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汽修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
现阶段,较多的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均采用一体化、模块化等教学模式,然而只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较为单一,缺乏从事汽修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工作过程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之后难以短时间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一、构建系统化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汽车维修专业需要以汽车的检测、维修以及管理岗位实际要求为依据,以服务本地区汽车及交通产业为宗旨,以汽车的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测诊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可以胜任任何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的全才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逐渐掌握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系统化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按照以下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即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保证工作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载体、实训作为保障。
(一)归纳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
首先以汽车售后市场作为方向,凭借汽车维修行业与企业,按照专业领域及职业岗位开展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然后再根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整合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同时结合有关国家职业标准,最后形成八个职业综合能力领域。
(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按照已定的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重构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其中以汽车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测诊断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培养确定五门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三)学习情境的正确设计
按照标准化思维和职业特点,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学习内容转换成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一门课程能够设置多个学习情境,而每一个学习情境又能按照具体情况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有关汽车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查诊断等任务,实施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以一个实际任务承担着的身份实现课程的学习。同时规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取得中级和高级工考证,然后再借助专业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并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加强培养。在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为了保证六步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形式进行设计;三是,为了突出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尽量的系统化设计;四是,设计内容应包含企业行业具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五是,做好教学保障工作。
二、构建和课程系统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属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其充分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同步培养,这一理念不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社会对技工学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发展能力的认同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构建与之具有对应关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汽修专业教育需根据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以汽车的保养、拆装调整和检查诊断技术为主要内容,尽量构建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的人才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数字化信息手段和仿真生产实际环境的,融合了教学、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会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中具有行业最真实的环境、生产设备、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开展生产实训及顶岗实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所以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可有效保证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从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基础。工作过程指的是,在企业中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得到一个工作成果中较为完整的工作程序。由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生产任务,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等方面一定要与企业接轨,而工作过程系统化则能够很好的将企业实践和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工作工程系统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的工作岗位应与所学专业对口,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就应找机修工作岗位或汽车维修电工工作岗位等;二是,在工作岗位确定之后再确定学习的领域,如机修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学习领域有发动机构造和维修、底盘构造和维修等;三是,当确定了学习领域之后还应确定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应不低于三个,在确定工作任务时不能随意选择,而是要通过去汽车企业进行调查,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商讨确定;四是,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
三、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完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完整工作流程的行动课程体系,此属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更新,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综合职业能力也就是各种专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由此使得学生的脑、心和手全部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动力,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与人交际合作的能力,并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体,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李刚(1963-),男,河北献县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运用工程系汽车贸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贸易和工商企业管理。(湖北 武汉 43020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项目化、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子课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结构”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32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30-03
学习领域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某个职业可能包括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学习领域。所以,某个职业对应的学习领域有若干个,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综合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学习领域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打破按学科边界设置课程的传统技术路径,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注学生通过实践或行动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表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订、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等教学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的特点。下面通过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设计的分析,浅析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程设计的步骤
(一)企业调研
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调研,邀请了十多位汽车企业的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专家座谈会一典型工作任务一学习情境的工作程序,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参与,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其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征求专家意见,结合专家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二)职业描述
在专家座谈会中首先介绍背景、目的、方法和基本指导思想;明确基本概念后,请专家描述职业发展阶段,典型工作任务等;举出从初学者到专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最多5个),每个阶段请专家举出3~4个有代表性的任务;确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汇总成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汽车销售顾问职业是汽车技术服务领域的一个技术类职业,其职业活动特征体现在以下核心区域:汽车销售顾问在汽车技术服务行业如整车销售企业、汽车配件销售企业从事汽车产品销售工作。除为客户提品技术咨询外,汽车产品的销售成为其专业工作重点。在分析和认同自己职业的基础上,汽车销售顾问在其工作领域作出符合专业要求以及可信的决策,向上级和顾客阐述工作计划选择和方法选择,这都属于汽车销售顾问的任务要点。同时,汽车销售顾问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保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在对工作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汽车销售顾问将广泛的汽车销售技术专业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与具体的工作过程相联系,并对工作的计划和实施进行反思应用,以完成职业任务。这些必须根据顾客的愿望、重要的企业经济标准以及有关规定实现最优化,同时考虑对自身职业行动不同专业的、社会的和生态的要求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确定工作及工作领域,确定若干学习领域、教学项目或学习情景等环节。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及过程的设计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上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能反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行业职业特征的教学模块。如“汽车及配件营销”课程设计,见表1。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依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实际工作流程,结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按照教学需要分解成若干模块;其次,对每一教学模块本着突出学生对技术应用能力掌握的原则,以实践教学为主,将课程的基本理论按照模块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构,不追求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理论知识讲授的系统性;最后,对模块中反映职业特征的要素进行分析提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重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项目来源于汽车销售的实际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包括项目导人、项目剖析、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评价六个步骤。与行动导向的六步教学法相对应,使学生在做中学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项目导入。是指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专业课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首先明确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任务”的各项知识。然后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任务”知识内容。
