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型监管机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8 16:03: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型监管机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型监管机制

篇(1)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不断总结试点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稳步推进合作医疗工作,并取到显著成效。基金管理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作医疗能否顺利运行。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使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得以加强,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在基金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内容

1.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

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主要包括筹资渠道和筹资收入管理两方面。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筹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中央财政对参与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医疗补助资金;第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合作医疗资金配套政策给予参合农民适当的补助资金;第三,农民个人按照实际收入水平以家庭为单位缴纳费用;第四,合作医疗基金的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

基金筹集后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管理,例如农民个人缴费部分要按时足额筹集,减少截留占用资金;个人缴费要根据参合对象实际登记情况按户收取;为了保证资金足额拨付要根据财政隶属关系,将基金及时划入财政专户等等。

2.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管理

合作医疗基金支付管理主要是指县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依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结余留存”的原则,按照国家合作医疗法律和相关规定,通过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户进行基金结算与管理。基金支付管理主要任务是在坚持住院补偿和门诊费用补偿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有效利用基金的同时,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基金支付的管理模式主要三种:第一,财政部门根据县级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机构审核的支付凭证和报销补助表,将补助资金通过银行结算直接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第二,在财政直接支付基础上,通过支出户支付在县级经办机构办理报账的零星补助;第三,县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下拨预付款和结算医疗费用时通过支出户支付。

3.合作医疗基金的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是建立在支付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高效运营。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项基本原则,盈利性主要是指依靠资金投资收益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流动性主要是指合理安排基金长短期投资,以保证基金的变现能力和应急能力;安全性是指有效的规避基金投资风险。合作医疗基金的运营形式不能单纯的与国债或定期存款等同,应该充分满足基金运行基本原则。

4.合作医疗基金的预算管理

合作医疗基金预算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经办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编制基金收支计划。预算管理在基金管理中起重要作用,财政部门对合作医疗基金预算编制、预算审批程序和预算调整等工作有明确规定。

二、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金筹集机制有待改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渠道众多,涉及上门收缴、委托代缴等多种筹资方式,在合作医疗运行初期,针对不同地区的参合情况,采取多样筹资方式基本可行。但是,随着农民群众参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多样化筹资方式增加筹资难度,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方式,减少相关人力物力投入,进而降低筹资成本。基金筹集过程中,补助资金拨付不到位、基金挪用、虚套补助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如在资金拨付时,由于统计环节复杂和拨付环节众多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到位不及时;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无法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足额到账;由于基金筹集机制不完善,地方挪用、截留合作医疗基金现象严重,这些因素使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面临严峻考验。

2.基金管理政策制定和执行水平有待提高

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基金管理工作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合作医疗相关经办单位审核程序不规范,导致超标准领取医疗补偿;第二,定点合作医疗机构将转外就医人员的医疗补助非法截留;第三,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单一,使农民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

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政策制定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如一些农村户口的城镇职工因合作医疗缴费低等因素,不参加职工医疗保险,而是费尽心思参加合作医疗;一些农村户口的在校学生参与新农合的同时还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重复补贴增加了财政负担;相关经办机构没有按照规定给予低保户适当的合作医疗优惠政策;门诊统筹制度、大病补偿机制和外伤报销制度不完善,导致资金沉淀、资金利用率低。

3.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县级管理中心财务人员多由有关单位的会计担任,但在乡镇一级的管理结报中心,无专职财务人员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各单位无专职会计人员直接限制了财务核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单位的结报员不能准确填报资产负债表、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不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或编制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会计档案整理不及时、归档不及时等现象还存在,个别单位票据使用后没有及时核销。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农民群众对合作医疗的认识逐渐提高,参与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相应地医疗补偿基金和报销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合作医疗的全面开展使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幅增加,由于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欠缺和培训不到位,导致基金管理工作失误不断,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正常运行。

4.基金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基金使用管理和内部管理监管力度不够,致使个别地方合作医疗基金被套现,基金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首先,基金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经办机构无法针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只能通过核减补偿基金弥补损失,监管工作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其次,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和经办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监管机构工作效率低,监管职能未充分发挥。最后,长效监管机制没有形成,监督和管理未按时进行,基金使用监管不到位。

5.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由于计算机硬件配置低,软件开发不到位,导致一些地区新型合作医疗基金还不能杜绝用人力手工结报,基金财务管理审核程序复杂。合作医疗全面开展后,参合率不断提高、辐射范围扩大,基金财务管理业务增加,依靠人工完成众多复杂的程序已不能满足合作医疗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地区信息系统配套完善,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有限,无法很好的利用信息系统,导致资源闲置浪费;统一信息平台尚未构建导致定点医疗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失真严重,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措施

1.完善监管机制

首先,健全基金监管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责和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使基金管理有法可依。第二,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成立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基金使用情况、通过定期公开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意识、通过各监督机构有机结合实现合作医疗全面监督。第三,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对诊疗过程和收费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对目标完成情况定期开展绩效考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最后,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对经办结构的操作流程和补偿执行情况定期监督检查,通过网上抽查及时处理基金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提高基金财务管理水平 完善征缴模式,

完善征缴模式,完善参保费用的征缴流程,考虑通过银行托收等手段减少征收环节和时间,降低征收风险。各行政村将农民参保款存款在银行开设专用存款账户,委托银行托收存入各单位基金专户,为了有效解决以不恰当手段套取合作医疗基金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基金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走访制度(可通过电话回访、)、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报账和收费管理、建立报账稽查机制和规范报账审核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首要工作,可以确保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报账稽查机制可以及时纠正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基金安全运行。

