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药制造业监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7 15:33: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药制造业监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药制造业监管

篇(1)

1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

1.1医药制造行业概述。医药制造业即为充分利用多种工具、设施、能源、技术、人力以及资金根据市场需要,制造产生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医疗卫生和关联消费所需产品的行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GB/T4754-2002标准,本行业还可被细分成化学药品原药、制剂的制造生产、加工中成药或者饮片、制造产出兽药、生物或生化制品以及卫生医疗所需用品和材料等多个子行业。医药行业融合传统、现代多个不同产业、学科,且融合了大量高新手段和技术,是当前我国支柱型的六大重要产业之一。1.2医药制造业行业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医药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7392个,亏损企业768个,近九成处于盈利状态。同时,2015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达25071.09亿元,以下是近四年资产走势图,呈明显上升趋势。1.3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总体情况。我国证监会于2016年最后一季度对上市企业行业进行归类的结果表明,其中医药制造类企业共计174家,其中58个在沪市,116个在深市,深市中创业板占40个。就数量分析,此类公司在所有上市企业中占比约为5%,占比较小,同时,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发展规模有限。以下是2006年起连续九年内,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考虑到上市年限的问题,以下不包括40家创业板企业以及2010年之后上市的28家企业。图12006-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部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占比趋势很明显,医药制造业股利分配方式首选现金股利,近十年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支付方式,但在2014年以及2015年略微有下降。同时,送股的比例极低,几乎没有企业选择这种分配方式。这是由于我国股市在经历90年代的初创阶段后,企业不再通过大量送股来增加股票流动性,因此送股的方式在2000年之后逐渐被淘汰。

2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在样本选择上,笔者首先剔除了全部17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两家特别处理的公司,ST生化和ST易桥。此外,由于样本股利分配本身还存在连续性问题,所以将2008年之后,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别的年限较短的新进入市场的企业都剔除。最后为了排除在剩余样本选择上的主观性,笔者利用随机数表抽取出52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并将研究其2011-2015年的股利分配情况。2.1股利支付方式复杂且不分配公司较多通常来讲,如果资本市场已经成熟,其中公司通常不会拒绝派发股利,因为这一工作本是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然而当前国内公司却已经将不派发股利视作常态,所以这一现象在医药制造行业内普遍存在。并且,有些公司在上年取得了高额利润也不分配股利。最近5年内,并未派发股利的企业占比超过30%,2011年这一占比甚至超过40%,但好在近两年都有所下降。另外,我国企业的股利支付形式也较多,还有多种形式混合现象,譬如派现与送股、股本转增混合等形式,股本因此实现一定扩张,而现金股利并未完全发放给投资者,长此以往势必对投资者造成利益损害。所以,从分配形式分析,最近五年内以医药制造为主业的企业的股利分配并不科学,仍然表现出派现甚至不分红的显著倾向。2.2分红连续性差仅从理论讲,上市公司为对外界保持良好形象,通常会尽量保持股利政策的相对稳定以便提高投资者信心。特别是在外国已经成熟的市场中,企业通常会稳定给付股利,但是因为我国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还并不成熟,所以连续、稳定给付股利的上市企业较少。从上表3内数据不难得知,当前我国已医药制造为主业的企业的股利发放行为并不稳定,相当随机。本文所选择的52家上市公司中,2011-2015年连续五年分红的企业只有22家,只占所选样本总体的四成,连续四年分红的企业也只达到46%,不足50%。某些公司例如启迪古汉(000590)在1996年上市,上市近二十年只有过四次分红,而且分红的金额也不高。并且,即使是连续数年都分红的公司,每年派现水平也不均衡,比如浙江医药(600216)在2011-2015年中每十股的派现金额分别为6、5、1.5、0.6、0.5,差异很大。2.3派现水平不均,平均值差异大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多数并配发现金股利,甚至俨然成为常态。然而,医药制造业各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金额也有所不同,其中10股派送1元~3元的居多,也有五分之一的数量在1元以下,这表明我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缺乏整体性和平稳性。大部分公司在派现方面没有一定的规划性,各年的派现金额差异较大。如果这些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那么不派现或者派现水平不稳定情有可原,然而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状态较好,从理论上而言,是应当合理分配现金股利金额的。2.4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低表3医药制造业52家上市公司2011-2015年每股现金股利分布单位(元/股)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平均值0.1180.1280.1350.1230.143最大值0.6000.7000.7000.8000.800最小值0.0170.0100.0100.0100.020注:以上统计包括纯派现和其他派现组合方式。可以发现,现金股利已成为最主要的股利分配形式,然而大多数的现金分红实际的分派额很少,扣除利税后,对于投资者而言所剩无几。从上表3不难得知,2011年给出现金股利的52个公司内,每股仅支付了0.118元,虽说经过两年持续提高,这一数据达到0.135元。然而这并不是企业自愿为之,而是因为外部监管力度加大导致。在这几年内,证监会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关事项的通知》(2012)、《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2013),所以企业才不得不关注一问题,派现情况也就得到了一些改善。然而2014年发放的股利金额平均值又有所回落,也从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自觉性不强,依赖政策而自身内部结构并不够完善。综上所述,在我国整体不够成熟的资本市场大环境下,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的现象普遍,且股利分配形式多种多样,有误导投资者之嫌。此外,发放股利的企业还经常随意改变政策,导致股利分配很不连贯,也不稳定。虽说已经给付股利,不过其中现金支付占比极小,当扣减利税后真正给到投资者的利润极少。另外。不同公司派现水平有巨大差别,本身的派现标准和水平也很不统一,表现出突出的随意特征。

篇(2)

药品消费增长将快于2003年

药品的消费有别于其他消费品,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相关都比较低,即使收入增长缓慢,居民对于药品的消费也不会随之下降。

我们分析了1997~2003年六年间城市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者陋远高出收入增长许多,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2.04和4.21,在六年间,对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63%和10.83%,与GDP增长相比,医药行业增长以及城镇、农村居民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相关性都很低,分别为0.29、0.39和0.14。

拉动中国药品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保体系的进一步健全、疾病谱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以及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视。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宏观经济的消费类产业,周期性不明显,但对政策的敏感性比较强,尤其是医疗保险体系、药价政策等非常敏感。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也会极大地影响药品的消费。

从2003年统计数据看,到2003年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89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495万人,农村合作医疗组织正在积极组建,这将稳步推动对药品的消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0%,预计将占整个药品消费的50%,成为推动药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国疾病谱明显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因此,药品的消费也存在多元的特点,一方面抗生素的用量依然非常大,但另一方面,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糖尿病药物等增长迅速。两种特点并存,促进药品的消费增长加快。此外,由于本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持续的扶持政策,将会逐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使农村药品消费出现快速增长。从一季度统计数据看,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3.19%,比去年同期提高5.14个百分点,按照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计算,可以使农村药品消费增长提高8个百分点。