2.项目剖析。是指学生依据任务要求,对具体工作情景进行分析,了解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操作要领。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景,引出问题。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或操作)。如情景:一对年轻夫妇带了一个3岁小孩来4S店看车。活动过程:模拟汽车销售面谈全过程,包括顾客接洽、需求分析、车辆介绍与推荐和顾客异议处理等。活动要求:风采展示,亲和力,商务礼仪,语言表达,需求分析,产品推介异议处理。
3.项目策划。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工作任务,独立制订完成“任务”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填写设备、资料、工具、材料、资金预算计划单(工作页);填写检查计划表(工作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独立计划、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4.项目实施。是指学生实施完成“任务”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或理实一体化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
过观看实物、观摩工作过程,完成实训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5.项目验收。是指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生将实施结果以论文、报告、演讲、现场演示等形式汇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首先由小组自己评价,检查工作过程是否满足要求,归纳质量控制点和技术要领,学生填写自评表(工作页)。然后教师对各组学生(或个人)的工作过程(或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下次工作过程要修正的内容,对同类型但在本次工作过程中还没有涉及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拓展练习。
6.项目评价。指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精讲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1.实证性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生动、具体、简要地介绍某一方面的实例,说明某一观点、原理和方法。主要形式有两种:演绎法,首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加以说明;归纳法,先举出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2.分析性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向学生提供能运用某部分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的案例,让他们根据案例的提问和角色的扮演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层分析,通过讨论、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构进行总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评述,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研究企业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工作内容的要求,学生充当各种角色,根据所提供的背景资料,利用模拟教学软件和情景再现,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由教师事先设计好模拟项目的背景资料,交给各小组分别进行准备,并参加模拟实践活动,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判小组进行评定。模拟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目的是通过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锻炼领导能力、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分析,巩固所学理论,激发学习兴趣。
4.调研性案例教学法。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及观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作业、考试改革。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强调师生的互动,采用理论与课内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考核方法采用学生考核量表,分阶段、按模块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考核,给出综合能力评定成绩。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如“汽车及配件营销”课程分为五个模块考核,各模块内容及权数,见表2。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模拟教学软件仿真教学,对现实4S店营销环境进行全面仿真,创建与现实市场类似的环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竞争的环境之中进行营销运作,解决了情景化和交互性学习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挑战意识、协作意识和成就意识。
课程设计的创新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一、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优化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计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高级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加,致力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是进行会计行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思想,也是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指导。在会计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应基于社会发展着重进行学生生活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能力本位需求作为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参照点,做出合理的会计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参照点,将会计职业需求及工作要求与会计专业教学基本特征相结合,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现阶段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较为宽泛,但是工作过程中专业符合程度较高,因此所需的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专业与技能素养。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应该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征,即会计专业教学与评价中应着重进行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教学,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又系统的知识理论,具有复合化程度较高的职业素养。此外,将工作需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学生的财经语言表达及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撰写财经应用文能力培养、财经资料检索能力培养、财务岗位执行能力培养等全面综合起来,并融入到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中,形成优化教学结构,加大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优化改革主要是先明确教学体系与技能训练体系,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与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还要进一步优化设计教学实施方法与手段,以有效推进教学内容优化进程与质量。
1.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设计思路
职业技能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也逐步实现了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一些技术化的操作技能培养也逐步走入了职业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中,职业院校开始推进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改革,以实现动态的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将会计工作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进行整合融入到会计教学中。近年来,一些院校已经着重参考工作与社会需求进行了课程优化设计与实施,一般而言,在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会计专业教学优化设计过程中主要坚持的设计思路有:一是坚持市场与就业的导向地位,全面熟知社会行业需求,为课程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以便于确定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二是根据会计行业工作过程中实用的应用技能进行课程编排,建立起实用的课程体系,最大程度的实现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有机融合;三是坚持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能力培养分割成具体的实践模块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四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着重进行工作岗位与能力的结构划分,并将其融进教学内容优化工作中;五是根据行业工作发展动态进行项目教学活动,并在项目教学中加大教学课程的开发,制定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六是加大会计专业能力的整合与优化,在特色化的专业课程中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
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优化与改革设计主要基于以上几点设计思路,具体的设计实施与应用主要分为四步进行。
2.会计专业课程优化设计内容
(1)专业教学基于市场调研进行整体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的市场调研主要是进行大型企业的会计岗位需求及工作技能需求进行调查,同时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情况及企业财会用人规格也要包含在专业教学的市场调研中。会计工作过程中的专业软件应用、专业财经文章的阅读及财经国际法规规范都应该在市场调研中加以注意,并于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中加以体现。
(2)基于会计岗位与能力分析构建特色课程
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要根据市场调研与岗位分析制定相应的技术化教学课程,如专业财经杂质阅读及财经发展趋势解读课程、会计软件学习与应用课程等,这些课程需要参照设计与优化思路进行特色制定。
(3)解读会计工作过程,重构教学结构
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先进行课程设置,还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成符合企业项目开展的实用结构。此外,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还应该就具体化的细节进行结构细化,实现每一课程环节都有相应的优化设计要求。
(4)拟定会计课程内容
进行会计组织结构分析后便需要进行最终优化课程的拟定工作。课程的拟定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层次化内容设计,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进行项目实训,争取以任务驱动作为教学内容开展的主导。
三、结语