3.加快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大基础设备投入,引进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开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基金管理流程的规范,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减少人为失误,保证补偿资金准确及时到位。其次,利于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开展,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全面掌握基金使用情况,实现全程动态监管,减少基金运行财务风险。最后,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也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4.加大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力度

第一,完善基金支付机制。完善基金支付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合作医疗基金抗风险能力,保证合作医疗的持续稳定运行。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制定合理的支付方案,以合理的支付比例和支付范围严格控制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

第二,规范基金使用程序。对定点医疗机构诊疗程序进行严格监管,明确处罚标准,杜绝套现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通过价格监管,规范基金使用程序,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第三,强化基金筹资管理。统一筹资方式是解决合作医疗基金筹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协议委托方式较其他缴费方式具有筹资效率高,筹资成本低的特点,能够有效的规范基金筹资环节。另外,有效降低筹资成本是新型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率,降低合作医疗基金平均筹资成本。

5.健全基金管理机构

首先,将保险管理和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成立医疗管理服务中心,对城镇医疗、医疗救助和合作医疗等工作实现统一管理,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提高医疗管理服务水平。其次,根据业务需要设立专门的医疗基金管理部门,明确各岗位职能,增强基金管理风险意识,提高基金管理水平。最后,加强基金管理机构的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不断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注入新鲜血液。

6.加大合作医疗宣传力度

受传统观念和风险意识的影响,目前一部分农民没有真正了解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于是否参合合作医疗仍持观望态度。各级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农民的保健意识,使其认识到参与合作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行,认识到新型合作医疗的独特之处。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在各级政府的配合下,引导干部和党员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四、结束语

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是一项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工程,其安全运行需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基金管理涉及筹资、支付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为了有效解决合作医疗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基金监管力度,防患于未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基金管理,提高农民群众对合作医疗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余甜甜.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J]. 南方论刊. 2010年10期

[2]杨琴芝.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

篇(2)

一、农资行业的发展与特点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农资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农资经营由供销社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农资生产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农业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都纷纷涉足农资流通市场。农资行业发展到现在,已形成国有农资公司、农技站(土肥站)和个体工商户及个人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渠道格局。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农资市场日趋复杂,出现了监管主体乱、市场主体乱、农资商品乱等问题,在资源配置、流通体制、竞争机制上畸缺而无序,致使农资商品流通秩序发生紊乱现象。这些问题使监管执法的难度也相应增大,简单的市场巡查、农资质量定向检测等普通监管手段已不适应当前农资市场的发展需要,急需建立科学高效、监管有力、行动协调、反应快捷的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保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定礼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一举措将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

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是以培养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从而从根本上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实现农资产品监管关口前移。

二、农资市场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遵守行业信用。近年来,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遵守行业信用,生产和销售不合格的产品。综合分析,农资经营者不遵守行业信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行业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农资行业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致使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暗地里降低农资市场生产和流通的标准,以至于不断出现农资质量问题。只有加强相关立法,才能迫使农资生产者和经营者将农资质量保障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农资质量监管水平。

第二,当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这与我们注重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社会的信用建设,特别是市场参与者的诚信建设。个别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坑蒙拐骗消费者,不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求自身信用建设。农资行业之所以出现屡禁不止的质量问题,也与这一行业的参与者忽视自身信用建设分不开。

第三,缺少社会信用建设的氛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和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弱,导致社会的各行各业都缺少信用建设的氛围。这种缺少信用建设的社会氛围对于农资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农资市场不断出现问题。

三、构建农资行业信用体系的对策

2011年8月18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工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经验交流会上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户籍库”,对全国多达上千万家企业划分不同的信用等级,相应给予不同的监管方式。建设农资市场监管信用体系,是新时期顺应社会诚信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农资行业加强市场建设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构建这一信用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农资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以“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参与、协会配合”的农资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农资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市场信用管理体制,明确农资市场信用管理工作的职责、内容、程序、方式、手段等。工商部门对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框架进行总体设计,并对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具体建设方案组织协调。

加强农资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信用信息征集,实行辖区管理,及时更新,确保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逐步实现工商、农业和质监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1.公开企业基本登记事项记录。企业登记事项是企业最基本的信息,属于社会公共信息,是了解企业信用的原始数据,依法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2.公开违法行为记录。对行政处罚结果按照分类监管的不同要求进行公开,作为企业信用信息予以记录并可提供社会查询;对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依法吊销公告。

3.公示典型违法企业。对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件,将该企业违法情况通过网络等形式。

(二)建立农资市场信用标准

农资市场信用标准是评价农资生产和销售企业信用等级的尺度和依据。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市场信用标准,坚持独立、公正和审慎的原则,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结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2007年1月,全国整规办和国资委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行业信用等级试点管理工作的通知》。这是为我国农资市场信用标准建设而做的初期努力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我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农资市场信用标准还存在不足之处。为此,一方面要在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继续朝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而做到对信用评价单位的信用等级核实无误。只有这样,农资市场信用标准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三)完善农资市场信用评价制度

