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44-03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校生规模日趋增加,随着学分制的逐步推行,原有的班级概念淡化,学生事务管理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社区。同时由于高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形成了多校区办学格局,有的高校采取低年级在新校区,高年级在老校区;有的高校根据学院专业分布校区,有的学院在新校区,有的学院在老校区。原先的条状纵深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被打破,迫切需要对学生社区管理进行改革,因势利导,资源整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当前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学生工作,学生工作部(处)管理全校学生工作,各二级学院负责本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学院分团委、学工组(办)具体落实学生工作,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就学生社区而言,一些高校的学生工作部(处)下设宿管科,或者由后勤处设公寓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一般以学院为单位相对集中住宿,学生社区遇到事情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进行协调,尤其是由后勤处管理的学生社区,往往一般后勤处只管学校财产,不关心学生的日常表现、社区“软件”等。传统学生社区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级交叉,易产生部门推诿。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部(处)、后勤处、二级学院等都承担着部分社区管理职责,但学生社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管人的部门说管物的没有到位,管物的说管人的没有管好;学院说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使得基层学院辅导员协调的事情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辅导员在学生中威信下降;职能部门说学院教育学生不到位,破坏公共设施,晚休秩序不好等。
2.功能定位偏差,易产生教育盲点。很多高校仍将学生社区单纯地看作学生休息的地方,没有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旧学生公寓的翻新,高校学生社区宿舍硬件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基本上实现了公寓式配置,个别高校还给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虽然宿舍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社区文化建设、党团建设仍然滞后。
3.缺乏学生自治,易产生教管冲突。传统的学生社区管理强调学生要服从、守纪,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区管理。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一些高校设置的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或者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也只是从事通知、检查宿舍卫生等工作,不是学生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易产生服务缺位。传统的社区管理人员多为社会招聘人员或者政府“4050”再就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只做打扫卫生、看门守门等简单工作。这些管理人员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在日常管理中,双方时常会产生矛盾。部分高校学生社区进驻辅导员,但也只是为了解决刚入职辅导员的住房问题,辅导员只有晚上才回社区休息,与学生见面交流机会少。
二、高校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概况
当前,高校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既不是古代书院制的“翻版”,也不是欧美大学书院制的“照搬”,而是以学生社区为载体,将通识教育和人生指导延伸到社区,采取项目化的学生成长计划,对学生进行系列资助与服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管理的有机结合。
复旦大学是我国大陆高校中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第一校,学生在书院内接受为期一年的文理综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复旦学院设学生工作办公室,成立学院层面的党建职能室、学生事务管理职能室、大学导航中心和学养拓展中心、队伍培训管理职能室。书院内有辅导员,有导师团。西安交通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也实行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打破传统纵深式学生管理模式,突破了部门管理局限,实现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高效服务。下表对几所高校的书院制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
三、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优越性
1.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切实将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将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习、生活指导有机结合,克服了传统学生社区管理中学业指导、学生服务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相脱节的弊端。学生在社区里通过一站式服务大厅,可以办理各种学生事务;辅导员在社区工作、生活,与学生同吃同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学生将社区当成自己的“家”,身心都在和谐文明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可以快速在书院内实现设备报修;书院内设有学习室、活动室和体育活动场所,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体育锻炼。在享受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贴心服务的同时,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也得到了加强。
2.学生管理重心下移。传统的“校―学院(系)―班级―宿舍”的管理层级转变为“校―书院―宿舍”管理层级,解决了学院无法管学生,社区管理部门管不好学生的问题。职能部门的职责有明确划分,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高了管理效能。学生也不再被“管”,无形中增加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学生可以在课外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的自治权也得到尊重,学生自治组织不再是给老师做事,而是给同学们服务,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之间相互信任支持。大家将社区作为自己的家园来维护、建设,切实体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3.实现全环境育人。书院和学院相互补充,两个教育单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实现教育服务学生的“无缝对接”。学院主要负责“学术事务”,集中精力抓好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书院负责“学生事务”,依托学生社区,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咨询资助、培养发展工作。另外,在书院内还实行导师制或导生制,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结对联姻,近距离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书院内还设有爱心厨房,每逢学生生日或者周末,辅导员、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厨,改善学生伙食的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4.注重自然景观、制度规范和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书院建有优美、高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生活作息、党团活动等系列的制度规范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与制度规范的审美陶冶和规范导向教育功能。如在复旦大学、温州大学的书院,各书院以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或学校知名校友作为书院名,精心设计院训墙、书院成果展、服务指南等。再加上书院开展的导航计划、心理辅导、困难援助、拓展训练营等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四、借鉴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
1.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要人性化,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工作的基础。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重视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教育培养。通过硬件环境建设和文化制度建设,将社区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生活文化圈,将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指导延伸到社会,通过关爱成长计划、导航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其次,书院内实行导师制,实现了导师在课堂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问题,改变了辅导员刻板生硬的形象,让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最后,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共同育人。学校各部门都有育人职责,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厘清了社区管理权限,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学院、书院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机制,通过书院的管理制度运行和人员配备,带动学校管理“上游”与“下游”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对学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提高学生参与管理意识,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的社区,学生是社区的主人,不是被管理的对象。由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重视,主体性得到发挥,所以书院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社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社区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和学生骨干的素质,使学生自主管理落实到实处。学生社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如图所示。
一、职业教育产品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产品是提供给市场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实体或服务。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产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产品的核心,即企业提供给消费者或消费者所追求的基本效用或利益。二是产品的形体,即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实体或服务的形式。包括产品的形状、特点、质量、品牌、包装等特性。三是产品的附加利益,即随产品而来的各种服务。产品的三个层次告诉我们,企业在设计和销售产品时应注意产品的整体概念,不但要重视产品的形体,而且要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附加利益产品。
