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思维导图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4: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思维导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思维导图

篇(1)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Tony buzan在六十年代创立。至今,在全球已经为成千上万的人使用。它所依据的原理就是人大脑的思维模式。人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分枝联想机器——一台超级生物电脑,成根的思维线条从一个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处放射开来。这个结构反映了构成大脑物理结构的神经元网络。正是大脑的这种放射性思维模式,人具有了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就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它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

思维导图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用于自我分析、解决个人问题、记日记、做方案、讲故事、家庭学习、思考、记笔记、进行教学等等,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制作思维导图可以用“纸+笔”进行手工制作,也可以使用计算机。现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personalbrain、brainstorm等,这些软件都非常容易掌握,不仅是教师可以使用,学生也可以使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中所附思维导图都是用mindmanager软件制作的。

二、学科式专题研习

专题研习,也叫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专题研习的题材多与学生的学习或日常生活有关,可以是围绕某一科目或学习领域,也可以是跨学科或超越学校课程的界限。围绕某一科目进行的专题研习称作学科式专题研习。基础会计专题研习就是学科式专题研习。

目前在学科式专题研习中教师和学生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四点:

1.教师给出的参考题目范围较狭窄,学生不感兴趣。

学科式专题研习的题目一般由教师按照学科特点给出范围,学生自己拟定题目或者教师给出题目。有的学生既不愿意自己想题目又对教师给出的题目不感兴趣,通常是“这题目是老师叫做的!”或者“这题目是我们抽签得来的”。学生对研究的问题缺乏内在的兴趣和动力,造成为研习而研习。

2.教师给予的指导和反馈不够及时,学生得不到及时的鼓励。

由于采用的是大班制,一个班通常有四五十人,教师要看完每个同学的资料才能给予指导和反馈,而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大段的文字,造成指导和反馈滞后,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很多学生的作品只是资料的堆砌,因此结论一般也就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很少有新的体验或新的见解。

很多学生在作专题研习时,只是将不同来源的资料剪下来或抄下来,对内容并没有做更深入的理解。学习能力停留在搜集和整理的低层次阶段,很少有分析、综合、批判、反思等高层次思维

4.教师和学生感到作专题研习只是加重了双方的负担,缺乏成就感。

学生做的报告,除了精美的手工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令他感到自己拥有原创性,因此也不会感到自豪。留在记忆中的只有熬夜赶报告的痛苦回忆。

教师加班加点看报告并给予评价,看到的只是堆砌的资料,毫无新鲜感,学生没有进步,教师觉得费时费力又不见成效。

上述四个问题,在引进思维导图后可以得到很大的改进。

三、思维导图在基础会计专题研习中的应用

专题研习一般包括六个阶段:确定课题、策划、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表达成果和评估优劣。在这六个阶段,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下面以确定课题阶段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基础会计专题研习中的应用。

确定课题是所有专题研习中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在专题研习中遇到的绝大多数的问题都与课题不明确有关。在确定课题阶段,教师所遇到的最大矛盾是:如何在受到学科局限的同时,又可让学生享受高度的自主权及感到所落实的研习题目是内发的或符合自己的兴趣?要两者兼顾,采用的方法一是先由教师给出参考母题,再协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确定子题。

在基础会计专题研习中教师先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了十几道题,然后要求对这些题目感兴趣的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制作思维导图。根据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最终确定课题。例如,教师给出的一个参考题目是“假如我有10万元”,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如图:

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了,但是没有一个重点。此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一个或几个分支最感兴趣,期望得到哪方面的知识,想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一个学生表示对办厂很感兴趣,因为她自己家里就有亲戚开厂,很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毕业后有条件的话自己也想试一试。经过进一步的讨论,最后她将课题确定为《风采布娃娃厂》。下面是她制作的课题思维导图(部分)。有的学生表示对买债券、基金、股票等很感兴趣,确定课题为《我的投资组合》;有的对储蓄很感兴趣,确定课题为《我的储蓄组合》等等。每位学生都可根据确定的课题制作课题思维导图。

采用的方法二是,对于那些既对教师给出的题目没有兴趣又不愿意自己选题的学生,让他们先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学科有关的资料,附简短读后感,并随时写下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感想。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制作思维导图,从中发掘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例如,一位不愿选题的同学,在他的随感中谈到有些学生有问题也不愿意提问。教师发现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就和他一起讨论他自己提问的时间、方法以及周围人有疑问时的处理方法,并建议他以此作为专题研习的主题,最后确定课题为《浅谈学业求助》。

学生选题后按照题目组成学习小组,有的小组每个人的题目都不一样,如刚才例举的“假如我有10万元”组;有的小组每个人的题目都是相同的,如“我的专业”组。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组内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所制作的课题思维导图也不相同,此时就需要进行讨论,将小组中每个人的想法统合起来,最后形成课题思维导图。在讨论问题时,可以由一人担任秘书工作,把整个讨论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对于每一个新的观点,秘书决定应该加在哪一个分支的下面。每个讨论者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符号框图(或颜色)。利用这种方法,首先使每个观点都可以在图上根据它的位置而判断出其重要性。其次,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讨论正在向哪个方向发展,可以使参与讨论的人员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题上而避免跑题。再者,通过每个人使用不同的符号框图(或颜色)可以显示出是否有一两个人正在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而刺激其他人员多发言。经过讨论,全组学生一起确定课题思维导图。学生总结说:“在专题研习期间,让我感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虽然途中有很多争吵,可每次争吵完之后的结果都是美好的。经过这次经历,我相信自己以后能更好的与人沟通与合作。”

确定课题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内容,实施的方法、工具与过程以及预测结果,教师要求学生以下图为模板制作课题思维导图,学生在每个问题上填上自己的答案,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增加内容。

这幅思维导图在整个专题研习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课题,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在专题研习全过程中按照这幅图进行,可以少走弯路,少做一些无用功。

四、使用思维导图的好处

(一)使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好处

1.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思维导图启动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很多职中学生不喜欢书写,认为文字的东西很难理解和掌握;他们喜欢图画,觉得图画更容易理解和制作。一幅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图画。在运用各种颜色的笔、多种多样的线条和随意想到的图形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他们享受到思维自由流动带来的快乐和原创的喜悦当中。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颜色鲜艳、形状各异、思路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得到了激发,主动要求制作越来越多的思维导图。

2.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要求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的每个分支都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

关键词 构成。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又要进行抽象、概括等收敛性思维;在小组讨论中更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判断、综合、反思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专题研习中使用思维导图的组与不使用思维导图的组相比,简单堆砌资料的现象下降了43.5%。

3.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只是将资料剪下来或复印下来,学生是学不到什么知识的。将每一来源的资料做成思维导图,就是将别人表达出来的思想记下来,并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结构,让它反映出原来的思想。在做思维导图时可以合并从外部采集的信息(书籍、报纸、讲座和媒体)及从内部采集的信息(决策、分析和创造性思维),实现制作人与作者或讲座者之间的思想对话,进而对搜集的信息进行评估。制作一幅好的资料思维导图,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提高一步。做得越多,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越强。

在基础会计专题研习中,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自学了《市场营销》、《证券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等多门功课并能学以致用,为今后系统地学习这些课程打下了基础。

