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区域发展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6.004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规划正以空前的密集度出台,部分规划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1],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方创琳[2]指出在新时期新经济体制下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五个基本发展趋向;胡序威[3]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阐述了不同时期规划的内容、特点及现状,并就未来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李广斌[4]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存在的弊病,并从区域规划编制形式、方法和实施管理体制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鲍超[5]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弊病;何丹[6]在梳理2009年以来国务院批复的十多项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空间格局、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三个方面总结出我国当前区域规划及政策的特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雯[7]、付承伟[8]分别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皖江城市带政界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对象,从若干方面进行规划实施影响评估。
上述诸多研究的焦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在我国宏观层面上区域规划的历史与展望、内容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二是就单一区域规划的实施影响进行评估。然而,目前以省域尺度上落实的区域规划为对象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不多见,而基于此视角能更清楚地审视地方区域发展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2013年山东省“一圈一带”战略正式启动,至此,山东共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及《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四项区域发展规划,实现了省域空间区域规划全覆盖。本文以山东省四项区域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几点参考。
1 研究区发展概况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重要发展轴线上,省内共有17个地级市,其中济南市和青岛市为副省级城市。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9685万、GDP 为5.5万亿、进出口总额267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7.15%、9.67%和6.4%,人均GDP为全国的1.34倍,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山东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滞后,在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部过渡带(如图1)。随着由这种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的凸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山东省也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考验。同时,山东省西部产业稀疏区未能得到足够的资本驱动,甚至部分具有极大潜力区域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未能发挥应有效应。鉴于此,针对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性问题,适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对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下山东省特定问题的解决、空间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及政策演变
作者在整理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新世纪之前,山东省还未出台成文规范的区域发展规划,有的只不过是一些远景的区域发展战略。如1983年的“沿海重点城市带动、大片区开发”战略,提出将全省划分为东部沿海、济南、淄博与鲁北、鲁中南、鲁西北五大片区;1984年的“梯次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建设三个梯次,即沿海滩涂、海岛、渤海湾岸线的第一梯次、东平湖、南四湖、黄淮海平原的第二梯次以及黄河三角洲的第三梯次;1986年的“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8年,把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1991年的“海上山东”战略,提出加快发展蓝色产业聚集带 ;1995年加快“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两大发展战略等。虽然这些区域发展战略不具有操作的可行性,然而却为后来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宏观指导。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区域发展经验的积累,山东省开始探索多区域联动的协调发展道路。“五大板块”战略、“一体两翼”战略、“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市化战略等相继提出,为了在省域空间上具体落实这些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因而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具体可分为2005~2008年和2009~2013年两个阶段。
2005~2008年是对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的探索阶段。2005年7月山东省制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山东省成文的第一部区域发展规划。 2007年1月山东省建设厅颁布了《济南都市圈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聊城、德州及滨州7市,旨在通过规划培育济南都市圈,进而促进区域和全省社会经济发展。2008年2月,《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正式通过,这是对“一体两翼”战略中“南翼”的落实。2008年10月,山东省制定《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
2009~2013年是对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的深化阶段。2009年12月及2011年1月,国务院相继批复通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山东省区域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国家层面上的认可与支持,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2013年8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经山东省政府研究通过。至此,山东四大区域战略板块实现全省覆盖,这从侧面反映出山东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跨越的强烈原景。
3 区域发展规划现状特征
目前,山东省共有4项区域发展规划(见表1),并呈现出3方面的特征。
3.1 规划战略的明晰性
就总体而言,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已不再是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怎样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问题,而是转向了以寻求特色产业突破、注重发展质量与空间均衡为核心的新阶段。基于问题导向性原则所编制的四个区域发展规划,明晰地表现出当前山东省的均衡发展战略,从东到西的每个区域均有规划落实。就单个规划而言,发现各个规划所体现出的发展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均属于特定功能区域定向发展规划,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示范与发展的双重任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意图是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意图是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体现出发挥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规划区内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的战略即改变山东西部长期落后的面貌,拓展发展空间。可以说,山东省目前的区域发展规划既体现出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发展目标指向,又体现出省域层面上均衡布局、协调发展、区域带动的宏观战略决策。
3.2 规划区经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引导区域范围内经济要素和活动的布局与重构,成为这四个区域发展规划的焦点。通过整理四个规划对于空间经济结构的表述,发现其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见表2),其中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内城市之间空间关系、交通设施布局等均构成其动力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区,其区域空间结构已从传统的以青岛为中心的极核模式转变为开放性的网络化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深,不同等级城市区域之间形成了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地域系统;省会济南及与周边城市已逐步形成以济南为核心层、莱芜、淄博和泰安为中间层、德州、滨州、聊城为层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通过“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区域联动、县域支撑”的区域发展路径,不断整合空间优质资源、优化经济空间结构;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处于空间结构演变初期阶段,区域空间要素在重要增长点和发展轴线上集聚,在市场主导的区域开发环境中,通过适时引入政策变量克服市场的消极作用,将有利于两区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演进。
3.3 规划保障措施的切实性
与2009年之前的区域发展规划相比,目前四个规划的保障措施更加切实有力,体系更加完善。以《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为例,该规划根据区域发展现状与目标,从营商环境、财税、投资、金融、土地、人才、民生保障、扶贫开发、协调推进等9个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如设立10亿元发展专项资金,这个力度在2009年之前的规划中是无法想象的。更为可贵的是,山东省在区域公共管理方面做出了努力探索,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各规划区的发展问题。黄蓝两区均设有建设办公室,省会经济圈和西部隆起带也正积极筹建,该类办公室隶属省发改委,负责规划区内的综合协调、审核指导、招商引资等工作,旨在落实保障政策、推进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组织与实施主体之一的该类办公室,将在有关区域发展重大矛盾问题的协调解决、上下层级之间的交流沟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山东省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上述四项区域发展规划是在基于各种发展诉求、适应内外发展环境转变的情境下形成的,与以往区域发展规划及政策相比,除了体现出上述诸多现实性特征,并且在深入挖掘与发挥区域优势竞争资源、探索区域发展模式、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与差异性竞争、引导空间经济格局有序演化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就规划本身及近年的实施效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4.1 存在多个规划战略和政策重叠区
地方主导的区域规划(或发展政策)不仅在山东省密集度出台,而且在其他省份的热度也持续上升,如广东省出台了四个省域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粤东、粤西、粤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然而,与广东省相比,山东省四个规划所涉及到的区域重叠现象非常明显(如图2)。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各级政在宏观层面上突出的问题是规划缺乏协调,缺乏实施机制平台;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规划之间相互重叠,甚至彼此冲突,令地方政府无所适从。并且直接导致区域政策的边界模糊,个别城市发展方向不明,公共资源的重复利用,进而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效率。
4.2 不健全的考核机制
纵观目前山东省四个区域发展规划文本可发现,各规划不仅强调经济的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体系的培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问题,还涉及到区域一体化策略、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软”环境,这种多议题的区域规划犹如多变贸易体制下的“一揽子”协议。然而,在财政分权的制度环境下,下级政府的“经济人”角色凸显,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其根本属性之一。一方面,现行的政府考核目标是经济增长水平,这与国家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虽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硬”问题和“软”环境都是政绩函数的重要变量,但经济发展的“硬”问题是可以数量化的,而“软”环境则难以数量化,因而现阶段政府的绩效考核是以GDP为导向的。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规划区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重要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贵濒危鸟类自然保护区。规划中虽然有一章专门论述如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然而近年来黄河中上游大量截流,农田、油田开发加快,威胁着三角洲生态系统,导致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9]。由此可见,现行的区域发展规划的考核目标与考核指标不能适应规划区的发展要求,不利于规划区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大大弱化了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从无到有,目前在省域空间有四个规划得到落实,表现出规划战略的明晰性、规划区经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规划保障措施的切实性等三方面的特征,但仍存在多个战略和政策重叠区及不健全的考核机制等问题。面对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创新考核机制,树立新的政绩观,建立符合各规划区功能定位的考核指标,如加入以民生相关的居民幸福感、满意度等指标,并将绿色GDP纳入指标体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考核程序,充分挖掘规划区内公共参与能力,将更多政府的本职职能从体制内能释放出来。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更多的让位于市场,转而考虑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促进规划的综合协调性。第二,在今后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完善规划的编制机制,特别是针对规划区范围的划定,要做到近期与远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保障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针对即存的规划重叠区,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发挥好自身的政策优势,肩负起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秀山,董继红,张帆.我国近年来密集推出的区域规划:特征、问题与取向[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0 (2): 5-12.
