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水利水电;水温预测;技术复核;环评
大深型水库水温分层及其低温水下泄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起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审点关注的内容[1-2]。水库库区水温及下泄水温预测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或相关专题中技术难度较大的一项内容,其预测结论直接影响到环评报告对工程实施后影响的评价及相应环保措施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从环评及技术评估实际情况来看,水库水温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环评工作中容易出现误差甚至错误的部分,该部分内容在技术评估过程中也较难准确把握。本文基于水利水电工程水温影响预测研究工作总结,结合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复核要求,提出水库水温预测及技术复核要点,以期为水利水电工程水温预测及技术评估提供参考。
1技术复核总体要求
为客观、公正地评价环评报告中预测部分的预测方法和评价结论,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逐步对环评文件中预测部分内容提出技术复核的要求。环评技术复核是指依据国家相关环境管理要求和技术导则规范,针对重点项目环评报告书中有关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部分开展的技术性复核分析的过程。开展技术复核并非是抛开原环评报告的预测过程和结果重新进行评价分析,而是从技术层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环评报告中环境影响预测部分的预测方法和评价结论,杜绝在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出现“假数真算”、“真数假算”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可以弥补长期以来技术评估过于依赖专家主观判断的不足。技术复核的基本原则是以环评报告中的环境影响预测部分内容及建模、预测内容为基础,以国家现行技术导则规范为依据,对预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计算对比与验证,重点针对环评报告中环境影响预测所采用的技术方法、预测模型、基础数据、模型参数及预测结论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环评报告中环境影响预测部分结论是否可信的结论[3-4]。
2水库水温预测存在的问题
水库水温预测与一般水质预测不同,水温变化可简单描述为水体作为受热、传热的载体,在水动力、气温和水温的交互影响下发生的水体纳热、散热及热量传输过程。影响水温预测结果的因素很多,如水库运行调度方式、水电站调节性能、入流和出流、气温、风速、太阳辐射、支流汇入、上游梯级电站下泄水温等因素[5]。另外,在使用数值模型计算时,模型选用、参数选取、边界条件、初始水温、网格尺度、时间步长、地形概化等对水温计算结果都有重要影响[6]。总结以往环评技术评估和技术复核工作,水利水电工程环评水温影响预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建模基础资料不全
水库水温模型建模基础资料主要包括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地形资料和工程设计资料4大类。水文资料主要有库尾入流、支流汇入、发电出流、泄洪出流、弃水流量、电站运行水位、入流水温等;气象资料主要有气温、太阳辐射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地形资料主要有库区大断面地形、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曲线;工程设计资料主要有发电取水口分布位置、取水口底板高程、取水口数量及尺寸、泄洪孔底板高程及尺寸、分层取水设施设计及运行方案等。由于建模涉及基础资料较多,对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可研设计阶段相关水文、气象等资料比较详细,而对于一般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在新疆、等实测资料匮乏的地区,建模所需基础资料往往难以保障,导致所建模型无法反映模拟对象的客观情况。
2.2缺乏模型验证资料
模型率定、验证是数值模拟工作的关键内容。在对拟建水库水温预测之前,需选取同一流域、位置相近(最理想情况)的已建水库作为验证水库,并且两个水库的规模、调节性能、运行调度方式相似,已建水库具有较为详实的实测水温资料。国内已逐步开展水库水温原型观测工作,积累了部分水温实测资料,但在已开展的水温观测工作中,存在观测方案、测量仪器以及观测精度不统一等问题,内业数据的整理缺乏系统性。另外,受环评工作周期限制,预测所需的实测资料,尤其是模型的重要边界条件、验证数据等,无法在短期内实测获得,只能通过概化、简化处理,影响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水温预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验证水库选取不合理;验证水库实测水温资料不足,无法满足模型验证需求;典型时期如封冰期、双跃温层期未验证。
2.3计算范围概化不合理
模型计算范围应包括拟建水库全库区、主要汇入支流及坝下河段。下泄水温沿程恢复预测应在考虑下游河道主要环境敏感目标的前提下,合理延长模拟河道长度至下泄水温恢复到天然河道水温。如拟建水库上下游有梯级电站,应考虑梯级电站下泄水温累积影响。水温预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库区范围计算不完整,未考虑主要支流,导致模拟库容比实际库容小,影响水体纳热、散热能力;下泄水温预测未考虑下游河道主要生态敏感目标,如鱼类栖息地、产卵场,水温减缓措施效果及阈值不明确。
2.4下泄水温计算方法需改进
水库下泄水体为坝前不同层水体混合后的下泄,其下泄水温为不同层水体掺混后的水温(不考虑下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环评报告中,下泄水温预测方法大多为直接选取与发电取水口高程同层的坝前水温作为下泄水温,该方法给下泄水温预测结果带来一定误差。
2.5模型预测缺乏规范指导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1993)给出了适用于河、湖、海湾的水质污染物预测模式,但未提出水库水温预测方法、模型及方程原理。2006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提出了水库垂向水温和下泄水温数学模拟方法,对水库水温预测工作及技术评估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相关导则、指南均未对水温数值模拟的建模过程、基础资料、率定和验证、参数选取、时间和空间尺度提出具体要求,使得实际工作中水温数值模拟工作尺度不一、深浅不同,导致预测结果的合理性无法准确判定。
3水库水温预测及技术复核要点
依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同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环评及技术审查要求,水库水温预测及评价部分应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3.1计算方法选择
水库水温预测首先应对水库水温结构进行简易判别,方法主要有:α-β指数法、密度佛汝得数法等。在对水库水温结构初步判别的基础上开展水温预测,方法主要有:东勘院法、朱伯芳法、统计法、李怀恩公式等经验公式,以及垂向一维模型、立面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等数学模拟方法。经验公式是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多座水库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有其适应性和实用价值。但经验法反映的是水温变化的统计性规律,缺乏对水温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在应用上有一定局限性。数学模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验法的不足,可考虑气象、水文等交互过程,缺点是所需资料较多、操作过程复杂。根据水库水温结构判别结果,对于完全混合型且下游无生态敏感目标的水库,水库水温可采用经验公式预测。对于水温稳定分层的水库,应根据水库形态特征、调节性能及下游生态敏感目标等进行数值模拟:纵向尺度较小且流动相对较缓的水库水温可采用垂向一维模型计算;水流和水温横向变化不大的河道型水库水温可采用立面二维模型计算;湖库型水库水温若采用三维模型计算,垂向网格尺度应能体现跃温层的变化,计算结果可用垂向一维模型对比验证。当计算硬件、资料丰度和研究人员操作能力等条件满足时,原则上应尽量采用二维或三维模型进行水温预测。
3.2基本资料收集
水库水温预测的基础资料包括地形、水文、河道水温、气象、电站运行调度、发电取水口和泄流孔口位置及尺寸、分层取水方案等多种要素。各项资料应以实测和设计资料为依据,气象资料应采用水库周边气象站台资料经高程修正后加权平均,入库水温资料应收集上下游水文站资料进行插补,或采用临近河流水温资料类比;入库流量、发电流量、泄洪流量和水库水位资料应以设计资料为依据,符合水库调度规程;采取分层取水措施的,应收集分层取水进水口型式、设计参数、运行方案等。
3.3预测范围确定
水库水温预测及评价范围主要包括3部分:库区、主要入库支流、坝下河段及生态敏感区域。库区预测范围应包括从坝址至库尾回水末端,回水变动区的库尾河段不应“舍弃”,该段的水动力和入库水温对整个库区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不可忽略;库区主要支流的入流和入库水温应根据实测资料确定,主要支库不宜简单概化为点源,支库库容的纳热、散热能力应计入模型;下游河段应重点预测水温影响的沿程恢复情况、到达生态敏感区域的水温情况,有灌溉要求的,应预测到达灌区的水温恢复情况。
3.4验证水库选取
选用的验证水库在地理位置上应靠近拟建水库,以相同流域、相同纬度为宜,气象要素、水面与大气的热交换等条件接近;验证水库的规模、调节性能和水温结构等相近;验证水库应有较全的入库、库区及下泄水温实测资料,如无全年的水温实测资料,至少应有春、夏、秋、冬每一季典型月水温实测资料;所在区域如有封冰期,则封冰期至少有一个月的实测水温资料。
3.5计算工况设计
工程运行后,水库所在流域的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变化随机,与工程设计阶段模拟预测的支撑数据必然不同。数值模拟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工程运行和自然变化情况,但应根据工程特点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计算工况。一般边界条件应考虑丰、平、枯典型年水文条件,加上多年平均状况的气象条件组合;对于大型水电站且下游有生态敏感目标的,考虑历史气象条件、来水水温及水库调度运行等,为反映极端条件对水库水温及下泄水温的影响,针对运行期的高水位、低气温、低来水温度等条件,设置特殊边界条件组合工况;拟建工程上游有已建、拟建电站的,应计算梯级电站联合调度下的水库水温分布情况,预测河段水温的累积影响;采取分层取水措施的,应考虑不同典型年下单层取水、分层取水水温计算工况。
3.6模型计算时间
一般计算全年的水库水温变化情况。为消除模型初始场的影响,模型以同一年的水文、气象等资料循环计算多年后,当后一年与前一年的某一时刻温度场、流场相比满足相对误差要求时,则认为计算收敛,取后一年计算结果作为预测成果。
3.7库区地形修正
在工程可研阶段,库区河道一般具有实测大断面地形资料,实测断面间距少则几百米至1km,多则数千米,无法完全反映全库区地形情况。对于无实测地形资料的水库,研究人员则采用网上下载的DEM地形资料,分辨率和准确度无法保障。地形资料是模型计算最基础和关键的资料之一,为保证地形的可靠性,在开始各工况水温计算之前,应根据工程设计的水位-库容-面积曲线进行地形修正,以保证各水位下概化地形的库容和面积与设计资料一致。
3.8库区流场计算
