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题研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教师队伍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随之带来的科研课题管理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为:课题立项后不按计划开展研究;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只作摆设,不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者参与课题研究的精力与时间不够,对课题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地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按期按质完成,致使科研成果质量下降,课题研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对象
ISO9000/2000认为过程控制就是对过程进行策划,并对整个过程实施控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其指导思想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过程控制来确保过程的结果符合规定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一般都包括:课题立项前的管理、课题实施阶段的管理和课题结题后的管理[1]等环节,因此,对科研课题实施的全过程控制主要就是对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全过程要素进行必要的控制,确保科研课题质量符合预期效果。
二、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内容及措施
1.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控制
课题申报立项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开始步骤。控制内容主要有:课题选题立项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控制两个方面。
(1)课题选题立项控制。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是课题申报的第一步,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题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对科研课题研究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控制重点为: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对此,学院科研处每年都会根据各项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时间提前着手组织申报准备工作,确保课题申报质量,增加课题的立项率。具体措施有:积极主动与上级立项单位加强联系,及时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等信息;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公示、电话通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聘请国家、省部级著名职教专家来院进行科研课题申报知识和填报技巧讲座;用科研经费购买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专业书籍,配发给每个系部组织学习,使申报者对科研课题申报所需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较详细的了解,确保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
(2)课题设计论证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专家评审课题时最为关注的重点。控制重点是:课题论证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立项依据的客观充分;目标表述的准确、具体、简明;研究内容的切题、具体、完整,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方法是否科学、路线是否合理、先进可行,措施是否具体明确,组成人员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完成条件是否实事求是;预期结果是否明确等。学院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评审审查机制,确保申报课题的高起点。所有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必须先通过本系部专业教师的初审,再由科研处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会议评审论证,用投票表决的方式评出主题鲜明、优势突出、逻辑严紧、思路清晰、论述流畅的高质量优秀课题推荐申报。
2.教育科研课题实施阶段控制
课题实施阶段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完成鉴定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控制内容主要有:开题论证控制、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经费控制四个方面。
(1)课题开题论证控制。课题开题论证是课题申报立项后对课题研究的再认识,再深化过程,它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是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保障,是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需要。控制重点:课题名称主题确切、特色鲜明;研究综述全面客观;课题研究界定准确;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定位具体;课题研究内容突出主题和紧扣研究目标;课题研究方法有针对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措施可操作。学院科研处对教育科研课题开题论证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即科研课题开题论证首先应在课题组范围内进行,让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了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具体做法;然后再聘请有关专家、权威开题论证,对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进一步全面的系统的研讨与审议,就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修改意见和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然后要求课题组根据专家组的修改建设,认真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按修改后的论证方案组织实施,以此提高课题整体研究层次。
(2)课题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中期检查是课题研究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检查方法原则上是按《课题开题论证书》所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等逐条进行检查考核。控制重点是:课题研究是否偏离研究方案目标;课题研究是否按计划的内容与进度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等。对此,学院制定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中期实施阶段各因素加以控制,确保课题有计划、有步骤、按质按量地进行。如学院科研处从课题立项开始,就安排有专人联系对接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跟踪、督促,并于每年9月份定期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对立项科研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对提前或按进度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未按进度完成的课题则进行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调整实际操作与计划的偏差,对于无故不能按期完成或进度缓慢者给予警告批评,直至终止课题研究,撤消课题经费,且课题主持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以此来保持课题成果的高质量。
(3)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结题验收是课题研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的总结和评价。控制的重点:课题研究内容、最终成果是否按原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课题研究的依据、思路、操作、方法是否科学。学院出台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成果质量进行控制,如科研课题完成后,课题主持人要及时向科研处提出结题申请,并提供结题鉴定所需的有关材料及社会影响和效果的证明材料,在完成系部初审的基础上,科研处会同有关专家对照其开题论证书的要求进行课题完成情况评审,给出书面结论。对评审合格的课题,学院根据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给予结题奖,同时作为课题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奖的课题成果等,还根据不同级别另行给予奖励,确保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率和优秀率。
3.课题文件资料归档控制
科研课题文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院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控制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学院制定有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确保课题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如把科研课题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中,列入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并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工作特性,明确归档范围、工作目标及具体要求,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完整地收集、积累、整理、预立卷。管理办法中规定:教育科研课题归档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负责日常科研文件的收集,科研处负责督促、指导科技人员作好文件材料的积累工作;科研档案归档的重点是我院承担的教育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阶段形成的作为研究结果依据的原始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科研档案实行教育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四同步”管理。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教研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学院档案管理部门出具教育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三、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的成效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对所有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率、结题率、优秀率稳步提高,学院科研工作显现出勃勃生机。至2011年8月,学院共获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类立项课题29项,省市级以上论文奖44项,省市级以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在核心期刊或国家级期刊上公开349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9篇);公开出版专著5部,课题研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包括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课题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有利于对课题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有利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协调,为确保科研课题按预定的目标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引言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研单位的第一要务无疑是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科研课题的研究,所以员工把科研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容易忽视HSE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消除和减轻科研单位在科研、生产和日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保护职工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本文结合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自身特点和安全运行模式,以四个方面为重点,加强管理,从而提升科研单位的HSE整体水平。