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全力推进教学内容与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整个职业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顺应社会与国际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实施;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环境;设计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teaching organization;teaching method;examination mode;teaching environment;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91-02
0引言
在《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文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课程自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这一课程后台设计过程。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设计,包括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考核方式的设计及教学环境的设计等各方面内容。
1教学组织的设计
课程的教学组织采用“车间教学”的形式,融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员工感”。
我们分大班为若干“班组”,高职院一个班级大约40-50人,我们将其按5~6人一组的编制分成8~10个班组,每个班组设一位班组长,可由老师指定或学生选举产生。班组长可以不固定,可由组里成员轮流担当。班组长是班组的管理者,负责整管理个班组,如日常考勤、独立制定或组织成员讨论制定工作计划,监控督促各成员按计划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汇总、审核及全体组员的考核打分等工作。
这样,不但培养了每个组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且通过担当班组长,还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强化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本课程当中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身份,他具有三重身份,即是车间主任,又是车间技术主管。作为车间主任,他负责车间的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监控与反馈处理;作为技术主管,他要负责车间的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改革后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六步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班组合作、现场教学、模拟仿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案例教学、四步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通过六步法,使学生在学习第一门专业课程时即能够初步具备工作过程的相应能力:完成任务的专业能力、交流沟通等社会能力、计划检查等方法能力。
在资讯、计划、决策环节中,教师主要分析工作任务,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教学资源学习,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要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生分组接受、分析工作任务,并经过资讯,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学习计划。
在实施和检查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制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计划,合理分工,完成任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完成实施过程记录。本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审核、引导和答疑的作用。
在评价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完成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最后小组组织自评和互评,教师组织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3考核方式的设计
改革后的课程一改过去“一卷定乾坤”的片面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考核。各学习情境的项目或任务单独进行过程考核,考核内容除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外,还包含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态度、纪律、职业素养等情感方面的考核打分。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分别对班组和个人进行考核,班组的分数将作为成员个人成绩的系数,最后计入学生个人成绩当中。
下面将以学习情境1为例给出班组和个人的考核内容,仅供参考。
3.1 学习情境1对班组的评价内容
3.1.1 态度纪律方面①班组整体纪律良好,全体组员不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勤。②班组全体成员工作认真,能进行互助学习。
3.1.2 职业素养方面①班组长有很强的责任心,组员有主人翁意识,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②班组各成员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组员能够与他人分享经验和观点,互相协助,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1.3 专业能力方面①内容合理,语句简洁、通畅,无语法错误,应用大量专业词汇。②短剧演绎生动逼真,选取合适的场地或道具进行表演,表演者发言清晰,表演自如。
3.2 学习情境1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内容
3.2.1 态度纪律方面①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不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勤。②工作认真,服从安排。发现自身不足后主动向老师、同学虚心学习,发现错误后及时主动改正。
3.2.2 职业素养方面①有主人翁意识,学习认真负责,能为学习结果承担责任。②与学习小组成员保持良好合作关系,采用合适方式表达不同意见,愿为他人分享经验和观点,能为团队利益作出个人牺牲。
3.2.3 专业能力方面①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②掌握必备的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
4学习环境的设计
为实现课程“寓教于乐”的核心思想,课程团队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具体解释如下:
4.1 学习内容开放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实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学习内容的开放。通过完成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将封闭的被动学习变为开放的主动学习;
4.2 学习时间开放通过周4或周6课时联排的小模块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利用一至两次课就可完成1个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资讯、计划、实施的时间,甚至可团队合作进行任务检查和评价,学习时间更灵活,形成开放性学习时间;
4.3 学习场地开放制定实训场地和专业教室的开放性管理制度,由学生自行管理,实现校内学习场地开放;同时将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兼师与学生实行挂钩,学生可根据现场企业要求和兼师安排,到企业现场实习实践,实现校外实训场地开放;
4.4 学习方式的开放课堂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学生组织班组团队,进行讨论式学习、研究学习、集体开发等学习。为将课程的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院内专业骨干教师通过上网、查阅期刊、到现场调研查找参考资料开展课程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讲座,院外邀请课程领域现场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
4.5 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除引导文等工学结合教学资源外,还可通过网络了解教师手册、学生手册、教师教学计划、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参考教师的教案、电子教案、课件,进行在线测试,并通过课程论坛和在线答疑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解惑,实现资源的开放。
5实施效果反馈
本课程改革经过在06级、07级、08级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学生的实施改进验证再实施在改进,课程设计已经十分成熟,于2009年成功立项学院精品课程。
学生和老师都受益颇多。铁运061班秦世阳同学说这种企业化教学模式,培养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将企业的最新的技术资料和工作内容纳入教学内容,让我们直接从事实际工作任务,在学校就与工作岗位接轨,实现零距离上岗。
调查显示,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明显不足,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模式不能完全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始终在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
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本科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脱离了会计工作实践,这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不相吻合,无法真正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能力差、上岗适应慢,直接阻碍了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单纯修改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
传统的会计学科课程坚持的是“知识导向”原则,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割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体系。目前有些学校仅修改课程名称,却未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学生具体情况改变教育观念,也未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修订及授课方法的调整,只是做表面文章,换汤不换药。
3.对高职会计毕业生工作任务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高职师资力量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来自普通高校,而会计工作性质又涉及商业机密,教师和社会、企业缺乏联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不了解会计岗位的具体设置,也没有形成认真调查并分析会计岗位设置的意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知识以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开发过程中。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会计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会计实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技能,能够立足三亚、面向海南、辐射全国,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调研主要分析中小企业就业岗位,按照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进一步分析每一典型就业岗位涉及的工作任务有哪些,根据教育规律再将这些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所谓“完一课,成一事”,即以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设置课程,实施岗位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每学完一门专业核心课,就可以掌握某一个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走访海南多家中小企业并咨询行业专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以下七个典型就业岗位:出纳岗,材料物资核算岗,税务会计岗,成本核算岗,收入、利润核算岗,资金核算岗,主管会计岗。相近就业岗位有会计文员、收银员、仓管员、前台接待员等。
2.
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资料分析,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主要向社会供出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三种类型的财务工作岗位,分别占到了30%、57%和13%。在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上,要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人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具体分析见高职会计专业岗位分析表。
3.
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即专业核心课
根据高职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以上34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七大行动领域:出纳实务、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资金核算与管理。进而转换为十门专业核心课:“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
4.