水库水温分层是流体密度流现象的一种,水库水温分层的形成是库区内流场(包括来流和出流)、太阳辐射和界面热交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分层现象其实是一种流场和温度场都随时间变化的平衡过程。水温预测应与流场耦合计算,计算结果应首先分析流场,流场结果不符合一般物理规律,则应调试模型重新计算。
3.9下泄水温计算
库区水温预测值的准确度是下泄水温准确预测的关键。应合理率定水动力和热平衡参数,准确把握预测水库库区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确定年内库区水温垂向分布结构,通过分析流场分布规律,识别坝前取水层位置、厚度和层内水温,进而分析下泄水温的变化过程。预测结果应选取有实测资料的水库进行对比,判断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4结语
水库水温预测是水利水电工程环评报告中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虽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中对水温预测部分的内容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说明,但由于影响水库水温预测结果的因素很多,无论预测模型、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形修正,还是预测范围、参数率定、计算工况、下泄水温计算方法等,都可能影响到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合理性。鉴于此,对于水库水温预测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全国水库水温调研、观测资料收集工作,建立水库水温数据库;统计分析全国水库水温时空变换一般性规律,绘制水库库表、库底水温等值线图。
(2)基于水温数据库,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率定不同类型典型水库热平衡参数,建立不同类型典型水库水温预测热平衡参数参考值。
(3)开展分层取水措施效果评估研究,分析采取分层取水措施的水电站下泄水温变化规律及下游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4)尽快制定水库水温原型观测规范以及水库水温数值模拟指导规范。
(5)加快研究并推出水环境法规化模型,利用典型水库实测资料验证法规化模型。
作者:祁昌军 陈凯麒 曹晓红 翟媛 吴玲玲 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水电环境研究院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考文献:
[2]张士杰,彭文启.流域梯级开发方案调整的水温累积影响研究[J].水利学报,2009,40(10):1254-1258.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应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应用,特别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生产施工效率,严把质量关。而随着现代基建工程项目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是提高了项目管理的难度,由此即对项目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的项目施工中,必须综合考虑项目自身的特点、要求、设计标准,结合施工场地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配施工技术、方法、设备、材料,围绕项目施工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针对所有生产活动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控,由此才能保证项目的施工安全、质量安全。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分析
1.坝体填筑的施工技术
在坝体填筑的施工技术中,坝面流水作业较为关键,流水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对坝面流水作业的方向和工作段大小进行划分时,必须与坝面面积相符,同时,也要与施工机械的正常作业要求相符。其宽度要大于碾压机械能错车与压实的最小宽度,通常情况下,宽度为10m~20m;长度应该与碾压机械的作业要求相符合,通常情况下,长度为40m~100m。②对坝体填筑工序的划分要根据主要的作业内容来进行,具体的填筑面积、施工强度、铺料方式和季节等因素决定坝体填筑工序的主要步骤。③应该把填筑土了的作业时间控制好,最大限度的减少作业循环时间,从而能够使冬季夏季施工过程中的热量的流失得以避免。④在流水作业之后,必须制定出流失作业程序的工序数目和流水作业的单位时间。卸料和平料等到流水作业完成后可进行。
2.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作为一种性能优越、适应面广的技术措施,可大致将其分为混凝土预应力拉锚、预应力岩锚两种,不仅可以将其应用在既有工程结构的维护、加固处理中,同时还能在新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彰显其独特性能。在实际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应用预应力锚固技术,主要是利用其传递拉应力的性能来减缓、降低一些施工部位的受力荷载,避免发生损坏、沉降、裂缝等情况,通过结合GPS技术,能够按照项目的设计要求,更加全面、准确的控制、调整锚固施工的位置、方向、深度,由此才能事先向建筑结构、基岩主动施加预压应力,以此达到改善局部受力条件、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效果。在设计预应力锚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不同水利水电工程的坝型有所区别,对于施工强度、稳定性的要求也就不同,从而造成强度、稳定的标准不一、分析方法不同,为保证基础结构施工的安全、稳定,并使其与上部结构相适应,可根据上部结构的规格、类型、设计要求以及施工标准,来选择相对的规定、标准。值得注意的是,预应力锚固的施工角度,对于锚固的荷载、锚杆的数量有着一定影响,应综合考虑锚固施工的标准与场地条件来选择角度。
3.坝体填筑的施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坝体的填筑,其主要的作业内容、关键技术就是坝面的流水作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于作业方向、工作段的划分,不仅需要考虑到坝体的最大面积,同时还应保证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能够以正常的方式进场、运行。在划分坝体流水作业面时,可将大型碾压机械的施工条件作为衡量标准,一般情况下其宽度应超出机械压实、错车时的最低标准、条件要求,可初步设定为10m到20m左右,而长度则需要综合考虑机械的型号、性能以及作用,在保证机械能够正常作业的前提下,可初步设定为40m到100m左右。对坝体的填筑,在划分施工流程、次序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施工的标准与设计要求,根据作业强度、填筑面积、铺料方法、场地气候等多种条件因素来决定坝体填筑的作业流程、具体步骤。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实在低温气候或冬季进行施工时,应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尽可能的减少循环操作、生产的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材料流失掉的热量。坝体的填筑,在科学划分、合理明确坝体流水作业面后,方可按常规方法继续施工。
4.施工导流、围堰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导流设计方案的专业性、完善性,对于整个项目施工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有着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项目的施工通常会选择修筑围堰的方法来解决导流问题。在实际的施工中,倘若施工场地位于河流上方,由于水工建筑结构的施工需要在土体稳定、干燥的岸坡上进行,为有效疏导河流、将水体引向预定的下游位置,就需要采用围堰技术来解决导流问题。对此,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必须综合考虑施工场地内的地质结构、水文特点、气温条件等自然因素,如果在枯水季节或流水量较小的时段进行施工,能够大幅降低导流工程的作业量与难度,以至于节约施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施工导流,应严格依据我国有关的标准、规范,考虑到河流在年度内的周期性变化,合理组织、明确安排生产活动,优化配置项目的财力、人力、物质资源,详细划分导流时段,拟定具体的导流设计方案、措施,以施工进度、周期、河流周期为核心内容,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在自然条件、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期围堰导流是最为经济、适用的技术方案。作为一种临时的挡水结构、设施,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增设围堰,主要是为水利枢纽建筑结构的施工建设创造条件、打下基础,在设计水利枢纽建筑结构的过程中或施工时,应事先开展水利模型试验,对结构物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围堰的性能与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规划围堰结构的平面布置,其能够保证围堰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还可有效减轻河道冲刷、航运排水的压力与困难。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管理要点
1.施工质量的管控
在项目施工前,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对勘察、测量、放线的结果进行复核,为项目的施工打下基础。综合考虑到坝体、围堰、枢纽建筑物等关键工程的施工,应事项对其施工班组的技术能力、施工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工程标准、设计要求,从中找出施工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防范、整治措施。对于施工物料,在进场时应组织进行审查、检验,所有产品必须附有齐全的出厂证明、使用说明书、合格证书等资质文件,通过抽样试验确定其是否合格,倘若存在问题,应立即与厂家沟通或组织返厂。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待确认一道工序质量合格后,由管理人员、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验收,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否则应责令进行修复、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2.施工进度的管控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应根据项目的工期要求,结合项目的生产水平、技术条件、施工能力,事先拟定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综合考虑项目施工标准与设计要求,对生产作业的次序、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定期对实际施工的成效进行分析、审查,与进度计划作详细对比,倘若存有较大差距,应找出原因并对施工方案、计划等事项进行调正。