1 HSE管理体系内涵及目标
HSE管理体系即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是近几年出现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体系。它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体现当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大城市环境下的规范运作,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实现现代化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准行证。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主要用于各种组织通过经常和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标,目的在于指导组织建立和维护一个符合要求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再通过不断的评价、评审和体系审核活动,推动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行,达到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
制订系统的、先进的、可测量的HSE管理目标,将有利于组织高效率的利用现有管理资源提高HSE绩效,有效降低管理风险,为构建和谐矿区做出贡献。
2 科研单位的性质及特点
2.1勘探开发研究院单位简介
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是承担石油地质勘探、油田开发部署与研究的综合性科研生产单位,国家甲级工程咨询单位。1991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地质勘探功勋单位”。1995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第五次科技大会上荣获“科技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IBMP690/pcduster计算机系统、扫描电镜、长岩心物理模型、稠油热采实验装置等大型仪器设备和具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设备。建院三十多年来,共获得科研成果2700多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713项。已形成由地震资料处理、实验研究、勘探部署和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与调整等系列配套的技术优势,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实力。
2.2科研单位工作特点
科研单位与一般生产型的单位在HSE管理上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科研工作“课题多、任务急、工作繁重”。科研课题是企业投入生产、创造直接价值的前提,企业对直接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导致了科研院所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科研课题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造成科研院所从领导到员工对HSE工作的淡漠。
⑵科研人员“层次高、思想活”。科研人员与一般工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如具有唯实不唯上、求直不虚浮、创新不保守等特点。他们与社会联系广泛,接触面广,思想变化迅速,不断探索从事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⑶科研工作的进程和成果很多是以软件形式(如记录、数据、图纸、报告等)而不是以可见的实物来体现。
⑷科研工作精确性高,需要实验、设备、分析判断、数据等准确无误。
⑸科研物质对人体危害大。科研过程中应用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有毒性、腐蚀性等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员工的健康,还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
⑹科研工作保密性强。许多课题项目承担国家、中国石油等不同层面的核心技术。
3 科研单位HSE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
科研单位建立HSE管理体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 满足科研单位对HSE管理的要求,实现对科研过程中风险的控制。
⑵ 提高HSE管理效率,优化HSE管理方法,减少事故发生。
⑶ 促进科研单位的HSE文化建设,使安全科研、保护周边环境、关爱员工健康成为研究院的优秀文化。
4 抓住重点,提升HSE整体水平
科研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在实施HSE管理时必须对科研工作中如情报收集、开题审查、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处理、成果评定,以及毒物的使用、保管和排放,安全措施,保密制度,财务管理等进行严格和周密的规定。这就要求科研院所增强HSE意识,使HSE行为变成科研生产过程中的“条件反射”行为,HSE管理体系建设适应科研院所需要。
4.1依靠科技,把握方向
随着主营业务的不断延伸到海上、海外等,从目前看,我们掌握的技术能力与新形势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且HSE工作中需要的科技支撑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一个科研单位来讲,把握自己的科研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握重点,科学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是决定我们每一个科研单位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一是要紧跟全球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与热点;二是紧跟中国石油的战略发展前沿;三是要切实解决好一些重点技术难题;四是紧跟世界范围内HSE的科技发展动向,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与方法,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4.2加强属地管理,提高执行力
“微型课题研究”是指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微型课题要立足学校实际,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一、微型课题的特点
1.小,即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问题小。微型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学校教育教学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或关系的矛盾和疑难,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小”还表现在研究的规模上,微型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
2.活,即灵活。首先,实施流程没有规划课题那么复杂。其次,组织形式上,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研究,它不需要严格按照“选题论证—设计方案—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结果分析—鉴定推广”等环节,可以说微型课题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3.实,即实在。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微型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再次,研究结果“真实”,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不同于科研课题,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
4.短,即周期短。微型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的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微型课题对研究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要求不高,教师学得懂、做得会、用得上。
6.快,即见效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
二、校本微型课题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点
在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确定后,就要着手设计研究方案或研究计划。(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阐述问题时观点简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2)明确研究的目的。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是围绕学科、立足课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3)研究的基本内容。根据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研究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状与归因;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4)研究方法。方法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没有方法就没有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一般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等。(5)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一般都分为课题准备阶段、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结题阶段。每一阶段所做事项和科研课题的相似。(6)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涵盖着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课件、光盘)、图表、教具等各种资料。
三、微型课题实施阶段操作步骤
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制订完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之后,课题研究就进入到实质性的研究阶段。(1)调查与分析。研究前要有摸底调查(前测),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情况,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2)研究与策划。根据所制订的阶段性研究计划,认真完成每月及每周的研究活动,并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3)反思与调整。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否定不合理部分,肯定成功经验,并修订、完善方案。(4)收集与整理。收集各类数据和资料,并对资料和数据加以整理。
四、微型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报告的呈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讲的课题结题的基本格式外,还可以是课题预期成果中列举的要素。
五、微型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我校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经xx县教研室所批准的县级立项课题,经过xx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无论从教师的角色转变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我们的步伐还迈得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摆脱束缚和禁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有的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减弱。有的教师还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迫使教师和学生陷入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探索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很有实在意义的一件事,但这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说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校学情的需要。希望通过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实现学生两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和由传授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及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继承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索并研究如何培养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
