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 Shakeou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eaders and the Loser in the ExplodingCommunications Industry[M].New York:John 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 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 Baker,Heather Green.Big Bang[J].Busi-ness Week.Jun 21,2004,p.6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其为技术支撑的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许多新的业态应运而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以顺应行业边界模糊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广告产业正在吸纳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兴媒介技术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打破与促销、公关、CI等营销传播产业之间的界限,朝着一种高度整合的大广告产业方向发展。大广告产业就是指“基于营销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麻成的跨越传统广告产业边界的产业形态。”[1]传统广告产业结构在向着大广告产业进行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广告产业的外延不断地集聚与规模化,产业内部却进一步细分,从而产生很多新兴的服务部门,如管理咨询公司、公关公司、媒介购买公司、促销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互动营销公司和事件营销公司等等,这些新兴服务部门要求对专业化与技术化的比以往高得多。
广告学者张金海从集中度与规模的角度对我国广告产业进行研究,提出我国广告产业当前存在“高度分散弱小”与“泛专业化”的产业特征,而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到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并威胁着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与控制权。所谓泛专业化,就是很多广告公司或营销传播公司在形式上已经开始提供全面营销传播服务,但是在每个方面的服务水平都较低,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张金海提出广告产业顺利转型与升级的关键途径是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也就是在产业规模集聚化的同时,服务技术的高度专业化成为广告公司必须坚守的核心优势与保证其生存空间的必然手段。因此,大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广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就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要求广告专业教育打破原有专业框框,朝着更多新兴的知识领域辐射漫延,扩展广告专业的人才种类,培养更多不同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发展要求;其次,通过设置集约化开放式的广告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各类广告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以保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模与总量发展迅猛。据统计,目前开设广告专业的院校已超过300所,每年向广告业输送的广告专业毕业生数以万计。但是,从广告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广告教育仍然存着较大问题。
1.专业性不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明显。
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各类广告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各种管理困境的排行当中,缺乏广告专业人才一项位居榜首,占77.9%。
但是,广告业界一方面自身面临着“泛专业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高校广告专业的毕业生,认为他们专业能力不强。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广告专业教育不够专业,毕业生出来竞争力不明显,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瓶颈。
高校广告教育缺乏专业性的根本原因在两个方面:
首先,学科属性与学科性质不明确,专业方向不明确。广告学学科性质与学科属性直接关系到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因此是广告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与首要问题。广告专业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特性极易使大学广告教育走入方向不明的误区。再加宽口径复合型通才教育的倡导,为大学广告教育综合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广告学学科的归属问题,各个院校与广告学者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分歧,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当前我国广告专业被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新闻学院,工科院校的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等。如此复杂多样的学科门类,充分体现了广告专业方向的模糊。
其次,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庞杂。各高校都过多地考虑了广告学科的综合性质以及广告运作环节的多样性,设置的课程体系过于庞杂,找不到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与研究对象。广告作为一种营销传播,从决策到实施,其运作过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多,如经济学、市场营销、传播学、心理学、统计学、美术设术、影视制作等等。因此,很多院校都将所有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却没有弄清这些课程的具体教学目的与方法,更没有深入挖掘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与专业培养的关系。这么多杂乱的课程不仅极大地耗散了学生的精力与注意力,也使学生感到迷茫,把每门课当成必学的任务而不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学生似乎什么都学过了却又什么都不精,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强,最终造成边缘化倾向与广告业专业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2.粗放型的课程体系,不适应产业融合趋势。
许多院系为了适应广告市场的需求与广告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但仍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根本原因就是课程体系设置方式不正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依据广告运作环节而进行的粗放式课程设置,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使得各高校广告教育方式与课程体系趋于同化,难以形成特色与差异。结果大家都在进行重复建设,犯同样的错误,走入同样泛专业化的误区。虽然广告涉及众多环节,但是几乎没有哪一个广告项目是由一个人全盘完成的。也没有人既做企业广告管理者又做广告执行者,媒介部门与广告公司的广告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不一样。面对大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因为随着广告产业的细分化与复杂化,这种专业化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强,每个领域都需要知识结构完整的专才。例如,随着媒介种类、内容、技术的提升,媒介的广告经营管理变成了高度复杂与专业化的领域,而创意人要在无限多样的媒介类型与符号类型中创造出有效的广告,这些都对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将广告的所有环节与知识门类放在一起,横向设置课程体系,旨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到技术都精通的全才,是不现实的。
此外,随着广告运作环节的增多或新兴领域的产生,很多院校在原本已经很庞杂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很多新的主干课程,如符号学、经济学、哲学、数学、网络广告,整合营销传播等等。随着新媒体的增多,很多院校又开设各种基于不同媒体的设计制作课程,如影视制作、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网络广告设计等课程。很多院校包括新闻类与市场营销类从美术基础到平面设计到影视制作等几乎把所有的美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完了。这种课程设置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认知障碍,使之缺乏学习方向、动力与热情。最重要的是这种课程设置既不能在短期内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设计人才又偏离了传播专业方向,使业界用起来很不顺手。
围绕广告运作环节设置课程,看起来符合广告产业的综合性特征,但本质上是与产业特征及其融合趋势相矛盾的。因为,它虽然考虑到了广告学科的综合性质,却不能解决广告专业化问题。而且以广告运作环节为依据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封闭与机械的,使广告教育相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它只能被动地把新兴项目与环节加入教育体系,而不能找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本质共通性,无法做到新知识与传统知识的有机整合。结果,不断增加的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笨重,让广告专业教育更难以掌控,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广告产业发展。
如何解决当前的广告教育问题
1.明确广告学的学科性质。
广告学的学科性质,指的是广告学到底是学还是术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起来很明显,如果广告学只是一种操作性的“推销术”,它就根本不用走进高等教育体系,耗费大量教育资源,更不会呈现出如此繁荣发达之势。高等教育本质上是要培养能从事知识与思想的创造性探索的人的科学教育,而技术培养只要依靠社会培训或工作实践就可以实现。因此,高校的广告学教育应该是一门科学教育。
