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31-03
供应链融资是近年来炒的比较热的一个概念,是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的关联方进行责任捆绑,为供应链中相关成员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种融资方式。自2007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供应链融资越发体现出其优势,国外诸多银行和大型物流公司争相开展此类业务,以拓展其盈利渠道。随着国外此类业务的蓬勃发展,国内以深发展为代表的几家银行以及像金银岛网交所、阿里巴巴等第三方平台也已经开展类似业务。在供应链的整体大环境下,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会产生深刻的变化,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此类业务时若用以往度量单个企业信用水平的方式是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水平。因此,在决定是否为企业提供资金时,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评价融资企业的信用水平。
一、相关研究
闫俊宏(2007)针对性地从三个方面行业风险因素、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供应链运营状况)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进行了评价。卞宁(2008)也用灰色评价法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马佳(2008)认为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评价的关键是把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主体评级+债项评级”的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诸多文献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应用现状的研究可知国内现阶段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体系、评估方式等尚且没有公论。因此,本文在此以建立信用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为研究重点,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
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目前企业信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单纯的定性分析受主观影响太大,而且同时要考虑到企业数据信息获取的不便性。因此,本文评价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运用专家评判法和决策模型对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使用专家评判法,设计评分表并由专家打分,进行指标的初选、筛选,并选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用PROMETHEE方法进行方案排序。
1.层次分析法求权重。本文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提出了层次本身,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并且这与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相符合,能够认真的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为:
(1)构造问题的递阶矩阵,由于在本文中只使用AHP方法确定权重,因此递阶结构中没有方案层。
(2)在递阶结构内,则对目标层和方案层以外的各层使用专家打分法分别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的关键是标度,在这里使用Saaty教授的1-9标度法。比较第i个元素与第j个元素相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时,使用量化的相对权重aij来描述。设共有n个元素参与比较,则A=(aij)n×n为判断矩阵。
(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其中λmax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n=1~9,Satty给出了RI 的值。
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
2.PROMETHEE方法进行方案排序。Brans提出了PROMETHEE I的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ELECTRE方法中忽略属性值差距大小信息和主观设置参数过多的特点。PROMETHEEII是PROMETHEEI方法的进一步扩展。PROMETHEEI/II方法是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每一准则选择或定义偏好函数,利用偏好函数和准则权系数,定义两方案的偏好的优序指数,进而求出每一方案的优序级别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主要是使用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的概念),利用优序关系确定方案的一个部分或整体排序。
三、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1.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水平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企业自身情况是影响其信用风险的最重要原因。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供应链融资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从整体角度来看,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影响这些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2.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前文的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并且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文章的研究目的,同时分别向20位对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和银行融资从业人员致电或信函咨询,得到数量相当庞大的初选指标,为了对评价体系进行简化,本文继续向20位金融行业中从事相关供应链融资人士分发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最后将这些评分使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对使用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几何平均值进行排序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形成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详细内容见表4。
3.权重的确定。为了使权重确定更准确,得到比较满意的判断矩阵,本文在这里继续使用专家打分法,向专业人士分发调查问卷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使用各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几何平均值组成各个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到一级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在这里使用Matlab对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及权重向量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λmax=3.0005,CI=0.0002RI=0.58CR=0.0004
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与一级规则层类似,并且判断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出,只是将各指标的权重、组合权重计算结果列出如下表:
四、算例分析
假设有处于供应链中的4个中小企业A、B、C、D向某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银行需要对这四个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决定是否为其提供融资。结合上文中运用AHP方法确定的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使用PROMETHEE方法对这四个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排序。下表是四个企业与评价体系相关的各指标的数据以及通过专家打分法对这项评价指标所属的偏好函数类型和其对应的参数进行取值。
然后,根据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各项数据并结合AHP确定的权重和选择的偏好函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每个企业的有序指数。
流出量(Φ+)排序:D,C,B,A;流入量(Φ-)排序:B,A,D,C;最后根据Φ=Φ+-Φ-公式计算每个供应商的净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计算的时候,评价体系的底层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而评价体系的顶层目标层是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水平。因此,净流量最大的融资企业信用水平最高,信用风险最低。因此,根据上表中的计算的净流量对各融资企业信用进行排序:C,D,A,B,越排在前面,信用越高,而对各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排序:B,A,D,C,越排在前面风险越高,与按信用排序的顺序刚好相反,银行可以根据排序考虑融资。
五、结论
对融资企业而言,以往的风险评价普遍采用孤立点方法,也就是说把信贷企业作为评估点进行孤立地分析和评价。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以供应链为市场竞争主体相对于单个企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融资企业所处的环境出发,把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特性、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及多篇相关文献,建立了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根据该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PROMETHEE法对算例中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并且排序,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硕士论文,2007
2.卞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硕士论文,2007
3.马佳.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2008
4.汪守国,徐莉.供应链融资模型及其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9(22)
5.范柏乃,朱文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3(6)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的功能发挥同样会大打折扣,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应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建设良性、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使得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健康有效地发展与完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还没有系统的阐释,但是有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与全面。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明确金融发展需要的环境,从而保证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在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的类似研究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其背景是讨论中国金融风险成因与防范,并指出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由此系统地引入了对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研究。
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具备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了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从本质上看是金融风险控制理念和手段的创新,是对金融产品与技术的一类创新,具有金融的一般特性。
