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医疗卫生设施缺乏,导致“因病致贫”的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矛盾恶化,失地严重,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长乏力。农村劳动力已经由过去的数量过剩转向了现在的结构性的人才短缺。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③地方财政困难,到期债务无力偿还,影响政府形象。现有的政府转移支付机制还不能立即有效地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地方政府还债压力大,影响了政府的正常运转,制约了其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二、财政工作服务方向
针对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上述问题,我认为财政税收部门需要转变服务方向,发挥财税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向农村投资。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外,适当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转移,参与农村建设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通过税收减免,税前抵扣,提供优质纳税服务等措施,支持民营资本投入农村建设。适当放松进入限制甚至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基础教育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群体提供不同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民营资本向农村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为回乡创业农民工创造优质的税收环境。由于政府鼓励和其他因素,已经有大批的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回报农村。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本,又熟悉市场,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如:前期资金少,税收知识缺乏,财务管理风险大等。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为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资金支持。包括:①适当减免企业创办之初的税收,提供资金扶持,减少企业的资金压力。②普及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企业的纳税意识。
笔者曾经深度接触过许多白酒企业,也对诸多徽酒企业的发展做过研究和探讨,当然也包括沙河王酒业。
关于沙河王,有这样一个故事不为外人所知。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果茅台或者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等中国酒业的大哥大级企业一发工资,当地物价就上涨,尽管它们的年销量现在已过几十亿到上百亿;但是,在安徽的界首就有这种现状,曾经只要当地的沙河王酒厂一发工资,界首市的物价就会上涨。不管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但是这一点足以说明沙河王酒业曾经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
当一个曾经对当地财政贡献达50%之多的企业到巅峰到深谷,而后再从深谷中上升起来之时,它给当地经济所带来的期望是可想而知的,自然会重新引发当地区域经济的高度关注。虽然不是所有的酒企都能够如当年的沙河王一样雄居一方经济浪头,但是,透过沙河王的复兴,也许能够给予诸多的酒企如何与区域经济环境和谐相融一点启示。
酒业作为区域经济中的一份子,在经济中的作用如其它所有的企业一样是众所周知的,如交税、解决就业、带动消费市场等;但是酒业在区域经济中的特色地位是其它一般产业所不能比的,如可作为文化产品提升区域经济的形象、提升粮食产能的转化与增值、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等等。
酒业的发展和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酒业要有效地借助区域经济的发展之势则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借助好民俗文化传播渠道。在日常消费的民俗文化中,逢年过节当酒文化带动了消费的市场之时,酒业便融入了区域经济的潮流之中,这也是文化产业经济的升级之道。酒是文化产品更是经济产品,如酒是商务或者政务上往来最传统且不可获缺的礼文化的典型代表,四季不变,历久醇香,这也是白酒更具有价值的体现之一。
人是流动的,信息是互通的,这也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借助区域民俗文化的口碑传播力量。如沙河王酒对外出求学的学子及外出打工人员的赞助与支持,既体现了人文关怀更是遍撒品牌火种。
再者,借助好政务传播渠道。酒是城市名片。城市名片,不仅仅是地产的地标性建筑和城市形象雕塑等的专利权,区域经济的酒类产业同样是城市的形象名片,恰好五粮液之于四川宜宾、沪洲老窖之于四川泸州一样。
在礼尚往来中,酒是广告传播力极强的产品。以徽酒为例,口子窖酒带动了淮北的品牌传播、高炉家酒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涡阳县的高炉古镇、古井贡酒带动了亳州市乃至安徽省的知名度、沙河王酒让界首这么一个安徽西北的偏僻地方让人“滴滴难舍”、迎驾贡酒让人知道了大别山的美景等等。
此外,良好的政务关系促进了产品的在团购市场中的发展及区域市场推广,这既是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也是酒业和区域经济相融产生的价值体现。
而要真正能够有效借助上述渠道,品牌的规划及产品线的规划则是根本所在。以政务渠道为例,作为城市名片,首先体现的是产品的形象档次和品质。这就要企业在品牌定位、形象包装、市场定位等营销元素的整合。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人们在武汉大学里观赏樱花
春日已尽,鲜花的盛宴悄然落幕。
在中国,春季赏花历来是人们休闲旅游和文化消费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赏花经济”也渐渐成为很多地方的“新名片”。从全国知名的婺源油菜花海,到游览人数连年攀升的武大樱花,抑或是号称“天下第一梅山”的南京梅花山,都给当地的旅游服务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影响。
近年来,中国人赏花的脚步还踏出了国门。
日本观光局的数据显示,赴日赏樱的中国游客正在逐年增加。2016年樱花季,赴日赏樱的大陆游客将比2015年同期增加一倍以上,达到100万人次。
实际上,无论是去境外,还是在国内,借互联网信息传播之利,一些地方炒热了概念,尝到了甜头――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以江西婺源县为例,油菜花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年产值就能超过10亿元,除此之外,小小的油菜花还带动了写生、模特、影视业等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影视剧组先后在该县拍摄的影视剧超过400部。
婺源是发展“赏花经济”的“先行者”,不少地方正是看到了其中巨大的效益而想复制这种发展模式,引进并大规模种植某种花卉,希望以此成为景点,招揽游客。
