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职业素质的定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7 15:33:54

职业素质的定义

篇(1)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教学,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道德基础。职业素质教育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包括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需要

尽管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不断深入,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教与学存在着事实上的矛盾。一方面是思政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并未收到应有的成效,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殷切期待没有得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最关注的依然是其就业和个人发展问题。“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时代的合理要求装聋作哑,那么,他自己就会使他的学校丧失生命力,自愿放弃他应有的对生活的那种正当合理的影响,而不能完成自己的责任。”思政课教学不应该远离学生,而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选择。

(二)职业素质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的,也是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错位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全球不断扩张,职业道德危机充斥于各行各业:一些会计师诚信缺失、弄虚作假,一些公务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一些企业家利欲熏心、损人利己……甚至包括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和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内,职业道德堕落的大有人在。各种职业都是光荣的,但各种职业都因一些道德堕落的人蒙羞。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成为教育的艰巨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渗透职业素质教育,这是成功融入的基础所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思政课的德育特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为突出融入实效,可以在保持教材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整体设计为几个专题:如意义篇、创新篇、忠诚篇、责任篇等。每一专题命名及内容都源自概论课教学内容,并可以贯穿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意义篇,讲述学习概论的意义,讲述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意义,蕴含工作的意义;创新篇,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内容,蕴含职业创新意识;忠诚篇,讲述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蕴含职业忠诚观念。与忠诚篇相衔接的是责任篇,讲述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此专题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蕴含职业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法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特点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之后,需要考虑如何使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的问题,这是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的关键。

1.课堂教学情境化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针对高职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设计好的专题之下,要精心设计各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出适合的教学情境。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度地设计多样化的情境,以突出专业特色的情境来搭建学习和工作的桥梁,形成教与学之间的纽带。课堂教学情境首先要有“高度”,能够直面社会重大主题,关注各行各业典型人物,以事件写人生,引领学生的社会生活方向;以人物写时代,关注学生的生存语境和发展空间。其次,教学情境要有“亮度”,要走进学生内心,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抓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境,以情感人,将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亮点呈现出来。另外,教学情境还要有“力度”,要大胆创新、精心准备,弘扬主旋律、摒弃迂腐旧,提升学生的职业信心,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实践教学职业化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使实践主体职业化。要使学生将自己视为职业人,一切基于自身的发展去实践,感同身受地提升素质。其次,要使实践内容职业化。实践内容要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和支撑,职业素质实践项目应该与理论课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统一的职业素质教学内容。另外,要确保实践模式职业化。职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与职业群体相关。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处理好个人实践和群体实践的关系,倡导“点”、“面”结合,“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式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再审视

如上所述,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对这一融入进行全方位的 再审视,将获得更大的意义。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为旨归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能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确实为君子之乐。对高职德育工作者来说,能够将所有学生育为英才更是至高之乐。英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应该是知识广博的人,而不是视域狭隘的人。职业素质教育是培育英才的必由之路,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的德育行进在这条必由之路的最前方。因此,“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实践尝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为旨归。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政课教学创新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基于高职学生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对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次尝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教学创新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期间是高职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在教学中极端短视、流于肤浅,不能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在实践中提升高职思政课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之中。培育出全面发展的英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具体衡量指标。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正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基于这一实践做出的尝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就要立足实际、勇于面对当前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经受历练,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VE1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2](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

[3]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9(08):82~83

篇(2)

【中图分类号】G718.5

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关于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的相关研究,国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多是于心理学或者管理学旗下,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就内而言,近代以来,在陶行之、黄炎培等部分思想家的引导下,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引进了西方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开始萌芽,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国内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基本素养研究体系。

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系统、企业系统都提出过不同的定义,尽管各个领域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略有不同,然万变不离其中,几乎所有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都包含职业需求中各类心理层面、思想层面、道德层面以及能力层面的要求里,简单说,职业素养意即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国家对于此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然而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哪种看法,其目标都在于尽可能多的囊括职业化专业化领域所需要的心理、道德、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下面,我们按照企业、国外、国内三个角度分别论述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企业家眼中的职业素养

“中国创新培训第一人”吴甘霖先生,现为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世界青年成功学会副会长,他在总结了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牛根生的人物成功史,在其《一生成败看职商》中提出这样的一个看法,即: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他甚至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 10 大职业素养构成 :

①敬业:只有你善待岗位,岗位才能善待你。

②发展:与单位需要挂钩,才会一日千里。

③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④责任:会担当才有大发展

⑤执行:保证完成任务

⑥品格:小胜凭智,大胜凭德

⑦绩效:不重苦劳重功劳

⑧协作:在团队中实现最好的自我

⑨智慧:有想法更要有办法

⑩形象:你就是单位的品牌

在吴甘霖先生的理念中,职业素养无疑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除此之外,还有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曾经评出职业人应该遵循的九条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 在这一个对于职业素养的评述中,显然将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素养的重中之重而提出。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认为职业素养包含了以下要素: 敬业精神、忠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高度进取心、自动自发地工作、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找任何借口、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好的建议、维护企业形象、与企业共命运等方面的内容。 同学们在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当中可借鉴企业要求,提升自己。