3.施工成本的管控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主要围绕项目施工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进行。在实际的工作中,所有施工物资的采购,应事先调查、分析相应的市场价格,通过对比多个供应厂家的行业信誉、生产能力、运营规模等资质条件,以经济合理、质量安全为核心原则,选择合作单位。对于物资的使用,可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综合考虑每道工序、施工班组的实际需要,制定合理、完善的标准,避免出现浪费、损坏情况而提高项目成本。对于人力劳务资源,可按照计件、计量的方式来结算薪酬,以此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4.施工安全的管控
1、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的平台。一般包括由挡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房、机电设备等。水库的高水位水经引水系统流入厂房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再经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输入电网。
1.1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将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1.2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管理的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工程将会是没有灵魂的走肉,并不会发展成为任何的大项目并运用于人类,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运用好,管理好了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才会是建筑工程的每块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达到质的另一个提升。
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技术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2、建立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的管理和技术相糅合
2.1 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运行管理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缺乏激励机制,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知识。
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做到以下几点:2.1.1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相关项目负责人应建立厂站、车间、班组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实行分级负责管理,责任到人。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事故及故障分析、整理、反馈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经验交流,工作总结,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活动成果进行分析、归类并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损坏率,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确保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文书数据、图表,机组的原始数据资料(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试运行记录、设计文件图纸资料、运行、检修、试验、检验记录等)。
特别注意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车间、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1.2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同时还应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纪录、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2.1.3 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2 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经济考核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国家电力公司时期曾推出过水能利用提高率指标,并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但因该法对水量和综合出力系数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或不确定性,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结果没能切实推行。
从维护水电厂正常生产秩序的要求出发,水电厂生产运行指标应能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水能利用的水平,至于具体工种、岗位的工作成效应作为发电厂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它们综合起来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
2.3 抓安全促生产,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
并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分析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事故通报。
用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事故教训教育人,以奖优罚劣激励人。在职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产的综合性治理”,从而使职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平时加强职工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的素质要求高。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1、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的平台。一般包括: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房,机电设备等。水库的高水位水经引水系统流人厂房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再经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输入电网。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将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管理的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工程将会是没有灵魂的走肉,并不会发展成为任何的大项目并运用于人类,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运用好 ,管理好了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才会是建筑工程的每块发挥作用 ,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达到质的提升。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技术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和技术的统一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运行管理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缺乏激励机制,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 ,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知识。
2.1 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相关项目负责人建立厂站、车间、班组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实行分级负责管理 ,责任到人。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事故及故障分析、整理、反馈制度。开展技术讨论,工作总结,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活动成果进行分析、归类并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 ,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损坏率 ,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确保其资料的完整性 、系统性、准确性,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文书数据 、图表,机组的原始数据资料(设计 、施工 、安装 、调试 、试运行记录 、设计文件图纸资料 ,运行、检修、试验、检验记录等)。特别注意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车间、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2 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 、《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 。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两票 、三制 ,做好设备运行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同时还应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纪录 、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 行分析,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2.3 加强维护检修和技术监督
