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6 16:07: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篇(2)

从企业资本构成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分为四类: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笔者从创新资源和创新动机两个维度分析了四类企业自主创新的可能性,如图1所示。

从创新动机上来看,实力最弱的奇瑞、吉利等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较强,而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合资企业的技术掌握能力制约了其创新的动力;在我国的外资企业以零部件和设计公司为主,以先进技术输入为主,创新的动机较低。从创新资源掌握情况来看,国有企业是自主开发的绝对主体;合资企业在市场换技术战略中的特殊角色,是衔接我国汽车产业和世界汽车产业技术的中间环节;民营企业在这四类企业中实力最弱,但其市场和创新观念强,是创新的生力军,目前主要扮演集成创新的角色。

由以上分析可见,我们应该从系统的角度看待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过程,赋予不同类型的企业相应的角色,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各类企业的多赢。国有企业是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其承担着提升整个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重任,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合资企业是汽车产业二次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汽车产业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其以集成创新为主要方式,未来会在自主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外资企业作为先进技术的输出者,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针对不同的创新主体我国政府的支持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对于国有企业,为了激发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机,政府已经由对重点企业的支持转向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合资企业方面,政府承认并鼓励合资企业在自主开发方面的作用,在相关政策中政府也多次提出鼓励技术转移和合作技术开发以及自主品牌的支持倾向;从资金和项目资助的方式,支持民营企业的关键技术创新。例如,2006年8月奇瑞、吉利等整车企业入选了国家三部委启动的我国创新型企业试点。另外,对于外资企业,政府目前采取从以引进技术为主转向引进技术、引进开发资本投入的方向的方针,支持外资进入研发领域。

二、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口选择

我国汽车产业通过合资实现“技术引进”,然后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最后实现自主开发,这个政策实行了几十年也没有取得成功。我国本土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合资企业存在“技术空心化”的负面效应,未掌握核心技术的内资企业在合资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处于被动地位。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选择技术突破口,总体而言有三个趋势:

趋势一:在传统技术方面,鼓励自主创新,希望通过自主创新继续掌握汽车车身开发技术,并尽快形成底盘以及发动机的开发能力。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生产企业要努力掌握汽车车身开发技术,注重产品工艺技术的开发,并尽快形成底盘和发动机开发能力。这表明,我国目前首先要发展的仍然是车身技术,接下来则是发动机技术以及底盘技术。

趋势二:在汽车电子技术方面,汽车零部件技术是我国汽车创新发展的基础,电子化和模块化是未来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已由80年代末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5%,未来几年音响和通讯、电子与电器以及引擎系统增值潜力较大。

趋势三:新技术的发展方面:以节能环保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混合动力和氢原料的新替代能源技术;以柴油技术为节能领域,提升新型柴油机技术的能耗水平。国内外汽车界有关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路线已基本达成共识,中近期应主要发展柴油技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以降低油耗和排放;远期则主要发展氢动力汽车。如表2所示,我国的主要汽车企业新能源技术以混合动力为主,已实现了样车生产和验收,但与国外相比,在柴油技术方面的开发明显不足,根据我国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的统计,欧盟2005年柴油汽车的达到了总产量的50%;美国2005年也达到了总销量的56%。因此,加大在柴油技术领域的开发力度是今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点之一。(如表2所示。)

三、发展对策

笔者从技术创新突破口选择、创新主体、创新方式三个方面分析汽车产业创新的基本思路,在选择好技术创新突破口,确定创新主体的基础上,产学研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创新的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政府要从政策引导和激励等方面营造有利于汽车产业创新的环境。如图二所示。

第一、针对不同的技术方向确立不同的创新主体和对策

对于国外成熟的传统技术,应该坚持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开发的方针,以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消化吸收体系,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对于汽车电子技术,应该坚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方针,以合资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为创新主体,在与国外先进零部件企业或整车企业技术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应该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的方针,以研究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第二,推动不同类型且的合作创新

上海大众、通用公司等合资企、业采取中外双方各自50%股权的模式,外资方提供核心技术,中方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家要出台外资企业技术转移的规定,从税收优惠等方面对于合资企业技术转移、自主开发项目进行适当资金补助。我国本土企业的底盘、安全技术、汽车电子,车身设计等关键技术水平较低,随着国内消费者日益成熟、需求日益复杂化,国外整车企业需要设计真正符合本土消费者的产品,国外企业成熟的技术在我国存在适用性的问题,本土企业应利用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积极引进消化国外成熟的技术,增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理解和集成能力。政府要引导和支持大企业集团进行产业层面上的重组,合理布局企业分布,使汽车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易于形成网络,

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鼓励企业和其他供应商、零售商、商等在各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积极提升产学研一体化程度

篇(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公司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技术改造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结合公司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基础部件向“专、精、特”发展,公司分别从主机、核心零部件、新型产品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大力进行技术改造。