因此,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框架划分成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其中,参与主体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由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金融风险监管)和技术环境(供应链金融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即为各类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三、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为了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中小企业的现状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中,为链上核心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7%,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1%,上缴税收占48.6%,出口总额占62%,中小企业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产品分别占66%和82%。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出口,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各个企业所处的产业不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熟悉的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会减少甚至不贷款给供应链内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必然产生。
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1DJY052)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来看,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使得链内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与链上核心企业同程度的信用水平,可以形成融资的规模优势,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誉制约难以融资的困难,增强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可得性。
(二)增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性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使得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柔性化;资金流可以在供应链内更有效运转,解决了处于供应链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而不得不面临资金缺口的问题;保障了中小企业生产性资金的连续,强化了中小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链上核心企业主动加强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信用,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支持与便利,最终使自身受益。
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中小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因此降低了银行的贷前审核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督的总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信用风险,刺激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构成了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的约束条件和选择边界,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制度和技术环境进行改善,进而推动了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它们之间相互约束、共同演进。
四、我国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环境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优化,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制度环境的问题
只有制度,才能对金融主体的各个层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在制度上做出安排、明确界定产权,才能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效应,才能产生有效率的组织,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制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制度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行为的选择及约束条件,并由此决定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各个参与主体通过改变制度重塑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进而改善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制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机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
我国没有关于信贷人权利保护完善的法律,现有的规定也分散在若干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中。法律合同和抵押制度是建立信贷人权利保护框架的核心内容。信贷合同对保护信贷人权利的重要性已被发达国家的信贷实践充分证明。而我国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刚刚起步,信贷合同流于形式,不规范,与国外同类合同比较,有很多必要的内容空缺。
在抵押制度方面,我们缺乏规范的、高效率的登记系统,可担保的资产范围有限,担保登记公示制度也是混乱,以及没有明确合理的保障债权人在清偿过程中优先受偿的规则。
问题之二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也由原先的合规监管转向了风险监管,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群导向、盈利模式及担保资产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技术环境的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各类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供应链金融技术是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开发出不同的融资产品。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于金融技术环境的欠缺,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异。
我国金融技术环境的现状是国有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约65%,并且占有75%以上的存贷款份额,而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偏低。
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比重偏小;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证券市场等。
金融交易工具品种的缺乏使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利于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
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使交易信息更加的透明化,也为供应链金融中企业信息流动带来了便利。然而,中国的金融业信息尚在形成与整合之中,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
五、政府在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职能行为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大小、供应链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与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及供应链上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转型期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比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中小企业资金配置,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政府应当加大对产业的研究,完善结构授信安排等金融技术
现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由一家企业完全提供。具有某些方面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供应链中,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提供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与核心企业一起成为供应链的成员。
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不断演进和企业市场地位的经常变化,针对供应链融资中的成员来自于不同产业部门或同个产业部门,在秉承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的研究,了解不同的客户需求和产业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具有市场的行业和有发展潜力的链内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安排,使资源尽量合理配置,为供应链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及融资服务。
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结构授信安排,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基于同一交易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和总体抗风险能力,在了解到链内企业进行真实贸易的前提下,对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贸易链条上关联环节客户进行主动组团授信安排;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完善与提高了金融技术的种类与安全性,提高了银行授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营销效率,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完善与供应链融资模式和融资产品相适应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1.法律法规
目前国内关于供应链融资的法律很少,因此政府在支持供应链金融和完善结构授信安排制度,有必要、有责任通过立法来规范供应链融资的行为,减少供应链中各企业的法律风险。
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可进一步扩大抵押动产的范围;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建立起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破产制度,使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地实现担保利益。
用法律手段来重塑中小企业信用,充分保护契约关系。在银行与企业的信用交易过程中,用法律来保证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对不能履行契约的当事人进行严厉制裁,使违约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可对潜在的违约者起到震慑的作用,防范违约之风蔓延。
2.相关政策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为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链内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同时,根据不同的产业制定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标准,以此来巩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
增加政府的金融支持,如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供应链融资中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为了解决链内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问题,政府可以提供优惠的贷款,可以比一般市场利率低2-3个百分点。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建在县域内或乡镇,因此可以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中小银行,为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力量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提供更加专业化和贴身的产品与服务。
鼓励民营金融发展,鼓励金融竞争。成立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或是信用担保公司,对那些融资困难但具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促进链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获得高额回报。
拓展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鼓励发行包含有链内核心企业信用的中小企业债券,从债券的发行上市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加强供应链融资风险监管
政府需促进供应链融资观念的形成,多为中小企业开展有关供应链融资方面产品及服务的推荐。
加强由政府推动、民间资本主导的供应链中介机构的建设,对供应链融资提供货物仓储、监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政府需要督促链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监管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以及强化供应链融资贷后的管理和风险监管。同时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公示,保证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交易背景真实性的要求。