既然广告学是一门科学,它应该归属于哪个学科门类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从美国广告学的教育发展历程中获得一些启发。美国广告学教育开展了一个多世纪,在其开展之初也存在着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即广告学科归属不统一以及教育层次低的问题。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卡内基报告”和“福特报告”发表之后,美国广告教育经历了一个学科归属从多样到集中、学科性质从混乱到明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来设在商学院的以市场营销为背景的广告学教育大大缩减一如今,全美只有四家商学院开设了广告专业,同时,各新闻类的广告专业增多。此夕卜,新闻学院不断探索着对广告专业教育进行“去边缘化”,却去掉原本包含过多的“跨学科”特征和“实践性”内容,把广告教育重点集中于媒体和传播科学方面,最终通过对广告课程科学性和原理性的加强,将广告从简单的操作性技能教育提升到传播科学教育的层面,完成了广告教育由“术”到“学”的提升与转换。
我国的广告教育发展路径与模式跟美国很相似,而我国当前高等广告教育发展的迅猛态势也不亚于当时的美国。因此,借鉴美国,将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定位于“传播科学”,专门进行营销传播的原理、规律、效果与策略等科学知识教育应该是合理的。此外,这样的学科性质与归属划分也是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台湾广告学者黄振家在《广告产业的未来》中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生活者(消费者)仍是广告产业最需用心经营的所在。如何与生活者站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沟通与营销对话,成为广告产业的新课题。因此,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发展有效的传播策略仍然是未来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以“传播科学”为核心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增强广告专业能力培养。
围绕着“传播科学”的核心设置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产业融合趋势以及各院校的自身特色与资源优势对不同专业方向有所侧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广告产业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的发展,美国广告专业的课程开设充分体现了学科的集中性与目标性,又突出产业发展要求以及自身的培养特色。例如,各高校广告专业课程除了广告原理、导论以外,大多集中在调查、写作、媒体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专业特色培养导向非常明显,如强调公关的专业会增多公关媒体类课程;强调策略性传播的专业则加强广告同其他传播工具的共性与整合运用;整合营销传播专业则增强其它营销传播知识与数据库营销的比例,降低单项广告课目的比重与重要性。
在大广告产业中,“各分散的广告公司或营销传播服务公司可以专注于某领域或某市场的业务,形成自己核心的专业优势。因此,我国各高校可以打破传统大而全的模式,从专业优势的角度进行广告教育,使各种专业人才能适应广告产业发展的集聚化与专业化的要求,推动我国产业转型与发展。
目前,我国已然形成了三个主要学科类型的广告教育,即商学院的营销类广告专业、新闻学院的传播类广告专业与设计院校的广告专业。虽然,已经形成的体系要立刻改变不太容易,但这三种类型的培养方式可以做出明确的区分,做到各有侧重。例如,商学院着力培养具有经济学与营销管理知识的战略营销传播人才,着重为企业培养营销传播管理人才或者为营销咨询公司培养战略人才;新闻传播类则应着重培养精通传播策略与传播科学,能够运用各类营销传播信息实现营销目标的专业人才;设计类院校则应着重培养各类媒体的设计制作专门人才。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规模较小的院校,则可以以上面三个层面为基础,围绕各自特色以及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发展专业特色培养,为各个领域输送专业较强的人才。在这个方面,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院根据广告市场的人才需求、自身的工科背景、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未来就业意向等,确定了两个培养方向,一是广告策划与客户服务,一是影视制作网络广告,并设置了不同方向的相应主干课程。
3.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K82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089-01
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3G技术的兴起,是带动我国的整个移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国内企业如果举措得当,必然会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发展3G产业的必要性和产业链现状情况
(一)3G技术的基本概况
3G技术指的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上是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础上,对系统容量进行了升级和扩容,能够实现对多媒体数据提供高速、高效传输服务。目前,主流的3G标准主要有WCDMA标准、CDMA2000标准和TD―SCDMA标准三种。与之前的两代通信系统比较,3G技术可提供移动多媒体服务是其主要技术特征和优势所在,其技术可以实现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的有机结合,在语音通信服务上,3G技术能够实现全球漫游,并在任何地方介入3G业务,实现无地域限制沟通,在多媒体服务上,可以提供图像、视频、音乐、上网冲浪等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提供的更为丰富,服务的覆盖面更为广阔。另外,3G技术对2G技术的兼容互动性也是一个重要技术特征,以WCDMA标准为例,只需在现有网络上安装一些软硬件便可以将GSM升级成WCDMA。
(二)发展3G产业的经济必要性
由于3G技术对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兼容性,以及其技术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向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通信服务、多媒体服务等特点,其潜在市场容量和需求为发展3G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从经济角度来讲,通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作用日益明显,其中移动通信的业务量和经济效益已经达到40%的通信市场份额。从产业经济角度讲,在第二代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通信产业由于技术上缺乏优势,许多利润均为国外公司分得,今日3G产业的发展,我国在技术上与国外公司处于一条起跑线上,我们自己的TD―SCDMA标准运用和实施,在节省以往购买海外产品时所付的版税和许可费用的基础上,我国通信业运作的成本将得到明显降低,行业竞争力将明显提升。
(三)3G的产业链发展现状情况
目前,TD―SCDMA标准建设与其商业化运作完全吻合,从我国目前3G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从芯片制造到手机终端,从核心网络到测试仪表等,每个链条环节具有相对应的厂家支撑,可以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己经完全形成,并不断深化发展。
当然,3G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难免有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随着3G产业的深入推进,必将更加完善。
二、3G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经济对策思考
(一)3G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从全球3G产业市场发展来看,3G产业市场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3G用户增速正在提升,诸如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紧跟其后。可以预见,未来,随着3G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互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升级,3G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产业融合兼容化、业务品种丰富化和技术标准统一化将是3G产业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特征。产业融合兼容化方面,3G产业的发展将使移动通信和相关行业的界限日益模糊起来,手机电视、移动音乐、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移动图书馆等得到深入发展,这种情势下,移动通信产业必将与互联网产业、传媒出版产业相融合,传统的移动通信服务业将向“大移动通信服务产业”转变,形成新的融合性的产业经济。技术标准统一化方面,虽然目前存在着几种不同的3G技术,但是从3G产业的发展大势来看,随着3G产业的不断优化整合,各种技术标准走向统一将是下一代或者几代技术标准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大力发展3G产业的经济对策思考
首先,要加大对终端资源的整合。随着3G产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具有更加个性化和优质化的数据服务的需要将日益增加。针对这一情势,移动通信商、运营商、开发商等应紧密结合产业融合兼容化的发展趋势,结成产业联盟,延伸并拓展自身的产品线的宽度和长度,提供多种产品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需求。其次,要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无形的资产,是客户忠诚度的保证,是企业美誉度的重要体现。在当代经济竞争中,谁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谁就能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尤其是3G这种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的产业更是如此,因此在3G产业要打牢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等,通过品牌的建设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突出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3G技术自有的知识产权是十分必要的和关键的,是我国3G产业赢得与世界其他企业竞争的关键武器,不可小视。结合未来技术标准统一化的趋势,我们要优化完善TD―SCDMA技术,不断完善充实,并使之成为世界主流标准,为我们赢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效益。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6月8日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经过蓬勃旺盛的发展,产业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产业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国营文化事业的天下,步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存共荣的阶段,在全社会基本完成了围绕文化新兴业态――关于文化产业的观念、条件、环境和生产力主体等的深度动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约占GDP比重2.