4.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问题讨论,可以了解到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在统合过程中学会沟通与协作。有一个组,全组都是女生,开始时经常当面吵架,背后找老师告状,随着专题研习的深入,合作越来越融洽,大家都对对方有了一份宽容和理解。

(二)使用思维导图对教师的好处

节省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使用思维导图后,学生的思路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简洁且一目了然,教师可以迅速了解到学生所处的状况并给予反馈和指导,节约了时间。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2

[2]朱立峰著.《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篇(2)

一、中职学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开展,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中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进行了补充和深入,导致《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有部分的学习重复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处理,主次分明,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前面的基础课程而言难度有所提升,如果只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整个学习过程会比较枯燥。学完之后,不少学生觉得满脑子没完没了的会计分录,却处理不了企业的各项业务,而且学生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满堂灌”,不易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收效甚微。

3.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往往存在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的现象。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对于文字性多的内容缺乏耐心,不敢甚至不愿思考难题,更不擅长归纳和总结。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所创的一种放射性的思维工具,从中心发散出来,利用图形和网状的结构,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压缩和优化,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中心可以是文字、数字、符号等,用关键词把各级隶属关系的关联性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感,加速了学习者的资料累积量,增进了记忆力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绝大多数《企业财务会计》教材基本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表等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对其所包含的会计科目以小模块的形式展开。每个小模块针对该会计科目的概念与内容、经济业务的核算进行阐述。

新授课程的思维导图建议可以从会计科目为单位的小模块出发,这样涉及的知识内容不会太多、太繁杂,学生较易理清思路,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较大,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展也会较为顺利。

(三)具体案例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章第一节“应收账款”为例。

1.第一环节:课前。教师在备课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展,理清思路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也能更好地控制讲课的节奏和时间。教师关于“应收账款”绘制备课的思维导图,可画图1,此图展示了教师在讲授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应收账款”,每人完成一张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学生绘制出一级分支,即“概念”、“核算”、“现金折扣”和“坏账”,而二级、三级分支则由学生自行完成。每个学生可视自身情况来决定分支所包含的内容和详略程度,尽量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且风格独特。从学生上交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看出其预习的思维过程,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游刃有余、了然于胸。而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对本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2.第二环节:课堂。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备课时设计的思维导图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应收账款”的系统学习。首先,教师确定主题并画出主干即一级分支,让学生明确本章节学习的重点。其次,向二级分支进行延伸,对每个关键词进行扩充。因为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和绘制,自己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展开互动,根据关键词联想相关会计知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思考三级分支,由于涉及到不同情境下经济业务的不同处理是本章节的重点且有一定难度,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课前各自画思维导图,每个学生程度不同、思路不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课堂上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原本独立思考时的难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画出的思维导图既具有个人风格,又聚有众人智慧,能把所有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业务流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成果,适时地引导,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然后,可以让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的最终成果图,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介绍构图思路,自评亮点,再进行组间互评。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点评每组思维导图的特色,指导具有共性的问题,整合有效的思维导图设计,适当地修改授课前所画的备课思维导图,再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和难点。完成本章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生成一张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的应收账款专题图。最后,针对应收账款专题图中涉及的经济业务,讲解例题并布置一系列专题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了思维导图中的知识体系,不仅理顺了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也掌握了经济业务的处理。

3.第三环节:课后。为了检测学生对应收账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再画一幅思维导图,可如图2。和之前不同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以T型账户的形式划出整个业务流程,要求独立完成。这一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是对本章节重难点的强化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哪些知识点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

三、思维导图在企业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有趣的“画画”,挖掘了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利用简单明了的文字、线条和图像使原本生硬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变得生动起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起来简单很多,学习也更加有效。

篇(3)

一、巧解“五个费用界限如何正确划分”

会计成本核算,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规定,对制造业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核和控制,并将已发生的费用合理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怎样算合理计入呢?关键是要解决如何正确划分五个费用界限的问题,即: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界限;产品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各期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费用界限。五个费用界限的正确划分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学习难点:学生虽已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知识,能够大体分辨企业经营费用,但具体到某个产品应承担的费用时,就显得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划分,导致计算的产品成本五花八门。

难点解析:学生之所以乱,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产品费用结构和内容。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会发生很多费用,但不是所有费用都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不相关就不构成产品费用。如何区别费用与产品生产有关还是无关呢?作者在教学中使用了思维导图,利用其直观有条理特性,将企业发生的费用有序梳理,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逐层剥离,剥离的过程,就是五个费用界限正确划分的过程。通过划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五个费用界限的正确划分,既是对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各项期间费用计算的归集过程,也是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贯穿成本会计核算的主干线。由于思维导图结构清晰,再加之大脑对色彩天生的感知力进行联想、思考、記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思维导图1所示。

实际应用举例见表1。根据表1的费用,对照思维导图1,逐层分析剥离出①生产经营费用和非生产经营费用;②与产品生产有关费用和期间费用;③与产品生产有关费用是本期费用,还是上期或下期费用;④属于甲产品的料、工、费;⑤最终计算出甲产品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实例中企业总费用是46100元,但经过层层剥离后,甲产品费用确定为24800,如思维导图2所示。

二、巧解“约当产量比例法之在产品完工程度如何正确计算”

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月末需要选择适当的分配方法,将某产品已归集的全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比例法,是以完工产品产量与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为标准,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当选择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时,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学习难点:学生按照约当产量比例法的公式分配单项费用,且在产品完工程度告知的情况下,计算没有问题;但当同时分配多项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特别是在产品完工程度需要在各工序分别计算,各工序期末在产品产量要分别约当成完工产品产量时,计算出现问题,对什么情况要约当,什么情况不能约当,怎么约当等关键问题认识不清、理解不透,这些问题不解决,生产费用将无法进行计算分配。

难点解析:首先,产品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进度或完工程度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核算。其次,产品成本核算受生产工艺影响也很大,譬如:企业生产产品,有多工序加工,也有单工序加工,原材料投料程度有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也有随生产进度陆续投入,生产加工程度与原材料投料程度往往相互交织,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显得很复杂。再次,教材的平铺直叙,不够立体,学生的条理性、分析力不足,没法真正理解在产品完工程度确认的关键所在。解决办法还是利用思维导图,笔者想到将与在产品完工程度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要素费用分配放在一个结构图上,图的左边是原材料投料程度与加工程度的“四种组合”,图的右边是与“四种组合”相对应料、工、费费用分配率的计算,无论原材料投料程度与加工程度怎样变化,都能在结构图上一一找到对应点。不同情况下约当产量的计算过程就是在产品完工程度确认的过程,只要能够正确理解并正确计算月末在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产量×50%、月末在产品约当总量(分工序)等,才能正确分配计算生产费用。该结构图简单清晰,直观明了,立体感十足,效果明显。如思维导图3所示。

实际应用举例见表2。根据表2成本业务,对照思维导图3分析:首先明确思维导图3左边的原材料投料及加工方式组合,选定组合①;其次确认思维导图右边与组合①对应的料、工、费费用分配率计算公式;最后将思维导图其他不相关的部分划去,如思维导图4所示,随着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认,料、工、费的分配也随之完成,学生学习难点迎刃而解。

对照思维导图4,乙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如下:

(1)依据表2成本业务,选定原材料投料与加工方式组合:

选定:组合①

(2)随之确认料、工、费在产品完工程度,并计算产品成本: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230001600+400=11.5(元/件)