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 ,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4 提高技术水平 促进安全生产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并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分析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事故通报。用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事故教训教育人,以奖优罚劣激励人。在职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产的综合性治理 ”,从而使职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平时要加强职工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的素质要求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小水电厂已广泛应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现有职工缺乏应有的知识,在工作中感到吃力。所以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是小水电厂发展的必由之路。
3、施工中生产与经济运行考核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经济考核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国家电力公司时期曾推出过水能利用提高率指标,并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 ,但因该法对水量和综合出力系数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或不确定性,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 ,结果没能切实推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确保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是水利水电工程重点内容。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应当对工程中涉及到的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及研究,不管是在工程结构特点上,还是在工程技术标准上,都应深入的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找到最合理的的施工方案,继而给工程的项目质量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并且,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工程的管理工作作进一步的准备。如果说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那么在进行质量把关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细节上的错误而不自知,进而因没有合理的监管,致使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还应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然后通过管理机构,将施工的内容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上。
基于工程管理下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1.预应力的锚固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施工技术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施工技术就是预应力的锚固技术,这项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收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项技术的操作流程。
首先是在施工过程中,其基本的工作流程。这项技术一般会包含张拉、防护、编束以及造孔等步骤,其中造孔主要就是测孔、钻孔、扫孔以及扩孔等多道工序,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其次就是编束,这种编束技术有着自己的标准以及要求,所以施工人员要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在高应力的环境里面,预应力的钢丝会出现交叉的情况,进而致使应力不是集中就是被剪断,而进行编束之后,可以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也就是不会让钢丝出现交叉。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钢丝,还需要在锚束钢丝与钢绞丝之间留下空隙,这样才能使其在进行灌浆时,可以充分的填满。
2.施工围堰以及导流
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作业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水中完成,尤其是闸坝工程中的修剪,就会用到大量的水资源,所以,在这类施工操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对水域里面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拦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围堰就是指施工过程中,拦截水资源的环节。导流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仅是一项施工技术,同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闸坝进行建设的时候,这项技术就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简单来讲就是,水利水电工程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性的对四周的水域进行部署的过程,就是导流工程。
3.碾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现了很多体积相对较大的混凝土,而这种混凝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一些处理,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结构,然后再作出处理。碾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就是将一些材料混合起来,例如,粗骨粉、外加剂以及砂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的混合,生产出硬度较大的混凝土,然后用它来与石坝相同的铺设与运输装备,进行压实工作。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一大批巨型水电站的水发电系统,其工程规模之,施工难度之高,进一步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拥有了一批有自己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因此,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
目前在各种复杂地基处理过程中,基础灌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高。钻孔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使用液压式回转钻机到80年代的小口径钻机,钻具方面以合金及金刚石钻头取代钢砂钻头,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工作效率和钻孔质量大为提高。灌浆机也不断更新换代,已能满足高、中、低压力的灌浆要求。灌材主要有水泥、粘土及各种化学材料(如丙凝、聚脂、水玻璃等)。近十几年来灌浆方法主要采用小口径钻孔、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孔口封闭法,有些复杂基础采用高压灌浆法进行基础灌浆处理。
2、地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
2.1射水法造墙技术
在河堤加固工程中,大多会采用射水法造墙机进行地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自1986年以来射水法造墙机不断进行更新换代,目前投入使用的射水法“三代机”可适用于粒径≤80mm左右砂石卵石地基处理,墙体防渗系数≤1x10-7cm/s,墙深≤30m,墙厚0.22~0.60m,其垂直度≤1/300。这项技术为我国在砂土地基中建造混凝土防渗墙提供了一种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可靠、施工简便的方法一与机械,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2.2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
塑性混凝土是一种以膨润土、粘土等掺合料取代大部分水泥而形成的柔性防渗墙体材料,具有弹模低极限变形大的特点。
2.3水工建筑物软基处理
在江河堤防建设过程中,对砂基及软弱基础采用形式多样的处理技术,并取得较丰富的施工经验。如在某地河整治的堤防工程建设,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条件,分别采用振冲碎石桩、沉管灌注桩对基础进行处理;在某水库渠道节水改造工程中,对于淤泥质土层的箱涵基础采用水泥搅拌桩基础处理。
3混凝土坝施工技术
近十几年来,大中型水电工程普遍采用先进的混凝土拌和设备和与之相配套的混凝土运输、浇筑设备,使混凝土施工达到较高的机械化水平。
3.1水工模板技术
混凝土坝施工的模板技术,在近20年有较快的发展,钢模板、竹木胶合板己大量取代木模板,模板的型式也大量采用滑升模板、悬臂模板及预制混凝土模板等。
3.2混凝土“双掺”技术
(1)混凝土的掺合料:坝体混凝土掺粉煤灰,可大量节约水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增强混凝土密实性,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提高抗裂性能等。自80年代初以来,在大中型水坝施工中大力推广掺粉煤灰技术,不仅在碾压混凝上中掺量达50~70%,在常态混凝土中的掺量般也可达20~30% 。
(2)混凝土的外加剂:坝体混凝土掺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是改善混凝土质量和性能、节约水泥用量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我国不论是常规混凝土坝还是碾压混凝土坝都根据小同上程项目的不同要求,普遍采用合适的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防裂膨胀剂、脱模剂、泵送剂等。
3.3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技术
施工的碾压混凝土坝普遍采用高掺粉煤灰技术,在早期水坝施工时的试验表明,碾压混凝土粉煤灰的掺量可达50~60%左右。由于高掺粉煤灰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水泥用量节省,坝体温升减少,达到不裂不渗、降低工程造价的良好效果。
3.4碾压混凝土的铺筑工艺
(1)薄层铺筑。我国早期碾压坝主要采用大仓面薄层铺筑工艺,混凝土施工强度要求高,当混凝土暴露时间超过初凝时间须按施工缝的标准进行层间处理。这种方法施工速度慢,不经济,且高温、雨季不能施工。在高温、多雨环境下碾压混凝土施工是个难题。
(2)斜层平推铺筑。此工艺可以大大缩短碾压混凝土层间隔时间,彻底解决碾压混凝土层面结合问题,也有利于夏季和雨季施工。
(3)高温季节碾压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方法是采取简易温控措施以及加快层面混凝土覆盖速度,以达到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和提高层间胶结强度。
4堆石坝施工技术
