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村网络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网络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村网络建设

篇(1)

国家九大基本公共卫生和疾控系统实行绩效考核政策的出台,为公共卫生工作指明了目标任务,也解决了相关工作经费,这也将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定位于社会公益事业。那么县乡村三级在这个体系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这就需要我们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了。笔者认为,村级职责重点是九项公共卫生工作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组织,居民健康(包括老年人)体检和免疫接种的组织,慢病和重症精神病管理工作、健康教育、传染病报告管理的具体实施。乡镇级重点是对村级的督导、考核,开展全程质控;协助县级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特别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措施的督导、落实和后期动态收集报告。县级重点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综合指挥平台、对全县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开展适宜科研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制订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开展全程质控。

2 推行村级“全科疾控”工作模式

“全科疾控”工作模式是指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全面负责、全方位开展工作,为社区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一种工作模式[1]。其内容以涉及疾控的五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具体职责包括:1、慢病管理随访,2、传染病报告和散发传染病疫点处理,3、协助处理辖区内公共卫生事件,4、免疫儿童接种通知,和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5、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6、重症精神病管理;7、完成上级交给的其它工作任务。

3 打造乡镇“疾控”文化品牌

“大疾控”文化包括疾控机构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行为规范、服务特色,既包涵物资形态的东西,也包含非物资形态的东西。铸就“以文化凝聚团队,用专业创造辉煌”,精心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新型疾控团队。[2]针对过去村级公共卫生人员定位不明确的实际情况,打造疾控文化,让他们有认同感、归宿感和使命感,这对稳定村级队伍和凝聚村级力量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4 建立县级综合指挥平台和培训、科研基地,开展全程质控

针对日益扩张的信息时代和逐年高涨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遵循“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要求,县级应迅速建立公共卫生综合指挥平台。就疾控系统而言,可建立三横三纵的模型,即应急指挥、信息沟通、质量控制三个纵列和资源管理、卫生服务、指挥决策三个横面。依托公共卫生综合指挥平台,达到卫生信息平战结合的高级融合,实现横向应用整合,纵向行业管理的体系框架。[3]

打造县级疾控中心科研培训基地。县级疾控中心应将全县疾控人员业务技术技能培训、开展实用科研和推广应用适宜新技术新方法做为其主要工作任务,探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实际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路径。

开展全程质控工作。为切实抓好“全科疾控”的指导协调工作,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保质保量落到实处,县疾控中心应开展全程质控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全科疾控”工作手册、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做好反馈,落实整改,从而使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章可循。

5 疾控集团化管理

集团化管理是充分发挥县疾控中心的龙头作用,建立县乡人财物拉通使用两位一体的紧密型疾病控制集团。而形成全县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均等、上下一体、人才流通的局面。

5.1 集团化管理具体做法是:

5.1.1 组织管理 在县卫生局统一领导下,由县乡两整合为集团化管理组织,人员拉通调配使用,乡镇优秀的可到县疾控中心工作,县疾控中心的人员可调配到乡镇工作;县疾控中心设置障碍若干业务科室,组建后乡镇命名为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做为集团派出机构,其福利性、公益性性质不变。最终形成县乡机构大联合、资源大融合、人才大流动的良好局面。

5.1.2 工作开展 县乡村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项工作由县卫生局组织力量,按考核标准从精神文明、业务工作、经济收入、社会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5.1.3 经济管理 县乡两级经济一体化,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对单项工作突出的进行单项奖励。

参考文献

[1]许国章,程志华,陶毓敏。“推行‘全科疾控’工作模式,践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1):3―5.

[2]刘晓表,刘玮,何晓军,廖一静,李和平。“打造和推行‘大疾控’文化品牌建设的思索” [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1):5―8.

篇(2)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篇(3)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B

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业,信息涉及广泛,传播力较强,发展旅游业需要交通、餐饮、娱乐、商业等方面的全面配合。现代旅游信息化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整合和传播信息资源,促使旅游业更加蓬勃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乡村旅行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普遍问题来源是对乡村旅游业的资源结构的短缺,造成整体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业无法高效利用环境优势,对资源进行优质使用。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行业定位模糊,导游机制与宣传力度欠缺,管理条例较为刻板等,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乡村旅游组织机构现在盲目新增旅游项目,资源管理不足,缺少经营理念,服务不够完善,政策空间相对封闭,破坏生态环境和职业道德,将“滥”与“散”的问题暴露在现在乡村旅游产业中[1]。

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在于当地村民的文化知识层次,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行业的了解,是否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满意,村民支持度。