但现实常常事难如愿,不少“赏花游”起步的地方还不具备过硬的服务能力。游客比花多,没处停车,难觅厕所,农家乐同质化严重的现实,使得“赏花经济”打了折扣,有的甚至沦为“一锤子买卖”。
“赏花经济”再繁荣,常常也不过是短暂的一季。问题的凸显需要人们对发展“花经济”有更清醒的认识,“花经济”绝不仅仅停留在“种”和“赏”两个层面,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包括花卉种植、配套设施、服务保障、历史文化等在内的综合产业形态。如何让“花经济”持续发力,最终形成“花产业”,是更高的发展目标。
我国是世界上花卉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2015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27.02万公顷,具有得天独厚的“花资源”优势,而面对优势该怎样合理利用和挖掘?以牡丹为例,洛阳牡丹虽然享誉天下,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除了春季一个月的赏花旅游,数万亩的牡丹却处于闲置状态,并没有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会长、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材曾公开表示,就经济效益而言,牡丹的观赏价值与其巨大的食用价值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企业,都该思考如何增加其产业附加值,开发其食用价值。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放弃花作为经济作物的主要功能,而以观赏为主要收益来源,并非一种复合型可持续的模式。
落后地区,是指依靠当地财税收入,满足不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全部支付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补贴,需要依靠本地区上级财政部门或国家财政划拨经费补贴不足的地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落后地区只有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才能摆脱落后现状,才能不再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众所周知,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然而,人才往往是在富裕地区扎堆的。落后地区不但缺乏人才,现有当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也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落后地区如何才能招聘人才、提升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是改变落后地区缺乏人才的关键。提高人才素质,提高现有人才的能力水平,就需要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所以,落后地区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在人才方面做文章,一要招引和留住外地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当地现有人才。
招聘外地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招聘那些能够在某一关键工程项目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才,更是需要工资、住房、福利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做为招聘的条件,而落后地区往往在这方面又是缺少的。培养当地人才,加强对当地现有人才的教育是改变人才队伍现状、提高人才素质、促进落后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伊通满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地区,每年都需要依靠吉林省财政补贴,否则,公职人员的工资就难以兑现,也影响行政的正常支出和事业发展。而伊通人才队伍现状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诸多不合理方面,一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包括国家公务员在内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内,人才总量占全县人口的2.3%,远远低于吉林省人才比例水平的4.9%。二是缺少高级人才,具有正高和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仅占现有人才总量的0.8%,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占人才总量的18.6%。三是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合理,缺少科技、农业、水利、工程、交通等方面的人才,现有的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其中教育有4500余人,卫生有1300余人,占人才总量的65%以上。四是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有待于提高,在全县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学历的占5.6%,大专学历的占17.8%,其余的为中专以下学历,而且在大学和大专学历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成人教育学历。这也是落后地区人才队伍存在的普遍现象。可以说对于发展伊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仅仅依靠现有人才队伍状况,是难以实现的。
那么,如何改变落后地区面貌,实现经济发展?向人才要效益,依靠人才促发展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按照学院和基础课部的要求,2014年8月20日,由邓xx、杨xx、xx组织的调查小组,就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到xx市xx世纪城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社会调查。重点调查了一家建材市场,该公司名为居然之家建材营销有限公司xx金源店,该店经营面积超过一万平米。居然之家成立于1999年3月份,该公司在2009年的经济萧条期反其道而行之,迅速扩大市场影响范围。至今全国已有48家分店。在中国建材行业素有北居然南红星之称。
居然之家表面看起来是一家建材销售市场,其实质可看成第二物业,它从金源物业租赁房子,然后分割成店面再转租给各建材商户,甚至可以看成是一家资本运作公司。该企业自身并不生产任何建筑材料,也不直接销售任何产品。其员工由两大部分组成,公司内部员工和商户自己请的销售人员。其内部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需要管理商户及他们请来的销售人员,也要为其提供服务。
我们走访了两名公司高管和五名普通员工,首先向他们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与该公司业务相关的几个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专业等,并就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服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就调研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共同探讨的主要问题
1、问:贵公司新员工招聘方式是校园招聘还是通过其他方式?