在建的各类大坝中,土石坝的数量较多,土石坝就筑坝材料分主要有均质土坝、土石混合坝和面板坝三种,早期修建的土石坝多数是均质土坝及土石混合坝。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控制爆破、震动碾压、面板混凝土连续滑模施工等成套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相继出现,从根木上解决了堆石坝的防渗和坝体沉陷问题,混凝土面板堆石(CFRD)应运而生,成为当今世界上坝工发展的主流之一。
5砌石拱坝施工技术
近十多年来,砌石拱坝体型口趋多样化和优化,有多心圆、椭圆、抛物线、对数螺旋曲线等,砌筑工艺不断更新,施工技术不断提高。
5.1坝面的砌筑
坝面的砌筑主要以外形美观和防渗为主,坝面、般采用经过细加工的条石及强度等级为MTO的砂浆砌筑。由于坝面有倒悬的要求,因此有些双曲拱坝砌筑时采用“水平安砌法”,即将不同部位的面石加工成不同坡度并进行编号,砌筑时对号入座。这种方法成本高、速度慢分砌石拱坝的面石采用统一规格,砌筑时按设计坝面不同坡度采用挑出或缩进的“倾斜安砌法”砌筑。砌石双曲拱坝面石一般采用丁一砌,座浆法砌筑,并要求砌体达到平整、稳定、错缝。上游坝面的砂浆深勾缝是防止大坝漏水的第一道防线,一般用强度等级为MTO的砂浆进行深勾缝。
5.2坝腹的砌筑
坝腹的砌体是防止大坝渗漏的第二道防线。腹石石料多数采用块石或乱块石直立竖向摆放砌筑,对石料强度要求从严,形状从宽,边长不超过lm为宜;混凝土一般用强度等级为C10~C15的细骨料混凝土,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节省水泥,混凝土拌制时一般掺适量的减水剂和掺量为20~30%的粉煤灰。
5.3基础混凝土垫层的施工
砌石拱坝基础混凝土垫层以抗裂、防渗为主,混凝土强度等级比砌体略高,一般为C15~C20,厚度为1~2m。两岸基础混凝土垫层一般待砌体升高一至两层后才浇筑,浇筑前应对仓面进行常规施工缝处理。对于岸坡坡度大于60°的拱坝基础,有些工程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垫层,因补偿收缩混凝土垫层的微膨胀而产生的自应力加强了砌石坝砌体与基岩之间紧密挤压结合,提高抗渗能力。
6施工缝处理
坝体砌筑施工缝只作一般处理,因施工干扰造成大坝横缝较高或预留时间较长的施工缝,采用留宽缝(0.8~10m)回填补偿收缩混凝土,并辅以灌浆处理,以防渗漏。
7施工网络管理技术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其发展现状也表明着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从工程技术入手,挖掘问题关键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然而,在实际项目中,往往存在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不可以偏概全,需施工者更多的关注实际、积累经验,为工程负责、为水利水电发展奠基。
1.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技术分析
1.1 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1)围堰技术的施工应用,其使用范围不是很宽,一般用来处理导流。假如施工的区域处在河上端的话,那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就应选取那些干燥而且非常稳固的区域来进行。这个技术的优点是能够确保水体流到下方的特定地点,而且还能够发挥出它疏通河道的功效。在具体开展的时候,还要了解施工区域的温度以及气候等,只有掌握好了这些要素才可以确保施工工作顺利开展。举例来讲,在较为干旱的时节开展工作的话,工作就相对于雨季好开展,而且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减少物资的用量。
(2)有关碾压混凝土的技术,该技术在过去的施工工作中是比较先进的,它的发展速率非常快,使用范围也很广阔,不仅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受到很高的好评。该技术的关键点是把混合物彻底的碾压通常使用大规模的碾压设备来,不但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成效,而且还能够节省资金,缩减工作用时,降低劳动强度。
1.2 对现代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在最近几年科技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此时水利项目也开始引入这些先进的技术,比如将GPS恰当的用到水利项目中。通过三维全景模式能够展示出项目的总体布局,能够体现出时空上的关联。以信息的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为出发点,直观清晰地描述复杂工程建设的施工动态过程。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前期准备工作
在具体的开展工作之前,要结合当初的招标资料以及技术要求等列出详细的工作步骤。为实现总工期目标,首先,应以总进度网络图计划为依据,根据进展阶段的不同,将其分解为多个层次,再按照各个层次分解为不同的进度,从而建立起一个以进度控制为目的、以分解进度目标为手段的进度控制目标系统。
2.2 做好土石坝施工技术的准备工作
(1)有序的布置料场
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做好料场的布置工作,只有布局合理才可以确保后续的工作有序开展。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坝体的质量有干扰,还会影响到项目的整体用时以及成本。所以,为了合乎工作规定,要认真的分析图纸,做好调研工作,进而正确的布置场地,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2)挖掘输送石料
在进行土石坝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能够通过互相配套的工程机械实现各项工序,包括料场的开挖、运输,坝面的平料和压实等,保证施工工艺流程的顺利进行,实现综合机械化施工。
2.3积极开展压实活动
(1)对于防渗体等粘性土料来说,通过压实干表观密度和施工含水量这两指标控制压实标准。对于砂土及砂砾石来说,它们是填筑坝体或坝壳的主要材料之一,对其填筑密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石渣及堆石体,它们可以用来做坝壳材料,选择空隙率作为压实指标。
(2)对于压实机械的选取来说,必须紧密结合原状土的结构状态、填筑方法、筑坝材料的性质、施工强度及作业面积的多少等,选择的碾压设备的类型,必须要求其性能可以达到设计施工质量的标准。
3.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施工技术
3.1 混凝土碾压技术
在此类施工中经常性的会用到一类技术,即混凝土碾压。它是经由大规模的碾压混凝土来完成浇筑工作。此类混凝土已然成为当前非常受欢迎的一类建筑材料。它的类型多样化。比如常见的有高粉煤灰混合混凝土,贫碾压混凝土,砂卵石与水泥混合的混凝土。它的用料和常见混凝土的用料是完全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各类材料的配比不一样。它的稠度更高,使用的水泥量要较之于普通的少,而粉煤灰的用量增加,必须经由碾压才可以达到压实的效果,能够用到各种不一样的建筑体中。
3.2 施工导流技术
该技术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水利项目的导流过程中通常都要修建围堰。一般来讲,河床要通过导流来控制。只有保证施工导流工艺优秀,才可以保证防洪等部门的切实权益,才可以确保项目按照正常的速度来开展。施工导流技术一定要起到最有效地提升水利水电施工进度的作用,施工单位要根据当地施工条件进行围堰和导流。通常围堰多是用来暂时性的阻挡水流,目的是为了确保建设或是维工作可以正常开展。对于这些暂时性的项目它们的工作条件非常特殊,我们平时见到的这些项目施工都会修造围堰,只不过是细节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围堰的存在,河床的规模变小,此时就会导致过水区域变窄,进而使得水流增速,这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围堰带来一定的冲击力。因此在建设围堰的时候一定要全方位的分析。
3.3 上坝路面硬化技术
3.3.1 路基施工。对于现状路面用上游坡面的清基,使用80HP推土机进行,同时,使用推土机将路基压实,接着,进行测量放线,并做好土方回填工作,回填工作到达设计高程时进行测量放线,并进行路槽开挖工作,要求其能够符合设计参数,达到铺筑泥结石的要求。
3.3.2 泥结石路面施工。用自卸汽车依据断面比例铺倒碎石,人工配合推土机进行摊铺,开展摊铺工作的时候,技术负责人必须亲临场地指导,要认真的检查铺石的尺寸,以一个每30O的密度进行抽查,铺石厚度应该大于或者等于20cm,在整平后,进行6cm 土料的铺筑工作,然后,进行洒水工作,接着,旋耕机拌和,人工整平,最后,使用15T 振动平压路机进行碾压工作。
3.4 混凝土中砂石骨料应用
众所周知,在水利项目建设工作中有一项原料是非常重要的,即混凝土。按照不一样的配比来拌合,就会得到不一样质量的混凝土。假如比例调试的不合理或是使用的材料质量有差异的话,都会对其成品的品质有一定的干扰,进而影响到最终的项目品质。在使用众多材料中,细石和砂子是非常关键的两类,它们的尺寸以及掺配的分量都会对最终成品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虽说目前的条例资料中对混凝土的配比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时常会因为失误等原因导致其配比出现误差,进而影响到混凝土强度,最终为项目埋下隐患。
4.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水利水电项目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相应技术的应用对于项目的顺利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当前阶段要结合先进的科技以及过去的发展经验,积极的探索研究新的施工技术。我们坚信我国的水利水电项目一定会有所防范,为国家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创造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很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尽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施工经验,也配备有相对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但是在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方面还比较落后,存在资金不足、企业自身能力的缺失、经营不灵活等问题,经济效益差与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机制有很大关联。
1.2市场竞争力不足
一定的市场占有量能够促进水利水电的经营,如果竞争力不足,则将不利于整个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造成行业内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行业的发展受社会招标及评标等不合理现象的影响;第二是水利水电企业内部缺乏竞争意识,忽视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创新,技术新人才也严重缺乏。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注重管理,才能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的行业内的有效竞争力,制定出合理的工程标准,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2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是将谁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平台,一般由挡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机电设备等构成。