职业院校应树立学生是职业教育产品的理念:职业院校在产品设计到学生就业(产品销售)都要树立产品意识和市场意识,让企业(需求方)介入和发挥作用, 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产品核心),实施有效的产品组合策略,并树立全程跟踪服务意识(包括对学生和企业)。
二、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策略
1.职业教育产品组合
产品组合指全部产品的品种及其类别构成的整体,包括产品组合的宽度和长度。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品种规格。
为了满足目标市场需要、分散风险、增加利润,企业往往采用产品组合策略,即企业经营的各种产品(产品组合宽度)及其品种规格(产品组合的深度)相互搭配。
2.职业教育产品组合宽度
职业教育产品组合宽度指院校拥有多少个专业,从而培养出多少种不同专业的职业人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
3.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的深度
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的深度指每个专业拥有的专业方向以及专业方向之间的关联性。由于受学校办学资源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限制,学校应在保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增加专业内分支专业的深度和宽度,发展专业方向时应以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为核心,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
三、职业教育产品核心设计
产品的核心指企业提供给消费者或消费者所追求的基本效用或利益。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用或获得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或利益。职业教育产品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方案。
1.核心设计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职业教育在产品核心设计时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河南职业供求信息显示,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集中在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为39.23%、33.65%和11.72%,三者合计占总需求的84.60%。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0.06%、37.40%和62.54%。第三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和股份有限公司用人需求占多数,分别为43.23%和30.02%,两者所占比重之和为73.25%。其需求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意识到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迫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愿意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中小企业对中高职人才不仅看重文凭,也看重职业资格证书,持双证书的中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尤其受欢迎。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与市场对接,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造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内容,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要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帮”相结合的总体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加工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
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办学机制。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合课程,以减少课程门类,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造性地设计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提高教学效益。依据市场需求,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2.5+0.5”的模式(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
4.双证书培养
双证书培养在职业院校已有实践,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90%,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但是,每个专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实施哪几个相应的职业资格培养,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的院校正在深入进行研究、调整。随着双证书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
5.构建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变,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评价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
具体来讲,要研究制定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为主要指标。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分等级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政府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四、服务策略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这种协的介入合作,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成林.经济管理基础与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一、多元智能的定义
加德纳对智能的定义是:⑴在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⑵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⑶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外,还有其他智能。加德纳将其多元智能框架定义为一个开放的系统,1983年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后又陆续添加了两种,分别如下:
1、言语―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逻辑―数理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要领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4、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以及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
7、个人反省智能,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以及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1998年提出)
9、存在智能,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1999年提出)
二、多无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因材施教源自“智”的不同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既要成为课堂的指导者,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教给学生受益一生的本领;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和个性发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营造一个启发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畅所欲言,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依据该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解题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
案例: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24×10+24×8=432
24×20-24×2=432
20×18+4×18=432
24×2×9=432
24×3×6=432
18×4×6=432
18×3×8=432
也有学生可能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由此可见,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并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特点,使他们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从中反思各种解法的优劣,促进元认知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过程。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1.选择自由。现在授课仍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如何缓解两头差异之间的矛盾?首先,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弹性,正视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如:在教学口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题目,如四题中选两题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变大。其次,每次练习的题量分为两至三个层次,除规定的数量外,补充一些机动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自己加选一定量的题目,完成的质量高的,用加星、盖章等方式进行鼓励和表扬,用以缓解“吃不饱”的现象。
2.交流自由。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发挥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作用,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在学习中不要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放松的心理环境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在教学5的加减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在地上分别放两个装满米的盘子,有5只小鸡来吃米,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有的同学说:一个盘子有3只小鸡吃米……,另一个盘子有2只小鸡吃米;还有的说:都在一个盘子里吃,另一个盘子没有小鸡……,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发现,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从多方位,多角度体现了教学成果。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情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三)创设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演示、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设境引趣,引发动机,激励行为,激感,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
