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前教育的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前言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实现民族振兴的希望,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保障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每年我国都有上万名儿童死于各种安全事故。因此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应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前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教学效率,切实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孩子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为社会安全教育问题做一份贡献。
2. 学前安全教育的培养内容
2.1生命安全意识。生命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幼儿纯真无邪,没有足够的是非分辨能力,所以,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热爱生命的意识,要珍惜自己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初步教会儿童们用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人身伤害,特别要加强女幼儿免受性骚扰或害的自我保护意识,给予他们一个阳光的学前学习生活。
2.2遵守交通安全规则。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多半是因为肇事者或受害者不遵守交通规则,提升儿童的安全意识就要培养他们遵守交通安全规则,让识记各种交通标志、信号,普及交通安全常识[1]。此外,要对儿童们进行乘车安全教育:乘公交车时莫要盲目拥挤;出门旅行要乘坐正规巴士,不超速、不超载;父母开自驾车的要监督他们遵守行车安全规则,系好安全带等。
2.3消防安全意识。火灾也是高发事故之一,学前应该对孩子们普及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对火灾的危害进行讲解,培养孩子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逃生自救能力和防范能力。由于儿童天性好奇心强,喜欢触碰把玩各种东西,所以不要随意摆放易燃易爆物品,并要警示他们远离危险品。
2.4生活安全问题。生活中要注意防范的安全问题主要有:第一,预防踩踏和避险逃生问题;第二,用电安全问题;第三,预防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第四,防范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第五,预防流行性疾病;第六,防拐卖偷窃等等。各种安全隐患充斥在孩子们的生活里,做好防护工作,形成安全意识,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5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地域性特点。幼儿园在普及自然灾害防护知识时,可根据其所在地理位置特点,加强训练自然灾害逃生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保持冷静的能力,练就他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逃生、互救及求救技能。我们不能实现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做好防护工作,保护好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将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
2.6防范社会公共安全事故。近年来增加的有关踩踏事故报道着实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学前教育要使孩子们认识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以及遵守公共场所安全规则的重要性[2]。小孩子多半喜爱热闹,要注意教育他们不要进入人员已经相当密集的场所,因为在拥挤的人群里一旦发生踩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弱小孩童将会是最大的受害者。
3. 学前儿童的自我保护教育实践
3.1注重将安全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普及的安全知识还远远不够,应当重视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强化安全意识。幼儿教师多数会选择在教室内进行模拟课外拓展实践活动来代替现实场景,为的是避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给自己招来与儿童家长的纠纷。诚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趣味游戏、模拟生活场景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孩子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实践中去,亲近自然,贴近生活,难免会让他们觉得社会是安全的,不利于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毕竟现实生活并不是课堂力进行的那个样子。因此,只有让孩子们体验“身临其境”,才会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真切体会,才会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作出恰当反应,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3.2增加贴近生活体验。进行课外活动是幼儿教育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于自我保护教育教程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可适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拥抱大自然。在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会设置好的问题分配到各小组中,让他们进行讨论后派代表作答。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既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进了现实生活体验,也培养了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使幼儿的学前自我保护教育工作得到了实质性提高。
3.3实现教学多样化设计。鉴于每个幼儿拥有不同的智力状况、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幼儿教师在进行学前安全教育时,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在教学实践中都能学有所得[3]。具体实现教学多样化设计,需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实际需要和实践活动场所,制作针对性、多类型的教学方案。例如,在教授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概念时,教师可争取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通过使用图片、艺术字、动画等演示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维应变能力。教师们还可以在生活中对幼儿做引导,鼓励他们在家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逐步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家偕同父母洗菜擦桌子、叠自己的小衣物、自己叠被子、整理书桌等。
3.4用游戏带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通过玩游戏,孩子们可以在一定程度意义上开始接触到社会。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得到更多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在设定好的游戏规则里,为了使愉快的游戏进行下去,各位组成员小朋友需要协调合作,共同进退,从中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帮互助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他们进行和睦共处,提高其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即交际技能,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孩子们以后步入社会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最后,孩子们还能通过游戏找到趣味相投的伙伴,建立起儿童时期纯真的友谊,在有同龄人的陪伴中快乐成长。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孩子们即将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生活,对幼儿进行学前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应该成称为幼儿教育的必修课。国家除了加强对社会安全问题的宏观监控,应当鼓励从娃娃起加大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保护能力,保障祖国的未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美耶鲁早期教育实验幼儿园项目”围绕学前课程国际化研究、幼儿教师国际化培训、幼儿发展测查工具国际化、幼儿园质量耶鲁认证等几项工作展开。该实验项目分四个阶段实施:筹备阶段,主要完成项目申报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的撰写和完善;初期阶段,初步实施新耶鲁―开普兰课程(Learn Every Day,简称LED)第一册内容;中期建设阶段,实施LED课程第二册内容,完成境外教师国际化培训,并初步引入儿童学业成绩测查量表(ULAP);后期建设阶段,美方专家进行评估验收,完成一所实验幼儿园的耶鲁认证,对实验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实验报告,最终实现LED课程和ULAP测查工具的中国化。
