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外文学常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中存在的元素越来越多元化,仅仅依靠教材的知识内容是不能满足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尤其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客观认知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展开。首先,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错误认知,很多家长一提到课外阅读,就为学生准备大量的作文参考书。其次,有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所以不支持学生展开有效的课外阅读。最后,现在游戏、电视、网络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针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
二、引导小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自由的阅读空间
教师要紧紧抓住文本阅读内容的人物、结构和情节,为学生创造体会阅读的情境,善于抓住文本阅读的兴趣点,积极诱导学生阅读的渴望。例如,学生在读《走进神话世界》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中国经典神话故事,如《哪吒闹海》,并且教师可以就动画中哪吒与龙王对话的内容设置成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提高学生参与阅读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并且竞争意识比较强烈,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创设各种阅读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现自己的平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欲望。例如,在阅读课外现代诗歌《爱》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朗读比赛,
什么是爱?
爱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
温暖着人们的心房,
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
……
让学生充满竞技的氛围中找到阅读的兴趣。
(三)教师要科学、合理、正确的引导阅读
教师是学生的指路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并且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遇到疑惑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阅读的困境,提高阅读的效率。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中的内容,体会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例如,学生在阅读《触摸春天》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文章,了解到文章中盲童同样渴望挑战全新的生活、不断得到全新的美好生活体验。体会阅读内容的教育意义:每个人特征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或者相比较而言的缺陷,但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追求、内心世界的美好。
其次,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很多语文教师难以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内容设置的的时候,容易出现阅读内容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引导学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还有一定不足,如果教师引导其阅读纯文字的文章,会让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有插图的读物,让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欣赏读物中的图画,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进行教学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误差,一种是将此类课程视为校外课外活动,主要表现为课程过程设计松散,学生活动过多,缺乏教师引导等;另一种是直接照搬校内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忽视了学生在校外场馆学习时,普遍表现出的兴奋、放松,渴望了解新场地、新教具的心理,以及校外场馆与教室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这种误差最显著的表现多集中于教案与学案,视为校外课外活动的教师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多忽视三维目标的应用,取消了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较少,多采用活动式方案设计,弱化了教师在知识建构中的引导作用;照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则在教案设计中忽视了场地大小、封闭性(许多场馆为开放或半开放环境)以及课桌椅的差异性对学生注意力、教学响应速度上的影响,使得同样教学时间单元下,在校外场地往往无法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而在学案上,则多表现为没有学案,或者设计的学案开型过大,根本无法在没有相应课桌椅的开放环境使用,使得学案使用起来非常困难,甚至形同虚设。
二、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使用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的初衷主要在于实验设备、教学资源的使用。因此,活动或实验的设计往往是其中的重点,需要在备课和教案设计中着重考虑。其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校外场馆资源(区域)圈定。
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不是为基础教育专门设置的,设备、资源、展教具的空间摆放,课程所需资源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将对课程的实施、学生的位置以及教学环节间隔的时间造成很大影响。
2.学生行走路线的设计。
许多资源(设备)是固定摆放的,特别是精密仪器或大型展教具,无法为一次教学活动调整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走路线。
哪些位置需要学生驻足,哪些需要学生经过,哪些是在同一教学单元使用,行走路线是否重复或交叉,行走路线所需时间在每个教学单元的比例,是否影响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
3.教学过程的节奏把握。
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不同于教室,它们往往场地更加开阔,甚至本身就是一个小型广场(如科技馆、博物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甚至视觉的游离频率都会不同于普通教室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避免长时间讲授或长时间分组活动环节的设计,而是让各环节更紧凑,避免节奏松散拖沓,更要避免将大时间块的学生活动内容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会造成课时的不好把控,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会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进入教学情景。
