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业风险的成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临床资料
1.1 护理人员:我科共有护理人员 58人,平均年龄45 +20岁;23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15人;护师26人;护士15人。
1.2 设备及工作量:开放床位18张,拥有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2 台,每月行血液净化治疗30例次左右。
1.3 患者资料:在本科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41例,其中男 26例,女 15例;年龄18 C 78岁,平均 66岁;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6例,复合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8例;文化程度:高中及 以上8例,初中10例,小学 14例,文盲9例。
2.风险隐患原因分析与对策
2.1 护理人员方面:(1)护理人员忽略风险隐患: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护士容易忽略风险隐患,不太注重细节问题,但该治疗是一种体外循环治疗,技术复杂,稍不注意细节就可导致严重意外发生。(2)临床经验不足:血液净化治疗是新开展的一项技术,科室组织全员培训学习各项治疗方法,但护士的临床经验仍不足,在遇到应急问题时有可能出现处理不当的现象。(3)知情告知不足: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未进行很好地沟通,使患者和家属 不能正确理解与理性对待各种诊疗意外。例如:血液净化治疗费 用较高,而且短时间内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造成患者及家属不理解、不满意。干预对策:做好各种知情告知、签字工作,如首次治疗时告知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股静脉置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血液净化的费用,消毒隔离制度等,并签名。
2.2 科室管理方面:(1)管理监督不够严格:血液净化治疗是一项新业务,专科性较强,医疗、护理、院感都应该重点监测,但在在质控时又因其特殊性常易被各职能部门忽略,从而造成监督不力。 干预对策:护士长是临床第一线的护理管理者,护士长的有力监控在风险防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护士长要加强对重点对象(新护士、工作较马虎的护士、情绪不稳定的护士)、重点患者(新患者、危重患者、特殊治疗的患者)、重点时段(交接班、节假日)、重点环节(患者管道管理、药品管理、特殊治疗的患者)的质量控制[2],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听取病人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有效效沟通和积极改进,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科室应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形成护理部―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3级质控体系,定期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及时发现与消除护理隐患。(2)环境中的不不安全因素: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出现停电;因设备紧张无备用血透机,当机器出现故障时导致治疗无法顺利进行。干预对策:制订停电应急预案,如每台机器配备储电设备,保证停电时有120min的储备电提供机器正常运转;制订机器养护制度,平时加强机器的保养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3 患者方面:(1)信任危C的风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社会舆论及医疗卫生行业中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使他们在看病、治疗中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想索取巨额赔偿金。(2)防病意识谈薄,知识缺乏:我们面对的患者及家属大多文化层次低下,不仅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而且对防病意识相当淡薄,在治疗中常出现不合作态度或行为。(3)抗凝是难题:因本组患者都具有出血倾向,故抗凝是难题,一般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不应用抗凝剂,这样治疗中就更具有风险。
3.效果
实施风险干预措施后,我科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2009 年 2例,2010 年无护理缺陷发生。患者及家属满意率2009年为92%,2010年为98%。
4.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的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3]。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4]。临床护理活动,同样也存在风险。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5],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向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的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强化了护士的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能正确处理风险隐患,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降低治疗风险,消除护理缺陷,提高患者的满意率。这说明做好护理风险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洁,牟利宁,孙华.护理行为导致医疗纠纷的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68.
[2]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56 -58.
本文为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项目(项目编号:201303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9日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大学生进行创业,可以说是创业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因其所受到的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与创业政策的影响,使其所受到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创业群体。为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风险管理。不过,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要求大学生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从而减少风险的损失。因此,对创业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管理与防范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风险分析
创业风险是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对于经验、能力、资金等各方面都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创业群体而言,时刻都将会遇到创业风险。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只有0.5%,这个比率如此之低,足以说明大学生创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主要遇到的创业风险有如下方面:
(一)项目选择风险。创业项目选择风险是指:在创业初期因选择的创业项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的风险。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选择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是大学生青睐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时如果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不去了解市场,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创业项目,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做决定,不去做大量细致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不结合自身掌握的资源状况作出决定,那么其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会非常艰苦甚至会走向失败。
(二)技能不足风险。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出来就开始进行创业,期间还未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完全转变,其年龄、阅历、心理等与有社会经验的人相比处于劣势,“眼高手低”是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评价。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比有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迷失和迷茫,思考问题理想化,对困难估计不足。另外,大学生还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能力和经验。同时,这种缺乏不仅仅是表现在职业技能、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同时表现在人生阅历、心理承受等方面。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并不高,其技能不足影响了他们,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三)环境风险。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对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如社会环境、企业治理环境、政治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大学生的创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创业的中后期,其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危害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创新活动以及一些敏感性产业。在我国,还会对大学生创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是政治环境,我国政治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环境的变化,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影响都很大,更深远的是,这种变化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无法预料和改变的。
(四)资源风险。这里所说的资源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贫乏而产生的风险。社会资源是企业以及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社会资源广泛,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企业作为社会企业类公民,需要与各方进行沟通和联系,如政府、社会团体、供应商、销售商等等,企业的所有工作都需要调动足够多的社会资源。然而,初出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资源毫无疑问是相对的少,尽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一些地方,也有政府创业机构的支持,但这些帮助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尤其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时,在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往往会显得一筹莫展,并会为此而耗费了大量精力、物力以及人力之后,不得不怀着受挫后的复杂心情而离开。
(五)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可以说,财务风险贯穿在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支持、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典当融资、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等渠道。其中,除去家庭支持外,其他资金来源渠道的获得途径都需要一定的资质和担保,这对于刚进行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管是银行,还是风险投资担保机构,都需要有实业或者其他企业机构的担保。当今社会,空手套白狼的创业奇迹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无从谈起;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很可能会导致在创业初期就遭遇失败。因此,财务风险普遍是创业前期的“命门”。
