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研课题的途径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1 08:58: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研课题的途径

篇(1)

关键词: 高校科研;国防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Key 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defense projects;quality assuran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57-02

――――――――――――

作者简介:何树先(1972-),男,山东海阳人,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军工产品质量管理,高温合金精密铸造。

1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军事装备建设的持续发展,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步增加,各大高校利用自身学术优势,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发以及小批量生产任务,在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企业的科研力量相比,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企业或专职科研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如财务风险小、拥有众多专业人才和相对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但是,高校的国防科研体系中也存在诸多矛盾,如管理体制相对松散,质量保证体系不严谨等。

2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的主体是企事业单位,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和专职科研机构,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尚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与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 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型,学习科目多,资源覆盖面广,大部分人员、设施分布于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从组织结构来说,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 过程管理繁琐 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项目组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因此,科研项目的质量等级主要取决于项目研发者的质量观念。企业对科研项目的监管都很严谨,但是现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严谨的程度远不及企业的质量监管水平。受“重申报、轻过程”思想观念的束缚,高校科研项目工作往往不重视管理流程,质量管理相对滞后,质量管理体系如空中楼阁浮于形式,缺少实质的行动。

2.4 人力因素复杂 能者多劳是高校在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特点,在众多高校中,一般由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承担大部分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国防科研的任务节点紧,质量要求精细,全程可追溯,对保密要求相当严格。鉴于此,当前高校从事国防项目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笼络高精尖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研究。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也是现阶段高校科研的一大特色,但这也增加了科研成员的不稳定性。

2.5 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单一的科研生产的特点是其科研方向和工作任务复杂多样。高校可以从多个方向着手进行多个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如科研项目的类别就涵盖了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和应用研究等多个专业类别,广泛的研究领域也意味着在确保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要承担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

3 提高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的措施

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各具特色,根据其不同特点,结合高校现实条件,在深刻领会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方法途径,维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着重强调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 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 教学与科研实践齐抓并举是高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落实工作场所,配备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设施的配备,高校应该体现出不同于企业等社会科研机构特点。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殊性决定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只能独辟蹊径,切不可全部效仿企业或研究机构,甚至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管理经验。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逐步完善。加强军工及其背景工程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研发质量,做好保密工作。在质量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基于高校实际,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流程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3.2 广泛培养质量管理骨干,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高校推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研生产模式,这就决定其无法对质量管理和保密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高校可以利用教、研结合的优势,培养通晓科研与质量管理的人才。准确把握科研课题的研究现状,通过“点带面”的形式实施质量管理,使校内科研成员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途径,促使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逐步总结出管理规律,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3.3 重点借鉴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实施科研项目分类质量管理 国军标GJB9001B-2009以等同采用国标为基础,增设了军品的特殊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多个科研领域,同时能满足多个专业领域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但是由于类别的差异,每一类科研产品也都其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和侧重点,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分类管理高校所承担的基础研究、预研、应用研究、产品研制和型号小批量生产等项目,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突出重点,缩减流程;根据质量管理办法来管理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坚持质量管理中的应有节点,可重点对文档化要求且适当简略。

3.4 优化重组资源,局部实现科研生产过程集中管控

高校中资源均服务于教学和科研,高校的科研专业琳琅满目,各专业领域之间一般跨度较大,研制过程差异很大,均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生产科研产品,即使是实物产品形式的工程研制项目,也只是进行样机生产或新产品试制,多方参与管理、资源重复投入的情况屡有发生。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资源管理”对人员、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工作环境等的规定,对批生产任务和产品试制、样机生产的项目,尽量将科研资源专用、通用,进行集中管控。

4 结束语

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国防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件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而得以优化,并有望突破管理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国防科研力量作为当前国内科研界的一部分,必将为推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正视管理中的不足,不断强化自身优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切实推进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为高校服务国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2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food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urgently requires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od industry framework adjustment. The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concep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s the food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enhance the face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food.

Key words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ways of improvement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源动力。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因而,依靠人才和技术创新是实现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食品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大幅上升,食品工业将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人才将成为制约食品工业由传统粗加工及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食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为食品工业输送更多研究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内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科研能力也获得了较大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知名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实施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满足食品产业框架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1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完成科研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包括完成现有科研活动的必备能力,又包括未来完成挑战的科研潜能。具备较高科研潜能的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培养,将具备更高的科研能力。

对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类,主要包含以下两类: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指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部因素,反映了影响研究生在生理、心理、学识、实践方面的综合素质及特点。个体因素可以划分为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指的是研究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非生理因素指从事科研活动所需要心理素质、认知素质、科研兴趣、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等。非生理因素的水平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源基础,例如本科就读的专业、现有知识结构、科研方法等,二是在读研期间获得的自我提升和个人努力程度,三是学校及导师的培养。

(2)培养因素。培养因素指的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办学能力以及教学理念。培养因素包括导师因素、科研条件、学术氛围、激励制度等。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导师的学术地位、指导方法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等,都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科研条件是保证科研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学术氛围是从事科研的软环境,团队学术氛围浓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良好的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2.1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主要面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1)生源质量: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对科研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促使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源动力。然而,由于目前本科生就业压力比较大,部分学生考研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获取更高的学位,便于日后获得职业晋升和更好的工作机遇。因而,在入学以后,研究生并不热衷于科研,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考证和企业实习中,制约了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提升。此外,食品专业本科阶段教育中,更重视对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的涉猎不足或深度不够,这导致研究生在入学后从事科研工作时力不从心。