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比2009年增长18%,约占GDP比重2.75%。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000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年,我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软实力排名占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以电影和出版业为例,文化发展要面向全球,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共有47部中国电影销售到海外,销售收入达到35.17亿元,较2009年增长27%,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海外票房比2010年有所减少;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成绩令人欣喜: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2,500万册的十本书中,我国占了三种,这是历届排名中所没有的。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2010年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2.9∶1,而2002年、2008年分别为为15∶1和6.5∶1。
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总的来看,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对产业实践的发展现状把握得不是很清楚,虽然研究者的自觉跟进意识、总结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强,但在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存在着两大明显缺陷:一是缺乏对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从而导致对国情认识不清,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认识不清;二是缺乏自主的理论创新意识,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理论体系方面没有大的建树,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在指导理论上的迷失,产业发展中许多政策性的瓶颈(如市场准入问题、投融资问题、资产授权问题、产权界定问题、税收问题等)无法突破。
二、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方国家从19世纪起,就将文化生产纳入国民生产体系,确定为生产性的产业工业部类之一。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大规模、全方位的发展更以迅猛势头领先世界潮流。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产业实践、文化产品营销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法规、学科分类和教学、学术研究与企业的横向联合,以及研究专著、教材、专业化期刊的出版和发行等领域,都占据绝对优势。世界传媒界的九大巨头(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阿康姆公司、新闻集团、索尼公司、TCL、环球公司、日本广播公司)已经实现了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有线卫星网络、音乐、娱乐、体育、网上服务等商贸一体化的多媒体经营,并基本控制和垄断了当今世界的传媒市场。它们的触角已遍及亚、欧、美各地区,年收入都以百亿美元计算。全球50家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其中70%又由跨国大公司垄断。在拥有全球电影市场60%的美国电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润由时代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掌握,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
综上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规模、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盈利率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组织拥有有序的发展趋势,其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呈现出寡头垄断趋势,并且文化产业市场行为呈现出兼并、收购、联合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文化产业市场绩效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与文化产业组织政策规范化趋势。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状况是市场集中度低,文化企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缓慢,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缺乏科学的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完备的法规体系,所以我们要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以及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进入了调整阶段。其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通过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通过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第四,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政策作支撑。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纷纷采取措施,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应对文化产业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国家也纷纷以欧盟为平台,召开一系列文化会议,制定多项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之所以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也要采取措施,调整变革我们的文化产业政策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文化产业政策从根本上讲是用来指导和管理文化产业的原则和办法。文化产业政策架构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特性。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生产性,而且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着眼于两个“价值最大化”原则。一是商品价值最大化原则,政府要为商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从直接办文化管文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着重解决那些文化产业中市场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比如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产业协调、配套服务等,确保文化市场充满生机活力;二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原则,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具有某种有效的维护作用。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在文化产品的传播中,强势文化总是借助于其强大的文化产业力量,把它的价值观念向其他文化强烈渗透,文化产业政策的作用就是降低外来文化产品对本国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应该是有进有退。如对国内文化市场的干预少一些,对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的干预多一些;对文化企业层次的干预少一些,对文化产业层次的协调多一些。保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趋势是:注重对经济和文化理论的整合;进行多学科交叉运用于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加重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性部类、知识性部类的研究,加大对创新性成果的研究;注重对各产业门类的具体分析研究,分析与综合并重;注重理论对现实的实际指导作用;注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资源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5000年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为我们开发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这些文化资源向文化项目转换的时候,要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注重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我国国情,确立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指导思想地位,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使之不仅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之中,使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生动地体现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中,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一种产业动力机制,从而使文化与经济之间回归其应该有的一种力的同构互动关系,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完整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理顺各种文化产业政策关系,为文化产业的合理化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系统;以新的尺度重新审视关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以伦理原则和法的精神重构文化产业的价值系统,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玉梅.集团化与品牌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2010.4.
