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险分析及评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6-0046-03
一、可分离转换债券概述
目前我国推出的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实质上即为附认股权证公司债(Warrant Bond)。权证持有人享有在一定期间内按约定价格(行权价格)认购公司股票的权利,债券一般到期还本付息。由于发行时,权证和债券组合在一起,而上市后,可分离转换债券又自动拆分为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交易,因此也称分离式可转债。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其可分离的特点,因而风险由不同的投资者分担。
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美国企业界青睐;到了80年代,由日本公司发行的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风靡欧洲,为日本公司在海外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一些著名公司也纷纷发行附权证公司债;同一时期香港也发行了附认股权公司债,不过当时是由大型上市公司发行的,主要目的是筹集资金。目前香港附认股权证公司债主要是由交易双方签订契约,透过OTC市场交易,而不是通过集中交易市场。
根据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包括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在内的混合型融资工具,依然是成熟市场一个可供选择的投融资品种,一些新兴证券市场更是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品种。最近的四、五年时间里,由于网络股泡沫破灭引致全球股票市场震荡,以可转债为代表的混合型证券优势凸现,其市场规模及融资规模不断创出新的记录。而我国则是去年才允许进行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交易。当前我国权证市场的火爆行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投资价值。
二、可分离转换债券价值评估
与传统可转债不同,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债券部分和权证部分是各自交易,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可转债涵义只存在于一级市场。这种分离交易导致了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现。其价值是债券部分和权证部分价值之和,因此需要对两部分的价值进行分别估计,然后加总得到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总价值。下面分别说明债券部分和权证部分定价方法。
(一)纯债券价值
传统的债券估价通常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即债券当前的市场价值是预期的所有利息和到期本金现金流量折现之和,估价模型为:。其中,C t为各期的现金流量,r t为市场利率,n为期数。在金融市场表现的名义利率由三个成分组成,资金的纯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率和风险补偿。其中资金的纯时间价值也就是无风险利率是确定有风险利率的基准,无风险利率会因期限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形成利率的期限结构。
(二)认股权证部分价值
认股权证是与债券一起发行的,它使所有者拥有在一定年份以一定价格认购一定数量普通股的权利。因此,认股权证在本质上是一份有关普通股的看涨期权。公司把认股权证作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时的附加优惠条件。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看涨期权和认股权证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差异。当一份看涨期权证执行时,发行该只股票的那家公司并不受到影响。但是,执行认股权证就意味着公司本身实际上要发行更多的股数。因此,认股权证对发行在外的股份有稀释影响,使认股权证的估价稍低。
关于期权的定价方法有很多,布莱克斯科尔斯(B-S)模型是开创性的,为投资者提供了适用于股票和任何衍生证券且计算方便的期权定价方法,但它过于严格的假设使其在理论和应用上存在缺陷,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正,根据不同金融环境提出了CEV模型、跳扩散模型、二叉树等树模型、利率期权定价模型、波动率变化期权定价模型以及OTC市场上常见的奇异期权如亚式期权,回望期权、障碍期权、彩虹期权、复合期权定价等。有关各类期权新型定价方法的研究仍在不断的探讨和发展中。
在众多的期权定价模式中,最常被人们应用的模式为Cox,Ross&Rubinstein(1979)所提出的二项式定价模式和B-S定价模式,由于B-S期权定价摸型简单好用,广为券商所采用,国内权证定价也多采用此模型。
(三)可分离转换债券的总价值
债券部分和认股权证的总和即为可分离转换债券的总价值。
(四)实际操作期权定价的应用
由于理论模型必然无法包括所有的影响因素,因此实际操作中的定价是基于理论模型算出一个基准值,然后构造一个定价区间,从中选择一个最接近现实条件的债券价值。
三、可分离转换债券风险分析
可分离转换债券的债券部分和权证部分是各自交易。这种分离交易导致了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现,同时风险由不同的投资者分担,使不同的风险偏好者能选择各自适应的风险产品。因此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能够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供选择,丰富了市场。同时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供需两方面的市场主体都要承担这两部分的风险。
可以从发行人、投资者两个方面分析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存在的风险。
(一)从发行人角度来看
1.发行风险。新产品上市,投资者都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由于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与可转债比较类似,这一方面虽然也可以令市场参与者对该产品迅速了解,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已有参与者较为熟悉的产品存在,因此只有吸引各方参与,才能保证产品成功。这是附认股权证债发行所面临的问题。
2.利率风险。由于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多半不具赎回条款,所以发行人对利率走势的判断必须准确,否则当利率变动时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可能不利公司资金成本的降低。当然,发行人也可以增设赎回条款或者浮息条款来防范这一风险。
3.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由于可分离债附认股权中规定的转股价格不能更改,所以发行可分离债将受到本股价格波动的影响。股价超过转股价时,投资人转股会给公司造成损失;股价低于转股价时,投资人不行权将使公司无法实现再次融资的目的。
4.经营风险。由于可分离债中有纯债的成分,发行可分离债将提高企业的负债比例,如果经营不善可能会导致偿本付息时发生财务风险。
5.权证到期是否行权的风险。从目前市场公布的方案来看,关于权证行权募集的资金用途已经确定,如果到期不能行权,可能给公司项目带来一定难度。
6.股本摊薄。和其他股权类融资一样,一旦权证被行权都会使股本摊薄,影响老股东的利益。
(二)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分离交易可转债对投资者不利因素为由于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时派送了认股权证,债券部分票面利率一般比普通企业债低。同时,投资者也将面临下述相关风险:
1.信用风险。持有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的信用风险来自于发行人的信用状况。投资者在整个债券存续期内只能享受债券利息;相对于普通可转债,面临更大的不能转股的风险。当发行人出现资信问题时,发行人的股价下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不但认股权证失去价值,甚至连债券价值也难以保全。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清偿级别较低,仅高于普通股、优先股和可转换优先股,而且根据规定,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的无需提供担保,投资者面临比普通企业债更高的信用风险。
2.利率风险。若发行后市场利率走高,股价成长可能受限,使得认股权证处于价外而没有履约价值,另一方面,投资人也丧失获取高利息收益的机会,市场风险变相增加。
3.股价风险。若认股权证处于价内,非分离型的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的价格将随股价而水涨船高,若处价内,则股价的变动对非分离型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影响较小。同时,股价的波动程度也是权证极重要的价格要素,波动程度越大,权证处于价内的机会越高,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也就越有价值,反之亦然。
4.流动性风险。由于没有做市商制度,二级市场上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的交易量可能不足,交易价格也因此无法反应其理论价格,流动性风险较高。由于权证和债券可分离交易,根据我国的市场情况,可能会出现权证交易火爆而债券交投冷清的情况,导致投资者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5.炒作风险。分离式可转换债券的认股权证具有市值较小、杠杆性高、价格涨跌跟随标的股票价格等特点,极有可能成为纵对象,相对于传统的股票风险较大。
四、可分离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从现实来看,去年11月以来,已经有7只要发行和即将发行的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
下表为已公布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初步方案的公司,其中,马钢股份、新钢钒和中化国际已经过会发行,马钢股份已经公布了分离交易可转债募集说明书。
已发行或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情况
对可分离转换债券的价值评估及风险深入分析之后,可以简略判断一下可分离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权证市场的行情,而权证的价值又依赖于标的股价和人们的预期。鉴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性,有严重炒新的倾向,因此近期可分离转换债券的前景十分看好。
参考文献:
[1]危慧惠,2007:我国分离式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及交易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第5期。
[2]陈华美、胡庆平,2007:分离式可转换债券浅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第6卷第7期,。
[3]蔡燕莎,2007:创新型金融产品―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J],证券与保险第6期。
[4]林波,2007:我国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融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5]白传锋,2004:公司债券定价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6]宋逢明,1999: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商场信息系统的风险及其评估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评估和德尔斐法等。
商场信息系统是一个由服务器和商场各部门的客户机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庞大,复杂,风险事件更是纷繁多样。如果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可以把商场的信息系统的风险事件分门别类的找出来,并根据各个风险的逻辑关系,构造出故障树。这样,庞大的商场信息系统中最严重的风险以及引起这些风险发生的源头都一目了然。管理基层就能够相应的从最底层最小的疏漏开始加以防范,责任到每一个操作的部门或人,防微杜渐,以免小的疏忽造成大错。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主要针对信息系统中各种不同范畴、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威胁问题,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综合最后形成对信息系统分析风险的认识过程。大多数风险分析方法最初都要进行对资产的识别和评估,在此以后,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损失计算。
首先对于影响信息安全的要素进行分析,引起信息安全风险的要素有,然后运用故障树分析法计算出风险因子。
二、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 FTA)是由Bell电话实验室的WASTON H A 于1961年提出的一种分析系统可靠性的数学模型,现在已经是比较完善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1.故障树分析法基本原理
故障树就是通过求出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得到引起发生顶事件的所有故障事件,以发现信息系统中的最薄弱环节或最关键部位,由此对最小割集所发现的关键部位进行强化风险管理。
2.故障树分析法的步骤
(1)建造故障树。故障树分析法就是把信息系统中最不严重的故障状态作为故障分析的目标,然后一级一级寻找导致这一故障发生的全部事件,一直追查到那些最原始的、都是已知的、勿需深究的因素为止。并且按照它们发生的因果关系,把最严重的事件称为顶事件,勿需深究的事件称为底事件,介于顶事件和底事件的事件称为中间事件用相应的符号代表这些事件,用适当的逻辑门把顶事件、底事件、中间事件连接成一个倒立的树状的逻辑因果关系图,这样的图就称为故障树。
(2)求最小割集。
定义1:在由故障树的某几个底事件组成的集合中,如果该集合的底事件同时发生时将引起顶事件的发生,这个集合就称为割集 (cut sets. CS)。
定义2:假设故障树中存在这样一个割集,如果任意去掉一个底事件后,就不再是割集,则这个割集被称为最小割集(minimal cut sets. MCS)。
(3)定量定性分析。首先我们来计算顶事件的失效概率,在掌握了“底事件”的发生概率的情况下,“顶事件”即所分析的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用Pf表示)就可以通过逻辑关系得到。
设底事件xi对应的失效概率为qi(i =1,2,..,n),n为底事件个数最小割集的失效概率为各个底事件失效概率的积P(mcs)=P(x1∩x2∩…∩xn)=,其中m为最小割集阶数,而顶事件发生概率为各个底事件失效概率的和:Pf(top)=P(y1∪y2∪…∪yk)其中,yi为最小割集,k为最小割集个数。而由于最小割集时事件的关系,Pf(top)的计算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y1,y2m,yk为独立事件时则有:
其中,Pi为最小割集yi的失效概率。
②当y1,y2m,yk为互斥事件时,则有;。