[2] 方创琳. 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J]. 地理科学,2000 (1): 1-6.
[3] 胡序威. 我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 地理学报,2006,61(6): 585-594.
[4] 李广斌,王喜,王勇.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 (5): 10-13.
[5] 鲍超,方创琳. 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看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编制[J]. 经济地理,2006,26 (2): 177-180.
[6] 何丹,李晶. 2009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及政策评述[J]. 华东经济管理,2011, 25 (3): 36-40.
中国结算周二盘后的数据显示,节后首周(10月9日至13日)A股市场新增投资者28.08万人,同9月最后一周比下降4.39%。统计显示,自9月下旬以来,该数据已连续第三周出现小幅下降。
营业部最青睐个股曝光4股净买入超5000万
10月17日龙虎榜中营业部资金净买入2.28亿元,其中,净买入的个股26只,净卖出的个股12只。净买入较多个股分别是华讯方舟、来伊份、同兴达等,净买入金额占当日成交额比例达60.53%、29.90%、7.32%。此外,营业部净卖出居前个股分别为昆百大A、大博医疗、华通热力等,净卖出金额占当日成交额比例达12.60%、2.84%、5.40%。
·增持减持·
新华都:两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2030万股
兆日科技: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440万股
金达威股:东中牧股份拟减持不超1%股份
城地股份:两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498.2万股
海联金汇:股东银联商务拟减持不超2500万股
水晶光电:董事长等三名高管拟减持不超530万股
汇顶科技:董事杨奇志拟减持公司100万股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想和谋划,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把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称为区域经济规划。所谓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部署。它是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空间统一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一个完备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包括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确定,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面系统地分析、制定、评价与落实。
一、针对所研究的区域经济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确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谋划。它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发展模式、发展重点,以及为此所采取的重大的规划布局与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研究未来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它有许多自身的特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调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本质、要求和编制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地域性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而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定要从本区域的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进行资源评价等区域国力的分析,研究区内外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找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使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等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地复杂性和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系统要求各组成部分整齐有序,各个分支系统协调合理,在结构层次上,在时间序列上,在空间区位上,在运作过程中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不仅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而且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国经济、其他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要素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空间转换中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作为依据区情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也必须是动态的区域经济规划的反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依据,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对现实区域发展状态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准确估计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有实现可能的预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方法原则
将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看作是一个大系统,用系统理论思想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应把区域看作是各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但决不是把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系统理论的目的是系统整体的最佳运转状态,并根据这一目的去要求和规划各个子系统;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现代的经济发展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含社会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某些经济增长是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取得的。这种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当代和后代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因此,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结构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协调统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规划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讲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其中的关键是立足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专业化部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并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中,运用上述方法与原则,明确研究对象,合理划分区域内部结构,详尽了解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表现区情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指标,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做好准备。
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所调研的资料与成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指标评价体系
首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模式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以满足最广人民的利益为最终诉求,消除贫困,使整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针对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判断,趋利避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式。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强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降低劣势,充分运用系统理论,分清主次,找准规律,逐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各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上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分析确立之后,选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由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分解为众多具体指标组成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其中,社会子系统主要包括的状态指标:人口劳动力、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品价格指数等;经济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资金利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等,主要控制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等;科教文化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等,主要控制指标有: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育事业费点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工业废物净化处理率、城市人均用水量、各类资源再生率、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均环保经费、各类资源年采伐量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众多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大系统的综合思想,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若干统计指标的综合计算形成一定的标志数值,以得到直观的、整体的评价,力求全面、准确的反映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及某方面的基本特征。
四、区域经济规划的详细制定方案及实施
首先,通过上述中对收集、调研的资料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并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提出预案,预案应当是多个,要依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其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几种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
其次,制定目标设计,在以各项指标的分析预测的基础,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应当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多方面征求公众意见,谨慎确定。
第三,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入具体内容的设计制定阶段。
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主要产业部门、区域内各地区及若干专门问题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各子系统指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1)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与影响因素,找出有利条件,列出限制性因素。
(2)分析规划地区的经济特征,地区经济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归纳地区类型。
(3)剖析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特征和区内差异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及相互关系,确定主要矛盾。
(4)制定规划实施应采取的措施。
(5)在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区域内部四大子系统和三大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使生产发展与诸种条件和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平衡,合理分配,加快建设步伐,提高投资效率。
经过上述步骤,制定出区域各类产业和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汤兵勇张神勇杨浩等:上海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T].上海统计,1996