[2]王俊飞.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研究,2011.4.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文化消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l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早已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当下IPV6、三网融合工程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让我们看到新媒体的发展的广阔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空前膨胀,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
(一)消费形式变迁与多样化的消费内容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唐耶(2012)在对合肥地区大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针对“您经常通过哪一种媒介阅读感兴趣的内容”这一问题的选择,选择互联网的在校大学生占40.14%,手机占27.21%,图书占20.41%,报纸占7.48%,杂志占2.72%。大学生阅读消费上从过去以购买书报为主,转变为以电子阅读为主。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在消费内容上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网络资源,免费或者费用低廉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包括音乐、电影、电子书和网络游戏等,它们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文化消费内容;另一方面,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旅游、唱卡拉OK、听演唱会等已成为大学生钟爱的文化消费项目。
(二)文化消费娱乐化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从各个角度向人们阐释了整个社会的娱乐化倾向,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也明显呈现出这一趋势。文化消费本身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娱乐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但不是对等的关系。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与文化艺术挂钩,然而许多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限于打游戏、看电影,而阅读经典著作、参观博物馆等智力型的文化消费项目逐渐被大学生抛弃。张文潮(2012)对上海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针对“你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一问,选择“放松自己,丰富课余生活”占到73.2%,“无聊找点事做”占15.8%,“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仅占到13.2%。可以看出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出于娱乐放松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到提升自我修养的问题。
(三)自发性、参与度加强
传统媒体环境中,大学生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通过电视观看节目均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搜寻信息,文化消费被动;但网络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参与互动,最具活力大学生群体也是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主力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上呈现出高度的自发性和参与度。近年来微博、微信的迅速发展也加剧了这一趋势,自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意见抒发的重要渠道。高自发性和参与度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区别于“旧”媒介时代的最突出特征。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与对新媒体提出的要求
(一)科技含量将日趋增大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与网络密不可分。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一经推广,大学生便是最先一批使用人群。以手机这一新媒体为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手机APP软件成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新渠道,利用这些APP软件,大学生可以轻易通过手机浏览新闻、在线听歌、观看视频。相比于传统的利用电脑和网线上网,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使得碎片化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科技含量还会不断提升,随着IPV6、三网融合以及传统媒体的改革,势必也会带来新的文化消费形式。
(二)个性化订制将成为新媒体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日趋个性化。大学生不再追捧一周金曲榜的前十名,不只看畅销书和热门电影,而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选择性地进行文化消费。这种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撬动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热门歌曲被下载了无数次,而冷门歌曲的下载量虽然低但因其数量之多却带来了比热门歌曲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个性化订制方面新媒体还只是简单的根据用户近期浏览历史推送相关信息,笔者认为真正深入的个性化订制应该是建立客户档案,从各个方面把握用户的偏好,大学生个性化的文化消费对新媒体提出了个性化订制的挑战。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息息相关,自“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出台以来便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与扶持。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达将带来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使得文化消费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刺激文化消费又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使用人群,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也是文化趋势的引领者。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接受速度快、程度高,对前沿信息的感知能力强,找准了大学生群体的文化消费特点和趋势也就能找准整个社会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动向。根据大学生文化消费对新媒体提出的要求,构建新媒体环境,将有利于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起点高
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主管部门,深圳市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此次部、市联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打造一个亚洲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品牌。
规模大
本届展会展览面积,加上一系列专场新品会、各类论坛等,累计使用面积超过23万平方米,是内地电子信息领域规模最大的展会。即使与亚洲较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领域的展会相比,规模也位于前列。
层次高
本届展会吸引了电子信息各领域很多大企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参展。大企业主要有:中国电子、京东方、长虹、TCL、酷派等;芯片企业有:联发科、展讯等;光电企业有:华星光电、友达光电等;基础电子类企业有:贵州航天、横店东磁等;电子专用设备企业有:君权自动化、厦门银华等;电子测试测量企业有:安捷伦、罗德与施瓦茨等;锂离子电池企业有:邦凯、三菱化学等。
影响力强
本届博览会还将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热点设置演讲题目,邀请业界有影响力的嘉宾,探讨在信息技术酝酿重大突破、全球信息产业格局大调整背景下,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这些嘉宾有行业和地方主管领导,有产业经济领域、电子信息领域资深专家、院士,也有国内外大企业的领军人物等。相信他们的观点将为大家带来非常有益的启发,为政府决策提供辅助,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为用户消费提供导向。
本届展会将有海内外200余家媒体参加。更重要的是,本届展会预计到场参观的专业观众将超过10万人次,这将为广大同行之间信息交流、贸易洽谈提供宝贵的商机。
引领效应突出
一、我国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技术就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以及分析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涵盖范畴比较广,例如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电路系统技术以及电子光纤技术等都属于电子信息技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行动战略的实施,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其次电子信息技术有助于调结构、促发展。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实现能源的最优化配置。例如变频技术的发展有效的降低了能源消耗,节省了大量的发电资源消耗;最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第三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了智能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范畴的不断扩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展现出以下特点:
(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依赖于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为电子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交流的载体与平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云计算及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集成化与微型化越来越完善。传统的体积大、运行速度慢的电子技术已经被当前的运行速度快、体积小以及性能更加完善的微型电子信息技术所淘汰。例如我国的半导体技术已经与国外技术相持平,甚至有些技术领先于国外。现阶段,传感器都采用非常先进的复合性材料与高端的新型材料技术等等,就体积来说传感器以机构得到了大大的缩小,很多毫米级的传感器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纳米技术现在也被应用到了微型计算机的制造当中,体积小是其最大的特点。
(三)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虽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但是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日益增强。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为例,电力技术的核心是电能器件的有效转换,要求其能够自动实现逆变、整流以及变频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变化则要求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技能。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基于我国制造业2050、互联网+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全球处于科技创新的时代环境下,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只有不断的发展与创新才能推动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表现为:
(一)规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依托过硬的技术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尤其是云计算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实现智能化工业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另外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门槛较高,尤其是高端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难度会更高,满足社会需求的范畴将更加广泛,为此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将会更加个性化发展。
(二)光电子技术是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光电技术在未来的信息产业中将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激光器已经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同时,固体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等也是目前激光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激光器在医疗行业中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是被看好的,与传统武器相比具有非常优越的特点,因为激光通信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在保密性上的潜力也很大。
(三)融合创新趋势明显。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以技术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为特征的融合创新是当今信息技术和产业演进的重大趋势,产业发展模式更加柔性化,硬件、软件、网络和服务将加速融合,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深度和速度进一步加速。三网融合步伐明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变革加速。
总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科技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只有充分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掌握了它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好地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为人类与社会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市场化背景下国际风电产业发展经验梳理
(一)美国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促使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
近年来,美国风电产业呈现良好增长态势,也已初具规模。2008年,奥巴马上台后,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风电产业的发展。2012年美国风电产业新增装机容量13124m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0007mw,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奥巴马签署了《美国经济复兴与再投资计划》,把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作为奥巴马政府促进美国经济复苏和创造就业的最重要举措之一,并计划使美国到2015年时25%的电力源自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综合而言,美国风电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法律制度、行业标准、配额制度以及经济激励政策四大类。其中前三者侧重于为风电产业的发展创造空间,扫除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政策阻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而经济激励政策侧重于在经济上为风电技术升级提供保证,很好地调动了各方投资和应用新能源的积极性;这几类政策彼此呼应,相互补充,使得美国风电产业快速崛起,使其在全球风电产业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所以,为了风电产业更快达到市场化发展的规模,就要努力克服新能源发展的外部性,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强对市场的经济管理和调控作用,积极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努力适应风力发电开发初期的特点,壮大风电产业的发展,为风电产业走向市场化做铺垫。这样,在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同向驱动的作用下,风电产业才能成为企业追逐自身利益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欧盟通过人才建设和专业化道路发展风电产业
欧洲是全球风电市场集中地之一,也是风电技术重要的研发基地。在丹麦、德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带动下,风力发电得到了欧盟大多数国家的青睐,到2012年底,世界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前10名的国家中,欧盟国家占了6个,分别是德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装机容量均超过4000mw。具体而言,欧盟主要国家风电产业发展特点如下:一方面是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德国在风电产业发展中甚至用“不计成本”来描述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通过大批专业人才的进入,使得风电产业中的技术难题一一攻破。德国还提出了逐步退出产业补贴政策,以促进风电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领先的技术促进专业化发展。丹麦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风电技术开发和制造业中心,政府明确提出到2030年风能占能源构成中的50%,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启示在于:根据当地自然禀赋,集中力量发展优势能源产业,集中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热点联产应用。
(三)日本通过培养全民环保节能意识发展绿色电力
日本的风电产业发展已关系到全国上下,在国家层面上,要求政府全力推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在地区层级上,要求当地县市政府全力配合宣传,使私人企业、一般大众了解此项基本政策。为此,政府采用各种方式让公众了解和接受。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绿色电力,如在各种平面媒体上介绍绿色电力的优点;在商场、超市等繁华地区免费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各种培训和讲座;免费安装绿色电力设备等。因此,需要非常重视培养全体公民的环保、节能意识,为促进风力发电的导入,加深民众对风电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树立自觉利用新能源的意识。
总之,世界各国根据本国不同的实际情况,确立了符合自己的风电产业发展战略,但综合来看,各国风电产业政策又有很大的相同点,风电产业趋向市场化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这对我国确立风电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风电产业市场化发展趋势研析