(六)管理风险。创业管理风险是指:在创业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而导致创业失败的风险。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经验。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可能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但是大部分是来自于书本,过于理想化。他们怀抱着一腔热情和抱负“纸上谈兵”,造成经营理念淡薄、产品营销方式呆滞、信息闭塞等,特别是大学生知识单一、经验不足、资金实力和心理素质明显不足,更会增加在管理上的风险。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成因
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种风险,这不仅仅与大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也与大学生生活和创业的外部环境有密切关系。
(一)自身原因。内因是主因,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来看,大学生创业中容易出现以下情况:第一,眼高手低,盲目乐观。比尔・盖茨的神话,使IT业、高科技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创业金矿,以至于不少学生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创业的期望值又过高,一开始就起点较高,很容易失败;第二,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缺乏经验是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不习惯对其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第三,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团队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自信心较强,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另外,大学生创业时资金准备不足、市场应变不灵、法律意识淡薄,同时缺乏对创业项目的深度审视和市场前景的理性评估以及良好的创业心态,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让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外部因素较多,一是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我国的高校往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重视个人而忽视团队,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大学生在自我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惯常毛病,从而影响其发展;二是社会机制,尽管政府以及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事实上,这种鼓励往往是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作出的无奈应对之策,在其创业的配套上,则没有多大的举动,如法律完善,政策的鼓励性制定等等。尤其是在一些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培养上更是缺乏,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缺失是形成创业风险的前提。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竞争生态圈,不是简单地在政府所提供的若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追求利益,它更应该体现为法律与道义传统、社会行为规范的整体协调。目前,对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讲,要想事业成功并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最重要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三、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要求大学生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从而减少风险的损失。
(一)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讲座,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理性认识到创业历程的艰辛、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通过实际案例理性分析创业活动的复杂性,让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历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创业过程危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当中如何对待和化解创业风险,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二)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能力,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生增强创业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是促使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觉提高的动力。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研究工作,市场是瞬息万变和残酷的,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只能靠自己增强本领,预防和应对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因此,创业能力与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极为重要。同时,教育大学生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
(三)创业风险管理
1、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实力较弱,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从小本经营做起比较适宜。
2、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风险往往是由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具有的劣势造成的,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具备各项创业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如,策划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公关能力,只有这几方面的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技高一筹,使企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3、准备好创业必备的硬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分的硬件准备,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再优秀的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大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硬件主要是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避免陷进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金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想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王牌。
4、打造核心团队。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团队应该有动态的发展观,团队组成应随着成员的实际贡献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具有发展观念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核心力。在创业时,用科学手段构建和谐团队,打造核心团队,可以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同时,团队在核心成员的影响下勤奋工作,可以使整体组织保持活力。
5、健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企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打造一支企业员工队伍,必须明确岗位职责。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对创业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混乱以至于瘫痪。因此,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否则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会成为摆设。
四、结束语
总之,创业是有风险的。创业教育不仅为学生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垫脚石,也更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继续加强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使创业教育理论能够真正服务于高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晓云,张涛.创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9.1.
现代社会挑战与风险共存,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求学、恋爱、求职、创业等方面临诸多挑战,由此而来的风险更加难以预防和控制,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湖南省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的特点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风险从内涵来看主要包括健康风险、生命风险、学业风险、就业风险、投资创业风险、道德风险、情感风险等。产生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社会影响的多重性、信息网络的主体失落、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差异等。文章通过对湖南省内的5所高校,近5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与分析,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整体现状分析: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8%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创业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其中,已对学生个人造成明显损害等不良后果的占这些人总数的91%,然而,只有36%的学生表明已经预想过可能的风险,但末采取有效措施(或末及时采取),只有近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采取了充分的措施来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末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来越大,各种因素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在思想取向和价值取向选择方面存在的困惑较多,70%的大一新学生认为对大学期望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有43%的大一新生表示对专业不太感兴趣,有近10%的新生表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这也使得大一新生的学业中断风险大大增加。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竞争心,学业竞争风险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高,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也更高,而毕业班学生更多的承担着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等。