开设实验班,开展国际项目实验研究
为了中美耶鲁早期教育实验幼儿园项目顺利有效实施,集团在下属20所幼儿园中,公开选拔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实验园园长和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与研究能力、能够认真实施课程方案并善于观察幼儿的实验班教师。本着公正、公开、公平、自愿的原则,最终选取了14名实验幼儿园园长,19个实验班级、38名实验班级教师和580余名实验班幼儿。实验班在本土课程的基础上引进和实验LED课程内容,按照美国耶鲁大学项目组的进度安排实施;开展儿童学业成绩测查量表(ULAP)的测查工作,接受耶鲁大学项目组的培训和指导等。
召开启动会,开展教师国际化培训
2013年11月,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明天幼稚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组织下,召开了“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基础教育国际化项目启动培训研讨会”,美国耶鲁大学载格勒研究所所长为集团颁发了“中美耶鲁早期教育实验园项目合作证书”,并赠送耶鲁大学锦旗;集团教师展示了耶鲁大学课程与中国幼儿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实验模式。启动会后,美国耶鲁大学载格勒研究所两名专家为集团实验班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LED课程理念的讲座,并围绕此课程的具体实施和集团的实验工作进行了互动研讨,让实验班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实施的方向。
实施家庭拓展,开展家园合作
首先,利用美方专家来华培训教师的良好契机,为实验班家长开展家长座谈会和系列讲座。通过丰富多彩的讲座活动,改变了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开阔了家长科学育儿的国际视野。
此外,班级教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每个单元课程开始之前,都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介绍这个单元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中来。比如,在实施LED课程第二册第十单元“音乐”主题单元活动中讲到各种乐器的内容时,一个班级的家长恰好是音乐教师,为班级孩子们提供了一套配有“打击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和“铜管乐器”图片的有声书籍。这套图书一经投放在图书区就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孩子们研究乐器的兴趣,促进了课程的实施。
依托信息技术,开展远程互动
为跨越中美两国时空界限,及时解决实验班教师在LED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项目的远程互动交流研讨活动。在第二册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收集每个单元教师实施后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类和整理,然后发送给美国耶鲁大学项目组。他们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项目组专家、课程编写专家或美国幼儿园一线教师等,在视频教室与集团实验班教师开展实时互动研讨。这样既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也解决了实验班教师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实验班老师调整课程实施的策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中美耶鲁项目在以后的计划中还将开展幼儿发展测查和实施耶鲁质量认证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借鉴美国幼儿测查工具的优势,为评价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实施耶鲁质量认证,能够丰富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最终促进幼儿园质量的提升。
实践思考
我们认为,学前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国际化科研项目、国际化观念、国际化机构、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课程等重要要素,上面主要介绍了集团在国际化科研项目方面的探索,其他四个方面对国际化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1.观念的国际化
1995年明天幼稚集团成立之初,就一直进行着国际化探索,特别是在观念上。集团发展注重开放性:走出国门,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阿联酋、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文化艺术和幼儿教育交流;同时集团敞开胸怀,迎接国外幼教同仁的来访,集团的“立美教育”理念开始进入国际视野。正是因为观念的国际化,才使得集团的国际化发展实现了三个飞跃:从原来的一般性的文化演出活动发展到现在幼儿园课程引进;从原来的幼儿园考察活动发展到如今的全方位全方面深度合作;从原来的幼儿园建立姊妹园所到当前与大学的战略合作。
2.国际机构的选择
全球国际幼儿教育组织和机构多不胜数,如何选择一个国际机构来深入开展与集团的战略合作,是摆在集团国际化发展面前的一个问题。在探索中,集团选择了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儿童研究中心载格勒研究所,是基于几点考虑:首先,耶鲁大学是众所周知的国际名校,其医学院儿童研究中心在儿童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下属的载格勒研究所是美国国家儿童政策研究的权威机构,是美国联邦政府儿童政策的“智库”。其次,在国外专家指导团队方面,载格勒儿童发展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现任荣誉所长载格勒教授就是全球知名心理学家、美国“开端教育”之父、美国奥巴马总统教育政策顾问;现任所长沃特・捷列姆博士是耶鲁大学医学院儿童研究中心副教授,他在美国儿童研究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现任载格勒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彤博士,是此项目执行负责人,她曾是国内学前教育专业教授,在中国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同时她具有耶鲁大学多年博士后研究经验。除此之外,实验教师到耶鲁大学接受培训还能直接与耶鲁大学心理系等专家、教授面对面对话,保证此项目的实施水平。
3.管理组织的国际化
为了适应集团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集团在组织机构上进行了调整和变革,一方面,在集团内成立教育国际化改革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集团总院长郑佳珍牵头,作为项目组的总体负责人,由国际交流部主任、副主任分别为工作组组长和副组长,集团各园园长直接负责,每园一到两个实验班参与此项目。集团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从事国际化研究队伍,统一协调管理,促进集团各园的国际交流。
见习生回学校后普遍反映,在见习期间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主班教师抄写教案或工作日志;工作之二是帮助教师进行环境设计中的剪纸制作、折叠、粘贴等,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并一无所获;工作之三是帮助幼儿园进行洗刷桌子和椅子等简单的清洁工作。见习生带着在幼儿园工作就是不停地抄教案、做保洁的印象回到学校,见习不仅没能帮助学生,反而害了学生。
1.2见习制度严重缺失
见习生在见习时会带着学校设计的见习报告走进幼儿园,但是由于见习报告设计脱离企业实际、制度无人监管、见习结果与学生学业和就业完全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和见习生都没能重视和珍惜见习机会。个别带班教师甚至利用学生见习期间满足私欲,让学生从事完全与见习无关的工作,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
1.3见习时间短
本校见习为一周时间,幼儿园因企业管理和行业特点,无法在见习之初就让年轻没有经验的见习生直接深入一线工作,而学生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就到了返校的日期。学生普遍反映刚要摸到一点儿门路,见习期却结束了,很遗憾。
2校企合作之中职院校在见习期的建设建议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首先要对见习制度进行整改。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认识。中职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本身就处于青春期,尚未成熟,对角色的理解和就业的前景尚未认知。为了让学生尽快通过职业定向阶段,进入准幼教工作者的学习状态,建议每学期让学生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或优秀的私立幼儿园见习两周时间,请企业安排优秀骨干教师以讲座或演讲的形式,用他们自身的优秀业绩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向往。见习时要按照见习计划确定每日见习内容,将每个学生分配到班级,由班级的主班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等相关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意识。