三、实施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案设计
1.学案开型设计。
学校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时的学案,往往是采用8开或16开设计,一方面此种开型设计简便,另一方面也与各学校一体机印制试卷多采用8开纸型相关。但是校外场地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常规的课桌椅,甚至在一些开放场地,并不具备50套以上的学生座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8开或16开纸型的学案不方便学生的使用,特别是在书写方面,造成很大困难。
在不增加学校印制成本的前提下,笔者建议使用16开纸型,3段式设计(如图所示):
这种样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还是16开纸型,便于文印室印制,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折叠使用,16开三分后,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单手握持,便于在没有课桌或只有小桌板的情况下使用,特别是在学生需要在场馆中观察、调研时,随手记录。当然这样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偏远农村初级中学,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基本上是“课本+课堂”模式。尽管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地位不可否认,但绝不是唯一途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就被人们从理论上予以否定。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提倡语文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我们认为,这是让语文教师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把语文学活的指导性理论。更何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又从“法规”意义上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要求。
为此,我们以《农村初中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课题研究为契机,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许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设法为学生设置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主动寻找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德育活动时),积极地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2012年下半年,课题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将我们这一阶段所做的一些尝试性工作做个梳理,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
一、利用网络等媒体开发学生的语文课外资源
1.利用多媒体诱发课外阅读兴趣
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做成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做听书场节目,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文学名著的认识由“听”而来,对这些名著产生“读”的欲望也就因此而起。
2.让网络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新途径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所需信息。而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正是网络文献的最大特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图书馆”,阅读了不少文学名著,使学生在自主选择的阅读内容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得到了熏陶。
3.利用网络影视(还有非网络的电影电视)语言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
既让学生从电视、电影中收集使用成语或者精妙简短韵味无穷的广告词,并能活学活用,丰富作文语言;又从电视电影里收集经典台词,通过仿写的方式积累语言素材,还通过观看电影电视,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4.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网络“世纪金榜全国校园文化活动之学会感恩书信大赛活动”
此项活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参与率高,我们这个仅有四五百学生的初级中学就有48人分别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2人。还有多篇学生书信入选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的心》系列丛书。
5.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用司开展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2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
引导学生在学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中华经典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文化的思维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报纸杂志活动
阅读报纸杂志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新学年以来,我们在征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动员学生利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订阅报纸杂志,如《语文报》《语文学习报》《初中生之友》《英语辅导报》《数学辅导报》等,要求学生安排好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十月初还举办了“读报刊征文竞赛”。通过此类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举办主题演讲征文比赛
结合德育活动,举行了“我的安全我做主”主题演讲和征文比赛,并推荐学生参加全县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