1、提升主机产能和技术实力,扩大产品国际市场

作为中国推土机行业的排头兵,山推推土机在国内同行业内保持了“销售收入、销售台量、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盈利水平”五个第一的优势。主导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提升推土机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公司整合有效资源,新建厂房8万多平方米并完善各项公用设施,引进焊接机器人、卧式加工中心、淬火压床等国际先进焊接、加工、热处理关键设备9台套,购置各类国产先进高效设备651台套,该技术改造项目将技术先进性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进行关键工艺设备柔性化和通用化改造,如台车架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后桥箱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后桥箱加工生产线、热处理多用炉生产线、大功率齿轮整体感应淬火机床、应用自动输送技术设计的整车涂装线、整机总装与部件装配自动输送线等。本项目在技术和工艺上,与现有产业技术或工艺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关键技术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设备及配套设施投入,提升了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能力,生产设备先进、工艺布局合理、物流顺畅、厂房配套设施合理适用。

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了公司推土机的制造技术和生产能力,目前山推股份公司已具备年产推土机系列产品(80~520马力)15000台的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投资达4.2亿元,关键技术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和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国内推土机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2、提升核心零部件产能及质量,凸显企业独特竞争优势

根据大型施工机械基础部件的制造特点,公司以自主开发为主,结合引进的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大力推进技术改造项目:

1)投资了4.1亿元,扩建履带底盘联合厂房1.3万平方米,增加满足批量生产的关键设备,使履带总成的生产能力达到16万条;2)投资3.8了亿元,新建变矩器变速箱生产厂房7.6万平方米,购置各类工艺设备,形成年产变矩器13万台套、变速箱3.1万台套、铸铁件6000t、铸铝件5000t的生产能力;3)投资了2亿元,新建材料成型联合厂房3万平方米,购置各类工艺设备,形成下料件11万吨和结构件2.4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通过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了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制造水平以及产品质量,关键工艺装备和检测设备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大幅度增加。

3、拓展产业链,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

公司积极研发大马力推土机履带产品,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2010)第十大类“机械”17.新型液压、气动、密封元器件及装置制造,符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第九章改进提升制造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产品提高产业技术政策建议》中重点发展八项关键技术之一的“四轮一带研发制造技术”。

山推履带底盘拥有一定的设计、制造核心技术,比如链轨节厚度控制技术、零件硬化层精确测量控制技术、热处理零件残余应力测量技术以及装配精确控制技术等。本次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履带主节以及链轨节加工采用柔性加工中心,轴套热处理采用外周整体淬火,热处理效率提高3倍,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外部损失PPM得到有效改善;履带板、轴套、链轨节的热处理,已形成山推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链轨节精加工质量水平突破了履带的工艺瓶颈。使履带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山推股份履带产品型谱得到拓展,可以为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矿山机械所有主要机型配套,包括80~900马力的推土机、3吨~70吨挖掘机、25吨~100吨旋挖钻机、煤矿掘进机、摊铺机、凿岩机、定向钻孔机、履带式起重机等机种。

目前,履带已配套山推股份的SD16、SD22、SD32、SD42以及国际市场常见的D7G、D6G、D10N等多款机型的履带。山推可为国外主要履带机型及KOMATSU、HITACHI、CAT、VOLVO、ATLAS、CASE、JOHNDEERE等挖掘机、推土机市场提供履带链轨配件,履带的研发成功是履带行业生产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此外,公司通过并购以及后期的技术改造,先后投资3.7亿元和5亿元建设了混凝土机械生产基地和消防车起重机生产基地,达到混凝土机械5000台和消防车登高车等3500台的产能,丰富完善了公司的产品线,提高了产品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质量和水平,增强创新和自主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的能力。

4、强调技术研发,走在国际的最前沿

以提升山推股份核心竞争能力和打造世界知名品牌为目标,依靠各级政府支持,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大力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及工程化、技术推广应用及辐射等科研工作,积极探索高效的科研管理模式,加快高新技术和适用性技术的开发创新,加大对工程机械应用理论的研究和投入,用智能化技术开发和改进产品,健全研发机制,培育研发队伍,掌握工程机械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全面引导行业技术进步。

投资的山推研发中心项目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研发体系为主线,通过3~5年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开展基础零部件和整机可靠性实验研究,把主机产品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800-1000小时);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控制系统,在智能化、微动性、平顺性、远程故障诊断、施工技术专家系统等方面实现突破;在节能环保、降噪减排、绿色制造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人机工程、结构优化、工业设计、防腐等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的实施将使山推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领先者,国际工程机械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强化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投资项目的实施,增强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使公司工程机械产品的制造能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均得到大幅提高,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山推股份公司深入贯彻“两个转变”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公司目前总占地面积约20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4000多台,其中主要生产设备3000多台,各类数控机床700多台套,拥有先进的德国制造热模锻生产线;IPSEN多用炉;意大利铸造线;德玛吉、东芝、小巨人、三菱、牧野、捷克道斯等各类数控加工中心;贝尔德光谱仪;海克斯康三座标测量机;齿轮加工和测量设备;机器人焊接、激光切割等一流的生产、检测、试验设备。2012年山推股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实现大幅度跨越式发展。

荣誉与责任并行

山推股份公司被评为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山推股份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荣誉称号。2008年山推股份公司荣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2010年获建筑机械用户委员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连续六年被评为“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同年,获“2010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百强"称号、获中国机械制造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荣获济宁市市长质量奖、山东省省长质量奖。2012年被评为“全国企业化示范基地”。

公司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济宁中小配套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形成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的集群优势,积极提供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公司十分重视公益事业,把献爱心作为加强山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并常年坚持,先后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首届孔孟之乡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单位”等称号。

