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砼材料三维破坏面的一般特性
砼材料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试件规格、温度、养护时间、加载速度、水灰比等,而砼强度理论的研究对象多为砼材料强度与砼材料应力状态的关联性,即砼材料强度变化规律与应力状态间的关联性。一般而言,主应力空间的破坏面可用来描述多轴应力砼材料的强度规律,而破坏面所分布的各个点皆代表该点坐标应力组合条件下砼材料的破坏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一切同性砼材料的破坏面皆具备如下特性:破坏面呈三轴对称性;破坏面表现出光滑、连续、外凸等形态;破坏面的顶点分布在平均应力轴的拉端方向,但压端开口方向没有交点分布;偏平面上的破坏曲线类似于三角形,且破坏曲线在平均应力无限增大的情况下类似于圆形(见图一)。
砼材料破坏面的试验规律(或本质特征)是砼材料强度理论的指导原则。针对砼材料破坏面的本质特征,本文将从如下方面展开论述:若破坏面分布在主应力空间范围内,则一切同性砼材料的破坏面皆具三轴对称性,而破坏面的中线与平均应力轴重合,此时破坏面的控制位置可用坐标原点与拉端顶点间的间距描述出来,由此体现了砼材料的内聚力效应(或三向拉伸强度)。
2 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
2.1 偏平面上的破坏函数
就某一参考平面应力Pr而言,针对同一偏平面上三轴拉伸应力条件或三轴压缩应力条件,前者的不同砼材料抗剪强度必然比后者更小,而连续光滑的破坏曲线多分布于Mohr-Coulomb强度外包线外和Mises圆内,即分布在SMP准则与Mises准则间。由此可得如下函数式:
其中,σ0——砼材料的三项拉伸强度;Mf——砼材料在参考应力Pr处的破坏应力比,其满足Mf=q*/pr;n——平均应力影响程度的常数,即平均应力效应指数。
2.3 主应力空间上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
就三维主应力空间而言,描述砼材料破坏规律应该严格遵循如下步骤:以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取代子午面上的破坏曲线直接把偏平面上的破坏函数与三轴压缩子午面上的破坏函数合二为一,以此创建砼材料强度理论。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如下:
主应力空间内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破坏面主要通过α、Mf、σ0、n等砼材料参数获取形状多样的连续光滑破坏面,且各参数间始终保持着相互独立状态,并对砼材料的强度特性予以描述,即主应力效应、摩擦特性、内聚力效应、平均应力效应。若α取0,则破坏面与偏平面的截面属SMP曲线;若α取1,截面属Mises圆;若α介于0到1间,截面亦分布在Mises圆与SMP曲线间。若σ0取0,坐标原点处于破坏面内。若n取0,破坏面呈柱形筒且与平均应力轴平行;若n取1,破坏面呈锥面且中线为平均应力轴。因此,砼材料的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属于一个完整的强度理论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砼材料的非线性强度理论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各个方面:表达式相同、砼材料参数仅有4个、各材料参数的物理意义皆很明显;对砼材料强度本质属性的描述既简单又合理,其中包括中主力效应、平均应力效应、内聚力效应等;囊括了Mises准则和SMP准则等破坏准则。总体而言,砼材料的非线性强度理论属于一个非线性强度理论体系。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是指图书馆既具有某个学科的专业学历,又具有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常被誉为学科文献专家(Bibliographer)。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是在借鉴国外学科馆员制度成功实施的基础E发展起来的。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先河。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纷纷效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近60所大学实(试珩了学科馆员制度)。
1我校的学科结构现状与图书馆建设
1.1加强重学科建设。我校自1954年成为国家首批确定的6所重点大学以来,一直重视重点学科的发展,例如材料、航天、土木、计算机等学院都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8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3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42,(3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1996年我校首批进入国家“2l1工程”重氨彦没的院校。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我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大学。
1.2促进薄弱学科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纷纷合并,学校规模、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形式下,我校也加大了薄弱学科的发展力度。文科专业是我校的薄弱环节,1995年哈工大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了,它标志着我校的文科建设迈上了—个新的台阶。人文学院学科门类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一级学科8个。有社会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4个本科专业,社会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有哲学、社会学和理论3个硕士学位—级学科授枧(覆盖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有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生,1个社会工程与管理博土;承担面向全校开设的从本科生层次到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以及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1.3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辅助部门。高校图书馆为各学科服务的宗旨是:以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重点支持优势学科,辅助薄弱学科。面对我校各学科迅猛发展的形势,图书馆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观念。如何发挥各院系原有的学科优势,促进新成立学科专的发展,是学校教学科研中的一件大事。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学者同仁们就此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作用的建议和对策,其主要观点就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就可以加强同院系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文献信息方面的需求,有针对陆地开展工作。
2我校建立文科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及学科馆员的服务要求
2.1文科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我校文科发展已初具规模,完备的学科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藏书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我馆藏书传统以重点学科为主,忽视薄弱学科。新兴学科尤其是文科的发展,促使我馆要重视文科文献资源的建设,以满足文科科研需求。
