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学教育探索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教育探索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学教育探索

篇(1)

2“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复杂,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但因缺乏磨炼而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叛逆且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感和团队精神。(2)情感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达。“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认知特点。“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聪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强、计算机技术熟练等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其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关爱精神。不同年级医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5]。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对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现象。大多数学生依旧保留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课时长,加之大一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未涉及专业与临床课程,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困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且课程种类多、课时紧、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医学学习方法,未能理解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关系,就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及各类证书考试,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这就要求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带教教师要求严格、带教教师工作忙碌没时间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个病例、学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尊重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临床见习、实习产生恐惧、自卑、失望心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此阶段陷入“就业还是考研”的困惑中,导致实习不认真。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尤为关键。

3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篇(2)

关键词:

医疗改革;教学医院;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随着近年来各种医疗改革制度、措施陆续出台,我国医疗体制正逐步走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模式。从深层次上看,医疗制度的改革不仅是规范了医疗市场及从业主体的行为,同时也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及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附属医院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新常态下,大学附属医院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把医院建成一流的临床教学医院。

1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临床医学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首先,诊治行为的不断规范使医生不能随意地去使用药物及高档检查等,加上病人对诊疗行为有知情权的认识,对医学生或低年资医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病人自主择医使患者就医时倾向于知名或资深医生,使得青年医生失去更多临床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再次,医疗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医保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既往计划经济下条块分割现象,在增加病人自主选择性的同时使医院之间的竞争明显增强,大家都在使用各种方法来争夺医疗市场,争取更多的病人,使得大学附属医院无暇顾及医学生及年轻医生的培养;最后,医疗改革使得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甚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顾及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也给临床医学教育带来很多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育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

2针对问题,加强临床医学教育

针对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临床医学教育:一是在平常就应严格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特别是带教老师的医疗行为,言传身教,对医学生及年轻医生起到模范榜样作用的同时培养其良好医德,同时要教会学生和青年医生正确处理各种诊疗措施和治疗经济学等之间的利害关系,明确可为或可不为的依据,使其学到如何制定正确的、合情合理的和科学的诊疗方案[3,5]。二是加强资深医生带教制度,高年资医生在完成好医疗任务的同时,要认真负责地带教,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还应提高年轻医师处理沟通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要避免和正确处理好一些因教学引起的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和纠纷。三是提高竞争意识,在医疗教育中应逐步强化竞争意识,使得每一位医生都能意识到当前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激烈,只有不断地完善与充实自我,提高个人医疗水平,才能够使自己所在的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培养法律意识,目前我国医疗事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患者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保护,但对医生权益的重视和保护还不够,为了确保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学正确、合理、合法地开展,应提高临床医生的法律意识,在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合法利益的同时还应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员或家属的配合,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医学教育和教学工作。

3经验分享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外科学教学则是临床课教学的“重头戏”[6-7]。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现介绍如下:

3.1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课程教学监控

从管理学角度看,要对某一事物实施有效地控制,需要三个基本前提条件:计划,即组织机构和纠偏措施。为了把外科学教学工作搞好,我室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采取了“两组、两会、三通知”的方法,始终把握着教研室课程教学的大方向,促进了外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两组”即教学组和教学评估小组。教学组在每教学年度开始时组成,其人员由外科各科室抽调,虽然有一定的变动性,但始终把握着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大方向。教学组由组长、副组长、教学助理、教学秘书组成,在人员搭配上既有高级职称,也有中级和初级职称者,这样,既保持了教学队伍的延续性,又有利于培养年轻师资力量。教学组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课程的计划、讲座、见习和考核的安排等,同时要分析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实施有效地纠偏措施。教学评估小组由医教部组织教研室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参加,负责课程教学的跟踪听课、查课,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医教部反馈信息,以此信息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一项依据。“两会”即召开教学联席会和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情况小结,反馈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教学工作健康的发展。教学联席会在开课前召开,教学组成员、全体学生及队干部参加,会上着重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而教学研讨会则是将这些意见及建议予以总结,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三通知”。我院的教学工作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生迟到、误课等教学事故,则失去了年底评选先进教研室的机会。为避免教学事故,我们实行教师授课前一个月、一周及一天三次通知制度,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事故的发生。

