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脊柱手术的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脊柱骨折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也是医院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脊柱骨折主要是由于直接力和间接暴力导致,患者一般表现为严重的伤情和复杂的病情,甚至部分患者可能致残和死亡[1]。目前对脊柱骨折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方式治疗,但为了确保手术的快速顺利开展,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对需行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对策及护理效果进行了探讨,并选择本院接受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进行的80例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病例。术前均经脊柱三维CT(或脊柱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确诊,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等[3]。通过数字编号和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2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7±5.01)岁,包含腰椎骨折患者26例,下胸段骨折患者14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23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6±5.12)岁,包含腰椎骨折患者25例,下胸段骨折患者15例。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含术前准备、生命体征检测等。给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详细护理内容包含:①术前访视护理,在手术前,巡回护士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并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如血尿常规、血气分析、体温、呼吸、心电图等,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压疮和截瘫等不良情况。此外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手术所需抢救药物及物品,并做好物品检查,提醒手术医师准备足够的血液制品。②术中配合,在麻醉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配合好麻醉医师,并加强动脉穿刺血压的监测。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者头部下方放置头圈,并做好患者四肢的保护。在手术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确保静脉输液通路和尿管通畅,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要立即报告医师,确保及时进行处理。为了减少对手术的影响,必须严格控制手术室人数,且人员尽量减少走动。③术后护理,在监护病房内,需要每隔15min至30min进行呼吸、脉搏、血压及心电等指标检测和记录,同时加强引流管管理,定时观察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的变化,如术后24h引流量超过500mL,(术后2h>400mL提示有活动出血,数据需再查证)颜色变深,则表明患者可能存在活动性出血;若术后2d至3d,引流液呈淡黄色清亮液体,同时患者出现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则表明患者可能出现脑脊液漏。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待患者神志恢复后依据调查表进行主观评价,评分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分至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便秘、压疮等。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
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0.00%,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分析
分析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
3讨论
脊柱骨折属于临床常见且严重的骨折类型,很容易并发截瘫、尿路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等不良症状,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目前对脊柱骨折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但由于患者本身需要承受脊柱骨折伤痛所带来的压力,且因为对手术效果不了解,继而加重心理负担,出现恐惧和焦虑的情绪状态[5]。因此在手术期间,为了确保患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接受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温和的语言告知患者手术流程、成功案例等,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姓名、床号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实,并安抚患者情绪。给予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实施输血输液和静脉麻醉。手术完成后,需要确保动作快、稳、平,避免因为变化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出现改变,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和心律变化。本次研究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对策及护理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0.00%,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配合度,且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术后患者经受痛苦,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在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利于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琛,张军花,江娴.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对策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8):1119-1120.
[2]赵霆.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7):1466-1467.