③当Pf(top)为相容事件时,则有:
我们根据以上公式可知,如果阶数越少的最小割级就是越重要的,而在这些阶数少的最小割级里出现的底事件也是比较重要的底事件,而在阶数相同的最小割级中,重复次数越多的底事件越重要。
(4)各顶事件危害等级。则可用:风险因子:r=Pf+Cf-PfCf来定量的表示风险的大小。
三、商场信息系统实例分析
1.建造故障树
(1)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
X11.由于系统管理员的无意错误,直接危害到了系统安全。
X12.管理员没有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启动系统安全的保护体系。
X13.管理员没有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启动关键性的系统组件。
X14.由于管理员的疏忽或是管理员自己利用系统物理环境的脆弱点,物理破坏网络硬件资源。
X15.攻击者利用社会关系学原理,非法获取进入和控制系统资源的方法和手段。
X16.某些未授权用户非法使用资源和授权用户越权使用资源造成对系统资源的误用,滥用或使系统运行出现混乱,而危及或破坏系统。
(2)被动威胁。
X21.非法截取(获)用户数据,攻击者通过对通信线路窃听等非法手段获取用户信息或交易数据等。
X22.密码分析,攻击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信息后,通过破译加密的数据获得敏感性和控制信息。
X23.信息流和信息流向分析,攻击者通过对信息或其流向的分析,获到信息。
(3)主动威胁。
X31. 使网络资源拒绝服务,攻击者通过对系统和系统中的一些资源的频繁存取甚至非法占有,使系统资源对系统丧失或减低正常的服务能力。使之不能正常工作。
X32.假冒合法用户或系统进程欺骗系统,攻击者假冒成已经授权的用户行使一些受权限控制的操作,使系统混乱。
X33.篡改信息内容,攻击者篡改一些确定的信息或者数据,使用户因为获得篡改过的信息而受骗。
X34.恶意代码攻击,假冒授权用户的身份执行恶意代码,是系统产生异常进程,破坏系统资源。
X35.抵赖,在接受到信息数据后,为了因避免接受信息所要承担的责任而否认接受过信息,或者在发送一条信息后,为了因避免发送信息所要承担的责任而否认发送过信息。
X36.信息重放,非法获取用户的识别和鉴别等数据后,攻击者使用这些安全控制数据欺骗系统或访问系统资源。
X37.伪造合法系统服务,攻击者伪造系统服务与授权用户交互。
2.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电子商务模块出现故障为顶事件,管理不善,被动威胁,主动威胁为中间事件,余下的为底事件,设顶事件和底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f,q,q2,Λq16,则最小割集的失效概率为:P(mcs)=P(x1∩x2∩Λ∩x16),而顶事件发生的概率:Pf(top)=P(y1∪y2∪y3)。
然后可由前面的系统分析知道,y1,y2,y3是相互独立的事件,则有
其中,Pi为最小割集yi的失效概率。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提出,资产评估的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由财政部印发的《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给资产评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资产评估执业范围从传统的资产类业务扩展到文化、林权、海岛、玉石等相关特殊产业,并延伸到财政资金绩效的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税基评估等业务领域。业务范围的扩大,会给资产评估执业带来相应的风险,这就必然要求对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对资产评估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控制防范评估风险。
一、资产评估法律责任
资产评估法律责任是指资产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在接受委托方委托之后,对评估标的进行估价过程中,因自身的过错行为而导致委托方或者第三方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1、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主体
在资产评估业务中,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人员、委托方或资产的占有方、评估的主管部门、评估行业协会以及评估报告使用人等都可能成为资产评估法律的主体。但涉及资产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仅规定了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的法律责任,而对评估各方应该承担责任的程度和方式却没有明确。因此应该全面考虑其他主体的相关法律责任,使得资产评估的效果能够更有效。
2、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形式
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依照传统的法律责任划分体系,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民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给他人利益带来损害应该负担的一种财产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给他人利益带来损害应该负担的包括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禁入评估行业、撤销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等行政处罚。刑事责任主要是评估人员违反有关法律程序达到犯罪的程度,承受一定期限的徒刑。
二、鉴定资产评估法律责任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法律责任主体
在确定评估法律责任时,首先应该确定法律责任的主体。在评估之前,由委托方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所造成,其法律责任应有委托方承当,属于会计责任,而由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的公正客观性造成的法律责任,应有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承担,属于评估责任。只有分清这两个责任,才能在评估中做到最大可能的公正。
2、对评估的过错进行层次分析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资产评估法律,但是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相关的法律及法规进行界定,其中可以通过重要性水平来区分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如以总资产的0.5%-1%,权益的1%,收入的0.5%-1%等为标准。另外,指标的大小也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的规模大小进行调整。而且评估人员的动机使得重大过失与欺骗难以区分。因此可以引入“推定欺诈”概念,欺诈和推定欺诈行为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确定评估人员法律责任时,不但要区分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还应当借鉴西方法律中“共同过失”和“比较过失”的概念。所谓“共同过失”,是指原告的过失不仅与自身有关,而且也与被告有关。所谓“比较过失”,是指根据各过失者犯有过失的程度,而分配其所应负担的损失赔偿额。这些概念对于合理确定法律责任都是有益的。
3、评估报告的使用对象
资产评估报告针对的是特定主体,对评估报告的适用范围有所限制,因此不适用于特定主体之外的社会公众。所以特定主体之外的其他报告使用者,如果是因为使用了评估报告而产生了经济损失,则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不应该承担以此造成的法律责任。
4、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的免除。
资产评估过程中如果有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进行免除其责任。第一,由利益受害者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过错,例如委托人自身未指示清楚或不遵循评估报告使用注意事项,而使其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第二,评估人员执行业务时,被评估单位不予配合评估工作,而评估机构又不能拒绝该资产评估业务,最终致使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不能按期按质完成评估业务所造成的损失;第三,受到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的非正当的行政干预,而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又没有办法消除此项干预,从而导致发生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事项。
三、资产评估风险分析
资产评估风险是指资产评估机构或者资产评估人员对资产进行评估时,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评估标的价值偏离客观值,给相关利益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此引起的被相关利益方进行法律诉讼的风险。
1、资产评估风险产生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资产评估风险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不健全
资产评估行业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仍然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因此其法律规范还不是很完善,至今没有专门的资产评估法律来规范资产评估的行为,而其评估涉及的范围又比较广泛,所以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执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从而造成评估市场的混乱。
(2)资产评估专业化要求高
资产评估对专业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我国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发展较晚,硕士招生起始于2011年,因此,目前从业人员大多是其他相关专业毕业,专业化水平层次不一,所以在比较重大的项目或者对专业要求比较高时,评估人员有限的技术水平会对评估带来极大的风险。
(3)资产评估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
随着市场的激烈的竞争,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为了抢占业务,使得一些评估人员为了提高效益,违反职业道德、违规操作、不顾评估质量、粗放评估、低价取费、迎合委托方等行为。
(4)评估机构自身缺陷
评估机构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评估质量及进度等缺乏有效的控制也会造成风险。
2、资产评估风险表现形式
资产评估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它的风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具体有不同的分类。
(1)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依据法律责任主体可以将资产评估风险分为外部与内部风险。如果其造成的风险是评估机构本身不能控制的,可能是由评估法律体制、委托方、评估行政管理体制等造成的风险,是外部风险。相反地,由于机构内部管理不善、评估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自身专业水平等原因造成的风险归为内部风险。
(2)立法风险,管理风险、执业风险和使用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当前相关的资产评估法律及其相关内容与实际不相符,这样造成了立法风险;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其管理职能时带来的风险为管理风险;由其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限制导致的风险为执业风险;资产评估委托方因为不正当的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结果带来的风险为使用风险。
四、风险控制对策
1、建立健全资产评估法律体系
目前资产评估还没有专业的法律,判断法律责任都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我国资产评估管理出现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因此,应加快资产评估立法工作,首先积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保障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并将此作为资产评估全行业管理的法律规范,使得资产评估的管理更具权威性。
2、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提高风险意识
资产评估机构应该注重企业长远的发展,从企业长期利益的角度出发,防范资产评估风险。企业首先从员工入手,着手培养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招收已经考取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人员上岗;同时加强项目团队建设,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力量;定期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加强评估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对评估人员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从而提高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修养。同时可以聘请资产评估业界专家作为机构顾问。设立资产评估顾问,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质量、防范评估风险。通过对评估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宣传来加以控制。
3、加强资产评估机构职业规范和内部管理
资产评估机构应该统一职业规范,以出台的资产评估准作为职业规范,对项目进行组织与管理、对资产评估人员执业进行规范。在实践中, 资产评估机构严格按照资产评估准则进行执业,建立从开始受理评估业务、评估前期准备、具体业务评估过程、最后的评估报告以及后期的评估档案管理阶段在内的整个评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每个阶段都应该遵循资产评估准则,规定出进行评估时的必要工作,从而加强评估机构的内部管理,从而防范评估人员执业风险。
4、建立评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评估人员在进行评估时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信息,因此为防止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评估机构则应该建立评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已有信息资源归类整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评估人员所用,从而保障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5、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保险制度