完工产品应分配材料费用=1600×11.5=18400(元)

在产品应分配材料费用=400×11.5=4600(元)

人工费用分配率=63001600+400×50%=3.5(元/件)

完工產品应分配人工费用=1600×3.5=5600(元)

在产品应分配人工费用=200×3.5=700(元)

制造费用分配率=41401600+400×50%=2.3(元/件)

完工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1600×2.3=3680(元)

在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200×2.3=460(元)

乙产品完工产品成本=18400+5600+3680=27680(元)

乙产品在产品成本=4600+700+460=5760(元)

(3)将乙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填入表3

三、巧解“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之成本如何还原”

成本还原,是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下,为正确反映产品成本结构,对产成品成本中的自制半成品综合成本按生产步骤逐步分解,最终将产成品成本还原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方法。

学生学习难点:教材中逐步综合结转法是通过一个成本计算例题开始,问题是这个例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数额大,前面步骤的成本计算还没有完全理解,紧接着就要进行成本还原,若按教材的思路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即使是在老师的讲授下明白了,但由于没有真正理解,难以做到举一反三。

难点解析:既然教材内容计算繁杂,笔者就想着跳出教材,设定一个最简例子,数额不大,计算过程简单,重在讲道理。再次想到使用并设计成本还原思维导图,想方设法将与成本还原的相关知识点放在一个思维导图里,让学生一看就明,真正让思维可视化,并将相关联的数字彩色化,提醒学生注意并寻找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一步步解决为什么要还原?怎么还原?还原几次等问题,再次明确成本还原的意义在于正确反映完工产品的原始成本,即:料、工、费各成本项目所占产品成本的比重,为进一步分析考核产品的构成水平,有助于企业加强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浪费,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际应用举例见表4。

依据表4业务,对丙产品两个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成本还原对象是从半成品库领出继续生产并加工完成“完工产品成本”800元,如何将“半成品”栏里“完工产品成本”800元还原成明晰“料、工、费”呢?一张图展现了成本还原的全过程,如思维导图5所示。成本还原前生产费用发生的移动路径(第一步骤第二步骤)、到成本还原对象的确认及还原过程(还原对象还原方法还原结果),再到成本还原后完工产品成本“料、工、费”产生,整个成本还原轨迹在思维导图上呈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通过成本还原,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丙产品料、工、费的构成情况,认识到成本还原的意义,为后续进一步开展成本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对照思维导图5,丙产品成本还原过程如下:

(1)还原前完工产品成本1200元

其中:“半成品”800元,人工200元,制造费用200元。

(2)分析确认成本还原对象

“半成品”800元。

(3)找出关联点,计算还原分配率并还原

还原分配率=本月产成品成本中耗用上一步骤半成品的成本费用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8001000=800500+300+200=0.8

还原原材料:500×0.8=400

还原人工费用:300×0.8=240

还原制造费用:200×0.8=160

(4)还原后完工产品成本1200元

其中:直接材料400

直接人工240+200=440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会计的工作一直被视作热门行业。但是近十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各个综合院校和理工院校增设会计专业,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人才尤其是低层次会计人才在就业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毋庸置疑,中职会计教育培养大量的实践性会计专业人才,并输向广大中小企业。可如何在与高等院校学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在广大市场需求的前景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需要我们从会计教育教学出发,把教学改革和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为中职会计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

一、 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由于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以及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在目前的中职学校里生源已经严重萎缩,学生基础差、主动性不够等原因很大的制约了中职会计教学的进行。同时面对当前的教育环境教师也在教学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在教学创新和教学实践上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会计教学中呈现出如下教学现状和特点。

1、学生学情基础差、教学结构不合理

从学生素质上来看,中职学生相比起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上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常常出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的现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对知识的理解感到困难和乏味。从教学安排上来看,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来源于初中,因此会计课程的安排系统性不是非常完善同时理论深度也比较浅,大多数中职学校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把教学作循序渐进的安排,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了半年或一年以后对会计的理解仍旧停滞不前,更加难以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2、教学方法策略单一、教学针对性较弱

从教学的方法策略上来看,传统中职会计的教学更偏向于讲、记、练的教学方法。老师更容易受到经验和专业特点的影响,在教学中平铺直叙的向学生强调各种专业概念,各种操作原则,却甚少在学生学情特点和专业知识之间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广而全的教学内容时常让学生学习时感到吃力,而且课后也难以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学结束之后能够记住的往往是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理论概念,对于会计中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仅仅存有模糊的印象。

二、中职会计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长期以来,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的课程设置是以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来分别设置的,这样的课程设置目标明确但实际操作起来不免在知识的构建缺乏系统性,会计知识之间难以融合,走向社会的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教育者培养人才需要结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就业趋势我们不难看出,会计人才的需要已由过去的专业化向多元化发展,而这样的转变就要求会计学科应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建立一个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为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教学体系。

结合新课程改革在中职教育的实践,在中职会计教育中树立科学、和谐的教学理念是多元、实践性教学的基础。首先,树立科学、和谐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固,学习能力差导致学生普遍对专业的文化理论课不感兴趣,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产生排斥。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考虑从知识传授到传授方法的转变,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下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实现会计课堂教学上的有意义学习。最后,注重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增设课堂教学的实践模拟和会计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接触和尝试会计知识的运用。

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应该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结合起来,同时与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结合起来。为此,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既要是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中级财会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落实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的合格会计人才。

三、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法策略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有意义活动。在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创新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策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中职教育基于岗位的培养来设置专业,按岗位需要的技能来设置课程,学生在教学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应该不遗余力的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放在首位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1、参与型的知识构建

参与型的知识构建基于教师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它意味着教师、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重心的转移。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是知识构建的决策者,从已有的认识中积极寻找知识的连接点加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抛出问题、设计关键的知识点,让学生去连接和构建自己的会计知识体系。

在参与型的会计教学中,利用情境设问方式组织教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会计基础中“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例,教师设计问题:如果现在我们要创办一个企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在接到问题以后大多会积极展开思考,并给出一些零散关键词:启动资金、注册公司、办营业执照、租场地(买土地)、建立厂房、生产产品、雇佣工人、出售商品……显然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了一些感性、零散的企业的经济活动知识,但却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基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梳理、完善、系统化。

另外,在参与型的知识构建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会计要素”教学为例,让学生讨论以下业务有什么特点:向银行借款、尚未支付应付职工工资、福利费、尚未交纳的应交税金、货物收到但尚未付款、企业发行的债券、预先提出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借款利息、房屋租金)。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独立完成相应任务后,进行结论总汇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最终的答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总经理、投资者、会计人员、税务人员等,从各自的角度来讨论对某一种会计处理方法的看法,学生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问题的内涵和实质,这种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觉得新鲜,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参与型的知识构建。

2、思维导图知识框架

会计基础课程对于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是一门全新的课。尤其在初学阶段学生要接触大量的概念和专业术语,这对于学生来说易于理解但是难于记忆,即使在教学中老师再三强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是事实上效果依旧有偏差。为此,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运用,通过图文并现的形式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合理的调用左右脑的机能。进而有效的实现知识内化到思维形象化的过程。以会计教学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知识的逻辑联系得到一张主干突出、分支明晰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在呈现知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将整个思考过程透明化、从而实现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

