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会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内容与表现。
北京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不断发挥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保证了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降到1%以下。这一明确的经济发展方向,需要大量经济管理类、尤其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第一线的会计人才的支撑。
在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和区域经济不断变化的时期,为落实《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年”工作计划,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将基于这一目标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次调查欲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未来高职会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完善。
一、调研活动概况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题组开展的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用人单位、学生及发展政策三个方面。多方面的调研结果有利于资源互补、相互印证,保证调研结果更为客观有效。其中:用人单位以2012届和2013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当前工作单位(或实习单位)为主;学生以2012届和2013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及会计专业在校生为主;发展政策包括高职教育规划发展政策、北京经济规划发展政策等。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调查问卷、信息搜集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积极走访相关用人单位、学生,实地考察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适应性,通过电话和网络扩展调研对象,并探究专业教育的满意度情况等。同时,为获得大量客观的统计数据,我们针对需求分别设计了企业需求情况调查表及毕业生(实习生)情况反馈表等调查问卷,并有效回收问卷;信息搜集内容主要高职教育规划发展政策、北京经济规划发展政策等,这些资料将作为调研分析的重要参考。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
1.高职人才需求呈现增长态势
从北京人才网的统计信息来看,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销售人才的需求。繁荣的区域经济是由大量的企业经济活动推动的,新注册企业每年同比增长10%-20%,需要大量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较强的财务人员,从北京人才网的信息统计来看,近两年企业对财务人员招聘的数量保持上升趋势,表现为供需两旺的态势。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根据调查问卷与教师实地访谈的结果也显示,多数用人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向上的态势,纷纷表达出了扩大经营业务规模、扩大种类人才需求量的要求。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类型的岗位,其人才需求量是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形式欣欣向荣的北京,首都经济必将带来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的一个新高峰。
针对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学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成为了企业人才需求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来看, 多数企业表示会计类岗位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以上即可,甚至有少数企业表示没有学历要求。从问卷结果来看,企业用人更重视实践技能,高职人才已经逐渐为企业所认可。另一方面,各院校借助着国家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政策的东风,不断地推进高职教育的探索,各院校的教学质量都大大地提升,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高职会计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升
企业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应具有夯实的财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和不断提高,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会计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根据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同时,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掌握外语知识,这是我国财会工作与国际财会制度接轨的基础性条件,它可以帮助企业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掌握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熟悉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
针对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企业表示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为缺乏、“文字书写能力”较为缺乏。这一结果反映出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与岗位“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这要求我们在未来的改革方案中要注重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的内涵建设。部分企业表示学生“文字书写能力”较为缺乏,说明我们教育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职业技能以外的综合素质培养,对于职业人来讲,文字书写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调研结果中,我们还发现企业倾向于诚实的学生。基于财会类岗位的工作特殊性,企业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给予相当重要的高度。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我们要通过多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实施。这一素养对于学生职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1.探索“分向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以“多元化”和“职业发展导向”理论为依据,进行工学结合视角下的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具体包括:研究面向社会需求、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的专业方向设置方法;研究基于学生兴趣、特长、就业意向的学生实习安排机制和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在基于能力层次的专业划分基础上,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路径。
2.制订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标准
制定适应企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分向标准。采用“2+1”模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完成第一和第二学年学习完成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第三学年即按照不同细分方向的专业需要,开始职业能力分向培养及对应进行顶岗实习。
3.制订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的职业分向能力培养模式的关键。课程的设置以及实习实训的安排,以任务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具有高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采用分向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尝试把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4.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师能力提升新模式
与企业合作,切实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素质。二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不同方向职能的工作,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三是有目的地让青年教师承担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任务,承担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聘请企业会计专业人员,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型实训教学基地
坚持把实训教学基地作为培养学生会计技能的平台,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完善校内、外会计实训基地。专业实习依托经贸类企业,成立校内“虚拟经贸公司”,对外承接业务,使其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同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效用。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构建宏观――金融模型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性进行研究”(YETP1910);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BG125YB080);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学结合视角下的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会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科技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Y15102RN00)。
参考文献:
[1]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2]黄文艳.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1)
中 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一直以来是困扰专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会计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深度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着眼于不同类型的调研对象,力求更全面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调研结果