(2)现有培养和管理体系:高校现在推行“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更注重强调知识认知,在实践方面有所不足。此外,在食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食品专业方向内容为主,缺乏对跨学科方向或跨研究领域的内容的教授,由于科研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单一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知识结构的片面化,不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中融会贯通。

(3)科研和外部社会环境。从事食品专业的科研活动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源和设备的支撑,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导致部分高校难以为食品专业研究生提供充分的设备和经费支持来开展科研活动。除了部分食品专业学科实力较为雄厚的高校,在开设有食品专业的大部分地方性高校中,食品专业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的机会有限。此外,虽然高校有意识地提供和安排一些进入食品企业参观的活动,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对安全和卫生的特殊要求,这类的参观和学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生产制造流程及工艺。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研究生的科研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科研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

2.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1)深化课程改革,优化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结构。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种方式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原来“讲堂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专题式”、“参与式”的模式,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课题选题、教育教学当中,通过引导他们参与调研和讨论,激发研究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时,要打破原有单一的学科范围,尽量引导研究生多涉猎不同的学科理论,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要深刻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导师要全面了解研究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从而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在课题选择方面,导师要充分了解目前研究领域内的前沿课题,为研究生选择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课题,使研究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行业内的最近发展动态,避免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顺利进入研究状态。

(2)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国外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校企合作的创新基地成为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首先,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创新基地可以为企业和高校提供共同的平台,双方可以一起拟定研究生的培养培育方案,将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和食品企业对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要求进行对接和整合,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一套既符合企业应用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科研要求的培养方案。大型的食品企业内有众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精英人才,通过在创新基地中引入来自企业的精英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与来自高校的导师一起,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育。这种培育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密切衔接,打破在传统研究生培育模式中,研究生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践的困局。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创新基地可以有效的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整合,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通过创新基地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创新基地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的知识资源的影响作用,带动食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而通过与食品企业的合作,高校也可以拓宽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范围,真正意义上培育出既符合企业实践应用需要,又具备科研学术能力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制度。专业学位培养是面向培养高等级、实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职人员通过定向培育模式,进入高校中进行再深造成为了食品行业高级人才供给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企业,更注重在实际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因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更要有所区别。首先,在入学阶段,要端正研究生的科研态度,纠正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高校仅仅为了获取学位的动机,要积极引导他们在科研中的兴趣,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科研研究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到科研活动中。其次,严格把握论文质量,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训练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专业硕士,虽然其培养侧重点与学术硕士不同,但是在论文的要求上,也应当严格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答辩,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利于专业硕士在回到企业工作中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在论文选题上,专业硕士要将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严把开题关。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根据研究进展定期提供相关报告。论文答辩阶段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后阶段,控制论文质量对食品专业研究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论文答辩阶段,要严把质量关,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研究方法选择、实验严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 陈木龙,张敏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胜任特征分析[J].高教探索,2013(1).

[2] 赵文平.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3] 季俊杰.优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

[4] 刘珊珊,张永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 周晓丽.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

篇(3)

(一)顾客资产的内涵

所谓顾客资产,就是企业所有顾客终身价值折现的总和,即顾客的价值不仅仅是当前通过顾客而具有的盈利能力,也包括企业将从顾客一生中获得的贡献流的折现净值,把企业所有顾客的这些价值加总起来,称之为顾客资产。

作为企业管理者想要成功驾驭顾客资产应从了解顾客资产内容开始,在熟悉和清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顾客资产一般由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三部分组成。企业未来收益主要来源于顾客资产,因此,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顾客资产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应作为今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关注点。

(二)顾客资产的类型

通常将顾客资产分为两种:1)根据顾客态度分为一般顾客和忠实顾客;2)根据顾客自身价值分为无价值、一般价值和高价值顾客。由于上述划分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针对这两种思路所带来的缺陷问题,在对顾客类型做出划分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重要原则:

(1)可以根据顾客价值划分顾客类型,既好掌握又能实时操控;

(2)顾客分类要目的明确,根据顾客的不同情况选取所对应的营销策略,为了使营销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分类计划中还需充分考虑到顾客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不同的顾客类型所提供顾客价值的能力也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引领者顾客

引领者顾客是指一些对新出的事物或技术敏感度较强的群体,喜欢不断尝试新事物的感觉且不在乎价格的高低,是潮流的领先者。此类顾客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收入颇丰,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在所属群体中总是站在最高点,希望自己成为舆论的引领者。引领者顾客群在自己购买的同时,还经常鼓动他人购买,他们给出的建议对企业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得到正视。也正因为引领者顾客具有这些对企业有利的价值,才会成为众商家愿意倾力投资的目标,这也提升了其交易价值。

(2)跟随者顾客

跟随者顾客是指一些紧跟潮流,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的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的性能和技术不一定有深层次的了解,只是参照引领者顾客来进行跟随消费,通过产品来满足自己内心和情感上的需求,也不是特别在意价格的高低,主要看重于品牌形象。