减少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大连市公办幼儿园目前使用的是《探究式B版教材》,涵盖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将五大领域系统融合,目的是让幼儿在3~6岁发展关键时期,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情感发育,都得到合理发展。在校期间学校会安排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理论课课时,但学生往往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能唱会跳,基本上不用学教育学原理等纯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从企业要求出发,将工作内容及时引进到学校课堂里。幼儿园课程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B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包并进行活动准备。在实训周中,学校要求幼儿园必须安排有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看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时间。教师讲课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发挥和融合过程,这是形成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在见习时找到自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漏洞,回到学校课堂才会重视理论知识。
为企业提供财务保障及人才储备每一学期,学校会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幼儿园见习两周,势必会给幼儿园的工作和日常管理来带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一线的班主任无疑加重额外负担,因此,幼儿园教师对见习生进行管理时难免出现精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为企业支付经费和课时费,确保见习的有效开展。同时,见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作为幼儿园的人才储备,在毕业实习分配时优先选择校企合作期间大力支持并培养见习生的幼儿园,激励幼儿园为学校见习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与企业合作,加强交流在学生见习期间,学校应组织因为见习周而停课的教师集体到幼儿园参观学习,有条件者可以在见习的企业驻点调研。这不仅是发挥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也让中职院校的教师深入企业,成为理论性实践者。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幼儿园教师免费授课,给他们带去最前沿的政策和理论;同时听取幼儿园教师对见习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学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学校只有和企业经常往来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3校企合作之企业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想要通过见习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工作内容和氛围,与幼儿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加强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幼儿园的主要岗位就是教师和保育员,见习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幼儿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详细系统地为见习学生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与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环境概述”“3~6岁幼儿发展指南在园实践效果”“幼儿园与家长、小朋友的沟通技巧”等辅导工作,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避免学生在见习期间盲目、被动地适应环境。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考核工作考核是学生的动力,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考核是否严格规范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考核标准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才能保证学生见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考核时要本着实事求是、严格的原则。尤其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求见习学生必须完整地进行一次活动设计与实践,由指导教师为见习教师打分、评价的标准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活动过程是否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有感染力,等等。
为见习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幼儿园指导教师是学生见习期间接触最多的人,也是见习生未来工作的楷模。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是行业的标杆。因此,在学生见习周期间,一线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庄大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传递正能量,让实习生心中充满爱,充满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德高为范、技高为师,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见习的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介绍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护见习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
1“科学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解析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自首次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深刻的内涵,一直处于研究发展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概念界定。一些权威组织机构如美国科学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和个人研究者都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定义。美国学者米勒(Miller)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我国学者韦钰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探究的方式来对待、让探究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尽管不同学者对科学素养概念表述不同,界定的科学素养都包含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情感和态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对象为幼儿,是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较一般的公民科学素养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教育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其具体要求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些具体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依据科学素养相关文献分析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文件精神,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应具有科学的态度,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近大自然、热爱科学,有辩证思维、创新意识。(2)科学探究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利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实践、科学评价等能力;具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扎实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
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1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情况分析