注册资产评估师投保职业责任保险,不仅可以防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风险,而且也可以保障评估委托方的利益。
6、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注重诚实信用
企业的发展应该是树立质量竞争意识,克服短期利益驱动,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而诚信对于为社会中介服务的资产评估行业尤其重要。因此应该加强信用的意识来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健.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经济,2012(01)
[2]王香珠.论资产评估风险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08)
[3]李明媛.资产评估风险防范的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4]贾宝和.试论我国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7(10)
[5]江琴,黄丽娜.资产评估风险的规避[J].金融与经济,2007(02)
[6]刘勇.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及风险控制[J].中国资产评估,2006(09)
[7]史新浩.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2006(12)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投资不确定性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风险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投资者规避风险。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构建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为投资风险的分析提供基础。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风险评估
1、引言
与传统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更加重视创新,比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如果想建立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就离不开创新,创新水平的高低与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这点也使得高新技术项目的不确定性比较大,发生风险的概率大,因此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风险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新技术项目比较特殊,需要慎重的评估其投资风险。
2、高新技术项目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风险的评估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成败。一般来说建立有效合理的指标是进行项目风险评价的前提,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之后,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模型来评估投资风险。在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之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则,只有这样构建的指标体系才更有效科学。
本文在构造评价指标时遵照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进行投资风险指标的构建过程中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系统,从整体出发,制定一套全方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效衡量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1]。
(2)目的性原则。一个科学的有效的指标评估体系一定是要依据项目投资指标目的而构建的。首先确定其根本目的,为相应的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判断依据,然后构建合理的独特的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指标评价体系。
(3)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投资若要获得一定的成功,构建指标评估体系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以企业实际情况为起点,科学合理的分析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最终实现目的。当然,可操作性原则对一个有效科学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这个指标无可操作性,那么就变的毫无意义。
3、构建高新技术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高兴技术企业的项目投资风险的评估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即风险及收益。该项目能获得多少收益,获得这么收益的风险的大小是多少,这两个方面的指标一起才能够综合的评估项目的投资风险。
3.1风险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因素分为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金融风险、退出风险几个方面。
(1)技术风险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尤为重要,该类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技术创新。然而技术创新具有高不确定性高投资性的特点。因此技术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评估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在此我们用四个指标来衡量:企业有效专利数、研发周期、开发成果转换率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2)市场风险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市场创造价值以及积累价值;其二主要是市场与企业之前的关系,企业如何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企业应该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风险。主要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市场风险:市场占有率、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市场增长率。
(3)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涉及三个指标,即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水平及人员流动率。高新技术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合理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项目投资来说,组织结构越合理,投资风险越小,二者之间有直接的作用,投资者在进行高新技术项目投资过程中要慎重考虑组织结构与项目是否适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决策失误,降低风险。此外,管理者的素质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高素质高水准的管理者在项目选择判断中的意义非凡。优秀的管理能够协调各方面资源,降低风险。
第三个指标是人员的流动率。人员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员工安全感,增强凝聚力。
(4)财务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资金的变现能力、融资能力及资本结构等因素,这些都是风险投资家评价财务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即指标[3]。
(5)信誉风险
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过程中,涉及的各项事务有一部分风险来自于企业的信誉,即信誉风险。主要有以下五个指标衡量信誉风险:产品返修率、服务投诉率、合同履约率、企业逾期还贷率以及负面消息曝光频度[4]。
3.2收益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投资不确定性高风险相对比较大,而其收益也相应的比较大,这也是企业为什么都热衷于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所以如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做出正确的预测对风险投资家进行投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项目效益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效益
投资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动力是经济效益,获得经济效益是风险投资家进行投资的基本目的。对经济效益考虑可以用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和净现值等指标衡量。
(2)社会效益
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考虑项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和对劳动条件和强度的改善三个指标。
(3)环境效益
在对一个项目进行评价的时候,环境问题不能忽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在进行环境效益评价时考虑项目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及对环境改善的贡献两个指标。
4、总结
面对企业内外环境的高度不确定,任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树立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意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一套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这个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或者模型,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合理的评价项目的投资风险,如此一来根据评估结果,企业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规避或降低风险。(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继霞,张珈嘉,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现在企业,2011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价格评估的业务范围有了很全面的发展。现阶段的房地产价格评估已涉及到房地产买卖、交换、租赁、入股、抵押、典当、保险、以及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会计成本分析等这些方面。房地产价格评估是一门科学,它是艺术和经验的结合,房地产价格评估不仅仅根据科学的房地产价格评估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考房地产价格评估人员的经验积累。
而对于相同的房地产,但我们采用不同的房地产价格的评估方法时,就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价格评估结论。房地产价格评估是一种市场化的终结服务端哦行为和活动,房地产价格评估的结果是其进行其他一些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但是房地产的价格评估自身就存在着一些风险,因此对于房地产的价格评估,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来规避这些风险,通过对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达到降低风险的目标。
二.抵押房地产价格评估的定义和现状
1.抵押房地产价格评估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6条规定:“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根据这个法律条文,我们可以得出,抵押房地产的价格评估就是房地产的估价人员对房地产的抵押人员的房子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进行合法的抵押担保,同时在充分考虑抵押当时人的债权债务的关系的基础上,同时对该房地产的价格进行估计,推测和判断,从而可以对放低产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2.房地产价格评估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房地产价格评估行业的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早。1994年7月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第三十三条“国家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以及第五十八条“国家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才正式确立了房地产价格评估的法律地位。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发育和成熟,评估机构也由少到多,评估从业人员日益扩大。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及其人员的质量及从业人员素质却不是很乐观,同时,房地产价格评估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价格评估行业垄断现象严重,缺乏公平竞争;评估机构管理体制僵化;评估机构靠现金回扣承揽业务,进行不正当竞争;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规避风险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等。
三.房地产价格评估风险的基本分类及其风险的原因
房地产的价格评估具有合法性、担保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些特点。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讲房地产价格评估的风险分为很多类。从承担责任的主体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评估机构责任和评估人员责任;从处罚的方式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民事责任风险和刑事责任风险;从对风险的避免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可回避的风险和不可回避的风险。