(二)网络信息化发展技术基础薄弱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字介绍、图片信息、语音广告等,同时网上订票、订酒店、找司机、订餐饮、租车等,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信息建设,方便快捷的同时出现较多弊端。

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种类繁多,其中全自动网络信息化人才的管理缺失,创新型网络信息管理人才稀少,在旅游业信息管理上更是甚少,缺少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和对旅游行业本质的了解。网络不是一种单纯进行旅游销售的工具,而是对旅游信息了解参考的途径。对网络信息化和旅游业信息本身了解浅薄,就无法在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上解决存在的根本问题。

(三)网络乡村旅游信息质量存在安全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知识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网上进行自选消费,其达到方便快捷,但是网络的复杂性和开发性,并不像消费者想象的单纯,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涉及到钱财的网上交易,纵使病毒,计算机黑客和网络盗贼的出现,通过各大企业的内部消息,或者冒充消费软件商家名义进行骗取[2]。消费者的网络信息,被这些所谓“计算机强盗”进行信息篡改,冒充商家,威胁消费者,消费者在进入网站的同时,必须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当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将受到危害,因此部分消费者不愿意轻信或访问网络。

从电视、广播、网络、广告等多方位传播媒介来看,多种多样关于旅游宣传方式越来越多,网络中出现的关于旅游的题材在内容上越来越丰富。其中对旅游线路的介绍,旅游景点的照片和针对旅游出行的计划,还不够完善,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的体现比较肤浅,没有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紧密和当地的旅游情景,环境优势,乡土特色结合。出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当地村庄环境落差大,差异大。没有突出本质特色,尤其是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日常行为、饮食的特色,无法突出特色,这就是在网络传播上的差异,给消费者带来的真实和不安全感。

二、如何加强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一)提高全民对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对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打破陈旧观念和保守思想,加强学习网络信息,了解网络信息建设,及时更新网络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增大对乡村旅游信息的宣传,开展创新展示乡村旅游业风采宣传平台,使人们感受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并且在选择上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

转变广大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乡村旅游业对其起到的经济效益,明白自身将融入乡村旅游业的必要,提高当地人民的自身文化水平,个人修养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政府企业要将所收入的部分经济效益交给当地人民,并且更好的提供给他们农民转化商人的机会[3]。加强村民获取经济效益提高的正确心态,将消费者满意度放在首位,通过农家餐饮健康标准,当地交通安全便利为主,游园门票价位合理等方向,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达到使政府审核通过,社会大众认同,前来消费人群满意的最终目的。

(二)多方面培养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人才

大量培养有创新思维管理网络乡村旅游信息人才,当地农民为主要培养对象,补充文化知识,加强语言交流,学习标准普通话,有目标进行对村民最基本文化和网络知识系统教育,派选专家到当地授课指导,在当地学校和政府下属单位进行学习,开设旅游业学习辅导班,或直接通过网络计算机进行远程教育信息化方式,在乡村进行授课。政府可通过技术考核,将当地或外地相关专业大学生聘请到乡村旅游文化信息行业进行实践性工作,直接起到榜样教学,并给予青年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相关福利,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达到爱惜人才,稳定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4]。

通过人才的纳入,加快培训当地村民对旅游信息化的普及,达到独立完成网络信息内容的编排和信息的及时更新,使消费者更全面了解乡村文化、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风土、娱乐设施等,从而吸引带动消费,促使消费者旅游欲望。

联合中、小型企业、专家、学者、当地村民举办联合研讨会,会议研究策划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的宣传,乡村旅游的广告创意,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品牌推广,创意农民艺术品开发,对乡土文化环境的保护进行研究。通过科技高端引领,展示生态科技,集生态文明,生态优势,文化特色于一体,倡导和实践未来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创新理念,打造乡村旅游业新形象,新概念,新亮点。

(三)加快完善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

通过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制定标准,进行规范建设。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将发展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计划交给政府进行进一步审核,通过思想政治、经济效益、文化提高、宣扬乡村自然特色,村民积极向上心态等方面进行评定,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可。

成立乡村旅游建设师资队伍,实行研究学习,后进行实践的方式,统一将当地村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掌握最基础的旅游业信息,达到从旅游环境到思想心态统一结合。在师资力量上,聘请专业旅游业方向导师,进行因材施教,使乡村旅游行业更专业化。同时,加大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社会集资,通过各大中、小型企业赞助网络、广播、广告等宣传工作,从而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运行,建立起相互连接的网络体系,实现安全网上付费、方便快捷购买交通票据、健康农家餐饮、服务一流导游团队等,真正达到满足顾客需求,消费者满意。

