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7 15:34: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课堂理论学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篇(1)

一、领悟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复习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通读,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梳理,努力构造知识框架,扫清知识死角,提高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规范解题的习惯。及时总结梳理做过的习题,从中悟出方法、技巧。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明确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的编写流程

就编写过程看:在集体统一备课的基础上,通过课前掌握的班级学生情况,重视个性化的发展,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平时教学中的问题研讨,切实提高学案的实效性。就目前看,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的基本操作流程是: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学案 课后反思补充学案。

就学案的形式框架看:复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典例分析、变式练习、达标拓展、课后反思。

就学案的作用:体现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基础知识的作用;体现探究性,学案设计尽可能有提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体现层次性、阶梯性,小坡度、密台阶,注重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体现开放性和创新性,学案设计具有变式练习、知识填空、举一反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把握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的编写原则

1、高效课堂对复习学案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求是“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生求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的教学方案。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过程还给学生,还学生一片蓝天,创自主复习的学习环境。

2、一轮复习学案对基本知识的要求

一轮复习体现双基,学案要充分体现基础知识的再现和梳理,通常采取问题式、填空式、图表式、图像式、知识框架等把信息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教材,交流、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基础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学案式一轮复习要求教师充分把握高考说明,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自主复习提纲,学案要突出重点,力争形成知识网络,问题设计要有顺序、有梯度,体现层次。

3、一轮复习学案设计中的典例剖析

学案中的例题要精挑细选,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时代性、代表性,要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一节课几个例题要统筹安排,不一定每个知识点都有体现。例题剖析要求教师精讲,重点剖析物理过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导作用,要系统、正确、快速、有效地传递物理知识和解题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剖析,领悟此类问题如何入手,如何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正确、快速的解题,并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例题剖析、精讲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同学间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此过程教师要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获取物理知识,并形成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的良好的解题能力和解题习惯。其次,一类例题解答后要有针对性的变式练习,用于学生巩固解题思路、方法或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变式练习设计要有台阶,有梯度,有变式。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练习实践解决问题,理解、体会、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

4、一轮复习学案学案教学中的达标练习

经过典例的精讲、变式练习的训练,学生对于本节课有关的解题的思路、能力有所提高,在理清本节教学要求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小结本节知识,力争做到知识点一口清,此时应趁热打铁,及时推出达标练习题,当堂检测学生的达标程度,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检测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迁移和升华。根据高考要求,结合学生能力,针对本节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选择适当的变式练习进行当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篇(2)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地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笔者将重点在讨论小组组建、讨论问题创设、讨论小组评价等方面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合理组建课堂讨论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同学关系等合理搭配,讨论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且从2人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深化发展。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主持人”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具体分工如表1。

二、科学创设小组讨论的问题

1、问题要明确:小组讨论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讨论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

3、问题要设计: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三、有效评价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1、制定适宜的小组讨论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4、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我们研究小组讨论学习时,认为小组讨论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文利.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基础教育研究, 2008年06期

[2]王枫. 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2期

[3]徐建红.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01-02

随着笔者所在学校逐步引入的高效自主课堂新模式,身边越来越多的教师也逐步完成向服务型教师、合作型教师和开放型教师的转变,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随之在意识上完成由"容器"向"加工厂"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上呈现了新的面貌。"导学案"的话题不断出现在老师与学生的言谈中,对此我们究竟应如何去看待,并如何进一步去完善优化呢?

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之中,主要方向是学生完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接受知识到整合知识的转变。导学案此时此地就显得格外及时有效,教与学的自主高效就有了更方便实现的平台。原有的课本加教辅已大大限制了教师知识拓展的视野,教师更要着眼于将会发生的实际教学状况,可以更直接的说是学生最必要掌握的只是要素,也就是呈现为导学案的基本框架。而学生在高效自主的理念中更追求自我学习的实效性,导学案就有了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的平台价值。

"一流的教师可以把二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而二流的教师也可以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二流的人才"。面对全新的学习平台,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转型,但出发点在老师。导学案的学习解析如何体现学生在高效课堂上学习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三种学习方式的养成问题。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表述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那么,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关系如何?怎样具体实施?新的导学案平台又如何为三种学习方式的养成提供应有的支持呢?