四、成立吴城中学学生文学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朗读方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范读,文言句读与今有别,教师须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音节停顿方法,方能使学生读顺、读懂原文。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范读之后,再进行其他方式的朗读,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称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多读熟读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积累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语文大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注重传授方法。只有在课内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才能举一反三,为课外文言文阅读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注意积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实词
(1)迁移法。是将学习过的课内文言文中的常见词的含义加以记忆、积累,在遇到课外文言选段中相同的词时,直接将其含义迁移过来的方法,它是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最基本的一种技巧。
(2)组词联想法。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再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一句中“利”的解释是“利益,好处”。
(3)词性转换法。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学生要对此有一定的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义还是很有必要的。
(4)通假寻义法。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通假字往往声音相同或相近。
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中,“趣”同“趋”,解释为“疾走”,引申为“争取或追逐”。
2.注意归纳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文言虚词并不多,烟台中考主要考查“之、其、而、以、于”5个文言虚词,掌握它们的基本用法,有助于阅读课外文言文。建议师生在复习中列表加以归纳,每一个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列出课文中的例句,一目了然。掌握了它们的常见用法,对于课文文言文出现的虚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3.注意归纳一些常用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常用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
“……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
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
4.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训练迁移能力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练习的设题要灵活多变,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要尽量符合中考的设题要求。如: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解释单字要练习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文言文翻译是练习古今异义词的差异,增、删、调、补、换等句子的不同译法。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现今的高中毕业生语文学科要经历会考和高考两次考试,两次考试虽然在同一大纲指导下,但测试的要求却颇不相同。会考语文的测试内容以课本为主,高考语文以测试课外内容为主。前者重基础,后者重能力。学生感觉两者要求不同,似乎不好兼顾,教师感觉一学期内面临两次考试,时间太紧,课时不够,或则早早结束讲授课文,投身于题海之中,或则增加课外练习时间,加重师生负担。其实只要处理好教材与考试的关系,即课内文与课外文的关系,上述矛盾并不难解决。教材是基础,课文是范例,课外文是基础的扩展和延伸。不切切实实打好基础,就谈不到培养能力。基础是不变的,能力是灵活的,两者辅车相依。再说考教材也好,不考教材内容也好,都离不开考试的“宪法”——教学大纲,和依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考试说明。
文言文的测试体现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尤为明显,以1998年试题为例,在释词、译句的各题选项中词语多为课文中所出现过的。如“觐”(《谭嗣同》“乃扶病入觐”),“故事”(《六国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谭嗣同》“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有司”(《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遽”(《察今》“遽契其舟”,《促织》“遽扑之”),虚词“以”也是常见的介词(凭、用义)和连词(表顺承关系)的用法。又如“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刺史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这短短几句话中就有八个常用词见于教材。所以如果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理解常见的四种词的活用现象,理解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遇到浅易的课外文,基本上是可以看懂的,回答试卷中提出的问题就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文言文的总复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即选取几课在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第一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就可以联系其它课文中与之相同或不同的判断句。相同的如“亚父者,范增也”“子瑜者,亮兄瑾也”。不同的如:“陈涉,阳城人也”,“人为刀俎”“刘备天下枭雄”以及“所以……者……也”等。其后如“伐齐”的“伐”(攻伐义)与其相同的如:“大兴师伐秦”“举兵伐徐”等;不同的有“伐檀”“伐山取材”(砍伐义),“此五伯之伐也”(功业义),“平伐其功”(夸耀义)。“使人遗赵王书”的“遗(赠、送义)相同的有“先以书遗操”,“诸生岁有裘葛之遗”“留待作遗施”“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的“遗”等,不同音、义有“小学而大遗”(丢弃义),“吾遗恨也”(遗留)中的“遗”等。“赵惠文王十六年”从“赵惠文王”就可以联系其它课中国君、诸侯、大臣的谥号。这样通过几课书就可以复习常用实、虚词句式,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诸多方面的问题。用时少而见效快。
另一种方法是重点复习课本后面常用词表中的常用词。(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首先要积累词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文也是如此)但是课本中文言常用实词表有三个缺点,一是所确定的词是否常用有的没有科学依据;二是既无例句,又无义项;三是本来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常用词,如上文所举的“遗”,在词表中却未列入。因此在复习时先要明确某个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再联系其它课文中的同样意义,然后回忆其它课文中出现这个词的不同义项。例如
书:①书信 使人遗赵王书(《廉蔺列传》)
先以书遗操(《赤壁之战》)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北京陶麟
[内容]