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指中职毕业生通过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升入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习,再升入大学。经过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得知,他们在初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物理、化学等课程还是他们的短板;他们所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般都不开设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仅有的一门科学相关课程就是幼儿科学教育,很显然,这对培养原本科学基础薄弱的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2.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2.2.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有着相信科学的态度,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并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把科学看得十分高大上,认为科学应该是像牛顿这样的科学家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甚至有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片面的以为科学仅仅就是做实验,对科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新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如对于看到的现象较少积极主动的去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此外,在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表现为缺乏辩证思维,创新意识不够。
2.2.2科学探究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缺乏基本的认识,如有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不懂得有哪些科学方法,甚至认为观察仅仅是依靠眼睛;缺乏真正的科学探究的亲身实践经验,大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映从小学入学以来,几乎没有自己动手操作过实验,有的只是在初中化学课上,观察过老师在化学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演示;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分工协作意识,并且依赖思想严重。
2.2.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67-02
一、在构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强调适应社会需求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02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
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强调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16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在创新办园方面,为了使山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又不降低办园质量;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又不给地方财政过大压力,我们进行了四种尝试。
1.名园+公助民办园
由财政局出租金租用场地,形成名园下属的分园,并与名园法人一致,管理制度、工资薪酬和考核评价统一,以达到教育联动、整体发展的目的。例如,在2008年期间,丽水市机关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一幼”)创办了阳光分园(以下简称“阳光”),丽水市机关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二幼”)创办了水木清华分园(以下简称“水木清华”),并增加学位750名,财政局只出房屋、租金,未承受较大的财政压力。
2.名园+民园
丽水市新建的城郊住宅区的民办幼儿园招生一直困难。于是,在2011年,一幼利用优质师资和名园效应,使之成为名园下属的托管园――山水托管园(以下简称“山水”),并保证各自法人独立,行政管理、工资薪酬和考核评价统一等。另外,校本研训的共享、教学团队的重组和教材教法的更新,使民办幼儿园焕然一新,招生情况大为改观。
3.名园+新园
利用名园的孵化作用,采取“名园+新园”的发展模式。例如,一幼和二幼强强联手,创办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实验”)。新建的实验园性质为公办,是丽水市投入最多、规模最大和硬件条件最好的一所幼儿园(共有21个班,近700名学生)。总之,采取“名园+新园”的发展模式,能迅速建成一所高品质的幼儿园。
4.集团化办园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集团化办园能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山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例如,丽水市教育局把三所公办园(一幼、二幼和实验)、两所民办公助园(阳光、水木清华)和一所民办托管园(山水)等六个园区整合成一个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解决了2 350名学生入园就读的问题。
二、集团化办园的意义和优势
1.意义
集团化办园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人事、财物和资源等的优化配置与集约组合;二是创建规范、高效以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组织机构,形成严谨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2.优势
集团化办园的优势有三个。其一,“借壳”壮大。“名园+民办公助园+民园+新园”模式以及全面引进名园的师资、文化、管理和科研等优势,不仅使名园 “借壳”壮大,更使“新园”减少投入的时间与成本。其二,充分利用师资。集团化办园根据实际需求统筹安排,既使人事分配与流动更为顺畅,又吸收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加入团队,还造就多名骨干教师。其三,资源整合与共享。集团化办园既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培训,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还节约管理成本。总之,集团化办园推动体制的创新变革,促进园区的互动、交流与良性竞争。
三、集团化办园的探索和思考
1.创新集团管理模式,促进管理科学化
随着集团建设和规模的扩大,集团的组织结构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管理模式也应因势而变、顺势而动。
(1)组织重构,条块分工
一方面,集团化办园采取集团总园长领导下的分园园长负责制,即分园园长全面负责管理各园区工作;另一方面,集团化办园有三个具体执行部门,分别是教育教学、科研师训和后勤服务。这种“组织重构,条块分工”的管理形式,既保证集团掌握各园区的动向,又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使集团的工作规范而有序。
(2)多元沟通,顺畅管理
一方面,在管理理念上强调授权赋能,管理重心下移,积极建立多元而顺畅的管理沟通渠道,以保持管理的精练与弹性;另一方面,定期召开集团园务会议,并依托网络技术,设立外网、内网等多层面的网络沟通平台,为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健全集团管理标准,实现工作精细化
集团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管理者的关注范围更加广阔,因此,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
(1)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制度成为集团化办园的关键。只有健全制度,才能使集团管理更加专业化。另外,我们正在积极融汇各园区的原有制度,以寻求最佳的契合点,从而制定最适合集团管理的制度。
(2)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
集团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取决于教职工的自律行为。只有教职工认同规则背后的价值观念,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制度才真正有效。我们做好思想教育和励志培训,将原有优良的人文品质、工作作风保持与发扬,并影响周围的同事。
(3)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
集团化精细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制度,对教师的工作与前景使用立体的评价模式,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另外,既按照教师的职称等级做不同要求的评估,又针对教学成果和教育工作进行分类评估,以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保证优秀教师获得晋升。
3.开展多元园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集团化办园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因此,务必依托园本培训,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承办园本培训项目
