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

篇(1)

1社会层面

大学生求职就业安全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就业问题。《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更多地关注如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求职就业安全问题重视还不够。

2学校层面

安全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求职就业安全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环节较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因大学生缺乏相应社会经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求职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隐患鉴别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个人层面

大学生求职就业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被设置的陷阱诱骗上当,导致非法传销、高薪陷阱、虚假招聘、骗取财物等求职受骗现象屡屡发生。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和建议

1常见的求职陷阱

当前,高职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和安全隐患主要有:说工资很高但要先收费,假借岗前培训收费;抵押金钱与证件;廉价使用劳动力;无底薪、无保障;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招聘时设下薪酬陷阱;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以亲友、朋友介绍和“高薪”诱饵骗你“传销”;协议合同设置陷阱或写入不利求职者的条款。

2对应措施及建议

规避上述求职陷阱、安全隐患可以采取“观、闻、问、切”,做到“五不为、三必问、五必看”。

2.1采取“观、闻、问、切”

“观”:通过直接观察应聘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内外部环境、公司规模及员工基本素质等,了解用人单位是否正规。若用人单位将面试或见面地点放在民房、宾馆或十分简陋地方,又或是只有“一部电话,几把椅子,一间门面”,就要格外提高警惕。“闻”:通过网络搜索工具,查找用人单位相关信息、发帖询问等,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对在网上评价不高或查不到相关信息的用人单位,要特别引起重视,以防上当受骗。通过向用人单位周边“邻居”间接询问和单位前台、保安、一般职员直接交流,了解和掌握公司基本情况。“问”:通过向亲朋好友、老师学长等熟人,进行针对性的咨询,请他们根据所认知的和站在旁观者的客观角度,帮助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切”:面试时要直接交手,善于抓紧和把握提问的机会,以试探虚实。在应聘过程中,留心观察周边环境及工作人员,如遇到所谓“经理”的职位与专业素养却不匹配,面试时想方设法让应聘者交钱的肯定是问题公司。

2.2做到“五不为、三必问、五必看”

“五不为”:不缴不合理的钱款,不购买不合法的产品,不将证件交公司保管,不随意签署协议文件,不为违法公司工作。“三必问”:问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问明薪资待遇和劳动条件,问明工作内容及性质。“五必看”:看公司经营业务是否合法,看公司运作是否正常,看是否暗藏求职陷阱,看面试是否草率、轻易就录取,看待遇是否不合乎常情。

三、加强高职学生求职安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加强高职学生求职安全教育,除了政府要积极促进就业、营造真实公平就业环境和毕业生学会自我保护外,作为学校要加强统筹协同,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抓住关键节点、创新教育方式等措施,以达到促进学生安全就业、和谐就业的目标。

1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充实和完善求职安全教育内容,建立从求职前、求职中到求职后全过程的求职陷阱和安全隐患资料库和案例库,并编制成《求职安全指导手册》、制作《求职安全教育》宣讲PPT、拍摄《求职安全》微电影(视频),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宣传效果佳和教育成效好,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风险和安全问题。

2抓住关键时间节点

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针对“外出兼职、假期打工”的学生,通过“个别针对性教育”等形式,及时教育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给学生系统讲解求职安全内容。二是学生离校实习就业前。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宣讲实习就业安全知识,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发放《实习求职安全指导手册》等形式,进行一次实习求职前的又一次集中安全教育。三是在学生实习工作期间。以“点对点”、“点对面”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去向动态,预警提示,提醒注意各类安全事项。四是毕业生离校期间。在每年6月毕业生离校时,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橱窗、新媒体等载体,开展安全求职宣传教育。

篇(2)

一、导论

1998年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从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开始向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转变。伴随着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更是遭遇困难。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纵观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这种爆发式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必然造成大学毕业生严重“过剩”。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9.3%的处于失业状态,而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寻找破解途径和指导策略。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粗放的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有关制度安排和供给与大学生短时间数量激增岗位需求增多,存在着相当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愿意上一些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项目,不愿意上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从投资政策而言,中小企业风险大,银行不愿意给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贷款,导致社会总投资的绝大部分投向就业效应趋弱的国有部门;政府对中小企业歧视性的战略、体制和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和公平的体制环境,造成中小企业数量少。

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低端化使得我国的就业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和提升,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体力劳动、简单劳动等领域,这些显然不是大学生就业的目标岗位。相应的,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大学生)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知识型、复杂劳动型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

(二)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步拉大。高等教育投资个人化改革,带来的结果是就业机会成本增加,毕业生就业本能地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以平衡父母省吃俭用的教育投资和社会期望。当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指向性和选择性过于集中时,短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出现明显过剩。

(三)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投资与管理体制,使市场化的就业模式和计划性的人才供给机制之间形成尖锐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错位,毕业生的供给质量和供给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吻合,相当一批大学生求职面临困难,很多急需人才的区域和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导致“生产”与“销售”“双轨制”条件下的就业难。

二是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显,导致毕业生高度同质化,增加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知识型“白领”人才。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所急需的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实用型人才和农村教师、农村医生等公共服务型人才的培养长期被忽视。整个社会所急需的人才,高等教育不能有效地供给;社会岗位饱和、需求量不大的人才,高校却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去培养。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展开,目前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各高校虽然均设置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但面临着自身能力建设落后的困难,其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非常弱。具体表现为:

一是指导内容不全。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招聘信息、统计毕业生、派发档案或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等;较少涉及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就业心理辅导、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缺乏就业安全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一直是包括政府、学校、学生本人及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也逐渐变成考核一所高职院校就业好坏的关键指标。高职院校二级院系作为就业质量提升的落实者,必须转变就业服务模式。

1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学校层面的职业发展中心,但是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却呈现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性。大多数二级学院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主要由辅导员临时组成,且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

(2)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重理论,轻实践,指导形式缺乏多样化,效果不理想;

(3)就业指导全程化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仅在找工作时做一些技巧性地指导,而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缺乏帮助和有效引导。

(4)缺乏个性化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群体中,每一名学生的问题都是不相同的,如果采取统一的大班授课模式根本无法达到效果,不同的问题类型应采用不同的指导办法,实施个性化指导。

(5)开拓就业市场缺乏主动性。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长期处于应付状态,搜集用人单位信息的主动性不强。

2就业质量内涵及考核指标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ILO)首次提出了“就业质量”概念,当时它主要体现的是“核心劳工标准”形式。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在当时“体面劳动”被国际劳工组织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国际劳工组织认为追求“体面劳动”的方式应包括“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四个目标。在这里,体面劳动概念的范畴包含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方面,但就业质量是主要方面。

目前我国对就业质量的主要观点有:(1)就业质量是指从业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2)就业质量是大学生所获得的工作状况及固有特征满足其要求的程度;(3)就业质量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单位层次和就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4)大学生就业质量着重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

结合以上四种观点可以认为体面的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从业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还包括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家庭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等。因此,全面地考察和度量就业质量,可从工作的可获得性、工作条件、安全和健康、权利和尊严、福利和保障、培训和职业生涯前景、就业地位等七个方面进行。根据这七个角度,可形成七个指标体系:工作质量指数、就业稳定性指数、就业地位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职业发展指数、健康和安全指数、工作的可获得性指数,以此来衡量每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就业质量的综合测度。

3提升就业质量目标下二级学院就业服务模式构建

3.1实施“三级责任人制”,搭建二级学院就业管理模式

在二级学院就业工作管理模式中实施“三级责任人制”。第一级责任人是学院院长或书记,作为就业工作的监督者和促进者,统筹大局,负责改进和评价;第二级责任人是就业干事,作为就业工作的管理者、牵头者,负责组织、分配、反馈;第三级责任人是毕业班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是就业工作具体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通过以上三个层面共同保证工作的执行效果。这种以项目化分配、链条式落实、组团式配合、立体式督查的就业管理模式可以简化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保证就业质量。

3.2深化校企合作,多方开拓就业市场

市场建设是就业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除了依托地理优势,二级学院可实行“全员化”的就业工作模式,从上至下,全体教师应主动联系单位,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企业推荐学生就业,另外也要重视校友资源,通过学生的口碑稳定和拓展就业市场。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根据二级学院中各个专业挑选毕业生和企业反馈都不错的用人单位进行分门别类定向维护。同时,根据目前国家职教的发展规划和趋势,推行现代学徒制,为今后就业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3.3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构建立体化就业教育体系

学院实施“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强调“融渗”策略。即它强调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积少成多,通过分阶段、分模块的开展就业教育,使学生达到“专业―通识”的平衡。按照各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对就业问题的思考深度,确定课程内容与重点,按年级、分层次地提供多种类型的课程。具体来说,是以课程为主体,讲座为补充,活动为载体、个性化咨询指导为延伸的立体化就业教育体系。

课程上主要根据学生层次和教师的专长,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团队的“职业大讲堂”,此外,辅导员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课,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开展就业讲座,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和企业大师进行讲座。其中优秀毕业生主要侧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企业大师主要侧重于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技术前沿进行专业讲座,同时也采用订单班形式,让企业高管走进课堂,脱离课本,有的放矢给学生介绍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活动上可采用五个结合,即就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入学之初通过了解自己的专业来进行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通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项目化运作,在体悟式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就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推行“寒暑假社会实践计划”,组织学生到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生产一线,集中开展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通过导师制开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创业的兴趣;与安全教育结合,每一名毕业生上岗前都要进行安全教育,与父母联系告之该生就业状态,并签订安全就业协议书。

3.4开展就业帮扶措施,设立个性化咨询指导

根据学院毕业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可将毕业生分为五种类型:即具有强烈升学意愿学生、具有强烈就业意愿且就业方向明确学生”、具有强烈就业意愿但就业方向不明确学生、就业意愿和就业方向模糊学生、特殊学生(包括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学业问题等四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设立个性化咨询指导,提供不同的帮扶和服务,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对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为每一名毕业生建立就业状况档案,对尚未落实就业的学生实施“一对一谈心,一对一指导,一对一推荐、一对一服务”,不忽略任何一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分努力,最大限度实现毕业生顺利、充分就业。

3.5以跟踪为手段,推动就业工作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契机,立足本地实际,将毕业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在岗表现、企业满意度等是衡量一个专业、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一面镜子。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以调查数据为依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于长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瑞君.基于提升就业质量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5(07):214-216.

