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教育课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7 15:33: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教育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教育课程

篇(1)

前言

美术是一门艺术文化课,它将思想、美感、道德、情感教育融合在艺术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的向学生进行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美术教育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寓情感教育于绘画艺术之中,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作用

1.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美感的教学活动,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初中美术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由于审美意识觉醒,情感得以深化和扩展,渐渐将自我意识转化为对美的追求,除了在知识层面有所提高外,还加强了对美的接纳能力,同时在思想道德层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美术教育是一种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就是一种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作品整体的风格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美术创作过程就是一个锻炼具象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完成了从整体到部分的切换。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转换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2]

二、初中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

1.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度

美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体。因此, 美术教学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学。美术可以承载很多,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单单是书法艺术的体现, 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也代表了作者所要传递的一种人生哲学。很多画家的作品不仅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更多的是向人们表达了一种意境和思想, 展现出一种思维与艺术的结合。还有一些美术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 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所以美术教学不单单是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美术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文化情境, 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美术, 对美术产生自己的看法, 提高审美能力。[3]

2.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七年级的美术教学中, 第一课便是对《江山如此多娇》的欣赏与评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讲解一些有关此画和作者的知识, 特别是对创作此画的立意的介绍, 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背景, 对于学生画作意境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并不需要刻意地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 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作品的创作故事,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因此, 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洛伯物? 贝佛莱?海尔曾经说过:“想象你走进这些积木里面, 默想你周围的平面和弯曲的表面, 运用这种想象, 可使你熟悉内部的几何面, 这些几何面是怎样相衔接, 凹面的运动又是怎样。这样一来, 便会开始懂得艺术家们所处理的各种不同题材,诸如环抱的山丘, 激浪翻滚的内部动势, 直到最重要的人体。如果能让想象力奔放些之后, 将会发现, 世界万物只有很少的几个基本形状, 在这些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之间, 不过是一种几何关系。大海只不过是地球的皮肤而已, 它和球形的针头有着亲戚关系。” 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美术技巧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想象力奔放起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加强对事物的认知度, 进一步认识了解事物, 感受事物的存在。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会逐渐将这些感性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经验,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重要财富。美术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塑造, 让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修身养性, 提高综合素质, 获得全面发展。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 学会自主学习。 如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课本中《美丽的校园》这一单元, 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校园的描绘与设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绘画方式并自行描绘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课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评比阶段。在准备阶段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绘我们的校园,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在实践阶段中, 要针对学生的绘画能力进行培养,教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绘画方式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独特的校园绘画作品; 在评比阶段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并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同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鼓励,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立体式的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初中美术教学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模块, 其通过把握初中美术的特点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要想将初中美术教育课程开展好,就必须了解中学美术的特点和规律,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否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莹. 关于初中美术教育课程的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8) :86―70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69-01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大胆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并努力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思想品德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1.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根据学科特点创造创新环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品课上,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品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它列举了讨论、资料调查、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11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它指出:“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给予学生创新动力

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强,知识抽象,趣味性不高,学生兴趣不大,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学习时往往喜欢死记硬背。学生不愿思考,要不就是机械地学习,这就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教师除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外,还需要对学生赏识、鼓励。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积极主动的思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方面,要有安全舒适轻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既可以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又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积极的思考、回答中,求新探奇,并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灵感。

篇(3)

要想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轻松愉快,就得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快乐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转变成为导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动;2、创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好动;3、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乐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一、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在全校内形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初中学生英语素质发展评价改革的研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突出全面性和基础性,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口试、笔试、实践、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相结合的办法;在评估方式上,定性与定量结合,百分制和等级制结合,过程评估和终端评估结合。此外,让家长及学生参与部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初中英语评价标准的研究,完善和具体化《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分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初中英语评价手册来指导教学。

三、是学习和把握外语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和意义,提高教研员自身外语技能和知识的专业储备。其次,是发展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外语课程改革的创新能力。协调、组织教师培训,组织教师研讨、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深入一线听课、评课、研讨课堂教学的指导能力。观察分析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探索的研究能力。

四 、基础教育改革和外语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对一线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课改形式下外语教学的要求,要适应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需要,外语教师应学习和把握外语新课标中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运用外语的能力,发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外语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培养和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和发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措施,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新编课标教材,经常反思教学,分析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的学生包括老师在对待口语的学习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良的现象:①轻视英语口语。由于升学考试中不包含口语测试成绩,平时舍不得花时间练习口语,一味地背单词,背语法。"听"、"写"、"读"方面还可,一"说"就变了声,差了调,甚至成了"哑巴"。②"恐说"心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开口说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焦虑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表达,成为口语训练中的最大障碍。③英语语言环境的匮乏。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口语交际的语言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只有课堂。

针对以上几个不良的现象,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切实做好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1、消除"说"时的障碍

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习俗和惯例的了解,说话往往不得体。在教学中,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还应告知学生英语国家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等。并且尽量避免由于母语文化的干扰而形成中式英语。

2、正视"说"时的错误

⑴明确哪些错误应及时纠正

在教学中,教师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只是组织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使学生学了就用。但是对于会造成交际过程中的误解,或者是整个句子结构不对,妨碍了交际规则的错误则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语言学家凯巴斯基曾强调说:"全局性的错误,即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错误应予重视,而局部的错误,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自然会逐步解决。"

⑵在恰当的时机纠错

口语练习时,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应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口语活动,用各种方法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在进行机械或半机械练习时,学生犯的基本结构错误应引起重视,避免其泛滥。但是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不宜过多纠正,在学生说话中间,尤其不宜打断,因为此时交流是首要的。并且不断纠错还会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其语流,还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造成学生心理的障碍。

