)企业市场价值,表现为外在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反映。
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
随着学者们对企业价值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结论不尽一致,主要包括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双向影响、不显著,其他等结果。其中有些学者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产生直接影响,另一些学者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一定媒介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首先从企业社会责任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归纳梳理,再把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分为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双向影响、不显著与其他。
3.1 直接影响
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直接影响包括: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不显著相关、双向影响及其他分情况影响。
3.1.1 显著正相关
大部分学者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Flammer,2013;李乾杰等,2015;杨忠智等2014)。于晓红等(2014)以公司治理的视角,以委托理论及剩余索取权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与长期价值显著正相关,此结论与温素彬等(2008),李正(2006)结论相同。谢志明等(2014)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两个角度诠释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向利益相关者传递有利信号,帮助企业获得预期的所有权现金净流量、较低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较长的竞争优势持续期,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进行的一种信誉资本跨期投资活动,能帮助企业节约直接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数量、扩大交易范围、提高交易价格,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樊骅等(2014)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在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规制、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基础上,引入媒体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对媒体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有助于企业提升其市黾壑怠
3.1.2 显著负相关
于晓红等(2014)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短期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朱卫东等(2014)从增加价值角度研究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对债权人履行社会责任不利于企业价值实现,说明在现阶段,企业对债权人的还本付息对企业来说增加了其成本,成为企业的负担,甚至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降低企业价值。
3.1.3 双向影响
大部分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时以企业社会责任视为外生变量。孔龙等(2012)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关系(尹开国等,2014)。具体到产权性质,王文成等(2014)以国有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具有联动效应,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1.4 分情况而定
朱雅琴等(2010)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政府、投资者、职工、供应商等四个纬度,且分别对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政府、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而企业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张兆国等(2013)通过尝试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数和剔除盈余管理之后的财务绩效指标,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交互跨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当期和滞后两期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当期财务绩效对当期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财务绩效对当期社会责任没有显著影响。张兰霞等(2011)根据不同行业,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行业而异。房地产企业、公用事业上市公司、综合类企业等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工业企业财务绩效与任意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均无显著关系。
3.2 间接影响
学者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间接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不显著影响等三种情况。
3.2.1 显著正相关
刘建秋等(2010)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的正相关离不开信誉资本的中介作用,即社会责任行为通过增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和满意程度,增加和积累企业无形资产――信誉资本,最终提升企业价值。此结论与Surroca等(2010)研究发现企业无形资产是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传递中介的结论相似。具体来说,一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扩大社会资本,而社会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市场有效运行(李玲等,2012)。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给利益相关者留下良好印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林凤等,2012)。进一步地,李祥进等(2012)从员工获得的功能性好处、社会心理好处与价值好处三个角度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改善员工与企业间的关系质量,对企业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王艳婷等(2013)也从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纬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运用SPSS与AMOS软件证实了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增强企业员工认同与社会参与行动,进而可以提升企业价值。上述学者研究大多数以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黄B等(2015)以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在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二者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而庞敏(2015)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调节作用。
但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是有一定条件的。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弱势有效,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被低估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李乾杰等(2015)以2011-2013年深市、沪市农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是建立在较大的广告投入基础之上。刘建秋等(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实现来源于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导致的利益相关者行为驱动,但这也是以利益相关者知晓并认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为前提的,这一点必须通过社会责任沟通实现。只有利益相关者完全了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消除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才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相关的价值判断,从而改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作出有利于企业契约整体利益的行为。
3.2.2 显著负相关
邵君利(2009)以沪、深两市2002年―2004年的化学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
可能是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费用,而这些成本费用所蕴含的特殊信息并未被市场所识别,因此抵减了企业价值,也减弱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心。
3.2.3 不显著影响
蔡月祥等(2015)认为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有效提高公司声誉,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利润。但另一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短期费用,降低企业利润。这两种作用综合起来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并用实证方法得以证实。
4 结论与探讨
通过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存在两个途径:(1)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会增大企业费用,降低企业利润,不利于短期价值的提升。(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高公司的声誉,在利益相关者心中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企业价值提升。但最终研究结论还是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方法不一致。李祥进等(2012)用内容分析法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有的学者用声誉指数法(孔龙等,2012)证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联动关系,或其他学者用一系列指标构建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林凤等2012,李乾杰等2015,张兰霞等2011)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②学者们对企业价值选取的指标也是不尽相同。一些学者选取会计绩效来作为企业价值的变量,也有一部分学者采用托宾Q来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反映了市场对企业的预期,而预期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价值之上的。因此本文认为不能单单考虑企业会计绩效或企业市场价值,应该将这些反应会计绩效与市场价值的指标分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可以企业价值的综合指标。此外,由于会计绩效一般是短期价值,而托宾Q是长期价值。不同学者选的指标不同,回归结果也因此产生差异。③所选取的样本数据性质不同,如有的选取横截面数据,有的选取面板数据。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双向影响(尹开国等2014,王文成等2014)会产生内生性问题,对回归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回归结果可能有所不同。⑤学者们所站的视角不同,对研究结论也会有所不同。王清刚等(2015)站在企业供应链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对上下游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不同程度影响,而刘建秋等(2010),黄B等(2015)等站在企业角度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I价值的正向影响。
总的来看,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或中观层面,未能将宏观政策等结合起来等,期望未来的研究更加全面。(2)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包含对债权人、股东、供应商等若干层对象的责任,但具体测度还未能形成一个体系等。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我们接下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1924.
[2]Flammer,C.Do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ad to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pproach[J].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2013.
[3]x志明,徐金昌.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财务与金融,2014,(4).
[4]李乾杰,尹士.企业社会责任、广告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4).
[5]杨忠智,杨洁.股权集中度、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2).
[6]于晓红,武文静.公司治理、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4,(5).
[7]孙敏,张彦.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J].会计之友,2012,(4).
