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儿童科技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讯)多屏时代已经为我们带来不少改变。今年7月份的时候,NBA巨星德隆就在iPad上签署一亿美元合同。而离我们生活更近些的,是身边孩子的教育学习。孩子们拿着平板当课本、用教育app已不再新鲜,而孩子童年、学习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也日益获得重视。我们报道过不少针对儿童教育的应用,而最近Windows 8系统也宣布自带了Kids Corner功能,让家长控制孩子对系统的使用权限。
那么孩子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现在是怎样的?来看看下面这幅以美国人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图:
(编选:)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科学教育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对其科学教育进行改革和完善。从美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具体实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掌握一些知识,而是重视教给学前儿童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强调教师应该帮助儿童理解科学,不仅包括认知体系,还包括探索过程和科学活动所持的价值观。因而美国科学教育实验计划“hands-on”也得到其他国家的效仿和推行。
随着日本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重视幼儿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二是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独立地发展。三是五个领域的教育内容是通过游戏综合进行的。日本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儿童的兴趣,他们认为在进行有关知识方面的教育时,应将孩子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摆在第一位。日本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是与游戏相结合的,十分重视游戏的作用。
在法国,3岁的幼儿就开始接触科学教育了。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对事物的独立看法,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法国科学教育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放在了极重要的位置。他们力图通过培养孩子对实验现象的解释能力,发展对事物进行缜密而有逻辑的思考,增进科学推理的能力。
2.各主要发达国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同点
(1)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的体验为主线。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特别强调科学教育要培养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引起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要求教师积极引导,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而不是以教师传授科学知识为主。孩子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些指导。
(2)遵循“做中学”的体验原则。从美国开始实验,我国和其余国家也相继推行。这种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教师判断是否有价值―猜想和假设―做实验―得出结果―记录实验表格―分享交流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也让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方法和态度。这种基本原则强调科学实践,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让孩子更关注生活,更善于从生活在发现各种问题和有趣的现象。
(3)注重体验环境的创设。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都比较注重体验环境的创设。他们都为孩子提供了实验用的各种材料,使得孩子能全面的进行探究和实验。同时又为孩子们提供观察和接触大自然的充分机会和一些社会教育机构,如儿童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儿童科学发现中心、水族馆、牧场、电视、广播、图书馆等,也为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提供了条件。因而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儿童科学教育网络。
(4)科学教育内容分领域教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很多,包括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在进行教学时也注意到为了全面发展孩子的科学探索能力,让孩子获得更全面的科学知识,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了解。能关注到不同方面的问题,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的探求,他们基本将其划分为六个领域,虽然有些出入,但基本涵盖在其中了。
3.对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启示
在我们国家,对孩子实施经济教育往往是不被理解的。首先,是由于经济学本身所给人的“晦涩”感觉;其次,在我们国家历来奉行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钱财乃身外之物,谈钱俗。在金钱问题上,家长们一概包揽,觉得这压根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情,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然而,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了就能够运筹帷幄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了吗?在现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消费问题上“被孩子牵着鼻子走”,陷入高消费养孩子的泥潭中不可自拔;越来越多的家长望着小小年纪的孩子深谙攀比虚荣之道而束手无策;越来越多的“月光族”与“啃老族”令人无可奈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手里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得信息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全国0至12岁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在众多家庭中,一个孩子每月的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Lunt在其1996年的研究中讲到:消费者社会的扩大越来越多地把儿童吸引到经济活动中来,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中年轻人也相当富裕,这些情况造就了这样的儿童,他们一面熟悉这个经济世界,一面积极参与其中。儿童这样卷入经济社会会演变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可以看到,一些问题迫使人们加以研究。
近些年来,这些问题其实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其表现之一就是儿童理财的兴起。在各大金融机构与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儿童理财这个词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家长们追逐的“风尚”。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各个金融机构与教育机构争相开发出一个个的项目与产品,来抢占这个悄然升起的儿童市场。在当前的社会里,儿童理财指的是一个个的儿童教育储蓄、儿童保险与儿童教育储蓄开发基金,是银行为宣传其理财产品而推出的一个个理财教育活动,是一些教育机构推出的高价精品课程,然而儿童对经济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对金钱的态度以及他们消费习惯的培养等,这些经济教育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绝非仅仅是金融机构或者少数教育机构所能承担起来的,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儿童这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在给孩子们进行经济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要以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托,其次是要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倘若脱离了这两点,儿童经济教育便会成为空谈。