对抵押房地产价格评估风险的分类对于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都是有利的。,可以帮助他们鉴别风险,做好风险的防范和落实。我认为抵押房地产价格评估风险从其产生的原因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四类,依次是外界风险;评估操作风险;评估专业风险和职业道德风险。
外界风险是对所有的评估项目都会产生作用的,而对评估机构无法进行控制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委托方所提供的据以进行房地产价格评估依据的法律文件的真伪鉴定不准、委托方有意欺诈作不实证据或者是恶意设置的专业评估陷阱或者是地区经济较大的动荡和不可抗力等这些原因导致房地产价格评估风险的发生和恶化。这些原因将会严重影响房屋价格评估,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评估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在进行房地产价格评估时,不按照评估专业的操作规则以及对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其他相关的房地产价格评估管理制度对委托方的房地产价格评估进行有效鉴定、资料信息的收集不是很充分、证据杂乱或无证据搜集过程、计算错误、随意省略必要的操作步骤及评估各复核程序不严而导致的评估法律诉讼和声誉损失风险。
评估专业风险主要是复杂程度较高难以有效鉴别的资产评估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实际偏差、评估方法和评估结论偏差和错误、评估专业语言陈述不清和不执行《房地产估价规范》的要求、评估报告的无意误导(包括评估报告中没有向委托方和应用方进行有效的风险提示和风险分析)、评估专业知识和认知的欠缺而导致的形象、信誉和执业水平损失及诉讼风险。
职业道德风险主要是由于评估人员、违约、懒惰、收受委托方贿赂和向委托方索要好处、有利害关系的业务委托、有意高估或低估、向委托方提示和同谋伪造有关关键资料、有意偏袒一方或在报告中故意误导、评估人员的不诚实和泄密以及允许他人运用自己的执业资格而导致的法律诉讼以及违反法律的重大责任风险。
四.风险防范与责任落实
对外界风险的防范对策主要是加强评估信息的搜集和管理,评估机构应尽量不接受该类型项目的委托,特别是在业务来源上进一步正本清源,原则上不接受企业的直接委托,即使接受,也要同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以证实委托方抵押贷款的真实性。此类风险防范主要责任人是业务来源的接洽人和有关的信息搜集人,使风险防患于未然。对评估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是进一步强化评估人员、复核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对本机构操作规程的落实和执行,加强评估告的复核和完善,并将有关的项目负责人制度、评估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同工资考核制度等结合起来,综合管理和控制。此类风险防范的主要责任人员是部门经理。
五.结束语
抵押房地产的价格评估作为一项特有的工作,在对抵押房地产的价格进行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的风险分类,房地产价格评估的风险具有不同的原因。只有了解这些原因,才能在房屋价格评估的时候,有效的规避风险,达到对风险的合理控制,这才是房地产价格评估风险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肖艳 我国抵押房地产价格评估风险及风险管理 [学位论文] 2001 -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2] 肖艳吴承祥 浅议抵押房地产价格评估风险 (被引用 1 次) [期刊论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 -2002年6期
[3] 陈玲 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19期
[4] 吴光涛 抵押价格与评估风险责任 [期刊论文] 《中国资产评估》 -2002年4期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1-0090-006
抵押价值评估作为银行衡量和评估抵押贷款风险的关键环节,对于保护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和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风险防火墙作用,已成为银行贷前审查及贷后监管的至关重要的步骤。然而现实银行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往往不注重抵押价值评估的监管,仅将其作为信贷审查的一个程序化环节,抵押价值评估防范信用风险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由于抵押评估参与方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对外部评估审核监管及借款人委托评估环节的缺陷等因素,致使抵押评估失范行为较为普遍。一旦抵押贷款发生不良,抵押品受偿率并不理想,贷前看似充足的抵押价值处置时往往发生明显的价值衰减现象。因此,对抵押资产价值实施全程动态监管,即从贷前抵押价值认定,到贷后抵押价值动态监控将是提高抵押贷款质量、保障银行债权安全和化解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
然而,抵押评估监管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并非监管越多越好。因为任何监管行为都会产生成本和效益,银行必须充分衡量监管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均衡关系,寻求一个合理的监管边界,以便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帕累托最优,这已成为商业银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文献评述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抵押评估风险已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抵押价值作为银行授信发放的决策依据,其估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关乎银行抵押信贷风险的补偿保障效果,是银行缓释信用风险的第二还款来源。目前国内外对于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抵押价值类型研究
《国际评估准则》[1]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评估专业准则,其中对抵押贷款评估业务作了专门规定,对于抵押资产价值类型仍旧采用市场价值,并未考虑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的特殊性。Bienert and Rehkugler [2]指出抵押贷款价值相对市场价值而言与抵押目的匹配的适当性。Crosby,French and Oughton [3]则反对在进行抵押评估时采用抵押贷款价值类型。《欧洲评估准则》[4]指出抵押贷款价值应结合正常市场条件,在目前用途下考虑资产的长期存续性等因素。张文锋和张志军[5]提出商业银行不动产抵押价值类型选择原则,指出当前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的抵押价值类型应为市场价值类型。崔宏[6]则认为与抵押评估目的相适应的价值类型是抵押贷款价值,而不是市场价值。
2.抵押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常见的抵押评估方法是成本法、市场法及收益法。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些前沿经济理论工具大量在评估领域应用,抵押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创新。Hilliard,Kau and Slawson[7]将抵押视为一种期权并对抵押期权的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8]提出了合格金融抵押品的认可标准,特别强调了抵押贷款价值。刘桂良和招平[9]提出到期价值估算法和即期价值修正法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决策有用性。崔宏[10]认为抵押资产评估理论体系包括四个层次,评估方法应以“折现现金流法”为核心,以“期权定价法”为补充。
3.抵押价值高估研究
Fraser和Worzala[11]及Smolen[12]等人指出评估机构在抵押评估过程中由于承受着来自客户的压力,当客户以后续业务合作为前提对评估机构提出要求时,将会导致评估机构为了满足客户信贷需求而高估房产价值的可能。Martin[13]指出由于评估师高估资产价值而导致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金融风险发生,同时分析了产生高估的几种原因。Mera和Renaud[14]及Fischer[15]则分别从信誉管理系统和互利商业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在亚洲通过高估抵押价值获得贷款的原因。韩冰[16]利用博弈论与理性预期理论对高估行为进行了分析。王直民[17]指出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估价机构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的理性选择并不会自发导致估价市场整体帕累托最优结果的出现。姜丽宁和崔文田[18]提出存在一种激励的悖论,从而设计了评估担保机制。笔者[19]也曾从三方博弈的视角分析了抵押价值高估的成因。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对抵押价值评估研究在价值类型、评估方法及高估风险分析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从银行视角对抵押价值评估监管的研究较少涉猎,鲜有的研究也仅是研究银行在什么样的约束条件下会采取或者不采取抵押评估监管措施的行为决策,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但现实中毫无疑问每个银行或多或少都会采取一定监管措施,真正的问题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银行作为抵押评估报告的最终使用者,对评估机构的监管如何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均衡,寻求最佳的监管点,达到自身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帕累托最优。本文将运用成本收益与动态博弈的分析方法,从银行视角寻求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管边界,并通过引入抵押评估保证金机制来实现对评估机构的均衡监管,以便实现银行抵押评估监管效率的最大化,并指出建立适度监管的策略选择。
二、抵押评估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抵押价值的风险缓释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各国商业银行的重点关注,各家银行正在不同程度地将其作为信贷风险监管的重要内容。然而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必须遵从成本收益原则,只有当制度产生收益大于实施成本时,该项制度才是有效的。因此,银行在追求最佳评估监管目标时也不例外。
(一)监管成本函数分析
监管成本是指实施监管行为所产生的一切合理资源消耗,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双方因监管行为而产生的一切合理支出,主要包括银行监管外部评估的组织成本、实施成本及后续支出。间接成本即为银行实施监管引起的间接效率损失,主要包括负外部效用,即对外部评估审核不实而带来的银行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损失;合规成本,即评估机构为遵守银行及外部监管机构相关规定而额外承担的费用支出;社会经济效益损失,即银行过度监管引起评估市场的低效率造成社会总体经济损失。
由于银行实施抵押评估监管的成本与监管频率、监管强度以及时间因素相关,所以,假定银行抵押评估监管成本函数为: 其中分别代表不同参数,代表监管频率、监管强度,代表时间。根据微观经济学中成本收益分析原理,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出:一方面监管成本与监管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监管频率的增加而监管成本相应增加,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成本有所降低,并趋于稳定。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强度的提高而监管成本不断上升。具体监管成本收益如表1所示。
(二)监管收益函数分析
对于监管所取得的收益,同样与监管频率、监管强度以及时间因素相关,由于银行抵押评估监管收益除了增加自身贷款收益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社会效益,无法将其准确量化衡量,但通过定性分析可以得出:一方面对抵押评估采取一定监管措施后能够有效地降低抵押风险,提升监管效益与社会效益。比如,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降低,审核评估质量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的改善,虚假评估信息减少等。另一方面监管收益随着监管频率的提高也会有所提高,但存在一个适度监管区间,当监管频率及监管强度过高时,不仅会耗费过多的成本,而且会影响银行正常经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稀释银行监管收益。
犹如施蒂格勒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规制时所指出的那样,任何监管都会导致经济效益损失。如图1,假定银行抵押监管供给曲线为S,抵押监管需求曲线为D,原始的均衡点为B,当银行对抵押评估实施监管后,抵押监管的有效供给曲线S上升到S′,均衡点由B上升到A,造成效益损失C。可见,实施抵押监管也不例外会造成一定损失,如图1所示,监管的经济效益损失不仅包括评估机构为遵守相关规定而额外承担的合规成本E,还包括经济效益损失C,即监管引起总损失为C+E。然而由于抵押评估业务的激烈竞争与信息不对称导致抵押评估市场“道德风险”较为严重,那么,银行作为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监管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建立合理的监管边界尤为重要。
(三)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银行对抵押评估实施监管的总成本直接与监管强度及监管频率相关,在一定时期内监管强度可以正比例监管成本。因此,假定银行实施抵押评估监管强度及频率与监管成本呈正相关关系,即银行监管成本随着监管强度及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在理论逻辑上将存在一个最优的监管强度及频率。