2.1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的利用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的清洁和可再生性符合时代的要求。水利水电施工的根本是施工技术,要想在面对重大繁杂的工程时游刃有余,就必须有过硬的技术作保障。因为施工技术并不简单的事一个工程,它直接和水利水电的经济效益关联,是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含量高且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技术的运用,才能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筑真正发挥其作用。
2.2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只有资金和技术等硬件而没有管理软件的水利水电建筑是一盘散沙,缺乏纪律和指挥的工程师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不能更好的发展和造福人类。只有合理在水利水电建筑的施工中合理的对各种设施和整个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吗,项目才能更好的进行和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3施工技术分析
3.1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和运用混凝土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设中最基本的、使用率最多的建筑材料,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合理的选择适合的、适用的混凝土外加剂,不同的混凝土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比如提高抗力学性能、改善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质、改变色泽、改变硬度、改变变形能力等,选择好后还要准确的投入使用,满足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
3.2预应力锚固施工
预应力锚固能给工程带来非常显著的效益,应用非常广泛。能很好的加固或者补强建筑物,同时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设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这项技术,能够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设计的方向、大小和锚固深度,来预先对基岩或者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达到改善或者加固受力条件的目的。预应力锚固最大的优点就是传递拉应力,这是其他施工技术所不能完成的。
3.3施工导流及围堰
导流是闸坝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能针对周围建设环境中水流区域所展开全面性的控制和部署。导流技术的筛选对整个工程的影响较大,要想解决好导流问题,就必须先修筑好围堰。围堰是临时性、暂时性的坝工,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施工中,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4管理和技术结合
4.1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建设时间长、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较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条件差、危险因素多的特点。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能够使科技更好地转换成生产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前提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目标是效益。现在管理单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诶不生产经营管理粗糙,奖励机制不够多,二是包容的传统就业制度,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技术素质缺乏,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
4.1.1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记录设备运行状况,杜绝不规范的操作现象出现。另外还要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记录、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应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应对。
4.1.2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和技术监督
在以质量和安全为首要考虑条件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开展对技术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工作。恢复设备性能是下下策,改进设备性能才是最好的方法,要实现这个转变,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热点和使用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设计检修网络图,对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进行改革,达到高质量、短工期、低耗材、少工力的效果。使用各种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设备进行检验和检测,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在使用中的变化规律。技术监督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加强仪表、绝缘、金属和技术方面的监督。
4.2强化考核制度
应该强化水利水电手工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的考核。经济考核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标准,因为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和管理方式都不相同。所以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出一个合理的考核标准,出发点是维护水电厂正常的生产秩序,而且运行指标还要充分体现出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利用的水平。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应为岗位的工作成效,最后综合起来能更好的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
4.3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
安全是保障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程建筑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所以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措施,用合理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制度制定好了,更要狠抓落实,使员工明白安全生产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要注意细节,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书面材料。约束靠规章制度,教育靠事故,激励靠赏罚制度,这样才能做到安全警钟长鸣,提高效益。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管理技术;方法
正文:
1、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特点
在水利水电混凝土施工中最主要的优势是方便进行操作,成本很多,并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因此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中。对于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指进行水利水电建设中常常用到的技术,其主要是在框架结构中,能够更好的保障工程的质量,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其进行控制,在施工之前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做好原材料质量,并加强搅拌和制备,从而为工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确保工程质量,促进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2、混凝土工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2.1、混凝土材料挑选不适
在水利水电过程建设过程中混凝土材料是非常关键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混凝土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竞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进行混凝土的采购过程中使用一些不合格的材料,从而会进一步降低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而对于混凝土配合比例也存在失调的情况,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1)水泥的品质太差。2)水比例太大。3)在使用过程中会使用太多的水泥量。4)膨胀剂使用不可行。一些企业在进行混凝土制造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问题,主要是拌合用水量问题和砂率问题,并且很多在进行拌制的时候会为了控制振捣时间,会选择使用很多的水,从而使得骨料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对此需要使用一些砂率进一步增加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2.2、施工及现场养护因素
对于施工养护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因素,其主要是体现在以下方面:1)完成浇筑过程后需要加强养护,这个时候不能发送振动,否则会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2)对于现场维护方面要求很高,包括在进行浇筑的时候会使用振动棒,混凝土模板的控制时间。3)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的过程存在问题,没有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另外对于混凝土的拆模时间也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养护,从而对于混凝土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2.3、施工人员的因素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工程,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机械、材料等,在这些因素中非常重要的是人为因素,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施工队伍人员的整体施工技术能力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技术方面的控制,但是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管理技术与方法