(3)求实消费顾客

求实消费顾客是指在购买产品时会特别谨慎的群体,经常在多种类似产品中进行价格、性能、质量的对比。此类消费群体对他人的建议会听取但不盲从,最终的决定权始终由自己掌握,综合考虑不仅仅依赖于品牌形象。因此其基本不具备交易价值,只能为企业提供顾客购买价值、知识价值与口碑价值。

(4)选价顾客

选价顾客,字面意思非常明显,主要是指对价格十分敏感的群体,当企业与同行产生明显的价格优势时才会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此类消费群体只能为企业提供最基本的价值:购买价值。

二、企业顾客资产中的顾客价值分析

现实中,所有企业大都是由以上四种不同类型的顾客的终身价值总和构成企业的顾客资产,其中不难看出为什么一些企业原本拥有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却倍感压力,而为什么那些平常并未得到重视的小型企业却能迅速成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因顾客类型不同所带来的价值也不同,所以,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顾客,但由于顾客结构不同也会使顾客资产产生极大的差距。

例如两家规模相似的企业,但旗下顾客资产大有不同,其中,A企业的顾客资产中引领者顾客和跟随者顾客较多,占据大部分比例;而B企业则是求实消费顾客和选价顾客较多,这就致使两家企业无论是收入、利润,还是未来的销售增长率都是完全相悖的。

人们常议论,一个企业什么最重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要我说如今信息化已覆盖全球,对于企业顾客资产才是最重要的。能给企业带来持久且稳定的盈利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能够维系好客户,保证客户数量的同时还要有质量,这才是企业的无形战略资产。

本文并不否认人才、技术、品牌这些内容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些仅仅是企业为了从顾客哪里获得收益的工具,虽然能够通过工具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收益的根本在于顾客,所以工具不能代替目标,企业的目标在顾客那里。

正因为顾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购买价值、口碑价值、知识价值和交易价值,所以才会说顾客资产对企业最是重要。

1.顾客资产的购买价值――是指本人多次重复购买的价值

表面来看顾客购买价值就是顾客购买了本企业的产品,当顾客购买产品后为企业带来收益就是他所体现的购买价值。假如顾客通过此次购物产生好感,无论是对产品本身还是服务都表示满意,那么后期重复购买的几率会很大,这就逐渐为企业带来终审购买价值。现在有部分企业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开发新客户,却忽视了老客户的重要性,这等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顾客资产的传播价值――带动其他人来购买的价值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客户如果对购买的产品非常满意,可能只会告诉身边一两个人,相反,他对产品不满意可能会见人就说,发泄自己对产品的不满,这就是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传播价值。口口相传,是一种传播工具,但它与广告又有所不同。广告一般对于宣传新产品比较有效,而对老产品来说则更看重口碑价值。

3.顾客资产的知识价值――最终帮助企业产品改造升级

企业额忠实客户资产不只是让顾客来购买产品,也要让顾客自愿为企业做广告口口相传,而且将所用产品的感受反馈给企业,通过与顾客交流总结优势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顾客资产的交易价值――企业间共享开拓客户各方面的消费空间

顾客资产的交易价值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内,产品间的或向上的交易价值,在购买时一般顾客会先选择一种产品,使用后对此产生好感,后期逐渐扩大范围喜欢上此企业的其他产品,这就是交易价值的体现。向上的交易价值,意思是说产品改良升级后所带来的价值,这样产品也会随着顾客要求的提高而提高,也总能用上新产品,满足顾客的新鲜感。

第二种是对外交易价值,是指与有共同目标客户的特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而产生的额外价值,就是说相关联的企业之间一起来共享开拓客户的各方面的消费空间。

可见,对企业来说顾客资产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当有了顾客资产后,还需挖掘资产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三、提升企业顾客资产的顾客价值的途径

经上述分析得出,企业掌握顾客资产后要有针对性的提升顾客价值,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在竞争中为企业争取更多优势,其主要途径有:

1.企业首先要认清企业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的客观实际

认清企业的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企业资源只能使用,而顾客资产可以用于经营,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顾客资产进行运营和投资是企业经营顾客资产的主要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不仅需要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将有限的营销费用发挥出最大价值。那么,就需要企业根据顾客价值的不同,合理规划顾客投资,并且能将花出去的资金再从顾客身上找回。

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很难,需要企业认清顾客是资产而非资源的客观实际,把维系顾客当作资产管理的中心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用于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高很多,所以当企业每流失一个老客户就等于在减少企业的利润。维系老客户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企业制定降低客户流失率的有效方案,才能增加企业利润所得。

2.企业应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品牌选择

篇(4)

1、校领导高度重视,各处室大力支持,体现了我校团结协作,提高管理品位的工作作风

1.1 校领导百忙中参与听课评课,深入教学第一线;关注公开课进程,重视细节落实,联系名校专家教师,承担接送招待琐碎事务;

1.2 教研室组织实施过程中得到教务处、校办室、总务处等科室的鼎力相助;

1.3 本次公开课主阵地在高一年级,但高二、高三年级全力配合,评委以高二年级教师为主,大家按时到位,工作任务是高强度,工作态度是高负责;

1.4 本次公开课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四个学科,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全程跟进,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听课评课指导,任劳任怨;所有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我校教师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风范,也充分体现了我校领导集团在培养教师成长,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决心与信心。