答:任何一个企业对新聘员工都抱有这样的理想看法,希望招之则来,来之能战。向同类型企业挖人才是首选,但目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扩大自己的规模以求长远发展,人才短缺,互挖人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大部分都是通过校园招聘,又因为公司扩张太快,一般新员工也是边做边学。
2、问:直接让新员工上岗,有哪些利弊?
答:让新员工直接上岗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弊端。有时候甚至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我们采用这种方式也是有好处的,至少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可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我们的员工一般很少流失,可以说从另一角度降低了公司的损失。
3、问:您认为贵公司的招聘员工有些什么特别的要求?
答:对员工的要求,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势必要对现有资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我们企业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我们这个行业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但是我们善于合理配置资源,公司努力吸纳优势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们只做管理和服务。鉴于这类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员工必须具有很强的管理和沟通能力;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会发掘优势资源;而且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有就是“执行力”,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
4、问:贵公司有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吗?象我院这样的高职院校可以为贵公司提供哪方面的人才或服务?
答:校园直接招聘到的员工一般都不能直接接手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公司急需人才。我们对员工的培训都是直接在工作中学习,边做边学。贵校的工商专业或市场营销专业可以为我们公司提供业务员,但需结合我们公司的特殊情况,因为我们公司的业务员不但需要做常规的商场管理还需要为商户提供服务,甚至要为商户策划营销活动;贵校的计财专业的学生,若是熟悉erp软件操作,就可为我们提供收银员或财务人员;熟悉水电安装的学生也可为我们物业部提供电工。目前,我们公司考虑能否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问题,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对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目前中国传统式的高职教育对社会的用工需求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学校教的有多少是我们企业真正要用的?拿奖学金的优等生擅长的东西到了企业也许一文不值。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能每年在校都是三好学生,每次都拿奖学金,可让他去做个简单的市场调查,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而企业看重的就是这些。可以说高职院校与社会用工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有必要改变现行的培养模式,要贴近市场。
2、企业用工需求灵活,变化相对较快,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来说较为死板。企业需要某种类型人才,高职院校并不能马上培养出相应的人才,目前校园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用工需要,或者说偏离了社会用工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高职院校制度相对于企业来说比较死板,当时局变化,企业可以很快换血转型,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向企业学习。既然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服务,学生不能仅局限于向学校教师学习,企业的技师和培训师可能是更好的教师。不一定每次都是请局长、教授之类的人给作讲座,也许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更能让学生茅塞顿开。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实在点。
4、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更加倾向于会学习的综合性人才。比如,目前大部分学校工商专业的学生,暂时都不适合做我们公司的业务员。我们公司的业务部是公司的核心,任何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业务部转,反过来也就是说,我们业务部的员工需要熟悉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当今社会会学习的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香饽饽。
三、调查组对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以服务为宗旨,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新形势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尽管我们只是重点调查了一家企业,但通过本次调查仍然很受启发。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我们曾经对某乡的种植业、养殖业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发现现在许多农民还停留于一般的传统劳作上,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的人数比例是极低的。即使少数人从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获利很低,经济效益很差。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结构,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性较强的、对振兴当地经济有利的生物学知识。要达到上述目的,具体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操作:
首先,教师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
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棚菜通光面积和光照时间;讲“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棉花等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以及给植物适时松土的道理和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等等;讲“物质代谢"时,可结合动物育肥、食物加糖及适时的内容进行讲解。
实践表明,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选取11个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案例,重点分析了其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11个项目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包括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制品、汽车、医疗设备、电子、通讯、制造业以及软件信息等行业,这些项目的投资企业总部在地理分布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瑞典、芬兰、丹麦、英国和荷兰(见附表)。
附表(点击看大图)
分析这些项目,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北京松下显像管有限公司不断挖掘节水潜力,投资2500万元设立了废水变纯水装置,使生产每只显像管耗水1000公斤减少到220公斤。在水资源日益稀缺,价格不断上扬的情况下,该项目提高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大降低了水耗和生产成本。
BASF和扬子石化、壳牌与中国海洋石油合资的企业是两个特大型石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这两个项目采用当今世界石化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十几个装置前后衔接,减少了废料和排放物,降低了能源消耗并减少了运输,从源头上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同时极大地减少环境负担,做到环境影响最小化。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联合国采纳了《布兰伦特报告》的表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按照这个定义,可持续发展项目应当体现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要素。这些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在被调查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有助于中国当地可持续发展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松下显像管公司节水项目为北京节水事业做出了贡献,从而有利于北京当地可持续发展。
微软公司与教育部合作“携手助学”项目帮助中国农村和边远地区推进信息化教育,从根本上促进中国当地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跨国公司作为经营性企业,逐利是其本质性的行为。跨国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而是需要向股东负责、获取盈利的企业。跨国公司只有经营成功获取利润才能够持续存在和发展。跨国公司不可能在中国只做捐赠或付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跨国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和社区互利共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调查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愿意融入中国社会,努力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那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既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中国取得成功,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三)带动了中国当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跨国公司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拥有强大的产业链,就意味着具备了竞争优势。