3.2搞好“两个优化”,改革课程微观结构

为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思想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去,我们适时地把教学改革向课程微观结构的更深层次推进,努力实现“两个优化”,即搞好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实行了“把握主线,侧重有关,注重实践”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把握主线,即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选择应贴近临床实际,以学生第一任岗位需要为主线。侧重有关,即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精选内容,侧重有关知识的传授。注重实践,即专业课程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因此我们在授课当中穿插了专业讲座、病案讨论、见习等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优化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上。我们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取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三个结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手段改革的方向。为了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研制了部分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软件,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专业知识网页等。学生反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了,同时,增大了传授知识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三个结合”即:教与学结合,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教与学结合。改变过去单纯的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注重传授知识、能力向注重培养整体素质转变,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以学为主,学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中,除重点、难点问题由教师讲解外,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以学为主,学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主角”,有利于克服“以教代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搞好这一活动的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参与的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在病案讨论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了他们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打基础,课外出特长,这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方法。把活动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在课外开展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内的知识引向课外,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的库存量。

3.3把好“三关”,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在院校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科室采取了把好“三关”的方法。把好“三关”,即把好教师选调关,业务培养关和课堂教学关。把好教师选调关。每教学年在开课之前,抽调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相对固定,使其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传统优势项目”。把好业务培养关。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知识更新非常快的当今显得更为重要。老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新教师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等诸方面,不断学习提高,才能保证高科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和有机结合。我们定期组织年轻教师听课、学习教学经验,有效地贯彻了“传、帮、带”的思想主线,实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锻炼了年轻师资力量,使教学队伍保持了延续性。把好课堂教学关。课堂教学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为此,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抓了教案的编写,教研室通过开展检查、示范展览和讲评教案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案编写的质量,为上好一堂课打良好基础。二是抓好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教师以纲施教,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提问、讲解、归纳、演示、讨论等教学形式上好每一堂课。三是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分别采取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老教师指导和观摩老教师示范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大学附属医院不仅是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主体,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殿堂。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同时做好医疗及教学工作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难题。本课题总结多年的外科学教学工作经验,与同道一起分享、探讨,以期使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学朝着规范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培养优秀医学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蔡惠 李晓军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钟玉萍,史志兵.浅谈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199-200.

[2]张岩波,段志光,王斌全,等.适应社会需求的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3:235-238.

[3]林黎娟.诊治规范化与临床医学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21.

[4]焦秀贞,韩桂玉.浅谈医务礼仪在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05-306.

篇(3)

关键词:

慕课;医学教育;改革;探索

一、研究背景

越来越多的人将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之为网络时代(Web时代),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网络越来越多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了解彼此的信息,或者在闲暇时候进行娱乐,这已经变成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教育,也受到了互联网的青睐,各种在线教育视频网站,网络公开课也已经渐渐深入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中。自从2012年之后,人们往往将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称之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音译过来就是“慕课”。

二、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医生对于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创术、处理以及查询,从而有效的达到异地疾病的诊治、医学远程教育、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等目标。利用慕课涉及到的远程医学教育主要有病理学、皮肤病学、内科学、外科学、精神病学、牙科学、医学影像以及咨询和会诊、手术示教等学科。慕课是医学院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医疗卫生岗位后终身学习知识的一个方便途径,也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医务人员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更新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慕课作为一种较为新潮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青睐和认可,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审视它给我国医疗领域制度变革、诊疗水平提升、就医条件改善,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带来的优势。

(一)远程医学教育领域纵观国内外医学慕课的发展进度,从实际应用上来说,国际上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中国因远程教育起步比较晚,慕课尚存在着体系不成型、医学教育理论不完备以及远程医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缺陷,使得现在慕课在我国还处于课堂搬家、黑板搬家、书本搬家以及形式缺乏创意等状况,还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习较为被动以及不注重效果等等,这使得慕课跟传统教育模式相差不大,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网络普及慕课的信息化所带来的进步和创新。

(二)临床医学模式领域医学教育模式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但是这些模式跟慕课在类型和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区别,特别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其差异更为突出。现在,对慕课医学教育技能培训的主要模式包括:带徒模式、器官系统模式、问题学习模式以及临床表现模式等,这些模式既相互独立,又交叉渗透,其主要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使学习者能尽快地接触临床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和培养沟通能力。