(一)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关于儿童与金钱的研究,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Kohler,1897;Dismorr,1902)。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出现了对儿童的金钱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强烈研究兴趣(Witryol and Wentworth,1983;Mortimer and Shanan,1994),以及对儿童和青少年在经济生活方面进入社会的学术与实用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依据两个基本研究范式展开,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另一种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在第一种研究范式下,他们对儿童经济学知识的发展是否遵循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的普遍阶段感兴趣,研究大多依据儿童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不断加深与拓宽这一基本假设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经济学概念的发展存在一个总体的发展水平线,从断断续续的观念开始,如仅仅会对一些可见的经济交换现象的处理,到开始认识到生产过程的存在,并且把它与关于销售和消费的逐渐清晰的范式相联系,再到他最终能够建构一个复杂而相对精确的经济学结构的表征。还有一些研究者甚至把儿童经济学认知的发展划分为类似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如伯蒂和博比(Berti and Bombi,1988)在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儿童对工作、货币、商品和产品等概念的认识,以及人为什么工作、谁来付钱、钱从哪里来、如何获得某项工作,贫富、银行的功能、商品的来源、生产和分配、货币在买卖中的价值和作用、商品价格的区别、价格的形成等问题展开研究。也将儿童的经济认知划分为了:概念的前运算阶段(3~6岁);概念的直觉水平(6~7岁);概念的具体运算阶段(7~10岁);概念的形式运算阶段(11~14岁)四个阶段。
儿童的朴素理论,强调的是特殊领域知识的重要性。以韦尔曼 (Wellman)和格尔曼 (Gellman)为代表的发展心学家提出,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内部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这个内部理论是由常识性的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差异就体现在儿童所形成的关于世界这些内部“理论”上,获得这些知识对儿童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和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具有重大而普遍的影响。由于这些知识的组织具有理论的基本性质,同时又属于一种非正式的朴素的“理论”,因此,也被称为“朴素理论”(native theory)。简言之,“朴素理论”即儿童在一些领域获得的非正式的、前科学的知识框架。他们认为一个特定领域的朴素理论必须包括,该特殊领域的认知对象集合、特殊领域的因果原则集合与一个内部关联的、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解释的知识体系这三方面的内容。西格勒和汤普森(Siegler and Thompson,1998)经研究认为,经济学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核心领域,具备核心领域的三个特征:本体区分(如买主和卖主),因果机制(如供求关系)和理论建构间的一致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教育的特殊现状,使得儿童经济教育在我国鲜有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毛妮娜在其硕士论文《3~6岁儿童对经济学知识理解的发展研究》以上海3所普通幼儿园中120名3~6岁儿童为对象,对他们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知能力、钱币的应用能力以及商品价格与材质对应关系的认识和商品等价交换的意识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对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钱币的认知与比较能力都不断提高。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奠定了基础,它们是我们开展儿童经济教育的依据和前提。
(二)实施儿童经济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它是对儿童开展教育的一个现实依据。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丰富,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一些经济经验,比如生活习惯的培养、零花钱的应用、玩具的选择,对超市、银行的认识等等。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更新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而它也是我们确定教育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
在国外,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研究致力于探究促进儿童经济学认知提高的教育干预措施。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77)经过调研证明,甚至在幼儿园开始培育懂经济的公民都不算早,在一个名为“儿。童经济”的教育计划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短缺、决策、生产、专业、消费、分配、供需、生意、金钱、以物易物等概念。由此向我们说明,一个儿童能成功地作出经济上的决定,接受的适宜发展性教育或辅导比单纯的年岁增长更有关系。考里尔斯基(Kourilsky,1987)认为,在每个年级水平上,如果能给提供适宜的策略和材料,孩子是可以学习经济学的;处于不同学业能力水平的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也是有能力学习经济学概念的;儿童可以通过许多教育方法学习经济学概念(如基于说教/材料的方法、基于科技/媒体的方法、基于调查导向/经验的方法等)。
三、实施儿童经济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经济教育尚未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但是经济教育范属社会科学,因此可将其纳入至社会科学课程中去,成为其一部分,这样不但有利于帮助孩子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有利于发展孩子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0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要求逐渐增加,而科技馆对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技馆作为儿童校外教育和活动的基地,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儿童才艺和天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分析其质量属性是科技馆展项设计开发的基础。
目前科技馆的发展迅猛异常,尽管已有专家针对展品的设计方法做过一些归纳,但这些方法和原则还是显得比较分散,缺乏一种比较系统的科技馆展品设计方法。科技馆展品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来适应当今科技馆展品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即设计师必须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展品的创新设计,而想通过传统的设计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是不太可能的。要想在时间、条件、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展品,完全依靠设计者的想法、直觉和灵感是不够的,也不太现实。另外,在短时间内设计师传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和研发流程很难保证成功,而研发一旦失败就没有重来的时间,所以提出一个展品设计效率和效果都能得到保障的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质量属性分类的基本工具,Kano模型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即便如此,在进行Kano模型研究时忽略了由于客户复杂的心理会造成其对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这也造成了Kano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论文将从两个方面对Kano模型进行拓展研究:首先,通过运用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这三种工具从客户中获取调研数据,挖掘出更加精确的质量因素,从而实现客户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在已获得的较为精确的Kano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及科技馆展项设计原则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以期为科技馆交互类儿童展项的创新设计提出可以借鉴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1 Kano模型理论基础和拓展应用研究