利乐公司推进中国学生奶项目既有利于中国中小学生体质提高,也有利于中国当地乳品企业发展,最终也有利于利乐公司包装材料的广泛应用。利乐推广学生奶实际上是通过推动中国当地乳品产业链的发展来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诺基亚公司联合其上游供应商在一个工业园共同投资,以统一的物流、信息流把二十余家企业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以诺基亚手机的竞争力。这一项目带动北京移动电话产业链提升了全球竞争力。
通用电气CTX项目也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通过CT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在中国形成了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强大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产业链。在提升GE医疗部在中国竞争力同时,在中国打造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CT产业链,带动了处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合作伙伴自主创新持续发展
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总公司合资建立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完成了“全球选、任我改、提能力、创新车”四个阶段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资源还对中国当地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泛亚之路提供了中国汽车业在全球化条件下自主创新的一个值得借鉴的途径。
诺华公司与中国企业合作,成功地把中国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复方蒿甲醚推广到全球,协助中国企业了解全球医药行业的规范以及药品走向世界的路径。尽管这个项目并没有达到诺华公司预期的盈利目标,但是为中国医药界在开放的条件下自主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展示了跨国公司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通过产业链的改造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在合资合作中促进合作伙伴可持续发展。发掘和借鉴跨国公司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对于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对我国内资企业的示范作用,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评价和引导跨国公司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吸收外资则是我国对外开放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每当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外资问题往往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如何正确评价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重新审视跨国公司的作用
经过二十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增长型经济转向质量提高型经济;从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向资源节约型经济;从环境破坏型经济转向环境友好型经济;从引进模仿型经济转向开拓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否定过去的改革和开放,也不是否定过去的发展,而是在过去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招商引资以及外资管理工作等方面也出现过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例如,由于引资恶性竞争,出现了优惠政策过滥和开发区过多过滥,占用土地过多等现象(其实使用土地过多的不一定是外资企业),也有的地区引进的某些外资项目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不改变,外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将会放大。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如何收缩外资规模,如何限制跨国公司的作用,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使跨国公司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二)积极引导跨国公司融入可持续发展
首先,适度调整外资政策,引导跨国公司融入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涉外经济制度化建设的发展,与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的规制体系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外企业所得税税率合一、出口退税政策、加工贸易政策、土地政策、劳工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开发区政策等已经或者将要进行调整。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个全局目标来看,我国政府对若干外资政策进行调整是必要的,从根本上有利于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外资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外资质量的提高。高质量的外资应当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能够自身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例如,有利于当地企业在开放的条件下自主创新、有利于节省资源和能源、有利于减少排放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我国经济地区结构改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改善、有利于当地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已经出台或将要出台的涉及外资的政策并非限制外资在中国的发展,而是限制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资。这些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府限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外资项目的政策导向,也反映了中国政府鼓励高新技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项目的政策导向。
其次,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的示范作用。跨国公司在履行全球公司的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给内资企业带来了全球性的崭新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我们应当善于发现跨国公司的优势,利用跨国公司的优势带动当地企业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导跨国公司与所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当地企业合作,促进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协助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转变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从而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带动中国当地企业走向世界。
第三,规范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行为。应该注意到,并非所有的跨国公司都能做到促进当地可持续性发展。最近,少数跨国公司违背商业道德、污染环境等行为时有披露。我们对此应当慎重地予以处理,弄清事实加以批评和惩戒。严格规范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行为,目的是推动跨国公司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以及一系列促进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数以十万计的外资企业,特别是那些著名跨国公司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中国经济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的新阶段,我们应当设计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政策,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项目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主流,促进中国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跨国公司面临着新的竞争环境和机遇
面对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着新的竞争环境和新的机遇。如何把握时机,抓住发展的机遇,是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一)坚信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近一段时期,由于涉及外资的若干政策集中出台,也由于少数媒体的刻意炒作或者不负责任的报道,一些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疑虑。从总体上说,随着人们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了解,人们对跨国公司的评价会越来越客观、越来越正面。跨国公司在全球发展是离不开中国的,同样,中国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跨国公司。中国为了持续发展必须持续对外开放,必须吸收和利用外资。
(二)把经营环境变化的挑战转变为发展机遇
外资政策调整给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环境带来了变化,甚至带来了挑战,跨国公司应当从这些变化中寻找新的机遇。这个新机遇就是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潮流,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下寻找新商机。
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对于具有相对优势的跨国公司而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有作为:开发节能环保技术提高产品环保责任含量;投资环保产业,或者对原有企业进行环保改造;从过去制造外包发展到服务外包,把中国作为服务外包基地;投资研发项目,参与当地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并购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参与“万商西进”工程,投资中西部。在这些方面,中国政府已经或者还将出台新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吸引跨国公司的参与和合作。