同时,思维导图是会计教学中知识复习的高效途径。在遗忘曲线理论中我们知道,知识会在一天之后被遗忘的只剩25%。因此,在会计的初学阶段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在教学中新课之前总要将之前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在过去,教学知识复习方式就是以看、问和答为主,这种方式单一、乏味常常流于形式有没实质性的效果。但是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十分容易的将符号、关键词、数字等有利于记忆的因素凸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能在细微知识点上做到不缺不漏。并且引导学生构建逻辑理性强、思维可视化的学习过程。

在积极使用思维导图的同时,教师也要考虑知识的适用性和学生的学情基础、可接受程度。思维导图虽然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根据知识深度、学生基础循序渐进的运用思维导图,才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教学作用。

3、生活在知识中的渗透

源于生活最终用于生活是会计的本质所在。无论是从会计产生的角度,还是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与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它通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把知识放入生活中进行形象的类比,用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枯燥的会计理论。

以教学“资产和负债”概念为例,在过去教师会按照定义“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企业致经济利益流出”给出概念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渗透生活的会计教学中,教师不急于把概念抛给学生而是通过生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感性的铺垫。如“资产是能给我们带来现金流的东西。负债是让我们付出现金的一类东西。拥有资产能让你变得越来越富,持有负债只会让你越来越穷。形象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买一套房子出租,每个月都有现金流入你口袋,这个房子对你来说就是资产。买一个车消费,这车每个月你都要花钱,这车对你来说就是负债。如果这个车是货车,每个月都能给你带来收入,那么这个车对你来说又变成了资产。”有了生动形象的生活类比之后,学生一方面能够提起对会计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丰富、感性的前认识,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就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课本中高度抽象、简化的语言表述。

4、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

会计课既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学中理实一体化的使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步骤来看,教学中首先是教师的讲授,进而是教师的演示,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基础理论知识后,一边通过投影仪进行演示,一边让学生自己进行模拟训练,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堂中把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在每一堂课上学的真东西,并且得到相应的锻炼。

除了动手操作以外,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尽可能的将公司、企业搬到课堂中来,在实训练习“填制原始凭证”中教师可以利用配套光盘再现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情景,如买进材料,需有什么样的审批过程,如何买进,款项如何支付,材料入库的手续、共有哪几张凭证,怎么审核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应作哪些账务处理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训练习,一方面,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会计的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在实训中学生能更深切的理解会计知识为什么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语

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存在教师难、学生累的现象。越来越少的生源是中职教育不能回避的现实,如何更好的掌握社会、市场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而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丰富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才是培养有用会计人才的基础和重点,上文所提教学方法策略作为探讨,为中职会计教学提供参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如何提高中职会计教学的问题上还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学慧 会计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法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年11期

[2 ]王支宝 对中职会计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08年02期

[3] 丁元霖 谈谈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教学[J];上海会计;1990年01期

[4] 朱小平,姚颐,况熙,杨效红;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J];会计研究;1995年09期

[5] 迟锋 关于改进成人高等会计教学的几点看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年01期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53-03

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记忆力、严谨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审计实训课程由于仿真度不够的原因,普遍倾向于满足对记忆力的训练,距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思维导图对于培养思维能力,拓展知识结构,增强记忆,提高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其引入到审计实训中将大幅提高教学效果。

一、审计实训教学特点

审计实训是审计专业的实践课程,通过学生对审计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来达到掌握审计的思维方法、练习工作技能,培养专业素质的一门实践课程。

由于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形成审计实训课程的如下特点:

首先,审计实训要求知识掌握应当具有全面性。审计目的是要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编制基础进行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获取合理保证,发表审计意见。要对财务报表适当性和公允性进行考察,就需要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等方面的知识。要学好审计实训的知识,就需要系统掌握以上课程以及《审计学》理论,知识要求有全面性。

其次,审计实训要求知识应用应当具有综合性。审计实训不仅仅是一门整合各科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更是应当在学习中采用带有综合性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审计实训学习不是“个体式”的、“复现式”的,而是“群体式”的、“探究式”的。要求学生应当根据面对的具体单位环境,通过分工合作自主设计审计计划,选择审计程序,解决具体的问题。

再次,审计实训要求知识传授应当具有系统性。由于审计实训所需要知识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遵循循序、系统、连贯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否则,就会形成知识的碎片化、凌乱化,不利于学生工作思路和智力的培养,也会降低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案例,将需要的知识条理分明地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综合的知识融会贯通,方便今后在工作中随时调取,高效完成工作。

二、思维导图特点

思维导图的理论前提是图片更容易形成大脑记忆,联想思维可以将碎片化的记忆联系起来。思维导图的特点有:第一,中心图形是不可或缺的。中心图像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和出发点,可以通过色彩或者形象来吸引目光和大脑思维的注意,同时从中心图形出发进行发散性思维;第二,曲线发散思维。围绕着中心图形进行发散思维,形成一个个链接的节点;第三,采用曲线而不是直线。中心图形与节点的链接采用曲线而不是直线,一方面可以避免直接形成因果关系思维,另一方面优美的曲线可以激发想象力;第四,采用图形或者关键词。从中心图形出发的节点是发散思维的结果,这些节点尽可能用图形或者关键词来表达,通过图形或者关键词更多的激发想象力;第四,尽可能多的使用色彩。多种色彩可以引起注意,也可以激发想象力引起更多的联想。

思维导图的使用有手绘图形和机制图形两种,但其机理都是相同的。首先要绘制中心图形。中心图形是思维的起点,要绘制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联想。其次,从中心图形出发,将发散思维联想到的内容用关键词或者图标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分节点。如果是图标,要求仍然要求鲜明、醒目,如果是关键词要求简短而不是如短句那么长,关键词要明确且有意义,因为醒目的图标或者简短的关键词更容易引起发散想象。第三步,将分节点和中心图形用鲜艳颜色的弯曲线连接起来,标示思维联系的过程,强化记忆;第四步,从分节点出发继续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形成二级分节点、三级分节点……最后,对形成的思维体系进行检验,整理思路。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审计实训课程对知识要求的全面性、对教学要求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造成目前审计实训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大、学生热情不高等质量问题。而思维导图对记忆力、想象力培养的独特性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见图:基于思维导图的审计实训教学模式设计)。

第一,利用思维导图确定审计实训的教学目的。审计实训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实训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能够从事与审计相关的工作。而利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要解决当前审计实训教学中重知识复现轻综合运用,易于单独操作而团队合作薄弱的实训课程的现状。除了明确审计实训课程授课的总目标外,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审计实训教学计划,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三个维度来确定分章节、分课次的教学目标,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的目的。