(一)济全球化使区域由封闭走向开放
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线开辟”。在封闭的经济体系里,区域发展规划较少需要考虑别的区域,只需处理好自己区域内部的问题,但是随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区域发展不仅依赖于自身,也越来越受他人影响,因此在区域规划制定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区域发展受到的他人挑战主要有以下两点:(1)该区域工作岗位被其他区域替代。在封闭的经济体系里,比如在美国,由于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高,因此某些较低端的劳动力由于稀缺性仍然可以得到还算过得去的工资,但在开放的经济体系里,竞争加剧了,一个工作岗位不再必然留在一个区域,这类低端劳动密集型工作完全可以被外包或转移至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发展国家,而事实也是如此。因此,一个区域的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受到他人影响。这是对区域规划制定的挑战之一,若没有预计到,没有提供必要的再就业培训和经济补偿,则很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2)本区域资金、人才、技术外流。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里,政府若大力发展教育,培育企业,其收益都会为本区域独占。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里,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动日益便捷,因此,如若一个区域虽然培养了人才,培育了企业,也完全可以被其他区域搭了便车,对其他区域来讲这是一种正的经济外部性,而对本区域来讲这种正的经济外部性不能内部化将会对本区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对本区域来说并不公平,自己种树别人摘桃。并且这种挑战通常发生在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落后的地区通常留不住人才,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如何留住本区域的资源和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对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区域内各社会角色的关系并加剧了竞争
以社会职能来分,按人们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企业,政府,企业的员工和消费者,消费者和员工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的,对政府来讲可被统一划为公民。它们间的关系是:创造价值的是企业,更确切的说是企业雇用员工生产而创造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公民个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持社会的公平和秩序,于是政府就诞生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它通过向他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和公民征税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行。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箭头方向表示货币流向,从这张图中不难看出谁是谁的“衣食父母”,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处于弱势,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又要服务于当地的公民。但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里,虽然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他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忍受高价而质量低劣的产品;员工虽然受制于企业,但是由于企业又必须需要员工,员工可以联合起来罢工,因此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制于员工;政府虽然需要服务于企业,但企业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并且当地只有一个政府,企业若想在一地投资,它别无选择,必然需要与当地政府搞好关系,这样,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政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入,以离岸加工和服务业外包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活动形式的兴起使这几者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和雇用员工时有了更多选择;政府虽依赖企业税收,但是只要政府可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也有了选择更好企业的机会;同样,消费者和员工也有了更多选择不同商品和企业的机会。因此,这几个社会角色因为经济全球化而不再被束缚于某一个角色的某一个体,相对于单独个体,每个角色的谈判能力都大大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赢家。唯有哪个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哪个政府能吸引到企业,进而增加自己的收入,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哪个企业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哪个企业能赢得消费者,哪个企业能提供更吸引力的工资,哪个企业能吸引到人才;哪个员工是不可缺少的,他才能得到更高的工资。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得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无论对于哪个角色,受益的都是做的好过别人的那个。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应保持开放的姿态和以加强地区持续吸引力为核心
由于经济全球化优化了资源配置,因此全世界总体受益增加,如果一区域政府迫于某些群体的压力阻碍这一趋势,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且阻止本地企业外流,他就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最终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IMF给出的建议都是鼓励政府进一步开放经济,认为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方式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只是短期解决办法,不能带来一地区长久的繁荣。因为生产要素一定会流向最优配置的地方,所以,明智的政府应该懂得保持开放姿态的重要性。政府虽然不应直接插手市场竞争性领域,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上文已经分析在各区域间缺乏联系的以前,企业比较受制于当地政府,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企业在决定是否投资和选择哪个区域投资方面有了更加灵活多样的选择,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好的企业的谈判能力大大增强。而企业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区域竞争力取决于其拥有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而一个区域持续的竞争力则取决于其未来能留住企业能力,即不断保持和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以培育和吸引到好的企业。企业之所以选择在一地投资,除了政府从基础设施到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更好的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是可以流动的。因此,政府若要留的住企业就要留得住人才,有人才才能吸引企业,或者说吸引到高利润企业,高利润就代表高税收,就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区域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廉价劳动力上是有比较优势的,这点可以利用,但不能沉迷。随着印度的崛起,非洲的觉醒这种比较优势还能保持多久?规划的制定一定要有前瞻性,世易时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区域内部的投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竞争环境,调整自己以保持对人才对企业的持续的吸引力。在以前,由于中国没有很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很多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而中国也在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型,越来越多的人才也吸引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转移,这种良性循环在中国较发达的地区已初见端倪。
(二)加强区域间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力越雄厚的企业和政府在谈判能力上就越占优势,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在1999年时,世界上100个最大经济体中,有51个是企业,只有49个是国家(根据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国家的GDP比较)。因此单独政府若与这类企业谈判,可想政府的谈判能力有多弱。在中国,有些省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竞相压低土地价格和税收,政府鹬蚌相争,企业渔翁得利,虽然造成这种现象跟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有关,但也反映出政府在面对企业时弱势的一面。欧洲各国之所以结成欧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加强欧盟整体在贸易中的谈判能力,欧盟以一个声音来与企业或其他国家谈判,就不会出现中国各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的恶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间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格外重要。另外,如今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已超越国界,比如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超越国界并有很强的负的外部性,因此需要各国协商解决,国际合作客观上要求政府让渡某些权力,国际组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区域间的合作会不断加深。区域发展规划应体现这一趋势,做出适当的反应。
(三)对弱势群体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措施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变得激烈,一个区域内总要有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人,比如现阶段发达国家的低端劳动者,反全球化的声音在这些地方不绝于耳。在中国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里的老市民也有相当一部分房屋拆迁被赶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单位下岗。对于这种情况,规划制定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早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使得辖区内一些只拥有某些正在萎缩或转移的特定产业的技能的员工未来失业的风险,而这时这些人很难在有精力和机会去掌握新的技能。虽然为保护辖区内某一群体以抵制的态度来面对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取也不可行的,但也要采取措施。世界银行和IMF提出的建议都是要求政府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帮助公民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政府有义务在员工面临失业危险前就应该让他们明白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使本区域公民时刻保持一定的危机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敏感的反应,否则一旦出现产业转移或被替代很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或动荡。
通常而言,FBO主要是为通用航空提供服务的运营商,是为除了航班飞行之外的小飞机,特别是公务机和私人飞机提供加油、维修和旅客接待等多种服务的公司。
FBO是通用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设施,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通用航空和公务航空飞行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FBO与通常意义的机场是两个不同事物,它们可能会共用跑道和滑行道,但它们所服务的对象有巨大的差异。
FBO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机场开设FBO业务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很多国外航空公司便纷纷抢占先机来中国投资合作。
虽然我国境内FBO的质量和数量与美国、欧洲强劲的FBO行业不可同日而语,但随着低空空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机、通用航空市场必将后势强劲。