[3]江翠金.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7):157-15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行脊柱后路手术的98例患者,男56例,女42例,年龄在21~73岁,平均年龄为(38.27±1.59)岁。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57例,硬膜外麻醉患者41例。患者手术时间在1.8~4.2h,平均时间为(2.8±0.6)h。患者的手术类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24例,腰椎骨折椎弓根固定术27例;颈椎前后路钢板内固定术16例,胸椎骨折内固定术31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有效缓解其不良心理反应;介绍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术前训练。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中,其耗费的时间比较长,由于患者一直处于俯卧位,极易产生不适感。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指导患者做一些适应性训练,在患者面部方放置一块硅胶软垫,并且在膝下、左右髂部、脚脖、左右两肋部各放置一块海绵垫,以俯卧位姿势保持1~2h,让患者提前适应,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耐受力。②的正确放置。在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保持正确额,即保持患者脊柱处于自然平直状态,同时将肌肉松弛,患者的胸腹壁与手术台保持悬空。为了将患者颈部充分暴露出来,需要让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同时双肩低平向后,将颈椎椎体间隙充分暴露出来。在安置的过程中,需要在确保导管、气管、导尿管通畅之后,让医护人员分开=站于患者两侧,首先将患者侧成90°,然后将患者的头背部、腰骶部、双下肢托扶起来,确保脊柱呈水平位,将患者抬起并翻转90°,让其处于俯卧位。此外,在翻转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动作一定要准确、轻柔。③稳定。在手术过程中,有些患者的身体会发生移动,从而造成垫的滑出。因此,在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个支点,看其是否出现移位现象,特别是在脊柱外伤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必须要保障其脊柱的稳定性,否则会加重患者的神经损伤。
1.3观察指标 有护理人员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8.16%)明显低于对照组(24.4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椎体结核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治疗方法以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为主。我院自2003~2006年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35例,围手术期我们对患者采取整体护理的方法,使患者平安渡过了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取得较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8~72岁;胸椎结核7例,腰椎结核29例;病史1~15个月。其中部分截瘫患者12例。
1.2 手术方法
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进行,腰椎手术采取腹膜外入路显露病灶,清除腰大肌脓肿及死骨,侧前方植骨内固定。胸椎结核采取经胸入路,手术方法同腰椎手术,但术后需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需要系统抗结核治疗至少3周,大多数患者在卧床治疗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尤其伴有部分截瘫的患者。针对病人的这种心态,护士安慰、鼓励病人,在与病人和家属交流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此疾病的正常转归,手术的原理,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①术前抗结核治疗尤其重要,必须督促患者按时正确服用抗结核药物,并注意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②患者因需要长期卧床,指导帮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疮,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防止坠积性肺炎,练习床上大小便,开胸患者还应同时练习咳嗽排痰;③术前1 d备皮,备皮范围应注意术中须取髂骨植骨,因此会皮肤必须准备,备皮时防止损伤皮肤;④完善相关检查,术前备血400~800 ml;⑤术前常规禁食、禁水,术前晚行清洁灌肠,术晨留置尿管;⑥为预防感染,术前30 min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
2.2 术中护理
2.2.1 熟悉环境手术室对患者来说是陌生的,对于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护士应经常询问患者有何不适,安慰患者并鼓励其坚持到最后,以缓解紧张情绪。对于出现烦躁情绪的病人,护士可握住病人的手,安慰病人,给病人以亲情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2.2.2 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面色、生命体征SpO2及出入量,充分考虑出血的可能,备齐用物。保持静脉通路畅通,观察滴速及病人的全身反应。
2.3 术后护理
2.3.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的渗液,肢体感觉、运动等情况,了解患者切口疼痛情况,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引出液的颜色、性质,速度、引流量的多少。观察引流管水柱的波动,并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确保引流通畅。水柱停止波动24 h并且无气体、液体引流出,胸部X片确认肺复张良好,可以拔除引流管。
2.3.2 护理按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护理常规,去枕平卧6 h,全麻病人头偏向一侧,6 h后开始翻身,每2 小时一次,翻身时注意动作轻柔,观察伤口出血情况。脊柱手术后翻身不同于一般的翻身法,要点是:脊柱保持平直,勿扭转、屈曲,至少2人互相协助翻身,扶住肩和臀部直线型翻动。
2.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2.4.1 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是感染,因此,术后需要动态观察病人体温变化及切口局部情况如渗出液的量及性状,切口有无红肿、硬结。
2.4.2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作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2.4.3 防止结核慢性窦道形成。结核术后形成慢性窦道者并不鲜见,窦道长期流脓,经久不愈,尤其放置内固定者。因此术后观测切口尤其重要,及时发现切口的结核性脓性渗出,并与脂肪液化相鉴别。及时清除结核性渗出液。
2.4.4 预防泌尿系感染。伴有部分截瘫的患者术后因放置导尿管时间长,有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应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同时尽早开始训练反射性膀胱收缩功能,每2~4小时一次,2~3周后拔除导尿管,鼓励病人感觉膀胱充盈的情况下,用手按压排尿。
2.4.5 保持大便通畅。因术后卧床时间长,肠蠕动减弱,护理诊断:有便秘的危险。故应加强病人的饮食护理,关心病人排便情况。鼓励病人多进食蔬菜、新鲜水果及含纤维素类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用番泻叶或开塞露通便。
2.4.6 预防褥疮。因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要求绝对卧床,护理诊断:躯体移动障碍,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所以我们常规给病人应用气垫床,术后6 h开始更换卧位,做到勤观察、勤按摩受压部位、定时更换。侧卧时,身体与床呈45°角,并在肩、背、臀部、双下肢垫枕,使患者感到舒适。
2.5康复指导
鼓励病人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即可开始指导病人行直腿抬高练习,主要锻炼股四头肌;术后1周可以指导腰背肌功能练习。
2.6 出院指导