(2)对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重点学科,而今随着人文学科的发展壮大,服务对象已扩大到各个学科领域。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领馆员们猝不及防,加强对薄弱学科的服务力度势在必行。
(3)对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馆员注重的是重点学科的服务,对薄弱学科,从藏书到信息检索都不太重视。而新学科的发展要求馆员应迅速了解新学科的发展动态,为各学科的学生及科研人员提供完善的基础和高端服务。
(4)对用户信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关于外文数据库,以往馆员只重视重点学科数据库的使用和检索,而对于一些文科方面的数据库了解不够深入。学科馆员应该熟练掌握文科期刊数据库,如SAGE。并能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科技查新。
2.2文科学科馆员的服务要求。首先,学科馆员要融人一线,服务—线。作为我校的文科学科馆员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重点学科的服务较为成熟。而文科在学校由于是后起之秀,好多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服务并不十分熟悉。这就要求文科学科馆员尽可能多的到院里,到科研一线。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其次,用户在信息保障、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上存在的问题,服务该院(所)的学科馆员都必须履行全责。学科馆员要为服务的过程和效果负责。解决不同研究所的不同问题,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学科馆员自己去探索,去创新。最后,对大量原始文献进行集中分析论证后编写成述评、专题报告、综述等浓缩型情报资料,直接供大家利用以加快教学科研进程。
3关于我馆建立文科学科馆员的几建议
3.1提高馆员素质,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图书馆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针对学科专业情况,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在瞳上和结构上不断完善学科馆员队伍。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是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要求,这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3.2建立突出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相结合的全新管理模式。固有管理模式与学科馆员制度冲突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学科馆员按照对口学科设为各个书库的主管(如文科学科馆员可以分管中文社科阅览室),而不是隶属于信息咨询部,避免与文献资源部门和网络资源部门协作的不通畅。学科馆员成为专业书库的主管后,承担专业书库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还可以跟踪学科前沿课题,围绕教学和科研课题搜集整理资料,配合所负责学院开展定题跟踪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和服务价值。
3.3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学科馆员可以实施优胜劣汰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各个馆员的具体工作内容(馆藏发展、经费合理使用、参与咨询课题的情况、举行讲座的数量及效果等)进行年终测评。除了上述测评之外还要收集各个学科的师生对本学科的学科馆员工作的评价意见,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测评的另—个重要标准。与此同时,馆内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类学科的考试考核,让更多的有实力的工作人员有机会参与竞争,优胜劣汰。这样,既保证学科馆员服务的高质量,又促进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科馆员人才的培养和更新。
结语:图书馆已不再是—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信息中心。尽管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将并存发展,但传统图书馆那种被动的服务方式已经没有生存的根基。用户信息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图书馆也必须因需要而变,动态适应用户的变化。学科馆员制度要达到既定的目的和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基础的薄弱要求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效果,要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制度实施后所带来的虽迟缓但持续的进步。我们要在创新中不断摸索,寻找符合本馆实际的发展途径和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道路,以适应社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图书馆。
2.2文科学科馆员的服务要求。首先,学科馆员要融人一线,服务—线。作为我校的文科学科馆员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重点学科的服务较为成熟。而文科在学校由于是后起之秀,好多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服务并不十分熟悉。这就要求文科学科馆员尽可能多的到院里,到科研一线。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其次,用户在信息保障、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上存在的问题,服务该院(所)的学科馆员都必须履行全责。学科馆员要为服务的过程和效果负责。解决不同研究所的不同问题,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学科馆员自己去探索,去创新。最后,对大量原始文献进行集中分析论证后编写成述评、专题报告、综述等浓缩型情报资料,直接供大家利用以加快教学科研进程。
3关于我馆建立文科学科馆员的几建议