1.1 Kano模型的基本理论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Noriaki Kano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下提出对质量的认知要采用二维模式:客户的主观感受与产品的客观表现即著名的Kano模型。Kano模型通过把产品的具体属性转为成客户的收益,依据质量因素的详细分类,探寻和分析客户对于这些利益的态度,进而获取来自于客户的信息以指导企业相关决策。狩野纪昭教授按照不同类型的质量特征与客户满意的关系,将产品质量分为魅力质量、一元质量、必备质量、无差异质量和逆向质量因素。[1]
(1)魅力质量因素(Attractive quality attribute):魅力质量特征充分时能够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不充分时也不会引起不满。[1]
(2)一元质量因素(One-dimensional quality attribute):拥有这类质量要素的产品都是比较优秀的,但却不是必需的质量要素。
(3)必备质量因素(Must-be quality attribute):必须具备的质量特征是否充分时直接影响产品是否合格。
(4)无差异质量因素(Indifferent quality attribute):它们是否满足与客户满意度无关。
(5)逆向质量因素(Reverse quality attribute):此质量要素与客户满意度成反比例关系,属于客户不希望产品具备的因素。
1.2 Kano模型的基本工具
顾客作为社会人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复杂的情感化,因此在研究时由于客户复杂多变的心理会造成的不确定性是不能被忽略的,这需要运用Kano方法的三个主要组成工具: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
(1)Kano调查问卷。Kano调查问卷中每个顾客需求特征都是由正向和负向两个问题构成的,分别区分不同类型的顾客需求或质量特性。问题的答案分为满意、必须这样、中立、可以接受和不满意五个等级。[2]具体如表1所示。
(2)Kano评估表。按照上述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依据顾客对某一属性配对的回答进行分类(见表2)。当出现负向问题的答案为“中立”,正向问题的答案为“必须这样”时,则该质量要素属于无差异质量要素。
(3)Kano调查结果表。每个质量要素的具体属性的判断是通过对大量调查后的顾客意见进行统计后得出的。即根据回收的问卷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与Kano评估表对比,频率最高的即为该质量要素的最终属性。进行Kano评估表分类时,只需根据每个需求的A、O和M的频率值来确定其分类结果,其他数据则不需要考虑。质量要素在Kano模型中的划分,提供了产品质量的改进的方向。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使用对象主要以儿童为主,因此在展项设计时儿童心理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论文尝试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上述的Kano模型进行拓展补充,试图构建一种相对精确可靠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创新设计方法。
2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2.1 儿童心理学理论
成人采取多种社会渠道教育儿童,但是每一个成人,即使他是一位创造性的天才,也还是要从儿童开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是当代关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三个理论派别。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将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归结于人的本能范围之内,将人的所有行为都归结于追求快乐和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上。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即:把个人的内部潜能发挥到最大。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以研究儿童的思维或智力发展而受到关注。
2.2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品创新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基于儿童作为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品主要使用者这一特殊性,使用的安全性是科技馆儿童类展项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如避免锐角,少用易碎材料,通电的展品应注意本身的防漏电措施,展品采用适宜的亮度,建构完善的说明导向系统等。
(2)发展性原则。优秀的展品设计应当为儿童创造以下发展机会:学习的机会,做决定的机会,娱乐的机会,社会能力发展的机会和创造的机会。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在其发展上应当具有适应性且交互语义应符合儿童使用它们时的发展性特征。
(3)特殊性原则。在心理感受方面儿童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科技馆儿童类展品设计上,在考虑普遍的行为心理学法则时,也不能忽视儿童的特殊心理。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师应从儿童的使用需求、阶段特征和兴趣偏好等方面出发,关注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例如,增加适合儿童尺度的展品操作及说明展牌;在色彩尺度等方面做到多样化等。
(4)综合性原则。不断扩展的功能要求科技馆儿童展品具有综合性兼顾多种功能,展品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将活动项目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设置适当的趣味点,避免过于乏味的知识陈述。另外,设计师在对科技馆儿童展项进行设计的时候,在保证满足儿童的一般性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预留一定的发展创新空间,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5)趣味性原则。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设计应当“以儿童为本”,儿童是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最主要使用者。儿童的注意力相对容易涣散,易被变化的事物吸引,因此儿童类展项必须具有趣味性来保持青少年儿童对展品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激发其想象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Kano模型而搭建的客户知识发现框架,通过设计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这三个主要Kano模型工具,从客户中获取更加准确的调查数据,挖掘出相应质量因素。同时,在获取客户需求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考虑顾客的不确定性心理,本文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将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设计手法和思路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发掘出其中与儿童心理特质相关的内在联系,为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更好地展现出儿童特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总结和设计原则。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质,设计与之相符合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是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发展趋势下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关怀,是科技馆展品设计创作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孟文,韩玉启,何林.基于模糊Kano模型的顾客服务需求分类方法[J].技术经济,2014(06):54-58.