长三角地区FBO分析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7.6%,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根据2009年胡润财富报告,全国有825000个千万富豪和51000个亿元富豪,长三角地区千万富豪数量占全国的34.7%,亿元富豪占全国的33.8%。而2011年的胡润百富榜显示,中国富豪人数继续快速扩大。百亿富豪达到127位,比2010年增加了三成,比2009年翻了近一倍;十亿美金富豪达到271位,比2010年增加了四成多,比2009年翻了一倍多。在2011年前20名排行榜中,长三角区域占据了8位。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用航空成为当前长三角地区民用航空业一个新的增长点,私人飞行和公务飞行、空中旅游等则是通用航空发展最快的领域。截止到2010年底,长三角地区注册或登记的通用航空公司、航校、航空俱乐部近20家,约占全国通航企业的17%。
虽然通用航空在长三角地区未来10年内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其基础保障设施却远远落后于通航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目前,长三角地区只有上海虹桥机场公务机基地一家功能齐全的FBO运营基地,且该FBO是为公务机提供服务的专用基地,鲜有为各种类型通用航空器提供保障服务的FBO基地。
长三角地区是世界机场密度最高的多机场系统群,截至2010年底,共有机场17个,国际及国内枢纽机场5个,FBO基地1个。纵观世界,与长三角地区都市群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相似性的美国东北部都市群和五大湖城市群相比来看,美国著名的东北部都市群,其区域范围内机场数量达到30多个,其中大型枢纽机场9个,大型FBO基地34个;而在五大湖城市群经济区域范围内机场数量接近20个,其中大型枢纽机场5个,大型FBO近30个(数据依据2009年美国AIN FBO Survey整理)。在两大都市群中,大型枢纽机场通常会有2—3个FBO基地为通用航空提供保障服务,同时在多机场系统中FBO主要由世界大型FBO连锁经营集团运营,其效率和服务都达到成熟模式。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虹桥公务机基地一个月的业务量还不足以与美国大型FBO一天的业务量相比。我国FBO建设远落后于美国FBO保障体系。
目前的长三角区域,除去公务航空专用大型FBO基地之外,一些通用航空公司正在谋划建立直升机、超轻型喷气机的机场、起降点,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小型通航机场、起降点可以算作一个小型FBO基地,或者具有FBO的某些功能,诸如南京若航未来直升机基地规划、舟山群岛直升机起降点的基地规划等。这些小型FBO可以为通用航空器提供最基本的飞行保障服务,未来这些基地将成为长三角FBO服务保障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长三角地区FBO总体规划原则
配合低空试点改革的推进
低空空域是通用航空活动的主要区域,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是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繁荣我国航空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FBO的发展需要积极配合低空改革试点的推进,使其在我国大范围构建的服务保障网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正确引导长三角FBO行业与低空空域改革进程协调发展。
在现有机场网络基础上合理规划
根据调查分析、估计测算,我国大陆地区到2020年,除了上海将建成亚太航空枢纽中心,华东地区还要建成48个民用机场,比现在多14个,建成后每隔200千米有一个支线机场,每隔400~500千米有一个干线机场。
相对于运输业务繁忙的民用机场,加快建设支线机场不失为改善通用航空的起降条件的有效途径。而对于亏损的支线机场,可以考虑通过减免税收、贴息等方式,解决机场建设和运行中的资金压力,支持其发展。同时,补贴和免税等措施也将大大促进民间投资建设支线机场的积极性。有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再结合正在进行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通用航空“飞得起,落得下”的问题有望同时得到解决。
因此,打造长三角区域通用航空FBO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要依托于我国2020年机场发展规划。同时,需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FBO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需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FBO的独特地位。
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
长三角地区是公务航空及私人航空的巨大市场。目前该区域公务机及私人飞机的使用者,主要是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外籍政府官员、外企高管、民营企业、广告公司、地产公司等。其中大部分为外籍客户,国内客户多为企业客户和团体客户。在这些客户进行的通用航空活动中,以搭乘直升机或小型公务机视察工业园区和工厂、营销活动包机、短途包机旅游三类情况最为多见。
通过将FBO打造成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转换点,可以为公务机客户提供方便,使其更加节约时间成本;利用FBO的发展,促进当地空中旅游业务及其他业务的发展。因此,FBO的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联动效应。
上海FBO发展规划
目前,虹桥公务机基地对于提升上海国际地位和声誉、完善枢纽服务功能、促进航空产业发展、增强城市和机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同时,从市场角
度出发,加快推进公务机基地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掘市场增长潜力,牢牢把握未来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根据目前上海市场现状,以2005年上海公务机运量为FBO市场基期参数,结合国内机队规模(包括私人拥有者)和外籍机队飞行规模,加上2010年世博会对FBO市场增量机会的影响度,初步预测至201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即2015年超过5000架次。此后,到2026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0%,预计远期上海市场总量约达15000架次。
因此,就上海公务航空未来发展趋势而言,上海虹桥公务机基地应完善其服务功能,这将有力促进公务机运量的稳步增长。首先,外籍公务机因商务目的飞往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具有一定的潜在需求,但限于缺乏成熟的FBO设施,阻碍了该部分市场需求的完全释放。虹桥公务机基地应完善其服务功能,依托上海所处区域经济的特点提供市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市场设施,吸引公务机流量的增长;其次,虹桥公务机基地应延伸其服务产品的开发,有助于公务机产业链的进一步拓展。例如公务机托管业务。最后,虹桥公务机基地应有国际竞争意识,以FBO业务为基础,创建一流的地区性商务航空运营基地,并使其成功融入国际网络,成为中国及东北亚的公务机运营中心,为上海“航运中心”发展效力。
江浙地区FBO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指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故在未来发展中,可考虑效仿上海公务机基地规划,建立南京、杭州大型FBO保障基地。同时,长三角公务直升机消费市场亦渐成为中国高端消费市场的代表。公务直升机和公务飞机在运营层面上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长三角经济圈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经济圈,经济中心城市之间距离间隔不像京津冀都市圈那样远,比较适合上述公务直升机300公里的飞行距离,而利用公务直升机作为交通工具的最大优势为时间成本的节约。例如春兰集团曾购买过1架EC-135直升机,以往经理和厂长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才能跑完的地方在使用直升机代步后只需一个月时间,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四倍,虽然每年直升机运营费用要数百万元,但是收益远远大于这个数值。根据美国国家公务机协会(NBAA)统计,如果一个人每周乘3次私人直升机,累加起来,其每年可以比乘坐普通航班节省1个月的时间。这一点对于很多空中飞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因此,在江浙地区亟需建立为这些公务直升机提供服务的中小型FBO保障网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订了包括经济特区、经济带、经济圈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区域发展规划。王超说,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辐射和带动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经济区域的共同成长,为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超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家重点经济带以及相继实施的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尤其是近10多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更大的成效,已初步形成城市群区域发展基本格局。
王超说,2009年以来,为更好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同时也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了大量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其中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数量超过前4年的总和.速度前所未有。这些区域经济规划的范围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区域。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 A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尽管各地对水源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并却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受地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总量的影响,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冲突严重。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源地规划、坚持水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规划策略是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假期参与的《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设计项目为例,对以保护与发展并重为原则的水源保护区规划内容做初步探讨。水源保护区规划的重点内容应体现在保护区的目标定位、生态保护规划、水源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空间管制规划、城乡用地布局规划等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
水源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主线,首先确定水源地的发展目标,并对影响实现该目标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规划的重点任务,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一般来讲,水源保护区规划确定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导向: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问题导向:快速发展对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冲击;经济规模与结构对发展目标与发展风险的影响;功能的独立性与系统协调性的矛盾。
云蒙湖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城东,为山东省第二大水库,现为临沂市城市水源地。临沂市是山东省南部的重要城市,市区人口162.66万人,规划2020年临沂城区远期最高日规划用水量需62万立方米,其中53万立方米取自云蒙湖水源地。云蒙湖生态区水源地对临沂市的供水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水源保护区用地范围较大,其内存在集中居住区,且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针对水源保护与居民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规划应对水源保护区的职能地位做深入研究和分析,其基本职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水源水质;
2、维护与重建保护区内生态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优化生态区的人口布局,创造良好是空间形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水源保护区规划必须体现出保护与发展的主题,突出“蓝色、绿色”的自然生态特征。水源保护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必须实现地区的综合发展。随着流域内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水源保护区内必须维护绿色的生态环境、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维护水质的绝对安全。
二、生态保护规划
生态保护规划是确保水源水质安全的生态基础。在宏观上形成水源保护区的基本生态框架,建立融入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
云蒙湖水源保护区规划着眼于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并结合水源保护区内山地起伏、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处在山体中上部的特点,规划重点保护9个森林生态斑块。
规划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全部实现退耕还林,建设一级保护区的防护绿带。
三、水源保护规划
以水源地保护为根本目的,兼顾流域经济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规划水源保护主要内容如下:
1、水源保护分区
按照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中关于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规定和要求,结合水库实际情况,并根据政府防汛抗旱部门的要求确定水源地汛末蓄水位。
规划一级保护区包括以下几个范围:(1)汛末蓄水位以下全部水域;(2)取水口侧水位线以上200米范围;(3)河流入库口100米范围;(4)除上述地区外汛末蓄水位水位线外侧50米范围。
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应依据流域内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地形条件分析确定。依据环境问题分析法,当水源水质受保护区附近点污染源影响严重时,应将污染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入二级保护区管理范围,以利于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外至分水岭线的汇水区域设定为准保护区。
2、水污染防治规划
(1)一级保护区的水污染控制
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采取的工程措施有:隔离防护工程、跨湖桥路防侧翻工程、污水收集系统工程、库滨带建设工程、保水型生态渔业建设工程等。
(2)二级保护区水污染防治规划
主要包括:污染严重的企业整治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建设改造工程、中水回用工程、户用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农村垃圾处理处置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农田径流控制工程、沟河治理工程等。
3、突发性水污染防治规划
(1)建立突发性水污染预警体系
主要措施包括:设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监测站、建立应急监测预警制度、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重点污染源事故预警体系、建设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联动体系等。
(2)提高突发性水污染监测水平
主要措施:为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与分析水平、增加应急监测项目、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长效机制等。
4、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立足流域的地理特点,本着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调整水库周边产业结构,建设水源保护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开展以保护水源、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小流域治理工作。实现引水保源、绿山平田、育林筑路、美化家园的生态建设目标。
四、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导,同时大力发展湖区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发展促保护。由于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区发展条件不同,因而必须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
规划云蒙湖生态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为:休闲渔业规划、林业及观光农业规划、湿地经济规划、生态旅游规划。
1、休闲渔业规划
休闲鱼业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鱼业活动方式。休闲鱼业是把休闲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与现代鱼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综合效益的一种新型鱼业。规划休闲渔业园区形成五种形态,分别为:运动形态、体验形态、食鱼形态、游览形态、教育文化形态。休闲渔业布局分为湖面养殖区、鱼塘养殖区、湿地养殖区、教育观赏区和文化展示区。休闲渔业的配套设施包括管理设施、服务设施、水质保障设施与生态保障设施。
2、林业及观光农业规划
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持续的经济效益,规划水源保护区内应积极发展林业及观光农业。
林果业:在坡度不大(15—25º)的山腰地区,发展林果业,一方面形成生态区的良好景观,另一方面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集休闲度假、体验农家丰收喜悦、生态旅游为一体的采摘业。
生态经济林:在地形坡度大(25度以上)的区域发展生态经济林,此外,对已经开垦的土壤薄、产量低的农田和果园予以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对水质的污染。
观光农业:是指具有保护环境、生态美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功能的农业。观光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
3、湿地经济规划
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湿地可降解污染物,保持水源水质。同时湿地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
规划在水源入口处设立湿地公园。依托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表流种植水草、香蒲、菖蒲以及部分荷花、水莲,营造了湿地水生植被和湖滨植被带。
湿地可以发展芦苇业种植,对芦苇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在湿地水域可发展水产养殖业,进一步提高水面利用率,使水产养殖业走市场化、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科学化的路子,提高周边居民的收入水平。
4、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保护生态地区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生态区环境造成大的破坏。
五、空间管制规划
为了实现对水源保护区内不同地区发展的分类指导,规划按照下表分区标准划定空间管制分区。空间管制分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种空间管制类型。根据不同的管制分区,规划提出不同的空间管制措施。
生态区空间管制分区标准
六、城乡用地布局规划
城乡用地指行政区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共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规划对各类用地进行整理,建设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结构。规划通过建设集中居民点,对部分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一方面可以有效减低生态区内人口密度,降低生态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建设用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流域内经济发展。
七、建立实施保障制度
水源地保护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贯彻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基本思路,建立现实可行的保障体系。按照水源保护区的情况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严格执行各类规划
加强生态区用地范围内村庄的改造更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规划管理力度,健全规划管理程序,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符合规划。
2、建立经济支援和损害补偿机制
应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补偿方式包括资金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实物补偿、项目补偿、产业补偿、技术和智力补偿等。
3、建立资源保护市场机制
逐步把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到生态区资源保护工作中。
4、提高水源管理水平增强规划宣传力度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转自省略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二、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房地产业在经济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包含自身所承载的基本作用,同时还包括在经济链中带动相关产业、联结生产与生活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影响公共投资和个人消费倾向的作用,以及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作用。
1、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从1997年之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先呈攀升趋势,03年达到27.7%,随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几大行业相继进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时期,迅速占领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空间,而房地产在宏观政策的控制下,快速增长的势头相对放缓,贡献率随之回落,但是05年仍达到了22%以上。所以从近几年来的贡献指标分析,房地产对我区经济增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房地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价值的提高
各种房屋建筑是城市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条件,也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现。房地产业可以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各行各业和居民的用地用房,从而对城市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这也是房地产业在旁侧效应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北京朝阳区CBD、燕莎、朝外、亚运村等多个经济热点区域都是以率先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为基础,而逐渐发展壮大的。随着这些区域的集聚效益不断发挥,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聚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脱离贫困,并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宏观经济是房地产投资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直接决定房地产投资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方式。房地产投资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房地产投资行为,区域经济的性质、功能。特点和发展水平都会对房地产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产生影响。当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确定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时,对于房地产投资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商业城市、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需要不同比重的房地产投资构成,在同一城市定位下,发展阶段不同也会产生房地产投资需求比例的不同。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房地产投资结构,才能与宏观经济发展相协调。
4、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背景与目的
1.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背景
所谓产业集聚区,就是同一产业集聚在同一个地方,比如生产鞋的,那么卖生产鞋的原料的,卖生产鞋的机器的,贩卖鞋的商家,做鞋垫的,做鞋皮的,各种各样的每个环节都在这里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当某人失业时,因为同时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业。就是说厂家能很容易雇到员工,这又节约了成本,相同的企业在一起还能互相学习,又能提高效率。所以产业集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产业的集聚度。这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沿海发达地区以较为普遍,但对于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中原地区,集聚区的迅猛发展始于2009年,由于次贷、欧债等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内经济也作出相对调整,产业经济格局进入新的转型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作为经济振兴的主导方向,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能够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为企业发展、人口集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形成企业集聚、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多部门着手对全省产业集聚区进行广泛调查,于2月底初步确立第一批17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形成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的有效载体,目前,安阳市正在规划建设的9个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工业、健康产业和新能源七个主导产业。