因此,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力求探索出构建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有机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和与之相应的评价模式,
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研究对象:1——6年级学生
三、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借鉴国内外与自主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应试学习状态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教育状态下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所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指在主体学习理论支持下,以规范学生课前预习、
课堂活动以及课后巩固落实等方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了解新的学习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任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最终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自
2019年
3月开始启动,规划到
2016年7月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9年
3月-2019
年7月)规划设计阶段。
选择研究方向,由张宏组建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上级部门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9年
9
月-2020
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
现对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通过理论学习让教师们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师生双方的意义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然后通过研讨、交流会、谈心会等方式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
具体工作如下:1、对实验老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老师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与水平。2、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工作和具体的学法指导。比如
围绕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开展课前预习,如何巩固所学内容,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如何复习等等,这一切是我们所有任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三阶段:(2020
年
9
月-2016
年
7
月)结题阶段
研究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并将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送交县教研室,申请鉴定。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教务处和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理想课堂”活动,促进老师们围绕各自的教学实践展开有效研究,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授课方式以及评价方式,
通过授课方式的改变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措施,进行落实,从而寻找到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全体教师要围绕教学工作,把课堂改革作为研究资源,发现常态教学环境下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结合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课堂叙事、课堂实录等教育随笔,呈现研究成果。然后各教研组以此为基础制订教研组课题实施计划,负责具体管理本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过程。每学期两次(期中、期末)填写小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并于期末时提交阶段性课题总结,最后由各负责人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
4、对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题研究人员要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课题研究成员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8、增强成果意识。课题研究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
七、成立课题实施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课题开题报告和申报方案相比,主要特点体现在“实”和“操作化”上,需要在深度、清晰度、具体化等方面做更多地准备。因此,开题论证报告一定要在可行性上下功夫,尽可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及保障措施、主要参考文献等。下面就对开题报告与课题设计方案中要求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其余内容与课题申报方案内容基本相同)。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应准确地表现出研究的重点,简约地表明研究的对象、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对课题名称的要求是:一是要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二是要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要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能用自创的词语或一些缩略语;三是要简洁,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题报告中课题名称要以申报批准立项课题名称写,对当时申报的课题有稍加改动,如填加一些限制词语,使课题研究对象具体化,或是研究内容具体化,都可以作小的变动;但如果变动较大,改变了研究内容,那在写开题报告时应将其具体阐明原因(新课题名称是什么,原课题名称是什么,修改的理由是什么),并随后申请课题变更。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主要是涉及到的一些较为陌生的术语,或者某些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的定义、涵义及来源;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并分别给予概括;对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主要是将原来过大的研究范围适当缩小,对原来不明确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科学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和活动切题,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核心概念的界定一般要选取课题名称中的主要概念、关键词或课题研究的核心进行界定。如《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的课题界定: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即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和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进行广泛性、大声势的新课程改革实验,这样一种宏观情势、现实环境之下。
“评价”,在内容上比较广泛,除了对学生的评价之外,还包括对学校在内的教育环境的评价,对于教师的资格及能力的评价等等。”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学生的评价,但也将涉及到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
“发展性评价”,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即试图为了改变评价中存在的“强调甑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的状况而进行的“评价改革”。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评价改革”包括“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等。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发展性评价”,主要在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但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密切相关。“评价”中一个重要而普遍的形式是考试,又受到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主要概念的影响,所以研究中往往将“评价”与“考试”连在一起,称“评价与考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阐明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即支撑本项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具体学术领域及其学术成果。因为任何一项研究应该归属某一个或某几个研究领域的科学体系之中,其中作为研究这个课题所必需的概念、定理等理论体系就构成了支持这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的理论依据。理论的选择需要有启发性并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撑作用,在陈述课题的理论依据时,要具体说明这些理论如何与本课题联系,在哪些方面支撑该课题的研究。具体要求为:1. 少而精;2. 针对“问题”;3. 有指导性;4. 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操作要点,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
另外,研究依据通常包含政策依据和实践依据等。“政策依据”就是用国家的某种法定条文证明课题研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可以是国家现行的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等;也可以是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实践依据”就是某种实践活动能证明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在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即为了要达到研究目标,需要研究什么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目标与内容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需要对研究内容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有助于降低研究的难度,保证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举例说明研究内容如何进行分解。如《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分解程序如下:
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按照研究的进程,涉及早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创设阅读环境和寻求阅读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为此,研究者将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为:1. 幼儿园及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研究;2. 家园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的研究;3. 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第二步:将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排序。