[2] 何林. Kano模型拓展方法及应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3] 孟庆良,蒋秀军.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6):32-35.
[4]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5] K.C. Tan,X.X.Shen .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 the Planning Matrix of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Business Excellence,2000,11(8):1141-1151.
[6] 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Yang Ching-Chow . The refined Kano’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2005,16(10):1127-1137.
[8] Yu-Cheng Lee,Sheng-Yen Huang . 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 .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3):4479-4484.
1.了解儿童兴趣。兴趣是儿童探索和学习的驱动力。只要儿童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才能主动的学习与思考。然而,在很多教师及家长的眼里,总认为儿童的想法都比较幼稚,导致他们有时候的一些突发奇想和看法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往往却并非如此。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也有其感知能力,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可能正好是成人无法感知到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儿童的思维出发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采用一些儿童比较感兴趣,如动画、视频、图片、童话故事等等。例如,在教W《嫦娥奔月》、《沉香救母》、《狼和虎》、《九色鹿》等带有比较强故事性的课文时,可以利用儿童对动画片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时辅以动画对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这样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其语言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简单化、儿童化,同时要做到准确、科学且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在教学“乌”和“鸟”字两个字时,很多儿童都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不清,为此,笔者从儿童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出发,并说“小鸟的身上长着美丽的羽毛,它的头上是黑黑的眼珠,这样我们一下就能看见了。所以“鸟”字里面有一点;但是乌鸦全身的羽毛都是黑的,这样我们就看不见它的眼珠了,所以“乌”字里面没有一点。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够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两个字的区别,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符合儿童行为认知
1.采用游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儿童对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喜欢探索,且比较活泼好动,为此,在教学中游戏教学的方式尤其受到儿童的青睐。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儿童在愉悦的心情和快乐的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拼音时,由于拼音的教学比较枯燥,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儿童而言,这就使得本来单调的教学变得更加困难。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儿童对于课堂中新奇多变的教具比较感兴趣,为此,在教学前利用彩纸做出摩天轮,并且在摩天轮的右边有一扇门和袋子,袋子里装着声母和韵母,在课堂上时,让学生在袋子里任意的挑选出一个声母和六个韵母,然后在转动摩天轮的过程中,让声母和韵母相遇,这样就能拼出不同的音节,这样让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达到快速记忆和学习的目的。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现实生活中许多熟悉的现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儿童去注意、去探究。事实证明:无论从儿童提出的问题,还是从儿童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究都来源于自身的日常生活。例如:儿童喂养蜗牛时,他们会观察蜗牛的样子,眼睛在哪儿?蜗牛的壳向哪一边旋转?它吃什么?它什么时候会出来寻找食物?
儿童科学教育很多时候是随机教育,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儿童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也是最不易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教学效果。例如:春天来了,飞舞的柳絮让儿童思考:柳絮从哪里来的?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吃玉米时,儿童会观察、探究玉米的种子是以什么方式排列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思考:你还知道其他植物的种子是怎么排列的吗?
这些生活细节,正是激发儿童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究的切入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随机经验:如蚂蚁有几条腿?它吃什么?垃圾哪里去了?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教师要抓住机会,运用一些问题让儿童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科学知识的积累有益,同时对于儿童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二、大自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活”教材
运用大自然中的材料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可让儿童获得真实的感受。大自然中有许多材料可以利用,可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玩的是动漫、动画、电动玩具、布娃娃……他们又有多少亲近自然的机会呢?
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他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小学科学教育也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强的时期,而大自然是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天然课堂。面对大自然,面对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学生有多少问题要问,有多少事物要探索啊!从“燕子低飞蛇过道”,到“乌云密布一声霹雷要下雨”,再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个下雨,大自然能给出多少生动的课题啊!