脊柱结核术后,需要椎体与植骨块融合后方可使脊柱负重,因此术后患者需要继续绝对卧床4~6个月。过早起床负重可能出现内固定无松动、脱落并可导致结核复发。出院后应继续按时、规律、全程、足量口服抗结核药物,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卧床期间应进行床上四肢肌力锻炼和腰背肌功能锻炼。当允许患者起床后,应指导病人早期不做过度弯腰负重动作,尽量减少脊柱弯曲,以便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3 结果
该组35例患者均平安渡过了手术期,未发生结核复发、慢性窦道形成、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取得较满意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0(c)-093-02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1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1%左右[1]。脊柱侧弯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是预防畸形加重和减少畸形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危害的最佳方法[2]。一般>40°考虑手术治疗。通过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尽可能矫正脊柱侧弯和恢复脊性正常曲肢的同时,保持了脊柱的平衡,减少脊柱手术融合的范围,尽可能多的保留脊柱的功能,防止脊柱侧弯的不断加重。
本院2008~2010年共进行了18例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7例。年龄15~22岁,平均17.8岁。按照国际脊柱侧弯研究会推荐的King方法分型:Ⅰ型6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1例,V型4例。疾病均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及学习,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发育,其中有1例为自闭症患者。18例患者均行脊柱侧弯后路三维矫形术。
1.2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在气管插管全麻行胸腰椎后路下正中切口显露椎板,剥离棘突,清除椎板小关节囊附近残余韧带及脂肪软组织。分别放置椎弓钩、腰椎椎板钩、横突钩。再进行小关节植骨融合,凿去骨皮质,准备好植骨床,放置凹金属棍矫正凹侧畸形。再进行凸侧畸形矫正,安置DTT,使整个小孔成矩形。最后进行植骨融合。C型臂机下再次确定手术效果,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缝合皮肤。
2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24~48 h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7~14 d出院,随访1年,12例侧弯椎体基本复位,6例症状明显改善。全部患者采用脊柱矫形器械,植骨融合固定术,畸形得到矫正,暂无并发症,患者对手术效果较满意。
3手术配合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为青少年,脊柱侧弯是危害青少年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肺功能。脊柱侧弯不但使人体的优美形态遭受破坏,严重者会影响心肺的发育和成熟。且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诊断、病期、预后等认知不足,常常对面临的手术充满紧张、恐惧、态度消极,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3]。因此手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应到病房查阅病历,做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流,重视患者提出的问题,尊重患者,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疾病和离开家人所带来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同时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手术后效果一般跟患者就诊时机有很大关系。早期治疗甚至能够完全将畸形矫正,恢复到正常形态。如果治疗晚,比较僵硬,那么就无法得到很好的效果。应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早治疗的重要性,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手术。
3.1.2物品准备术前了解术式,熟悉手术步骤,做好充分的物品准备。备常规骨科手术器械、电钻、手控高频电刀、双极电凝、C臂机、神经监测仪、微型高速磨钻系统、2%H2O2溶液等。脊柱矫形特殊器械、矫正内固定器械由器械厂方提供,检查性能,确保正常使用。备齐各种抢救药品,术前半小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2手术中护理
3.2.1 巡回护士配合①患者准备。首先核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留置导尿管,协助麻醉师行全麻气管插管、桡动脉穿刺测压、深静脉穿刺等。②手术。患者取俯卧位,头部垫明胶垫或一小头圈,注意保护眼部。胸部纵形垫两条条枕、骨盆处放一圆型海绵垫将患者的骨盆垫起,防止生殖器受压。双膝关节下垫小海绵垫,胫腓骨下方垫一方枕。保持头部、颈部、臀部三点一线在同一纵形中心线上。③协助医生连接神经监测仪,以免消毒时打湿或移位影响监测。④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手术进展,注意卧位受压处皮肤情况。及时准确地保证台上物品的需要。
3.2.2 洗手护士配合①显露术野。常规整理好器械台,清点器械、纱布、缝针、脑棉片。协助消毒铺单。固定电刀、电凝、吸引器。递圆刀切开皮肤,递电刀沿棘突连线切开皮下组织、筋膜等。②暴露椎体。递拉钩牵开周围组织;递组织钳夹棘上韧带,电刀切开;递骨膜剥离器作双侧椎旁肌、椎板骨膜下剥离,递自动牵开器牵开组织,咬骨钳取除椎板上软组织。③纠正畸形。根据侧弯的类别,确定其安装相关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在需安装椎弓根螺钉椎体的椎弓根处用手锥徐徐钻孔,并用探针探查所钻孔是否在椎弓根及椎体内,丝椎扩孔,置入螺钉,拧上螺母。④检查固定。递无菌中单铺盖术野,C臂X线透视检查固定情况。⑤植骨加固。切除近侧脊柱棘突、椎板外侧皮质,用0.9%NaCl溶液纱布保留好剪下的骨组织,用骨凿把椎板凿毛糙,将咬下的棘突剪成火柴棒状,在棘突纵轴线上进行植骨,并在两根连接棒之间固定1~2组横向连接器,使整个装置成为一个框架结构,增加稳定性。⑥唤醒实验。协助麻醉师唤患者的姓名,使患者动下肢。⑦关闭切口。彻底止血 ,冲洗切口,清点物品,逐层关闭切口并用无菌敷料、宽胶布加压固定。
4 小结
手术室护士只有全面了解手术过程,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及物品的使用方法,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通过本组手术的配合,笔者体会到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应重点注意的是,此手术为严格无菌手术,要求术中控制参观人数,有报道空气中细菌密度随手术室内人数增加而升高,两者呈明显正相关[4]。要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监督手术人员的各项无菌操作,对于术中使用的各种无菌用物均要认真检查灭菌效果[5-6]。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保障手术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启彬.脊柱侧弯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97.
[2]陈慧,杨小蓉,许宁惠.经胸腔镜前路松解及后路矫形一期治疗严重硬性脊柱侧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821-822.
[3]彭湛贤.骨科手术患者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8,15(1):81-83.