第二,利用思维导图确定审计实训学习计划。这一部分形成思维导图的构架,审计实训课程需要多科内容的综合,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对内容庞大的审计实训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审计实训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在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将总目的通过内容关键词作为中心图形,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根据学习计划和学生自身特点,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将计划中的内容具体落实到时间、课程节数上来。比如针对学习计划中“练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部分,应该围绕着此节标题,引出企业经营、内部控制、会计核算、税务稽核等内容,然后将对这些内容的要求根据业务的顺序逐步落实到周次、节数上来,形成可行的学习规划。这样的授课计划目的统一,方便交流,可以适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第三,利用思维导图促进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重新发现”知识内容和“重新组合”知识体系,审计实训对知识综合性的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利用思维导图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仍然以前文所述的“销售与收款循环”实训学习为例,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分组实训的方式,请组员分别扮演投资者、债权人、税务人员等角色,揣摩在各自的立场各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然后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来满足这些报告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在满足报告使用者需求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如何运用统计、审计、会计、税法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巩固。这一部分是对思维导图的架构进行丰富,使得思维导图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动图画。利用思维导图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新、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对已有碎块化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组合,形成自己的认识方便随时调用。在审计实训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集体引导或者布置学生自觉采用思维导图方法对已学习过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条理性整理,方便以后随时调阅使用。比如关于制定审计计划部分的内容,可以从审计计划出发,引出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的不同,具体计划的实施又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然后引出风险评估的内容和目的、主要使用的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选择又与审计目标相关,审计程序又决定了获得的审计证据……通过这些有机联系,将学生对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内“存乎一心”,才能在实践中体会“应用之妙”。

第五,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反思和教学评价。教学的总结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教师和学生对于已经学习过的审计实训过程都应该进行反思。教师应当反思授课的过程、知识点的阐述、学生的引导启发有没有缺漏、不足的地方,以防备下次课程重犯,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应当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内容,在学习表现中不够活跃、积极的地方,从而作出适当的改善投入今后的学习。教学总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当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运用能力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来自教师、学习者本人和团队队员,也可以来自第三方(独立评价部门),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实训总结、考试测验。思维导图方法均可以用来进行反思和评价。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教师综合使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如果教师理论基础深厚又具有业务实践经验的话将会更为有利。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对于本教学模式的把握和熟悉程度不够,因此使得本教学模式的效果未能充分得到实现。此外,通过教学发现,部分学生针对此模式的应用效果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今后应当进一步努力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林文东,宋芹芹.我国思维导图十年研究概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3):109-110.

[2]孙俊.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04):80-83.

[3]李会章.思维导图在网络讨论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3):102-105.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61-02

家庭成长环境、初中时期的学业状况形成了中职生自身的特殊情况,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他们对需要一定基础知识支撑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吃力。会计专业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学科,就学生的基础而言,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并容易出现畏难情绪。笔者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探索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提高中职生的耐挫折能力。

一、学生学习中产生挫折的原因调查分析

调查选取2013级、2014级200名在校学生作为对象,设计的内容如下:

题1:学生学习动机。选项有四个,调查结果分别为:(1)目标明确,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5%;(2)目标明确,没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19%;(3)目标明确,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53%;(4)学习无用,将来不做会计占23% 。

题2:课堂听课状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认真听课,积极做笔记占15%;(2)听课过程中经常开小差占49%;(3)一上课就伏台睡觉占12%;(4)上课讲话,老师干涉不听24% 。

题3:课堂理论内容学习的状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能听明白占15%;(2)基本听明白占23%;(3)能听明白小部分占41%;(4)一点也听不明白占21%。

题4:课堂实操内容学习的状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能独立操作占11%;(2)能独立完成大部分占14%(3)能完成小部分占44%(4)一点也不能完成占31%。

题5:课后作业情况。调查结果分别为:(1)先看书复习,然后做作业占9%(2)不看书直接做作业占51%(3)不会做,抄袭同学的作业占22%(4)放弃不做的占18%。

根据2013级和2014级200名学生,从入学后学习基础会计情况跟踪调查,得出结论:

题1 中,24%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有从事会计工作意向,了解到从事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从业资格证,他们分别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报考了市财政局会计从业资格证,40多个同学参加考试,只有3人三科全部过关,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其余的同学没有过关。他们虽然学习勤奋,动机强烈,但是全国考试过关率低,对于他们的学习热情打击很大,对其他学习积极性较强的同学打击也很大。

题2 中,49%的学生上课走神,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36%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不想学思想,认为学来无用,抵触情绪较严重。

题3、4中,选择第三、第四项占的比例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课堂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操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理论方面由于基础差,听课糊里糊涂,既弄不清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也不会综合应用,造成操作业务的时候无从下手,或者乱下手。

题5中,选择第二项的比例最高,可以看出学生做作业是一种应付状态,只求完成数量,不求完成质量,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学生总体智商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过程中,受挫的特点多数属于内因性挫折,表现为缺乏自制自律、缺乏奋斗目标、缺乏坚强的意志力,面对失败自身产生畏难、不自信、悲观情绪等,引发学习困难,形成学习中的不如意。

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耐挫折能力的措施

(一)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全局观念,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重新调整自己,重建自信心。有意向考会计从业考试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每天认真地学习,课后自觉地复习,积聚了强大的信心走上考场,可是第一次考试没过,尤其是自己感觉学得最好的基础会计学科没有及格,学生回到学校后觉得很没面子,从心里会产生排斥上课和考试的情绪,甚至对前面的失败原因提不起精神总结,听之任之。面对这一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着重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全局观念,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三门科目,每一门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都很多,而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对理解力的要求比较高,根据学生考后的反馈,在课堂上和学生逐一对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计算分析题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学生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也很容易混淆,例如多选题:“银行借款筹资方式的缺点是( )A.筹资数额有限;B.筹资速度慢;C.筹资成本高;D.限制条件较多;E.财务风险较大。”这道题考的是银行借款的筹资方式,其中包含着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两种筹资方式的内容,在答题的时候需要头脑清晰地记忆这三种筹资方式的特点,再将上述五个备选答案加以比较,去掉不能成立的B、C两项,应选A、D、E三项。学生出现选择错误明显地反映了学生复习的缺陷,在脑海中未能形成知识框架体系,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清。想要考取好成绩,把课本全部地理解掌握显然不现实,而应教会学生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住重点首要的工作是读懂考试大纲,以考试大纲为主线,以教材为指导,学习教材内容,对照考试大纲进行全面系统复习。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记忆方法,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基础会计的理论内容是一个很严密的知识结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通过总结笔者改变了原来只强调每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重心放在为学生展示会计知识的联系和作用的整体结构上,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体系一一地分列出来,把复杂的内容结构化、层次化,使得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学生从中了解了问题的全部,对问题的理解从困难变得容易。指导学生对刚开始的几个章节花较多时间来理解和记住以后,一旦他们有所领悟就指导他们进行习题练习,以练的方式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绘制思维导图,对课本的重点内容进行自觉的标注,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掌握重点知识点的问题,学生的排斥心情明显改善,慢慢地从课堂中找回了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职生虽然存在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无目标、自我意识不强等问题,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好胜心,表现欲望强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让他们参与活动,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玩是学习的动力”,课堂学习之所以让学生认为是一件感到头痛的事情,根本原因是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并快乐着”,如果学生感觉到上课学习“好玩”,自然就不会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的挫败感自然也就消失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将会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会计是一门“爱”的学问,它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善于发现它。例如,在生活中,我们自己是固定资产,生活是持续经营,恋爱是投资考察,爱情就是无形资产,红包是资本公积,结婚是合并报表,你的爱人就是实收资本,孩子是应付账款,读书是长期投资,年龄是累计折旧,等等。这样贴近生活的会计名词解释,学生很容易记住和理解,不再感觉它们抽象了。