山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针对目前经济低迷态势,煤炭行业在“煤炭20条”的激励促进之下却仍然不见起色,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基础之上,深入分析煤炭行业衰退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改善山西煤炭行业状况的政策建议。
多少年来,煤炭产业一直是山西经济的中流砥柱,在有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煤炭产业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煤炭产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其要实现生产和经营的良性运转,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实现有效融资,合理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成为目前煤炭产业必须积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旨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煤炭产业特点使用供应链金融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融资解决方案。
山西作为全国煤炭战略基地,研究其产业链特点及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寻找适合山西煤炭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模式无论是对山西省经济发展、对金融机构发展、对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一套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山西省煤炭产业融资解决方案,对中小企业来讲,可以凭借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以及基于真实贸易的流动资金、存货等质押物获得银行的信用支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局面;对核心企业来讲,会使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产周期有效缩短,生产效率有所提升,竞争力增强;对银行来讲,为银行开启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不失为广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并能增加用户,吸纳大量存款,并从业务操作中获得手续费、利差等收益,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讲,使不少物流企业尤其是大型物流企业在业务操作中可存放中小企业的质押货物,有助于推物流业的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自从供应链金融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也迅速展开。多位学者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进行了定性的论述。Doughs通过研究指出,资金流的管理与其他如采购)研发)配送等过程的协同能够明显改善或促进供应链要素的增值。Hartley系统地阐述了在全球化外包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供应链金融的定量化研究,大多集中于库存订货决策和融资决策2个方面。Buzacott结合金融理论与生产运作理论,从资金流的角度讨论了零售商的库存决策和融资决策。Baden展示了如何通过财务链,整合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规划和财务计划,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该方法的优越性。Guilien在供应链管理模型中,综合考虑生产计划和财务上的预算约束,构建了具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管理模型,通过算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结果的有效性,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GuomingLai等探讨了资金约束对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及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Srini-vasa等以两层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认为集中式(联合)决策不仅对借款方有利,对零售商和制造商都有好处。Moritz L G将供应链金融界定为优化供应链的资金流,加速资金的流转速度,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财务绩效,并将供应链金融的内容分为订货周期管理、资金管理和固定资金管理三部分。
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学者及各大银行都相继对供应链金融展开了相关研究,并且在《会融时报》、《商业时代》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过有关供应链金融的文章,其主要侧重于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管理。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煤炭产业更好的发展。
在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但随着以深圳发展银行(2011年7月并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推广,相关理论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诸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团队,如:①以西安交通大学冯耕中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李毅学教授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方面,对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内涵、流程、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研究。②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该课题组选取国内较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基础的深圳发展银行,作为贯穿于整个研究的案例样本,发表了多篇供应链金融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论文。③以朱道立,陈祥锋为主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具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决策上。
关键词:供应链 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key word:Supply cha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al crisis
基金项目:益阳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2009JZ09)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同时得到湖南城市研究基地资助。
引言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小企业是指从业人员数在2000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制造企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是趋重要。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截止2009年12月,中小企业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在国际金融危中,中小企业也暴露了其抗风险能力弱,受外部因素制约大,生存能力弱等不足之处,本文拟从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特征分析入手,剖析中小企业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而提出强化其供应链的方法以增强中小企业对抗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及生存发展能力。
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特征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企业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形成产品,产品再通过一系列流通配送环节,最后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供应链的全部活动[1]。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特征是由其企业特征所决定的。根据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及总资产三个方面的界定,中小企业供应链具有如下特征:
1、不能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作用
供应链上一般会有一个核心企业,以其为中心,协调管理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一般来说,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企业有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良好的企业文化、开放的组织作风及良好的竞争与创新机制的在某个或几个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这是以中小型企业的资产、人员、技术条件很难满足的,所以中小型企业很难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其规模、资本限制等限制,对核心企业的依赖性强,对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有限,所以能从供应链竞争中获得的支持与利益十分有限。
2、与上下游供应链结点企业关系不稳定
中小型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很可能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且一般是跟少数几家供应商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此环境下的合作中,中小型企业往往处于一种谈判劣势,原料与产品订价、款项结算、交货期与交货数量等方面的协议都可能不利于中小企业,这对流动资金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很难接收的。所以,这种合作关系会在中小企业不断寻求更好的供求关系过程中变得十分脆弱,同时,大型企业在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中,由于规模不对等的原因,双方供需计划很难匹配,大型企业可能会中止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
3、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下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重要数据要做到有效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实时地传递。近年来,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但是受管理水平、资源、人员素质等因素限制,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数据传递方式落后,数据加工处理方式原始,很难做到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
二、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影响
中小企业供应链的上述特征,会导致中小企业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出现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容易被供应链核心企业所抛弃
金融危机的冲击常常会使得供应链产品需求下降,供应链整体利润受损。供应链核心企业往往会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供应链中弱势企业,中小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弱,所以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常常会面临破产的命运。例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0月,广东省关闭、停产、歇业和外迁的中小企业达到15661家。
2、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关系中断
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需求大幅波动及牛鞭效应的影响,供应链企业间的物流会变得十分混乱。为了降低库存持有水平及降低成本,企业间原有的合约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使得原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被迫中断。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供应链企业各自为政,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利益分配进一步趋向不合理,中小型企业更是面临下游企业不执行销售计划使产品大量积压,而原料供应方面可能由于受上游大型企业的强势而按原有采购计划执行使原料库存水平也大幅上升,这会给原本就流动资金不太充足的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3、不能及时识别企业链产品需求变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就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看,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少数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3]。同时,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电子商务的应用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信息,但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小企业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不能及时地从以往需求变化中预测出需求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使得中小型企业供应与需求很难吻合,同时,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也给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带来了很难逾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信息传递的断点,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导致供应链节点企业成本水平整体上升,削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对策