按照研究进程,先进行现状调研,然后进行创设环境和寻求方法的研究。
第三步:细化研究问题。
课题负责人将需要研究的内容细化为:
1. 幼儿园及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研究
课题组对幼儿园及幼儿家庭做如下调查:(1)幼儿园阅读环境、阅读条件及阅读氛围的调查;(2)教师、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的调查;(3)教师、家长指导早期阅读的方法及策略的调查;(4)教师、家长、幼儿阅读现状的调查;(5)家园在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有无合作的调查。在这些调查基础上分析出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2. 家园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的研究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课题组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家园进行早期阅读环境创设:(1)家园如何为幼儿提供图书及多元刺激的阅读环境的研究;(2)创设良好的家园早期阅读氛围的研究;(3)如何实现家园图书资源共享的研究。
3. 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幼儿的自我阅读学习,以及教师、家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是提高幼儿阅读质量的根本保证。对此,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幼儿自我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2)教师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3)家长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4)家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合作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上的安排。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研究。每个阶段的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及研究内容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和实施过程必须安排清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研究周期比较长的课题,可以分年度(或分学期)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及研究目标,计划要祥实、具体,并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某一个时间,开展什么样的课题研讨活动,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参与人员,谁来主持,谁来记录等等,都要在计划中列出来。即便有特殊原因,课题研讨活动不能如期开展,也要另择日期,完成计划中的课题研究任务。
例如《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施步骤如下(节选部分):
……………
(二)实施阶段:(2019年12月——2019年3月)
(1)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 2019年12月——2019年5月)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应用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其中,能否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初步考察,深入调查各科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情况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尝试情况。
研究措施:
①召开师生会议,了解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情况,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情况;
②对实验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认真分析总结;
③利用歌曲的感染力,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进入创设的动态生成的情境,设身处地的去研究,去学习;
④利用小品和影片的观后感,使学生加入到真实的活动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互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阶段性成果:
①《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初步探索阶段实践总结;
②师生调查问卷及分析总结课堂随笔、个案分析、典型案例、手抄报、学生心理笔记;
(2)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 2019年6月——2019年3月)
……………
(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其中研究报告和论文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研究课题不同,预期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
在开题报告中要明确表述课题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成果名称都是什么,由谁负责完成等。
以上是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一般要求。研究工作开展后还可能出现原来没有预想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教师在课题操作方案再设计时,需要将目前的课题操作和已有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大胆创新,做到既切实有效,又留有余地,允许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二、开题论证的程序
(一)提交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后,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撰写开题报告初稿。并将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和专家手中,以便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对此进行认真审阅。
(二)召开课题论证会议
开题论证会议由课题组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参加者一般有课题组成员、指导专家和与课题研究有关人员。程序如下:首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因为报告已经事先送交专家,所以口头汇报应尽可能简略,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性说明。开题论证会的核心是专家对课题研究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和指导。论证会上,有关专家会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出质疑。专家可能会“毫不留情”地提出许多挑剔的批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避免课题研究在初始阶段就走弯路。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也可将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与专家一起研讨。这样做可求得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开题论证会上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课题组成员的建议,做好记录,整理备案,并根据专家意见和课题组成员的建议修改开题论证报告。
一、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迈入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教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历史,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著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教育教学新观念,三是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①
二、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条件
(一)教师要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笔者曾就“教师教育科研观念”做过调查,调查对象是山西省大同市(包括市区、城区及部分县区)的部分初中和高中教师,共发放问卷456份,收回422份,有效问卷422份。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头脑中存在以下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68.4%;“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35.6%;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86.6%。这些错误的不正确的科研观念会进一步削弱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分内的工作,而且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那种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代的教师,也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常有老师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下面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缺,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的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新课程与各科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二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一线的教师可以说专业知识的功底很扎实深厚,但普遍是教育理论知识欠缺,而平时在这方面的学习又不够,仅靠在师范院校学习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是远远解决不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加之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本身就不重视,为此,利用搞科研的机会及时而大量的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它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②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变动。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这两种方法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三)学校领导要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自由宽松的氛围。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在全校形成教育科研的风气。为此学校应当做好如下工作: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教师科研,创办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③
最后还应指出,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动力,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察、分析、了解、反思和改进,而不是外在的压力或功利倾向。那种为评职称,为争取课题经费而进行的所谓研究是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亵渎,应当坚决制止。
注释:
高校要想对理工科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首先要对科学素养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什么是科学素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要想正确界定科学素养的内涵,就必须抛弃一些偏颇、错误的观念。
(一)一些偏颇、错误的观念
1.科学素养就是科学知识在一些人看来,科学素养就是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把相应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牢掌握,并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就达到了。这种对科学素养的认识是片面的,偏颇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包括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它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但它并不是科学素养的全部,科学素养除了对科学知识掌握之外,还要包括更高层面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