农资市场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运行的信用评价制度,以保证评价结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建立由政府部门、农资行业和社会三方组成的评价主体则是必然选择。例如由工商部门对企业的农资市场信用作出相应的评估,积极借鉴农资行业协会意见和建议,并采取听证的方式多方听取社会意见,对企业农资市场信用作出正确的评价。

工商部门可以农资经营者“经济户口”为依托,结合对经营主体市场交易行为的动态监管,对所掌握的

与其信用相关的主体资格、经营行为、遵纪守法情况、商标注册认定、广告行为、合同管理、质量认定、受表彰奖励情况等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各类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为守信企业,B级为警示企业,C级为失信企业,D级为严重失信企业),从而在日常监管中加大对A级农资经营户的扶持力度,适度管理B级农资经营户,强化C级农资经营户的监管力度,严管D级农资经营户,定期向社会农资经营者的信用信息,预警和引导农资消费。同时,在农资经营者中大力开展“文明诚信企业、商户”、“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农资商品放心店”争创活动,引导农资经营者诚实守信,营造重信誉、守信用、讲诚信的良好经营氛围。

同时,鉴于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有必要引入专业评估部门来帮助政府分担农资市场信用评价工作的压力。专业的农资市场评估部门作为独立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之外的独立评估机构,由于与其他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因而在评估过程中更能体现独立性与公正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专业农资市场评估组织的发展。

(四)建立农资市场信用披露制度

农资市场信用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存档,是做好农资市场信用工作的基础。政府应当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方式来将农资行业信用状况向广大消费者公布,确保行业内其他相关企业和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些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提供借鉴,为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提供依据。鉴于当前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现状,保证农资市场信用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构建农资消费预警网络。充分利用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的检测手段和专业技术优势,实现检测结果共享。同时,不断加强农资商品质量监管,及时市场监管预警信息和农资消费指导信息,保证农民用上合格放心农资。

2.政府担任农资市场信用披露的主体。不论是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或是互联网等传播手段,政府必须作为农资市场信用披露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3.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由于政府能力所限,无法确保每次披露的农资市场信用完全真实准确,需要通过社会反馈进行修正和调整。

(五)完善农资市场信用奖惩体系

工商、农业、质监等农资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根据信用等级状况,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对长期守法诚信企业要给予宣传、支持和表彰,如在年检、抽检、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便利;在农资直补政策享受和农资龙头企业评选等相关优惠补助政策方而优先,建立有效保护和激励机制。

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不合格农资退市制度。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质量不合格农资严厉查处,及时追回、收缴、罚款;对虚假宣传的,及时警告并消费警示。对严重违反农资管理制度,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市场主体,实行重点监管,可采用信用提示、警示、公示、取消市场准入、限期召回商品以及其他行政处罚方式进行惩戒,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快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快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要以创新农资市场监管体制和提升行业监管效能为主线,按照“引导、规范、提升”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农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结合农资打假,建立上下互动、横向互通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农资企业加强自律建设,营造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良好经营环境和放心的消费环境,实现农资监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加强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农资市场建设的诸多方面,要逐步建立健全农资市场信息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农资市场信用法制建设水平。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有关农资市场信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保障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进行。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守信氛围

篇(3)

在党和国家不断强调安全生产重要性、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的态势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工作人员有的仍习惯按行政首长的行政命令办事,没有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造成安全工作唯首长论,客观上形成安全工作行政首长导演、安监部门唱戏、其他部门看戏的局面,部门、科室之间在制定相关政策或具体工作中,互不通气、互不干涉,“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安全工作由安全监管部门独家经营;有的政府部门内部安全监管工作叫好不叫座,安全工作人员人心涣散、队伍不稳,建筑市场其他主体单位则有样学样,最终造成建筑业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监管态势。要改变局面、加强安全监管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落实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各部门、各科室应加强内部工作联系,建立部门、科室联席工作机制,部门、科室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开展具体监管工作和制定政策时,防止单兵作战、出现政策性缺陷。行政主管部门自身工作到位了,才能给建筑业其他主体树立榜样,才能树立政府安全监管的威信,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抓源头抓市场,规范建设单位行为

源头不清下游必乱,建筑业的源头在市场。从目前的建筑市场看,建设单位处于建筑市场主导地位,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甚至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都唯其马首是瞻。由于建设单位安全生产意识普遍淡薄,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义务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招标投标时一味降低工程造价,暗示甚至明示施工单位使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造成不合理最低价中标的工程普遍泛滥。建筑市场不规范、不公平竞争,企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产生侥幸逃避监管的心理,施工企业投标承诺失信,施工现场混乱在所难免,安全生产更无法保证。因此,政府安全监管的重心应前移,应规范工程招投标,规范建设单位以及招标单位行为,引导建设单位选择有经济实力、业绩优秀、信誉良好、项目班子能力强的企业,引导建设单位共同营造有序规范的建筑市场,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义务,保障安全文明施工的资金投入,引导建设单位建立专家咨询论证机制,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增强科学发展观,科学选择先进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节约工程投资,合理安排工程工期,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生产、保证工程质量。