让乡村旅游成为消费者在工作忙碌之余,短暂而放松的消费方式。从最基本的观光景点,休闲娱乐到农家餐饮农家乐,最基础的旅游方式开始,打破常规旅游方式,自己动手制定餐饮,垂钓、温泉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使乡村网络旅游信息化建设得到当地百姓和消费者的极大信任,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台阶。

三、结语

纵观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可以观察到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无限,发展种类繁多,个性化旅游路线和创意旅行产品不断涌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不仅保护原始的人文环境真实性,重点保持景观景物的保护,这一点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当地村民的文化水平,交流方式也都随着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网络成为村民宣传乡村旅游文化的主要工具,更加新颖跟着流行潮流的时尚方式,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出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开拓,将资源优势得到保存,保护自然生态为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保持当地的资源特色,做到乡村与网络信息相结合,真正达到网络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洁,吴军.中国乡村旅游网站定量评价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7(1):57-60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85-02

在新农村建设中队伍中,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着重要的乃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其靠自己的辛勤努力与聪明才智,为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探索了新路子。然而,由于其自身文化科学素质以及实际经济技术技能的限制,使得其经营与个人发展出现徘徊,且难以持续提升的现状。通过网络技能培训加强其农业技能,在提高其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其最理想的选择之一。

1 农村致富带头人网络技能培训对提高其个人能力的作用

网络的普及与计算机基本应用知识的掌握,为现代农民学习各种知识与技术技能提供了很多便利服务。但是由于农村致富带头人多数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他们对网络技能并不能完全掌握,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例如各级农委、劳动保障部门以及相关的高校等,可以根据国内、省内或各县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在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做出基本摸底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开展针对他们的网络技术培训工作。根据以往类似活动的开展及其成效来看,农村致富带头人网络技能培训对提高其个人能力,有着巨大的内驱推动作用。

1.1 提升其基础文化素质

从当前针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实践来看,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的网络培训,都会直接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一是系统的网络视频学习。这样的学习,一般都是某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或教授来实施,以专家们的高知识水平,只是单纯地网络听课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二是系统的网络文章学习。在相关的培训网站,无论是网络培训学习的组织者还是相关的教师,都会公布一些相关的专业文章,让致富带头人们在网络视频学习之余,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地学习。通过这样专业文章的学习,会从文章本身的文化素质来影响与改善他们基础文化素质。三是系统的网络交流学习。当然,在培训中也在既定的网站建立论坛等,让学员自由地讨论、发帖或交流等,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建立专业性QQ群,让大家加强相互的交流学习,在相互的了解中增强大家的文化素质。

1.2 开阔其经营视野

尽管这些被培训的学员,无论在地方民间还是在官方统计中,从家庭收入总量、经营业务增值量上,可能都是货真价实的致富带头人,然而,其毕竟是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一切,由此也就决定了在他们思维中的经验决定论,进而限制了他们去接受新鲜的事物与技术技能等,因而,通过培训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开阔其视野成为必要的手段。开阔其经营地域视野。不管他们的成就有多大,毕竟就限制于一个地区或者只是很小的县市内,通过这样的培训,无论是授课教师的讲解还是其他的专业文章,以及与类似行业其他地区带头人的交流,会让他们对全国各地或者本省市内的该行业经营情况有着了解,开阔其地域视野。开阔其经营方式视野。立足在上述学习与交流基础上,可能每个人的经营方式由于所在县市或地区的情况不同等而产生差异,也或许每个经营方式都孤立且不可复制,却可以对他们产生启发,多多少少地获得借鉴。开阔其科研发展水平视野。虽然是在农村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但任何经营都需要立足在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其中不仅有原来成熟的科研理论指导,也有着他们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当他们在相互交流实践经验的时候,会对他们产生更多的高质量启发。

2 农村致富带头人网络技能培训对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性影响

根据对部分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访谈得知,他们获得的相关知识,除了当地农技或者其他致富能人带动外,就是自己的摸索与自学,不仅在时间与金钱上消耗巨大,甚至其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本也相当昂贵。在他们创业之初也希望获得各种支持,尤其是相关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支持,然而,却不知道该去找谁学习。这种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好像找到了久违的靠山,对他们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莫大的激励作用。