⑶纠错要依靠学生本人

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说话中的语言错误的识别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后,就会不断自我纠正。有的语言学家举例说,倘若一个学生能在连续说话两分钟之后,概括自己犯的基本语言错误,那么这个学生就具备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错误的识别能力。随着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错误也就会逐渐消失。

篇(4)

一、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从初中学生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需求入手,调查了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对性教育课程开展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的需求。

1.分析学生性知识方面的需求,及学生目前了解状况与初中阶段性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学习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或方法、学习困难和学习愿望。

2.确定青春期性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根据《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及以往青春期教育有关文献研究,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内容包括:性生理与性保健、性心理与性调控、性道德与性社会、性审美与性文化、性自护与性法制这五方面。

3.青春期性教育实施方式

本课题根据对学生参与性教育方式的需求进行调查后,拟定实施方式为:教师讲授,同伴讲授主题报告,角色扮演情景剧,热点话题讨论,教师推荐书目学生看书自学,观看性教育影片,专题讲座,专家咨询,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办墙报手抄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1.确定学校课题实施纲要,确定初中生青春期教育以学生教育为主,家长沙龙活动为辅的方式。在学生教育方面,确定了四个主题:基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及调控、性别平等、性保健,家长沙龙则从亲子关系及性敏感话题讨论两方面入手,促进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关注和辅导。

2.对学生进行访谈,包括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情况,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对两性心理的认识,自我保护,性知识的来源,家庭性教育状况以及对青春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

三、研究的主体――青春期教育课程

课程干预是《初中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研究》的主体部分,分为六个版块:包括青春期心理课、生物渗透课、青春期讲座、主题班会、学生自主活动(书籍、手抄报)、亲子活动课程,详见表1(见下页)。

由表1可见,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有如下特点:

1.多种干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达成合力。心理课侧重性心理及调控,两性平等的性别权利,自我保护,性价值观的引导;生物渗透课侧重讲解性生理知识;青春期讲座深入探讨男生、女生青春期变化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主题班会和亲子活动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各取所需继续学习,通过青春手抄报、心理剧排演等深化教育效果。

2.视频赏析生动形象。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体会青春期变化,发现自己的困惑是普遍现象时能降低心理负担;能形象地理解胎儿生命过程,对父母的感恩油然而生。

3.每节课教师都会设计体验活动,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如护蛋行动,学生通过分享一周保护鸡蛋的感受,体会做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起到了感恩父母和做出慎重决定的教育作用。

4.利用学校班级和年级图书角,推荐摆放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征集《读后感》和《书目推荐》,促进学生自发学习。

四、研究效果

1.学生、家长、班主任反馈

(1)学生提高了对于性生理知识、艾滋病、性观念、自我保护以及青春期教育重要程度的认识,尤其是在认为需要开设性教育的年级的选择上,干预后学生认为在初中以前就需要开设的人数比例提高,说明课程的开设引起了学生对该内容的重视。

(2)全部家长认为,开展青春期生理知识的介绍,异往等内容非常好,希望长期开展下去。

(3)班主任认为,本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在男女生交往方面帮助学生相互融洽,促进了班级团结。

2.教师发展

教师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书籍、文献,对性健康有了全面了解,通过课题组组织的国内外专家讲座、主题研讨会、课题校间交流、说课比赛等活动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青春期健康教育新问题,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解决问题,而不再是简单地解决学生青春期问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显著提高。何虹录制的《呵护花季 绽放青春――识别、防范“性骚扰”》被收录到“全国大型教育与心理典籍系列”书系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北京市健康教育获奖案例集》中[1]。

篇(5)

二、试题特点

(一)突出基础性,体现了英语学科三维目标的整合

此套试题把考查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融为一体,这样既考查了学生掌握词汇、语法、词语搭配情况,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试题还设计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如作文:谈谈5•12地震后你的做法和感受。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奉献爱心”的教育。

(二)加强交际性,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整套试卷覆盖面较广,注重交际,突出语篇,强调语用,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起来,如,多道单项选择题设置了语境,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分析语言知识的能力;情景交际题间接考查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语言的交际性。阅读理解的五篇文章用不同命题方式,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判断、逻辑推理、总结概括、检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重视生活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悟文化魅力

试卷信息量大,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代特色。试题选材丰富,有天气与个人爱好、交通事故、气象卫星、假日计划、博客、邻里关系、广告、午睡小知识、留学所面对问题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使新课程中关于文化策略的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四)明确导向性,引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套试题基本框架与往年保持一致,在个别试题题型和分值方面做了微调。听力由去年的20分调至25分,听力第四题由去年的填表格改为听短文后作记录;阅读部分由去年的40分变为35分。这样2008年主观试题在全卷的比例由去年的41.67%增加到43.75%,强化了听力测试,加大了主观试题测试力度。另外,书面表达题要求学生写出提纲和关键词。这些变化都会对今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五)保持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景交际是半开放性试题,试题是谈论“个人的暑假计划”,学生要在给出的语境中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交流这一内容,答案不是唯一的,是半开放性的。例如:

……

L: Good luck to you!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57)?

Z: First, I’ll have a good rest, and then I will go to Beijing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L: (58).

……

答案:57. What’s your plan? (for the holiday/for the summer holiday/for the coming holiday)或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hat will you do?/What do you want to do…

58. So will I./Me, too. / I’ll go to Beijing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too./I’ll go there, too. / I’ll also go there. / I’ll go there as well…

而书面表达题“汶川地震后,谈谈你的做法及感受”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便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张扬个性,写出有创意的作文。这类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试卷评析

(一)听力部分

听力测试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以及从所听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此套听力试题共有4部分,20个小题,1~15小题平均通过率为79.16%,16~20小题的平均分为3.51分,平均难度系数为0.47。本套试题听力材料设置了多种情景,内容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涉及多种话题。如:听力第一部分是听5段小对话选择与所听内容相符的图片,涉及看病、教师节、未来学校生活、宠物、电视节目等话题。

Part OneChoose the right picture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you hear.