学分制课程体系设计
(1)素质教育模块。按国家相关政策、教育厅相关规定确定课程,本模块设10门课程,共计22学分,其中考试课6门占17学分。
(2)专业核心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设置10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计24学分,包括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其中考试课7门占18学分,主要是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资金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七门课程。
(3)课证融通模块。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会计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因而有必要专设5门考证课程18学分,如会计从业资格必考三门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资格必考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及“经济法基础”。
(4)拓展教育模块。本模块最低选修15学分,除了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课证融通模块中的考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属于必修之外,考查课学分均可由选修课代替。拓展教育模块开设上百门选修课,各个专业选修课不仅仅面对本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跨专业通选相关课程。
(5)集中实践课程模块。这一模块包括军事理论与实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共计38学分。
(6)课外学分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本模块,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考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创新发明等。学生在本模块最低修5学分,最高修满15学分,包括守住底线5学分、职业资格5学分、创新实践5学分。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特色
1.以岗位技能需求引领课程建设,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核心课程体系的开发主要建立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会计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该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在理论“够用”的同时,大力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注重实际业务工作与教学内容的对接,让学生知道中小企业主要会计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加强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
2.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体现课证融通
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类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时如能持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双证”甚至“三证”毕业,无疑将会增加就业的优势,增强社会竞争力。
3.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好奇心,再施以启发式教育,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和激情。在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的力度,增设课外学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37-03
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张保红(1968-),女,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广州大学美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广东 广州/51007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编号:09B075)阶段性成果。
我国的动漫设计与制作行业从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以中职为起点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如何根据地区行业需要,构建和实施动漫专业新的人才培养课程,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一、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的背景
广州市在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第四个国家级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据统计,至2011年,广州市从事电影电视动画、动画广告、网络动画、游戏制作的企业已超过100家,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知名企业与自主品牌,初步形成了以动漫创作及表演、网络游戏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生产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对动漫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前后,广州市的中职学校相继开设了动漫专业,课程的构建在进一步的完善中。2010年我校的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经广州市教育局批准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近几年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研究。
二、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论源自于德国,课程理论强调“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完整工作过程、获得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其课程特征为: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实现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技术思维方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加强职业认同。可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能够体现工学结合一体化,是实现人的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 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根据动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确立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目标
在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制定中职学校教学计划原则意见的指导下,我们走访了多家动漫及其相关企业,与不同所有制和发展阶段的动漫企业开展校企共建课程的合作关系,通过对行业发展动态、动漫制作流程、职业岗位设置及职责、企业用工需求及要求等进行了较广泛的调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将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目标初步定位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审美能力和手绘能力;熟悉动漫制作流程和动画规律;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掌握初步的动漫制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能力的初、中级二维动漫制作人才。
(二)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构建动漫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课程构建的方法和步骤,召开了动漫行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邀请了来自广州星梦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广州三圆动画公司、广州奥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优一动画有限公司、网易公司等十三家动漫及其相关企业,涵盖动画公司、数码科技公司、网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和报业集团等企业的十八位行业实践专家参加访谈会。这些实践专家从业在三年以上,分别担任了所在公司的创作总监、导演、网络动画设计师、原画师 、动画师、三维动画师、插画师等,其中有中职学习经历的多人。参加行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的还有本校全体动漫专业教师及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约六十人。在课程专家的主持下,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通过行业实践专家叙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归纳出职业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重要的工作任务分析,总结出对从业人职业成长中起关键作用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动漫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基本的内容框架。
前期的企业调研和行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的成功举办,给动漫专业课程方案的构建提供了依据。随后,动漫专业教师深入动漫相关企业进行二次调研,对动漫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动漫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化处理,逐步形成了以二维动画为方向的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探究
(三)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构建动漫专业课程模块
根据动漫行业的能力要求和的工作过程要求,将动漫专业课程分成专业一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大部分。专业一般课程有:绘画基础(包含素描、速写、色彩、构成基础)、漫画基础、 Photoshop 等三门课,约612学时,解决造型艺术一般规律的认识及技巧,培养动漫专业基础造型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有:动画概述(含编剧)、动画角色设计与制作、动画场景设计与制作、动画分镜头绘制、 Flash二维动画制作和后期制作等七门课,约864学时,培养动漫制作的职业能力,获得上岗须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拓展课程有:插画设计、动画短片制作、3d制作、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等五门课,每门课约108学时,拟培养动漫相关工作领域所涉及的工作能力。形成了专业一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顺序。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顺序参考二维动画项目须经历的工作流程为主线进行排序,即:动画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绘制原动画制作二维动画制作后期制作。动漫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打破了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形成了基本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结构。