2.1 激励农业经营创新

在国家各种惠农政策铺天盖地的时代,政策只会给他们指出发展的方向与政策优惠的可能性,而要变为现实性,只有广大农民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制作出来更大的“馅饼”。因而,这种培训为广大农民的创业与创新经营,准备了先进的理论与灵感。经营理念创新。在以往的农业经营中,靠差价或者政府支持与补贴等来获得更高的农业收入,这样的经营理念已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只有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立足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去创新农业经营,才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例如当前各种专业合作社等,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创新实践。经营模式创新。同样,在经营的模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原来都每个家庭独立的经营,农民们按照自己的特长或者喜好等实施农业经营活动,往往出现生产过剩甚至投机的现象,“蒜你狠”、“糖高宗”等都是不能科学规划生产经营的负面现象。随着人们对于市场的研究深入,一些农企合作、农超合作模式,为保障农民的利益探索了一条心的路子,不仅保障的农产品的质量,也为农产品的营销开辟了新途径。

2.2 推广农技普遍提高农业经营能力

通过这种培训,发挥这些致富带头人的作用,让他们在自己的经营中,去推广自己所学习的农技知识与相关的技术技能等,切实地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经营能力。首先,提高产品安全性。只有切实提高与改进农技,才能真正地从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上实现双丰收,避免一些二重标准的农产品出现,例如山东的生姜种植,农民自己吃的是绿色生姜,而销售的则是用高毒性农药种植的。解决这种问题,还是要从农技上来实现突破。其次,创立农产品品牌。在品牌化质量体系化的时代,不能再持着有产品不愁卖的思想来开展经营活动,必须立足市场强化特色创立品牌,才能用品牌的效应打开更加长远与广阔的市场来。例如一些冠以富硒概念的农产品,或者被认证为绿色食品的农产品,首先,从品牌上让人们认可其质量,继而去收获营销两旺的良性循环。再次,打开产品市场。在广告时代,即使是皇帝的女儿也会出现愁嫁的现象,作为一种产品,你只有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你的优越特色才能为大家所接受,在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会把各种因素加以甄选,进而以特色适合性来决定其选择性,由此为农产品打开市场。

2.3 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内原动力

新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发于三个方面:国家的支持,科技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相对于前两者而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属于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前两者都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农民的学习、消化与运用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这种培训活动会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原动力。提高生产能力。尤其是现代化机械的运用,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经营的各种资源,也提高了生产经营的效率,为抢农时、优化生产结构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技术技能。农业原本是要靠天收成的。随着各种科技设施的运用,例如农业滴灌技术等,让农业不再局限于天气。再者,各种技术的支持,如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高,与广大农民的新种植、养殖等技术结合起来,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然条件的影响,甚至能转为农业发展的动力等,进而提高农民发展信心。

新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网络技术培训工作,以立足于新农村发展、农民成长以及农业发展改革的实际,在提高其专业管理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素质、专业市场营销素质的基础上,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更加高效的平台,为新农村的发展奠定了人文素质基础、技术技能持续提升基础、创新发展的基础,进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了前瞻准备。

参考文献:

[1]谭英,蒋建科,凌莲莲,等.基于网络媒体的农民技能培训效果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9):53,58,113.

[2]谭英,蒋建科,高嵩.基于网络媒体的远程农民技能培训效果分析——以北京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农民接受远程技能培训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35-38.

篇(5)

一、“智慧马渚、美丽乡村”信息化乡镇建设主要内容

(一)基础光网络建设

1、光网络建设总体目标:2012年-2013年,对马渚范围内家庭和商务楼宇、专业市场、企事业单位实施光纤接入改造,对新建楼宇和小区实施全光网络接入,使镇区域所在地单位用户具备千兆接入能力、家庭用户具备百兆接入能力;农村区域实施光纤改造,实现接入能力20M用户50%,2M及8M以上用户分别达到98%和85%。共享城域网出口总带宽能力达到150G以上。

2、由电信局全额投资,2012年至2013年底前完成马渚三个社区,18个行政村的光纤到户项目改造,光网络设备、线路投资总计1200万元人民币。以自然村为单位,根据光配服务区的整体规划,逐村进行光纤入户改造,在改造中结合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2012年底,实现100%镇区用户、50%农村用户的FTTH(光纤入户)覆盖,2013年底,实现100%农村用户FTTH覆盖。

(二)无线城市覆盖

实施落实马渚全镇内无线宽带网络建设项目,3G基站、WIFI网络覆盖等无线项目投资约300万元。无线项目重点建设区域如下:

1、实现全镇3G无缝覆盖,推进CDMA1X、EVDO、wifi网络建设,实现马渚镇全镇区域室内外100%、室内98%无线宽带(3G+wifi)覆盖;