因此,药品消费的动因要明显强于2003年。从不利因素看,2003年受SARS影响,医院在第二、三季度基本上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因此影响了药品的消费和制药企业销售款的及时回笼,从而使许多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现下降。2004年这一不利因素将消除,因此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宏观调控使医药行业投资价值凸显

为了使国内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地增长,自3月开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培育国内消费市场,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使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因此,消费类行业的投资前景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重视。而无论与前期热点行业还是其他消费品行业相比较,医药制造业无疑更具备比较优势。

与2003年的热点行业以及市场所关注的其他行业相比,医药制造业在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几个指标上都表现不俗。虽然部分指标略落后汽车、钢铁、电力等,但医药制造业的指标稳定性非常好,综合评价,仅有汽车制造业三项指标均高于医药制造业,因此,医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无疑是非常优良的。在钢铁、汽车增长预期下降的环境中(表中显示汽车制造业三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已开始下降),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再次显现出来。

上市公司利润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截止到4月30日,在已经上市的93家医药上市公司2003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48.10亿元,同比增长25.8%,增幅高出2002年1.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利润315.11亿元,同比增长18.97%,增幅低于2002年1.0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47.45亿元,摆脱了多年在40亿元以内波动的局面,同比增长26.66%。

从数据分析看,医药上市公司已实现了全行业38.1%的销售收入和18.52%的净利润。同时也说明,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依然不是很高,许多业绩优良的企业并没有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主要是外资和合资企业)。

排名前十位的10家公司共实现了458.08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9.49亿元的利润,分别占整个医药上市公司的44.85%和42.96%,这表明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在提高,但从数据分析看,占上市公司数量20%的前18家公司实现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61.33%,表明医药行业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篇(3)

1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医药制造业是指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医疗产品的企业。医药商和相关的工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医药制造业,本文仅仅研究医药产品的生产。显然,医药制造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药产品在制造、经营、出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如国家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动、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损失,以上综合定义为本文所研究的医疗制造业财务风险。

2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21投入大

医疗制造业因为自身的行业性质,其研发投入和标准生产线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一般而言,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尖端的人才和大量昂贵的材料。一般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全部投入的30%以上的比重,并且难以保证其未来的效益预期。从世界上的案例来看,高端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后面向市场销售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需要投资将近100亿元。此外,由于医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医药的制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建立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线,而这项投资粗略估计在5000万~3亿元。

22回报高

伴随医药企业的高投入性之后的是高回报性,这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前面提到,医药企业是研发投入占比很大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具有较多的专利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产品在专利保护的时间段内,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比如美国一家医药企业曾因为研制成功一种叫作细胞生成素的新药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

23风险高

医药企业的产品因为前期的巨大投入和对法治环境的依赖而存在很大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产品研发阶段。在该阶段产品能否突破技术难关,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占领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市场紧缺的药品,其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没有特色,市场上类似产品很多,即便后期以低价促销,未来也可能难以赢利;二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阶段。该阶段面临的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医药企业因为其社会性较强,药物的出售常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一旦药物质量出现问题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很大的损失。

3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

31财务风险的定性评估

所?^“定性评估”就是通过经验主观判断风险的大小,由于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定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定性评估手段就是专家会议,即首先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列举出来,制定每一种因素评分标准和权重,然后由专家们进行打分,依据分数的大小和之前设定的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状况。

32财务风险的定量评估

(1)概率分析。我们知道在概率论中,常用方差来衡量风险大小,同样,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计算同样据此法:首先计算,每一个产品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然后计算项目的标准差或者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和同类行业标准值对比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2)风险价值度量。风险价值度量就是计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产品投资产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显然可以计算损失的大小,对投资者而言更能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帮助投资者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或者产品组合。

(3)杠杆系数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依据会计中衡量企业运营风险的系数来衡量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可直接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测算出杠杆系数从而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此外,可以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4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41拓宽融资渠道

(1)争取政府优惠和补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生命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就包括技术先进、功效显著的医药产品的开发。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争取政府补贴资金和税费方面的优惠。

(2)引入风投。鉴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高技术性、高回报性的特点,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引入国际或者国内的风投资金,为新产品的研发注入资金。

(3)上市发行股票。由于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医药概念的股票在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可以为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不会提升企业的负债水平。

42延长产品专利保护期

从医药企业的产品特点可知,其未来运营风险的大小和专利保护期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专利保护期:一是就一种产品而言,要加大该产品的创新性,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模仿;二是要对已经向市场推广的产品进行深度挖掘,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别的企业模仿,但是如果企业能继续开发该产品的别的功能,然后积极申请新的专利保护期,就能继续在老产品上开发出新的市场。

43减少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

篇(4)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带来了老人对医药产品的巨大需求,从一些数据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比重,2016年相对于2015年已经提升了1.5个百分点。社会“亚健康”与老年病并存,更加催生了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对于医药企业来讲,这是其发展的机遇,但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滋生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些因素和医药行业本身的行业特点如高风险性贴加起来,使其面临的风险更加集中。

1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医药制造业是指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医疗产品的企业。医药商和相关的工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医药制造业,本文仅仅研究医药产品的生产。显然,医药制造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药产品在制造、经营、出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如国家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动、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损失,以上综合定义为本文所研究的医疗制造业财务风险。

2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2.1投入大

医疗制造业因为自身的行业性质,其研发投入和标准生产线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一般而言,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尖端的人才和大量昂贵的材料。一般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全部投入的30%以上的比重,并且难以保证其未来的效益预期。从世界上的案例来看,高端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后面向市场销售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需要投资将近100亿元。此外,由于医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医药的制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建立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线,而这项投资粗略估计在5000万~3亿元。

2.2回报高

伴随医药企业的高投入性之后的是高回报性,这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前面提到,医药企业是研发投入占比很大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具有较多的专利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产品在专利保护的时间段内,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比如美国一家医药企业曾因为研制成功一种叫作细胞生成素的新药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

2.3风险高

医药企业的产品因为前期的巨大投入和对法治环境的依赖而存在很大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产品研发阶段。在该阶段产品能否突破技术难关,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占领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市场紧缺的药品,其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没有特色,市场上类似产品很多,即便后期以低价促销,未来也可能难以赢利;二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阶段。该阶段面临的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医药企业因为其社会性较强,药物的出售常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一旦药物质量出现问题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很大的损失。

3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

3.1财务风险的定性评估

所谓“定性评估”就是通过经验主观判断风险的大小,由于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定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定性评估手段就是专家会议,即首先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列举出来,制定每一种因素评分标准和权重,然后由专家们进行打分,依据分数的大小和之前设定的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状况。

3.2财务风险的定量评估

(1)概率分析。我们知道在概率论中,常用方差来衡量风险大小,同样,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计算同样据此法:首先计算,每一个产品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然后计算项目的标准差或者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和同类行业标准值对比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2)风险价值度量。风险价值度量就是计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产品投资产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显然可以计算损失的大小,对投资者而言更能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帮助投资者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或者产品组合。(3)杠杆系数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依据会计中衡量企业运营风险的系数来衡量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可直接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测算出杠杆系数从而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此外,可以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4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4.1拓宽融资渠道