通过对会计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深度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主要面向深圳市及周边地区的小微型制造、流通和服务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收银、出纳、会计、仓库管理和会计文员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兼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财会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途径。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构建“理实交替,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如下页表1所示。
(四)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岗位能力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内容。与企业合作,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实行“理实交替”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内容与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效果。
(五)师资条件。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教研成果丰硕,理论扎实,年轻、富有创造力,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师资配备上,应符合下页表2要求。
二、对策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培养财会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同时,建议针对部分学生毕业升学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中、高职和本科的专业衔接环节中采取“相近对接”的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做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
(二)人才培养途径。建议实施“双境培养,理实交替;双基为本,岗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境培养,理实交替:为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建议会计专业努力构建校企通道,在学校、企业两个环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学习活动。积极推行“基础学习、职业认知、专业实习、职业体验、深入学习、顶岗学习”六层推进的理实交替培养方式,按照融合渗透、工学多次交替,有效实现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培养人才。
双基为本,岗证一体:在人才培养中,建议以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根本,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尤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取,使学生毕业后同时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成为真正的能力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建议我校会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开发以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基本能力、职业技术专长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四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包”。全面推行“双证”制,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纳入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课程对接岗位,达到“一专多能、一生多证”的目标。
一、会计人才需求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分析
胜任力素质是指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力个体特征分为五个层次:知识(个体所拥有的特定领域的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能否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技能(完成特定生理或心理任务的能力);自我概念(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或自我形象);特质(个体的生理特征和对情景或信息的一致性反应);动机/需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高职高专的会计类毕业的学生有综合职业能力,对其他三项:大专以上学历、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的要求大致比例相差不大,由此看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会计类人员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来源是多途径的,除了学校教育外,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不断的学习,接受社会再培训。此外,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小型企业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
行为特征——人会做什么。可以看作是在特定情景下对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运用。胜任力关联的行为特征即指在相似情景下能实现绩优的关键行为。
中小型企业不看中的不仅是学历更是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这就为一批有能力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调查显示企业所希望会计及税务人员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最主要是会计核算能力,即掌握会计核算知识。此外,还必须拥有理财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很好的社交能力。另外,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样重要,要想成为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外,还应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
情景条件——胜任力是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中体现出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胜任力概念置于人——职位——组织三者相匹配的框架中。
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最主要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良好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从业人员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性,会计人员经常面临来着各种各样诱惑,会计从业人员要对整个社会环境和从业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
二、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沿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外加“预算会计”的框架,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人才培养过于程式化,缺乏从事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如管理、证券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部分高校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主辅修制等措施加以改进,但效果并不明显,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足
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导致学生对相关规定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工作后不能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模式
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描述性会计教学方法,对成本会计所存在的问题很少被提及,也很少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运用偏差和不适应性,也几乎不去考虑其对现时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尽管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对企业会计的运行认识肤浅。
(四)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组织上主要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案例教学较少。会计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苗子,用单一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的“合格”人才,扼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培养的人才能力不强。
总的来说,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可以简单用“统一、单一、专一”来形容,即“全国统一无差异、培养单一无层次、专业专一无交叉”。这种模式很难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胜任力模型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模式的创新思考
修订和重新定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改革以后,首先应突出去向,高职高专会计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针对企业特点应特别重视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更新,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强调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性。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备完善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更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发展有专业的了解。
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从专业教学角度讲,会计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转变到既 “做事”又“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会计源头”上加强会计职业教育,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