1.自主学习是前提,立足导学案

长期以来的课堂教育问题,家长不乐意,学校不如意,社会不满意,总是否定多而肯定少。究其原因,学习及记忆方式的刻板和考试内容的规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学习,而不是为了丰富自身、提高素质而学习,可能在笔者所专注的语文学科特为尤甚。于是乎,学子们与教师都陷入了一种盲目被动地教学状态中了。心理学认为,当人的行为处于积极情绪控制下,行动效率会大大提高,反之,当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控制之中,行动效率会大大降低。当然首先有教师编写特定导学案,出自课本却已经超越课本,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高效掌握。

教师所要做的是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基础上的"引导",笔者在进行《囚绿记》一文时导学案第一部分"预习案"已经将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积累词语以问题或简介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和答案对证,在"解析案"中就文章线索,以及思路体现为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如何理解这种'魔念'?""'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就此以前需要大讲特讲的内容,以清晰可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只需学生在讨论环节互相订正各自的疑点即可,学生自主学习即有了方向,立足导学案,老师和学生都有了高效的平台。如此"自主",老师该放的"解释权"也就放了。

2.合作学习是主线,深思导学案

现代社会中实践也教会我们,成功的第一要素不在于个人知识的渊博而在于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同样,在学习这张知识与智慧编织而成的大网中有所收获更离不开合作。对导学案的掌握,通过合作,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成为在学习中广泛参与、合作的能动主体,学习也被引入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互利、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导学案中要掌握的要点知识在轻松愉悦中得以消化和吸收,学生的素质也在相互合作与自我创新中得以提高,可见合作学习实在是一举多得,而新的载体导学案也是功不可没。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受到触动、得到启发,始终是教育领域"以人为本"思想最核心的体现。

那么?如何科学地展开合作呢?以单个学生为主体,可以将合作学习按其合作的对象与内容进行分类,细分为两大类型,即对内合作与对外合作。如下图所示:

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编写时,"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体现的?"这一题目得从多处着手思考,学生分组从多方面探讨,面对导学案的思路指引,学生轻松且有效地抓住了文章主线,大部分学生自主把握了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角度描写;而有一部分同学提出了在人物细节方面描写,如动作细节"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又一些学生从直接和间接角度分析描写:如"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在教师进一步点拨下更有一些学生找到了在叙事、抒情、议论结合方面独特的思考,导学案所引出的思考已经多层次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也看到了自己没有想到的内容,并平等地与老师做着探讨,这些为进一步知识及思维的延伸做好了铺垫。

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是动态的,是开放的,是思辨的,是充满智慧火花的,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以前课本或其他资料所不能实现的效果,而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有利于养成自主创新习惯。

3.探究学习是目标,超越导学案

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普遍呈现出课本知识掌握扎实但缺乏创造力,知识记忆的广度和强度较为突出但持续性不强的特点,用学子们自己所说的话来形容就是将知识"又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了,激烈竞争的升学环境更加剧了这一现象。问题的背后,是学生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质意义是自我"造血"功能的历练,即个人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从美国教育中吸取一二。据说在美国的校园里,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差异和师生间平等的争论。课堂上,凡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即使教师也无权直接判定孰是孰非的。包括教师在内所有人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要说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编写《归园田居》导学案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题目"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充实,和谐,幽美,那么,归隐生活是一中最明智的负责任的选择吗?"很多学生大书特书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秉承传统强调士大夫文人清高气傲品质,反衬社会的黑暗面,但也有不少的同学有机会结合积极世界观批评陶渊明的避世思想,难以成就社会脊梁,且言之凿凿。课堂探究环节就是为学生们提供这样交锋的舞台,这些的确已经超出了诗歌本身,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据就是自己最精彩的答案,又从诗歌鉴赏上升到了价值观评价的高度了,对这样的探究的确是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的。

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只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基本的载体,有可称道之处,但还有期待不断完善的多个方面。要做到"使每一块金子都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需要教师超脱的境界和宽广的胸怀,要激励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更重要的一点是鼓励学生对问题产生关注的兴趣,从而自发产生质疑的欲望。要让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实现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模式。

笔者一直赞同这样一个观点,"高中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迫于于升学率的压力,往往为第二个目标不懈奋斗,即连拉带扯地帮助自己的学生通过高考的封锁线,孰不知,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讲,第一个任务更为重要,更需要我们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4.