后记

山推人秉承着“坚忍不拔、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按照公司“十二五”战略规划总体部署,统筹国内国外市场,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坚持多元化发展,大力实施创新,使公司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海外营销网络趋于完善,海外市场需求稳步上升,继续保持了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为公司相关多元化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未来山推股份公司将大力发展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机械制造商。

简介

篇(4)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24-06

一、引言

探讨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而研发则是创新的源泉。作为对内生增长理论的拓展,Grossman和Helpman(1991)揭示了知识的跨国传播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1]。Coe和Helpman(1995)[2],Coe et al.,(1997)[3]和Madsen(2007)[4]等的经验研究都发现以贸易为渠道的跨国技术转移显著地促进了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然而,也有学者对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机制表示怀疑。例如,Keller(1998)[5]采用与Coe和Helpman(1995)相同的模型发现,在某些条件下随机产生的双边贸易份额甚至会产生比Coe和Helpman(1995)更显著的结果。国内学者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源泉问题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例如赖明勇等(2005)对基于贸易的技术溢出和国内研发以及人力资本等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6],张倩肖、冯根福(2007)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对技术溢出和国内创新的研究[7],以及李小平(2007)对工业企业技术溢出和自主研发的研究等[8]。研究技术进步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战略,还是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本国的技术进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技术进步一般用生产率来表示,常用的生产率概念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学者们在研究中更多地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度量,但在新古典框架下,全要素生产率是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算出来的,其中包含了太多我们未知的内容,也带来了许多争议。例如,Krugman(1994)认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是要素投入,缺乏技术进步,因此是不可持续的[9]。克鲁格曼的观点引发了学者们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思考。Chen(1997)区分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差别。他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类: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和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不包括在资本投入中的技术进步,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10]。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对这场争论作了总结,认为除了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上的方法问题和数据问题之外,现有经济模型的假设和国家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造成东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原因[11]。既然全要素生产率在代表技术进步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那么劳动生产率是否可以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呢?Sargent和Rodriguez(2001)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讨论,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平衡增长路径上,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相等的。在长期均衡增长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更适合于度量技术进步,而在短期非均衡条件下,以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度量则更加可靠[12]。

现有文献在探讨技术进步的源泉问题时,多数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用研发或专利来代表自主创新,且基本都是静态的研究。对于中国这样处于非均衡增长条件下的经济体而言,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技术进步可能会低估技术进步的贡献。因此,笔者分别采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外研发和专利为解释变量,通过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比较分析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动态过程,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具有更高的稳健性,也可增进我们对研发投入和专利影响技术进步的动态性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

为了便于分析国内外研发、专利和中国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动态性,笔者采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其计量方程及过程如下:

Gt=?琢0+?茁0Xt+?茁1Xt-1+?茁2Xt-2+…+?茁kXt-k+et

t=1,2,…,T(1)

?茁i=?酌1+?酌0(i-c)+?酌1(i-c)2+…+?酌p+1(i-c)p

i=0,1,2,…,N(2)

其中,G代表技术进步(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表示),X代表研发或专利,α0是常数项,βk为回归系数,et代表回归误差项,k是滞后期数,式(2)中p是多项式的阶数。c是事先给定的常数,其取值由下列函数决定:

c=(k-1)/2, p是奇数k/2, p是偶数(3)

常数c只是用来避免多重共线性可能引起的数值问题,不会影响到系数的估计。将式(2)代入式(1),可以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Gt=?琢0+?酌1Z1+?酌2Z2+…?酌p+1Zp+1+et(4)

其中:

Z1=Xt+Xt-1+…+Xt-k

Z2=-cXt+(1-c)Xt-1+…+(k-c)Xt-k

Zp+1=-cXt+(1-c)pXt-1+…+(k-c)PXt-k(5)

一旦从方程(4)估计出系数?酌,?茁i就可以从方程(2)求出。

采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可以减少待估参数,能有效地消除一般分布滞后模型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笔者在估计中对生产率、专利和研发数据都取自然对数,故回归系数βk可以被看作是技术进步对研发或专利的弹性。

三、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技术进步的度量

笔者分别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度量比较简单,笔者采用以1985不变价计算的实际产出(GDP)与社会从业人员之比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较复杂,为方便起见,采用下面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计算:

TFP=Y/(H1-?琢L1-?琢K?琢)

其中,Y是实际产出,K是物质资本,H为人力资本,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代表,L为劳动,用社会从业人员来代替,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计算时资本的产出弹性取0.4,这是目前研究者比较认同的一个值。

(二)国内物质资本存量(K)的确定

笔者利用Chow(1993)的估算结果[13],设定1952年物质资本存量的当期价为1 750亿元,用投资价格指数折算为1985年不变价,再依据每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运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中国每年的物质资本存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Kt=(1-?籽)Kt-1+It

其中,ρ为折旧率,借鉴张军等(2004)的结果[14],取为9.6%,It为第t年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

(三)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数据的确定

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比较常用的有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级学校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要优于各级学校入学率,因为各级学校入学率只有当各国处在稳态下即教育存量和入学率不变的状态下才能代表教育的积累率(Pritchett,2001)[15]。因此,笔者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由于1996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故利用各教育层次毕业人数通过类似Barro和Lee(2000)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16]。各教育层次受教育年数分别定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3.5年(大专及以上),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具体公式如下:

H1,t=(1-?啄t)H1,t-1+(PRIt-JUNIORt+3)

H2,t=(1-?啄t)H2,t-1+(JUNIORt-SENIORt+3)

H3,t=(1-?啄t)H3,t-1+(SENIORt-HIGHt+3.5)

H4,t=(1-?啄t)H4,t-1+HIGHt

其中,PRI表示小学毕业人数,JUNIOR表示初中毕业人数,SENIOR表示高中毕业人数,HIGH表示大学毕业人数。Hi,t表示第i个层次t年的毕业人数,1表示小学,2表示初中,3表示高中,4表示大学。?啄t是人口死亡率。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再根据下式即可测算出中国每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

Ht=(6H1,t+9H2,t+12H3,t+15.5H4,t)/Popt

其中,Popt是指在t年度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的数量。

(四)研发和专利

许多研究都以研发或专利来代替创新,用研发来代替发展中国家创新存在一些缺点,因为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研发属于模仿性研发,用专利数据代替创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会申请专利,而且不同类型专利构成对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差异很大。为稳健起见,笔者同时采用研发或专利数据并进行比较研究,以国内研发和专利表示自主创新,以国外研发和专利代表国外创新。由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存在一个周期,例如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一般需要两年之久,因此专利数据有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按照通常的做法,笔者采用专利申请受理量。因世界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的绝大部分来自少数发达国家,故国外研发投入和专利以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据代替。

(五)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的样本时期为1985-2008年,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所需的GDP数据、社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各教育层次毕业人口数以及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数等均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科技统计年鉴》,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来自OECD官方网站。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研发、专利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检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为了检验国内外研发、专利与劳动生产率(y)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上述变量作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内研发(DRD)不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Null Hypothesis),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外研发(FRD)和国内专利(DP)不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即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外国专利(FP)与中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因此,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没有包括外国专利。

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滞后期数k、多项式阶数和约束比较敏感,笔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施瓦茨信息准则(SC)、赤池信息准则(AIC)和LR统计量等来确定滞后期数、多项式阶数和相关约束,同时利用自相关Q统计量和LM统计量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用JB检验残差的正态性。研发和专利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强度和延续时间因国家而异,按照Davidson和Mackinnon(1993)的观点,为了避免遗漏有关变量,滞后长度应该从最大的k开始,不对滞后形状加任何约束,看其对模型拟合的影响而定[17]。由于中国可获得的观测数据有限,因此滞后期数最大取14,按照上述原则,得到最佳的滞后长度是11。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一般来说,应该是开始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达到顶点后开始衰减,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给模型加上一个近端约束。仍然按照Davidson和Mackinnon(1993)的建议,多项式的选择从一个较大的值5开始逐渐减少。估计发现,多项式系数为5、4、3时系数的动态分布在经济上无法解释,取2时回归系数符号准确,系数的符号和动态变化与理论预期一致,因此采用二次多项式。以滞后长度为11,二次多项式并加上近端约束的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回归的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三个方程总体上都非常显著,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时较小,然后缓慢增加,在5~8年(国内研发8年、国外研发5年、国内专利6年)后达到峰值,然后开始衰减。

如果把劳动生产率对研发和专利的弹性以四年为期分别分为三期:早期(■?茁i)、中期(■?茁i)和远期(■?茁i),则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各期弹性及占总弹性的比重分别为:早期弹性为国内0.16(18%)和国外0.87(49%),中期弹性为国内0.28(39%)和国外1.11(63%),远期弹性为国内0.28(39%)和国外-0.22(-13%)。劳动生产率对国内、外研发的总弹性(即长期弹性■?茁i)分别为0.72和1.76,即平均而言,国内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约0.72个百分点,国外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约1.76个百分点。国外研发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国内研发的两倍还多,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中国作为非技术前沿国家的基本特征,国际技术外溢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

国内专利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其各期系数的动态分布模式与国内外研发的相似。就总体看,国内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非常接近(分别为0.72和0.73),实际上国内研发和国内专利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说明研发和专利都是中国创新的较好替代变量。

(二)研发、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检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同样,笔者也对国内外研发、专利和全要素生产率作因果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内研发不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即国内研发是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不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国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相似,国外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因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也不包括国外专利。

按照与前面相同的判断标准,仍然采用滞后长度为11,二次多项式并加上近端约束的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检验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回归结果见表4。

同样把全要素生产率对研发和专利的弹性以四年为期分为三期:早期(■?茁i)、中期(■?茁i)和远期(■?茁i),则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各期弹性及占总弹性的比重分别为:早期弹性为国内0.09(24%)和国外0.44(49%),中期弹性为国内0.16(43%)和国外0.57(64%),远期弹性为国内0.12(32%)和国外 -0.12(-13%)。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内、外研发的总弹性(即长期弹性■?茁i)分别为0.37和0.89,即平均而言,国内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0.36个百分点,国外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89个百分点。国外研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国内研发的两倍多。与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一致,这个结果再次说明国际技术外溢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国内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国内研发的影响比较接近,总弹性系数为0.36,而且系数的动态分布也非常相似。