4.投资等新风险的出现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经济意识和投资意识也逐步增强,大学生创业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了许多投资创业信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的学生在网上开设了网店,同时有近30%的大学生表示有开网店的想法,调查表明,有极少数(6人)大学生已经在证券公司开设了账户,进行股票交易,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20%,在已经炒股的学生中,投入费用最高达三万元。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股市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并且炒股与大学生日常学习也存在冲突,6名炒股学生均表示炒股影响了自身学习。应该说,目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较强,创业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对市场的全面了解,创业失败后产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创业者以后的生活工作。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的途径
1.发挥高校辅导员在风险意识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作为沟通学院和学生桥梁的辅导员,平时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人性特点等,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作用,并将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并进行考核,要求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就业、创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大学生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学业风险、情感风险、创业风险、身体伤亡风险等有一定的认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大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综合素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材。
2.构建完善的风险意识教育管理机制。目前,湖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学工处及团委,我们调查的高校均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境,提高大学生风险意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部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高校设立专业机构,保障经费投入,配备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建立和健全风险咨询服务体系,如设立就业咨询、学习咨询、情感咨询等服务机构,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学生思想动态监控体系,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及处境,对家庭情况特殊、个性偏激或内向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最后,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失败干预体系,对于大学生在经济、情感、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劝导,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积极探索减轻风险损害的途径。
3.重视课堂风险意识教育。对风险的预见性及防范能力在一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应立足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用身边的实例教育他们,比如,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睡眠不足,将导致身体“亚健康”的风险;沉迷网络游,将导致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的风险;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各种“陷阱”而造成的人身、财产风险等,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风险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正确地认识风险,形成正确的人生值观和完整的人格素养。
4.拓宽渠道,引导大学生自觉规避风险。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多年的知识积累使他们急于将自身所学付诸实践,有迫切接触社会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也使其学习生活面临更多意想不到的风险,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进风险意识教育远远不够,高校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社团活动、报纸、宣传橱窗等方式,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有清醒的认识,做到明辨是非,对自身能力、水平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外风险预测、预防活动,使学生能科学看待自身所面临的困境,积极调整心态,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或降低风险损害程度,从而提高大学生预测、预防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传文.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与能力培养[J].教育观察.2009(8)
成长期
技术风险管理
防范策略
众所周知,技术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智力、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的活动。本文基于新老工业区基地企业自主创新的调研项目,选择了国家级开发区――株洲高新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中不同行业中较有影响力的成长中的31家新创技术型企业,以企业的核心创始人作为对象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发现技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在于利用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技术风险又成为新创技术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有效地规避技术风险是新创技术型企业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技术型企业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被访创业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技术风险及其对策研究的提出与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特征及技术风险分析
弗拉姆豪茨和兰伊尔在《企业成长之痛――创业型公司如何走向成熟》中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新创期、成长期、规范期、成熟期、多元化期、调整期、衰退或再创业期。本文关注的重点在成长期。根据SLIVER提出的五大新创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新创期、成长期的企业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规范期、成熟期风险表现为生产、市场和财务风险。新创技术型企业,主要是指依靠科技成果建立起新的科技型企业。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中的一些共性特征:规模小、更新快、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活动。在这个阶段企业经过多次的产品改良后已经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企业在市场上已经站稳了脚跟,积累了在大企业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经验,善于开发大企业不能顾及的技术领域。在调研中发现,对成长期新创技术型企业的风险更多地表现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风险。
技术战略管理风险。一是技术失败风险。它是由技术成功的不确定性、配套技术的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市场预测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在所调研的31家企业中就有2家由以上原因造成技术失败,给企业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二是市场开发风险。新创企业拥有较少的市场知名度,其营销者往往也就是创业者,并非营销专才,初期也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协助。因此,一些通行的营销法则和营销方案可能对于新创企业的适用性较弱,使得新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有被消费者拒绝或被竞争产品攻击的风险。三是“创新价值”目标短期性风险。新创企业往往没有市场基础,也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其长线经营,这需要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市场,获得客户认同,摆脱企业生存困境,从而也就使得其对市场份额的追求变得最为紧迫。新创技术企业往往容易忽略技术的继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而产生产品周期性风险。四是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初创企业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创业团队技术人员同时又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及时申请专利,没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和有力的保护措施,造成研发成果被人剽窃,企业所有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的风险。五是技术开发队伍管理风险。当今的企业人才流动性很大,合理及适度的人员流入与流出,不仅可以使企业不断吐故纳新,保持创新精神,而且对企业内的人员也有激励约束作用。但是如果新创成长期的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不仅使企业伤筋动骨,而且可能泄露企业机密,同时壮大了流入企业的竞争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技术投资风险。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由于扩大企业规模和维持营销的正常运转,资金需求大量增加,投资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体现在:一是投资决策风险。新创企业处于成长期阶段,企业战略布局受“做大、做强、做优”驱动,一般采取扩张型投资战略,表现为巩固现有市场地位,进行横向扩张,实现规模扩张,或者纵向扩张,实现企业价值链延长,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投资过程不规范、投资项目管理水平低、企业经营不善等方面。二是投资资金风险。“现金为王”是在现代企业家中流传甚广的格言警句,然而在现实中因此翻船的企业却不在少数。所调查的企业就有一家由于对市场缺乏理性把持,过热投资造成自身骑虎难下的局面,最终不得不转卖产业。
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技术风险防范策略
技术是一项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技术风险应对也是一项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新创技术型企业,采用适宜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企业技术系统的活力,尽可能降低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技术战略风险防范。一是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工程方法。新创企业首先应着眼于外部市场,而不是完全被自身内部所掌握的知识所驱动,也不应囿于当前的产品和服务。要根据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和综合实力的高低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合理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减少技术开发与技术选择的盲目性。同时,企业技术创新应注重前期市场调研,从顾客认为重要性程度较高的产品特性人手进行设计,在关注消费者主要需求的同时,研究顾客的相关需求,彻底了解自己的产品,善于发现自己产品的缺陷,采取符种可能的措施克服这些弱点。二是组建技术研发联盟或采用模仿创新战略。可以采用模仿创新战略,借鉴其它企业获得成功的经验、成功的模式,总结成功的经验,摸索探讨出适合自己的战略模式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或者可以组建技术研发联合体,新创技术型企业可以从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大学之间的联合模式、项目合作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联合合作战略,从而为公司降低技术投入和化解技术风险。三是新创企业市场开发要以机会为导向,注重创新,精准定位。新创企业的营销者应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机会,积极地探索新方法来赢得客户,以创新性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外部资源。企业要认真研究市场机会,拓展产品和市场的边界,从广阔的行业市场中寻找最适合的消费者群体,创新市场需求,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去认识产品,创新产品价值,寻求自身特色和优势。