1.___ 2.___ 3.___ 4.___ 5.___

使用图片作为配对内容,可减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阅读文字的负担,而且选项中多了一幅图,可以避免学生机械地对号入座。此题通过率在85%以上,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

听力第二部分是信息匹配题,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检索信息、处理信息。此题有5道小题,其中第6、7通过率在58%以下,考生失分较多。

Part TwoMatch the best choice from A to G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you hear.

( ) 6. Many people D. enjoy sunshine very much.

( ) 7. Helen________E. enjoys rainy d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like sunshine a little.

第6小题答案应为D,而大多数考生选择了干扰项G,说明考生在听的过程中没有获取准确信息“like sunshine a lot”。因为原文是Helen: Many people like sunshine a lot, but I prefer rain. 第7小题答案应为E,很多考生选择了D,这是由于考生没有听懂“…but I prefer rain”是谁说的。

听力第三部分是听短文,选择最佳答案,有5道小题,主要考查学生捕捉文章细节信息的能力。此题是关于足球迷汤姆看足球比赛的小故事,其中第15小题丢分较多,正确答案是C,而很多考生选择了A。

15. The policeman________watching matches.

A. would like B. doesn’t like________C. likes

因为考生混淆了would like和like的用法,would like 接动词不定式,不能接动名词。

听力第四部分是听短文作记录,这是创新型试题,试题考查学生提取有用信息和总结概括能力。

Part FourComplete the not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you hear.

Time: (16)________. Person:(17)________. Place: (18)________.What happened: (19)________.Result: (20)________.

此题是关于交通事故的小故事,大多数考生都能够听懂并理解短文内容。可是得分并不高,在第16至20题中考生出现了拼写错误,如:hosiptal, hospatil, Jake, Jike, waked, hitted等,这说明考生单词记忆不过关。部分考生不会回答“What happened”和“Result”,说明缺乏提取有用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二)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各种常见的习语或表达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此题平均通过率为68.09%,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是第34小题,得分率为55.3%。

34. -He________th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r about twenty years, but it is still new.

-What a careful man!

A. has bought________ B. has borrowedC. has had

此题考查瞬间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的区别,has bought 和has borrowed是瞬间性动词,不能与一段时间连用。has、 had是延续性动词,可以与段时间连用,所以应选择答案C。

有部分试题通过设置语境,使语法和词汇的考查更能体现交际功能。如以下各题:

22. -________ has your uncle been to Canada?

-Only twice.________________

A. How many timesB. How oftenC. How long

30. -Do you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

-________ . Because farmers need rain very much.

A. I think so________ B. I hope so________C. I’m afraid so

31. -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 for breakfast?

-________. I’m full.

A. Yes, please________B. Sure, I’d love to C. No, thanks

试题中有近一半的题是纯粹的语法知识题,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可淡化语法知识的考查,在语境中考查词汇、语法、常见表达法或语用知识。如以下各题:

23. Mrs Black doesn’t know if her American friend________ to Heilongjiang. If he________ here, she will meet him at the airport.

A. will come; comesB. will come; will come

C. comes; will come

24. There are a lot of________ in our schoo1. They work very hard.

A. woman teachersB. women teachers

C. womans teachers

25. -A number of students________ in the dinning hall.

-Let me count.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________ about 400.

A. are; is________ B. is; are________ C. are; are

(三)完形填空

此题型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线索填写所缺单词,既考查了考生对词汇用法、词语搭配、习惯用法和语言结构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考生的语篇理解和逻辑判断的能力。本题共15个小题,平均通过率为58.87%,与其他题型相比,完形填空题的通过率相对较低。失分率较高的有第38、41、46和47小题,得分率分别为47.7%、48%、44%和47.3%。

… They can watch clouds and strong winds moving across the earth and38 many pictures of atmosphere (大气层) 39the same time. … Scientists can know41the weather will change by studying them, and then tell people in time...

…In their next forecast (预测), the scientists can46this. So satellite pictures are 47to scientists.

() 38. A. taking B. take C. takes

() 41. A. howB. whatC. which

() 46. A. talkB. speak C. say

() 47. A. helpful B. helpC. helping

第38小题部分学生根据上文watch clouds and strong winds moving across the earth 判断,and应接taking,其实and连接的是并列谓语,所以答案是B;第41小题考查的是宾语从句,很多学生选择了B,说明学生没有连接句意,此题的意思是:“通过研究知道天气是如何变化的。”选项B和C不符合句意,所以答案应是A;第46小题考查的是talk、speak和 say的不同用法,talk指与某人交谈,常to或with接sb,speak接语言,say接说内容, this上文中所叙述的内容,所以答案是C;第47小题考查的是词语搭配,即be helpful to sb。

此题得分率低的原因是:①文体是说明文,属于科普文章。对考生来说,这种文体和内容是最难的,不容易理解;②此题选材是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气象卫星;③考生没有很好地根据短文的意思和行文逻辑来选择最佳选项。此题要求考生必须通篇理解短文大意,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选择最佳答案。

(四)情景交际

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本题由(A)口语匹配和(B)补全对话两部分组成,A部分的平均通过率70.06%,B部分属于开放性试题,平均分为5.83分,平均难度系数为0.58。

A部分是匹配题。第53小题通过率30.3%,原题是 Hello! May I speak to Wu Dong? 选项为:A. Certainly. Here you are. B. OK. I’m Wu Dong speaking. C. Collecting kites. D. You, too .E. Sorry, he isn’t in. F. Wow! We are proud of them.