2、重点区域:2012年着重对镇政府及重要办公大楼、社区办公场所、酒店、学校、农家乐、各商务楼宇进行wifi网络的全覆盖。

(三)光网络与信息化应用,切实推进“智慧马渚、美丽乡村”建设

1、在已建成的公安治安监控网基础上,继续推动对马渚全镇的治安、公共交通、特种车辆等领域的智能安全监控,保障社会安全治安,提升“平安马渚”监控的技术防范能力。

2、推广“数字城管”建设,充分利用光网建设成果,新建并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将视频和数字传输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项目中,提升城管整体水平。

3、推广智能环境监控,保障市民健康。根据环保部门需求,制订智能环境监控规范,充分利用基础网络、无线网络及传感技术,开展对马渚境内各区域环境的智能采样、监视、预警。

4、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能力。并针对马渚基础产业特点,研发提供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的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帮助企业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5、打造有特色的“云计算”服务基地,为马渚本地及周边有网络开发及存储需求的企业提供“IDC”等服务。

6、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广“农村中国”乡镇信息化平台应用。使农村政务、商务、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7、镇级IPTV。在iTV公告平台基础上定制封闭的、视频+图文方式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建成后具体可实现的应用包括:镇专属点播视频、专属图文信息和公告等;可轻松将会议精神、紧急公告、动态信息和文化建设阵地延伸至职工家庭及广大镇人民群众。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改变当前社会因缺少娱乐文化活动而产生的各种不健康活动,都有很大帮助促成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智慧马渚、美丽乡村”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为贯彻好市委市政府《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文件精神,落实“智慧”“智慧乡镇”信息化战略,推动“智慧马渚”“美丽乡村”的建设。让全镇广大群众了解把握智慧城市建设重大意义。通过开展宣传周、专题会议、主题论坛等形式,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通过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促进智慧产业发展、从而加快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公共管理水平等一系列事关我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的长远发展的惠民、利民的工程。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3年10月):

根据“智慧马渚、美丽乡村”信息化乡镇建设主要内容,结合城镇建设及村庄整治等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及进度。对全镇进行光网改造和无线网络覆盖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镇范围内家庭和商务楼宇、专业市场、企事业单位的光纤入户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第三阶段――完善验收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及要求组织专家对工程进行验收,按照相关标准对全镇光网、无线网络和信号基站进行测试验收。对于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智慧马渚”工程符合设计要求,惠及全镇人民。

三、相关措施

篇(6)

1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现状及规划意义

有线电视网络是广电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当前,农村地区有线电视网络正朝着双向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各类新业务及运营模式对网络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农村地区干线网络老化、故障率高,多地采用电缆传输,光缆改造滞后,网络传输质量差。此外,对于有线电视网络规划,多数地区仍采用550MHz系统,制约了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进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在施工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漏洞,如施工标准不统一、施工质量不达标及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同时,农村地区用户分散性强,管理方式落后,收费难,也影响网络改造升级进程。因此,应缩小城乡发展差异,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科学协调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工作,立足远、近期目标,细化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与升级总体任务和实施步骤。例如,参照国家相关政策、规范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分段进行规划;明确新建、扩建区域规划任务,保证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完整性;发挥有线电视网络公共服务功能,确保网络运行可靠性、经济性及安全性;提高机房规模与建设质量,提高其服务能力[1]。

2FTTH有线电视网络改造规划影响因素

FTTH是光纤改造技术,可提升网络带宽,确保双向业务,满足有线电视网络需求,可降低对供电和环境的要求,能促进有线电视网络可持续发展。但应用FTTH模式进行改造规划时,需要着重考虑三点。①FTTH方案的设计。FTTH模式的优点是高带宽,综合了数据格式、协议与格式及波长透明程度强的特点,运用效果显著。FTTH方案设计包括单纤三波方案和双纤三波方案。单纤方案是将数据信号与有线电视信号进行复用,依靠单一光纤进行传输,虽然成本降低了,但在前端机需要应用合波复用器,增加了用户终端费用,也浪费了无源光纤端口资源。双纤方案实现了有线电视信号、数据信号的单独传输,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但网络建设成本较高。②ODN覆盖方案。一种是光纤到户全覆盖施工。一次性将光纤放置到位,项目成本较高,具有一定投资风险,但后期业务开展容易,便于管理。另一种是薄覆盖,即分阶段施工。先对CO到DP进行集中施工,业务开通过程中再逐渐增加光纤网络敷设作业。该方案起初成本较低,主要将光分路器、无源光纤端口进行投放,但后续施工量大。③分光方法。农村地区除了可以引入一级分光方案与二级分光方案外,还可以引入三级分光方法。通常,一级分光损耗小,在新建高层、多层区域较为适宜;二级分光,主要以城乡郊区为主,包括一些乡村改造区域,可以满足光纤到户。对于施工方面,集中分光以集中部署机房与光缆交接箱、局端机房为主,管理维护相对便捷;分散分光,在LCP与DP点设置分光分路器,安装分纤箱[2]。