[8]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9]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10]樊骅,刘益.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媒体与社会团体责任的调节作用[J].管理现代化,2014,(6).
[11]朱卫东,洪波,王锦.基于增加价值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4,(11).
[12]尹开国,刘小芹,陈华东.基于内生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4,(6).
[13]王文成,王诗卉.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
[14]孔龙,张鲜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4).
[15]朱雅琴,姚海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2).
[16]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8).
[17]张兰霞,袁栋楠,牛丹等.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J].东北大学学报,2011,(2).
[18]李玲,桓晓玲.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2,(8).
[19]林凤,赵孟.基于企业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6).
[20]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信誉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J].财贸研究,2010,(6).
[21]Surroca,J TRIBOJA,WADDOCKS.Corporate responsibiliity and financial perfomance:the role of intangible resources[J].Strategic Mangement Journal,2010,31(5).
[22]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活动、社会责任沟通与企业价值[J].财经论丛,2011,(2).
[23]王艳婷,罗永泰.企业社会责任、员工认同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24]黄B,郭志娇.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提升――基于技术创新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3).
[25]李祥进,杨东宁.雷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跨层分析[J].经济科学,2012,(5).
[26]邵君利.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根据中国化学制品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
(一)、市场潜力的有限性制约了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消费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增长的缓慢性,与零售业连锁化的快速发展是相互矛盾的,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未来一定时期内必然形成一个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状态,而此时进入市场的零售企业所面临的结果便是:微利、亏损、倒闭及退出零售领域,发展规模经济的连锁困难。
(二)、合适物业的希缺性使把握商机价值巨大。每个城市中,适合零售的物业是有限的,而适合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所需的物业更难得。在零售业供给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均衡的条件下,谁发展的速度快、效率高、科学性强,谁就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落后者只能在等待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望房兴叹”而无所适从。
(三)、快速积累滚动发展才能尽快形成规模效益。规模经济是企业经营效益之所在,是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最终成功的标志。而制约大型零售业快速连锁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除国外大型零售集团外,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都存在自有资金短缺的问题,发展靠银行贷款不仅困难而且对于薄利的商业企业,利息负担也较重;而进入现有物业最便利的方式—租赁,也常使租金高达经营利润的30%—50%左右。我国60%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无自有房产,致使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二律背反”境界,而突破这一怪圈的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尽快达到规模经济。
(四)、尽快形成规模经济的选择方式。制约规模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然而资金的短缺是主要因素之一,而占用资金最大的因素就是对物业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获取,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以“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来完成。即物业方以物业为加盟的条件,双方确定一定利润分成的比例,由连锁方提供商号、管理、货源、流动资金等要素资源合作经营。第二、以“连锁同盟”的经营方式来完成。即多家物业所有者和连锁发展的零售企业相结合,采取“统一商号、统一业态、统一定位、统一规划、统一CI、统一招商、统一行销、统一管理”、“分级经营、分级核算”、“共享资源”的“八统二分一共享”的经营原则。这种方式在国际连锁发展史上与“自由连锁”相类似。这种经营方式在早期的日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以租赁的方式来完成。发育较成熟且有一定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租赁的方式来完成,但租赁相对以上两种经营方式而言,虽然利润空间较大,但所动用的资金额度也较大,风险也相对高些。连锁发展的初期应谨慎把握。 二、深刻理解连锁发展的涵义是大型零售业快速成长的根本
(一)、连锁发展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具有双重涵义。第一、外延式的连锁发展。表现在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企业规模,以此来增加企业收入。第二、内涵式的连锁发展。表现在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提高经营利润。大型零售业在连锁发展、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卖场数量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提高已运营卖场的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单位成本的盈利功能。
(二)、价值工程是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根本所在。价值工程的本质含义在于充分发挥作业功能,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即创造的价值与作业功能成正比与投入资源的成本成反比。按价值工程的要求,大型零售业在内涵式的连锁发展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提高资金与商品的周转率。充分了解市场,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使商品能准确定位、有效地组合,采取系列行销手段提高营业额。第二、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经营费用。盘活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扩大进货渠道,减少进货环节;启用高素质人才,节约活劳动,提高利润水平。第三、扩大进出商品流量增强吞吐功能。建立广泛的货源渠道、增加贸易额及批发额,增强仓储及物流吞吐量,提高单位面积的盈利水平。实践证明,企业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的经营方式”转变,是企业经营壮大的根本所在。在中国的零售业中,年平米销售额在5万元以上,利润率在5%以上的“管理之花”并不少见。“一切效益都来自于管理”是真理!