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从“精英教育”到 “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投资绩效越来越体现在专业适应对路上。会计专业教育的“产品”面对着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认同”和“接受”,已经不仅是供给方的单一行为和愿望。如何面对中小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是一用上手、一用对路的职业人才;二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所谓“靠前”是指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贴近企业的实际、胜任企业的操作。前者与中小企业用人的忠诚度和专业性契合,后者与中小企业的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总之,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是当今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统计,2010—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创造历史新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现状,党的十报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早在2010年就指出:“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因此,高校专业设置要尝试与市场接轨,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资本运作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发展,会计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学科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领域。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做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并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丰厚的效益?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学实践,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要求实现更高端的科学化发展。会计人才不只是要具有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职业素质、职业判断、驾驭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职业技术等能力。为此,本文进行了历时一年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相关方面的调查,主要以走访和函调形式,调查对象以用人单位和财会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主。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两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会计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好坏。目前仍存在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少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会计工作要求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在教学课堂上,偏重视理论的讲授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时易眼高手低,难以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或难以胜任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实训、企业ERP沙盘模拟、VBSE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应相应加强。
3.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是稀缺人力资源。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摆脱学科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的框框,尽量设置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大学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教育的社会需求特性。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本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培养方面,重点教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重点教会学生交流交际、专业运用和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会计实训的专业研究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基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实验实践中,积极开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增加实训内容。通过建立校内的模拟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业务,掌握各环节的会计核算,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构成、收入和费用的核算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参观,或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多增加选修课程。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照我校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以及初步科研训练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侧重均有不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其中《会计实训》的前置课程是《基础会计》,后续课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会计实训是配合《会计学》课程所开设的一门后续实践课程,本实训为以后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衔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ERP沙盘模拟课程是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模拟工业企业的若干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真实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行相关技能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到企业内部获得工作岗位,实际体验企业财务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氛围与日常工作的细节,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初步科研训练大多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设置研究目标,完成科研流程,从研究流程设计、研究工作开展、研究过程总结、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备一个会计专业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对接,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会计专业软件研发公司、会计事务所、小型民办企业、大中型商场、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与之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既可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又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订单进行人才按需培养,还可实质性地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合理化建议,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辅以对师资的弹性评价、个性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评价方式的改革。如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论文,由教师出题、学生出力的传统方式转向由企业出题、教师指导、学生出力的方式,将毕业论文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估、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等内容紧密结合。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需求导向下,民办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就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建立共享平台,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展开师资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研究,将校企联合办学全方位、立体式地推展开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一致,使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建立高校和企业共享平台。基于双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学校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人员来校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高校与企业相互交流的桥梁,扩大高校信息接收范围,增加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共同创建创新实训实验室,引入全新商业社会沙盘模拟系统,教授学生创新实操能力的同时,学生能更早地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为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再教育”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共赢,形成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
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鼓励在岗的会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各项业务核算操作,弥补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实践教育中“教师+会计”、“专职教师+专职财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四、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有一定技术专长,有一定专业理论的社会劳动后备军为教育目标的,它和普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技能的培养必须符合当前的市场人才需求,否则就不会被市场接受,当前传统中职会计教学培养的人才就存在无法满足新经济下、互联网经济下会计人才的多样性、专业性需求,需要加快对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中职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当前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机械、被动的学习,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这一主要原因还是普通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延续,教学目标围绕着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进行安排,考试内容也主要以侧重理论为主,学生既要学习文化课、专业课,还要准备考取对中职学生相对较难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较重,无暇顾及实践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毕业后虽然考取了从业资格证,但依然无法直接胜任单位会计工作。