3.1提高馆员素质,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图书馆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针对学科专业情况,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在瞳上和结构上不断完善学科馆员队伍。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是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要求,这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011·江苏苏州)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友谊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句隐秘的格言——“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确实,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会成为损伤自己心的人。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合可以得到增强,而人与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如果以上所说已证明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当人把一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其实即使没有一个能对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而增长见识。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中心论点,是高度概括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全文都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一般以开头、结尾为多,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有时标题就是论点。有的同学会把论点与论题混淆,辨别的方式是看前面能不能加“我认为”。
(1)论友谊。(2)友谊能够增进人的智慧。
错例(1)是错把论题当做了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包含观点的句子,论题常是一个词或短语。错例(2)错把分论点当做了中心论点。
友谊对人生十分重要。
2. 指明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011·江苏宿迁)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繁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2)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证明了“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
错例(1)漏了一种论证方法,第④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是引用论证。错例(2)没有准确把握论证方法和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第③④段的论点是“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而不是“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作用:为证明获奖科学家的成就在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这一论点,与下文写中国科学界缺少诺贝尔精神形成对比。
3. 补写论据
(2011·河南)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坚持“一件事原则”
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终成为著名的商界大亨;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他排除万难专心于此,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著名的律师之一。
补写论据题,先要看补写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以前者为多。解题的关键是看补写的论据要证明什么论点,是全文论点还是本段分论点,找到论点,然后紧扣论点组织事实论据的表述。以本题为例,第③段的第一句是论点,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目标”和“专心致志”,表述时要扣紧这两个词语。
(1)居里夫人是众所周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她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发现了镭并分离出纯镭。(2)陈省身坚持“一件事原则”,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数学,终于成为数学界权威。
错例(1)所选人物正确,但没有扣住论点表述。错例(2)没有锁准论点,所补事例是为了证明第③段的分论点,不是全文论点。此类事例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事例都可以,只是错例中未能突出目标和专心。
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专注于此,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现了镭并分离出纯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4. 分析论证思路
(2011·河北)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分析论证思路,就整篇而言要把握住议论文的几种基本结构形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就单段而言,要结合论点或分论点分析层义。答题时可以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形式对文章或段落加以梳理。
(1)首先提出“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最后得出“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的结论。(2)从学书、学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了“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的结论。
错例(1)误把“学书纸费,学医人费”作为分论点了,其实这只是道理论据。错例(2)没能准确划分层次。
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5. 学会探究分析
(2011·湖南永州)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相关链接】
材料一: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解答这类题目,应把从原文中得到的观点启示与材料结合起来,比较分析链接材料间的共性和差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1)父母要学会放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从孩子抓起。(2)别用别人代替自己思考,不随波逐流。
“三要素”最大的缺点就是把预设的论点绝对化,不加任何反思。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是复杂的,由多元的内部和外部矛盾构成,而论点则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论断,充其量也仅仅是多元中的一元。其狭隘性在一些被视为民族智慧的结晶的格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1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乐”“笨鸟先飞”“慢工出细活”“大河有水小河满”,其实都是片面的。人就不能战胜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壳漂移和释放能量的地震中,人是像蝼蚁一样渺小的;光是有志而事不成者比比皆是;知足了,不思进取,就不能常乐;笨鸟后飞更是常见;手工业产品比不上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效率和精确。大河有水小河满恰恰是把事情讲颠倒了,事实上大河都是从小河(支流)汇聚起来的,更科学的道理是小河有水大河满。立论要求明确,故往往概括一种简明的概念或者判断,而概念或判断越是鲜明,就容易简单化、片面化。片面性的反而是全面性,粗浅地说,就是正面和反面。立论的起码要求乃是全面。对于可能隐含着片面的论断,哪个白天经地义、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论点,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追随,而是要加以全面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立论的基本信念就是:一切命题都是可以分析的,在一切命题背后都可以分析出反命题来。分析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论点;要提出问题,就要反思,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