2.科学素养就是科学主义也有一些人将科学素养等同于科学主义,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主义精神。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对生活的诠释,主张用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诠释一切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来认识、诠释自然和人类社会。显然这种认识也是偏颇的,科学主义本身将科学当作目的而不是一种工具,导致了人类自身的异化。对于人类而言,追求人类自身的自由、解放和幸福才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科学只不过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中所使用的一种工具。由此看来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同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主义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观念。
3.科学素养就是科学能力这种观点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即学生能够利用科学思维完成相应科学实践的能力。这种看法只是说明了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是偏颇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的素质与能力的集合,科学能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层面,但科学实践不等同于科学素养的全部。
(二)科学素养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科学素养,国际上有几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观点。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指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构成;美国学者米勒认为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我们认为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思维层面和哲学层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上一个层面都是建立在下一个层面的基础之上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是对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高校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在对理工科学生培养中,只重视学科课程的设置,对于这些课程从整体上是否达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则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教育成为了一种碎片化的课程教育。设计者很少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去设计课程,去考虑学生长远和真正的需求。
2.对科学素养内涵认识不清很多高校对什么是科学素养的内涵认识不清,存在种种认识方面的偏颇和误区。这样必然导致其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也是偏颇的,不能真正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在自己尚未认识清楚的基础上,要想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无异于痴人说梦。
3.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侧重于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侧重记忆、推理,忽视思维方法、处理问题方式的教育,使得学生成为知识的“传声筒”与“留声机”,而不是一个“创新者”。我们常说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在高校教育中忽视对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能力又从何而来。
4.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现有的机制是以传授学生知识为目的建立起来的,无法适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需要。现有以课堂讲授、实验、实习方式构建的理工科学生培养机制,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培养的需求,需要我们积极进行探索,找到适合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新机制。
5.培养的方法比较单一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方法方面也比较单一,往往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深,能力提高也不明显,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用有限。
6.没有有效的考核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是否达到培养的要求,没有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衡量和考核,使得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素养的考核方式,是采用试卷的,还是采用实验的,是采用互联网的,还是采用人工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7.缺乏对科学素养培养体系的监控如何对高校的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体系进行监控,也是现在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大多数高校在这一方面存在欠缺。对于每一个环节执行得如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提高,各个部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是否履行了相应的职责等方面都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使得高校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无法有效地实现。
三、高校培养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1.高校要高度重视对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高校要从关系学校生存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对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能否适应工作岗位,并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关键。而学生能够在工作上不断地获得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就,也是衡量一个高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都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就,该高校自然在社会上就会取得良好的口碑,在高校的生存竞争中取得先机。这就要求高校不要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而要从长远出发,从学校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出发,重视理工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2.明确科学素养的内涵,重视顶层设计,进行课程调整首先,高校要明确科学素养的内涵,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对理工科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步步深入,最终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其次,高校要从顶层进行设计,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渗透到教学当中去,渗透到教材当中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对现有的课程从整体上进行调整,对于那些落后的、已经不符合时展和需要的、不能满足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课程要大胆地抛弃,并吸收一些该学科新的符合时展的、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前沿课程进入该学科;二是对每一门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在讲授每一内容时都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即要传授给学生哪些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怎样的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养成怎样的科学精神。再次,将修改后的课程在对学生的教学中贯彻下去,每一个教师在讲课中都需要渗透科学素养培养的三个方面。
3.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素养培养体系首先,高校可以设立科学素养培养管理委员会,由主管理工科教学的校领导担任负责人,各理工科教学学院和学校各教学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委员,负责学校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全面工作,制定培养的方案、实施步骤,监督贯彻和落实情况,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其次,各个理科教学学院设立科学素养培养办公室,由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任负责人,负责本学院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并定期将培养的具体实施和收到的效果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的管理委员会进行汇报。再次,各个理工科学院设立学生反馈小组,将学生的看法、需求定期反馈给学院的科学素养培养办公室,以备作为调整培养方案,了解培养效果的参考。
【基金项目】基金号:2011年武汉市属高校科研课题,任务驱动的高职数据库类课程的教学研究(编号20111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4-01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方法如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某一任务,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运用学习资源与相关知识或信息,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当前,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成熟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已被高职院校的各种课程广为使用,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的与数据库应用课程内容结合,体现数据库教学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的教学实施包括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分析、解决任务的引导和启发、学习过程的总结和评价四个部分。笔者在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往往将任务驱动教学与互动教学相融合,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互动教学促进任务驱动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如下:
第一步:任务的引入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围绕本知识点,给出一个典型的任务案例,请同学们完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拿到这个具体的任务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学习是主动进行的,学生将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情绪,进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第二步:新知讲授