(二)中职会计师资匮乏、缺乏职业培训。当前中职的会计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学校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校期间主要侧重学习是会计理论,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培训,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校工作,又没有接受职业培训,在教学上难免就延续了普通高校所采用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也就更无从谈起对学生传授实践知识了。
(三)中职会计专业教材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要求。当前中职的会计教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一是教材开发力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同类教材重复严重;二是教材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教材相对匮乏,而且质量层次不齐;三是教材更新慢,不能适应当前会计准则、企业经济业务发展变化,很多知识还没出校门就已过时。四是教材编写缺乏新意,排版形式老套,不能吸引学生兴趣。
(四)中职会计实训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虽然大多数中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实训需要,但就其配置来看,主要是配备了电脑等硬件设备,而在软件购置上,一方面由于经费紧张导致支出安排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软件不够仿真或者仿真度较低,实训内容陈旧、跟不上会计准则、税法等内容的变化,实训业务相对简单或者与当前实际经济业务不接轨,而达不到实训效果。
二、针对当前中职会计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中职会计教学要由“理论”向“实践”逐步转变。对中职学生来说主要是教会他们知道该如何去做,在此基础上再教会学生了解一点为什么要这么做,至于全面掌握为什么这么做和如何做的更好、更优,那是高职、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了,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当前的教学模式就必须逐步转变,这也是中职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摆脱理论应试教育,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要求。在课程设计上,通过邀请各类不同规模大小的代表企业、行业组织参与到课程大纲的设计中,保证所开设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践课程比例,采用以“做”为核心、“教”和“学”为辅的“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
(二)加大对中职会计师资的培训力度。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抛弃过去擅长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这对教师来说是“忍痛割爱”,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才能转变。其次,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由于会计专业属于非师范专业,在学历教育上没有相应职业师资培训体系,教师普遍缺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教法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尤其随着现代教学方式日新月异的变革,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只有加强学习,课堂教学才能变的生动有趣。最后,通过送教师进企业,加强对教师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每个教师至少掌握两门以上的会计实践教学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工作。
(三)加快中职会计教材的开发和改进。对目前中职会计教学来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短时间内依然无法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必须多方面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改进,一是在教材内容上要尽可能多的引入实践教材,编写企业教学实践案例;二是在教材的编写形式上采取任务驱动的编写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分组研讨学习、自主完成学习的能力;三是在教材的编排上引入微课等现代电子教学形式,结合互联网自主学习;四是在教材的印刷上部分内容以彩色印刷,突出会计资料的仿真效果,还可以增加部分动漫形式的内容,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加大校企合作,完善中职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为了保证实训模拟的效果,会计实训室就必须做到足够仿真,全方位地模拟实际工作的生产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专业特性。在实训室的建设上必须与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征求各类型企业、不同行业对会计专业人才标准、会计岗位操作要求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实训室的建设不仅仅是要加大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更要购买当前最新的会计仿真软件模拟平台,实训的会计资料要尽量寻找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原始凭证来模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训效果,学生毕业后才能迅速胜任单位的会计工作,从而满足社会各类型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玉玲.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3(16).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定位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能熟练掌握纳税申报、会计核算、审计核查等专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我们需要通过对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来掌握不同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改革。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当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技能操作型人才,如出纳、统计与会计等基层岗位需要技能操作型人才;二是分析型人才,如财务总监岗位需要决策型人才;三是决策型人才,如财务经理岗位需要分析型人才。其中中小企业对技能操作型会计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而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到了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还发现中小企业中的会计员、出纳员、报税员、往来核算员和统计员等是我们应该重点培养的方向。这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并具有较熟练的岗位实践能力。这样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熟练的岗位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的人。
因此,会计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拓展,构建以岗位为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就业、学生成长、学生创业与实践技能提升;突出专业在校企社会服务中的支持与保障作用。校企共育合作,推进产学对接、校企对接,双方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现实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对于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是就业教育,在进行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计时就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计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除了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实践环节上,理实结合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
除此以外,还应依据会计专业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会计职业资格标准与核心课程内容的对接、社会服务过程与课程教学过程的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对接。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岗位的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的标准,在核心课程的讲授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另外,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实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完善师资队伍
当前,高职院校里大多数教师是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这一角色转变的,许多会计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这样,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双师型”会计教师指的是既要拥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学校要在鼓励教师考证的同时,还要为教师争取更多的去企业单位实习锻炼的机会。让老师能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并用于教学中。会计这门学科更新快,作为一名优秀的会计教师需要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一、概述
(一)调查目的
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处于中心地位。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因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也必须充分适应这一要求。职业学院目前学科型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的要求不衔接,培养的毕业生很难适应岗位要求,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为此,从调查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培养规格入手,对会计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情感等进行广泛调查,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改革。
(二)调查对象
被调查对象:1.2010年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及2011年级实习生。其中有现金出纳、成本会计、车间统计员、仓库保管员、收银员等。2.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行业、企业专家。