[2]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3]王小舒.审美艺术教育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篇(4)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问题与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如下环节:

首先,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源于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来选取教学素材,如生活实例、演示实验、自然现象、科学奥秘等,巧设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其产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猜想。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与找出问题原因是探究的基础,而猜想与假设则是探究核心所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知问题结果,也不要直接进入实验环节,而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的假设猜想也许会和问题答案有所不同,甚至关系不大,此时,教师也不可直接否定,以免影响学生质疑与假设积极性。最后,归纳与整理,明确探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众多疑问,此时,教师应汇总各种问题,并加以筛选,选出与课题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如教学《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材料,并列举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实例,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着加速度的大小?其次进入提出猜想环节:加速度与质量、力有着什么关系呢?留出思考讨论时间,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常识,提出合理假设与猜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篇(5)

关键词:高中 历史 课堂 小组 合作 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因此让阅读走进高中历史就显得非常重要。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为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就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

“分组教学”是将班级按成绩或能力划分为几个小组,同一水平的学生结成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互助,并以小组成绩代表个人成绩。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表现,以及他们相互帮助的程度。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

1.小组分配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2.小组成员角色任务的分配

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六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九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信息员一人,资料员一人。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好中差学生的交错搭配,以小组取得成绩对小组评价,这样让每一个优秀学生心甘情愿地辅导落后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3.红旗小组评比

小组进行红旗评比。第一名小组获红旗,二、三名获黄旗,四至六名获蓝旗,两面黄旗合一面红旗,两面蓝旗合一面黄旗。五面红旗年级嘉奖,十面红旗学校嘉奖,二十面红旗集团嘉奖。组长获旗手称号,给予奖励,激发小组的合作竞争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

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教师要精心设计,明确任务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并突出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和环环相扣的特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往目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备课时精心考虑和设计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等。

2.明确各小组难易适当的任务

上课时,分组合作,人人参与,以这样的方式上课,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查资料。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问题过于深奥,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发展程度无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会感觉无从下手,所谓的讨论只能流于形式,讨论后的总结提升也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对那些“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学生会保持良好的兴趣,才有信心去解决,同时也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3.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讨论时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讨论而进行讨论;二是切忌处处小组讨论,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

从讨论问题的内容上看,要首先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从问题的类型上看,“开放性”的问题,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篇(6)

“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亲身体验学习活动过程的现代学习方式。教师努力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初中物理,增强学习的热情。

一、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在以“主动参与、乐意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构建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

(1)在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调控和反思,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等。在探究学习中要力争做到: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整理求证、表述结果。

(2)在交流意识和交际能力方面,要有强烈的交际意识和合作意识,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3)在个性和情感方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新的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简介。

“高效课堂”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地互动;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整理;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课改以来,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学生的情感经历“兴趣盎然——跌宕起伏——身心愉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三、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四点工作:

(1)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尝试,敢想敢说,保护他们的每一个创造欲望。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迸发出的每一点思维的火花,教师都给予适时适度的肯定、鼓励或赞赏,真正使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法灵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追求“活、趣、新、奇”,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逐渐变成持久兴趣。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以往先讲规律,再机械训练的做法。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不自觉地运用了数学归纳思想方法。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方法,形成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既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学会了怎样合作学习。

(4)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老师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

“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教师要改变角色,学生也要改变完全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加大校本研究的力度,相信我们的努力必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杨玉新.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罗辉.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介绍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51―02

《病理学》是一门概念多、内容抽象的形态学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各学科中最难学的学科之一。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为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达标,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以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学好病理学为基础,充分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拓宽教学空间,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统治教学讲台,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丝毫不能改变。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在讲台上虽然讲得丝丝入扣,但目中无人,忽视了“人”的存在,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虽然教学结构紧凑,样样俱全,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参与。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违背了“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教学互动,知识自构,情感体验,乐学、创新”的素质教育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标志着教育改革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改革,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因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迫在眉睫。

2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结果。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乐学,自我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特征是:

2.1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创建一种生动、活跃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精神,挖掘他们的潜能;其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需要选择学习,体现了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2 体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媒体的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体现主体与客体、认知与情感、教与学、内部思维与外部活动的双向转化、多维互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的多维互动的过程。

2.3 强调情感体验乐学

创新教育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感悟、领悟、体验学习中获得新知,滋生学习的活力与灵性,进而达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是培养“躯体、心理、智能、情感、精神”融为一体的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呼唤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有美的享受,情感的共鸣。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征强调情感体验乐学。这样教师由“要我教”变“我要教”: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学会”变“会学”。师生之间共同创造一个愉快求学、奋发上进的学习心理氛围。使师生之间能够分享经验和知识,能够彼此交流情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3 有效性教学策略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活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这块传播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实现教学环节的最佳控制,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病理学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的存在,体会到课堂教学魅力之所在。

3.1 加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注视过程,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课堂管理措施,实现有效性管理的前提。课堂观察的内容多,范围广。笔者主要对学生的听课情绪进行观察,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如讲课时观察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有分心现象时,列举一些实际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病理的微观结构放大,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听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 注重情感对流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了愉快的情感,就会满怀激情去渴求知识,甚至创造奇迹。课堂情感对流就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反应,能及时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更好地控制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情感对流”又有“知识对流”,“知识对流”,通过“情感对流”来实现。因此,积极创建课堂教学“情感对流”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又一策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一片爱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 把握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传播的张弛、快慢及其他有规律的变化。适当的课堂节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学生感到获得知识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要保持良好的课堂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对全班同学进行“察言观色”,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设疑、诱导、点拨组织学生多向交流、多维互动。既能激发“”,也能留下“悬念”,既能“山重水复”中又“一村”之感,也有开凿水渠接纳百川之效。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4 病案教学

篇(8)

[3][5][10]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4]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3):3-5.