从人所共知的常识到天经地义的权威,都要反思。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分析才有切入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得到普遍的赞叹,分析性思维拒绝被动地追随,而是向相反的方面联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固然是千古名句,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说明天才没有得到重用。
议论文教学理论,强调立论新颖,要有个性,要有突破,但大都变成了老生常谈,原因在于按三要素以论点为纲的理论,对共识性的、权威性的观点只能是无条件的盲从,而不是提出问题,揭示潜在的矛盾。就是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每每有误导。汶川地震那年,四川的题目是“坚强”,完全忽略了救灾不但需要意志坚的定性,而且还要严密的科学性。2012年某省的作文题为:“手: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四项提示具有同类的性质:都是奉献的、向上的、创造的、欢乐的。很明显,这样单向的诱导事实上成了透明的牢笼,学生只能作片面的、被动的追随。其实,只要有起码的反思,就不难发现,“手”字,在汉字中还有种种与之异质的联想:词汇中有“杀手”“凶手”“黑手”“毒手”,成语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歇后语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有了矛盾就可以对论点进行分析,就不难提出自己独立、新颖、突破性的见解了。
为什么会有出污泥而不染和近墨者黑的矛盾呢?主体本身的条件就是决定性的。同样为安禄山俘虏,王维接受了伪官,可以说是污染了,而杜甫却出逃了,可以说不染了。李白无疑是有天才的,他的才华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的丰碑,然而在政治理性和实践方面却一味空谈,即使进入到最高权力圈子,也是一事无成,最后又投错了门路,弄得身陷囹国。这说明他在政治上不是天才,只能当个花瓶,连庸才的建树都没有。
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往往比独立完成的效果好,不可否认其中“群体影响力”的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也不在同一水准。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思想“陶冶场”,那么学生要在这个“陶冶场”内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效果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学生中的不同思想逐渐趋同,则需要小组合作方式。
(一)行为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保持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总会有思想波动,有些学生甚至整堂课都游离于教学“陶冶场”之外。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好处,可有效减少学生的游离状态。每个小组中,总是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都会存在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通过同伴的行为影响,使思想意识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回到课堂情境,从而沉浸在课堂“陶冶场”中。
(二)思想认同
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使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就某一问题达成思想上的认同。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一点源自学生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构成。怎样梳理这些不同意见,使之逐渐趋同,是小组合作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例,对于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称得上高贵”,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身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来回答,这就促成了答案的多元化,甚至出现思想意识完全相背的情况。这种时候就发挥出小组讨论的优势。大多数学生都会认同于课文中的三则故事。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持金钱主义观点的学生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受到群体中同辈文化的影响,会认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思想境界,这也是自觉维护自身群体身份的表现。
可见,小组合作中所产生的行为影响和思想认同,不但有效减少了学生思想游离的现象,还强化了学生的群体身份意识,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课堂“陶冶场”中。
二、集体讨论,扩大群体影响力
集体讨论是将课堂作为一个总场,每个学生同时又形成一个子场,子场在总场的带动下构建浓郁的学习氛围;而总场的渲染又带动了子场活动,使学生陶冶在总场的氛围中。当然,在集体讨论中,不仅有生生讨论,更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广泛研讨,一方面有利于师生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平等,有助于群体影响力的提升。
(一)渲染学习氛围
集体讨论往往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其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观点,鼓励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感受群体影响力、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氛围中。
比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中,教师针对课文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列举出课文中支持论点的论据都有哪些,并以统一的句式来概括,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尽管提出开放性的讨论问题,但统一要求可有效规避讨论过程中出现天马行空等跑题现象,而形式上的统一并不是思想上的桎梏,这样提问反而增加了问题的互动性,便于吸引学生的参与,有助于渲染学习氛围。
(二)培养思辩意识
思辨,即思考辨析之意。它是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培养出的重要品质。儒家讲求“学而不思则罔”,只阅读不思考,知识内化的程度自然不高。但思辨意识的培养需要克服思想懒性,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因此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思辨的意识,则需要群体影响力的带动。