三、完善建筑业准入机制

首先要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以安全生产许可及其年检为抓手,督促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环境文化体系,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促使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转变安全生产效益观念,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其次要严格从业人员准入,健全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制度:一是各类注册、培训机构应把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安全生产知识作为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及注册的依据之一;二是注册人员业绩考核不能仅仅把其是否接受继续教育为考核的唯一依据,更应把其在执业过程中的安全生产业绩纳入考核中;三是实行建筑工人安全生产强制培训上岗,减少因操作工人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而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四是建立政府安全监管人员从业考核任职制度,提高监管人员的技术素质、法律素质,提高监管队伍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四、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快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超前,可操作性不强,而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监管部门(尤其是中小城市监管部门)监督执法手段不多,实施行政处罚中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无从下手,形成“大的罚不下去,小的没有依据”的现象,日常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及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期,制定符合法律法规精神、符合社会实际的具体监管政策或地方条例,加快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政府制定的政策以及建立的安全信用体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有关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我国现有的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建设部制定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管理规定、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等一系列制度的法律依据都是源于质量管理,造成安全强制性标准法律依据不适用,安全信用无法纳入市场信用体系,产生监理机构抵触安全监管等各类现象,现状要求法律体系要与时俱进;二是要将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全部纳入信用体系,将行政许可与信用体系挂钩,工程招投标与信用体系挂钩,对市场各方主体实行差异化管理,在工程招标文件中加大业绩、信用分值,对经济实力强、诚实守信、管理制度完善、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的各方主体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加大执法惩戒力度,惩戒应切中要害,在完善的经济、法律、行政制度各层面加大对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违规竞争扰乱市场、管理不善事故频发、缺乏信用不守承诺、违章指挥冒险作业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及相关管理人员;四是针对时弊,从反商业贿赂和反腐败的角度,联合执法,坚决查处非法转包、挂靠的企业和个人,杜绝所谓的甲方市场和工头经济,净化建筑市场。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安全信用体系,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奖优罚劣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敢为。

五、发挥第三方力量,群策群力、齐抓共管

首先是发挥社会监理机构力量,我国目前实行的工程建设监理在质量管理方面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和较为完善的法律、标准体系,部分地区在安全监理方面也探索了不少经验,而政府应在现有法律制度基础上更加明确监理机构的安全生产责任,主管部门应在部门规章、强制性标准方面细化、完善监理机构及监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完善监理方式,通过监理及时、到位的监督,跟踪督促施工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其次是发挥各类安全协会、专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这些社会组织发挥协会作用,发挥各类专家力量,以专家咨询服务形式,组织会员单位开展行业自律活动,组织会员单位互相取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组织安全等各类专家,服务、指导、协助企业,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出谋划策。第三为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安全民间服务机构,虽然我省目前尚未出现这类机构,但从国外和国内部分省市的经验和探索中可以看出,这类机构具有相当数量高素质、经验丰富、精通法律及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值得鼓励、扶持。

篇(4)

(1)有利于图书馆2.0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升为读者个性化服务的能力。2010年是图林变化的一年,一股清新风从海上吹来,图林人士一夜间既感到兴奋又有一种使命感。这股风就是Web2.0走向Library2.0,著作与论文比比皆是,可以说理论已经成热。图书馆2.0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比较认可的是范小思、胡小菁在论文《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中提出的“图书馆2.0是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图书馆2.0主要包含:RSS(真正简易聚合,用于信息资源的聚合、推送、共享)、Blog(博客,也有人叫部落格;用于信息的公告、读者间交流、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流等)、Microblogging(微博,作用与博客一样,但时效更强、受众范围更广)、Wik(i维客,也叫共笔。用于网上编写,内容,形成知识共享模式,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系统)、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用于解决读者流失问题、教育读者等)、Tagging(标签,秀于民间分类法)、OpenSource(开源软件包括开源代码和开放内容)等内容。内容千变万化,核心只有一个———“以读者为中心”。实现图书馆2.0就必须强化参与、互动,注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馆员要有创新意识,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图书馆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新设备,加强馆员培训,而这一切都需一个有效率的行政体制支持与推动。因此,改变以图书馆1.0为目标的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否则将会阻碍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使图书馆处在生存的危机中。

(2)有利于从复合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迈进,增强为读者服务的能力。2000年《图书情报工作》第3期的《千禧年初复合图书馆的服务及发展策略》一文中指出:预计到21世纪初叶,大多数图书馆将面临复合图书馆的情境与挑战。当前我们正处在复合图书馆运行模式下,它的特点是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时空限制与无时空限制模式并存,检索网络化、行政管理信息化,同时保留着以纸质文献为依据的行政管理组织。而复合图书馆最早是由英国图书馆专家苏顿提出,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正式使用这一概念,我国是由台湾顾敏先生引介。此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伍尔夫提出:过渡是有时间性的,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的关注。美国启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这都标志者数字浪潮的春天即将来临。而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应适应这种变化,转变管理理念,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便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建设,提升图书馆文化,尽早实现数字图书馆,随时随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

(3)有利于资源整合,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现有的行政管理部门大体一样,有资源建设部、文献服务部、系统部、参考咨询部、行政办公室等职能科室。这些部门基本属于直线型管理组织,职能部门横向联系弱,缺少一个协调部门,且图书馆各部门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战的管理体制。如图书流通在文献服务部,如藏书录入信息错误,就无法借阅,而信息录入权限在文献建设部;同时,馆员的管理体制也不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限制创新意识。图书馆管理体制是根据行政部门模式设置的,以规章制度约束人的积极性,在什么岗位做什么事。如在流通部门,就得按流通要求去工作,而现在的流通部门引进自动控制系统,有自助借还机、自动打印机、自动上网缴费机等设备,人员上引进勤工助学的学生、自愿者,这就把馆员从繁重的体力中解脱出来,本来可以从事一些更深层次的服务,但在流通部门,任务就是上书、摆架,严重束缚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另一方面,深层次的业务无法开展。人员分散在各部门,又受到学校进人的限制,专门从事深层次服务的人员有限。现有的咨询服务人员除了自身的咨询工作外,还要从事教学工作、查新工作、学科领域工作等任务,不利于开展更广、更深的服务。而改变的方法只有一个,即重新组合资源,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注重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图书馆的“人”包括两方面:馆员和读者。从馆员角度看,重视馆员的精神、价值观在工作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且有效用的激励机制,激励馆员的创造性,使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读者开展,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总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脱离就是失败的改革。