(三)、连锁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客观条件。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体水平较高。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水平较高,说明本地区居民的消费品购买力和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水平较高,使规模销售成为可能。第二、市场容量许可。指市场需求与供给处于非均衡状态,即需求大于供给;有效需求充分即消费者不但具有购买欲望还具有购买能力。第三、发育较充分的市场机制。从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职能发挥,到企业竞争的市场行为,都能较好地处于统一而有序的运行之中,地区间非经济壁垒所产生的市场分割影响较小,地方保护主义和排外陋习较轻,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被置于统一、平等、公开、稳定的基础上。第四、连锁组织分店之间所处的市场结构正相关。在某一城市或区域的连锁中,各分店之间的商圈不相互重叠或较少重叠,各分店之间的市场占有率,在整个市场占有率中呈互补状态,或综合市场占有率较高,减少恶性竞争。第五、物业条件较合理。存在可供选择的物业且物业所处的商业位置适当,进入物业的买断、租赁或合作的方式较优越,物业的规模与连锁的要求相符合(这一条件对“正规连锁”的限定较大)。
(四)、连锁发展要客观分析企业内外部经营条件。零售企业单店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历史条件、市场环境、供给强度、管理机制、经理人等等。单店成功并不意味着连锁的成功。要客观地分析企业的内外部条件,才能提高成功率。第一、要客观地估价自身的经营水平和资源实力。有些零售企业单店经营业绩较好,并非是由于经营水平高所带来的。而是因其在全国或地区处在城市商业中心的经营环境中,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广州的北京路、深圳的东门市场,这其中的很多商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媒体而非卖场。身处其中经营水平较差而经营业绩较好的零售企业,犹如病人的肌体被注射了一种激素,形成貌似强健的一种假象,使有些企业陷入了一种“激素环境误区”,误认为经营业绩的极佳状态,是由于自身经营水平高所带来的,于是便盲目地连锁发展,结果失误不断、损失惨重;故经营较佳的零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理性地评估市场、客观地估价自我是必要的。第二、要客观地估价外部经营环境和竞争强度。零售业连锁发展,应避免盲目的“圈地运动”。WTO后许多内资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一道进行圈地,但某些内资企业圈地的真正意图在于,企图利用“圈地、包装、炒作、资本运营”进行“暴发式”的增值,似乎“入世”后一夜之间国外资本便会大量涌入。把握历史机遇抢占先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顾资产质量盲目发展,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的风险。另外当零售企业拟进入所选定的商圈时,应对商圈内竞争对手的各种经营要素进行估价,当自身的竞争要素与竞争对手差距较大而又无法改变时,若市场的盈利空间已趋于饱和,放弃将是最好的选择。竞争要素可考虑:立地条件、业态确定、商品定位、规划设计、商品品质、行销企划、管理机制、经理人等。 三、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策略
(一)、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组织数量。规模经济的根本含义在于,一个企业的供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图3-1)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组织数量,经济学家菲力浦科特勒经过实证分析认为,连锁组织的店铺应达到11家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经营效果。这一数字也被“国际连锁店协会”所公认。
(二)、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时代特征。当零售业连锁组织发展不够充分时,连锁发展的区范围较小,采取统一配送也较方便;由于供给与需求呈现出“卖方市场”特征,也使集中采购的存货风险较小,因此,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较紧密。规模经济连锁发展的“店数量”也是可量的。
(三)、零售业连锁发展经营方式的改变。在商品的市场供给充分发展,“买方市场”形成以后,随着零售业连锁发展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供应链商品的品牌化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地增强,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统一配送”的功能,逐渐被品牌化商品的连锁发展所取代;而“集中采购”的功能和“存货风险”,也逐渐被代销(寄卖)的经营方式所取代和化解,经销采购商品的比例大大降低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利润率在趋于平均化。
(四)、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零售业在连锁发展的过程中,当“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的功能削弱以后,零售业连锁发展的“规模经济”,将更多地通过“利润最大化”的效能体现出来,“成本最小化”的效能将逐渐地被削弱。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也不再明显。连锁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在商号价值、信息共享、业务流程、行销方式、企业文化、资本运营等商流的管理要素上;而物流配送在跨地区的大连锁发展过程中,却更多地体现在货源的组织上和对成本率的控制上。因此,零售业连锁化发展,要以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衡量“规模经济”的根本法则,而不必刻意最求“统一配送”和规模经济的“店数量”。
(五)、零售业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一、规模经济的绝对性。零售业连锁发展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后,应在经营中进行动态调整,确定规模经济的店数量,使经营效果最优,绝对地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范围越大,绝对规模经济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如“国际连锁”、“全国连锁”等。第二、规模经济的相对性。零售业连锁发展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主客观条件,不能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只是在现有条件下适当地扩大开店数量及营业面积,相对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的范围越小,相对规模经济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如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区域连锁”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若刻意地追求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会给企业造成一系列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 四、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业态选择要以市场供求为依据
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及各种业态在各国的产生及发展,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是有所不同的。无论是仓储式超市、百货商场还是其它业态的连锁,这种零售形式之所以能被企业所采用,都离不开一个简单的事实―利润。零售业连锁发展选择何种业态,要根据拟进入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视市场需求的经营要素而定。
(一)、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业态选择。零售业的营业形态简称“业态”。
不同的业态是零售业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的结果。如仓储式超市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需求的选择、现代百货是为满足人们追求时尚品位生活需求的选择。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主要业态为:仓储式超市、超级市场、传统百货、现代百货、主题商场、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等。
(二)、零售业市场经营要素与连锁业态。零售业市场的主要经营要素包括:商品的功用、品牌、种类、品种、价格、质量、款式、服务、行销等。零售业连锁发展,究竟采取那种业态,利用何种经营要素,要取决于有没有这种经营要素所对应的目标市场—需求;以及了解针对相同目标市场的竞争者―供给,需求与供给是制约基本经营要素的基础,也是业态选择的根本点。
(三)、市场差异的要素需求与业态选择。市场差异性决定了目标市场的不同,而不同的目标市场又决定了经营要素的不同。业态选择要以市场需求的经营要素为依据,进行科学的逻辑演绎(表4-1注释①)。
(三)、竞争者的供给强度与市场考量。国际通用的分析竞争形势的主要工具,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米凯尔E帕特提出的即“帕特模型”。运用于商业竞争格局的分析则为(图4-1)
对于一个预选的目标市场,最终的确定不仅要考量需求,还要对市场供给进行综合评价。1、现有竞争者盈利水平。这是考虑一个目标市场可否进入的主要依据,是进入该目标市场追求平均利润的基础。零售业通常以“现状饱和指数”IPS即单位规模的营利水平,加以反映和确定。2、多业态在目标市场中的布局与规模。它是分流目标市场需求的一部分,它的分布、规模与盈利水平,是可能获得该市场占有率的参照系。3、货源渠道、商品品牌、商品品种、商品价格、营销服务、规模经济等的对比与把握,可以对该市场的综合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估价。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行业内竞争的性质和强度,理解竞争的复杂程度和准入机会。 五、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及振荡整合
(一)、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战略模式。大型零售业连锁化发展战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连锁化发展,指在零售领域以一种模式进行连锁发展;广义的连锁化发展,指在零售领域以多种业态模式进行连锁发展。企业可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发展阶段、资产实力及风险评价进行全方位的选择。第一、统一业态的发展战略。即把自己的发展战略限定在同种业态的范围之内,如仓储式超市、现代百货。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管理经验、商号价值,集中资本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的初期应以这种战略为主。第二、多种业态的发展战略。即把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在整个零售业的范围之内,根据拟定区域的市场特征、竞争态势、需求状况、物业条件,作灵活的发展,以“需求”和“供给”作为发展的很本依据。如现代百货可将自己的一个业种进行扩张,形成一个区域性的主体商场。
(二)、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业态振荡与整合。以市场为导向的业态选择,对于连锁发展的整体战略与布局,可能出现三种营运形态,对其运营模式进行规范和整合是必要的。第一、连锁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与以往的业态相同,如现代百货。这种形态可纳入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战略之中进行统一管理。
第二、附属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是以往业态的一部分,如新开一家食品超市。他恰巧是以往传统百货的一个业种,这种形态也可纳入整体连锁发展的战略之中,进行统一的管理,可化为连锁业态的附属物。第三、单体形态。指所选择的业态与以往的业态联系较小。如家私市场,这种形态可作两种选择:1、单体形态能达到一定的量,则形成一个单独形态的连锁组织,统一管理,生产或经销部分可集中配送;2、单体形态不能达到一定的量,可以“多元化产业结构”和“连锁化产业结构”相结合,进行战略化的管理。