(1)争取政府优惠和补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生命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就包括技术先进、功效显著的医药产品的开发。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争取政府补贴资金和税费方面的优惠。(2)引入风投。鉴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高技术性、高回报性的特点,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引入国际或者国内的风投资金,为新产品的研发注入资金。(3)上市发行股票。由于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医药概念的股票在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可以为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不会提升企业的负债水平。

4.2延长产品专利保护期

从医药企业的产品特点可知,其未来运营风险的大小和专利保护期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专利保护期:一是就一种产品而言,要加大该产品的创新性,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模仿;二是要对已经向市场推广的产品进行深度挖掘,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别的企业模仿,但是如果企业能继续开发该产品的别的功能,然后积极申请新的专利保护期,就能继续在老产品上开发出新的市场。

4.3减少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

资金回收显然会影响医药企业的现金流。医药企业的产品即药品的销售不同于其他产品,其主要是通过医院、药房等机构卖给消费者,而在很多医疗机构中药品的销售往往不能现收现付,赊销占用了医药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形成大量短期或者较长期的应收账款。对于企业而言,大量的应收款项会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药企业需要控制应收款项的“质量”,具体措施是为赊销药品的客户建立征信体系,该体系要包含客户的信用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要据此设定每一客户的赊销额度。同时可以通过现金折扣的手段鼓励客户提前还款。

4.4控制创新研发风险

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是非常庞大的,为了减少未来运营风险,企业要研制一款新的医药产品前,要充分了解新的产品市场前景和类似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要在药品面向市场前做好经济估算,明确未来的销售规模和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在每一个阶段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测算数据,做好应对机制,增加产品研发及销售成功的可能性。此外,要在做好一项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多产品多技术维度的研究,这样可减少因为仅仅依赖一种产品而产生的巨大运营风险,以多产品同时跟进分散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马雪青.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5(6):37-38.

篇(5)

企业经营可望

延续回暖趋势

调查发现,企业家对今年的预计比较乐观。预计今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家占41.7%,预计“不变”的占45.7%,预计“恶化”的占12.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9.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上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2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对今年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相对乐观。

从不同行业看,对今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化纤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则相对较差。

关于外需,调查发现,企业家预计今年产品出口数量有所回升。预计产品出口“上升10%以上”的占16.8%,“上升10%及以内”的占26.5%;预计“持平”的占39.4%;预计“下降10%以上”的占6.6%,“下降10%及以内”的占10.7%。预计今年出口数量“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上年上升了20.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今年出口数量增长较多的行业有:造纸、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等,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服装等行业则相对较差,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调查显示,预计今年出口价格“持平”的企业家占57.5%,比上年略高了0.9个百分点;预计“上涨”的占15.7%;预计“下跌”的占26.8%。总体看,预计今年企业出口价格将基本保持平稳。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今年出口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有:化纤、电子设备等,预计“下跌”的比“上涨”的多30个百分点左右;而食品、造纸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

在当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家预计未来产品价格总体仍保持平稳。调查显示,预计今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持平”的企业家占55.1%,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预计价格“上升”的占21.6%,比上年略高了1.7个百分点;预计价格“下降”的占23.3%。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今年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有:通用设备、汽车和电子设备等,预计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行业则相对乐观,预计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用工和投资计划

保持温和增长

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直接影响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调查发现,企业家预计今年用工人数将有所增加,并且增长幅度要高于去年。

调查显示,预计今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家占35.3%,“持平”的占48.6%,“减少”的占16.1%;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9.2个百分点,比上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民营企业计划用工人数增长更加明显。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计划用工增长相对较多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子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采矿业和纺织等行业则相对较差。

调查显示,今年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的企业占46.4%,“持平”的占38.7%,“减少”的占14.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上年大体相当,要明显高于农民工招工计划。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大学生和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差距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企业增加大学生的用工计划。调查了解到,企业新招大学生的工资比农民工平均高26.3%,其中比农民工高20%的占48.6%,比农民工高40%的占26.8%,比农民工高40%以上的占16.6%。

关于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情况,调查显示,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的企业占44.1%,“不变”的占36.8%,“减少”的占19.1%,“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5个百分点,比上年上升了4.1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多。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电子设备、仪器仪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而采矿业、纺织、服装、化纤、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其中采矿业和有色金属更为突出,计划投资额“减少”的要多于“增长”的企业。

企业转型和

创新意愿增强

面对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多数企业家表达出积极应对挑战的意愿。

调查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六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3.9%)、“增加创新投入”(61.5%)、“引进人才”(52.2%)、“开拓国内市场”(46%)、“更新设备”(35.4%)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4.3%)。这个排序与前两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也能看出企业跨行业转型意愿的增强。调查显示,关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选择“其他行业”的企业家占38.3%,比上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的最高值;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的占61.7%。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有色金属、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转型意愿更强烈,超过半数企业家希望投资其他行业。

对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也影响了企业家转型的意愿。调查显示,认为今年倒闭企业数将“增加”的企业家占57.1%,其中“大幅增加”占17.7%,“小幅增加”占39.4%。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医药、化纤、钢铁等行业,有七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会“大幅增加”或“小幅增加”,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部分行业企业家跨行业转型的意愿强烈,应当顺应和充分利用当前企业主动转型的趋势,采取相应的激励和补偿手段,推进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调查发现,认为本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家占41.7%,“一般”的占45.3%,“很差”或“较差”的占13%。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仪器仪表等行业,评价相对较高;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评价值低于中值。

调查中,当问及“假如企业的停产、半停产情况持续下去,您将如何打算”,打算“产业升级”的企业家占52.2%,与上年持平;打算“进入新行业”的占19.6%,比上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打算“去其他地区发展”的占3.6%。而选择“退出不干了”的企业家占24.6%,比上年略高了2.3个百分点。

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调查发现,与去年相比,认为创新动力“有所增强”或“明显增强”的企业家占63%,“基本没变”的占28.1%,“有所减弱”或“明显减弱”的占8.9%。

企业研发投入的上升也反映了创新动力的增强。调查中,认为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家占42.5%,“持平”的占42.4%,“减少”的占15.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上年上升了6.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相对较多。

新产品销售比重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显示,认为今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家占36.9%,“持平”的占47%,“减少”的占16.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3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

企业家期待深化改革

调查发现,企业家已经认识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会有所放缓。企业家预计2014年GDP增速为7.2%,与2013年持平;其中预计增长“7%及以下”的占23.7%,预计增长“7-7.5%”的占46%,预计增长“7.5-8%”的占21.5%,预计增长“8%以上”的占8.8%。

基于对GDP增长理性、平稳的预期,企业家期待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调查中,当问及“未来2年内,经济增速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大政策刺激力度”,超过八成(81.4%)的企业家选择了“7%以下”,其中,认为“6%以下”的企业家超过了三分之一(34.4%)。