(二)国外学术界职业素养研究简述

国外对于职业素养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与生涯指导学家们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下面列举几个影响较大的理论供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第一,“素质冰山理论”。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著名模型。在这个模型当中,将人员的个体素质分为“冰上部分”和“冰下部分”,其中,“冰上部分”包括了基本知识与技能,这部分素质比较容易测量,也容易通过后天的培训获得、改变和发展。而“冰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难以测量的部分,这一部分教难受外界的影响,但是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这个模型,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则从特征的角度再次进行阐述。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

第二,“职业周期理论”中对于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指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分别要经历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进入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大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候选人、申请人(应聘者)、新学员(实习生、新手)等角色。在其中,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接受适当教育培训,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进入劳动市场获得第一份工作,或成为某个企业的实习生,适应企业的日常程序,并为进入下一阶段打下基础。这里根据职业周期的不同,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也不同,在该理论中,对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着重于职业习惯和技能方面。

(三)国内相关职业素养的定义

国内,对于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定义上普遍界定不清,不少学者将其混为一谈,如刘小波、吴小平、张敏敏认为“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 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不同,其区别在于职业素养是职业素质的养成,一个为动态一个为静态,如贾义保从社会的角度将职业素养定义成职业素质的养成,即“一定的职业要求与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从业者生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定向发展与开发”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以及企业家对于职业素养各自有类似或者相异的说法,然而,在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具体特质,中国化的职业素养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综上,可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体素质的职业化,为动态形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月

2. 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年8月

3. 王易,邱吉:《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自觉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现存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职业道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并在社会发展、个人价值的体现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el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放眼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的素质是多方面.而职业道德素质作为道德的一个基本方面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道德素质的高低.从而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职业活动是一个人一生中主要的生活内容,人生价值、人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职业活动实现的。职业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交汇点.职业行为是个人与社会进行交往联系的基本方式。所以人在职业行为中的道德表现、道德品质就成为一个人道德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的品德、精神境界、价值观念也主要通过职业活动体现出来,并充分展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从而全面促进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最大利益经济法则能够不断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很多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依靠法律和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但道德的调节方式也必不可少。法律规定告诉人们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道德行为的执行完全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支配,它调节的范围非常广泛,作用也更持久。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约束各行各业的行为。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大量事实表明,职业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引导和教育得力,职业道德水平高,就能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不断克服旧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培养是通过具体的训练、学习等途径来促进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过程。

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是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理论基础。自身具备了扎实的职业道德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理论的认识,进而提高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对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应当首先从明确认识开始,这是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问题的基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在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如追求经济效益与拜金主义的关系、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等问题。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职业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在重要的道德原则问题上辩明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把握好人生的航向。

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荣誉情感、责任感,对服务对象的“亲如一家”情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等。职业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为了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崇尚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鄙夷不道德的行为,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想,产生强烈的见贤思齐的情感和愿望,从而模范地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篇(4)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carrying out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but als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an important topic in dept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pecial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four aspect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vocational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Www.133229.cOm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素质的含义,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这种理念所强调的,就是在对学生的培育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争取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以往所说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第一次被赋予确定内涵和特殊现实意义,并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用人的角度讲,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因而,不少企业集团为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高职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总之,重视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既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又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前途,更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如何搞好职教中的素质教育,需要职教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不停的探索,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carrying out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but als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an important topic in dept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pecial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four aspect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vocational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素质的含义,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这种理念所强调的,就是在对学生的培育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争取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以往所说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第一次被赋予确定内涵和特殊现实意义,并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用人的角度讲,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因而,不少企业集团为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高职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总之,重视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既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又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前途,更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如何搞好职教中的素质教育,需要职教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不停的探索,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carrying out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but als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an important topic in dept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pecial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four aspect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vocational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素质的含义,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这种理念所强调的,就是在对学生的培育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争取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以往所说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第一次被赋予确定内涵和特殊现实意义,并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用人的角度讲,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因而,不少企业集团为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高职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总之,重视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既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又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前途,更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如何搞好职教中的素质教育,需要职教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不停的探索,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

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 ,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46-02

我国的经济正在面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能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缺乏特色、企业缺乏和高职院校合作、政府对高职管理缺乏统筹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高职学生难以获得职业能力,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聚集所形成的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高效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就成了当今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关健