当学生仰望星空时,就能知道宇宙的深邃,知道地球不过是太阳系的一角,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的一角,银河系不过是整个宇宙的一粒微尘。人的一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整个人类的存在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瞬!当学生知道宇宙的浩瀚时,他们才会有大自然般宽广的胸怀!春天树木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风吹落叶,冬天枯木逢雪,这些现象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变化,从而使其在大自然中获得启示。这些,是在水泥墙和书斋里无法观察到的。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经忘情地赞美大自然:“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在这位美丽的女词人看来,大自然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只有与自然亲近,才能真正领略自然之美。
三、学会探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事物的探究,让学生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探讨和论证,因而发展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重视证据和注重逻辑的思维习惯。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就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样有利于他们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形成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都说明了儿童学习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只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常说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但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劳拉在给放在窗台上的植物浇水时突然欢叫起来:“今天大植物上来了新客人!”几个在旁边的孩子走过来看,教师也往这边看,她听到麦克大声地喊:“嗨,是一只大大的、胖胖的蜘蛛!它正在织网呢!”有些孩子非常感兴趣,而有些孩子则有一点紧张地往后退。这时教师注意到了孩子的反应,走了过来。
劳拉和麦克都担心有人会碰到植物,损毁蜘蛛网,孩子们决定制作一个标志物。有的孩子说蜘蛛网很结实,不会被损坏,如果被损坏了,蜘蛛也会再织一个。然后,小组开始猜测究竟会发生什么情况,讨论蜘蛛如何织网。在倾听了孩子们的看法后,教师给全组孩子朗读了书里有关蜘蛛的那节内容。
孩子们急切地想到户外去寻找蜘蛛,教师拿出一些放大镜给孩子们用。孩子们在草丛里发现了一些蜘蛛,还有一些旧的、废弃的蜘蛛网。教师用黑纸粘住蜘蛛网,带进教室,请孩子们帮她在蜘蛛网上洒上白面粉,形成了一张张蜘蛛网的图形。教师又用数码相机给草丛里的蜘蛛拍了一些照片,孩子们在教室的四周放置了一些蜘蛛网,教师所拍的照片也用胶水贴在一张大海报上。一些孩子向教师讲述了他们关于蜘蛛的想法,教师把这些想法都记录在海报上了。第二天,孩子们注意到房间里的蜘蛛捕获了一只虫子,教师建了一张图表,孩子们把蜘蛛捕捉的虫子数用曲线标注出来……又一天,詹姆斯发现有只蜘蛛不见了,他告诉老师他担心有人会被蜘蛛咬伤,教师给孩子们演示了怎样用一只杯子小心而安全地抓住蜘蛛的方法。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可提高儿童的口头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口头记忆力的差别,可能是因为音乐训练刺激了脑左半球的发展,而脑左半球正是负责口头学习的中心所在。
据法新社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的心理学家测试了45名年龄在6到15岁之间的音乐班学生和45名未接受过任何正式音乐教育的学生。结果发现,那些参加校管弦乐队、接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孩子,与没经过任何音乐教育的同龄人相比,可复述出更多的词,在口头记忆测试中得分高出许多。即使在30分钟后,这些未来的音乐家还是比对照组的测试者表现优秀。另外,在7月份出版的《神经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儿童的口头学习能力与他们接受的音乐教育程度成正比。
采编自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93-01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能力,就没有教育。”每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俯下身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关注孩子的认知、需求、发展的实际,设计符合儿童能力特征的教学环节,才能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激励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素养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一、从儿童需求出发,以需促学
“需求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知识有需求,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课堂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需要,尤其注重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资源,引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使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学习信息技术,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发展、提升。笔者在教学苏科版三年级第27课《美化文档》时,首先和学生谈学校校刊《阳光》对我校的影响――是我校的骄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荣誉。紧接着我又告诉大家《阳光》出版发行的过程,在这里重点提到排版、美化,就利用我们学习的编辑文档、插入图片、美化文档的方法。最后,笔者向大家一则通知,《阳光》编辑部正准备招聘小编辑来排版、美化文档。(此时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时抛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发展需要激发个人的无限潜能。在这里教师不是去鼓吹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轻轻一碰便激起学生无限渴望发展的欲望。教学内容是学生身边正在发生和即将经历的事情,学生活动中倍感亲切。这样学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更使学生感受了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二、从儿童发展出发,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以致用,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笔者在教学苏科版四年级主题活动《创作演示文稿》(结合学生学习WPS演示文稿制作,放手让学生尝试进行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创作)时,由于他们正在学习《雾凇》一课,于是笔者就从雾凇入手,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首先收集网络上关于雾凇的素材,如:雾凇产生的原因、雾凇的图片。结合以上素材让学生利用所学独立创作幻灯片,最后在课堂上用极域软件的广播命令向全班学生展出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学去创作幻灯片,实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大融合,不仅可以在语文素养方面使学生得以发展――对雾凇的知识有更深层的认识,更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怎样收集素材制作演示文稿。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引入语文,这是笔者教学行为的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里对学生的网络收集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制作WPS演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让学生自主创作演示文稿,彻底打破了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僵局,真正实现了“授之以渔”。学生也能在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下,平等共享世界的文明资源,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协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实践性。学生在这种自主、开放的创造空间中,享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