1.2 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
对于上级领导部门来说,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促进安阳市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对地方来说是为今后该区的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开展规划环评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也体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四大功能,使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
2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条件概况
安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墟世界遗产所在地,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贯穿南北的国家级交通主动脉-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6、107国道以及从安阳辐射而出的十余条交通干线将晋冀鲁豫四省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四省省会均在350公里之内。安阳距北京500公里。距新郑机场193公里,仅一个半小时路程。交通条件优越,物流环境良好。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安阳市中心城区南部,西临107国道与京广铁路,东临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与城市南外环从中穿过,将该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安林高速以北区域,隶属于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南区域隶属于安阳市文峰区。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根据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今后城市主要向东、向南发展,本集聚区正位于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上。
2008年,集聚区范围内现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20.1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6.2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53.44亿元,出口创汇额5600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1亿元。
截止2008年底,安阳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9家,高新技术产品178个。而本集聚区现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8个,分别占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43%和38%。
3 客观判断集聚区优势与问题
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通过集聚区周边资源的调查,现状土地利用的统计,以及经济数据的分析,对集聚区发展的优势与额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土地储备、人力资源等方面,问题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虽然雄厚,但是不少产业无相关联性,难以形成高效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这是类似于安阳这样的地级市所存在的通病,城市为了提高经济水平,往往吸纳企业的时候各区政府无序竞争,导致了企业入驻的无序性。产业集聚区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粗放、无序的产业困局。对企业的社会化服务还不完善,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不够完善,一旦产业形成集群,对这些发展要素的需求将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升级和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增加。另外,产业集聚区中缺少商业拉动增长点,生活服务设施严重缺乏,这一切都会降低企业根植性,影响集聚区长远发展。仓储物流配套系统也有待建设,集聚区虽然交通便利,但现状仓储物流基础薄弱。
4 清晰实用的规划理念与定位
4.1 整个规划秉承四个理念
笔者认为,集聚区建设作为河南省近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规划理念上应当重实际讲实效,玩不得半点虚假与花哨。规划提出集约高效(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循环经济(在产业集聚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以产带城,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动态规划(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四大核心理念,引导集聚区科学合理建设。
4.2定位
通过对现状基础调研,同时结合了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其产业发展的展望,确定集聚区发展定位为:“中原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示范区、安阳市主要经济增长极、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含新能光伏)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和现代化综合型生态新区”。
5 空间结构
在对现状基础调查,优劣条件分析的同时,对该地区的上位规划进行了充分解读与对接。在重大基础设施设置,路网骨架、用地布局等方面,应做到了科学合理。集聚区的发展一切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也不是一句空话,在用地布局中应当予以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大框架下,将用地予以细化,集聚区几何中心设置服务核心区,形成“一心、一轴、两带、三片区”的空间结构。由服务核心区形成集聚区的空间与功能统领,水系,生态轴线,工业,居住围绕核心相对集中布置。空间结构以功能至上为第一要义,避免花哨,总体趋于传统、实用。
6 集聚区规划编制的成败,主导产业的科学选择
6.1主导产业选择
一个集聚区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只允许发展1至2个主导产业,这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只有有了明确的主导产业,才能拉动相关上下游链条的发展,避免多而杂,向专而精的生产模式转化,是当前地级市工业发展应该认真思考,努力改变的方向。不能再一味依靠增加工业数量,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产能来做大GDP,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
主导产业是整个集聚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集聚区的成败,在这个工作上面我们相当慎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出集聚区产业筛选的基本原则:1、符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尽可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但避免承接先进国家淘汰的落后产业;2、符合国家“十一五”发展要求,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3、符合河南省和安阳市产业发展战略;4、符合安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节能减排要求;5、在安阳市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符合安阳市优势产业更佳。
规划通过安阳市整体产业规划、地方现有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初选,得出数个备选产业,然后按照技术基础,全市产业布局现状进行二次筛选,使得产业是对整个安阳发展有利的,要避免出现安阳市区内的重复建设,得出5个备选项(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最终通过备选产业发展前景以及在本集聚区的关联程度,以及区位商法验证等技术手段,最终确定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
值得强调的是,一般地级市的集聚区在规划编制以前,普遍产业门类较多,入园门槛较低,一但集聚区正是获批成立,将打破原有模式,呈专业化方向发展。原先多而杂的工业企业应当尽量归类,向其他有相关联产业的集聚区逐步转移。如确有发展潜力较大,但现状基础较为薄弱的非主导产业存在,且难以割舍,我们采用了定位其为集聚区战略产业的做法,可作为未来的发展备选方向,在本集聚区内生物医药与现代服务业作为了战略产业。
本规划当中,对两大主导产业,两大战略产业的发展前景、产业链条、主打产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集聚区发展有所指引和帮助。
主导产业确立之后,按“一区多园,园区专产”的原则,把主导产业中关联性较强的工业项目集中布置,集约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形成产业专业化区域,发挥聚集效应。围绕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壮大产业实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按照发展规划的用地布局,现状企业分布情况,将集聚区内产业分为四个专类园,一个物流园。
6.2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及建设的有关执行标准
作为一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应当制定一套具备引导和制约双重功能的产业发展相关标准。
目前河南省河南省工业发展途径主要有自主创新和通过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往往限制于河南省目前区位,并未处于中国的经济与信息核心位置,相对于“北上广深”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方面有着明显的落后或者是滞后性,创新动力不足。中原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利用我们劳动力资源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并适时推进自身产业的升级,但效果还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引进项目层次偏低,未能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目标之间的紧密对接;招商方式老套,招商主体不到位;在承接转移过程中话语权较少,且缺乏主动性;考核办法不科学。因此,我们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应把握市场规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改善承接地软环境,形成互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并注意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增加合作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施产业链招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从而有效推进产业升级。
按照上述理念,参照省有关文件规定,适当提高标准,制定企业准入制度,要求装备制造业生产区投资强度执行120万元/亩;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区执行170万元/亩。容积率指标:装备制造生产区容积率≥0.5;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区容积率≥0.8。工业项目建筑系数指标:所有工业项目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规划中,还提出了生态园区的建设目标,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结合安阳市的实际情况,对集聚区综合型生态工业园提出24项参考指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园区管理四个方面。制定这样的标准和制度,对于产业集聚区保持”血统纯正”以及控制环境污染是大有益处的。
7 规划的实施与反思
7.1 规划实施情况
项目于2010年通过专家评审,后经几次修改已形成成果上报。而集聚区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本集聚区涉及2个行政区划用地(文峰区、开发区)原先设想的统一规划,分区协调管理模式似乎执行起来并不理想,两个行政区仍然在企业引进,项目位置选择上各自为战,一个集聚区也存在着文峰和开发区2个管委会,分区管理成为必然,协调管理沦为偶然。值得庆幸的是,集聚区现在已经出现了两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苗头,入园企业质量明显提升,投资与建设标准基本按照集聚区规划要求执行。随着入园企业的不断增加,独立的服务核心区也必然随之建设,集聚区在运行初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笔者为之欣慰的。
7.2 关于本项目的一些反思
项目最终编制完成,也顺利通过评审,但其间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首先是集聚区项目本身的对与错。省里文件下达的非常紧急,全省各地级市密集召开关于集聚区规划工作的会议,同时组织讲座学习。全省初步确定17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平均到每个地级市9个有余,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集聚区吗?河南的工业发展在集聚区的扎堆建设中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吗?