金融危机是全球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治愈的重症,已逐步走出次贷危机的我国中小型企业应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自身供应链建设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再次冲击。根据前文分析,中小型企业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强化自身供应链。
1、提升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提升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可以有效减少金融危机出现时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中小企业要提升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构建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小而专,小而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产品个性化、高新科技创新等策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同时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水平,合理选择供应链伙伴构建以自己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组织。
第二种思路是努力成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强有力的支持者或成为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环节。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会很困难,但如果能在质量、服务、时间等方面的竞争中保持其一种或多种独特的优势,就可能避免成为供应链中牺牲品的结局。同时如果能够与核心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则能在受到外部威胁时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空间。
2、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
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离开其它企业的支持而获得超额利润,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通过集成,优化资源配置,快速响应市场,合理分配利益是供应链上企业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组织管理水平的限制,要在短期内做到主动协调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关系会很难做到,但可以通过首先协调其上下游相邻企业的关系入手逐步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间沟通战略意图,进而依照多劳多得、风险补偿或效用最大原则分配收益达到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与上下游企业间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合作融资、相互投资等方式形成一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3、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条件。而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的现状已成为中小企业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的瓶颈。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应对外部冲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要通过学习、考察、交流等方式提高信息化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并在组织内加强信息化方面的宣传与教育,转变企业文化观念。
其次,就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经济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合理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中小型企业受各方面的限制,不能采用大型企业先进全面的信息系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技术较为先进成熟的、已有成功经验的系统作为参考,在系统模块上选择能在较短期内能产生效益的优先上马,同时要重点考虑与供应链其他企业的数据共享平台的兼容与数据交换。
另外,中小企业在资金的分配上重点考虑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信息化的发展的根本是人才,企业应通过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培养、引进外部人才以及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等方式,以人为本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关闭、停产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如果能与大型企业一起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强大供应链,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相互支持、共担风险与损失,就能在度过金融危机的寒冬,迎来经济复苏、共同发展的暧春。
参考文献:
1.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指利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资信能力,以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中的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的小微型企业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双方利益受损,解决小微型企业在融资时面临的抵押、担保资源不足等问题,从而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小微企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和供应链失衡等问题。但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多样、契约设计复杂,商业银行在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从而增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适应和拓展能力。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过程中,由于无法事先预测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供应链金融产品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资产不能收回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为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对
2.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模糊数学,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用模糊数学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或事物做出总体评价。它能系统地解决各种非确定性、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量化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即确定隶属度),然后通过模糊变换对各指标综合分析。其一般步骤如下:
(6)归一化处理
得出具有可比性的综合评价结果。
3.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很多,为提高评估效用,需选取关键指标,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用最简单的体系反映最真实的状况。本文利用传统风险评估的框架,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主体及相应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设计。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可将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成4种,分别是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
4.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4.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根据选择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设因素集U有4个评价指标,分别是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U={u1,u2,u3,u4}={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
4.2 确定权重集W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指标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的影响程度不同,各项指标权重系数的选取,也将成为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可采用德尔斐法、统计分析法、专家会议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采用德尔斐法,将第一步各专家个体判断进行整理、归纳、统计,所得结论作为第一轮意见,对每一权重求出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其意见,允许他们重新做出判断,如此进行几轮,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直至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影响因素,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4.3 设评价集R
在评价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存在差别的情况下,模糊数学评价法非常实用。本文基于德尔斐法法,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即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单一因素作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根据具体情况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评价,可设评价集V,V={高、较高、中、较低、低},分别给予5、4、3、2、1五个等级的分数,即从“高”(得分5)到“低”(得1分),中间另有三个选项:“较高”(4分)、“中”(3分)、“较低”(2分)。
4.4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
对收集到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原始评价指标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对因素集U中的单因素Uij作单因素评价。根据隶属函数可以确定评价指标值属于高、较高、中、较低、低每个等级的比重,得到因素Uij的单因素评价结果,用Ri=(ri1,ri2,…,rin)来表示,它是评价集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分别对同一准则层的m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可得到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B'中最大者即为某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价后所属的等级,即经过模糊综合评价,该小微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风险等级属于中等,商业银行可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是否对供应链中该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参考。
5.结论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的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较易分析、确定贷款对象——处于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的风险等级,同时科学、客观地将定性指标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梁保松,曹殿立.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27-31.