(三)、大型零售业连锁发展战略的补充形式。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当企业连锁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某些业种主力商品的销售量会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就会为零售企业展现出一定潜在的利润空间,这些盈利空间来源于流通领域的批发环节或环节,以及部分生产领域的销售环节。适时地向相关的流通领域或相关的生产领域扩展,将零售企业的“成本中心”变成“利润源”,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经营战略。可通过经销采购、投资设厂,也可通过参股、控股的办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运营格局。但当企业的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经营实力时,也会分散企业的发展资源,削弱核心竞争力。在日本有60%以上的连锁商业集团开发销售自有品牌,国内也有一些零售企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上海华联等。 六、物业进入方式应符合零售业连锁发展的战略要求
零售业连锁发展在物业的进入方式上大体可划分为三类,即买断、租赁和合作,选择不同的进入方式,对零售业连锁发展资产管理的意义是不同的。
(一)、物业合作的进入方式。对于连锁发展初期的零售企业、管理经验不够成熟的零售企业,要快速形成连锁发展的规模经济,最好的物业进入方式就是合作。可选择“加盟连锁”或“连锁同盟”发展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减小连锁企业的投资风险,又可以取得物业的经营权;使业主放弃物业的“机会成本”,与连锁企业共担风险。但这种方式通常对商号价值的要求较高,并大大降低了零售企业的利润空间。在零售企业财务指标调控能力较差、市场竞争激烈或经理人资质不足的情况下,有可能给薄利的零售企业造成亏损。
作者简介:肖凤翔(1955-),男,重庆市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陈潇(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04-04
所谓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1]。教育价值取向左右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和调节着人们对不同教育的需要,制约着教育的实践活动。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它处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跨界领域,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建构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组织形式、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教育结果等内容。合理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其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及其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因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思考,是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本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特定价值和功能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多种功能,其价值取向问题就是人们如何利用其功能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立足点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经验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基本取向,分别为专业教育取向、职业培训取向和职业教育取向。这三类实施取向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一)专业教育取向
专业教育也称“专门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即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以专业教育为价值目标和实施取向的目的是为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学生学有专长、术有专攻,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一般与通识教育相对,指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某一特定领域专业型人才,专业教育的课程实施取向则是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学科发展和行业分工要求,将学业分成一定门类,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因此其教育和课程内容应该是预定的、由浅入深的。专业教育取向认为,职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按照内容分解为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以及人的认识规律,将知识和技能按难度分层,并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使之适应学校的教学情境。
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指向某一具体职业,因此,衡量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受教育者是否能够胜任某项专业劳动。但专业教育除了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外,还强调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和复合性,只有兼具实践性和研究性,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应动态发展的职业世界的需要,使其在变化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专业性。
(二)职业培训取向
以职业培训为价值取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种取向的指导下,教育成为一种实用职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传递的过程。职业培训取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与真实的工作情境在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一致性,或者说,职业培训取向的教育就是一个“学徒”的过程,即新手如何成为专家和专家如何指导新手的问题。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取向的教师即专家,就是特定领域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能够有效地思考该领域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而学生即新手,就是刚刚进入某一领域的人,他们对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技能的掌握水平和熟练程度。专家由于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洞察人们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逻辑,因此可以指导新手。而新手通过不断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逐渐加强对领域内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慢慢成为专家[2]。职业培训取向的教育和学习过程就是专家指导新手、新手成长为专家的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培训为主要取向,加强了教育教学与真实工作情境的联系,填补了教育与职业之间的鸿沟。从这一取向出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都需紧密对接。是否能够适应产业和职业的动态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是否能够等值和互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三)职业教育取向
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育,又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的养成。职业教育取向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个体社会化的重任,应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及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情况。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性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其目标和功能是培养符合职业标准的高水平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释放人口红利。最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还应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缺少职业道德的人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从而不能胜任工作,而缺少职业认同的人则无法成为一个乐业者,不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和幸福。
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认为知识是个性化和情境化的,课程不应该完全是预先决定好的,而是在个体建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职业教育取向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在学习情境中,职业经验和职业精神的实际创生过程,目的是达到从学习情境到工作情境中知识和情感的迁移。
职业教育取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二重的,即职业性和教育性并存,因此,其价值目标和功能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二重属性,既培养具有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劳动者,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缺少职业性的属性,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普教化的后果,而缺少教育性的属性,则会使高等职业教育沦为培训或传统学徒制度,失去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使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反思
(一)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职业意识养成
专业教育取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按照学科的逻辑培养具体专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专业划分过细往往会使学生的认识变得支离破碎,妨碍学生职业意识养成。忽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需要,缺失必要的通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专业教育,甚至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成为“单向度的人”[3]。
职业和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并非像专业划分那样界限分明。职业最早产生于社会分工[4]。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不同职业逐渐涌现,随之产生了专门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进而产生了专业。专业形成于职业之中,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从事专业活动的人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人与职业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人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职业,职业也会根据职业要求、知识、技能和性格等要素去选择人。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不同的职业人应该了解自己承担的职业角色,完成自己的使命。职业意识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从就业的角度看,现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面临的是比传统社会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正处于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对其进行职业意识养成教育是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双重需要。