例如,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课的专利。有的数学老师在上“相似形”这一课时的第一句话是:“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有个人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这种多元情景化的教学,使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血有肉,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除了课堂的引入,还可以在其它环节例如展开、练习等部分都可以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展开几分之一之间比大小这个环节时,巧妙的利用了一个鸽子吃食物的情节,结合主题图,让小朋友把自已当成一只很饿的小鸽子去选食物,你会选哪一盘的食物呢?因为学生是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个知识点在小朋友愉快的合作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并且巩固掌握。在对于教学环节上的选择,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这样不仅起到“激情”、“激趣”的作用,更达到“深刻理解”的教学目的。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这四个科学研究的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凭借从已知-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两个层次的研究方案:首先确定要把三角形剪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在争论中选择如下三个方案中,哪个最合理又可行。①通过研究无数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②通过研究几个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③通过研究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探索。学生最后一致认为第三套方案最合理也可行,因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可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而方案一办不到,方案二当几个三角形是同类的就不合理了。在这样多元化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
总之,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不难,但要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智能,并不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将其应用于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下大气力对每个学生的智能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再由此实施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才可,这是一个实践性课题,要在实践中去尝试,去摸索。
2.“说课”的具体作用
说课是以备课为基础的,在诸多教师面前展开的一种公开授课的方式。由于汇聚了教育界的诸多精英数学教师,将众多不同的、独特的教育思想交集在一起,课堂必然会是一场智慧的较量、知识的碰撞。正因为有了“说课”这种方式,数学教师能够深入了解的教学重难点,提高对教材的熟悉度,同时教师之间也能分享自己遇到的教学障碍,共同解决;并且一起反省自己教学的不足,共同讨论出更好更合适的教学办法。
2.1深入了解教材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说课”时,必然会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复习和理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说课”,教师会将课本内容烂熟于心,熟知任何一个章节的重难点,当然,我想任何一个资深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说课”的重大作用就是因其具有汇聚性和开明性,使得数学教师能够通过“说课”掌握更加快捷易记的解题方式,能够深入浅出,将教材越讲越简单。
2.2增强职业技能
“说课”不是闭门论道,是要当着诸多同行的面授课,阐述自己的经验,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能力,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则所说的内容必然会遭到同行的否定。所以,为了能够使自己的“说课”内容更有吸引力,进行说课的数学教师必然会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余时间也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有更强的能力驾驭课堂。正因为“说课”给诸多教师提供了良性竞争的环境,在这种竞争的压力下,教师就有了不断提高的动力,职业技能和教学手段也会不断改善。
2.3提高学生听课兴趣
“说课”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改进,对学生而言,提高了他们上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提高很多,教学效果也会大大优化。
3.“说课”说什么
3.1说学生
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老师所采取的所有手段都是用于学生的。所以,“说课”的内容当然少不了说学生了。“说课”要有针对性。先就单个学生而言,老师的“说课”要因材而说,针对成绩好的、理解能力强的,学习态度又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归位一类来说,将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提出来详细地说。对学生整体而言,要说他们的学习特点,说明对他们的应对措施。
3.2说教学手段和方法
人各有不同,形式做人皆不同,教学自然也会有不同。所以数学老师在“说课”时,必然要说一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所谓的教学手段,比如板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诸如互动式、练习式等。“说课”老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将自己的方法手段与其他老师分享。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他教师一定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说课”老师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样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3说教学程序
在“说课”时,教师一定要说明自己的教学程序,这也是说课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自己教学程序的阐明,他人能发现说课人整体的课堂安排,了解整个课堂的流程和讲课特点,便于学习和借鉴。同时,也只有在了解到教学程序后,其他教师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才能够提出有利于说课教师改进的意见。
4.对“说课”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
实训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锻炼的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这已是高职教育界的一种共识[1]。
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所谓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从专业发展出发,与相关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和实训场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外实训基地在开发和使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院校都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本文结合河南大学信息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针对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的建立和管理展开探讨。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外实训为主,原因是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初期经费紧张、设备和实验室资源、师资力量不足,因此,需要借助各种外部资源,包括企业资源来开展实训教学。但经过这些年的校外实训,许多院校发现校外实训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外实训的长期费用高。校外实训基地,特别是一些商业性质的实训基地都是要收费的。根据实训周期、实训内容的不同,一个学生的实训费用从上千到几千,甚至上万。如果再加上实训期间的食宿费用、交通费用等,开销很大。按照1 000人实训一个半月计算,总费用不会少于100万元。几年下来,累计费用相当惊人,而这些钱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大规模、高质量的校内软件开发实训基地,从而提高学校的建设水平。
第二、学生管理困难。校外实训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主要依靠带队老师,实训基地的老师一般只负责基地内部的实训管理。这样一来,一名带队老师往往要负责上百名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么多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实训,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虽然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但仍然存在住宿和饮食习惯上的很多麻烦,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2009年甲流爆等突发事件,使外出实训风险更大,难以控制。
第三、实训内容没有针对性。校外实训基地设置的实训内容与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距离,实训基地的老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熟悉,基地的实训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成为两条平行线,无法融合。这样一来,实训无法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另外,由于知识准备不足,实训往往流于形式。
第四、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质量波动较大。企业是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的主体,经营业绩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教育服务只是其社会责任之一。当企业的业务经营与教育服务发生冲突时,企业会根据业务需要来调整实训内容、实训教师、实训时间,学校无法对其实现约束,无法控制服务质量。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越来越多的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开始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比如河南大学在2009年建成信息技术实训中心,该中心是2006~2008年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共投资人民币300多万元。按照“拓宽基础、加强实践、注重创新”的理念,该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为河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非常贴近企业环境的实训场所。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关键点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面向企业合作,对接课程设置。也就是说,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应该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实训内容应该符合企业需要,而实训过程应是对以往课程的综合应用。