一、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使得管理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些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及不断发展的潜力,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会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三是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员工的行为具有不可测性,很难准确测度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上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原因。工作人员靠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源取得收益,从而产生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非协作、非效率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识别
人力资源风险包括员工招聘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任用风险、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和员工离职风险。其中:员工招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招聘者的品质和动机、测评工具的有效性等内容。员工培训风险包括培训观念风险、培训技术风险和外在风险等内容。员工任用风险包括以短掩长、重过忽功、事人不宜、轻视价值观等问题。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包括薪酬制度欠妥、薪酬设计欠佳、薪酬激励机制失衡、薪酬结构难整合。
三、风险衡量
人力资本风险具有风险成因多、风险因素复杂、各风险因素间相互关联度大以及风险计量困难等特点,应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将人力资本风险放入企业的整体风险中去加以考虑,人力资本风险只是企业风险网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其它方面的风险均会对人力风险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仅从经济角度或是价值计量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显然是不充分的。
(一)人力资本净评估风险
1、人力资本风险衡量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通过风险识别使自身更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本风险暴露,使其意识到那些乍看起来属于个人或者家庭承担的人身风险,事实上也是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风险暴露。因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人力资本,其风险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果。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架构、员工素质、员工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识别,并通过人力资本风险评估表对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本风险进行评估,得出风险等级“高、中、低”。这里,评估标准应该根据行业或者地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即将潜在人力资本风险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对企业收益的不利影响的平均概率作为评级标准。
2、管理团队人力资本风险
然而,现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更多地局限于传统而单一的贷款,且对科技企业的创业贷款供给规模并不大。我国创业投资增长迅速,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创业投资接受国,但与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仍相距甚远。创业投资的财政引导资金施行顺利,所设计的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和投资保障机制合理,但对民间资金的吸引不够。科技保险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保费收入和风险保额都达到一定规模,但其产品种类较少、辐射面较窄,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的高风险要求。资本市场“新三板”试点有一定成效,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有39家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但全国其他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力度不够,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限。
因此,构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是解决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匮乏、根本扭转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专门针对科技人才的创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设计适宜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不仅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金融深化的理论演进和实践运行提供了范本。
二、文献综述: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有文献对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著述较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科技金融理念的阐释,建立信用担保、服务平台;以知识产权等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建立科技银行;金融企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创业投资的引导资金;以及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科技企业及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进行资源整合,初步构建一个集政策、产品、中介、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基于联合信用担保的商业模式(朱瑞博;华斌,2010)。以知识产权为质押载体,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构建市场化的可推广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周丽,2009)。
建立科技银行,是将中小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融合的一种路径,美国硅谷银行是一家为科技、私人权益机构提供从种子期到成熟期各阶段全面金融服务的银行,它在经营战略、盈利模式、风险控制、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关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对如何拓宽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都有借鉴作用(武岩;幕丽杰,2009)。中国首批科技银行于2009年1月10日在成都正式亮相,银监会先后批准成都银行高新支行、中国建行成都高新支行为首批科技银行,并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浦东(乐隐,2009)。
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外在形态的产业集聚也会通过影响金融发展环境和推进金融业集成创新从而优化金融生态,中小企业的集聚生存优化金融环境,当集群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内的高生产率与创新能力实现(杨京星;张荣刚,2006)。而金融企业集群是复合型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它的资产专用性、企业能力、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决定了金融企业集群的效率边界,具有区域金融创新优势、金融风险缓释优势及生产经营效率优势(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2005)。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是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初创发展阶段,设立的由政府出资引导民间资金广泛参与的一种融资方式(Chen,2010)。相比于北美和欧洲,中国的初创引导项目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Xu,2009)。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更进一步健全,才能形成健康的风险资本市场(Dauterive and Fork,2004;Pukthuanthong and Walker,2007)。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明显,但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缺乏有利的制度安排(戴志敏,2002;李心愉,1999;李永周,2004);在美国1983-1992年期间,风险投资对产业创新的贡献率达8%(Kortum and Lerner,2001),风险投资的高回报总是与发达的股票市场相伴随,快速的资金周转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创新(Giudice and Roosenboom,2004)。同时也设立了完善的风险退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主要以IPO和并购为主,而德国以股票回购退出为主(徐加;徐祥柱,2002)。通过信息熵与物元可拓法的风险投资决策模型、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初步筛选风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投资动态利润评价函数进行评估,对后续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唐明哲,2001;马蒙蒙;蔡晨;王兆祥,2004)。通过期权定价模型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控制风险(Dixit and Pindyck,1995;Ekern,1988;Copeland and Weiner,1990)。
这些文献所分析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多具有单一性,与我国现有科技金融需求相适应的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还有一定差距,以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为框架的金融创新设计具有迫切性。
三、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运行与设计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对每个国家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在金融领域危机浪潮已经逐渐消退,但是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债务危机最终都对宏观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形成危机时代特有的复杂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实体企业为了对应相应的变化,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缓解市场萎缩和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较为普遍的手段。企业一方面往往通过裁员和降薪减少公司的开支,缓解成本压力,作为国际家电行业巨头的索尼一年赔掉360亿元人民币,另一家日本科技界巨头松下也“不甘示弱”,2011财年中亏损额高达610亿元,创下该公司历史记录,并且因此不得不裁员1.7万人。另一方面,企业在也在通过吸纳高端人才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2011年互联网行业上演了争抢人才的疯狂景象:不仅腾讯、百度、盛大等巨头疯狂地囤积人才,大批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也四处网罗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开发人才,而融到资的中小创业团队更是疯狂地扩张,使得刚毕业的Android开发工程师,月薪高达七八千。