(二)重职业定向,轻全面发展
职业定向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但过分重视职业培训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则使高职教育产生功利化的倾向,脱离教育的本质。职业培训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由于不同职业和技术之间的差异性和排他性增强,从事工作的人只有通过系统的、职业定向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胜任。这种取向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与真实工作情境的联系,但也使其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职业定向首先来自于对职业世界的了解,了解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和待遇,其次,合理的职业定向还需要真正的认识自己。实现学生合理择业和成功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一,但这里所说的职业定向性不应该是现实和功利的,不应该是只关注工作世界而忽略学生自身的。对教育投资的回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所关注的职业定向性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这种超前性和预测性实现,来自于对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生成和发展。只有关注学生本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不会沦为功利性的教育投资手段。
在现代社会,人才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够较好地选择和发展职业,但同时,真正的人才还应具备通识的知识和普适的道德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职业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舞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注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还应该注重通用知识、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让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不但能够就业,还能够在职业中发展自我个性、实现自我价值。
(三)“道”与“艺”、“知”与“行”分离
“职业”和“教育”本表征两个独立的范畴,当二者合为一起时才可形成“职业教育”,其中“职业”与“教育”的关系正如“道”与“艺”、“知”与“行”的关系一样不可分离,其二者偏废一个,都不能称之为完整和成功的职业教育。
“道”即道德,老子说“道法自然”,“道”规定了人们精神世界中最本质的那部分内容。“艺”即技艺,也就是专业技术的能力。“艺”能够为人提供享受和方便,也能够为害于人,而“道”能够决定“艺”对人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要“以道统艺,由艺臻道”,可见,“道”与“艺”是统一且不可分的[5]。
“道”与“艺”代表了工作世界中“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无形”的工作世界指与工作有关的职业精神,具体为职业道德、职业认同等,表现为“价值理性”;“有形”的工作世界指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水平,表现为“工具理性”。西方国家以宗教为手段,追寻宗教的伦理,强调勤俭和刻苦等职业道德,以世俗工作的成功来获得上帝的救赎,促使了人们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6]。但在我国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和金钱成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艺”这个层面的东西是可见、可操作的,而“道”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道”的传授不能通过语言、形象、声音来传达,只能在实践中进行,在行动中进行。因此,要想做到“道艺统一”,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知”即知识和技术,“行”则代表了行动和实践。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出色地运用在职业活动中,并产生出一定的效益时,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知识但不参与实践则不能完成任何工作和活动。教育过程也一样,只传授知识和技术,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就无法迁移,无法满足学生未来择业和从业的需要,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知行合一”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中,就是在行动中培养人,在实践中教育人,因为实践理性中有关职业认同和职业精神的部分不可能通过纯粹的理论灌输来实现,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和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职业认同。“知行合一”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心做事”,“用心”在前,“做事”在后,使人获得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学科的逻辑展开知识,还是以工作的逻辑传授技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究竟是“知”在前还是“行”在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和职业性孰轻孰重?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其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不论是专业教育取向、职业培训取向亦或是职业教育取向,都没有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只是其功能的不同实现路径和方式。因此,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完整功能,三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绝不能是独立的、互斥的。如图1所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取向、职业培训取向、职业教育取向相互包容、相互超越,共同形成一个整体。
图1 高等职业教育三种价值取向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三种取向的价值都有可能得到体现。但是,三种取向又各有其局限性,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教育情境,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的改革应坚持三个发展方向。
第一,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实践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趋势是专业教育取向的实现路径。专业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因此,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形成“项目导向”、“任务导向”等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集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越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对教学的效果来说就越好。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校不应该成为提供教学的全部场所,而是应该充当中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双师型”教师和符合工作逻辑的教学内容,并提供最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理性的综合来自于感性直观,不能企图跨越人的认识的发展规律,对人某一领域的专业性进行培养,尤其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活动,必须先有感性才能实现对感性的“超越”[7]。因此,要想培养学生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必须从实践出发,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
第二,向职业素质生成的方向发展。素质涉及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生成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做到“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的实施理念并重。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以素质本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教育性、科学性和现代性的特点。职业素质是个人从事或准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相关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能力的发展则是人的素质生成的最终体现。树立能力本位与素质本位并重的发展理念,确立生成论的思维方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经济发展全球化、就业竞争白炽化的新形势不得不坚持的理念和方向。
第三,教学做合一。工作离不开知识和技能,教育也离不开理论和实践,这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上就是“教学做合一”,通过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互动,将理论集中在“做”之上,以“做”为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以完备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硬件,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为软件,师生共同完成“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知与行的统一是一个从规范到行为的动态过程。“教学做合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目标,同样也是其发展的最终归宿,它要求对我国现有的“普教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模式进行彻底的反思,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行动逻辑和实施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日益由一般职业向专门职业转化,职业教育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8]。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前的准备教育,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亟需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跨界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教育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育人”的本质,即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立足和发展,需要摆脱一元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努力建构一种融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功利性价值和非功利性价值等多种价值观于一体的多元教育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10.