篇(4)

(一)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长期以来,大学学子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和生活,与社会接触太少,严重欠缺社会经验,不能充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他们对理想化的东西很着迷,把眼界和认知领域主要投放在校园和书本上。大多数同学对现实很迷茫,不太愿意也疏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认知,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就业中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他们的就业认识要么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要么与社会现实不相符。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虽是满腹经纶,但却在就业中屡屡败下阵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也存在着一种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其理论分析内容往往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学生在求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及太少,也欠缺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而且,其教材内容也显得陈旧过时,往往都滞后于就业市场形势,对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缺乏详实的分析和及时的反应。就业指导课的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不能摆脱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的就业误区。

(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肯屈尊低就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认清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长处、不足等,因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笔者曾受托在所带金融班为某传媒公司物色两名金融经营记者,就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来说我们都认为还不错。可找了将近20名符合条件的同学征询意见,竟无一名同学愿意去。这让我们深感诧异和不能理解,详询方知他们的理想求职是进银行,准备在考银行上面搏一把。我们在班级群发了很多就业信息,过问的同学寥寥无几,以致于我们甚至怀疑有无就业信息的必要。不过每当一银行招聘信息,马上就赚足了眼球。但他们从未自我评估过自己是否适合银行工作。通过走访了解还发现,不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会交往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竟是证券或期货分析师,求职目标竟然是从事证券或是期货营销;不喜欢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管理经验严重匮乏的同学却醉心于考公务员。他们还停留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过时观念上。这使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意向狭窄,不肯屈尊低就。大学生们为何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同时也与他们过分自信有很大关系。

(三)不能胜任吃苦耐劳、高压力的工作,跳槽频繁,“啃老族”队伍越来越庞大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除部分硕士、极少数博士生为70后外,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他们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非独生子女也是长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大多集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家人的溺爱使他们在家庭“温室”中长大,几乎没有经受过社会坎坷的磨炼,承受过失败风雨的打击。但当他们信心百倍地准备走上职场之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稚嫩却迫使他们不得不一再吞食就业失败的苦果。这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稍稍苦累的活儿不愿干,即便硬撑着勉强上马一段时间也会“悄然而退”,“裸辞”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跳槽频繁已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通病。来自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69%发生过离职。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受挫后,其心理创伤很难得到修复。他们极易沦为“啃老族”。这些“啃老族”宁愿“啃食”父母也不愿去工作,这样的“啃老族”队伍目前越来越庞大。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0多万人选择了“啃老”。究当代大学生不能胜任其工作和逃避就业之因,主要源于他们的娇嫩和诸多能力的欠缺。

(四)学生在求职中屡屡上当受骗,急需社会安全教育的洗礼

目前,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加之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和运作的不够规范,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兴风作浪。他们利用毕业生急切就业、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以入职手续等名义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虚假承诺高薪等方式欺骗学生。大学生们上当受骗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被骗的案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之一,约占大学生被诈骗案件的40%以上。这些诈骗案件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和家庭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害,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损害,也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面对就业欺诈,他们大多虽然暂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部分学生在就业受挫后的怨恨情绪会越来越大,滋生出仇富情绪,走上犯罪道路,乃至做出与社会为敌,与党和国家为敌的举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就业应对能力已刻不容缓。如果学生连起码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能进行自我保护,毕业后很难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二、成长教育理念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偏重经验教学的学科。”

这表明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就业理论指导课,又是一门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成长教育课。高校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既然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是就业指导课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它有责任扛起成长教育的大旗,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那么,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最新就业动态,及时和诠释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整合补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

当今世界发展突飞猛进,来自就业领域的变化也是瞬息多变。这主要通过就业新闻等形式映现出来。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之与时俱进,要拓宽他们的就业眼界,高校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使之进一步切合社会实际。在就业指导课上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认识最新就业政策,帮助他们纠正其在求职中的观念和行为上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他们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实用理念指导就业指导课,以有效避免纯理论授课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课堂、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则应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多采用最新典型案例分析、面试场景模拟训练、分组讨论等方法,同时要把最新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融入课堂。比如,今年绝大部分银行在校园招聘时,在资格审查时都将三本院校的学生排除在外,但大部分三本院校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仍然把就业主攻方向放在进银行上面。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在上就业指导课时指出这一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要么及早完成就业转向,要么通过飞驶特等人力资源派遣公司通过派遣员工的方式进入银行。

(二)引导学生认清当代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就业现状,认识自我,理性定位就业意向

伴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社会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此相应,当代大学生就业正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迈进。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这要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放下身段,从事大众化的工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们必须及时更新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把自己定格为“大众化”的劳动群体,并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中去,树立起城乡一体、务工务农都是就业的新观念。作为就业指导老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帮助其养成独立、自强、诚信的择业态度,不要死抱着专业对口的思路不放,也不要死守在城市中就业。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反映就业动态变化的社会就业新闻。与此同时,上就业指导课时还要帮助大学生纠正认识自我偏差,在课堂上搭建他们认识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接受来自别人善意的评价,或积极求教他人来认识“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正确认识自我是当代大学生战胜自我、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软肋”,做到有的放矢,找准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航向,扬长避短,在实践中顺利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忍耐力、生存和发展能力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稚嫩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应向学生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积极引导学生参悟好社会这本大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社会实践,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体会社会竞争压力,认清自身实力,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挑战。大学应把对大学生的忍耐教育、受挫后的自我调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课堂,以培育学生们养成和谐而又坚韧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在择业和就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应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技巧和技能、社会知识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等多个方面。比如要求学生学会做饭、做家务等,养成合理的家庭消费习惯。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他们培育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对他们开展责任心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篇(5)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