从图2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对抵押评估机构不监管时,抵押评估市场存在较大“道德风险”,市场失灵带来的成本损失无穷大,相反收益趋于无穷小。随着商业银行对抵押评估机构监管强度的逐步提升,促使抵押评估质量不断提高,基于规模效应而监管成本则开始逐步下降,与此同时监管收益则逐渐上升。当监管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成本曲线又开始逐步上升,而收益曲线则逐渐下降,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监管成本曲线呈U形,收益曲线呈倒U形。由于商业银行对抵押评估实施监管的成本和收益与监管强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所以适度的监管不但能使银行收益实现最大化,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评估市场效率。图中A点为最佳监管强度,不管是A点左方或右方都不能使评估市场资源实现最优配置;B点为银行监管临界点,即银行监管效益与成本相等,当监管强度越过B点时,加强评估监管是有效的,监管成本不断下降,当监管强度达到A点时,银行实现监管效益最大化。当监管强度越过A点时,由于监管边际成本的上升及边际收益的下降,银行监管收益会逐步减少直至为0,即当成本效益曲线再次相交C点时,监管所带来的效益与其增加的成本相等。当监管强度超过C点时,监管成本趋于无穷大,而监管效益则趋于无穷小,不断加强监管强度只会一味的提升监管成本,而带来的监管收益则是微乎其微,即抵押监管失灵。总之,为提高抵押评估质量,银行对评估机构实行必要的监管对于控制信贷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施监管过程中应遵循成本收益原则,只有当监管收益大于监管成本时,监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才是最有效的。如图2所示,即Ⅱ区为抵押评估监管适度区域,Ⅰ区为抵押评估监管不足区域,Ⅲ区为抵押评估监管过度区域。
现实抵押风险控制中适度的抵押评估监管并非一个精确的值,而是一个动态区域变量,只要该变量不超过一定幅度,就符合适度监管要求。正如图3所示,横轴代表抵押评估监管强度及频率,纵轴代表抵押评估监管边际成本。MC作为抵押评估监管边际成本曲线,随着监管强度及频率的增加而增加。MR作为抵押评估监管边际效益曲线,随着监管强度及频率的增加而递减。O点监管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是银行监管最佳强度或频率。在O点右侧,银行对抵押评估监管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银行出现监管过度;在O点左侧,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表示银行监管不足。然而这只是一个理论化的最优监管强度,实际工作中银行只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均衡监管强度边界。
三、抵押评估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抵押评估监管的均衡边界
按照经济学标准的分析工具,抵押评估监管的均衡边界应该是银行实施监管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Mr(X)=Mc(X),其中, Mr(X)为抵押评估监管的边际收益,Mc(X)为抵押评估监管的边际成本,X为监管强度。假定监管收益r(X,F)、监管成本c(X,F)分别具有通常的收益函数、成本函数的基本性质,即抵押评估监管收益随监管强度的提高而以递减的速度在增加,即有dr(X,F)/d(X,F)?酆0,d2r(X,F)/d(X,F)2?刍0;成本随监管强度的提高而以递增的速度在增加,即有,dc(X,F)/d(X,F)?酆0,d2c(X,F)/d(X,F)2?酆0。正如图2所示收益曲线呈凸形,而成本曲线呈凹形。
在成本收益分析法下,抵押评估监管的效率以n(X,F)表示,则n(X,F)=r(X,F)-c(X,F)。当n′(X,F)=r′(X,F)-c′(X,F)=0时,n(X,F)可取到其极值,其含义是此时抵押评估监管的效率到达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n(X,F)max,即此时对应的抵押评估监管强度达到了约束条件下的最佳值,故而使抵押评估监管呈现出最优效率状态。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背景下,“求抵押评估监管均衡边界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抵押评估监管效率的最大值n(X,F)max的问题”,其转化机制如下:
抵押评估监管均衡边界, 即Mr(X,F)=r′(X,F),Mc(X,F)=c′(X,F),当Mr(X)=Mc(X)时,抵押评估监管效率实现最优n(X,F)max,此时的监管强度就是最佳的理论监管强度。事实上现实中商业银行对于抵押评估监管的预期收益成本曲线随宏观经济环境的变换而变化,因而理想的监管均衡强度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抵押评估监管强度的均衡过程就是银行依据自身抵押评估运行情况,通过对各种影响抵押评估行为监管成本收益的因素进行调整和改善,以寻求抵押评估监管均衡边界的动态“帕累托优化过程”。
(二)抵押评估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
如何在满足以上分析结果的前提下,实现对评估机构的最佳监管,下面将通过引入抵押评估保证金机制来实现对评估机构的均衡监管。即针对每笔抵押评估业务,在抵押信贷时银行向评估机构收取一笔保证金M,并将评估报告对外公示,如若发现存在虚假评估行为,则没收该笔保证金的同时对其另行处罚,并对举报人进行相应奖励C′。若评估机构客观公正作业,则一年期后退还该保证金。因为经过公示的评估报告透明度大幅提高,且只要举报就有奖励收入C′,所以举报人有进行举报的动机,从而只要评估机构存在虚假高估行为,就肯定会被发现。假定M=?琢(RH+Y-RL),其中?琢为保证金系数,且?琢?酆1,RL为评估机构正常评估收益、RH为评估机构高估收益、Y为高估隐性收益、Ca为高估的惩罚成本、Cb为银行的监督成本。则银行与评估机构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对表2分析可知,由于M=?琢(RH+Y-RL),且?琢?酆1,所以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正常,不监督)。
通过前文假定可知,借款人欺骗贷款的收益及损失分别为R和-L,而评估机构高估所能带来的额外收益及损失为W和-E,且W=RH+Y-RL。所以对于评估机构与借款人而言,其额外收益的得益矩阵如表3所示。
对表3分析可知,由于W=RH+Y-RL,M=?琢(RH+Y-RL),且?琢?酆1,所以W-M?刍0,则此时存在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诚实,正常)。
可见,引入抵押评估保证金担保机制符合激励相容原则,不仅能节省银行的监督费用,规范抵押评估市场环境,还能消除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激励评估机构选择正常评估,所以这一机制设计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抵押评估监管效率。
四、建立抵押评估适度监管的策略选择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抵押价值评估整体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力,致使抵押风险在整个授信过程中不断扩大,抵押贷款一旦形成不良,抵押资产对抵押贷款的风险保障缓释效果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突显了银行内部建立评估监管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此,笔者建议我国银行可以将抵押资产价值评估作为贷款审查中的一个必要程序及重要环节,在满足成本收益原则的前提下实现抵押评估监管的最佳效果。
1.推进银行抵押评估委托机制,有效降低抵押评估风险监管成本。
目前抵押贷款业务操作中一般借款人为评估委托人,因为“谁委托、谁付费”,则受托评估机构为了尽可能多的承揽业务,经常不顾银行信贷风险而一味迎合委托人的信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德风险”。因此,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抵押风险管理成本,消除信贷评估管理风险,将借款人委托抵押评估改为银行直接进行抵押评估委托机制,由银行先行付费,然后在抵押贷款发放时向借款人收取一定信贷管理费或财务顾问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抵押评估业务的独立性。
2.实施抵押评估机构备选库制度,引进评估机构入库风险保证金机制,有效降低银行监管成本及评估机构“道德风险”。
为进一步激励评估机构立足银行视角为其服务,避免评估行为发生不正当竞争现象,根据激励相容原则,银行应该本着公正、公开的原则选定一批资质较好的评估机构作为备选库,以备在长期业务合作中较好地为其服务,如果在后续抵押评估中存在虚假评估,银行直接将其从备选库剔除出局。同时,银行建立评估机构业务合作备选库时,可以适当对评估机构收取一定风险保证金,激励其在业务合作中诚实守信,遵从职业道德。如果合作期结束后未发现高估行为即退还风险保证金,并在后期业务合作中留存备选库,且后评价时给予一定考核激励;否则将没收风险保证金,立即与其中断业务合作,并在银行业协会予以通报。由此可见,引进评估机构入库风险保证金机制不仅能有效降低银行监管费用,还能进一步规范抵押评估市场,从而降低评估机构的“道德风险”。
3.建立专门的抵押评估监管部门,实施抵押价值全程动态监控机制。
由于抵押资产的价值不断波动,如果在合同期间,抵押资产价值小于贷款合同价值,借款人的理性选择便是违约。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成立专门的抵押评估管理部门,负责抵押品的实物及价值管理。同时,在信贷审批系统中应尽快引入抵押资产估值系统,实时监测抵押品价值实况,实现对抵押价值的全过程动态监控,为信贷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
4.启动金融资产评估资格认证制度,培养银行内部专业评估队伍。
金融资产评估与一般资产评估不同,该项业务对评估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应掌握一定的评估理论,还应具备相当的金融知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推进金融资产评估资格认证制度,尽快培养专业的内部评估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抵押价值精细化监管的要求,才能切实发挥抵押价值的风险保障功效。
总之,抵押价值作为抵押评估监管的目标,其价值随宏观经济环境及时间变化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因而,为及时掌握抵押评估的动态信息,有效提升抵押价值的风险缓释效果,在今后信贷管理中对其进行全程动态监管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The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S].The l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2001:1-165.
[2]Bienert.Sand Rehkugler.H.The mortgage Lending Value-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with Europ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within Europe[EB/OL].2005.
[3]Crosby.N,French.N , Oughton.M.Bank lending valuations on commercial property——DoesEuropean Mortgage Lending Value add anything to the process[J].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 andFinance, 2000,18(1):66-83.
[4]European Valuation Standards[Z].
[5]张文锋,张志军.商业银行不动产抵押价值类型选择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24-29.
[6]崔宏.基于银行贷款安全的抵押贷款价值评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6): 54-56.
[7]Hilliard,J.E.,Kau,J.B.and Slawson,VC,Jr.Valuing prepayment and default in a fixed rate mortgage:a bivariate binomial options pricing chnique[J].Journal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1998,26(3):431-468.
[8]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mision.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s:A Revised Framework[EB/OL].2004.
[9]刘桂良,招平.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J].系统工程,2004,(9):104-106.
[10]崔宏.基于银行贷款安全目的的抵押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创新[J].金融论坛,2007,(1):42-46.
[11]Fraser.R.R ,Worzal.E.M.An insight into the ideas of Professor James Grasskamp on practice and reform in appraisal [J].Real Estate Issues,1994: 237-256.
[12]Smolen,G.E.,Hambleton,D.C.,Is the real estate appraiser role too much to expect [J.The Appraisal Journal,1997,65 (l):9-17.
[13]Martin VⅢ.Appraising the profession [J]. Mortgage Banking, 1991,51(8):61-66.
[14]Mara,Renaud.Asia’s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role of real estate[M]. New York: M.E.Sharpe, 2000: 255-277.
[15]Fischer. The Asian crisis: a view from the IMF[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1998, 9(2): 67-176.
[16]韩冰.房地产评估机构高估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及防范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7, (2):144-147.