(四)根据行动导向原则,实施课程教学与过程控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即学生整体的学习过程是系统化的完成动漫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在学校学习期间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并培养良好的工作素质。为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学校配合建设了以动漫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课程的实施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强调核心课程间的衔接。教学组织以个人或工作小组为单位,以完成简单到复杂的二维动画项目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个人或工作小组划分,以一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同完成工作任务的组织形式,照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动漫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校内模拟企业工作任务和引进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核心内容形成学习任务。校内模拟企业工作任务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进行整合教学,如制作《行为规范》《防腐倡廉》动画短片、改编幽默故事制作动画短片等项目,力求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而来自于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则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引进公司游戏制作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与培训,由企业教师任教,学校教师辅助教学,共同承担学生的实训项目指导等工作,如参与制做某些游戏开发公司动画游戏中的动作制作等。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了动画设计与制作的主要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开展学习活动, 强调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工作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工作体验。
基于工作过程的动漫专业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实施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空间随之调整 ,重点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要做到有序、有效地实施教学。
四、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体现了职业成长规律
基于工作过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明确了动漫设计与制作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要求,强调初、中级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造型能力――制作能力――拓展能力”的能力培养结构链。在专业课程结构上,体现了职业成长规律,强调了动漫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教学实施中,学习过程就是模拟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目的性,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效果在教与学方面逐步得到体现
1.促进了专业课教师的成长
动漫专业的专任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参与了由国家、省、市各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与动漫相关企业共同组织的师资培训、座谈、调研,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到动漫企业实践,学校聘请动漫企业专家对本专业的教学进行指导,通过再学习与培训逐步提高整体师资力量。近三年,由本校专业教师担任主编并编写的动漫专业教材二本,其中由北京科学出版社的《运动规律与动作实现案例教程》被教育部认定为为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教材,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手绘漫画基础》是广东省教育厅推荐使用的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动漫专业课题5项,其中三项已结题;撰写或发表动漫专业教学论文六篇次;教师个人参加国家、省、市级的论文评比、说课比赛等约有十余人次获奖。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近三年经历了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的动漫专业部分优秀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动漫设计与制作技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近50人次获奖个人一二三等奖;连续获得广州市中职学校动漫设计与制作技能比赛团体一等奖或二等奖。部分优秀学生开始承接企业或私人动画制作项目,如场景制作、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制作、婚礼动画制作等。部分学生在校制作的动画作品选入公开发行的动漫专业教材光盘。毕业后成功应聘动画公司或相关企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如吴佳彬、杨婉倩等十余名学生分别被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星梦动漫设计有限公司、甜柠婚礼动漫公司或相关企业录用,李丽贤、张迪等数十名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或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在中职阶段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初步打好了就业和升学的基础。
五、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的反思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与实施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建立并完善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上还有拓展的空间。
2.中职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水平有别于高职和本科阶段的学生,中职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要针对职业岗位相应有所侧重,提高在某些基础岗位的竞争力。
3.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改变以往在教学安排上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
参考文献: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及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为适应艺术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师、包装印刷设计师、室内外装饰设计师、设计施工指导第一线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完成设计创意制作、企业策划、施工图、效果图绘制与设计表达,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与制作等工作任务的能力,胜任艺术设计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具备团队合作、敬业、奉献等职业素质,掌握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必需的主要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岗位工作需求的操作技能和表现技能,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创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延续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课堂教育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课题设计上也是以教师的喜好而设计。学生进行的只是一些虚拟的、概念性设计训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工作过程差距很大。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职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缺失。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专业教学上需要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工作过程化”的实践教学融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等知识及技能教学于一体,面向广告设计、室内外装饰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将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 “打包”组合开展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同一设计项目中,共同完成从设计项目承揽、设计方案制作、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设计任务。因此,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为依据,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研究,从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摒弃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体系,按照 “能吃苦、能奉献、能合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校企合作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工程中,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经理和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题会议,一起对职业岗位群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确定与其相对应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现状,通过调研和研讨,学生进入企业后主要从事室内设设计和平面设计工作,职业岗位分别是室内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 如室内设计师岗位,其岗位核心工作任务为:客户接待、业务洽谈;对企业(客户)意图进行分析;空间功能规划;量房收集技术数据;创意构思、绘制草图;装修资金投入分析;设计图表现与制作;装饰材料选配;装饰色彩设计;照明布置;陈设设计;平面、立面、顶面、分部施工图设计、装饰施工检查预验收等。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岗位职业能力为:项目承接能力、沟通洽谈能力、现场勘探能力、策划能力、设计与创意能力、设计表现能力以及检查验收能力等。最终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课程主要为:AUTOCAD制图、3D效果图表现、室内设计、装饰工程概预算、装饰施工工艺与材料等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2.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新构建与组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下面通过室内设计师岗位教学内容分析表可以清晰地展示工作过程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合规律。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讲授时,应选取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知识进行组合。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工作过程化”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填鸭式”教学方式。形成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把“工学交替”的教学思路体现在整个教学安排过程中, 1~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技能,重点强化专业设计实用技能训练,通过课堂设计训练、命题设计创作、以赛促训等多种技能训练方式,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操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5~6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边干边学,既让学生提高了专业设计技能、又使毕业生了解了企业的需求、方便了学生就业,实现了专业办学与企业、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导向教学: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每个实训项目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每个实训项目就是一个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使,使学生掌握整个设计项目完成的全部制作过程,进而掌握所学知识和设计技能。