(三)调研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见附表一、附表二)。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无疑对我们这次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
二、调查分析
(一)从毕业生调查表分析:
1.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
表一 毕业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样本数:2500)
《财务会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普遍都认为重要。对于《金融与税务》《审计》开设比例偏低。
2.从调查情况分析:会计电算化规范的书写的处理是必备的技能,必须加强。
表二 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样本数:2500)
在以上基本技能当中,学生的应用写作和口才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在学习珠算兴趣不浓,觉得现都有计算器没有必要再学习珠算。
3.从毕业生综合素质、岗位能力分析得出:
(1)学生就业岗位群:岗位分布比例如图所示:
从以上图来看,毕业学生中一部分是以出纳和收银的工作为主,还有部分不能从事会计工作。
(二)从企业、行业专家调查表分析
1.素质要求。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普遍认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财务人员在面对重重压力之时,要保持一种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还需要时刻保持冷静,细心和谨慎,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②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a、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b、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③业务素质:a.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b.广泛的知识面;c.掌握会计电算化
2.能力要求。①较强的实践能力;②更新知识的能力;③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它们具体体现在:A、熟悉我国财经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B、 掌握会计、统计及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C. 了解财政、税务、金融的基本知识;D. 具有从事企业会计工作的能力;E. 具有熟练的珠算、点钞、操作技能;F、 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使用会计软件并能进行会计软件二次开发的能力;G、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学中的成本预算、分析、控制的决策管理能力。
三、调查启示
(一)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转变目前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脱离、教学模式滞后的状况,做到五个推进:(1)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打破学科型体系结构。(2)推进实践和理论一体化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实施方式。(3)推进以弹性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学分制。(4)推进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企业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5)推进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二)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调查情况,现初步将会计专业课程按会计工作项目或岗位调整整合为专业教学模块。如图:
高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块
(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技能兴趣,并结合起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变化,实行能力本位模式,建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会计从业考试学习从书编委会.会计从业考试从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2]黄清泉,王峰.会计基本技能指导与实训[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伴随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教育部对各种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使得高校教育发展获得了大力的支持,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做出改革和调整。会计专业作为受益者之一,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所以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创新是高校做出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占据较大一部分比例,且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并为社会提供了约五分之三的就业岗位,其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市场生命力是顽强的。所以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分析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与需求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合理性[1]。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企业内部培养、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渠道,其中高校毕业生是企业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而财务会计相关岗位职员技能等级较之其他岗位职员技能相对较高,且大部分持有会计资格证。
当前,企业人才招聘开始将求职者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作为考察的重点对象。在职业操守方面,多数中小企业都会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思想道德、工作经验、学历、专业与个人素质等因素[2]。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对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只有会计职员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专业技能,将会计业务细致准确的完成,企业才会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下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沟通能力
根据对2011年及之后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反映,大多数毕业生都就职于中小企业,且都表示对自己当前的工作较为满意,有些优秀的毕业生已经升到了管理层或领导岗位。他们根据自身总结的工作经验指出,专业知识与交际能力是对工作与自身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可以帮助自己在工作中做出优秀表现,可以帮助自己与大家和谐相处,而这些都有利于工作岗位的提升[3]。从这些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考虑,高校应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多设置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与适应能力。从企业角度考虑,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氛围,积累工作经验,加深对社会、对企业的认识与了解,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依据企业需求,构建会计专业课程框架
根据行动导向学习理论、整合能力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等多种理论分析,都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构建课程框架。课程框架的构建可以提高会计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利于会计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全面、清晰的树立各章节知识点。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改革,要求会计专业课程框架的构建必须依据企业实际需求来进行[4]。即从企业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与需求建立会计专业课程框架。可以模仿国外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方法,如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与会计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考试学历就可以得到会计协会的认可;引入研究型教学,即案例探讨,加强师生互动;发展双元制教学模式,将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企业职业技能实践融合为一体,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对学生的会计技能进行培养。这些先进教学方式方法能够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与课程框架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与丰富经验。
(三)开设双证书相关课程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下的会计专业课程创新实践设计,之所以需要开设双证书相关课程,不但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通过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是为了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提高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人才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目的[5]。如开设《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增加会计规章制度相关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会计结算与票据制度相关内容,了解会计审核流程。此外,增加一些会计实务方面的内容教学,如企业财产、债务、收益等报表的编制,财务纠纷的解决等相关理论知识,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重点考察对象。
三、总结