3FTTH有线电视网络规划方案

篇(7)

根据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工作部署,年初市食药监局对*市地区“两网”建设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和督查,在总结以往“两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出台了《*市地区进一步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实施意见》和《*市地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市地区“两网”建设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并制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和工作部署,围绕“两网”建设工作部署,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药品监督网络完善药品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督信息网络,全面加强药品监管,是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市点多面广,服务半径大,监管工作出现一定难度,市局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决定以农村乡镇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药品监督信息网,为探索新形势下药品监督管理的新模式,在清水河、和林县开展了药品监督网试点工作,比如清水河县通过县政府协调成立县农村药品监管网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并在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成立了办事机构。负责人分别由分管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担任,起到了积极作用。和林县药监分局通过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系,协商建立了12315打假互动举报信息,充分发挥了12315快捷的信息通道,及时有效地开展了打假治劣行动,药品监督网络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典型引路,互相交流大大促进了我市药品监督网络建设工作。

二、政策引导,积极扶持乡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

一是出台了《关于优化药品经营发展环境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的工作措施》,从政策上对在乡村设立药店给予支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准入条件,两名技术人员只要有中专以上相关学历(专业)即可,对于偏远贫困地区,在营业场所面积上进一步放宽。二是积极引导村卫生室申办零售药品。三是鼓励引导药品批发、(连锁)企业向农村发展。在“两网”建设中,积极探索拓展方便农民购药途径和办法。比如引导有能力的医药企业向农村延伸供应网点,设立连锁门店及非处方药专柜,简便了审批手续,实行经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审查同意既可在乡村设立供应点或药柜。

三、因势利导、推进“两网”建设与“新农合”同步协调发展

目前各地全面启动“新农合”工作,市食药监局紧密结合“新农合”工作的开展来推进“两网”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卫生医疗机构资源搭建“两网”建设平台。积极引导督促乡镇卫生院对农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集中配送,加强乡村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一体化管理,同时在药品购进,人员聘任、药品储存等方面实施有效监督和规范。

四、积极落实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工作

根据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部署,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条件”,积极落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市地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乡)实施意见》,确定了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工作方法步骤、具体措施。确定我市托县为“两网”建设示范县,建议其它旗县创建“两网”示范乡,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五、积极开展信息员培训工作,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市食药监局加大对监管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各旗县分局每年开展1-2次培训班,培训覆盖面达90%,同时利用各种形式,下基层检查市场之机,围绕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等主题对农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药品监督信息人员来自农村基层,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缺乏,整体素质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

2、聘用的三级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完全是义务的。在管理上比较松散。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监管方面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3、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举报奖励制度不完善,监管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信息来源比较少。

4、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不够,在推进“两网”建设中,只是药监部门唱独角戏。工作有一定难度。

建议:

篇(8)

农村网络城市化与“小农理性命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chultz(1964)认为,农户相当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单位,农民比起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来毫不逊色,基于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激励农民为追求利润而创新的行为。Popkin(1979)更是直言,农场完全可以视作资本主义的公司,小农无论是在市场领域还是政治社会活动中,都更倾向于按理性的投资者原则行事。人们将两者的观点概括为“Schultz-Popkin小农理性命题”。这一命题实际上强调了,农户即企业,农民即企业家;激励农户的利润动机与创新行为以及创造外部市场条件十分重要;如果这些外部市场条件能得到满足,则农户就完全可以和企业家一样行动。农村网络城市化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环境和提供了利润创新机会,理性的农民会充分利用农村网络城市化平台,抓住有利可图的信息和机会及时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或及时扩大投资,从而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河南固始县和“赣州模式”为“小农理性命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河南固始县农民种植“双低”油菜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的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强调:“农民愿意干的,政府要放手;农民不愿意干的,政府要住手。农民种什么,他们心里最清楚,政府不清楚”。2005年“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认为江西“赣州模式”新农村建设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赣州模式”的重要经验就是“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重点放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民为中心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对此,可以说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地区落后面貌的可行的关键基础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对策。