[4]宫庆月,矫玲.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监测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1):11-13,16.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 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 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 工作qq:928333977)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学者统计其发生率约为2.3%~4.9%。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椎管条件、粘连等本身因素外,不适当的手术操作也是造成脑脊液漏的重要原因。发生脑脊液漏后,如处理不当往往可形成脑脊膜假性囊肿、神经根损伤,严重者导致伤口感染不愈、蛛网膜炎或脑炎甚至死亡等[1]。我科2004年1月~ 2008年12月,共实行脊柱手术205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5例,发生率为2.4%。由于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没有发生脑脊髓膜炎的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例,女2例,年龄46~54.5岁,平均52.1岁,均发生于胸、腰椎段的手术,3例是发生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者,2例为腰椎爆裂型骨折并发硬脊膜损伤的患者。发现脑脊液漏的时间为术后2~3 d,4例采用保守疗法,1例给予硬脊膜重新修补后愈合。本组病例在发现脑脊液漏后,均在48~72 h拔管,然后采用加压包扎或封闭漏口、用沙袋压迫切口等措施,5位患者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观察与护理
1.生命征的观察和环境的要求
手术后遵医嘱给予去枕平卧6 h,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1次/h,并准确记录,直至平稳。观察病人有无头昏、头痛、腰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同时注意观察双下肢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术中误伤脊髓或麻醉意外。一般6 h后双下肢尚不能动弹,甚至感觉也没有恢复者要及时报告医生,查找原因并作出必要的处理。病室要求安静,空气流通好,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嘈杂,使病人能很好地休息。
2.引流液的观察
脊柱手术后,一般都放置引流管,这样有利于切口渗出物的引流,促进切口的愈合。护理上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每天从近端往远端挤压引流管3~5次,密切观察和记录切口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是否发生了脑脊液漏,主要是通过观察切口引流液来判断的。术后24 h内引流液多为血性液,一般不超过300 ml[2]。如果第一天引流出的液体颜色较为清淡,伤口出血停止后仍有清亮的液体流出,术后3 d引流量仍>100 ml/d,则应考虑发生脑脊液漏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将引流液送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3]。
3.心理支持
脊柱手术的病人本来思想负担就很重,他们往往担心万一手术失败后会造成终身瘫痪或残废,再也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当发生脑脊液漏后,病人往往紧张、恐惧,这时最好由医生给病人说明脑脊液的来龙去脉,使病人了解脑脊液可以自生;虽然发生了脑脊液漏,只要处理正确,对今后的劳动及生活都不会有影响,鼓励病人消除恐惧心理,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4.的护理
确诊为脑脊液漏后,要让病人绝对卧床,俯卧和侧卧位相交替进行,及时抬高床尾20~30 cm,防止因颅内压过低而发生的头痛。一般病人在拔管后用棉垫加压包扎伤口或用包有无菌巾的500克左右的沙袋压迫切口3~5 d。经处理后硬脊膜能够自行修复,脑脊液漏即停止。在脑脊液停漏后3 d将患者改为平卧位[4]。
5.防并发症的护理
引流管和伤口是最常见的感染来源。引流管要妥善放置,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受压、扭曲和因过度牵拉而自行脱出。发生脑脊液漏后,不但切口难以愈合,而且容易引起逆行感染,重者可波及颅内,危及生命。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感染的发生。其中包括保持敷料和床上用品及衣物的清洁、干燥,更换引流袋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引流袋放置的位置要低于切口的出口部位,防止因引流液逆流而引起逆行感染。除了预防因引流管和伤口而引起的感染外,还要防止其他因素引起的感染,如减少人员流动;指导病人戒烟,注意保暖,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排痰,防止呼吸道感染发生;定期翻身,多喝水,防止压疮和泌尿系的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6.饮食护理
术后病人由于需卧床时间长,食欲差等可导致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饮食护理中应给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配合给予按摩腹部等措施,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病人多喝水,以减轻便秘所造成的腹压和颅内压增高,也可以达到减少脑脊液从硬脊膜裂口渗出的目的。讨 论 脑脊液漏在脊柱骨折病人中可以由骨碎块直接损伤所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硬脊膜撕裂伤的发生率为18%~64%;如术中未给予修复可导致脑脊液漏发生。除了原发性损伤外,大部分为医源性。发生原因有椎管狭窄严重、黄韧带肥厚压迫硬脊膜并与其粘连、突出的椎间盘较大与硬脊囊粘连较重;按摩、多次注射类固醇药物及多次手术后硬脊膜与周围粘连造成手术困难、引起硬脊膜撕裂。另外术者经验不足,手术动作粗暴等也可造成脑脊液漏[1]。本组病例均在发现有脑脊液漏后48~72 h拔管,并加压包扎或重新缝合漏口、用沙袋压迫切口等。经处理后伤口3~5 d硬脊膜能够自行修复,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漏停止后,最好继续保持治疗,2~3天后恢复正常,防止因过早平卧造成压力增大而再次发生脑脊液漏;避免用力咳嗽和排便等也是预防再次发生脑脊液漏的关键。术后用常压无菌引流袋接引流管,一旦发生脑脊液漏,要及时给病人作好解释工作,及早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做正确的处理和准确的记录。床上用物、衣物和伤口上的敷料要保持清洁、干燥,这对防止感染十分重要。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全身情况,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差者应静脉补充营养,以利于病人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初同伟,周跃,王建,等,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护理[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1(22):63.