(三)比较分析

如果比较国内外研发、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和对全要素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就可以发现研发和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是对全要素生产率回归总滞后系数的两倍左右,且这一结果十分稳定,说明国内外研发和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远大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Sargent和Rodriguez(2001)曾经指出,在非均衡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取决于三个部分:一是资本密集度,二是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三是全要素生产率(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一方面,作为经济转型国家,中国经济明显处于非均衡增长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很快,资本密集度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这些进口投入资本品都为中国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本文的结论证实了Sargent和Rodriguez(2001)以及Chen(1997)的观点: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由此可见,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机制不仅限于全要素生产率,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技术进步。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中国生产率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条件下,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中国技术进步会严重低估实际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的结论也为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的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比较分析了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国内外研发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增长,但国外研发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国内研发,说明国际技术外溢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研究还发现,国内专利也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增长,但国外专利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国外专利不是国外创新好的替代变量。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远大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

基于以上结论,要促进中国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水平,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时须考虑中国目前作为以技术进口为主的非技术前沿国家的基本特征,继续加大经济开放的力度和深度,拓展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设备和技术进口、国际人才流动等方式从国际技术溢出中获得技术进步;其次,考虑到自主创新不但可以直接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对国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此,通过增加国内研发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来加快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MIT Press, Cambridge. 1991.

[2]Coe, D. T., and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859-887.

[3]Coe, D. T., Helpman, E. and Hoffmaister, A.W. North-south R&D Spillovers [J]. Economic Journal,, 1997, 107(440):134-149.

[4]Madsen, B. Jacob. Technology Spillover through Trade and TFP Convergence: 135Years of Evidence for the OEC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72(2):464-480.

[5]Keller, W. Ar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Trade-related? Analyzing Spillovers among Randomly Matched Trade Partn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 42(8):1469-1481.

[6]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32-46.

[7]张倩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64-72.

[8]李小平.自主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15-24.

[9]Krugman, 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J]. 1994, 73(06):62-78.

[10]Chen, E. K. 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bat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 [J]. Asia 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11(1):18-38.

[11]林毅夫,任若恩.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8):.4-13.

[12]Sargent, T. C. and Rodriguez, E. R. Labor 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o We Need to Choose [Z]. Canada, Department of Finance Working Paper. 2001.

[13]Chow, G.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809-842.

[1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级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5]Pritchett, L. Where Has All the Education Gone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 15(3):367-391.

[16]Barro, R. and Lee, J.-W. 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pdates and Implications [Z]. NBER Working Paper 7911, 2000.

[17]Davidson, R. J. and Mackinnon, G.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Econometr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A Comparison of the Sources of Chinese Technology Progress: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Wu Jianxin

篇(5)

一、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理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众多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起有利于获取创新资源。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就越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区内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技术支持环境、孵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劳动力环境。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都靠近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地区,大学等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形成的科研网络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人力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便于企业了解人才,也便于人才了解企业;这样就促进人才在区内的自由流动,并能有效降低企业搜寻人才的成本。同时,由于高端人力资本在产业集群内积累和流动,使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隐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度减小,从而提高创新技术扩散的效率。此外,由于地理临近,增加了企业间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途径交流的机会,使得集群内的知识尤其是缄默性知识传播非常快,形成溢出效应。第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后,集群内紧密相邻的企业由于共同的区位缩短了竞争的过程,激励了当地供应商的发展,加速了相关产业不断出现新的竞争者,出于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结合集聚区内的创新资源优势,迫使企业形成了各种促进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产业集群的历史经验看,集群的形成主要因素很多例如:创新时机、产业特征、区域环境、偶然因素、政府的支持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并服务于市场需求。它包括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研发、开发生产出新的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获得创新利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又衍生出对其它市场主体新的各种市场需求,从而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诱导其它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创新企业的需要,该地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配套机构也不断进驻该地区,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保证。企业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生机勃勃,产业集聚才具有生命力。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只有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了集聚区的活力,加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此外,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提高其竞争力的保证。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长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体都面临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哪个企业技术力量强,其便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企业都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竟争优势,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二、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通过业务外包加强产业集群,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企业较多。由于产业结构偏向重型工业,因此,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多数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众所周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成本就越高,资金周转也会减慢,为了提高大企业的生产效率,国有大型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集中自身的物力、财力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上,对生产过程、工艺进行重新界定,控制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把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这样核心企业可以通过组装化生产采购体系,实现生产的灵活专业化,通过产业配套实现近距离采购,既分散了成本和风险,也能够克服由于经济、制度及技术等环境快速变迁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还节省自身的资金和管理成本,是这些大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大企业和相关小企业便可快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此,鼓励业务外包是促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促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为此,辽宁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主动为大企业、大公司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链;加速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形成一个技术先进、专业化程度高、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的辅机配件产业群体;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要按照产业链形成规律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并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分类指导推进,把产业链做大做强。

(三)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产业集群虽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完全放任。世界上许多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在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指导下完成的。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引导。政府对产业集群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将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并会使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耦合,从而使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得到放大的效应。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政府在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产业集群的建立目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利互惠的效果,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全越好,而应按照比较优势,求专求强,追求既定成本内效应最大化。其二,鼓励集群形式的多样性。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形式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区域之间要加强规划和协调,注重个性与特色,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集群形式和联合深度。不能为了“集群”而集群,做到错位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同时也要避免产业集群只是成为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其三,政府要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其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齐全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等的硬环境和包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优化经商的法制环境、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等软环境建设。