以河南大学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为例,实训中心设立3个实训室,分别是软件工程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和网络创新实训室。软件工程实训室主要进行Web应用系统开发的实训;多媒体技术实训室主要进行视频短片、动画设计的实训;网络创新实训室主要完成综合布线、网络路由配置、协议仿真等实训。实训内容针对当前互联网应用和动漫产业的巨大需求。实训室配备的设备采用最新的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软件也采用主流的开发工具。
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有很多相关论述[2-6],本文总结河南大学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一些我们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2.1硬件环境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除了计算机之外,还包括工作台等附属设施。建设硬件环境不能只满足最基本的上机需要,还要超前配置,要最大限度贴近企业工作环境。
众所周知,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快,在采购计算机时,配件应该是最新的,CPU、内存、硬盘性能应该是最好的,这样才不至于落伍。学生实训时,看到比较新、比较好的设备,会有一种满足感。否则,学生会认为学校不重视实训,甚至认为学校是在欺骗学生。
实训基地是对企业环境的一种模拟,所以,应该配备计算机工作台,最好带有隔断。为了模拟企业考勤制度,实训基地还应该配备打卡机或指纹考勤机。如果条件允许,实训基地还应该安排专门的会议室,并配备会议桌、投影仪、白板等设施。有了这些附属设施,学生会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上课的新鲜感,从而更加投入,实训效果也更好。
另外,在采购各种硬件设备时,还应该制定升级计划。任何硬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性能都会逐渐落后。为了降低成本,不应该整机更换,而应该通过对部分配件的升级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设备维护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维护,可以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2软件环境建设
实训基地的软件环境主要指进行软件开发的各种技术和软件工具。软件环境应该符合IT业界使用的主流技术和开发工具。企业用什么,实训基地就配置什么,而不应该受教师个人喜好的影响。
软件环境的配置应该是多样的。虽然在实训过程中,可能仅限于使用一两种工具。但即使其他工具不用,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并有所了解。
软件环境还要包括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的帮助文档、开发文档。这些文档以电子方式保存在学生的实训机器中。学生实训前,还应该根据实训内容,由指导教师编写示例或范例。有了这些准备,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必要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2.3师资队伍建设
即使有了必要的软硬件环境,要收到良好的实训效果,还要依靠实训指导老师的能力。对老师而言,指导实训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实训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实训往往要求学生设计并完成一个比较复杂、完整的系统,涉及的专业知识、相关技术和专门工具比较多,出现的问题、碰到的难点也是五花八门,非常棘手。所以,实训指导老师除了要精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大量具体的开发技巧并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开发经验。否则,当学生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时,仅靠基础理论知识是无法解决的。
实训指导老师必须是通才,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只对一两门自己教授的课程比较熟悉,且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最关键的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养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法。
第一种,建立实训指导小组。选择专业特长各不相同的老师组成指导小组,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知识不全面的问题。小组成员要定期展开互教互学活动,扩大每个成员的知识面。
第二种,进行专门培训。经常性地安排指导教师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每次培训时间要充分,最好在1个月以上。时间太短,教师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浪费时间和经费。同时,还应该资助指导教师考取一些质量比较高的资格证书,提高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
第三种,加强教师科研。对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参与各种科研项目,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这对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3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是对企业环境的模拟,因此,实训基地的管理也应该符合企业管理的特征,要给学生营造一种企业氛围[7-8]。
企业管理的一个特征是制度健全、赏罚分明。虽然实训基地无法完全照搬企业管理制度,但至少要有考勤制度,至少做到赏勤罚懒。此外,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进取精神,实训基地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精神。可以采用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另外,还可以制作一些励志标语,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
4结语
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IT技术人才,提高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质量,加强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水平,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指导教师培养和企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映琴. 校内实训基地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96-99.
[2] 赵洪强.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探[J]. 管理观察,2009(4):141-142.
[3] 张颂娟,王旭东.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现状及建设思考[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0-112.
[4] 王俊山,杨天英. 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25-27.
[5] 吴雄彪,张雁平,花有清. 论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01):104-106.
[6] 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8(01):78-79.
[7] 孙冠男. 浅谈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构建[J].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01):19-20.
[8] 马昀,陈志华.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7(2):87-89.
Discussion for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Training Bases Built in Software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Bing1, YANG Xin-xin2
一、运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原始观念学习新知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原始观念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资源,这类资源运用好能成为学生学好新知的支撑点。利用之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以鼓励学生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性质”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下面一组学习材料:1∶2=1/2、2∶3=2/3、3∶6=3/6=1/2、4∶5=4/5、4∶8=4/8=1/2、5∶7=5/7。然后学生提出问题:“1∶2、3∶6和4∶8,它们的前、后项都不一样,为什么比值都相等?”这一个问题提在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学生之所以能面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这样有质量的问题,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并利用了“比”和“比值”的“原始资源”。
2.用以引导学生提出或预测问题解决的假想。
学生对问题的假想,以及对假想是否有效的预测是以其“原始资源”为基础的。“如果不是以这些已有的观念和经验为基础,学习者就不可能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也不可能预测解决问题的假想是否有效,或者区别出与现象有关或无关的特征。”例如,在“圆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提出如下问题:“圆的面积计算我们还没有学过,请同学们猜猜看,怎样才能找到计算圆面积的方法?”经过沉思,有学生提出:“可以想办法把这个圆的面积通过割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再借助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这种假想,就是借助已经具有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的活动经验这一“原始资源”的支撑而提出的。
3.用以创设积极而愉悦的问题情境。
创新始于问题意识,浓厚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参天大树得以成长的肥沃土壤。而问题意识是从积极、愉悦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这种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是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例如,在“时、分、秒”一课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以喜羊羊、灰太狼和魔法钟的故事为主线的问题情境。“今天有几个小动物和小朋友们一起上课?”我随即出示了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等图片,接着说:“有这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它们的心情很激动!喜羊羊早上5∶00就起床了。你们呢?”有的学生说:“我也很激动,我是6∶00起床的。”有的学生说:“我是6∶30起床的……”教师说:“对了,钟表是我们用来计时的工具。狡猾的灰太狼发明了一个魔法钟,如果羊群里读不出他设计的时间,那么魔法钟就可以让时间停止一分钟,灰太狼就可以把一头羊咬死。你都认识哪些?能帮助喜羊羊渡过难关吗?”我逐一出示2∶00、6∶30、8∶00、9∶05、6∶25、10∶30等钟面图,指名试读相应的时刻,并把有争议的9∶05、6∶25等钟面图挂在黑板上,然后引出问题:“这几个同学都读对了吗?像这样的时间,到底怎么看、怎么读、怎么写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在这一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愉悦地投入了新课的学习。很明显,如果不是已经了解学生掌握了有关钟表的一些知识,以及熟悉喜羊羊、灰太狼的一些故事情节,我是不可能创设出这样的教学情境的。
二、巧用错误的和易于发生负迁移的“原始资源”学习新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或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常见的做法是: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对于“负迁移”,更好的做法是“巧用”。那么,如何巧用错误的和易于发生负迁移的“原始资源”引导学习新知呢?