(三)临床技能培训领域本文的重点是阐述慕课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的重要性,从临床技能培训的角度来考察远程医学教育的实际应用意义。现有医学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行为主义来学习理论指导,然后对医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过于强调现在临床带教老师的作用,忽略了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将临床技能培训视为一个教学行为模仿和修正的过程,故影响了临床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修正的过程,而是一个如何构建认知的过程。主要是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提供示范,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示范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由于现有的临床技能培训实践机会较为缺乏,临床能力培养缺乏序贯性,而现有的临床教学训练大多以音频和视频的模拟技术作为基础,同时一对一的操作,这就大大限制了学习者的参与范围和其积极性。慕课可通过网络技术,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人体器官的各个模型,为医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形象的三维模型;并且为真实的手术训练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还可以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的交互以及协同作用。鉴于目前临床技能培训方面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外科医生培养方式、虚拟手术培训和计算机仿真培训等方式,慕课传授医学技术的方法并没有得以推广使用。

四、总结

由于现代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医学教育领域,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了新的挑战,不管是在医学教育还是临床见习或者实习方面,其主要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均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现有的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系统分析了现代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模式以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进退得失,将相关的医学教育理论进行重新梳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慕课在我国远程医学教育技能培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广大的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学教育培训方法,也为我国利用网络慕课来进行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4)

1.1授课教材的不统一性

首先目前医学留学生教学缺乏统一授课教材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近年才逐步开展,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高品质的整套教材,带教老师授课内容,一是依据参考国内中文教材、教学课件进行翻译,二是采纳国外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加工。

1.2学生、教师及患者之间语言交流困难

留学生在进入产科临床之后,由产科临床医师英语较好的带教,存在语言交流困难,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和学之间及老师、学生、中国患者互动交流之间,如此针对某种疾病的教学困难接踵而至。具体体现教师:需要专业的及医学英语同时兼备的且口语流利,除了具备产科学教学需要,还要求与产科疾病有关的内外科专业如妊娠合并阑尾炎、肝胆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内容都要有相应的掌握,以便解答学生的医学问题。学生:留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听说英语,但带有较多本地口音,以致教师理解不足,影响了产科教学质量。患者:听不懂英语,更何况专业英语,造成了留学生与中国患者间难以充分沟通,交流困难,影响了交流质量,从而大大影响实习效率。

2传统产科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产科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目前产科的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医学模式,是突出课堂、教师、课本三个中心的规范化教育,按基础知识、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段进行教育,医学院校教师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以及完整性,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就会出现综合分析能力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3在留学生产科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教育新模式

在医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理念和模式,目标是让循证医学理念广泛深入医学生的人心并用于指导其医学实践[2],从而改变传统的临床医学决策模式,在临床见实习过程中建立基于科学的研究依据、医师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而制定的新型医疗决策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医学的方法学,在临床产科学教学中引入此种模式是十分必要的[3]。要切实弥补传统临床产科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引入循证医学教育理念,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呆板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灵活学习,从被动吸收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的设计者,培养创新能力。

(2)由死学变为巧学,以问题为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积极主动掌握对自己最有用以及最迫切的医学知识从而,实现自身学习的优化效果。

(3)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主体意识感。

(4)从短期医学教育转化为终身医学教育,使医学生养成循循不断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知识能力,达到医学生终身教育的目标。此外,产科带教老师应充分了解外籍留学生所在国家的宗教、国情、民族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并将他们融合到临床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的顺利交流和为教学过程创造出一个亲切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带教老师可以在工作之余多与留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交流,多参加留学生的节日聚会或师生座谈会等,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能够增进彼此感情,还可以感受相互适应彼此的语言模式和语感。以循证医学的临床教学实践方法为基础开展产科实践教学,可提高留学生的临床知识、科学思维、各种技术操作以及创新能力[4]。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要点,有计划地进行各项能力系统训练,按以下5个方面实施:

(1)首先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在产科临床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论证,找出迫切解决的疑难问题。

(2)按照需要,充分利用医学检索系统以及网络收集相关证据。

(3)评价所收集的证据:将所收集的有关医学文献和资料,应用所学过的临床流行病学知识以及循证医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判标准和原则,全面评价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实用性、临床价值等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提出解决临床见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案以及具体指导实践。