[2]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 2001(8):30-50.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4][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7.
[5]楼宇烈.中国文化的道与艺――由艺臻道以道统艺[J].学术交流,2014(10):5-9.
关键词:社会绩效评价 驱动机制评价对象 评价主体 社会绩效信息
问题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化研究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始为我国学术界所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明确列入西方国家几乎所有大企业的议程。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企业增强其竞争优势的新动力。企业是否履行了其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如何等等,是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亟需要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倍受关注,社会绩效评价也愈显重要。
对于这一课题,我国理论界很多专家、学者也纷纷致力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的研究,并且在实务界也开展了大量的评价工作,如很多企业纷纷通过单独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方式实施绩效评价的自评工作,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尝试开展社会绩效评价,如《南方周末》对国有上市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并了2008年度和2009年度社会责任榜;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09年度也开展了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等等。虽然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进了整个社会绩效评价工作,但是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目前评价工作多从社会的视角、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应然”(Norrisa、o’Dwyer,2004),而缺乏从企业规模、行业性质、企业生命周期以及企业自身决策等角度出发研究绩效评价问题,将导致社会绩效评价失去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驱动力;另外还存在绩效评价主体比较单一、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将会影响社会绩效评价工作的推进。鉴于此,本文拟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关于“对谁进行评价、由谁来开展评价、评价结果的应用”等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力分析
内部动力是指促使企业自愿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有受企业伦理道德或和企业领导层的道德价值观等即道德驱动力的影响,也有出于追逐长期利润的动机即经济驱动力的影响。从现实来看,单纯出于道德因素履行社会责任的比较少见,在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力中,经济驱动为主的多因素驱动实际上是最为常见的形式。
根据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经验来看,政府和社会公众也会发挥相应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政府法律强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推动力(Emtairah et al., 2002)。因此,政府的强制、社会公众压力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因素,成为外部动力。然而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环境下,由于政府本身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对象,政府不能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而社会公众(包括员工、社区、非政府组织、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力量还弱小,尚不能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推动力量,社会压力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驱动。
总体上,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力呈现以内部经济驱动为主、政府及社会公众等外部驱动弱小的特点。
层次化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对象体系构建
评价对象是社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评价对象的确定对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刚刚起步,社会绩效评价国有企业是社会绩效评价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但是鉴于我国多元化经济成分的特点,除了国有企业外,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从企业规模来看,除了大型企业外还有在数量上占99%以上的中小企业。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环境以及调配资源的能力也千差万别。因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推进,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对象应扩大到所有企业。开展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工作应当考虑企业的特点,构建层次化的社会绩效评价对象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知,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对象分为企业、行业和行政区域三层次。以企业为评价对象是指对单个企业实施社会绩效评价,这是目前的主要特点。由于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企业所处在的成长阶段不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外,对于诸如社会捐赠等层次较高的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力有强有弱,因此,为了既能有效地开展评价又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需要将企业按照规模大小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分别以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类别、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企业为评价对象,按评价对象类别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分属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的社会责任侧重点要突出。例如,采矿业中要突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而食品加工制造业则更应突出产品质量等。
因此企业社会绩效评价除了根据企业规模、生命周期特点对单个企业实施评价外,还应当考虑行业特性,对行业的社会绩效开展评价。因此需要以行业为评价对象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和行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来监管。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某些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甚至不作为的现象,这与一味地为了追求地方政绩不无关系。因此开展社会绩效评价除了以企业、行业作为评价对象外,还必须以各级地方政府作为评价对象实施区域性的社会绩效评价。开展地方政府的社会绩效评价,将对考核绿色GDP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为了推进社会绩效评价工作,需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特点,如规模大小、行业性质、企业生命周期以及地方政府决策等因素,构建层次化的社会绩效评价对象体系,真正激发内部经济驱动因素的作用。