考生失分是因为掉入干扰项B的陷阱,即OK. I’m Wu Dong speaking.,接电话不能用I’m…介绍自己,要用this is…

B部分是补全对话。其中第56和57小题丢分较多。原题为:

L: Hello, Zhang Hai! I haven’t heard from you for a long time. (56)________ ?

Z: I’m preparing (准备)for the final exams.

L:Good luck to you!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57)________ ?

Z: First, I’ll have a good rest, and then I will go to Beijing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L: (58)________.

……

第56小题考生由下文的“I’m preparing for the final exams.”推出上文应问“What are you doing? (now/these’ days/ all the time)”;第57小题考生应根据上文“暑假即将来临”和下文“暑假期间的活动安排”推断出问“暑假有什么计划”。失分原因主要是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缺少对上下文的整体理解能力。

(五)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特别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图文信息的转换、获取和处理能力)。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以及语言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能力,要求考生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和细节,又能总结概括文章主旨大意;既要理解文章的表层意义,又要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本题共有五篇文章,A篇是关于人们写作方式的变化。过去人们用日记的方式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博客记录事情; B篇是关于邻里关系的小故事;C篇是关于服装销售的广告;D篇是关于午睡(打盹)的小常识;E篇是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的利与弊。其中A篇、B篇和C篇平均通过率为76.06%,失分较多的是第63小题,通过率为42%;D篇的平均分为3.43分、平均难度系数为0.34,;E篇的平均分为5.64分、平均难度系数为0.56。按照难度系数0.65~0.75为适中的原则,D篇和E篇难度过大。

以D篇为例。D篇要求考生根据原文,填入改写后文章所缺的信息。原文经改编后在句子结构、语意表达上做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就加大了难度。考生要依据上下文情节、逻辑关系、句式变换、语法知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同时要求考生要注意拼写的准确性。

原文:

Do you often feel a little sleepy after lunch? Well, that’s normal. Your body naturally slows down. What should you do about it? Don’t drink coffee, take a nap (打盹), instead.

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of a daily nap. First of all, you can remember things better and make fewer mistakes. Also, you can learn things more easily after taking a nap. A 20-minute nap can reduce (减少) your pressure (压力). Finally, a nap can make you cheerful.

But there are some simple rules that you should follow about taking a nap. You should take a nap at noon, about eight hours after you wake up. … Also, you may set an alarm clock. That way, you can feel fully relaxed during the nap. You don’t have to keep looking at the clock so that you don’t oversleep (睡过头).

……

改编后:

When you feel a little sleepy after lunch, you should take a nap (76)________ of drinking coffee. After twenty (77)________ nap, you can remember things better, make fewer mistakes, learn things more easily. It can reduce your pressure and cheer you up. But if you don’t (78)________ the simple rules, you won’t feel (79)________ . In order to (80)________ yourself during the nap, you should set an alarm clock to wake you up on time.

D篇失分是因为考生拼写错误和理解错误,如考生把第77小题写成minute’s、第79小题填的是well和worse、第80小题填的是enjoy等,说明考生缺乏总结概括能力。

(六)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主要考查考生用英语表达真实意义或传递信息的能力。考生必须运用英语知识,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用正确、适当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传递书面信息。本题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区分度高。该题由两部分组成,满分为15分,平均分为4.88分,难度系数为0.33。

A部分是写提纲和关键词,考生失分较多,说明部分考生语言概括能力较弱、语篇构思能力不强,很多考生不知道什么是关键词,胡写乱写,不是单词拼写错误,就是该词在作文中根本没有出现;此题通过题目“汶川地震后,谈谈你的做法及感受”,就可以推断出两个提纲People’s feelings(感受)和My activities(做法)。另外,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灾区抗震救灾,即What do all the Chinese people do to help the people there?也可以作为一个文段的提纲。写地震后的做法及感受离不开这些关键词:earthquake, 1ose, sorrow, volunteer, money, buy, help…

B部分是正文,属于开放性试题。该题的话题是“汶川地震后,谈谈你的做法及感受”,该题体现了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较好地体现了用语言做事的理念。但在阅卷中也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考生缺乏地震知识积累,这是因为此题命题超出了学生初中三年英语学习的范围,学生因没有学过与地震有关的话题、词汇,没有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虽然试题中给出一些词汇,但是学生在实际写作时,不知道这些词汇的词性、用法,所以,有的用错了,有的弃之不用。

(2)考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差,中国式的英语较多。

(3)很多考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病句较多,单词的拼写错误也较多。

(4)考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提纲和正文不对称,所写内容有遗漏,不能覆盖所有内容。

(5)不少考生条理不清晰,字迹不规范、不整洁,词数不够等。

四、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的试题命题不够严谨

1.听力测试的第四部分中的第17小题答案不够准确。故事的主角是Jack,考生写出Jack可以赋1.5分;配角是His parents和Cody(a dog),写出His parents和Cody也赋1.5分,不够合理。

2.阅读理解B篇中的第70小题意思是“Peter太粗心了以致于打开了错误的门”,答案为“T”,是错误的。因为原文是“He tried it again and again, but failed. …I opened the door.”实际上Peter没打开门,是邻居“I”打开的门。所以,准确答案应为“F”。这属于不科学命题。

3.阅读理解A篇中选项C命题不严密,无法概括第61小题的内容,此题应为“人们写作方式的变化”;选项E命题也不严密,无法概括第64小题的内容。另外,此题属于同一内容五个段落,不适合“匹配标题”的题型,这是命题上的失误。

4.阅读理解D篇不用看原文就能填上第76、77和78小题,根据空前的“take a nap”和空后的“of drinking coffee”,就可以推测出第76小题应填“instead”;nap意思为“打盹”,“打盹”不可能是几小时,也不可能是几秒,所以不看原文就知道第77小题在名词前应填“minutes”; 第78小题也是如此。