事实上,企业在用工策略上的巨大差异暴露出来的并非简单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而是更为深刻的企业用工风险,在劳动力市场存在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结构性失衡下,企业面对了严峻和复杂的用工风险,而更为困难的是这种风险并非是由单一的供求关系造成的,而是相对复杂的风险系统,如何梳理风险的具体构成就成为解析其成因以及设计防范机制的关键。基于上述认知,本文立足对企业用工风险的分类,系统的解析了带来风险的相关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构成解析
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用工类型的差异,也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结构相关,由此产生的风险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对企业用工风险进行系统的分类,区分不同风险的来源差异与影响范围将有助于企业正确的探查用工风险的成因,并设计有效的预控策略,本文将立足危机将立足危机设计的主体差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说明。
1、宏观风险
(1)供求失衡风险
宏观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外部宏观环境所引发的企业用工风险,其中既涉及到劳动力数量上供给供求不平衡也涉及到劳动者素质上和地理分布上存在的平衡。事实上,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短时期由于企业效益受到影响,短期内用工需求减少,使得劳动力形成短期内的过剩,进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迁移。一旦企业恢复生产,就会形成供求失衡用工困难,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经营风险,这类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尤为明显。
(2)制度创新风险
中国作为转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制度的建设是在不断演进和不断完善的,因此新制度出台会给企业带来短时期内的不适应,形成制度创新风险。涉及到用工的制度创新有很多类型,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应创新给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制度就层级带来了冲击;户籍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变化都会给企业用人带来制度上的影响;再加上区域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政策,也会导致地区之间对人才产生恶性竞争,给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带来障碍。
2、中观风险
(1)技术升级风险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导向,企业也必须进行升级改造,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产业升级背后的支撑是人才,对于主动实施产业升级的企业,往往拥有自身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力量,而处于产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人员,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换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与大企业竞争人才又缺乏实力,因此必然面对人才空洞化、陈旧化的风险。
(2)产业转移风险
在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升级仅仅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对于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用工上的新障碍。当前在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的比重较大,资源、环境的压力严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劳动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其中关键的因素往往在于第三产业集中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配套和生活环境都比工业园区优越,在薪酬没有绝对竞争力的情况下,处于城镇边缘、生活配套不充分区域的企业,就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用人危机。
3、微观风险
(1)用工方式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面对更多的用工选择,长期用工、短期用工,市场化合同用工与劳务派遣用工都成为企业的可选策略。但是多元化的用工方式确实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多种用人方式引发的协调风险,在多种用工方式下极容易产生“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差别,造成内部公平性失衡,引发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当企业涉及到市场化用工、劳务外包等用工方式时,企业还面临着企业内部经营信息外泄的诚信风险,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违规操作风险
后危机时代企业经营面对的普遍问题就是经营成本上市所带来的利润下降以及外部市场萎缩引发的营业额下降,因此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采用违规的手段采用非法手段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例如部分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也有部分企业通过伪造发票、证件等方式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税收,获取额外收益,这些无疑是饮鸩止渴,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隐患。、
三、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1、企业用工风险成因分析
基于上文对于企业用工风险来源和类型进行梳理,对于用工风险的成因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归纳而言,企业的用工风险成因根据主体归属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来源,立足宏观环境的系统性风险、立足产业层面的区域发展风险以及立足企业层面的规范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
造成企业用工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是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造成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任何经济时期都是存在的。但是这种风险在后危机时期表现的更为突出,劳动力形成的周期性、区域性波动也更为显著,企业要正确的认识这种风险,既不能过分悲观恐惧也不能无视这种风险,要立足企业发展的战略,从长远考虑克服相应的风险。
(2)区域发展风险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时候也给企业用工带来很多的变化因素。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影响企业用工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是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的影响,新的技术带来是对专业技能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涉及到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人安置和能力提升。
(3)企业自身风险
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外部环境不能匹配就会为企业发展带来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完善和提升企业内部的招聘、培训、薪酬与绩效评估的流程和方法,就可能为企业发展带来隐忧,如果企业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降低用人成本,就会给企业带来不要的风险。
2、企业风险预控策略分析
面对后危机时代企业的用工风险,如何有效规避就成为企业当前必须审视的重要课题,构建具有操作价值的规避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企业要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本策略规避用工风险
战略性人力资本是企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力武器,通过立足企业战略发展高度,立足企业战略布局长远,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并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设置宽带薪酬体系和弹利政策,增加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2)企业要通过建立薪酬调查体系规避用工风险
薪酬调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监控手段,也是企业确保薪酬竞争性的有力手段,通过对典型职系和典型行业的薪酬调查监控,能够很好反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能够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态势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反应。
(3)企业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规避区域发展风险
企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不仅仅能让企业获得发展的契机,而且还会获得人才、信息和资金的支持,企业要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深入分析和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方向,为企业发展获得先机。
四、结论与展望
用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其中一个环节,立足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人力资本部门并非企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单元,而仅仅作为辅助部门存在。事实上,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多变环境,企业的用工策略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甚至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核心环节,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规避这些用工风险,将会给原本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
本文基于对企业用工风险三个层次的分析,指出宏观系统风险、中观的地区产业风险以及企业自身风险是影响企业用工策略的关键,并立足风险的甄别分析成因,初步设计了可供企业选择的预控策略,以此作为开端探讨人力资源与风险管理的契合点,然而何种具体的策略更为有效,不同管理情境下用工策略的选择将是后期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实证视角的组织行为视角研究将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建春,陈婉梅.基于可拓逻辑的员工流动研究[J].科技与产业.2010(12)
[2]解志恒,李全生.基于马尔科夫链的企业核心员工流动预测[J].人力资源.2009(10)
[3]刘冰,王泓晓.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流动管理[J].现在管理科学.2009(09)
[4]陈进,赵惠丽.金融危机下知识型员工流动的风险与管理研究[J].企业活力.2009(7),64-66
[5]徐冉.浅析小型服务企业员工流动率的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9)
[6]李涛,李天钦.影响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614), 124-125
[7]翟金生,刘广民,李汀舟.员工流动的有效性管理[J].河北企业.2009(03),59-60