2、教师走向课堂主导,学生走向课堂主体,呈现出新课程改革深入课堂形神兼备的良好态势

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参赛的10位教师基本上能够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实现这个要求。

2.1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组织学生的自我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能够较全面地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思路。

莫如波老师的语文课堂,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的构思很有创意,使教学探究不停留于文字表象,而上升到意境美的层面。杜小芹老师的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层层推进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构思,使一节原本枯燥数学课也有声有色。

郭金萍老师的语文课堂,通过人物遭遇对比人物情感,在鲜明的落差中探究人物内心世界,使诗词鉴赏对意境的理解更为透彻。

2.2 课件与文本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鼓励性的评语吸引注意力,围绕着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赵巧娟老师的历史课堂,分组讨论探究,课件辅助文本,有效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刘思雨老师的语文课堂,课件展示问题,文本探究问题,两相适度结合,引导学生进入鉴赏心境。

2.3 图片、数据、视频进入课件,注意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生活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翟宏斌老师的历史课堂,生活情境,漫画形式,寓庄于谐,使严肃的政治课题也变得富有亲和力。

莫如波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情境相生的动态画面,引人入胜,营造了极富学科特色的教学氛围。

2.4 教学情绪饱满,语言风格个性飞扬,或生动形象,或激情饱满、或风趣幽默、或严谨准确,富有感染力,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郭金萍、李倩倩、余方、庄水田等年轻教师,热情,青春,有朝气,有活力,让课堂流淌着灵动的思想,让课堂洋溢着求知的力量;杜小芹、翟宏斌、赵巧娟、鲁平等中年教师成熟、稳健、循循善诱、课堂组织从容,举重若轻,学生学习过程快乐轻松。

正因为本次公开课呈现出如此丰富的特点,每位教师都在个性化地教学过程中对“读疑研导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所以本次公开课设立了三类奖项:风采奖――侧重于肯定教师敢于展示自我的精神风貌,创新奖――侧重于肯定教师构思设计匠心独运的个性,英才奖――侧重于肯定教师课堂组织的实效性。

3、学科专家全程跟进,零距离交流指导,体现了我校务真求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导向

公开课既是教学实践的提炼与最新教育理念的结合,也是平时课堂教学的缩影,是对以往教学的反思与再提高,它需要反复实践与再反思。

听课究竟听什么?评课究竟怎么评?怎样看待公开课?是研究课还是展示课?听课人是抱着研究的心态还是观望的心态?是看门道还是看热闹?专家与教师的评价标准各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每一期公开研讨课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期公开研讨课特邀专家根据本次研讨的中心确定了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参数: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是否准确,强调深度;教师对课堂“读疑研导悟”环节的设计能否明白有效地传递知识,强调清晰;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是否符合培养思维的教育规律,强调适度;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和活动能否及时应对和引导,强调质疑。

在专家教师、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大家充分肯定本期公开研讨课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主要问题:

3.1 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全面透彻。深研文本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根本,也是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

3.2 对课件的使用还不够科学灵活。公开课,教师与学生不应被课件预设的内容牵着鼻子走,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辅助”二字,凸现教师本身即是最好的“媒体”。

3.3 对分组讨论的引导还不够深刻细致。热闹不等于思考,课堂不能只有交流形式而忽视思考本身。

3.4 对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完整严谨。最后“悟”的环节可以使课堂显得完整、有始有终,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炼重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老师匆忙下课,使得课堂质量与延伸受到严重影响。

客观地说,我们对于评价公开课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为成功或失败,而是关注教学的全过程,从实效性角度全面衡量课堂的高效或低效特质。

篇(5)

(一)追求“体育性”是拓展与延伸的前提

这是体育教学的首要原则。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教师要牢记体育课的学科性质,要使我们的每一堂都上得像体育课,要使体育课完成体育学科被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不能让体育课走偏走样。”近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教师为了凸显体育教学的“新颖性”和所谓的“拓展与延伸”而丢弃课程的本来性质。

例如:让中学生把毽球当成秧苗,蹲在地上插秧、补苗、除草,并用空塑料瓶假装给秧苗施肥、浇水等模仿动作。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买南瓜等引入教材进行拓展与延伸;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体育课改只注重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等,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活动课,这是对新课改认知上的严重误区。

确实,我们不必一概反对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也不必一概反对体育课堂上有歌有舞有表演,关键是要看是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可以这样说,最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拓展延伸才是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否则,顶多算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二)追求“目标性”是拓展与延仲的基础

每一节体育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是衡量一节体育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而展开。

比如:一位教师用废报纸折纸飞机进行投掷教学,很短的时间内匆匆结束对投掷的教学,教学拓展时花近十分钟讨论环保问题。引入环保教育充实体育教学本是课堂一太亮点,但应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导致喧宾夺主。体育教学的重心归根到底还应重视该节体育课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课堂不管如何与其他相应知识的渗透和整合,无论怎样对形式进行创新与求异,体育教学与一定密度的练习、运动负荷和运动量始终是主流,是主要达成的目标,不能喧宾夺主,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