2减少管理层次及增加横向协作原则

从管理层次来看,不宜过多,一是便于决策快速执行;二是便于信息交流。横向来看,图书馆应建立组或团队,加强横向联系力度。

3按图书馆发展目标同时结合组织功能设置行政机构的原则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实现图书馆2.0;二是实现数字图书馆。这是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而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有:行政保障体制、技术保障体制、业务保障体制及读者服务体制。

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篇(5)

一是政策促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农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依靠制度予以保障。该市根据省《实施办法》,着力在政策衔接、摸准人头、测算经费、收益分析、经办服务等八个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农保工作,本着“低水平、广覆盖、可增长”的原则,出台了《盐城市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新农保参保范围、缴费档次、基础养老金标准、缴费补贴标准等。全市各县(市、区)政府均制订出台了新农保《实施办法》,全市新农保制度实现规范统一,与省《实施办法》基本相衔接。

二是行政推动。新农保制度惠民工程连续两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市政府将新农保列为2010年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市政府成立新农保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新农保工作会办会、推进会、现场会,全面部署和动员新农保工作。全市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大新农保财政投入,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财政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共列入财政预算3.7亿元。各级还重视新农保经办机构建设,帮助解决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基本保障新农保经办管理的需要。

三是会战发动。在全市组织开展“双覆盖”百日会战活动,“双覆盖”一是新农保适龄参保、基础养老金发放全覆盖,二是“四有”村建设全覆盖。百日会战分为宣传发动、组织突击、实施攻坚、总结表彰四个阶段,并突出各个阶段工作重点。市政府专门召开“双覆盖”百日会战现场推进会,现场推进会规模空前。各地通过“日统计、周通报、月督查”,及时通报新农保进度,积极开展会战活动,新农保成效显现,新农保参保率、基础养老金发放率,都提前半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是载体带动。新农保实施全覆盖,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需要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盐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实现广大农村居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建设,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工程,按照建立平台、摸清情况、宣传发动、自愿申报、对应衔接、筛选初审、公示确定、跟踪落实“八环节”工作法组织推进“四有”村建设,按照“五个一”(有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一间房、一台电脑、一部传真机、一部电话)标准建立村级劳动保障站,目前全市2081个“四有”推广村劳动保障平台“五个一”全部到位。省委、省政府专门在盐城召开现场会,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同志亲自到会讲话,对该市“四有”平台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四有”村建设全覆盖,为推进新农保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是四级联动。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盐城市已初步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新农保工作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市政府制定下达新农保全覆盖工程目标,各县(市、区)与各乡镇,各乡镇与各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实行镇包村、村入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四级推动新农保的强劲态势。新农保工作的有力推进,为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五大问题影响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新农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调研中,我们感到,组织发动和农民的广泛参与,仅仅是新农保工作万里的第一步,如何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这是难度最大的问题。从长期来看,我们既要重视新农保制度建立初期的组织动员与舆论推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新农保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需要切实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面临的五大难题。

1.如何维持农民缴费意愿,是新农保运行中的一大难题――当前部分农民参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参加新农保,不能排除的一个问题是对政策的稳定性及持续性的顾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生存环境的限制,农民更重视眼前利益。目前,新农保选择低档次参保的情况比较普遍,部分农民参保意识有待增强。一些中青年农民认为自己还不到45周岁,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对参保关心程度低,存在观望心理。尤其是年轻人对长期性养老保险的兴趣和热情普遍很低,对新农保制度是否维持长期缴费意愿有很大不确定性,即使参保,中途退保的可能性也很大。有的农民以为现在还在试点阶段,试点就是试试看,新农保说不定也会重蹈老农保的覆辙;有的农民担心新农保缴费会越来越多,以后逐年增加经济上承担不了;还有的农民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新农保会像之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样,如国家不仅取消农业税,还给农民种粮补助等各种补助,农民以后也不需要再缴新农保费了,直接享受养老金。类似这样对国家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怀疑影响了农民的参保意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参保进度。

2.新农保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是实施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难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全覆盖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一方面是与其他社会养老制度的对接难。目前,新农保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办法尚未出台,导致各地对这部分农村居民是否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理解不一、执行不一,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跨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对接不完善。新农保的覆盖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目前居住在小城镇无保障的其他人员,尚未明确列入新农保的参保范围,也享受不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在工作地参加了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人回到农村后,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对接。还有一部分人群,比如,已满16周岁的农村女性,她们未出嫁前在父母家参了保,出嫁后到外地又还没有实行新农保制度,她们的养老保险该如何接续等问题。据有关部门粗略估计,全省没有养老保险的城镇老年居民有数十万之多。新农保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制度可持续发展,实现其社会政策目标的重要条件。