三、从儿童认知出发,化繁为简
笔者教学苏科版四年级《快乐的小猫》(让学生用“移动”“面向”“平滑移动”等动作命令对演员进行定位移动)。本课涉及到的概念颇多,其中“坐标”学生就难以理解,于是笔者专门针对“坐标”进行设计,因为我校的微机室学生按四列十二行对坐,笔者在上课伊始创设“找位置”游戏情境,让学生描述袁乐的座位在哪里,生1说:“第3排第1行”;生2说:“第3列第1个”……虽然学生的表达结果各不相同,但都要能说清她的位置,于是笔者借机点出:“袁乐的位置是(3,1)。”所有学生明白(3,1)能够准确描述袁乐的位置,而且简单易懂。这时笔者出示PPT向同学介绍坐标(X,Y)。在这里笔者没有机械地照搬教材先讲授“坐标”的概念,再讲授怎样用数字去表示每个点的位置,而是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将新知融入生活使学习内容简单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到渠成。
反思这次尝试性的翻转课堂,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彻底点燃,个个都兴趣浓厚地参与思考、分析、辩论,使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在争辩的课堂环境下催生了学生对知识深度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从新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考虑,结合儿童认知规律,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课堂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培养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亘古不变的话题。千百年来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热爱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道德要求已被视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正像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我自1979年5月进入特殊教育这一行业以来,一直从事的是聋儿教育,担任聋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而且多在中低年级段循环。由于聋儿的生理特殊性,大多数孩子不能像健全儿童一样适龄上学,当他们到特殊教育学校读书时,年龄也都十一二岁了,还有的孩子已经十七八岁,还有七八岁的,一个班级里学生年龄如此悬殊。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差异,而不同区域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由于地理区域、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因素,特别是这些听力有障碍的学生,存在着更多不是问题的问题。这是低年级教师们最大的困扰。聋儿由于受自身身体缺陷的影响,感知外界事物途径单一,主要依靠视觉捕捉外界信息,易疲劳。特别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极易涣散,一旦受到新奇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所以在低年级组织教学时,我也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里我结合中低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低年级组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情感产生教育,情感促进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因为这种爱的情感,不仅能对学生产生激励功能,还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和转化能力。”是啊!因为每个孩子都是金子,需要闪光;每个孩子都是教科书,需要研究;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尊重、而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是“智慧型阳光教师”,用我们平凡的爱、珍贵的情去呵护一棵棵需要哺育的幼苗。特别是听力有障碍的孩子,更需要多一些关心。
人常说,老天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这也就是说聋儿的视觉能力极强。察言观色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作为一名特教教师,要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一个微笑都能唤起聋儿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上课时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地进入课堂,目光要亲切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但聋校教师,不但要做他们学习的指路人,更要做他们生活的导航者。由于他们生理的缺陷极具个性──自卑、猜忌、孤独、焦虑和抑郁,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尤其是家在农村的孩子,寄宿在学校,生活习性完全改变,自己的物品随手乱扔,找不到自己的就拿他人的。小灾小病闹情绪,都需要教师亲自去解决,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信任你,亲近你,感情沟通了,教育就有了契机。这也就验证了信之而亲之、敬之而服之。
这就是聋校教师的特殊性,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二、制定课堂常规,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的病难治一样,医生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业务水平的。孩子们结束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家庭生活,来到这个有各种纪律、制度约束的学校生活,一时间很不适应,也很好奇。所以,从聋生上课伊始,我就制定了很多课堂常规,以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例如,上课前两分钟我就站到教室门口,听到上课铃声,就引导学生看楼道或教室的指示灯(亮了),督促他们立刻进入教室坐好。又如上课起立,师生问好,坐下,点名,有事要举手。对健全儿童来说,练习两次会做得很好,可对聋儿却不易,需要写卡片,需要口语、手语、肢体语言的配合,而且要反反复复练习,甚至要一个星期才能做到。这就是聋校最基本的常规训练,一个好的开端,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细心,不厌其烦。
要求学生能坐得住四十分钟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怎样才能让学生坐得住呢,课堂教学就应是动静交替,课堂活动多样化。例如,在学习汉语拼音“b、p、d、q”时,很容易混淆,就自制教具,找一根小木条,涂成红色,再用纸片剪一半圆,涂成黄色,老师打手指语,让两个学生来完成,孩子们非常兴奋,很快记住了各自的位置,同时也掌握了书写格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漫长和困难的,于是,玩手指游戏,如一个词(音节)看谁打得又快又准,这样不但学得快还记得牢。课堂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静的东西在里面填充,写作业,看谁写得既快又正确又漂亮,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也让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对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三、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工作都不能像教师的工作那样,需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课堂上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一个点头以及一个的动作、一句赞美的话,都能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同时能够加强师生间的心灵交流,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学生出现小动作,意想不到的无知事,我会走到学生身边给予暗示,让学生分享教师对纪律管理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逐步诱导帮助学生解围,以慈爱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师加强互动,不但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因势利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方面,不同的组织教学方法,会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答错了允许重新回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清楚的可以发问,不同意见可以讨论,教师错了可以指出。