[2]钟俊,明江华,彭昊,等.腰椎手术合并硬脊膜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2001,9(5):305.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49-01
脊柱侧凸畸形是脊柱的一段或几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凸出形成一个弧度。该畸形不单侵犯脊柱、胸廓、肋骨、骨盆,甚至下肢的长度都会有变化。严重者可影响到呼吸功能、心脏功能甚至脊柱畸形弯度特大者会产生截瘫[1]。脊柱侧弯分先天性、特发性等,以特发性多见,约占7 3%。我科自2008~2010年共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例5例,行脊柱后路脊柱侧弯矫形加植骨内固定术,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脊椎侧弯矫形术为重大手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女4例,男1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岁,患者均有剃刀背畸形,两侧肩胛不等高Cobb角平65度(40~95度)。经CT或MRI检查确诊后,行脊柱后路矫形加植骨内固定术。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脊柱侧弯患者,由于身体上的畸形诸如驼背、身材矮小使得他们感到自卑,但在他们内心既对矫形抱有较大的期望,又恐惧手术的疼痛和风险。因此,我们首先以同情关心的语言问候,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其次向家长说明手术有关知识,术后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介绍这种病例成功事例,解除家长的担忧。从而使他们奠定了积极配合治疗、顺利度过手术期的思想基础。
2.1.2术前检查:检查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及括约肌功能,常规行脊柱全长过伸过曲、左右侧弯X线片检查,肌电图及全脊柱脊髓磁共振,观察有无脊髓神经结构异常,有无低位脊髓、脊髓空洞、脊髓纵裂、chiari 畸形、脊髓栓系[2]。
2.1.3肺功能训练:患者因脊柱畸形导致肺扩张受限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的肺功能障碍,术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十分必要。因此,护理人员一边宣讲,一边指导
胸腹式呼吸、吹气球、有效咳嗽、俯卧位训练、鼓励病人做扩胸运动等动作。常规测肺功能,术前即进行肺功能训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1.4牵引的护理:术前1-2周做悬吊牵引,使椎旁挛缩的肌肉、韧带及小关节松动,以便于术时使畸形达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具体的方法是:令患者站立,用枕颌吊带托住其下颌向上牵引,所需重量以足跟离地(脚尖着地)5-10cm为宜。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决定牵引时间。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牵引时应有人看护,防止下颌带滑向后方,压迫气管而发生意外[3]。
2.1.5床上进食及大小便的练习:术前3天训练患者在床上进食及大小便,以适应手术后长时间卧床的需要,减少术后胃肠道不适、尿潴留及便秘,并详细讲解术前训练的必要性,布置良好的环境,使之能尽快适应。
2.1.6饮食护理:应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更好地适应手术和术后康复。
2.2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术后24-48小时内持续给予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 病情平稳后每30-60分钟观察记录1次,48小时内给予低流量吸氧1~2升/分, 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锻炼,每天2次雾化吸入以助排痰,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2.2.2护理:术后病人是否合适,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在搬运途中保持脊柱水平位至床缘。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 h,头偏向一侧以便于后路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和预防全麻术后呕吐。6 h后协助病人轴式翻身,侧卧位以45度为妥,身体下垫软枕,预防脊柱上下部分反向扭转造成断棒,导致手术失败。
2.2.3引流管的护理:由于手术创面大、剥离深,因此渗血多,术后一般创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状,定时挤捏引流管。引流液过少时,要及时检查,排除血凝块堵塞引流管或管道不畅;若出现引流量多且稀薄,色淡,且病人诉头痛头晕时,要考虑是否有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的可能,酌情决定是否停止负压吸引,采取去枕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当引流量24h低于50ml,颜色呈淡血性时可拔除引流。
2.2.4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由于术中牵拉、术后脊髓水肿、供血障碍、硬膜外血肿压迫或周围组织水肿压迫,均可引起脊髓损伤。因此,除术中进行脊髓监测外,术后72h内应严密观察双下肢的感觉,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以及膝、踝、趾 关节的活动,并与术前比较对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5胃肠道反应的观察:由于手术牵拉及全麻所致,患者可能因肠麻痹常有恶心、呕吐现象,所以术后需要禁食6h,6h后先进清淡饮食,无肠道反应即可进食普通饮食。
2.2.6饮食指导:术后3d内暂停进食易引起胃肠道胀气的食品,如牛奶、豆浆、甜食、生冷食品等。应进食高蛋白、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 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如果术后3d未排便给予缓泻剂,如开塞露、麻仁丸等,减少腹部胀气。
2.2.7压疮的预防:保持床单的清洁整齐,尿湿后及时更换。患者取平卧位,轴向翻身45°,每2h1次,翻身时注意勿粗暴,严禁躯干扭曲,以防断棒或脱钩。
3康复指导
康复锻炼的关键是坚持不懈。①术后24h内应限制上肢、下肢锻炼,48h后可在床上进行踢腿和直腿抬高训练,腹肌收缩,方法:紧缩下腹部及臀部肌肉5s, 然后放松恢复至原来姿势。②1 周后开始进行背肌训练,方法:紧缩下腹部及臀部,并抬高臀部约1-2cm,坚持5s,然后放松恢复至原来的姿势。③术后2周拆线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动,逐步练习步行。首先侧卧,然后上肢扶床并且向下用力坐起,习惯坐位后,将双腿悬在床边,坐在床上,并逐渐尝试下地站立和行走。刚开始时,由于脊柱矫形的关系,患者会感觉背部僵硬,并且由于重心的改变,会感觉身体不平衡,这些不适感觉将会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4]。嘱患者不要紧张。
4出院指导
出院前1 d指导患者佩戴支架3~6个月,除沐浴及睡觉外,其他时问都应佩戴,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加强营养饮食,勿负重行走。捡东西时,尽量保持腰背部平直,以下蹲弯曲膝部替代腰部。不作前屈动作,减少脊柱活动,预防内固定系统松脱。2年内限制任何脊柱不协调的剧烈的体育运动和做极度弯曲的运动和工作;继续功能锻炼。每3个月回院复查,不适随诊。
参考文献
[1]宁宁主编.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0-179