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主体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理论的出现,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项合约,企业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前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社会公众等;未来的利益相关者;非人类物种利益相关者;自然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认为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向企业投入了各自的资产,都应该对企业绩效有所要求并成为企业的绩效评价主体。从理论上来讲,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社会公众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
但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又存在冲突,尤其表现在当前利益相关者与未来利益相关者和非人类物种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首先,由于未来利益相关者、非人类物种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利益主体缺位,在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处于相对劣势,从而影响了利益相关者间直接参与社会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其次,由于未来利益相关者和非人类物种利益相关者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他们不可能直接参与社会绩效评价,同时,让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直接评价主体是不现实的,而必须由其人行使其评价权力。另外在我国,企业雇员、供应商、社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力量还弱小,甚至有些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绩效不理解、不信任等,也无法成为主要的评价主体。因此,从理论上讲,全体利益相关者皆是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但从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上看,企业有关部门、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中介评价机构是企业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文化和治理结构,对此政府不仅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要求企业自觉进行自我评价并向社会提供客观公允的社会绩效评价报告;还应当承担起作为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主体的责任,逐步开展社会绩效评价工作;另外还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序地发展社会中介评价机构,鼓励社会对企业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和引导,从而形成企业自我评价、政府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机制。
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外部驱动因素,要加强政府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外部驱动因素的影响力,在社会公众力量还弱小的现实背景下,政府应当承担起作为评价主体的任务。
我国企业社会绩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开展社会绩效评价,还必须要解决社会绩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在会计实务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政府强制、市场竞争等外部压力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在动力下,从20世纪70年代就陆续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影响信息。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由最初的环境影响信息扩展到企业全部社会绩效信息。企业在对外提供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等方面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对外提供企业的社会绩效信息。我国目前对于社会绩效信息的披露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工具(财务报告)中加以披露;编制单独的绩效报告(社会责任报告)。
从总体上讲,我国对社会绩效信息利用不充分。自2006年国家电网作为首家内资企业公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集中在央企以及上市公司范围内,且其数量呈“井喷式”发展。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共有318家沪市上市公司披露了200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A股上市公司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共471份。但是对于相对于我国企业数量来讲,仍然还是微乎其微,并且绝大部分的社会绩效信息只是对企业的推和广告,很少企业提及负面信息。另外,由于缺乏对这社会绩效信息实施有效的审计,因此这些信息价值对于公众来说大大下降。从需求上来看,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然而从信息利用的角度来看,他们却忽视企业自行披露的社会绩效信息。这一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自行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缺乏信任。研究显示,有35%的公众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基本不可信或者完全不可信。
要提高社会绩效信息的信息价值含量,除了重点突出政府相关部门为评价主体的对多层次的评价对象实施社会绩效评价外,对于企业开展自评价的评价报告需要实施社会绩效审计。这样才能摆脱“绩效报告止于绩效报告”的困境,增强绩效信息的有用性。
综上所述,社会绩效评价对社会责任运动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驱动力现状对社会绩效评价工作也有着促进作用。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历史还较短暂的背景下,开展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工作,必须以驱动机制为基础,构建层次化的社会绩效评价对象体系、重点突出政府作为评价主体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绩效信息的有用性,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Kel Dummett. Drivers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4(12)
2.张绪娥.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研究,2010(4)
3.杨春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5)02-067-03
DOI:10.11876/mimt201502025
芥子气(mustard gas)是一种糜烂性军用化学毒剂,素有“毒剂之王”之称。芥子气曾多次应用于战争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是经过“战争考验”最有效化学战剂之一[1]。对芥子气染毒人员进行体内生物标志物检测,能够为染毒人员临床诊断、鉴定,伤员中毒程度评估以及实施及时、合理救治提供重要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阐明芥子气中毒机理、研制抗毒药物提供技术支持。