(三)强化公司责任,做优秀企业公民
众多跨国公司都承诺强化公司责任,做优秀的企业公民。公司责任是一个包括股东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只有承担全面的公司责任体系,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强化公司责任是与中国正在进行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完全一致的。把强化公司责任与中国政府政策导向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强调把社会责任和环境(生态)责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是跨国公司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例如,研究如何“绿化”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以及各个企业,做到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建立循环经济的问题;研究如何更加关注员工健康安全福利,关注企业所在社区发展;如何从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真正做到全员诚实守信的问题等等。
在过去积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方面做出贡献的基础上,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强化企业责任,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同时也为中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四、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通过向跨国公司学习、同跨国公司合作以及与跨国公司竞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面临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挑战。
(一)与跨国公司对标,借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验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消耗资源的主体,还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企业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不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真正转变。我国内资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已经迈出可喜的步伐,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
对标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与跨国公司对标,发现自己的差距,找到提升自己竞争力的途径。对标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管理过程。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我国企业已经动态地多次与跨国公司对标。最初,通过与跨国公司对标发现自己的硬件设备、技术和产品的差距。后来通过对标发现自己的制度,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差距。现在,我们通过对标关键是找到理念、道德等软竞争力的差距,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的差距。
我们不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高度重视产品的性能价格比,许多企业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竞争力。但是,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全球先进企业已经从追求性能价格比的层次上升到追求产品的社会责任含量和环境责任含量、追求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高度。我国企业应当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对标的层面,从而找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差距。
通过与跨国公司对标,还可以发现,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已经完成从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变。已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大多还处在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的初级阶段,面临从跨国公司转型为全球公司的挑战。我们必须学会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吸纳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而不仅仅以中国为中心看世界,仅仅以中国资源参与全球竞争。
(二)在更高层面、更广阔领域与跨国公司合作
过去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往往处在单个企业层面与跨国公司合作,今后应当在全球产业链层面与跨国公司合作;过去与跨国公司合作往往局限在中国国内市场,现在的合作应当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过去合作往往以设备产品等硬件合作为主,今后的合作应当包括理念文化等软件。当然,这不仅需要中国企业的审时度势,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及时到位的服务。
(三)在更高水平上与跨国公司合作竞争
近年来,甘肃省皋兰县什川镇以著名的古梨园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这里的乡村旅游地是嫁接于开放社区中,当地居民与旅游地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是依托乡村生态环境开发的开放式乡村旅游地。开放型乡村旅游地由于更加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全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是解决“三农”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属于我国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导模式。如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基层政府的行政作为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自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连续两年组织了名为“陇原物华”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对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进行了乡村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小分队由专业指导老师高亚芳副教授带队,对旅游经营者、投资者、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游客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在调查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累计355份,问卷回收及有效率近91%。
1对什川镇政府行为的调研研究
什川镇政府借鉴国内外经验,采用节会型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什川旅游,带动什川经济发展。他们的一系列行政作为对旅游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下列三大举措具有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生死攸关的决定意义。
1.1“梨花会”――政府主导的节会型旅游发展模式
1.1.1举办“梨花会”,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自2003年以来,再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由县人民政府和兰州市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连续七年取得圆满成功。2003至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在不断增长,年均接待游客数量达到约4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也不断增长,年均总收入达到870万元,客源市场逐步由以兰州、白银为主向周边县区扩展。旅游规模接待点由2003年的6、7家最高增长到2006年的39家,农家乐接待点近百个。2005、06年什川镇经营户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875、855万元。可以看出,在当地基层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什川镇乡村旅游项目在不断丰富,总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1.1.2该模式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梨花会”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调查表明:该乡村社区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乡村氛围商业化与环境污染等。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户、经营者和基层管理部门利益不同,政府的行为往往得不到理解,一些管制措施还得到经营者的排斥,甚至抵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
1.2修建上车村民俗文化街――政府规划行为
2005年,什川镇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开始组织专业人员规划什川镇上车村民俗文化街,政府部门旨在通过修建民俗文化街完善什川镇当地旅游的多样性,协调性,民俗文化街的修建队什川镇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表现在:①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对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积极作用。②有利于当地政府部门针对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建设旅游型小城镇。③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产品的多样性,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政府部门这一举措对改变农民农业单一化增收模式有积极促进作用,其目的最终是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新经济,最终促进农民增收。④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上半年,上车村民俗文化街开始按照规划修建,当地村民和经营者对该项目的理解度如何呢?