现今的高中毕业生语文学科要经历会考和高考两次考试,两次考试虽然在同一大纲指导下,但测试的要求却颇不相同。会考语文的测试内容以课本为主,高考语文以测试课外内容为主。前者重基础,后者重能力。学生感觉两者要求不同,似乎不好兼顾,教师感觉一学期内面临两次考试,时间太紧,课时不够,或则早早结束讲授课文,投身于题海之中,或则增加课外练习时间,加重师生负担。其实只要处理好教材与考试的关系,即课内文与课外文的关系,上述矛盾并不难解决。教材是基础,课文是范例,课外文是基础的扩展和延伸。不切切实实打好基础,就谈不到培养能力。基础是不变的,能力是灵活的,两者辅车相依。再说考教材也好,不考教材内容也好,都离不开考试的“宪法”——教学大纲,和依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考试说明。
文言文的测试体现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尤为明显,以1998年试题为例,在释词、译句的各题选项中词语多为课文中所出现过的。如“觐”(《谭嗣同》“乃扶病入觐”),“故事”(《六国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谭嗣同》“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有司”(《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遽”(《察今》“遽契其舟”,《促织》“遽扑之”),虚词“以”也是常见的介词(凭、用义)和连词(表顺承关系)的用法。又如“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刺史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这短短几句话中就有八个常用词见于教材。所以如果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理解常见的四种词的活用现象,理解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遇到浅易的课外文,基本上是可以看懂的,回答试卷中提出的问题就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文言文的总复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即选取几课在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第一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就可以联系其它课文中与之相同或不同的判断句。相同的如“亚父者,范增也”“子瑜者,亮兄瑾也”。不同的如:“陈涉,阳城人也”,“人为刀俎”“刘备天下枭雄”以及“所以……者……也”等。其后如“伐齐”的“伐”(攻伐义)与其相同的如:“大兴师伐秦”“举兵伐徐”等;不同的有“伐檀”“伐山取材”(砍伐义),“此五伯之伐也”(功业义),“平伐其功”(夸耀义)。“使人遗赵王书”的“遗(赠、送义)相同的有“先以书遗操”,“诸生岁有裘葛之遗”“留待作遗施”“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的“遗”等,不同音、义有“小学而大遗”(丢弃义),“吾遗恨也”(遗留)中的“遗”等。“赵惠文王十六年”从“赵惠文王”就可以联系其它课中国君、诸侯、大臣的谥号。这样通过几课书就可以复习常用实、虚词句式,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诸多方面的问题。用时少而见效快。
另一种方法是重点复习课本后面常用词表中的常用词。(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首先要积累词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文也是如此)但是课本中文言常用实词表有三个缺点,一是所确定的词是否常用有的没有科学依据;二是既无例句,又无义项;三是本来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常用词,如上文所举的“遗”,在词表中却未列入。因此在复习时先要明确某个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再联系其它课文中的同样意义,然后回忆其它课文中出现这个词的不同义项。例如
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蔺列传》)
(一)明确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内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解读。
1、识记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
2、借助课内掌握的文言词句的知识,解决课外文言短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如词义、句意等。
3、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把握文段的主旨,创造性地回答相关问题。
(二)明确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解读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4、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5、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文章某一方面提出看法或疑问。
二、具体怎样学呢?
(一)我认为积累重在文化常识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先生针对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千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两种:(1)识记填空题;(2)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答。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学习中,除了准确地背诵之外,还要在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上多下功夫,即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二)我认为认读重在对重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初中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层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学习文言文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中学生认读文言文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三)我认为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文言文古诗词等需要多读、多记,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在不断地学习、整理、归纳和反思中,我们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选自江苏常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从2000年起《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明确将古典名著纳入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名著阅读是对学生阅读状态的一种考查。《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据此,常州市2004年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这方面的要求:“能答出《大纲》或《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的有关常识或情节,积累一定的名句和格言。”