根据合作企业公司实际业务项目,按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选取较有代表的工程项目构成教学情境,如广告宣传册设计、家居室内设计等,并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为“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详细设计项目实施”等教学主题单元,每个教学主题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五大步骤实施教学。教学中,由专任教师+企业设计师+学生成立项目团队参与或承接企业实际设计任务,采用现场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实教学紧密结合,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设计的知识,掌握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养。
4.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
“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真实环境作为平台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实现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建设具有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开展教学训练时,受学生数量、训练设备、训练项目等一些因素影响,无法全方位进入企业环境进行教学,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最好的满足教学需求、培养学生技能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体现专业性、真实性和生产性,主要途径可以将外部企业引进校内,或者建立生产性设计工作室,同时建立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如平面广告工作室、室内景观设计工作室、艺术动画工作室,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进入专项工作岗位环境进行学习,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的管理考核制度,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职业能力。
(2)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平台。校外实践基地是艺术设计“工作过程化”实践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通过进入企业,让学生在设计岗位上,通过企业设计人员的带领与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工程的设计制作。使学生在企业中可以极高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岗位分析,结合艺术设计行业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标准,确定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工作技能的要求遴选实训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将实训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指导书;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选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校企共同制订集技术与设计于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解决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工作过程化”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1.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基础,打造一个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机械自动化专业课程按“一体化”课程组织模式为横向X坐标轴,以“任务式”学习情境为纵向Y坐标轴,安排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以“开放式”的实训基地为Z向增长轴,通过课程与企业、行业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服务。
(1)立体化教学观念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与方法和教学关系立体化;
(2)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和教学对象层次化。
(3)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自主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为落实教学目标全面化,设立培养目标,培养多能型的创新人才。
2)强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立体化,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源。
3)构建增强型的教学互动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4)设置课程内容要层次化,便于合理的组合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多样化,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2.搭建立体化教学平台
(1)开发“一体化”课程模式:先确定机械自动化专业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然后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整合成若干“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
(2)设计“任务式”学习情境:打破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工作过程重构课程教学任务和内容,依据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按照基于系统化的工作要求,学习难度逐步递增,教师讲授逐步递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的原则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建立“开放式”实训基地:将机械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融入课程,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机械实训基地直接承担企业产品的加工项目,学生和教师共同参加生产,既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交能力,多渠道的信息获取和开发实训项目,为教学、教育和教研开发提供实训场地。
3.为学生就业获得职业技能的通行证
依靠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加强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监督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质量管理,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问题银行,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课程体系。
4.建设师资队伍以保障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实施
树立立体化教学理念,对教师使用模式改革及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学教师使用机制整合,保证实训教学第一线有一批高职称、高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实训教学教师,使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通过“双师在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为学生获得在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上双证取得了保证并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的能力。
5.建立立体化教学评价和反馈模式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经历了整个教学过程,最有权力评价教学质量。立体化教学评价和反馈模式提倡动态的多级评价模型,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教师、管理员和学生参与互动活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在本项目的研究初期要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利用知名大学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平台。
2.调研法
通过社会企业调研、抽样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的企业及岗位,确定机械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机械自动化专业相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及结构的要求。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
3.行动研究法
根据职业能力需求,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参与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际行动建设立体化教学体系,对建设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进行实践和实施。
日照市是山东省的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随着社会融合与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并呈现市民化的倾向。这一演化过程也伴随着多种问题的出现,其中对公民意识及其诉求的研究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居住证暂行条例 ( 草案) 》其目的在于通过公共服务建设将流动人口固化为城市的新居民,以此促进社会融合。因此,当前对农业转移人口公民意识及其制度构建的研究对落实国家政策,推动社会融合与良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现状
1.生存现状
据调查显示,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目前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19岁到35岁之间;学历中,有60.5%的人是初中、高中和职高;户籍所在地大都是日照本地农村,进城务工后居住在自己找的设施较完备的小区,也有23.1%的从业人员住在自己找的住所,但条件简陋;就婚姻状况而言,已婚人士居多占总人54.6%;就工作时间与收入来看,一周工作时间40-60小时的占52.4%,一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占33.6%;薪资以2000D3000元为主。这反映出,当前日照市的餐饮业人员他们的整体偏年轻化,上班时间长、薪资偏低,对居住要求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员工存在住宿条件差的问题。