从表1中不难看出,大部分人还是支持民俗文化街的修建,有28%的人表现出不满和抱怨。调查表明,表示出不理解的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修建区附近,抱怨的原因主要是要整改自家房屋,或施工影响自己生活和正常经营。这其中,政府部门对着眼于大局,促进当地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宣传工作不足也是主要原因。支持的理由主要有两个:①增加旅游项目,可以招揽更多的游客,更好地带动经营者的增加经济收入。②文化街的修建不会很深程度的影响其生活状况,反而美化了生活环境。
基于农户与经营者关注自身的和眼前的经济利益的基本心态和行为,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当地人民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宣传教育和组织领导工作。
1.3征收乡村旅游景区停车费--政府的利益的再分配行为
什川镇几年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基层政府为此投入巨大。最初的投入纯属“政绩资本”的注入,是扶持性和诱发性投资,政府并未索取经济回报。但随着投入的增加,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农户和经营者收入逐年增长,旅游业的经济回报开始凸显。同时,随着兰州周边乡村旅游多元发展的竞争格局出现,什川镇政府面临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的再投入压力也不断增大,旅游业经济利益在不同主体中的再分配问题浮出水面。2007年新的旅游旺季到来之时,什川镇政府通过统一的收费站,利用收取停车费的办法(20座以上每辆20元、10座以下每辆5元),来切得乡村旅游经济的一块蛋糕。
1.3.1有利方面:合理利用征收费用,用于景区各方面建设。①基础设施的建设。据调查,什川镇每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超过一百万。同时,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解决;②什川周边的道路维护。经过对当地游客的调查,游客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周边地区到目的地的道路问题,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是政府发展旅游的长远之举。③保护古梨树。“华夏第一古梨园”的乡村生态资源特色是什川发展旅游的资源依托。什川镇树龄超过三百年以上的古梨树达到近10 000棵,古梨树的保护和当地空气质量的治理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什川乡村旅游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代价一定是惨痛的。但随着什川旅游发展,游客数量在不断增长,(如表三),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掠夺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多。征收停车费费的行为一方面限制了游客的数量,缓解了环境承载的压力,使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增加了古梨树保护的费用,这也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长远之计。
1.3.2存在的问题:旅游经营主体和游客的认同度低(见表2),造成了游客锐减,引起了经营户的强烈反对。
调查表明:①非旅游经营农户多为对这一政府举措报无所谓态度,说明政府这一举措并没有深层次的影响到他们眼前的生活状况。②旅游经营者对政府这一行为坚持反对态度,原因很简单,政府部门征收停车费影响了客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客数量,另外,大部分经营者认为他们要赚的钱,被政府部门“赚”去了。
对于征收停车费的问题,如何才能实现政府和当地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共享,互动共赢,是当地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也是什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2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基本作为
以上调查资料显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管制是极为重要的,但如何扶持和管制,如何兼顾乡村旅游各主体的利益,政府的作为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可持续性。所以,政府部门应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高度,明确自身在旅游发展活动中的行政作为,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裁判员和服务员。
2.1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价值的再认识,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工作
政府部门应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要明确自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引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2.2对当地乡村旅游进行精心规划
制定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规划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近期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和长远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主管旅游部门必须聘请资质部门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完善乡村旅游要素配置,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2.3打造乡村旅游吸引力
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吸引。因此打造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吸引物是政府主导和引导的重点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其次要注重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用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等乡村生态旅游吸引物来满足游客审美、休闲的需求。第三,应该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满足精神享受的需求。将地方的风情、习俗、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组合在一起,满足游客感受、参与和体验的要求,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4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工作
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旅游“软件”服务的质量。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并加强评审检查工作。要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能力培训工作,同时要十分重视对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的培训和培养,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2.5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
由于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知名度还不够高,宣传促销也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主导的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政府应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有组织有重点地进行宣传促销;要充分借助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影视制作等传播途径,营造“口碑效应”,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6创新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
政府部门要深入研究乡村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创新保护和开发并重的管理措施。通过加强自然村、农居、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加强卫生和保洁的各项工作,对已经遭到损坏的自然环境要进行恢复和治理力度,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要积极借鉴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尽快培育一批不同资源特色、不同类型、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该研究系高亚芳主持的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创新工程《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甘肃乡村旅游开发创新研究》和阮金鹏主持的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资助金目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开发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自从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体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在我国,尽管对生态旅游的乐观估计时有报道,生态旅游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被期望能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一个评估生态旅游贡献大小的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初步建立一个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价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当地居民、自然资源和旅游三者间关系上进行设计。
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