P2P网络借贷作为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具有资金来源广,交易成本低,撮合速度快等特点,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得到迅猛发展。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为4213家,网贷行业成交总额为25815.09亿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经营不善,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我国P2P网贷平台“跑路”、倒闭、停业等现象日趋严重。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8月底,P2P网贷累计问题平台数多达1978家,8月新增问题平台99家,停业及问题平台发生率高达46.95%。审计作为经济活动的最有效监管方式之一,对P2P网贷行业提高透明性,加强信息披露,审慎经营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为促进网贷平台的健康发展,加强P2P网贷平台的第三方审计是大势所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从企业整体层面的分析入手,通过“企业整体层面—业务流程层面—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层面”的基本分析思路,建立了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新修订的国际审计准则IAS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明确规定了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并评估风险的相关事宜,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评估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评估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界限不明、对同一事物有影响的多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的数学方法。本文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深入分析引起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的潜在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特征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提高审计风险评估的精确度,提高P2P网贷平台的审计效率和效果,以实现加强P2P网贷平台第三方审计,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P2P网贷平台特征及其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源头为出发点,从被审计单位商业环境、管理机制、经营方式等内外部环境来分析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此基础上执行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基于P2P网贷平台自身特征,平台审计风险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P2P网贷平台特征
2015年“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味着“互联网+”正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具有期限短、融资门槛低等特点,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在近几年一直呈持续增长的态势。截至2016年9月30日,P2P网贷平台数量为4278家,是2015年同期平台数量的1.46倍,平台数量增长率高达45.76%。在“互联网+”和P2P网贷平台商业环境背景下,P2P网贷平台有其自身特点。(1)信息中介平台。2015年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P2P网贷平台“信息中介”性质。P2P网贷平台的信息中介属性要求平台不得为投资者提供任何担保,同时决定了其向借款人和投资人收取手续费、管理费用等经营盈利方式。(2)行业透明度低。P2P网贷行业透明度低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上。一方面,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缺乏完善的信用系统和征信体系,其与我国最具权威性和真实性的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系统无法实现对接,信息无法共享,而交易双方又是依靠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查和做出是否交易的决定。另一方面,投资人和P2P平台难以有效监督借款方的资金用途,缺乏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贷款投向及运作情况的了解。(3)互联网化运作。P2P网贷金融模式的发展依托IT技术的发展,基于平台的双方交易离不开网络。平台交易的计算机硬件、数据、网络以及用户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业务开展和风险控制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会计记账流程不统一。P2P网贷平台是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其经济业务符合金融业务的特性,但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机构金融业务的特征。平台包括核算、内控、对账等记账流程没有统一规定。
(二)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1)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以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本文结合P2P网贷平台自身特点,分析了网贷平台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风险。法律明确规定了P2P网贷平台的信息中介属性,要求平台不得提供任何担保。信息中介属性也决定了平台的主要经营盈利方式。由于平台竞争大,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多,有的平台为促成交易,不惜触犯法律,与第三方担保机构串谋,一旦借款人无法偿还投资人的本金和利息,将对平台的信誉及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第二,信用风险。由于平台的信息不对称性,投资人难以有效监督资金投向及运作情况,无法跟踪借款人。平台可能冒充借款人,虚构借贷交易以虚构平台营业收入,造成营业收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第三,道德风险。由于P2P网贷行业竞争激烈,为吸引资金,获得高信用评级,平台故意错报、漏报,影响审计人员最终编制的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真实性。第四,操作风险。P2P网贷平台缺乏严格的从业人员标准,人员操作失误、系统漏洞等均可造成数据丢失、受损等风险。第五,内部控制风险。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互联网化运作,其在交易系统中存在的不相容岗位,易造成不恰当授权所引发的舞弊风险。同时,P2P网贷平台的交易存在大量数据,如果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人员进行相关操作的控制,会引发数据被篡改或被盗取的风险,从而降低审计证据的可靠性。(2)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的实质性程序和财务报表的检查未能察觉重大差错的风险。P2P网贷平台的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人员执业能力风险。P2P网贷平台审计人员执业能力风险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风险和技术水平风险。P2P网贷平台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了解P2P行业的基础上,掌握会计、财务、审计、管理技术、风险控制等相关知识。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证据趋于电子化,审计人员在取证时需对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和处理,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筛选、转化和分析。因此,审计人员如果没有较高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就无法提取有效审计证据,将导致未能发现漏报或错报的风险。二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由于当前P2P行业的审计准则不完备,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比较薄弱,审计人员行为失当被发现的概率不高,被概率更低,容易诱发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结合P2P网贷平台特征及其审计风险因素分析,总体上网贷平台审计风险具有两个方面特性:首先,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因素具有层次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审计风险模型要求对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分别进行评估,在各个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影响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因素包括法律环境、行业状况、平台内部控制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等内部、外部因素,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将这些风险因素按其与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关联程度进行归类,再对每一类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最后对评估结果在更高层次进行综合,体现了风险因素的层次性。其次,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评估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间因边界不清而难以量化性。网贷平台审计风险因素众多,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难以对其精确描述和定量衡量,因此网贷平台风险评估具有模糊性。由于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因素具有上述特征,为实现审计目标,发挥审计在网络金融中的监管作用,在审计工作中提高风险评估的精确度至关重要。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对某一事物评价时,其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并设立评语集,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因此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对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二、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评估中,是指在审计风险评估中运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模型,科学系统地建立审计风险因素集(又叫指标集),再根据审计风险因素的权重,分别评价这些审计风险因素,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审计风险综合评价并得出评估结果。
(一)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模型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时,首先根据评判对象确立其因素集,即指标集U=(u1,u2,...,um),并设评判集为V=(v1,v2,...,vm)。再构建表示各因素影响程度的模糊评判矩阵,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最后计算出被评判对象的综合评估结果。
(二)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按照P2P网贷平台形成的层次化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预期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预期审计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预先确定的且客观存在的准备承担的风险,审计人员根据预期审计风险制定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根据P2P网贷平台特点及其审计风险因素分析,预期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2)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根据上文对P2P网贷平台重大错报风险因素分析,构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3)检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可控制的风险,根据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因素分析及实际审计工作中相关审计方法,构建检查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三)模糊评判矩阵构建与权重计算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模型,P2P网贷平台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应根据两两因素对被评价对象影响程度的比较信息构建模糊评判矩阵,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根据前文,P2P平台审计风险评估二、三级指标有n个因素,根据每一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重要性建立矩阵R,求得元素(a1,a2,...,an)的权重(w1,w2,...,wn)。以P2P网贷平台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为例,见表4:其中,rij(i=1,2,...,n;j=1,2,...,n)表示元素ai与元素aj相比,前者比后者更重要程度。重要程度采用1-9比例标度含义(见表5)。当rij=1时,表示ai与aj同等重要。wi是对元素ai重要程度的度量,wi越大,元素ai越重要。其含义是,从P2P网贷平台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其重大错报风险时,控制环境、信息系统与沟通、监督和控制活动等都会影响重大错报风险,且各元素对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程度不同。整理上述评价结果,将模糊评判矩阵调整为模糊一致矩阵,计算各元素的权向量,再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权向量w=(w1,w2,...wn),并确立模糊矩阵R=(rij)n×n。元素a1,a2,...an的权重值w1,w2,...wn为:rij=0.5+α(wi-wj),i,j=1,2,...,n。其中,0<α≤0.5,评价对象的差异程度或个数越小,α取较小值,审计人员通过调整α的大小,在求出的若干不同的权重值中选择比较满意的权向量。
三、P2P网贷平台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以某P2P网贷平台预期审计风险为例,设该平台预期审计风险因素集为U(u1,u2,u3,u4,u5),经审计项目组风险评估专家对风险因素的评判,得模糊评判矩阵为:设权重集W=(0.3,0.2,0.1,0.2,0.2),则U的综合评估为:P=W×R=(0.150.050.040.040)经归一化得:P*=(0.540.180.140.140)因此得该P2P网贷平台预期审计风险因素为:F=P×CT=(0.540.180.140.140)×(1%3%5%7%9%)=2.8%根据综合评判结果,预期审计风险2.8%小于审计风险合理水平(一般为5%),对于初次接受审计业务的事务所而言,可以接受该网贷平台的审计业务。
四、结论