[3]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
[4]张涵俘.模糊诊断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经济要复兴,金融首先要活起来。当下,正是金融海啸过后的百废俱兴时期,在国家出台物流振兴规划的春风下,让作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剂”的物流金融活起来,无疑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近来,以如何优化物流金融环境、拓展物流产业融资渠道、推动物流产业资源整合为主题的物流与金融渗透战略合作方面的讨论会在国内多处上演。
创新的融资模式
在中国,物流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创立的时间也不长,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融资是企业获得投资的重要战略,融资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财务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普遍性问题。为了活跃本国经济,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补助。
当前,物流企业融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间接融资以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主,指核心物流企业以产业链资源整合名义联合上下游企业向银行争取放大信用的贷款。然后根据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需要以及信任程度,给予资金或物资支援。当前所盛行的租赁融资属于直接融资,是核心物流企业以产业链资源整合名义联合上下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保险融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等都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流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核心的物流企业开始根据产业链资源整合的需要介入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实际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其实质就是放大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核心企业将资金注入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是整个链条资金的注入口,资金由此注入,然后向上下游流动,形成资金流,推动信息流、物流等同步流通。
融资模式的不同也改变了银行以及金融机构衡量企业融资资格的基准。以前,银行和金融机构是通过固定资产的评估来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融资业务资格。如今,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关注整个供应链和实时交易的评估,更看重一个企业资金流的周期和信用,这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大特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诞生是金融服务的一项创新举措。
机遇与风险并存
供应链金融目前受银行、金融机构、物流公司等的重视程度越发提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够给在整个供应链链条中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注入资金,解决这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平衡整个供应链的资金走势;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银行将资金注入上下游的企业的同时也将银行信用融入了企业的供销行为中,能激活整个供应链的运转,为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商机,促使这些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供应链服务对其发展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这方面的服务。据了解,2007-2008年,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的授信成为全球性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方面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风险一直是投资融资行为的附带物,为了规避风险,银行在这方面的业务往往都很谨慎。但据统计,2007年初,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近半数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2008年中后期,几乎全部这类银行开始提供这类金融产品。这说明,在实践过后,银行认可了供应链金融产品,且越来越重视这类产品的开发。
时间进入2010年,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正逐步散去,在漫长寒冬中积蓄能量的中小企业即将厚积薄发,对融资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贷款额度低、相关费用高、审批手续复杂等问题仍困扰着中小企业。而与供应链中的核心物流企业合作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如果中小型物流企业如果和物流园区共同承接质押监管业务,那申请成功的概率就比独自申请的概率大得多。归根结底,相对于为大型企业投放大额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风险更大,成本更高。银行不可能为这一类产品承担太多的风险,在核心物流企业的参与下,银行能更有效地降低风险,更愿意参与到业务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物流企业为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连接银行与上下游企业的桥梁。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长久以来备受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至少65%的贡献是由民营经济做出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资本金严重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技术水平低等以及银行和政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道逐渐变窄,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则能够化解这一难题。在该模式下,银行应该着眼于整条供应链的交易风险,而不简单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银行则对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备显关注。在此情况下,银行越来越多关注对交易的评估,而不是只限于对主体的评价。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银行的服务。而顺利推进这一模式首先要精确地测算信用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否可以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筑对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具有深刻影响。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与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着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但后两者是外生性风险,是自身比较难以控制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即内生性风险。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商流风险、物流风险、信息流风险,以及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风险,以上环节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作。供货商供货环节是供应链的第一步,供货环节可能出现各种差错,如数量短缺、质量不佳、发货延迟等状况。供货环节存在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极易导致供应链中其他环节无法顺利运作,进而造成风险迅速传递,影响其正常运作。另外,由于物流环节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天气情况、道路状况等,容易造成物流环节的风险,导致供应链的断裂,从而对中下游企业产生负面作用。信息流是供应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若难以顺畅传递或信息传递出现错误,甚至信息的完全不共享不对称,都可能出现信息风险,进而引发整个链条断裂。财务风险是指经营者为了从银行融资而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的风险。上述风险导致的信用风险,在企业经营层面上会表现为公司现金流不足、偿债能力弱,可能引发逆向选择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着重考察单笔融资业务自我清偿和银行组织该交易的能力,对该笔业务进行信用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
1.申请人资质,包括企业信用等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空间。该项与传统贷款业务中银行评价体系相类似,从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及企业盈利和发展能力出发,评估其还款的可能性。
2.交易对手资质,包括交易对手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交易对手资质的评价即对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资质的考察,因为在该业务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与其所发生的交易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心企业信用状况的直接影响。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包括质押物特征、应收账款特征等。
4.供应链运营状况,包括行业状况、上下游强弱以及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供应链运营状况是银行对受信企业交易质量的整体评价。从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其业务能力、行业环境、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使银行的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客观,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评估不准的可能性。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上文,要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作为二级指标,通过对以上四个二级指标的分解,寻找并确定各自的影响因素,构建出全面系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从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申请人资质分析
(1)企业素质。企业素质可以从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职工素质三方面综合考量。良好的技术素质是企业素质的基础保障,管理素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素质的重要因素。
(2)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3)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标准。
(4)发展能力。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三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发展能力。