2.公民意识现状
社会保险的签订方面,有43.5%的从业人员表示已签订社会保险,43.8%的从业人员没有签订。48.1%的从业者表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口头约定。这表明,当前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公民权利保障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社会保险与劳动合同的签订中,43.8%的人员没有签订,11.6%不知道有没有保险,这表明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人员的劳动法律意识较低;在遇到工资拖欠问题时,有20.2%的人选择和老板私下协商。选择不做声响的人数占3.0%,在薪资待遇受到不合理拖欠时,公民多是选择有所作为,和老板私下协商,拨打举报热线,申请劳动仲裁,打官司等等,这些举措反映员工有了自我维权意识;在公民的选举权利中,有53.0%没有参加任何选举,22.8%的人参加过家乡村委会干部选举,这反映出日照市餐饮业人员的公民选举权利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行使;对待公益的态度,65.6%的人认为很有意义,应该举办,但在公益参与方面,有40.3%的人偶尔参与,38.2%的人一般不参与,这表明公民参与公益的积极性不强。综上调查显示,公民整体的权利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和公益参与程度都比较低。
二、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原因剖析
对于日照市餐饮业生存现状呈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前我国餐饮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厨师工作者多以男性为主,服务员,传菜员,点餐员等服务生在饭店招聘时多要求年轻人士,这使得整体餐饮业的年龄水平呈现年轻化趋势。第二,普通饭店的服务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在招收的员工时,对学历并未作出太高的要求,初中及以上水平即可胜任,这就形成了特定的学历层次,另外,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由于本身的学历层次不高,所以他们大多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餐饮业。第三,餐饮业属于流动行业,这就使得其人员多是日照本地或是周边的农村人口。第四,餐饮业属于第三产业,技术含量较低,性质特点决定了餐饮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常常连续工作,无休息,薪资还偏低,这就使得他们在选择住所的时候出现分化,薪资高一点的选择设施较完备的小区,薪资低的从业人员住在自己找的住所,条件简陋的地方。
对于公民意识现状分析,可分为以下三点。第一,对于劳动合同未签的原因,9.9%的人表示自己不想签,14.8%的人表示我要签,单位没有相关条例。10.2%的人表示签了怕约束。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当前的公民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整体法律维权意识水平仍比较低,加之单位并未给员工提供合同条件,导致餐饮业从业人员签订合同的人数比较少,基本劳动合同没有得到保障。第二,对于选举权利未合理行使的原因,38.7%的人表示没有机会,27.4%的人没有这种想法。这就凸显了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没有及时的保障好餐饮业公民选举权利,没有提供相应的选举机会;另外一方面,公民自身的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对相应权利使用的想法。第三,公民对待公益多持支持赞成的态度,但却少有人参与进来,这与餐饮业公民本身的的职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多数每周工作7天,40-60个小时,一方面没有时间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另外一方面,也与公民的主体意识不高有关,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人员整体公民主体素养并不高,加之多是进城务工人员,这导致其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意识诉求与政府制度构建。
对于今后的打算,45.7%的人打算今后继续留在城里,从事餐饮业,21.5%的人打算留在城市,但从事其他行业。据调查,餐饮业从业人员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依次是,住房,子女教育,就业服务和医疗。当前餐饮业人员对于未来他们大多选择继续从事该行业,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政府,企业以及自身共同联合起来解决的问题。在城市生活的诉求中。餐饮业人员希望政府给自己上社会保险的人数占16.9%;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人数占21.4%;希望政府取消户口限制的人数占15.4%;希望政府减少孩子上学的费用人数占16.8%;希望政府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人数占17.4%;希望政府提供廉价租房人数占12.2%。
老厂房转型升级
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号大街与8号大街交叉口的和达创意园,整体规模约5.5万余平米,共有单体建筑6幢。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建起的中策老厂房,为开发区第一批厂房,是摩托罗拉、玫琳凯等首批进驻开发区的制造业企业的驻扎点。随着这些企业发展的不断壮大,中策老厂房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于是纷纷外迁,在开发区独立建厂。中策老厂房原先如火如荼的车间景象不复存在,逐渐变得冷清,甚至空置了几年。
2009年,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直属的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公司投资设立的杭州和达文化创意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将中策老厂房规划成为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对标准厂房外立面改造和内部结构调整,呈现造型简洁现代,空间宽敞的格局。
立足产学研资源优势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杭州和达创意设计园正是借助于产业、人才等资源优势应运而生。一方面是自身较强的制造业优势以及对工业设计和其设计成果转化的需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如电子信息产业、家电产业、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机械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服装箱包产业等多个产业基地。近几年,随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区内工业设计需求强烈,主要集中在功能设计、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和外观设计等领域。另一方面是大学城丰富的创研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大学生对就业实训也有迫切的需求。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包括了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均设置了工业设计及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专业,拥有一大批设计类的实验室及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大学城的设计资源,结合与现有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发挥大学城优势的工业设计作为发展生产业的重点。
做企业的生长引擎
关键词:
国外;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启示与建议
工业设计是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对产品的外观性能,生产技术的发挥以及品牌建设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具体包含外部设计和内部设计两大部分。多个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各个产业竞争的重要源泉和核心动力。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工业品的外观设计平均每增加1美元的投入,就约可获得1500美元的收益。优良的工业设计不仅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还可以通过促进产品的不断发展完善,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战略价值。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未来发展还需要市场需求、政府政策、人力资源以及健康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工业设计的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工业设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因此,研究国外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带动产业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软实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1英国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经验
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设计的欧洲国家;依靠工业设计使英国工业处于领导地位是英国政府成员的共识。因此,英国设计理事会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方案(如英国设计大奖)和初级教育计划来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另外还建立了青年设计家中心,并从贸易工业部和商业中获得设计资金的资助。同时,英国也是最早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英国自1662年就建立了图书许可证制度。英国的知识产权具体指专利、商标、版权和设计。英国的知识产权工作由本国知识产权局统筹,但很多政策都是根据欧洲乃至全球标准制定的。一般来说在英国,申请专利后一年半就可授权。在英国各个企业领域当中,专利持有量最多的是光电设备———占到了行业总比的32%(不论领域规模);其次是不动产和商务活动,交通、能源以及塑料材料等领域。在英国,专利申请和商标、设计注册的流程是非常简便的。英国知识产权局的网站对社会公众开放,所有的申请程序、表格和收费等内容均可以在网站进行查询。此外,英国知识产权局出版了专利申请和商标设计注册方面的指南,另外还有各种知识产权的年报和季报等。英国知识产权局、专利人特许学会和商标人协会还针对中小企业发起了新的宣传活动,旨在提高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作用的认识。新宣传活动的部分内容包括: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申请获取从其知识产权得益的相关信息,另外200家公司还可以通过指定网站获得法律方面的免费咨询服务等。鉴于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近年来,英国不断对其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2004年英国对知识产权服务方式进行了创新———首次实现了专利商标事务所与一般法律事务所之间的跨界合作,并向客户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服务。与此同时,英国知识产权局还对关于中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新制度安排做了可行性研究。
2美国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经验