1.在学生生活经验这部分“原始资源”中有些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内陆地区,比较封闭,人们接受先进的思想理念也有一定的滞后期。西部地区要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高校应当担负重任〔‘〕。但是目前我国西部高校尤其是省属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普遍不容乐观,高水平的教师引不进来,同时内部骨干教师也出现流失现象[(2l,这已成为西部高校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正确把握省属医学院校教师的需求特征,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而且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缺失的表现
1. 1落后的服务理念与快速的教育发展不和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发达地区高校师资管理已经以“服务”代替“管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激励宗旨时候,西部许多省属医学院校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还是沿用多年的人事管理制度,对教师的管理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上,过分强调权利,所以出现了西部地区许多省属医学院校中“重仕途、轻教学、忽科研”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从事行政的人员不仅待遇高于专职教师,而且在职权地位上远比专职教师高。所以教学、科研成果非常突出的教师很多都希望能从事行政领导工作,但是由于领导层的扁平结构让他们难以如愿,教学、科研积极性逐渐下降。
1.2考核手段的单一、体系的落后导致竞争制度的缺失。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实现按劳分配,起到激励作用,西部地区传统的求“和”、“稳”、“平”思想起主导作用,高校也不例外,甚至在奖金、评先等方面存在着大锅饭现象或者轮流制〔’〕。即使考核,也只是采用传统的考核,基本停留在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等几项指标上,这些指标只能通过定性说明而不能量化,而且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主要是以所在组织评议,容易出现“晕轮效应”和感情因素,西部地区有些省属医学院校对于教师考核直接根据其科研成果,如的多少、级别,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奖励或处分的依据。所以在考核理念、考核体系和考核结果及其应用等诸多方面都一定程度的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1.3物质激励不足,精神激励设计不够丰富。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工资、奖金、津贴以及职称晋升所带来的物质收人,不仅仅代表金钱本身,它更是高校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身份、地位和荣誉的象征。作为西部高校的教师,虽然前期教育精力、时间和财力的投资付出很多,但是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落后的因素,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投人不够,薪酬相对于发达地区为低。同时对比本地公务员机构和其他白领阶层,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收人也偏低,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感受更深。另外,许多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的精神激励设计也欠缺,形式太单调,多采取荣誉、称号和奖金的简单形式予以激励。
1.4个人职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教师归属感不强。激励的功能之一就是关注个人的不同特性,重视并提供个人发展平台以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并建立集体归属感。在硬件方面,西部地区高校由于科研设备落后、学术氛围不浓、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制约了高层次人才在事业上的追求和发展,影响个人价值的实现[(4J。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称的教师,他们追求的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如:尊严、荣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事业上的顺利发展,工作上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在软件方面,没有建立和谐的集体,通常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出现消极心态〔’〕。
2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缺失的应对
如何完善西部省属医学院校的教师激励机制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兴衰成败、科技研发的人才储备和经济的区域平衡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西部地区省属医学院校教师的激励机制。
2. 1转变西部省属医学院校管理观念,树立“以师为本”的服务理念。学校要生存、教育要创新,就要求学校要发展,人本要先行〔’〕。用人本主义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搞好对学校的管理,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经营好“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保证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摈弃那些违背人本主义的作法和规定,逐渐在学校建立起充分尊重每位教师的尊严,人人平等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权、选择权的氛围,使每个教师通过努力工作,都能在学校里得到基本相等的发展、创造的机会。特别是后勤、行政等职能部门是为教师能正常教学,学生正常学习服务的,必须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
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深化,以专业院系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与完全学分制体系之间会出现不相匹配现象,学生管理与课程管理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面临着选择机会多,选课多元化、专业调整跨度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虚拟化,学生业余生活的自主空间增大等新问题,原有学生评价体系遇到挑战。学生工作则要改变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行政序列垂直向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仅以专业学习为背景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模式与机制[1](见图1)。
书院制,本是源自古代四大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是藏书传承、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的地方。国外剑桥大学也举办过书院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很多院校都在实行住宿书院制度,以耶鲁大学为首,它意在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有效实现了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的新生进入哈佛学院集中住宿,住宿学院内设有教授工作与起居室,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定期组织特色活动,老师学生亲密接触,是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社区。在香港中文大学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复旦学院实行的四大书院制度,其主要特点是进行通识教育。我们建立的书院制,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书院,借鉴了古今中外,既突出了传统书院的文化培育功能,又体现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功能,并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我们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度。各书院内学生的组成,则体现出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原则。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入若干个书院,使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文理相长。这种形式下的书院制学生工作机制,其内涵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变化:一是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改变;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功能的提升;三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有5400多名学生,分布30多个专业,按照常规院(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显得比较困难。我们成立了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环洲书院等五个带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书院[2]。东港学院实施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不同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差异上,其它高校的书院制改革是以通识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宽视野、厚基础、通才为主要目标,东港学院的书院制改革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能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在国内尚属首例。书院制建立五大工作平台,优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即通过建设信息传送处理、学生学习进步、学生道德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工作评价五大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优势作用[3]。书院制以书院组织为架构、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个性培养为方向、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班级管理,重构学生个体评价体系,建设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管理形态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一致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我们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五大书院所有管理人员全部在学生公寓办公,毕业班级全部放在环洲书院。有住宿书院的改革,也有博雅教育理念的、还有通识教育的借鉴。建立了学区管理、社区管理等分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设教育主管、设学业主管、社区主管等教育管理岗位,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二、立足自我管理教育,建立社区党团组织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社区从单一的生活、休息场所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导学和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社区功能迅速扩展,这也要求党团建设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工作重心,为两项改革和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团组织。