农村网络城市化与制度变迁理论。农村网络城市化不同于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农村城市化虽然能够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村城市化有它的局限。据估计大概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高峰,有16亿左右,那时即使实现了50%的城市化,还会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城市化只能部分解决“三农”问题。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还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介入。比如一些地方急于求成,过多地用行政手段和首长命令来规定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时限、速度和指标,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指标,发展一些缺乏工商业支撑的“城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农村网络城市化也不同于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指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往往容易被理解成城乡一样化,导致政府的过度介入和占用大量耕地,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本着“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公共绿化集中,村落组团集中”的布局原则,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导致一些几百人,几千人乡村也要建街道、幼儿园、学校、医院、公园等等,利用率却很低,没有多少人看病、上学、游园。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上则提出村内主干道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这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农村网络城市化的道路建设主要着眼于村村、村镇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乡村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则应交由村民自主决定是否建设、如何建设,这是一个自发的制度变迁过程,这样可以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和过分占用耕地。利用政府力量来强力推动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安排存在着制度供应过剩的弊端,这是导致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过度介入和占用大量耕地的根本原因。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地,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创新比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创新更富有效率。当制度供给和需求处于不均衡状态时,社会就会自动产生制度变迁的力量,自发促进制度变迁的完成。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就是一个自发的制度变迁过程,早期的城市是在农村居民点——邑的基础上,由于简单的物物交换而自发发展为集市,进而发展为城镇,最终发展为城市。农村网络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理位置较好的村、镇,由于农村网络化的发展,新的盈利机会和制度租金会出现,村—镇、镇—小城市的演进路径会自发形成。因此,农村网络化与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并不矛盾,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和前提。

篇(9)

农村网络城市化与“小农理性命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chultz(1964)认为,农户相当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单位,农民比起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来毫不逊色,基于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激励农民为追求利润而创新的行为。Popkin(1979)更是直言,农场完全可以视作资本主义的公司,小农无论是在市场领域还是政治社会活动中,都更倾向于按理性的投资者原则行事。人们将两者的观点概括为“Schultz-Popkin小农理性命题”。这一命题实际上强调了,农户即企业,农民即企业家;激励农户的利润动机与创新行为以及创造外部市场条件十分重要;如果这些外部市场条件能得到满足,则农户就完全可以和企业家一样行动。农村网络城市化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环境和提供了利润创新机会,理性的农民会充分利用农村网络城市化平台,抓住有利可图的信息和机会及时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或及时扩大投资,从而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河南固始县和“赣州模式”为“小农理性命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河南固始县农民种植“双低”油菜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的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强调:“农民愿意干的,政府要放手;农民不愿意干的,政府要住手。农民种什么,他们心里最清楚,政府不清楚”。2005年“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认为江西“赣州模式”新农村建设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赣州模式”的重要经验就是“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重点放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民为中心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对此,可以说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地区落后面貌的可行的关键基础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对策。

农村网络城市化与制度变迁理论。农村网络城市化不同于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农村城市化虽然能够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村城市化有它的局限。据估计大概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高峰,有16亿左右,那时即使实现了50%的城市化,还会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城市化只能部分解决“三农”问题。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还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介入。比如一些地方急于求成,过多地用行政手段和首长命令来规定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时限、速度和指标,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指标,发展一些缺乏工商业支撑的“城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农村网络城市化也不同于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指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往往容易被理解成城乡一样化,导致政府的过度介入和占用大量耕地,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本着“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公共绿化集中,村落组团集中”的布局原则,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导致一些几百人,几千人乡村也要建街道、幼儿园、学校、医院、公园等等,利用率却很低,没有多少人看病、上学、游园。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上则提出村内主干道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这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农村网络城市化的道路建设主要着眼于村村、村镇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乡村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则应交由村民自主决定是否建设、如何建设,这是一个自发的制度变迁过程,这样可以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和过分占用耕地。利用政府力量来强力推动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安排存在着制度供应过剩的弊端,这是导致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过度介入和占用大量耕地的根本原因。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地,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创新比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创新更富有效率。当制度供给和需求处于不均衡状态时,社会就会自动产生制度变迁的力量,自发促进制度变迁的完成。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就是一个自发的制度变迁过程,早期的城市是在农村居民点——邑的基础上,由于简单的物物交换而自发发展为集市,进而发展为城镇,最终发展为城市。农村网络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理位置较好的村、镇,由于农村网络化的发展,新的盈利机会和制度租金会出现,村—镇、镇—小城市的演进路径会自发形成。因此,农村网络化与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并不矛盾,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和前提。