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学习过程是完全自由的,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充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教师只是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关心爱护学生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关心学生就是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服务于学生。关心学生体现在许多方面: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教师及时帮助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教师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教师及时帮助排忧解难。教师应争取做到:学生哪里需要教师,哪里就有教师的身影。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与失、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教师不仅要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例如,我曾经教过的班上有个学生,性格内向,也很胆小,上课时教师提问他从不举手回答,生怕回答错误引起同学们嘲笑。于是,我选不是很难的问题让他回答,开始他很紧张,我就微笑着对他说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他顺利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几次之后他对自己有了信心,而且对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开展各种活动。例如,评优秀同桌和好朋友(一帮一),评优的目的是在课上课下同学之间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带动的作用,带动全班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营造班级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关爱学生不只是要关心学习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而健全的心理更重要。如班上有个学生,他很聪明,懂的事情相对也多些,就是有些高傲,和同学谈不来,回家又无法与父母交流,很痛苦,性格也很暴躁,在校不如意时就踹桌子、摔凳子,一时间寻死觅活。我及时去了解情况,化解他的烦恼。我有空儿就去找他聊天,最近在做什么,知道些什么新奇的事,认真听,与他讨论,并鼓励他资源要与同学共享。经过我耐心的说教,他改变了,遇事不再任性,懂得克制情绪,做起了老师的小助手,我感到师生之间有了一种我未曾体验过的融洽与和谐,这是一种美好的感受,犹如新动力,改变了全班的精神面貌,当学生相信我真正了解了他们每个人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师生相对,而变成师生合一了。
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去思考,寻找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这才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赛教结合;一二课堂;协同教学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eaching;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collabora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83-03
0 引言
高职房地产类专业主要为房地产行业培养房地产中介服务性高素质人才,这类人才更强调沟通、表达、抗压和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经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将职业技能竞赛引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能很好地改善教学效果,对房地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 基于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模式的含义
基于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综合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教学评价,通过竞赛项目的设计与竞赛活动的开展来完成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开展得还很少,下面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一起分析基于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改革探索。
2 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改革竞赛教学项目设计
采用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具有培养职业技能的竞赛教学项目。在实施之前,根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三项典型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型课程进行分析,设立6个比赛项目,详见表1。
在这些竞赛教学项目中充分结合了房地产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典型岗位的职业技能与素养要求,同时体现了“寓教于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能”的特点,具体分析见表2。
3 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改革实施基本方案
要实现培养目的,除有了教学设计之外,教学组织实施也是关键。针对上述竞赛项目(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第二课堂(如专题班会),第一课堂(如实践性教学)以及一二课题协同(如校园技能节、文化节)等方式进行;竞赛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考核、课程考核或作为全国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技能大赛选拔重要依据;活动组织有学业指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具体见表3。
4 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改革实施条件分析
赛教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其中主要有:
①赛教结合的教学团队。开展赛教结合的协同教学,需要竞赛命题、竞赛组织、竞赛主持、竞赛评判等工作人T,而这些工作大部分需要专业老师或教辅管理人员来完成。这就需要需要组建一支与往不同的含学业“指导师、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教师”的教学团队。
②赛教结合的实训系统。房源客源信息抢录赛、房地产产品设计大赛等赛教结合项目的高效实施,需要能够实现实训与竞赛同时开展的系统。如果缺乏这样的系统,或者系统功能不完善,将无法做到“教、学、练、赛、做”有机融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③一二课堂协同教学的运行机制。赛教结合的协同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将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第二课堂竞赛活动来完成。这就要求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进行对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还存在第一课堂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培养,第二课堂主要承担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与事实。要实施赛教结合的协同教学,需要建立一二课堂协同教学的运行机制,从学生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教辅工作评价、经费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进行调整,否则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开展。