调查发现,企业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和推动企业升级。关于各项改革的迫切程度,调查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六项依次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59.8%)、“优化市场环境”(59.5%)、“简政放权”(58.3%)、“房地产调控”(53.9%)、“健全全民医保体系”(44.2%)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44.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企业选择“房地产调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比重相对较高;西部地区企业选择“优化市场环境”和“推动民资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的比重相对较高。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优化市场环境”、“简政放权”、“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乡基础设施”的比重高于中小企业;中型企业选择“推动民资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的比重相对较高;小型企业选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房地产调控”和“国有企业收益合理分配”的比重相对较高。

篇(6)

关键词:

江苏;医药;产业结构;“三废”排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06

0 引言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由于药品的生产需要多种原材料及多重化学反应,因此,制药行业“三废”――即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巨大且成分复杂。

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经济和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Torvanger利用指标分解法并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九个成员国在1973~1987年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原因;Lantz和Feng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后发现,加拿大在1970~2000年间的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呈现明显的“U”形关系,即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

国内学者同样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赵海霞等(2005)从实证出发,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工业结构中技术水平及高污染行业的相对比重对环境有着直接影响;李玮、赵国浩(2010)对陕西省34个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化发展、引导发展、限制发展四种不同的结构优化策略,从而为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上述分析角度大多较为宏观,对具体地区和行业的深入分析较少。江苏省医药产业近年来保持着2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各项发展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对其结构调整与“三废”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运用回归分析,探究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量的影响。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与“三废”排放现状分析

1.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江苏省医药产业主要门类包括:制剂、原料药、医疗器械、中成药、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卫生材料和制药机械类。表1主要选取江苏省医药总产值中占比较大的化学制药大类(原料药与制剂加总)、中药大类(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加总)和生物制药大类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2012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90.7亿元,同比增长27.6%,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8,化学制剂等子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由表1分析可知,2008~2012年工业总产值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62.46%下降至2011年占比58.05%,2012年回升至60.73%,总体维持在60%左右。中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23%下降至2012年占比7.74%,总体维持在8%左右。生物制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05%上升至2012年的10.63%,体现出该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相似,化学制药和中药大类占比有所下降,总体分别维持在60%、8%左右,2012年生物制药占比超过10%,与2008年相比占比增长2.15%。利润总额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71.48%下降至2011年占比5900%,2012年回升至63.60%。中药由2008年占比6.47%上升至2010年占比9.06%,之后降低至2012年的7.14%。生物制药总体为上升趋势,由2008年占比8.02%增长至2012年占比9.88%。

1.2 江苏省医药产业“三废”排放现状

江苏省正面临工业化高级阶段的门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环境质量的变化,而污染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工业“三废”的排放方面:2003年,江苏省医药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是4913.31万吨、41.34亿标立方米和18.59万吨,而到了2012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则变化为5076.5万吨、114.8744亿标立方米和11.24737万吨。

具体分析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前期处于上升态势,2005年增长速度一度高达22.09%,2007年废水减排21.10%,此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阶段性波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工业废气2003~2005排放量有所下降,2006~2008排放量极速上升,2008年甚至达到228.96%的增长率,经历了2009~2010减排控制,2011年开始排放量上升势头越发明显。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的减排幅度达到4%,尤其2011年,排放量下降35.96%。江苏医药产业“三废”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各异,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整体平缓,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大起大落,这与2008年江苏省医药企业数量剧增(总的增加了251家,化学制药大类增加了68家)以及废气包含种类繁多等因素有关,同时说明医药企业对废气处理有所疏忽。

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的影响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本文选取2003至2012年度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化学制药大类、中药大类和生物制药大类的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医药统计年报》、《江苏省统计年鉴》。对获得数据进行取对数与差分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操作性。

2.2 数据分析

2.2.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水产生的影响

对废水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756751,F值为4.148026,显著性水平为0.1,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分别在0.1水平和0.05水平上显著,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1.12%,这与江苏省中药产业规模较小,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的现实情况有关。因此,中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加速了废水的产生。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每增长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3.39%,这是由于生物制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限。化学制药产业虽然弹性系数不显著,但可以看出其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有正向影响。

2.2.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物产生的影响

对固体废物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931149,F值为18.0323,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具体来看,化学制药和中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生物制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化学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就减少6.35%;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减少329%;生物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增加12.49%。化学制药及中药产业对工业废物排放增速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增长却带来了工业废物排放量的高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医药统计年报》中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而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包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过程中的母液和培养基废物等。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废物的排出,对环境产生了较差的影响。

2.2.3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气产生的影响

对废气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82617,F值为6.3371,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并不显著,但不难看出这两个细分产业对于废气排放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尤其是生物制药产业,其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化学制药产业与废气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弹性系数高达3.3323,说明化学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废气排放量整体上扬的趋势负很大责任,这与化学制药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耗费严重以及废气产生较多等特性有关。

2.3 结论分析

总的来看,中药产业排放的废水是一类含难降解物质和生物毒性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对工业废水排放的正向影响较大,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则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废物处理方面,江苏省中药产业以及化学制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更加熟练、高效,化学制药产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工业废物排放量的增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工业废气治理程度相对较低,化学制药产业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较强的正相关,中药产业与生物制药产业对废气排放的抑制作用还不够显著。

3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建议

3.1 区别对待细分产业

由上述分析可知,江苏省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产业分别对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治理,达到减少结构性污染的目的。在中药产业方面,建议加强GAP、GMP、GSP等认证监管工作,从药材种植源头抓起,保证周边水质,做到及早防范、及早治理。化学制药行业应注重企业的兼并重组,督促企业技术升级,促进原料药生产企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度的制剂产业发展,重点规范废气排放标准。生物制药产业是江苏省未来医药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方面,应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扶持,提高其在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母液、培养基废物等的中和方法,促进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

3.2 严格遵循行业标准

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强制实施,2014年1月24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也正式。江苏省医药产业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淘汰“两高一低”产品和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达成相关目录指标。江苏省医药产业应依照产业实情制定并严格实施产业指导计划,以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为基础,同时参考税收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制定产业指导目录。

3.3 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符合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高技术企业和优势企业,制定鼓励和引导性的政策,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对于相对劣势企业,制定鼓励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或退出的系统性政策;对于“三废”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应禁止投资接受新项目,规定最后期限,实行强制淘汰。《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更多地关注医药企业废水以及废物排放治理情况,在废气排放方面未多涉及,因此,建议江苏省采取积极政策加大对工业废气排放标准的制定以及创新监管,从而抑制其增长势头。

参考文献

[1]Torvanger A.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1973-87:A Diviia index decomposition to changes in fuel mix,emission coefficients,industry structure,energy intensities and international structure[J].energy economics,1991,(3):168186.

[2]Lantz,V,Feng,Q,2006.Assessing income,population,and technology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in Canada:where’s the EKC[J].Ecological Economics 57,229238.

[3]赵海霞,曲福田等.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环境保护,2006,(2).