美国职业指导的奠基人帕森斯(Parsons)1909年首次提出“职业指导”(vocationalguidanee),并定义为基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前提下,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与社会工作机会相匹配的过程。40年代初,罗杰斯(Rogers)将咨询定义为指导对方正确认识自己,使之内外协调并形成新的自我概念(的过程)。50年代罗伊(Roe)通过访谈和测验杰出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生活史及其人格特征,得出养育方式和早期经历影响个人追求的职业类型,金兹伯格(Gin~berg)以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职业决策是贯穿一生的、基于自己喜爱的职业与可获得机会之间的最佳结合;萨帕(Super)通过跨国性实验研究认为,职业指导是引导人们不断反复适应职业(的活动),他们以发展的观点、注重个体差异和特质,强调个人生涯知识、技能及观念的培养,完成了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career counseling)”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指导(vocationalcounselingforcollegegraduates)以职业指导理论为基础,是指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下,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系统辅导和服务,以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系列活动。

1.大学生就业指导具备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属性

(1)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和客体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的开发主体为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客体包括有劳动能力的所有国民。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是教育部、省市政府大学生就业中心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即政府和事业单位;其客体是大学生――这一国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

(2)人力资源开发内容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包括生理、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念、劳动意识等精神层面,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知识层面,公共关系、求职技巧等技能层面的提高。

(3)人力资源开发类型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开发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开发。教育部、省市政府大学生就业中心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制度,采取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属于宏观的人力资源开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咨询和培训、个人生涯设计等促进个人的发展,属于微观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

(4)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开发能给个人带来更高的收入和非经济收益,也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大学生就业指导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就业及就业质量,进而影响收入及其工作地区、城乡和社会地位阶层分布。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会影响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失业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2.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1)人力资源开发客体的特殊性。经过十五、六年的正规教育,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文化水平,在整个劳动大军中属于优势群体。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起点较高,这与在职培训以及下岗员工的再就业培训相区别。

(2)人力资源开发内容的特殊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能促进大学生思想、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但这种提高集中体现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增长,即在求职时充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水平,是展示、并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一种能力。

(3)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特殊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一般分为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从形式上看,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属于正规教育的范畴;从内容上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偏重于技能培养,这与在职培训有些相似。

(4)人力资源开发类型的特殊性。按开发任务,人力资源开发可分为生成型、挖掘型、使用型和充电型。大学生尚未进入劳动力市场,因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初始性开发性质、生成型开发特征。同时,在大学学习中也接受了一定的生产原理和技能训练,就业指导则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更贴近就业的需要,因而具备挖掘型开发的属性。如果大学生参加过某些实验、实习,或做过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即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已经经过劳动实践的检验,这时,接受大学生就业指导就具有“充电”性质。因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具有多种人力资源开发类型的复合特征。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弱化

1.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教育部专项发文要求加大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但不少高校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就业指导人员、设备和场地等经费不足,机构不完整,设施不健全,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全面、高质的就业服务。

2.就业指导的人员短缺、素质不高

有些高校只在学生处加挂了块牌子,根本没有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据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多在1:200左右。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开展个性化服务。另外,大多数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是从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转过来的。前者一般对就业政策、法规比较了解,但缺乏教育学、经济学等知识,同时,行政管理意识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后者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实际指导工作体验,都无法提供针对性很强的就业指导服务。

3.就业指导的职能不全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工作。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安全教育。

4.就业指导的时间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从属于教学活动,教育部规定11月20日为校园招聘的“解禁日”。高校就业指导活动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或者最后一个学期。但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可能在此之前已经展开,而这时的就业指导只能是“突击性任务”。

5.就业指导的方法单一乏味

就业指导教材大多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一般采用“灌输式”教学,案例分析不足,教学效果很差。就业动员会、形势报告会、指导讲座等都是面对全体毕业生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另外,也较乏对心理测量、职业兴趣、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络等现代化指导手段的利用。

从抽样调查结果看,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与学校提供的帮助非常不对称。根据2002年东华大学的调研,81%的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68%的对高校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2003年北京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表明,68.4%的不是很了解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对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的占21.7%。

三、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

1.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将就业指导工作摆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就业指导中心应参与高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决策,并强化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咨询、指导、中介等服务职能。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与设施建设

(1)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建设。各院系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并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形成校、院、班有机结合的三级就业指导服务组织体系,按一定的师生比保证专职工作人员的数量。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具有较强的调研分析、组织协调、咨询指导能力;

(2)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加强市场调研,系统地收集与整理大学生就业相关制度和政策信息;收集与整理社会职业需求信息和全国各专业毕业生情况信息;收集与整理毕业生学习、社会实践及奖励等个人信息。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建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在“了解社会”的课程部分,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应的职业资格特点等;在“了解自己”部分,强调兴趣、个性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情商;在“人职匹配”部分,引导大学生在相关职业群中选择合适的职业。