[8]陈志晖.需求层次理论在人才流失控制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10 (27) ,20,201-202
基金项目:河南省上市公司战略漂移内部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GH-03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日
一、战略风险研究现状
学术界有学者将企业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战略行为的制定与实施不当,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称为战略风险。李汉东(2005)从战略与管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战略风险的定义。祝爱民、王华、李宁宁(2006)站在战略的角度上,对战略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指出了影响战略风险的五个关键因素是:战略环境、资源、竞争能力、战略定位以及企业领导者。叶建木、邓明然(2006)指出战略风险控制是企业战略成败的关键环节,揭示了战略风险的三个维度,提出了战略风险柔性控制的复合期权方法。袁志刚(2008)从战略管理模型出发,分析了战略风险的因素,构建了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郑芳(2008)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以DK公司为例,对其战略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进行了评价。李寿喜(2011)进行战略识别,评估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从风险规避、控制和接受等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风险对策。孙慧、王松华(2012)则在李寿喜研究的战略风险预警的基础上,对既定战略的实施和新生战略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从而使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杨文治(2013)另辟蹊径,主要以多元战略的竞争优势和风险为导向,重点探究了存在企业多元战略实施中的问题,并且提出多元战略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二、战略风险成因及分类
1、战略风险的形成因素。我们知道战略风险主要是在企业制定战略、实施或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预见性,使得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战略和不可预见性是源头。由于企业战略所涉及的时间长短,范围大小不同,企业在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过程中,充满了各种风险,这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战略联盟和外包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外部环境是导致企业战略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指企业的战略环境,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战略内涵、公司战略资源、企业竞争能力、企业领导者。其中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有:经济全球化、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来自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管理思维的变化,即知识管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以及柔性管理。此外,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网络媒体、竞争对手的战略、顾客的需求变化等这些也都是战略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2、战略风险的分类。战略风险分为许多种不同的类型。依据内外部成因可以分为产业风险和企业风险;根据企业与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战略风险分为创业风险、运作风险和竞争风险等等。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一种划分是罗伯特.西蒙斯提出的,他将战略风险分为运营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竞争风险和商誉风险。
(1)运营风险是企业最核心的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多变的环境、决策失误以及管理者的能力程度,而使企业的运营出现失败的趋势。当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环境、产品的制造加工环节出现较大失误以及不可控制的因素变得对企业不利时,运营风险就转化为战略风险。
(2)资产损伤风险。从表面来看是资产发生价值减损的风险,它主要还是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由于决策不当,使得和实施战略有关的财务价值以及知识产权发生减弱,从而使企业创造现金流的可能性下降,导致企业资产现值出现重大损失,从而资产损失风险就变成一种战略风险。
(3)竞争风险。有企业存在就会有竞争,特别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获胜,能够很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竞争对手的战略、顾客需求的变化、供应商的定价以及政策的变化等都有可能会削弱企业竞争优势,因此竞争风险可能转化成为战略风险。
(4)商誉风险。指的是因为外界因素导致的顾客或者消费者流向竞争对手、对企业不利的新闻报道和网络谣传、系统暂时停工需要修复的时期、竞争对手的商业破产或者失败等这些所引起的风险。企业的商誉面对的一些损失,它是由以上三个方面风险综合的结果,当企业的信誉下降进而使企业价值减少时,就形成了商誉风险,它可能损毁企业的公众形象,导致收入损失或者是公司骨干人员的流失。
三、河南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战略风险
(一)河南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概况。截止2013年10月,河南省上市公司有65家,居中部六省第四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30家,其中在沪市上市16家,在深市上市14家,加工制造业有15家,占比50%,能源行业5家,占比16.7%,其余有制药企业、食品企业、出版业、运输业等,它们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从这些公司的经营业务上来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比例不合理问题,明显可以看出制造业上市公司比重过大,农、林、牧业比重很小,说明我省在环境保护,退耕还林方面还很欠缺,而且没有商业类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可知我省商业公司的规模和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下面就河南省主要行业出现的战略风险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战略风险
1、运营风险。我省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它充分发挥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通过高质量的产销量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我国制造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它采用粗放型发展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使得能源、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例如洛阳钼业主要从事金矿开采,是国内最大、全球排名第四的钼生产商。公司钼铁冶炼能力25,000吨/年,氧化钼焙烧能力40,000吨/年,生产规模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但是从净利润来看,由2013年的108,491万元降为2014年的37,078.4万元,相对来说是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是内部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利用公司的资源、技术和产业规模的优势进行生产,而且生产成本较高,如果不及时找出应对策略,公司将面临运营风险。
2、竞争风险。我省加工制造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产品附加值较低,付出的最多,但是处于全球生产链的最底端,还属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果不能拥有自己的品牌与核心技术,很难继续发展下去。例如,银鸽投资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集团之一,产品以文化纸、生活纸、包装纸和特种纸等四大纸种为主,迅速崛起,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根据2014年第一季度报表显示,一季度净亏损扩大至0.75亿,亏损额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业绩处于下滑趋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制度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
3、资产损伤风险。对于能源行业来说,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交通工具也日愈增多,对石油的需求将会不断加大,而我国面临着国际石油的挑战,超过50%需要从国外进口,对外依赖性较大。而且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探究阶段,很多不当决策会直接引发地球的资源、能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并且导致资产的重大损失,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
莲花味精是中国最大的味精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12万吨味精的生产能力,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和国家确定优先扶持发展的300家企业集团之一,带动河南食品生产业的发展,海外市场也不断扩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从年度报表上来看,公司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2014第一季度亏损4,070,17万元,同比有少许降低,公司面临着资产损伤的风险。深入分析主要是公司经营理念比较保守,产能缩减,多处厂区进行停产整顿,管理不当。而且目前我国味精、氨基酸等生物面临着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的重任,只有做出正确决策,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转变这种局势。
4、商誉风险。安阳钢铁是年产钢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现代化钢铁集团,是河南省最大的精品板材和优质建材生产基地。但是近些年来,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状,钢材的进口量居高不下,出口量较少,而且面临着价格的起伏跌宕以及经济放缓增长的现状,从2012年到2013第三季度,公司出现巨额亏损,业绩大幅度下降,主要是不能合理优化产线结构以及配煤配矿结构,无法确保高炉的稳定顺行,区域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市场的研发和开拓力度较小,没有较为完善的一套现代化营销体系。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将会对企业的商誉产生无形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
有色金属行业近年来发展缓慢,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产量下降、消费者市场需求下降、营业利润空间较小、公司出现闲置资源、企业面临巨大亏损的可能。而这些综合累积起来,会使企业的企业价值减少,影响企业的发展,损害企业的商誉。
四、战略风险应对策略
面对企业出现的各种战略风险,企业应做好战略风险预警,找出应对策略,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快速成长。战略风险的应对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即管理者需要联系市场与周围环境,可能预测到企业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前做好准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从而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
2、风险控制。公司管理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活动来控制某些重要因素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如制定严格的公司章程,实施战略行动等。
3、合作应对。合作就是共赢,面对各种单边风险,应该将它们整合起来进行处理,通过协调进行风险管理。