3.切实解决新农保运行中各级财政的责任分担问题――新农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新农保制度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地大多使用省补资金发放了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到位率偏低,尤其是对新农保的参保补贴资金仅仅纳入了预算,未及时足额划入。这对新农保工作的进一步推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如何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这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各级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经费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在新农保运行过程中,市、县两级农保经办机构,负责实施新农保的组织推进、政策制订、宣传培训、稽核审计、经办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督查考核等项工作,随着新农保工作的蓬勃开展和经办业务量的急剧增加,实现新农保适龄参保全覆盖和基础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必须切实解决有人做事、有钱办事问题,保证各级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必要的工作条件。目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常按照经办人员、服务对象1:5000的比例配备机构人员,市、县两级城保经办机构分别是副处级和副科级建制,初步保证了城保经办业务的开展,而全市新农保服务对象超过300万人,各级农保经办机构普遍人手不足、经费不足。同时,市、县两级农保经办机构的机构建制与其承担的经办服务职能不相称,难以有效发挥新农保的组织推进、工作协调和经办服务职能,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普遍较低。社保管理平台脆弱、管理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繁重的管理任务,将会严重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及可持续发展。

5.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又是制度运行的难点之一――新农保基金收缴和基金保值增值不到位影响新农保的顺利推进。目前,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新农保基金管理环节多、在途时间长、金额大,存在安全隐患,亟待引起重视。据了解,各地新农保保费和养老金基本上是由本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制度平台、管理平台、技术平台亟待加强。目前的机构网络对于待遇领取等无法做到简单、便捷、安全。更为严重的是,按现行基金管理办法,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蓄利率按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计入个人账户,长期如此,恐引起账户亏空。如何避免新农保重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个人账户空账和养老金筹资缺口问题,如何实现新农保社会统筹账户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制度化、法律化,如何做实新农保个人账户并实现参保农民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尽快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是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制度建设问题。

三、构建我市新农保制度运行长效机制,推进新农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如何构建“新农保”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新农保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是探索我省新农保下一步发展,谋划更完善、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谋划新农保,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据统计,盐城市200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9.58万,占总人口的16%,自1990年盐城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年来,盐城市老年人口以3.5%的比例递增。今后一个时期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20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1.5%。可以想象,如果不从现在起给农民进行物质积累,再过二、三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成为威胁农村社会安定的头号问题。“银潮”不仅仅会冲击城镇,更将猛烈地冲击社保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如何防止农村老年人陷入贫困,“防洪”比贫困到来后的“抢险”更加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组织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意识。制订适合农村特点的宣传教育规划,广泛深入宣传社会保险政策及其优越性,通过耐心的讲解和引导,使农民了解政策,明白道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努力营造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良好氛围。

2.强化政府主导,建立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之所以“新”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明确了政府投入责任,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要保证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必须建立健全各级财政稳定、长效的新农保资金补助机制,建立农民缴费、集体补助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市、县财政每年应列出专项预算,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并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强化政府主导,还需要完善体制,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妥善解决好新农保制度中各级财政责任分担问题,形成良性有序的投入机制。建议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明确各县(市、区)财政尽快拨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配套资金和农村居民参保补贴资金,推动新农保制度正常有效运行。

篇(6)

熟记核心价值观,应该充分借助班级环境文化的布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岗、诚实、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班主任可采用分层的形式让学生记住。例如在编辑黑板报时,指导学生从这三个层面进行思考,把黑板报分成三个层面,化繁为简,从易到难。很多班级会在教室后墙设立特色文化墙,则可以按不同的月份,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价值观手抄报展示、价值观书法展示、价值观绘画展示等。一些班主任还在教室里设置学生赏析性评价栏,则可定名为“文明树”“友善树”“诚实树”等。

二、借助杰出人物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心有榜样

1. 借助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通过《三字经》的模范人物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同伴;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发挥先辈榜样,学价值观。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很难体会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把《小兵张嘎》《鸡毛信》等人物故事,配以合适的音乐、解说,再现他们成长的历史画面。

3.发挥同学榜样,学价值观。同学不仅是共同玩耍的伙伴,也是相互的学习进步的激发者,在共同的日常事件中体验着类似的感情,因此,在班上选取学生为榜样,同学们就会向他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评选“四好少年”“最美少年”,能为学生树立心中的标杆。

三、实施班级活动文化,让学生从小做起

1.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在“六一”,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核心价值观的多种教育和锻炼。每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学校可以召开少先队大会,庆祝全体同学的生日,重温誓词、唱队歌、重温队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表彰先进。

2.广泛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根据南粤雏鹰奖章体系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和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是非常好的全面践行价值观的方式。与同桌开展“手拉手”活动,先进帮后进“手拉手”等,这类小活动是非常好的“友善”教育活动。

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教育局抓住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基本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干部队伍“活力工程”,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上下功夫,使党的干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2007年秋,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聘任制和学校中层干部学校自主聘用制,采取公开选拔方式,通过竞争,择优上岗,当年有3名中层干部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一批群众公认度高的教师选拔到学校中层领导岗位;实施教师分配办法改革,对新招聘教师分学科按考试成绩排序自主选择所提供的学校岗位,既有效缓解了山区学校缺教师却长期分配不进的难题,又克服了人事分配人情因素的干扰和随意性大的流弊;今年八月份,教育局严格按照重德才、重公论、重业绩的原则,选拔调整了一批学校校级干部,用出了人心、用出了正气,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九月份,教育局机关大力实施内部轮岗交流,交流的重点是执法执纪、干部人事和财务等关键岗位的负责人。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坚定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有力地提高了学校和机关班子凝聚力和工作效能,较好地促进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活力。