本题虽然名为“名著阅读”,但又不停留在一般文学常识的识记上,而是设定一个语言环境,把它与学生的语文活动联系了起来。在答题要求上,需要考生阅读过作品,对人物、情节都比较熟悉,同时对人物形象特点有具体的理解,且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道题目看似简单,没有过多的限制,但想答好又有一定的难度,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题目。
回答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部(篇)名著,然后确定介绍这一名著中的哪一个人物。这两步都不是很难,考生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即可。接下来必须考虑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能体现这个人物性格的一件事情。最后还要注意必须用上至少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这两步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题的评分要求是:不设标准答案,内容正确,符合要求即可给分。这就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参考答案:《西游记》中,孙悟空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次次识别了变化多端的白骨精,帮助唐僧渡过了劫难。
【相关链接】
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好的课外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选自江苏无锡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模拟练习】
1.按照示例,请写出源于《水浒传》或《西游记》的一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物:诸葛亮、周瑜;故事:周瑜定计火攻曹军。
成语:-------------------;人物:-------------------;故事:-------------------
------------------- 。
2.《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却同样义薄云天,请你举出两位能体现这种“义气”的英雄人物及其相应事例简单作答。
(1)-------------------
(2)-------------------
【参考答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03-02
文学经典是人类知识的宝库,蕴含着人类一切文明的精华,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在高中阶段,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增长知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借助文学经典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指导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高中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经典篇目。学生在语文课上受到良好的文学经典的陶冶,但是在课外,由于时间和兴趣等多种原因,学生更喜欢读娱乐杂志、漫画、科幻小说等既快捷又有趣的文字,没能把文学经典延伸到课外。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寻找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阅读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课外文学经典阅读指明道路,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把文学经典植根于学生的意识深处。
一、文学经典与高中语文教育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有了自己的文明,人类运用语言记录了人类发展的思想史、文明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经典文本。这些经典文本是经过世世代代的人类所检验的,是能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赫钦斯说过:“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的书籍。”阅读经典是每个人精神成长史中必修的一门学问,只有经过经典的涵养,人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才能造就高大的灵魂。
高中生正处于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文学经典的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起点,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影响人的个性人格,是贴近生命、融入血脉的精神享受。托尔斯泰曾经和日本作家德富芦花探讨过文学经典与灵魂塑造的关系问题。他用手杖在地上划了一个圆,又在圆里画了三条线。意思是:真理永远是浅近的,就像悬在每个人头上的太阳,把光和热带给你;圆里的三条线是同情心、正义感和斗争性。这就表明了经典文本对人类灵魂塑造的重要作用。真正的经典是作者灵魂的写照,作者把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文本中,用于照射出读者的心灵世界,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处于青少年期的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确定,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语文教学就成了学生能否正确对待经典,能否借助经典塑造灵魂的关键。
二、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许多学科的知识,紧张的学习之余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语文课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经典、解读经典,为学生增长知识、涵养精神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据某些调查显示,70%的学生没有在课下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学生课下阅读的通常是娱乐新闻、体坛快讯、漫画等表面上看更简单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图文并茂的作品。这些东西显然是学生枯燥紧张的学习生活的调味剂,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如文学经典般原汁原味的营养。还有一部分学生沉浸于一些新生代的文学作品,如郭敬明、韩寒等的小说作品,这些显然是迎合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不能给学生正确持久的灵魂导向。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喜欢阅读文学经典,但是迫于学习压力不得不放弃,或者囫囵吞枣式的粗读一遍,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文学理想。
基于以上高中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外时间有效的阅读文学经典尤为重要。要使学业非常紧张的高中生得到良好的文学经典的侵染,就必须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经典,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最有价值的文学经典。