5.完形填空题的forcast“预测”一词三处拼写错误,正确的拼写是“forecast”。这是命题中的失误,也是命题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现象。

(二)有的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每道大题中的每个小题区分度不大,没有梯度。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难。如阅读理解C篇的第71~75小题中,得分率均在88%~83.3%之间,没有梯度;听力部分第1~15小题中有9道小题得分率在95%~81.7%之间,说明试题过于简单,而第19和20小题难度分别为0.076和0.27,试题又过难;阅读理解中第76~80小题平均难度值为0.34,其中第77、79和80小题难度值分别为0.25、0.29和0.12;作文平均难度值为0.33,这两道大题难度均低于0.65~0.75区间值,说明试题过难。

(三)有的选项设计缺乏科学性,不能起到干扰作用

1.单项选择第21小题:Please________the light when you leave the room.

A. turn onB. turn downC. turn off

B选项不能起到干扰作用,因turn down不能与the light连用,如果把题干中的light改成radio或TV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干扰作用。

2.单项选择第24小题:There are a lot of________ in our schoo1. They work very hard.

A. woman teachersB. women teachers

C. womans teachers

C选项是干扰项,womans teachers不符合语法规则,不能起到干扰作用,也不符合命题原则,即不能人为编制错误选项。

3.完形填空题的第39、42和47 小题属于考查固定搭配,第39小题考的是词组at the same time,第42、47小题分别考的是常见表达法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和be helpful to sb。考生不用看上下文和选项就能填出来,选项无干扰作用。违背了命题要遵守科学性的原则。

…pictures of atmosphere (大气层) 39 the same time. …Weather plays an 42 part in people’s everyday life.

…So satellite pictures are 47to scientists.

() 39. A. of B. in ________ C. at

() 42. A. useful B. important C. useless

() 47. A. helpful B. help ________ C. helping

五、对今后命题及教学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英语骨干教师的命、审题专业技术的培训,培养更多能命题、命好题的英语教师。

(二)强化英语教师的新课改理念,督促教师熟知“英语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以便更好完成命题任务。

(三)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听力技巧的训练,并教会学生速记和记关键词的方法。

(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尤其是单词拼写的能力。

(五)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在语境中讲解单词、词组、常用表达法和语法知识,要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

篇(6)

二、试卷结构

2008年中考化学部分的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化学试题的功能。试卷总题量六道大题,34小题,总分100分。题型题量分值比率:

三、试题特点

1.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基础

试题以“课程标准”中五大主题为主线,注重教材,突出体现学科主干知识,在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考查学生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基本科学素质。

试卷中绝大多数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它的原形,命题素材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赋予试题一定的新意和灵活性,使师生感受到教材的“营养价值”,对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试题中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查着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

如第23题,婷婷被蚊子叮咬后,痛痒难忍(蚊虫分泌一种蚁酸)。妈妈给她买了一种“绿药膏”,其成分中有稀氨水,抹上后果然有效。请你说说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据此谈谈同类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至少答两点。)

此题没有对基本概念、原理主干知识的简单识记的考查,而是考查概念的建立、原理的形成、化学观点的建立过程,同时也考查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试题关注了学生在学习时研究和思考的过程。

如第26题.你一定在实验室里做过铁丝燃烧的实验吧,请你描述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但是小华同学把铁丝绕成螺旋状缠在火柴梗上点燃后,伸入他收集的氧气瓶中,却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的现象。请你帮他分析可能的原因?(至少答两点。)

此题的立意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推理与分析能力,注重实验中引发的相关问题,如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的影响等。关注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是本试题的特点。此题再现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再现了课堂学习的过程、再现了创新实践的过程、再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对真实经历的回顾、反思、总结形成试卷答案,通过这一命题背景的创设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实际经历体验,以此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2.突出学科特点,注重科学探究

本套试题在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考查上做了新的尝试。有12道题是以实验探究为素材,从科学探究的要素中侧重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行考查。试题以课程标准中主干知识为载体,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

如第28题,考查了学生的气体制取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装置设计与选择、实验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知识,再现了学生对气体实验研究的过程。本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可见试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及能力的发展,对综合性问题解决作了新的尝试。

如第29题,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迁移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拓展。此类题目以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实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为命题素材,从探究实验的现象和实验的设计去分析探究实验的目的和结论。一方面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实验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分析。

再如第21题是教材中有关空气成分探究实验的改编题。此题的立意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推理与分析能力,关注对探究实验的反思,形成实验量化研究的思想。试题对实验过程的整体回顾与分析,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3.关注社会热点,强化实际应用

命题以化学事实为背景,以社会热点和前沿知识为情景,重视学生学习经历,强调题目的情景性、真实性。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中考的普及性。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有效方式。

例如第4题,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省人民心系灾区,踊跃捐款捐物,仅5月23日一次就向灾区发运了2400吨优质大米,以解决灾区人民粮食短缺问题。大米中所富含的营养素是( )。

A.油脂B.蛋白质C.糖类 D.维生素

本题以牵动亿万人民心的汶川地震为背景材料,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教育。

如第24题,现在中学生佩戴的近视镜,有些镜片是用一种新型树脂材料制作而成。联系实际,你认为该种镜片所用材料具有什么性质?(至少答两点。)

第25题.小亮家使用了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管道。为防止燃气泄露造成危险,小亮家中安装了如图所示报警器。请回答: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运输到用户家时,必须先将管道内充满N2,填充N2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听到报警器报鸣,你应该如何处理?(至少答两点。)

上述三道试题真正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的理念。考查学生的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使化学学习有了更强的应用性和生活性。试题的设置是对学生生活经历、实际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再现。

4.融合情感教育,关注学科渗透

整套试题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安全、化学发展史等多个角度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套试题延续了思考与感悟题型,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并欣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谈自身的感悟,更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升华。

如第31题,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试计算这只坏的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 ml。从中得到的启示,告诉你生活中该怎么做?(至少答两点。)

此题以节水为试题背景,通过生活事例,用学生计算的数据使节水意识得到强化,学科之间的渗透为理解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此题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文教育理念。

如第 32题:6月中旬的某一天,小军和妈妈到某大型超市购物。发现超市提供新的塑料包装袋与以前的有所不同:(1)新塑料袋上印有塑料种类和回收标志;(2)新塑料袋更厚也更结实;(3)新塑料袋有偿提供等。请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分别说出其积极作用?你在生活中可用什么来代替塑料包装袋盛装物品?