1.1对象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脊柱手术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35~60岁、平均(45.17±2.8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脊柱骨折11例、椎管狭窄5例、脊柱畸形13例;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35~60岁、平均(45.24±2.8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脊柱骨折12例、椎管狭窄7例、脊柱畸形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首先由精神科医师对我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相关的考核,待考核合格后方可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认知行为干预以一对一形式进行,干预时间为术前2d至出院,15min/次,1次/d。具体如下:(1)认知重建。术前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向患者解释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切口疼痛以及导尿、换药、翻身等造成的不适,使患者在经历痛苦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2)行为干预。告知患者家属在患者接受换药、翻身、拔管等护理操作后应及时予以言语鼓励,同时指导患者配合深呼吸或通过握拳-放松-握拳的形式放松全身肌肉,减少肌肉收缩造成的痛苦;同时指导患者通过听自己喜爱的音乐、看自己喜爱的影视节目来分散、转移注意力,在出现焦虑情绪时,可尽量回忆以往愉快的经历;此外,指导患者家属学习简单的护理技能,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避免与患者产生矛盾与冲突。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症状越严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干预后两组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1]。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SAS评分分别为(47.74±3.47)、(53.48±4.13)分;VAS评分分别为(1.15±0.15)、(2.28±0.24)分。观察组的SAS、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干预方式,其主要通过帮助患者重建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2]。本文结果显示,通过认知行为干预,观察组的SAS、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认知行为干预首先明确患者存在不良情绪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纠正了患者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向上、正确的认知结构;再通过行为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了不良行为习惯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而焦虑情绪的缓解又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疼痛。综上所述,在脊柱手术患者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对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围手术期护理
1 临床资料与表现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0-50岁,平均30岁,其中6例经内科会诊转入,14例门诊收入院,19例行手术治疗,1例因合并截瘫和结核性脑炎,保守治疗。结果:15例康复,4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
1.2临床表现
1.2.1全身表现 患者常有午后低热,食欲不佳,消瘦,盗汗,疲乏无力等症状。
1.2.2局部表现
1.2.2.1疼痛,受累脊柱棘突有压痛,叩痛,神经受压可出现放射痛。
1.2.2.2姿势异常 如腰椎结核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头向后仰,腰部僵如直板,拾物不敢弯腰取屈髋屈膝位,以防腰背疼痛,称拾物试验阳性。
1.2.2.3脊柱后突畸形,侧弯。后突畸形严重者,胸骨向前突出呈“鸡胸”畸形。
1.2.2.4活动受限,寒性脓肿及窦道。
1.2.2.5脊髓压迫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障碍。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脊柱结核患者因病程长,加之体质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对手术产生恐惧心理,相关知识缺乏,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耐心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热心协助患者解决困难。向患者及家属认真介绍手术的目的及意义,解释病情及预后,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法。
2.2饮食指导 告诉患者术前充足的营养是治疗结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强体质,耐受手术。
2.3 脊柱结核患者须卧硬板床,卧床休息,减少消耗。
2.4用药护理 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约2周,向患者说明目的,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5术前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各项临床指征,为治疗提供诊断依据,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时期。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习惯,功能床的使用方法,为术后卧床作准备。术前备皮,清洁术区皮肤,交叉配血,术晨留置导尿,清洁灌肠,术前遵医嘱用药等。
脊柱骨折是一种较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常导致截瘫,造成终生残疾,还会继发其他系统并发症,危机患者生命。脊柱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骨折合并截瘫的有效方法。我科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共行脊柱内固定术30例,重视围手术期护理,30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想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岁到60岁。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术前病人及家属大多有焦虑恐惧心理,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从不同角度讲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术后康复知识,使病人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配合手术。术前应认真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有无腹痛,皮肤颜色,评估尿色,尿量,掌握病情变化,防止感冒。
1.2.2 术后护理 术后将病人置于监护房或重病房进行吸氧,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四肢感觉运动的恢复。并且病人术后应保持正确。采取正确,促进愈合,减轻疼痛。患者术后应平卧于平板床上,术后24小时密切观察双下肢血运情况。通过观察及时发现肢体血运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应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时发现情况。