三、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状来看,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状况不容乐观,是文学经典抛弃了学生,还是学生抛弃了文学经典?我认为,这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的引导和大众传媒的导向都有关。
(一)紧张的学生迫使学生放弃了文学经典
高中时期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学习上,学习时间又被分配成多门学科,学习语文的时间都被限定在语文课上,课下时间学生都用来背诵老师讲解的知识和做练习题,如果花很长时间阅读经典就浪费了许多时间,相形之下学生都会选择更快捷的记诵法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仅有的一点点课外时间学是都用来浏览娱乐、体育新闻,这些多彩的画面能放松学生紧张的神经。
在语文课上讲经典时出现了许多无奈的事情。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由于学生没有对《红楼梦》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不知道林黛玉为何进贾府,更不能了解整部小说的真正内涵。虽然背诵老师讲解的知识能快速提高成绩,但语文考试中越来越重视自主性阅读,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再紧张的学习也不应该放弃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文学经典给人的力量是持久的、永恒的,有了文学经典的滋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人格魅力都会提高。
(二)教师的引导失误
语文课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文学经典神秘庙堂的钥匙。但语文课堂教学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文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学生仔细品读的文学经典。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燃烧到课外。但是我们非常遗憾的看到,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枯燥的讲解并不能引起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当今的语文教育虽然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束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花样翻新,但是教师仍未改变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教师的一言堂在表面上已无影无踪,但实际上学生仍然处于教师解读的统治下。学生是隔着教师看文本,就好像隔山看海,已无原来的气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是教师解读的接受者,没有自主性,也就失去了对文本的兴趣,更不用说把文学经典阅读延伸到课外。学生对文学经典不感兴趣,教师即使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经典,学生也只是当作作业来完成,不能深入地阅读,也就无法进入文学经典的意义世界。
四、大众传播媒介的误导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迅速进入现代人的视野,这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受到多数人的青睐。许多文学经典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几十万字的文字被压缩成几十集的电视剧,还有网络小说、绘图形式的文学、时尚阅读等等相继出现,丰富了人们的视界,给当今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期,正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事情,大众传播媒介的方便、快捷、多姿多彩更是深受高中生的喜爱,他们自然想放弃冗长的文学经典,寻求更快速形象的阅读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使人类的信息更加便捷,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但比之文学经典,只能算是快餐,不能像文学经典一样给人带来丰富的营养。当《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被搬上荧屏后,人们都争相收看,有些人还买来原著细细品味。这也可以当作是传播经典文化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在阅读文学经典之前先看了影视作品,就会被先入为主的影视作品所牵制,再阅读文本时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期待视野。更有甚者,有些电影、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把原著改编的面目全非。高中生的分辨能力还不是太强,如果接受了错误的引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很不利。
五、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实施策略
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实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介绍者,教师的正确引导会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关键作用。大众传媒对学生也起到导向作用,正确的引导也会使学生喜欢上文学经典。阅读要和写作结合,两者互相促进才能促使学生爱上阅读文学经典。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特有的魅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是一位博学者,要精通许多文学常识,其次要懂得语文教学的艺术,还要用自己的“书缘”感染学生的“书缘”。语文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的只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总揽大权,必然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只等着教师的解读来背诵。语文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如果学生能真正的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能想象出文本的情境,无需教师的解读学生也会理解文本。学生都非常喜欢知识面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神采飞扬的老师,老师的活力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就进入了课堂情境。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果只按教材中的篇目来教,就会使学生如井底之蛙不能看见广阔的文学天空。
(二)正确使用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也对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较之经典文本还是不够持久深入,要想获得持久的营养,必须阅读文本。有些老师热衷于在课堂上借用荧屏上的形象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直接把电视剧中林黛玉的形象放映到幻灯片上,学生头脑中林黛玉的形象就定格为演员陈晓旭的形象,再也没有想象的空间。殊不知,人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孱弱多情的林黛玉形象,如果让学生先接触文本,每个学生心目中的林黛玉都是荧屏上的形象吗?