我国的能源消费正在朝着清洁、高效、多元化、市场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风电产业作为极具商业前景的新能源之一,已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密切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风能,风电产业前景广阔。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新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大,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32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部分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海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分别为2.5亿千瓦、7.5亿千瓦。近年来,在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支持下,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迅速,风电装机容量多年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截至2012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75564mw,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风电制造业也发展迅猛。从风电机组整机来看,内资阵营中居于主要地位的企业有华锐、金风和东汽,2010年这三大厂商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市场整体56.8%的份额。外资阵营中的企业主要有VESTAS、GAMESA、GE、Suzlon,2010年这四个企业占中国风机新增装机容量的10%。我国也非常重视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2005年国家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以扶持风电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也制定了风电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为截至2015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将达到1500×104kw,至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3000×104kw,风电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发达国家风电产业发展趋势的探讨,结合我国现阶段风电产业具备的条件,未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将会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将被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国风电单机装机容量逐年上升。2005年到2009年,MW级风电机组(≥1mw)占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1.5%上升至86.8%;单机容量由850kw上升至1362kw。在国际风电装机大型化趋势的驱动下,未来几年,我国风电技术仍将朝大型化发展,2.5 mw以上风电发电机组将得到广发应用。具体而言,未来将重点突破大容量机组的生产、并网发电技术、变速恒频和支取技术、2 mw以上精密轴承、2.5兆瓦以上风电设备整机及2.0兆瓦以上风电设备控制系统。这些先进的风电技术的应用将为风电产业进一步的市场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风电产业整体持续朝政策和优势资源优势区域集聚。在我国,风电产业处于成长期,产业集聚受到政府政策、当地资源等条件影响。首先,风电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导向性产业。其发展除需国家产业政策配合之外,地方产业政策将成为吸引企业的重要因素。其次,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也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拥有政策优势和丰富资源的地区将逐渐形成风电产业集聚区,从而达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条件,使得成本降低得以实现,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三是多元化融资和多元化应用将会成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风电产业的发展以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为战略目标。与此同时,该战略的实施和新能源技术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也给新能源基地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并网难、并网后的运营负担。近期内,为推动风电产业市场快速发展,适应不同电力需求,国际风电市场出现了朝多元化融资和多元化应用发展的格局。所谓多元化融资是指产业的投入资金不仅来源于政府资本,还可以来源于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多方位的资本来源将会从根本上促进风力发电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而多元化应用是以并网为主、离网和混合式应用为辅的方式。我国的风电产业也紧跟国际潮流,逐步转向多元化应用发展。如此一来,便会形成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风力发电应用和配套产业完整的产业链,推动风电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风电产业发展实例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
河西走廊风电产业是我国七大风力发电基地之一,在借鉴国外风电发展经验和国内风电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河西走廊需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形成符合河西地区的风电产业市场化道路。
(一)建立风电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是风电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基础,风电产业若以市场为载体而高速发展,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应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要在实力雄厚的风电整机和零部件企业进行试点,并对其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项目、专利申请、产品品牌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产学研联合,通过整合资源、联合创新、合理安排市场份额和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河西走廊风电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使风电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重视国际间交流合作
要加快发展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就要主动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经济循环体系中。以消除阻碍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发展的壁垒,保证信息通畅,促进市场规则的合理化。需要做的是:一要加强技术共享和技术引进的合作。通过与国外优秀企业的长期合作,寻求技术共享与引进,加速河西走廊风力发电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强国际风电产业机构的广泛交流。要与国外的风电产业综合机构等相关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及通过举办展览会、派遣代表团等形式,构建面向新能源开发的商务活动。三是加强在风电产业领域中的人才培养。要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完整的风电产业发展领域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的培养体系,颁布相关政策来促进人才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以为河西走廊风电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长远保证。
(三)以电价设计和电网配套为基础解决电力消纳问题
现有的电价机制和电网结构制约了风电的就地消纳和远距离输送,需要未雨绸缪,系统解决好电价制度和电网配套:首先,要解决好电价设计问题。建议针对风能发电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性,明确上网电价定价方式和水平;明确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超出部分由全体电力用户分摊的原则,确定分摊水平、具体的征收和支出的管理办法。并且由主管部门制定价格的最高限和最低限,以此让企业作为参考限价和保护价,中标价不得低于保护价,防止恶性竞争。对于地方审批的项目,电价也不能高于最高限价,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价格信号,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其次,要解决好电网配套问题。考虑到当前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河西走廊风电产业的电力消纳问题:一是优化电源结构,推进抽水蓄能等调峰电站的建设。电力规划中,将调整电源布局、输电曲线和风电开局统筹考虑;二是建设跨区域大电网,扩大风电消纳市场和规模;三是风电、火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种电源联合运行,打捆外送,实现河西走廊风电的跨地区外送;四是长远考虑,从根本上把建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措施保障新能源发电并网、输送、收购才是解决电力消纳问题的终极措施。因此,通过电力外送,有效消纳河西走廊丰富电力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总而言之,只有风电产业适应市场,才能得到发展,促进风力发电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在产业内部的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使得产业内部相互竞争,促使整个产业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参考文献:
1.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D]. Global Wind Statistics2012,2013-2-11
2.郭超英.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
随着2003年广电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国广电媒介产业化脚步逐渐加快,产业化推进程度逐步加深,广电媒介产业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迅速发展,在我国空间布局形态上也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一方面,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媒介元素的优势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聚集效应。较之以前完全指令性发展时期我国广电出现的“井”字结构,如今发展的聚集效应则是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具有市场主导发展的特点;同时,聚集效应不是以降低成本为出发点,而是以受众数量、结构等消费对象为考量因素,与一般产品的特点不同,媒介产品被赋予了更多精神消费层面的含义。
总体而言,我国广电媒介在地区经济的催生和内在发展驱动的刺激下,短短几年时间,在我国一些地区呈现出典型的聚集效应,例如:北京地区、湖南地区、上海地区和广东地区。四个地区在宏观经济环境、微观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但四者结合各地经济、文化、政治的特点,探索出具有自身优势的广电媒介产业道路,形成了聚集效应,在完成增长极发展的同时,对所处地区媒介产业的影响力甚巨,其核心竞争力辐射其所在的整个地区。