目前,我国教育机制正处于转折的重要时期,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学校与教师依据企业实际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意识逐渐增强。这一系列的转变既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更有效提高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因此,高校应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姜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都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后也一般会从事社会一线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而言,会计专业教育工作所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基本上都会从事会计相关岗位或者财务、出纳相关岗位等,所以在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的影响,进而结合时展需求对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为会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对当前我国社会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发现,社会上相关组织和用人单位在对会计人才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一般较为重视人才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专业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等,具体分析,用人单位一般希望学生能够具备本科以上的学历,并且持有会计行业所需的相关从业资格证书,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才能够优先考虑录用。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人才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只有人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在会计行业方面做出过一定的贡献,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拔和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以此作为是否录用人才的重要标准。在这一过程中,用人单位为了全面把握学生的综合情况,也会在考核项目中适当的设置一些考察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沟通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同和肯定,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此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更为关注会计专业人才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希望人才具备无纸化办公能力,能够应对新时期会计工作新变化。所以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应该在全面分析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真正将社会人才需求作为导向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获得良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唯有如此,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才能逐步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真正发挥出会计专业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实用型会计人才支持。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虽然在先进教育改革思想的引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但是纵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完善性
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活动的设置也集中在向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知识方面,虽然能增加学生的会计知识储备,但是却造成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和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情况较为严重,无法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1]。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对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性和适用性,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能够看出,虽然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已经逐步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引入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师教学改革不彻底,教学方法的创新流于形式,"满堂灌"填鸭式仍然是教学核心思想,教学改革和创新效果相对较差,对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十分有必要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为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不重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注意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直接造成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整体实践能力却严重不足,无法结合具体的情况完成会计信息处理工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不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2]。同时,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一般尚未建立全面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平台,学生在完成相关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后无法参与实践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基于社会需求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全面分析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应该结合具体问题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增强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切性,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能够真正为社会会计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而服务,促进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
(一)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设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方面,相关教研人员应该着眼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设置人才培养目标[4]。同时,高职院校要想保证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为教育教学改革作出正确的指引,应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征,能够随时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保证可以始终发挥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引领作用,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高度重视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学生诚信档案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在选拔和聘用人才的过程中都加强了对人才诚信素质的重视,并关注人才职业道德素质水平,所以在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重新审视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的价值,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意识教育的重视,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5]。同时,高职院校会计教育部门在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会计人才培养需求,学校也可以构建学生诚信档案,不仅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也加强学生?τ诔闲潘刂实闹厥樱?在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能够严格约束自身言行,以严谨的态度开展会计工作,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加强对实践教育的重视,探索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基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新时期在会计专业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在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面优化创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践教育,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对课堂教学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比例进行合理调整,增强实践教育的比重,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6]。同时,在加强对实践教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学校为了进一步凸显实践教育活动的效果,可以引入真实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工作场景加以模拟,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参与实践训练,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增强学生的会计专业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和会计专业教师在全面分析学校教育资源占有情况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构建专业的综合实训教育平台,将课堂实践教学与综合实训工作相结合,并适当的引入校外实习教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会计行业实践中实现对工作经验的积累,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功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
再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积极构建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实现订单式人才的培养[7]。这样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企业的支持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发展,增强所培养人才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契合度,促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这样在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支持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未来发展也能获得相应的保障。