此题以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有偿提供塑料袋”为背景材料,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化学的学习中,这样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更具有驱动性,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开放的设计平台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体现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彰显个性、表达个人观点的理念。

本套试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在考查目标和内容上体现了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和教育性等,有许多的亮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从评卷结果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分别比去年提高了2.17、8、和14.67,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80-100分之间的学生占较大比例,试题的梯度不够明显;

篇(7)

在探索课改推进道路时,北京市始终认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提供的是一个基本框架,区域课程改革推进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基本框架下的原创行为。正是这种定位为“北京实践模型”的形成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北京实践模型”的核心要素解读

北京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制定区域改革框架时,要在国家的基本规定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设定,换言之,就是要在改革推进中形成北京自己的实践模型。“北京实践模型”包括四个关键词,即理念、设计、对象、推进。

“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高位理念,其理念变动路径为从个体到全体再到个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存在着精英化取向,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以及其他投入的区域化倾斜。部分城区的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投入远远超过远郊区县;区域内的学校分层明显,部分学校在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占据太多优势地位,致使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明显;学校内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关注、精力投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2001年课改之后,主导的教育理念从以往的精英化取向的“个体”转向“全体”,要求在课改中关注全体学生。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只关注全体,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的学校打着关注全体的幌子,轻易地将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抹去。因此,在此次体改项目的实施中,北京市再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牢固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设计”: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是从零开始,已经有了十年的基础和经验,此次体改项目推进是基于十年经验之上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北京市基础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宏观规划,以使课程改革既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北京市还关注到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成功了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什么样子”。就目前而言,尚没有一个地域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成功后的样子,这一命题因为往往与不同地域的不同实际联系紧密,可能在不同地域的成功状况也不相同。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首都,其人口压力十分巨大,近几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小班化正在逐渐消失,已积累起来的小班化教学经验,在很多学校再无用场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北京市推进体改项目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顶层设计时,北京市留了开放端口,形成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对象”:始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学段覆盖”。

在申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体制项目时,北京市明确了在实验对象上的全学段覆盖,即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之所以全学段覆盖,一方面体现了北京市在课改方面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课改在不同学段遇到的问题并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局限于某一学段,实验成果的推广性可能就有限。

“推进”:尝试区域的二级设计与专题推进相结合的“纵横贯穿模式”。

即便是在北京,不同区县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也十分明显,因此,在课改推进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地,客观上也就决定了不能以统一步伐,统一行进,并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篇(8)

中国美术教育真正意义上是始于20世纪初。随着一批批留洋学子回国执教,一种所谓“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被带入中国的课堂,替代了传统私塾教育教学方式。但运用的基本上是法国写实派和苏联革命现实主义这种洋人教育教学体系。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中国的,脱离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内涵。而走到今天,这种与中国历史国情不相符,且又是单纯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必要而有力的课程改革。对于美术学科而言,改革的力度需要更大,改革的后产生的变化应该更多。

从事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师应该最为清楚,学生十二年寒窗中受到的关于美术方面的教育有多少。小学有一周几节的美术课,初中减少到一节,高中就是三年与美术绝缘了。当然,高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喜欢美术的同学选择了美术专业的学习,能够三年与绘画为伴。但是这些同学学习的是真正的美术么?不全是。他们接受的只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教育的延续,或者说他们只是在学习一种技能,一种考试时需要的技能。多数人并不能从中陶冶情操,得到快乐。

今天,我们要进行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就是要从无到有的建立新的学习、认知模式,把以前的小众化、单一式的教学模式改变成大众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从而真正达到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基础教育改革的既定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应该向着普及性、基础性、多样性三个方面发展。

普及性最能体现大众化的要求。美术鉴赏已在全市高中学校所有班级中全面开课,美术教育不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教育,能够普遍性的在课堂上展示美术学科的魅力,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篇(9)

一、引言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生物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初中生物教学,让学生珍惜生命,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尊重生命的价值。因此,初中生物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程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让生物这一门研究生命、探索生命的课程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相对来说和社会的接触太少,对生命的认识也不太深刻,很多时候,不能够对生命进行很好的认识。比如很多初中学生会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就是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他的父母、教师、同学以及一切关爱着他的人。其次,通过有效的生命教育,能让初中生更加完整和深刻地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建立起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去帮助和尊重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对生命有所敬畏。最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有所改变,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以及对价值观的指导,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学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三、当前生物教育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

尽管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很多的方面都在不断地改善,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在初中教学中,对分数仍旧看得很重,进而没有太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目前来说,仍旧还有很多初中学校将生物归类于“副科”,不管是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教学的内容上,都没有全面深入。更甚者,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分数,经常会出现“占课”的情况,也就是说将原本不多的生物课程换成数学或是英语。从而让原本就缺乏生命教育的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加不足。

2.教学流于形式

就当前的生物教学来说,特别是农村的生物教学,生物教师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生物教师,而是一些原本没有生物知识,对生物课程没有深入了解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导致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味地跟着教材念,并不能向学生传授全面和深刻的生物意义,生物教学课程更像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的,流于形式,这种状态下,初中教学中自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渗透。