(三)追求“实际性”是拓展与延伸的保证

具体说来,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例如:同样是行进间运球的巩固练习,既可以采用“直线运球接力”,也可以选用“圆圈十字运球接力”,但实际课堂效果证明,学生在“直线接力”中的参与热情远远不如在“圆圈十字接力”中的高传接球练习时在“对面传接球”中表现出的兴趣远不如“打龙尾”中的高。如在课堂中组织“投准”游戏时,部分学生在多次投击失败后可能会丧失兴致,只要适时缩短距离,适当满足学生成功的需求后,就会重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

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有课前的拓展延伸,比如预习新课时,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项目特点、练习方法、安全措施等。有课中的拓展延伸,即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有课后的拓展延伸,比如体育课结束后,布置学生根据体育内容,在课外进行的拓展延伸练习。下面着重从四个途径进行一些梳理。

(一)向立足体育教材拓展延伸

向体育教材拓展延伸,就是对体育教材的背景、内容、主题、练习方法等进行纵向、横向的挖掘勾联,寻求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因素予以应用。

1.探究教材知识背景

在一节武术课教学中向教材的背景拓展延伸时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武术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奇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你们知道什么是武术吗?”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和分类、特点和作用、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2.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衍生练习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技能、技术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动作的理解和思考,触类旁通,加强辐射,从而创设、发现锻炼作用相类似或更有针对性的、效果更好的锻炼方法、手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延伸。如在教学滚翻组合动作时,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大家对前、后滚翻的动作都掌握得不错,我们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变成新的动作或一连串的动作呢?”于是学生大胆尝试,反复练习,做出前后滚翻直腿起、分腿起等动作,甚至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滚翻组合动作,从而让学生通过练习实践,迁移创新,达成教学目标。

3.设定与发展学生能力的练习主题

在一定主题任务下进行互动,强调通过完成主题任务,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强调开放的、创新的多边互动教学拓展延伸。比如在跳绳的教学中,老师提出“跳绳的方法有几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回答,也可以创新。“跳绳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经过讨论、研究归纳出手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跳绳在我们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什么名称?”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想,然后再讲解跳绳的历史。“你最喜爱的跳绳动作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和练习的体会自由发表意见,然后说出理由,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可以从动作的优美性、实用性、技术难度和健身性几方面进行总结。“你最渴望学会哪种跳绳方法?”让学生说出想学的动作,可以是自己想的也可以是已有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选择后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帮助学生对跳绳运动有一个全面的和整体的了解。

4.运用相类似的动作技术

例如:“远撑前滚翻”是教材体系中“滚翻”类的重要内容之一,练习中提示学生身体的重心要由低至高,手触垫子的距离由近渐远,适时设定障碍以限定远撑距离。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男女力量上有差距,可以将教学分成五种

梯度:①前滚翻;②手远撑前滚翻;③鱼跃前滚翻;④跃过一定高度(可设置小垫子)的前滚翻;⑤可自创开始和结尾的鱼跃前滚翻(例如结尾可加挺身跳等)同类“滚翻”练习内容进行学习,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5.经历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比如不少学生听到上耐久跑课就脸色大变,对耐久跑课有厌烦情绪,甚至有恐惧心理。首先激励同学们: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要认识到只有不畏艰苦,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其次采用分层教学,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克服了对耐久跑的心理障碍,通过反复激励,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自信心也增强了。

(二)向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课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并且把此项技能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在学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老师提出;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设计并体验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上最合理的投篮技术要点有哪些?有人防守与无人防守时怎样合理地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要素有哪些?对以上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篮球学习中去思考、体验并设计出最适合于个体的技术要点和练习途径,并不断进行交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利用已学知识寻求新的知识点,设计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向感悟和体验生活、经验拓展延伸

向生活的拓展,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向生活、经验延伸开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体育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韵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1.联系学生自己生活

例如,在“鱼跃前滚翻”这一课时,先讲一个生活的实际故事:明明放学骑车回家路上,忽然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人从车子的前面翻了过去,就在落地的一刹那,他做了一个动作化险为夷。这个动作是什么?它真的那么神奇吗?

2.联系社会、自然生活

障碍跑——生命教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师设置情景——救护区、灾难区。学生越过障碍,把受伤的同伴从灾难区救回救护区,并利用所掌握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对受伤同伴进行包扎。整个情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在跑的练习中结合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救和互救,合理处理个性、集体关系,充分感受生命教育的意义。

(四)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6-0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培训机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1 注重发挥培训教师的个人因素

1.1 提升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能力

这是对培训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培训教师,一定要有培训所需求的某个知识架构,这种知识架构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深化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点入手,进行课题开发和科学研究,然后不断延伸,形成自己的学科专长,进而成为本领域专家。所以,大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务。

1.2 加强培训课题的探索与开发

1.2.1 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对于初涉培训事业的教师来讲,善于借鉴是一个捷径。要多听成熟教师的课,可以先行模仿,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但是,模仿之后需要有提升和超越,形成独特自我。就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从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开始,不断超越。作为培训教师来讲,需要有这种超越的能力。

1.2.2 重视受训方的课题需求

作为培训教师,要高度重视受训方提出的课题,全力开发出来。因为受训方所提出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虽然说培训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会辛苦一些,但课题一旦开发出来,它所具有的潜力、为我们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自己闭门造车所开发出来的课题。