作为互联网金融重要发展模式之一的P2P网贷平台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风险,对其风险监管问题的讨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作为经济活动中的有效监管方式,将其引入P2P网贷平台是大势所趋。近日,中注协约谈事务所,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的关注。这表明在加强P2P网贷平台审计中,应加大审计风险评估和应对。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为主的,迎合了当今高度风险社会的需要。为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对P2P网贷平台监督作用的目标,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引入,将其运用到网贷平台预期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中,实现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审计风险的量化评估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精确度,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根据量化的评估结果制定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调配审计资源,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从而实现高质量审计,实现审计在P2P网贷平台中的监管作用。
二、“双机单泵”运行风险评估与控制
“双机单泵”运行是一种非正常运行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主要包括运行循泵跳闸循环水压力突降、启停循泵时出口蝶阀开关不当造成循环水压力过低、单泵运行压力低造成虹吸破坏、开式水泵入口压力过低发生气蚀等,其中最重大的风险就是运行单泵出现故障将对两台机组产生影响。但是通过专业团队对风险性的评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将其运行风险逐一规避,确保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一)修改循环水系统逻辑由单元制为扩大单元制。“双机单泵”运行时,单台机组之间的两台泵联锁逻辑已不再适合这种工况,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必须修改系统逻辑,使双机四台泵互为备用,这样不仅使循泵的运行方式更加灵活,而且当出现极端的运行单台循泵跳闸时会快速顺序联启其它循泵,保障在跳闸循泵出口蝶阀关闭过程中的水压正常,从本质上规避风险,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备用循泵多,理论上讲扩大单元制后的“双机单泵”运行比常规的单元制单泵运行风险更小。
(二)合理设置泵阀联锁。在循泵启动之初,若开门启动循环水泵,势必会造成循环水倒流,在泵还没有达到供水出力前,可能已经破坏循环水供水,所以设置启动循泵泵阀联动逻辑,即在起泵的同时出口门联开,这样既可避免启泵过程中的断水现象,又可以减小在循泵启动过程中循泵跳闸事故处理的难度。同样,在停泵时为防止水压下降过多应先关出口蝶阀,出口蝶阀关至15度允许停循泵脉冲信号由以前的3秒改至120秒,出口蝶阀关到位后手动停运循泵。从循环水泵出口液控蝶阀参数表中可以看出,关至15度以后是慢关阶段,由6至60秒可调节,也就是说从15度关至全关位最多用60秒,如果超过60秒,说明门已经卡涩,此时需要视情况决定是将门开启继续运行循泵还是直接将循泵停止运行。所以新逻辑里120秒的停泵允许已足够,若还为3秒,在3秒内必须停止循环水泵运行,此时循泵出口蝶阀开度还比较大,直接停泵会造成循环水倒流威胁机组安全。
(三)防止虹吸破坏。凝汽器采用定期反冲洗、半侧隔离人工清理杂物等手段提高循环水流量,通过对凝汽器水室憋压排空气的方法增大凝汽器的换热面积并提高虹吸效应。在夏季海生物增多的情况下加强前池耙式清污机与旋转滤网的运行,采用定期加药方式减少贝类等海生物进入凝汽器。同时考虑增设循环水二次滤网,降低凝汽器水室杂物含量防止虹吸破坏。
(四)定期切换。一方面,出口蝶阀长时间在开(关)位置停留,管道内滋生海洋生物易造成卡涩;另一方面,电机长时间停运,由于循泵所处环境较为潮湿,会影响其绝缘,故采用定期切换试转保证每台循泵可靠备用。各值长根据调度曲线及计算后的启停循泵点综合判断,尽量避免循泵频繁启停。在停循泵时两台机组加强联系,合理关小循环水回水门保证虹吸及开式水入口压力正常。利用循泵启停时机切换循泵,保证每台循泵可靠备用。
(五)复查循环水泵热控及电气保护。配合电气专业对每台循泵保护定值进行核对,保证设置正确;联系热控专业复查相关逻辑保护定值,紧固各接线端子;对就地事故按钮移位并增设防雨罩等;通过以上手段避免循泵保护误动。
(六)细化循环水系统规定等措施。主要包括:作为单泵运行的循泵应无缺陷,循泵出口蝶阀油站保压正常,蝶阀能够正常严密关闭;加强就地巡检,发现异常及时切换循泵;循泵房门应关闭严密,巡检后及时上锁,无关人员禁止进入;就地控制箱柜门关闭严密,事故按钮防误罩应遮盖严密,防止发生人为误动;凝汽器A、B侧反洗定为每周一前夜负荷200MW以下进行,反洗时必须保证两台循泵运行;“双机单泵”运行时启停循泵及投连锁时应查看好逻辑,避免误操作,单泵运行时至少保证其它两台循泵投备等。
(七)做好事故预想。为了保证运行的可靠性,做好事故预想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技术问答与现场考问讲解的方式使每个运行人员都能对其有很好的掌握。在人员培训方面,运行人员树立了良好的就地意识,在任何时候启停循泵必须安排有经验人员到就地,做好各种工况的事故预想,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就地液控蝶阀油站上都贴着紧急操作方法及阀门标示,与此同时部门安排组织专题讨论,加深理解,这些举措都对此运行方式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已将“双机单泵”的运行风险降到最低,经过专业团队的多次风险评估后一致认为可以将“双机单泵”作为冬季经济运行有效运行方式。
三、“双机单泵”运行经济性分析
循环水量过大不但造成循泵耗电率上升,影响全厂用电率和机组供电煤耗,而且会增大凝汽器端差,使冷端损失加大,进一步影响煤耗。根据300MW机组能耗差经验数据,端差增加1℃煤耗上升0.85g/kWh,真空度每下降1%,煤耗增加2.1g/kWh。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在海水温度在7℃时,机组负荷各在220MW情况下,“双机单泵”运行方式下,真空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当两台机组负荷不平衡时,值长应及时协调两台机组的循环水量来平衡各自的真空情况。“双机单泵”时,当循环水温度每上升1℃,预计会影响真空最大0.5kPa(300MW时);双机双泵时,水温每上升1℃,预计会影响真空最大0.2kPa。“双机单泵”运行时,海水温度低于8℃,总负荷低于440MW时,适用于“双机单泵”。当水温高于8℃或机组负荷较大且真空已下降至96kPa,此时值长根据情况应调度启动第二台循泵。当海水温度在10℃左右时,双机双泵工况下,机组带额定负荷时,真空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当海水温度上升至14℃左右,机组满负荷情况下,值长根据情况应调度启动第三台循泵。当海水温度在18℃左右时,双机三泵工况下,机组带额定负荷时,真空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当海水温度上升至21℃左右,机组满负荷情况下,值长根据情况应调度启动第四台循泵。根据海水温度及负荷情况调整循泵运行台数是运行经验,它的准确性受凝汽器脏污程度及真空严密性影响,若想做到精益求精,必须引入最佳真空计算。最佳真空是指提高真空效率增加节约煤耗和为了提高真空而增加的循环水泵电耗综合考虑效益最高时的真空。所以计算合适的循泵启停点是保证机组在最佳真空下运行的前提,同样这也为“双机单泵”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
熵;熵权分析法;风险评估
1 熵的涵义
科学家爱因斯坦将“熵定律”誉为“自然界定律中的最高定律”。在希腊语言中,熵的原本含义是变化的容量。1850 年,德国科学家科劳修思首先将热力学熵的概念引入,后来人们将熵的理论应用到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经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熵理论领域的代表人物有波尔兹曼、普利高津、克劳修斯、香农等,并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
2 熵权分析法
风险是指事件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在信息熵中,概率测度熵用来测度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对某个项目决策或多目标决策进行分析,构建项目决策的风险体系,进而利用熵权分析法度量项目的系统风险。
“熵权分析法”就是基于熵理论,对项目决策或多目标决策赋权重。就是根据各个指标承载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权重的方法。在项目决策或多目标决策中,决策者需要评估每一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评估相对重要性的方式就是对各指标赋权重。风险评估就是要考量每个评估指标影响总目标实施的相对重要程度,即通过数学模型给各指标赋予权重。在信息论的概念中,指标变异度是用来衡量某一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的标准。指标的变异度的值越大,其承载的信息量越大,鉴别作用也就越强。
3 熵权分析法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
3.1 构造评估矩阵
对于一个具有个评估指标、个评估专家的方案的风险评估问题(称之为评估问题)。运用客观赋值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而得出多个专家对于多个指标的评估数据,得到风险评估矩阵X。其中为第个专家,对第个指标的赋值。
3.2 评估矩阵的无量纲化
在利用熵值进行赋值之前,对评估矩阵进行无量纲化以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存在所导致的不可共度性。
对于正指标的处理方式如下:
对于负指标的处理方式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第个评价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用上述方法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矩阵,此时,。
3.3 计算熵值
对于矩阵,利用函数分别对每一指标进行评估,其中:表示熵,表示熵权,表示风险。熵值可以测度指标所承载的有用信息量的大小,正的熵值代表有用信息的减少或者不良信息的增加,反之,则代表有用信息的增加或者不良信息的减少。
在评估问题中,对于第个评估指标,定义其熵值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这是因为的最大值是,值的确定在于使得。
3.4 计算熵权
在评估问题中,第个指标的熵权的计算方法为:
熵权的大小可以代表该指标在评价风险时所起的作用。熵值越大,则熵权越小,该指标越不重要;指标的熵值越接近,则熵权越接近;。
3.5 风险值的确定
定义为第个评估指标的专家权数,即,则该指标的风险值为,其中,表示第个准则层的风险值,(为准则层数)
由于,因此。越小,表明该评估问题的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小;当很小甚至接近“0”时,说明该评估问题接近确定,几乎没有风险。反之,当接近“1”时,表明该评估拥有很少的信息量,这时所有对象的指标值相似,做出任何的决策都均存在很大的风险。
3.6 总风险的确定
根据以上各指标的风险评估值,可得出具有b个的目标层的风险向量为,其中,表示第个目标层的风险值。为具有个问题的风险向量,相应个目标层指标的熵权向量为,其中,。
对个目标层指标的风险向量和熵权向量求内积,即可得到关于个评估问题的总的风险值:,其中,
。
【参考文献】
[1]李彩良.基于熵理论的和谐社会评价与优化研究 [D][D].天津大学, 2009.
中图分类号: U262.46
风机是火电厂的大型关键设备之一,它们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电厂的安全生产,关系到电厂的稳发满发。风机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造成机组降低负荷,甚至被迫停机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随着机组参数的提高,对风机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风机在电厂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振动是风机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指标,风机运行时的振动情况直接反映了风机的工作状况。造成风机振动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不平衡是风机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不平衡所造成的振动,约占转子系统振动原因的30%,约占机械全部故障的50%。风机的不平衡,会引起风机转子的反复弯曲和内应力,这种弯曲和内应力会引起转子疲劳而损坏,严重的会引起转子断裂:风机的不平衡,使转子上的紧固件易发生松动,破坏轴承的配合,加速轴承等零件的磨损,降低机器的寿命和效率。因此,研究风机的不平衡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平衡的种类
造成转子不平衡的具体原因很多,按发生不平衡的过程可分为原始不平衡、渐发性不平衡和突发性不平衡等几种情况。原始不平衡是由于转子制造误差、装配误差以及材质不均匀等原因造成的,如出厂时动平衡没有达到平衡精度要求,在投用之初,便会产生较大的振动。渐发性不平衡是由于转子上不均匀结垢,介质中粉尘的不均匀沉积,介质中颗粒对叶片及叶轮的不均匀磨损以及工作介质对转子的磨蚀等因素造成的。其表现为振值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我厂风机基本属于此种类型。突发性不平衡是由于转子上零部件脱落或叶轮流道有异物附着、卡塞造成,机组振值突然显著增大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原始不平衡矢量域稳定在某一允许的范围;渐变不平衡矢量域逐渐变化;突发不平衡矢量域某一时刻发生突变,然后稳定;不平衡按其机理又可分为静失衡、力偶失衡、准静失衡、动失衡等四类。
二、不平衡故障机理
设转子的质量为M,偏心质量为m,偏心距为e,如果转子的质心到两轴承连心线的垂直距离不为零,具有挠度为a,如图1-1所示。
由于有偏心质量m和偏心距e的存在,当转子转动时将产生离心力、离心力矩或两兼而有之。离心力的大小与偏心质量m、偏心距e及旋转角速度ω有关,即F=meω2。众所周知,交变的力(方向、大小均周期性变化)会引起振动,这就是不平衡引起振动的原因。转子转动一周,离心力方向改变一次,因此不平衡振动的频率与转速相一致。
三、不平衡故障的特征
实际工程中,由于轴的各个方向上刚度有差别,特别是由于支承刚度各向不同,因而转子对平衡质量的响应在x、y方向不仅振幅不同,而且相位差也不是90°,因此转子的轴心轨迹不是圆而是椭圆,如图1-2所示。由上述分析知,转子不平衡故障的主要振动特征如下。(1)振动的时域波形近似为正弦波。(2)频谱图中,谐波能量集中于基频。并且会出现较小的高次谐波,使整个频谱呈所谓的“枞树形”。(3)当ωωn后,即在临界转速以上,转速增加时振幅趋于一个较小的稳定值;当ω接近于ωn时,即转速接近临界转速时,发生共振,振幅具有最大峰值。振动幅值对转速的变化很敏感。(4)当工作转速一定时,相位稳定。转子两侧轴承的相位基本一致或相差180°:同一轴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相位相差90°。(5)转子的轴心轨迹为椭圆。(6)从轴心轨迹观察其进动特征为同步正进动。
四、现场动平衡