为了便于社区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各职能部门——楼层长——社区班——宿舍长的社区组织架构,承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围绕这一架构和各项工作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总支,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了党小组、学小组,社区班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建在宿舍。(见下图)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党团建设紧紧围绕文明社区、文明楼层、文明宿舍的创建和社区各项工作来进行。目前各书院组织架构完善,社区功能显著提升。各书院普遍建立社区委员会,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学习交流、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自我服务等功能日益显现。郁洲书院带头建立女生社区,还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业预警分级谈话制度。各书院还举办“学生宿舍文体活动周”、“读书节”、文明宿舍摄影比赛、宿舍文明标语征集、宿舍走廊画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宿舍文化层次。第二是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在制定社区各级党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明确各级党团干部的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把开展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加强、改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促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社区思想动态的信息员、安全稳定的宣传员、文明之风的领航员、帮扶同学的贴心人。根据党员所在班级、宿舍、学生组织,结合党员自身情况划定责任区,并从政治思想、安全稳定、心理健康、自律示范等四个方面规定了十一项责任区职责。同时,每个学生党员联系一到两名重点学生,团结其他同学一起,针对存在问题,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贴身帮扶;联系一个落后宿舍,配合社区学生干部做好细致的转化工作。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辅导员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得力助手,成为社区管理的有力帮手[4]。
第三是团建创新。面对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所带来的全新问题,我院团建大胆创新,探索实践出一种新的团建模式。我们巩固现有“行政班级”团支部组织建设,增加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区团建。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团团建。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育人作用,推进专业班级团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推进网络团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并带有立体交叉的团建创新体系[5]。
改革团组织推优办法,制订新的发展党员基本条件。完全学分制、书院制改革,传统的同专业、同课程、相同作息的传统班级已经不复存在,现行的行政班级淡化,学生集体由学区向社区转移;仅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为基础的原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暴露出了片面性和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不足。因此,原有的以行政班团支部组织推优的办法和以综合测评是否过班级半数、是否有不及格课程作为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已经不能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团委将过去单一由行政班团支部组织的推优工作,转变为以社区班团支部、行政班团支部共同推荐,依据社区、学区的平时检查考核记录和评价,确保把真正优秀的团员推荐入党。在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上,依据改革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素养、学习成绩、素质拓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把个性化发展突出的学生也列入发展对象。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时,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量:总学分绩点,也考虑学生学习的质:平均学分绩点,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番号班级,强化相互沟通文理交融,以老带新
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舞台。东港学院的五大书院面对虚拟专业、行政班级、专业班级、教学班级等新的情况,传统的管理评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了传统的按专业、按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按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新思路。由于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学生通过选课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使得学生在传统的以专业班级条件下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被打破,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减弱。原有的学校到院系,院系到专业,专业分班级,以班级为建制单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东港学院2008年试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设想学生在进校时按专业大类、按照男女生相对均等的比例分配到各书院,随机建立“行政班级”,如海州091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或学年自主选择文化基础课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专业,这就出现了一个专业班级。“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由于学生选课、选教师不同,又会出现教学班级的不同,也会出现了一个“行政班级”的同学因为专业不同不在一起上课或者不同时上课的现状,于是就出现了“行政班级”、“专业班级”和“教学班级”。[6]
为了进一步加大书院制学生管理的改革力度,东港学院在2010年新生班级采用了类似部队“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形式,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被编在了同一个班。1050名新生形成了以四大书院为基础的36个番号班级,一个班级包含至少三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属于不同的书院,不同的班级。一个宿舍也可能出现多个专业的学生。随着以后逐年招生,班级中将还会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番号班作为学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除了番号制的行政班以外,还有为教学组织、导师导学而产生的专业班,为学生选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大大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更强化了专业互补、文理交融,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宿舍为主阵地的社区学生管理新理念[7]。番号班级也得到了老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可,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学分制下对学生的评价办法,与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同,学生由于自由选课使其课程数量、科目不同,带来了学习优劣评定上的变化。变换不定的组织活动形式,如社区、社团、社会实践、行政班、课程班、专业班,学生分属不同的集体,评价参照系不同,对学生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水平、个性特征、遵纪守规、综合技能等内容的评定都有新的变化[8]。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对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也提出了变革要求。为此,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学生评价体制。一是制定《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导向体系。新的考评办法中,设立道德文明素养、学习成绩、拓展素质三个考核大项,根据实际考评内容,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个人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平时表现和实际成果,进行单项考评、综合评价,以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表现。改变过去人为地将不同性质的考核项目量化合并计算,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体现,为考评而考评的错误做法。二是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过去的奖学金评定,根据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综合测评排名,按比例设定一、二、三等奖。因此,奖学金被误读为就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片面地把学习单纯看作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奖学金评定看作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事情,与己无关。对此,制定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置“敦品励志之星奖”、“求知励学之星奖”、“拓才励能之星奖”三个奖项,对在道德行为、知识学习、拓展素质不同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同等奖励。其中,拓才励能之星奖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成果,分别授予科技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社会实践之星、志愿服务之星、创业之星等称号,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成材。
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求的不但要有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综合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转换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洞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合作,有了竞争意识。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找到自己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熟悉一些相关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作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术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为我们的招生解决了难题。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展开不力