由于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区别显得模糊不清。王家骏选择了44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定义来进行分析,将关键词一一选出,按聚类方法将其归纳为6大类11组分,构成了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构成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的6大类组分的内在联系,参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构建起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定义仍将生态旅游对象局限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忽视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历史遗产、传统社区等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则把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也包括了进去。也就是说,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态的内容。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笔者认为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一种全新体验过程;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从当地居民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并可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正确规划设计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态旅游评估框架的设计
通过上面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评估指标框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评估;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选择评估因子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态旅游点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优劣判断,而且还可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在现实中居民和环境间的冲突时常发生,这一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当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护和开发政策,没有征求和顾及当地居民的意见、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居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对生活、生产方式加以选择的余地。持续的环境压力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及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发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地资源之间应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一方面,居民主动地参于生态旅游点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从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产业中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过适度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回报,但同时应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造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的环境压力之下。
对两者关系的评估可从居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待资源保护的态度、地方参与资源保护的程度(数量和类型)、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内员工的关系、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来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和人文景观(包括过去和现在)决定了生态旅游点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自然景观连同人文景观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体验和文化交流,这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会加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生动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课堂。反过来,对环境和文化保护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在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返还到环境和文化保护中去,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使资源退化,而应当实现一种敏感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即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超出旅游景点的环境本底,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此评估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评估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贡献率,这可从生态旅游资源是否提供了有质量的旅游经历,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对现有容易利用的物质改进的潜力如何,对文化生态的体验质量怎么样等来进行;其次要评估旅游业对生态旅游资源所应做出的贡献,这可从旅游业是否对生态旅游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保护如何,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的环境教育怎么样等方面来进行。如果这两个方面的贡献都比较高,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
旅游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让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即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正当经济利益。只有居民对生态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和生态旅游之间建立起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不能完全依赖生态旅游业,应该补充其它的经济形式,使经济多元化。旅游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社会和经济效应。反过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观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此同时还会增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要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地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要要看当地居民是否从旅游业中获利。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开展旅游业而提高了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数量,看地方的旅游业企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数量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比例。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方面主要是评估当地离供应商品与服务的最近城镇的距离,医疗状况,教育状况、邮政、电话和电力供应,道路质量、公共交通状况等。三是社会福利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是评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响,地方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态度,真正的认识或经历地方文化等。
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
没有好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开展生态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机构以及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是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是能够调控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能动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生态旅游地域结构是否有序及系统是否能够良性循环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要确定区域的游客临界容量。第三还要加强旅游环保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国民的环境教育,重视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旅游团人数,培养好的生态旅游专业领队。
评估能影响生态旅游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标,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这包括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旅游规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保护区的规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对社区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对生态旅游地的年度资料进行更新(包括物种、旅游者数量、周围社区统计等),是否有社区共享计划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控制、群体的数量、运载量等)。三要评估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这可从对物种的监控,担当旅游向导、景区巡逻和执法的状况,跟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以及跟社区的公共关系等。