3.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运作机制

篇(6)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37-01

入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起点,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可以使新生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角色、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成功转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班主任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优势。我国高校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由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政工干部来完成的。在这种体制下,一个政工干部可能要面对几百个学生,完成几百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班主任只针对本班几十个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比较细致、及时、全面地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班主任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优势。班主任有责任引导新生较快较好地完成角色转变。班主任具有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服务三个重要的职能,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班主任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工作,可以给新生科学的学习、生活指导,使新生尽快适应、熟悉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如何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有效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养成良好的校园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新生班主任需要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班主任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1、角色转换教育。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角色的改变导致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同学可以很快适应这些转变,而有些同学则不能。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摸底工作,筛查出适应性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做好新生的角色转换教育,一方面,要组织好新生参加学校和院系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举办的有关“新生角色转换”或“新生入学适应”等讲座。另一方面,还要以班级为单位联欢、座谈,开展角色转换教育。2、行为规范及安全教育。(1)校规校纪教育。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是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遵守校规校纪,首先要了解校规校纪,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做好校规校纪教育。首先,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院系举办的校纪校规相关讲座,通过参加讲座,初步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召开班会向学生讲解(也可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相关章节,使学生了解学院的学籍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懂得各项规范要求,形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2)安全教育。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安全教育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班主任要在进校伊始即向新生介绍校区情况、校园周边的交通线路、治安情况和生活设施。同时还要提醒新生外出要结伴而行,注意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从而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新生参加学校和院系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或安全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新生开展简单易行的安全防范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护自救能力。3、校史校情和专业思想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介绍我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规划,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自身特色,使学生对学校有一个宏观、系统的认识,初步树立爱校思想。其次,要向学生介绍院系的发展、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成、本专业目前的发展前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要求掌握的专业技能、社会需求情况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等,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思想。第三,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专业方向,热爱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就业观念、就业形势教育。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建功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重视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所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人在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一个人工作的质量就决定了他生活的质量。所以,班主任要适时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新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大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抓好大学教育的每一步对于培养优良学风、形成优良班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工作虽然平凡,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班主任更应该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改进工作方法,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作者简介:高淼(1981.07― ),女,籍贯陕西米脂,陕西中医学院学生工作部教育管理科教师,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张小嵩,男,陕西中医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知识、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趋势和职业必备素质和技能,尤其是了解独立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

1.1 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毕学业,促进全面发展 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制系统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毕学业。并在此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全面发展,并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目标,并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准备求职。

1.2 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 高校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化教育,将来面临的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使学生萌动的、自在状态的求职期望,上升为实在的、自为状态的择业行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县和乡的基层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1.3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就业的行动准则,它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各地,各部门也根据国家当年颁布的有关政策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是择业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1.4 指导毕业生掌握求职对策,促进顺利就业 求职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走出校园的第一步,面对着社会上形形的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来完成就业。由于高校毕业生刚刚结束学生生涯,开始职业生活,社会经验的不足,在面临求职抉择是,他们常常无所适从。而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是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些解决求职对象和应聘规则的途径和办法,从而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1.5 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目前,终身性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终身学习将成为社会的时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完成就业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并预祝他们走向成功。

2 就业指导课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第一款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原国家教委教政厅〔1995〕4号文件指出:“开设就业指导课旨在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选择职业,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说明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原则,帮助学生顺利择业求职的重要措施。也可以说,这既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规定。结合学生实际,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就业思想教育 择业标准、择业方向是受人的支配的。就业的思想指导即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简单说是人们对职业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择业期望值,正确选择和对待职业,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倡导“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就业政策。基层也是成才地,在平凡的职业中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就业政策指导 政策指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宏观指导政策、劳动人事法规。通过具体的就业制度、政策、方针和有关劳动人事法规、个人在择业过程中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国家关于毕业生分配的政策,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走出择业的误区;尤其是要让大学毕业生加强对国家就业鼓励与倾斜政策的了解,使学生就业能在政策范围内有的放矢地进行,克服择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校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计划,又完成毕业生资源合理配置。

2.3 就业心理教育 心理问题是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是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对许多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出现了攀比、盲目求高、自卑、自负、依赖等就业心理问题。就业指导课通过对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对在求职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自我调适等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自身素质和个性特征,树立正确面对现实,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择业的自信心。

2.4 就业技巧指导 就业技巧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具备的技能与艺术。择业技巧的掌握对大学生求职成功与否影响较大。通过讲授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应聘、就业的程序,把握机遇,顺利就业。通过对写求职信,参加供需见面会、面试的技巧、择业前的准备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荐方式和面试的有关礼仪,掌握与人交谈时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避免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求职择业障碍,使其在求职择业中保持主动地位。

2.5 就业信息指导 就业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进行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获取信息量的多少,标志着选择就业机会的多或少。通过就业指导,一方面,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为大学生就业铺路架桥。另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课的指导,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学会主动地搜集就业信息的方法,掌握信息渠道,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2.6 就业安全教育 刚从大学校门走出的毕业生,缺少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面对形形的招聘会,他们会或多或少产生茫然、盲从,其中也有少数同学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通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教育广大毕业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各种招聘会的分辨能力,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 上好就业指导课的方法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认识到,要上好就业指导课,就要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挥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发挥学生的自为精神紧密结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教材为基本依托,按照教材的内在逻辑,从远及近,从客观到微观,从形势的分析到行为取舍,帮助学生奠定科学的知识基础,提供勇于接受市场选择的精神动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点迷津”式的、“授人以渔”式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精神,自动学习好相关理论知识,主动收集与筛选信息,切实增强对职业的评价能力、选择能力,自主选择职业方向,迎接挑战。

篇(8)

(一)实践能力不强

在与企业人事招聘管理人员的交流中得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目前大学毕业生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这一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不扎实,综合实践能力薄弱。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大部分都是进行课堂学习,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无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有效指导。

(二)学习和适应能力弱

学生学习特定职业技能的能力弱和在工作场所适应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二是角色的认知和角色的转换慢,对环境的认识以及环境的适应差,不能快速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三是职业发展能力差,创新能力弱,难以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职业发展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它既包含大学生获取较好工作岗位的优势能力,又包括适应职业发展的个人发展能力,最终达成理想的职业目标。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职业发展能力,因为职业发展能力是连续地指导个体把握职业方向、提高职业竞争力和获取最大限度事业成功的重要能力的同时,给用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