篇(5)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进行调节,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达到监控的目的。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跨越式发展,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高等性、专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的教学定位和内涵特色,应紧抓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构建由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三部分组成的不断完善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实施方案、教研室基本职责、教学秘书管理条例、主讲教师遴选制度、课堂教学主讲制实施条例、教案讲稿基本要求、课堂质量监控方案等一系列课堂质量监控的制度和文件,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制订制度的基础上,配合教研室和教学秘书的具体工作,每年定期进行主讲教师遴选,实行主讲教师聘任制。对主讲教师实行自愿报名、院内试讲,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评估、符合要求者方能成为下一年的主讲教师;遴选结束后,完善主讲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组织主讲教师岗前培训,学习教学管理文件和规定,聘请教育专家讲授最新的教学动态和教学方法,使主讲教师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成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专家组,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组成,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履行对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阶段性指导和随机评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素质和教案讲稿进行评议,结合学生评议、同行评估以及自评,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汇总后及时将评估专家和评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客观而真实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引导和促进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定期召开评估专家座谈会,听取评估专家对我院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配合学校的教学督导,定期组织教学观摩、进行讲课比赛等等教学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在互学互评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激励制度,通过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上课课酬挂钩,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主动意识。

二、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本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建立“初期接触病人——中期临床见习——后期临床实习”不间断、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模式,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管理中总结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案:

2.1建立网络式管理体系,完善科学的临床管理机构

其网络是上有主管院长、医教科长、教学办主任,中有各科临床教研室主任、科总住院医师以及每一个带教教师,下有实组成管理网络。

2.2形成规范的临床管理文件,促进临床管理规范化

通过制定《临床带教工作管理规定》、《临床带教质量管理办法》,遴选和聘任临床教学主讲教师;提出临床科室研究生带教基本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指导原则等等临床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使临床教学管理逐渐规范化。

2.3教师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一方面学院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在带教教师中实施临床教师主讲制,对临床主讲教师实施聘任制,规定临床主讲教师的任职条件、任职职责等。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一是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实行“背对背”评估,评估成绩将作为评选优秀科室、优秀带教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是实行临床带教抽查制度,规范科室临床带教行为,实施对包括教学管理文件、实习生考勤登记、实习安排表、实习生登记册、出科考试试卷、临床小课登记表、临床小课讲稿、教学查房登记表、典型病例讨论登记册、实习生临床操作登记表等等教学内容的抽查,同时对临床科室的临床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并将抽查情况和评估成绩与相应的课酬、科室绩效和教研室绩效挂钩,从而加强临床科室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督促临床科室按时按量完成临床教学活动。

2.4学生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加强实习生管理力度

每年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等五门课程基础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能否进入临床实习的决定条件,以强化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专门开设医德医风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学生进人病房实习后,明文规定,必须每周完成手写住院教学大病历两份,带教教师批改后按时上交,其书写质量将纳入病历质控范围,以此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在各临床科室定期安排临床小课和示范操作的基础上,利用模拟实验室这一有力的资源,分组分批组织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进行临床轮训前的准人考试和临床轮训后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保障学生在临床轮训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

2.5加强与教学基地交流,创造良好的基地教学环境

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到教学医院就实习管理问题进行磋商,共同探讨临床教学实习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协助各教学医院整理教学资料、完善教学制度、强化教学意识、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定期到教学基地进行临床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查房、临床小课、示范操作等,组织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参加,通过院内院外的互相观摩、评估、学习,达到坚持正确的导向指导、帮助评估对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其建立质量意识和健康发展运行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每年为教学基地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基地教师的业务和带教水平。

三、构建和优化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制

3.1教研室规范化建设

篇(6)

生物化学学科知识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化工、卫生、食品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刚刚新起的学科。而目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普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只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院仅学临床知识,大多教学改革都没有将其与临床联系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改的难题。

一、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发展比较快。在基础课程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应用。这样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一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课程学习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在后期的临床教学阶段,较多地联系基础知识,会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医学知识的系统知识结构。不至于到了临床课程乃至做了医生之后,才发觉生物化学知识如此重要却又无暇再深入钻研。

二、结合临床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篇(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01-02

1.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医院是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因而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期盼。所谓医患关系[1]是指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与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全部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疾病是医方和患方共同的敌人,因此医患双方本应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关系,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良好健康的医患关系对促进患者康复、维护大众健康、提高医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自豪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医患双方和社会共同期待的。同时医患关系又是所有临床工作的保障,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交流,可使医生收集到确切的病史资料,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医生在这种融洽的医疗活动中亦可得到更多的心理上的成就感。因此,和谐的医患关系,它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而且对医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必需的。临床实践经验不容否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相仿的医生在诊治同类疾病患者时其疗效会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说明了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生的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也取决于医患之间的关系状态。