集团各园区根据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菜单,并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作为教师,可自主申请主修或参训项目,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作为园区,每个月都须承办集团的一个园本培训项目,以实现培训资源的最大化。
(2)教师分层培养,优化教学力量
教师分层培养分为两种。其一,横向的促进。例如,集团组织的全体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内容涵盖师德师风、家长工作、一日活动和规章制度等方面。其二,纵向的组合。根据教师的特长、个性和自身定位,集团组建各级梯队,以优化教学力量,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
(3)开展科研实践,建设教师梯队
以教学问题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例教研为契机,以教师五项技能修炼为基础,积极开展教科研实践,从而丰富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并逐步完善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机制,最终建设一支重实践、会研究且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梯队。
4.尊重共同办园理念,提倡办园特色化
在合理情境的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创设文化导入情境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改革。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个文化的导入情境,让学生通过文化的氛围对学前教育有着更加贴切的体会和感悟,就可以更好地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感受到教育知识的特点和魅力,为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该课程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情境创设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地利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来进行辅助,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直接播放恰当的视频材料来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全面的了解,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当中提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视频应用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的鲜活性和直观性更加突出,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制作技术精良性大大提升的背景下,会使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让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
二、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多种能力和兴趣的形成
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那么?ρ?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就能够呈现出更加良好的效果,同时会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加地突出。在学生对学前教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及兴趣的形成方面,教师要进行条件的多方面创造,使其能够在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养成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竞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好胜心强是他们非常典型的一个性格,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氛围当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非常有效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适时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育学知识或者心理学知识比赛的组织,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相互指导和借鉴过程当中,促进自身学前教育学习兴趣和水平的提高。学生在比赛中可以通过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地提升自己多个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得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平时注重搜集他人优秀的上课录像,对其中的素材进行利用,从而丰富自身授课的内容
三、推动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7-02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游戏活动能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增强体质,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一、游戏中体现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游戏理论有:心理学家席勒和斯宾塞提出的剩余精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游戏使人类的机体剩余力量最大化。以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欲望,有利于缓解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游戏具有自我发展的功能。”前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与维果茨基认为:“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本质,成人对幼儿游戏的干预在游戏中起决定性作用,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有影响力的游戏。”而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游戏被广泛推广,在传统幼儿理论的基础上,“元认知游戏”、“有效游戏”等理论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指导理论。所谓元认知游戏理论,就是指在游戏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游戏体验了解自身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有效游戏理论,则是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和动机,在儿童“想玩”、“愿玩”的基础上进行,最终使学生“研究玩”、“会玩”,通过游戏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内容的创新
1.要体现儿童的个体差异。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理论认为,在游戏中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儿童视为区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在游戏的设置中,要把儿童的心理需求放在第一位。可以开展“自选游戏”,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以及合作伙伴。例如:可为幼儿提供“喜羊羊与灰太狼”、“蔬菜市场”、“小企鹅造房子”等不同的游戏,供幼儿自主进行选择,使每个儿童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
2.增强儿童的生活体验、丰富游戏内容。儿童的想象力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再次加工而来的过程,而记忆的表象则来自于生活。因此在增强儿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对游戏进行创新与实践。例如:在“小企鹅造房子”游戏活动中,要积极组织儿童广泛参观各类建筑物,也可让儿童自行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使儿童的表象记忆更加深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活动,将起到更加有效的成果。
3.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传统的游戏活动往往仅限于校园内,幼儿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为严重。游戏链条短促,使得儿童在游戏中娱乐成份较多、知识性与技能性收益成分较少。因此,要使儿童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不断拓展游戏的横向、纵向空间,才能使游戏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提高游戏的效果。例如:可为幼儿设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课题,让幼儿自行收集家里的照片、声音等资源,在班级进行展览,让幼儿讲一讲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收集的最全、故事讲的最好,随后可以在学校开展亲子活动。最终通过一系列活动,扩充了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容量,增强了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的创新