对于国家的号召,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来加强这一教学工作的落实,但是对于新的教学方向与旧的教学指导和学校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有关部门的化解矛盾工作并没有做好。要想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就需要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通过加强一些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校企合作的大规模展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等,要加大力度使学校的一切制度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相吻合。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有所认识,但从根本上并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果。
2.教育理念有些过时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展开,是完全基于传统的教育形式的,即使学生专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练习为主,而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另外,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有将实践能力培养很好的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学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一门学科,学生必须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才能使自身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像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听得多、练得少,势必会导致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出现。
对于美术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自身也没有充分认识,以致在教学中过分重视各科的单纯教学,而没有将美术这门学科的各个艺术原理加以融合和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只能分别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负担,还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成果。学生在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大增加了,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3.学校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合理
高职院校对于美术类学生的实践时间安排普遍集中在毕业前夕,而在刚入学时主要进行基础课程教学,几乎没有实践活动。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在前期学习的知识由于没有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导致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后期实践活动中又没有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做指导,综合影响导致学生的实践水平不足。
4.学生自身不够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有一些高职院校的美术类学生在学校期间由于不重视自身实践水平的发展,在学校时更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而忽视了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临近毕业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水平,导致就业情况不甚理想。这些学生虽然平时表现的非常积极活跃,但是自身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5.高职院校对实践基地的开发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上所做的工作并不足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全面需求。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也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有些学校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实践基地的规模非常有限,很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到,根本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基地建设方面,没有将工作细致化,也没有组织专人负责,导致这一工作项目长时间的搁置,没有取得一定的进展。
二、改善美术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育观念也要有所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就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传统的教学有它自身的优势,但是也有很多过时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突破自身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建立一种全新的民主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平等、尊重的关系代替以往教师权威性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新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让教师具有一定的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实践的水平。同时,教师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指导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大课改力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和实际的应用有些脱节,想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要加大我们的课改力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选择适合或接近社会现实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获得丰厚的利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就会得心应手。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18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资金的不断投入,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增多,实验室发展迅速,实验教学成果日益突出,成效显著,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比以前增强了,经费、设备和实验室用房面积都焕然一新了,已经需要从外延建设深化到内涵建设的层面。内涵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本文只探讨其中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重点从艺术院校正在实行的两种管理体制分析,找出其优点和缺点,给艺术院校决策者提供参考,因为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艺术院校综合改革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考察国内艺术院校和独立设置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发现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千差万别,有其自身的特点,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各有其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明确哪一种管理体制更优越和更先进,所以需要综合分析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校直管理模式(一级管理模式),由学校统一管理;二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各教学单位自主管理为主,学校负责统一协调和业务指导。
1 首先,比较分析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级管理模式首先领导班子齐全,具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统一的管理系统,能有效避免推诿扯皮现象,整个高校实验课程统一规划,从教学计划制定到有效执行,中间环节少,效率高。能够最大程度的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并且能够把全校实验室集中管理,占用房间少,而且把有限的资金统筹使用。因为艺术院校有其自身的应用性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基础上,重点在于应用性,讲究学以致用。而且艺术院校集中了艺术各类学科,氛围浓厚,这样校直管理模式能够形成专业交叉,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还能够集中培养一批专职的实验技师队伍,利于人员稳定,利于学校对人、财、物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二级管理模式,高校与二级学院共同分管实验室,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有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共同分担责任和权利。二级学院负责实验室,能够鼓励各专业教师开设实验教学课,能够利用条件让年轻教师或新引进教师去实验室开课锻炼,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在专业教室和实验室之间自由转换,实现专业与实践的结合。
2 第二,比较分析这两种管理体制的优点
首先,校直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完善,高度集中,管理能够一步到位。由学校集中管理艺术专业各类实验室,开出面对全校学生的实验课程,给大学生以开阔眼界,选修自己喜欢的实验课程,能够最大程度上培养艺术类专业理论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统一的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各学科各自为政的局面。各二级学院利用实验室的使用权,能够让学生交叉学习各类专业。此种模式由于管理权和使用权是分开的,所以权责相对明晰,艺术院校能够避免重复建设,还能够培养和调动全校愿意开实验课程的教师,有效的让艺术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艺术专业教师动手实践能力。
校直管理模式有独立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还能够购买专业的图书资料,更能够根据专业设置引进人才,培养高学历、高效率和稳定的实验技师队伍,更拥有实验教学课程经费,能够聘请校外专家和学者来校指导学生,能够开出一批质量上乘的实验课程,形成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
其次,二级管理模式: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校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业务指导,二级学院成立实验教学领导班子,这样做到最大程度上放权,能够有效调动各院系、教研室和专业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让艺术院校各二级学院自负其责,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成立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各专业特点,如艺术类专业实验室,主要是利用其原有的教师专业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能力背景,设置实验室时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执行性,让艺术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学识和社会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样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利于艺术学科的整体发展。