带着上一步提出的任务,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介绍解决本案例提出的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理论讲授后,列举几个例子演示相应的知识点。由于学生有解决类似问题的任务,所以,对于这个环节,他们会非常认真仔细地吸收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有取舍地为他所用。
第三步:回顾任务
要求学生对照所讲授的新知识,回顾在课堂开始时,引入的任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于给定的任务会有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分组解决
每位同学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学生小组内的讨论,小组间的激烈辩论,以及教师及时有效的点评后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励学生产生超越他人的内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第五步:总结练习
教师总结本堂课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申重难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习到的相关知识,进而,为了巩固效果,布置相关的作业。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的好坏,通过不断地查询不同的书籍,看不同的资料,教师应将整个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充分体现在任务中,通过对一个个单独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每个小知识点,在最后,再做一个综合的项目,融合这些小知识点,这样通过案例与项目的相互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既体现了教授理论知识的要求,又体现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要求。
2.举例说明
以《数据库原理及SQLSERVER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数据库的创建知识点中,首先引入案例,提出任务,设计一个学生信息数据库,带着这一问题,讲解创建数据库的新知识,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讲授完毕,请学生分组完成案例中的数据库的创建,最后对各个组完成的情况加以点评,最后总结新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引入下次课的内容。
3.结论
通过具体的实践,该方法在高职《数据库原理及SQL Server程序设计》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普遍为学生所接受。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中,任务的设计与选取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不同层次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能不断进行下去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祥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5,(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52-02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肉眼及显微镜下改变以及疾病走向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临床病理见习则是医学生初次接触临床的最佳切入点[1]。基于这些,我们在暑期组织安排学生进入病理科进行临床病理见习。
现结合我们在学生见习过程中的教学要点和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带习体会,以期提高临床病理见习的教学水平。
一、具体实施步骤
1.参加对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病理科的容纳能力有限,我们采用自愿报名、择优选取的方式,从已学过病理学理论的大二临床本科学生中选出部分同学参加了暑期的病理科临床见习。
2.前期准备工作。要保证见习效果,充分的见习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对见习学生介绍临床病理诊断的基本流程和详细步骤,与临床科室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交谈注意事项,等等。
3.正确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病理诊断医师与临床医师不同,大多不能直接见到患者,只能见到手术切除的大体标本与病理检查申请单。这时反映患者病史及手术所见情况的申请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现在很多临床医生并没有意识到申请单的重要意义,病理检查申请单的填写内容非常不规范,往往会对病理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通过对见习学生这一内容的训练,使他们了解病理申请单的填写对病理诊断的影响。当他们正式投身临床工作后,能够重视临床与病理的沟通,正确规范的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
4.熟悉病理制片过程。见习学生分组,先由相应的诊断组带教教师带领,从接收手术病理标本开始,观看取材,然后上脱水机脱水,再由技术组教师带领观看包埋、切片、染色,最后再由诊断组教师讲解显微镜下如何观察诊断。这样不但使学生直观了解了上课时使用的病理切片如何制作,也熟悉了临床病理科的整个工作流程,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了整个工作环节中的任何环节受到影响都有可能影响制片的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而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病理诊断的结果需要3~5个工作日才可以发出,而不是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或者临床医生所想象的很快就能出结果。
5.熟悉病理诊断工作。选择一些典型的、临床多见的疾病,比如食管癌、乳腺癌等,通过多头显微镜指导学生镜下读片并初步诊断,使学生明白如何对镜下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诊断结果,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病理的热情并再次复习病理理论课的学习内容。
6.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对一些病变典型的大体标本进行取材,并包埋、切片、染色,然后在镜下观察,进一步理解大体标本的病变与镜下改变的一致性,训练正确的病理思维。
7.了解冰冻切片流程。在临床工作中,部分临床医师简单的认为冰冻切片可以快速的知晓病变性质从而滥用冰冻切片检查。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加了病理诊断医师的诊断风险,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通过对冰冻切片操作步骤的观看,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冰冻切片在临床中的使用范围及意义。
8.参观免疫组化室与分子诊断实验室。现在分子病理学逐渐成为病理发展的热点及新方向。通过参观免疫组化室与分子诊断实验室,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了哪些疾病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明确诊断;选择这些免疫组化标记物的原则和意义;了解关于免疫组化的实际操作步骤。现在有部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其中一些正需要借助一些病理技术开展,同时随着医学教育的深入,以后对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动手能力要求也会有所提高,较早了解病理学的相关技术对他们日后的科研课题开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临床病理见习的一些体会
1.参加对象的选择。我们选择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参加见习,这部分学生通常对病理学相关的内容比较熟练,学习的自主性较好,能够达到较好的见习效果。
2.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临床病理见习,学生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可以亲身参与到临床病理诊断的日常工作中,不但可以了解临床病理诊断的一般操作流程,还可以理论联系实践,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上课时封存在玻璃缸中的病理标本在见习时可以带上手套仔细观察触摸,使相关理论印象更加深刻,亦可以看到与教科书上或实习课上有差别的一些病例,之前较为单一的内容也变得丰富了,很好地补充了学校内学习的不足,锻炼了学生运用整体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翻阅科室现存的专业书籍或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临床见习,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为以后学习临床专业课程甚至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临床病理见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比如接待患者或家属、为其查询病理结果、学习怎样正确解释病理结果。同时与临床各科室医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比如询问病史、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也可以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培养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
4.提高今后临床诊断水平,保证病理报告的质量。学生体会了病理科的活检流程后,进而可以对病理科前的一些工作做一些了解,明白标本在进入病理科前还可能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比如临床医师取材不到位或病理申请单填写不清影响病理诊断,甚至标本处理不当,如标记不清或标记错误、固定不及时或放错固定液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需要各临床科室共同协作才能确保病理诊断的质量,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高度重视[2]。
作为临床专业的本科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明白病理诊断对送检标本的要求、固定的方法和时间、冰冻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适用范围等,能使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5.教师从见习带教中收获颇多,实现教学相长。临床病理见习对学生来说上课时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而丰富,而对带教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变得更有挑战,不能简单的重复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将不同病例的临床资料转变为有规律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深入浅出的指导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病的临床病理诊断,更为重要的是自身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带教过程中,教师再次梳理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也强化了自身教学能力;同时必须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这也有利于见习带教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认识与提高的机会。
三、待改进的方面
1.时间有待改进。要求参加见习的学生很多,但病理科容纳量有限,为避免影响日常病理诊断工作,目前见习时间仅安排在暑期,有必要争取更多的见习时间,以便更多的学生能轮流到病理科见习。
2.与临床相关专业联合示教。临床病理诊断仅仅依靠学生所学的病理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与一些临床课程有机地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真正起到桥梁学科的作用,应该积极争取和相关科室教师联系,邀请多个临床科室的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和介绍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3.组织有关人员编写见习手册。编写一本适合学生见习使用的工作手册,包括见习所含内容及注意事项,方便学生在有限的见习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综上,通过临床病理见习,为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供了可靠的机会与途径;同时通过见习,学生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3],值得一直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吕自力,陈伟露,魏晶晶,等.临床病理诊断见习――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桥梁[J].教育教学论坛,2012,4(19):59-60.