要创新幼儿的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更大程度的推动游戏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开展。一方面,要突出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可把游戏的设置权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儿童,让儿童自行进行游戏的设计,增强幼儿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游戏中,由儿童自主确定“谁当妈妈”、“怎么找妈妈”等内容,充分体现儿童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游戏活动的合作性。蒙氏教育认为,应大力探索混龄教学,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够相互学习和模仿、学习。例如:可把小班、中班、大班的儿童的“好朋友”游戏,要求每个儿童找的朋友中必须包括大、中、小班的幼儿,找到“好朋友”后,与好朋友进行一次交流与沟通。同时,可对传统的游戏进行“托罗普斯式”改编,在游戏中体现团结协作,使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其中。例如: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小鸡”的数量很多,“老鹰”的奔跑泛围大,“老鹰”抓住“小鸡”有难度,导致“老鹰”始终是“老鹰”,“小鸡”一直是“小鸡”,角色变换慢,造成“母鸡”和“老鹰”运动量很大,普通小鸡由于角色转换慢,缺乏游戏兴趣。对此教师可指导幼儿减少“母鸡”身后“小鸡”的数量,让排头的幼儿当“老鹰”,“老鹰”后边是“母鸡”,“母鸡”身后是3~4只“小鸡”,“老鹰”只能捉最后一只“小鸡”,捉住“小鸡”后,变身为“母鸡”,被捉住的“小鸡”变为“老鹰”,如此循环,加快角色转变的频率,使每个“小鸡”都在短时间内都能成为“老鹰”和“母鸡”,体现游戏的公平与合作,促进幼儿协作能力的发展。第三方面,突出游戏活动的探究性。传统的幼儿游戏忽略启发性,新时期幼儿游戏应在游戏的探索与玩耍中,掌握技能,开拓创新思维。例如:在大班游戏《斜坡开汽车》中,可把幼儿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自行进行材料的收集。在实验中,幼儿反复比较使用不同坡度及光滑度的材料时汽车行进的距离,讨论坡度及光滑度对汽车距离的影响,互相交流、互动体验游戏的内涵。随后,可在小组间进行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汽车跑的最远。这游戏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游戏环境与材料的创新
一方面,要对现有游戏环境进行拓展。大力探索室外游戏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室内、室外环境。体育类游戏应安排在室外,小型的创造性游戏应安排在室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大力进行户外活动,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例如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每月都组织幼儿与家长在公园进行户外亲子活动,在公园里组织形式各样的游戏,使幼儿在感受自然中,增强生活体验。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环境。例如:针对小班儿童的游戏,一般以与“家”有关的形式进行,对此蒙氏教育理论提出了“它必须像个家”的要求,即幼儿园应为学生提供类似于“家”的环境,使教学能够在游戏中,找到“家”的感觉。另一方面,要对游戏的材料进行创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幼儿对游戏材料的自行搜集和制作。要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利用,如:旧报纸、纸箱、饮料瓶等。可为幼儿提供废纸箱,让儿童利用纸箱做成汽车或飞船的模型。材料要选择和生活相关的,体现儿童的天性。如:沙石泥土、花鸟草虫等。利用沙子,在沙子上创作造型,指导儿童制作简单的沙盘。
总之,我们幼儿教师必须从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论、游戏内容、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游戏环境与材料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着手,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49-03
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担负培养幼儿师资以及各级各类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工作者的双重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能力素养。为了顺应社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需求为导向,在注重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实践教学是教师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是实现职前教育培养目标重要的一环,对未来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不断探索和改革教育实习,提高教育实习的有效性,是培养合格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重要环节。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足
教育实习是本科生四年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育实习前,虽然系领导和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讲明实习意义、要求,但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应该就是到实习单位走走看看,不需要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只要每天都去就行;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小孩,将来也不会去幼儿园工作,幼儿园实习可有可无,只要实习成绩及格就行了。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不仅影响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
此外,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多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为期八周左右。而这一阶段也是部分学生准备参加考研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考研与教育实习之间相冲突的问题。部分考研的学生出现了应付或放弃实习的做法,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实习的成效。
(二)实习时间短,形式单一
1.实习时间短。多数院校在教育实习的安排上只有两个月或短短几周的时间,实习生要在短时间内了解班级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保育教育工作,这往往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经过几周时间,学生刚刚对保育和教育教学工作熟悉,教育实习就结束了,这使学生难以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有完整的认识。因此,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生都觉得实习是一种形式,是走过场。
2.实习形式过于单一。从教育实习整体现状来看,大部分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工作主要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幼儿园完成听课、上课等教育教学任务,教育实习方式主要采用集中的一次性实习,实习管理模式以集中与分散实习为主,而没有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多次教育实习的分散分组实习、穿插实习等。虽然当前的教育实习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课堂模拟、分散分组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指导,只是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明显,难以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