二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用银行存款支付购货款1000元。这样的业务内容,首先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以6位同学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员五人,角色有:供应商,负责供应材料开发票;采购员,负责采购材料;出纳员,负责填写支票;会计,负责处理业务,填写会计凭证。要求各组成员根据题目共同设计,选出分担的角色,拟定台词,情景由组长解说,15分钟后各组根据组号顺序上台表演。课堂像舞台一样,每个学生都是演员,他们跃跃欲试,心情激动,在愉快的表演和笑声中,学生完成了一节课的内容,最后环节由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老师对该节课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上采用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加上同学、老师的评价中肯客观,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学习轻松快乐,师生关系融洽,抽象的知识点也比较容易记住,慢慢地喜欢上上课。

(三)挖掘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导学生提升耐挫折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挫折伴随着人的成长,只有学会面对,才能享受到快乐真谛。从古到今,从事过会计工作的名人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例如,孔子年轻时候,因为生活困顿,第一份工作是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担任委吏,即管理仓库的会计。看似容易,做好却难。孔子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道出了“会计,当而已矣”的名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庭清贫,他在毕业前一个学期被迫退学,回乡帮父亲料理一间小小的杂货店,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18岁那年,一向赏识他的王维克老师做了金坛中学校长,请他去当庶务兼会计。于是,华罗庚正式以会计为自己的职业。从故事中,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古代的孔子,还是现代的华罗庚,他们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除了有真才实学外,还拥有着一股经得起挫折的忍耐力。

总之,中职学生学业挫折是他们在校学习生活的一个部分,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层面的引导和干预,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使他们健康成长,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遥远.以兴趣为抓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4(4)

[2]王艳.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商培养方法探索[J].成功(教育),2009(5)

[3]马靖昊.玩的就是会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曹雪晖.思维导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4(5)

篇(7)

一、引言

财务会计是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体的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整个会计学科知识体系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不论是教师教学传授效果还是学生的知识的接收程度上,均表明效果没有达到双方预期的结果,目前总体呈现“双头受气”局面,一方面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讲授各个知识点的具体运用,但最后不论从课堂学生的反映还是作业以及测试上效果都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感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财务会计课程在平时的学习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都比其他课程多,然而,由于财务会计课程本身知识点较多,随着课程进程的不断推进,容易出现前后知识点混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因此,遇到实际业务时不知该如何入手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目前有许多的学者从财务会计构成体系出发,研究如何提高该门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另一角度出发,根据人体对知识的接受维度,研究思维导向图给财务会计教学造成的影响。

二、为何引入思维导向图?

思维导向图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创建,它是一种简单却又有效的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工具,它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手段,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间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开启人类大脑的潜能。思维导图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但主要集中于语文、化学、物理等课程,将其引入财务会计课程的寥寥无几。纵观上述课程,从内容上,知识点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一定的难度,而财务会计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将思维导向图引入财务会计的课程教学中。诚如学者肖月华指出:“让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引入思维导向图的意义

(一)以图为结合点,传授知识脉络。

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如何在讲授显性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将隐性知识一并传授给学生,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不能仅仅只将书本上、网络上等显现的知识简单加工后传授给学生,而应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发射性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自觉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诚如学者罗辉指出:“教师的职业就是把自己头脑里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财务会计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使前后知识脱节,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与接收效率。如何有机的将内容庞大的财务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即关注整体构,也注重每个知识点的面点融合的网络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思维导向图的引入,一方面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中,以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呈现;另一方面更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分立足于系统的角度,充分把握各关键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会计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核心课,但是由于知识点较多,随着课程进度的不断推进,学生逐步感到课程学习难度越来越大,知识点越来越多,而且一个业务往往同时结合了几个知识点,随着“理想与实现”间冲突的不断加剧,部分学生产生放弃心理,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学习态度,在后续内容的学习完全处于“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有利的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实验研究发现,随着思维导向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推进,学生在课堂上能将所学的知识动手绘制成完整的体系图,并在该绘制过程中,主动参与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

(三)以图为引,构建知识网络。

通过思维导向图的引入,学生能自觉将财务会计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不仅每个模块自成一个网络,而且全部财务会计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群,并且能在该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功能、构成及运用等。

四、结束

可见,思维导向图的引入,有效的满足教师与学生对财务会计课程传授与接受的同步需求。一方面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因思维导向图的引入,要求教师不论是教学内容的准备还是教学知识的传授都要立足于从完整的体系出发;另一方面,随着思维导向图的应用,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利于学生对财务会计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月华:“思维导向图在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7.2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81-01

1 运用导入艺术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导入新课的问题。有效的导入,不仅能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积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并且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著名教育导师于漪也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课堂中有效运用导入艺术实属重要。

会计专业课的内容与特点更加突出了导入艺术的重要性。

会计专业课教学内容无非是讲法律、规则,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等理论性内容,这些东西需要学生记忆,内容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内驱力在学生身上毫无体现,这种低效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求专业课教师采用合适的导入方法,每节课一开始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自觉接受专业知识。

2 课堂导入方法的具体应用

导课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笔者略谈几种新课的导入方法。

2,1 直观形象导入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提倡教学要以“闻、见”为基础,运用实物、图片、幻灯片、视频、等各种直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丰富感性认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一节课时,我首先向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平时买东西时商店开的发票让学生观察,观察它们的格式、内容。然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发票在会计上叫什么?有哪些内容?怎样填制?有什么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就导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在讲《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内容时,我每人发收款、付款、转账凭证各一张,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它们有什么区别?这些东西怎样填写,有什么作用?通过实物的接触,同学们对老师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对学习本专业充满信心。

2.2 比较分析导入法

通过提问,复习巩固以前课堂所学的知识,突出与新内容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讲述“应付债券”时,我们可以先提问以前所学的“长期投资―债券投资”的相关内容:(1)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和特点及折溢价的特点。(2)债券折溢价的实质。(3)债券折溢价如何摊销。通过提问,让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长期投资―债券投资”的知识,接着老师分析:这是站在债券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债券”,如果站在债券发行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情况又是怎样呢?这就是“应付债券”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在引导学生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导出“应付债券”内容,并且与“债券投资”对比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掌握起来也容易得多了这样导入,也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对比分析能力。

对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导出,能够强化特征,突出特色,加强记忆,巩固知识,又为学习新内容创造良好的开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3 从生活应用出发导入法

生活是知识的应用和具体的体现,老师应从生活入手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与学习相关的实例,把学习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应用角度出发导入新课。在学习《会计报表》时,我首先提问三个问题:(1)在我们周围的企业的领导是根据什么来对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2)企业向银行贷款,银行为避免借贷风险,是根据什么来对企业进行信贷决策的?(3)电视台财经新闻经常向外播报财经数据,像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等,他们是依据什么来统计这些数据的?同学们有的回答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的回答是“企业的利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然,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作出的判断,对于他们的回答我给出肯定,最后提出“企业的会计报表”这个名词。从生活出发,让学生知道“企业的会计报表”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导入方法得当,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相当感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也相当好。

2.4 实验导入法

教师在融合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回忆过去实验,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题。例如在讲授《错账的更正法》时,我先让同学们拿出上次实验课做的会计凭证和登记的账簿,然后给学生对一下答案。在核对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自己登记的账错了,于是我让同学们检查一下错在什么地方,结果发现有的错在了账簿上,还有的错在了会计凭证上。于是我强调,在会计上错账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它有严格的规定,那么这些规定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错账更正法。这种导入法,自然流畅,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生动。