现场动平衡是指旋转机械在现场工作状态或接近工作状态下,对其进行振动测量分析和平衡矫正的一种平衡方法,与转子拆下放到平衡机上进行动平衡的方式相比有工作量小、快速、平衡精度高等优点。现场动平衡的原理主要是影响系数法。其主要基本思想是:转子轴承系统是线性系统,轴承处的振动响应是转子各平衡平面的不平衡量引起的振动响应的线性叠加。而各平衡面的单位不平衡量在各轴承处引起的振动响应,即为影响系数。现场动平衡的具体做法是,通过转子平衡面试加平衡量,测量试加平衡量前后的振动响应,确定各影响系数,从而求得应加平衡重量。此外现场动平衡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相位的确定,二是确定动平衡是单面的还是多面的。相位的测定由于现场环境的限制,一般采用非接触式的激光测相,平衡面数则是由转速,截面直径、圆盘厚度决定。见下表我厂设备的监测与故障诊断工作中,对于动平衡应用比较早,IRD-ENTEK自98年被引进我厂后,以动平衡解决旋转机械振动故障的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广泛应用。以ENTEK公司Dynamix 2500对转子进行单面动平衡为例,简述其过程:1、在转子上做好相位参考标记,按图4所示安装传感器,连接系统2、按实际情况对仪器平衡菜单进行正确设置。3、并开机测取一个初始振动的测量值,并获得初始试重相位值。4、停机在叶轮上安装试重块,在仪器Mass(质量)输入将要家在转子上的重量,在Angle(角度)参数输入转子试重的位置。5、开机测量加入试重后的振动数据。6、停机拆下试重,按Dynamix 2500计算指示在正确的位置和平衡重量,重新安装平衡块7、可根据需要继续对转子进行残余不平衡修正。Dynamix 2500对转子进行动平衡非常的方便准确,一般来说按1到6步就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五、小结: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2-006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2.14
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国内不少企业因互保、联保发生的风险事件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和当地金融稳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从现实情况看,企业互保、联保贷款模式在经济上行期,对防范贷款风险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在整体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时,该模式无法有效覆盖贷款风险,容易形成大规模风险爆发,此阶段担保链风险具有很强的关联传染效应[1]。
一、企业担保链风险概况
(一)样本取样
本文抽取江苏省某地级市23家银行和22202家企业为样本,剖析企业互保、联保企业因破产或资金链断裂问题,阐述担保链关系向下传染原因,得出多轮企业资金链断裂,以及信贷风险在银行间多轮传染的结论。2014年,因企业互保、联保形成不良贷款的企业有254家,涉及授信金额共62.24亿元,形成不良贷款为50.43亿元。
(二)风险特征
一是“亲戚老乡式联保”贷款频出风险,中小企业以同乡关系为纽带互相担保进行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往往引发群体性倒闭和“跑路”现象。二是关联企业进行联保贷款风险隐患较大。特别是由同一人控制的多家关联企业,互相担保向多家银行贷款,担保链内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及或有债权债务关系变得相当复杂和隐蔽,这些关联互保行为极易造成因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快速蔓延。三是风险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并以钢贸企业为主。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下为229家,占比为90.15%;钢贸企业为160家,占比为62.99%。四是风险处置难度大,处置效果不理想。受民间非法集资风险冲击,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或已停产停业,无法依靠自身现金流偿还贷款。2014年共有2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及钢贸市场贷款,银行虽提讼,但由于借款人失去联系或涉及刑事案件,加之执行拍卖难,造成处置周期长、难度大。
二、担保链风险暴露的原因分析
一是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受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影响,包括产能相对过剩、外需受限、国家对一些行业及领域的重点调控等,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使房地产行业及其上下游相关行业的风险不断累积。二是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外部的不利因素很容易出现经营困难。企业财务管理和投资经营缺乏长期规划,固定资产投入较多或转移贷款用途,甚至采用“拆东墙补西墙”方式进行资金操作,造成贷款到期后无力偿还。另外,企业自身风险意识薄弱,缺乏对外担保风险评估机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人际关系”成为建立担保关系的主要原因。对外担保作为或有负债,存在损失可能性,每笔对外担保都构成企业的潜在成本。缺乏担保风险评估会诱发过度对外担保,将使企业的潜在成本压垮企业自身的利润[2]。三是企业本身或相关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在当前部分行业利润率下滑、投资回报逐渐减少、景气程度下行的背景下,风险企业直接参与民间借贷,或与之相关企业涉及民间借贷,导致资金链断裂,贷款形成风险。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违规经营,将资金投入房地产、股市甚至是民间借贷。一旦挪作他用的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且后续资金不能有效补充,企业的资金链就容易断裂,引发风险。四是银行偏重业务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险隐患。目前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业务增长,但忽视了增长背后的风险隐患。从钢贸信贷业务看,一旦做成批量模式,适逢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自身风险防控不到位,容易形成大规模风险爆发。银行在钢贸行业行情好时一拥而上给其投放大量贷款,行情差时一哄而散纷纷抽离贷款的不审慎信贷行为,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些行业信贷风险。
三、担保链风险传染评估
(一)评估模型:基于多自主体系统和小世界网络建模的企业信贷担保网络
按照22202家贷款企业存在担保关系来看,用人工手段追踪和描述如此庞大数量企业担保网络是困难的,需要借助多自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和小世界网络(Small-world Network)模型解决[3-4]。
1.基本假设
(1)企业分为两类:优秀企业和困难企业;
(2)银行只可能对困难企业抽资,不会对优秀企业抽资;
(3)困难企业如果被银行抽资或受破产企业传染(即他所担保的企业至少有一个破产)则有一定的概率破产,否则依然是困难企业;
(4)优秀企业有因为所担保的企业破产而变成困难企业甚至直接破产的可能;
(5)担保网络为无向网,即假设所有担保关系都是双向的;
(6)银行抽资只发生在第一轮;
2.主要参数及设定
(1)小世界网络随机度:P=0.2;
(2)抽资概率取值:C=0.01,0.02,…0.1;
(3)仿真结束轮数:T=10;
(4)对每一个C的仿真重复次数:100;
(5)困难企业的比例:r=0.14;
(6)优秀企业的比例:1-r=0.86;
(7)小型担保企业的个数:n_x=19815;
(8)中型担保企业的个数:n_z=1469;
(9)大型担保企业的个数:n_d=454;
(10)为小型担保企业服务的银行网点数:y_x=302;
(11)为中型担保企业服务的银行网点数:y_z=299;
(12)为大型担保企业服务的银行网点数:y_d=76
(13)小型企业的互保数:m_x=3.31;
(14)中型企业的互保数:m_z=5.79;
(15)大型企业的互保数:m_d=8.46;
(16)银行网点平均服务的小型担保企业数:k_x=11.5;
(17)银行网点平均服务的中型担保企业数:k_z=5.32;
(18)银行网点平均服务的大型担保企业数:k_d=1.62;
(19)困难企业被一家银行抽资后的破产概率(也是困难企业被一家破产企业传染后破产的概率):a=0.30;
(20)优秀企业被一家破产企业传染后变成困难企业的概率:b=0.10。
3.模型建立
(1)第一阶段:担保网络和贷款网络模拟
用修正Watts和Strogatz算法分别生成一个节点数为n_d、平均度为m_d、随机度为p的小世界网络,用该网络来模拟大企业间的真实互保网络;用修正Watts和Strogatz算法分别生成一个节点数为n_z、平均度为m_z、随机度为p的小世界网络,用该网络来模拟中企业间的真实互保网络;用修正Watts和Strogatz算法分别生成一个节点数为n_x、平均度为m_x、随机度为p的小世界网络,用该网络来模拟小企业间的真实互保网络。
(2)第二阶段:困难企业分布模拟
对每家企业,以r的概率令其为困难企业,以1-r的概率令其为优秀企业。
(3)第三阶段:银行抽资模拟
对每家银行,以c的概率对其所贷款的每家困难企业进行抽资。
(4)第四阶段:企业破产和风险传染模拟
第一,对于每家困难企业,如果恰好一家银行抽资,则以a的概率破产,以1-a的概率依然是困难企业;如果恰好两家银行抽资,则以2a的概率破产,以1-2a的概率依然是困难企业;如果有三家或三家以上的银行抽资,则一定破产;如果没有银行抽资则依然是困难企业;由于优秀企业不被抽资,任何优秀企业在第一轮还是优秀企业。
第二,对于每家没破产的困难企业,如果上一轮其担保的企业恰好有一家破产,则他以a的概率破产,以1-a的概率依然是困难企业;如果其上一轮担保的企业恰好有两家破产,则它以2a的概率破产,以1-2a的概率依然是困难企业;如果上一轮其担保的企业三家或三家以上破产,则它一定破产;如果他所担保的企业上一轮都没有破产,则它依然是困难企业。
第三,对于每家优秀企业,如果上一轮其所担保的企业恰好一家破产,则以b的概率变成困难企业,以1-b的概率依然是优秀企业;如果上一轮其所担保的企业恰好两家破产,则以2b的概率变成困难企业,以1-2b的概率依然是优秀企业;如果上一轮其所担保的企业有三家或四家破产,则它一定变成困难企业;如果上一轮其所担保的企业有五家或五家以上破产,则它直接破产;如果他所担保的企业上一轮都没有破产,则他依然是优秀企业。
第四,输出破产企业比例、银行被传染比例、企业传染过程和银行传染过程。
(二)实证分析
根据大中小企业担保关系、银行服务网点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基本假设和逻辑推演,通过多自主体系统和小世界网络生成理论模拟生成担保网络。
假设担保企业分为困难企业和优秀企业两种。冲击是指由于经营收入下降、投资失败、银行贷款额度下降等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在轻度冲击下,假设困难企业受冲击后资金链断裂概率和优秀企业受冲击后变为困难企业概率均为50%;在重度冲击下,假设困难企业受冲击后资金链断裂概率和优秀企业受冲击后变为困难企业概率均为100%。
本文计算了在轻度和重度冲击下,大中小企业破产的比例、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数量和银行受传染的比例。在轻度冲击下困难企业受冲击后资金链断裂概率为30%,优秀企业受冲击后变为困难企业的概率为10%。在重度冲击下,困难企业受冲击后资金链断裂概率为60%,优秀企业受冲击后变为困难企业的概率为30%。
图1表示在轻度冲击和企业被不同比例抽贷后,大、中、小企业破产的比例。在相同的抽贷比例下,由于大型企业因担保数量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传导也快,所以大型企业破产的比例最高,中小型企业破产的比例相当。当10%的企业被抽贷时,大、中、小型企业破产的比例分别为1.21%、0.65%、0.59%。图2显示,在重度冲击下,当大、中、小型企业被抽贷的比例均为10%时,大、中、小企业破产的比例分别为4.80%,1.79%、1.25%。
图3表示在轻度冲击和企业被不同比例抽贷情况下,大、中、小型企业新增不良贷款的数量。图形显示,在同一抽贷比例下,大型企业新增不良贷款最多,中型企业次之,小型企业最少。当10%的企业被抽贷时,大、中、小型企业新增不良贷款额分别为32.18亿元、27.16亿元和22.40亿元,拉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0.55个百分点。图4显示,重度冲击下,当大、中、小型企业被抽贷的比例均为10%时,大、中、小型企业新增不良贷款额分别为127.26亿元、75.54亿元和47.73亿元,拉升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1.68个百分点。
银行风险传染是指企业资金链断裂因担保链关系向下传染,引发多轮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信贷风险在银行间多轮传染。图5表示在轻度冲击和企业被不同比例抽贷情况下,银行受传染的比例。在相同的被抽贷比例下,小型企业被抽贷导致银行受传染的比例最大,中型企业次之,大型企业最低。当大、中、小型企业被抽贷的比例均为10%时,银行被传染的比例分别为1.89%、3.57%、6.74%。由图6可知,重度冲击下,当大、中、小型企业被抽贷的比例均为10%时,银行被传染的比例分别为8.29%、9.21%、14.64%。
四、防范和化解担保链风险传染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监管和指导,强化对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引导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方式缓释风险,通过融资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供应链融资等业务产品规避风险;加强对企业互保、联保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将潜在风险对银行进行提示和预警;加强风险的协调处置,协调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加强对风险处置的协作配合,防止风险沿担保链条连锁传递。
(二)加强尽职调查,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
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担保贷款业务的管理,认真开展尽职调查,合理控制企业担保和互保、联保的比例,要及时处理和更新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担保和互保、联保信息。坚持“现金流为核心”的准则,重视客户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第一还款来源;坚持“眼见为实”的准则,对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一致性进行交叉检验;坚持“软硬结合”的准则,充分收集借款人年龄、婚姻、家庭状况、信用历史等“软信息”,并通过对“软硬信息”的比对来判断其还款意愿和能力。
(三)引入资产管理中间机构,切断担保链风险
由于担保链成为当前企业风险传导 (下转第81页)
(上接第65页)重要途径,建议引入资产管理中间机构,由资产管理机构承担出险企业风险,切断出险企业与担保企业风险关系,将原担保风险向后延展。同时,资产管理机构可以与已经破产企业做债务清偿工作,资产管理机构可从市场引进或政府出资建立。
(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控风险
一是对于出现风险的较大的互保企业,通过政府协调贷款重组,解开担保链,遏制连环担保对区域经济的破坏性作用。二是对恶意拖欠银行贷款,存在金融诈骗行为的借款人,予以严厉打击,减少救助中发生的更多道德风险。三是成立应对企业资金链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企业资金链风险防范处置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帮助和协调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建立处置预案,对那些担保链上暂时出现困难但主业突出、效益明显、有品牌、有市场的企业,应坚持以输血搞活为主,与企业共渡难关;对经营暂时困难、涉保金额较大的企业,帮助瘦身,逐步调整;对挽救无望的企业,充分沟通,平稳退出。四是设立转贷应急资金池。由政府财政出资成立专项基金,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维持银行信贷和资金周转,避免银行抽贷、停贷引发企业资金链危机。
参考文献:
[1]张乐才.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消释、风险传染与风险共享[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