2.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前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医患关系紧张,不仅有损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最终会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将会出现医者不敢行医、患者不敢就医的情形。医患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 95%以上的医院或多或少的都出现过医患纠纷。全国三甲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 100例左右, 二级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要求赔偿的有 20例左右。呈逐年上升的局势。另据统计[2]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发生后,有75%的病人及其家属曾有过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 其中18%发展成打砸医院。患者死亡后停尸在医院大厅、病房的约占2%, 围攻院领导的占10%, 攻击威胁医务人员的20%, 群体攻击医院的约9.3%,攻击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20.5%。

医患纠纷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已由行政处理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判决为主体模式。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权益意识的增强,患者家属稍有不满意,就把医院或医生告到法院。医院领导头疼的不是有病治不好,而是法院老给发传票。所以现在医院发生了医患纠纷,基本上都是法院直接判决,行政协调处理基本上没有效果。

医疗纠纷的赔偿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近三年来作者对怀化市区内各大小医院医疗纠纷的调查结果表明:怀化市的医疗纠纷及处理情况与以上基本相同,市区几家大医院也多次发生冲突事件,医院大厅里被摆放花圈,医疗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每年赔付金额数相当惊人。在这些赔付事件中,虽然不乏由医院过失造成的纠纷,但有不少事件医院并无过失,却被迫给付所谓的经济补偿。这不仅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将对怀化市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系造成巨大伤害。由于此类事件的增多, 使医生普遍感到巨大压力, 迫使他们在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时畏首畏尾,不敢采用高风险的治疗方案, 阻碍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同时医生执业环境的恶化,不仅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信念, 也严重影响了医疗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医患纠纷已经成为怀化市多发性社会矛盾纠纷之一,呈现出对抗性强、难以调处、人身危害性大、社会影响恶劣等特点。

3.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篇(8)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医学教育标准范围,为所有的医学教育的院校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是: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内科(注: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妇产科、儿科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等[2]。

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现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临床综合技能培养进行探索。

1.1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办学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的目标,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的二级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品德好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突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

1.2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学计划修订

我院2002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修订时就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学时是40学时,包括内科16学时、外科16学时、妇产科4学时、儿科4学时。2009年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调整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了职业医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学时和内容:内科40学时、外科40学时、妇产科10学时、儿科10学时、急救技能16学时、器械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技能实训34学时、人文技能12学时、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40学时;新的教学计划修订增加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课程,强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

2.1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实现技能目标

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是要求医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院从2002级开始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进行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的实验室开放训练,训练内容有:心肺腹检查、除颤仪、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心电图识图;胸腔、腹腔穿刺术训练;骨髓腔穿刺术训练;腰椎穿刺术训练;急救技能综合训练:徒手心肺复苏;外科技能训练:无菌技术操作训练、打结、缝合、剪线法训练、换药、拆线、包扎法训练、导尿术及直肠指检、前列腺检查、创伤急救训练;妇产科检查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操作训练;人文技能训练(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医学职业的法律责任和医疗纠纷的防范)。进入生产实习之前又进行上述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生产实习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目前已经考核了2007-2009届的学生。

2.2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对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约1060名进行了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考核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评价体系(临床多站考试)。包括: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心电图阅图;放射片判读;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人文技能(包括医疗法规、医德医风、医患关系等)五个部分。各部分考核分值比例:诊断学技能:全身体格检查20%;外科学技能:无菌技术、外科基本操作、缝合、换药、拆线20%;妇产科技能:妇科检查/产科检查10%;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10%;辅助检查:X线、CT、MRI阅片分析、心电图判图,检验报告单分析30%;医生职业素质:医德、医风、医患关系10%。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结果(见表1)。

从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的考核结果来看,成绩逐年提高,临床综合技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OSCE能较全面考核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临床综合技能的培养体现在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处理好医患关系等多个方面 [3,4]。毕业生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体现[5],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要充分调动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引导医学生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通过OSCE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促进了医学生角色转变、调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起到“一考三促”的作用(即促进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促进实习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促进前期理论教学工作)[6]。

我院从200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开始开展临床综合技能的训练包括开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及实习结束后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临床综合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尝试,目前已独立形成了《临床综合技能》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进行了尝试,我们提出一是要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并将临床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把临床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把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教育思想深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完善培养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病人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有效的培养措施,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学时等。

总之,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是医学教育核心,要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程伯基.对执行医学教育标准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1-4.