[2]王岸柳,李光.研究生临床病理实习教学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1):1145.
[3]张淑红.临床病理见习教学要点及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4):315.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pathological clinical novitiate teaching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CHEN Xiao-li,HE Xin-rong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界定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的核心概念,我们重点关注到“双向”“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和“基于合作”等几个关键词。所谓双向,就是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建设同步研究;因为工作室成立伊始,各方面都还停留在建设层面,加之我省名师工作室起步较晚,成熟和优秀的经验不多,所以工作室建设至关重要,至少还不敢谈发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适合我们工作室特点的探索与实践,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研究成果;而基于合作则是突出工作室建设中的团队特征,这种特征在双向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尤为凸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尚志老师给我们工作室题字:“勤思考,多钻研,讲协作,促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注意到,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近几年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南方教育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机制,在操作层面也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科研课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者为数不多,况且发达地区的操作环境未必适应我省的实际,这也许就是目前的研究现状;而甘肃省在2014年底才正式启动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同时实施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如何在我省的教育环境下做好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如何发挥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的作用,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对这一课题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探索一条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之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双向工作室的合理运行。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既是工作室建设所需要的实践推动和理论沉淀,也是为一级工作室所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和二级工作室所在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贡献力量,这也许就是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所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及其通渭县二级工作室的各项行动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名师工作室有效运行模式,跟踪名师工作室在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中的影子,寻找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之间的有效对接点,从而在首席名师与名师团队之间、在名师与学员团队之间、在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团队之间形成合作新常态,最终实现两级工作室的高效运转。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双向工作室工作规则的合理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可操作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网络研修平台的有效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工作跟岗研修的常态化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导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学习型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学员评价与考核的激励性行动研究等等。
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是: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实现一级工作室建设对于二级工作室建设的行动辐射到成果辐射的跨越,形成一套陇原特色的双向工作室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为我省今后全面推开《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供借鉴。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紧密结合两级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路线图,根据各阶段工作的重点,将具体的行动研究以小课题的形式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不妨称为“单元行动研究”,最后将单元行动研究的成果加以整合,形成总体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是:采用“整体行动研究”“单元行动研究”和“网络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合作交流,强化整体提升,适当降低起点,预期提高落点。真正体现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的内涵。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以双向工作室的学术行为和培训行动为自变量,以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为因变量,整体推进双向工作室建设和工作室所在地区的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不仅关注实际过程的行动体验,更重要的是完成相应的理论生成。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按照工作室制定的2015年工作路线图,3月底已完成了通渭二级工作室的挂牌和首次现场研修活动;4月底将全面完成两级工作室网路研修平台的建设,导师团队与学员通过工作室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和网络研修,一定会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甚至对于本学校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思考,在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下,工作室教师把这些感悟撰写成论文,在2015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成果,即“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由课题组成员甄荣、卢会玉负责。
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经历了2015年各项前期工作的准备完善和实践探索,2016年应该是工作室建设的关键之年,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向工作室的考核也转入正常。这一阶段将是行动研究的黄金时期,除了继续在青年教师培养和推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成果之外,由分管一级工作室的嘉峪关市教研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陈爱农和分管二级工作室的通渭县教研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绍龙负责,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总结报告”,作为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课题进入结题阶段,首先是由前两个阶段性成果的负责人最后统稿整理,完成《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和《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成果报告(总结报告)》两项成果的最后审定。然后课题负责人全面分析课题组两年来在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出现的不足、获得的经验和留下的遗憾、可借鉴的做法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写出一份高质量的《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实验报告,提交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后,形成总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上报,接受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
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通过访谈发现,有些英语教师认为平时教学任务较重,备课、撰写教案、批改作业、应付各项检查等,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反思教学、参与课题研究、投入校本教研活动等;也有些英语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对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不大,没能从主观上重视校本教研。
2.校本教研“供需”不对口
不管学校开展哪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其目标都应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但从校本教研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校本教研活动并没有迎合教师真正的需求。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之前,没有充分地对教师的校本教研需求进行调研,没能了解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来规划针对性的校本教研内容,而仅仅关注的是对校本研修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后期的科研成果。
3.校本教研缺乏合作
合作类的校本教研活动少,任务部署类的校本教研活动多。大多数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缺乏可以促进教师合作的教研活动,未能很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更多的是邀请专家、学者给教师举办讲座,讲座的主题也是由专家、学者拟定,缺乏针对性指导。还有一些校本研修活动为了迎合地市级课题需求,强制性地将课题任务部署给教师,这都难以达成校本教研应有的效果。
4.校本教研评价不到位
当下,对学科教研组的评价都会与教研成果结合在一起,然而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会专门针对校本教研进行考核与奖励。此外,评价方式重视对结果的评价与激励,忽视教师的日常教研投入。这样的导向会造成教师重视公开课,轻视家常课;重视学科成绩,轻视学生素质培养;重视科研结果,忽视科研过程的势态。同时,学校对于校本教研的评价缺乏制度建设,校本教研的过程与质量得不到有效的衡量,无法很好地体现对教师参与度、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激励评价,缺乏发展性的评价。
二、小学英语校本教研该走向哪里?