4、弹性应对。弹性应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应对各种内外部环境变化,它主要是增加组织的内部适应性,对外部因素的预测并没有改变。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也更加多样化、更具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进行管理,谁更好的解决了战略风险管理的问题,谁就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国外对于战略风险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到目前为止,对战略风险概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的认识。Christopher认为企业战略风险是企业战略层的风险,是整个企业范围的风险,把战略风险管理看作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手段。James MCollins 将战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其所属行业中排名降低的程度。国内学术界对战略风险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国外战略风险理论的引入,和对企业具体战略行为风险的研究。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企业战略风险问题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其形成机理缺乏深入的研究。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是进行战略风险识别和进行战略风险管理控制基础和重要前提。本文结合风险的一般特性和企业战略的本质,探讨了战略风险构成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战略风险形成机理。
二、 战略风险的构成因素
战略风险的构成因素作为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是风险机理模型中的前提要素,是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中的基本问题。Baird根据企业内外部系统的层级特征将战略风险划分为两个层次:产业风险、企业风险。Budd提出战略风险产生于创业风险、运作风险、竞争风险。杨华江从公司的环境、资源、能力和战略主题四个方面探讨了集团公司的战略风险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战略理论和系统的角度对企业战略风险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战略风险是伴随企业战略的始终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单一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对战略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可以概括为战略环境。对于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从对战略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决定战略的主要因素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战略资源,竞争能力是企业的重要风险因素。此外,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企业的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的实施又是与企业的领导者密切相关。所以,战略环境、战略定位、企业的资源和竞争能力、企业领导者构成了企业的战略风险形成因素。五个因素之间以战略定位为核心,关系如图1示。
1. 企业的战略环境。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对企业战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是适应性因素,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与其相适应,同时也会引起关键资源和竞争能力的变化。企业战略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行业市场环境等。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产生的影响,可能会使企业的战略的发展方向,战略的方针和战略重点的调整。相关的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绩的实现,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重点。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产业的结构、及竞争结构的发展方向的变化趋势,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变化,都会对战略的定位,战略的重点、业绩和竞争优势产生影响。此外,竞争对手的战略与战略的调整,也会给企业的战略带来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制约企业的行为,影响到企业的机会和威胁程度。
2. 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的战略资源一般包括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资产资源、人力资源等。作为支持战略的要素,企业的战略资源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企业的运行模式、专利知识产权及组织结构等都是企业的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资源。管理资源是指有助于组织实施,调控企业达到其所确定战略目标的管理性资源。管理资源的短缺可能会导致战略执行的不统一,以及信息流动不畅,从而影响企业决策质量能及资源的分配,给战略的实施带来风险。市场资源是保证企业价值链传输实现的最重要资源。市场资源的弱化,会导致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下降,销售业绩降低和市场开发落后,丧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企业战略风险。技术资源是保持企业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技术资源能否支持企业战略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并建立起竞争的优势,是企业的战略风险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资金、资产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金资源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支持性程度及资金资源的短缺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战略风险。
3. 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包括管理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等。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战略能力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企业的战略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会形成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管理控制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就会成为薄弱环节,构成风险。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则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研发的能力若不能超过竞争对手,将会导致产品销售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形成企业的战略风险。
4. 企业领导者。企业的领导者主要是指企业的企业家、最高管理层和核心管理人员。领导者的能力必须与战略相匹配,才能达到战略的既定目标。影响领导者能力的因素包括知识结构、经历、经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事业心、决策风格和风险偏好。领导者的能力表现为把握战略态势,制订正确的公司发展战略,驾驭全局,审时度势,有效的利用和分配资源,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以及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管理战略风险的能力。领导者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知识结构的落后,会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发展。领导者的经历经验,学习能力,对环境和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企业运行情况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各个方面发展态势的判断,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领导者的风险偏好会使企业选择不同的战略行为、战略目标及战略期望。企业的收益有所不同,战略风险也会不同。
5. 战略定位。战略定位是产生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战略是经过战略研究形成的企业的使命、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支持战略的是企业的特殊资源、核心竞争优势、企业能力和企业各个阶段发展的状况。战略定位的风险就是战略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情况以及行业的发展规律。
三、 战略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企业战略风险因素如何演变为战略风险的?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造成企业战略风险的因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战略风险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保持良好的运行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旦系统的运行出现了问题,就会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业绩下降,使系统的目标难以达成。所以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就是系统间各因素的不平衡,并最终影响系统目标实现。这种不平衡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是指当其它因素不变,某一战略风险因素发生变化时,引起系统间的不平衡,如环境的改变。环境对企业的战略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往往不受企业的控制,企业与环境不相适应,就会引起战略风险,导致企业经营上的失败,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是指在整个企业系统的运行中各个因素的动态变化所引起的不平衡。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各因素都会发生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动态不匹配和不协调会直接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会引起战略风险。这种动态不平衡对战略环境来说是适应性不足,对战略资源和能力表现为支持能力不够,对企业的领导者则为能力的匹配度不够。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的系统模型框架如图2示。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当战略风险因素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各因素之间动态匹配性和协调性被打破。而作为一个系统来讲,企业都有自我修复和一定强度的适应能力,企业本身可以调整某些要素的一定程度的变化,避免系统的不平衡的发生。也就是说战略风险的产生是具有一定的条件的。只有当五个风险因素在系统出所体现出来的适应能力,支持能力,及匹配性无法通过企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达到动态平衡和协调,就会导致战略风险的产生。
四、 结论
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战略环境、企业资源,竞争能力和战略主题定位的变化可能引起的战略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战略风险形成机理模型,指出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动态不平衡和不匹配,是导致战略风险发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Clarke C.Varma S.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The new competitive edge.Long Range Planning,1999,32(4):414-424.
2.Jamesm c,Timotlly W R.Stategic risk:an ordinal approach.Management Science,1992,(12).
3.杨华江.集团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理论探讨.南开管理评论,2002,(2):56-59.