2 结果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脊柱手术过程中硬膜破损导致术后脑脊液流出体外的一种表现,形式分脑脊液自手术伤口流出和在引流液中出现脑脊液[1]。据报道,脊柱手术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37%~9.37%,如不及时有效处理,极易出现继发伤口感染、椎管内感染、脊膜假性囊肿,严重者并发颅内感染,如蛛网膜炎、脑膜炎等,从而危及生命[2]。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后较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更换伤口敷料,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能起到控制的效果,但伤口愈合慢,容易诱发其他感染[2]。近年来,基于引流方式的护理在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疗效也受到认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脊柱手术的3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CT或X线片检查确诊并发脑脊液漏者50例,其中脑脊液自伤口流出症状30例,术后引流液中发现脑脊液20例。50例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4~72岁,平均(50.2±2.4)岁;颈椎前路手术13例,胸椎后路手术22例,腰椎后路手术9例,腰骶椎后路手术6例;43例均采用硬脑膜外手术,其余均为硬脑膜手术。50例患者均于1~3 d出现脑脊液漏,均给予抗感染预防治疗。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16例、B组17例和C组17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A组采用传统的脑脊液漏护理措施,主要是抗生素预防感染处理,再根据脑脊液流程量大小适时更换敷料,一般1~3次/d。如果脑脊液持续流出7 d以上,且流出量未见减少趋势的患者,应立即重新检查患者病情、伤口感染情况以及必要的血液检测,评估症状程度决定是否再行手术。B组从引流护理角度进行干预,主要采取延长手术切口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延长引流量留置时间对评估脑脊液漏及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术后第2天引流量>150 mL,术后第3天仍>100 mL,且引流液呈稀薄状则判断为脑脊液漏出现。一旦确诊脑脊液漏,不应负压吸引引流[3],建议术后早期改为低位正压引流,引流管放置高度一般要低于手术切口约20 cm,过低会增大引流量,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低颅内压反应,过高又会造成脑脊液回流引发脑脊膜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引流过程中应实时延长引流时间并调节脑脊液引流量,引流时间延长至7~10 d,引流量可控制在15~240 mL,避免过度引流,至引流量减少甚至消失后停止引流。C组护理思路与B组相似,但采用经皮蛛网膜置管脑脊液引流护理,引流装置选用基于电脑控制的脑室引流装置,该装置既能预防血块堵塞管道功能,又能实现经蛛网膜下隙注入抗生素。大致方法是经腰部将近似于麻醉导管的长细管置入蛛网膜下隙5 cm左右,6例患者手术部位在颈椎,5例位于胸椎,均于L3~4和L4~5椎间置管,其余6例均于下腰椎手术,经上腰椎板间置管。全部细管置入蛛网膜下隙内5 cm处。术后当日置管时,通过医用引流袋与三通管与体外导管进行完全封闭连接,一次引流量为100~200 mL/d,由于引流袋与蛛网膜下隙完全封闭,因此可任意变换引流袋高度,根据患者舒适度和症状缓解情况控制脑脊液的流出速度、引流量大小,待脑脊液漏逐渐减少至消失后5 d后拔管,本组大部分患者脑脊液的引流量为150~200 mL/d。经皮蛛网膜置管脑脊液引流容易发生导管堵塞或逆流,因此该护理方法特别适用于颈、腰椎手术引流后脑脊液流出伤口或术中硬脑膜损伤修复困难患者[4]。对于B组和C组而言,引流过程中的护理至关重要。因饮食不当、不当或情绪失控等原因,均会引起腹内压增高,进而引起脑脊液压力陡增,反而加重脑脊液漏或对脑脊液漏引发的破裂口修复愈合难度加大。B组1例患者因饮食不当剧烈喷嚏引起腹内压异常增高,C组1例因排便用力诱发腹内压升高。经处理后恢复。建议行引流过程中做好预防感冒护理,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高声说话或深呼吸等行为。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三组伤口愈合率、护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无效是指脑脊液漏持续7 d以上,脑脊液流出量未见减少,或合并伤口感染或脊膜炎[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16例患者颈椎前路2例,胸椎后路手术9例,腰椎后路手术3例,腰骶椎后路手术2例。经治疗干预后7例伤口愈合,有效率43.6%。其余9例护理失败,其中2例脑脊液流出未见减少,4例合并脑膜炎,2例并发伤口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37.5%(6/16)。B组17例患者颈椎前路8例,胸椎后路手术5例,腰椎后路手术2例,腰骶椎后路手术2例。引流时间4~9 d,平均(6.5±1.6)d。17例患者均护理干预后,未见脑脊液再流出,有效率100%。1例出现逆行性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5.8%,经处理后得到控制。术后10 d均成功拆线,无假性硬膜囊肿发生。C组17例患者颈椎前路3例,胸椎后路手术11例,腰椎后路手术2例,腰骶椎后路手术1例。引流时间3~7 d,平均(5.3±1.3)d。17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未见脑脊液流出,无逆行性感染,有效率100%。术后7 d成功拆线,无假性硬膜囊肿发生。 A组护理有效率43.6%,显著低于B组的100%和C组的100%,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说明相较于传统的脑脊液漏护理干预,针对性引流护理更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而从引流护理角度而言,基于延长手术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对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相对较差,经皮蛛网膜置管脑脊液引流护理在护理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优。
3 讨论
3.1 关于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认识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及时将引发伤口感染、脊膜假性囊肿等,严重者将出现蛛网膜炎、脑膜炎等病症,危及生命[5]。许多脊柱手术患者在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后,不得不再行补充手术,影响术后恢复,并发症风险也会因此增加[6]。分析导致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原因,主要为术中手术损伤硬膜所致,硬膜损伤为脑脊液漏提供了条件,基于此,临床也多采用术中仔细缝合或修补破损的硬膜来达到预防脑脊液漏的目的,临床实践来看,缝合或修补破损的硬膜预防脑脊液漏是可行的,有效的,然而问题是即使在术中对破损的硬膜进行了十分精致的处理,仍然会发生脑脊液漏,且病例并不少见,至于原因仍不明确。