[4]李玮,赵国浩.基于环境约束的工业行业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篇(7)

(一)行业特征从行业分布上来看33家上市公司中,有制造业24家,农林牧渔1家、软件制造与通信3家、建筑业2家、交通业2家、房地产业1家。即更多的行业舞弊发生在制造业企业中,同时细分制造业企业的类型,涉及行业包括食品制造、化工制造、医药制造、金属制造与电气制造等,其中食品与医药制造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5%和16.7%。即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舞弊的要更多一些。

(二)从其舞弊时间上来看绝大多数舞弊时间为3年以下,其中一年内舞弊为14家,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为11家,可以看出对于舞弊上市公司的发现比较及时。但从其距离被正式公布的时间来看,多则达16年,少的也要两三年,可以看出对于舞弊企业的查处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这也更加凸显的及时发现企业违规行为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

(三)从其舞弊行为上来看33家上市公司涉及虚构利润、虚构报表、隐瞒关联方交易与资金占用以及隐瞒其他信息等舞弊行为。而具体来看企业舞弊的手段,虚构利润主要从虚构收入、少记成本费用、提前确认以及利用关联方交易的不公允价格来实现。

(四)从舞弊动机来看上市公司虚构利润往往是为了避免退市,17家上市公司中11家出于连续亏损后避免退市的目的,而避免退市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愿放弃上市公司便于筹资的好处;有2家上市公司出于上市目的,有3家上市公司为了保持股价便于上市公司筹资和股东圈钱;有1家上市公司是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

(五)一股独大特征33家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一股独大”现象的有25家,其中15家涉及关联方交易或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其隐瞒关联交易等舞弊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一是大股东为实施扩张的投资战略,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来达到方便筹资的目的。二是大股东将优质资产注入子公司帮助其上市或资产重组,而母公司丢失优质资产后往往经营不佳,缺乏资金流,这时大股东便将手伸向上市公司,获取手段包括利用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筹资、用上市公司在银行违规担保、以及利用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长久不还等。具体来看:1、“一股独大”下公司的股东大会往往就代表了大股东的利益,从而严重影响了相关人员的选拔、任免,以及相关独立性和监督作用。如:四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在面对董事会作出的放弃有40.13%毛利率、992.54万元的营业利润的仪器产品,转为毛利率只有10.67%,营业利润也只有361.59万元的纺织品决定时,并未提出异议。可见独立董事早已名存实亡。2、“一股独大”下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往往容易形成兼任,或是总经理实际听命于董事长(例如亲属、集团公司上下级等),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就掌握在大股东的手中,大股东注重自身利益更甚于全体股东利益,极易造成对中小股东被侵害。

二、上市公司违规机会

企业舞弊三角形理论由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创始人艾伯伦奇特提出。他认为,企业舞弊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压力、机会和借口,必须同时具备。上述舞弊行为中的原因分析和“一股独大”下大股东注重自身利益能够基本概括压力条件和借口条件,下面来分析机会,上市公司进行舞弊的机会主要来子内外两个方面:

(一)内部机会各监管机构不力。“一股独大”下大股东往往具有极大的权力,内部监督制度的实施往往存在极大缺陷,即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存在,但实则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而其余8家非一股独大公司中,有4家上市公司为国有股背景下的管理层腐败,上市公司董事长为政府代表,由于其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不强,往往其并不参与到公司的经营中来,这样对于公司的管理层就起不到监管的作用,而管理层的利益往往与公司账面的成果有关,在缺乏有效监管下容易导致管理层的舞弊。

篇(8)

关键词:安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定权法

装备制造业作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而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目前总体处于中小企业数量不足,为大企业配套生产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企业数量有限;投资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明显存在;研发和创新能力较低,且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生产集中度和产业整合能力较差,产业规模效益较低。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Dberesson采用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评价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保能力等方面构建了指标。本文以文献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为参照,产业内部资源即为创新潜力,运用这些内部资源为产业服务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因此,参考文献结合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大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偏低,制造能力强但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弱,单机制造能力较强但成套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薄弱等特点构建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内容包括:(1)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潜在能力)。(2)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即运用能力。(3)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即能力效果,它是作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动力。

表1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准测层 因子层 计算方法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科技活动经费/产品销售收入

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研发人员/从业人员

科技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科技活动的人员/从业人员

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 科学家与工程师与研发人员数量之比 科学家与工程师/研发人员

每千人发明专利数 1000人发明专利数/行业人数

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 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 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新产品产值/行业人数

二、评价模型

(一)因子分析模型及步骤。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将变量分组,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程度降低,组内的变量相关性程度提高,每组变量为综合因子。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ε,其中,X=(X1,X2,⋯,XP)′为原指标,F=(F1,F2,⋯Fm)′为X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ε为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定权法以因子分析为前提,所得到的权重值不是传统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公因子或主成分的权重,而是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因子分析定权法以因子分析为基础,其权重来自客观数据,因子分析过程中在因子个数的确定与提取时,体现出评价者的主观选择意愿和分析评价问题的具体需要。

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是首先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负荷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设有P个指标X1,X2 ,⋯,Xp ;m个因子f1,f2,⋯,fm,fi在Xj上的负荷为aij,则指标Xk的权重Wk的计算过程如下:

这里,bik是将fi在各变量上负荷的绝对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为用这组变量评价各因子时的权重。ck是由评价各因子时Xk的权重平权相加而得,而Wk是对Ck归一化处理而得。可见,上述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就是用因子负荷的绝对值作为权重对各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将对各因子的评价平权相加作为总评价。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选择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局门户网等收集到安徽省装备制造业37个行业2009年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得到相关指标值。数据统计口径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37大子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为方便后续的描述,本论文用H1―H37来分别指代37个单元,H1即代表煤炭开采和洗涤业,H37即代表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类似。

其中X1、X2、X3、X4、X5、X6、X7、X8、分别代表各个因子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人员比重等8个因子层。数据收集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表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H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83 1.71 0.01 2.82 0.01 0.03 3.31 0.34

H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52 1.14 0.03 5.75 0.04 0.50 0.74 0.31

H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11 0.95 0.01 2.66 0.02 0.04 0.12 0.01

H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32 0.87 0.01 2.07 0.01 0.03 0.75 0.17

H5非金属矿采选业 0.33 1.58 0.01 1.52 0.01 0.10 1.96 0.16

H6农副食品加工业 0.21 0.49 0.01 1.81 0.01 0.15 2.02 0.85

H7食品制造业 0.45 0.91 0.01 2.55 0.01 0.54 6.83 2.02

H8饮料制造业 0.76 1.63 0.01 3.26 0.02 1.22 11.2 2.93

H9烟草制品业 0.21 0.75 0.02 3.77 0.02 0.46 10.2 15.58

H10纺织业 0.59 1.12 0.01 1.84 0.01 0.07 11.0 2.10

H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42 0.83 0.00 1.12 0.01 0.04 11.6 1.88

H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22 0.46 0.00 0.63 0.00 0.03 8.43 1.12