2006年1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材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现实意义。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强化职业道德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德智双修的人材,使人力资源在全社会中得到合理的配置,是职业素质问题的关健。作为具有自身特殊性的职业道德大体上由八个基础范畴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这八个范畴从八个特定方面反映出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内涵,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道德范畴体系。而这八个方面与职业素质之间是具有同构性的。职业素质广义概念范畴的内涵应包括能力和品性;从外显性和内隐性上区分,职业素质应包括外显性很强的职业能力素质、内隐性很强的职业社会素质。而狭义概念范畴的职业素质内涵,则专指内隐性职业素质:职业品质和性格。职业品性是职业要求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情境作用下,通过他人社会示范、提示和忠告,迁移内化的结果。

二、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内容

职业素质教育,包括职业社会素质养成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教育。职业社会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使学生从学校人成为社会人,再成为企业人的教育过程,应当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在模拟或真实的就业创业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结合工作项目/任务展开;通过运用案例认知、环境熏陶、规范约束、自我约束、项目演练、职业活动渗透等方式,激发引导学生去自觉主动建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教育的作用是使学生具备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通用能力基础,应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培养方式反复训练来完成。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当这两者关系理清,应用于教学的实践。

(一)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公民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把服务社会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广大从业人员都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分别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职业,社会才能顺利地前进和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广大社会成员,包括从业人员自身,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逐步获得全面发展。

(二)职业态度,它不仅揭示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他们参加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其中,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态度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从业人员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职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基础性的价值。

(三)职业责任,这是一个反应职业伦理关系的核心概念,也是构筑职业伦理学的核心或关键的伦理范畴。作为职业伦理学范畴的“职业责任”概念,不仅指从业人员必须履行的由法律规章和伦理法典所确定的义务即客观责任,而且指从业人员基于自由意志对义务或客观责任的承担,即对某项义务或某项工作任务承担主观责任。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职业责任”被用来评价从业人员的行为(负责任的和不负责任的),并被赋予了伦理主体性的内涵。

(四)职业纪律,是从业人员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从业人员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把职业纪律由外在的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从根本意义上分析,社会主义职业纪律可以保障从业人员的自由和人权,保障从业人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职业纪律虽然有强制性的一面,更有为从业人员的内心信念所支持、自觉遵守的另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从而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这不仅是一个道德层次的要求,也是法律层次的规定,违反职业纪律更可能是违反了法律要求。所以培养职业素质,应该对基本的法律要求也是必要的。

(五)职业良心,是职业伦理行为的自我调控机制。职业良心在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从业人员品德的最高体现,又是从业人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工具。良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反映在人的伦理心理之中的与一定的社会伦理关系相应的伦理原则。良心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的理性、情感、意志、甚至潜意识、直觉等等因素有机地结合成的一个严密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多种伦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职业良心集自我调节的各种心理因素于一身,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信念、职业伦理情感和职业伦理习惯的统一,是从业人员对职业伦理规范体系的积极反应,又是对职业伦理义务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行动。从业人员对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认识得越深刻,他的伦理责任感就越强,他的职业良心对自己行为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就愈大,他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愈强。

(六)职业信誉,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包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主观认识。从主观方面看,职业信誉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职业良心的这个方面,能使一个人自觉地按照客观要求的尺度去履行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去保持尊严、信誉和人格完美,也不愿违背职业良心,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职业信誉鲜明地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从客观方面说,职业信誉是社会对职业集团和从业人员的肯定性评价,是职业行为的价值体现或价值尺度。同时,职业信誉又要求从业人员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

(七)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从业人员在其职业实践中所表现一贯态度。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活中习惯性表现。社会主义职业作风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个大熔炉,能把新的成员锻炼成坚强的从业人员,使老的成员能永远保持优良职业品质。职业集体有了优良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为榜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就可以使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发扬起来,使坏思想、坏品质、坏行为受到抵制。事实充分说明,职业作风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职业作风的内在根据,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八)职业技能,是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职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且迫切需要干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熟练从业人员。

三、在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培养职业道德

目前,高职院校一直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好,在顶岗实习和应聘时以得到企业认可。用人企业反映,高职学生的工作经验不如农民工,操作技能不如中专生,知识水平如本科生,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在企业最多培训一个月就可以达到;企业招聘高职学生最看重的是人品:没有好人品就无法放心使用。用人企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依次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聘用高职大学生时往往把学生的人格修养和行为放在第一位。

在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培养职业道德,必须基于企业第一质量需求和职业人才成长培养规律厘清有关的概念。学生职业素质,指企业面向高职学生招聘员工放在首位的用人标准,即对学生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的认可度。第一层面是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习惯的认可度,第二层面是对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的认可度。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的,在职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内在、相对稳定的职业心理品质,是从业者在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中,外化出来的职业行为表现和态度表现。