二级管理模式还能够促进新设立专业的发展,在第一时间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协调专业教师和实验技师之间的身份矛盾,开发教师的自身技能,更加有利于培养新进教室或者年青教师,让这些年青教师先在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熟悉各种实验教学设备和学院发展规划目标,与学生在一线教学层面直接交流,不仅利于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主动性,促进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并能够形成特色实验室。
3 第三,比较分析这两种管理体制的缺点
(1)一级管理模式是艺术院校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理工类实验室有效,艺术院校虽然都是艺术专业,但是各专业差别较大,如美术和舞蹈在实践性上就难于统一,不加分别的把艺术院校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就会因为各专业差别,组成有很多专业背景人员的管理队伍,造成机构臃肿,难于协调。把艺术专业实验室集中管理,必须加以变通,因为艺术专业实践性强,不能按照其他理工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如音乐与设计专业实验室,相差很远,不能够统一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实验室资源浪费,只能专业相近的实验室集中统一管理,如美术和设计类实验室集中管理分配,音乐和舞蹈类实验室集中在一起等。
(2)二级管理模式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学院现有专业为主,数量不多,类别有限,艺术类实验室本就千差万别,各专业都想上实验室,设备容易重复购买,又不能有效利用。二级学院又不能厚此薄彼,可又不能开设各个种类实验室,最后造成的结局就是多而杂,占用房间多而实际利用少,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还有就是在二级学院实验教学过程中,大都由专业教师兼任,缺乏专业实验人员,不能够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4 最后,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最终选择
通过分析艺术院校两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明显能发现现存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的不足,重点在于内涵建设层面,如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资金的匮乏,管理体制的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亟待我们继续深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
各艺术院校可根据艺术专业实验室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并且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环节。做到进一步扩大对外沟通交流和学习,及时学习实验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办法,提高学校实验室管理质量,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系统,及时有效的更新艺术院校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体系。进而完善艺术院校实验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方案上明确实验课程学分,分清楚专业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差别。最后,要提高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不仅需要合适的管理体制,还需要提高实验技师的待遇。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能够体现艺术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水平,更能够体现处艺术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帮军.高校实验室“一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
1.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A.对于图书馆来说
减轻管理员的工作压力。随着高职院校扩招的进一步深化,图书馆接待读者的人数在不断增长。为此,我馆通过不断加大图书的采购力度、延长开放时间来满足广大师生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迫切愿望。然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却相对增长缓慢。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增长,工作强度增大。尤其是在我校新校区工作的人员,每天早晨要乘7:00的班车从市区赶往新校区,每天来回在班车上的时间就近2h。人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势必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其工作积极性也将降低。
充当与大学生读者交流的桥梁。大学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的主体,而作为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管理员既是读者,又是管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能了解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一些意见要求,并能及时向图书馆进行反馈,使图书馆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将图书馆的各种信息下传给读者,取得读者的理解、配合。
促进和提高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让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时刻呈现在读者的监督下。一方面,作为老师,工作人员应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辅导学生开展管理工作。
B.对于大学生来说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身在其中使人感受到知识的神圣,这里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道德修养。学生们天天与图书、期刊打交道,对其进行清扫、整理、上架,也能促使他们更加爱惜图书馆的资源,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提高思想素质。
丰富人生阅历,锻炼工作能力。图书馆较之社会,环境相对单纯。参与管理的大学生能在这里工作的同时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们相互配合,体验团队合作的苦乐;通过参加简单的体力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独立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些丰富的阅历,势必为他们今后踏上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减轻经济负担,有助完成学业。相关报道指出,高校贫困生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4。不能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剥夺他们经过十年苦读才得来的这来之不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一定的薪酬,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协助完成学业,而图书馆是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阵地。让贫困大学生帮助图书馆完成卫生清洁、图书上架、电子阅览室管理等工作获得薪酬,贴补生活,让他们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安心完成学业。
2.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途径
A.勤工助学
鼓励贫困学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参加图书馆的有偿劳动,缓解家庭压力。多给他们接触电脑和操作的机会,激励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自信心。2006年6月,我们和其它院校合并,图书馆的搬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勤工助学的学生是搬馆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2007年以后,就组织他们陆续参与书刊的下架、整理、打包工作。在搬迁过程中,由于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书库的排架工作,都能独立完成图书馆安排的各项工作,为顺利开馆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学习上的补贴,一举两得。
B.进行读者调查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了解读者心理,图书馆经常会对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大学生馆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并汇总调查信息,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使图书馆顺利完成调查任务,获得了大量的读者需求信息和读者反馈意见,为图书馆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C.进行馆藏宣传
在社团联合会和读书协会的建议下,我馆提供一定经费,利用他们贴近学生的有利条件,通过制作广告栏、写书评等活动对我馆的规章制度、馆藏资源进行宣传。学生自己宣传图书馆,更具说服力、渗透力。通过宣传,感受图书馆氛围,扩大了图书馆在读者中的影响,让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心目中温暖的家。
3.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思考
A.规范选人制度
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大学生必须是关心图书馆工作的热心读者。要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选拔出思想品德好、具有较强责任心、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参与管理。勤工助学的岗位应优先考虑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正常完成学业。
B.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应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的训练。参与工作的学生应牢固树立服务读者的观念,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另外,要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基本工作规程,了解书刊分类和简单的书刊制作流程。在电子阅览室工作的学生还要学习计算机、电子数据库等知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做好了这些前期培训工作,他们今后才能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C.加强学生管理
对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必须加强管理。我馆制定了相应的劳动纪律,建立了岗位签到、岗位考核制度。学生管理员对于图书馆的书刊查询、书架排放等较为熟悉,在工作的同时,身为读者的同龄人,学生管理员相对于工作人员更具亲和力,更加能够帮助读者有效地使用图书馆资源。学生在保证每天还书上架的同时,还对自己承包的书架进行精细排架和日常清洁。对于工作不努力、劳动纪律观念淡薄的学生,图书馆要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者,坚决辞退。对于在工作岗位上干得出色的学生及时表扬。图书馆应该给予学生管理员相应的管理权利,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他们为图书馆的日常管理献计献策,采纳好的意见并实施。
[1]孙丽芳.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