目的地一:反思性校本培训模式
反思性培训是指通过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指导教师针对薄弱的语言素养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用以指导后续语言实践。在后续语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通过校本培训模式帮助教师强化语言结构,提升语言能力,循环往复,不断促进。
目的地二:反思性校本教研模式
反思性校本教研是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主题式教研、网络式教研等,开展互助型教研。以课例分析、教学专题研讨为载体,以个体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为途径,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培养教师反思教学的习惯、改进反思教学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个体的反思,实现教师间集体智慧的分享,促进教研组的整体教学技能的提升。
1.主题式教研。
主题式教研是指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进行阶段式的校本研修,围绕主题内容进行集中、深度的研修,可跨时半个至一个学期。
聚焦问题通过小组或整个教研组的教研形式开展。无论哪种形式的主题教研,都需要围绕主题定内容,定形式,并制订具体的教研方案,保障实施。实施步骤可以分为:研讨立题、实验矫正、汇总提炼。教师对教学中比较困惑的教学专题或难点进行梳理归纳,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某个阶段教学研讨的主题,根据该研讨主题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理论学习、研讨活动与教学实验,引导教师进行过程性反思,并运用反思结果来调节教学行为,继而针对实验活动进行汇总,提炼出针对该主题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网络式教研。
网络式教研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使研修活动成为随时随地都能按需进行的非固定式的教研形式。
网络教研平台不仅可以发表区域教研的官方信息和先进的教研信息,一线教师也可以即时进行互动教研,问“需”于教师,问“求”于教研部门。常见的网络教研平台有QQ群组、网络论坛、教研博客、教研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个网络平台都可以推送教研信息、教学策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微课程、优秀微视频等,还可以聚焦教学疑难问题,教师之间进行教研互动讨论。这样的网络式交流,为教师提供了灵活与机动的教研方式,教师们可利用闲暇,自行安排时间学习和交流。
目的地三:规范制度化的校本教
研评价模式
规范制度化的校本教研评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实施过程、教研成果,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建立规范制度化的评价办法,其目的是通过考核手段来促进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教师是校本教研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客体,教师参与评价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了校本教研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考评制度,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评价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
三、小学英语校本教研该做什么?
策略一:完善制度,搭建校本教研平台
建立合理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保障,有助于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1.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
为了完善监督管理,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教研组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确定教研组长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围绕每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应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与反思。同时,设立由全体组员共同实施的管理模式,创建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校本教研取得应有的成效。
2.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为使教师能资源共享,提高教学的质量,教研组应有规定的集体备课的时间段,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并在教研组内开展相关专题研讨。教师之间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教学建议,力求使教学设计更完善、更科学。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反思,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最佳设计。
策略二:同伴互助,构建学习型校本教研机制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及以上的教师之间,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实施校本教研强调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可以在教师集体中形成教学思想、模式、方法的交流,弥补教师个体学习的局限性,实现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师资队伍的共同成长。同伴互助有以下形式:
1.沙龙会谈。
在校本教研中,教研组通过组织教学沙龙活动,促使教师深度会谈,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同事进行深层次研讨,实现教研经验的共享。教师可以畅谈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与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与经验。每次沙龙时,教研组确定活动主题,教研组成员就平时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
2.一课多研。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研组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开展一课多研:自我设计实践――同伴互助提升――反思加工实践。(见图3)由一名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成员听课、评课,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出相关的教学意见,授课教师反思、总结后,改进教学方式与环节,再次进行课堂展示,教研组成员再次听课、评课。这种“一课多研”的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切入点,以听课、评课、教学反思为主要途径,能够切实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策略三:专家辐射,提升校本教研水平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专家指导的形式有教学理论讲座、教学专业座谈、学术专题研讨等。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而言,邀请专家开展与教学有关的报告、讲座等是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前沿教学资讯的有效形式。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引领课题论证与成果鉴定。对于课题相关主题的理论研究、申报、调研、数据分析等一系列课题活动,专家的分析、判断、建议与引领能够有效地推动课题式教研活动。此外,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学校除了充分发挥他们在本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外,还应依托这些优秀教师的优势,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推动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
策略四:网络教研,拓宽校本教研途径
网络教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与安排,随时随地参与教研活动;其次,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实现自主教研,以参与者或组织者的双重身份,灵活开展个性化教研活动。
教师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平台,实现网上集体备课、评课,一改以往教学研讨中单纯的即时性效应,使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的各个过程,如教材分析、重难点处理、教学设计、课后点评等。这样的在线交流作为自主式主题研讨和互动式课例分析的补充,能够帮助教师实时地开展互动交流,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总结教学心得,是培养教师形成教学反思习惯的良好途径。
策略五:课题引领,推进校本教研深度
学校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校本教研工作,激活英语传统教研,秉承“以常规教研为基础,科研课题为依托,有效课堂为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的教研特色,从知识理论的整体引领、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个体反思与集体智慧的交流以及使教研顺利开展的各项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着手,将英语教学研究引向深入且有效的创改思路。每一位教师依据学校的科研工作长远规划,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与目标。教研组应定时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聘请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做培训指导,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推进校本教研深入发展。
策略六:自我反思,提升校本教研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