(三)择业心理及自我调适能力不足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这几种现象: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充分创业心理准备等。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认识不全面,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心理。

二、以勤工助学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一)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目标

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以创业扩大就业。但是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不到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为20%~30%。高校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了解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勤工助学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使之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勤工助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勤工助学侧重于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实践,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勤于思考,积累工作经验,并在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接触不同的社会单位和个人,获取丰富的社会经验,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勤工俭学可以让大学生提前感受社会招聘的全过程,帮助其积累找工作的经验,还能使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弥补。

(三)勤工助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勤工助学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还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勤工助学通常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人在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同时也要兼顾团体的目标,只有大家共同的目标实现,个体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常会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人”,需要和其他团队成员合作,要克服害羞的心理,要增强自信,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服务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在实践团队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他们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三、以勤工助学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

当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根据市场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将创业教育引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高校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鼓励和组织在校大学生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既能够使学生获得经济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创新管理,促进勤工助学的长效发展

一是整合校内资源,着力打造创业型勤工助学教育基地。利用高校社团促进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如让学生经营工作学习超市,实现创业基地商务实体经营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在企业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创业、就业技能。建立企业研究所工作站,把高校的学科专业研究所建在企业里,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应用情况,学会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校获得双赢,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发展。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勤工助学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手段,在环境的影响下,校园文化的作用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平台,也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起关键的作用。

(三)重培强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 就业教育、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心理教育、诚信教育。除此之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职业,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和能力,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二是提高学生根据职业规划不断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下,结合个人发展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否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并及时采取办法弥补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学生还需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自身的学习要求,自觉地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适应环境需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宇清,王世刚,蔡有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J\].科教导刊,2014(1).

\[2\] 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

\[3\] 朱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4\] 董波,华章.浅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2014(1).

篇(9)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大幅攀升,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都达到了600万以上,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11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0万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99万人。针对这种形势,党的十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些列新任务、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背景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在短短的五六年中,高等教育的规模随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实现“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随之带来的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1.毕业生人数增幅过大,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近2700万,毕业生699万人,还有人力市场未消化吸收的大批往届待就业毕业生,这个数目的逐年累计,增加了人才市场的毕业生人数。2.经济形势影响明显,近几年,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国内经济疲软、民营企业融资难导致很多企业规模紧缩,甚至破产,带来大批失业人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3.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多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专业属性,缺少人才培养特色,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4.学生能力较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扩大了录取比例,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不到位造成师生比例失调,带来了毕业生就业能力较低。5.就业观念传统,形势的不断变化,并未能有效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的“铁饭碗”思维根深蒂固,盲目追求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者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就业。

(二)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针对就业形势,党的十七大和十分别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鼓励青年创业”的政策,国家先后出台了涉及融资、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门推出了面向大学生的创业园区或创业培训基地等,借此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高校应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了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也缓解了就业压力。然而,高校大学生在创业的途中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传统观念、创业环境等,加上社会阅历有限,在信息收集、问题处理和判断决策等方面不足,导致创业失败的比比皆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产品”,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学生选择职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对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多数大学生缺少工作经历,他们在择业时通常以兴趣作为判断标准。科学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种类与特点,并能够结合专业、兴趣和社会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引导其摒弃工作岗位有高低贵贱的错误认识,理性看待就业。

(二)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就业创业心里障碍

择业心态是一个复杂的心里过程。尤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众多大学生缺少充分的心里准备与良好的心里素质去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合理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帮助他们客观理性看清自己,克服就业心里障碍,养成冷静应对和理性思考的心态,进行职业选择。

(三)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和掌握求职技巧

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提供和选择就业信息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就业指导可以联系各类用人单位,收集各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和招聘条件等,为毕业生实时提供就业信息。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成绩、表现和兴趣等综合条件为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人才,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就业指导在制作简历、写求职信或自我推荐以及面试等方面给予求职者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毕业生分析自身优劣,进而在求职时扬长避短,降低求职失败机率。

(四)就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现在,想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但是设想过于理想化,缺乏经验,多以失败收场。就业指导能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教会他们运用创业模拟测试等手段,对自身的条件、市场潜力及可行性进行理性分析,结合专业与爱好,确定适当的创业领域。

三、当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瓶颈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受到了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就业服务,于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处在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时间滞后

当前,大一、大二和大三期间,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宽裕,而多数高校没有开展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多在大四开设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开设时间明显滞后,大四期间,更多的学生在找工作、考研、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没有精力和心情参加就业指导教育。

(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主要表现在:1、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人数明显不足,就业问题的凸显使得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成立机构、添置设备。但在人员配备上有专职和兼职,专职人员很少,许多学校仅3人左右,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多由辅导员组成,辅导员每天要处理大量日常性事务和思想工作,难有时间和精力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2、缺少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涉及就业的程序、形势、政策、档案等,与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有关联,还需要工作经验,这对指导老师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理论和实践都很不成熟,就业指导队伍年轻化、专业复杂,工作时间短,兼职指导老师更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和学习,造成就业指导队伍专业水准较低。

(三)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就业指导多以就业指导教育课或讲座的形式开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范围窄、简单化,主要对共性问题集中指导,缺乏对个性化的指导,不能因材施教。这种形式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从而不利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