也许通过这种方式更快的筛选出正真具备优势值得重点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同时加速淘汰一些技术落后,高投入高能耗的企业或者项目。笔者认为在政策的持续性良好的前提下,集聚区对工业发展的贡献,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来检验。当然如果从一个城市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待集聚区,当然是希望地级市的每个集聚区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者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又有些难以实现,河南的工业客观来说,劳动密集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创新力,核心技术较为欠缺,抗风险能力不强。然而集聚区的发展说白了核心价值还在于其囊括的企业,集聚区的作用是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诸多条件和平台载体,优质的企业在河南省是相对匮乏的,势必造成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的争夺,加之我国现有体制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同行政区划的集聚区对企业的争夺极有可能出现无序化现象。也就是说,只要企业效益好,集聚区都会抢着要,你是什么行业类别到时候已经不重要了,哪怕你已是夕阳产业,并且高污染高耗能。是否能为这个行政区带来利税才是决策者最关心的问题。集聚区的发展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集聚区本身,需要更高层次展望与管控,需要多方的考量与协调,特别是在类似于安阳这样地级市,需要更大的智慧来进行管理,这是集聚区乃至整个地级市的工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随着产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笔者期待河南省175个集聚区中的佼佼者能够完成传统型产业集聚区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转变。这需要集聚区具备一种持续动力机制,包括了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带头作用、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氛围、扶持和引导产业升级的创新行为、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把自主创新内容作为政绩高度的指标考核体系、坚实的后勤保障、推动集聚区的国际化与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等,这些内容恰恰是河南较为缺乏的。当然,我们从政府出台的几个文件中能看出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集聚区建设的力度与决心,期望能尽快的打造出几个具备示范作用的创新型集聚区,为整个河南产业区的发展树立标杆。
结语
集聚区的建设对于中原崛起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上级领导对产业发展予以了高度的充分的重视,积极引导优势产业聚集,延长产业链条,从而多向带动经济的发展,产城融合,加快城镇化进程。笔者就安阳市一个集聚区为例,阐述了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相关编制方法与流程,希望能为该集聚区的发展建设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在我国中原地区,如此大批量集聚区的涌现,必然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作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应当在现有政策框架下,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各集聚区的优劣势,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前瞻性的进行规划编制。最后,对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我们乐观其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差距和问题。从园区现状看,总量较小,园区产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比较大;产业素质较低,真正能够支撑带动园区发展的龙头领军企业较少,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拥有品牌产品较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从企业发展看,市场开拓困难,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订单减少、销售困难,而且由于外需不足,部分出口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要素制约严重,贷款难、担保难,企业融资困难,一些地方、部分用电大户和用工多的企业反映用地紧张、电价偏高、用工偏紧,吸引和留住人才难;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配套跟不上。从政府服务看,发展观念不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开放意识、沿海意识和联动意识还比较薄弱;政策落实不到位,帮扶工业企业发展、加强担保公司建设等政策措施在落实上有差距;运作机制不顺畅,特别是一些部门仍然存在着从局部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全局发展出发,服务不够主动的现象。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工业园区是工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城镇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市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迫切需要以做强园区经济提升产业素质,以壮大工业实力加速经济发展,确保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我在调研过程中,相继提出了发展无障碍、加速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突破重特大项目、善待中小企业、构建人才高地、坚持创新为“活”、打造企业品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园区开放度等十个方面的课题,请大家认真研究抓好落实。要大力推进园区经济发展壮大,使工业园区成为我市优势产业的集聚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城镇建设的带动区。
一、完善发展规划
《*市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年)》事关园区长远发展,非常重要。由市发改委牵头,市外经局、经贸委等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围绕构建“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大园区、大基地”发展格局和培育三大百亿企业、六大百亿产业、七大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全市一盘棋,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使规划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尽快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力争到“*”末、“十二五”初,*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上杭工业园区、长汀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均超过百亿元,其它4个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百亿产值。
二、提升产业素质
一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相结合,在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烟草、钢铁、建材、电力、煤炭、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光电、稀土、陶瓷等新兴产业。二要切实增强创新理念。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要构建人才高地。要进一步加大我市已出台人才政策的宣传、完善、落实力度,着力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人才高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四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园区。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园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要严把项目审核关,绝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项目。
三、扩大对外开放
一要加强外引内联。加大招商推介力度,精心组织好今年13场境内外招商活动;认真做好赴北京中央属企业招商工作,积极引进央企进入*;精心筹备海峡机械产业博览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促进园区企业产品在本地出口。二要深化龙台合作。加快推进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永定德泓光电园、连城庙前台商工业园建设,其它工业园区也要积极推进对台经济交流合作,在精致农业、光电、机械等领域加强对接,吸引台资企业组团式转移,力争在台商投资大陆的新一波热潮中抢得先机。三要促进园区联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发展“飞地工业”,加强市、县两级和园区之间的沟通协作,在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合理分工、紧密协作上取得新的突破,促进全市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
四、打造企业品牌
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打造品牌,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到目前为止,我市工业园区中国名牌产品才1个,中国驰名商标才2个。要把培育企业品牌与壮大龙头企业有机结合,按照建立国际、国家、省、市四级品牌梯队的要求,层级推进,落实好品牌培育扶持政策,加强对企业创建品牌的指导和服务,建立职责明确、运转有效、合力推进的联动机制,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动作为、主动服务、主动跟进,营造重品牌、创品牌、树品牌的浓厚氛围,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生成一批、提升一批的品牌滚动发展格局。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总体规划,这其中便包括对公共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的具体布控。但从本质上说,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基本单位”――社区及其发展。学者哈维・佩罗夫在论及城市发展规划与社区文化之关系时,曾强调具有历史因素、城市布局因素以及地理范围因素的社区(及其文化)是整个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中心因素”。(Harvey S.Perloff.Planning and the urban community.University 0fPittsburgh Press,1967)而作为社区文化中的重要载体,社区音乐教育的合理规划亦无疑受一座城市的发展规划所决定,并以社区为单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城市发展规划将在三个方面对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划产生影响,其分别是:1、居民点的规划与发展程度;2、城区广场位置与主要受众群;3、大型公共建筑的布点与发展。而其反映在社区音乐教育方面,则表现为社区音乐教育的场地设置规划、受众群体规划、活动形式规划三个方面。其中,居民点、城区广场与公共建筑不仅仅会对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场地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因环境影响的特定人群,及其活动形式而对社区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依此,笔者在进行实地调研时将其细化为三部分,即活动场地、活动人群构成、活动形式考察三大方面。以下,笔者将通过其特征、问题,及解决方案三部分加以阐释。
一是活动场地特征。西安市市内九个区的社区音乐活动多集中于公园(如革命公园、兴庆公园)、广场(如大雁塔南广场)、社区(包括社区服务站,如航天六院社区),另在公共设施周边区域等位置(如省图书馆前的空旷区域)亦有出现,其与国外社区音乐场地基本相近(Sheila Whiteley.Music,Spaceand Place:Popular Music and Cultural ldentity.AshgarePublishing Limited.2005),未产生明显差异。其中,公园与广场占据了社区音乐活动百分比的半数以上,其优势分别在于:西安市市内公园场地普遍较大且秩序井然,可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社区音乐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比如歌舞、合唱、秦腔演唱、秧歌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广场则可在保证社区音乐活动多样化的同时,突出较大规模群体性音乐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如在大广场上开展大合唱、音乐歌伴舞等多种群体性社区音乐活动,并可保证不同类型的社区音乐活动的有机联系。
二是活动人群构成特征。在阐释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的人群构成特征前,笔者需要强调:现在全国范围内,社区音乐教育的构成人群多以中、老年人居多,而西安市则与此略有不同。根据笔者对市内九区所做的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其中18-30岁占据总人数的36.7%,而60岁以上却占总人数的16%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较全国而言,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中青年人数相对较多,发展相对均衡。笔者认为,造成西安市与全国范围内社区音乐教育构成人群比例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西安市大学城为周边区域带来了数量可观的青年人群。青年对社区音乐活动的关注与加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音乐教育在西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并为社区音乐活动提供了有机力量。