1、企业财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事项将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进入二十一世纪,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环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经历实质性的变革,由于技术的快速创新及由此导致的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一方面变化周期缩短,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另一方面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变化越来越彻底,企业明天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可能与今天的几乎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现代企业处于高风险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面临更大的风险。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管理、防范与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目的在于对威胁其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常见的企业风险包括:一是战略风险,即不恰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规划导致的风险;二是决策风险,即决策失误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风险;三是经营风险,即不适宜的经营手段导致的风险;四是财务风险,即失去融资能力或遭致无法承受的债务而导致的风险;五是信息风险,即不相关、不真实信息报告导致的风险;六是环境与法律风险,即环境骤变和政策不明朗导致的风险;七是灾害风险,即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风险等。
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才成为必要。风险防范与控制对企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而且应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和轴心工作。
2、财务风险的成因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往往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有些运动变化规则与不规则性,季节变化产生商品销售的“淡季”和“旺季”,自然灾害对企业运营的破坏性影响,最终都要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
2.2 社会因素的影响。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
2.3 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市场的高度变化都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
2.4 内部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和加快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多样化和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风险。
3、财务风险的特征
3.1 客观性。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取决于形成财务风险来源的客观性。产生和诱发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源于社会经济背景、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资金运动规律的复杂性,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局限性。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只有通过无数次观察、比较、分析和积累总结,才能发现和揭示财务风险的内在运行规律。
3.2 不确定性。财务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而作为财务活动的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有局限性,由此必然导致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一是财务风险内涵的肯定性和外延的偶然性;二是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难以计算性;三财务风险后果的潜在性。
3.3 相对性。财务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一定条件发生转化,或者加强或者削弱。财务风险与收益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3.4 收益性。风险不同于危险,风险同时还孕育着收益的可能。收益与风险的配比性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3.5 复杂性。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复杂的;有经营者与经营者以外原因;有可预测与不可预测的原因;有自然原与社会原因;有直接与间接原因等。
4 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可以规避的财务风险只是面临财务风险中的较小部分,对企业整体财务风险水平影响不大。风险减轻是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就不可避免,任何补救措施只能起到消极的减损作用,且一直成本较高。同样,风险融资也是事后管理,风险管理成本较高。风险防范主要有以下办法:
4.1 财务风险转移。①控制性风险转移:转移会引起风险及损失活动,即将可能遭受损失的财务及有关活动转移出去。这种随所有权转移而实现的转嫁属于风险控制型转移,是转移风险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风险的转移和流动,来改善资产的质量,进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②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即将标的物面临的财务损失转嫁给保险人承担。保险转移是经济单位或个人,以缴纳保险为条件,将自己可能遭受的风险成本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成本的方法.由于保险转移是以保险费为条件的,因此转移之前就发生了风险处理成本,所以,考虑保险转移时,应充分考虑保险转移的成本问题。
4.2 财务风险降低。风险降低法是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如资金回收风险中的结算资金回收风险;预付、出借资金回收风险;对外担保风险。为了确保快速收回应收账款;维持公司利润和销售的最大化;维持和客户的关系;提高公司的形象,应收账款能否顺利收回以及收回的金额和时间,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政策。
4.3 财务风险缓冲。企业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为风险较大的长期负债建立偿还基金,提取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来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
4.4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组织程序
(1)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确立风险防范控制的机制。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制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只有确立了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导、引导和激励企业上下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目前许多企业实际上没有中长期的战略目标,有的甚至没有年度的经营计划,如同“盲人摸象”般地从事经营管理活动,这必然潜藏了严重的风险。确立目标后,公司上下就会适时用目标衡量实践活动,及时纠偏补正。
(2)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没有制度,无章可循,就会导致少数人随意操纵局面,使企业面临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风险预警和防范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强调以制度防范 为基础,形成规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环境。
(3)全员负责风险防范与控制。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不是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的任务,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是风险控制的主体,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体。
(4)企业的高层领导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领导主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高层领导行使风险防范与控制决策权。特别是应加强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最难实施的,毕竟企业管理层在建设内控制度时,首先要约束的恰恰是自己。从调查统计来看,企业发生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管理层内控约束机制的缺失。负责企业经营决策的高层领导们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当个人绩效目标与公司及股东目标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给企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对管理层进行权力制衡不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5)风险控制落实到具体人。风险控制工作还要依靠经理层及下属部门以及员工去执行,因此,企业要通过制度安排等将风险控制任务,明确落实到具体人。
(6)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是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键。建立起面向企业管理层的内控制衡制度后,必须设计相关的关键控制流程与之配套。
(7)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在制度和流程优化之后,不管哪个关键控制点的风险量化发生偏差,都将导致最后的决策发生偏移。所以,有必要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5、结束语
总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企业的盈亏与否、经营状况如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只能尽量充分的而不能完全的认识和避免;财务风险贯穿与企业的财务系统,并体现在各种财务关系上,而财务系统受许多不确定因素淡淡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条件限制,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企业的收益。目前,我国企业对财务风险评价并没有高度重视,防范意识较差,所以如何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人力资源风险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一般我们可以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我们也可从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使得管理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些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及不断发展的潜力,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会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三是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员工的行为具有不可测性,很难准确测度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上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原因。工作人员靠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源取得收益,从而产生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非协作、非效率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识别
人力资源风险包括员工招聘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任用风险、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和员工离职风险。其中:员工招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招聘者的品质和动机、测评工具的有效性等内容。员工培训风险包括培训观念风险、培训技术风险和外在风险等内容。员工任用风险包括以短掩长、重过忽功、事人不宜、轻视价值观等问题。员工薪酬管理风险包括薪酬制度欠妥、薪酬设计欠佳、薪酬激励机制失衡、薪酬结构难整合。
三、风险衡量
人力资本风险具有风险成因多、风险因素复杂、各风险因素间相互关联度大以及风险计量困难等特点,应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将人力资本风险放入企业的整体风险中去加以考虑,人力资本风险只是企业风险网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其它方面的风险均会对人力风险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仅从经济角度或是价值计量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显然是不充分的。
(一)人力资本净评估风险
1、人力资本风险衡量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通过风险识别使自身更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本风险暴露,使其意识到那些乍看起来属于个人或者家庭承担的人身风险,事实上也是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风险暴露。因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人力资本,其风险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果。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架构、员工素质、员工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识别,并通过人力资本风险评估表对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本风险进行评估,得出风险等级“高、中、低”。这里,评估标准应该根据行业或者地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即将潜在人力资本风险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对企业收益的不利影响的平均概率作为评级标准。
2、管理团队人力资本风险
(1)团队结构风险。企业管理团队必须在专业领域、技能、经验等方面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关系,并且其结构要与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动态适应。而民营企业家族内部,其人力资源显然无法达到这种要求,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要求,使企业经营潜伏巨大风险。
(2)合作与协同风险。许多民营企业一旦取得初步成功,创业成员内部就开始争斗,导致财产、市场、技术、人才分割,最终使企业垮掉。管理团队的合作必须以明确的责、权界定为基础,家族制的主要缺陷是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晰,角色模糊,责任、权力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使得合作协同困难重重。当创业者去世后,家庭成员常会为继承权以及职位安排、报酬分配而产生矛盾,影响企业形象和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