2.交易对手资质分析
(1)交易对手信用级别。可以从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三个指标展开,考核对象不是授信企业,而是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一些核心企业。信用级别高、偿债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重要的担保对象,对交易对手信用级别的考察,有利于控制信用风险。通常使用的指标有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等。
(2)交易对手行业分析。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交易对手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运营状况衡量信用风险,判断其还款违约可能性。
(3)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4)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分析
(1)质押物特征。要评价企业质押物,可以通过货权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性、质押物流动性和质押物完好程度四个指标评价。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性对质押物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而流动性和完好程度决定了质押物的市场价格。
(2)应收账款特征。一个企业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收账款的影响。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公司收款的速度,可以检验收款工作,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判断中小企业的风险。
4.供应链运营状况分析
(1)行业状况。行业状况主要可以从行业增长率和行业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行业增长率是指利用该行业历年的销售率、盈利额等资料来分析过去的增长情况,并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业环境受政治、经济、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
(2)交易年限及额度。银行可以通过交易年限和交易频度两个指标评价。交易年限主要指供应链金融交易双方的交易年数;交易频度主要指通过交易的平均次数评估未来发展状况的指标。
(3)历史履约情况。银行通过调取与中小企业和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历史记录,收集诚信信息,通过企业的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驳回率和贷款信用额度使用率等指标,以此判断其预期信用风险,更好地做出放贷或不放贷的决策。
四、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一)健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
1.严格控制主体
准入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授信方中小企业的准入,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资质的深入审查与细致分析,正确评估其信用等级。另外,充分考虑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资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以保证优质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
2.批准合理的信用额度
商业银行应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估方法,批准合适、风险可控的信用额度,确保对供应链整体、供销货方、相关的物流运输企业的信用额度的全面控制。
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在对贷款资金的发放和使用等方面的监管不严格,产生各种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十分必要,能够有效加强对贷款的跟踪和监管,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建成覆盖面广、数据量庞大的信用平台。商业银行系统也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和授信方中小企业间,易导致信用风险。建立起全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与坚守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体系的原则
完善供应链金融科学全面的信用风险构建思路,需要订立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原则,并严格按照该原则行事。笔者认为,应运用全面性、可操作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供应链整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1.全面性
在供应链金融中,影响中小企业运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评价每一个指标时,要确保指标要全面具体,要包含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一方面,涵盖反映企业发展状况和管理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对核心企业资质、供应链运营状况等方面评价的指标应该包含在内。
2.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以及方法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能够得到具体量化和实现。由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考核与银行实务操作密切相关,所以,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不能加入主观因素,应尽可能量化,增强客观性,便于实际操作。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从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认识。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Key words: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ogistics enterprise; index system; gray system
2014年是在线供应链金融元年,2014年6月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梳理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其特征,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传统模式,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结果。纵观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主导者,既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还可以是物流企业或第三方交易平台,但无论谁主导,物流企业均处于沟通各关联方的中间点。随着诸多物流企业加快电商化步伐,通过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深化与供应链中各类企业合作,促进自身价值链增值。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则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可见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
1.1 在线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业涉入物流、供应链领域出现的,供应链金融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物流金融的高级形式[1]。Hofmann指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交集,供应链金融让供应链中多个组织通过计划、指导和控制相互间的资金流来共同创造价值[2]。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深发展银行(2007)在实践基础上定义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信用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它结算、理财等整合金融服务[3]。李明锐(2007)指出第三方平台下的供应链金融是完善供应链融资的较好渠道[4]。吴义爽(2009)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阿里巴巴的“网络联保”信贷模式进行分析[5]。李卫姣和马汉武(2011)将B2B电子商务内嵌入供应链融资模式,提出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6]。何娟和沈迎红(2012)在比较传统供应链金融和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方式和融资模式后,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提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云仓”[7]。郭菊娥(2014)通过分析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研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分类、演进路径、融资模式以及相关银行风险识别等[8]。
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相关企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2014年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总结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八个主要创新特征:架构拓展;在线互联、信息分享;线上线下一体化;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操作;按需金融;资金高效,按日计息;合作共赢、产融共利[9]。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沟通更高效、管理过程更精准、金融风险更可控。与传统的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可授信的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大企业,且动态质押的补仓过程更及时和透明。
可见,国内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模式、特点、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尚未涉及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本文以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研究其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以期为这种全新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现实推广运用提供帮助。