与其它国家相比,美国的设计领域发展得更为迅猛、成熟和具体。而在各个设计领域当中,美国最为突出的就是工业产品设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美国的大企业特别是汽车制造公司,早在1927年左右就成立了汽车外型设计部门,聘请了专业汽车外型设计师,形成了企业内部工业设计部门的雏形。美国首批工业设计师不少来自于广告、商业艺术、橱窗设计和其它展示设计行业,甚至是舞台设计业;这与欧洲第一代工业产品设计师的建筑设计背景是截然不同的。这种背景差异使他们与欧洲同行在设计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建筑师比较强调设计的社会效应、设计对大环境的潜在影响、设计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意蕴。在知识产权方面,尤其是对于工业设计的知识产权,美国也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一直以来美国都具有尊重知识产权的优良传统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利机制。早在建国初期,美国就在其宪法第一条第8款规定:“国会有权保障作者及发明人对其作品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的独占(专利)权利。”第一部《专利法》于1790年在美国颁发和实施。该法案的实施,使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利数量大幅增加,并促进这些机构转让其专利技术,这对科技发明的商品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蒂文森-威尔德勒技术转让法案》,旨在促进联邦政府机构专利的商业化。该法案推动了联邦政府所属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快了联邦政府专利向市场转移的步伐。美国专利法与其他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美国对本国利益实行保护,特别是注重维护跨国公司的利益。如美国仍在执行的专利授权公开制度———美国企业对一切获得专利法保护的技术都可以不对世界公开,但却可以从其他国家申请专利一年半以后公开的文件中获取新技术信息;美国的专利制度基本没有对可以申请专利的对象进行任何限制;保护美国的海外知识产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部分———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相关法律,包括最著名的特殊301条款。
3日本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经验
日本实施“设计立业”战略———从政府扶植、引导,到企业集团重点抓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在设计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已达2.8%,位居世界首位。“轻薄小巧美”的日本商品正由于设计方面的优势而畅销全球。日本的工业设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变得十分强大,使其仅用30年就形成了世界推崇的风格。为适应时代变化,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提出了“信息创新时代,知识产权立国”的方针,于2002年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和《知识产权基本法》,提出了创造、活用和保护三个策略以及通过人才和体制等方面抢占市场。在同一年,日本内阁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本部”,由首相任部长,并设立了“知识产权推进事务局”,每年一次“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当中对国家主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各类企业的相关任务与目标都作了规定。2005年,为了简化程序,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以及更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日本成立了“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统一审理各种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上诉案件。近年来,这种模式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先后采取了与日本接近的知识产权司法架构。
4香港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经验
香港知识产权制度的特点在于:有一支强大的负责香港知识产权执法的海关队伍;同时知识产权立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香港海关致力于打击盗版及冒牌商品销售黑点,与版权行业配合打击盗版侵权罪行,并有的放矢地打击跨境走私及侵权活动。香港创新科技署实施了一个专利申请资助计划,用于对功能性专利品和发明申请提供资金支持———每项获批的申请者最高可获10万元港币的资助额或者专利申请费用的90%。此计划旨在鼓励技术创新,推动本地企业和发明者申请专利以保护其智慧成果,并促进其将成果转化为资产。而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注册则由香港渔农署统筹。而香港知识产权署注册工作的一个特色在于:在传统的注册申请方式以外,推出了无纸化的注册方式———2003年,香港首次推出了无纸化的注册方式,借助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了商标、专利和外观设计等注册程序的自动化。申请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与受理机构互动并提交申请;如果要更改,申请人通过网络将修改后的注册信息发送给知识产权署就可以了。另外,香港这套无纸化的注册系统还提供不间断的的网上搜索、提交、缴费和公布电子服务。这在国际上是比较领先的,欧洲专利局对此也提出了一些技术方面的修改意见。
5上海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经验
在工业设计产业领域,上海以推动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为主线,努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努力成为中国的“工业设计之都”;以诞生新“上海牌”为动力,加速产业形态由“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转变;以“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为核心,促进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和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借助“内联外引”和“产学研”的力量,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总之通过上述措施在上海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支持创新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工业设计产业体系。借2010年世博会的东风,将上海努力打造成为领先设计理念的传播地、先进设计技术发明的实践地、优秀工业设计人才的集中地、领先设计产品的展示地以及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地。上海工业设计业的发展坚持三个重要原则:第一,政府引导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结合的原则;第二,业界整体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的原则;第三,本土工业设计品牌和外来工业设计品牌并举的原则。上海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多元培育,推动上海工业设计企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产业化程度;建设上海工业设计中心,发挥工业设计产业的集群效应;推动设计文化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和打造上海工业设计品牌;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工业设计资源;加强保护知识产权,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制环境;加强工业设计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引进和专业化培养;加强国际工业设计行业的交流,加快上海工业设计的国际化步伐;建立工业设计产业评估体系、中介机构以及专家队伍和决策咨询机制;建立专项资金,从财政上扶持上海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举办工业设计学术活动,提高工业设计的行业水平;建设上海工业设计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上海工业设计协会注意加强创意设计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主要措施有:鼓励企业和个人提高创意设计成果保护意识,及时申请专利和著作权。建立知识产权信用公示制度和问题预警机制,将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打击知识产权的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强行业协会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建立企业。鼓励在产品包装上标注设计机构或设计者名称,同时鼓励权利人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为了促进知识产权和设计成果的有效流通,逐步建立一个创意设计业知识产权和设计成果交易和托管等多元化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
6国内外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发展经验总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如英国、美国、日本,还是国内,包括香港和上海,对于工业设计和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的宣传,提高企业重视度。经济发达国家,诸如美英日,都是自上而下地重视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不定期组织活动,向企业或者市民作知识产权宣传,提高企业和市民的意识,同时也加深企业和市民对知识产权申请、维护流程的认识。我国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对先进技术和创新外观的保护意识并不足够,因此需要参考国外的做法,加大对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认知氛围。第二,构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方便企业和市民申请以及后续服务。在日本,以及我国香港、上海,都建立专门的服务平台,专门服务于知识产权的查询、申请、办理和交易等,致力于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率。对于顺德来说,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可以更方便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转换,提高效率之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第三,建立了完善的法规加大对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上述5个国家以及地区,无一例外都对知识产权进行了较大力度的保护,例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制定了301条款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日本成立了“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上诉案件,从而更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香港也成立了一个庞大的海关知识产权执法队伍,负责全港的知识产权执法。对于顺德来说,在企业调研中发现,目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不够,因此,不妨参考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做法,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执行。第四,制定奖励政策,有效激励企业和市民申请知识产权,并协助其产业化。在香港,每项获批申请的最高资助额可达10万元港币或专利申请费用总额的90%,在上海,对知识产权的鼓励力度也是相当大。虽然顺德目前对知识产权申请的奖励也不少,但与我国华东城市仍有一段距离,另外,在对于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资助方面也有待完善。所以,建议顺德继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奖励,并设立基金,对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产权予以产业化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