三是活动形式特征。西安市社区音乐活动现主要以唱歌与歌伴舞为主,器乐为辅。其中唱歌占40%(尤以合唱为主,占到唱歌总比的70%),歌伴舞占24.7%,而作为展现社区音乐活动多样性、丰富性的器乐合奏仅仅占到12-7%。
而根据以上三个主要特征,笔者认为,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规划中面临几个突出的不足,以下进行具体分述。
第一,活动场地狭小。场地问题是笔者在进行调查活动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39.3%的群众认为,场地问题是限制社区音乐活动的首要问题。而在笔者对西安市广场、公园等主要场地进行大范围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场地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与监督,因此出现了局部滥用,规划失当,最终导致部分活动因场地狭小无法开展的情况。而在以社区为单位的小型活动场地(如社区绿化带附近或社区内体育活动区域)中,则主要因场地噪音大、场地活动不适宜(如在体育器材旁)等问题,导致活动无法有力开展等问题的出现。
第二,活动构成人群亟待扩展。西安市社区音乐活动虽基本保持了青年与老年的活跃度,但中年群众的匮乏则较为突出,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断档。另外,各年龄阶段因缺乏有效沟通,亦出现了社区音乐活动各年龄段人群相对分离的状态。
第三,社区音乐教育缺乏有力的组织者、教育者与联络者。根据调查显示,在受访对象中,25%的群众认为,社区音乐活动缺乏有力的带头人是影响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而从西安市各社区音乐活动的集成联系,大型活动开展的内容上看,因缺乏有力组织者而形成的弊端亦清晰可见,比如社区展演、社区联合活动等总体数量稀少。此外另一问题是,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虽有数量可观的青年人群,但起中坚力量的青年人群却并未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与活动深度,另外,如第二点所言,青年人群因在审美趣味、活动形式上与老年人存在分野,而又普遍未担任活动的领导者或引导者,所以使社区音乐活动开展时面临更为严峻的现实情况:组织不力、深度不够。
第四,社区音乐活动形式单一,终身教育的目的性不强。经笔者调查发现,在西安市社区音乐活动中,唱歌与音乐舞蹈伴奏占据了半成以上。而在唱歌与歌伴舞中,网络歌曲占52%左右,其中亦不乏粗制滥造的网络糟粕。而体现西安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秦腔、碗碗腔活动,蕴含秦风秦味的民族器乐合奏等,却仅占10%左右。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庸俗网络文化在社区的泛滥,亦对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有效领导群众开展活动,引导群众深入地方特色应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五,社会资源介入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经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对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产生影响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市区文化单位、民办音乐培训机构、音乐厅以及剧场、各大学中的音乐学院以及音乐系等。但以上各环节现却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可概括为:市区文化单位并未对社区音乐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帮助、民办音乐培训机构则普遍存在与社区关系不强,活动开展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而音乐厅与音乐学院,则因宣传问题,而与社区音乐教育中的普及教育目的大多失之交臂。笔者以西安音乐学院与西安音乐厅为例。西安音乐学院在每年的4-6月毕业季都有大量的学生音乐会,但因学院定位与音乐会宣传问题,导致在周边社区的影响力明显不足,致使周边社区群众对音乐学院场次多、质量高的音乐会置若罔闻,调查显示,在西安音乐学院周边三个社区市民抽样发现,对本月西安音乐学院免费音乐会有一定的了解的市民仅有8%左右。西安音乐厅的问题亦比较突出,据笔者调查发现,自去年年末,西安音乐厅驻厅乐团西安交响乐团共有公益演出达8场之多,并在周边社区、超市、大学、广场均有涉足。但因交响乐团本身定位、宣传存在严重不足,导致群众参与人数、群众反馈人数均不足,与其投入未能形成正比。
二、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规划方案
经笔者对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的构成体系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审视发现,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划可划归为三个梯度,其自上而下为:政府的总体规划、社会各资源介入以及社区音乐教育自身的科学管理三个方面,而将三个方面细节化、统筹化,则是实现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规划的三个要点。另外,在连接以上三个重要因素中,依托于网络方法的平台构建亦不可忽视。以下,笔者将进行具体分述。
第一,政府合理规划。学者埃里克・利维腾・里德等人在论及政府的社会角色时,曾强调其在社区文化中应起资金支持、拉动积极性等直接与间接作用。(Eric Leviten-Reid,TheSocial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Institute of social policy.2003)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认为:政府在社区音乐教育中,除去以上二者,还应保证地区本身特色以及统筹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等作用,即形成资金支持一统筹支持一精神支持三个相互维系的纽带(即带动群众积极性)。依此,政府的合理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定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考虑社区活动的场地大小与周边环境(包括社区音乐活动),规划合理的群众活动区域,突出不同社区及公共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并根据社区网与广场、公共建筑为开展利民活动储备积累;2、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包括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如音乐教育讲座、音乐晚会筹办)、社区与社区间联动性质的交流与表演、社区音乐活动落实监督以及反馈三大方面;3、作为社会各资源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中枢”,政府应统筹协调发展,保证先进社区的带动性与各社区之间的协调性;4、依托城市大学城特色,将“社区”与大学社区之概念相结合,以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活动安排,并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安排,从而打破现有西安市社区音乐活动在年龄、认知等方面的壁垒,进一步实现社区音乐教育的共通性;5、突出西安市本土特色。根据不同的社区单位、社区主导人群有效地引导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将其与城市的发展主题、实时文化宣传内容、以及西安市本土特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在社区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实时展播、社区音乐活动内容主题更新介绍、在新主题下的社区音乐活动实践等内容,以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社区文化内容。
第二,社会各资源的多元介入。以多维审视的角度观察即可发现,社区音乐教育本身便处于一个复杂的交叉地带。学者黛比・罗威尔在论及社区音乐教育的多维性时曾认为,社区音乐教育本身便是介于社区、学校、大学、艺术小组等交叉的多维地带。(Debbie munity Music Today.National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tion.2012.)依此,笔者进一步认为:罗威尔所言及的交叉范畴还可以外扩,比如将市区文化馆、少年宫、音乐厅等划归在内,而这种多元介入,亦必会在具体规划中进一步繁荣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其具体内容应包括:1、充分利用专业院校――如音乐学院以及各大学音乐系的专业人才,将其以勤工俭学、大学生走入社区公益活动等形式与社区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将西安市大学城这一特色与社区紧密相融,努力寻找符合大学城特色的多元社区音乐文化,并拓宽社区音乐教育在西安市群众中的受众群体。另外,通过年轻的专业人才的引入、融入、领导三个环节不断加强其归属感,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更多的中坚力量;2、高雅音乐与社区音乐相融合。首先应打破许多群众的认识误区,即高雅音乐与社区音乐并非一对相悖的概念。由此,再将音乐学院与音乐厅的诸多公益性质的音乐会、讲座与社区音乐教育相融,从而突出社区音乐活动终身教育的目的。在音乐学院与各大学音乐系的音乐会中,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如在周边社区及时张贴近期音乐会海报、在社区音乐教育开展的同时对音乐会曲目进行趣味性讲解、在音乐会结束后及时与社区群众进行交流,此三环节将贯彻音乐会开始一进行一结束反馈三个环节;音乐厅公益音乐会的开展应注重其宣传实效,比如广泛开展音乐会会前讲座,普及高雅音乐的低门槛;交响乐团的公共演出应注重演出前的宣传环节,比如线上的微博宣传、西安市门户网站宣传、线下社区的海报张贴、社区宣传等。另外,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将学校、音乐厅结合,实现社区内资源的合理优化,以及开展多种活动的可能;3、民办音乐培训机构与社区联动。民办音乐培训机构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具有的灵活性、多样性。依此,可充分将其与社区活动联动,通过公益培训、以社区为单位的公益演出等实现培训机构与社区活动的双赢。
第三,社区音乐教育自身的科学管理。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社区音乐教育模式,应包括:领导者一引导者一联络者一参与者四部分。其中领导者负责活动的组织与筹划、引导者为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与教育提升空间,联络者作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纽带而不可或缺,而参与者则为社区音乐教育的主体。其科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组织的有效性。每一个社区具体的音乐活动都应至少有一个领导者,其任务是根据活动人数与活动内容,制定有效的活动规划日程,并对活动效果进行监督;2、活动内容开展的有效性。活动的引导者即起到每一个社区音乐活动老师的作用,从而保证社区音乐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教育性;3、活动开展的广泛性。不同社区之间应有专门的外联负责人维持各社区基本情况的汇总,并实现各社区之间的有效互动,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区域性活动,如社区音乐活动展演、社区音乐活动交流等;4、活动开展的目的性。社区内各活动应加强联系,针对社区场地制定不同的社区音乐活动内容,实现场地与社区活动内容的有效利用;5、活动开展的地域性。经笔者调查发现,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地域特色较为浓厚,并保留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器乐、舞蹈表演,甚至部分社区出现了多元混合的趋向。而突出地域特色,则既需要社区内成员的宣传与引导,以扩大活动的受众群体,又需要社区活动本身质量的提高,以不断提升社区音乐教育的活力;6、社区音乐教育的团队意识,即将以上四个构成部分――领导者、引导者、联络者、参与者紧密结合,突出各自的分工以及整体的连接性,从而实现社区音乐教育之基本单位――团队自身的科学管理。
第四,依托网络技术,打造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规划的新平台。其内容主要包括:社区音乐教育门户网站的搭建、对社交网络平台的关注与进入两大方面。国内社区音乐教育的网络化覆盖尚处在初级阶段,门户网站并未建立,而只在类似于中国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的子版块社区中得以体现。而在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网站的建设已日臻完善全备。比如世界知名的社区音乐教育网站:社区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au/Drograms/community-music-online)。该网站不仅与几大知名的社交网络平台采取联动策略(如Facebook、Youtube、Twitter),亦拥有完整的网络版块建设――社区音乐教育新闻、获奖、事件分析、不同年龄段活动入口等,从而可供我们建立地域性特色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模式提供经验。此外,正如上文所言,对社交网络平台的进一步融入是势在必行。学者弗罗里・安塞尔等人曾强调,依托于音乐类试听网站与社交网站等几个方面,则能使互联网成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中心与“地球村”。(Juan M.Tirado,Daniel Higuero,Florin Isaila,Jesus Carretero.Analyzingthe impact Of events in an online music community.CarlosⅢUniversity.2011)依此,笔者进一步认为,应突出不同音乐社交网站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如在社区音乐教育的音乐采集上,主要针对音乐试听网站,而在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上(尤其是在尚无法建立大型门户网站的前提下)可利用社交网络中的微博、小站、网络社区与成员进行进一步交流、切磋,实现线上宣传、线下连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