教师通过营造学习氛围、激励并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进一步发挥出群体影响力在集体讨论中的积极作用。
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例,教师从课文的写作手法剖析入手,提出课文一些例子是否可去掉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激发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同时主动思考,在教学中融入读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另外集体讨论也带动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比如,有的学生根据文中的典型论据,从“贤哲”和“平庸人”的角度来剖析中心论点,指出每个人的灵魂都有高贵之处,说明了不能去掉论据的理由。这一思考角度开拓了其他学生的思路,有的学生指出五个论据所展现的不同侧面,以此来说明论据对中心论点的重要支持。
三、差异互动,塑造课堂吸引力
尽管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明显提升,但投入程度却存在差异,一些学生对课堂氛围较为敏感,一些学生则反应迟钝,仍然坚持独立思考。只有平衡场依存与场独立两种心态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有效沉浸于课堂教学氛围中。
(一)差异化组合讨论
鉴于持有场依存和场独立心态的学生存在差异,在讨论中,应尽量兼顾两个类型的学生,根据其心理特点合理分工,使之形成有效互动,从讨论效果和知识内化深度来讲,实现双管齐下。比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就“怎样的灵魂是高贵的”这一问题开展讨论时,具有场依存心理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搜集并整理论述材料,并由其作为代表发言;由于场独立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冷静的洞察力,这一类学生最适合的角色是审查者。这就是差异化组合,使学生在同一个“陶冶场”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二)营造课堂吸引力
如上所言,学生唯有在教学总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全身心地沉醉于“陶冶场”中。正如上文提到的教学案例,场独立心理的学生看上去更合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特别在面对讨论话题时,能够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往往见解独到;而场依存的学生则在集体讨论环节中崭露头脚,因为他们更在意教师的激励评价。
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正面引导学生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差异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在群体影响力的作用下被科学地激发出来,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一、前言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能否成功培养起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将来的影响十分巨大。独立思考能力应该是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数学课程中更是如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1]
二、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课题的研究价值
1.存在的问题
2011年2月13日《福建教育》编辑部钟建林在主持题为“小学数学预习,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时,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曾经负责了几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的前期组织工作,几乎每次都有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提前预习。不让学生预习,那就剥夺了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数学思考方面有一条: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2]
2.课题的研究价值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既然“凡为教,目的都在达到不需要教”那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也应该如此。他还指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可见,与教师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相比,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如果教师把精力都花在教学生有限的知识上,不仅学习效果不如人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想拥有自学能力,首先要能独立思考,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多的好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目前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解析
当前,我国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还不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很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原因导致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不足:
首先在于我国教育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千百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讲授式的教学,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就,平时只关注标准的答案是什么样的,而不思考变准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这样的教育是保证了学校和学生的升学率。但是却形成了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学生只能盲目的听教师讲授或者记笔记,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有些老师甚至认为学生有自己的意见是叛逆的行为,长期下来,学生自然放弃自己思考的机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终成为老师口中的“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其次,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度地关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学生每天的课业非常繁重,据调查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5-7科的科目,上课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由于小学生智力和精力都有限,加之绝大部分时间已经耗在课堂之上,就客观地造成了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难以形成。