最后,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技能比赛,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还能对会计专业教学形成更为明确系统的认识,获得更好地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可以积极组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如点钞比赛、会计专业知识竞赛、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竞赛等,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身会计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助推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8]。
(四)积极引入创新教育思想,增强学生与"互联网+"时代的契合度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用人需求,还应该在全面把握"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对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现代化知识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能够紧随时代变化对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整,增强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为会计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9]。
(五)对教学评价体系加以完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判断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建设方面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具体落实,也是生存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运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会计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思路。
一、会计专业优势分析
(一)行业风险低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需要财会人员来保证正常的运营,可以说财会人员是企业核心人员,是机构运转的关键角色。如财务核算体系,或企业审计工作,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把财会部门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财会行业相对特殊,企业不可能经常更换财会人员,因此,财会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小,职业风险也较低。
从宏观来看,会计行业发展已趋于成熟,各类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也较健全。财政部提出用十年时间打造高端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这给出一个信号,财会专业是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
(二)人才需求大
长期以来,会计行业是对人才需求较大的领域,然而我国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整个行业需要大量会计人才。每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只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由非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填补。
我们于2015年对40家企业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问卷40份,有效问卷30份。
调研结果如表(1)(2)所示。
从调查结果看,民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较大。
从调查结果看,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小企业数量较大,占调查总量的80%;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有会计需求的企业28家,没有需求的2家。在有会计人才需求的企业中,小微企业占75%,小微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量也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对学历的关注度并不高,只有5家企业要求本科毕业,而其余25家只要求专科学历。企业更为关注的是会计核算技能以及是否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两项指标30家企业都高度关注,关注程度为100%。此外,对税务会计处理与纳税申报关注度较高,有25家企业对这个指标有要求,关注程度83.33%,可见培养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是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体现。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来看,销售业务、行政/后勤/文秘、销售管理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最大;财务/审计/税务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占第四位。
(三)职业远景广阔
财会专业人员是各行业的必需人才,既是企业的后援支持,又是企业运营的关键。据猎头公司统计,从财会部门晋升为公司核心领导层人员的概率要比其他部分高出10%。近年来,由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财会部门的重要性,CFO(首席财务官)逐渐成为人才需求热点。企业财务人员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记账先生”成为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高管。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不能满足未来行业的需求。成为高端的注册会计师,则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扎实的业务知识,将成为未来职业道路的基石。金融行业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法务会计是会计行业中的新兴职业,是未来会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四)薪酬逐年上升
从2015年各行业薪酬水平分布情况看,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高居榜首,其次是中介服务业;再次是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月薪的增长,得益于行业前景看好,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职位机会不断增加的现实。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行业工作压力巨大但待遇优厚。中介服务行业虽然不受求职者青睐,位居最冷门行业排行榜第二位,但其薪酬水平却高居行业榜单第二位。
智联招聘专家认为,冷门行业并不意味着低回报,求职者在选择工作时应持理性态度,冷门职业往往竞争较少,如回报较高,可适当考虑。在2015年十大高薪行业中,财会行业位居第三;而且薪酬逐年呈上升趋势。
二、会计专业劣势与威胁分析
(一)职位竞争压力大
由于会计/审计类岗位因报酬优厚,职业地位相对较高,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也较大,导致职位竞争压力较大。
数据显示,从各行业的竞争指数看,会计/审计行业竞争指数最高,达到63.0,其次是电气/电力/水利行业,竞争指数为46.8,再次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竞争指数为46.5。总体来看,与国有企业相关的行业占据了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前列,位居前三位的电气/电力/水利和石油/石化/化工行业,因行业特性多为国有企业或垄断行业。这些行业特性使其能够为员工提供较高的收入,而其职业数量相对有限,竞争程度激烈。
(二)高职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
通过搜集2015年会计与审计专业相关的岗位招聘信息,所涉及的岗位有: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会计主管、收银员、出纳员、核算员、办税员、审计总监、审计经理、审计主管、审计助理、审计员等。
在招聘信息中,对工作经历的要求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4)所示。
上述比较发现,不要求工作经历的和在读生的信息合计占总信息的21.09%,较2014年下降了3.41个百分点,对于要求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招聘信息较2014年6月上升了3.4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作经验对于应聘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会考虑招收。大多数企业认为,会计与审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更看重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训条件不完善
1.校外实训基地缺乏。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教职成〔2006〕4号文提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但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协调,国家经费投入不够,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众多高等职业院校在缺乏经费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很难找到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2.实习学生会计岗位数量有限。
财会部门设置的会计岗位和办公场所有限,不可能接纳大量实习学生,会计专业学生大批量到某一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很困难。
3.不能适应实习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忽视技能培养,特别是在教材建设上脱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尽管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模拟实训课程,但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与企业会计工作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找工作。
如我国实施了小企业准则,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社会上小企业数量庞大,小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很大。由于学生没有做过小企业会计相关业务实训,很难适应小企业会计工作。
4.企业不愿意接纳会计专业实习学生。
会计工作性质具有技术性、严谨性和保密性,会计人员要求持证上岗。实习学生不熟悉企业业务,不能独立承担会计某项工作,工作中容易出错,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导致企业不愿意接纳会计专业实习学生。
5.校外实训基地作用发挥不大。
企业会计人员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又要承担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而且缺乏教学经验,在短时间内将核心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有难度。此外,会计资料具有保密性,部分已经成为实训基地的企业,也不让实习学生参与具体会计业务,只让学生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做到有效的顶岗实习。