大众传媒有其缺点,但也有优点,它不能给人带来纵情想象的,却能可以引发人们阅读经典的兴趣。当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大放异彩的时候,经典著作的销售量也大幅上升。当电视连续剧《水浒》《三国演义》播放的时候,人们也在不停的讨论其中的情节。大众传媒是在普及经典知识,高中生在紧张的学习时间之余很有必要接触一些类似的大众传媒作品,以此引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
六、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藤,互相缠绕,互相促进。阅读积累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读诗会激发起学生心中的跳动的浪漫主义情节,萌发写诗的冲动;读散文会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对散文跃跃欲试。每读一部文学经典就会有许多感想,许多冲动,鼓励学生写下来,不论是读书笔记的形式,还是其他形式,都是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都非常宝贵,你会发现,没读完一部文学经典著作,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又上一个层次。
指导高中学生的经典阅读,扩大阅读视野,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重要的是丰富情感世界,涵养人文精神,建构精神家园。阅读经典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站的越高看得越远。文学经典对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不得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学经典以其够重的文化底蕴滋润人的灵魂,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在沉沉的夜色下,挑一盏孤灯,或伴一杯香茗,细细阅读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参考文献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诗我多年前就已经烂熟于心了,可是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它的真实含义。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起,就开始喜欢上了读书。
开始的时候是各种各样的绘本,后来是五花八门的少儿读物和中外文学名著。我一直引以为豪,认为自己差不多可以算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了。我还时不时地在各种场合不失时机的显山露水,开始各种显摆和炫耀。我爸甚至还为我开了一个快手帐号直播,这更助长了我的骄傲气焰。然而,在参加阜阳千言万序书店举办的小记者知识竞赛中,我却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
由于我平时涉猎最多的都是文学类书籍,不幸的是,竞赛的题目有一大半却是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除了那些我耳熟能详的文学类题目我能够立即想到正确答案以外,大多数时间我却成了一个听众。我俨然变成了一个局外人。
作为参赛选手,那种尴尬真的难以言表。我红着脸,面带羡慕,听着其他选手的滔滔不绝,看着他们的神采飞扬,我恨不能找个大点的书缝变身一缕书香钻进去。我偷偷地瞄了一眼观众席上一直在认真地在用快手为我直播的爸爸,他面无表情。
?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以后课外阅读一定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比如竞赛中的一题:请问斑马是白色条纹的黑马还是黑色条纹的白马?朋友们,你们知道答案吗?今天我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悟真的特别深刻啊!
第一个方面: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比较,中学语文所教的知识内容更丰富,能力要求更高,难度系数更大。既有词语、文学常识的积累,又有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学习和运用,更有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等等。我们有心的家长可能也发现,中学语文的文章篇幅较长,生词较多,有些练习的形式、要求都与我们上学时完全不一样。有的孩子学得比较吃力。怎样解决这种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帮助和引导。首先是课前预习。学生不预习,根本就参与不了课堂教学,在课堂只能做听众,能力怎能提高。因此,在每篇文章的新授课之前,我总是布置预习。积累文学常识、积累词语(中学语文在课堂上是不教词语的,只是检查掌握情况)、完成三句话阅读法(这道题的设置就是要求学生去有意识的读文章,并且有意识地去赏析,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了这样的铺垫,课堂上他就会有意识的去赏读、去评析)。经过半学期的训练,预习的要求,绝大部分的学生完成得较好,但有少部分学习欠自觉的孩子希望家长督促完成。其次是引导学生课上积极参与。各位家长,近期我做了不少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发现课内现代文是不考的,现代文阅读只考课外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孩子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力从哪儿来?重点是课堂上培养。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家长多鼓励学生课上举手,积极发言。举手的好处很多,至少表明他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容易走神,同时也能提高他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说到这儿,我们的家长可能不太舒服,孩子的举手发言不就依靠你们老师的引导吗?怎么是我们家长的事啦。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措施激励我们同学积极发言,如果有家长的配合,我想效果会更好。三是课后扎扎实实做好练习。我们的练习主要就是《金钥匙》。平常的检查中发现有不少的孩子马虎、了事,这就起不到练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的配合。有空时,检查检查,看看、说说、督促督促,我相信一定会有好处的。
第二个方面:希望家长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的阅读量是260万字,这就需要家长支持孩子课外阅读,舍得花钱买一些经典名着(初中生必读的名着)、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等。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有选择的,网络小说就不要推荐给孩子读,表述极不规范的文章不要给孩子读。当然,我们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譬如说,教育孩子阅读时不能只关注作品的情节,更要关注作品的语言表达,可以要求孩子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名言警句和精彩语段等,有些美的篇章可以加强诵读和记忆,如果能写些读后感的话,效果会更好。学习语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思考。功夫花在平时,能力提高在平时。一时半刻可能看不出大的成效,但时间一长,习惯好的、平时积累多的、善于写作的、善于阅读的,能力自然就上去了。能力提高了,分数自然也就高了。作为语文老师,也就只能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各位家长,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放弃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