H13木材加工及木、竹、棕、草制品业 0.65 1.24 0.00 1.24 0.01 0.46 11.2 2.42

H14家具制造业 0.36 0.58 0.00 0.85 0.00 0.12 10.5 2.06

H15造纸及纸制品业 0.51 1.14 0.01 2.82 0.01 0.10 13.7 4.08

H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42 0.95 0.01 2.15 0.01 0.10 8.46 1.48

H1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44 1.02 0.01 1.02 0.00 0.44 6.13 0.75

H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12 0.46 0.02 4.37 0.03 1.31 2.21 3.20

H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93 2.18 0.02 5.21 0.03 0.59 12.2 5.29

H20医药制造业 1.41 3.19 0.03 7.02 0.05 1.35 19.6 6.28

H21化学纤维制造业 0.62 1.62 0.02 4.73 0.03 0.21 14.2 7.68

H22橡胶制品业 0.97 1.96 0.01 3.43 0.02 0.28 19.5 5.79

H23塑料制品业 0.68 1.42 0.01 2.02 0.01 0.67 11.5 3.12

H24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 0.51 1.27 0.01 2.47 0.01 0.37 7.79 1.44

H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5 1.61 0.02 5.79 0.03 0.24 13.5 8.22

H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6 1.58 0.02 5.12 0.03 0.68 8.32 3.39

H27金属制品业 0.47 1.32 0.01 2.72 0.02 0.67 8.46 2.45

H28通用设备制造业 1.28 2.51 0.03 7.86 0.04 0.79 25.3 7.84

H29专用设备制造业 1.29 2.72 0.03 7.12 0.04 1.67 23.2 6.26

H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2 2.35 0.04 8.09 0.05 0.56 39.9 20.06

H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5 2.68 0.03 5.62 0.03 1.18 31.3 11.62

H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4 1.89 0.04 6.46 0.04 1.19 26.6 19.81

H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95 1.52 0.03 5.44 0.03 0.85 18.0 6.19

H34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0.66 1.34 0.01 2.87 0.01 0.26 5.98 0.83

H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11 0.37 0.01 2.41 0.02 0.13 0.11 0.12

H3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15 1.01 0.01 1.87 0.01 0.03 0.37 0.08

H3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2 1.13 0.01 1.82 0.01 0.04 0.12 0.01

注:①表中数据统计口径均为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

②表中数据系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统计门户网站等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将基础数据表输入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因子分析后得到的KMO值为0.816;此外,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结果为上述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的显著性差异水平为0.000,说明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适合因子分析。因此进行以因子分析为基础的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处理。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816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377.795

df 28

Sig. .000

按照因子分析定权法的第三种操作形式,各个指标的共性方差的归一化结果,即为它的权重。首先,根据SPSS的处理结果,求出这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体系中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

指标 共性方差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74.316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9.105

研发人员比重 8.399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5.083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 1.327

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1.02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0.422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0.321

其次,对上述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按照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原理,归一化的结果就是各指标的权重,因此各指标的权重可直接用它来表示(如表5所示)。

表5 评价体系中8个指标的权重

指标 权重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0.74316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0.09105

研发人员比重 0.08399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0.05083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 0.01327

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0.0102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0.00422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0.00321

根据求得的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将37个行业的指标值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其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如表6所示)。

表6 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

行业 得分 行业 得分

H1 0.918 H2 0.78

H3 0.129 H4 0.41

H5 0.145 H6 0.29

H7 0.155 H8 0.90

H9 0.151 H10 0.62

H11 0.148 H12 0.26

H13 0.168 H14 0.36

H15 0.172 H16 0.53

H17 0.147 H18 0.37

H19 1.121 H20 1.81

H21 0.193 H22 1.12

H23 0.174 H24 0.65

H25 0.198 H26 0.90

H27 0.161 H28 1.67

H29 1.165 H30 1.76

H31 1.175 H32 1.51

H33 1.119 H34 0.74

H35 0.123 H36 0.26

H37 0.142

三、结果分析

根据表6所示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对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如表7所示)。

表7 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排序

名次 行业 名次 行业

1 医药制造业 21 纺织业

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2 金属制品业

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3 食品制造业

4 通用设备制造业 24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5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 烟草制品业

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业 2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8 非金属矿采选业

9 橡胶制品业 29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1 化学纤维制造业 3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2 家具制造业

1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4 饮料制造业 34 农副食品加工业

1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6 塑料制品业 36 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业

1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8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0 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

安徽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10的行业表7所示,在上述10个行业中,除第1位医药制造业外,后9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可以概括为机械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好。

安徽机械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原因如下:第一,安徽技术创新基础较好,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集中发展重工业,长期积累了大量生产资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第二,机械制造业的企业规模较大以及资金实力雄厚,企业有能力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并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是安徽省大力扶植和培育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省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一为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科技为支撑,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医药制造业企业应结合行业本身性质和生存发展环境,重视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此外,安徽医药制造业的员工规模较小,但与技术创新有关的专职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较高,所以安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优异。

在本文分析结果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后5位的行业为: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由于能源资源利用紧张、技术创新难度较大、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且对其重视不足,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差。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中从事一线生产活动占较大比例。因此,科技创新人员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这三个行业都属于大规模生产制造行业,技术创新的难度与风险较大,与医药制造业相比,产生技术创新成果,如发明专利的可能性和数量都无明显优势。这都是造成这三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最后,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也是由于行业本身的性质、重对其视程度以及安徽省技术创新产业基础薄弱造成。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从企业角度应增加科研经费与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强度。其分别在本文的因子分析定权法中的权重位列第1、2位。要采取必要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形成多元化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体系,鼓励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发挥研究开发投入主体的作用,重点建设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和工程专家队伍的建设,加强省级重大技术装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省外以及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内国际合作与资本运作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

第二,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坚持共同努力,鼓励与保证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具体实施中,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和载体来实现。政府应该发挥调控和监管的作用,制定适合具体行业特征的法律、法规,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企业也应提高自身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认识,学习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技术创新成果;作为企业生存的大环境,社会应努力创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侵犯产权行为的良好环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企业切实解决技术创新后顾之忧,才能产生更大的技术创新动力,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企业与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闻.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2]吴友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4(11):27-29.

[3]王章豹,孙陈.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63-68.

[4]柳喜花.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154-156.

[5]王凯,马庆国.基于因子分析权重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02):90-93.