(三)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他们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教学中学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的内容,但当真正接触幼儿时,却不知如何组织与开展。这与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紧密相关。课程体系中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体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由于多数学生在实习前没有充足的见习机会,对幼儿园教学缺乏感性的认识,无法预测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这种现象势必会导致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四)高校与幼儿园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以到幼儿园实习为主。教育实习是在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帮助学生实现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在教育实习中,大学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并没有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和“如何具体指导实习生实习”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幼儿园重视锻炼实习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忽视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使高师学前教育实习片面化。
学生在实习中得到高质量的指导是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大学还是实习基地幼儿园,在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时,在资格的认定上均无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存在指导教师成员不固定、思想不重视、指导方法不科学和指导技能缺乏等问题,实习指导工作表面化。
二、全程实践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思考
全程实践是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四年的课程设置,所有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的界限,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的有效性影响着全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转变学生的实习观念,明确实习目的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积累教育教学艺术的课堂,是学生实践历程的第一站。高校的四年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明白在学校学到的大多是书本知识、间接知识,要使所学知识变为能适用幼儿园教学需要的合理知识结构,就需要反复多次实践。实习前,院系及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和实习要求,端正实习态度,解答学生对实习相关事宜的困惑,做好实习准备。
(二)延长实习时间,实施全程实习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实习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时间为八周,时间短,难以全面了解幼儿园各个环节的工作,难以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角色的顺利转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因此,应延长实习时间,实施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全程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全程实习可以以学年为阶段,每一阶段的实习任务各不相同。第一学年,每周半天,共五周,观察儿童并记录,写观察笔记;第二学年,每周一天,共六周,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听课,写听课记录,并能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第三学年,每学期一周集中实习,学生参与组织儿童活动,编写教育活动方案并辅助教学,合理解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育行为;第四学年,集中实习,实习期为一学期,了解幼儿园的学期计划,独立编写并实施教育活动方案,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撰写教育笔记,期末进行总结。四年不间断的实习可以为学生将来能适应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过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或淡化了实践课程的开展,这与培养目标中所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定位相违背。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幼儿园实际教学的能力,课程设置中除了教育实习和试教与微格教学外,应增加实践学时,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必修课如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等应与教育实习目标相结合,通过幼儿园见习和课堂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了解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实习打下基础。在五大领域课程的学习中,采用课堂模拟教学与走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亲自体验、观摩讲评、课堂讨论、作业反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学,了解幼儿园活动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感知幼儿园教育。
(四)采用“分段轮流实习”,教育实习形式多样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多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已联系好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的学生,采取开放式实习的方式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的形式,让学生顶岗实习。但这些方式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实习是为学生以后入职做准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多在幼儿园进行,而幼儿园分为小、中、大三个年龄班,每个年龄班的幼儿发展特点不同,教育目标不同,教育方法不同。因此,在实习阶段可以采用“分段轮流实习”的方式。
“分段轮流实习”是把总的实习时间进行分段,每段时间的实习任务和实习的年龄班不同,第一段时间结束后与其他实习生进行班级交换,轮流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实习的有效性。采用“分段轮流实习”的方式时,交换双方的幼儿园指导教师应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根据现状调整实习任务,做好衔接,让学生在实习中获得连续性的经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五)高校与幼儿园实现良好沟通和合作
高校学前教育是为幼儿园培养未来的师资,幼儿园是继续培养和发展未来师资的场所。因此,高校和幼儿园有着共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共同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和幼儿园应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良好沟通。
一方面,高校可以把有经验的幼儿教师请到大学课堂上传授经验,或定时组织幼儿园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讨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内容和实习指导方法,既让高校教师了解培养幼儿教师的规格和要求,又让幼儿园教师教学经验得到了升华,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另一方面,教育实习是在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实习中,双方指导教师定期针对实习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和通过实习需要达到的要求,实现指导的有效性。
总之,高师学前教育的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一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是实现职前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对未来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变原来比较注重系统化的观念、理论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调整课程设置,延长实习时间,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保障和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高校和幼儿园的双方指导教师要认真对待,沟通合作,使学生通过实习不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掌握作为幼儿教师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顺利地从一名学生迈向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杨晓萍.试谈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发展对高师学前专业的挑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2] 张文娟.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3).