3.1、合理处理混凝土材料
加强混凝土材料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首先是解决购买问题,然后是对材料的管理。因此在应用中需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采购控制,并合理的进行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从而更好的确保混凝土材料,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混凝土材料的组成主要有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水及添加剂,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配比,同时严格的进行水泥、砂、骨料等材料的选择。其次是需要合理的控制混凝土配合不,对于需要施工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合理的搭配,有效的保障混凝土质量。混凝土施工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包括对砂石骨料、水泥等原材料,同时还需要有效保障钢筋质量以及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只有通过相关检验后才能够进行下一个工作,从而能够更好的保障工程质量,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2、混凝土施工的养护
在水利水电施工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控制混凝土施工,其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而养护阶段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该部分的施工控制。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有混凝土不合格的情况,就很容易引发钢筋锈蚀问题,如果长时间下去就会使混凝土发生剥落情况,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加强质量控制。进一步加强混凝土后期养护,确保施工有很好的协调性,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进行施工后期养护的时候,还需要不断的引进先进技术,从而能够进行全面的动态控制,并加强对其的研究和分析,防止发生一系列不安全情况,确保工程的质量。
3.3、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其需要重点发挥人员作用,因此需要施工单位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并更好的满足各个工作要求。不仅如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施工单位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其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并不断加强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有发现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薪资分层制度的合理设置,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工作量以及工作态度纳入薪资考核体系中,进行相应测惩处,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的投身于工作中,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总之,就目前的情况来来看,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施工管理技术,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贵.论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06:131+133.
目前,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及我国基本设施建设成为当代国家发展的一大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以及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生产力,而水利水电工程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工农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技术的推动下,也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水利工程的施工速度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也出现了变化,同时各种高新技术也不断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目前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约束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效益,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常见的施工技术以及主要高新技术进行分析,以求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取得突破,争取更大的成就。
一、常见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
1.1坝坡混凝土面板施工技术
坝坡的混凝土面板的施工主要采用无轨滑模,面板由中心条块向两侧跳仓浇筑,混凝土由自卸车水平运输,“u”形溜槽人仓,由人工摆动溜槽布料。按严格规定,面板混凝土每层厚25―30cm分层布料,卸料口距滑模上口不能大于1m,插点间距不能大于40cm,振捣深度要达到新浇混凝土层底部以下5cm。模板滑升时,混凝土严禁堆放在模板上口,两端提升要保持平衡、均速、同步。每浇完一层混凝土滑升一次,滑升高度约25―30cm。滑模的滑升速度不得超过一层混凝土浇筑高度,滑升速度一般为lm/h到2m/h。对脱模后的混凝土表面要及时进行人工修整,抹平和压面。混凝土出模经二次抹面后,表面扭盖要粘有塑料模的绒毛毡保温被,并且按照早期保湿、中期洒水、后期流水等方式进行养护。
1.2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性能优越、适应面广、潜力巨大,已受到各部门的重视。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总称,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可大致将其分为两种:混凝土预应力拉锚、预应力岩锚。预应力锚固技术既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也可在新建工程中显示其独特的功能。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预应力锚固技术具有传递拉应力的性能,主要是利用其来降低、减缓一些施工部位的受力荷载,避免发生沉降、损坏、裂缝等情况,加上结合GPS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控制、调整锚固施工的位置、方向和深度,这样才能事先向建筑结构、基岩主动施加预压应力,达到改善局部受力条件、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效果。在预应力锚固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由于不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强度、稳定性的要求不同,从而造成强度、稳定的标准不一致、分析方法不相同。为了保证基础结构施工的安全、稳定,并使其与上部结构相适应,可根据上部结构的规格、类型、设计要求以及施工标准,来选择相适应的规定、标准。还有值得注意的是,预应力锚固的施工角度对锚固的荷载、锚杆数量有一定影响,我们应综合考虑锚固施工的标准和场地条件来选择角度。最后,对于具体工程的具体锚固段形式,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切勿盲目套用。
1.3坝体填筑的施工技术
坝面的流水作业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坝体填筑的主要的作业内容和关键技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作业方向、工作段的划分,需要同时考虑到坝体的最大面积和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正常进场及运行。在划分坝体流水作业面时,可将大型碾压机械的施工条件作为衡量标准,一般情况下其宽度应超出机械压实、错车时的最低标准和条件要求。对于坝体填筑的作业流程、具体步骤,应该在划分施工流程、次序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施工的标准与设计要求,根据作业强度、填筑面积、铺料方法、场地气候等多种条件因素来决定。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低温气候环境或冬季进行施工时,要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尽可能的减少循环操作、生产时间,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材料的热量流失。坝体的填筑需要在科学划分、合理明确坝体流水作业面后,才可以按常规方法继续施工。
1.4水工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与应用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工程材料之一,是水利、电力建设中最基本的大宗建筑材料,而混凝土外加剂作为改善和调节混凝土性能的第五种混凝土组成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推广应用混凝土外加剂不仅是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水利电力建设的需要。我国在2O世纪50年代的水利、电力建设中利用混凝土外加剂,积累了宝贵经验。伴随着水利电力建设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各类品种齐全、效能更好的外加剂。外加剂按主要功能分为四类:其一,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能的外加剂,包括各种减水剂、引气剂和泵送剂等;其二,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缓凝剂、早强剂和速凝剂等;其三,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包括引气剂、防水剂和阻锈剂等;其四,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加气剂、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防水剂和泵送剂等。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高新技术分析