篇(9)

一、浙粤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概况及特点

浙粤两省属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小板上市公司发展迅速。自2004年6月首批企业上市交易起,至2011年8月止,浙江已发展到101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638家的15.83%,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和嘉兴5个城市,这5个地市有中小板上市公司85家,占全省总数的84%,其余的16家分布在湖州、金华、温州、丽水和衢州。浙江中小板上市公司分属于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5个行业,主要为传统的制造业。

广东有中小板上市公司132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20.69%,广东省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汕头、珠海和佛山5个城市,这5个地市有中小板上市公司113家,占全省总数的85.6%,其余的19家分布在东莞、中山、揭阳市、梅州等城市,而韶关市、河源市、惠州市、湛江等地级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此外,广东省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分属于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广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业7个行业,其中制造行业97家,占总数的73.5%。

二、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浙粤中小板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8月31日,浙粤分别有101家、13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在样本的选择上,剔除了2010年后上市的中小企业和特殊的金融行业,最终分别确定了59家、8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这141家公司2005—2010年度利润表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总体性和行业差异角度对两省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三、浙粤中小板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总体性对比分析

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大小不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状况,而且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规模。下面从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指标对浙粤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表1是浙粤中小板上市公司2005—2010年收益状况的平均水平与同期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对比表。

从表1可看出,浙粤中小板上市公司2005—2010年的营业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浙江中小板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广东。浙江中小板上市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的平均值达18.32亿元,是2005年的3.13倍,尽管在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中小板上市公司有27家的营业收入较2008年有所下降,导致2009年的营业收入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从整体而言,浙江中小板上市公司2005—2010年营业收入的平均值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较慢,2010年营业收入的平均值仅为2005年的1.55倍,并且2007年由于新上市的28家公司中,大部分公司的营业收入较低,导致2007年营业收入的平均值比2006年下降1.27亿元,2008年由于大部分公司经营状况好转,营业收入的平均值上升到9.71亿元;广东中小板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平均值除200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年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达到最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02%。

另从表1可看出,浙粤两省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在2005—2010年均呈稳步增长趋势。但从相比数据分析,浙江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比广东的好。浙江中小板上市公司2005年和2006年各利润项目数据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其增长速度较快,至2007年各利润项目数据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广东中小板上市公司2005—2010年各利润项目的平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利润项目平均值最好的年份为2006年,最差的年份为2009年,各利润项目的平均值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左右。

四、浙粤各行业中小板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浙江省的59家样本中小板上市公司分属于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技术业和房地产业4大行业。其中制造业52家,占总数的88.1%; 广东省82家样本中小板上市公司分属于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广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业7个行业,而制造业有64家,占总数的78%,两省的制造业都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毛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电子业等10个子行业。但两省中小板上市公司食品饮料业和家具制造业都分别只有1家,因此在分析中从略。其他各行业中小板上市公司收益项目的主要财务数据形成的比较表如表2所示,表格中的行业用《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代码代替,其中C1为纺织、服装、皮毛业,C3为造纸、印刷业,C4为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C5为电子业,C6为金属、非金属业,C7为机械、设备、仪表业,C8为医药、生物制品业,C99为其他制造业, E为建筑业,G为信息技术业, J为房地产业。

从表2中可看出,浙粤两省中小板上市公司各行业收益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浙江中小板上市公司中金属、非金属业,医药、生物制品业和房地产行业这3个行业的收益状况最好,各收益项目的数据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其各收益项目数据均为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而纺织、服装、皮毛业,造纸、印刷业和信息技术业这3个行业发展较差,其各收益项目的财务数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造纸、印刷业的平均销售盈利能力最差,其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左右;其余行业各收益项目的数据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浙江形成反差的是,广东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中,纺织、服装、皮毛业,造纸、印刷业这2个行业发展较好,尤其是纺织、服装、皮毛业,其营业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9.39%,各利润项目的数据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机械、设备、仪表业,医药、生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这5个行业发展较差,其各收益项目的平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医药、生物制品业和房地产业收益项目数据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

五、改善浙粤中小板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建议

(一)提高现有中小板上市公司业绩,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要不断实现良性的滚动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业绩。但从上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得知,由于广东最近几年上市的中小企业多,上市公司规模小,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导致上市公司各收益项目的整体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机械、设备、仪表业,医药、生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欠佳,这些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融资功能做大做强,以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发展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重组、合并、合资等方式与产业链相关联的优势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壮大公司实力,以改善广东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

(二)优化中小板行业结构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得知,浙粤中小板行业单一的矛盾较为突出。浙江59家样本公司中,有52家制造业公司,占88%;广东82家样本公司中,制造业公司有64家,占比78%。由于中小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较高,易受到上游企业、行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加之,浙粤两省中小板制造业公司中大多属于出口型企业,受市场状况和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为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板公司的影响,保证中小板公司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应改变制造业公司在中小板上市公司占比过高的现状,优化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

(三)加快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技术革新力度

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技术革新力度。浙江省应提高纺织、服装、皮毛业,造纸、印刷业企业的准入门槛,广东应提高机械、设备、仪表业,医药、生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企业的准入门槛,支持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落后产能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的生产设备,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督检查,全面提升收益状况较差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改善浙粤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整体收益状况。

【参考文献】

[1] 蔡宇娜,王玉蓉.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区域差异特性与成因分析[J].财会研究,2009(18).

[2] 徐有恒.浙江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现状与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06(1).

篇(10)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违规设立开发区,圈占土地,盲目招商引资,引发了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为此,国务院从2003年起对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经过第一阶段工作,本市470家各类开发区(含工业大院)调整为28家。200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开始进行开发区清理整顿的第二阶段工作。经审核,本市开发区共有19个得以保留,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16个,批准规划面积31905.62公顷(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面积23252.29公顷)。

2006年,全市19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35218个,其中投产开业企业27982个,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4744个和1073个。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8349.5亿元,比2005年增长31.5%;实现利润452.8亿元,增长17.7%;应缴税金364.4亿元,增长29.9%。

主要问题

(一)整体发展和统一规划不到位。现阶段市级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基本是由开发区自身完成,有关部门协同审批,缺少全市统一规划和规划执行的管理机制。

(二)评审办法和监督机制不明确。政府对开发区的产业与功能定位、开发区申报和审批、开发区发展监管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健全,缺少权责明晰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发展评价制度。

(三)开发区管理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在行政管理与公司化运作并存的管理模式下,管委会所具备的行政力量与开发区开发公司的市场力量没有发挥充分。

(四)土地集约使用还需进一步改善。个别开发区土地长期开而不发,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部分项目没有按计划实施建设;有的项目濒临破产,缺少健全的退出机制。

(五)发展空间不足。部分开发区在规划时没有过多考虑未来战略储备地的需求,缺少配套项目发展空间,开发区无法实现以产业为依托,集约化的生产发展模式。

(六)产业趋于雷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分布于多个开发区;一些开发区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产业链。

发展思路

目前,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意见。江苏、陕西、湖北等其他省市就开发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意见。这对我市开发区今后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我市开发区下一步发展思路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市开发区建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点是生产业)统筹发展、有机协调的集聚区、区域合作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推动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体制改革与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具体讲,采取“一区两带”发展思路。“一区”是指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区;“两带”是指东南产业带和西北产业带。东南产业带是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临空经济区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集聚区。西北产业带是根据目前发展特点、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等条件,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新材料产业及生态型都市工业的产业带。