[2] 张雪莹,高淑晓.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182.

[3 ]郭争鸣, 肖延龄, 肖跃群. 客观结构化考试在学生中医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中医教育, 2008, 11, 27(6): 60-62

篇(9)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日益增长,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体制、医院、患者等多方面着手和努力。医院是其中重要环节,但仅从医院、医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追本溯源,从准医生――医学生的角度出发,这对医学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医学教育不但要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医学生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造就出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现代医患关系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1]。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向大中城市和农村基层输送医护人员。只有不断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一、我国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非医疗过失为主;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构成了社会各界关系的焦点;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分析

1.政府及医疗保障体系方面

政府对医疗事业财政投入不足,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

2.医院方面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也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2]。其次,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中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了医生与患者交流。这样就不能体现对个体自由、尊严、价值和信仰体系的尊重,也就不能引导出一种感性的、有同情心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另外,医院实际上存在着“以药养医”,医务人员收入与患者所交费用多少挂钩的政策,药品的虚高定价是医疗费用高昂的主因和医卫界不正之风的源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3]。

3.患者方面

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患者不能理性看待医疗问题,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信任缺失,又使有的患者对医生开具的处方、检查检验项目及实施的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持怀疑态度,最后对正常的治疗效果总有这样那样的疑虑。

三、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要改善决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就应从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医疗体制、医院与患者等多方面入手。其中医院管理服务是重要环节,但仅从医院、医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追本溯源,从准医生的角度出发,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卫生医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中等卫生技术人才。但是,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人为本的伟大时代,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现代医学已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4]。所以,传统医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首先,中等卫生医学教育的结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办学层次不能满足建立新型的卫生服务模式的要求,卫生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其次,中等卫生医学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还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中职卫生医学教育应该从国情出发,勇于改革创新,实现新的医学模式,积极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有效地解决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措施的探讨

1.转变观念,增强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在校的学习阶段,是职业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医学高科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适应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需要,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要教育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

2.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中职卫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力度,增强职业道德

(1)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内容。与医术相比,医德是第一位的,是医术的统帅和灵魂。医学承载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资料显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我国的平均统计比例仅为7.54%。借鉴国外的人文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开设“医学人文导论”、“医学人文领域”、“医疗经济学”、“医疗与社会”等课程。

(2)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医学教育中。在医学教育中应善于将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广大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渗透,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在医学教育中还应关心学生合理需要,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学教育,以充分的肯定、理解、尊重,使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人文关怀。

(3)加强生命伦理教育。要重塑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须在全社会建构起完善的现代生命关怀体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充分尊重和理解。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要树立一种生命观,即生命重于一切的伦理意识,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这对于医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完善课程设置,加强中职卫生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升华,在当今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医患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5]。很多医疗纠纷不是治疗水平引起,而是沟通能力差引起的。当前医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感觉都非常良好,从小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所以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势在必行。

通过开设“医患沟通”课程,使广大医学生认识到医疗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单是从专业、医疗角度治疗疾患本身,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障碍也要进行疏导。培养学生会运用沟通技巧,如良好的仪表、言谈、行为规范;积极的聆听;给人温暖的微笑;具体的告知和耐心的解惑,解除患者顾虑,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建立医患之间和谐互信、相互理解的关系。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中可通过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以及医疗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搭建载体;通过见习、实习尽早让学生接触病人,训练医学生接触病人和与患者交流的能力;通过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和案例资源库,建立学生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平台。

4.突出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引入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6]。

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来看,医生没有扮演好医务人员的角色,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将社会角色理论引入医学教育之中,如采取角色扮演的措施,让医学生扮演医患关系的主要当事人(医生、护士、医院管理者、医院后勤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等),增强其对角色的感悟和认知,并使其按照职业的规范和要求自觉地扮演好各种角色。只有按照各自角色的规范和要求自觉地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5.强化实践意识,努力营造科学的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氛围

在中职卫生医学教学改革中开展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提高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医学教育应强化实践意识,把教授知识与传授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思考。如在临床见习、实习等医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医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经验,同时要培养医护工作者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遵章守纪的态度,锻炼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另外,应给医学生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医学生开展社区医学知识宣传,社区调查等活动,让医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参与和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开展好各种健康向上的宣传教育、文化、科技、娱乐和体育活动,充分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许戈良.拿什么拯救你,医患关系[N].健康报,2008-03-01.