1.2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2010年,中国储运成立中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联合清华大学开展“钢铁全程电子商务及其供应链融资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的研究。2012年,淮矿物流率先提出“平台+基地”全流程管理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随后收购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开启电商化模式。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启动“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2013年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易运通”电子商务平台,为交易方、物流商、融资方提供在线融资、线上交易、线下物流电子支付等服务,力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物流企业在线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要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仅要提升平台构建水平,加强与相关方合作,而且要准确地掌握在线供应链金融运营的绩效水平。闫俊宏(2007)基于物流企业视角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三种模式:存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10];徐学锋和夏建新(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另一种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物流企业介入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融通仓融资模式[11],其中第二种模式关注点由核心企业转变为评估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
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动态质押模式中,融资企业通过物流企业在线平台上提供的电子仓单,向在线平台的合作银行申请融资。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模式中,债权企业、债务企业、银行在物流企业提供的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签订合同,并以合同约定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全程动态监管下,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线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中的物流企业通过电商化,改变银行直接授信融资企业的方式,银行通过在线平台间接授信,从而可以更有效进行信用捆绑、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预付账款模式中,通过共享在线平台信息,使得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信息更加透明,使得融资过程更加便捷。在线供应链金融在货物流通过程中,货物所有权并非银行所有,而是属于在线平台,银行授信方式不再是一对一单独授信,而是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的信用名单择优选择,有利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良性竞争和信用体系构建。
2 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素,对在线平台的主导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在线平台中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高效运转。本文尝试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2.1 指标体系构建。目前,与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的模型主要是基于战略的平衡计分卡模型(BSC)、基于流程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和物流积分卡模型(LS)[12]。其中,平衡计分卡模型(BSC)于1992年由Kaplan和Norton提出,模型指标主要包括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维度。平衡计分卡强调四个维度的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滞后指标和超前指标的平衡以及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的平衡[13]。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于1996年由美国供应链委员会提出,模型将供应链流程分为三个层级:顶级(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配置级和流程单元级[13]。供应链研究权威机构PRTM在SCOR 模型中提出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14];同时Mercer 管理咨询公司建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的评价采用如下指标:准时运输、准时交货、运输精确性、订货完成率、项目完成率、库存精确率、毁损率[15]。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Lummus等提出的指标(KPI)主要包括供应、转换、交运、需求管理,且对每个指标设置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16]。物流计分卡(LS)由国际物流资源公司开发,模型推荐使用一套集成的物流绩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维度、生产率维度、质量维度和循环时间维度等。
为了使指标能全面地涵盖评价对象,本文对上述四种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取长补短整合,从供应链全局范围选取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评价指标,构建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物流企业运作能力是衡量企业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财务维度设置六个子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顾客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客户信任度、客户粘度、客户获得率;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设置五个子指标: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学习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流动率、员工培训率、员工生产效率。
(2)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是指整合、建立与重构供应链上内外部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7]。借助林?j(2010)认为供应链的动态能力由产品创新能力、重构与转变能力、学习与吸收能力三个关键能力要素构
成[18],产品创新能力设置四个子指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载体建设能力、创新环境保障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19],重构与转变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响应时间、供应链柔性。学习与吸收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意见采纳程度、员工培训率、企业文化强度。
(3)在线平台运作能力。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运作的核心所在,考虑将服务、技术、内容、任务流程、外观作为一级指标[20]。服务设置及时性、在线帮助、客户反馈、售后服务四个子指标;技术设置加载速度、链接准确度、搜索速度、交易安全四个子指标;内容设置实时更新、导航清楚、分类明确三个子指标;任务流程设置操作步骤简洁、统计核算准确两个子指标;外观设置界面美观、布局合理两个子指标。
(4)金融运作能力。金融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方面内容。交易效率设置融资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净现值两个子指标;配置效率设置投资机会和行业经济增加值两个子指标。
综上所述,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评价方法设计。灰色系统理论由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目前形成了灰色关联分析、GM模型、灰过程理论体系,是一种研究少数据、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21]。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和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22]。李金海(2008)指出灰色评价方法具有评价多角度化,动态静态结合、评价重点突出,预测能力强等优点[23]。鉴于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含很多模糊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因素,本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各指标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设同一物流企业在m个期间的某一层面有n项评价指标或因素,建立m×n阶目标特征值矩阵。矩阵中的X■k表示物流企业第i个时期的第k项指标值。
X=■
(2)规范化处理。指标一般包括三种类型:效益型指标(值越大效用越好)、成本型指标(值越小效用越好)、适中指标(值越接近于某一固定值效用越好)[21]。为了方便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的比较,必须对这些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U■为最接近指标最优值的实际值。
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成本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适中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1-■
(3)确定指标权重。这一步骤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常用的赋权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各比较系列X■k与参考系列X■k的绝对差,找出各系列绝对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P值。P为常数,其作用在于调整比较环境,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取P
=0.5。再次,计算各样本的关联系数ζk和关联度r■。wk为第k项某指标在n项该指标中所占的比重。
ζk=■ (1)
r■=∑wk×ζk (2)
最后,进行灰关联度分析。将求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关联度越大则表明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之间关系越密切,该层面绩效状况就越好[23]。
3 案例分析
C公司是全国性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97年挂牌上市,2010年开始引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本文以反映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的财务指标为例,选取C公司2008~2013年6年的年报数据S■~S■,说明如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该物流企业不同期间财务层面的综合状况。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根据上面构建的指标体系,选取主营业务收入X■、净利润X■、净资产收益率X■、总资产收益率X■、净利润增长率X■、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构建6×6阶矩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X=■
该矩阵比较数列分别为:
X■=■
X■=■
X■=■
X■=■
X■=■
X■=■
上述为效益型指标,因此参考数列为:
X■=■。
(2)规范化处理。选用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如表3所示。