(一)建设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区。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品牌、技术转移四大战略,加强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继续做强做大信息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医药和能源、环境保护及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生物医药委托研发、科技信息服务等生产业,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特色专业园和产业基地;促进投融资改革与创新,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为主的东南产业带。该产业带包括两大增长极。南极是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跨越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及凉水河南向发展,突出轴向发展和双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辐射至北京通州经济开发区、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北京永乐经济开发区等沿京津城市通道园区。该区域将建成首都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首都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现代化综合产业新城。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汽车、装备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物流为代表的生产业,实现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率先有机融合。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在开发区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主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成为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金融服务等领域外包基地。

北极位于临空经济区。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林河经济开发区是该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重点发展电子通信、光机电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航空物流、会展、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生产业,实现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率先有机融合。积极吸引航空类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成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基地、临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三)建设在保护生态基础上发展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西北产业带。包括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等区县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效益、高科技含量、强关联度、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都市工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带。

对策建议

目前,本市开发区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服务外包及研发环节转移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十一五”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明确了开发区功能定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我市开发区在发挥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空间。鉴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充分把握机遇,从几方面入手推动开发区健康发展。

(一)健全和完善开发区政策环境

1.贯彻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营造开发区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在我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意见中,明确生产业向开发区集聚,促进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并给予相关支持鼓励举措。二是提高开发区准入门槛。提高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度和土地产出率,加快产业链形成。三是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重点开发区中增加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比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2.建立布局引导与约束机制,促进开发区产业空间集聚。促进重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特色产业集聚,适时扩大园区规模;优先保证入园重大项目土地供应;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约束,确定限建区域,对不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不予土地供应;进一步整合开发区外的项目,引导优势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发展。

3.探索新的财政支持模式,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依据区县功能定位和开发区主导产业导向,探索市区两级财政适度灵活的新型财税机制;整合产业发展基金,适度向重点开发区集中,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并制定鼓励开发区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相关政策;发挥政府产业发展资金作用,实现资金向提升和优化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倾斜,向充实和完善园区服务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倾斜,向培育和实现重点开发区内重大项目产业链倾斜。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制度建设。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高级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各种合法形式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建立为高素质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

5.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合理利用。采取收回闲置土地,对已落户开发区的效益不高、技术含量不高、带动效应不明显的项目或企业,实施节约用地措施;鼓励企业提高厂区土地利用率,租用和购买闲置厂房;建立用地评估制度,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

(二)创新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

1.成立开发区统一协调管理部门。由市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成员包括发改、土地、规划、财政、工促、统计等部门。负责指导和审核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园区考评体系,研究制定促进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2.将开发区纳入目录管理,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不在管理目录的不得使用开发区称谓,并在建设用地和银行贷款方面予以限制。

3.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明确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行政和管理权限,理顺园区管委会与开发区所在区县、镇乡的行政关系,确定开发区开发管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与经济实体的业务范围。

4.引入多元化建设主体。吸引民间、企业等主体参与开发区建设管理,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与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及创业基金等多种扶持资金,积极培育上市企业。

(三)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开发区建设

建立开发区投融资、技术、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督促并指导各园区尽快编制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完善园区项目准入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加强开发区品牌建设,做好品牌推介和宣传。

篇(11)

关键词:化学药;化药产业;发展对策

引言:在化学制药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都是江苏省第一、山东省第二、浙江省排第三(如表7所示)。吉林省化学药产业的各项总量指标并不突出,在全国排名都在二十位左右。产值利润率排在前三位的是青海、海南、北京。成本利润率前三位是海南、青海和北京。吉林省的产值利润率排第九位,人均利润率排第六位。

近年来,化学药产业将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化学制剂行业的毛利率自2010年3月份以来持续下滑,行业经营压力凸显,药品降价、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等政策对化学制剂行业的影响将继续显现;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价格低迷的背景下,化学药品原药行业陷入了以降价换取出口量的恶性循环,企业亟需构建市场化定价的自由竞争环境。而吉林省原有的产业基础就比较薄弱,加之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使得化学药产业的发展更是危机重重。如何充分发挥本省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药产业与化学药的定义与分类

1.1医药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医药制造业(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是指对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加工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医疗工业品与消费品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分类标准定义的医药制造业,是狭义的范围,可以细分为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生产业、兽用药品制造业、生物药品制造业以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等七个子行业。

1.2化学药的定义与分类

化学药是缓解、预防和诊断疾病,以及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化合物的统称生产化学药的工业即为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化学药品原药制造指供进一步加工化学药品制剂所需的原料药生产活动。化学药品制剂制造指供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诊断的化学药品制剂的制造。

2.国内化学药产业发展现状

2002至2012年的十一年间,我国七大类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241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82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39%。2011年增长率达27.19%,2012年为16.2%,稍有回落,但也远远超过我国GDP的增长率。我国化学药品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比例最高,为45.89%。在化学制药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都是江苏省第一、山东省第二、浙江省排第三。吉林省化学药产业的各项总量指标并不突出,在全国排名都在二十位左右。

3.吉林化学药产业现状分析

3.1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基本情况

2012年吉林省化学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43.26亿元,占全国的1.70%,名列第18位;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仅为12.8%,远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126.23亿元,同比增长32.91%,占全国的1.52%,名列第18位;利润总额14.92亿元,同比增长43.21%,占全国的1.87%,名列第15位。生产化学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通化市、长春市、延边州和吉林市,此四地的企业数占到全省企业数的接近七成。

3.2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化学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全球药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市场动力。通用药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发展契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吉林省的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却相对较低。吉林省制药企业在生产环节还有许多潜力可挖掘,化学药科研基础雄厚,仿制能力较强。吉林省医药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全省医药企业几乎全部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发展内在动力很强。

2.化学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药品质量安全以及环境资源要求的提高加大了化学药制造企业约束。化学药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型跨国公司为应对新药研发效率下降、药物专利到期、仿制药物竞争加剧等挑战,纷纷掀起了国际医药产业并购重组热潮。药品降价以及抗生素限用等政策的影响,化学药产业毛利不断下滑。吉林省化学药企业“小、多、散”,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偏小使吉林省大多数医药企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生产和管理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生产能力在低层次上过剩。吉林省化学药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我省化学药剂型开发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

4.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4.1化学药产业发展的思路

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应遵循以下思路:支持重点,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仿创并举,以仿带创,推动技术进步;集聚人才,搭建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4.2化学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化学制药企业来我省投资,不但可以短期内扩大化学药产业的规模,同时还能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中。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大企业大品种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我省应致力于不断完善本省的价格招标医保基药及鼓励兼并等政策,继续扶持大企业大品种快速发展。

3.健全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吉林省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为了实现医药产品从仿制向创新的转变,我省应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我省众多化学药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和大中型企业工业化生产的优势,仿创结合,以仿带创,走“产、学、研、资”相结合的道路,将转化成果转移到企业中去。

4.完善人才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实施“外引内培”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化学制药专业学科建设,加强化学制药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掌握化学制药前沿技术、拥有化学制药高新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复合人才。

5.加强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政府应主导加强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安全监测平台、政企交流平台、科技对接和技术交流平台等的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桥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企业争取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6.加大监管力度,防范质量风险。通过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推行科学规范管理标准,改造硬件,完善软件,使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