四、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想要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渗透现状进行改变,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的方面着手:

1.改变观念,重视生命教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要加强自身生物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重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地进行生命渗透教育,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生命教育的交流平台,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网络搜寻一些资料,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最后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在生物教学中根据材中的生物教学资料向学生传授生命价值观。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充分利用实验,强化生命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构成,能让学生对生命更加了解。所以,生物实验也是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进行《老鼠的分布环境》这一教学课程时,需要用老鼠进行实验。就这一个课程来说,学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或是心生恻隐之心,不敢用老鼠进行试验。但是有些学生却认为这很有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以更残忍的方式对待动物而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试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较为不利。这两种极端的状况分别体现了学生对生命不能正确认识和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所以,教师就应该通过这个实验对学会进行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利用老鼠进行试验实施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生命,但是在过程中,应该正确的对待试验中的老鼠,而不应该过分地对待。进而给学生建立“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的生命价值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在试验中利用的一些大自然的生物要在实验完成之后放归大自然,让学生重视、善待、珍惜生命。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实现生命教育的黄金阶段。生物教师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新的定位,给学生灌输有价值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生命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减少不珍惜生命的现象,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作者:张伟 单位:聊城大学广饶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安文萍.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周刊,2014,14:89.

篇(10)

1.独辟蹊径的课堂导入法

1.1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通过教师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

1.2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鸡下白蛋”,理解意义可以是“丑妇生俊儿”或“世事无定”,而汉语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1.3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汉语无形态变化,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

2.加强并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在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外语时继续提高,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能够钻研并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自学能力比获得外语知识似乎更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特别提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启就是启发,以此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就是阅读,是关键所在。阅读重在理解,不仅是文章整体与细节的理解,还有词的理解。练就是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阅读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知就是知晓结果,也就是得到答案,是对阅读训练效果的检验;结就是总结,概括全貌,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互相练习,是统一而系统的教学手段。

3.要深化兴趣教学法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3.1情境教学法是兴趣教学法的最好体现。比如在学习一些实际事物词汇的时候,如牛奶、橘汁、梨汁、香蕉、面包之类的词语,就可以设计多个场景来讲解和练习。场景一即顾客与商家的买卖过程,场景二即就餐者与餐厅侍者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过程。通过类似的对话练习,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词汇,并掌握相关会话。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17-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调整教材内容,科学地设计课程难度”明确提出。可见,不管是国家教育改革文件还是新课程的推进,都彰显了对教材难度研究的关注。但如何明确界定“难”?定性分析之余,定量的计算“难”度成为必然。基于当前科学课程实验区的实践需要②,基于当前的对科学教材难度更多偏向于定性说明,仅有少量源于定量数据的现状,论文将针对大陆主要科学教材(浙教版《科学》③)与美国的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究者》④)中地球与空间科学部分的“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为例,从课程广度、课程深度与课程难度三维度进行比较与诠释。

一、课程难度模型及其要素分析

课程难度作为衡量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呈现了教学内容在教育结果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质和量在时间上相统一的动态进程[1]。论文将基于中、美两地课程标准[2,3]“内容标准”之知识点,采取课程难度定量模型⑤,即N=(αS/T)+(1-α)G/T(经修订)进行计算。

其中N表示课程难度,S表示课程深度,T表示课程时间,G表示课程广度;S/T指可比深度;G/T为可比广度;α表示加权系数(0<α<1),它反映了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者“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

课程难度(N)指绝对的(或静态的)课程难度,表示仅从文本角度对教科书进行分析、对比与评价,不涉及课程实施状态下动态分析、评价(即需要考虑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

课程深度(S)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它不仅涉及概念的抽象程度、概念间的关联程度,而且还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推理与运算步骤。对课程深度存在两种主要的量化方法,其中之一表现为以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程度来量化[4]。

课程广度(G)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范围的广泛程度,可用通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来量化。

课程时间(T)是指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可用通常所说的“课时”多少来量化。

二、课程难度及其要素的定量计算

依据上述的课程难度模型,分别计算对应于两套教材中“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内容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及课程难度。

1.课程广度

目前,在课程难度分析的模型中都没有明确提出如何划分知识点的标准。基于对两国《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中各知识点的理解,将每章节中一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视为一个知识点⑥。因而,可用中、美科学教材依赖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规定的知识点来量化,并将属于“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范围内的知识点分别与教材中内容一一对应列举。

“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编排在浙教版《科学》的七(上)第三章,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安排,分别将各节内容的知识点列出⑦。“太阳和月球(包括太阳的基本状况、太阳活动与月球)”、“月相”、“日食和月食”、“探索宇宙(包括人类飞向太阳的历程、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知识点分别记为3、1、2、3,共9个知识点。美国《科学探索者》关于“地球、月球与太阳”主题内容的编排中,分别将“太阳(包括太阳的基本概况和太阳活动)”、“月球(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和登月使命”、“相、食和潮汐(包括月球的运行、月相、食、日食、月食、潮汐)”、“火箭和卫星(包括火箭工作原理和人造卫星)”的知识点记为2、2、6、2,共12个知识点。基于课程广度在数值上等于所属范围内各知识点的总和,因而浙教版《科学》与美国《科学探索者》的课程广度分别为G1=9,G2=12。

2.课程深度

我们通过相应的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程度的加权平均来刻画,我国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试行)》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具体要求程度如下[5]: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基于以上赋值,我国教材部分可直接计算其难度,美国教材部分结合《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水平考试指南》[6]对各知识点的要求程度来相应赋分,具体表现为浙教版《科学》与《科学探索者》在该主题的知识点赋分分别为11与15(如表1)。依据李高锋基于史宁中教授所提出的定量公式中的不足(最大抽象度不能综合刻画课程深度)而提出的应以所有抽象度总和或课程目标的总赋值来刻画课程深度[7],可以得到两套教材在该主题内容中的课程深度分别为S1=11、S2=15⑧。