四、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建议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虽然较差,但是,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养成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活跃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教学为主。将数学课堂打造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探索的民主式的自由课堂,老师做好纪律控制和引导。例如,在倍数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发表意见,或是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演算和分析,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指导。
2.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很多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差,所以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学案例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也就达不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教学,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会更好,也会在生活中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在加减法算数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或是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指来进行验算,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其实,当下流行一种手指演算法,无论是加法、减法还是较难的乘法、除法都可以用手指简单地进行计算,而且结果非常准确。但,鉴于这种方法多存在于一些课外培训机构中,教师可以选择进修或是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更好的将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加强数学的课下学习。数学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课下的求知和探索过程更加重要。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也可以不分组,安排与课程有关的数学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索和寻找答案,并及时对学生的课下探索结论进行检验和纠正。课下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应该自觉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不能总是被动地学习,应该培养主动好学的精神,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战胜别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判断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凭空地去钻研,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知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纸空文。比如,在课间和放学的时间里,其他同学都去玩耍,自己却静下心来研究和思考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和理论,对不理解的自己进行思考,同时要加强对自己的自信程度,长期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五、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缺憾。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所谓的“课堂主人”,绞尽脑汁,教学花样百出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疑问重重: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仅结合个人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四、使用好《教参》
《教参》是他人对教材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仅供教师参考。虽然其中不乏高明之见,但也不见得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教参》本身也在不断修改,就是明证。有《教参》是好事,它像拐杖一样,可以帮助自己走路,但如果完全依赖《教参》,好事就是变成坏事,它会使自己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所以,《教参》应当为“我”所用,合宜者取,不合宜者舍。要做到这一点,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先钻研教材,然后再看《教参》;如果倒过来,《教参》作者的观点就会先入为主,这是不利于教师独立思考的。
总之,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只要我们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吃透”教材,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 就一定能够迎来初中语文教学的明天!
参考文献:
2、《影响力》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正是这一切的根源。读完这本书你就知道自己的心理如何被人操控,一步步顺从别人。
3、《少有人走的路》
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4、《人性的弱点》
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争和贫困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套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
5、《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问题值得一生探索。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就会明白那些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喷子群体”的行为。
6、《沉默的大多数》
这是第一本让我意识到保持独立的思想是多么多么的重要的书。在那个年代,王小波说出别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可谓是振聋发聩。
7、《平凡的世界》
一本书好的标准是看能不能深刻影响人,深刻影响他们走向未来的方向,这本书适合青少年,尤其适合浑身充满热血的年龄。在这个年龄,读这样的书才能深刻的理解生活究竟是怎么回事,生活的本身意味着怎么回事。
8、《穷查理宝典》
在书中,查理·芒格屡屡提到了一个影响他生活、学习和决策的思维方法——多元思维模型,他提倡要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9、《追风筝的人》
我们很难去承认也很难去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总是用华丽的谎言来麻痹自己,顺便欺骗别人,却不敢坦然去面对自己所曾犯下的罪恶……谁能说,成长不是一次与自己的博弈呢?