[6]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5-7.

[7] 张金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1,62.

[8] 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11-13.

篇(9)

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高三阶段占有很高的位置,奠定了学生搏击高考的知识基 础。因此, 高三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效果与一轮复习课堂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合理的、科学的课堂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的关键,现与大家交流一种新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模式。由于高三一轮复习课的特殊性,特在1+12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高三一轮复习模式做一些改动。老师要根据单元复习任务和复习目标要求,编制复习导学案,教学模式环节如下:

1.课前准备

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有针对性、带着疑问和目标的听课,起到重要的作用,可 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1.1 解读单元学习目标。教师要有针对性、有层次地确定教学目标,并通过对目标的解读,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感到内容清晰, 层次分明。明确单元复习任务。

1.2 知识梳理,明确重难点。通过预习,让学生找出在本章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绘知识结构图, 让学生自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4 教师要认真检查预学案,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在课堂探究的精讲点拨环节中做针对性的点评,提高复习效率。

2.课堂重点合作探究

2.1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用案例的形式,针对在预习环节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小组内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的形式解决疑难问题。

2.2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预习和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讲解和分析要做到语言简练,善于运用启发式,注重从分析问题的方法人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根据老师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和方法。

3.课堂小结提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绝大部分学习任务,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要求老师从学生做的导学案中和学生合作探讨的问题 过程中发现疑难之处,作为精讲点拨或拓展的内容并进行小结提升。

3.1 需要精讲点拨的问题:① 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②学生解答不准确的问题; ③ 学生解法缺乏条理性的问题;④学生有议的问题;⑤针对易错、 易混、热点、考点需要进行强化的问题等。

3.2 需要拓展的问题:具有开发价值.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①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归类总结的系列问题,由此归纳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如" 影响类" 的问题的答题方法;② 能够由点带面、点面结合, 进而加强本学科知识前后联系或与其他学科知识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③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活、 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课堂练习

篇(10)

一、基于目标意识的课前准备

1.优势互补,分工明确

在高中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小组合作讨论法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布鲁纳小组规模研究的经验,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6~8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合作小组构成要注意优势互补,分工明确。

我每次带一个班级,在分组之时,每个小组都要集体协商各组的月度目标、期中目标和期末目标,这样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接下来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行轮番而治: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都得到体验磨砺,从而变革行为、实现发展。

2.精心设疑,目标引领

教师可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摸清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和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探究的欲望。例如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一课,我提前在学生中做了“民意”调查,问他们“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投票结果――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议会等名列前茅。根据课程目标及学生关注的热点,我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三个小课题,如议会的由来、变革的政治前提、权力的转移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一个课题,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课前就搜集、分析、综合有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基于民主、互动的课堂展示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

经过精心的课前准备,讨论课上,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释疑)。

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例如在学习必修三《》一课时,我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西学组和传统组),通过“文化魅力串串烧”“思维观点碰碰撞”等环节,将教学内容渗透在竞赛、辩论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这样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及情感,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良性循环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期待着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因为这种进步和提高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同时,学生也期待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这种关注和指导将转化为日后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师生双方都在期待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3.基于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需要提醒的是,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教师就应该变主导为引领和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的思考时间。

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如在讲授《1787年宪法》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华盛顿,美国会走向民主化吗?我首先肯定他敢于大胆设疑的精神。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历史的本质属性,我就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层层分析,从美国是移民国家、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自身的两面性等多方面因素去考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发现,原来美国的强国之路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必然性,真正做到了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基于系统学习的课外延伸:直面问题,变革行为

篇(11)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生动的教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信息技术指导意见》提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对教材有多少认识,他们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评讲、仔细分析,哪些地方可以简单交代。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

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信息技术、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三、大胆放手,激发创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的。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三: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创建演示文稿》一课中让学生拟主题,按要求的同时有自己的思想设计为更好,结果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必修课,所以我们必须高效利用课堂的45钟。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一)少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5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

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信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较强,这些课程中知识的巩固,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随堂测试、填空等练习形式,还有图片进行匹配,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