(四)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

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联合研究、联合专利以及更为非正式的联系。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与科研的联系问题,生产与科研的脱节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者交流的频率和效率是决定产业集群和产业自主创新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辽宁现己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技术中心45个,聚集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现有博士近2500人,硕士2万人,学士10余人,高新区从业人数35万余人。因此,各高新区应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的流动机制,并且要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其中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其一,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盟成员之间互动开发、长效发展的创新体制和模式,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建立产学研联盟网络,使各联盟成员能实际互动,各专业人才能相互联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及时总结经验,对成功开展合作的产学研机构予以表彰和奖励,加速示范推广。同时,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构建起“知本激励”的最佳激励方式,包括培训、内部沟通、知识管理等使人才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制度安排。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工业园区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知名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董事会成员。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形式,鼓励科研院所承担技术创新项目,对科研成果的所有权,技术转让及使用的付费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鼓励企业主动寻求科研院所的支持,为科研院所的项目提供经费援助,以此达成产学研相互支撑的有机联合体。其二,充分利用好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项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货款担保风险准备金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和项目提高融资能力。其三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有效平台,开辟多种信息渠道,提供数据、政策、技术咨询。重点支持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将其优先纳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其四,是建立开放的人才大市场。人员及其所携带的知识的流动既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有助于技术创新速度的提高和深度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杨超,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硕士论文,2011.3

[2]赵维双杨明靖.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经济师,2012(9)

[3]吴芷静,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4]张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5]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2)

[6]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董国娟.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8]王玲.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79013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

篇(6)

检 索:.cn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的升级使整个艺术设计专业在观念、思维模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对设计教育和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代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当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虽然国内院校已经从教学理念、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开始着手改革,但现阶段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单向传授而非创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独立思考、分析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院在“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试点班”近2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种“开放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创新”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确有实效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构想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是教育变革的方向。因此,构想中的自主创新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资源的开放为基本条件,结合教学、研究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营造创新的意识和氛围,改善创新的条件和环境,以开放推进实践教学,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空间,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弹性平台,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在教学形式上由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型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研究型教学,鼓励培养学生主动“学会发现”、“学会学习”,激发其能动性和帮助其实现自主、积极的创新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

二、实现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一)开放的设计教学资源平台

自主创新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重视学习环境对自主、合作或解决问题等类型学习的支持。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注重为学生学习提供思考和实践的硬件环境,还提供学习材料和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软环境的支持。除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专业教学实验设备,还强调学生对学习氛围和人际互动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学习环境,扩大学生实践与艺术创作空间,充分提供学生完备的实践手段和条件,使学生能够不受约束,大胆探索。例如通过完全开放的展厅,使学生能够看到最新的学生作品展,可以激发学习情绪与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以项目组的方式可以进入实验室使用专业的实验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验室里每个学生不仅有自己的个性空间去思考和学习,也有机会去观察其他同学在做什么,促进学习过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

(二)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形式

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和表达,更注重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进行合作及决策的素质培养。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从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到训练思维能力和评价决策能力,此外,还要训练交流沟通能力。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研讨课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每位学生将根据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或者实际项目进行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自选和多种限选及任选课,从而促使他们在某一方向形成自己的偏好和特色,以特有的思维方式发现、感受、判断、联想和创造的能力,避免了设计上的雷同。

另外,自主创新型教学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通过设计实践过程、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强调在对学生想象力、推理能力和评判能力的训练中结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创新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利用快速表达的形式对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进行记录表达,还通过手工及机械加工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空间感、触觉感和捕捉信息的敏感度。如通过让学生自选模型材料,自己决定设计方法和调整形态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对材料、设计方法、产品形态等产生更为具体和形象的认识,从而深入设计问题本身。

(三)推进项目式教学方法

在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设计项目或国内外设计竞赛做为课程训练主题。通过对教学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强化,将其涉及的内容融入到相关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充分建立“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务实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专业和市场的需求,而且也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设计工作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能真实地感受设计课题。这种把专业理论和实际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三、自主创新型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以上几点,近两年我院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型设计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探索。2011年和2012年在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中应用了上述新模式,并从教学效果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几方面验证了该模式的实际效果。

(一)项目的提出

以2012学年第二学期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班教学为例,该学期结合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围绕竞赛主题――“诗意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立足设计的创意性与实用性的相统一,即强调立足生活,为生活而设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作品不仅仅要满足单纯产品功能与形态的设计,而是基于对相关产品与产业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摆脱纯概念纯创意的设计框架。

(二)项目的组织

作为与竞赛相结合的项目,在教学中通过自由分组的形式将班级同学组成多个项目团队,还成立了由多位资深教师组成的项目顾问组,艺术工程实践中心也为项目提供了教学场地和实验设备,师生共同参与竞赛作品的征集。整个项目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以团队形式与老师合作,就“诗意生活”主题进行调研与分析,并提出设计思路;第二阶段,围绕“诗意生活”展开头脑风暴,完成设计初稿;第三阶段:在实验室做出样品模型,对设计方案反复讨论、验证,最终完成项目。