5 赛教结合协同教学改革预期成效分析
开展赛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成效是可以预期的。
①以赛促学。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或某一门课程时,很难在学习中感受到收获与成就。而通过竞赛,除了用理论知识指导技能实践,学生还竞争展示了自己,收获了成就感。竞赛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挑战自我的斗志,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比赛学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中的坚持与努力也大大加强。
②以赛促教。作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必须紧紧跟上专业技术的发展速度,这样才能将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由于竞赛涉及范围广,融合多门课程,并提倡新想法、新思路。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快速提高。另外,在正常教学环节中,利用实训课时进行竞赛模拟,所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方式都难以达到的。
③以赛促能。在楼盘推销大赛中引入真实项目,企业专家参与评审,让学生直接面对职场;在房地产经纪与房地产开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综合实训中,依托实训与竞赛系统,开展赛练结合;在代表参加全国技能竞赛中,学生面对的是全国的精英学子,竞赛使大家交流、过招;将以工作成果(专业报告)为对象,从专业的角度,细心分析、找出错误或疏漏,这些提高了职业技能,同时提高了面对职场的信心,为后续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定了基础。
④以赛促建。开展赛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需开发系列竞赛项目,这些竞赛项目可涉及专业的人文素质、思想政治、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课程,这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重构;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将实践性教学与竞赛、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这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教赛结合活动,将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学业指导师、辅导员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的整合与重构。
基于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在传统的理实结合教学基础上,引入竞赛引导的新模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赛教结合的一二课堂协同教学改革,也丰富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校企合作方式,打造了容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教师于一体的专业教学团队,能使专业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和教育紧密联系,成了最重要最基本的教材之一。三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创立了诗教的内容和方法,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诗教。他在育才实验学校当校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孩子天性是诗人”。 因为儿童具有天生的敏锐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儿童这种丰富的观察力和奇特的想象力,是进行诗的创作所无法缺少的。在教学中找准儿童诗教学的立足点,采取从“情感”“生活”“想象”中进行儿童诗教学相应的策略,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 融入一段情,给儿童诗于生命
儿童诗流淌着一条情感的河流。这河流,从诗题处就起“源”,到结句还未断流。在儿童诗的教学中,从开口说第一句话起,就要用不同的手段,不停地激情、聚情、传情,带着学生融入课文,透过一词一句,理解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一词一句总关情
儿童诗的情感,蕴藏在文字的背后。学生只有通过与文本对话才能感受、体验。《柳树醒了》教学时补充了春天柳树的画面,给予了赞美,学生就领略了柳树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作者对柳树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说话、洗澡、梳头、捉迷藏、玩耍”的话语中,作者要表述的喜欢之情因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中,得到了独特的、丰富的感受。
2、一言一行总含情
要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就要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要将两者的情融为一体,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情绪场,即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和情绪体验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
(1)导入处激情:《小小的船》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导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在猜出谜底后,我及时出示了天空,从感官上激情;从体验上激情;当学生带着先前的感受,第一次读完《小小的船》,我这样评价:“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月儿弯弯,展开了笑脸,好美呀!能让我再看一次吗?”看!学生也挺直了腰,微笑着再读,学生的情已流露于眼眸间,流露于微笑中,这情感的闸门,无疑已经訇然中开。
(2)点聚情:当学生的真情在课堂中流淌起来,教师就要借机推波助澜,助势、伏烘托、积聚,以掀起课堂教学中的。《一株紫丁香》学生情绪高涨处,是在对“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牵挂”的理解、朗读阶段,当学生跟随作者走进文本,走进诗意,把对紫丁香的喜爱之情化为对老师的爱,那一句句赞美,是从孩子心底流淌出的情感的自然表达。
(二) 输入一股泉,还儿童诗于生活
儿童诗从儿童生活中、游玩中来,生活是儿童诗创作的源泉,但只有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新奇感觉的人,才会对生活饶有兴致地去观察、去体验、去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并用创造性的想象,多样化的手法来展现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从中学会表达。
1、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没有生命的事物给予感觉、知觉等。拟人这种手法极符合儿童的思维,当学生看到冬天漫天飞扬的雪花时,可立即引导学生想象,这飞舞的雪花像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呢?孩子的灵感触发了,诗花便绽放了:冬爷爷做客来了/淘气的风娃娃/抢走了他的白棉袄/相互追打着玩/一不小心撕破啦/却还要伴着碎棉花/欢快地舞蹈。这些都是学生触摸到生活,锻炼了自己敏锐的感觉后点燃的思维火花结成的硕果。
2、拟物 即把人或物比拟成一种形状或质地等相类似的物体。如作业本上的一个个A+,鲜艳夺目,很是抢眼,可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并思考:那可以想成什么呢?作业本上的一个个A+/多像一座座山峰/我们就是那勇敢的登山者/登上山顶/继续出发/向蓝蓝的天空/向广阔的宇宙/攀登……观察之细致,想象之深刻可见一斑。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内容,极易引发孩子的异想天开,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写,更纯朴、有味。
(三) 放飞一片梦,发儿童诗于想象
1、触类旁通,以范作激发灵感
近几年,许多儿童作家在儿童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朵朵鲜艳夺目的花朵,散发着诱人的馨香。低年级的孩子摹仿能力强,他们很善于将看到的童诗范作极自然的与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经验等联系起来,从而脑海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多读儿童诗作家、小诗人的作品,就能给学生提供创造擦燃想象、进行童诗创作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