高职院校应该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设定职业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培养职业社会素质和职业方法素质。职业社会素质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理念;职业方法素质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然后.按照职业社会素质养成和职业方法素质形成“必须”、“够用”的原则,选定职业素质课程内容,然后在课程中展开对职业道德的内容。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包括三个层次:通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培养从事所有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培养从事具体专业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岗位实践核心能力,培养从事具体专业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项能力。培养职业社会素质的课程也包括三个层次:职业基本社会素质养成课程,培养从事所有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础,将职业道德穿插在职业岗位能力训练课程中实施,岗位实践社会素质课程,一般渗透在岗位实践核心能力训练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主体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表现、行为表现描述教学目标;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案例、日常行为、岗位体验活动、岗位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主体形成特定职业素质需要的知识、经验、对策为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公司”体制和就业创业职业岗位实践体验、模拟、实践“三个学段”联动的工学机制中实施课程教学;职业素质养教育的基本方式是案例认知、环境熏陶、规范约束和自我约束、工作项目训练、职业能力训练渗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职业素质教育学习考核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行为表现、态度表现,产品或服务效果技术标准设计。

通过这些指标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可得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好坏。将好坏分类再进行培养计划的再次分配,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成立职业基础教育学院,承担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工作任务;建立职业素质教育研究与鉴定认证中心,承担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和鉴定认证工作;聘请职业培训专家和企业家全程指导和参与职业素质培养过程;通过校内选拔培训和面向企业聘请,建立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团队等,再一次进行深入的职业道德考核。学生通过考核,在学习和实践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来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

作者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在职业素质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并将这种内在品质逐渐转化为外在行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之所以选择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因为本课程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展开,同时还涉及法律基础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一、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和设置的培养目标都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受办学特点的影响,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果从教学内容分析职业素养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我是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我是员工”,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就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求职技巧、职业发展趋势及职业规划等多项内容。学校要帮助学生做好各项就业准备工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就业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能充实思政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就能在就业岗位上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得到工作单位的认可,同时体现就业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虽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丰富,教师也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仍无法改变思政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的特点。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不感兴趣,即使学习也是为了完成学分任务,他们普遍认为思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密切,且教学内容太过深奥。再加上当前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和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不少学生学习思政都带着功利心,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提升个人技能的课程中,所以思想政治课程常常被认为是修学分和应付作业及期末考试的课程之一。学生没有重视其内在价值,思政教师的工作成果无法得到体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如果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职业素质教育可以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从思想层面上教育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与思政教育观念是相同的,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政教学质量。

3.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思政教学改革方式,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矛盾,体现在思政教师在课堂上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甚至没有收到预期成效。有教育学者曾指出,若教育者没有看到时展要求或熟视无睹,那么他的教学自然而然就不会有生命力,更无法履行自身责任。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不应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并主动适应社会环境。

二、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原则

1.思想性与实践性

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领大学生迈向正确的职业规划道路。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思政教学要遵循思想性原则,因为思政课程有着较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要避免学生在就业生涯中出现功利化的A向,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思想政治意识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意、知、情、行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实践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和自我激励,将职业要求内化为稳定的职业品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发展性与职业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就业导向”并非单纯的就业,而是注重职场创新发展潜能、迁移及终身就业能力。职业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体现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性原则是职业素质教育和高职思政课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此外高职思政课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其在就业中以优秀的职业技能完成工作。

三、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措施

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高职思政课堂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思政课的德育特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为突出融入实效,可以在保持教材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设计以下几个专题,如意义篇、创新篇、忠诚篇、责任篇等。每一专题命名及内容都源自概论课教学内容,并可以贯穿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其中意义篇讲述学习概论的意义,讲述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意义;创新篇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内容,蕴含职业创新意识;忠诚篇讲述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蕴含职业忠诚观念;责任篇讲述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此专题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蕴含职业责任意识。

2.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思政教学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课学生人数较多,因此要对课堂人数进行控制,如果人数过多则不利于教师开展管理。思政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重视应用,因为开展思政政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其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则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观。我国制定的相关规定也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其中贴近学生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应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生活教育,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实践当中。除此之外,应实现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实践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课堂则是呈现思想政治内容的主阵地,二者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学最佳的呈现方式,如果单纯讲解某个知识点,就无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重点和难点,抓好实践教学工作,增强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3.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思政教学的开展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符合当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除了让学生明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让高职思政教师强化自身责任使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思政职业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形成学院、教师、学生一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完善激励、目标、反馈、实施等各项机制。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始终坚持并贯彻实施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正确的舆论方向。再次,高职思想政治工作应紧密联系时展脉搏,开展与时展接轨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推动高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当下教育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符合其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要使学生适应时展的变化,促使其将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最终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祝爱芳.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6):30-32.

[2]田春艳.谈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5):14-15.

[3]刘莎.高职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培训,2016(14):112.

篇(11)

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 ,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