3 有效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有针对性

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与所授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不能游离教材内容,海马行空;二是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学生一听起来就能如入胜而留连忘返。

3.2 导课要有启发性

学生拥有积极的思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一开始上课就要运用启发性的导入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3.3 导课要有新颖趣味性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语言、方式内容应尽量新颖有趣,这样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使得学生思路开拓,激发学生设计与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热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导课的设计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为之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探究环境,在情感体验与思维冲突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体验过程、发展技能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9)

一、合理编写导学案

合理的导学案,应重在“导学、导练、导思”。编写导学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出一些适宜学生知识和能力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怀疑精神,主动参与学习。创设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会思考、表述和归纳问题。1.导学习得。教师须先熟悉教材章节、财会软件,按功能模块及实务业务处理时间,整合学时教学内容。单个导学案可包含“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习内容”等“导学”要素。依照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及业务性质,确定科学可行的“学习目标”,剖析“重点难点”。再活化教材,节选典型业务,录制示范微课,形成“知识链接”;从业务处理概述、基本功能、处理结构、单据介绍等要点,整理“学习内容”文案,制作多媒体课程资源。让学生一目了然学习内容,构建新的知识框架。一些业务较为复杂,如工资分摊、存货出入库核算、结转成本费用等,有必要撰写多个学时的不同类型的导学案。首学时,应设计单项操作导学案,重在引导认知业务单据,描述业务处理步骤,归纳相关理论知识。次学时,再设计仿真综合实操导学案,重在引导熟悉业务处理流程,点拨要点,提高技能。2.导练巩固。“导练”可含“知识链接”、“业务实操”、“达标检测”等要素。教师利用“对分易”平台,导学案、视频、微课等多媒体课程资源。学生利用导学案“知识链接”,熟悉业务单据、软件模块功能、处理步骤;“业务实操”引领学生反复模仿操作,习得新技能。细化任务,难度呈坡度,可以课内分层教学,也可以课后拓展。同时督促回归理论自学,以客观题形式设“达标检测”,量化学习效果,巩固理论,查漏补缺,完善知识框架。3.导思拓展。“导思”应属于开放性学习任务,可含“质疑问难”、“拓展延伸”、“学习小结”等要素,重在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综合能力。编写者在导学案中留白,让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观点和疑难。或教师及时解惑答疑,点拨重难点;或开展学生集体研讨,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拓展延伸”是跳出课内学时和学习内容的制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思考,或师生交互探究,拓宽知识面,磨练新技能。最后“学习小结”,学生可通过绘思维导图,完善知识框架,达到知识迁移;还可反思课堂表现,自我评价。教师也通过教学实施是否流畅、学生参与度、学生实现目标情况、导学案等多媒体课程资源使用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反思,调整。

二、优化使用导学案

信息化下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推演、归纳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实现高效教学一种教学方式。1.活化教材,导学入门,接收反馈,准备面授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对分易”平台,导学案、微课等课程多媒体资源。学生阅读导学案,查看课程多媒体资源,熟悉学习内容;依照要求尝试前置任务,还可在平台上讨论区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可在平台上实时查看学生预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准备课堂教学内容。2.导练巩固,回归理论,交互研讨,导思提升课间实施阶段,教师根据课前学生预习反馈情况,实施项目教学法、实验法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互补原则,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理实一体,重在“导思、导练”。课堂上多是教师下达细化项目,驱动学生进行单一任务实操。学生以2人一个学习小组,可根据导学案中“学习内容”指引,或观摩“知识链接”进行模仿操作,相互指导,督促任务实施。针对业务重难点,还可开展某企业一个月业务仿真综合项目实操,小组内讨论分析,互助下实操、检查,再利用实训室教学平台展示成果,汇报任务实施中遇到的疑难和经验或建议。其他小组提问、互评。教师鼓励性评价,归纳知识要点和技术难点。教师还可采用逆向思维教学法,通过评价操作视频或小组实操成果,设找茬改错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寻找错因,客观陈述,并能动手修正。即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巩固技能,更培养职业分析、解决实务问题能力。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鼓励性评价,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在此期间,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疑难,可导学案中注意事项、技巧辅导文档寻找解答,还可以在“对分易”讨论区实时提出“质疑问难”。教师可实时解惑答疑,也可委托尖子生解答。遇到共同疑难,暂停实操,可开展集体研讨。课堂交互增强,思维碰撞,能力提升。除了实操,还要注重回归理论。教师在“对分易”平台推送客观题“在线练习”,进行限时检测。教师能实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出掌握程度,给予必要的针对性辅导。3.复习巩固,导思拓展,多元评价,反思完善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在“对分易”上推送难度适中的复习任务单,让学生导练巩固。或提供略难的延伸任务,导思拓展。还可以设开放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研讨,释疑解惑。进而“学习小结”,师生反思课堂教与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56-02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问题在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面实现转变尤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因此,基于以上目标,要强化财会人才能力培养。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互联网+ 行动计划”以及地平线报告,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因此,提出“互联网+”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快地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加快学习速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互联网+”颠覆传统教学思维,建立符合信息时代特征要求的教学改革模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哈尔滨广厦学院财经学院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正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效果较好。因此,针对当前背景下的教学工作的实践总结如下。

二、优质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线上和翻转的课程形式,微课,慕课,在线学习的教学方式同传统的教学课程建设相比较有了质的飞跃。当前可采取在课前录制短片,利用微信等软件进行习题的,供学生预习或者课后复习采用,课程资源覆盖范围更大。目前,财经学院专业课程录制了微课程,在课前向学生群里微课程,学生自学完成之后要填制学习单,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同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明华在线资源学习慕课。

(一)微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对学生习题答题情况做一个统计,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课堂上,老师可以只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节省时间,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老师最后进行点评。学生通过课前的微课视频学习,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在课堂上找到学生易错点和难点,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思维导图运用

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完成思维导图总结,此方法运用可提升思考能力和技巧,提高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思维导图方式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同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并且开展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如《财务管理》课程资金时间价值这一章节,以“时间价值”这一关键词为核心,向四周发散,各个节点为单利、复利、终值、现值等,将所有知识点进行串联,实现整章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思维导图模式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三、课堂互动环节

(一)UMU互动

专业课程可借助UMU互动app,有效的利用学生手机,此软件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及时的互动的手机平台应用,软件主要是为了带动课堂和教学的现场气氛,实现大家进行现场的互动,带动大家参与进来。互动过程资料可以进行云存储,永久保存,使课程更加的生动,效果更加的好。目前,《基础会计》和《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实现有效互动,通过手机轻松连结课堂现场,让现场更加精彩;同时,互动和互动过程永久保存,随时查看 ,实时海量数据分析,可视化效果精彩呈现。另外,签到,问卷,提问,讨论,游戏,拍照等丰富互动环节,丰富整个课程的内容。

(二)云班课

学生的手机上安装云班课App之后,学生可以光明正大的把手机带进课堂,教师将课程信息和学习要求等学习资源都可以即时传递到学生的手机上,考试安排、课件、视频等资源的出现,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手机变成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样手机不再是上课的禁品,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同。云班课中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手机App,还有一个数量在不断增加的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书城作为支撑。云班课的开设,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四、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应用中心、素材中心、经验积累与分享中心。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用平台。专业中心包括职业分析报告,职业考试信息、人才培养方案等。课程中心包括专业类课程8门。素材中心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电子教材课件等,典型案例库、票证账表库。