最具特点的是湖南地区的广电产业布局。湖南地区的广电媒介产业总的体量相对于北京和上海地区还比较小,但以湖南电广为代表的聚集效应辐射至整个湖南地区,促进了湖南地区广电媒介产业的发展。从制作机构的数量、制作团队的能力,发展本地区优势文化项目,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广电媒介发展方向,无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实际创收能力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我国广电媒介产业发展布局的独特形态之一。
电视媒体的区域认知与区域定位
电视媒体要在发展竞争中具有优势地位,除了有创新的节目、稳定的受众、优秀的品牌等因素外,其发展还要受到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促使电视媒体形成各自不同的区域媒体认知和发展定位模式。
湖南电广的发展方式很具有代表性。
1993年3月,以湖南电视台等媒体的广告经营业务、传输网络和节目制作为核心成立了大型传媒企业――湖南电广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率先进入资本市场,被誉为“中国传媒第一股”。在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试水,使湖南电广发展之初在集团化的道路上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包括对节目、广告等主营业务的大力发展,网络的尝试以及在其他非主营业务领域的尝试。而正是这样的集团化的大胆尝试,使湖南电广的触角伸向湖南以外的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拥有优势资源不同,湖南地区在众多资讯拥有量和优势资源平台搭建上远不及具有优势地位的北京地区,湖南电视媒体的发展必须重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又具有优势地位的区域媒体定位和选择。
经过多年探索,湖南卫视锁定年轻,锁定娱乐,打造中国娱乐媒体的领头羊。“娱乐为先”成为湖南地区电视媒体发展的区域定位和认知,在这样的定位和认知上,湖南电视媒体把娱乐媒体发展成横纵双向的电视娱乐媒体产业,这样的区域定位使湖南媒体在全国媒体市场份额的占有上得到了不俗成绩。
在不同的地区发展过程中,地区的发展印记深深地影响到当地媒体的发展和地区定位,在北京、湖南、上海、广东四个各具特点的地区发展平台上,各区域媒体也在不断深入探索各自不同的区域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区域媒体。
现代传媒技术与电视媒体产业新增长极模式的形成
随着电视媒体产业增长极点的出现,聚集效应的扩散,我国电视媒体产业伴随着媒体产业与地域特点的结合,对资源的渴求以及自身发展升级加快的现实要求,迫切要求电视媒体产业向更深层次、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方向发展,寻求更多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为此,电视媒体产业结合了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链上各节点的相似因素,逐步呈现倾斜式发展态势。
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为传媒产业的倾斜发展格局拓展了天地。如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的合作,就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产业发展的固有思路。
青海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于今年3月份正式签署协议联合运营青海卫视,双方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湖南方的团队全面负责青海卫视运营,青海方与湖南方以51:49的持股比例组建新公司。此番跨省联合运营从思路理念上开创了新的电视媒体产业倾斜式发展模式。这是继2009年底上海、宁夏两家电视台正式宣布跨省合办宁夏卫视之后,中国电视媒体产业跨省合作的又一大举动。
湖南地区的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速度较快,各项指标的发展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在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外扩性发展成为其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广电传媒立足本土打造优势品牌的战略已初见成效,除了自身媒介产业的发展之外,其影响力也波及全国范围,形成湖南效应,并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自身产业的发展中其集团化发展逐步摆脱过去单一的行政手段,逐步向以主营业务为核心的集团化方式迈进,而资本市场的运作又为湖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地域辽阔,人文条件独特,民族文化多元,使得青海卫视在电视内容生产和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潜力。之前青海卫视也不断探索发展区域媒体产业的新模式,曾尝试以各种方式转让广告经营权或股权。青海卫视先后与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星空传媒、灵通网等合作,但均未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跨省组建合资公司,开创了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先河,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在现代传播技术充分成熟之前,湖南和青海的合作是难以想象的,即便因为某种行政化的要求进行合作,其经济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由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跨区域合作的空间障碍已经消弭,资本的集聚效应也使合作的规模效应得以充分显现。这样,就可以实现双方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既有湖南卫视的经营风格,又包容了青海本省的区域文化特色,形成新的区域媒体发展战略,双方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整合模式或将延伸到其他省份以及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视媒体产业发展或将出现更多跨省联动倾斜式发展组合的模式。而这种扩张方式形成的增长极与传统的地缘意义上的增长极有相当大的差异。
不久的将来,中国电视媒体的产业化扩张式发展就不仅仅呈现为空间形态上分别以华北、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内陆为代表的四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倾斜带,而且还会出现一些在空间上断裂,资本链条和业务模式上形成优势互补、强弱联合的电视媒体产业倾斜带。
关于中国电视媒体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从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现状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已经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全省以至倾斜式发展的新格局。以华北、华东、华南、中南等为代表的四大倾斜带在各自产业发展逐步推进的同时,也在为电视媒体产业继续纵深发展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为我国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提出多种不同趋势发展的可能。
趋势一,形成“1+X”的联盟协作式发展方向
北京地区的电视媒体发展的优势,加之华北地区电视媒体的区域定位的相近性,以河北和天津为依托,启动与华北地区其他毗邻省份的电视媒体发展联动脚步,加大产业链条上的优势资源组合,进而形成联盟协作式的华北地区电视媒体产业发展集群。
以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发展态势也有向安徽地区渗透联盟的可能,江苏、浙江、安徽构筑“联盟条约”就是这一趋势的必然结果。
趋势二,电视媒体发展在空间地理上出现新的聚集效应
在华北地区的地理方位上部,还有我国版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即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有着显著的工业区经济发展特点,同时东北文化在这一地区根深蒂固,使东北地区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提升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吸引具有相似文化地区合作发展产业化道路提供了可能性,进而形成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新的聚集效应。这成为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又一区域新亮点。
趋势三,电视媒体发展向西部推进,形成超越空间区隔的新增长极
我国西部地区有广阔地理范围和丰富资源,其自身一直在不断探索发展的出路,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也一直在向西部地区倾斜。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区电视媒体产业的发展在一些先行者的带动下,有可能率先走出西部并逐步发展成具有西部优势的电视媒体产业群。
从整个战略看,仅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四个一级增长极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还需要在东北、西部、中南部逐步拥有至少一个地区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二级增长极,才能在我国电视媒体发展中构筑起地理分布和微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的增长极集群,并支撑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济逐步走向现代化。
【本文为2009年度《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最终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8》,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8年版
②黄勇主编:《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月28日,由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创业促进中心主办,上海通用汽车、上海国际汽车城、嘉实集团及海略咨询协办,轩致文化传媒旗下汽车财经全媒体独家承办的“首届中国汽车财经年会”在上海驿岛酒店圆满落幕。