1.2.3 勤于更新课题

对于已经成熟的课题,教师上课的压力会减小。但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如果成熟的课题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降低课题的质量,没有市场。要保持课题的生命力,就要做到常讲常新。作为培训教师,要常常更新自己课题的内容。

1.3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既非与生俱来的,也难一劳永逸。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要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当今社会发展之迅猛,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让人绝难预料。站稳培训讲台,就需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方式很多,可以到高校进修、可以到机关调研、还可以与参训学员交流,这都可以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培训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笔耕不辍。在积累方面要注平日的功夫,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专家;不要怕写文章,如果对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听之任之,就会让好的东西付诸东流。另外,勤于动笔,还能够实现教学科研的结合。

2 注重发挥施教机构的组织因素

2.1 形成培养规划,科学定位师资

作为施教机构,要把几年来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培训教师特点进行科学定位,进行双向选择,使师资力量形成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

2.2 根据事业发展,构建学科体系

培训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教学方面,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学科体系,需要案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学科体系既符合逻辑关系,又满足实际需要。这项工作不是某个教师的任务,需要施教机构组织,发挥培训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最好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课题与培训教师相对应。

2.3 推动教研开展,活跃学术气氛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灌输式太多,参与式太少;结论型太多,问题型太少;封闭式太多,发散式太少;继承式太多,创新式太少;求同性太多,求异性太少;从师型太多,自主型太少等等。

这些对于培训教学效果提高和精品课程的打造都形成了阻碍。推动教研活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推动基层教研活动。基层教研指的是教研室内部教研活动。教研室内部应当经常探讨与教学相关问题:比如学术、教法、课堂应对等。

(2)培训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培训教师之间要经常互听互评课程,尤其涉及新开课题,应当要求老师在自己准备较充分的情况下,在部门内部进行试讲。这是用集体智慧武装一个人,同时对参评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定期举办教学科研研讨会。作为施教机构,要有组织地让老师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科研心得集中交流,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研讨会,会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形成“三管”齐下,助推教师成长。这里的“三管”指的是教学、科研、学习三方面工作。我们需要“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章,成果进课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名师不仅要讲课精彩,更要有著作,有论文,这样才会底蕴深厚,收放自如。学习包括学习和调研。学习调研的机会应由施教机构提供,利用、把握机会要看培训教师个人的能力。教师在学习中不但可以学有所获,而且还能建立广泛人脉,为以后的提高积累丰富的资源。

3 努力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3.1 科研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

科研成果要转化成教学内容,需要实现语言的转化。施教机构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和科研成果语言相互转化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把书面语言、规范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问题。这需要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简单讲,就是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让学员一听就明白。

3.2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需要用科研作支撑。因为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学界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要正确辨识,离不开深入研究。在培训课堂里,存在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强,但课好讲得好听、学员听得也轻松,甚至课堂里还能不断引发学员的笑声。表面看起来,这课讲得很成功,但事后却不能引发学员的回味和思考。这是因为培训教师缺乏研究,课讲得没深度,这样的课不能算作成功。现在的多媒体让一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好看,课堂语言还非常具有感染力,但内容非常贫乏,学员听后哈哈一笑,收获不大。所以,培训教师要把课讲好,课堂语言艺术只是一个方面,背后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功夫。

3.3 教学创新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

篇(7)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然而,在自己的课堂上,老是感觉气氛沉闷。老师提问时,回答者就只是发言委员会的那几个,大部分同学一听提问,就使劲地把头埋低,大气不敢出,眼神更不敢和老师撞上,生怕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叫回答问题。一堂本应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变成了几个人的独角戏。在这样沉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得吃力,老师也教得辛苦。这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阻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形成不了健康向上、活泼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走上社会的大舞台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呢?

一、增强教师亲和力

篇(8)

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进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先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与时俱进地把发展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核心目标上来。教育部也连续多次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仅2008年就完成骨干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1.2万人。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能力和保障。但是仅靠对部分骨干教师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不论是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该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只有通过教科研活动,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大力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一、 文化课教师科研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经过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整体来说科研意识淡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群体多受“实用主义”观念影响,认为除非评职晋级之需,只要能够胜任日常教学,也就无需在科研问题上下功夫了。而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大都受过严格规范的师范教育,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完全能够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其次,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科研制度体系建设和科研氛围的创设层面尚“不及格”,科研制度的软硬件建设也尚需加强。

总之,这种科研弱势的状况与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将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文化课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学校管理层与科研部门通力协作

通过本调查问卷的分析看到,科研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是刻不容缓。这需要热心学校科研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与骨干教师能够静下心来,积极研究学校科研工作的瓶颈和突破口,以严谨而富有人性化的科研制度促科研工作,以良好的科研氛围提升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我们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设科研氛围、加强制度建设。

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置身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直接关系。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当然也就与其所在的学校环境和所置身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密切相关。学校的领导阶层应始终把培养人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以实施“全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为学校建设的目标,并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注意从学风、教风等方面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并以这种精神去主导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以这种氛围去感染促进教师的进步与成长,就可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在科研制度建设方针上,应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抓好教研骨干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目标管理工作。

2、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科研奖励。

在政策措施上,学校应建立有利于教师成才的目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热心科研,以科研兴教。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有关部门申报奖励。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联系起来,这样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文化课教师中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