通过认识资源、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了解到对生态旅游的评估,其实就是看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如果三者的关系良好,可见生态旅游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而发现三者关系中任何两方的关系处于不好的互动时,就可以提醒当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关系重回正轨。这个评估框架也显示了只要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在资源、当地居民、旅游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促进发展。因而这个框架既可以评估生态旅游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可以评估一地生态旅游的地位。
参考资料:
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经济绩效指标并不是传统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业绩指标,前者在范围和目标方面都超出了后者。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强调企业的盈利能力,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
而可持续发展报告背景下的经济指标除了企业自身的经济绩效指标之外(这部分指标通常可以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得到),还侧重于报告机构如何影响与其有直接和间接联系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因此,经济业绩的评估着重于利益相关方的经济情况如何因报告机构的业务活动而发生变化,而不局限于报告机构本身财务状况的变化。当前,一些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先行者,已经尝试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整合,统一企业年度报告,这可能也是将来企业报告发展的一个趋势。
G3把经济绩效指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绩效。这方面的指标旨在反映报告机构的运营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以及这些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附加值。(2)市场表现。该方面的指标将提供在具体市场上的交易信息。(3)间接经济影响。这方面的指标旨在评价报告机构的经济和交易活动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参见表1)。
经济绩效指标的解读与范例
《指南》中的经济绩效指标包括7个核心指标及2个补充指标,这9个指标的绩效数据能够反映资金在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流动,以及机构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EC1(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C1要反映的是机构为利益相关方创造财富的基本情况,在编制这些数据时,应该以机构经审核的财务报表、损益表或经内部审核的管理账目为基础。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通常根据重要程度按国家、地区和市场分层次来陈述这些数据。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以机构的总收入来体现,分配的直接经济价值则通过营运成本、员工的工资与薪酬、向资本提供者支付的股息、利息、总税额和捐赠总额等来反映。
范例:西班牙AECA公司在《2005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按经营成本、工资、金融机构费用、税收、捐款等项目说明其对利益相关方分配其创造的经济价值的情况(表略)。
EC2(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C2所要反映的是气候变化给机构、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它可能影响企业的成本和竞争力,因此,编制这个指标时,要参考机构相关治理部门以及环境委员会的档案和资料。在陈述这个指标时,主要说明高层管理是否考虑了这个议题,描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具有实际财务意义的风险和机会,如由于气候变化使经营活动重新部署的成本、热气候致使员工疾病上升带来的成本、为符合政府管制增加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披露管理层是否对气候变化引发的财务影响进行过定量评估。
范例:华能集团在《2006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说明了其通过开发CDM项目来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收益机会,详见下框文字(略)。
EC3(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C3所要反映的是机构固定福利计划覆盖的范围,它对机构和员工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包括退休计划和其他固定计划,如固定贷款计划等。编制数据时,主要依据财务或会计资料,要披露员工退休计划的结构、养老金的管理等。
范例:拜耳在《2006可持续发展报告》按区域说明了相关福利计划的覆盖员工比例。(图表略)
EC4(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C4所要衡量的是东道主政府对机构提供支持的尺度,编制时可依据财务会计账目。披露的数据包括从政府获得的减免税额、各类补助金额、各类奖项金额、财税激励措施等。
范例:印度ITC在《2006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按年度说明了其从政府计划中的获益情况,见下图(图略)。
中央以及州政府在一些重点行业采取支持措施。ITC从一些适用的政府计划中获益。根据Andhra Pradesh 和 Tami Nadu政府的激励计划,纸板和特种纸张企业享有一些激励机制,如为了建立新单位或国家现有企业的现代化 / 扩大化 / 多样化而暂缓开征销售税。
EC5(补充指标)
指标解读:EC5是要体现机构如何为员工的经济福利做出贡献,还体现出机构在工资方面的竞争力。编制数据可依据工资发放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资料,以及当地有关劳动保护的法规。报告要披露机构是否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定薪,用百分比将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与机构标准起薪点进行对比,如果当地没有最低工资标准或标准不同,要说明公司定立起薪点的依据。
范例:西班牙CAIFOR公司在《2006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GRI指标对照表中,对其遵守员工的最低工资法律规定的情况做了如下说明(略)。
EC6(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C6指标所要体现的是本土化采购对经营所在地区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报告要披露机构是否在整体或个别经营地点实行给予当地供应商优先考虑的政策或惯例,如果有的话,要重点提供在主要经营场所用于当地供应商支出占采购预算的比例。
范例:中电集团在《2006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说明了其支持本地供应商政策的情况(略)。
EC7(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C7是关于机构在主要经营场所雇用当地员工的程序和聘用当地高级管理人员的比例。雇用当地员工与高级管理人员能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利益,还可以提高机构了解当地需求的能力。数据的编制主要依据人力资源部门的资料,报告要披露机构是否有招聘人员时优先考虑当地居民的政策或管理,要重点披露来自当地的高层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
范例:中电集团在《2006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说明了其本地员工政策的情况(略)。
EC8(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C8是关于机构通过商业活动、提供实物或免费专业服务而开展的主要面向大众福利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服务及其影响。除了创造和分配经济价值外,机构还可以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影响经济,该指标可衡量机构对经济发展的资本贡献。编制数据主要依据金融、财务、会计部门的资料,报告要解释机构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和支持的程度(规模、成本和持续时间),以及对当地或社区现在和预期的正、负面影响。
范例:荷兰Rabobank公司在《2006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展示了其绿色贷款的分布领域和年度额度,表明了其绿色贷款对社会的影响,见图表(略)。
该人士此话在回避央企进展缓慢之时,也有其弦外之音。受制于长年的贫瘠,这里对经济增长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但免不了有冲动之嫌。
据公开资料显示,新疆已探明煤炭储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2%左右,四大煤炭基地也在此布局。但受制于运输困难,各地曾纷纷有意向进行煤化工项目建设,无论条件是否真正具备,这显然是极为不理性的事情。如今,当地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煤化工更多集中在了水源丰富的伊犁地区。与内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初期类似,它们似乎都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过程,而在新疆这块最后的“处女地”但愿不至于重蹈覆辙。
最为关键的是,大规模发展煤化工项目不得不受制于水。在新疆,绿洲经济是当地人们生存的基础,而水又是绿洲经济的前提。此前,为解决克拉玛依、乌鲁木齐、昌吉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问题,新疆实施了远距离调水工程,从额河调水济克济乌。随着煤化工项目的开建,企业如何化解用水存在的潜在危机,不得不慎重考虑。
如今,当地依靠煤炭所实施的大规模煤化工项目的开工,也受制于技术。曾有中煤集团新疆公司的人员称,之所以当前众多的煤化工项目没有真正投入生产,除了审批繁琐之外,技术不成熟是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