[3] 李秀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之我见[J].新西部,2009,(24):40.

篇(10)

1.1 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 标,教学者需根据教育理论及思想的指 导,经过不断的整合与修正,最终形成一 套较稳定、系统、清晰的教学方法实施策 略体系1。在传统医学目标的要求下产 生的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以“授课为 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 ”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医科院 校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以班 级为单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 的讲授和少量的实验课为主进行开展。 学生大多是为了考试和取得文凭而学习, 符合我国早前的“应试教育”理念。而在 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此种教育模式的弊 端也日益暴露,其所培养出的医学生虽然 在基础知识及技能训练方面有较好的掌 握,但其薄弱的临床操作应变能力,创新 思维以及获取知识自主性的缺乏,在一定 程度上令他们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医疗环 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1.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的运 用以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下,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被国内的大多数 教师所采用,讲授书本知识占据了课堂教 学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学过程也存在着单 一反复的现象,基本呈“预习-听课-复习” 三点一线式,很难有讨论式及自主式的教 学设计在其中。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在一 味的被动学习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以 及创新能力,知识面过窄,思维受到 局限。

1.3课程设置

“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 通过第一阶段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第二 阶段临床专业课的强化和第三阶段临床 实习的技能训练来按步骤来培养医学人 才,是我国一直以来所沿用的课程体 系2]。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一定的 系统性和完整性,既便于管理又有利于在 财政方面的控制。然而,其弊端在于这种 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不够重视,专业相差不大,缺乏多样性,基 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某些课程还存 在严重重复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课时浪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体看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虽然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路取得发展与成 就,但还依旧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严峻 问题。为此,根据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及卫 生服务模式,我国于2001年《中国医学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深化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围绕培养 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等几个方面3。于是,近年来我国 也有不少医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协同部 分医科院校着手探寻国外的一些先进的 医学教育模式,特别是在该方面上取得显 著成就的美国,向其相对成熟优良的医学 生培养理念进行学习借鉴,同时也对国内 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革。

2 我国在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尝试

2.1由LBL向PBL教学模式的探索及转 型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也被称 为基于问题的学习。该教学模式相较于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较大差异,其特色

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问 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的自我导向 式学习。在北美,该教学模式于上世纪80 年代后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到1991年,全 美已有70%的医学院不同程度地采用 PBL教学模式4。相较于海外,我国的 PBL教学模式实施较晚,上海第二医科大 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首次对该模 式进行尝试。而自1990年以后,便有越来 越多的高等院校对其引进及采用。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 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 院校在各类课程中探索并尝试开展PBL 教学[5]。归纳起来,其实施形式主要有两 大主要模式:一种为纵向,另一种为横向。 纵向的PBL教学也可称为“学科内的PBL 教学”该模式小范围的应用于某一具体 的学科之中,通过学生小组自主式的讨论 来获取医学知识,不涉及与其他学科及课 程的交叉渗透。而横向的PBL教学也叫 做“跨学科并行式的PBL模式”它将各学 科知识相互整合归纳,由专门的教学团队 对课程设置围绕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设 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新式的课程模式与 传统并行,实现不同模式间的优势互 补[6]。

2.2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学过渡

在国家政策的反复倡导以及各医学 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影响下,高等 医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强化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 学习阶段,更加灵活和恰当的将不同的教 学方法应用于与之相匹配的各类课程之 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或充电式教学方法 转变成更为积极的互动形式教学。在教 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形式的教学 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因 此,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医科院校争先尝 试将新式教学法应用于各类医学课程中, 如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计算机模拟教学 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然 而,医学教学方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 关键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 学目标选择最恰当,并且最能保证医学教 学效益的一种或几种7。

3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师培养难以到位且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现行的传统LBL教学模式在中 国根深蒂固,虽然近年来关于新模式的研 讨会议频开,且国内各大院校也广派师资 去国外及台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但多 数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PBL精髓;而 学生方面接受LBL由来已久,亦难以在一 时间良好适应。因此师生双方对于新种 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技能上的准 备。另外,在客观上,PBL模式自身的属 性要求在我国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受到制 约。7-8人的小班授课,对于指导教师人 数要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且PBL对教 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对课堂氛围的驾驭 能力有较为苛刻的要求,在未能将师资力 量充分建设完备之前,冒然改革会影响教 学质量,并打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8。