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努力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介绍科研方法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专家搞讲座,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我们学校就经常请一些有名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也让老师走出去交流学习,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很高,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让老师们受益匪浅。由于中职学校的学术氛围差,文化积淀少,可以在教师中开展“读书、修身、立教”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积淀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其次学校还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切磋教育教学经验的平台,以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及工作、学习等进行讨论交流。我们学校就定期开展教师论坛活动,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论坛上畅谈自己的教学心得,发表自己的教学见解。这个活动,促进了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文化课教师自身的科研追求

1、要加强理论学习,为提高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理论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提高研究能力的首要条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才能在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我们日常的文化课教学任务并不繁重要,所以我们有充裕的时间阅读,文化课教师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例如青年教师可以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明灯,书中关于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检查作业,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等问题都会给我们很多指导。同时要订几份教育教学杂志,每期重点读几篇文章。通过阅读,不断吸取新的教改信息,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跟上时代步伐。

2、教师要具有科研意识,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科研当做是我们教师份内的工作。不要把科研看作是高深莫测的事情。要善于从日常文化课教学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个有心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我们搞教学科研应该从记录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读书感受开始,不断提炼后将会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便会发现问题。

篇(9)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思想品德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重要的革新,这主要体现在小学品德课程中体验活动的持续增多,因此如何对体验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就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我国《小学生品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小学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并且体验活动是教和学之间的重要中介。”这意味着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更好地对小学生的体验活动进行指导而不是单纯地讲述课本知识。这需要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不断探索组织体验活动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情境创设的合理进行、活动内容的有效深化、活动实践性的提升、师生沟通的及时进行等方面出发,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组织体验活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析。

一、情境创设的合理进行

情境创设的合理进行是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组织体验活动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众所周知,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和情境模拟可以让小学生获得在课本知识中难以获得的重要经验和知识,也有助于小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小学品德教师应当注重提升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和合理性,即情境创设的进行应当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例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模拟紧急情况来告诉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求助和自救,这种组织体验活动的进行相比单纯的课本知识的讲解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并且有效提升了小学品德课堂的民主性、和谐性、趣味性,从而在提升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小学生知识和情感的有效升华。

二、活动内容的有效深化

活动内容的有效深化对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组织体验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内容是体验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体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应当以内容为中心,围绕体验内容对体验活动的整个流程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升体验活动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例如在“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这一教学内容的体验活动中,由于将学生带到马路上体验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因此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在这一内容的体验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当以室内活动为主要内容,即通过在室内模拟现实中的交通环境并且让小学生参与到这一模拟过程中,告诉小学生如何进行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并且进行交通规则的同步讲解,与此同时,围绕在活动内容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小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小学生在参与、体验、模拟的过程中,对交通安全标识和交通规则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促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到帮助小学生成长。

三、活动实践性的提升

众所周知,实践是知识产生的源泉,是小学生个人素质得以有效发展的基础。通常来说,小学生在品德课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有效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取以及自身能力的培养,实践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体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应当注重提升活动的实践性,即在这些活动中增加实践的比例,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小学生学习、生活、实践这三个要素的有效结合。例如品德课程教师在进行“浓浓乡土情”这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小学生进行分组,这种分组应当建立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从而促进每组学生都能进行合理的实践。在这之后,品德课程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实践,让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实践项目,例如可以让小学生自由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艺术和当地风俗,与此同时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域特色和发展现状,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可爱,对家乡有更强的亲切感。

四、师生沟通的及时进行

师生沟通是体验活动得以顺利组织的关键因素。通常来说,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即师生之间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对话,在这之中会牵扯到相应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因此,师生沟通的及时进行对于体验活动组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在进行师生沟通时应当营造小学生之间平等、宽容、和谐的沟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接纳,彼此对话。例如在组织有关电视对小学生影响的体验活动时,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与小学生交流对电视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电视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促进小学品德课堂氛围的合理提升和体验活动组织效率的有效提高。

五、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小学品德课程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体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小学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组织体验活动有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途径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进行促进我国小学品德课程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篇(10)

Analysis on investigation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YU Cui-xiang, LIANG Yun-xia,YANG Zhao-xia,et al.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519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n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nd raise the nursing research level for nurses. MethodsCarry out a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nurses in the hospital. Carry out a statistic calculation for the survey result. Results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nurs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re in following sequence: ho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course, guidance and help from specialists, cooperation with doctors, obtaining support of leaders, promoting nurses'professional education level and attending academic exchange. 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raising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for nurses through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methods.

【Key words】Nurs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ffective method

护理科学研究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护理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护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护理科研水平总体较低,影响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护士科研态度与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调查研究,探讨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本院护理人员共115人,其中中专48人(41.7%),大专57人(49.6%),本科10人(8.7%);护士39人(27.8%),护师46人(52.2%),主管护师28人(24.3%),副主任护师2人(1.74%);年龄: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分为:①一般资料;②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等;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现场回收,发放问卷119份,回收问卷117份,回收率98.31%,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1%。

1.2.2统计学方法回收调查表审核后数据分类输入计算机,运用Excel统计软件分别采用χ2检验和f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见表1。

本组资料显示愿意做科研的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81.74%,而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分别为7.83% 、10.43%。