3.2 关于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护理方法 关于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以往多认为术后脑脊液漏预后普遍较好,只需术后早期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处理,然后适时更换伤口敷料即可,实现破损硬膜的自然愈合,脑脊液漏随之得到自行修复[7]。不过,对于许多症状复杂、程度严重的脑脊液漏,保守处理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治愈效果,且并发症高发,反而严重影响预后[8]。本研究A组即采用抗生素+更换敷料的传统方法,16例患者经治疗干预后7例伤口愈合,有效率43.6%。其余9例护理失败,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膜炎、伤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7.5%(6/16),大部分不得不再行手术或改为引流。近年来,随着脊柱手术方式的多元化,以及院内感染在护理层面的日益被重视,以往自然愈合的“被动护理”思路开展转向主动解决医源性并发症问题上来,即缘于真菌感染、医院感染的对症处理思路,通过引流操作来降低或避免感染成为脑脊液漏护理的主流思路,陆续出现了经皮蛛网膜下隙引流、伤口持续引流、硬膜外自体血注入等方法,途径多样,但这些方法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不过,无论何种方法或思路,有效引流至为关键[9]。
本文重点探讨了伤口持续引流和蛛网膜下隙引流两种护理方法,两种方法均以引流为思路,不同在于引流路径不同。伤口持续引流,其实质就是通过延长引流管的留置时间,以实现彻底的脑脊液引流,减少术后频繁的侵袭,使伤口在良好的环境下愈合。该引流方法比较简单,易操作,甚至可实现家庭操作,具有良好的推广优势[10]。本组17例患者行延长引流护理,术后随访未见脑脊液再流出,有效率100%;平均引流时间(6.5±1.6)d。10 d均成功拆线,无假性硬膜囊肿发生,期间仅有1例出现逆行性感染,经处理后得到控制,不良反应率5.8%,远低于A组的37.5%,总体来看效果值得肯定。不过,该护理方法的缺陷在于,由于始终处于置管状态,患者脑脊液带来的压力无法得到释放,尤其是对一些硬膜破损面大的患者脑脊液压力大,不但不利于脑脊液的持续引流,而且长时间的蛛网膜下隙高压会引起血肿,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的护理方法不适应于硬膜破损面积大的患者,仅适合硬膜破损不大或破损面积<5 mm的患者[11]。另外,如果患者的脑脊液自伤口流出,那么再行伤口引流便失去意义。相比之下,经皮蛛网膜下隙引流护理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1)脑室引流装置可实现脑脊液的流出速度和引流量的信息控制,这有利于控制脑脊液的流出,并做出伤口情况评估;(2)经腰椎部置管,远离颈椎和胸椎部位,有助于减少激发伤口感染的风险;(3)通过自主调节引流袋高度,可实现对脑脊液引流量的调节[12]。本组资料显示,17例采取经皮蛛网膜下隙引流护理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流出,也无假性硬膜囊肿发生,有效率100%。至于该护理方式常见的逆行性感染并发症,本组亦未见出现。平均引流时间(5.3±1.3)d,明显少于B组的(6.5±1.6)d,这或利于减少长时间引流诱发的相关并发症。不过,鉴于逆行性感染是各种引流操作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临床应随时对流出的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评估是否感染或感染程度。
3.3 预防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其他护理措施 无论是延长引流量留置时间,还是经皮蛛网膜下隙引流护理,均认可了引流是避免脑脊液漏发生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方法,不过同时还需要做好其他方面的配套护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脑脊液漏发生[1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04-01
老年人的体质一般都比较差,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都在衰退的过程中,对疼痛的耐受较差,从而使得该年龄层次的患者易产生恐惧感、焦虑感和无助感等心理障碍,然而,绝大多数的骨科疾病都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辅以长期的物理治疗,脊柱外科在相关方面尤为突出,因此,要对老年脊柱外科的患者进行围术期的有效护理[1]。为了确定围术期护理对老年脊柱外科患者来说是最佳的护理方法,本院对110例患者进行了相关试验,现报告详细试验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本院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脊柱外科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5.4岁,其中,颈椎病36例,腰椎间盘突出31例,胸腰椎骨折19例,骨质疏松14例。将11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试验组55例,对照55例,为对照组的55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护理,为试验组的55例患者进行围术期的护理。
1.2护理方法
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分为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1.2.1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都为老年人,体质一般都比较差,对疼痛的耐受较差,从而使得该年龄层次的患者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产生了紧张、恐惧、焦虑的状态,还有部分的老年患者对手术过程中需要的费用以及手术最终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相信,这些负面心态对手术的正常进行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跟老年患者进行交流,告知老年患者手术的环境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并为老年患者多多讲解相关的成功手术案例,消除老年患者心中的顾虑,减少心理上的负担。同时与老年患者的家属进行相关的沟通,确保手术前患者的心态。
1.2.2全身检查情况评估
提前准备好相关方面辅助检查工作,在手术开始前,对老年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对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针对患有的多种慢性病症的患者,要让相关方面的科室人员制定出完整的治疗方案,当一切趋近于正常后,才可以进行手术[2]。
1.2.3戒烟
无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护理人员都要保证患者不再吸烟。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对吸烟产生的危害进行讲解,让患者自己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且与医护人员取得积极的合作。
1.2.4一般护理
老年患者的体内机制都在不断的退化,因此,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诸多不适的情况,如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时,一定要要让患者及时的进行常规性输氧,并且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机体情况,提前准备好相关方面的急救措施。
1.2.5麻醉护理
患者在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的与手术室的麻醉师和护士进行了解,从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将患者的头偏向另一侧进行吸氧6个小时左右,时差不超过两个小时,氧流量在3L/min,并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3]。
1.3统计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