(四)创业过程充满制约因素,参与者少,成功率低

国家和政府部门虽然在创业中制定了一些政策和优惠措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沟通不畅等制约,导致创业者在创业中面临种种不便。在我国,受到观念束缚、资金匮乏、经验不足、创业教育落后等方面影响了创业热情,多数创业者半途而废或者以失败收场。

四、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措施

严峻就业形势将进提升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面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进而开创我国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一)树立就业指导工作新理念

大学生职业观的养成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对就业指导进行长期性、系统性地规划,树立新的理念,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具体如下:大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培养专业与职业匹配意识,教育他们对专业、适合的领域及该领域需要哪些技能等有较深刻的了解;大二期间的就业指导侧重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和提升自我规划、自我设计的能力,帮他们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大三期间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和择业观教育,结合就业形势和政策,提供实践机会,训练技能技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职业定位;大四时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顺利走出校门,正确步入职场。

(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就业指导队伍,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1、建立数量充足和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增加就业指导队伍人数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各高校可通过有效的选拔,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热爱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充实到队伍中来,或者引进与招募社会上就业指导专业人士补充到队伍中去。2、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结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应坚持专兼职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策略。其中,专职教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和日常性工作,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还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企业负责人、校友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点创业实践。3、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心理、社会、法律等多学科,可结合就业指导岗位需求和特点,制定人才选聘标准,选拔优秀人才进行赴外交流和进行继续教育,提升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层次,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三)丰富和优化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人才需求和社会需要优化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进行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的有效解读能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工作,顺利就业;法制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2、进行择业观教育。通过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定位、理性择业,号召大学生响应国家政策,发扬奉献精神,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3、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技能技巧。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招聘会、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并结合自身专业和爱好选择匹配的岗位,同时加强对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方面的点拨和训练,提升自身内涵,增加就业机率。4、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压力可以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通过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实现“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换。

(四)开展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篇(10)

自1999年高校实行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猛增,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作为大学生也纷纷选择考取研究生来规避就业的压力。考研的时间要求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不得不在暑期留校复习准备。同时,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相对时间较长的暑期留校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打短工。由于很多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暑期学生出现事故屡见报道。因此,暑期留校学校的安全十分重要,很多高校都采取有效措施来切实保证学生安全问题。笔者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一名管理工作者,根据自己长期在高校学生管理的经验和实践,来谈谈暑期留校学生安全管理问题。

一、严格学生留校审批程序,确保准确掌握留校学生情况

假期留校的目的主要是方便学生复习功课,因打工和勤工俭学等原因欲留校者原则上不予安排,特殊情况需留校的须经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批准方可留校。凡因学习或考研复习功课需要留校的学生,均需按照学校假期留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经家长同意并填写《假期留校申请表》,经院系审核、学生处批准后方可留校。院系应将批准留校的学生按男、女生分别统计,填写《假期留校学生汇总登记表》,分别报送学生处学生管理科和后勤服务集团学生公寓部,以便于学生住宿安排和管理。未经审批不允许留校,不安排住宿。

暑假期间,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允许私自安排学生留校;不准私自把办公室、实验室、训练室、学生公寓等非学校指定的暑期学习场所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场所。一旦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搞好各项服务工作

学校各有关部门和院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暑期留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严格管理,又要改进作风,转变态度,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为留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1.安全教育

各院系要依据学校节假日期间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留校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点防止交通、盗窃、火灾、溺水和食物中毒等事件发生,尤其是防止人身伤亡等恶性事件发生。要对留校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指定临时寝室长。寝室长每天查寝,并向组长汇报情况,组长每周向院(系)值班人员报告情况。不定期组织学工人员对留校学生情况进行实地检查。

2.饮食住宿管理

后勤服务部门要提供假期开放食堂,调整饭菜品种,保证饭菜质量,合理安排就餐时间,方便留校学生就餐。留校学生须按后勤服务部门要求相对集中住宿,并严格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留校期间,严禁使用违规电器;严禁私自调换宿舍房间和床铺;未经允许不准留宿他人;严禁私自在校外租房住宿,特殊情况确需在校外租房居住的,须到院系办理租房申请批准手续后方可在外住宿;应随身携带学生证等证件,积极配合门卫值班员查验。

3.学习场所

由于大部分留校学生都是以学习考研为目的,因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适量开放教室,加强教室的管理,维护学习秩序,维持日常卫生,保持门窗、灯具等设备良好,创造良好学习条件,满足留校学生学习需要。

4.安全检查

保卫部门要加大对住有学生的公寓的巡查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夜间巡查,及时处置异常情况和学生报案反映的问题。后勤服务部门要经常性地进行宿舍安全检查。宿管员和门卫值班员要严格执行宿管规定和门禁制度。学生管理部门和院系在假期期间应随机进行安全检查两次以上。

三、加强日常管理,切实掌握学生动态

1.日常准则

各院系要根据本院系留校人数的多少,按男、女生分组管理,并指定各组负责人,同时根据住宿安排情况指定各寝室临时寝室长。寝室长要坚持每天查寝,发现未按时回宿舍就寝者须立即查明去向,并向本组组长汇报;各组负责人每周要以电话、短信等方式向院系假期值班员报告一次本周内学生的安全等情况,若遇紧急情况应随时报告。

2.请假销假

篇(11)

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剧了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610万人,比2008年559万增加了51万人2007、2008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同时会挤压2009年毕业生就业空间,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加上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散,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巳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经济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

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也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内心的”指路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和物质生活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包括就业价值目标取向、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就业价值实现手段等方面。