2、抓住规范财务管理这一敏感点,在健全财务制度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规范财务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财务工作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和协调发展为中心,优化财力资源配置,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在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效益最大化的理财观念。

县教育局对中小学校6000千余万的普九、普实债务进行了全面清查及锁定,并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要求,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并做到预算编制、财务核算直达学校,有效防止了挤占、截留或挪用资金的现象。首先会同县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公用经费管理、危房改造资金管理、教育民生工程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和教育财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严肃了财经纪律,明确岗位职责。其次规范预算方案编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县教育局在每学期开学前召开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工作会议,完善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将全县农村中小学所需的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农村中小学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村完小(教学点)纳入其所隶属的中心小学统一代编,确保按时足额配套。在全系统形成“内控”、“互控”、“监控”三位一体的控制体系,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通过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防止基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使内部控制贯穿于业务操作流程之中。第三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经办业务工作的监督控制,强化各项经费收支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财政专户管理,严禁违规使用和投资运营,有效堵塞资金“跑、冒、滴、漏”,确保教育资金安全完整、专款专用。严格按规定对学校2000元以上的经费支出统一把关审批,30000元以上的经费支出报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第四加强全县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组织财会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督促做好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业务研讨,在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方面出新举措。为整顿财务工作作风,解决当前学校财务工作队伍中存在的政令不畅现象,今年9月,县教育局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总务主任会议,会上组织学习了财务工作人员职责、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强调了财经工作纪律,同时制订并实施财会人员任期交流办法。第五加强校长离任内部审计工作。今年秋季,我县初中、小学有三位校长因年龄等因素离开校长岗位,同时在部分学校之间校长实行了交流。为此我局于9月份开始组织开展校长离任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对校长任期内财务、债务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校长一个清白。

3、抓住作风建设这一结合点,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教育局在强化教育,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同时,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关作风和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坚持专项治理与行风评议、端正行风和优化投资环境相结合,大力加强教育行风建设,促进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一是突出重点难点,在狠抓专项治理上下工夫。“上学难”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反映在行风上就是教育乱收费。这些年来,教育局采取坚决措施,严加整治,不断加大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治理力度,制定了对中小学乱收费行为实行严格处分的规定,坚持每年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种教育乱收费行为。同时,不断完善收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费制”等,从强化制度管理上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二是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在转变机关作风上下工夫。注意把纠风工作与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相结合,与行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相结合。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着重对公办学校的行业风气进行公开评议和监督,找准行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强化整改,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行业风气。三是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找出每个人在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开展 “筑牢底线,防腐拒变”承诺活动、“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于都教育强县”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每个人树立主人翁的思想和主动服务的思想,做到服务高标准、高要求,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工作中服务热情不高、制度执行不严和责任心不强的毛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并在开拓、创新、创优上求突破,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切实服务于民。近年来于都教育已经走上了全面、依法、科学的轨道。四是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准确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在其分管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工作交叉职能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以制度为保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正常工作的高速运转。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77-01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海琳,何梓健.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计算机管理系统探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11:43-44

[2]辛新,郑平.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J].工程质量,2001,4:15-16

篇(9)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14-01

在检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往往出现被查处的对象既涉及到违法又涉及到犯罪,几个部门都有查处权,这就需要纪检、检察等部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查处案件,达到最终的办案效果。一是建立办案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和协调办大要案中遇到的重大复杂问题,做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通过建立办案联系会议制度,通报反腐败斗争中的工作情况、交流信息、分析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重大案件的查处和加强协作的有效途径。如我们可以商定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了解和掌握举报的突出问题,互通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线索,研究分析查办大案要案及疑难案件的方法。二是建立协作办案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由纪委牵头,落实工作协调及督办程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纪委、检察院、公安局、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及办案优势,明确分工,协同办案,及时配合,进一步强化办案工作机制。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抽调各单位、各部门精干办案人员参与,实行跟班办案、联合办案,促进办案水平的提高。如根据办案工作需要,纪检部门可与检察机关联合办案,对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线索进行初查。初查后属违纪的由纪委立案调查,涉及犯罪的,根据不同的管辖移交公安、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办案中涉及会计、计生等业务的,抽调审计、财政、计生等部门的人员协助调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办案的整体合力。

检察机关执法和行政执法在很多领域中目标是一致的,加强配合协作有利于促进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大力支持各行政管理、执法机关的工作,对执法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要认真审查,涉嫌职务犯罪的,要依法立案侦查;不构成犯罪的,或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依照法律规定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审查结果和处理意见要及时反馈移送线索的机关,并主动征询、认真听取移送机关的意见。二是积极参与各部门的执法检查活动,熟悉相关情况和业务,支持和配合执法检查,帮助排除干扰阻力,注意发现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三是对执法机关重大案件的调查工作,可以接受邀请派员参加,配合调查,一旦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职务犯罪,依法查办。四是收到群众举报或者自行发现可能涉及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的,可以请行政执法机关协助调查,请执法部门提供相关执法调查案卷资料。五是在查办案件中,需要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出具鉴定材料的,主动说明情况,取得配合与协作。六是在查办有关部门发生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时,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机关联系和协调,取得理解和支持。七是在查办和处理案件中遇到问题时,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共同协商解决。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139-02