篇(10)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B

一、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发展进程也在逐步加快。为了避免过时的技术给城市和农村的不利影响,专家学者提出在城市中构建现代通信管道网络,用来提高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扩展同时大大减少不良影响。通信管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构成通信光缆网络的主要承载介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内的通信管道越来越多,而且已经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设,成为公众普遍认可的一项基础设施。从目前情况来看,城市通信管道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构成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推进,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同时也成了对科学技术的一次考验。因此要求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推行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展望未来的城市与农村,传统的通信网络管道建设方式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转变,近几年管道建设的实践活动也告诉我们现在的设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脚步。各种与管道通信网络建设与关的技术相继被研究和投入使用,这就要求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城市的发展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必须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作出相应的转变与发展。

三、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的问题

长输管道工程的投资估算是整个工程研究报告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影响到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等很多方面。因此确保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才能保证长输管道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输管道建设项目要求不断提高。现实生活中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无时无刻不在限制着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的深入发展。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但是道路崎岖坎坷。

四、对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的建议

1 大幅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认知及能力

大幅度提高工程设计、造价、项目建设管理等相关人员对项目认知,使他们对这个项目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从业经验。应加强技术研究应用与经济对比分析的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实践要求,更要强化其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以尽可能的促进工程的顺利发展。

在此基础上,也要加强对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管理者的知识培训与管理经验的疏导,充分增强工程整体的管理水平。

2 强化建设项目的设计研究工作

强化管道建设项目的设计研究工作,更多地了解与掌握管道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提供相对准确的工程建设事项清单。同时充分发挥设计阶段的研究结果的效力。工程人员要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收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以及各项信息。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反馈。从而更好的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 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编制工程成本控制计划,充分进行成本分析,最大程度降低费用开支、增加盈利。同时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符合国家对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的要求,也对人民的利益负责。

4 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计划,充分采用高效合理科学有效的手段,科学安排施工的时间,地点,注重施工条件与人员调配安排,并严格落实施工计划,避免影响工程项目建设进程的现象的出现,大大提高施工建设效率。

5 减少施工材料的浪费与不必要的流失。加强现场材料管理工作,最好可以落实到个人,充分做到用料准确不浪费;按工程进度需要,组织不同品种、规格的材料分批进入施工现场。管理者在施工时做到合理分配施工用料,降低材料的损耗量。

6 加强和科学施工人员的调度与管理,按工程进度的需要配备人员。施工机具配备也要合理,选用效率高的施工机械,以尽可能地提高生产率及机械化施工水平。选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充分利用施工场地,提高拌制加工效率,减少工程费用。

7 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严把各项质量检验关,对重点施工部分加强监督检查,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整改、返工损失。

8 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推行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等新的施工方法手段,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费用,注重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设工作,以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及成本目标的实现。

9 提高计划管理水平,抓住计划编制,综合平衡和检查执行环节。加强生产管理工作,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加快施工进度。

结语

通信网络管道建设作为通信建设的基础工作,在规划,设计和实践工作中要贴别留意市场及社会需求。同时,人员要善于发现,总结,反馈并解决问题。要大胆尝试,突破传统建设的理念,认真测算设计,合理规划。着眼未来,并综合管道的功能和效益,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人员,新工艺。把一切有利于长输管道通信网络建设的因素结合于建设的生产实践,创造更利于城市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11)

目前,县级农广校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仍然采取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进村辅导授课,条件好一点的采取声像教学等方式进行,远远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而现代远程教育为农广校开辟了新的教育培训模式。

强化远程教育网络建设。通常认为,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的教学活动。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足在于很难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当前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最新方式主要是将现代的教育资源与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如: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卫星、多媒体、宽带网络为主要手段的传播技术等,如果县级农广校利用好这些远程教育资源,并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机结合,将宽带网络传输延伸到村屯,利用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在教师和学员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等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效果就会更好。因此,加强县级农广校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县级远程网络建设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和普及,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教育方式逐渐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成为“数字化校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县级校也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面向农村建立“乡村数字化田间校园”,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要。实现网络教育平台通常需要三个基本系统:即课程及教学资料系统、教学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这三个基本系统实现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学员管理等整个过程,农民可以不离土、不离乡、不误农时在网上听课、与教师互动答疑和提交作业等,以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县级远程网络教育要依托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国家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科技投入,就东宁县而言,全县102个行政村已经通过组织部门建立了村级网络终端,村村配备了电脑网络、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农村党员干部可以利用村级网络终端进行学习、参加培训,县级校依托组织部门,把农广校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与组织部门的农村网络平台相结合,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在乡或村设立网络培训教学点,方便农民,减少误工;二是结合农业生产任务,依据种植业生产季节或养殖业饲养管理进程设计教学进程;三是根据培训需要,以乡村示范园区、种植养殖大户产业基地为教学现场,让农民边学习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