(一)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当经社会,到处充满了残酷的竞争与淘汰。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去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在严格地挑选着每一个人。这样,大学生不仅面临狭窄的就业空间,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抱怨社会的残酷。日益扩散的经济危机只是更加剧了这种现实。

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时,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另外,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推崇的是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的营造。他们对就业问题观察与思考的核心,是个人中心论,至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只是兼顾考虑。

2009年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专家调研等方式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网络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个人选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择趋务实,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48.2%的大学生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28.9%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重待遇”、“怕吃苦”等心态。在面对“你会接受一份个人收入较少,但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岗位吗”的提问时,58.5%的受调查者选择“不会”,22.2%选择“可以考虑”,只有19.3%选择“会”。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24.3%的人把“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有14.7%的人把“有利的晋升机会”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个人发展前途、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取向之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二)就业价值评价标准明显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矛盾性

就业价值评价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它是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行为或客观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的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又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与新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冲撞,面对这些,即将踏人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

社会现实的急速变化使大学生在就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判断上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与矛盾性。如在肯定以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为标准来判断个人价值的同时,又时常不完全以对国家有所贡献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种就业价值评价标准选择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充分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在标准选择问题中的复杂心态。

大学生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大学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现实的就业困境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大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摆脱经济困境,更多地寻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已让很多人只要能找到工作,有口饭吃就知足。哪里还能想到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可以这样说,是现代社会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和偏激浮躁情绪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功利主义倾向。理想与现实的复杂矛盾,已使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或急功近利或单纯务实而走向平庸肤浅。

(三)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他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际就业形势实在的展现在国人的面前,这无疑给大学生们重新思考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机制发生了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也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而做出了相应改变。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层次和各行业的岗位都成为毕业生的选择对象,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正在为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然而,我们要看到的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使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甚至个别行业全行业的校园招聘计划都大幅度下降,实质招聘的比例也大打折扣,这使得原本就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下,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为了在茫茫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他们积极跻身于人才市场,参加各式各样的招聘,勇于在企业面前施展所长,推销自己,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谋求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当然,随之而来得问题值得关注,部分大学生注重表面功夫,忽略素质提高;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良性竞争意识;就业道德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毕业生为了获得称心的职业,争取在竞争中获得胜利,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标准,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弄虚作假。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单位就签,不如意或者有更好的去处就随意悔约,契约意识淡薄。这些毕业生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缺失诚信,不仅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度,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声誉,甚至波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群体,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培育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客观上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相适应的,又是全新的,尚处在变化之中。如何在这种变动中把握住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剔除非理性的影响,减少价值选择的越位与角色迷失,则是推进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点。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就业价值观的偏差,会带来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影响就业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就业不成功。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以及大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

(一)强化理想信念导向

理想信念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意志和持久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他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

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倾向,容易使大学生陷人物欲的陷阱,迷失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正确导向是十分必要的。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还应该具有一种精神;人不仅要求得到物质的满足,还应该有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不仅是为己的,还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帮助大学生认清、理解并使之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定性和具体性愈加明显。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有一个内化的、长期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把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日趋务实、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更加愿意接受突出自我感受的教育方式,这表明大学生日益关注自身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采取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教育形式,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倾向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识能力。要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与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相结合,寓教于服务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另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要尽可能多地创新、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就业社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结合大学生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使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从中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称之为民族精神,而从现实的角度看,则指的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主流,反映历史前进的方向。改革、创新则是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整个国家面貌和全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30年,在这一伟大时代所形成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鲜明地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成为激发人的各种潜能的精神力量。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融入时代精神,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大学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从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激发大学生的精神潜能、发展潜能和创造潜力,增强大学生的生存力、竞争力和辨别力,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险的创新勇气,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里,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较强创造力的人才。大学生要把自己从传统的“理论型”、“知识型”向“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标准转化,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挑战。

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是为了更好的与时代相适应、与严峻的就业现实相适应、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策略。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兰帅l理工大学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被问及“如果毕业以后你暂时没有工作,你会选择什么时”,有51.1%的学生选择考研,选择创业的有25.5%,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的学生不知是因为深造还是逃避就业压力,但可喜得是有1/4的学生选择自己创业的道路。这一方面表明了当代大学生适应时代能力,挑战自己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是现有国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有力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就要引导他们将学习的理论主动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使创新不仅成为大学生的潜在意识,同时还要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观念、行动随时代共同进步。根据时展的需要,以党和人民的要求为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三)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孔子在《中庸》中讲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知,更重要的是修身。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众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是:我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是自己的,享乐也是自我的,但同时存在的一切责任亦需自我来负。这种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性金钱财富这种无常之有、无尽之有的基础上,把生活中的拥有等同于、混淆于生命存在自身的价值之上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有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计划,但是你的人生目的的实现,不能妨害其他人的人生目的实现,你人生计划的实施,不能靠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达到。每个人只有始终坚持我为人人的宗旨,最终才能达到人人为我的和谐境界。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对家庭负责的意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以及对全人类负责的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人”,必然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流,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面对未知的就业命运,社会物质利益的诱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趋淡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确的荣辱观是大学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基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正确的荣辱观还为大学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道德新标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培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建设设定了不可动摇的新坐标。我们的就业观培育在注意大学生的经济需求的同时,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疏导与激励,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重建生命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安全教育,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生态度,关注生命,热爱生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懂得即使输掉一切,也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勇敢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加强感恩和关爱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以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助人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