(四)会计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近年会计专业招生火爆,学生就业率相对较好,而专业教师匮乏,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会计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如表(5)所示。
专业教师匮乏,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奇缺,已经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羁绊。
三、会计专业面临机遇分析
(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会计专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企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任。高职会计教育具有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上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会计专业的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
(二)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为会计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云计算在会计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具有诸多好处,但是云计算在会计领域的发展也为企业带来不小挑战。制约云计算在会计领域发展的重大瓶颈是云计算的安全问题。目前多数企业不愿意将企业的会计和经济数据放在“公有云”上,主要是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掌握知识的多元化,也为传统会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拓宽了会计职业发展方向
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化中。作为经济管理手段的会计必然越来越重要,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有国际视野,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未来大量需要具备会计知识、法律知识和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小微企业会计人才需求较大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小企业(包括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是指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我国现有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97.11%,从业人员占52.95%,主营业务收入占39.34%,资产总额占41.97%。在全国的小企业中,微型企业占66.93%。
对上海市5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基本情况见表(6)。
1.企业基本信息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从学历角度看,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大专文化程度,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
从岗位角度看,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会计核算岗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会计专业最新发展,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调查数据说明,会计专业迫切需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专业知识。鉴于会计行业发生的变化,导致会计人才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社会上小企业数量庞大,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也很大。
四、发展型、复合型与创新型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对策
(一)建立校企共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目前看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足,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特别是专任教师缺乏企业会计工作的从业经验,难以胜任会计实训指导任务。通过校企合作,专兼结合,让企业的指导教师走进来,让学校的教师走出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实训任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很强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建立校内教师定期到企业轮岗学习制度;三是让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二)加强会计实践课教学
会计基础课开在第一学期,由于新生开学较晚,课时紧张,影响授课效果,新生不具备专业课理论基础,课程内容抽象,因此,建议开设与会计基础理论课配套的会计实践课,打好专业基础。
(三)校企共建企业仿真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是校内学生实习的场所,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由学校出资,学校管理,企业从设计到建成全程参与,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接近企业会计的真实工作环境,做到实训“硬环境”仿真。有条件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记账公司、会计咨询公司等,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后可到记帐公司、咨询公司实习,边学边练,将校内实训和会计工作岗位真正融为一体。
(四)校企共建仿真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直接影响会计实训的质量。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材,会计实训教材的内容要与企业会计业务相符合,从企业收集数据,找具有代表性的业务。实训教材要与实训项目配套,要有鲜明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五)根据专业发展新动态调整授课内容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从学历角度看,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大专文化程度;从岗位角度看,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会计核算岗位。调查数据说明,会计专业迫切需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会计教学实践中应充实小企业会计准则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结合会计专业特点,顺势而为,扬长避短,制定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
1.全面调研专业人才需求,三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通过“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会计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技能与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多层次分析,结合学校自身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终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社会和会计行业所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初级技能型人才。
2.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定位毕业生就业岗位群
专业岗位群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对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的调研,我们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适合从事中型企业基础型会计岗位,更适合从事小型企业辅助型会计岗位。根据岗位群技能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容易胜任出纳类、统计类岗位,其次为核算、税务类岗位。
3.分析岗位职业工作过程,梳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学习任务
针对已定位的岗位群,结合本地区行业、企业情况,将岗位定位为主办会计助理、成本会计助理、往来会计、出纳员、税务会计助理、统计员、核算员、财务文员、收银员等十三个岗位。结合企业财务岗位分析调研,将以上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并转化学习任务。
4.构建“集群性、技能化、渐进式”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所以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这三种素质的培养为标准,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理念。
要使培养的专业人才具备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三种素质,必须有一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支撑。基本素质方面,应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作为支撑;在专业素质方面,应有会计基础知识与核算技能、统计实务、会计岗位核算技能、成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EXCEL在会计与统计中的应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纳税实务等课程作为支撑,同时为了体现专业技能化培养,需要增加相应的实习实训、顶岗轮岗实习等环节。综合素质方面,通过第二课堂开设课程统一实现。
5.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设计
根据中职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方针,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贴行业需求,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为了探索具有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了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和职业岗位调研,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按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要求,提出“双元联动,双向融合,三个合一”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联动即校企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课程考核。双向融合是专业和职业相互融合,岗位要求和教学要求相互融合,表现为教学过程?c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相互融合。三个合一是学生与财务人员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财务室合一。
三、改革成效
毕业生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岗位能力满意度颇高。许多企业在实习生完成顶岗实习后就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一大批毕业生目前成了企业一线的骨干,用人单位对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评价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