芥子气是一种典型双功能烃化剂,具有复杂生物学作用,可与体内许多重要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酶等发生亲核反应形成各种加合物[2]。芥子气进入人体后可与血液中人血清白蛋白(HAS)加合,第34位半胱氨酸巯基是其烃化位点之一,在链酶蛋白酶水解作用下,该位置半胱氨酸与其后脯氨酸、苯丙氨酸一起形成特征三肽加合物(S-2-羟乙基硫代乙基)-半胱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S-HETE)-Cys-Pro -Phe],采用固相萃取进行前处理后,可应用LC-MS/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浓度与芥子气染毒浓度成正比[3]。因此(S-HETE)-Cys-Pro-Phe可以作为芥子气染毒生物标志物开展进一步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Agilent 1200 LC & 6520 Q-TOF MS 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Agilent,美国);HiTrap Blue HP亲和柱(1mL,GE,美国);真空固相萃取装置(Waters,美国);HLB固相萃取小柱(30 mg,1 mL,Waters,美国);隔膜泵-离心蒸发浓缩仪(Labconco,美国);5418型高速离心机(Eppendorf,德国);10 kDa超滤管(Millpore,美国);LGJ-18C型冷冻干燥机(四环科学仪器厂,中国);THZ-D台式恒温振荡器(太仓实验设备厂,中国);多肽合成反应器(玻璃材质,自制)。
芥子气(购于防化学院,纯度>95%);人血清白蛋白(Sigma,美国);链酶蛋白酶(Pronase Type XIV from Streptomyces,E.C.3.4.24.31,Sigma,美国);甲醇、乙腈(Merck,德国);Wang树脂(南开大学化学系合成);Fmoc-Pro-Phe-Wang Resin(实验室自己合成);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1-羟基苯并三氮唑(HOBT)、4-二甲氨基吡啶(DMAP)均来自苏州天马生化公司;半胱氨酸、哌啶、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氯甲烷(DCM)、三氟乙酸(TFA)、醋酸酐、1,4-二氧六环、无水硫酸镁等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实验室用水为:配置溶液所用水为实验室自制离子交换水。
1.2 标准品合成及鉴定
以树脂Fmoc-Pro-Phe-Wang Resin为固相载体,以20%哌啶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液为脱保护剂,以等摩尔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0.13 mg)、1-羟基苯并三氮唑(0.36 mg)混合溶液为缩合剂,与实验室自制半胱氨酸-半芥加合物(S-HETE)-Cys充分混匀后慢速搅拌4h,得到连接在树脂上目标多肽[4-6]:Fmoc-Cys(S-HETE) -Pro-Phe-Wang Resin。
脱去Fmoc保护后,以三氟乙酸∶水体积比为95∶5 混合液(15 mL)为裂解液,将多肽从树脂上切割下来,将裂解液倒入冰乙醚(30 mL)中,得到三肽加合物粗品约400 mg,经RP-HPLC纯化并冻干[5],得目标产物[(S-HETE)-Cys-Pro-Phe]约100 mg左右,产率20%。
应用Agilent 1200 LC &6520 Q-TOF MS 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对(S-HETE)-Cys-Pro-Phe标准溶液进行定性检测。图1所示为(S-HETE)- Cys-Pro-Phe总离子流图和选择离子图,以及质谱和二级质谱图。
通过全扫描质谱可确定质子化分子离子峰[M+H]+ (m/z 470),之后对分子离子峰[M+H]+进行MS/MS质谱分析,可确定各个碎片与该分子结构相对应,且与文献值相同[6],进而证明合成所得确为目标产物。采用归一化法分析(S-HETE)-Cys-Pro-Phe标准溶液LC图,得到面积百分比为96.8%,即合成(S-HETE)-Cys-Pro-Phe纯度>96.8%。
图1 应用LC-Q-TOF测定(S-HETE)-Cys-Pro-Phe色谱、质谱及二级质谱图
1.3 样品处理
1.3.1 [(S-HETE)-Cys-Pro -Phe]标准溶液配制 准确称取5 mg[(S-HETE)-Cys-Pro-Phe]标准品于容量瓶中,加入5 mL含有0.02% TFA 40%乙腈水溶液,定容后标准溶液浓度为1 mg/mL。标准溶液在-4℃条件下可在30天内保持稳定。将(S-HETE)- Cys-Pro-Phe标准溶液稀释至0.25μg/mL、0.5μg/mL、1μg/mL、2μg/mL、4μg/mL,5μg/mL、10μg/mL,-20℃保存待测。
1.3.2 (S-HETE)-Cys-Pro-Phe提取[7-8] 采用C18固相萃取法分别从染毒人血清白蛋白样品和染毒人血样品中提取三肽加合物(S-HETE)-Cys-Pro-Phe。首先用1 mL甲醇淋洗固相萃取小柱,用1 mL双蒸水活化30min,将1 mL上述染毒血清白蛋白样品上柱,用双蒸水1 mL淋洗,除去杂质,再用40%乙腈水溶液3 mL洗脱三肽加合物(S-HETE)-Cys-Pro-Phe。收集洗脱液,以低于60℃温度离心浓缩除去溶剂,向旋干样品加入200μL 40%乙腈水溶液,超声震荡、待测。
1.4 样品分析
色谱条件:日本资生堂公司C18色谱柱(2.0×150mm, 5μm);流动相A:95%水-5%乙腈(内含0.01%甲酸铵);流动相B:95%乙腈-5%水(内含0.01%甲酸铵);洗脱程序:0~1 min流动相B 10%;1~14 min流动相B从10%升至65%;14~15 min流动相B从65%升至90%;15~20 min流动相B降至10%;流速:0.2 mL/min,进样量:2μL;柱温:室温。
质谱条件:ESI源:正离子电离,源温120 ℃,脱溶剂温度350 ℃,毛细管电压3000 V,MCP 2700 V;EIC Scan m/z =470.1800,(误差±0.01)。
2 结果
2.1 (S-HETE)-Cys-Pro-Phe工作曲线绘制
将1.3.1中各浓度(S-HETE)-Cys-Pro-Phe标准溶液按1.4液相色谱-质谱条件进行定量测定,根据测定结果,以(S-HETE)-Cys-Pro-Phe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提取离子色谱峰(470.18000)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S-HETE)-Cys-Pro-Phe标准溶液线性范围为1~50μg/mL,回归方程为Y=4.797×103+1.568×106X,R=0.9967,检测限为2 ng/mL (S/N=3)。
2.2 芥子气染毒样本测定
将1.3.4中提取芥子气染毒血清及血液样本,按1.4液相色谱-质谱条件进行定性、定量测定。通过从样品提取离子显示色谱图中可检出其[M+H]峰,证明血清经链酶蛋白酶酶解,能够形成(S-HETE)-Cys-Pro-Phe,从而可用做芥子气染毒血样定性鉴定。
(S-HETE)-Cys-Pro-Phe离子峰 (470.1800)峰面积与芥子气染毒浓度呈线性关系(如图3所示),回归方程为Y=1.478×105+6.988×104X,R=0.9969,芥子气检出范围为1~100μmol/L,检测限为1μmol/L (S/N=50)。由此可根据(S-HETE)-Cys-Pro-Phe离子峰面积定量计算芥子气染毒浓度。
3 讨论
3.1 方法回收率
将芥子气染毒浓度为50μmol/L血清样本按1.3.2中所述方法操作,并在质谱检测前添加等体积10μg/mL浓度(S-HETE)-Cys-Pro-Phe标准溶液,根据(S-HETE)-Cys-Pro-Phe峰面积比值计算回收率,测定结果如图4所示,根据回收率=(加标试样测定值A-试样测定值B)/加标量C×100%,求得回收率为53%。
a: 芥子气染毒血清样本总离子流图
b: 添加(S-HETE)-Cys-Pro-Phe标液后染毒血清样本总离子流图
c: (S-HETE)-Cys-Pro-Phe标准溶液总离子流图
3.2 实验条件优化
考察4种从芥子气染毒血液样本中提取白蛋白不同方法,分别是乙腈沉淀白蛋白法、白蛋白盐析法、固相萃取法和HiTrap Blue HP亲和柱法,结果表明使用HiTrap Blue HP亲和柱从全血中提取血清、再经过固相萃取方法提取效率最好。
固相萃取过程考察不同浓度乙腈溶液对萃取效率影响,以及TFA加入对萃取效果影响,确定最终萃取条件为首先用纯水淋洗,除去杂质,再用40%乙腈洗脱方法。洗脱液中添加TFA,会使得淋洗时损失较多(S-HETE)-Cys-Pro-Phe,故而采取乙腈水溶液为萃取洗脱液。
虽然链酶蛋白酶推荐条件为pH=8~9,但在实验中发现体系pH值对(S-HETE)-Cys-Pro-Phe影响不显著,故反应体系选择在中性条件下进行。
4 结论
本文应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建立芥子气染毒血样中生物标志物(S-HETE)-Cys-Pro-Phe分析检测方法,可应用于芥子气染毒血液样本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较为准确、耗时较短、检测限较低。
参 考 文 献
[1] 丁日高.化学损伤医学防护[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2] 欧阳子倩,王廷治.防化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3] D Noort,G hulst,LPA Jong,HP Benschop,Alkylation of human serum albumin by sulfur mustard invitro and vivo [J]. Chem. Res. Toxicol. 1999,12:715-721.
[4] MK Rao,M Sharma,SKRaza,DK Jaiswal,Synthesis characterzation and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cysteine and valine adducts of sulphur mustard [J]. Phosphorus,Sulfur and Silicon,2003,178:559-566.
[5] D Noort,A Fidder,AG Hulst,Woolfitt,D Ash,JR Barr,Retrospective detection of exposure to sulfur mustard,[J]. J Anal Toxicol,2004,28(5):33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