10、《圣经》
没有一忽儿,当别的孩子们还在忙着计算时,高斯就举起他的小手来,正确地地出答案是“55”。老师惊奇地问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答得这样快,这样正确。高斯回答道:“要是我用1+2+3+4……这样一个一个数目地加下去,计算起来就很慢,并且可能算错,我看到1+10=11,2+9=11,3+8=11,这样一共有5个11,就是55。”高斯是根据这样的规律计算出来的:
1+2+3+4+5+6+7+8+9+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为什么能这样迅速而又正确地解答这道数学题呢?就是由于他能从整体找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这个问题的核心处,摸索出它的规律来,然后找到了答案。
这是通过独立思考解答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由于高斯能独立思考,能摆脱一般的看法,不用1+2+3+4……这种笨拙的方法,能创造性地看到数词之的关系,1+10=11,2+9=11……从而找到了这道数学题的关键处,才能用最敏捷最正确的方法解决了这道题。高斯后来成功地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任何人,要是他能独立地进行思考,能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他就能在知识的领域中,得出辉煌的成绩来。
什么叫做独立思考
那么,什么叫做独立思考呢?
独立思考就是在虚心学习、逐渐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吸取正确的,批判不正确的,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独立思考首先要求我们能虚心学习、掌握知识。知识是在劳动逐渐累积起来的,不经过劳动,没有掌握知识,就想凭空进行独立思考而期有所创造,那是做不到的。例如:一年前据报载,有一位青年,他对于数学、物理的基础很差,对于一些基本原理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就想发明一种永恒转动的机器(即永动机)。他思考了一年多,想出了许多办法,但都失败了,原来他的“发明”是违反了物理学一个已经证实是正确的能量守恒的恒的基本原理。结果他的独立思考成了空想,一无成就。
独立思考不是“凭空乱想”,也不是“标新立异”。例如,你的历史知识还很少,你听到教师讲到司马迁,你就把用石破缸救出孩子的司马光硬说就是司马迁,那就是凭空乱想了。又例如,报载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并证明宇称不是守恒的,于是你也想标新立异来证明一下能量定律也不是守恒的;可是你既没有很好地学习过这个定律,对于这个算门知识还是门外汉,那你一定要失败的。独立思考一定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李政道、杨振宁在原子核物理学上的发现不是凭空的,是由于他们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进行过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他是在研究了所有学者对于光速度的论文后,经过推理、实验,最后才肯定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你获得的知识愈丰富,供给你独立思考的材料也就愈多,你得出的结论也就愈正确。
学习也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过程中,还要善于接受对的,正确的,批判错的,不正确的。对于知识要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能从多方面来看问题,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教条主义的学习,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着的不应该单是量的累积,而且还要有质的选择。只有量的累积,而不进行质的选择、我们就不能在知识领域中前进。通过选择批判,我们才能得到正确的领悟,真正理解和掌握我们所学得的知识。
能独立进行思考还意味着这个思维过程是独立的,不背诵、不抄袭别人的思想,能自己创造性地进行思考,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这就是说能冲破传统的方法,不墨守成规,在事实的具体情况下,善于改变并拟定新的办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一切基本原则都不需遵循,一切都重起炉灶,从新做起。不是的,已经被证实了的基本原则,当然应当遵循,而论点、方法、步骤则可以创造新的.
独立思考应当从问题开始
独立思考既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当然独
(2)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基础理论较弱。
(3)大部分同学还不能较好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联系起来。
针对毕业生的如上情况,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毕业论文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目的
1、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2)、结合所写论文的论点,在答辩前,收集一些资料。比如,很说明问题的好案例;比如,在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解读文本是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础。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表达,并不是就可以随意解读文本,反而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正确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呢?首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区分开来。有些学生很容易用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理解来取代作者的观点,然而,很多时候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能正确理解文本所呈现的事实和作者的态度。人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误解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洞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任何事实的陈述里,总会透露出作者本身对这个事实的主观态度与情感,这是可以从文章的措辞中看得出来的,当然有些比较明显,有些比较隐晦。语言这东西本来就是这样,同样的客观事实,个人的主观态度不同,就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所以才有词语的色彩意义。如果排除人的主观态度,“狡猾”与“聪明”也是同义词。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