(3)确定财务指标权重。依据物流上市公司相关经验数据以及专家意见,赋予6项财务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1、0.1、0.2、0.15、0.2、0.25。wk为第k项财务指标在n项财务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反映该项财务指标使用者的重要程度[24]。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无量纲化后比较系列与参考系列的绝对差,如表4所示。绝对差最大值为1,最小值0,ΔX■k=X■k-X■k。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的值P=0.5。再次,利用公式(1)计算出各灰色关联系数的值,接着由公式(2)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如表5所示。最后,对C公司2008~2013年度财务层面综合状况进行排名,如表6所示。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出现更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方法可以使供应链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减少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的的损失,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状况,我们对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情况展开了调查和分析。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调查概述与结论
(一)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包括电子版网上调查和现场采访记录。实际回收334份,但由于部分问卷表达不清晰或填写有误,有效问卷为312份,本调查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0%。调查问卷对被调查对象的从业年限、单位性质、从事工作、和工作职称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制造业占15%,建筑业占8%,批发业占12%,零售业占16%,住宿餐饮业占10%,交通运输业占8%,物流仓储业占14%,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9%,其他占8%。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概况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五大风险,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信用风险的所占比重为43%,操作风险所占比重为25%,法律风险所占比重为15%,运营风险所占比重为12%,道德风险所占比重为5%。信用风险比重较大,达到43%,其次是操作风险,占总体的25%,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三)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因素概况
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影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几种主要因素,分别是政府因素、金融机构因素、企业自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4%,37%,43%,6%。由此可见,影响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是企业自身,其次是金融机构,这两种因素占总体影响因素的80%,政府因素和其他因素只占总体影响因素的20%。
(四)结论
本次调查,我们对辽宁省大连、沈阳、锦州三个城市的企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其他四个因素来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得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证自身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良好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完善供应链参与者的监管程序和建立市场商品信息收集等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三、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意识普遍薄弱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辽宁省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意识薄弱,供应链呈现出松散的特征,并且边界模糊,中小企业在对供应链成员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供应商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措施。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对资金的引入没有适当的采取利益激励行为,导致供应链成员对企业存在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对其的信誉感也很难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淡薄和能力有限,致使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信用体系尚不完整
根据对辽宁省部分中小企业的调查可知,很多中小企业不知道资金管理体系和健全的信用关系的重要性,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用得不到保证。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无法完全的准确了解企供应链的整体情况,只能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去考虑是否要贷款给企业。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就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经营和决策的情况去决定是否贷款给该企业和调整自身的信贷决策,必定会加大资金的使用风险。
(三)供应链整体潜在风险较大
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供应链融资本身存在很大风险的。因为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抵押与担保和信息透明度低等特征,金融机构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为其提供缩短应收账款、提供担保、延长应收账款期限等帮助,但这也会是自身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的束缚。另外,中小企业没有真正的站在供应链所在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利益方面考虑,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供应链融资整体存在的风险增大。
(四)信息技术滞后
由调查分析可知,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缓慢,导致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和技术含量偏低。另外,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单证、出账、赎帐等环节上需要人工确认,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增大了风险率。另外,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供应链参与者技术应用水平的不一致造成了供应链所要求的信息流不能共享以及与资金流对接不上,影响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也使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大大增加。
四、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建议
(一)政府方面
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或建立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政府要建立社会信用系统,创造公正的法制环境,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在依法维权方面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把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金融机构方面
“港口群物流(尤其是海运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及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供应链系统物流财务要素增长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主导力量。”港口区域供应链虚拟组织的财务管理要素主要包括资金运用、融通以及分配等3个主要方面。本文的建模思想为财务管理要素会推动供应链虚拟组织绩效增长,供应链虚拟组织绩效增长又成为港口区域的经济动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换而言之,物流财务管理要素的适度增长,将有效地促进港口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
二、港口区域供应链系统物流财务管理绩效优化分析
供应链系统(如港口区域制造企业盟主)的物流财务管理的整体绩效,就是制造企业盟主供应链的物流财务要素管理中心、综合平衡中心、物流调配中心、统计分析中心的事前规划、事中调配、事后追踪的财务管理绩效的集成。即对供应链系统物流价格、工资、成本、金融资费、流通附加等的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资金流入与流出的管理、收益分配和成本费用管理等的财务管理绩效要素的集成(AFLac)。那么,虚拟组织的港口区域供应链物流财务管理绩效集成模型可以为:可将制造商作为港口组织供应链系统虚拟组织的盟主,在整个港口区域的绩效建设中占领着主导的地位。若将盟主制造商群作为的中心,制造商盟主的决策影响着上游供应商与港口群的绩效。制造商盟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选择优质并价格适中的原材料,选择性价比合适的物流第三方运输原料,选择运输服务好、费用较低的港口,即制造商盟主利润加上库存、运输、融资等供应性物流财务要素合理优化和创造的绩效(AFsac);纯粹性生产费用、工资等财务费用、制造费用、融资费用等制造性物流财务要素合理优化和创造的绩效(AFmac),以及销售商货运、售后服务、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融资费用等销售性物流财务要素优化和创造的绩效(AFrac)的非线性集成之和。
AFsac可以是原材料商物流绩效的细分非线性加合。在供应链物流财务要素集成管理模式系统中,制造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原材料,选择费用低、服务好的
物流第三方运输原料,选择运输方便、费用较低的港口,通过从原材料性/价比、供应站点的距离远近、供应商质量、金融资费、物流技术效益等财务要素[f(s1,s2,s3…,sn)]的管理角度,有效地选择原材料的供应商,以使AFsac最优化。
即:AFsac=[f(sl,s2,s3…,sn)]
AFmac可以是制造商盟主非形质创造物流绩效的细分非线性加合。制造商的财务要素选择管理,可以由该最终产品生产制造商的内部财务管理所控制,通过设渺设计修改管理、工艺流程改进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材料技术管理,从纯粹性生产物流消耗、工资等生产性物流费用、经营费用、金融资费等非形质创造的物流财务要素[f(ml,m2,m3…,mn)]的管理绩效,求取AFmac最优化。
即:AFmac=[f(m1,m2,m3…,mn)]
AFrac可以是供应链下游销售商物流绩效的细分非线性加合。这里理想假设,产品从制造商盟主直接交接给订单终端消费使用者,即销售商,无中间环节,其财务要素管理可在制造商盟主的生产计划中得以控制。首先,因没有中间销售环节,致使物流绩效趋于最优化,再者,销售预收产生巨大的物流金融效益;其三,销售物流的活劳动和物流技术和设备消耗趋于最小化;第四,销售商库存趋近于零。大型单一产品销售物流等等特征表达的销售商物流财务要素[f(r1,r2,r3…rn)]管理,使其AFrac最优化。
即:AFrac=[f(r1,r2,r3…,m)]
供应链系统物流财务管理,依时间的顺势追随流程中的物资形态变换,贯穿于物流管理的始终,并且直接影响着“第三利润”的形成。因而,供应链系统物流财务要素管理的整体绩效(AFLac)模型可以定义为:AFLac=g(AFsac,AFmac,AFr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