2.2护士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有效途径的认识见表2、表3。

本组资料显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能力的有效性低于年龄在35岁以下及护师职称以下的护士(P0.05)。

3讨论

3.1举办科研培训班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开展护理科研,提高科研水平,举办科研培训班和护理学术交流会是最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本调查研究中护理人员认为:提高护士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举办科研培训班。分析原因:举办科研培训班包括护理科研选题、标书的撰写、资料的收集、资料的统计以及上机检索科研信息资料等,培训的内容往往比较系统、针对性强;而举办学术交流会能学习到她人护理科研的成果,但对开展科研的具体思路和过程并不清楚,护理人员感到对开展护理科研的帮助不大。因此,要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科研水平,举办护理科研培训班,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和技能培训应作为首要的措施。

3.2争取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护理科研活动中,专家指导和医护合作对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重要作用往往并没有被护理人员充分重视,本调查结果则显示:专家的指导和医护人员合作搞科研在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有效性方面分别位于第2位和第3位。分析原因:专家的指导帮助和医护合作搞科研,使护理人员能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可以直接跟着专家或医生一起做,对护士开展科研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因此,可聘请医疗科研专家担任护理科研指导或顾问,对护理科研的选题、设计等进行指导和把关;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搞科研,既能密切医护关系,增强医护团结,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开展临床护理科研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

3.3提高护士科研素质是提高护士科研能力的基础本调查研究显示:护士对开展护理科研态度积极,愿意做科研者占被调查人数的81.74%,显著高于不愿意做或持无所谓态度的护士。护士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开展护理科研的愿望和有积极的科研态度,但护理科研总体水平较低。因为积极的科研态度虽然对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仅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正确和有效的途径,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才能有效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水平,并且通过多个途径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和科研资金的投入等,真正改变护理科研落后的现状。

3.4根据护士职称资历不同选择最佳培训方式 根据本调查研究的结果,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在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即年龄≥35岁和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认为提高护士学历、参加学术交流,对提高护理科研的有效性低于低年资的护士。低年资护士往往还没有定专科,专业和科研方向还不明确,希望广泛了解护理学术进展和科研信息,而高年资护士往往专业和科研方向明确,希望能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进行护理科研培训时要注意根据护士年资不同选择更适宜的培训方式,鼓励年轻护士提高学历层次,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交流会;而高年资的护士则更多提供和鼓励采用其他途径如医护合作项目、专家指导帮助等从而有效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靠创新意识,就是能想别人想不到的事,以丰富的想象力、独创力,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多,接触患者时间长,应用各种仪器的机会多,护理专业的多数领域尚未开发,因此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开展护理研究。而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提高科研素质,掌握和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加快护理队伍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红英.护士为什么不愿意做科研.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2):563.

篇(1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从事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对院校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以研促教,不断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现状:

我们对10所高职院校近200名教师科研素质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如下:

1. 科研观念不强、科研动机不端正。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 科研工作是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的事情, 没有意识到科研是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有力促进,单纯把科研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手段。特别是从企业来到学院的“双师型”教师,科研概念比较模糊,对科研工作感到十分陌生和遥远。

2. 固守传统观念,缺乏创新精神。当今高职院校对科研意义缺乏正确认识,不少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教学才是中心工作,科研是研究机构和专家的事,不是教师必须做的工作。没有真正把科研看做衡量办学水平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标准,不少教师安于现状的传统教育运作方式,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提升自身科研素质。

3. 科研合作意识不强、研究水平层次较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中普遍缺乏团队合作,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现象十分普遍。科研论文大都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 很少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策略

1. 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科研激情。激励包括情感激励、待遇激励、目标激励与环境激励。前三者是管理工作者都知晓的激发员工作激情最常规的方式, 环境激励则是激发科研激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高职学院要善于创造最优的科研氛围和环境,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2.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一名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只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忽视科研工作的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个不能相脱离的基本职能。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统一起来,通过开展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

3. 优化服务,增强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管理部门要改进服务质量,加强对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科研管理人员要做好与教师的沟通,充分了解教师的科研诉求,增强科研信息的搜集与,开展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申报、专利发明创造等方式方法的培训与指导等,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聘请学术界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者和行业企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给教师讲授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与体会,传授进行科研的方法与手段,指导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科研。

4. 加强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构建高职教师科研评价与奖惩机制。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着力创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依据“服务于行业、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从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中找项目、找课题,抓好立项管理和项目过程管理,全面掌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同时要加强科研成果管理,着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及时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加强学习培训, 提升能力水平。高职学院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和专家辅导相结合的办法, 不断强化科研理论与专业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从文献检索、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多途径的学习, 同时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及途径

1.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市场,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学生,就需要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科研素质势在必行。

2. 在高职院校内,相当一部分“双师型”老师教学前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在科研意识和科研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他们根据来学校之前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进行教学,缺乏深厚的理论作基础,教学效果很难符合院校的要求。

3. 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基于“双师型”教师较为雄厚和成熟的校企合作资源,鼓励他们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深入行业企业,与企业工作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改进、设备改造,吸引企业的经费投入,拓宽科研资金的来源。

4. 为“双师型”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立项的省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予以配套经费保障,对教师、获得科研奖项、获得职务专利授权等予以经费资助。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就不可能配演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就不可能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科研的创新。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增强高职教育科研实力对实现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