[3] 肖美良.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特点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6(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20-02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很低,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致使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这已成为多数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为顺应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急迫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基本技能,笔者所在学校开始实施中专毕业生毕业标准――“一标、三格、四证”,实行“三统一”,即“学进度、学计划、统一考试阅卷”。在开展国家级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语文教学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科自身的地位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开展了一些尝试,就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作了如下探索。
一、加强教学力度,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特色;三是求真务实,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构建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均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要积极构建各种学前教育语文教学生态环境,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积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构建学校语文教学生态环境
灵活处理语文教材。学前教育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而出现的,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学前教育语文教科书来看,其中的选文一般源于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名篇均是文质俱美的典范,这些文章不但能影响人格的各个方面,如气质、秉性以及心理等方面,而且还能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使之在思想上得到启迪。与此同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与时俱进。
2.营造良好的教室文化氛围
教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日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室之中,黑板报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也是构造教室语文环境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通过指导班干部出好黑板报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实现班级文化对语文学习的潜移默化的效果,班级黑板报可以设置“文学欣赏”“每日一练”“文字大练兵”“名言警句”等栏目,学生通过参与黑板报活动,时时刻刻地在“操练”语文,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其语文素质。要引导学生收集与专业相关的“名人名言”,如高尔基的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割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陶行知先生的 “幼儿教育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让这些具有专业特点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有所反映,警示学生要以这些名言警句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及奋斗的榜样,不断地提升自我。
(二)重视隐形课程的作用,以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语文老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通过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构建了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相继组织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美好家园》《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高尚品质》《如何矫正不良生活习惯》《资助征文,助我成长》“文明风采”竞赛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所有的活动都由老师与班干部一起制定计划,让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并自己设计主持词,会上自由发言,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欢乐、感受温暖、激发灵感、启迪智慧,这样犹如给每个学生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使其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感到愉快。在2012年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国家级决赛中,本班学生鄢赵娟的《资助政策,让我春暖花开》获得全国一等奖,戴璐的《给心灵刻上感恩的烙印》获得二等奖,樊晶晶的《暖风拂却心头寒》获得县级一等奖、省级优秀奖。
二、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语言表达,提高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一)培养口语表达与课堂教学能力,打好学前教育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面临着走向幼儿教育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交谈活动、组织学生采访身边教师活动等,开展这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既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又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1问题的提出与反思
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和弹唱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技能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是幼儿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及手段之一,无论是在唱歌、音乐游戏中,还是音乐欣赏、律动等教学过程中。钢琴作为一种教学伴奏乐器,其即兴弹唱技能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幼师生通常不具备长期音乐基础教学的教育背景,在对音乐的认识、键盘基本功、乐理知识、和声基础上均显薄弱,这些弱点成为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弹唱技能的障碍,也成为进入幼儿教学工作岗位时最薄弱的教学技能环节。怎样学好这门课程,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体现学前教育的教学特点,达到培养目标及实际教学技能的要求?反思这一现状,主要有以下两点:
1.1“从理论到实践”的课堂教学方法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基于“实践是理论的应用”,教师总认为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之前,必须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学习幼儿歌曲即兴伴奏时,教师往往从几个常用调的正三和弦讲解入手,分析织体与和声连接,把即兴伴奏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地进行教授,然后书写伴奏谱,最后才把编配的伴奏谱在钢琴上进行弹奏。看似完整的教学过程,其实是在缺乏对各种性质和弦实际音响支持的前提下所完成的,缺乏键盘操作实践,伴奏只存在谱面理论。
1.2教材内容偏离学生的教学实际
学前教育专业的即兴弹唱教材版本多,编写内容中大都参照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及过程,对没有钢琴演奏基础和音乐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教材过于关注弹奏的技巧性,谱例选择也偏离幼儿园教学实际。专业教师过高的估计学生对相关乐理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水平,学生不仅难以接受,认为钢琴即兴伴奏学起来很难,因而产生厌学情绪,也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将面对的教学实际,掌握并熟练运用基础的即兴弹奏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根据中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技能掌握的规律,在学前教育专业即兴弹唱教学中采用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起点的“实践导向教学法”。
2“实践导向教学法”概念解读
“实践导向型教学法”,是指课堂活动设计以“实践”为主线,形成完成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目标是“会做”。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理论学习的“失败者”,对理论学习有恐惧和厌恶心理,如果一开始就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实践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起点,让学习者在一定程度实践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设置以实践过程为中心,将更多的学习时间置于实践知识的学习上,技术理论知识的教授是围绕实践过程这一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以课程内容以实践知识为主体。这些教学特点意味着“实践导向教学法”在幼儿歌曲即兴伴奏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教师紧紧围绕“即兴弹唱”这一工作任务来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以键盘实践为基础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先弹”,而后教师再结合实践中的问题逐步渗入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弹”,并把“这样弹”熟练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3“实践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
“实践导向教学法”是以能力本位、自主活动与领域学习为基本教学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把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教学中加速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根据中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技能掌握的规律,“实践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基本流程如下:
3.1实践引领-准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