2.1 GPS定位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工程的测量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给测绘定位技术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变革。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被GPS技术融合与替代。由于GPS技术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以及定位范围的广泛性,此种定位方法,从静态逐渐扩展到动态,而定位服务的领域,从导航和测绘领域也扩展到了国民经济建设以及更加广阔的领域之中。GPS接收机随着应用的广泛性也已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定位仪器,大大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效率。
2.2 AutoCAD辅助设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 Design简写CAD),是新兴技术型的应用软件,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该技术主要是利用AutoCAD配合AutoLisp语言,通过编制计算程序,来得到定制的计算结果。这一技术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来源更加便捷、数据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复杂计算问题,单纯依靠计算器来进行手工计算,不但工作量巨大,准确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利用AutoCAD来进行数字化模型的构建,使其执行点坐标查询的功能,就可以解决工程中的复杂计算问题。AutoCAD的特征提供了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另外一种全新直观明了的图形计算方法。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工程横断面图和纵断面图的绘制,特别是断面面积的计算等需图纸绘制的工作,也能得到精确的绘制结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也不断出现,传统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我们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针对工程施工要求、条件以及性能要求多方面考虑,进行施工技术的选择,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当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进行中,单纯的依靠先进的施工技术是无法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我们必须要做好团队管理,做好施工监督、管控、考核工作,减少工程质量隐患,控制好工程进度,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水利水电项目施工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绍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要略[J].民营科技.2010(08)
一、引言
随着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和测绘新设备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一般包括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施工测量、水下测量、竣工测量和变形监测等几部分内容,由于大量采用新仪器、新方法,对经典大地测量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RS)、GIS技术、地籍与界线测量及多种专业工程测量技术的不断融合,涵盖了线路测量、地籍与界线测量、施工测量、计量测量等方面内容,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服务领域得到了不断拓宽。下面分几个方面介绍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近几年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控制测量技术
控制测量则是一切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水电控制测量由传统控制测量过渡到现代控制测量模式,即以GPS等空间定位技术为主、传统测绘方法为辅,快速高效、高精度确定空间点位的三维坐标。水利水电工程控制测量按水利水电工程阶段和服务内容划分为测图控制网和专用控制网两种类型,包含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两方面测量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平面控制网测量技术由传统的三角(锁)网发展为三边网、边角网、导线网、GPS网、混合网等现代控制网测量技术,近年来GPS卫星定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区域测图控制网基本采用GPS控制网技术,中小区域测图平面控制网采用GPS控制网作为首级网或采用多种设备观测的混合网;专用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边角同测网,部分工程采用GPS布设首级网或直接布设为GPS混合网。水利水电工程高程控制网测量仪器从光学水准仪发展到自动安平水准仪再到数字水准仪、液体静力水准系统。观测方法从人工读数发展到自动读数纪录、自动观测,作业方式从单一的几何水准发展到测距三角高程、静力水准、GPS拟合水准等多元作业方式。数字水准仪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使用方便、劳动强度轻、可实现内外业一体化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布置了数量足够分布均匀的高程控制点的小型GPS网。GPS高程可达到四等水准侧量的精度;高差不大的平原、丘陵地区可采用GPS高程开展三、四跨河水准测量;若测区建立了高精度的精化大地水准面,长距离的GPS高程可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2、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又称变形测量,是对变形体进行测量,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的变化特征。水利水电工程的变形监测主要包括基准网测量、工作基点测量、变形体变形监测、监测资料分析等内容,目前常用的变形监测方法主要有大地测量法、基准线测量法以及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等。
2.1大地测量法
大地测量方法是变形监测的经典方法,可完成变形监测基准网测量、工作基点测量、变形体变形监测等工作,测量设备主要有电子水准仪、精密全站仪,测量方法包括传统的三角测量、几何水准测量、交会测量和现代的边角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大地测量方法利用常规大地测量仪器,理论方法成熟,数据可靠,观测费用较低,但观测时间长,劳动强度高,横度易受观测条件影响,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
2.2基准线测量法
基准线法是水平位移变形监侧的常用方法,土石坝、重力坝、支墩坝等直线形大坝的坝体、坝基一般采用引张线法、真空激光准直法和垂线法观测,若坝体较短可采用视准线法、大气激光准直法观测;拱坝坝体坝基主要采用垂线法或大地测量法观测;近坝区岩体、高边坡、滑坡体水平位移监测主要采用大地测量法、视准线法和垂线法。
(1)视准线法的优点是所用设备普通,操作简便,费用少,但受照准精度、大气折光等多种因素影响,操作误差不易控制,精度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近年来采用较少。
(2)引张线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大坝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测量方便、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引张线读数仪由早期人工测读引张线仪发展到目前的步进电机光电跟踪式引张线仪、电容感应式引张线仪、CCD式引张线仪以及电磁感应式引张线仪,基本实现了实时自动化观测。对于短距离引张线,取消了系统中的浮托装置,提高引张线的综合精度,简化引张线的观测程序,可实现完全自动化观测。
(3)垂线包括正垂线和倒垂线两种形式,是水利水电工程水平位移变形监测的主要方法。正垂线―般采用“―线多站式”,可用于水工建筑物各高程面处的水平位移监测、挠度观测和倾斜测量等;倒垂线―般要求深入稳定的基岩内,大多用于岩层错动监测、挠度监测,或用作水平位移的基准点监测。垂线监测由传
统人工读数的垂线坐标仪发展到自动化观测的遥测垂线坐标仪。
2.3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垂直位移监测技术主要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技术,目前发展最快的是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技术。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系统特别适用于坝体廊道内高程观测及高程传递,它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测量容器的液面高度,可同时获取数十乃至数百个监测点的高程,具有高精度、遥测、自动化、可移动和持续测量等特点。两容器间的距离可达数十公里,如用于跨河与跨海峡的水准测量;通过一种压力传感器,允许两容器之间的高差从过去的数厘米达到数米。
3、水下地形测量技术
传统的水下地形测量采用一般多以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及标尺、标杆为主要工具,用断面法或极坐标法及交会法定位,用测深杆和测深锤来采集水深数据,这种方法存在作业效率低,误差大等诸多缺点,近来已经很少被采用。近年来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DGPS、GPS RTK及CORS系统配合多波束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GPS(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是以某已知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的GPS接收机连续接收卫星信号,并与已知点的位置进行比较,确定当时误差的伪距修正值,将这些修正值通过无线电台接收,用户接收机接收修正值来实时校正GPS信号,它具有全天侯、实时连续、高精度等特点。目前GPS RTK及CORS系统定位已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并且能够做到实时无验潮测量。以上几种定位技术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岸上基准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定位技术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特别是较大面积的水下地形测量,可以大大缩短工作周期,减轻劳动强度。
4、数字地形测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