3.2缺乏相配套的规范教材

由于我国尚未正式将现代医学教学 模式及方法形成一定的标准体系,因此缺 乏与之相配套的医学教材。现已尝试投 入改革的医科院校大多是通过自主编写 教材来满足教学需要。而这就存在着一 定的不规范及不科学性。另外在PBL教 学中,目前国内院校多数是沿用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其编排体系仍针 对于LBL教学模式,使得PBL模式在开展 过程中障碍重重。

3.3相应的政策及评价模式有待同步 各医学院校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政 策扶持以及经费资助,在经费吃紧的状态 下,实施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硬件设 施便难以同步配套,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教室,图书馆藏书量以及必要实验设 备的短缺,都在影响着医学教育改革由传 统向现代过渡的步伐。因尚未建立完善 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会致使很多院校在 尝试改革之后难以衡量且对照比较改革 效果。

4 针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问 题的相关对策

西方的现代教学思想固然存在着一 定的优越性与先进性,但其模式始终是建 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 学体系,在医学教育改革的路上,我国仍 然要坚持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 国医学教育实际情况的国际化教学模式。

(1)明确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摒弃传 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综合、全面的培养 学生,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临床 操作能力方面。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占 有一定的主动性,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及时调 整不同的授课模式,如:启发式、交互式或 自学式等。在教学中,需多鼓励学生主动 提出问题,在小组的集思广益中获得答 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答案。以此来加 深学生对所获取到的知识的印象,同时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能力。

(2)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增强 教师的业务培训。不应仅停留在学科内 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应加强教师对教学方 法及教育思路方面的学习,对于国外一些 新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应及时进行了解与 借鉴。并尽可能的在教学中予以运用和 尝试,不断优化和总结适合本学科专业的 一套教学方法。

篇(11)

1双语教学的本质含义和现状。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源于美国,意思是“TwoLanguages”,即两种语言。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提高医学生查阅英文医学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用外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在医科类独立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2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表现。

2.1学生人数多、英语水平不平衡难以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因材施教”。可是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因为年年扩招人数众多,以我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为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常常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有八九十名学生,有的甚至还存在一堂课有100~200的学生,还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因材施教?而欧洲和美国的师生比例要低很多,一个教授的课堂上也就是20个学生左右。并且欧洲和美国的高等学府,都很注意国际留学生的引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更能快速的提高的英语,同时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很快。而我们的课堂上,很少有国际留学生,都是众多中国本土的学生,没办法创造很好的英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意境。

2.2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实施双语教学,师资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越来年轻化,他们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一般不够丰富,很难准确地把握专业课程的理解与传授;而医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在使用英语讲解课程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教师本身都无法实现“英语思维”,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了,因而难于胜任双语教学任务。鉴于此,实际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使专业课成了变相的英语课,既影响了专业内容的信息量和讲解深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师资的匮乏导致双语课程的开展勉为其难,多数教师已经无暇顾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革新,同时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借助语言工具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沿袭“以译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学的氛围中来,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

2.4内容实用的外文原版医学教材匮乏。

教材选择很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使用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应有之义。直接采用原版教材,虽然有语言优势,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内容陈旧、重复引进等弊病,而且其编写体制与我国现有规划教材差距很大,比如某些基础医学教材中的正常值范围等与国内有很大差距,有些则篇幅往往很大,专业词汇过多,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有时还相差较大,因此实用性较差;如果将中文版规划教材翻译成英文,优点是与现有教材匹配,且价格便宜,缺点是难以保证英文的质量[5]。

3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3.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校须对学生外语基础、师资情况、课程教材等因素综合考虑,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并推广双语教学。

3.2突破瓶颈,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双语教学是“国策”,更是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决策者应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不断激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鼓励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使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内在体魄,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师资和教材上。

3.3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服务社会。

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成共赢。同时,注重实施效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独立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类独立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应当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合我国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泽,杨晔琴,王公旺。医学院校实施双鱼教学的困惑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2006,(6):72~73.

[2]何兴祥,刘伟。医学双语教学探析[J].医学教育,2004,(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