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涉及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失控,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损害,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导致税收的大量流失。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

一、出现会计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 法律和会计制度不完善,贯彻落实不到位

一是会计法规制度的不相协调,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法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缺乏可操作性等。二是处罚过轻。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与其获取的暴利及对社会的危害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三是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深入,新颁布的会计法规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如《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力度不够,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无法落实,致使会计信息中的“水分”未减,泡沫资产依然存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瓶颈

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新颁布的会计法规、制度不及时学习、领会,对现行会计法规、制度理解不深、不透,日常核算工作不规范,从而导致技术性会计信息不实;有的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受利益驱动,不能够坚持原则、严格执法,不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甚至有个别会计人员主动为领导违规违纪出谋划策、营私舞弊,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三) 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内部监督缺乏机制保证。会计岗位责任不明晰、机构设置不健全。少数单位出纳、会计由一人兼任,银行预留印鉴一人保管,失去监控,不仅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为经济犯罪埋下了隐患。二是政府各部门对会计的监督管理缺乏协调和配合。财政、审计、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对会计的监督标准不够统一,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缺乏统一协调和配合,不能形成会计监督管理的合力。三是社会审计机构监督质量不高。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驱动,出具虚假审计、验证报告的现象屡见不鲜,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注册会计师未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

(四) 会计信息需求对象的多元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信息的供给。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新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有些地方政府还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的管理,而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硬指标,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调整会计科目,虚列收支和往来款,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为国家财税机关、投资人、债权人等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五)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国有企业内部,虽然形成了包括职代会、党委、工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董事会凌驾于股东会之上,经理人由上级政府直接任命;有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大权独揽,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往往不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正确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而成为有关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的工具。公司管理层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公司重大决策没有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很严重。为了实现管理层特定的目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就成了牺牲品。

(六) 会计诚信建设力度不够

当前国内外出现的会计诚信危机问题比较突出,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意识不强。如有的单位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不仅仅是高质量的审计等服务,还包括其他违法要求。在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的情况下,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冒险意识,纷纷将诚信意识抛于脑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铤而走险,出具虚假报告,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

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要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资料在管理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一是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进一步细化、量化,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因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造成损失的民事索赔制度,并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增强会计法律的震慑作用。三是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制观念。逐步建立健全单位负责人会计法规制度培训机制,把《会计法》等法规制度纳入培训教育的内容,促使各单位负责人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真正履行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人的职责。

(二) 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

一是做好企业内部监督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并具体规定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符合的“四条要求”,为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指明了方向。其次,要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就不可避免。再次,建立内审机构,对会计最终产品进行符合性测试检验和监督。最后,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企业应分别制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使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把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目前我国的社会会计监督机构仍处于一种起步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程序和条件,要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及业务水平。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督,加大处罚力度,提升行业自我约束能力和全员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

(三) 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

实行委派制,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它可以摆脱会计与单位负责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依附与从属关系,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使之能够站在中介立场上,实施法律监督与会计监督,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它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全程性、及时性、监督与管理的双重性以及利益的独立性。这种新兴的会计人员管理机制,会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立地进行核算,将有利于为会计主体、社会公众的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根本保证。同时,实行委派制,可以把会计人员放到市场竞争的氛围中去,这将促使会计人员认真努力工作,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

(四)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篇(11)

一、加强学习强素质,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支部主任__的带领下,文化支部成员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学习座谈了十报告、系列讲话,及__好人等先进事迹,深化了成员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了各会员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会员之间能够交流信息,取长补短,达到增强团结、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支部还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周庄活动,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老会员回顾多党合作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弘扬派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交流和探讨,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作为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绳,明确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不断提升道德情操和品格修养。

二、立足本职创佳绩,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支部全体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不少会员充分发挥各自所长,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创造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取得优异成绩。会员王丽娟是市艺术剧院公司总经理,在工作中组织开展了 “党心•民心•心连心”党的理论政策百姓创作说唱团文艺巡演活动,组织相关人员针对性地创作了音乐快板《盛会精神唱起来》、三句半《三中全会暖农心》、黄梅大鼓《价值观•花儿放》、情景诗朗诵《雷鸣般的掌声》、歌伴舞《__梦•我的梦》等9个节目,先后带领剧院演职人员走进铜都广场、瑶山社区、金口岭社区、朝阳社区、横港社区、五松镇、顺安镇、钟鸣镇、天门镇、西联乡、东联乡、老洲乡、金榔乡和__市中等职业培训中心、市第十九中等地进行巡演,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为广大市民、农民和老师学生送去了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同时,该会员还全力推动__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会的系列演出工作,以宣传__好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员林志宏积极参加本单位市图书馆的各项文化惠民工作,参与策划专题讲座、制作展板、读书节等活动,推介__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员朱斌峰为市文广新局戏剧创研室创作员,他立足岗位,参与创作了广播剧《烽火女杰刘四姐》、《大通风云》、《白姜传奇》等,多次获得__省五个一工程奖,以艺术形式挖掘和展示__历史上显著的历史事件及本土特色资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力求打打造具有__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今年创作的小说被《雨花》、《__文学》、《青春》、《长江文艺•好小说》发表和选载,并被选聘为__省文学艺术院第四届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