(三)项目的实施

篇(7)

【Key words】Information; Teaching; Autonomy; creative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上机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媒体则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认知工具。在教学中,在教师为指导的前提下,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3、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反馈信息来形成客观事物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才能得到较大的体现和发展。

仅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来探讨现阶段教学方式。对于第一部分而言,介绍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一些信息方面最基础的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简略学习本部分内容,并且可以通过给一定时间进行自学,因为在书本上讲得很清楚的东西如果再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知识学即横向扩展知识面,这是将学生引入一个奇妙的计算机殿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过程。

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计算机网络”这部分内容,应引导学生进行以操作为主的学习。对于每一个应用软件教师只需给出一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即要求学生能通过不定的手段完成。在学生自主完成后再由教师组织交流评价活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准确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Internet部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怎样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的收集和网上学习,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探索认知的新“工具”。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的协作空间就会随Internet扩大到整个世界,让学生感受到Internet的强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眼目睹,会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使他们产生一种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2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高效率。

篇(8)

2005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3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7.2%,电话用户总数、互联网上网人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优秀拔尖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5大“掣肘”,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信息产业的重大使命。我国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战略主体就是自主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两大发展方向是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实现技术突破。根据这个总体思路,我国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创新必须重点落实以下工作。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信息产业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信息产业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是信息产业 “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2、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当前信息技术的很多领域正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举全国之力,继续努力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加强自主标准的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财政对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的稳步增长。

3、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体制。为保证“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技术研发、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保证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要大幅度增加投入外,还要引导企业建立和强化研发投入机制。此外,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广开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体制。

4、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这段论述精辟地阐明了政府、市场、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认真学习,抓紧落实,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篇(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5405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elfinnovation

Based on Lifecycle Theory

LI Minghui1,2, LEI Lianghai1, SUN Aixia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ost studied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from static perspective, lacking of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constructs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analyze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phases of lifecycl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uts forward different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in various stages of lifecycle. This paper takes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industrial cluster as an example of successful cases,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laws in various stages of lifecycle of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uts forward the lying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s; selfinnovation; lifecycle theory;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1 引言

篇(10)

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今时代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机遇,只有抓紧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时代的变革之下赶上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的快车。同时,这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掌控主动地位,获得经济主动权和合作主动权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途径。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我国依然很欠缺,很多技术含量很高的科技产品都不得不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因为我国的创新能力相对其他国家略显不足,而且很多核心技术都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这为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弊端,一方面我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技术,另一方面我国很多相关企业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导致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同时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多年经济发展证明,只有拥有过硬的自主创新技术,才能够将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努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从而保障我国的国家利益。

二、民族复兴离不开自主创新

从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来看,我国在国际上担任的角色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伴随最近几年劳动力和资源利用成本的不断增加,我国多年位于低端产品的发展所带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例如,我国每制造一台电脑所带来的利润最多只有百分之五,有一位企业家曾说:“我国买一台电脑赚的钱只能买一捆大葱。”我国的苏州为美国罗技公司代工的鼠标,每个鼠标的价格大约40美金,我国的企业只有3美元的利润;类似,我国生产的dv机,每台的价格不到三十美元,但是还要付给国外公司10美元的专利费,到最后我国企业到手的利润大约只有一美元左右;我国代工的每台电视机,获得的利润其实最多只有10元。然而因为技术都是国外引进的,国产制造企业只能将每部国产手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数控机床价格的20%作为专利费支付给国外。根据商务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的六百多种产品中,能够达到供求大致平衡的产品仅有27%,供过于求的产品则达到了73%,供不应求的产品则几乎不存在。由此可见,不管是国际上的市场还是我国国内的市场,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以劳动力和资源消耗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产品核心技术,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这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唯一方法。

三、自主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任务

从我国的历史发展来看,英美各国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全民族的力量实现。美总统华盛顿上台的第一天,故意身着国产服装,用意显而易见:“让之后的人们,让全美国都知道,怎样才能为国家发展利益,维护国家利益。”二战期间,美国将大量资金用于高新技术的开发。而且,美国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动还体现在美国的企业对于更新技术的利用和需求方面。信息技术、通信行业、装备工业、航空制造、生物工程等方面都是推动美国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都有赖于美国对于科研的投入,同时有赖于美国政府对于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在美国大力发展创新技术的同时,日韩两国也在全力赶超,他们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投入到了国家政治教育之中。我国的科技发展起步较晚,在大力开展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有着重重阻碍和风险。所以,在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方面,要全民族一同努力,制定便利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将自主创新的观念融入政治教育中,带到高中政治课堂上,让全民族同心协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将企业作为主体,以市场变化为方向,将产业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体系,这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决策。国际上,各国经济的竞争主体是企业。美国的企业如苹果、微软,德国企业如大众、西门子,法国的企业如雷诺、阿尔斯通,日本的企业如丰田、索尼都是每个国家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最近几年,我国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竞争力不断提高。如我国的华为、HTC、吉利、海尔等企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特别是1986年在深圳成立的华为,对于技术的开发相当重视,每年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技术开发中,到现在已经拥有了大量核心技术专利。华为的发展不仅将自身的企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在国际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落后,但是我们要有奋起直追的精神,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融入政治教育之中。让高中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明白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的利益休戚相关,树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利益作出贡献的伟大理想。

参考文献:

[1]梅永红.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J].中国软科学,2006,02:6-10.