3.课程时间

对于课程时间,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基于教材内容与结合对科学教师的访谈而获得;美国科学教材依据考试指南来确定课程时间。将表1呈现的每一知识点记为1课时,以教材中每一个单独成页的探究活动视为1课时。具体计算情况见表2,即浙教版《科学》在该主题计算所得的课程时间(T1)等于所属范围内各知识点所需时间的总和,即T1=2+1.5+2+2+0.5+0.5+0.5=9,共9课时;美国《科学探究者――天文学》在该主题计算所得的课程时间(T2)等于所属范围内各知识点所需时间的总和,T2=2+2+2+0.5+1+1+1+2=11.5,共11.5课时。

三、分析与讨论

依据上述表1与表2中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的数据,可得出课程难度定量值。进一步将其数据代入课程难度模型N=(αS/T)+(1-α)G/T,并考虑α的取值范围(0<α<1),可得出课程难度系数的取值范围???,具体如表3。

从表1至表3的数据看,美国《科学探索者》教材在“月球、地球与太阳”主题内容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与课程时间均高于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探索者》在该主题内容中增加了食、潮汐两个知识点,同时还将“火箭、卫星”分别单列成节,也构成两个知识点,这使得课程广度明显增大。对表3中的数据综合分析,浙教版教材在减少知识点的同时,也减少了课程时间,使得两套教材由原先的知识点差值3转变为可比广度差值0.04,即浙教版教材在可比广度上仅略低于《科学探索者》。

《科学探索者》在课程深度层面较之于浙教版《科学》大0.08(若以史宁中教授的定量公式,未经修正时该差值为0.03),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美国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多,表现了该教材在介绍知识点的同时,关注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与方法的掌握,彰显了《科学探索者》强调探究的理念。尽管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但在主题的知识点所反映的探究活动数量不多,教材中设计的“制作小地球仪”、“活动星图的制作”也不对应于该主题内容。因而,可以认为浙教板《科学》教材在科学探究维度的要求较之《科学探索者》低。

对课程广度、课程深度与可比深度的数值进行比较与分析,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现了在“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较高要求,使得在课程广度相对较小的同时,呈现了课程深度略小于《科学探索者》,而可比深度却大于《科学探索者》。基于对可比广度与可比深度的分析,一方面呈现了《科学探索者》在可比广度上大于浙教版科学教材,另一方面表现了美国科学教材的课程难度大于浙教版科学教材???。

注释:

①本文为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课题(批准号为:Y201018272)阶段性成果之一。

②从科学课程实验区的反馈情况看,“地球、宇宙与空简科学”部分难教、难学成为突出的一条意见。

③目前浙江省是唯一全省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省,除了宁波市采纳了华师大版的科学教材外,全省其它的市县都选用朱清时主编的,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因而该文选择以浙教材的《科学》教材为代表性的科学教材。

④《科学探索者》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国主流科学教材,也是最有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共有16个分册,其内容围绕一系列主题展开,体现了科知识、能力、方法并重的特点。

⑤对于课程难度,有学者专门提出了计算模型,表现为黄甫全的灰色模型体系;鲍建生建立的由探究、背景、运算、推理与知识含量五个因素构成的数学题综合难度模型;孔凡哲等所构建的课程教材难度的数学模型等。基于前人的模型,有学者还选择数学学科的特定内容进行难度计算,也有针对科学(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相关主题内容的难度分析。本文通过对各模型、公式的比较,在采纳孔凡哲等人的数学模型同时,依据李高锋文中阐述的进行相关量的修订,从而得到各量的定量表述。

⑥通过对两地相应内容的比较发现,两套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所包括的定理、概念等数量基本一致。

⑦为了与美国《科学探索者》中的“地球、月球与太阳”内容相对应,在浙教版《科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中,忽略了“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仪与地图”、“观测太空”(这部分内容重点呈现于第九年级的教材内容中)。同时,考虑李高锋提出的以“课程目标”的多少来量化课程广度之原因,在对知识点量化之时,我们尽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四维度的目标要求体现的知识点分列出来,如将美国《科学探索者》中体现过程的“探究太阳黑子风暴”、浙教版教材中体现STS的“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等都记为一个知识点。

⑧课程深度若以史宁中教授的界定(所属范围内各知识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的总和),计算所得值分别为S1=1.22、S2=1.25。由于课程深度值的变化,也带来可比广度(0.14,0.11)、课程难度值(0.52,0.58)的变化,修订后的值分别见表3。

⑨浙教版中“人类走向太阳的历程”、“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我国的航天事业成就”包括于“探索宇宙”,各赋1分,共赋3分。

???“太阳”内容包括太阳基本概况、太阳活动内容与探究太阳黑子风暴,共赋分为3。

???“月球”内容包括概况、月球在哪里、登月使命,赋分为3。

???“月相”内容包括月球的运行、一整月、月相,共赋分为3。

???为便于比较,取难度系数α的值为0.5。

???针对这一主题得到的定量比较结果,与科学教材实验区的反馈意见相异,这确切因为“地球与空间科学的内容难度大,还是因为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来源,是值的商榷的。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晶.课程难度刍论[J].东北师大学报,1994(4).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6.

[4]胡莉莉.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车泠平,陈玉兰译.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水平考试指南――新课标教学资源译丛[M].杭州:教育出版社,2005.

[7]李高锋.课程难度模型运用中的偏差及其修正――与史宁中教授等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10(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cience Course Difficulty Degre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Wen-bo & HUANG 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