2014年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变革的大浪潮下,以“论道汽车产业――新常态・大趋势”的年会主题应时而生。此次年会汇聚了300多位汽车、金融、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高端学术专家、行业精英、企业高管及媒体代表。由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领衔,特邀菲亚特(中国)董事长兼CEO郑显聪、上汽集团CFO兼上汽财务公司董事长谷峰、海略咨询总经理郑鑫、博泰集团副总裁李献坤发表演讲,共同剖析中国经济新常态,解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在年会上,樊纲教授从宏观政策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认为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两次过热增长,如今回归到正常增长水平,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充满信心。
汽车产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经历过两次经济过热,汽车行业属于恢复得比较快的行业,2011年就基本恢复正常增长,虽然去年略有点下滑,但是属于略微波动范围里面。
在产业发展趋势中,樊纲着重提到了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污染的加重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环保问题将是多数产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今后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除了汽车自动化、电气化等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要有着根本性的转变。政府如何从国家战略层面扶持现有的应用,企业如何升级技术,突破商业模式,这些都是根本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不仅涉及到产业,更涉及到国家战略层面,是非做不可的事情。汽车产业必须重视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趋势,汽车如今已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下一个阶段的大趋势就是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赶紧抓住根本性的潮流,与时俱进,这是汽车行业必须要做的。
在中国,大多数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樊纲特意提到了IT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并称“互联网发展带动实体经济、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应该发展创新,合理正确的应用新技术。
不管是车企主动拥抱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主动颠覆汽车行业,这都反映出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的一个发展趋势,以及随着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年轻化,消费偏好、生活方式的转变。
对于生活方式的转变,菲亚特(中国)董事长兼CEO郑显聪显然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为此特意发表了《传统与创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主题演讲,和大家分享了世界几十年来的变化,并且倡导面对移动互联的车生活时代,无论是厂家还是消费者,都不要被原来的思维模式绑住,而是应主动变革,积极创新。
如今的汽车并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在安全、舒适、质量等有所保障的基础上,消费者还需要一个更容易和别人沟通的移动平台。企业尤其是要探索消费者在汽车生活形态里面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从最近几次会议上,我感受到年轻人消费者需要汽车形态的改变,老外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中国汽车上配置了那么多的电子设备和天窗?因为那些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把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放在车子上。”郑显聪坦言。
面对产业的变革和大环境,上汽集团CFO谷峰和我们分享了上汽在汽车供应链发展中的经验和看法。谷峰认为汽车行业在过去十几年里整个产业终端消费很健康,随着汽车消费平稳增长,汽车上下游将共同分享整车厂的利润,并且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度将越来越紧密。上汽也将从关注自身逐渐转向关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金融安全。
近几年,除了互联网之外,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大数据”,而汽车大数据产业的生态及现状到底是什么,它的应用趋势又是哪些,在年会中海略咨询总经理郑鑫给我们做出了详细解答。利用大数据,汽车将变得更加环保、智能和个性化,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极致与精准的用户体验。
1、互联网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在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的规模和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互联网络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片产量与质量呈现大的增长趋势。仅依靠传统电视台播出的形式不能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的不足。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成本低廉,不受时空的限制。基于互联网的动漫传播对接,能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任意点播或重播;能让用户以快捷的方式搜索、浏览、上传、分享、评论视频内容;能让我们看到大量的动漫作品,其中包括在电视台播出作品和大量的网络原创动漫作品;能让观众对动漫作品进行开放性的任意点评和自主传播,许多动漫和动漫游戏作品通过开放性点评和包括视频分享、博客、微博等自主传播,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
2、手机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到2014年底,世界上移动手机用户总数将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数。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年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2.35亿。我国的移动通讯规模和手机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手机新媒体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手机不再是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已发展为全新的大众传播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就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携带更方便、具有更高的自由性、互动性、覆盖率、分众化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手机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使动漫产品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传播广阔,是扩大动漫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
3、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数字电视新媒体又称互联网协议电视,或称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集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于一体的新兴媒介,将传统电视传播与互联网交互传播的优势结合为一体。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任意点播、回放、录制视频节目,形成人机互动的新框架。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为动漫产品的传播和发行开拓了新的途径。
二、新媒体动漫传播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在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受众群体的细分化等特征和发展趋势。
1、动漫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动漫产业的产品传播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局面。动漫产品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更多的选择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各种新媒体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更新的媒介的诞生,动漫作品传播媒介将会迎来更多、更新、更符合时展需求的传播平台。
2、动漫传播内容的丰富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内容丰富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途径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促使了传播内容的丰富化。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传播动画片、动漫图书为主;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以传播网络游戏、动画片、原创动漫和各种周边产品等为主。正式上映、上线、出版的动漫作品与个人原创的动漫作品,在开放的新媒体传播中加上分享、评价、关注使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各种新传播媒介的推出,动漫产品在多样化、开放性、自由性新传播平台上,更加强调时效性、个性化和原创性,动漫作品传播内容将会有更多、更新、更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内容出现。
3、动漫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方式交互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不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接受者反之又成为了传播者。动漫作品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论坛、互动网站等平台转发、分享、评论形成互动的新格局。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涌现出很多优秀动漫原创作品,同时降低动漫产品的传播成本。随着人们对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方式的认可,新传媒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将更加凸显,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