篇(11)

这些年中国企业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技术的引进缩小了中国企业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技术落后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策略和中国企业对转让技术的过分依赖和消极对待态度。近年来,跨国公司向中国转让了大量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转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技术都是成熟或者即将淘汰的技术而绝不会是先进的技术。事实上,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转让永远都是“留一手”。没有自主创新做后盾,单纯依靠技术转让的中国企业永远处在跟随的状态。同时,我国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状使得我国企业深陷技术引进的“旋涡”而难以自拔。固守引进的技术,没有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和发展,到头来引进技术必然会落后,于是再花巨资引进新一代技术,在这样的“旋涡”中,中国企业只能是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事实。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我国创新能力名列第28位。我国企业对外技术依赖度达50%,发明专利仅占世界总数的2.4%,占固定资产投资40%的设备投资部分60%以上从国外进口。重大装备、关键设备和基础软件依赖进口情况严重。我国经济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为外国企业所主导。我国外贸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仅占外贸总额的2%。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在国际标准中,我国参与的不到2%。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当国人仍旧为此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发现:“中国制造”成了一种悲哀。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正在远离世界的“中心”。

二、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推动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

随着国际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以及我国产业升级与发展对先进技术需求的快速增长,如果继续依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而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不仅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且会丧失竞争的先机。同时,随着一些技术领先国家加大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的限制,先进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很难引进。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可以引进,创新能力难以引进。因此,无论从我国工业化进程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都已经刻不容缓。

事实上,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获得跨越式发展。这方面日本企业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早在日本企业的独立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就非常注意利用各种可能机会从事研发和创新活动。日本企业每引进一项技术,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消化、吸收。它们不仅要完全学会和掌握这项技术,而且要以这项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研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家电王国,但是,最早发明电视机、家用录像机以及液晶显示技术的并不是日本人。日本引进了这些基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后,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发展了家电产业。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使日本家电企业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正是凭借自主创新,日本企业才得以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不断超越。这充分说明了自主创新对企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三、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一)实施自主创新但不排除先进技术引进

对中国企业而言,倡导自主创新绝不能抛弃过去中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引进方式,而应当采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毕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是落后的,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正是基于此,必须反对闭门造车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对大多数领域来说,关起门来创新到头来只能是依然落后。因此,中国企业应当采用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即不排斥引进,但更重视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引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主研发的起点。如海信便是如此,在海信,如果第一代技术是引进的,那么第二代技术必定是自主研发的。由于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芯片“信芯”已经通过信息产业部的认定,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中,“信芯”被认为在结构设计与关键算法设计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获得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二)加强战略性高技术研究

战略高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技术,它建立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具有前沿性和关键性以及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获得真正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天技术、能源技术等已成为战略高技术。而战略高技术的突破,能够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战略高技术依赖于自主创新,反映了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国家如果不掌握世界领先的战略高技术,就有可能丧失话语权、主动权和自,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处于劣势。而一国的企业如果不能在战略高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则企业就将没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而言。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中国企业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应面向全球技术前沿,着力加强关键技术与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并及时实现工程化、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

(三)善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

善于整合全球资源,能够将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这种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必然能够带给企业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超越。奇瑞自主创新的成功就得益于善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在奇瑞早期产品上,不难发现清晰的借鉴痕迹。不同的是,奇瑞公司摸索出了“以我为主营造平台,面向世界整合资源”的自主开发模式。奇瑞通过控股设计开发、委托设计、协同配套开发等多种形式,与国际一流的设计公司、实验公司以及零部件公司合作开发,以我为主整合全球资源,开发自主晶牌轿车。企业以占领世界制高点的目标,实行“拿来――吸收――创新”的开发观念,分段式采撷世界汽车技术的最精华部分为我所用。请擅长造型的意大利公司设计造型,请英国的MIRA公司专门完成试验,请奥地利AVL公司完成发动机设计以及其它专长的公司分别完成底盘的前期设计和后期的调整,最终达到产品的最优化效果。正是善于整合全球资源,使一款又一款奇瑞人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奇瑞风云、旗云、QQ、东方之子等车型的轿车,源源不断开入市场,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汽车业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实施市场驱动战略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结合,谁能准确地把握这一结合,并成功地将自主创新的成果引入市场,谁就会在创新中取得成功,实现创新基础上的持续发展。毕竟企业的发展终究要靠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因此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应当以市场为导向。这要求我国企业深入分析和把握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究开发方向,并且把市场、科研、生产、营销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按照系统工程方法组织技术创新工作,遵循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开展创新工作,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制度和组织体系。如华为的研发战略是市场驱动型,虽然华为公司仍然要瞄准世界顶尖技术,依然要建立一流的研发团队,但坚持不研发“卖不掉的世界顶尖水平”,坚持“培养工程商人而不是培养科学家”。适应市场,而不是单纯的就技术而论技术;鼓励创新,而不搞盲目新;这种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机制已经成为华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路径。事实上,作为一个盈利主体,企业的研发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否则自主创新将难以为继。对中国企业而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够使企业不断获得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五)加强技术创新协作