资源库建设为教学提供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资源,发挥助于学习的功能。为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就业支持、信息查询、教学指导、资料下载的相关等服务。可在网上开展实时教学活动,老师和学生可以便捷地查寻、浏览、下载所需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能开展讨论、答疑和交流等教学教研活动。

五、创客教学法运用

创客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客教学法不仅仅应用于一节课,也应用于多节课或一个单元。如计算机财务管理中建立筹资模型解决实际财务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就筹资问题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设想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解决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可行模型的构建,教师的教导必须体现学生要如何学、做,综合应用各学科的知识。学生确定项目后教师指导是做中学的拓展,同时,创课教学法是研究性学习的聚焦。

六、网络资源利用与管理

(一)培养学生网络资源获取能力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学生都拥有基本的上网工具,具备获取网络资源的条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数据应用实践,为学生提供专业网站,如国研网、巨潮资讯网、东奥会计网校、中华会计网校、重庆会计之家等,充分培养学生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越性挖掘网络资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去关注与会计相关的专业机构的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接受专业的信息推送。因此,一方面,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但另一方面,海量的会计数据又让学生应接不暇,如何快速的查找并利用有效的会计资源进行学习是当前会计专业学生面临的困惑。

(二)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相应的教学平台来进行辅助教学管理,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平台应当包含的内容如下:第一,学生的管理类数据。第二,教师的管理类数据。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教学课程、主要研究方向等)、教学进度、辅导学生情况、教师备课的教案、作业批改情况等;第三,综合管理类大数据,包括学校基本信息数据以及学校各项评比类数据等;第四,第三方应用类大数据,包括地图、天气、安全、网上课堂等教学资源。充分体现财会的教学特色,从而成为对外网络宣传推广的重要窗口,突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将网站建设为展示师生风采的舞台。

结语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素养高的财会人才的参与,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老师利用联网教,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与线上的活动互相补充与拓展。同时,建设与财会专业相匹配的、动静结合的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库。总结出一套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建立网络课堂,基于资源库的教学法,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影像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形式活跃,学生的素质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唐金晶,李泽全,曹渊,鲜晓红.Sakai网络教学平台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

篇(11)

二、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一)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其中对口学生包含职业高中生和中职技校毕业生,其余为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从学生的录取成绩看,分数普遍偏低,属于第3批或第4批录取分数线,基本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最后批次。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薄弱,对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会有一定难度。

(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

对于学习成绩普遍偏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习惯于依赖老师和独立能力强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学习方法欠佳。一旦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室后排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

(三)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学习成绩低、文化基础差,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信心不足,加之,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同时,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力相对较弱,许多就业单位甚至拒绝录用专科生。这些观念给众多高职高专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

(四)善于动手,对实践性知识比较感兴趣

高职学生虽然在以上三个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明显差距,但他们也有自己明显的优势。他们往往兴趣广泛、善于动手,对实践性知识比较感兴趣,喜欢参加实践操作类课程。

三、学生学习规律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加涅以学习中相应的心理活动为依据,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模拟的方法,把学习过程分为表1所示的8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和反馈阶段。同时加涅强调,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一直受到外部条件的强烈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从而使外部条件能与学生的内部活动进行很好的、准确的对接,最终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呈现内容、重点难点、安排过程、选择方式等方面要围绕学生如何学习展开,不能仅仅从教师角度、教材角度考虑教学设计,而是从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

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讨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好后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专业会计课程的基础。这门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概念多、核算复杂。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授课对象一般是普高毕业的一年级新生。如何让这些从未接触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及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的学生学好《基础会计》课程,需要我们从尊重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遵循学习本身的规律出发(见表1)。

(一)动机阶段,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基于高职学生善于动手、对实践性知识比较感兴趣的自身特点,在进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尤其第一次课上我们要注意通过设置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可操作性强的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心中有所期待。比如在《基础会计》第一次课上下发某食品公司某月购进鸡蛋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费发票、支票存根联、进账单等一笔完整经济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以及空白的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让学生担任该公司的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相互讨论、询问、咨询老师、试图从书上找到标准答案,从而引发小小的思考,心里很期待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样在学习动机阶段我们的任务就完成。

(二)领会阶段,提供刺激、引发思考

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之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心中的预期。在学生研究、讨论、咨询如何做账时,在他们犹豫、徘徊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将往届学生《会计综合实训》手工账本拿出来,让学生去观摩,提供刺激,就其中一个会计科目当月的数据让学生思考并推测证、账、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有所领会。

(三)获得阶段,加强指导、刺激回忆

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体会很重要,但是如果学生的疑问一直得不到有效指导、及时解决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自信心,对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尤其需要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一定思考后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如带领学生就账本中一个会计科目当月数据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测。并就下发的原始凭证进行语言描述、解说经济业务,用照葫芦画瓢的方法指导他们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并编制报表。最终用图1的形式将证、账、表的逻辑关系很直观的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

(四)保持阶段,复述复习、强化练习

新知识获得后,需要不断的复习、强化,才能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如让学生针对图1的逻辑关系展开描述并做好记录,对手头已填制好、登记好、整理好的会计资料进行复习、复述。课后布置类似习题进行强化练习,加深记忆。针对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特点,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借助一定工具和适当的方法进行监督管理。比如可以通过成立学习组进行组内检查并在相应检查表上做好相关记录,也可以通过选出几位比较好学的同学由他们承担相应的检查任务,同时结合抽查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对获得知识的强化练习。

(五)回忆阶段,刺激巩固、复活记忆

在学习中,长时记忆形成以后,如果不注意刺激和巩固,它就会向短时记忆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充分注意回忆的时机。如通过之前教学我们学生已经得出了图1的逻辑关系,那么之后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我们就可以根据图1的逻辑关系展开各项内容的教学。具体教学顺序为项目1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项目2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项目3登记账簿、项目4清查财产物资、项目5编制会计报表、项目6管理会计档案。每次教学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回忆图1的关系,并很清楚的告知学生我们目前处于图1哪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增强记忆的同时,更好得明确了学习目标。

(六)概括阶段,归纳总结、知识迁移

已学过的知识经过保持和回忆阶段,形成长时记忆状态的同时,就会进入概括和知识迁移阶段。《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强,高职学生善于动手,这是我们学生学会这门课的优势。但同时这门课程理论抽象、概念多,学生除了学会会计实践操作外,还需要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这对文化基础差的高职学生来说又是一大劣势。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学习的概括阶段,才能让学生同时学会操作、掌握理论知识。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进行知识迁移。每个项目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任务,通过思维导图清晰的呈现项目间、项目内各项知识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中好的学习方法,最终为知识迁移做好工作。鉴于高职学生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之前介绍的方法进行组内检查、抽查等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七)操作阶段,借助平台、应用知识

通过前面各阶段的学习,学生学习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我们教师通过提供应用的机会进行检验,同时为下阶段的反馈做好准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我们除了靠课堂提问和期末集中测验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布置,利用网中网实训平台进行模拟实训,利用购买的在线资源进行从业资格模拟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